素问·异法方宜论篇第十二

合集下载

《黄帝内经》之《异法方宜论篇》解读六

《黄帝内经》之《异法方宜论篇》解读六

《黄帝内经》之《异法方宜论篇》解读六《黄帝内经素问》之《异法方宜论篇第十二》原文。

黄帝问曰:医之治病也,一病而治各不同,皆愈何也?岐伯对曰:地势使然也。

故东方之域,天地之所始生也,鱼盐之地,海滨傍水,其民食鱼而嗜咸,皆安其处,美其食,鱼者使人热中,盐者胜血,故其民皆黑色疏理,其病皆为痈疡,其治宜砭石,故砭石者,亦从东方来。

西方者,金玉之域,沙石之处,天地之所收引也,其民陵居而多风,水土刚强,其民不衣而褐荐,其民华食而脂肥,故邪不能伤其形体,其病生于内,其治宜毒药,故毒药者,亦从西方来。

北方者,天地所闭藏之域也,其地高陵居,风寒冰冽,其民乐野处而乳食,藏寒生满病,其治宜灸焫,故灸焫者,亦从北方来。

南方者,天地所长养,阳之所盛处也,其地下,水土弱,雾露之所聚也,其民嗜酸而食胕,故其民皆致理而赤色,其病挛痹,其治宜微针,故九针者,亦从南方来。

中央者,其地平以湿,天地所以生万物也众,其民食杂而不劳,故其病多痿厥寒热,其治宜导引按蹻,故导引按蹻者,亦从中央出也。

故圣人杂合以治,各得其所宜,故治所以异而病皆愈者,得病之情,知治之大体也。

【原文】:中央者,其地平以濕,天地之所以生萬物也眾。

其民食雜而不勞,故其病多痿厥寒熱,其治宜導引按蹻,故導引按蹻者,亦從中央出也。

这个中就是我们说的这个中原地区,相当于现在的就是江淮平原这一代,江淮平原,包括了我们现在说的河南安徽,就是淮河流域这一带,它处于长江和黄河的中间,往东呢就是江苏山东,靠海了,往西呢就到了这个湖北四川这一代,所以我们说的中央者,是指的河南安徽这一带,相当于中原一部分储地。

“其地平以湿。

”这一带呢,特点是地势平缓。

我们就管它叫平原,华北大平原往南的延伸,就是江淮平原,这个平呢,大家可能没有感觉。

黄河大堤叫什么河?悬河。

为什么叫悬河?就是说它从黄土高原比这个华北平原高一千米的地方冲下来以后,就一马平川了,所以历来为什么说,中原老发这个洪水,就是它那个地势一过了三门峡以后,就是一泻千里,你如果不用一个很有强有力的大堤约束它,束缚它的话,它就是叫龙摆尾,总是在变换河道,建国这么多年以来,黄河基本上没有决过堤,但是呢,你看一下这个地势以后你就能感觉到就是什么叫其地平,你再看看黄泛区形成的那种沼泽,还有这种小块的沙漠以后,你就能感觉到它那种湿,所以它这种地势环境呢,就造成了一种现象,什么现象呢?就是后面说的,这地方呢非常适合人类居住。

《内经》重点背诵原文

《内经》重点背诵原文

《内经选读》重点背诵原文第一章哲学思想1.在天为气,在地成形,形气相感而化生万物矣。

(《素问·天元纪大论篇第六十六》)2.出入废则神机化灭,升降息则气立孤危。

故非出入,则无以生长壮老已;非升降,则无以生长化收藏。

是以升降出入,无器不有。

故器者生化之宇,器散则分之,生化息矣。

故无不出人,无不升降,化有小大,期有近远,四者之有,而贵常守,反常则灾害至矣。

(《素问·六微旨大论篇第六十八》)3.阴阳者,天地之道也,万物之纲纪,变化之父母,生杀之本始,神明之府也,治病必求于本。

故积阳为天,积阴为地。

阴静阳躁,阳生阴长,阳杀阴藏。

阳化气,阴成形。

寒极生热,热极生寒;寒气生浊,热气生清。

清气在下,则生飧泄;浊气在上,则生腹胀,此阴阳反作,病之逆从也。

(《素问·阴阳应象大论篇第五》)4. 天地者,万物之上下也;阴阳者,血气之男女也;左右者,阴阳之道路也;水火者,阴阳之征兆也;阴阳者,万物之能始也。

故曰:阴在内,阳之守也;阳在外,阴之使也。

(《素问·阴阳应象大论篇第五》)5. 阴阳者,数之可十,推之可百,数之可千,推之可万,万之大,不可胜数,然其要一也。

(《素问·阴阳离合论篇第六》)6.阳气者,若天与日,失其所则折寿而不彰,故天运当以日光明。

是故阳因而上,卫外者也。

阴之所生,本在五味;阴之五宫,伤在五味。

阴者,藏精而起亟也;阳者,卫外而为固也。

阴不胜其阳,则脉流薄疾,并乃狂。

阳不胜其阴,则五脏气争,九窍不通。

凡阴阳之要,阳密乃固,两者不和,若春无秋,若冬无夏,因而和之,是谓圣度。

故阳强不能密,阴气乃绝;阴平阳秘,精神乃治;阴阳离决,精气乃绝。

阳气者,精则养神,柔则养筋。

故阳气者,一日而主外,平旦人气生,日中而阳气隆,日西而阳气已虚,气门乃闭。

(《素问·生气通天论篇第三》)7.木郁达之,火郁发之,土郁夺之,金郁泄之,水郁折之,然调其气,过者折之,以其畏也,所谓泻之。

第九单元 异法方宜论篇第十二讲解

第九单元 异法方宜论篇第十二讲解
《黄帝内经》原 文选读
福建中医药大学 中医基础 理论学科
纪立金 教授 李凌空 讲师 梁海凌 讲师
第九单元 异法方宜
异法方宜,本是《素问》的篇名,论述不 同的治病方法,对各方人群病证各有所宜, 因而建立了因地、因人制宜的治疗原则。 本单元集《内经》有关治则、治法内容予 以阐释,这些方法对今天临床实践仍有很 好的指导价值。
原文906(三级)

治反为逆,治得为从……先小大不利而后生 病者治其本。
自学指导:



先治本病 急则治标 间者并行 甚者独行 标本先后
《素问· 至真要大论》
原文910(一级)

寒者热之,热者寒之,微者逆之,甚者从之。 坚者削之,客者除之,劳者温之,结者散之, 留者攻之,燥者濡之,急者缓之,散者收之, 损者温之,逸者行之,惊者平之,上之下之, 摩之浴之,薄之劫之,开之发之,适事为故。

4、“客者除之”、“留者攻之”:二者相 同点是祛除邪气。不同的是,“客者除 之”,其除之邪是外来的六淫之类的邪气。 而“留者攻之”其攻的邪气,是由于机体 代谢障碍,功能低下,气化不利而形成的 蓄水、停饮、停食、瘀血等。 5、损者温之:虚损一类病证,用温补法治 疗。

6、逸者行之:由过度安逸导致气血壅滞, 运行迟缓一类病证,治宜行气活血法。 7、惊者平之:惊悸不安、精神亢奋一类病 证,以镇静安神法平抑之。 8、摩之浴之:按摩、汤液浸渍洗浴治病的 方法。 9、薄之劫之:用具有侵蚀作用的方药治病 谓“薄之”;以作用峻猛的方药劫夺邪气 的治病方法谓“劫之”。

10、逆者正治,从者反治:逆其病象用药, 如以寒治热,以热治寒,谓之正治。顺其 病象用药如以寒治寒,以热治热,谓之反 治。 11、热因热用:即以热药治疗真寒假热证。 如用通脉四逆汤治脉微欲绝,其人面色赤 之假热证。

九针之宜︱火针温通,除痼疾之劲旅

九针之宜︱火针温通,除痼疾之劲旅

九针之宜︱火针温通,除痼疾之劲旅师氏火针种类很多,包括单头细、中、粗火针(即尖头火针),平头火针,三头火针,火鍉针,火镵针,火铍针,火钩针等。

临床上以尖头火针较为常用。

尖头火针根据直径分为粗、细、中三种型号。

细火针直径0.5mm,中火针直径0.75mm,粗火针直径1.2mm。

根据临床需求,我们又制作了直径0 .4 mm 的特细火针,这样的针刺时疼痛轻微,并且针后不留疤痕。

尖头细火针临床适应证最广,具温经散寒,活血祛瘀,舒筋定痛,温阳利水等功效;尖头中火针功用同前,但多用于体质壮实,身体肥胖之人;尖头粗火针具温经散寒,活血通络,破脓祛腐等功效,多用于脓肿痈疡等外科疾患。

操作要点掌握好四个度:即温度、速度、准确度、深浅度。

1.温度:深而速刺,烧针白亮;浅而点刺,烧至通红;慢而熨烙,烧至微红即可。

2.速度:出针如闪电,回手似火烧。

出针快速准确的诀窍,全在手眼之间:烧针时眼睛盯着针,烧红后,先将目光转向要扎的穴位,然后直接刺过去,中间不要停顿,一气呵成,又快又准。

3.准确度:这就需要平时下功夫勤练,针针刺中,不得偏离穴位。

4.深浅度,这是针刺取效的关键,要练到说扎多深就多深,既不太过、也无不及。

火针进针多深就烧多深,应掌握深度。

病浅针深,引邪入里,病深针浅、邪不得出。

师老晚年用火针治疗风湿性关节病,多用轻轻点刺而不刺破皮肤,疗效也很好。

我们在治疗膝关节冷痛时,一侧火针深刺,另一侧火针轻点,经观察两种刺法的疗效并无显著差异。

注意事项:宁浅勿深,刺时要避开大的神经、血管;火针应烧红刺入,否则针刺时患者感觉疼痛明显且易于感染;针后三天内不见水,一周内忌食腥荤辛辣刺激物品。

主治范围1经筋病《灵枢·经筋第十三》论述治疗经筋病的大法是:“治在燔针劫刺,以知为数,以痛为输”。

可见在古代,火针是治疗经筋病首选方法。

经筋病类同于慢性软组织损伤性疾病。

那么肌肉、肌腱、筋膜、韧带、滑膜、关节囊、软骨、骨膜等软组织损伤皆可用火针治疗。

《黄帝内经》素问异法方宜论

《黄帝内经》素问异法方宜论

《黄帝内经》素问异法方宜论 作者:佚名 【原文】黄帝曰:医之治病也,一病而治各不同,皆愈,何也? 【译文】黄帝问道:医生医疗疾病,同病而采取各种不同的治疗方法,但结 果都能痊愈,这是什麽道理? 【原文】岐伯对曰:地势使然也。

【译文】岐伯回答说:这是因为地理形式不同,而治法各有所宜的缘故。

【原文】故东方之域,天地之所始生也,鱼盐之地,海滨傍水。

其民食鱼而 嗜咸,皆安其处,美其食。

鱼者使人热中,盐者胜血,故其民皆黑色疏理,其病 皆为痈疡,其治宜砭石。

故砭石者,亦从东方来。

【译文】例如东方的天地始生之气,气候温和,是出产鱼和盐的地方。

由于 地处海滨而接近于水,所以该地方的人们多吃鱼类而喜欢咸味,他们安居在这个 地方, 以鱼盐为美食。

但由于多吃鱼类, 鱼性属火会使人热积于中, 过多的吃盐, 因为咸能走血,又会耗伤血液,所以该地的人们,大都皮肤色黑,肌理松疏,该 地多发痈疡之类的疾病。

对其治疗, 大都宜用砭石刺法。

因此, 砭石的治病方法, 也是从东方传来的。

【原文】 西方者, 金玉之域, 沙石之处, 天地之所收引也。

其民陵居而多风, 水土刚强, 其民不衣而褐荐, 其民华食而脂肥, 故邪不能伤其形体, 其病生于内, 其治宜毒药。

故毒药者,亦从西方来。

【译文】西方地区,是多山旷野,盛产金玉,遍地沙石,这里的自然环境, 象秋令之气,有一种收敛引急的现象。

该地的人们,依山陵而住,其地多风,水 土的性质又属刚强,而他们的生活,不堪考究衣服,穿毛巾,睡草席,但饮食都 是鲜美酥酪骨肉之类,因此体肥,外邪不容易侵犯他们的形体,他们发病,大都 属于内伤类疾病。

对其治疗,宜用药物。

所以药物疗法,是从西方传来的。

【原文】北方者,天地所闭藏之域也,其地高陵居,风寒冰洌。

其民乐野处 而乳食,藏寒生满病,其治宜炙芮。

故灸芮者,亦从北方来。

【译文】北方地区,自然气候如同冬天的闭藏气象,地形较高。

人们依山陵 而居住,经常处在风寒冰冽的环境中。

黄帝内经素问卷全集,黄帝内经灵枢卷全集

黄帝内经素问卷全集,黄帝内经灵枢卷全集

黄帝内经素问卷全集,黄帝内经灵枢卷全集刘先银题写书名《黄帝内经》黄帝内经⽩话⽂素问|黄帝内经原⽂+⽩话⽂翻译《黄帝内经·素问》⼆⼗四卷 81篇摄⽣,阴阳,脏腑,治法,脉法,病机,病证,刺法,精⽓⾎,运⽓,四诊合参。

卷⼀,上古天真论篇第⼀,【本章要点】1.说明养⽣的积极意义。

不仅可以预防疾病,⽽且是延年益寿的有效措施。

2.具体指出养⽣的⽅法:精神上的修养;饮⾷起居的调节;环境⽓候的适应;体格的锻炼。

3.⼈⽣的⽣、长、衰、⽼过程,以及⽣育的功能,主要关键都决定于肾⽓的盛衰。

4.举出四种养⽣者的不同养⽣⽅法和结果,来启⽰⼈们注意养⽣祛病延年。

四⽓调神⼤论篇第⼆,【本章要点】1.具体叙述了在⼀年四季中适应⽓候变化的摄⽣法则。

⽽适应⽓候变化,是养⽣⽅法中的重要关键。

2.指出了违反四时⽓候的变化规律,是导致疾病发⽣的因素,从⽽进⼀步指出预防思想的重要性。

⽣⽓通天论篇第三,【本章要点】1.⼈的⽣命活动与⾃然界有着密切关系,这是“天⼈相应”的观点,为全篇的中⼼思想。

2.指出⼈⾝阳⽓的重要性,并详细讨论由于种种原因⽽使阳⽓受伤引起的病变。

3.指出⼈⾝的阴阳平衡协调,是维持健康的重要因素。

4.指出四时⽓候和饮⾷五味都能影响五脏⽽致病。

⾦匮真⾔论篇第四。

【本章要点】1.从四时⽓候与五脏的关系,阐述季节性的多发病。

2.从⼀⽇之间的变化、体表部位以及脏腑位置等,来说明阴阳学说在医学上的灵活运⽤。

3.从四时阴阳五⾏为中⼼来演绎、讨论⼈体脏腑功能和⾃然界⽓候变化的有机联系。

 《⾦匮要略》云:"夫治未病者,见肝之病,知肝传脾,当先实脾,四季脾旺不受邪,即勿补之;中⼯不晓其传,见肝之病,不解实脾,惟治肝也。

"对于本条之"见肝之病,知肝传脾,当先实脾",多数医家以五⾏相乘相克理论来解释。

笔者认为此种说法尚不全⾯,不能揭⽰其内在本质,难以正确指导临床,故略陈⼰见,恳请同道斧正。

从医学源流⾓度来理解 其理论来源于两个观点,⼀是《素问·四⽓调神⼤论》"圣⼈不治已病治未病",即未病先防的观点。

素问·异法方宜论

素问·异法方宜论

内容分析
1. 地理环境对气候、民俗、体质、疾病、 治法的影响
五方异治
2.“一病而治各不同,皆愈”的道理
3.“杂合以治,各得所宜”
各种治疗方法适应于(因时令气候、地理 环境、体质、民俗风宜引起的)不同病情, 故医生治病必须 : 得病之情 ( 综合时、地、 人因素 , 掌握病情 ), 知治之大体 ( 懂得因 人因时因地制宜的基本原则 ), 杂合以治 ( 掌握各种治疗方法 , 适当选用 ), 各得所 宜.
2. 神不使则病不愈 古今发病情况和治疗方法差异:社会进步,人的体质及精 神状态的变化 (文明病);致病因素 (邪气)的变化.[正确认 识文中厚古薄今的思想] 神不使:嗜欲无穷而忧患不止——精神不进,志意不治—— 精气弛坏,荣泣卫除. 神不使则病不愈的道理:攻邪 在乎针药,行药在乎神气(药物 通过调动人体的抗邪康复功能 而发挥治病作用),神不使则不 能对针药发生反应,针药徒伤正 气(形弊血尽)而不能祛除邪气 [中医药治病的机理——“治人以 除病”]
*反治法与正治法比较: 正治 反治 同:均逆疾病本质而治(治病求本——无本质差别) 异:逆证象(亦逆本质)而治 从假象(实亦逆本质)而治
用于病情较单纯者 用于危重复杂出现假象者
*应用反治法必须注意: 出现假象才可用(必须透过假象认清病机本质—— “必伏其所主而先其所因”).不是假象不可浪 用.(不当用而用,祸不旋踵) 疾病出现假象 , 病情多危重复杂 , 故又须当机立 断 , 果敢使用 ( 运用得当 , 可获显效 ——“可使破积 , 可使溃坚,可使气和,可使必已”).当用而不用,将 贻误病情,坐失时机而致不可救药.
多]
3.治疗法则(见参考资料)运用原则:适事(病情)为故 4.正治与反治 (1) 正治法 : 正常 、 一般的治疗方法 , 因逆疾病的 本质和证候而治 , 又称“逆治” ( 逆者正治 ). 用于 病情比较简单者(微者逆之).

医疗卫生招聘-中医学专业知识-34

医疗卫生招聘-中医学专业知识-34

中医学专业知识-34(总分:100.00,做题时间:90分钟)一、{{B}}判断题{{/B}}(总题数:10,分数:10.00)1.据《素问·异法方宜论》篇第十二,不同的治疗方法适宜于不同地域和病情,南方之域治宜微针。

(分数:1.00)A.正确√B.错误解析:[解析] 《素问·异法方宜论》篇指出东方之域治宜砭石,西方之域治宜毒药,南方之域治宜微针,北方之域治宜灸焫。

2.伤寒论中并病是指两经或三经的症候同时出现。

(分数:1.00)A.正确B.错误√解析:[解析] 《伤寒论》中合病是指六经病证中两经或三经同时发病;并病是指六经中一经病证未罢而另一经相继为病。

3.三焦辩证是清代医家叶桂(叶天士)在内经伤寒论等基础上根据外感温热病发生的一般规律总结出的一种辩证方法。

(分数:1.00)A.正确B.错误√解析:[解析] 三焦辨证是外感温热病辨证纲领之一,为清代医家吴鞠通所倡导,是在《伤寒论》六经分证和叶天士卫气营血分证的基础上,结合温病的传变规律特点而总结出来的。

4.阴中求阳、阳中求阴治疗的理论依据是阴阳对立制约。

(分数:1.00)A.正确B.错误√解析:[解析] 阴中求阳、阳中求阴治疗的理论依据是阴阳互根。

5.肝肾同源的理论依据是精血互生互化。

(分数:1.00)A.正确√B.错误解析:[解析] 肝肾同源,是指肝血与肾精之间存在着相互滋生、相互转化的关系,亦称为“精血同源”。

肝肾之间关系密切,肝藏血,肾藏精,精血同源,相互滋生和转化;肝与肾内寓相火,而相火源于命门。

肝肾亏虚或相火过亢,亦常肝肾同治。

6.正邪是指四时之正气因人体一时之虚而侵入发病。

(分数:1.00)A.正确√B.错误解析:[解析] 四时之正气因人体一时之虚而侵入发病者,称为正邪或正风,致病轻浅。

7.以十问来总结概括问诊内容的医家是张景岳。

(分数:1.00)A.正确√B.错误解析:[解析] 明代医学家张景岳在总结前人问诊要点的基础上写成《十问歌》,清代陈修园又将其略作修改补充。

异法方宜论原文及注释

异法方宜论原文及注释

异法方宜论原文及注释摘要:一、引言二、异法方宜论原文及注释概述三、异法方宜论的主要内容1.五方地理环境、气候和习俗的差异2.不同地域对人类健康的影响3.医生治疗疾病应因地制宜、因人而异四、异法方宜论的现实意义五、结论正文:【引言】《异法方宜论》是中医经典《黄帝内经》中的一部分,主要论述了不同地域、气候和习俗对人体健康的影响,以及医生治疗疾病时应因地制宜、因人而异的原则。

这篇文章将详细介绍《异法方宜论》原文及注释,并探讨其实际意义。

【异法方宜论原文及注释概述】《异法方宜论》原文篇幅较长,共有五段,分别论述了五方地理环境、气候和习俗的差异,以及这些差异对人体健康的影响。

注释部分对原文进行了深入的解释和补充,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原文的含义。

【异法方宜论的主要内容】《异法方宜论》主要论述了以下内容:1.五方地理环境、气候和习俗的差异:文章指出,东西南北中五个方位的地域环境、气候和习俗各不相同,这些差异对人类健康产生了影响。

2.不同地域对人类健康的影响:文章分析了五方地域的气候特点和地理环境,阐述了这些因素对人体健康的影响,如东方多湿热,易生痈疡;西方多燥热,易伤肺脏等。

3.医生治疗疾病应因地制宜、因人而异:文章强调,医生在治疗疾病时,应根据患者的地理环境、气候和习俗进行诊断和治疗。

例如,对于湿热地区的患者,应采取清热利湿的方法;对于燥热地区的患者,应采取滋阴润燥的方法。

【异法方宜论的现实意义】《异法方宜论》的观念在当今医学领域仍有很高的现实意义。

随着全球化的推进,人们的生活环境、饮食习惯和健康状况发生了很大变化,疾病的种类和发病率也呈现出地域性差异。

因此,医生在治疗疾病时,应充分考虑患者的地理环境、气候和习俗因素,做到因地制宜、因人而异。

同时,《异法方宜论》的观念也为医学研究提供了新的视角,有助于从地理、气候等多方面探讨疾病的发生和防治。

【结论】《异法方宜论》是《黄帝内经》中一篇具有重要意义的文章,它从地理环境、气候和习俗的角度探讨了不同地域对人类健康的影响,以及医生治疗疾病应因地制宜、因人而异的原则。

异法方宜论原文及注释

异法方宜论原文及注释

异法方宜论原文及注释【原创版】目录一、《异法方宜论》概述二、五方地理环境、自然气候及生活习惯对人体生理活动和疾病发生的影响三、医生临床上要结合具体情况因地、因人制宜四、结论正文一、《异法方宜论》概述《异法方宜论》是出自中国医学宝库中现存成书最早的一部医学典籍《黄帝内经》中《素问》的第十二篇文章。

该文主要论述了不同地域的环境、气候和生活习惯对人体生理活动和疾病发生的影响,同时强调医生在临床上要根据具体情况因地、因人制宜。

二、五方地理环境、自然气候及生活习惯对人体生理活动和疾病发生的影响文中提到的五方,指的是东、南、西、北和中央五个方位。

五个方位的地理环境、自然气候和生活习惯各有特点,这些特点对人体生理活动和疾病发生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1.东方:东方地区地形较为平坦,气候温和,适宜万物生长。

因此,东方人的生理活动较为平衡,疾病发生相对较少。

2.南方:南方地区气候炎热,雨水充足,适宜万物生长。

南方人因此具有较强的生命力,但易感受暑湿邪气,导致疾病发生。

3.西方:西方地区多山谷,气候变化较大,昼夜温差明显。

西方人因此适应能力强,但易感受风邪,导致疾病发生。

4.北方:北方地区气候寒冷,干燥少雨,适宜收藏。

北方人因此具有较强的抗寒能力,但易感受寒邪,导致疾病发生。

5.中央:中央地区地势较为平坦,气候温和,适宜人类居住。

中央人因此具有较强的适应能力,但易感受湿邪,导致疾病发生。

三、医生临床上要结合具体情况因地、因人制宜《异法方宜论》指出,医生在临床上要了解病情和掌握治疗大法,必须结合具体情况,因地、因人制宜。

这是因为不同地域的环境、气候和生活习惯对人体生理活动和疾病发生产生了影响,医生需要根据患者的地域特点和生活习惯,制定适宜的治疗方案。

同时,医生还需要结合患者的个体差异,因人制宜,以达到最佳治疗效果。

四、结论《异法方宜论》通过对五方地理环境、自然气候和生活习惯对人体生理活动和疾病发生的影响进行分析,强调了医生在临床上要结合具体情况因地、因人制宜的重要性。

异法方宜论原文及注释

异法方宜论原文及注释

异法方宜论原文及注释异法方宜论原文:异法者,万物之形势异也。

然而,万物异同相生相克,却是其根本规律。

我们生活在这个多元而复杂的世界中,每一种事物都有其独特的特点和存在方式。

尽管我们经常强调同一性,但异质性才是世界的真实面貌。

正如一句古老的谚语所说:“千差万别,万般相同。

”异法的存在无处不在,我们应该善于理解和应用它们。

异法有时是相互对立的,有时又是互相依存的。

它们之间存在着相互制约、相互渗透的关系。

正如黑与白、阴与阳,它们是对立统一的。

只有正确理解和把握这种关系,我们才能在琐碎的日常生活中发现其中的美妙和智慧。

异法有时呈现出突出的个体特点,有时又体现出整体性。

这取决于我们的观察角度和关注重点。

在全球化的今天,我们更需要打破界限和隔阂,以更宏观的视野看待事物,更好地把握整体和个体之间的关系。

异法也是创造的源泉。

在异质性中,我们可以找到新的灵感和创意。

事物之间的差异和独特性不仅让我们对世界有更深刻的认识,同时也给了我们更广阔的思考空间。

正是因为异法的存在,人类社会才能不断进步,艺术才能不断创新。

在我们的生活中,每一天都是异法的集合体。

每当我们看到不同的人、事、物时,我们都应该去寻找和欣赏它们的异质性。

正如一首诗所说:“万象之间,各有各的特点;人事之中,各自有所不同。

”我们不能被表面的相似迷惑,而是要尊重和善待异法,它们构成了一个多样而丰富的世界。

注释:1. 异法:指万物之间不同的特点和存在方式。

2. 异同相生相克:指异法之间既有相生的关系,也有相克的关系。

3. 同一性:指注重事物之间的相似之处。

4. 异质性:指注重事物之间的差异和独特性。

5. 突出的个体特点:指异法的个体表现具有鲜明的特点和特殊性。

6. 整体性:指异法之间的相互关系形成了整体的特点。

7. 打破界限和隔阂:指超越具体事物之间的界限和隔阂,以整体的视角看待世界。

8. 创造的源泉:指异法中的变化和差异激发出创造力和创新思维。

9. 不同的人、事、物:指环绕在我们身边多样的人、事、物。

《黄帝内经》素问 ● 异法方宜论篇第十二

《黄帝内经》素问 ● 异法方宜论篇第十二

《黄帝内经》素问●异法方宜论篇第十二*导读:【原文】黄帝曰:医之治病也,一病而治各不同,皆愈,何也?【译文】黄帝问道:医生医疗疾病,同病而采取各种不同的治疗方法,但……【原文】黄帝曰:医之治病也,一病而治各不同,皆愈,何也?【译文】黄帝问道:医生医疗疾病,同病而采取各种不同的治疗方法,但结果都能痊愈,这是什么道理?【原文】岐伯对曰:地势使然也。

故东方之域,天地之所始生也,鱼盐之地,海滨傍水。

其民食鱼而嗜咸,皆安其处,美其食。

鱼者使人热中,盐者胜血,故其民皆黑色疏理,其病皆为痈疡,其治宜砭石。

故砭石者,亦从东方来。

【译文】岐伯回答说:这是因为地理形势不同,而治法各有所宜的缘故。

例如东方的天地始生之气,气候温和,是出产鱼和盐的地方。

由于地处海滨而接近于水,所以该地方的人们多吃鱼类而喜欢咸味,他们安居在这个地方,以鱼盐为美食。

但由于多吃鱼类,鱼性属火会使人热积于中,过多的吃盐,因为咸能走血,又会耗伤血液,所以该地的人们,大都皮肤色黑,肌理松疏,该地多发痈疡之类的疾病。

对其治疗,大都宜用砭石刺法。

因此,砭石的治病方法,也是从东方传来的。

【原文】西方者,金玉之域,沙石之处,天地之所收引也。

其民陵居而多风,水土刚强,其民不衣而褐荐,其民华食而脂肥,故邪不能伤其形体,其病生于内,其治宜毒药。

故毒药者,亦从西方来。

【译文】西方地区,是多山旷野,盛产金玉,遍地沙石,这里的自然环境,象秋令之气,有一种收敛引急的现象。

该地的人们,依山陵而住,其地多风,水土的性质又属刚强,而他们的生活,不堪考究衣服,穿毛巾,睡草席,但饮食都是鲜美酥酪骨肉之类,因此体肥,外邪不容易侵犯他们的形体,他们发病,大都属于内伤类疾病。

对其治疗,宜用药物。

所以药物疗法,是从西方传来的。

【原文】北方者,天地所闭藏之域也,其地高陵居,风寒冰洌。

其民乐野处而乳食,藏寒生满病,其治宜炙芮。

故灸芮者,亦从北方来。

【译文】北方地区,自然气候如同冬天的闭藏气象,地形较高。

素问·异法方宜论篇第十二[整理版]

素问·异法方宜论篇第十二[整理版]

《素问·异法方宜论篇第十二》(不同方的生理特点和所生病的治疗原则)古代圣真对于人体脏腑功能和气机变化的描述都是用比喻的方法,这并不是因为古代科技不发达,而是人体内部“形而上”的××,是无法用“有形”的语言进行准确而直接的描述的,只能用世界上人们熟悉的人与事之间“无形的联系”进行比喻,这也是“天人合一”的道理。

在《素问·异法方宜论》所描述的五方的气候和人民的相貌颜色、饮食习惯、患病规律以及治疗方法,并不是对中国的地域和人民生活习惯的概括,而是针对五脏的功能特点、患病规律及治法而作的譬喻。

原文如下:黄帝问曰:“医之治病也,一病而治各不同,皆愈何也?”岐伯对曰:“地势使然也,故——东方之域,天地之所始生也。

鱼盐之地,海滨傍水,其民食鱼而嗜咸,皆安其处,美其食。

鱼者使人热中,盐者胜血,故其民皆黑色疏理,其病皆为痈疡,其治宜砭石,故砭石者,亦从东方来。

西方者,金玉之域,沙石之处,天地之所以收引也。

其民陵居而多风,水土刚强,其民不衣而褐薦(荐),其民华食而脂肥,故邪不能伤其形体,其病生于内,其治宜毒药,故毒药者,亦从西方来。

北方者,天地所闭藏之域也,其地高陵居,风寒冰冽,其民乐野处而乳食,藏寒生满病,其治宜灸焫,故灸焫者,亦从北方来。

南方者,天地所长养,阳之所盛处也,其地下,水土弱,雾露之所聚也,其民嗜酸而食腐,故其民皆致理而赤色,其病挛痹,其治宜微针,故九针者,亦从南方来。

中央者,其地平以湿,天地所以生万物也众,其民食杂而不劳,故其病多痿蹶寒热,其治宜导引按跷,故导引按跷者,亦从中央出也。

故圣人杂合以治,各得其所宜,故治所以异而病皆愈者,得病之情,知治之大体也。

”现代所有医家,对于此段文字的解释都是错误的。

对传统中医还有感情的医生对此文不敢妄加评论,“中西医结合”的医生都是用当代的地理知识和人种的分布状况去揣测分析这段内容,而崇洋媚外的医生就会认为此文荒谬,并将此直接归咎于古人淳朴(骨子里却在说古人愚昧,现代科技高明)。

新九针

新九针
2、操作规范
(1)持针 右手拇指、食指握持针柄中部, 中指、无名指轻握针柄后部,小指轻托针 柄末端,针柄垂直。 (2)手法 右肘屈曲90°,手臂悬空,以腕 部活动形成捶叩之力作为主要的扣击力量。 (3)强度 分轻、中、重三种刺激强度。
磁圆梅针
• (4)方法
• • • • • 1)经脉叩刺法 2)穴位叩刺法 3)循经取穴叩刺 4)磁梅针局部叩刺法 5)穴位按压法、磁感应法
镵针
• 3、适应症 • 治疗胃肠道疾患、面神经麻痹、黄褐斑、 痤疮、湿疹等。
磁圆梅针
• 1、针具 • 针柄部分分两节,节间由螺丝口衔接。针 体分针身与针头两部分。针身圆柱形,两 端形成锥度,针头连接于针身两端锥度, 一端状如黄豆大,球形,为“磁圆针”; 另一端形如梅花针针头,为“磁梅花针”。
针柄两部分,针柄为木材或现 代绝热材料等制成,长10cm。针体为耐高 温金属制作,长4cm 末端0.5cm 菱形锋利 针头,针头部锋刃可随时修磨,保持锋利
镵针
• 2、操作规范 • 持针:采用持钢笔式的姿势捏持针柄,针 体与皮肤呈90°角。 • 手法:在选定部位划割,以微出血为度 • 划割方法:口腔粘膜划割法:耳壳划割法, 背部俞穴划割法。
学术创新
• 古九针 新九针
学术创新
• 古九针:
• 镵针 、圆针、鍉针 、锋针、铍针 、圆利针、 毫针、长针、大针
• 新九针:
• 镵针、磁圆梅针、鍉针、锋勾针、三棱针、 铍针、员利针、毫针、火针、梅花针、刀 钩针
新九针的特点
• 一、有效性 许多目前尚不明了发病机制的治疗乏 术的疾病, • 二、安全性 它几乎没有副作用,治疗过程安全, 针后基本没有不良反应。 • 三、广泛性 新九针疗法对内、外、妇、儿等各科 疾病具有广泛治疗作用。 • 四、适应性 新九针疗法对施治环境有高度的适应 性,几乎在任何日常环境条件下就可以进行治疗 活动。 • 五、易行性 新九针疗法操作较为简便,易为一般 针灸工作者掌握。 • 六、经济性 新九针针具价格低廉,并且施治费用 低廉,广大患者乐于接受。

黄帝内经素问五十篇(素问对照参考译文)

黄帝内经素问五十篇(素问对照参考译文)

黄帝内经素问五十篇(素问对照参考译文)《黄帝内经·素问》,第25宝命全形论篇,原文诵读《黄帝内经·素问》,第25宝命全形论篇,对照参考译文【原文】黄帝问曰:天覆地载,万物悉备,莫贵于人,人以天地之气生,四时之法成,君王众庶,尽欲全形,形之疾病,莫知其情,留淫日深,著于骨髓,心私虑之,余欲针除其疾病,为之奈何?【原文】岐伯对曰:夫盐之味咸者,其气令器津泄;弦绝者,其音嘶败;木敷者,其叶发;病深者,其声哕。

人有此三者,是谓坏府,毒药无治,短针无取,此皆绝皮伤肉,血气争黑。

【翻译】岐伯回答说:比如盐味是咸的,当贮藏在器具中的时候,看到渗出水来,这就是盐气外泄;比如琴弦将要断的时候,就会发出嘶败的声音;内部已溃的树木,其枝叶好象很繁茂,实际上外盛中空,极容易萎谢;人在疾病深重的时候,就会产生呃逆。

人要是有了这样的现象,说明内脏已有严重破坏,药物和针炙都失去治疗作用,因为皮肤肌肉受伤败坏,血气枯槁,就很难挽回了。

【原文】帝曰:余念其痛,心为之乱惑,反甚其病,不可更代,百姓闻之,以为残贼,为之奈何?【翻译】黄帝道:我很同情病人的痛苦,但思想上有些慌乱疑惑,因治疗不当反使病势加重,又没有更好的方法来替代,人们看起来,将要认为我残忍粗暴,究竟怎麽好呢?【原文】岐伯曰:夫人生于地,悬命于天,天地合气,命之曰人。

人能应四时者,天地为之父母;知万物者,谓之天子。

天有阴阳,人有十二节;天有寒暑,人有虚实。

能经天地阴阳之化者,不失四时;知十二节之理者,圣智不能欺也;能存八动之变,五胜更立;能达虚实之数者,独出独入,呿吟至微,秋毫在目。

【原文】帝曰:人生有形,不离阴阳,天地合气,别为九野,分为四时,月有小大,日有短长,万物并至,不可胜量,虚实呿吟,敢问其方。

【翻译】黄帝道:人生而有形体,离不开阴阳的变化,天地二气相合,从经纬上来讲,可以分为九野,从气候上来讲,可以分为四时,月行有小大,日行有短长,这都是阴阳消长变化的体现。

《黄帝内经》名句赏析——素问部分

《黄帝内经》名句赏析——素问部分

《黄帝内经》名句赏析——素问部分《黄帝内经》名句赏析素问部分精神内守,病安从来?出处:《上古天真论篇第一》:“夫上古圣人之教下也,皆谓之虚邪贼风,避之有时,恬惔虚无,真气从之,精神内守,病安从来?”白话:如果肾藏精,心神不受外界干扰,疾病又从何而来呢?释义:男子不过尽八八,女子不过尽七七,而天地之精气皆竭矣。

出处:《上古天真论篇第一》:“帝曰:有其年已老,而有子者,何也?岐伯曰:此其天寿过度,气脉常通,而肾气有余也。

此虽有子,男子不过尽八八,女子不过尽七七,而天地之精气皆竭矣。

”白话:男子到了八八六十四岁,女子到了七七四十九岁,先天之精衰竭不能在生育了。

释义:独立守神,肌肉若一。

出处:《上古天真论篇第一》:“黄帝曰:余闻上古有真人者,提挈天地,把握阴阳,呼吸精气,独立守神,肌肉若一,故能寿敝天地,无有终时,此其道生。

”白话:单独站立静守心神,整个身体犹如太极状态。

释义:天明则日月不明出处:《四气调神大论篇第二》:“天气清净,光明者也,藏德不止,故不下也。

天明则日月不明,邪害空窍。

阳气者闭塞,地气者冒明,云雾不精,则上应白露不下。

交通不表,万物命故不施,不施则名木多死。

”白话:如果天之清净之气下降,则日月阴阳之气升降失调。

释义:春夏养阳,秋冬养阴出处:《四气调神大论篇第二》:“夫四时阴阳者,万物之根本也。

所以圣人春夏养阳,秋冬养阴,以从其根;故与万物沉浮于生长之门。

逆其根则伐其本,坏其真矣。

”白话:圣人在春夏之季调养生发机体功能(阳气),在秋冬之季收藏养护机体阴精。

释义: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

出处:《四气调神大论篇第二》:“是故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乱,治未乱,此之谓也。

夫病已成而后药之,乱己成而后治之,譬犹渴而穿井,斗而铸锥,不亦晚乎?”白话:圣人不是注重治疗已经发生的疾病,而注重调理机体在疾病发生之前。

释义:夫自古通天者,生之本,本于阴阳。

出处:《生气通天论篇第三》:“黄帝曰:夫自古通天者,生之本,本于阴阳。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素问·异法方宜论篇第十二》
(不同方的生理特点和所生病的治疗原则)
古代圣真对于人体脏腑功能和气机变化的描述都是用比喻的方法,这并不是因为古代科技不发达,而是人体内部“形而上”的××,是无法用“有形”的语言进行准确而直接的描述的,只能用世界上人们熟悉的人与事之间“无形的联系”进行比喻,这也是“天人合一”的道理。

在《素问·异法方宜论》所描述的五方的气候和人民的相貌颜色、饮食习惯、患病规律以及治疗方法,并不是对中国的地域和人民生活习惯的概括,而是针对五脏的功能特点、患病规律及治法而作的譬喻。

原文如下:
黄帝问曰:“医之治病也,一病而治各不同,皆愈何也?”
岐伯对曰:“地势使然也,故——
东方之域,天地之所始生也。

鱼盐之地,海滨傍水,其民食鱼而嗜咸,皆安其处,美其食。

鱼者使人热中,盐者胜血,故其民皆黑色疏理,其病皆为痈疡,其治宜砭石,故砭石者,亦从东方来。

西方者,金玉之域,沙石之处,天地之所以收引也。

其民陵居而多风,水土刚强,其民不衣而褐薦(荐),其民华食而脂肥,故邪不能伤其形体,其病生于内,其治宜毒药,故毒药者,亦从西方来。

北方者,天地所闭藏之域也,其地高陵居,风寒冰冽,其民乐野处而乳食,藏寒生满病,其治宜灸焫,故灸焫者,亦从北方来。

南方者,天地所长养,阳之所盛处也,其地下,水土弱,雾露之所聚也,其民嗜酸而食腐,故其民皆致理而赤色,其病挛痹,其治宜微针,故九针者,亦从南方来。

中央者,其地平以湿,天地所以生万物也众,其民食杂而不劳,故其病多痿蹶寒热,其治宜导引按跷,故导引按跷者,亦从中央出也。

故圣人杂合以治,各得其所宜,故治所以异而病皆愈者,得病之情,知治之大体也。


现代所有医家,对于此段文字的解释都是错误的。

对传统中医还有感情的医生对此文不敢妄加评论,“中西医结合”的医生都是用当代的地理知识和人种的分布状况去揣测分析这段内容,而崇洋媚外的医生就会认为此文荒谬,并将此直接归咎于古人淳朴(骨子里却在说古人愚昧,现代科技高明)。

下面就本人所知,对本文进行简单对译:
黄帝问岐伯:“医生所治疗的患者(医之治病也),都是由于‘正气虚弱,邪气强盛’这一种情况而造成的疾病(一病),而治疗方法有所不同(而治各不同),却都能治愈(皆愈),这是什么原因呢(何也)?”岐伯回答说:“这是由于人身这个天地中,脏腑气机的生长收藏以及所处位置的高低寒热燥湿功能不同的缘故(地势使然也)。


下面岐伯进行具体分析(故——):
东方在“五行”中属木,在脏为肝,主(管初始)气机的生发,根于肾所产生的精血汇聚的地方(鱼盐之地),由于“水能生木”,水为木母,则木依傍于水(滨海傍水),肝的功能主要是储藏精血(其民食鱼而嗜咸),精血充足则肝的功能就会正常(皆安其处),精血为人身之精华(美其食),肾精(鱼)可以使脾胃温煦而腐熟水谷(鱼者使人热中),肾在味为咸,肾精充足则血气充盈(盐者胜血),而且,肝、肾都具有储藏的作用,在颜色则为具有收藏特性的青黑(故其民皆黑色)。

肝“主疏泄(条达)”,腠理通畅(疏理),倘若由于抑郁愤怒而造成气机不畅,就会使气血瘀滞而造成组织坏死,于是产生肿瘤疮疔(其病皆为痈疡),就用疏通揭盖、缓慢兴发的方法(其治宜砭石),所以说,砭射疗法(故砭石者)主要是因为能够解除气脉瘀滞的病证而产生的(亦
从东方来)。

西方在“五行”中属金,在脏为肺,金主肃杀收敛,凝聚之中(金玉之域)又具有疏散的功能(沙石之处),在人体中具有收敛肃降气机的作用(天地之所以收引也),气机收敛,开始内藏,恰似狩猎的人们归居于洞穴之中(其民陵居),肺主治节,其气剽悍,运行于周身上下内外(水土刚强),肺主气、司呼吸(多风),而且,肺是五脏之中唯一直接接触外界空气而没有遮拦的脏器(其民不衣),形状像伞一样向下罩着,就像人没有穿衣服而披着蓑衣一样(而褐荐)。

另外,“土能生金”,由脾将胃中游溢出的水谷精微之经气上输于肺(其民华食而脂肥),通过肺的“治理调节”功能,将精气输布于皮毛四肢,布护周身(故邪不能伤其形体)。

但是,肺脏却会被喜怒思悲恐等过分的情绪以及饮食、男女等过度的欲望所伤害(其病生于内),病情主要表现为虚寒痨瘵。

治疗时主要使用“去邪扶正”较为偏性的药物(其治宜毒药),所以说,“回阳救逆”的辛散药物(故毒药者),主要是针对“阴盛阳虚”的虚痨病症而产生的(亦从西方来)。

北方在“五行”属水,在脏为肾,具有藏而不泄的功能,是真阳元气闭藏之所(天地所闭藏之域也)。

肾属足少阴经脉,少阴主枢转,就像山一样(其地高)交通天地,所以能生风雨、长草木、藏生灵(而陵居),在“五行”中属于“阴至极而阳始生”的阶段,就像冬天将水凝结成冰一样藏而不妄泄(风寒冰冽),肾在五脏中是能够生发真阳,使人肢体舒畅,甚至产生淫欲快乐的地方(其民乐野处),又是受纳储存元精的地方(而乳食)。

如果因为淫欲过度而使元精大伤,就会使脏器产生“阴盛阳虚”的证候,由于真阳虚弱而不能化动阴寒之邪,就会出现胀满的病症(藏寒生满病)。

治疗是主要使用艾灸的方法可以很快祛除寒邪,恢复真阳的正常功能(其治宜灸焫)。

所以说,艾灸的方法(故灸焫者),是治疗肾寒的最有效的方法(亦从北方来)。

南方在“五行”属火,在脏为心,人身脏腑组织都是赖其舒布的动力而得到濡养(天地所长养),在“五行”中属于“阳至极而阴始生”的阶段(阳之所盛处也)。

心属手太阳经脉,太阳主受纳,就像水都能汇聚到洼地一样(其地下),心主“虚里脉实”,只负责传导输布血液,没有运化、交换、储藏的功能(水土弱),心主血脉,上焦是气血汇聚而输布之处(雾露之所聚也)。

另外,“木能生火”,木为火之母,木在味为酸,子哺母乳(其民嗜酸),而所汇聚的气血源于脾胃所腐熟的水谷精微(而食腐),人体的血脉分布广泛而无所不在(故其民皆致理),而且,心脏具有宣发不藏的作用,阳极盛,在颜色则为具有显明特性的红色(而赤色)。

如果因为情志不遂而使脏腑之间功能失调,筋不得濡养就会痉挛,脉不得流通则塞痹(其病挛痹)。

治疗方法应该用微针刺经脉穴位的方法来调整经脉之间的正常功能(其治宜微针)。

所以说,针刺穴位的方法(故九针者),是治疗经脉失调所造成病症的最有效方法(亦从南方来)。

中央在“五行”属土,在脏为脾,处于中焦,就像地理中处于水陆交通的枢纽、不高也不低的位置(其地平),主运化,处于水火均衡、生长和收藏功能的交会之地,中焦如沤,就像自然界中的湿地沤物一样,因为地势平坦才会使水流缓慢而汇聚(以湿),食入的水谷全都要在此处变化腐熟(天地所以生万物也众),脾胃所受纳、腐熟和运化的食物最为繁杂多样,五味俱全(其民食杂),由于“四方”的气血能量都汇聚于此以助其运化,而且胃的功能永远都是传导而不能储留,所以不会感到疲劳(而不劳)。

因为“脾主肌肉”,脾胃虚弱就会使肢体虚弱无力(故其病多痿蹶),饮食不节、刻意进补都会造成升降功能的失调(寒热)。

应该“以意和之”,主要应该顺应自身脏腑的运行规律,起居饮食都要符合养生规律,脏腑自然就可以调理顺畅(其治宜导引按跷),所以说,圣人制定的养生方法(故导引按跷者),是治疗虚弱无力和寒热的行之有效方法(亦从中央出也)。

只有上古的圣人洞彻自然生理的总体规律(知治之大体也),才能根据不同脏腑的特点和疾病(得病之情),制定出与疾病相对应的治疗方法(故圣人杂合以治,各得其所宜)。

所以,对待同样证候的疾病而使用不同的治疗方法(故治所以异),都能够将疾病治愈(而病皆愈者)。

——(《素问·异法方宜论》注解)完——
有人说,《黄帝内经》所论述的内容都像以上所说的这样直白不可以吗?为什么非要写得那样晦涩玄妙呢?
我以为,我所翻译的内容实在是有些牵强,只是将经文中的科技含义解释了一下,而经文中的神情韵味儿却几乎没有涉及到。

人是由精神和物质两方面组成的。

人的精神虽然无形,但在人体中却是主要的组成部分,而且,是占主导地位的,因为人体的功能和活动都是由精神来控制的(就像现代科学家们发现宇宙中的无形的“反物质”占宇宙物质总量的90%,而有形的物质只是占10%而已)。

所以,只是单纯地解释物质方面的内容就是非常欠缺的,一个医生,在研究人体医学方面不能“通神”,就只能钻牛角尖儿,肯定不能成为全面了解人体机能的医生。

这也就是“天人合一”的道理。

《黄帝内经》论述人体的方法与佛经中对“大千世界”的描述有着异曲同工之妙,具体内容可以参看《三教觉迷录》中“关于大千世界”一文。

研究传统中医理论的人必须注意这一点,否则,依照西方人的思路进行揣测和解释,必定会严重歪曲传统中医理论而贻害百姓,不论有意还是无意,都罪不可恕。

总之,这段文字,我也是没有参得很透彻,因为我还没有成为仁德的人,还没有完全具备对人类深厚的情感,一定继续努力修养,待将来对经文理解深刻,必定可以逐字逐句地为读者进行深入阐述。

但是,鄙人现在学识修行有限,只是述其大概,目的是能使读者明白“圣人之良苦用心”,绝非凡人用大脑思维和科技知识可以揣测的。

而且,要想把这篇文章的每一个字都解释清楚,说得明白,就必须把所学的中医经典理论的几乎全部知识汇总到一起,没有五六万字恐怕是说不清楚地。

倘若鄙人日后功夫加深并有机会的话,对于传统中医理论的详细分析和论述,当在以后出版的相关论著中进行阐释。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