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_区域经济发展差距分析
合集下载
相关主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中国区域经济发展差距的形成原因
对中国区域经济发展差距,无论怎么看, 一个不可否认的事实即差距是客观存在的。那么, 为什么会产生差距?是哪些因素和原因引起区域 经济发展差距的?我们清楚地知道,中国区域经 济发展的差距是在改革开放后才明显地表现出来, 而目前呈现出逐步扩大的趋势。因此,除了历史 的因素之外,我们应将分析的着眼点放在中国改 革开放以来的这段时期。
2、中国区域经济发展差距的形成原因
(2)区位条件
区位条件是指一个地区与周围各种社会经济事物关 系的总和,包括位置关系、地域分工关系、地缘政治关 系、地缘经济关系以及交通、信息关系等。区位条件作 为经济区域的成长基础,是一种重要的经济资源,它在 实现工业化和经济起飞过程中,起着十分重要的甚至决 定性作用。
2、中国区域经济发展差距的形成原因
这些优惠政策极大地调动了外商投资中国大陆的积极性。 据有关资料统计,1985-1995年中国各地区实际利用外 资1499.50亿美元,其中东部沿海地区实际利用外资达 1309.56亿美元,占全国利用外资总额的87.3%,而中、 西部地区实际利用外资总额分别为127.06亿美元和 62.88亿美元,仅占全国利用外资总额的8.5%和4.2%。 在20世纪80年代,中国给予沿海地区的倾斜政策,包括 投资、财税、外资外贸、金融等方面,使得沿海地区和 内陆地区在发展能力上产生了极大的差距。尽管后来中 国政府相继实施了西部大开发、中部崛起和振兴东北老 工业基地的战略,但这些政策效应根本不能与优先发展 沿海地区所创造的经济发展奇迹相媲美。
如前所述,中国在建国后相当长的一个时期内,曾 以备战和平衡发展作为生产力布局的指导思想,致使沿 海地区因处于战略前沿而无法得到较快发展。1978年 以后,中国的改革开放采取了不平衡发展战略,使沿海 地区成为改革开放的前沿地带。
2、中国区域经济发展差距的形成原因
特别是珠江三角洲、长江三角洲和环渤海地区,既邻近 港澳、台湾、日本和韩国等国家或地区,又有上海、广 州、北京、天津等大城市为依托,区位条件优越。中部 地区同样也有一些大城市作依托,但在地理区位上与东 部地区相比,其对外联系明显不如东部沿海地区。西部 地区虽也开通了一些对外贸易口岸,但由于与中国西部 接壤的国家,其经济发展水平并不具有明显的优势,无 力带动中国边疆地区的发展。另外,东部地区自然条件 较好,气候宜人,土壤肥沃,有利于开展较大规模的经 济活动和产业布局,而西部地区自然条件较差,特别是 西北地区干旱严重,生态恶化,土地贫瘠,经济和社会 发展面临的困难较大。
2、中国区域经济发展差距的形成原因
一般说来,一个地区的非国有化程度越高,计划控制能力就越弱,市 场化程度也就越高。从表2-3可以看出,中国东部地区非国有经济的比重、 发展速度和市场化程度都明显高于内地。
2、中国区域经济发展差距的形成原因
又如价格体系改革。由于历史基础和资源禀赋方面的差异,沿 海与内地的产业结构存在着明显的差异:沿海地区以制造业为主, 而内陆地区以资源开采业为主。这种状况导致了在区际产品交换中, 沿海地区输入能源原材料产品,输出加工制造品,而中西部地区输 入加工制造品,输出能源原材料产品。这种区域分工格局由于在 20世纪80年代价格体系维持了计划经济体制下基础产品价格偏低 的不合理状况,导致了中西部地区的“价值双重流失”,一方面, 中西部地区以低于其价值的价格向东部地区出售能源和原材料产品; 另一方面,中西部地区又以高于其价值的价格购买东部地区的加工 制造品。相应地,东部地区在这种产品交换格局中取得了“双重利 润”。
1、中国区域经济发展差距的主要表现
(5)城乡之间经济发展的差距 城乡二元结构被视为造成中国城乡差别的主要因素,城乡差距的实质是城乡居
民收入的差距。从世界范围来看,中国城乡居民收入比大大高于大多数国家(1.6:1) 的水平,按照国际劳工组织1995年发表的36个国家的相关资料,城乡差距超过2:1 的国家只有3个,中国便是其中之一。从绝对差距看,1978年农民年人均收入与城 镇居民收入相差209.8元,之后几乎每年都在扩大,1992年差距突破千元大关,达 1242.6元,2000年达到4027.0元,2003年达到5850.0元。
1、中Biblioteka Baidu区域经济发展差距的主要表现
(4)南北之间经济发展的差距 在改革开放以前,北方地区领先于南方地区;在改
革开放前期,北方地区仍然领先于南方地区,而且差距 进一步拉开。20世纪90年代以后,南方地区经济迅速崛 起,人均GDP年均增长速度达到27.2%,北方地区经济 的领先地位受到动摇,南方地区后来居上,不仅在增长 速度上超过北方地区,而且在人均GDP的绝对值上也超 过了北方地区,其来势之猛烈,使南北地区间的静态不 平衡差迅速拉大,而且存在着进一步扩大的趋势。享有 “辽老大”美誉的辽宁省,近年来经济发展水平已降到 全国第10位左右,黑龙江和吉林省的排名也逐步下降。
根据全国第四次人口普查资料计算各省区专业技术人员的区位 商,在东部12个省区中,区位商大于1的有9个,占75%;中部9个 省区有3个区位商大于1,占33%;西部9个省区区位商大于1的有5 个,占56%。但由于东部地区的人口占全国总人口的41.2%,超过 总人口的1/3。由此可见,东部地区的专业技术人员在相对数量和 绝对数量上都占有较大优势。
1、中国区域经济发展差距的主要表现
(3)省区之间经济发展的差距 2003年地区生产总值中,最高的广东达13625.9亿元,
最低的西藏只有184.5亿元,广东是西藏的74.7倍。2003 年地区生产总值指数(上年=100),最高的内蒙古有 116.8,最低的云南为108.6,相差8.2。2003年地区工业 总产值,前五位的广东、江苏、山东、浙江、上海分别 为21513.5亿元、18036.7亿元、15380亿元、12864.2亿 元、10342.8亿元,后五位的西藏、青海、海南、宁夏、 贵州分别只有21.4亿元、247.9亿元、333.5亿元、352.8 亿元、977.6亿元,后五位都在1000亿元以下,前五位都 在10000亿元以上。
1、中国区域经济发展差距的主要表现
(2)东、中、西部经济发展的差距 中国著名人口地理学家胡焕庸教授于20世纪30年代用一条简单的线条描述了
中国自然地理、人口地理与经济地理分布的不平衡特点:从东北黑龙江省瑷珲县到 西南云南省腾冲县之间,用一条近乎直线连接起来,把中国分为东西两个部分,西 部面积占全国总面积的49.2%,人口却只有全国总人口的3.7%;东部面积占全国 50.8%,而人口却占全国总人口的96.3%。相应地,西部贫穷,东部富裕。“胡焕 庸线”只是大体上形象地描述了幅员辽阔的中国东西部的地理分界。现今对中国区 域经济的划分主要是按照行政省区,辅之以经济发展水平,大体将中国划分为东、 中、西部三大经济地带。这三大地带在经济发展水平上由东向西呈递减阶梯状态。
2、中国区域经济发展差距的形成原因
(3)制度因素
中国著名的经济学家樊纲在《渐进改革的政治经济 学分析》一书中指出:“制度之所以重要,就是因为它 是决定经济效率和社会进步的最重要的因素。”邹东涛 更为直接地指出:制度是第一生产力,是推进生产力发 展的根本因素。可见,制度在区域经济发展中起着非常 重要的作用。 中国自1978年以来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过渡,由于各 地区体制转轨的程度不同,从而导致了区域经济发展的 不平衡。在所有制改革过程中,中国不同地区的改革进 程差异很大。
(4)政策倾斜效应
政策的倾斜是中国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的主要原因。1978年 改革开放后,中国实施了不平衡的地区发展战略,这种战略在政策 上的体现是沿海地区已得到了制度创新和对外开放的优惠,给沿海 地区带来了明显的先发优势,抑制了内陆地区的发展积极性。自 1980年以来,中国政府先后制定了旨在促进沿海地区经济发展的政 策、法律和法规,如《中华人民共和国广东省经济特区条例》、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关于经济特区和沿海14个港口城市减征、 免征企业所得税和工商统一税的暂行规定》、《中外合资经营企业 法》等。这些带有严重政策倾斜的法律法规形成了建国以来全面完 整的涉外法律法规体系,集中体现了中国在经济特区对海外投资者 的政策优惠,包括土地使用优惠政策、税收优惠政策和经营管理方 面的优惠政策。
2、中国区域经济发展差距的形成原因
(5)人力资源差异
2、中国区域经济发展差距的形成原因
区域间人力资源差异是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存在差异的另一个 重要原因。有思想文化因素和教育共同组成的人力资源是区域发展 的基础条件。应当看到,中国东、中、西部地区以及城市与农村之 间,由于历史和现实的种种原因,思想文化和教育存在着较大差异。 从表2-4中可以看出,中国普通高等学校和普通中等专业学校在校 学生无论从绝对数还是所占比重在东、中、西三大地带的分布状况 是:东部最高,中部次之,西部最低。
2、中国区域经济发展差距的形成原因
1949年新中国成立至1978年改革开放开始时的30年, 鉴于当时的国际国内环境,在区域发展上,中国实行了 平衡发展战略,对内陆地区已进行了倾斜式的资金投入 和政策实施,使得内陆地区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逐步上 升,与1952年相比,1978年内陆地区固定资产原值占 全国的比重由28%上升到56.1%。工业总产值比重由 30.1%上升到39.1%。尽管如此,内陆地区与沿海地区 仍存在着较大的发展差距。1978年全国人均GNP为375 元,多数中西部省区的人均GNP都明显低于这一水平, 其中水平最低的贵州只有175元,而多数东部省区的人 均GNP都超过和接近这一水平,最高的上海为2498元。
我国经济发展中的城乡差 距、区域差距之分析
赵磊 2011151533
1、中国区域经济发展差距的主要表现
(1)沿海与内地经济发展的差距 新中国成立至1978年的30年间,中国政府一直致力于平衡发展战略,各种投资
政策和财政支付转移明显地向边远和落后地区倾斜,然而效果不佳,付出的代价非 常大。自1978年实行改革开放以后,中国政府在区域经济发展战略上来了一个大转 变,从平衡发展战略转向不平衡发展战略,优先发展沿海地区,发展和开放的政策 明显向沿海地区倾斜,使得沿海地区得以迅速发展起来,也迅速地拉大了沿海与内 地的经济发展差距。从地区生产总值来看,2003年广东省为13626亿元,约相当于3 个湖南(4639亿元)或10个贵州(1365亿元)或35个青海(390亿元)。从人均地 区生产总值来看,2003年浙江为20147亿元,3倍于江西(6678元),4倍于甘肃, 5.6倍于贵州。
2、中国区域经济发展差距的形成原因
此外,实行城乡不平等的制度,如严格的 城乡隔离的户籍管理制度,也造成城乡之间的 差距进一步拉开。
总之,中国的改革,发展了市场经济,也 同时造成了富裕的城市和东部地区更加富裕, 贫穷的农村和西部地区更加贫穷,贫富差距进 一步扩大。
2、中国区域经济发展差距的形成原因
2、中国区域经济发展差距的形成原因
(1)历史基础。
区域经济发展水平的历史差异,是构成区域经济发展水平现实 差距的重要因素之一。著名发展经济学家M.P.托达罗(Michael P.Todaro)就特别重视经济发展的初始条件。他说:“各种经济增 长理论的阶段及其有关迅速实现工业化的各种模式,对今日发展中 国家在经济、社会和政治方面的最初条件强调得太少。事实是,这 些国家今日的增长状况同当代发达国家着手现代化经济增长的时代 相比,在许多重要方面都有值得注意的差别。”中国在建国前是一 个典型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旧中国的工业分布具有明显的半殖 民社会色彩,大约3/4以上的工业集中在东部沿海地区,广大内地, 特别是边远地区、民族地区,基本上没有现代工业。
2、中国区域经济发展差距的形成原因
应该说,中国的现代化始于沿海和沿江的一些城市。因 为19世纪下半叶,中国受到的威胁主要来自于海上,外 国列强对中国的入侵和掠夺也是以船舰可到达的沿海和 沿江的通商口岸为据点。当时的上海、广州和武汉三个 城市的工厂数占全国工厂总数的60%左右。就中国成立 初期,全国70%以上的工业和交通运输设施集中在占全 国面积不到12%的东部沿海地带,上海的工业总产值与 宁夏相比,前者竟是后者的292倍,这就说明,新中国 成立时,各省区的经济发展差距就已非常突出,实际差 距就已十分悬殊,今天的差距只是昨天的继续和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