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高考地理一轮复习考点规范练26区域特征区域发展阶段与区域差异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考点规范练26 区域特征、区域发展阶段与区域差异
考点规范练第52页
爪哇岛上的M地被誉为“世界雷都”,位于熔岩高原北麓的山间盆地,海拔266米,一年约有322天打雷(雷电天气与地形、气象及所处纬度有关),200天下雨,生物资源丰富。下图为爪哇岛局部等高线地形图。据此完成第1~3题。
1.M地比该岛其他地区打雷天气更多的原因是( )
A.地处低纬度
B.位于岛屿内部
C.空气湿度大
D.位于山间盆地
2.M地房屋建筑( )
A.多为矮层
B.多高低错落
C.多吊脚楼
D.多茅草屋
3.M地生物资源丰富的主要原因是( )
A.地形平坦
B.气候优越
C.土壤肥沃
D.雷雨天多
答案:1.D 2.A 3.B
解析:第1题,雷雨是空气对流运动形成的,对流雨以低纬度最多。爪哇岛地处热带,周围水域广阔,空气对流强烈,易形成雷雨;M地是山间盆地,白天四周山坡升温快,但是中午过后,盆地内部水汽蒸发旺盛,对流强烈,对流雨多是午后出现。D项正确。第2题,M地多大风暴雨,房屋应具有防风、防雷雨功能。A项正确。第3题,M地纬度低,为热带雨林气候,水热资源丰富,植物种类丰富,也为动物资源提供丰富的食物。B项正确。
下图为我国某区域1月和7月等温线分布图。据此完成第4~5题。
4.图示区域( )
A.1月等温线分布主要受地形地势影响
B.7月等温线分布主要受海陆位置影响
C.A处7月平均气温高于28 ℃
D.B处比A处的气温年较差大
5.关于图示区域地理环境特征的叙述,正确的是( )
A.区域内能够欣赏到“一山有四季”的奇妙景观
B.区域内南部河流一般在每年春季开始进入汛期
C.作物熟制由北部两年三熟过渡到南部一年两熟
D.天然橡胶是该区域普遍种植的最主要经济作物
答案:4.D 5.B
解析:第4题,受纬度位置影响,1月等温线大致呈东西走向;7月等温线分布主要受地形地势影响;A处为分水岭,7月平均气温低于28 ℃;由图可知,A处位于山地,气温年较差小, B处为平原,气温年较差大。故选D项。第5题,区域内以低山、丘陵为主,气候植被垂直分异不太明显,无法欣赏“一山有四季”的奇妙景观;根据经纬度判断,该地位于南岭地区,春季进入雨季,河流随之进入汛期。该地位于热带、亚热带的过渡地带,因此作物熟制由北部一年两熟过渡到南部一年三熟;天然橡胶是热带的经济作物,图示地区热量不能满足其生长需求。目前我国尚未脱贫的人口有7 000万,其中3 518万分布在14个集中连片特殊困难区。要确保贫困人口到2020年如期脱贫任务艰巨。读我国14个集中连片贫困地区示意图,完成第6~7题。
6.我国贫困地区绝大部分( )
A.位于阶梯交界处,地势起伏大
B.地处非季风区,降水较少
C.耕地资源缺乏,质量不高
D.能源资源短缺,供应紧张
7.秦巴山区跨秦岭、大巴山,是国家重要的生物多样性和水源涵养生态功能区,其扶贫开发措施合理的是( )
①加快交通等基础设施建设②加强生态环境保护③将部分贫困人口外迁④大力发展教育、医疗事业⑤扩大粮食种植,建成商品粮基地
A.①②③
B.①③④
C.②③④
D.③④⑤
答案:6.C 7.B
解析:第6题,据图可知,贫困地区绝大部分分布于山区和内陆高原地区,由于地形以山地为主,易发生自然灾害,耕地资源缺乏,且质量不高,导致发展条件较差,经济发展落后,C项对。由图可知,贫困地区在内陆高原和东部低山丘陵地区也有分布,A项错;东部低山丘陵地区属于季风区,B项错;图示中西南等地区都是资源较丰富的地区,D项错。第7题,秦巴山区地形崎岖,基础设施落后,需加快交通等基础设施建设;该地是国家重要的生物多样性和水源涵养生态功能区,可以将不具备生产、生活条件地区的一些贫困人口,迁移到生产、生活条件比较好的地方;通过提高贫困人口的教育程度,提高职业技能,增加就业,故①③④对。加强生态环境保护不是扶贫的具体措施;该地为山区,扩大粮食种植,建成商品粮基地不可取。
比较劳动生产率是指行业产值占总产值的比重与行业就业人数占总就业人数的比重的比值。
读我国S省区比较劳动生产率变化及其2009年产业产值结构图,完成第8~9题。
S省区2009年产业产值结构图
8.下列四幅图中,最有可能表示S省区2009年产业就业结构的是( )
9.比较劳动生产率的差异对劳动力的转移影响较大。如果仅考虑比较劳动生产率,则劳动力
转移规模最大的方向可能是( )
A.第一产业→第二产业
B.第一产业→第三产业
C.第二产业→第三产业
D.第三产业→第二产业
答案:8.B 9.A
解析:第8题,根据概念可知,2009年比较劳动生产率=2009年行业产值占总产值的比重/行
业就业人数占总就业人数的比重。2009年比较劳动生产率第一产业约为0.3,第二产业约为
3,第三产业约为1。结合S省区2009年产业产值结构图,推断S省区2009年产业就业结构
中,第一产业比重最大,第二产业比重最小。第9题,比较劳动生产率差异越大,劳动力转移人
数越多。图中比较劳动生产率差值最大的是第一、第二产业,故劳动力转移规模最大的方向
可能是第一产业→第二产业。
区域的发展一般可分为三个阶段:初期阶段、成长阶段和衰落阶段。初期阶段主要表现为以
传统农业为主体,成长阶段可分为工业化阶段和高效益的综合发展阶段。结合图完成第
10~12题。
10.在区域发展的初期阶段,下列关于区域内产业结构及产业特征的说法,正确的是( )
A.第二产业所占的比重迅速上升,第三产业表现出加速发展的趋势
B.传统农业占较大比重,工业化处于起步阶段
C.工业化的起步源于本阶段科技的创新
D.人地关系的不协调已表现得比较明显
11.在区域发展的成长阶段,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第二产业始终占绝对支配地位,第一产业比重不断下降
B.第一产业产值不断下降,第三产业产值不断上升
C.成长阶段后期,第三产业比重超过第二产业,从而导致区域走向衰落
D.人地关系越来越不协调
12.图中A、B、C各点分别代表区域发展不同时期的产业结构特征。从区域发展的过程来看,其正确的顺序是( )
A.A—B—C
B.B—C—A
C.C—A—B
D.B—A—C
答案:10.B 11.D 12.C
解析:第10题,设问是“初期阶段”,从图中找到初期阶段,观察三条曲线变化,运用排除法即可判断第三产业下降;工业化起步多为资源型产业,科技含量不高;初期阶段,环境问题及人地矛盾不突出。第11题,成长阶段初期,第一产业比重高于第二产业;第一产业比重整体下降,但是其产值是不断上升的;第三产业比重高于第二产业,是区域发展的最终趋势,并不是导致区域走向衰落的原因;在成长阶段,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人类对资源的开发利用越来越广泛和深入,对生态环境的破坏也越来越严重,因此导致了人地关系越来越不协调。第12题,结合三角坐标图,区域发展初期阶段第一产业比重最大(图中C点),成长阶段第二产业比重最大(图中A点),衰落阶段第三产业比重最大(图中B点)。
13.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各题。
藏毯以毛绒、青稞秆、干草等为原料,是一种传统的藏族手工艺品,在国际市场上享有盛誉。西宁(位置如下图)是我国最大的藏毯生产基地,近年来手工藏毯价格逐年上扬,机织藏毯企业有所增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