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历史学科教学中人文素养的渗透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初中历史学科教学中人文素养的渗透

【摘要】人文素养的质量是个人健康发展,社会汲取历史经验教训、积累文明成果的结果。《初中历史课程标准》前言指出“历史教育对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有着重要作用”;在课程性质中指出,历史课程应帮助学生“提高人文素养,逐步形成正确的价值取向和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从中可知,历史学科被定性为人文学科,具有人文素养培养的功能。本文将从人文素养概念、现状分析、传承与发扬传统文化、创新精神、科学情感、公民意识、美育等方面论述初中历史教学中学生人文素养的渗透。【关键词】人文素养;历史教学;创新;公民意识;人性美

1.人文素养概念分析

要想在历史教学中始终贯彻人文素养的培养,首要的是弄清楚什么是人文素养。肖川博士在《“论人文素养”随笔》一文中认为“人文素养”主要包涵“尊重个人的价值,追求自我实现,重视人的超越性向度”;崇尚“自由意志和独立人格并对个体与人类之间的关联有相当的体认,从而形成人类意识”;“对于人的命运,人存在的意义、价值和尊严,人的自由与解放,人的发展与幸福有着深切的关注”。李林在《高校教师人文素养的现状及思考》一文中指出:“人文素养是指在人文科学、人文精神、人文氛围滋养熏陶下而形成的思想观念、价值取向、人格模式、审美隋趣、思维方式、学识才华等精神收获的总和。”;“人文素养,是指人类为争取自身的生存、发展和自由,以真善美的价值理想为核心,不断追求自身解

放的一种自觉的文化素养。”综上所述,人文素养的灵魂,不是“能力”,而是“以人为对象、以人为中心的精神”,其核心内容是对人类生存意义和价值的关怀,这就是“人文精神”。这其实是一种为人处世的基本的“德性”、“价值观”和“人生哲学”,科学精神、艺术精神和道德精神均包含其中。

2.初中历史教学中人文素养培养的现状分析

从人文素养的概念可以看出,历史学科中有非常丰富、适合进行初中学生的人文素养培养的内容,历史学科应该成为学生人文素养熏陶的重要阵地。那么,当前初中历史教育中对人文素养的培养现状如何呢?当今历史教学的现状是:希望把学生当历史学家来培养,老师用尽全力给学生灌输大量纷繁的历史知识,学生成为了盛装基本历史知识的容器,而可以用来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的内容则往往只字不提,或者说根本不对学生进行人文素养方面的教育,在老师的眼中,紧盯的是学生每次考试的分数。所以,人文素养培养教育现状令人堪忧。

3.初中历史教学中人文素养培养的内容与方法

3.1 利用中国历史文化篇章及世界历史文化篇章中的内容,让学生从中吸收养分,使他们对于古典文化有相当的积累,理解传统,能够“守经答变,返本开新”,并能够用世界眼光去包容其它国家与地区的文化。如,春秋战国时期的诸子百家的学说、著作与思想,可以让学生从中吸取“孝、仁、信”等优秀品质;又如,西欧文艺复兴时期但丁《神曲》的爱憎分明,达.芬奇《蒙娜丽莎》对人性

美的追求与赞美;再如,在讲到九年级的希腊及西欧的建筑风格时,可以对比中国的建筑风格,从中感悟,不同的文化是可以共生共荣的。

3.2 创新精神的培养。首先,从丰富的历史人物的创新中唤醒学生的创新意识。如中国古代史中蔡伦的“蔡侯纸”、毕昇的“活字印刷术”、华佗的“麻沸散”、商鞅的变法,近代史中的詹天佑的“人”字形路轨、侯德榜的“侯氏制碱法”、毛泽东的“农村包围城市”革命道路的探索,现代史中的邓小平的改革开放探索等,还有如世界古代史中的阿拉伯数字、近代史的工业革命的发明、现代史的“罗斯福新政”等,在讲解中要让学生明白,这些历史人物的创新都是突破了思维的定势,最终找到了新的解决问题的方法。其次,鼓励学生发表独特见解,发展求异思维。这是在历史教学中,培养学生创新能力最重要的一点。师生共同讨论是激励求异思维和发散思维的有效途径之一。在师生共同讨论的条件下,思维活动可以经过不断的评价和引导而螺旋上升,把求异思维和发散思维推向较高水平。如在讲述欧洲殖民扩张的影响时,我就把世界历史同中国历史联系起来,我提问:欧洲的殖民扩张对中国有什么危害?有的同学说到了鸦片战争的爆发。我顺势又一问:中国的社会在殖民者的殖民扩张的影响下,发生了什么变化?有同学说:中国开始进行洋务运动。我又问:进行洋务后,中国的社会相比之前有没有进步?学生说:有。最后,我引导:你从以上的回答得到了什么启示?学生有的答:殖民扩张好像还有一点有利于中国的进步(近代化)。我

再从中国往世界一延伸,有的学生得出结论:殖民扩张主要是加速了西欧资本主义的发展,但客观上也有利于世界的近代化进程。我觉得这就是一个比较独特的见解,因为教材主要是突出了殖民扩张有利于资本积累,加速西欧资本主义的发展这一方面的影响。

3.3 热爱科学、追求真理的精神熏陶。我在讲授中国近代史中的列强侵华战争时,我总是会在对比四次列强主要侵华战争时,会设计这么一个问题:中国的一次次失败告诉我们一个什么基本道理?学生经过思考,一般会得出“落后就要挨打”的结论,我则顺势,中国的什么是落后呢?经过这样引导,可以让学生明白,中国当时首先是制度的落后,其次是科技的落后。再给他们展示改革开放后取得的神州系列飞船的成就之后,学生很自然就能明白,科技对一个国家的发展是多么的重要。同样,每当讲授达尔文的生物进化论时,我总是突出他经过5年的环球考察才得出生物进化论,花了23年才完成《物种起源》一书;在讲到哥白尼提出的“日心说”时,则引导学生体会他身上不畏强权,追求真理的高尚情操等,从而使学生发自内心的接受并赞同这些科学家身上的热爱科学、追求真理的精神。

3.4 公民意识的培养。公民意识就是对社会的关注,对社会的责任与奉献。在历史教学中,应该培养学生从历史的角度来观察社会、关注生活、承担责任的能力,使他们成为具有人文素养的合格公民。在教学实践中,每次讲到中国的近代化时,我都会设问:像康有为、梁启超、孙中山等人为什么甘冒风险去变法和革命?在讲到中国的

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历尽千辛万苦抛头颅、洒热血去革命,总会问:他们图什么?从而,让学生油然而生产生“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历史使命感。而在讲到欧洲启蒙运动时,则可以进行最为生动的公民意识的培养教育,如卢梭的“社会契约论”、“人民主权说”,可以让学生明白,国家是人民的国家,政府只是代表人民利益的行政机关,从而,自然产生强烈的公民意识。

3.5 美育教育。初中历史教育中同样可以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和审美能力,让学生在学习历史时感受美、欣赏美,在生活中发现美。在讲中国古代史的青铜器时,我总是花大量时间找到尽可能多的图片让学生欣赏;讲世界近代史的文艺复兴时,也尽可能用多媒体教学,让学生欣赏大师们的作品,让他们真切的感受到艺术的美。还有,一些历史人物身上闪现的人性的光辉也是可以产生人性美的。如知音俞伯牙与钟子期、管鲍之交中的友情,可以让我们从心底感到一种温暖,一种人性美。而世界史上的华盛顿,不贪功、不恋权,讲授他的事迹时,学生也自然感受到人性的美。另外,在教学中还可以引导学生了解并批判历史上留下的丑,从而更深切的体会人性的美。如,我在讲授三角贸易时,我总会问:美洲原始居民是谁?他们是不是人?他们应该遭到屠杀吗?在讲授纳粹迫害犹太人时,我则播放相关的影片给学生看,让他们对人性中的丑与恶进行适时的批判;再给学生介绍日本在中国的滔天罪行与聂荣臻元帅抗战时送还日本女童的故事,让他们产生强烈的反差。这样,便更深刻的感受到人性的美。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