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报任安书》期末练习(答案)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报任安书》期末复习练习2018.12
一、翻译
1.意气勤勤恳恳,若望仆不相师,而用流俗人之言。
2.夫人不能早自裁绳墨之外,以稍陵迟,至于鞭箠之间,乃欲引节,斯不亦远乎!
3.所以隐忍苟活,幽于粪土之中而不辞者,恨私心有所不尽,鄙陋没世,而文采不表于后也。
4.古者富贵而名摩灭,不可胜记,唯倜傥非常之人称焉。
5.此人皆意有所郁结,不得通其道,故述往事、思来者。
6.草创未就,会遭此祸,惜其不成,是以就极刑而无愠色。
7.仆以口语遇遭此祸,重为乡党所笑,以污辱先人,亦何面目复上父母之丘墓乎?
二、实词
1.若望仆不相师()
2.幸勿为过()
3.倡优所畜()
4.卒就死耳()
5.用之所趋异也()
6.所谓强颜耳()
7.审矣,何足怪乎()
8.以稍陵迟()
9.乃欲引节() 10.殆为此也() 11.亦颇识去就之分矣() 12.恨私心有所不尽()13.而文采不表于后也() 14.而文采不表于后也() 15.不可胜记()
16.唯倜傥非常之人称焉() 17.大底圣贤发愤之所为作也() 18.通古今之变()19.退而论书策以舒其愤() 20.以通其狂惑()
三、虚词
1.以
(1)及以至是(通“已”)
(2)仆以口语遇遭此祸(介词,因为)
(3)退论书策以舒其愤(连词,来)
(4)重为乡党所戮笑,以污辱先人(连词,以致)
(5)今少卿乃教以推贤进士(介词,用)
(6)夫人不能早自裁绳墨之外,以稍陵迟(连词,因而)
2.为
(1)为十表,本纪十二(动词,写成)
(2)季布为朱家钳奴(动词,做了)
(3)削木为吏,议不可对(动词,当作)
(4)然此可为智者道(介词,对)
(5)古人所以重施刑于大夫者,殆为此也(介词,因为)
(6)重为乡党所笑(介词,被)
3.且
(1)且勇者不必死节(连词,况且)
(2)且从俗浮沉,与时俯仰(副词,暂且,姑且)
(3)且西伯,伯也(连词,再说)
4.于
(1)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介词,比)
(2)幽于圜墙之中(介词,在)
(3)至激于义理者不然(介词,被)
(4)少卿视仆于妻子何如哉(介词,对)
(5)无益于俗(介词,对)
5.乃
(1)今少卿乃教以推贤进士(副词,却,竟然)
(2)乃欲引节,斯不亦远乎(副词,才)
(3)然后是非乃定(副词,才)
(4)至激于义理者不然,乃有所不得已也(动词,表判断,是)
6.然
(1)至激于义理者不然(代词,这样)
(2)然此可为智者道(连词,表示转折)
(3)阙然久不报(形容词词尾,……的样子)
四、内容情感
1.读第三段,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此段说明自己不轻死而选择受极辱的事情。
B.作者先叙自己受诛而死不能认为是为名节而死,虽然祖先职务在天子眼里很重,但对名节无益。
C.司马迁认为人应该死得有价值“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故不能轻死。
D.作者列举王侯将相受辱后不自杀的例子,进一步说明自己受辱后已不能再为名节而死。
解析:选B。“祖先职务在天子眼里很重,但对名节无益”错。
2.下列叙述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A.文中谈到孔子等人郁郁不得志,而发愤著述的事例,意在自况。
B.作者身受“腐刑”却不以为辱,反而把它作为著书立说的动力。
C.在作者看来富贵顺达难成大事,唯有历经磨难、卓越非常之人才能发愤而有所成就。
D.司马迁著《史记》的目的在于研究历史,借鉴前人,而不拘泥于前人,力求有自己的见解。
解析:选B。据文中“则仆偿前辱之责”可知“不以为辱”不符合文意。
3.对《报任安书》中的思想与内容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作者借给任安回信的机会,阐明自己受刑后隐忍苟活的原因,表达了坚持完成《史记》的决心。
B.司马迁认为古代“圣贤发愤之所为作”,都是作者“有所郁结,不得通其道”,“述往事,思来者”,把苦苦思索得到的知识,著述成文,留给来者去思辨验察。
C.这封书信是司马迁的苦心孤诣之作,写得情真意切;作者“为情而造文”,自始至终表达了悲痛的感情。
D.书信的结尾,司马迁再次向任安表述沉痛羞辱的愤懑心情,并陈说他对余生的看法。
解析:选C。C项,说文章“自始至终表达了悲痛的感情”不妥,应该说作者感情复杂,全文悲痛、沉郁与慷慨激烈交织。
4.读课文前三段,分析理解有错的一项是()
A、第一段中列举了“四不辱”和“六受辱”,运用铺排把“六受辱”按程度由浅到深依次排开,最后点出自己遭受的是“最下”之辱。渲染出作者遭受不公平待遇的悲惨处境和由此产生的巨大精神痛苦,感人至深。
B、作者一口气列举了古代周文王、李斯等著名人物,意在说明“罪至罔加,不能引决自裁”,连这些“王侯将相”也不得不受尽羞辱这一古今一样的道理。这是作者蓄积已久的对现实的深刻认识和内心的强烈感受。
C、第一段中作者拿“猛虎一旦落入槛阱之中也不得不摇尾乞食”作对比,渲染下狱受辱之恐怖,反衬自己忍辱受刑、忍痛著书的坚忍意志。
D、选文第二段先说一般人都怕死,但激于义理者不怕死,这是一层曲折。接着又说自己并非贪生恶死之辈,但又何至于受辱呢?这又是一层曲折。最后才揭开自己“不得已”而苟活的原因。这充分体现了本文在情感的表达上“曲折起伏、欲言又止”的特点。
解析:选C 无反衬意
5.下列说法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b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