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高考热点素材押题作文三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不创新不行,创新慢了也不行。如果我们不识变、不应变、不求变,就可能陷入战略被动, 错失发展机遇,甚至错过整整一个时代。”习近平总书记的这个论断,道出了创新驱动发展战 略在整个国家发展中沉甸甸的分量,点明了近40年来中国在自主创新方面不屈不挠、不断投入 的内在逻辑。数十年一脉相承,我们在创新能力建设方面的持续发力,迎来了收获果实的时节。 • 科研论文数量居于世界前列,科研投入占GDP比例历史性地超过2%,科研设施和条件不断改善, 在这些看得见的变化之外,一些深层次变化正在悄然发生:在人才方面,中国正形成一支世界 上规模最大的科技创新队伍;在主要科技领域,中国日益进入第一方阵,从跟跑逐渐转为并肩 而行;在科研环境方面,科技体制改革稳步推进,全社会的科学精神和创新意识蓬勃生长…… 可以说,比具体的创新成果更重要的,是激发创新的制度体系和文化土壤正在形成;比某一项 创新突破更重要的,是中国科技的持续发展能力和后劲不断积蓄。放眼全球,中国科技的进步 在全世界最快,中国科技的增量在全世界最大,这些重大变化甚至让国际媒体感慨,“创新势 头在地理上正向东方转移”。
• 第一艘国产航母下水,第一架商用大飞机试飞成功,一些为之奋斗多年的参与者潸然泪下, 为了挫折的刻骨铭心,为了成功的来之不易。在我们这样一个基础薄弱的国家搞创新,这是 必然经历的过程。未来迈向创新型国家前列和世界科技强国的道路,同样不会是一马平川。 但有了今天这样的厚实积累,在历史性关口抓住历史性机遇,我们有信心凭科技创新重新定 义“中国力量”,创造新的中国奇迹。
• 2017年6月28日,西湖高等研究院第四次全球学术人才招聘面试在杭州举行。评审专家由施一公、饶毅等16位专家和9位 西湖高研院先期入职的教授组成。此前,西湖高研院已经完成3轮这样的招聘,从1500余位申请者中选聘了21名杰出的科 学家。 • 西湖高研院第四次全球学术人才招聘面试现场 • 作为西湖高研院首批引进人才,80后学者郑厚峰致力于人类复杂疾病易感基因的遗传学研究。之所以选择西湖高研院, 郑厚峰说,因为这是一个全新的平台,给年轻人的满腔抱负提供了最充分的施展空间。 • 专攻超导新材料研究的任之,2017年3月辞去日内瓦大学职务,正式入职高研院理学研究所。他对半月谈记者表示,很认 同西湖高研院自由、平等的学术氛围,以及矢志探索创新的科学精神。来高研院追梦的青年科学家,有的乐于在未知中 “冒险”,有的则享受看似枯燥科研工作的“简单”。 • “对我而言,科研中的未知往往是财富:我享受它带来的煎熬,更享受解开未知后的骄傲。西湖高研院亦是这样的未知, 我将致力于将她变成我和所有人的骄傲。”自世界物理学高地——普林斯顿大学归来的李牮,道出了西湖高研院科学家 的心声。 • 与科学家一起成长 • “西湖高研院致力于为学术人才提供心无旁骛的科研环境。”基础医学研究所负责人饶毅表示,高研院将为每一位受聘 的科学家创造与国际接轨的研究环境和保障支持,提供充足的科研经费。 • 西湖高研院的科学家共同的憧憬之一,就是研究院可以与自己学术研究一起健康成长。“期待高研院不仅能在学术上作 出自己应有的贡献,而且能在管理制度上开风气之先,建立一套便捷高效的科研管理体制。”理学研究所研究员赵永强 说。 • 据介绍,西湖高等研究院的首批博士研究生将在2017年9月入学,预计今年底将有15到20位世界水准的专家正式入职,建 立各自的研究团队。到2018年底,预计西湖高研院将拥有50到60个尖端实验室和数百名研究人员。西湖高研院的寻梦人, 未来可望向科学的深邃地带一步步接近!
• 《 人民日报 》( 2017年05月20日 01 版)
• 人民日报特约评论员文章:《让创新鼓起梦想的风帆》《让创新之路为发展导航》
• 【时代视野】 •
未来,我们终将不辱使命 ——西湖高等研究院的思与行

• “愿西湖之圣地赋予我沉静、谦卑与勤勉之心,以勇往直前的胆识去超越局限,感悟生命。”青年干细胞科学家蔡 尚个人主页上这段自勉箴言里的“西湖之圣地”,就是他新近入职的浙江西湖高等研究院。自2016年冬以来,杭州 西湖之滨的云栖小镇,因这所高等研究院而成为不少“海归”科学精英寻梦报国的家园。
• 【作文素材】 • 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大学》) • 创新就是创造性地破坏。 (熊彼特 创新的本质:自我否定) • 同是不满于现状,但打破现状的手段却不同:一是革新,一是复古。(鲁 迅) • 道在日新,艺亦须日新,新者生机也;不新则死。(徐悲鸿 创新的好处与 危害) • 不创新,就死亡。(艾柯卡 创新的危害) • 创新是企业的灵魂,是企业持续发展的保证!(海尔集团 创新的好处) • 第一个吃螃蟹的人一定是个勇士。(鲁迅 创新的前提)
• 综合判断,中国科技整体能力正处于从量的积累向质的飞跃、点的突破向系统能力提升的历 史关口。在全球坐标中,这一转变的发生,恰逢新一轮产业革命的前夜,互联网+、人工智 能、3D打印、智能制造等新业态不断涌现,让中国有机会坐上技术革命的风口,实现期待已 久的弯道超车。置身国内发展语境,因应经济新常态的大逻辑,只有实现从要素驱动向创新 驱动转身,我们才可能走出一条新路,迈过发展进程中的一个个陷阱。这些内外因素纵横交 织,为中国科技创新更上层楼提供了前所未有的时代机遇。
• 然而,创新之路上,失败是最亲密的伙伴,理想与热情往往会遭遇无数次失败的无情打击。在相当意义上说, 创新能力取决于这种抗打击能力。有资料显示,科研创新的成功率仅为10%左右。如果没有对190多次失败的 无畏,屠呦呦怎么能提取到青蒿素?倘若不能善待一次次失败,诺贝尔如何能发明炸药?一位著名画家说, 所谓大师,其实是失败最多的人。创新是壮丽的探险,只有不惧困难和挫折,视失败为“在成功路上”,并 以“失败虐我千万遍,我待创新如初恋”的精神砥砺前行,方有可能踏着失败拾阶而上,直至梦想的顶峰。 (创新的条件之一:不惧困难和挫折) • “想出新办法的人在他的办法没有成功以前,人家总说他是异想天开。”当遭遇失败,创新者最希望得到 “别泄气,当初我比你失败次数还多”的理解,最渴望获得“没事,咱查明原因重头再来”的支持。宽容是 一种智慧。宽容失败,需要管理者摈弃“成王败寇”思维。从某种意义上讲,对失败的宽容度,决定着创新 的成功率。一些高精尖企业创新成果之所以不断,原因之一就是失败不仅不会被嘲笑,反而会得到尊敬。有 位院士回忆自己的创新之路说,在他屡次失败后,正是恩师那句“我觉得你不是失败了,而是更接近成功了” 的话,给了他坚持创新的耐心和信心。 (创新的条件之二:宽容对待创新路上的失败) • 从根本上讲,创新文化的养成、创新氛围的形成,要靠体制机制的改革。有人说,中国人从不缺少创新的能 力,关键是要激活创新的动力。有一位大学教授与 7名教师成立一家设计公司,研发团队获得公司 95%的股份, 学校占公司的股份仅为5%。创新体制的“天花板”被捅破后,研发团队积极性高涨,实现了创新成果对接需 求、对接市场,公司成立仅一个多月,签约项目就达10多项。实践表明,敢于破除旧的体制机制障碍,创新 的活力就会不断迸发。 (创新的条件之三:改革机制,形成创新文化、氛围。 根本) • 古人云:“日新之谓盛德。”创新兴则国家兴,创造强则民族强。始终保持锐意创新的勇气、敢为人先的锐 气、蓬勃向上的朝气,涵养创新的精气神,在迈向现代化的征途上,当代中国一定能实现爬坡过坎、弯道超 车。 (总结全文,展望未来) • 节选自《 人民日报 》
科Baidu Nhomakorabea创新
• 【编者按】 • 人类前行的历史,就是一部进步的历史。先进不是常态,一切先进的事物,无不因“时移世易”而渐渐落伍,因此韩非倡 导变法,旨在与时俱进。如果不矢志创新,则必然落伍。而一时落伍的人,如果执意创新,往往会有短小差距甚至实现弯 道超车的时机。一个民族如果安于现状,即便一时处于领跑的位置,也终会因其他民族赶超而落后。当下,我们处于知识 大爆炸的时代,各民族协作的同时,竞争日趋激烈;一不留神,便会落后于时代。诚如是,又何以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因 此,创新,便成为时代的主旋律。 • 科技创新
• ——十九大与作文之五
• ▲全党同志一定要登高望远、居安思危,勇于变革、勇于创新,永不僵化、永不停滞,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决胜全面建 成小康社会,奋力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 • ▲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大力实施,创新型国家建设成果丰硕,天宫、蛟龙、天眼、悟空、墨子、大飞机等重大科技成果相继 问世。 • 【解读】 • 涵养创新的精气神 • 最近,围棋“人机大战”在韩国首尔收官,韩国围棋九段棋手李世石败给人工智能围棋程序AlphaGO。对此,国人感受到 了我们前沿技术创新的紧迫感与危机感。今年全国两会上,“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创新是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 灵魂”……创新成为代表委员热议的高频词,折射的正是对创新的热切呼唤。 (引出“创新”话题) • 创新从哪里来?首先就需要有那么一种生存与发展的紧迫感与危机感。500年来,世界经济中心几度迁移,背后的重要力 量正是创新。创新能力不足,“卖一台电脑只能赚一捆大葱钱,卖十亿件衬衫才能换一架波音飞机”的故事就会不断上演。 看当下转型升级,谋长远富民强国,创新都处于核心位置。当年,钱学森为让祖国“挺直腰杆子”,执着于“两弹一星” 研制,立下卓著功勋。焦裕禄为让乡亲们过上好日子,宵衣旰食,在漫天风沙漫地碱的兰考创造出多种治沙新招。从根本 上说,正是这一种报效祖国情牵百姓的理想与抱负,使无数人焕发出执着创新的勇气与锐气,踏平坎坷以成大道。今天, 我们更加迫切需要涵养创新的精气神。 (谈论创新的前提,引出文章的论点)
• “大时代的大责任” • “我们深知:今后的路道阻且长;但我们坚信:未来,我们终将不辱使命。”中国科学院院士施一公的语气沉着而 坚定。讲出这番话时,他的身份是浙江西湖高等研究院院长。2016年12月10日,这所新型非营利高端科研机构的成 立仪式在杭州举行。 • 作为目前中国唯一一所民办高等研究院,西湖高等研究院的定位是“高起点、综合性、小而精”,致力于高水平基 础性、前沿性研究。研究院首批组建理学、前沿技术、基础医学和生物学四个研究所,分别由潘建伟、陈十一、饶 毅、施一公4位相关领域的科学大家担任所长。在成立仪式上,这4位教授领衔的团队与杭州西湖区政府正式签订合 作协议,各获得由杭州市提供的一亿元项目扶持资金。 • 西湖高研院园区实景 • 据了解,作为民办科研机构,西湖高研院的捐赠人包括吴亚军、王东辉、邓锋、王健林、葛航、黄昌华、马化腾等 知名企业家。“没有与我们同心同德、慷慨解囊的捐赠者,就没有西湖高研院今天的成立仪式和今后的发展。”施 一公在成立仪式上向捐赠人深深致敬。他们将力争用5到10年把高研院建设成世界一流的科研机构。 • 最充分的施展空间

为科技创新的强劲势头点赞
• 那么多年不言放弃的持续努力之后,中国的科学技术创新能力正走近突破的拐点。5月18日, 当中国试采海域天然气水合物首次成功,科研人员的一句话让人印象深刻:“这次我们敢拍着 胸脯说创造了世界第一!” • 是的,一个点上的突破不能标定整体的水位,我们还有太多方面需要追赶。但从国产大飞机试 飞,到高铁订单纷至沓来;从迈向空间站时代,到量子计算机突破,这样的点一个个连起来, 正奠定着中国科技新的历史方位。
• 毋庸讳言,中国作为后发国家,科技实力存在先天短板,我们还有众多方面需要改革,还有 诸多弊端亟待扫除,不可能一口吃成个胖子。但所有这些,都不是我们无所作为的借口,而 恰恰是我们起而行之的动力。就以这次海域天然气水合物开采为例,2013年当日本首次开采 可燃冰时,有媒体担心“中国可燃冰研究开发已落后日本十余年”,但是仅仅4年之后,我 们就实现超越,居于世界领先。这说明,只要我们保持战略定力、坚定创新自信,既不因已 有的进步得意忘形,忘记了前面漫长的赶超之路,也不对困难和风险望而生畏,松懈了只争 朝夕的斗志,就能实现更多后发先至的创新突破。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