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见预防接种异常反应

合集下载

疫苗 不良反应 说明书

疫苗 不良反应 说明书

疫苗不良反应说明书1.一般不良反应一般不良反应是指在预防接种后发生的,由疫苗本身所固有的特性引起的,对机体只会造成一过性生理功能障碍的反应,一般持续1-2天,很少超过3天。

包括注射部位疼痛、疲劳、头痛、肌肉疼痛、畏寒、关节疼痛、发烧、注射部位肿胀和硬结、注射部位发红、恶心、感觉不适、淋巴结肿大(淋巴结炎症)、腹痛、腹泻等表现2.过敏反应过敏反应在预防接种中不少见,临床表现多样,轻则一过即愈,重则救治不及时或措施不当危及生命。

包括过敏性休克、过敏性皮疹、过敏性紫癜、血小板减少型紫癜、局部过敏反应、血管性水肿、无菌性脓肿等表现2.1 过敏性休克过敏性休克属于Ⅰ型变态反应,出现以周围循环衰竭和/或呼吸困难为主要特征的症候群。

发病呈急性经过,一般在接种后后数分钟至1小时内发病,首先出现全身瘙痒,随之出现局部或全身广泛性红疹或荨麻疹、水肿等皮肤症状;以后出现胸闷、气急、面色苍白和呼吸困难等,甚至出现喉头水肿、支气管痉挛导致四肢冰冷、脉搏细弱、血压下降,昏迷等一系列严重症状,如救治不当可致死亡。

2.2 过敏性皮疹1.荨麻疹最为多见,接种后数小时至数日发生。

全身多数大小不一风团,有的互相融合成片,多数为鲜红色。

较大风团中央可呈苍白色。

皮疹反复或成批出现,此起彼伏,速起速退,消退后不留痕迹。

严重者融合成片,有奇痒。

2.可伴呼吸困难、哮鸣、咽喉水肿、声音嘶哑、眼鼻症状如鼻塞、流涕、喷嚏、结膜充血、流泪等。

部分可伴恶心、呕吐、腹泻、腹痛等消化道症状,及头晕头痛、抽搐、意识丧失等神经系统症状。

2.3 过敏性紫癜过敏性紫癜是一种常见的变态反应出血性疾病,主要是机体对某些致敏物质发生Ⅱ 型变态反应,引起毛细血管通透性和脆性增加,导致出血。

起病较急,一般在接种后1-7天发生。

各系统症状不一,多以皮肤表现为首发症状,对称性分布于双下肢皮肤,膝关节以下为多,也见于双上肢、臀部。

呈大小不等的红色斑疹、荨麻疹样丘疹,初起时可为淡红色,压之褪色,数小时即成为深紫色红斑中心点状出血或融成片状,稍凸出于皮肤,压之不褪色,少数病例可见出血性疱疹。

预防接种异常反应-PPT课件

预防接种异常反应-PPT课件

流行性癔症
2
流行特征 发病年龄大多在7-15岁, 尤以10岁左右的小学生最易发生,女性多 于男性
流行性癔症
3
临床症状 以植物神经功能紊乱为主, 其他还有精神障碍、感觉障碍等症状,临 床症状多样,有头痛、头晕、恶心、腹痛、 嗜睡、复视、失明、耳鸣等,所有症状较 轻,无客观体征
流行性癔症

4流行因素 癔症的流行主要与以下因素有关 刺激因子,免疫接种可以作为一个刺激因 子,尤其是某些疫苗接种后有副反应 外界因素不切实际的渲染 起到了躯体症状 暗示作用,构成了癔症流行的始动因素 医疗处置不当,加强了暗示因素,如医院 不按需要给所有患者输液,,作不必要的物理检 查,如脑电图、CT、核磁共振等,这些处置对患 者都构成了恶性刺激和不良暗示
预防接种与心因性反应

晕厥,是由于精神紧张或者对打针的恐 惧心理,造成暂时性脑贫血引起短时间失 去知觉和行动能力,俗称晕针 二急性心因性反应,在实施疫苗接种时某 些个体突然发生类休克样症状及神经官能 症的症状,但意识并不丧失,感觉疲惫, 语言运动等功能障碍。
流行性癔症
1定义
又称为群体性癔症,是指在一定社 会文化背景下,在一个群聚的人群中发生 的具有暗示性躯体性症状

异常反应
异常反应是指免疫接种后发生的,与一般
反应性质和临床表现不同的且发生概率极 低,往往需要医疗处置的反应,
非特异性反应

有菌化脓 可因疫苗或者注射器被污染, 或注射器材和皮肤局部消毒不严造成,主 要表现为局部红肿热痛 在有菌化脓的早期可用热敷或者外 敷鱼石脂软膏,脓肿形成后可切开排脓, 有全身症状者使用抗生素或者其他对症治 疗
监测意义
还可提供免疫实施部门改善免疫服务质量,

预防接种异常反应报告

预防接种异常反应报告

桐庐县预防接种异常反应诊断小组文件
注意事项
• 任何医疗单位或个人均不得作出预防接种 异常反应诊断。 • 参照《医疗事故分级标准》,对预防接种 异常反应损害程度作出分级。
组织调查诊断
• 县级卫生行政、药监部门接到疑似预防接种异常 反应报告后,对需要进行调查诊断的,交由县级疾 控机构组织专家进行调查诊断。 • 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应当由设区的市级或省级预防 接种异常反应调查诊断专家组进行调查诊断: • (一)受种者死亡、严重残疾的; • (二)群体性疑似预防接种异常反应的; • (三)对社会有重大影响的疑似预防接种异常反应。 • ——卫生部《预防接种异常反应鉴定办法》
百日咳/百白破
麻疹/麻风腮/麻风二联
资料来源:WHO/AEF监测指南,1999
无菌性脓肿
临床表现
• 注射局部红晕,形成硬 结 • 局部肿胀、疼痛 • 轻者针眼处流脓 • 重者形成溃疡
– 未破溃前有波动感 – 轻者自行吸收 – 重者破溃排脓,有时深部 溃烂形成脓腔,长期不愈
处置原则
• 干热敷,促进脓肿吸收 • 脓肿未破溃:抽脓,不 宜切开排脓 • 脓肿破溃或空腔:切开 排脓,扩创剔除坏死组 织 • 预防和控制继发感染 • 冲洗伤口,引流通畅
过敏性休克
个体因素
健康状况
过敏性体质
其他因素
接种时间
纯度与均匀度
生产工艺 添加剂 污染外源性因子
禁忌症掌握不严
药物影响
内分泌 营养 接种后剧 烈运动等
免疫功能不 接种部位、途径不正确 全 接种剂量和次数过多 误用与剂型不符的疫苗 或稀释液 疫苗运输或储存不当, 使用时未检查或使用中 未摇匀 不安全注射 精神因素
处置原则
• 停用可疑、相似疫苗 • 多喝水或输液,促进 致敏物质排出 • 抗过敏药或解毒药 • 预防和控制继发感染 • 支持疗法

预防接种的反应及护理措施

预防接种的反应及护理措施

预防接种是一种有效的公共卫生措施,但有时会引起一些反应。

以下是常见的预防接种反应及相应的护理措施:
1.疼痛或不适:注射过程可能会引起局部疼痛、灼热感或不适。

护理人员可以提供温暖的
压迫或按摩注射部位来缓解不适感。

2.肿胀和红肿:接种后,注射部位可能出现肿胀和红肿。

可以应用冰敷或凉湿敷布来缓解
症状。

避免搔抓或用力揉搓注射部位。

3.发热:接种后,轻度发热是正常的免疫反应。

多饮水、穿着轻便衣物,保持室内环境凉
爽,以帮助体温调节。

如果发热较高或持续时间较长,应向医务人员咨询。

4.不适或疲倦:接种后,有些人可能会感到不适或疲倦。

休息和充足的饮水可以帮助恢复
体力。

避免剧烈运动和过度劳累。

5.过敏反应:少数人可能对某些疫苗成分过敏,引起过敏反应。

在接种前告知医务人员有
关过敏史。

如果出现呼吸困难、皮肤发红、荨麻疹或其他严重过敏反应,请立即就医。

6.注意观察:接种后,密切观察接种者的反应和症状。

记录接种日期和接种疫苗的类型。

如果有异常反应,及时向医务人员报告。

7.完善免疫程序:根据计划接种表,确保按时接种所需的所有疫苗。

遵循政府或医疗机构
的建议和指导,以获得最佳的免疫效果。

需要注意的是,大多数预防接种反应是轻微的,通常在几天内自行消退。

然而,如果出现严重或持续的反应,或者有任何疑问或担忧,应咨询医务人员进行进一步评估和建议。

护理人员在接种过程中提供适当的支持和护理,可以帮助接种者渡过不适期,并确保免疫接种的顺利进行。

群体性预防接种异常反应应急处置技术方案汇总

群体性预防接种异常反应应急处置技术方案汇总

群体性预防接种异常反应应急处置技术方案汇总群体性预防接种是预防传染病的重要措施之一,但在接种过程中可能会出现异常反应。

针对此类情况,需要制订应急处置技术方案,以保障被接种者的安全。

以下是针对群体性预防接种异常反应的应急处置技术方案的汇总。

一、常见异常反应及应急处置1.轻微局部症状主要表现为局部红肿,疼痛、硬块等。

通常不需要特殊处理,持续观察即可。

2.体温升高会出现发热、头痛、乏力等症状。

应当鼓励接种者在接种后休息,多喝水,适当降温。

如果症状持续,应待体温降至正常水平,同时在医生的指导下进行药物治疗。

3.症状较重如果出现恶心、呕吐、腹泻等症状,应及时就医。

对于婴幼儿等特殊人群,应特别注意观察,必要时送往医院接受治疗。

二、接种后观察时间针对不同的疫苗种类,接种后的观察时间也有所不同:1.甲肝、脑炎、肝炎等疫苗:接种后观察30分钟。

2.麻疹、疫苗、腮腺炎疫苗、宫颈癌疫苗:接种后观察15-30分钟。

3.其它疫苗,观察时间根据具体情况而定。

三、应急处置措施1.接种过程中出现异常反应(1)立即停止接种程序,对接种部位进行处理。

(2)对症处理,根据症状给予相应药物。

(3)如果症状较为严重,应当及时送往医院就诊。

2.接种后出现异常反应(1)儿童或老年人等特殊人群出现异常反应,应立即送往医院。

(2)情况较为轻微的异常反应,应安排受种者就近休息。

(3)如果出现其他不良反应,应及时规范监测,确保安全。

四、接种前的预防措施1.了解病人基本情况和个人接种史,排除过敏风险。

2.提醒接种者,在接种前准备充足,保护接种部位。

3.随时与医生保持联系,及时处理异常反应。

五、总结预防接种是预防传染病的重要手段之一,但也需要对常见异常反应进行了解,制订应急处置技术方案以保障被接种者的安全。

因此,在疫苗接种前要特别关注接种者的身体状况及过往接种史,在接种过程中需要针对不同的疫苗种类及受种群体进行观察和处置。

接种后定期检查和观察,在发现不良反应时应采取及时、科学的处理措施,确保接种安全和有效性。

常见疑似预防接种反应处理PPT课件

常见疑似预防接种反应处理PPT课件

着重胸 快速 有效的 外按压 高级生 除颤 的早期 命支持 CPR 尽早! 正规! 有效!
综合的 心脏骤 停后治 疗
12
2010心肺复苏指南BLS流程
13
高级心血管生命支持(ACLS)流程图
14
(1)过敏性休克
处理:
2、特异性药物治疗: (1)肾上腺素:0.1%肾上腺素0.3-0.5mg 肌注或皮 下;必要时5-15分钟可重复使用;首选药物; 极严重(如血压0),可静脉注射0.1%肾上腺素 0.1~0.3mg+0.9%NS 10ml静脉推注(慢! 510分钟以上);
禁用1mg肾上腺素静注!!!
(2)糖皮质激素:静脉应用氢化可的松200-400mg或 甲强龙80-120mg或地塞米松10mg-20mg。
15
(1)过敏性休克
处理:
(3)抗组胺药物:H1受体阻断剂苯海拉明20-40mg (或非那根50mg或扑尔敏10mg)肌肉注射。 (4)氨茶碱:每次2~4mg/kg,稀释后静脉滴注。 3、快速补液扩容 生理盐水、低分子右旋糖苷、林格氏液等 4、血管活性药物 多巴胺10-20ug/kg.min 5、对症支持疗法
处理 红肿 疼痛 硬结 轻度:加强观察、休息、饮水、保暖。一般不需处理。 严重:对症处理。
7
二、过敏反应
最常见 临床表现多样化 轻:一过即愈 重:救治不当危及生命
8
临床类型 过敏性休克 过敏性皮疹 荨麻疹 大疱型多形红斑 麻疹/猩红热样皮疹 过敏性紫癜 血小板减少性紫癜 阿瑟氏反应 血管性水肿
常见疑似预防接种异常反应 (AEFI)的处理同济大学附属来自浦医院 杨浦区中心医院 急诊科
1
AEFI的概念
又称预防接种不良事件(Adverse Events Following Immunization , AEFI)

预防接种异常反应总结(一)

预防接种异常反应总结(一)

预防接种异常反应总结(一)预防接种异常反应前言预防接种是一种重要的公共卫生措施,可以有效预防各类传染病。

然而,偶尔会出现接种后的异常反应,引起一些健康问题。

本文将讨论预防接种异常反应的原因和预防措施。

正文在进行预防接种时,有时会发生以下异常反应的情况:1.疼痛和红肿:接种部位可能会出现疼痛和红肿的情况。

这通常是正常的免疫系统反应,不会持续很长时间。

2.发热:接种后,人体可能会发生发热的情况。

这是由于免疫系统作出反应时释放的细胞因子引起的。

多数情况下,发热会在几日内自行消退。

3.轻微不适:接种后,有些人可能会感到疲倦、头痛、肌肉酸痛或食欲不振。

这些都是正常的身体反应,通常不持续太久,也不会对健康产生严重影响。

4.过敏反应:极少数人可能出现严重过敏反应。

这些过敏反应可能包括呼吸困难、面部肿胀、皮疹、喉咙肿痛等症状。

如果发生这些症状,应该立即就医。

为了预防接种异常反应,可以采取以下措施:•事先告知医生:在进行接种前,告知医生有无过敏史或其他健康问题,以便医生能够提前采取预防措施。

•正确接种:确保接种过程符合规范操作,采用无菌注射器和一次性针头,避免感染或交叉感染的风险。

•留在接种现场:接种后要在接种现场等待一段时间,以确保身体没有出现严重的不适反应。

医务人员会在此期间给予适当的护理。

•监测反应:注意观察接种后的身体反应。

如果出现异常症状,应立即就医,接受专业的治疗和建议。

结尾预防接种异常反应是非常重要的,我们不能因为少数患者出现异常反应而放弃接种。

正确的预防措施和认真的观察可以有效降低异常反应的风险,并确保接种的有效性。

通过科学的接种计划,我们可以更好地保护自己和他人免受传染病的威胁。

面对接种后的异常反应,我们应该保持冷静并采取以下措施:1.纠正误解:异常反应并不意味着接种本身有问题。

预防接种是一种安全和有效的免疫措施,可以预防各种传染病并保护我们的健康。

大部分人在接种后都只会出现轻微的反应,且很快恢复正常。

常见疑似预防接种异常反应及处理原则

常见疑似预防接种异常反应及处理原则

常见疑似预防接种异常反应及处理原则文件排版存档编号:[UYTR-OUPT28-KBNTL98-UYNN208]常见疑似预防接种异常反应及处理原则一、疑似预防接种异常反应疑似预防接种异常反应是指在预防接种后发生的怀疑与预防接种有关的反应或事件。

聚集性/群体性疑似预防接种异常反应是指在同一时间和同一接种地点,使用同品种疫苗发生的2例以上相同或类似的疑似预防接种异常反应。

(一) 疑似预防接种异常反应分类疑似预防接种异常反应经过调查诊断分析,按发生原因分成以下五种类型:1.不良反应:合格的疫苗在实施规范接种后,发生的与预防接种目的无关或意外的有害反应,包括一般反应和异常反应。

(1)一般反应:在预防接种后发生的,由疫苗本身所固有的特性引起的,对机体只会造成一过性生理功能障碍的反应,主要有发热和局部红肿,同时可能伴有全身不适、倦怠、食欲不振、乏力等综合症状。

(2)异常反应:合格的疫苗在实施规范接种过程中或者实施规范接种后造成受种者机体组织器官、功能损害,相关各方均无过错的药品不良反应。

由疫苗本身所固有的特性引起的,与疫苗的毒株、纯度、生产工艺、附加物等因素有关 异常反应的发生率极低,病情相对较重,多需要临床处置。

2.疫苗质量事故:由于疫苗质量不合格,接种后造成受种者机体组织器官、功能损害。

疫苗质量问题包括疫苗毒株、纯度、生产工艺、附加物、外源性因子、出厂前检定等不符合国家规定的疫苗生产规范或标准3.接种事故:由于在预防接种实施过程中违反预防接种工作规范、免疫程序、疫苗使用指导原则、接种方案,造成受种者机体组织器官、功能损害。

4.偶合症:受种者在接种时正处于某种疾病的潜伏期或者前驱期,接种后巧合发病。

5.心因性反应:在预防接种实施过程中或接种后因受种者心理因素发生的个体或者群体性的反应。

心因性反应与疫苗本身所固有的特性无关(二) 常见的疑似预防接种异常反应及处理原则1、一般反应:一般反应发生率相对较高,病情轻微,多于数天内恢复,一般不需要临床处置⑴局部反应:临床表现:主要有注射部位的红肿、疼痛、硬结等(接种BCG 后出现局部红肿,化脓或溃疡,结痂,疤痕;接种吸附疫苗后出现硬结);AEFI 一般反异常反疫苗质量事故 接种事偶合症 心因性反应注射部位红肿、硬结按纵横平均直径分为轻度(<15mm)、中度(15~30mm)和重度(﹥30mm)。

常见预防接种异常反应诊治简述

常见预防接种异常反应诊治简述

21
血管性水肿

临床表现: 1.注射后不久或最迟于1-2天 内发生. 2.注射局部表现为无痛性肿胀, 肿胀部位皮肤发亮、瘙痒、 灼热,肿胀范围逐渐扩大, 重者可扩大至整个上肢. 3.在不同部位可有不同的症状 和后果,如眼睑,面部,尿道,肢 端等水肿. 4.如无其他症状,一般不会造 成严重的持久的损害,消退 后不留痕迹.
30
过敏性紫癜和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的鉴别
过敏性紫癜 血小板减少性紫癜
发生率 潜伏期 临床症状 化验检查 病程 并发症 预后 既往史
1/万-1/3万 1/3万-1/4万 1-7天 15-35天 常见出血及紫癜 少见出血及紫癜 血小板不减少 血小板减少 病程长,反复发作 病程短暂 常并发肾炎等 并发症少见 有并发症预后不良 短暂良性 有过敏史易发生 有本病史易发生
俗称 “风疹块”

荨麻疹发生眼睑或结合膜可妨碍视觉 发生视神经及周围可导致视力减退或复视,甚至一过性失明


发生在尿道可致尿闭
发生在呼吸道可出现喉头水肿、胸闷、呼吸困难,甚至窒息;也可引 起心悸、心率加快、心率紊乱,心电图异常

发生在胃肠道者可有恶心、呕吐、腹泻、腹痛等
9
过敏性皮疹

荨麻疹
— 一般在接种后数小时以至数日发生
94.02%
疫苗相关麻痹型脊髓灰质炎 卡介苗淋巴结炎 淋巴管炎和淋巴结炎 蜂窝织炎 晕厥 发热/红肿/硬结 其它 合计
发生过敏反应的原因(1)

疫苗及疫苗中的附加物
- 细胞生长因子(小牛血清、鸡胚细胞疫苗) - 细胞残留碎片(原代细胞、传代细胞)
- 培养基异种蛋白
- 其它如抗生素、石碳酸、硫柳汞等防腐剂,氢氧化铝等吸附剂 - 疫苗稳定剂,明胶(抗明胶IgE抗体)

儿童预防接种异常反应报告

儿童预防接种异常反应报告

儿童预防接种异常反应报告预防接种是保障儿童健康、预防传染病最经济、最有效的手段之一。

然而,在预防接种过程中,可能会出现一些异常反应。

这些异常反应虽然发生率较低,但仍需要引起足够的重视。

以下是关于儿童预防接种异常反应的详细报告。

一、预防接种异常反应的定义和分类预防接种异常反应是指合格的疫苗在实施规范接种过程中或者实施规范接种后造成受种者机体组织器官、功能损害,相关各方均无过错的药品不良反应。

预防接种异常反应主要分为以下几类:1、一般反应:这是预防接种后常见的反应,如发热、局部红肿、硬结等,通常在 1-2 天内自行恢复,无需特殊处理。

2、异常反应:包括过敏性休克、过敏性皮疹、血管性水肿等,这些反应相对较为严重,需要及时进行医疗干预。

3、疫苗质量事故:由于疫苗质量不合格导致的不良反应。

4、接种事故:由于接种过程中的错误操作,如接种剂量错误、接种途径错误等引起的不良反应。

5、偶合症:受种者在接种时正处于某种疾病的潜伏期或者前驱期,接种后巧合发病。

二、常见的儿童预防接种异常反应及症状1、过敏性休克这是一种最为严重的异常反应,通常在接种后数分钟至半小时内发生。

症状包括面色苍白、呼吸困难、血压下降、意识丧失等。

如果不及时抢救,可能会危及生命。

2、过敏性皮疹表现为皮肤瘙痒、红斑、丘疹等,可在接种后数小时至数天内出现。

3、血管性水肿局部皮肤出现肿胀,通常发生在接种部位或其他部位,如嘴唇、眼睑等。

4、无菌性脓肿接种部位出现红肿、疼痛,后期形成脓肿,但脓液中无细菌生长。

三、儿童预防接种异常反应的发生原因1、疫苗本身的因素疫苗中的抗原、佐剂、防腐剂等成分可能会引起过敏反应。

2、儿童个体差异儿童的免疫系统发育不完善、过敏体质、遗传因素等都可能增加异常反应的发生风险。

3、接种操作不当如接种剂量过大、接种途径错误、疫苗未摇匀等。

4、环境因素接种时的环境温度、湿度、卫生条件等也可能对反应的发生有一定影响。

四、儿童预防接种异常反应的监测和报告为了及时发现和处理预防接种异常反应,我国建立了完善的监测系统。

常见预防接种异常反应的

常见预防接种异常反应的
通过临床实践和科学研究,建立了一套完善的诊断与鉴别诊断体系,为及时、准确地诊断 预防接种异常反应提供了依据。
研究热点与趋势
01
新型疫苗的研究
随着生物技术的不断发展,新型疫苗的研发成为研究热点,旨在提高疫
苗的安全性和有效性。
02
预防接种异常反应的早期预警与干预
通过大数据分析和人工智能技术,实现预防接种异常反应的早期预警和
出现。
宝宝在接种时可能因为 紧张或疼痛而突然晕倒。
极少数情况下,疫苗接 种可能诱发癫痫发作。
偶合症
偶合急性感染
偶合症的预防与处理
宝宝在接种时已经潜伏感染,接种后 疾病突然发作。
家长应留意宝宝近期健康状况,如有 异常及时就医。
偶合其他疾病
如感冒、肠胃炎等,与疫苗接种时间 相近,但并非疫苗引起。
心因性反应
常见预防接种异常反 应
contents
目录
• 预防接种异常反应概述 • 常见预防接种异常反应类型 • 预防接种异常反应的预防与处理 • 预防接种异常反应的案例分析 • 预防接种异常反应的科研进展
01
预防接种异常反应概述
定义与分类
定义
预防接种异常反应是指受种者在 接种疫苗后发生的与预防接种目 的无关的反应或事故。
社会救助与关怀
对因预防接种异常反应导 致生活困难的儿童家庭, 给予社会救助和关怀,帮 助他们度过难关。
04
预防接种异常反应的案 例分析
典型案例介绍
案例一
某儿童在接种百白破疫苗后出现 高热、抽搐等症状,经诊断为预
防接种异常反应。
案例二
某儿童在接种脊灰疫苗后出现皮疹、 恶心、呕吐等症状,经诊断为预防 接种异常反应。
05

几种常见的群体性预防接种异常反应事件应急处置方法

几种常见的群体性预防接种异常反应事件应急处置方法

几种常见的群体性预防接种异常反应事件应急处置方法1癔症和群发性心因性反应1.1瘠症1.1.1临床表现:见表1。

11.1.2治疗一般不需特殊治疗,如果病人在丧失知觉时可用棉球蘸少许氨水置于鼻前,促其苏醒。

苏醒后可酌情给予镇静剂,如地西泮(安定)成人每次2.5—5mg, 儿童每次0.1—0.2mg/kg。

暗示治疗收效最佳,如注射生理盐水和给维生素的同时结合心理暗示;也可用物理治疗,如针刺人中,印堂,合谷等穴位或应用电针治疗。

尽可能在门诊治疗,尽快予以治愈。

对发作频繁而家属又不合作者,可考虑请精神神经科医生会诊处理。

1.2群发性心因性反应1.2.1临床表现群发性心因性反应为预防接种后多人同时或先后发生的,多数表现相同或相似的癔病。

临床症状见表1。

临床类型呈多样化,发病者以植物神经功能紊乱为主,可以同时出现多个系统的症状,但体检无阳性体征。

具有以下特点。

(1)急性群体发病:有明显的精神诱发,多数起病急骤,可有发作性和持续性两种临床经过。

(2)暗示性强:在他人的语言,动作和表情的启发下,或看到某种事物“触景生情”并可相互影响,诱发症状。

(3)发作短暂:绝大多数病人症状持续时间较短。

一般运动障碍5-20分钟,精神、感觉障碍10―30分钟。

植物神经系统紊乱可达1小时或更长。

(4)反复发作:患者症状可反复发作,表现可以完全一样,发作次数2—10次不等,少数发作次数更多。

(5)主观症状与客观检查不符,无阳性体征。

(6)女性、年长儿童居多,发病者均属同一区域,处同一环境、同一年龄组在同一时间发作,并受同一种精神刺激引起。

(7)预后良好。

1.2.2防治对策及措施(1)宣传教育,预防为主:平时要做好预防接种的宣传教育工作,特别应讲清接种后可能出现的不良反应及其处理原则,使受种者心理上有所准备,避免出现反应后思想紧张和恐惧。

应尽量避免在温课应考,精神过于紧张时进行预防接种。

注射时避免一过性刺痛而引起的晕针,避免在空气不畅通场所,疲劳或饥饿进行接种。

常见预防接种副反应的诊断和处理原则

常见预防接种副反应的诊断和处理原则

诊断标准
01
02
03
明确的症状和体征
受种者在接种后出现明显 的症状和体征,如发热、 局部红肿、恶心等。
流行病学资料
受种者接触过患有相关疾 病的人群或地区存在相关 疾病的流行。
实验室检查结果
实验室检查结果显示受种 者存在与预防接种副反应 相关的指标异常。
诊断工具和技术
问诊和体格检查
通过问诊和体格检查了解 受种者的基本健康状况和 症状。
分类
预防接种副反应可分为一般反应和异 常反应两大类。一般反应包括局部红 肿、发热、疼痛等;异常反应包括过 敏反应、神经系统反应等。
发生率和原因
发生率
预防接种副反应的发生率较低,但并非零风险。根据不同疫苗和个体差异,发 生率有所不同。
原因
预防接种副反应的发生与疫苗本身、接种操作、受种者个体差异等多种因素有 关。例如,疫苗中的某些成分可能导致过敏反应;接种过程中的消毒不严格可 能引发感染等。
情。
补充水分
鼓励接种者多喝水,以补充体 内水分,促进新陈代谢。
饮食调理
给予清淡易消化的食物,避免 刺激性食物和饮料。
特殊处理原则
药物治疗
根据病情需要,医生可能会给 接种者开一些药物,如解热镇 痛药、抗过敏药等,以缓解症
状。
特殊护理
对于一些严重的副反应,如高 热、抽搐等,需要特殊护理, 如物理降温、吸氧等。
常见预防接种副反应 的诊断和处理原则
目录
• 预防接种副反应的概述 • 预防接种副反应的诊断 • 预防接种副反应的处理原则 • 预防接种副反应的预防和控制 • 案例分析
01
预防接种副反应的概述
定义和分类
定义
预防接种副反应是指在进行预防接种 后,由于疫苗本身固有的特性,以及 受种者个体差异等因素,使受种者发 生的轻微、短时间的机体反应。

疑似预防接种异常反应分类及处置

疑似预防接种异常反应分类及处置

疑似预防接种异常反应分类及处置(1)一般反应:接种后发生,由疫苗本身所固有的特性引起的,对机体只会造成一过性生理功能障碍的反应。

①全身反应:发热头痛、头晕、乏力、全身不适、恶心、呕吐、腹泻等。

发热<37。

5℃要加强观察,一般不需要特殊处理,受种者多饮水适当休息即可恢复。

伴其他全身症状、异常哭闹、较重的反应如高烧等,应及时到医院诊治采取对症治疗,适当给予解热镇痛药[3]。

②局部反应:接种部位局部红肿直径〈1.5cm为弱反应、直径1.5~3.0cm为中反应、直径>3.0cm 为强反应。

a.皮内注射:接种卡介苗2周后,局部先出现红肿,以后会化脓并伴有腋下淋巴结肿大,2个月后形成瘢痕。

卡介苗的局部反应应禁用热敷消肿。

b.皮下注射:接种疫苗12~24小时内,接种部位会出现红肿和轻度肿胀,根据红晕的大小分为弱反应(1.5cm以下)、中反应(1.5~3。

0cm)和强反应(3.0cm以上).以上局部反应不需处理,一般在接种后48~72小时内消退。

较严重的局部反应可用毛巾热敷,每日数次,每次10~15分钟,可以帮助消肿和减轻疼痛.常见局部反应多由接种百白破疫苗所致,由于百白破疫苗中古氢氧化铝,是一种颗粒较大的吸附剂,吸收比较缓慢,因此,注射前须震荡摇匀。

另外,因注射部位不正确或因注射过浅等原因引起注射局部组织增生,形成硬结导致无菌性化脓。

c.肌肉注射:接种含吸附剂的生物制品后,少数儿童局部可出现硬结,这种情况一般不需处理,3~4天会逐渐消退,严重时也可用热敷方法。

(2)预防接种异常反应:是指合格的疫苗在实施规范接种过程中或者实施规范接种后造成受种者机体组织器官、功能损害,相关各方均无过错的药品不良反应.①晕厥(晕针):一旦发现小儿出现晕针,应马上使其平卧,保持安静,并喂以热水或糖水,即可缓解.严重者数分钟后仍不见好转,可注射氟美松4mg或0。

1%肾上腺0。

3~0。

5ml 并严密观察病人BP、T、P、R的变化,同时做好各种急救准备.②无菌性脓肿:无菌性脓肿分为以下几种情况,注射局部产生红晕者,形成硬结、局部肿胀、疼痛轻者,针眼处流脓重者形成溃疡者。

《预防接种异常反应》课件

《预防接种异常反应》课件

理方法是及时就医,使用抗过敏药物,并停止疫苗接种。教训是需要在
接种前了解儿童的过敏史和健康状况。
02
案例二分析
该儿童可能对脊灰疫苗中的某些成分产生过敏反应,导致皮疹和呼吸困
难。处理方法是立即就医,使用抗过敏药物,并进行观察。教训是需要
在接种前儿童可能对麻疹疫苗中的某些成分产生不良反应,导致高热和关节疼
国内外现状与趋势
国内现状
我国对预防接种异常反应的管理和监测工作日益加强,建立 了较为完善的异常反应报告和监测系统,并不断完善相关法 律法规和技术规范。
国际趋势
国际上对预防接种异常反应的关注度不断提高,加强国际合 作与交流,共同提高预防接种异常反应的防控和管理水平。
02
预防接种异常反应的识别与诊 断
政策建议与实践改进
01
完善预防接种异常反应相关法律法规
制定更加科学、严谨的法律法规,明确各方责任,为预防 接种异常反应工作提供有力保障。
02
加强预防接种异常反应监测与预警体系建设
建立健全的监测与预警体系,提高对异常反应的发现、报 告和处置能力。
03
提升预防接种服务水平
加强预防接种服务人员的培训和管理,提高服务质量和安 全意识,确保预防接种工作的规范和有效。
科研进展与新技术应用
加强基础研究
深入探究预防接种异常反应的发生机制,为预防和应对措施提供科学依据。
推动新技术在预防接种异常反应领域的应用
如人工智能、大数据等技术在风险评估、监测预警等方面的应用,提高预防接种异常反应的防控效果。
促进科研成果转化
鼓励将科研成果转化为实际应用,如开发更安全、有效的疫苗和应对方案,提高预防接种的安全性和有 效性。
05
预防接种异常反应的社会责任 与伦理问题

常见疑似预防接种异常反应(无菌性脓肿)

常见疑似预防接种异常反应(无菌性脓肿)

常见疑似预防接种异常反应(无菌性脓肿)
1、临床表现
(1)注射局部先有较大红晕,2-3周后接种部位出现大小不等的硬结、肿胀、疼痛。

(2)炎症表现并不剧烈,可持续数周至数月。

轻者可在原注射针眼处流出略带粉红色的稀薄脓液;较重者可形成溃疡,溃疡呈暗红色,周围皮肤呈紫红色。

(3)溃疡未破溃前,有波动感。

轻者经数周至数月可自行吸收。

严重者破溃排脓,创口和创面长期不能愈合,有时表面虽然愈合,但深部仍在溃烂,形成脓腔,甚至经久不愈。

2、治疗
(1)干热敷以促进局部脓肿吸收,每日2-3次,每次15分钟左右。

(2)脓肿未破溃前可用注射器抽取脓液,并可注入适量抗生素。

不宜切开排脓,以防细菌感染或久不愈合。

(3)脓肿如已破溃或发生潜行性脓肿且已形成空腔需切开排脓,必要时还需扩创,将坏死组织剔除。

(4)有继发感染时,先根据以往经验选用抗生素,然后对分泌物进行细菌培养,按照药敏培养实验结果,选用敏感的抗生素;换药时用3%硼酸溶液冲洗伤口,引流通畅。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般在疫苗接种后2周发生。 主要表现为皮肤粘膜广泛出血,多为针尖大小的出血点,
也可见皮肤瘀点或瘀斑。 重者有消化道、泌尿道或颅内出血。出血严重者可有贫血
或失血性休克表现。 血小板减少多在50×109/L以下。
异常反应(三)过敏反应----阿瑟氏(Arthus)反应
重复多次注射 注射局部发生急性炎症 7-10天局部组织变硬 明显红肿,轻者直径5.0cm以
异常反应(三)过敏反应----过敏性休克
发病机理 由致敏原引起的一种严重的以周围循环衰竭为主要的症侯群。 属于Ⅰ型变态反应
临床经过 接种后数min~30min内发生 (个别1~2h) 首先出现全身发痒,随之局部或全身广泛性红疹或荨麻疹、 水肿等皮肤症状; 胸闷、气急、面色苍白和呼吸困难 喉头水肿、支气管平滑肌痉挛,而导致四肢发冷、脉搏细弱、 血压下降、昏迷 救治不当,可致死亡
干热敷,促进脓肿吸收; 脓肿未破溃:可用注射器抽取脓液,切忌切开排脓,以
防久不愈合。 脓肿破溃或空腔:切开排脓,扩创剔除坏死组织预防和
控制继发感染
异常反应(二)热性惊厥
产生原因: 热性惊厥是一种症状,多见婴幼儿,可能是婴幼儿神经 系统发育尚未健全,接种疫苗后引起加重反应、疫苗特性 反应,也可能继发于其他异常反应时出现发热,引起热性 惊厥。
异常反应(三)过敏反应----过敏性皮疹 ----
麻疹/猩红热样皮疹
接种疫苗后6~8h或24h 内发生 注射局部及附近皮肤发 生一至数个丘疹,并伴 发热 3~5d后发疹处出现水 疱,疱液淡黄清晰、不 浑浊
异常反应(三)过敏反应----过敏性皮疹 ---大疱型多形红斑
常见于接种后3~7d。 为隆起于皮肤表面的斑 丘疹,色鲜红或暗红。 可见于耳后、面部四肢 或躯干,多少不均,可 散在发生或融合成片。
《疫苗流通和预防接种管理条例》第五章第四十条。
异常反应(-)无菌性脓肿
产生原因:接种含有磷酸铝或氢氧化铝等吸附剂的疫苗; 临床表现:注射局部红晕,形成硬结;局部肿胀、疼痛;轻 者针眼处流脓,重者形成溃疡,溃疡未破溃前有波动感,轻者 自行吸收,重者破溃排脓,有时深部溃烂形成脓腔,长期不愈 处置原则:
处置原则
停用可疑、相似疫苗 多喝水或输液,促进致敏
物质排出 抗过敏药或解毒药 预防和控制继发感染 支持疗法
异常反应(三)过敏反应---过敏性皮疹 ----荨麻疹
一般在接种后数小时以至数日发生。 发生在体表者,一般先有瘙痒,随后发生水 肿性红斑、风疹团。 皮疹大小不等,色淡红或深红,皮疹周围呈 苍白色,压之褪色,边缘不整齐。 皮疹反复或成批出现,此起彼伏,速起速退, 消退后不留痕迹。 严重者融合成片,有奇痒。
异常反应(三)过敏反应---过敏性紫癜 ----
紫癜性肾炎
通常是疫苗接种后发生过敏性紫癜的继发表 现 未进行积极抗过敏治疗或治疗延误引起 多于紫癜后1—6周或紫癜消退后或紫癜复发 时出现,病人可有蛋白尿和血尿,大多数在 数周内恢复,少数病情迁延转变为慢性肾炎
异常反应(三)过敏反应----血小板减少性紫癜
一般反应-全身反应
临床表现
发热 头痛、头晕、乏力、
全身不适等 恶心、呕吐、腹泻等
处置原则
发热≤37.5℃
加强观察,适当休息, 多饮水
伴其它全身症状、异常 哭闹等,及时到医院 诊治
发热>37.5℃
及时到医院诊治
一般反应:一般反应发生率相对较高,病情轻微,多于数天内恢复, 一般不需要临床处置
一般反应-局部反应
1、疑似预防接种异常反应( AEFI)
指在预防接种过程中或接种后发生的可 能造成受种者机体组织器官、功能损害,且 怀疑与预防接种有关的反应。
2005年预防接种工作规范第五章第一节。
AEFI按发生原因分类
AEFI
一般反应 异常反应
不良反应
疫苗质量事故
接种事故(实施
差错事故)
偶合症
心因性反应
不明原因反应
异常反应(二)热性惊厥
处置原则: 静卧,将纱布缠裹的压舌板放在上下牙之间,以防咬伤舌头
保持呼吸道通畅。 止痉,如苯巴比妥钠每次5~8mg/kg肌肉注射,也可用10%水
合氯醛,每岁每次1ml,灌肠。 退热
异常反应(三)过敏反应
临床类型
过敏性皮疹
荨麻疹 大疱型多形红斑 麻疹/猩红热样皮疹
过敏性休克 过敏性紫癜 血小板减少性紫癜 阿瑟氏反应 血管性水肿
上,重者扩展整个上臂 一般持续3-4d,不留痕迹 个别重者轻度坏死、深部组
织变硬 最严重者局部组织、皮肤和
肌肉坏死和溃烂 阿瑟氏(Arthus)反应(局部过
过敏性坏死反应),属第Ⅲ 型变
临床表现: (1)先发热后惊厥,体温一般38℃以上,多在发热开始 12小时之内、体温骤升之时。发作突然,时间短暂,肌肉 阵发痉挛,四肢抽动,两眼上翻,口角牵动,牙关紧闭, 口吐白沫,呼吸不规则或暂停,面部与口唇发绀,可伴有 短暂的意识丧失,大小便失禁。(2)免疫接种引起的惊 厥多只发生1次,持续数分钟,很少有超过20分钟者,有 些儿童表现为多次短暂惊厥。(3)无中枢神经系统病变, 预后良好,不留后遗症。
异常反应(三)过敏反应----过敏性紫癜
过敏性紫癜 起病急,接种疫苗1~7d在接 种部位发生紫癜病理改变, 以全身性小血管炎为主。 临床以皮肤紫癜、消化道症 状、关节炎及肾脏损害为特 征。
异常反应(三)过敏反应---过敏性紫癜 ----
皮肤紫癜
下肢、臀部多见,呈对称分布、分批出现; 初起时为大小不等的红色斑疹或荨麻疹样丘 疹,淡红色,压之褪色 数h即为深紫色红斑,中心点状出血或融成片 状,稍凸出皮肤,压不褪色,少数病例可见 出血性疱疹 多于1-4周自然消退,部分数天内甚至数年内 反复出现 有时可伴头面部、手足皮肤血管神精性水肿
临床表现
处置原则
接种局部红肿,伴疼痛 接种BCG:局部红肿→ 化脓或溃疡→结痂→ 疤痕 接种吸附疫苗:硬结
直径<15mm
一般不需任何处理
直径15~30mm
用干净毛巾热敷
直径>30mm
及时到医院诊治
BCG局部红肿
不能热敷
2、什么是预防接种异常反应?
是指合格的疫苗在实施规范接种过程中 或者实施规范接种后造成受种者机体组织 器官、功能损害,相关各方均无过错的药 品不良反应。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