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一《为了忘却的记念》优质课教案
为了忘却的记念 教案教学设计

《为了忘却的记念》教案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并掌握文章的基本内容,了解作者鲁迅以及文章背景。
2. 培养学生对文学作品的鉴赏能力,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
3. 通过文章的学习,引导学生思考并认识历史,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
二、教学内容:1. 文章主题:纪念鲁迅先生以及他所代表的进步思想。
2. 文章结构:部分介绍鲁迅先生,主体部分回顾鲁迅先生的生平事迹,结尾部分表达对他的怀念和敬意。
三、教学重点:1. 理解文章的主题思想和内容。
2. 分析鲁迅先生的生平事迹,认识他所代表的进步思想。
四、教学难点:1. 理解鲁迅先生的思想内涵,感受他的伟大精神。
2. 学会欣赏文学作品,提高文学鉴赏能力。
五、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鲁迅先生的生平事迹,阐述文章的主题思想。
2. 讨论法:引导学生分组讨论,分享对鲁迅先生的认识和感悟。
3. 案例分析法:分析鲁迅先生的文学作品,理解他的文学成就。
4. 启发式教学法:通过提问、思考等方式,引导学生深入思考文章的意义和价值。
教案教学设计示例:第一课时:1. 导入:介绍鲁迅先生的生平事迹和文学成就,引发学生对文章的兴趣。
2. 讲解:详细讲解文章的部分,让学生了解鲁迅先生的背景。
3. 主体部分:让学生自主阅读文章,理解鲁迅先生的生平事迹,引导学生思考他所代表的进步思想。
4. 讨论:学生分组讨论,分享对鲁迅先生的认识和感悟。
5. 总结:教师总结文章的主题思想,强调鲁迅先生的伟大精神。
第二课时:1. 复习:回顾上节课的内容,检查学生对鲁迅先生的认识。
2. 讲解:详细讲解文章的结尾部分,让学生感受作者对鲁迅先生的怀念和敬意。
3. 文学作品分析:分析鲁迅先生的文学作品,理解他的文学成就。
4. 鉴赏能力培养:引导学生欣赏文学作品,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
5. 总结:教师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鲁迅先生的文学成就和进步思想。
六、教学准备:1. 教材:《为了忘却的记念》原文。
2. 参考资料:关于鲁迅先生的生平事迹、文学作品的相关资料。
为了忘却的记念 教案教学设计

为了忘却的记念教案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课文《为了忘却的记念》的基本内容,把握作者鲁迅及其作品的背景。
(2)学会分析文学作品中的象征手法,体会作品中的深刻内涵。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提高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和鉴赏能力。
(2)学会从不同角度入手,分析作品的主题思想和艺术特色。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鲁迅先生的崇敬之情,了解其在现代文学史上的地位。
(2)激发学生对文学作品的热爱,提高人文素养。
二、教学重点:1. 理解课文《为了忘却的记念》的基本内容,把握作者鲁迅及其作品的背景。
2. 分析文学作品中的象征手法,体会作品中的深刻内涵。
三、教学难点:1. 作品中的象征手法及其内涵的把握。
2. 从不同角度入手,分析作品的主题思想和艺术特色。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简介鲁迅先生及其作品《为了忘却的记念》。
(2)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思考:为何要忘却,又为何要记念?2. 自主学习:(1)让学生通读课文,了解文章大意。
(2)学生自主探究,解答问题。
3. 合作探讨:(1)分组讨论,分析作品中的象征手法。
(2)分享讨论成果,进行全班交流。
4. 深入分析:(1)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入手,分析作品的主题思想和艺术特色。
(2)教师点评,总结分析。
5. 课堂小结:(1)回顾本节课的学习内容,总结收获。
五、课后作业:2. 分析课文中的象征手法,总结其内涵。
3. 结合自己的生活经历,谈谈对作品主题的理解和感悟。
六、教学评估:1. 课堂表现评估:观察学生在自主学习、合作探讨和课堂讨论中的表现,评价其参与程度、思考深度和合作意识。
2. 课后作业评估:审阅学生的课后作业,包括读后感、象征手法分析和个人感悟,评价其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和领悟能力。
七、教学反思:1. 教师应在课后对教学过程进行反思,考虑教学方法的有效性,以及学生反馈的信息,以便对教学进行调整和改进。
《为了忘却的记念》优质教学设计1(第1课时)

《为了忘却的记念》优质教学设计1教学设计案例教学目标1.熟读课文,了解写作背景和写作目的,体会课文所表达的思想感情,概括全文的主旨。
2.学习课文夹叙夹议的写作方法。
3.学习革命先烈的高贵品格和鲁迅先生爱憎分明的感情。
重点难点重点1.理解作者贯串于全文字里行间的深邃思想与复杂感情。
2.抓住文中关键的词句,分析、体会柔石、白莽的性格和品格。
难点1.把握课文内容,赏析重点句子,准确理解文章题目的含义。
2.理解文中运用的典故的作用。
3.鉴赏人物形象,学习五位青年作家为追求真理,为革命事业而舍生忘死、勇于献身的崇高精神。
4.比较鉴赏《记念刘和珍君》《为了忘却的记念》两篇文章的异同。
课时安排2课时第1课时课时目标1.熟读课文,理清文章思路,把握文章结构,明确文章内容。
2.揣摩文中重点语句,领悟作品主旨,体会作者的思想情感。
重点难点1.理解课文内容,准确把握文章标题的含义。
2.分析课文,把握文章主旨,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学设计一、温故知新,导入新课1.多媒体出示:在《记念刘和珍君》一文中,鲁迅先生写道:“忘却的救主快要降临了罢,我正有写一点东西的必要了。
”你是怎样理解这句话的?共同讨论回答。
2.学生回答后,导入新课:《记念刘和珍君》是鲁迅先生为悼念在“三一八”惨案中死难的爱国青年刘和珍等而写的,是一篇以写人记事为主的纪念性散文。
今天我们再来学一篇鲁迅先生写的纪念性散文《为了忘却的记念》。
(设计意图:由理解《记念刘和珍君》的重点句导入新课,告诉学生这两篇课文的相同点,为后面的比较鉴赏奠定基础。
)二、了解背景,解释题目1.学生结合“背景资料”了解文章的写作背景。
2.教师补充:“左联”,全称为“中国左翼作家联盟”,白莽、柔石、冯铿、李伟森、胡也频均是其成员。
3.设计问题,解释题目。
(1)题目应该如何断句?(2)“为了”什么?说明什么?(3)为什么要“忘却”?(4)为什么要“记念”?4.讨论明确:(1)为了/忘却的/记念。
高中语文教案《为了忘却的记念

《为了忘却的记念》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理解并掌握课文中的生僻词语和古诗词的含义。
(2)分析并欣赏鲁迅先生的文学风格和表达技巧。
(3)了解鲁迅先生的生平和主要作品。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解读课文内容。
(2)学会从不同角度审视文学作品,提高审美鉴赏能力。
(3)运用鲁迅先生的思想资源,培养批判性思维。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鲁迅先生对民族命运的深切关怀,树立为人民写作的意识。
(2)领悟鲁迅先生坚定的信仰和为民族进步奋斗的精神。
(3)激发学生热爱祖国、热爱人民、热爱社会主义的热情。
二、教学重点、难点:重点:(1)课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
(2)鲁迅先生的文学风格和表达技巧的鉴赏。
难点:(1)课文中所涉及的历史背景和鲁迅先生生平等知识。
(2)如何运用鲁迅先生的思想资源进行批判性思维的培养。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简要介绍鲁迅先生的生平和主要作品。
(2)阐述本文的地位和意义。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阅读课文,理解大意,掌握生僻词语和古诗词的含义。
(2)分组讨论,分析课文中的重要段落和表达技巧。
3. 课堂讲解:(1)讲解课文中的难点知识,如历史背景、人名、地名等。
(2)分析鲁迅先生的文学风格和表达技巧,引导学生欣赏课文。
4. 合作探讨:(1)组织学生进行合作探讨,从不同角度审视文学作品,提高审美鉴赏能力。
(2)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观点,培养批判性思维。
5. 课堂小结:(1)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巩固知识点。
(2)强调鲁迅先生的思想资源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价值。
四、课后作业:1. 复习课文,巩固生僻词语和古诗词的含义。
3. 结合自己的生活实际,谈谈对鲁迅先生思想资源的感悟。
五、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发言情况和学习态度。
2. 作业完成情况:检查学生课后作业的完成质量,巩固学习成果。
3. 合作探讨:评估学生在合作探讨中的表现,培养团队协作能力和批判性思维。
高中语文教案《为了忘却的记念

高中语文精品教案《为了忘却的记念》第一章:教学目标与内容1.1 教学目标让学生通过学习《为了忘却的记念》,深入理解鲁迅先生的文学成就和思想价值,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和批判性思维能力。
1.2 教学内容鲁迅先生的生平简介《为了忘却的记念》的文学背景文本内容分析与解读第二章:教学重点与难点2.1 教学重点鲁迅先生的生平经历和文学成就《为了忘却的记念》的文学特色和思想内涵2.2 教学难点鲁迅先生文本中的讽刺和幽默手法学生对鲁迅思想的理解和批判性思考第三章:教学方法与手段3.1 教学方法采用问题驱动法、讨论法和文本分析法,引导学生深入思考和解读文本。
3.2 教学手段多媒体课件相关鲁迅先生的作品选读网络资源:鲁迅先生的生平介绍和相关评论第四章:教学过程4.1 导入通过简要介绍鲁迅先生的生平,引发学生对鲁迅先生的兴趣和尊敬。
4.2 文本阅读与分析分组阅读和讨论《为了忘却的记念》教师引导分析文本的文学特色和思想内涵学生展示对文本的理解和解读4.3 鲁迅思想的探讨学生对鲁迅思想的理解和批判性思考教师引导讨论鲁迅思想在当代的意义第五章:教学评价5.1 学生评价通过学生的课堂表现、作业和讨论,评价学生对《为了忘却的记念》的理解和鲁迅思想的认识。
5.2 教学反思教师在教学后,进行教学反思,总结教学效果和学生的反馈,以便改进教学方法和内容。
这只是一个初步的教案框架,具体内容需要根据实际的教学情况进行调整和补充。
希望对你有所帮助。
第六章:教学拓展与延伸6.1 相关文学作品推荐《呐喊》《彷徨》《野草》6.2 比较阅读选取其他作家的作品与《为了忘却的记念》进行比较阅读,分析鲁迅作品的独特性。
第七章:课堂活动设计7.1 角色扮演学生分组扮演文中角色,进行课堂表演,增强对文本的理解和体验。
7.2 辩论赛组织辩论赛,让学生探讨鲁迅先生所提出的现实问题,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
第八章:作业与反馈8.1 作业布置写一篇关于《为了忘却的记念》的读后感8.2 学生反馈收集学生的作业和反馈,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和问题,及时进行教学调整。
语文:2.3《为了忘却的记念》教案(1)(鲁人版必修1)1

语文:2.3《为了忘却的记念》教案(1)(鲁人版必修1)1《为了忘却的记念》教案教学要求:1、理清文章的思路,把握文章的主旨。
2、学习选材组材和多种表达方式的综合运用。
3、学习革命青年的精神。
教学重点:把握文章的内容,理解作者用典的意义,体会一些重点句的含义。
教学难点:用典的意义。
教学时数:三课时。
一教学要点:整体上把握文章的内容,提出问题。
(一)预习:通读全文,解决生词和部分词语。
仔细分析预习提示。
(二)预习检查:主要检查字词和词语的理解。
(三)阅读课文:要求:1、快速阅读全文,把握全文的大意。
2、找到文章的重点段。
3、找出作者写的主要内容。
4、划出自己不理解的地方。
(四)指导理解课文:1、从课题切入,“为了忘却的记忆念”从短语的结构看可以有几种划分方法?哪一种是符合作者用意的?2、这个问题可以从文章的第一自然段和最后自然段中找到。
3、本文记念了哪几个人?这几个人同作者有什么关系?作者与他们有什么关系?本文重点是写哪几个人?记了白莽和柔石的哪些事?突出了他们的什么品格?4、理出文章的结构提纲。
5、文章是怎样把零散的材料组成一篇结构紧凑的文章的?(五)提出问题:附:(学生提出的部分问题)“她的体质是弱的,也并不美丽”在文中有何用意?本文似乎有很多话可有可无,鲁迅的文章没有一句多余的话,对吗?“正中了我那其实是偷懒的主张的伤疤”中“伤疤”何意?“要写下去,在中国的现在,还是没有写处的”作者为什么要这么说?“忘却”和“记念”同在题目中有什么作用?文章最后的省略号有什么作用?文章多处用典的目的和作用是什么?本文分五个部分是以什么断依据来划分的?“这是奴隶所幻想的脱离苦海的唯一的好方法”中“奴隶”是指什么?82页中鲁迅先生为什么要说与冯铿很隔膜?“人们者睡觉了连我的女人和孩子。
我沉重的感到我失掉了很好的朋友,中国失掉了很好的青年”在文中有什么含义?文章中作者多次写道自己的书被没收落在“三道头”手里,是否作用有意安排,与中心有何联系?从作者的本意看其实他并非要将他们真的忘却,为什么在开头说:“我倒要将他们忘却了”,结尾又说“我不如忘却,不说的好罢”。
语文教案为了忘却的记念教学教案

《为了忘却的记念》教学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并运用文中的关键词语和句式。
(2)能够分析并概括文章的主题思想。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理解课文内容。
(2)学会从不同角度审视问题,提高批判性思维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作者对逝去战友的深切怀念和无尽的思念之情。
(2)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增强民族自豪感。
二、教学重点1. 理解课文内容,把握文章的主题思想。
2. 分析并概括作者的表达技巧和写作特点。
三、教学难点1. 理解并运用文中的关键词语和句式。
2. 从不同角度审视问题,提高批判性思维能力。
四、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课文内容,分析作者的写作技巧。
2. 互动式教学:引导学生参与课堂讨论,提高学生的批判性思维能力。
3. 情境教学:通过设定情境,让学生身临其境地感受作者的情感。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简要介绍本文的作者及写作背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自主学习:让学生自主阅读课文,理解大意,感知作者的情感。
3. 合作探讨:分组讨论,分析课文内容,概括文章的主题思想。
4. 课堂讲解:讲解课文内容,分析作者的写作技巧,解答学生疑问。
5. 实践环节: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进行写作练习。
6. 总结反馈:对本节课的学习内容进行总结,学生分享学习收获。
六、教学评估1. 课堂提问:通过提问了解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程度,以及学生对作者表达技巧的把握。
2. 小组讨论:观察学生在合作探讨中的表现,评估学生的批判性思维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
3. 写作练习:评估学生的写作能力,检查学生对课文知识的运用情况。
七、教学拓展1. 组织学生进行课外阅读,推荐与本文主题相关的文章或书籍,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2. 开展语文实践活动,如演讲、朗诵等,提高学生的表达能力和文学鉴赏能力。
八、教学资源1. 课文原文:提供课文原文,方便学生自主学习和查阅。
2. 相关背景资料:介绍作者及写作背景,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内容。
《为了忘却的记念》教学设计

《为了忘却的记念》教学设计第一篇:《为了忘却的记念》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理解并运用课文中的词语(见词语表);2。
分析探讨课文题目的意义;了解写作背景和写作目的,体会课文所表达的思想感情,概括全文的主旨;3。
归纳课文各部分大意,并能说明各部分之间的内在联系。
教学重点1。
探讨文章主旨。
2。
揣摩重点语句。
预习作业:1、回忆以前学过的关于鲁迅的文章。
2、阅读《为了忘却的记念》,完成并思考:⑴借助书下注释和工具书,扫清文字障碍。
⑵课文题目是不是一个病句,应该怎样断句,如何理解?⑶文章中提到了三个典故,要求能够口述给别人听。
⑷课文共五部分,在每个序号后写下本部分大意。
⑸理清每部分大意后揣摩作者的写作思路。
⑹阅读课文,就课文内容提出疑问。
(包括文意、思路、语言等方面。
)教学用具:多媒体教学时数:二课时第一课时一、导入新课辨识下列挽联或对联分别是写的哪一历史人物,借此激发学生兴趣。
①刚直不阿留将正气冲霄汉幽愁发愤著成信史照尘寰(司马迁)②写鬼写妖高人一等刺贪刺虐入木三分(蒲松龄)③译书尚未成功,惊闻殒星,中国何人领呐喊?先生已经作古,痛忆旧雨,文坛从此感彷徨。
(鲁迅)二、温故知新师生共同回顾:《记念刘和珍君》是在哪个历史事件之后写就的?(1926年“三·一八惨案”后)作者在行文中的感情线索是什么?(“悲愤”)导入:1926年3月18日的那一幕,令鲁迅先生铭心刻骨,五年之后,反动派再次向进步青年举起屠刀,柔石、白莽等“左联”的五位青年作家惨遭杀害,鲁迅先生又一次失去了好朋友,中国又一次失去了好青年。
试想,鲁迅先生会怎样?是沉默还是高声呐喊?补充新知并简介文章背景。
1、“左联”:全称为“中国左翼作家联盟”,于1930年3月2日在上海成立,它是一个由文学研究会、创造社、鲁迅先生发起的进步青年所组成的文学组织,鲁迅在“左联”成立大会上发表了重要讲话并当选为常委。
“左联”倡导无产阶级革命文学,并把马克思主义理论作为工作方针,主张“对旧社会和旧势力的斗争必须坚持、持久,而且要注重实力”。
语文教案为了忘却的记念教学教案

为了忘却的记念教学教案第一章:导入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本文的背景和作者鲁迅。
2. 引导学生关注文章的主题和情感。
教学内容:1. 介绍鲁迅的生平和创作背景。
2. 引导学生阅读文章开头,了解文章的主题和情感。
教学方法:1. 讲解鲁迅的生平和创作背景。
2. 引导学生阅读文章开头,并讨论文章的主题和情感。
教学步骤:1. 引入鲁迅的生平和创作背景。
2. 让学生阅读文章开头。
3. 引导学生讨论文章的主题和情感。
教学评估:1. 检查学生对鲁迅生平和创作背景的了解。
2. 检查学生对文章主题和情感的理解。
第二章:理解文章内容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文章的主要内容和事件。
2. 引导学生关注文章中的细节和隐喻。
1. 引导学生阅读文章,理解主要内容和事件。
2. 引导学生关注文章中的细节和隐喻。
教学方法:1. 讲解文章的主要内容和事件。
2. 引导学生关注文章中的细节和隐喻。
教学步骤:1. 讲解文章的主要内容和事件。
2. 让学生阅读文章,并指导学生关注文章中的细节和隐喻。
教学评估:1. 检查学生对文章主要内容和事件的了解。
2. 检查学生对文章中细节和隐喻的关注。
第三章:分析文章结构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文章的结构和组织方式。
2. 引导学生分析文章的段落和逻辑关系。
教学内容:1. 引导学生阅读文章,了解文章的结构和组织方式。
2. 引导学生分析文章的段落和逻辑关系。
教学方法:1. 讲解文章的结构和组织方式。
2. 引导学生分析文章的段落和逻辑关系。
1. 讲解文章的结构和组织方式。
2. 让学生阅读文章,并指导学生分析文章的段落和逻辑关系。
教学评估:1. 检查学生对文章结构和组织方式的了解。
2. 检查学生对文章段落和逻辑关系的分析。
第四章:讨论文章主题教学目标:1. 让学生深入理解文章的主题和作者的观点。
2. 引导学生进行思考和讨论,提出自己的看法。
教学内容:1. 引导学生深入理解文章的主题和作者的观点。
2. 引导学生进行思考和讨论,提出自己的看法。
高一语文上册《为了忘却的纪念》第一课时教案鲁教版

高一语文上册《为了忘却的纪念》第一课时教案鲁教版高一语文上册《为了忘却的纪念》第一课时教案鲁教版3为了忘却的记念【设计说明】1.本文篇幅较长,学习时要避免从概念到概念地形式化的传输,宜引导学生从整体入手,由浅入深,沉入文本,将情感融于其中,走进人物,感受有血有肉的人物形象,理解他们献身理想、追求和捍卫真理的精神。
2.本文是为纪念“左联”遇难的五位革命青年而作,文章写的是五个人,记叙了许多琐碎的事情,但作者写作时做到了重点突出,即根据与自己的交往情况重点写了白莽和柔石。
因此,学习本文时宜抓住白莽、柔石两个人物来研读,再结合作者的叙事、议论、抒情把握人物性格特征,进而体会作者的情感。
这应是我们本文学习的重点。
3.由于国民党的高压政策,鲁迅">鲁迅先生在文章中不得不采用隐晦曲折的笔法和借用典故,因此,文章中有许多地方语句含蓄语义深奥难懂。
这便成了理解文章的难点。
教学中宜设计一些激发学生兴趣、拨动学生心弦的问题,启发学生思考;同时,鼓励学生大胆质疑,提出自己不懂的语句,在教师点拨与师生讨论交流中攻克文章的难点。
4.本文篇幅较长,难度较大,如果把全部阅读放在课内是不现实的。
因此,宜要求学生课前查找资料,了解“左联五烈士”及文章的时代背景,多读课文,对文章有一定的熟悉程度,为课内研讨做准备。
【教学目标】(一)知识和能力1.结合语境理解文章中的含蓄语句,理解典故的作用2.把握作者的复杂情感,认同作者韧性斗争的主张(二)过程和方法1.品读文本,在分析文章记叙、议论、抒情的结合中把握人物形象2.揣摩重点语段,理解作者的写作意图,联系现实用于写作(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学习“左联”五烈士献身理想、追求和捍卫真理的执着精神【教学时间】3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活动内容:1.整体感知文本2.把握白莽、柔石的形象特征活动过程:一、导入新课:王富仁先生在自己的新著中提出,鲁迅先生是一个醒着的人,一个以良心作为双眼呐喊着的“守夜人”。
高中语文精品教案《为了忘却的记念

高中语文精品教案《为了忘却的记念》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课文《为了忘却的记念》的基本内容,把握作者鲁迅的生平及创作背景。
(2)能够分析课文中的人物形象、情节安排和语言特色。
(3)学会如何鉴赏现代文学作品,提高语文素养。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解读课文。
(2)学会对比分析,了解鲁迅其他作品的特点。
(3)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创造性思维。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作者鲁迅的爱国情怀,理解其为了民族独立而奋斗的精神。
(2)学会珍惜和传承革命先烈的光荣传统和革命精神。
(3)提高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
二、教学重点、难点教学重点:1. 理解课文《为了忘却的记念》的基本内容,把握作者鲁迅的生平及创作背景。
2. 分析课文中的人物形象、情节安排和语言特色。
教学难点:1. 鲁迅独特的写作手法和语言风格。
2. 课文中深刻的思想内涵和作者的情感态度。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简介鲁迅及创作背景。
(2)激发学生兴趣,引导学生进入文本。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阅读课文,了解故事情节。
(2)学生通过注释和工具书,自主解决生字词和语句。
3. 合作探讨(1)分组讨论,分析课文中的人物形象、情节安排和语言特色。
(2)对比分析鲁迅其他作品的特点。
4. 课堂讲解(1)讲解课文中的难点和重点。
(2)分析鲁迅独特的写作手法和语言风格。
(3)解读课文中深刻的思想内涵和作者的情感态度。
5. 课堂练习(1)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进行课堂练习。
(2)挑选学生进行解答,互相学习和交流。
四、课后作业1. 复习课文,整理学习笔记。
2. 选取鲁迅的其他作品进行阅读,了解其写作特点。
3. 结合自己的生活实际,谈谈对课文的理解和感悟。
五、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思考问题和回答问题的表现。
2. 课后作业:检查学生的作业完成情况,了解学生的学习效果。
3. 单元测试:通过单元测试,评估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和掌握程度。
为了忘却的记念(教案)

《为了忘却的记念》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并掌握文章的基本内容,了解作者鲁迅以及文章背景。
2. 培养学生分析、鉴赏文学作品的能力,能对文章进行深入的解读。
3. 引导学生思考个体与时代的关系,认识到个体的价值与责任。
二、教学内容:1. 鲁迅的生平和作品简介2. 文章主要内容梳理3. 文章的文学特色分析4. 个体与时代的关系的思考三、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鲁迅的生平和作品简介,文章主要内容,文学特色等。
2. 讨论法:组织学生针对文章的某些问题进行讨论,引导学生深入思考。
3. 案例分析法:分析文章中的具体案例,让学生更好地理解文章内容。
四、教学步骤:1. 鲁迅的生平和作品简介1.1 介绍鲁迅的生平背景1.2 介绍鲁迅的主要作品2. 文章主要内容梳理2.1 文章的背景介绍2.2 文章的主要情节梳理3. 文章的文学特色分析3.1 分析文章的语言特色3.2 分析文章的结构特色4. 个体与时代的关系的思考4.1 引导学生思考个体与时代的关系4.2 引导学生认识到个体的价值与责任五、教学评价:1. 学生对鲁迅的生平和作品有一定的了解和认识。
2. 学生能分析文章的文学特色,对文章有深入的解读。
3. 学生能思考个体与时代的关系,认识到个体的价值与责任。
六、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1. 鲁迅的生平和作品简介2. 文章主要内容的理解和梳理3. 文章的文学特色分析难点:1. 对鲁迅作品深层含义的理解2. 对个体与时代关系的思考七、教学准备:1. 教材和相关参考资料2. 投影仪和投影胶片3. 教学用具(黑板、粉笔等)八、教学过程:1. 导入:简要介绍鲁迅的生平和作品,引起学生对鲁迅及其作品的兴趣。
2. 文章内容讲解:详细讲解文章的主要内容,包括情节、人物、背景等。
3. 文学特色分析:分析文章的语言、结构、风格等文学特色。
4. 个体与时代关系探讨:引导学生思考个体与时代的关系,提出自己的观点。
九、课后作业:1. 阅读鲁迅的其他作品,加深对鲁迅及其作品的理解。
鲁迅作品《为了忘却的记念》教案(三课时)

鲁迅作品《为了忘却的记念》教案(三课时)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把握文章主旨,领会作者的思想感情;2.理清文章思路,把握课文结构;3.结合中心语境,领会含义深刻的语句。
能力目标学习记叙、抒情、议论相结合的表现手法,提高复杂记叙文的写作能力。
德育目标1.学习革命先烈追求真理,为革命舍身忘死坚贞不屈的高贵品质;2.领悟作者爱憎分明的坚定立场,坚忍不拔的战斗精神和对革命事业的必胜信念。
重点难点1.把握作者思想感情脉络,理清全文思路。
2.挖掘含蓄语句的深层含义。
教学设想1.通过预习,理解生字、新词、难句,了解主要内容。
2.通过讲读,理清本文结构层次,把握文章主旨,领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3.通过主动探究与教师点拨相结合,挖掘含蓄语句的深层含义。
4.通过写练,学习运用夹叙夹议的表达手法。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新课(用投影仪或其他方式出示下题,要求学生选择一项准确的答案。
) 《记念刘和珍君》一文中鲁迅先生写道:“忘却的救主快要降临了罢,我正有写一点东西的必要了。
”对这句话的正确理解是()A.忘却了刘和珍君等勇士壮烈牺牲的情景,作者才能提笔写文章继续战斗。
B.作者担心人们即将忘却这笔血债,有必要写点东西为历史留下血债的确凿证据。
C.正是为了使人们不忘却,要记住这笔血债,要奋起反抗,不要苟且偷生,才感到有写文章记念烈士的必要。
订正答案后导入新课:在高中语文第一册里,我们学了鲁迅先生为悼念“三·一八”惨案中死难的爱国青年刘和珍等用杂文手法写的记实性散文,今天我们再学一篇鲁迅先生写的同类事件同一体裁的文章(板书课题),思考:1.题目应该如何断句?2.“为了”什么?说明什么?3.为什么要“忘却”?4.为什么要“记念”?明确:A.“为了忘却”说明难以忘却,烈士往事历历在目,形象鲜明;B.“忘却”是为了摆脱悲哀,奋然前行;C.记叙烈士生前的举止言谈、音容笑貌,正是为了让烈士永远活在人们的心中,让后人永不忘却。
二、整体感知学生默读课文,同时解决下列问题:1.边读边看注释或查阅工具书,了解时代背景,弄懂生字新词,勾画难句;2.读后编写各部分大意;3.确定一项对标题的正确理解;4.思考两个问题:a.本文是怎样结构材料的?b.作者是如何写五位烈士的?检查评改1.解决生字新词(尽量引导学生回答)不屑——认为事物轻微而轻视不做或不接受。
《为了忘却的记念》教案

教学过程
一 导入
朱自清曾说:“读的方面,如果只注重情节、思想情感的获得,而忽略篇章的组织,语汇的扩展,字句的修饰等,就会遮蔽文章复杂的“内在机制”,从而无法真正地读懂文章。所以我们在研读鲁迅先生的作品时不应只停留在表面内容的了解,而应该进一步研习探究文章的艺术特点,从而知其所以然。
二 【学习任务】:探究《纪念刘和珍君》和《为了忘却的记念》写人记事为主的纪念性散文在选材和组材方面的特点。
这里提到了两件事情,后文都有详细的叙述,一件事是交流《彼得斐传》和彼得斐的诗,一件事是白莽“又一次的被捕”。
(1)第一件事:是因为收到白莽投的从德文译出的《彼得斐传》,想讨原文校对。
而接下来鲁迅记叙的和白莽的几次交往,都提及了彼得斐这位诗人,那么彼得斐到底是谁?
彼得斐(1823-1849),又译裴多菲,是匈牙利的爱国诗人。匈牙利民族文学的奠基人。
组材方面:从讨论《彼得斐传》原文,到书信交流“民众诗人”的曲译,再到赠送两本彼得斐的集子又在被捕时没收,直到最后听到白莽被秘密枪杀,睹物思人看到《彼得斐诗集》上白莽留下的四行译文。鲁迅在白莽的身上要展现的就是彼得斐的爱自由和勇于抗争的革命精神。
4.【学习活动二】思考讨论:对柔石的记述主要围绕哪些材料来写?能否能找到一条主线?
鲁迅先生对柔石的记叙主要围绕着柔石创办朝华社的经历来写。
他躲在寓里弄文学,也创作,也翻译,我们往来了许多日,说得投合起来了,于是另外约定了几个同意的青年,设立朝华社。目的是在绍介东欧和北欧的文学,输入外国的版画,因为我们都以为应该来扶植一点刚健质朴的文艺。接着就印《朝花旬刊》,印《近代世界短篇小说集》,印《艺苑朝华》,算都在循着这条线
为了忘却的记念(教案)

《为了忘却的记念》教案章节:一、引言二、课程目标三、教学内容四、教学方法五、作业与评估一、引言1.1 导入话题:介绍本课程的背景和意义,引发学生对“为了忘却的记念”的思考。
1.2 提问:为什么我们要记住一些事情,而又选择忘记其他事情?1.3 学生分享:让学生分享他们对“为了忘却的记念”的理解和经历。
二、课程目标2.1 知识目标:让学生了解“为了忘却的记念”的概念和重要性。
2.2 技能目标:培养学生分析和评价“为了忘却的记念”的能力。
2.3 情感目标:引导学生反思个人经历,培养同理心和包容心。
三、教学内容3.1 课文讲解:讲解课文《为了忘却的记念》的内容和背景。
3.2 案例分析:分析一些具体的案例,让学生了解不同人群对“为了忘却的记念”的处理方式。
3.3 小组讨论:让学生分组讨论,分享彼此的看法和经验,形成共识。
四、教学方法4.1 讲授法:教师讲解课文内容和相关概念。
4.2 案例分析法:教师引导学生分析具体案例,引发思考。
4.3 小组讨论法:教师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促进交流和合作。
五、作业与评估5.1 作业:布置相关的阅读材料和思考题目,让学生进行深入思考。
5.2 课堂参与:评估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和表现。
5.3 小组讨论报告:评估学生在小组讨论中的表现和贡献。
六、课文深入学习6.1 重点难点解析:针对课文中的重点和难点进行详细解析,帮助学生深入理解文本。
6.2 课文讨论:组织学生对课文进行深入讨论,引导学生提出问题并寻找答案。
6.3 角色扮演:学生分组进行角色扮演,模拟文中人物的情感和思想,增强体验感。
七、联系现实生活7.1 生活案例分享:分享一些现实生活中的案例,让学生思考“为了忘却的记念”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
7.2 个人经历分享:鼓励学生分享自己的个人经历,探讨如何处理“为了忘却的记念”。
7.3 小组讨论:让学生分组讨论,分享彼此的看法和经验,形成共识。
八、情感教育8.1 情感引导:引导学生反思个人经历,培养同理心和包容心。
《为了忘却的记念》精品教案

《为了忘却的记念》教案【学习目标】深切体会烈士牺牲的哀痛;坚定继承革命志士斗争的精神;树立当代中国人的文化自信。
【学习重难点】理解“记念”的内涵;理解白莽、柔石等革命志士的形象特点;学习叙事、议论、抒情相结合的表达方式,体会间接表达含蓄蕴藉的情感;体会鲁迅先生的悲愤之情,感受他化悲痛为力量的斗争决心。
【具体过程】导入:没有什么悼念,比回忆更加真切;没有什么挽歌,比文字更加永恒;没有什么战斗,比呐喊、反思、继承更加充满力量。
面对“左联”五位作家惨遭反动派杀害的残酷事实,是责任与担当,是正义与仁爱,让鲁迅先生不顾白色恐怖的阴霾,一边将“五烈士”的功绩铭刻,一边将武器插入敌人的心脏。
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来学习鲁迅先生的《为了忘却的记念》。
在1959年出版的《鲁迅回忆录》中,许广平曾特别提及《记念刘和珍君》和《为了忘却的记念》这两篇文章,并且说:“读到他的哀悼文字,真是一字一泪,用血和泪写出心坎里的哀痛,人间至情的文字。
”那今天就让从标题中找到核心词“记念”,从“记念”谈开去,再谈到“记念”上来。
学习任务探究(一)——何为“记念”?1、参考相关资料,探究“记念”的内涵。
(1)课本注释:记念,现在写作“纪念”。
(2)鲁迅《中国无产阶级革命文学和前驱的血》最后一段“纪念我们的战死者”。
(3)鲁迅先生自己的文章中本来就存在着“记念”与“纪念”词语并用的现象。
(4)鲁迅先生曾将“大彼得象”订正为“大彼得像”,但偏偏对“记念”一词仍保留旧版,没有改动。
(5)将两个“记”“纪”一相比较,我们就会发现,鲁迅先生所选用的“记”为言字旁,正所谓“言由心生”“心由情生”,足可见鲁迅先生的“记念”文,不同于可能更多地适用于在公开场合当众发表的“纪念文”,这是属于鲁迅先生个人的内心情感的记录。
因此,“记念”的文章一定会因为其中注入的深沉情感而真挚动人。
学习任务探究(二)——“记念”何者?2、参考背景,通读文章,发现“记念”何者?1927年,蒋介石和汪精卫发动了4•12反革命政变,大肆屠杀共产党员和革命群众。
为了忘却的记念(教案)

为了忘却的记念第一章:引言1.1 课程背景本课程以“为了忘却的记念”为主题,旨在帮助学生了解和思考历史事件的重要性,以及如何从历史中汲取经验教训,为未来的发展提供指导。
1.2 课程目标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学生将能够:了解历史事件的发生背景和经过;分析历史事件的影响和意义;思考如何从历史中汲取经验教训,为未来的发展提供指导。
1.3 教学方法本课程采用讲授、讨论和小组合作等教学方法,引导学生深入了解历史事件,培养学生的思考和分析能力。
第二章:甲午战争2.1 课程内容本章将重点介绍甲午战争的背景、经过和影响。
学生将了解甲午战争的起因,掌握战争的主要过程,并分析战争对中国历史的影响。
2.2 教学活动教师讲授甲午战争的背景和经过;学生观看相关的历史视频资料;学生分组讨论甲午战争的影响和意义。
2.3 作业与评估学生参与课堂讨论的表现。
第三章:辛亥革命3.1 课程内容本章将重点介绍辛亥革命的背景、经过和影响。
学生将了解辛亥革命的起因,掌握革命的主要过程,并分析革命对中国历史的影响。
3.2 教学活动教师讲授辛亥革命background 和经过;学生观看相关的历史视频资料;学生分组讨论辛亥革命的影响和意义。
3.3 作业与评估学生参与课堂讨论的表现。
第四章:抗日战争4.1 课程内容本章将重点介绍抗日战争的背景、经过和影响。
学生将了解抗日战争的起因,掌握战争的主要过程,并分析战争对中国历史的影响。
4.2 教学活动教师讲授抗日战争的背景和经过;学生观看相关的历史视频资料;学生分组讨论抗日战争的影响和意义。
4.3 作业与评估学生参与课堂讨论的表现。
第五章:解放战争5.1 课程内容本章将重点介绍解放战争的背景、经过和影响。
学生将了解解放战争的起因,掌握战争的主要过程,并分析战争对中国历史的影响。
5.2 教学活动教师讲授解放战争的背景和经过;学生观看相关的历史视频资料;学生分组讨论解放战争的影响和意义。
5.3 作业与评估学生参与课堂讨论的表现。
鲁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一第二单元第3课《为了忘却的记念》优质教案(7页)

为了忘却的记念【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读懂文章,理解作者的创作目的。
过程与方法:学习课文勾连有序的行文结构和记叙、描写、抒情相结合的表达方式。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左联五烈士为理想而献身的执著精神,理解鲁迅的悲愤之情,以及为理想坚韧斗争的精神。
【教学重点和难点】:1、重点:解读白莽、柔石的性格特征,感受左联五烈士为理想而献身的执著精神,学习多种表达方式相结合的表现手法。
2、难点:理解鲁迅在文中所表现出的复杂而深刻的情感,认同作者主张坚韧斗争的理想追逐方式。
【教学用具】:多媒体【教学时数】:二课时一.导入新课:鲁迅(1881~1936),原名周树人,字豫才,浙江省绍兴人,中国现代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中国新文化运动的旗手。
1930年,他与共产党人在上海共同创建了进步文化团体——“中国左翼作家联盟”,他是当时反对国民党反对派文化围剿的主将。
鲁迅的作品有:第一部白话文小说《狂人日记》,小说集:《呐喊》、《彷徨》、《故事新编》;散文集《朝花夕拾》;散文诗集《野草》;以及多本杂文集,如《坟》、《南腔北调集》、《二心集》。
他的笔像匕首,像投枪,一如他的人生:耿介、正直、嫉恶如仇。
二.背景简介1927年“四一二”政变后,蒋介石叛变革命,从军事、文化两方面对共产党人实行反革命围剿,白色恐怖笼罩了全国。
他们利用特务匪徒捣毁进步的文艺团体、书店,查禁进步书刊,通缉、逮捕甚至秘密屠杀进步作家。
1931年1月17日,“左联”作家白莽、柔石、冯铿、李伟森、胡也频等人被秘密逮捕,于2月7日被秘密枪杀。
五烈士遇难两周年之日,鲁迅发表此文深刻揭露国民党反动派的罪行。
后收入《南腔北调集》。
左联及五烈士死难:左联,全称“中国左翼作家联盟”,1930年3月2日在上海成立,由文学研究会、创造社等联合组成的进步文艺社团,鲁迅在“左联”成立大会发表重要讲话并当选为常委。
白莽、柔石、冯铿、李伟森、胡也频均为组织成员。
五烈士死难,发生在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
为了忘却的记念(教案)

为了忘却的记念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理解课文《为了忘却的记念》的基本内容,掌握作者鲁迅及其作品的背景知识。
(2)分析课文中的象征手法、讽刺手法等文学特色。
(3)提高学生对现代文学作品的鉴赏能力。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理解课文主题。
(2)学会从不同角度分析文学作品,提高批判性思维能力。
(3)学会将课文内容与现实生活相结合,提升自身的人文素养。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作者对民族悲剧的深刻反思,培养爱国情怀。
(2)认识和平时期的战争记忆的重要性,珍惜美好生活。
(3)树立正确的历史观、民族观,增强民族自豪感。
二、教学重点1. 课文《为了忘却的记念》的基本内容。
2. 分析课文中的象征手法、讽刺手法等文学特色。
3. 理解作者对民族悲剧的深刻反思。
三、教学难点1. 课文中的象征意义和讽刺手法的运用。
2. 将课文内容与现实生活相结合,提升自身的人文素养。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播放与课文相关的背景音乐,营造氛围。
(2)教师简要介绍课文作者鲁迅及其作品背景。
2. 自主学习:(1)学生自主阅读课文《为了忘却的记念》。
(2)学生结合注释,理解课文中的生僻词语。
3. 合作探讨:(1)分组讨论,分析课文中的象征手法、讽刺手法等文学特色。
(2)各组汇报讨论成果,教师点评并总结。
4. 深入讲解:(1)教师针对课文中的难点内容进行讲解。
(2)引导学生理解作者对民族悲剧的深刻反思。
5. 实践拓展:(1)学生结合课文内容,谈谈对战争记忆的看法。
(2)学生就如何珍惜美好生活展开讨论。
6. 总结反思:(1)教师对本节课的学习内容进行总结。
(2)学生分享学习心得,布置课后作业。
五、课后作业1. 熟读课文《为了忘却的记念》,巩固所学内容。
2. 结合课文,写一篇关于战争记忆的短文。
3. 深入了解鲁迅的其他作品,提高对现代文学的认识。
4. 思考如何将课文内容与现实生活相结合,提升自身的人文素养。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为了忘却的记念
【课文解读】:
鲁迅是公认的最懂得中国社会和文化的“时代智者”,是体现民族风骨的“民族魂”,还是疾恶如仇的勇猛斗士。
所有这些崇高的称号都可在我们今天要学的课文中找到印证。
本文是一篇叙事抒情散文,是鲁迅先生于1933年2月7日至8日为纪念柔师、白莽等五烈士遇难两周年而作的纪念文章。
柔石等烈士被国民党反动派秘密枪杀已整整两年了,时光的流逝并不能冲淡鲁迅对青年战友惨遭杀害的悲愤的心情,“两年以来,悲愤总时时袭击我的心”。
在烈士牺牲两周年的时刻,鲁迅觉得应当再“写一点文字,来记念几个青年的作家”,为的是“将悲哀摆脱”。
也就是说,要以更顽强的战斗来纪念战死者,为争取再“记起他们,再说他们的时候”的到来。
于是,鲁迅写下了这篇《为了忘却的记念》。
在这篇文章里,鲁迅先生怀着深厚的无产阶级感情,追忆了与烈士生前的交往,为我们细致地描绘了柔石、殷夫两位青年革命者的斗争事迹。
热情赞扬了革命青年坚定的革命信念、顽强的战斗精神及为无产阶级革命事业而献身的牺牲精神。
文章还用饱含情感的笔调抒写了令人感动的作者和烈士们在无产阶级解放事业的共同斗争中结下的深厚的战斗情谊。
这种贯穿于全文的感情要潜心体味。
文章以悲愤的心情追叙了烈士们被害的情况,愤怒地控诉了国民党反动派的血腥罪行,无情地揭露了国民党反动派以“不明白”的莫须有的“罪名”残杀革命者的法西斯暴行,这种愤恨的情绪渗透在文章的字里行间,细细品啧,以引起共鸣。
本文是合悼五烈士的记念文章,材料涉及的人事较多,有很零碎,还夹以深沉委婉的议论抒情。
但文章的结构安排得十分严谨,丝毫没有庞杂之感。
全文五部分虽都是一些片段的回忆,但文章用悼念烈士、愤恨敌人、激励后
人这根感情线索贯串起来了,而各部分之间又有比较顺畅与巧妙的联系和衔接,值得认真品味。
本文是一篇抒情性极强的战斗檄文,在写作方法上,文章以追叙为主,夹以议论和抒情,而追叙和议论无不渗透着作者强烈的爱憎感情,在文章的每一部分追叙、议论、抒情有机地融为一体。
语言十分洗练、朴实、深刻,含蓄,文中的抒情并没有借助过多的感叹词,而是在朴实的记叙中抒发的,需要悉心体会。
由于当时处在“禁锢得比罐头还严密”的“白色恐怖”之下,作者不便直抒胸臆,某些内容和感情表达得比较含蓄,只能让读者自己领悟。
【教学目标】:
1,分析探讨课文题目的意义,了解写作背景和写作目的,体会课文所表达的思想感情,学习梳理文章的行文线索。
2,学习课文夹叙夹议的写法和记叙、议论、抒情等表达方法的综合运用。
3,引导学生学习为追求真理、为进步事业而舍生忘死、勇于献身的崇高精神。
【教学重点】:
1,理解作者贯穿于全文字里行间的深邃思想与复杂感情。
2,抓住文中关键的词句,分析、体会柔石、白莽的性格和品格。
【教学难点】:(对主旨和人物无大关联的难懂段落和语句不必深究。
) 1,解题,准确理解文章题目的含义。
2,文中运用的三个典故的用意。
3,关于冯铿的插写及作用。
【课时安排】:三课时
附:课前预习:
1、回忆以前学过的关于鲁迅的文章。
2、阅读《为了忘却的记念》,完成并思考:
⑴借助书下注释和工具书,扫清文字障碍。
⑵课文题目是不是一个病句,应该怎样理解?
⑶文章中提到了三个典故,要求能够口述给别人听。
⑷课文共五部分,在每个序号后写下本部分大意。
⑸理清每部分大意后揣摩作者的写作思路。
⑹阅读课文,就课文内容提出疑问。
(包括文意、思路、语言等方面。
)
一:新课导入。
所有的人与物最终都要离开这个世界,生活中的一切都将成为历史。
有的东西逝去就永远地逝去了,人们再也不会记起,不会思念,甚至在史书里都不会留下点滴记录的文字。
而有些人、有些事却值得我们去回忆,去记念。
不久前,我们刚刚学过萧红的回忆鲁迅先生》,在文章中,我们感受到了一个亲切、爽朗的鲁迅先生,对于革命青年他既像慈祥的长者给予无微不至的关怀和照顾,又像威严的老师给他们指引着前进的方向。
事实确实如此,在白色恐怖的岁月里,鲁迅先生无时无刻都在关注着革命青年前进的步伐,给他们无私的帮助和指引,对于他们为革命而献出的年轻的生命,鲁迅先生感到无比的悲痛和愤怒,他一直用手中的笔作为武器,歌颂青年们的爱国行为,谴责反对派的残忍狡诈,今天我们要学的就是这样一篇纪念先烈的文章,让我们一起体会鲁迅先生凝于笔端的悲愤之情。
二:简介文章背景并补充相关知识。
A, 文章的时代背景:
课文所写事件,发生在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
国民党反动派为了配合反革命的军事“围剿”,他们一方面利用反动文人对抗革命文艺运动,一方面采取查禁书刊、封闭书店、逮捕、暗杀左翼作家等法西斯文化专制主义手段“围剿”左翼文学。
1931年1月17日,柔石、白莽等“左联”的五位青年作家被捕,同年2月7日,被秘密枪杀于上海龙华,大批“左联”作家被通缉,鲁迅先生也时刻面临着被捕的危险。
但鲁迅先生毫不畏惧反动派的淫威与屠刀,在闻知柔石等五位青年遇难的消息后立即发表了《中国无产阶级革命文学和前驱的血》、《黑暗中国的文艺界的现状》等文章,强烈抗议和揭露国民党反动派的罪行。
在烈士遇难两周年的日子里。
即1933年2月8日,鲁迅先生用饱含血泪的笔,带着无限悲愤的感情写下了《为了忘却的记念》这篇纪念性文章。
B, “左联”:
全称为“中国左翼作家联盟”,于1930年3月2日在上海成立,它是一个由文学研究会、创造社、鲁迅先生发起的进步青年所组成的文学组织,鲁迅在“左联”成立大会上发表了重要讲话并当选为常委。
“左联”倡导无产阶级革命文学,并把马克思主义理论作为工作方针,主张“对旧社会和旧势力的斗争必须坚持、持久,而且要注重实力”。
白莽、柔石、冯铿、李伟森、胡也频均参加了这一进步组织。
整体感知。
三:初步感知。
(一),学生默读课文,集体订正并补充个别字的音、义。
词语补释:
隐约其辞:由于某种原因说话或写文章故意不把意思直说出来。
隐约: 使不明显,不清楚。
欣幸:欣喜而庆幸。
郑重其事:对事情的态度严肃认真。
刚健质朴:坚强有力,朴实而不矫饰。
多用来形容人的性格或文艺作品的风格。
永诀:永别。
依稀:仿佛。
禁锢:束缚;强力限制。
淤积:(水里的泥沙等)沉积。
延口残喘:延长一口残存的呼吸,意为努力挣扎着勉强活下去。
明珠暗投: 旧时比喻怀才不遇。
这里比喻好东西落到坏人手里。
惴惴: 忧愁,恐惧。
这里是担心的意思。
情随事迁: 心情随着事情的变化而变化。
人心惟危: 人的心地险恶难测。
语出《尚书·大禹谟》
急于事功: 做事急于求成。
积习: 长期以来养成的习惯。
眷眷: 怀念,依依不舍。
拳拳: 诚挚恳切。
(二)解题。
(启发学生质疑:明明是纪念性的文章,可作者却用上了“忘却“这个词,是否不妥当呢?)
1,题目应该如何断句?——课题是一个偏正结构的短语,中心语为“记念”,表明了写作的中心;而限制语“为了忘却”是一个介宾短语,表明了“记念”的目的。
2,“为了忘却”说明什么? ——“为了忘却”说明难以忘却,烈士往事历历在目,形象鲜明。
3,为什么要“忘却”?——所谓“忘却”,就是摆脱悲哀,化悲痛为力量。
“为了忘却”就是为了战斗,要以战斗作为对烈士更好的纪念。
4,为什么要“记念”?——记叙烈士生前的举止言谈、音容笑貌,正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