力与运动 单元教学设计

合集下载

物理力与运动教案5篇

物理力与运动教案5篇

物理力与运动教案5篇只有将教案提前准备好,才能使教学更加丰富,一份优秀的教案可以使教学更加精彩,XX小编今天就为您带来了物理力与运动教案5篇,相信一定会对你有所帮助。

物理力与运动教案篇1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认识自由落体运动,知道影响物体下落快慢的因素,理解自由落体运动是初速度为零的匀加速直线运动。

(2)能用打点计时器或其他实验仪器得到相关的运动轨迹并能自主进行分析。

(3)知道什么是自由落体的加速度,知道它的方向,了解在地球上的不同地方,重力加速度大小不同。

(4)掌握如何从匀变速直线运动的规律推出自由落体运动规律,并能够运用自由落体规律解决实际问题。

(5)初步了解探索自然规律的科学方法,重点培养学生的实验能力和推理能力。

2、过程与方法(1)会根据现象进行合理假设与猜想的探究方法。

(2)会利用实验数据分析并能归纳总结出物理规律的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通过指导学生探究,调动学生积极参与讨论,培养学生学习物理的浓厚兴趣。

(2)渗透物理方法的教育,在研究物理规律的过程中抽象出一种物理模型──自由落体。

(3)培养学生的团结合作精神和协作意识,敢于积极探索并能提出与别人不同的见解。

二、教学重难点重点:1.自由落体运动的概念及探究自由落体运动的过程。

2.掌握自由落体运动的规律,并能运用其解决实际问题。

难点:理解并运用自由落体运动的条件及规律解决实际问题。

三、教学过程1、新课导入这一环节采用游戏导入,教师在课前需要设计制作好“测反应时间尺”(在一约50cm长的尺有刻度的一面标上自由下落对应长度所用的时间)。

师:一般情况下,刻度尺是用来测量什么物理量的生:测量物体长度的!师:大家看到我手里的这把尺子了没有我这把尺子跟普通尺子是不一样,有特殊的功能,它可以测量出你的反应时间。

不信我请几位同学上来试试。

找几名同学上来做这个实验。

可通过比比谁的反应时间短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师:相信大家一定非常想知道这把尺为什么能测出人的反应时间呢是根据什么原理呢我可以告诉大家,尺子测时间的原理就是利用尺子下落过程中的运动特点制成的。

力与运动大单元教学设计

力与运动大单元教学设计

力与运动大单元教学设计
第一篇
嗨,亲爱的小伙伴们!今天咱们来聊聊超有趣的力与运动大单元教学设计。

想象一下,你正在操场上跑步,为啥你能往前跑呀?这可就和力与运动有关系啦!
咱们设计这个大单元,就是要带着大家像探险家一样,一点点揭开力与运动的神秘面纱。

一开始呢,咱们来玩玩一些简单的小实验,比如说用弹弓把小石子射出去,看看这其中力是怎么发挥作用的。

然后呀,咱们走进课堂,讲讲牛顿爷爷发现的那些神奇定律。

什么惯性啦,作用力与反作用力啦,可别觉得这些名词吓人,其实就像咱们每天走路、跑步一样常见。

怎么样,是不是觉得这个大单元的设计超级有趣?让咱们一起在力与运动的世界里尽情玩耍,探索其中的奥秘吧!
第二篇
嘿,朋友们!今天我要和你们分享超酷的力与运动大单元教学设计哟!
咱们先从生活中的小事入手,比如说推桌子,桌子动了,这就是力在起作用嘛。

然后呢,咱们通过一些有趣的视频,看看运动员们在赛场上的精彩表现,从他们的动作里找找力与运动的关系。

还有还有,咱们到操场上扔沙包,体验一下扔出去的沙包受到哪些力的影响。

之后呀,咱们在教室里来一场头脑风暴,大家一起讨论生活中还有哪些力与运动的例子。

再然后,咱们来做做练习题,巩固一下学到的知识,可别觉得这很枯燥,其实就像玩游戏通关一样,很有挑战性的!
咱们搞个小小的展示会,让每个同学都有机会展示自己在这个大单元里的收获和发现。

怎么样,这个教学设计是不是让你迫不及待想要开始学习啦?那就让我们一起在力与运动的奇妙世界里畅游吧!。

运动和力的关系大单元教学设计-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物理人教版(2019)必修第一册

运动和力的关系大单元教学设计-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物理人教版(2019)必修第一册

单元名称:《运动和力的关系》教材版本:人教版必修一学段学科:高中物理授课年级:高三《运动和力的关系》单元教学设计单元主题运动和力的关系课时8教材分析本章是在前面三章内容的基础上进一步研究运动和力的关系,这是质点动力学的内容。

牛顿运动定律是动力学的核心内容,根据牛顿运动定律可以确定物体位置、速度的变化,控制物体的牛顿运动定律对直线运动、曲线运动都适用。

为便于学生学习,本章只限于讨论物体做直线运动的问题。

在学生对牛顿运动定律基本理解的基础上,在后续的学习中,要研究牛顿运动定律在曲线运动中的应用。

本章先阐述牛顿第一定律,分析、说明牛顿在前人,特别是在伽利略的研究基础上建立了牛一定律,明确指出牛顿第一定律是牛顿力学的基石。

牛顿第一定律提出了两个重要的、基本里概念:力和惯性。

本章在阐述牛顿第二定律前设置了一个实验:探究加速度与力、质量的让学生初步了解牛顿第二定律有实验基础,在实验的基础上引导学生认识牛顿第二定律。

二定律是定量的规律,教科书在介绍了力学单位制和国际单位制后,通过用牛顿运动定律类基本问题,深化学生对定律的理解。

最后用牛顿第二定律研究了超重、失重问题。

学情分析牛顿运动定律对直线运动、曲线运动都适用。

为便于学生理解,现阶段学习的牛顿运动定律的应用只限于直线运动。

在学生基本理解牛顿运动定律的基础上,在后续的教学中,要研究牛顿运动定律在曲线运动、天体运动中的应用。

《物理课程标准(2017版)》对本单元内容要求1.2.3 通过实验,探究物体运动的加速度与物体受力、物体质量的关系。

理解牛顿运动定律,能用牛顿运动定律解释生产生活中的有关现象、解决有关问题。

通过实验,认识超重和失重现象。

(1.通过各种活动,例如乘坐电梯、到游乐场参与有关游乐活动等,体验失重与超重。

2.设计一种能显示加速度大小的装置。

)1.2.4 知道国际单位制中的力学单位。

了解单位制在物理学中的重要意义。

单元结构图(牛三律、平衡问题除外)单元目标物理观念目标1:了解伽利略关于运动和力关系的认识,树立运动与相互作用观。

新教科版四年级科学上册第三单元《运动和力》优秀教学设计

新教科版四年级科学上册第三单元《运动和力》优秀教学设计

新教科版四年级科学上册第三单元《运动和力》优秀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运动和力》这一单元主要让学生了解和掌握一些基本的运动和力方面的知识。

教材通过生动的图片和实例,引导学生认识和理解运动和力的概念,让学生知道运动和力之间的关系,了解力对物体运动状态的影响。

同时,教材还设计了一些有趣的实验和活动,让学生在实践中感受和体验运动和力的作用。

二. 学情分析四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观察和思考能力,他们对于周围的运动和力现象有一定的认识和理解。

但是,他们对于运动和力的本质和规律还需要进一步的学习和探索。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引导学生通过观察、实验和思考,逐步理解和掌握运动和力的知识。

三. 教学目标1.让学生了解和掌握运动和力的基本概念和规律。

2.让学生通过观察和实验,了解力对物体运动状态的影响。

3.培养学生的观察和思考能力,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

四. 教学重难点1.运动和力的基本概念和规律。

2.力对物体运动状态的影响。

五. 教学方法1.观察法:让学生通过观察,了解和理解运动和力的现象。

2.实验法:让学生通过实验,感受和体验运动和力的作用。

3.讨论法:让学生通过讨论,思考和探索运动和力的规律。

六. 教学准备1.教材和教具:准备《运动和力》的教材和相关的教具,如小车、球等。

2.实验材料:准备一些实验材料,如绳子、桌子等。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图片或实例,引导学生关注运动和力现象,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呈现(10分钟)介绍运动和力的基本概念和规律,让学生了解和理解运动和力的关系。

3.操练(10分钟)让学生进行一些运动和力的实验,让学生感受和体验运动和力的作用。

4.巩固(10分钟)让学生通过讨论和思考,进一步理解和掌握运动和力的知识。

5.拓展(10分钟)引导学生探索运动和力的规律,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

6.小结(5分钟)总结本节课所学的运动和力的知识,强调重点和难点。

7.家庭作业(5分钟)布置一些有关运动和力的作业,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

教科版四年级科学上册第三单元《运动和力》全部备课教学设计

教科版四年级科学上册第三单元《运动和力》全部备课教学设计

教科版四年级科学上册第三单元《运动和力》全部备课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运动和力》这一单元主要包括力的作用、力和运动的关系以及简单机械等内容。

通过本单元的学习,让学生初步了解力的概念,知道力可以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掌握摩擦力、重力等力的基本知识,并能够运用所学的知识解释生活中的现象。

二. 学情分析四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观察和思考能力,对周围的运动和力现象有一定的认识。

但在具体理解和运用力的概念上,还需要通过实例和实验来进一步深化理解。

此外,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也需要在本单元的学习中得到锻炼和提高。

三. 教学目标1.让学生了解力的概念,知道力可以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

2.让学生掌握摩擦力、重力等力的基本知识,并能够运用所学的知识解释生活中的现象。

3.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思考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提高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力的概念,力与运动的关系,摩擦力、重力等力的基本知识。

2.难点:力的作用效果,力的计算方法,力的实际应用。

五. 教学方法1.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主动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2.运用实验演示法,让学生直观地观察和体验力的作用效果。

3.采用小组合作学习法,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和交流表达能力。

4.利用生活实例,让学生学会运用所学的知识解释实际问题。

六. 教学准备1.准备实验器材:弹簧测力计、摩擦力实验器材、重力实验器材等。

2.准备教学课件和教学素材。

3.布置实验场地,确保实验安全。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通过一个简单的力的作用实验,引导学生关注力的作用效果,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2.呈现(10分钟)介绍力的概念,讲解力与运动的关系,展示摩擦力、重力等力的基本知识。

3.操练(15分钟)分组进行实验,让学生亲自体验力的作用效果,观察和记录实验数据。

4.巩固(5分钟)针对实验结果,引导学生总结力的作用效果,巩固所学的知识。

5.拓展(10分钟)通过生活实例,让学生运用所学的知识解释实际问题,提高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

人教版八年级物理力和运动单元教学设计及反思

人教版八年级物理力和运动单元教学设计及反思

人教版八年级物理力和运动单元教学设计及反思教学目标:1. 理解力和运动的概念,区分力和运动的区别和联系。

2. 掌握力的作用和力的种类。

3. 理解运动的概念,区分匀速直线运动和变速直线运动。

4. 了解力和运动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

教学内容:1. 力和运动的概念2. 力的作用和力的种类3. 运动的概念和分类教学步骤:第一步:导入新课通过展示一段高空跳伞的视频,引起学生对力和运动的思考。

引导学生观察视频中跳伞者的运动轨迹以及可能涉及的力。

第二步:概念解释1. 通过图片和实例解释力和运动的概念,让学生理解力是物体相互作用的结果,运动是物体位置随时间变化的状态。

2. 介绍力的作用和力的种类,如重力、摩擦力、弹力等。

第三步:概念辨析让学生根据所学知识,分别辨析以下概念:力和能量、重力和质量、力和加速度。

第四步:运动的分类1. 介绍匀速直线运动和变速直线运动的概念和特点。

2. 通过一些常见例子,让学生区分匀速直线运动和变速直线运动。

第五步:运动和力的应用1. 引导学生思考力和运动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

2. 分组讨论,并汇报各组的成果。

第六步:小结和反思对本节课的要点进行小结,并询问学生对课堂的反思和意见。

教学反思:1. 教学目标和内容设计合理,能够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他们对力和运动的理解。

2. 在概念解释的环节,可以加入一些实际生活例子,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记忆。

3. 在运动的分类环节,可以设计一些小组活动,让学生通过实际操作来体验匀速直线运动和变速直线运动的特点。

4. 反思环节可以让学生发表个人看法和意见,从而促进学生的思考和交流。

教师也可以根据学生的反馈调整下一节课的教学内容和方式。

科学教科版四年级上册第三单元《运动和力》教学设计(新版)

科学教科版四年级上册第三单元《运动和力》教学设计(新版)

科学教科版四年级上册第三单元《运动和力》教学设计(新版)一. 教材分析《科学教科书》四年级上册第三单元《运动和力》主要内容包括:力和运动的关系、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惯性现象、摩擦力等。

本单元通过一系列实验和观察,让学生认识力和运动之间的关系,掌握一些基本概念,如力、运动、惯性、摩擦力等,并能够运用这些知识解释生活中的现象。

二. 学情分析四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观察和实验能力,能够通过观察和实验发现事物之间的联系。

但是,对于力和运动之间的关系,以及惯性、摩擦力等概念的理解还需要通过实际的操作和深入的探究来达成。

此外,学生需要进一步培养观察、思考、表达和合作的能力。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力和运动之间的关系,掌握一些基本概念,如力、运动、惯性、摩擦力等;能够运用这些知识解释生活中的现象。

2.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实验、探究等方法,发现力和运动之间的关系,培养学生的观察、思考、表达和合作的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学生对科学的兴趣和好奇心,使学生感受到科学就在身边,激发学生学习科学的欲望。

四. 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力和运动之间的关系,以及惯性、摩擦力等概念的理解和运用。

2.教学难点:惯性现象的理解和摩擦力的计算。

五. 教学方法1.采用问题驱动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2.利用实验和观察,让学生直观地感受力和运动之间的关系。

3.采用小组合作的学习方式,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和团队精神。

4.引导学生运用数学知识计算摩擦力,培养学生的数学应用能力。

六. 教学准备1.教学材料:科学教科书、实验器材(如小车、斜面、弹簧测力计等)。

2.教学工具:多媒体设备、黑板、粉笔。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一个简单的实验,如用力推一个静止的小车,让学生观察小车由静止变为运动的过程,引发学生对力和运动之间关系的思考。

2.呈现(10分钟)教师引导学生回顾上一单元学过的内容,如物体的运动和静止,引出本单元的主题——力和运动。

运动和力单元教学设计理念

运动和力单元教学设计理念

运动和力单元教学设计理念运动和力是物理学中的重要概念,也是中学物理教学的基础内容之一。

在教学设计中,我将运动和力单元的教学理念确定为“理论与实践结合,培养探究精神,提高学生动手能力”。

具体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理论与实践结合。

运动和力是抽象概念,在教学中需要通过一系列的实验和观察来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相关知识。

因此,我将理论与实践结合起来,通过实验、观察和测量等任务,让学生亲身体验和感受运动和力的实际现象,加深对理论知识的理解。

其次,培养探究精神。

物理学是一门实验科学,培养学生的探究精神和实验能力是非常重要的。

在教学中,我将设置一些开放性的问题和探究任务,鼓励学生主动思考、独立探究,并通过合作学习和讨论等方式促进学生之间的交流和思想碰撞,培养他们的探究精神和自主学习能力。

再次,提高学生动手能力。

运动和力是一个与实际生活息息相关的内容,学生需要具备一定的动手能力和实践操作技能。

因此,在教学中,我将设计一些实践任务和动手实验,让学生自己动手操作,感受实际操作过程中所产生的力和运动变化,提高他们的观察和实验设计能力,培养他们的动手能力。

最后,以学生为主体,关注个体差异。

每个学生的学习能力和兴趣爱好都存在差异,因此在教学设计中,我将注重学生的主体地位,根据学生的不同特点和需求,灵活调整教学方法和方式,提供多样化的课堂资源和学习机会,以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需求,让每个学生都能在学习中找到适合自己的方式。

综上所述,我的运动和力单元教学设计理念是“理论与实践结合,培养探究精神,提高学生动手能力”。

通过实践操作、自主探究和个体差异关注,帮助学生深入理解和掌握运动和力的相关概念和原理,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探究精神,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为后续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人教版物理八年级下第八章《运动和力》大单元教学设计

人教版物理八年级下第八章《运动和力》大单元教学设计
(四)课堂练习,500字
在课堂练习阶段,我将设计以下练习:
1.基础练习:针对本节课的重点知识,设计一些基础题目,帮助学生巩固所学内容。
2.提高练习:设计一些综合性的题目,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提高他们的解题能力。
3.个性化辅导:针对学生在练习过程中出现的问题,给予个别辅导,帮助他们找到问题所在,提高学习效果。
人教版物理八年级下第八章《运动和力》大单元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让学生理解并掌握运动的基本概念,包括匀速直线运动、变速直线运动、曲线运动等,以及力的基本概念,包括重力、弹力、摩擦力等。
2.使学生掌握牛顿第一定律,了解惯性的概念,并能运用惯性解释一些日常生活中的现象。
3.培养学生运用运动和力的关系,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如计算物体的加速度、速度变化等。
5.关注学生的学习情感,营造轻松、愉悦的课堂氛围,使学生在愉悦的情感中学习物理,提高学习效果。
三、教学重难点和教学设想
(一)教学重难点
1.理解并掌握牛顿第一定律,认识到惯性的概念及其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
2.掌握运动和力的关系,能够运用公式进行简单的计算和分析。
3.通过实验探究,理解不同力的作用下物体运动状态的变化,并能解释相关现象。
-选择题:精选一些与运动和力相关的基础概念题,让学生通过做题加强对概念的理解。
-填空题:设计一些涉及运动和力公式应用的填空题,帮助学生熟悉公式的运用。
-简答题:提出一些与运动和力现象相关的问题,让学生用自己的语言进行解答,锻炼他们的表达能力。
2.实践应用题:设计一些与实际生活密切相关的题目,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观察报告:让学生在课后观察某一运动现象,记录观察结果,并分析其中的物理原理。

运动和力单元教学设计

运动和力单元教学设计

运动和力单元教学设计第一篇:运动和力单元教学设计运动和力单元教学设计一、教材分析1.教材的感性材料丰富,每一个知识点都是从观察或实验引入的,符合初中学生的认知规律。

2.书中的插图极富启发性和趣味性,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3.教材主要从运动、长度、时间及其测量、力的描述、牛顿运动定律、力的平衡等方面来讲述力。

从编排来看,它遵从从生活走向物理的理念,从大量的生活实例中认识力的作用效果,从效果中感知力,最后达到会分析物体上的受力情况。

二、学情分析1.学生的年龄特点和认知特点九年级的学生正处在青少年时期,具有强烈的好奇心,较强的观察能力。

通过八年级物理学习,已经具备一定的实验探究能力以及多种物理研究方法。

初步了解矛盾对立统一的辩证思维规律,正处于逻辑思维能力发展的最佳时期。

并且具备了一定的生活体验,如熟了的苹果要落向地面,等有关事例,但并不明白其中的道理。

2.在学习本课之前应具备的基本知识和技能学生应具备一定的生活体验,学会生活与物理知识的联系,具备一定的实验探究能力、逻辑思维能力。

3.学习者对即将学习的内容已经具备的水平本节课所涉及的内容与实际生活联系紧密,使学生具备了一定的生活体验,进而使学生由对生活现象的初步了解,通过实验探究──观察现象──逻辑推断,最后上升为理论认识,有效的锻炼了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三、教学策略探究法、引导发现法、阅读指导法、直观演示法和讲解法。

引导发现法属于启发式教学,本课将通过教师的引导、启发、使学生积极参与,主动探索和发现物理规律。

直观演示法就是:通过插图、实验、模型、投影、多媒体课件等直观教学手段,使物理情景具体化、形象化,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促使知识由具体感知向抽象思维的转化。

这两种教学方法配合使用,加上指导学生阅读和教师精确的讲解,严密的推理,将达到教学方法的优化组合。

四、学法指导(1)通过活动和生活经验感受与力有关的现象。

(2)通过实例体验力与运动的关系。

力运动和力大单元教学设计

力运动和力大单元教学设计

力运动和力大单元教学设计引言:力运动和力大单元是物理课程中的重要内容。

力运动是研究物体受力作用下的运动规律,力大单元是研究力的大小和方向等力学量的教学内容。

力运动和力大单元的教学设计旨在帮助学生理解和应用力学概念,培养学生逻辑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本文将以力运动和力大单元教学设计为主题,介绍相关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策略和评估方法。

一、教学目标1. 知识目标:- 理解力和运动的关系,掌握力的定义、大小和方向的概念;- 理解牛顿第一、第二、第三定律,能够应用这些定律解决力运动问题;- 掌握力的合成分解原理,能够解决力的合成分解问题;- 理解动力学中的力学量,并应用相关概念解决力大单元问题。

2. 能力目标:- 能够设计实验和观察力运动的规律;- 具备分析和解决力运动问题的能力;- 能够运用力学概念解决简单的力大单元问题。

3. 情感目标:- 培养学生对物理学的兴趣和好奇心;- 培养学生观察、实验、探究和合作的能力;- 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自信心。

二、教学内容1. 动力学基本概念- 力的定义、大小和方向的概念;- 牛顿第一定律:惯性规律;- 牛顿第二定律:力和加速度的关系;- 牛顿第三定律:作用力与反作用力。

2. 动力学实验设计- 利用斜面实验探究力和运动的关系;- 利用弹簧测力计实验探究力的大小和方向的测量方法;- 利用力传感器实验探究牛顿第二定律的验证;- 利用拉力计实验验证牛顿第三定律的成立。

3. 力的合成分解原理- 力的合成和力的分解的概念;- 等效力的原理;- 利用图示法和分解法解决力的合成分解问题。

4. 力大单元问题的解决- 弹性势能、重力势能和功的概念;- 力学问题的解决方法:动态分析法和能量转化法;- 利用力学公式解决力大单元问题。

三、教学策略1. 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教学策略- 结合力学概念理论内容,设计实验和观察力运动的规律;- 利用实验和观察结果,引导学生理解和应用力学概念。

2. 合作学习的教学策略- 分组合作进行实验和解决问题,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 学生互相检查与讨论,促进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发展。

运动和力大单元教学设计

运动和力大单元教学设计

运动和力大单元教学设计1. 引言:力与运动的奇妙世界大家好!今天我们要探讨一个非常有趣的主题——运动和力。

这可是科学中最基本但又最神奇的部分了!你有没有想过,为什么你踢足球时球会飞起来?或者你在滑滑梯时为什么会感觉到风在吹?这些问题都和力有关系哦!下面,就让我们一起深入了解一下这个有趣的领域吧!2. 运动的基础2.1 什么是运动?运动,听起来好像很简单,但其实它的定义可不那么一言蔽之。

简而言之,运动就是物体位置的变化。

比如说,当你跑步的时候,你的身体从一个地方移动到另一个地方,这就是运动。

记得小时候玩捉迷藏吗?你在藏起来的过程中,就是在进行运动呢!2.2 运动的种类运动的种类很多,比如直线运动、圆周运动等等。

直线运动就是沿着一条直线移动,就像你走直线小路。

而圆周运动,就是绕着一个点转圈圈,比如说地球绕着太阳转。

运动的类型多种多样,各有各的特点,非常有趣!3. 力的作用3.1 力是什么?力,是让物体改变运动状态的东西。

简单来说,就是一种推动或拉扯的作用。

举个例子,当你用力推门的时候,门会开,这就是力在起作用。

有没有想过,有时候你推门时觉得很费劲,那可能是门很重或者有阻力呢!3.2 力的种类力的种类也有很多,比如重力、摩擦力、弹力等等。

重力是地球对物体的吸引力,让我们能够站在地上。

摩擦力就是当你滑行时,地面阻碍你滑动的力。

而弹力就像弹簧,能让你按压一下再弹回来。

这些力在我们的生活中无处不在,真是奇妙极了!4. 运动与力的关系4.1 力对运动的影响力对运动有直接的影响。

举个简单的例子,如果你推着一个车子,车子就会动。

这是因为你施加了一个力,改变了车子的运动状态。

如果你用更大的力,车子会加速;如果你用的力不够,车子可能还是停在那里。

4.2 运动中的力平衡在日常生活中,我们还要了解力的平衡。

比如说,当你坐在椅子上时,你的体重和椅子的支持力正好平衡在一起,让你能够舒舒服服地坐着。

这个平衡状态,实际上就是力在“较量”,如果不平衡,椅子可能就会塌下来。

运动和力物理教案设计

运动和力物理教案设计

运动和力物理教案设计第一章:引言1.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物理学的基本概念和原理激发学生对物理学的学习兴趣1.2 教学内容物理学的基本概念和原理介绍运动和力的关系概述1.3 教学方法采用问题导入法,引导学生思考运动和力的关系通过实物演示和实验,帮助学生直观地理解运动和力的概念1.4 教学评估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和理解程度收集学生的提问和讨论情况第二章:运动的描述2.1 教学目标让学生理解位移、速度和加速度的概念学会使用物理公式计算运动的参数2.2 教学内容位移、速度和加速度的定义和计算方法运动方程式的推导和应用2.3 教学方法使用图形和动画辅助讲解运动的概念引导学生通过实际例子进行计算和分析2.4 教学评估检查学生对位移、速度和加速度概念的理解程度评估学生运用运动方程式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第三章:力的概念3.1 教学目标让学生理解力的定义和作用学会使用牛顿第二定律计算力的效果3.2 教学内容力的定义和分类牛顿第二定律的表述和应用3.3 教学方法通过实验和演示,让学生感受力的作用效果引导学生通过实际例子进行力的计算和分析3.4 教学评估检查学生对力的概念的理解程度评估学生运用牛顿第二定律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第四章:运动和力的关系4.1 教学目标让学生理解运动和力的关系学会使用运动和力的方程式进行计算4.2 教学内容运动和力的关系概述运动和力的方程式推导和应用4.3 教学方法通过实验和演示,让学生直观地感受运动和力的关系引导学生通过实际例子进行运动和力的计算和分析4.4 教学评估检查学生对运动和力关系的理解程度评估学生运用运动和力方程式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5.1 教学目标提高学生的综合运用能力5.2 教学内容综合实例的分析和解决5.3 教学方法提供综合实例,让学生进行分析和解决5.4 教学评估评估学生在综合实例分析和解决中的能力第六章:摩擦力6.1 教学目标让学生理解摩擦力的概念和作用学会使用摩擦力公式计算摩擦力的效果6.2 教学内容摩擦力的定义和分类摩擦力公式的推导和应用6.3 教学方法通过实验和演示,让学生感受摩擦力的作用效果引导学生通过实际例子进行摩擦力的计算和分析6.4 教学评估检查学生对摩擦力概念的理解程度评估学生运用摩擦力公式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第七章:重力7.1 教学目标让学生理解重力的概念和作用学会使用重力公式计算重力的效果7.2 教学内容重力的定义和分类重力公式的推导和应用7.3 教学方法通过实验和演示,让学生感受重力的作用效果引导学生通过实际例子进行重力的计算和分析7.4 教学评估检查学生对重力概念的理解程度评估学生运用重力公式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第八章:浮力让学生理解浮力的概念和作用学会使用浮力公式计算浮力的效果8.2 教学内容浮力的定义和分类浮力公式的推导和应用8.3 教学方法通过实验和演示,让学生感受浮力的作用效果引导学生通过实际例子进行浮力的计算和分析8.4 教学评估检查学生对浮力概念的理解程度评估学生运用浮力公式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第九章:牛顿运动定律的综合应用9.1 教学目标让学生理解牛顿运动定律的综合应用学会解决复杂的物理问题9.2 教学内容牛顿运动定律的综合应用实例解决复杂物理问题的方法和技巧9.3 教学方法提供综合实例,让学生进行分析和解决引导学生运用牛顿运动定律解决实际问题检查学生对牛顿运动定律综合应用的理解程度评估学生在解决复杂物理问题中的能力10.1 教学目标提高学生的综合运用能力10.2 教学内容综合实例的分析和解决10.3 教学方法提供综合实例,让学生进行分析和解决10.4 教学评估评估学生在综合实例分析和解决中的能力重点和难点解析一、运动的描述:理解位移、速度和加速度的概念,以及如何使用物理公式计算运动的参数。

教科版科学小学四年级上册《第三单元运动和力》教学设计

教科版科学小学四年级上册《第三单元运动和力》教学设计

教科版科学小学四年级上册《第三单元运动和力》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小学科学四年级上册》的第三单元“运动和力”是学生对科学探究的重要内容。

这一单元通过观察和实验,让学生认识和理解物体的运动和力的关系,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实验能力和思维能力。

教材通过丰富的活动引导学生自己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从而达到对运动和力的本质认识。

二. 学情分析四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观察和实验能力,对于简单的实验操作和观察现象能够进行独立的思考和讨论。

但学生在理解和运用科学概念方面还存在一定的困难,因此需要教师在教学中进行适当的引导和帮助。

三. 教学目标1.让学生通过观察和实验,了解物体的运动和力的关系。

2.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实验能力和思维能力。

3.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和合作精神。

四. 教学重难点1.重难点:物体的运动和力的关系。

2.难点:学生对运动和力的本质认识,以及运用科学概念进行问题解决。

五. 教学方法1.观察法:通过观察物体的运动和力的作用,让学生发现和理解运动和力的关系。

2.实验法:通过实验操作,让学生体验和理解运动和力的关系。

3.讨论法:通过小组讨论,让学生运用科学概念解决问题,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

六. 教学准备1.教具准备:实验器材、课件等。

2.学具准备:实验记录表、笔记本等。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课件展示物体运动和力的图片,引导学生关注物体的运动和力的作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呈现(10分钟)教师进行实验演示,让学生观察和记录物体的运动和力的作用。

学生通过观察,发现物体的运动和力的关系。

3.操练(10分钟)学生分组进行实验,亲身体验和理解物体的运动和力的关系。

教师巡回指导,帮助学生解决实验中遇到的问题。

4.巩固(10分钟)学生分组讨论,运用科学概念解释和解决问题。

教师引导学生总结运动和力的关系,巩固所学知识。

5.拓展(10分钟)学生进行拓展实验,探究力和运动的其他关系。

教师引导学生运用科学方法,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八年级物理(人教版)第八章《力和运动》大单元优秀教学案例

八年级物理(人教版)第八章《力和运动》大单元优秀教学案例
3.小组合作培养团队精神:教师组织了多次小组合作活动,让学生在实验过程中共同探究、分析、总结,提高了学生的实践能力,培养了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和沟通能力。
4.反思与评价提高学习效果:教师引导学生对所学知识进行总结和反思,加深对力的概念、作用效果以及二力平衡条件的理解。同时,教师对学生的学习过程进行了评价,关注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思考过程和合作表现,充分发挥评价的诊断和反馈作用。
5.摩擦力的概念及其影响因素:讲授摩擦力的定义,讲解摩擦力的影响因素,如接触面的粗糙程度、压力等,并通过实验让学生直观地感受摩擦力的存在。
(三)学生小组讨论
1.设计讨论题目,引导学生针对题目进行小组讨论,如“力是如何作用在物体上的?”,“二力平衡的条件在生活中的应用”等。
2.组织学生进行小组实验,让学生在实验过程中共同探究、分析、总结,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2.通过实验和动画演示,让学生直观地了解力的作用效果,如物体形变、物体的运动状态改变等,从而提高学生的感性认识。
3.以小组合作的形式,让学生通过实验探究二力平衡的条件,引导学生主动思考、讨论,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同时加深对二力平衡条件的理解。
4.通过生活中的实例,让学生了解惯性的概念,引导学生运用惯性的知识解释生活中的现象,提高学生的运用能力。
5.结合学生的作业表现,调整教学策略,提高教学效果,实现教学目标。
五、案例亮点
1.情景创设贴近生活: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通过生活中的实例和实验现象,让学生在轻松的氛围中感受力的作用,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2.问题导向引导学生思考:教师针对本章知识点设计了一系列递进式的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力的概念、作用效果以及二力平衡的条件等。通过提问,引导学生发现生活中的力的作用现象,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

八年级物理(人教版)第八章《力和运动》大单元教学设计

八年级物理(人教版)第八章《力和运动》大单元教学设计
八年级物理(人教版)第八章《力和运动》大单元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理解力的概念,认识力的作用效果,掌握力的三要素:大小、方向、作用点。
2.学习牛顿第一定律,理解惯性的概念,掌握惯性与质量的关系。
3.学习并掌握摩擦力、弹力、重力等常见力的产生条件、方向及作用效果。
4.熟悉并掌握力的合成与分解方法,能运用力的合成与分解解决实际问题。
5.学习物体运动状态的变化,掌握速度、加速度的概念,能运用相关公式进行计算。
(二)过程与方法
1.采用实验、观察、讨论等多种教学手段,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实验操作能力。
2.引导学生运用科学方法,如观察法、实验法、归纳法等,分析力和运动问题,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3.组织小组合作学习,培养学生团队协作、交流表达的能力。
五、作业布置
1.结合课堂学习内容,设计基础性作业,包括力的三要素的理解与应用、牛顿第一定律的阐述、摩擦力、弹力、重力等常见力的识别与分析,以及力的合成与分解的基本练习。此类作业旨在帮助学生巩固课堂所学的基础知识。
例题:
-描述一个日常生活中的实例,说明力的三要素如何影响物体的运动。
-解释惯性现象,并说明质量与惯性的关系。
-分析一个足球运动的轨迹,计算在不同时刻足球的速度和加速度。
3.创新性作业,鼓励学生将所学知识与社会实践相结合,观察生活中的物理现象,并尝试用所学的物理知识进行解释。
任务:
-观察并记录一天中遇到的不同力的作用,尝试用物理语言描述这些力的特点。
-设计一个小实验,验证牛顿第一定律,并撰写实验报告。
4.布置小组合作作业,要求学生在小组内共同完成一个力的合成与分解的实际问题分析,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和交流表达能力。

八年级物理下册力及运动(整章教案)

八年级物理下册力及运动(整章教案)

八年级物理下册力及运动(整章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力的概念,掌握力的计量单位,了解力的作用效果。

2. 让学生了解重力、弹力、摩擦力等常见力的性质和作用。

3. 让学生掌握牛顿第一定律、牛顿第二定律,能够运用定律分析实际问题。

4. 让学生了解运动和力的关系,能够运用运动和力的关系分析实际问题。

二、教学内容1. 力的概念及计量单位2. 重力、弹力、摩擦力的性质和作用3. 牛顿第一定律、牛顿第二定律的内容及应用4. 运动和力的关系三、教学重点1. 力的概念及计量单位2. 重力、弹力、摩擦力的性质和作用3. 牛顿第一定律、牛顿第二定律的内容及应用4. 运动和力的关系四、教学难点1. 力的作用效果的判断2. 牛顿定律的应用3. 运动和力的关系的理解五、教学方法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力的概念及作用效果。

2. 采用案例分析法,让学生通过分析实际案例,了解重力、弹力、摩擦力的性质和作用。

3. 采用定律探究法,让学生通过实验和问题讨论,掌握牛顿第一定律、牛顿第二定律的内容及应用。

4. 采用类比法,让学生通过对比运动和力的关系,深入理解运动和力的关系。

教案内容待补充。

六、教学准备1. 教学设施:多媒体教室、黑板、粉笔、实验器材等。

2. 教学软件:教学课件、视频、动画等。

3. 实验器材:弹簧测力计、滑轮组、小车、木板等。

七、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通过一个简单的力的作用案例,引导学生思考力的概念及作用效果。

2. 探究力的概念及作用效果:让学生通过实验和问题讨论,了解力的概念及作用效果。

3. 学习重力、弹力、摩擦力:通过案例分析,让学生了解重力、弹力、摩擦力的性质和作用。

4. 应用牛顿定律分析实际问题:让学生通过实验和问题讨论,掌握牛顿第一定律、牛顿第二定律的内容及应用。

5. 总结运动和力的关系:让学生通过对比运动和力的关系,深入理解运动和力的关系。

八、教学评价1. 课堂提问:通过提问了解学生对力的概念、重力、弹力、摩擦力、牛顿定律的掌握情况。

年教科版科学小学四年级上册《第三单元运动和力》教学设计

年教科版科学小学四年级上册《第三单元运动和力》教学设计

年教科版科学小学四年级上册《第三单元运动和力》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小学科学四年级上册》第三单元《运动和力》主要内容包括:物体的运动、力的作用、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等。

本单元通过引导学生观察和探究物体的运动和力的作用,让学生初步理解运动和力的基本概念,掌握一些基本的科学探究方法,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

二. 学情分析四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些关于物体运动和力的初步认识,他们能够观察到物体的运动,也能够感受到力的作用。

但是,学生对于运动和力的本质特征和内在联系的理解还不够深入,需要通过实验和探究来进一步深化他们的认识。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能够描述物体的运动状态;(2)能够解释力的作用效果;(3)能够通过实验探究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的方法。

2.过程与方法:(1)通过观察和实验,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实验操作能力;(2)通过分析和解说,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和表达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学生对科学的兴趣和好奇心,培养学生的探究精神和合作精神。

四. 教学重难点1.物体的运动状态的描述;2.力的作用效果的解释;3.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的方法的探究。

五. 教学方法1.实验法:通过观察和操作实验,让学生直观地感受和理解物体的运动和力的作用;2.引导法:通过问题引导,激发学生的思考和探究,帮助学生建立科学的概念和思维方式;3.交流法:通过小组讨论和全班交流,培养学生的合作和表达能力。

六. 教学准备1.实验器材:小车、木块、斜面、绳子等;2.教学媒体:PPT、视频等;3.学习单:练习题和探究记录表。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通过一个小实验,让学生观察和感受物体的运动和力的作用,激发学生的兴趣和好奇心。

2.呈现(10分钟)通过PPT和视频,介绍物体的运动状态和力的作用效果,引导学生理解和掌握基本概念。

3.操练(10分钟)学生分组进行实验,观察和记录物体的运动状态和力的作用效果,通过实际操作加深对知识的理解。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本章学习重点:二力平衡时的条件
本章学习难点:摩擦力的影响因素
本章主要采取探究式教学,来突破重点和难点。
主题单元规划思维导图(说明:将主题单元规划的思维导图导出为jpeg文件后,粘贴在这里;如果提交到平台,则需要使用图片导入的功能,具体操作见《2013学员教师远程研修手册》。)
主题单元学习目标(说明:依据新课程标准要求描述学生在本主题单元学习中所要达到的主要目标)
结论:原来运动的物体,具有保持运动状态的性质。
归纳:任何物体都保持原来的运动状态的性质,这种性质叫做惯性。
引导学生理解惯性现象:
(1)一切物体在任何情况下都有惯性,惯性是物体固有的属性。
(2)物体由于具有惯性,原来静止的保持静止原来运动的运动状态不变(匀速直线运动);
(3)一切物体、任何情况下,指的是受力的和不受力的、运动的和静止的所有物体;
对应课标(说明:学科课程标准对本单元学习的要求)
1、通过实验,认识牛顿第一定律。用物体的惯性解释自然界和生活中的有关现象
2、知道二力平衡条件
3、通过常见事例或实验,了解摩攘力,
主题单元问题设计
1、力和运动的关系?
2、二力平衡的条件是什么
3、摩擦力的影响因素?如何增大和减小摩擦力
专题划分
专题一:牛顿第一定律(2课时)
活动2.列举身边的平衡状态和平衡力,加深概念理解
活动3.探究二力平衡的条件
学生根据实验目的和提供的器材,分小组讨论设计实验。
第一步:设计探究物体平衡时二力的大小关系。
第二步:设计探究物体平衡时二力的方向关系。
第三步:设计探究物体平衡时二力是否在同一直线上。
第四步:设计探究物体平衡时二力是否在同一物体上。
专题二
二力平衡
所需课时
1课时
专题学习目标
概述:
学习目标:
1.通过实例和分析,认识到,受力的物体也可以静止和匀速直线运动
பைடு நூலகம்2.通过实验分析,二力平衡时的条件是什么
3.能够分析生活中的静止和匀速直线运动物理所受到的力的关系
4.能初步分析水平和竖直方向的二力平衡
专题问题设计
1.通过实例和分析,认识到,受力的物体也可以静止和匀速直线运动
(目的:一是活跃气氛提高学习兴趣,二是加深对惯性理解。)
学生举例:……如:1、拍打衣服上的尘土;2、刹车后车轮停止转动,汽车还要滑行一段距离;泼水;紧锤头;甩干手上的水;摩托车飞跃断桥;人在走路时踩到西瓜皮易摔倒;汽车右转弯人向左倒……
学生描述过程中可能会出现“惯性作用、惯性力、受到惯性”等词语,要注意强调:惯性不是力,惯性只有大小没有方向,所以,把惯性说成“惯性力”或“受惯性作用”,都是错误的。
八年级 下学期
所需时间
4课时
主题单元学习概述(说明:简述主题单元在课程中的地位和作用、单元的组成情况,单元的学习重点和难点、解释专题的划分和专题之间的关系,单元的主要学习方式和预期的学习成果,字数300-500。)
本章初步探讨力与物体运动状态变化之间的关系。从分析力的作用效果出发,当物体不受力是,以物体保持原来运动状态;当物体受力是则改变运动状态.进而探究力和运动的关系,总结出牛顿第一定律,建立了惯性的概念,使我们清楚地认识到:力不是维持物体运动的原因,而是改变物体运动状态的原因。在研究二力平衡条件时,显然不受力的情况在自然界是不存在,让学生认识到平衡力和平衡状态,提出问题:处于平衡状态(静止和匀速直线运动)的物体的受的力是什么关系哪?原因是作用效果抵消了,或者平衡了。进而探究相互平衡的两个力的条件(大小、方向、作用点),这就是二力平衡的条件。在学习摩擦力时,实际是对水平方向二力平衡的应用,难点是摩擦力产生的条件,重点是摩擦力大小的影响因素。
2、牛顿第一定律能用实验直接验证吗?
介绍:牛顿第一定律也叫惯性定律。
二、惯性
演示实验1:惯性演示器
活动1、使小红球静止在木片上。让学生猜想:如果用力将木片弹出去,小红球会怎样运动?
活动2让学生注意观察,教师用力拨动弹簧片,使木片飞出去,结果小红球没跟着飞出去。
分析和结论: 原来静止的物体,具有保持静止状态的性质。
学习活动设计
一、新课导入:力和运动有关系吗?(情景创设,引入新课)
活动一:用风扇对吊兰吹风,有风时吊兰叶子动;没风时,吊兰叶子停止晃动:
活动二:关掉风扇电源,风扇慢慢停止转动,看视频,关掉发动机的汽车运动情况:
讨论:1.吊兰,有风就动,没风就停止运动,说明力和运动什么关系?
2.没有动力的电扇和汽车停止运动,说明力和运动什么关系
表3-1 主题单元教学设计模板
(填写说明:文档内所有斜体字均为提示信息,在填写后请删除提示信息)
主题单元标题
力与运动
作者姓名
岳国庆
学科领域(在内打√表示主属学科,打+ 表示相关学科)
思想品德
音乐
化学
信息技术
劳动与技术
语文
美术
生物
科学
数学
外语
历史
社区服务
体育
√√物理
地理
社会实践
其他(请列出):
适用年级
4.小车的运动是否需要力来维持?
学生先分组交流,然后在组织全班学生交流,同时回顾开始时提到的吊兰和风扇以及汽车的例子
结论:静止的物体运动起来是因为受到力的作用,运动的物体停下来也是因为受到力的作用,这说明力能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当木板的阻力越来越小,小车滑行的越远,是推导,小车不受阻力的时候,小车就不会停止,所以物体的运动不需要力来维持,进一步分析得出牛顿第一定律
3、通过解释生活中的惯性现象,培养学生应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4、通过运用惯性知识解释现象,进行语言表达能力的培养。
5、通过研究二力平衡条件的实验,培养学生观察和实验能力;
6、通过对二力平衡条件的应用,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7、探究滑动摩擦力与压力、接触面粗糙程度关系的过程,体会怎样进行科学的猜想,理解在研究多因素问题中怎样运用“控制变量”的方法。
(4)惯性与物体是否受力或是否运动无关,只与质量大小有关,质量越大惯性越大。
(5)惯性与惯性定律的区别
惯性:物体的性质.没有任何条件,一切物体都有惯性。
活动4、视频,大卡车和轿车刹车和启动时的情况
讨论:惯性的影响因素
结论:质量
三、惯性的利用和防止
活动5、学生活动:旅游途中。方法:一人到教室前面扮演司机,选出四个同学做观察员,其他同学坐自己座位上扮演四组乘客。司机带着乘客出门去旅游,从车辆起动、前进、加速、减速、急刹车到停车,司机每做一个动作都要发出明确有口头指令,其他乘客则要作出各种动作予以配合。以组为单位,由观察员评出动作出错率最少的一组为优胜组。
2.通过实验分析,二力平衡时的条件是什么
3.能够分析生活中的静止和匀速直线运动物理所受到的力的关系
4.能初步分析水平和竖直方向的二力平衡
所需教学环境和教学资源
1.信息化资源:PPT(演示大量生活中的静止和运动的场景);2. 演示 滑轮、钩码、细绳等;3.多媒体投影仪;4.身边的生活用品:粉笔盒,水杯,灯
观看视频并分析、讨论原因:1、鸡蛋落杯
四、课堂总结,布置作业
教师组织学生从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启发与感悟、疑问与困惑等层面对本节课进行回顾总结。
1、完成作业中相应的内容。
2、收集生活中见到的惯性现象并加以解析。
评价要点
1.学生展示并说明所设计的证明浮力存在的实验
评价方法:现场评价
评价指标:①现场演示(或描述自己在家做过)的实验过程
3.学生说明浮力产生的原因
评价方法:现场评价
评价指标:①能说明液体压强与液体密度、深度有关;密度越大,压强越大;深度越大,压强越大)
②能说明物体上表面受到向下的压力,下表面受到向上的压力,并且下表面向上的压力大于上表面向下的压力
③能说明浮力是上下表面受到的液体压力的差
④浮力本质其实是液体压强,由此认识司空见惯的现象中蕴含着的奥秘,领会理性分析问题的思路和魅力,有豁然开朗的顿悟感,产生理智带来的满足感。
知识与技能:
1、知道伽利略“理想实验”的装置,了解伽利略以事实实验为基础,将实验与逻辑推理相结合的思想方法。
2、知道运动不需要力来维持,力是改变物体运动状态的原因。
3、掌握牛顿第一定律。
4、知道什么是惯性,认识一切物体都有惯性。
5、会解释惯性现象。
6、能够识别两种平衡状态——静止和匀速直线运动
7、理解二力平衡条件,会用二力平衡条件解决简单问题
3.哪一种观点才是正确的
说明:让学生充分的讨论时间,并且利用身边的其他实例,来证明自己的观点,
二、牛顿第一定律
活动三:伽利略斜面实验,让斜面越来越光滑,观察小车滑行距离的远近
讨论:1.小车为什么会停下来
2.小车滑行的距离与阻力的关系是?
3.理论推导,如果斜面越来越光滑,小车的运动情况是什么?如果理想情况,阻力为零,小车的运动情况有时怎样
8、知道滑动摩擦力和接触面粗糙程度、接触面之间压力大小的关系;
9、知道增大和减小摩擦的方法,并能在日常生活中应用这些知识;
10、进一步熟悉弹簧测力计的使用方法。
过程与方法:
1、通过实验探究阻力对物体运动的影响。
2、学生亲身体会以实际实验为基础,将实验与逻辑推理相结合得出结论(运动不需要力来维持)的思想方法。
学习目标:
1.通过实例和实验观察认识到,力是改变运动状态的原因,
2.对实验分析,能够理解,运动的物体之所以停下来是因为受到了阻力
3.能够在实验基础上推导出牛顿第一定律
4.认识到惯性是一种属性,影响因素是质量,能用惯性解决生活问题
专题问题设计
1.通过实例和实验观察认识到,力是改变运动状态的原因,
2.对实验分析,能够理解,运动的物体之所以停下来是因为受到了阻力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