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汉城市圈可持续发展能力综合评价

合集下载

论武汉城市圈的区域经济可持续发展

论武汉城市圈的区域经济可持续发展

改革 开 放 3 0年 以 来 . 我 国 在 经 济 社 会 各 个 领 域 均 取 得 了 显 著 的 成 就 与 此 同 时 . 对 经 济 活 动 与 生 态 环 境 之 间 针 的 矛 盾 日益 激 化 . 我 国 在 2 0 0 6年 提 出 了 “ 部 崛 起 ” 国 家 发 展 战 略 . 且 在 中 的 并
赵凌云、 肖建 中认 为应 当把环 境 作
为 经 济 增 长 的 内 生 变 量 . 出 了 经 济 学 提 应 当是 从 人 类 中心 向环 境 中心 的价 值 转 移 过 程 . 构 建 了 以 贴 现 的 市 场 价 格 还 纠 正 市 场 失 灵 的 理 论 框 架 与 模 型 这 些
路 . 沿源 从 西方 产权 理 论 的角 度 论述 唐
了 我 国 的 可 持 续 发 展 战 略 . 认 为 由 于 他
多 我 国从 2 0世 纪 9 0年代 开始 进行 这 方 面 的探索 与研 究 我 国从 2 0世 纪 5 0年 代 开 始 大 力 发 展工 业 . 但是 由于 缺 乏科 学 正确 的理 念 进 行 指 导 , 上 了 以高 耗 能 、 污 染 走 高 为代 价 的工业 高 增 长道路 随着 工业 化 进程 的 加 快 . 资 源 和环 境 问题 渐 渐 暴 使
汉于 20 0 8年 获 批 “ 型 社 会 ” 建 设 方 两 案。 这 一 战 略 既 是 武 汉 城 市 圈 的 巨 大 发 展 机 遇 . 是 一 项 艰 难 的 挑 战 改 变 也
2 可 持 续 发 展 的 理 论 研 究 综 述 及 内涵
可 持 续 发 展 需 要 以经 济 发 展 和 资
确 处理 好 经济 发展 与环 境 的关 系, 分做好 可持 续发展 规 划。通过介 绍武 汉城 市 圈的具体 情 况 . 充 分析和 讨 论 武汉 城 市 圈的可持 续发展 规 划 , 并提 出 了可行 性 建议

武汉城市圈结构性发展水平综合评价

武汉城市圈结构性发展水平综合评价

本 文 采 用 定量 化 的指 标体 系 ,借 助 因子 分析 法 的分 析 手 段 ,运 用地 域 横 向 对 比方 法 ,揭 示武 汉 城市 圈结 构性 发展
中 的 问 题 ,并 提 出 相 应 的 建 议 。
数; 1 a 、 3 a 、! …, 2 m为前m个特 征值 。
407) 3 0 2
基 金 项 目:湖 北省教 育厅人 文 社会 科 学研 究 项 目,武汉 城 市 圈 乡村
旅 游研 究 ( 目编号 :2 0 b 3 ;湖北 省社会科 学基金 一般 项 目, 项 0 9 5 0)
武汉城 市 圈建 设的 问题与 对策 ( 目编 号 :0 0 9) 项 78
( ) P S 成 分 分析 三 SS 主
武 城市 汉 圈 结 构性发 展水平综合评价
■ 刘 春 2 王 、
计算城市 总发展 水平表现要素及城市
发 展 水 平 各 分 力 构 成 要 素 的相 关 矩 阵 ,通
过相关矩 阵得 到特征值和 累计值 ,及主成
剑 3 邵晓晖 ( 、 中南民族大 学工商学 院 1
群 发展 水 平 的 提 高 、 以 及 城 市 群 经 济 的 发
展提 供了发展方 向。科 学合理 的评价 指标 体 系有 利于提 高我 国城市 群 的竞争 能力 ,

取主成分 的具体数值 。假 定前 m个主成分
分 别 为 fcoi f c r、 a tr 、 a tr i tr、 a t a f coi f c i l 1 o 1 o .
中 图分 类 号 :F 2 . 文 献 标 识 码 :A 2 49
分 形结构 因子 ,提 出了表征城市群等级规
fc r。 a t , 将第 i o 城市经过标准化 变换后 的各

基于循环经济的武汉城市圈可持续发展及对策

基于循环经济的武汉城市圈可持续发展及对策

基于循环经济的武汉城市圈可持续发展及对策2007年国务院批准武汉城市圈成为全国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为武汉城市圈又好又快发展、促进中部崛起带来新的战略机遇。

从可持续发展的态势展开分析,以武汉城市圈建设发展契机,运用SWOT分析方法分析城市圈发展循环经济的优势、劣势、机遇和威胁,并在此基础上提出武汉城市圈发展循环经济的对策。

使武汉城市圈提高综合竞争力,更好地发挥对全省的辐射带动作用。

标签:武汉城市圈;循环经济;SWOT分析;对策1 循环经济的概念循环经济是九十年代以后,发达国家实行可持续发展战略中形成的一种经济模式,这种经济模式以一种新的发展思维实现了巨大的经济效益、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

循环经济是一种物质闭环流动型经济,以物质、能量梯次和闭环循环使用为特征具有“资源一产品一再生资源一产品”的反馈式流动,表现为所有的物质和能源在不断循环中得到合理持久利用,节约资源,减少污染,减少对环境的危害。

它本质是一种生态经济。

循环经济是在物质不断循环利用基础上的一种符合可持续发展战略的一种全新发展模式。

作为经济发展理论的重要突破,循环经济克服了传统经济理论人为割裂经济与环境系统的弊端,要求以环境友好的方式利用自然资源和环境容量,实现经济活动的生态化转向,实现可持续的生产和消费。

2 武汉城市圈循环经济发展状况2.1 循环经济实践的试点建设初见成效循环经济示范区是选择重点行业,依托相关企业开展循环经济试点。

生态工业园是自然形成的,依生态共生体原理,构成互补、互利循环,共同和谐发展的生态产业链工业群体。

循环经济示范区和生态工业园区超越了终端治理和清洁生产,能有效地解决资源的消耗、废弃物的排放和生产成本问题。

在循环经济示范区和生态工业园内,允许企业排放废物,从而降低了生产成本,废物可作为原料进入另外企业的生产过程,从而实现资源的循环利用,在整个园区达到零排放。

这样,既提高了资源利用率、防止污染,又降低了资源的整体消耗水平。

从都市圈评价体系看武汉城市圈的发展

从都市圈评价体系看武汉城市圈的发展
(二)从评价指标体系视角看武汉城市 圈
表2
武汉城市圈内城市基本情况

地方 工业 社会消
市 人口 GDP 人均 财政 总产 费品零 三次产业
名 (万人) (亿元) GDP(元) 收入 值 售总额
比重

(亿元) (亿元) (亿元)
武汉 781.2 1662.18 21277 80.44 1334.49 853.99 5.7:44.6:49.7
三角那样的市场联系,也没 武汉经济圈制造业的进一步发展。因此,
有“长株潭”那样的行政统 目前要加快建立新型的综合运输体系,
筹力度,因此圈内整合呈现 实现武汉经济圈交通一体化。要以高速
不足的状况。
化、网络化为重点,依托国家公路主干线
(六)对外开放滞后
和重点规划线为主骨架,建设武汉城市
珠三角率先对外开发 圈完善的基础设施网络。加快武汉绕城
武汉城市圈内产业结构缺乏依存 生产率、降低农业人口比重、提高城市化
1 成多;周边城市之间的道路,直达路 性、互补性,武汉与其余城市的落差太 水平,也将是构建武汉城市圈的一大主
少。统计表明,到 2003 年止,武汉城市群 大。武汉的工业已经进入工业高新技术 题。再次,在人均 GDP 和财富方面,武汉
中四级以下公路占路网的比例,高于沿 化阶段,其余城市基本还处在轻加工业 城市圈人均 GDP 水平整体很低,财富占
机构,统一规划,项目先行, 式交通,武汉与周边 8 市之间的断头路
实行三市“交通同环、电力 多,高等级公路少,周边 8 市之间的直
同网、金融同城、信息共享、 达路少,各市之间一般公路收费制仍然
环境共治”,统筹的力度比 存在,交通装备水平和服务质量落后等。
较大。武汉城市圈既缺乏珠 交通运输体系建设的滞后,严重制约着

武汉城市圈工作总结汇报

武汉城市圈工作总结汇报

武汉城市圈工作总结汇报
近年来,武汉城市圈的发展迅速,取得了一系列令人瞩目的成就。

作为武汉城
市圈的一员,我们在过去一年的工作中也取得了一定的进展和成绩。

在此,我将对我们的工作进行总结汇报,并展望未来的发展方向。

首先,我们在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方面取得了显著进展。

在过去一年中,我们加
大了对交通、水利、能源等基础设施的投入,推动了城市圈的基础设施建设。

特别是在交通建设方面,我们加快了城市圈内道路和铁路的建设,提升了城市圈的交通运输能力,为城市圈的经济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其次,我们在产业发展方面也取得了一定的成绩。

我们积极引进了高新技术企
业和优质产业项目,推动了城市圈的产业升级和转型。

同时,我们加强了产业链的衔接和协同发展,促进了城市圈内产业的互补和协同发展,为城市圈的经济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

此外,我们在生态环境保护方面也做了大量工作。

我们加大了对环境污染治理
的投入,推动了城市圈的生态环境保护工作。

我们积极推进了生态产业的发展,推动了城市圈的绿色发展,为城市圈的可持续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总的来说,我们在过去一年的工作中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也面临着一些挑战
和问题。

未来,我们将继续加大对城市圈的投入,推动城市圈的高质量发展。

我们将进一步加强城市圈内各城市的协同合作,推动城市圈的一体化发展。

我们将继续加大对基础设施建设、产业发展和生态环境保护的投入,推动城市圈的可持续发展。

我们相信,在全体成员的共同努力下,武汉城市圈的明天一定会更加美好。

武汉城市圈对武汉自身发展的意义是什么?

武汉城市圈对武汉自身发展的意义是什么?

武汉城市圈对武汉自身发展的意义是什么?武汉城市圈对武汉自身发展具有以下几个重要意义:1.市场规模扩大:武汉城市圈包括武汉及其周边地区,整体具有较大的市场规模。

与单一城市相比,武汉城市圈内的居民、企业和消费者数量更多,市场需求更广泛。

这为武汉提供了更大的市场空间和发展机会,促进了商品、服务和资本的流动,推动了武汉经济的增长。

2.产业合作与协同发展:在武汉城市圈内,不同地区拥有各自的产业特色和优势。

通过加强城市圈内各城市之间的产业合作和协作,可以实现资源的共享、优势互补,形成产业链的衔接和协同发展。

这有助于提升武汉产业的竞争力和创新能力,推动产业向高端、高效和高附加值方向发展。

3.人才流动与人力资源优化配置:武汉城市圈内的不同城市拥有不同的人力资源和人才储备。

城市间的联系和合作可以促进人才的流动与优化配置,使人力资源得以更有效地利用和发展。

人才的流动可以满足市场的需求,推动经济的创新与发展。

4.城市间基础设施互联互通:武汉城市圈内的城市间加强基础设施的互联互通,如路网、铁路和地铁等交通设施的连接,有助于加强城市圈内的交通流动和产业合作。

基础设施互通提高了城市圈内居民和企业的活动效率,促进了经济一体化和人员流动,推动了城市圈的协同发展。

5.综合发展和城市形象提升:武汉城市圈内的城市间相互合作和支持,可以推动整体综合发展,提升城市圈的整体形象和竞争力。

城市圈的合作与联动有助于在国内外塑造更具影响力的区域品牌,吸引更多的投资、人才和资源,推动城市的可持续发展。

综上所述,武汉城市圈对武汉自身发展意义重大。

它提供了更广阔的市场空间、促进了产业合作和协同发展、优化了人力资源配置、加强了基础设施互联互通,提升了城市形象和竞争力。

通过充分发挥城市圈的综合效应,武汉可以实现更高水平的综合发展和可持续发展。

基于两型社会建设的武汉城市圈土地可持续利用评价

基于两型社会建设的武汉城市圈土地可持续利用评价

Sustainable Land Use Evaluation of Urban Circle Based on Dual Types of Social Construction
作者: 余光英[1,2];员开奇[3]
作者机构: [1]中南财经政法大学武汉学院,湖北武汉430079;[2]华中农业大学园艺经济研究所,湖北武汉430079;[3]华中农业大学土地管理学院,湖北武汉430070
出版物刊名: 国土资源科技管理
页码: 46-52页
年卷期: 2013年 第5期
主题词: 土地管理;土地可持续利用;城市圈;全排列多边形图示指标轻
摘要:生态文明建设是应对资源环境与经济发展之间矛盾的重要举措,研究基于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的视角,参考已有研究建立了城市圈土地可持续利用评价指标体系,运用全排列多边形图示指标法对武汉城市圈进行了实证研究。

研究结果显示武汉城市圈各城市间土地可持续利用水平差异显著,武汉市是土地可持续利用水平最高的城市,评分为0.145,其次是鄂州市,评分为0.136,土地可持续利用水平最低的地区是黄石市,评分仅为0.013,与武汉等城市差距较大。

全排列多边形图示指标法不仅可以得到评价对象的整体情况,还可以发现其发展中的优势和不足,是处理土地可持续利用评价问题较为有效的方法。

武汉市经济系统可持续发展评价研究

武汉市经济系统可持续发展评价研究
经济系统 可持续 发 展 能力 的基 础 . 因此 , 济 系 统 经
经 济 系统 可持续 发展 评价 指标体 系 . 该指标 体 系包 含 2个 层次 , 第一 层 次 包 含有 4个 子 系统 , 二 层 第 次共包 括 2 指标. 5个 具体 而言 , 武汉 市经 济系统 可 持 续发 展指 标体 系 包 括产 业 结 构 、 济 实 力 、 济 经 经
Vo . 0 No 4 14 . De .2 0 c 06
文 章 编 号 : 0 01 9 (0 6 0—6 60 1 0— 10 2 0 )40 0—3
武汉市经济 系统可持续发 展评价研究
李会琴 , 侯林 春 ,肖拥军。
(. 1 中国地质大学 地球科学 学院 , 武汉 4 0 7 ; . 3 0 4 2 中国地质大学 管理学 院,武汉 40 7 ) 3 0 4
效益 和发展 能力 4个 子 系统 . 中 , 其 产业 结 构 子 系 统 有 7个 指标 : 一 产 业 占 GD 第 P比重 ( ) 第 二 X 、 产 业 占 G P 比重 ( ) 第 一 产 业 占 G D Xz 、 DP 比 重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可 持续发 展指标 体 系的设计 应遵 循 以下原则 : 系 ①
面性 与概括 性相 结合 . 经济 系统 可持 续发展 概念 深 刻而 丰富 的 内涵 要求 指标 体 系具 有 足够 的涵盖 面 , 以全 面 、 括地反 映其 思 想 核 心 的各 个 侧 面. 可 概 ③ 行性 与可操 作性 相 结合. 济 系统可 持续发 展评 价 经 指标 体系 的构成 应 以理论 分析 为基 础 , 在实 际应 但 用 中易受 到资料 来源 和数 据支持 的 制约 , 因此还 必
收 稿 日期 : 0 60 O 2 0—32 .

武汉城市圈各城市综合实力评价

武汉城市圈各城市综合实力评价

武汉城市圈各城市综合实力评价作者:罗翔来源:《消费导刊·理论版》2008年第15期[摘要]运用主成分分析和聚类分析法,通过建立一套涵盖5个层次共14个指标的城市指标体系,以国际公认的统计软件包SAS8.2为数据分析工具,对武汉城市圈9个城市的综合实力进行计算和比较。

根据各城市的综合得分水平,将圈内城市综合实力进行划分,有针对性地提出了提升武汉城市圈综合竞争力的一些建议。

[关键词]主成分分析聚类分析武汉城市圈综合实力一、引言21世纪全球的发展将主要依赖于数以百万计的生机勃发的城市增长,国家的竞争往往表现为城市和城市的竞争以及城市为核心的区域和区域之间的竞争。

武汉城市圈,又称“1+8”城市圈,即以武汉为圆心,包括周边一百公里以内的黄石,鄂州,黄冈,孝感,咸宁,仙桃,天门,潜江八市。

该区域2002年已占湖北全省33%的国土面积,50.4%的人口,提供了全省59.1%的国内生产总值,61.8%的消费品零售总额,是湖北人口,产业,城市最为密集的地区。

武汉城市圈的近期目标是到2020年将武汉城市圈建成为我国内陆地区重要的经济增长极之一,这个增长极,有望成为中国第四个增长极。

本文通过分析和比较城市圈内各城市的综合实力,可以清楚可观的认识各城市的优势和不足,现状和潜力,为科学制定城市社会经济发展战略提供依据。

二、研究过程(一)评价指标体系通过对《湖北统计年鉴2007》,《中国城市统计年鉴2007》以及各相关城市历年地方统计年鉴所收集的相关原始指标进行分析之后,我们在综合经济实力,资金实力,开放程度,人才及科技水平,基础设施五个方面选择了14个原始指标组成了城市综合实力指标体系。

考虑到不同城市的可比性,这些指标全部采用人均或相对比重。

指标体系解释如下:1.综合经济实力综合经济实力反映一个城市的总体经济发展水平和经济发展所处阶段。

包括指标如下:X1: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城市地区国内生产总值/城市地区总人口X2:国内生产总值增长率=按可比价格计算的当年国内生产总值比上年增长的幅度X3:第三产业增加值占国内生产总值比重=城市第三产业增加值/城市地区国内生产总值这一组指标中,X1综合体现经济发展水平,X2从速度上反映经济增长潜力,X3从结构上反映经济发展阶段。

武汉城市圈结构性发展水平综合评价

武汉城市圈结构性发展水平综合评价

武汉城市圈结构性发展水平综合评价内容摘要:武汉城市圈是我国中部最重要的城市群建设地域之一。

研究武汉城市圈的结构特征及其成因,对于推动武汉城市圈地区城市化进程、促进武汉城市圈和湖北省甚至中部地区经济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

本文选取24项指标,建立了反映城市群结构水平的指标体系,选取中部城市群和东部7个城市群共65个城市作为样本,运用因子分析方法对城市群进行综合评价。

关键词:武汉城市圈结构综合评价因子分析国内外城市群结构相关研究国外学者对城市群的研究侧重于对城镇群体的研究,其研究视野的开辟始于18世纪下半叶开始的工业革命。

对现代城镇群体空间研究影响最大的是法国地理学家戈德曼(Jean.Gottmann)。

法国佩鲁(F.Perroux)的“增长极理论”和“点轴发展理论”,是城市群研究的一大理论贡献。

弗里德曼(J.Friedmann)结合罗斯托(W.W.Rostow)的经济发展阶段理论,提出经济发展与空间演化相关模式,反映了城市群的发展阶段与过程。

瑞典学者哈格斯特朗(T.Hagerstrand)提出现代空间扩散理论,揭示空间扩散的多种形式加深了城市群空间演化研究。

在城市群结构特征的研究方面,刘继生、陈彦光(1998)探讨了城市群等级规模结构的分形研究方法,讨论了城市群各级城市等级规模分布的Zipf模型,引进了分形结构因子,提出了表征城市群等级规模差异的差异度和度量方法。

刘春等(2004)运用地理信息系统技术等定量化手段,分析得出目前武汉市与周边城市联系现状,并就此提出武汉城市圈经济协调一体化发展的决策。

本文采用定量化的指标体系,借助因子分析法的分析手段,运用地域横向对比方法,揭示武汉城市圈结构性发展中的问题,并提出相应的建议。

城市圈结构性发展水平综合评价分析方法(一)构建评价指标体系城市群结构性发展水平反映了一个城市群的发展潜力和竞争能力,对其能力的评价既是对城市群地位的定位,也为城市群发展水平的提高、以及城市群经济的发展提供了发展方向。

湖北省区域可持续发展能力综合评价_梅琳

湖北省区域可持续发展能力综合评价_梅琳

湖北省区域可持续发展能力综合评价梅 琳,邱俊娟,刘 青(华中师范大学可持续发展研究中心,湖北武汉430079)摘要:从区域可持续发展的观点出发,根据湖北省具体区域特征,通过构建湖北省区域可持续发展指标体系和评估方法,得出湖北省12个地市人口、资源、环境、经济和社会5个系统的可持续发展指数以及区域综合可持续发展指数。

从总体上看,湖北省区域可持续发展水平处于偏低水平,其中武汉市是唯一具有强可持续发展能力的城市,但优势地位不明显;其它城市可持续发展5个系统均存在发展不平衡状况,且城市特色不突出。

关键词:区域可持续发展;指标体系;评价方法;湖北省中图分类号:F12716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5-8141(2007)09-0788-03Comprehensive Evaluation on Regional Sustainability in Hubei ProvinceMEI Lin,QIU Jun-juan,LIU Qing(Sustainable Develop ment Research Center,Huazhong Normal University,Wuhan 430079,China)Abstract B Based on the concept of regional sustainable development,an index system and evaluation methods for regional sustainable develop -men t were established according to the regional features of Hubei Province.T he result was about the synthetically sustainable index of five systems,which were population,resource,envi ronmen t,economy and society,for 12prefectures and cities in Hubei.The conclusion showed that the sustai nable ability of Hubei Province was on the low side.The provincial capital Wuhan didn .t eviden t advantage although i t was the only city with strong sustain -abili ty.Other cities were all with i mbalance status in the five systems,and lack of evident characteristics.Key words B regional sustainable development;index system;evaluation methods;Hubei Province收稿日期:2007-07-27;修订日期:2007-08-05基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40471036)。

支持武汉城市圈发展循环经济对策分析

支持武汉城市圈发展循环经济对策分析
支持 武 汉城 市 囤
方 旭
发展循 环 经济 对策 分析
【 文章 摘 要 】 循 环 经 济 是 对 传 统 经 济 的 一 种 变 革 ,是 目前 最 先 进 的 经 济 形 态 、 经 济 发 展 模 式和 理 念 ,发展 循环 经 济是 武 汉城 市 圈构建 资源 节 约型 和环 境 友 好 型 社 会 的重要途径 。本文以武汉城 市圈建 设发 展 为契机 ,提 出推进 武汉城 市圈循环经 济 发展 的 对 策 措 施 。
【 关键词】 武 汉 城 市 圈 ;循 环 经 济 ;可 持 续 发 展
对策
循环经 济是武汉城市 圈可持续发 展 的必然选择

我 国人 口多 , 资源 相对 不 足 , 济增 长 经 快 ,经 营粗 放 ,大 量 生产 、大量 消 费 、大量 废 弃 的生产 和消 费方 式 已经使得 经济 发展 和 环境保护之 间的矛盾 日趋突出,单位 GDP 资源消 耗过 大使 我 国国 内资源 已经难 以支 撑 传统工业文明的持续增长。2 0世纪 8 年代 0 循环 经济理 念得 到越 来越 多的 国家和 地 区的 认 可 ,在 2 世 纪 9 J 0 0年代 ,国际社 会确 立 了 可持 续发展 战略 , 些发 达 国家相 继 把发 展 一 循环经济、 建立循环型社会作为实施可持续 发展战略的重要途径。 改革开放 以来,我 国经济保持着持续 高速发展态势 , 经济高速增长的背后是以一 部分的资源消耗和环境牺牲等为代价的。 如 果不能从根本 } = 改变现行的经济发展模式, 将 无法 继 续维 持经 济 的快速 发展 。 有加 快 只 发展循环经济 , 节约利用资源 , 提高资源利 用效率 ,从源头上减少污染物的排放 , 尽 可能 少 的资源 消耗 和环 境 成本 , 获得 尽可 能 多的经济效益 ,转变资源高投入 、高消耗 、 低效率 、高污染的传统粗放型增长方式,才 能 从根 本上 缓 解 经济 和 社 会 发 展 面 临 的 资 源 、环 境约 束 ,保 障 国 民经济 安全 ,实现 经 济 社会 与 资源 环境 的可 持 续 发展 , 国才 可 我 能走上可持续发展之路 , 经济发展 引发的一 些环境、社会矛盾才有可能得到缓解 。

武汉城市圈工作总结

武汉城市圈工作总结

武汉城市圈工作总结
武汉城市圈是指以武汉为中心,包括周边城市在内的一个发展辐射范围。

作为
湖北省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武汉城市圈的发展一直备受关注。

在过去的一年中,武汉城市圈取得了一系列的成就,也面临着一些挑战。

下面就让我们来总结一下武汉城市圈的工作情况。

首先,武汉城市圈在经济发展方面取得了显著成就。

作为湖北省的经济引擎,
武汉在过去一年中保持了经济稳定增长的态势。

同时,周边城市也在加快发展步伐,形成了良好的经济协同效应。

特别是在新兴产业和科技创新领域,武汉城市圈的发展势头十分强劲,为整个湖北省乃至整个中部地区的经济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

其次,武汉城市圈在基础设施建设方面也取得了长足进步。

交通、能源、水利
等基础设施的建设不断完善,提高了城市圈的整体竞争力。

特别是武汉城市圈的高铁、地铁等交通设施的建设,大大方便了人民群众的出行,也为城市圈的经济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持。

然而,武汉城市圈的发展也面临一些挑战。

首先,环境污染问题依然存在,尤
其是在工业化进程中,环境问题成为了制约城市圈发展的重要因素。

其次,城市圈的发展不够均衡,武汉与周边城市之间的发展差距依然较大,需要进一步加强协同发展。

最后,城市圈的人才流失问题也需要引起足够的重视,如何留住人才、吸引人才成为了城市圈发展的关键问题。

总的来说,武汉城市圈在过去一年中取得了不俗的成绩,但也面临着一些挑战。

在未来的发展中,我们需要进一步加强城市圈的协同发展,解决环境污染和人才流失等问题,推动城市圈的可持续发展。

相信在全社会的共同努力下,武汉城市圈的明天一定会更加美好。

武汉城市圈可持续发展能力综合评价

武汉城市圈可持续发展能力综合评价

5 . 的人 口, 16 城市密集度 较高 , 经济基础 较好 , 环境
及 自然条件优越 , 是湖北 省乃至 长江 中游最 大 的城市 圈域. 0 7年 1 自2 0 2月 7日武汉城市 圈获批 为“ 国资 全

可 持 续 发展 能 力 是指 一 国或 地 区“ 会一经 济 社 自然 ” 复合 系 统在 既 满 足 当代 人 及 本地 区需要 的
cr l a e c mp e e sv l v l a e .Th e u t h w h tW u a i c r s t eh g e ti l a e s wh c a ice r o r h n i ey e a u t d e r s l s o t a s h n ct s o e h i h s n a l r a ih me n y
第2 9卷 第 2期 2 1 年 6月 00
中 南 民 族 大 学 学报 ( 自然 科 学 版 )
J u n lo o t — n r lUnv riy frNa in lte ( t S iEdto o r a fS u h Ce ta ie st o to aiis Na. c. iin)
源节 约型 和环境 友好 型社 会 ” 改革 试验 区后 , 经 济 其
迅 速成 长 , 合 实力 明显 提升 , 综 已成 为促进 中部 地 区 崛起 的重要战 略支 撑平 台. 然而在武 汉城市 圈经济快
速发展 的 同时 , 面 临着 一系列 重大 问题 , 要 表现 也 主


构建 了城市 圈可持续发展能力 的评价指标体 系, 并在此指标 体系框架 下 , 运用 因子分析法对武汉 城市圈 9
个 城 市 的 可 持 续 发 展 能 力 进 行 了综 合 评 价 , 结果 表 明 : 汉 城 市 圈存 在 核 心 城 市 “ 城 独 大 ” 圈 内 城 市 发 展 不 均衡 武 一 、 的 现 象 , 要 尽 快 建 立 城 市 圈 协 调 机 制 并 加 强 圈 内 城 市 的 有 效 合 作 , 而 实 现 整 个 城 市 圈可 持 续 发 展 能 力 的 整体 需 进

武汉城市圈各城市综合实力评价

武汉城市圈各城市综合实力评价

武汉城市圈各城市综合实力评价21世纪全球的发展将主要依赖于数以百万计的生机勃发的城市增长,国家的竞争往往表现为城市和城市的竞争以及城市为核心的区域和区域之间的竞争。

武汉城市圈,又称“1+8”城市圈,即以武汉为圆心,包括周边一百公里以内的黄石,鄂州,黄冈,孝感,咸宁,仙桃,天门,潜江八市。

该区域2021年已占湖北全省33%的国土面积,50.4%的人口,提供了全省59.1%的国内生产总值,61.8%的消费品零售总额,是湖北人口,产业,城市最为密集的地区。

武汉城市圈的近期目标是到2021年将武汉城市圈建成为我国内陆地区重要的经济增长极之一,这个增长极,有望成为中国第四个增长极。

本文通过分析和比较城市圈内各城市的综合实力,可以清楚可观的认识各城市的优势和不足,现状和潜力,为科学制定城市社会经济发展战略提供依据。

二、研究过程(一)评价指标体系通过对《湖北统计年鉴2007》,《中国城市统计年鉴2007》以及各相关城市历年地方统计年鉴所收集的相关原始指标进行分析之后,我们在综合经济实力,资金实力,开放程度,人才及科技水平,基础设施五个方面选择了14个原始指标组成了城市综合实力指标体系。

考虑到不同城市的可比性,这些指标全部采用人均或相对比重。

指标体系解释如下:1.综合经济实力综合经济实力反映一个城市的总体经济发展水平和经济发展所处阶段。

包括指标如下:X1: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城市地区国内生产总值/城市地区总人口X2:国内生产总值增长率=按可比价格计算的当年国内生产总值比上年增长的幅度X3:第三产业增加值占国内生产总值比重=城市第三产业增加值/城市地区国内生产总值这一组指标中,X1综合体现经济发展水平,X2从速度上反映经济增长潜力,X3从结构上反映经济发展阶段。

2.资金实力X4:固定资产投资额占国内生产总值比重=城市地区固定资产投资总额/城市地区国内生产总值X5人均居民储蓄余额=城市地区城乡居民储蓄年末余额/城市地区总人口X6人均财政预算内支出=城市地区政府财政预算内支出/城市地区总人口X4表明一年内城市投资增量,其大小影响到城市发展的潜力和后劲。

武汉城市圈都市农业可持续发展能力的综合评价

武汉城市圈都市农业可持续发展能力的综合评价

各指标的原始数据进行标准化处理 , 本研究采用 标 准 化法 对 原始 数 据进 行 标准 化 ( 可 采取 国际 上
通 用 的标 准 、 国 家或 地 方 制 定 的规 范 标 准 、 全 国
根据都市农业 的定义 , 在深入研究 国内外有 关都市农业评价体系和都市农 业相关文献 的基 础上 , 结合本次研究 区域 的实际情况 , 遵循科学
析法( A HP ) 对 评价 指标 赋予 权重 。 ( 三) 评 价指标 的处理
从 以上所选取的评价指标中可知 , 其各项评 价指标性质各不相 同 , 缺乏可 比性 , 因此必须对
图 1 武 汉 城 市 图 示意 图
三、 都 市农 业可 持续 发展 能 力的评 价 ( 一) 评 价指标 体 系 的构 建
二、 研 究 区概 况
武汉城市圈地处长江 中游 , 位于素有“ 千湖 之省 ” 之称的湖北 省东部 , 是 由武汉及周边若干 城市组成 的一个经济联合体 , 主要指武汉 以及在 其 1 0 0 公里半径 内的黄石 、 鄂州 、 孝感 、 黄冈、 咸
都市带的出现 , 农村深受现代城市各种生产要 素 辐射 , 城乡间相互渗透 、 融合加速 , 逐步打破了传 统 的城 乡界 限, 都市农业 已经成为现代城市中一
性、 系 统性 、 可 比性 、 实用性等原则 , 提 出从 农 业 经济功能 、 农业生态功能 、 农 业 发 展 功能 和农 业
较发达城市 的平均水平或全 国的平均水平 作为 标准值 ) 。都市农业可持续发展的综合评价存在 两类指标 , 一类 是正作用指标 , 该类指标越大越 好; 另一类是负作用指标 , 该类指标越小越好。 正作用指标 :
可靠性 和可获取性 ,对 同类指标进行相关性分

武汉市城市可持续发展能力评估

武汉市城市可持续发展能力评估
国 、 省 平 均 高 出 3 9个 百 分 点 和 2 7个 百 全 . . 分 点 。 三 次 产 业 结 构 日 趋 合 理 , 会 劳 动 生 社
c t o x mp e f m e ve p i t fh ma n au e l s e i  ̄ r e 1 ie c a g s i e ti e i d o i f re aB s % t ot 01 v h n e n c ran p r f y r h o s l f l o
【 摘
要 】 者根 据 可持 续发 展 能 力 的 内涵 度 特 点 , 作 结合 城 市发 展 特 征 , 出 了城 市 可持 续 发 展 能 提
力 评 价 与 指 标 选 取 的 原 别 、 估 方 法 , 立 了评 价 的 指 标 体 系 , 以 武 汉 市 为 对 象 , 凡 文 、 评 建 井 从 自然 的 角 度 评 价 其 一 段 时 间 内 可持 续 发 展 的 神 态 主 化 , 在 此 基 础 上 提 出 了一 些 建 议 。 井
【 键词 】 武 汉 市 可持 续发 展 能 力 评 价 方 法 美
Ab t a t Ac od n O t e c n oa o s a d c a a t r f s san b e e o me t c p b ly,o eh r w t e sr c : c r i g t o v t  ̄ n n h r c e s o u t ia l d v lp n a a i t t g t e i t h e i h h t b n d v l p m h r ce s t i a t l a e p t e p i c p s o s e sn e t b n s s n be d v l — t a e eo me c a a tr , s ri e h s s t u rn i l fa ss ig t t a u  ̄ia l e ea r h c h e h r p me tc p i t , ue ftr e ee t g a d a s s me tmeh d , u a e n a a l r l so ag ts lci n s e s n t o s t s h s s t b i y n h tr e y t m . kⅡ a a a g t s se i g W b n

武汉社会群可持续发展状态评价与调控对策

武汉社会群可持续发展状态评价与调控对策

作者: 方熠;赵鹏大
作者机构: 中国地质大学武汉430074
出版物刊名: 江汉论坛
页码: 138-141页
主题词: 社会圈;武汉社会群;可持续发展;评价;调控
摘要:武汉社会群是位于长江流域社会带中的重要社会地质单元.本文建立了基本上能反映武汉社会群状态的社会子系统、经济建设子系统、资源子系统、环境子系统共16个指标的指标体系,并据<武汉五十年>采集数据,运用层次分析法计算武汉社会群子系统的权值和状态分值,予以评级.依据定量分析结果,对武汉社会群可持续发展状态作了定性分析,就武汉社会群的调控对策提出了建议.。

武汉城市圈可持续发展对策研究的开题报告

武汉城市圈可持续发展对策研究的开题报告

武汉城市圈可持续发展对策研究的开题报告一、选题背景及意义作为中部地区的区域中心城市,武汉在长期的经济发展中取得了很大的成就。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速,武汉已成为重要的中心城市和城市群,形成了以武汉市为核心,覆盖周边15个市县的大武汉城市圈。

然而,随着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快,城市圈所面临的问题也日益突出,环境污染、交通拥堵等问题已成为制约城市发展的重要因素。

为了实现城市圈可持续发展,需要制定一系列针对性措施和政策。

本文从城市圈的可持续发展出发,选取武汉城市圈作为研究对象,通过对其发展现状分析,明确武汉城市圈可持续发展的目标及路线,旨在为武汉城市圈的可持续发展提供理论和实践的支持。

二、研究内容及方法1. 研究内容:(1)武汉城市圈的现状分析,包括城市圈的边界范围、城市圈的主要产业结构和区域经济发展现状等方面的内容。

(2)武汉城市圈可持续发展的目标,包括经济可持续发展、环境可持续发展、社会可持续发展和空间可持续发展等方面的目标。

(3)武汉城市圈可持续发展的路线,通过制定可行的发展路线,以确保达到上述目标,并实现可持续发展。

2. 研究方法:(1)文献研究法通过查阅相关文献,了解武汉城市圈的现状和可持续发展的相关理论和实践。

(2)实地调查法通过实地走访,主动了解并收集武汉城市圈的实际情况,科学分析产业结构、环境保护、社会公益等方面的问题。

(3)综合评价法通过综合评价方法,对武汉城市圈可持续发展的现状进行评价,并提出相应的意见和建议。

三、预期成果和创新点1. 预期成果:(1)明确武汉城市圈的边界范围和产业结构,分析目前的发展现状和存在的问题。

(2)明确武汉城市圈可持续发展的目标,并制定相应的发展路线。

(3)提出武汉城市圈可持续发展的具体措施和政策建议。

2. 创新点:(1)通过实地调查,收集武汉城市圈内的实际情况,并对其进行科学的分析,提出可行性建议。

(2)结合当前国家的相关政策,制定具有操作性的发展路线,并落实到实际的运作中,以实现城市圈可持续发展。

相关主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t/104 元 kg /h m Z
环境保护
% 人/ 0 人 1 % %
2
武 汉 城 市 圈 可持 续 发 展 能 力评 价
以上 构 建 的 城市 圈可 持 续 发展 能力 指 标体 系 ,
从 不 同的角 度反 映 了一 个城 市 的可持 续发 展 情 况.
但 是通 过分 析 可知 , 上 述 指标 体 系 中大多 数 指标 之 间存在 较 为密切 的相 关关 系 ;同时 考 虑各 指标 数 据
一级指标
二级指标
单位
0
2了 了 / 2 % 元 人
经济实力
人 均 工 业 总产 值 人均农林牧业总产值
经济增长率
经 济支 持 力 经济结构
第一产业比重 第 二 产 业 比重 第三产业 比重
经 济 外 向度 外 商 投 资 比重 铁 路 密度 公 路 密度 港 口吞 吐量
% 肠
经 济 开 放度
%
5 X 106m /106m 2 5 X 106m /10 m Z
第2期
朱新玲 , 等 :武汉 城市圈可持续发展能力综合评价
127
的可 得 性 , 本 文 仅 选 取
人 均 G D P 第 三产 业 比重
为 了消 除指 标量 纲 的影响 需对原 始数 据进 行标
经 济外 向度
城 镇 居 民人 均 可 支 配 收 人 恩格 尔 系
准化 处 理 , 将 标 准 化 后 的数 据 记 为 戈, , 其 中 :i 表 示 城市 号 ,j 表示 指 标号 , 则 X 一(x ; ,)为 9 只1 的矩 阵. 5 2.2 2. 3 计 算指 标 的相 关 系数矩 阵 R 户 由标 准 化 的数 据求得 相关 系数 矩 阵. 提 取 因子 根 据相 关 系数 矩 阵 R j 图L , 采用 主成 分分 析 法 提取
收 稿 日期 作者简介
基金项 目
2 00 9一 4 一 1 0 2
朱新 玲 (1978一 女 , 博士 , 讲 师 , 研究方向 :应用统计 学, E 一 ai ), m l:zhuxinlingzol6@ 湖北 省教育厅人文社科基金资助项 目(2 09 o17);武汉科技大学社会科学基金资助项 目(2009xz41) 0 q
2 .1 指 标 的标 准 化 处理
图1
F ig . 1 initi l E ig enva lues a
C o m P o nen t
因子 , 并 选取 特 征根 值大 于 1 的特征 根 ,具 体 结 果见
因子 解 释 原 有 变 量 总 方 差 情 况
T o ta l v aria n ee ex p la in e d b y fa eto rs
Ext i Sum s of Squar Loadi raet on ed ngs
T o ta l
迅 速成 长 , 综 合 实力 明显 提 升 , 已成为促 进 中部地 区
发展 能力 的整体提升 提供一定 的理 论参考.
1
城 市圈可持续发展能力手 林 系的构建 蹄
可 持 续 发展 能 力是 指 一 国 或地 区 社 会一 经 济
一 自然 复 合 系统 在 既 满足 当 代人 及 本 地 区需 要 的 同时 , 又不 对后 代 人 及其 他 地 区满 足 其 需要 的能 力
构成 损 害 的发 展 中所 表 现 出来 的综 合实 力.
崛起 的重要 战略支撑平 台.然 而在武汉 城市圈 经济快
速 发展 的 同时 , 也面 临着 一 系列 重大 问题 , 主要表 现 为环境 恶化 资源短缺 圈 内各 城市发展 差距加大 等 ,
在构 建城 市 圈可持续 发展 能 力指标 体 系时不 仅 要 衡 量城 市 圈 的经 济发 展 质量 与实 力 , 还要 反 映社 会稳 定 资 源 环境 利 用 等 方 面 的 内容 , 本 文 以经 济 社会 科 教 资源 环 境 为骨架 , 从 尽 可能 量化 描述 的 角度 出发 , 将城 市 圈可持 续发 展能 力 界定 为 :经济支 持 力 社会 保 障力 科 教 支 持 力 资 源 支持 力 和 环境 支 持 力 5 个 方 面.在 各 个 一级 指 标 下 又 设 了 各二 级 指标 , 并针 对各 二 级指 标 的内 涵选 择 若 干代 表 性 指 标 , 具体 的指标 体 系框架见 表 l [ .
z 人u X in lin g l , 乙i 尸e n g Z
(1 S h oo l o f M an ag em en t, W uh an U n i ersi of S ienee an d T eeh no l gy , W u han 4 3 008 1 ,C h i ; c v ty c o na

% % % 件 /1 吸 0 人 人 /1 吸 人 %
10心 /年 元 人
社会保障力 市 城 能 发 续 持 力 展 圈 可 社会稳定
抗灾能力
抗灾物资储备量潜在价值 抗 灾人 员 储 备 大专以上学历人 口比重 人 均受 教 育 年 限 万 人拥 有 的 高 校 数 万人拥有 的教师数 万人 拥 有 的 图 书 馆数
V o l. 2 9 N o . 2
Jun.2010
武 汉 城 市 圈可 持 续 发 展 能 力综 合 评 价
朱新玲 , 黎 鹏2
1 ( 武汉科技 大学 管理学 院, 武汉 43008 ; 2 中南民族大学 经济学院 , 武汉 430074 1 )


构建 了城市圈可持续发展能力的评价指标体系 ,并在 此指 标体系框架下 ,运用 因子分 析法对武汉 城市圈 9
第 2 卷第 2 期 9
20 10 年 6 月
中南 民 族 大 学 学 报 (自然 科 学 版 )
Jo u rn a l o f S o u th 一 en tra l U n ive rsity fo r N atio n a litie s (N a t.S ei.E d iti n ) C o
2 C ol lege of E eon om ies , S ou th 一 en tra l U n i ersity fo r N a ti ali es , W u h an 4 30 074 , C h i a ) C v on ti n A b stract A n i d ex sy stem 1 b u i to evalu ate the su stai ab le d evelop m en t of ei ei e an d 9 ei es o f W u h an eity n 5 lt n ty rel ti
数 城镇 登 记 失业 率 财 政 收人 万人 拥 有 医生数 万 人 拥 有 病 床 数 万 人 拥 有 专 利 数 万 人 拥 有 的高 校 数 高 新 技 术 产 值 占总 产 值 比重 人 均耕 地 面 积 万 元 G D P 综 合 能 耗 旅 游 收人 1 项指 标 作 为 城 市 可 5 持 续 发 展 能 力 的评 价 指 标 , 采 用 因子 分 析 法 图对 武 汉 城 市 圈 9 个 城 市 的可 持续 发 展 能力 进 行 了综 合 评 价 (原 始 数据 来 源 于 湖北 统计 年鉴 200 9 [ ). ) 3 j
ei rele are eo m p reh en si el eva l ted . T h e resu l sho w tha t W u h an eity seo res th e h i h est i a l a reas w h i m ean v y ua ts g n l eh th e d eve l p m e nt o f eiti o es i th i a gglom e ration 1 un b alaneed . It 15 n eee ssary to set u p a eoo rdinate m eeh an i n s 5 sm
F 2 07 文献标识码 A 文 章编 号 16 72一 21 (2 010 )02一 125一 43 0 04
中图分类 号
E v a lu a tio n o n th e S u sta in a b le D e v e lo P m e n t o f W u h a n U r b a n C ir c le
科 教基 础
科教支持力
科教发展
% %
hm Z/人 ma 人 / l 心 /人 元
资源 察 赋 资 源 支 持力 资源利用
% 吨标 准 煤 /1 屯 元
m 3/10 4元
万元 G D P 综合能耗 万元工业增加值水耗 三 废综 合 利 用 率 秸秆综合利用率
绿 化 覆盖 率 城 镇 人均 公 共 绿 地 面 积
%

h m Z/人
环境质量 环境支持力
城 市 空气 质 量 饮用水源水质达标率 城市噪音达标区覆 盖率 万元工业增加值污染物排放强度 农 药化 肥 施 用 强 度
环 保 与治 理 投 人 占 G D P 的 比例 万 人拥 有 的环 卫 人数 退 化 土地 恢 复 率 水 土流 失 治 理 率
% 写
这些 问题 在 不 同程 度上 削弱 了武 汉城市 圈可 持续 发 展的综合 能力 , 并威胁 到其未 来可持续 发展能力 的提 高. 因此 , 本 文在 正 确把握 可 持续 发展 能力 内涵 的基 础 上 , 构建 了评 价 城 市 圈 可 持续 发 展 能力 的 指标 体 系 , 并结 合武汉城 市 圈的数据 资料 对圈内 9 个 城市的 可持续发展 能力 进行 了综合评 价 , 以期 对该圈可持 续
万 人 拥 有 的 专利 数 万 人 科 技 人 员数 科 技 教 育 经 费 占 G D P 比重 高新技术产值占总产值 比重 科技成果转换率 人均耕地面积 人均水资源 人均矿产储备量潜在价值 旅游资源丰度
% 年 个 /1 人 0 人 /10 人 个 /10 人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