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通示范院校开设特殊教育课程的价值与意义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普通示范院校开设特殊教育课程的价值与意义

作者:及文平

来源:《职业时空》2007年第05期

师范院校是为基础教育培养师资的,我国中小学以及幼儿教师几乎都源于师范院校。我国自1988年以来非正常儿童在普通小学以及普通幼儿园就读有了迅速地发展,据1996年底初步统计,学龄非正常儿童在普通小学随班就读占75%,在普通小学特殊班就读占8%。这说明非正常儿童随班就读的形式适合我国的国情,同时它也顺应了国际上特殊教育与普通教育一体化的教育趋势。普通学校接受非正常儿童随班就读,需要教师必须具备特殊教育方面的专业知识,因此在师范院校开设特殊教育课程是急国家之所需,它的价值及意义在于。

一、顺应国际特效教育与普通教育育与普通教育一体化的趋势

国际特殊教育进入80年代以来,明显地向着三个一体化的方向发展。特殊教育与普通教育的一体化:学校教育、家庭教育、社会教育的一体化:医疗康复,教育训练和社会就业的一体化。普通教育与特殊教育一体化是特殊教育的最终归宿。所谓特殊教育与普通教育一体化是指特殊教育与普通教育相互支持、相互渗透、相互启发、优势互补,进而形成教育的合力,他的终极目的就是力求使每一位儿童(包括各类非正常儿童)享受平等教育的机会,并且能够使每一位儿童包括各类非正常儿童)身心都能够得到充分的发展。世界特殊教育的发展,经历了由分到合的过程。早期人们为了保障非正常儿童能够受到正常儿童同样的教育,把非正常儿童独立成校,独立编班。后来人们发现这样并不利于这些非正常儿童的成长,由于非正常儿童不和正常儿童接触交流,易于在成长过程中形成人格失衡,使他们无法融入社会,无法在社会立足。进入80年代人们反思特殊教育,提出了“最少受限制的教育环境”,以及“回归主流”的特殊教育的思想。1994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西班牙萨拉曼卡召开的“世界特殊需要教育大会”上,通过的《特殊需要教育行动纲领》中,提出了“全纳性教育”和“全纳性学校”的教育思想,将特殊教育定为在“全纳性教育”思想的框架之中,它要求:非正常儿童尽可能的回到普通学校去,与正常儿童一起学习、生活,一起活动、交流,让他们尽可能地与正常儿童在一个教室中接受教育,使这些非正常儿童学习、生活、交流,由封闭、隔离走向开放、融合,与正常儿童融合为一体。目前世界各国的特殊教育都在向着这个方向发展,业已成为世界特殊教育发展的一种趋势。如美国、日本、澳大利亚等国以及我国的台湾省都做得很成功。我国从1988年实行的非正常儿童“随班就读”的教育模式,从某种意义上正是对“全纳性教育”、“全纳性学校”的诠释。实施“全纳性教育”、“全纳性学校”其关键是教师,教师首先要接受“全纳性教育”的思

想,乐于从事这项工作,而且要做好这项工作,必须树立“全纳性教育”的思想,同时还要具有特殊教育的专业知识,因而在师范院校开设“随班就读”课程,一方面是国情的需要,让更多的教师在普通学校兼顾特殊教育,另一方面也是顺应了国际普通教育与特殊教育一体化的要求。所以在师范院校开设“特殊教育”课程很有必要,对普通教育和特殊教育都是一个双赢的战略,是一个既利国又利民的好事。

二、对普及九年义务教育有着重大意义

普及九年义务教育,使每一个儿童都享有平等的接受教育的权利,是我国政府向国际社会以及全世界人民做出的庄严的承诺,十几年来中央政府以及地方各级人民政府都在花费大气力来实现这一战略目标,兑现对国际社会和全世界人民的庄严承诺。十几年不懈的努力,这一目标基本实现。随着构建和谐社会战略的实施,义务教育再次成为人民关注的热点,中央政府已承诺逐步实行真正意义上的义务教育,我们有理由相信三五年内我国普及九年义务教育会有一个质的飞跃,再不会有因贫困而辍学的现象。但是在普及九年义务教育中,非正常儿童的教育始终不尽如人意,甚至在某些地区成为普及九年义务教育的死角,在一些欠发达地区适龄非正常儿童的入学率低于40%,而且巩固率很低。即便是经济发达的地区非正常儿童的入学率也大大低于正常儿童的入学率。因此非正常儿童的教育问题已成为普及九年义务教育的瓶颈。目前国际通行的衡量普及基础教育的标准,已经把非正常儿童的教育作为一个很重要的参考标准。所以非正常儿童的教育问题应该成为各级人民政府以及有识之士考虑并着手要解决的问题。如果依靠建立特殊学校来解决非正常儿童的教育问题,但就教育经费的筹措就会很成问题,会增加各级政府的经济负担。据我们调查,一个六百万人口的地市,仅有五所特殊学校,在校人数仅有五百多人,仅占非正常儿童的7%。显然建立特殊学校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前文已提到非正常儿童单独在一起学习、生活更不利于他们的成长。如果采用随班就读的模式来解决非正常儿童的教育问题,既节省人力物力,又兼顾了儿童的身心发展,无疑是一个双赢的战略。如果每一所学校吸纳一定数量的非正常儿童随班就读,不仅大面积的提高非正常儿童的入学率,促进非正常儿童义务教育的普及,而且更重要的是有利于扫除普及九年义务教育的死角,把普及九年义务教育真正落到实处。

三、解决了特殊教育师资不足的问题

从我国的实际情况来看,90%的非正常儿童要在普通学校接受教育,非正常儿童全部进入特殊学校接受教育是不可能的,也是不符合我国的国情。非正常儿童进入特殊学校就读并不利

于他们的成长。前文已经提到特殊教育与普通教育一体化,全纳性教育,是特殊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非正常儿童的智力因素与非智力因素与正常儿童存在着较大的差异,因此在教育教学中凸现出明显的差异性。所以普通学校接纳非正常儿童入学就读,首先要求教师必须具备一定的特殊教育专业素质,要有爱心、耐心,同时要具备特殊教育的专业知识与基本技能。我们曾经对三十所中小学进行了问卷调查,被调查的近300名教师中,具有特殊教育专业知识和具有特殊教育专业基本技能几乎为零,接受过特殊教育专业培训的几乎为零,只有3%的教师通过自己读书学习了解一些特殊教育专业方面的知识,在问卷中近50%的教师不愿接受非正常儿童随班就读。一个有着6000多万人口的大省,仅有一所特殊教育师范学校,而且由于面临招生困难的困境,最后并入了其它学校。因此普通学校急需既精通普通教育又懂得特殊教育的教师。而目前解决特殊教育的师资问题,最好的方法就是在师范院校开设“特殊教育”课程,使得师范院校的学生,即掌握了普通教育的知识与技能,而又具备特殊教育的专业知识与基本技能,他们走上工作岗位便能胜任非正常儿童与正常儿童共班学习的教育教学工作。因此在师范院校开设“随班就读”课程,不用增加教育投入,就解决了特殊教育师资不足的问题。即省钱又省力,一举两得,利国利民。

四、特殊教育的终极目的得以实现

师范院校开设特殊教育课程,使得师范生具有了从事特殊教育的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他们一旦进入教学岗位,就能够很快地适应教学工作,用他们在学校学到的特殊教育的专业知识,帮助非正常儿童与正常儿童一样的学习、生活。众所周知非正常儿童与正常儿童除了先天因素存在着明显的差异,更重要的是非智利因素也存在着差异,而这种差异正是制约非正常儿童成长,融入社会的障碍。要消除这些障碍最理想的方式就是让非正常儿童学会与正常儿童交流、交往,而非正常儿童与正常儿童共班就读,通过教师正确引导就能实现。非正常儿童要长大成人,要自立,要融入社会,要过正常人的生活,而这些需要有完善的人格,以及谋生的技能。而这些只有通过接受正常的教育,才能得以实现。如果非正常儿童从小就不能和他人交流,孤立、自闭,那么长大成人后也就不能够融入社会,没有自立能力,必将会被社会抛弃,会成为国家、社会、家庭的负担。我们教育的终极目的,就是使每一个孩子(无论是正常儿童还是非正常儿童)都有一个完善的人格,都有谋生的本领,都能够自立于社会,都是对社会有用的人。非正常儿童与正常儿童共班学习,是为非正常儿童搭建了一个与正常儿童交流、交往的平台。他们不仅学到知识、学到技能,而且更重的是学会与正常人的交流、交往,在交流、交往中树立了自信,为他们将来立足社会,独立生存奠定了基础。因此在师范院校开设特殊教育课程,利于实现教育的终极目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