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美的本质王东岳

合集下载

浅谈对美的本质理解

浅谈对美的本质理解

浅谈对美的本质理解美学中美有很多含义,如优美,审美对象,美得事物,美感的含义等等.关于美的本质问题,以及美起源于什么,尽管两千多年来,今中外的哲学家、美学家为了揭开美的奥秘,曾经从不同角度进行过艰苦探索,提出了种种关于美的本质的见解,但至今都还没有一个学术上的标准答案,他们提出的观点,综合起来主要有以下4种:一、从客观精神上去探讨美的本质,把美的本质归结为客观理性、绝对精神等.主张从美的事物本事去寻找美的本质,把美的本质说成是事物的某种属性、形式、结构或法则等。

柏拉图认为美的本质是理念,只有美的理念才是真正的、永恒的美。

他认为美的理念是不依赖具体的美的事物的“美本身”,一切具体事物只有以美的理念才能成为美。

黑格尔提出“美是理念的感性显现”,他认为美是感性与理性、形式与内容的统一,但在这个统一体中感性形式是从属于理性内容的,是绝对精神的一种显现,美的本质在于理念,在于绝对精神。

亚里士多德强调美在于事物“体积与安排"的“整一性",认为美在于事物的形式、比例.英国威廉荷珈兹指出,构成美的事物有六条原则,即适宜、变化、一致、单纯、错杂和量。

他认为曲线是美的线条,比任何直线更能创造美,在优美的形体上直线最少,最美的线条是蛇形线。

英国博克认为美是事物本身的性质。

他说“所谓美,是指事物中能引起爱或类似情感的莫一性质或某些性质”。

上述哲学家、美学家肯定美是来自客观事物本身,坚持了美的客观质性,引导人们到客观事物中区探求,美的本质,这是正确的,有积极作用。

但是,他们仅仅把美看做事物本身的某种特性,割断了美和人、社会的联系,对没的本质的认识是机械的、形而上学的,相当空洞肤浅。

二、从主观心理上去探讨美的本质,把美的本质归结为主观意识、审美感受等.有的美学家、哲学家不是从客观精神方面而是从主观精神方面去寻找美的本质,认为美是人的主观感受。

例如休谟认为美的本质是人的情感愉快;康德认为美的本质是主观情感;叔本华认为是意志;弗洛伊德认为是性本能;桑塔耶那认为是快感;克罗齐认为是直觉。

论美的本质

论美的本质

论美的本质班级:汉语言802班姓名:郑立芳学号:200820580229最早提出“美是什么?”这个问题的是古希腊哲学家柏拉图。

他认为美的东西和“美是什么”并不是一回事。

美的东西有很多,比如风景、绘画、人物,但是“美是什么”指的应该是“美本身”。

柏拉图所说的“美本身”就是指美的本质问题。

关于美的本质问题早在两千五百多年前,中外的许多美学家、哲学家和文艺家等有过深入的研究与探讨,从西方古希腊的柏拉图、亚里士多德到中国先秦的老庄孔孟,都有发表自己独特的见解。

但是,美的本质到底是什么呢?我只能说众说纷纭、莫衷一是。

我认为,美总是需要通过一定的感性形式和形象才能让人产生美感。

美的本质应当具有自然性。

美不能存在于事物和现象之外,不能脱离客观事物和现象而独立存在。

审美事物需要某些特定的感性形式和特点,如色彩、形状、比例、对称、和谐等等,这些自然属性必须适合人的心理、心理特征、能够给人以快感。

记得小学课本中有一篇矛盾的《白杨礼赞》,高大挺拔的白杨树,认为它象征着一种坚韧不拔、奋发向上的精神,让人觉得远远望去很美。

但是,另外一棵弯曲佝偻的白杨树却很难使人产生美感。

同样的白杨树,照理说人的本质力量对象化应当对它们同样适用,为什么这一课能给人们以美感,而另一棵却不能给人以美感呢?原因就在于这两棵白杨树本身具有不同的自然属性。

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马克思明确提出了“劳动创造了美”这一重要论断。

人类在劳动实践活动中,不但认识和改造了客观世界,而且在客观世界上打下了人的本质的烙印,在改造自然的实践活动中使人的本质力量对象化,这种对象化的结果,不但使人得到物质上的满足,而且使人得到精神上的愉悦,这种愉悦就是美感。

人正是在自己的劳动对象上看到自己的创造性活动,看到了自己的思想,感情,才能,智慧和力量。

所以美的本质应当具有社会性。

人只有在社会中才体现得出来,美和人的客观实践分不开。

劳动创造了美。

我们经常说,这个世上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

论美的本质王东岳

论美的本质王东岳

论美的本质王东岳论“美”的本质王东岳关于美与美学的问题,讨论方式有两种:一种就是讨论美学的具体范畴,涉及美学与审美的一般问题;另一种就是讨论美的本质,也就就是问美这个东西究竟就是什么。

而第二种讨论方式只能就是一种哲学方式。

我今天就是在哲学的意义上讨论美的本原,因此,各位同学可能会认为它与美离得比较远,然而,正因为离得比较远,于就是它才可能真正把握美的本质。

一我们首先谈谈美的问题的提出。

在哲学史上,第一个提出“美的本质” 问题的,就是古希腊哲学家柏拉图。

柏拉图以苏格拉底与她人对话的方式,讨论了这个问题,得出的唯一结论就是“美就是难的”。

柏拉图认为,“美”这个问题就是非常困难的,甚至几乎就是无法说清楚的。

在此篇中,苏格拉底用归谬法的方式否定了对“美就是什么”的所有回答。

换一句话说,柏拉图用这样的方式就是想告诉人们,美的问题用多因素分析的方式得不出结论,必须找到它的单因素决定方向,否则这个问题就讨论不下去。

为什么说“美的本质”就是一个哲学问题呢?我简单谈谈哲学的含义。

哲学不同于其她学问的地方,就在于哲学就是追究终极原因的学问。

也就就是说,它不在一般的或直观的浅层上追问形成事物个相的原因。

比如说,我们讨论健康,如果站在一般的因素层面上讨论,1000 个因素都说不完。

哲学不这样讨论问题,而我们通常的科学或一般的学问都就是多因素的讨论问题。

多因素讨论问题的方式使得任何一个因素都不能成立,因此多因素讨论问题的可成立性就是大可怀疑的。

而哲学就是追究终极因素,就是讨论问题的单因素。

因此,罗素对哲学有个说法:哲学与神学很有相似之处,因为哲学与神学所探讨的问题都就是终极问题。

哲学与神学的不同点就是,哲学就是用理性探讨终极问题,神学就是用信仰抵达终极关怀。

从另一方面说,哲学与科学又有相似之处,它们的相同之处在于它们都使用理性这个工具,它们的不同之处在于,哲学探讨的就是终极问题,而科学探讨的就是具体问题。

“美的本质”这个问题,从具体层面上就是探讨不了的,因此,探讨这个问题必须从哲学说起。

王东岳演讲

王东岳演讲

文字的具象与抽象源起,导致东西方思维巨大差异演讲人|王东岳(哲学家,独立学者,《物演通论》作者)听我的课,重点不在于知识,更不在于实用,我希望大家听思想,因为思想是人类文明得以推进的底层源代码,是每一个人行为最基础的指南。

今天上午的演讲主题是《东西方文化溯源》。

南非澳洲文明为何到18世纪还未发生?人种差异很小,东西方文明为何差异如此之大?生存结构是缔造文化的最重要原因讲东西方文化溯源,我们从人类迁徙路线追溯上古人类文明起源。

由于气候和生存环境等因素,现代智人在九万年至十万年前从东非开始向北迁徙,人类文明发生的梯次和现代智人迁徙定居的时间密切相关。

①公元前6万年左右,人类迁徙到北非尼罗河流域,奠定了古埃及文明。

②公元前5万年,到达中东地区缔造了古巴比伦文明。

③公元前4万年,越过高加索山脉进入欧洲。

④公元前3.5万-4万年,进入中国。

⑤公元前4万年,进入新几内亚和澳洲,比到东亚还早。

这里有一个问题,上古先民九万年前开始迁徙,最早应该到达南非,其次四万年前就到达澳洲和新几内亚,和到达欧洲的时间相等。

可是这两片地区文明直到十八世纪都没有发生,为什么?①因为在1.5万年前人类文明旺盛发展期,撒哈拉大沙漠形成,使得中部和南部非洲跟欧亚文明主大陆隔绝。

②由于1.2万年前第四季冰期结束,海平面上升,这使得澳洲和新几内亚跟欧洲主大陆隔绝。

可见除了文明发生的梯次和迁徙定居时间相关以外,还有一个更重要的因素——跟欧亚主大陆的交流条件。

那么,历史上那么多的文明形态差异巨大,比如东方文明和西方文明,决定性的影响因素是什么?有人说是生物学的人种差异。

但是人类作为亚种发生分歧只有4万年的时间,因为迁徙到欧洲和东亚的人,只在四万年前才发生人种学上的分歧,形成尼格罗人种、高加索人种和蒙古利亚人种。

而生物学界早就明白任何一个物种,如果他要发生生理形状和智力状态上的任何重大差别,他至少需要基因突变,基因累上百万年乃至数百万年才能够实现。

听王东岳老师授课有感

听王东岳老师授课有感

听王东岳老师授课有感课程名称《中国传统文化的现代启示录》,11月6号早上8:30至晚上6点结束。

地点:当地MOMA一号楼20层空中走廊。

内容为:国学精要、西学特质、中西医比较与文明趋势。

核心,剑指--人类的没落。

这样的一天是精神特别充实的一天,当然,也是特别崩溃的一天,因为你以往的教育,知识体系有可能崩塌,你可能会发现十几年或几十年的知识储备是完全错误的,甚至你的生活就从没正确过,你所追求的不过是加速度地往死亡的路上奔跑,而这一切,对于人类来说,本来可以避免。

如果你之前完全不了解王东岳的话,以上的颠覆和崩溃完全可能。

这样的一天,也让老王重构了自己的思想,认识世界的角度以及认知生命的体系。

实在有太多的东西需要记录,还是攫取精要吧,也免得老王自己忘却:中国文化是唯一完整保存至今的历史孑遗,曾并列的其它三大文明早已烟消云灭;地域文化的差异,使得中国文化是农业文化,而西方则是商业文化;中国文化讲求天人合一的状态,它的价值恰恰在于其原始和落后;进步未必就是好的,人类为了进步失去更多;在生物界,从来是雄性美,属于稀缺资源的卵子,以及它的拥有者--雌性从来都不用去扮美,现代社会,女性在追求的各种美,实质女性是堕落了。

越原始的文化越贴近生存的本原。

文明,就是人祸取代天灾的过程。

文明的过程,就是道德沦丧的过程。

为何现在要法治,就是因为道德已经沦丧,不得不用法律来维持秩序;道德是生存之规定,而法律仅仅是社会秩序,谁更重要,一目了然。

丛林法则是越强大的物种越有自制力,越不会对弱小者赶尽杀绝,而文明法则的代表是《战争论》:暴力的使用是没有限度的;只有人类才会大规模地自相残杀,置对方于死地,甚至自食同类,其它物种不会;因此,人性是比兽性更兽性的兽性。

老子,一曰慈,二曰俭,三曰不敢为天下先。

然今人不仅背道而驰,而且完全做不到,并视"敢为天下先"为荣,谬矣。

今人视中国传统文化里的"保守落后"为糟粕,实在是一个严重的错误,它正是国学思脉中最具价值的精华所在。

26384309_古拙与秀丽:_汉代文物中的二元艺术审美现象

26384309_古拙与秀丽:_汉代文物中的二元艺术审美现象

┃考古发现与研究┃图2东汉时期《张迁碑》拓片局部(北京故宫博物院藏)图1东汉时期《曹全碑》拓片局部(上海博物馆藏)□杨远曹小强汉代是我国古代艺术发展的一个重要时期,在雕塑、绘画和工艺美术等方面都有巨大的成就,其在艺术审美上呈现两种明显的特征:古拙、雄浑与浪漫、秀丽的二元对立现象。

关于浪漫与秀丽,李泽厚先生在《美的历程》中将其归为受“楚风”影响所致,而关于古拙、雄浑,李泽厚提出汉人“把远古传统的活力和野性充分地保存和延续下来了”[1]。

郑岩先生在讨论霍去病墓前的石雕时,提出古拙风格的出现不是出自技术限制和外来影响,那些古拙的石雕是景观的组成部分,应该是具有宗教力量的艺术[2]。

这种二元对立现象在汉代及其以后的艺术中反复出现,其所表现的对象非常广泛,题材各异。

笔者认为,这种风格的形成可能与艺术审美心理有密切关系。

鉴于此,笔者结合汉代艺术作品,尝试从艺术心理学角度对其进行分析,以寻求其更深层的原因。

一、汉代艺术中的古拙与秀丽的二元对立现象除了霍去病墓前的雕塑,古拙与秀丽的风格在汉代艺术领域的很多方面都有表现,如书法艺术、瓦当艺术、铜镜艺术等。

汉代是隶书发展的黄金期,汉代隶书的发展可以概括为三个时期:早期隶书(古隶)、中期隶书、成熟期隶书。

其中,成熟期隶书的出土与存世种类丰富,面貌各异。

为了方便对其进行分析和总结,我们选取其代表性作品《曹全碑》和《张迁碑》。

《曹全碑》立于185年,明万历初于郃阳(今陕西合阳)莘里村出土,是东汉时期重要碑刻。

碑文内容追述了曹全家世及其生平,着重记录了曹全的政绩功德,文末记此碑乃曹全门人集资所立,以表其德政。

《曹全碑》作为汉代隶书碑刻的代表之一,自出土之日就被书家所重,其笔画圆润纤细、燕尾翩飞;点画布白匀称、疏密有致;结构收放自如、迎就避让,如图1中的“敦”字:横竖变直为曲、撇捺婉转自然;结构上左边横多密排、右边疏旷;章法上行间距较大,整体给人一种娟美秀雅的审美意象。

(图1)《张迁碑》立于186年,出土于明初,现存于山东泰安岱庙。

中外美学家关于美的本质浅谈我的看法

中外美学家关于美的本质浅谈我的看法

就中外美学家关于美的本质浅谈我的看法广告0602班潘蔚12号关于美的本质问题,以及美起源于什么,尽管古今中外的哲学家、美学家作出了多种多样有关美的本质的学说如:“美在形式”说、“美在主观”说、“美在统一”说等等,但至今都还没有一个学术上的标准答案。

以下是三种中外美学家对美的本质的代表性学说,以及我的粗浅看法。

一、“美在形式”说:从客观世界的自然特征角度探求美的本质。

西方美学史中,美在形式即形式美发挥着及其重要的作用。

从19世纪下半叶开始,西方美学思想发生了显著的变化。

早在18世纪,德国美学家鲍姆嘉通创建美学学科的时候,就在感性学的意义上关注美的问题。

此后,形式与感性的关系就一直是美学研究中的重要问题。

自费希特以来,在审美与艺术研究中,“自下而上”的方法得到了广泛应用,审美经验受到了重视。

康德把美与崇高相区分,认为与美基于形式不同,崇高是无形式的,因为它是混乱的、不规则的与无秩序的。

在康德那里,真、善、美之间有了明晰的分界,艺术也不等同于真理。

康德为西方形式美学的发展奠定了重要的思想基础。

而在现代,西方形式美学又有了新的发展,如结构主义美学、分析美学与格式塔心理学美学等的产生。

贝尔的美是“一种有意味的形式”的见解,是一种“审美的感人的形式”,既不同于纯形式,但也没有完全放弃形式,然而也有别于内容与形式的统一。

而“格式塔”概念更强调经验的整体性。

格式塔心理学美学的代表阿恩海姆在其《艺术与视知觉》中把美归结为某种“力的结构”,认为组织良好的视觉形式可使人产生快感,一个艺术作品的实体就是它的视觉外现形式。

以塞尚为代表的后期印象主义艺术既强调形式感,也看重色彩感。

现代美学倾向于把美看成是情感的形式,但这种观点也有自身的问题,难免被超越。

我的看法:“美在形式”这一学说观点是从客观事物的自然特征角度探求美的本质,认为美的本质就在对象的自然物质形式中,美是事物的某种属性或性质之间的某种关系。

我认为这种观点在肯定美在客观事物本身方面有合理之处,就如一幅画并不意味着什么,它的图形结构是一种存在的状态,它形式美或不美完全是人类主观的产物。

[美的本质探讨,1,美,本质]美的本质探讨 (1)

[美的本质探讨,1,美,本质]美的本质探讨 (1)

美的本质探讨 (1)内容提要:美作为人类可以反映到的事物的一种属性,本质上是一种关系属性,是一种非物质性的客观存在。

这种存在,与人类意念正方向指向有关。

人类既是美形成条件中两种客观存在中的一方,又可作审美的主体。

美在主体之外,不是主客观的统一。

将美界定为关系属性,可最终揭开美的本质和审美现象的谜底。

分析意念正方向指向和美的构成关系,可阐释美及美的观念的形成及其变化与异同。

关键词:关系属性意念正方向指向高度和合一身而二任目前,美学界对美的本质尚无一致的结论。

因此,关于美的本质的探讨,依然还有必要。

探讨美的本质,先要明确什么是事物的本质。

就客观性来说,本质是事物之所以成为自身的独有的规定性(或曰特有属性的集合);就人的认识来说,本质是对这种独有的规定性的正确反映。

这种反映形成概念,需用定义表述。

根据逻辑学的原则,定义应符合“被定义项=种差+邻近的属”这一公式。

其中的“种差’,即是在“属”中显示独有的规定性的最经济的表达形式。

寻求美的本质,质言之,也就是要寻求美之所以成为美的质的独有的规定性。

美,作为一种存在,其区别于他事物的规定性是独有的,所以,我们所寻求出的美的本质,也应该是唯一的。

有学者认为,美的本质不可能有终极结论,因为人对事物的认识是永无穷尽的。

本文不同意这种观点。

诚然,人对物质的有无穷层次的事物,认识永难穷尽,永无终极。

但是,人对“锁定”的事物对象的某一层面、某一性质,对事物间的非物质性存在,如成分结构、长短轻重等等,认识是可形成终极结论的。

美,作为可找到固定层面(参见后表)的一种事物的属性,具有自身稳定的质的规定性,当人们排除其词性级次变动不居的干扰把它置于本原的事物属性的角度进行观照时,其本质是能被最终揭示的。

本文认为,美在本质上是事物的一种关系属性。

下面,分四个部分来探讨。

一首先,我们对美的本质进行初步的推导。

美是怎样形成的呢?不难想见,善恶美丑的形成,无一不和人类的价值取向有关。

善恶,主要形成于心理动机与伦理道德有关的对象:吻合人类伦理道德正价值取向的,谓之善;违逆人类伦理道德正价值取向的,谓之恶。

小论美的本质

小论美的本质

论美的本质小草关于美的本质,古今中外的众多哲学家,美学家都从不同方面,不同领域对它们进行了深刻的阐述。

伟大的哲学家认为:美不是美的东西,不是事物的特质,不是物质或精神上的满足,不是恰当、有用、有益,不是视觉或听觉上引起的快感,从而得出:美是难的。

其次,是唯心主义从精神方面对美的本质的探讨。

其代表有柏拉图,普洛个,黑格尔,康德等。

柏拉图认为“美是理的普遍性”。

他指的理念是存在于现实世界之外的一种精神实体,它具有永恒的普遍性,现实世界只是理念世界的模仿,是理念世界的影子。

黑格尔则认为理念本身是不断发展的,发展到一定的阶段,就把自己异化为自然界,然后重新回归到于自身适应的精神阶段。

古罗马普洛个认为“神才是美的来源”。

古希腊哲学家和美学家亚里士多德认为“美是整一”、“美在于事物形式比例”、“美的秩序匀称和明确”、美要依靠体积和安排,把零碎的因素结合为一个有机的整体。

博克认为“美与人的体验情感和感受相联系”。

法国唯物主义家狄德罗认为“美在关系”,美在于事物的内在的和对外的联系,所以,我把一切本身具有的能力在我悟性之中唤醒关系概念的东西,称之为在我身外的美,而与我有关的美,就是一切唤醒上述概念的东西。

俄国唯物主义哲学家车尔尼雪夫斯基提出了“美是生活”的著名论断,认为“美的事物在心中所唤起的感觉,是类似我们当着亲爱的人面前时洋溢出我们心中的那种愉快”。

美感是快感之一,而“人觉的世界上最可爱的东西就是生活”以上是西方美学史上具有代表性的美学家,思想家关于美的本质的几种观点。

他们站在所处时代的高度,从不同角度对美的本质进行了可贵的探索,为我们积累了宝贵的经验,留下了丰富的遗产,值得我们继承和借鉴。

但是由于人们对美的认识是随着历史的发展又不断深化的,又由于美是具有多元结构的价值系统和信息系统,具有极其丰富的内涵有多种多样的表现形式,以上学者对美的本质的论断就显得有点“盲人摸象”,各执一端的味道。

由于美是一个富有丰富多彩的含义的范畴,又是一个不断发展变化的范畴,有学者认为不可能对美本质下一个统一的定义,也有的认为美就是美,不必讲什么道理,也讲不出什么道理。

美学四讲

美学四讲

《美学四讲·美·美的本质》李泽厚那么,美的根源究竟何在呢?这根源(或来由)就是我所主张的“自然的人化”。

在我看来,自然的人化说是马克思主义实践哲学在美学上(实际也不只是在美学上)的一种具体的表达或落实。

就是说,美的本质、根源来于实践,因此才使得一些客观事物的性能、形式具有审美性质,而最终成为审美对象。

这就是主体论实践哲学(人类学本体论)的美学观。

那么,这种美学观是属于主观派、客观派还是“主客观统一”派呢?如前所说,所谓“主客观统一”这概念并不很清楚,原因是所谓“主”指的是什么?如果“主”指情感、意识、精神、心理,那么这种“主客观统一”论便仍然属于主观派,如立普斯和朱光潜。

但是,如果“主客观统一”中的“主”指的是人的实践活动,那情况就大不相同,人的实践是一种物质性的客观现实活动,即是说,这里的“主”实质上是一种人类整体作用于众多客观对象(如大自然)的物质性的客观活动,从而,它与客观世界的统一即这种主客观统一便不属于主观论,而属于客观论,它是客观论中的第三派,即一种现代意义的新的客观论,亦即主体性实践哲学的美的客观论。

它既是“主客观统一”论,又是客观论。

我在1962年《美学三题议》中曾指出:美只有在主观实践与客观现实的交互作用的意义上,而不是在朱(光潜)先生那种主观意识与客观自然的相互作用上,才可说是一种主客观的统一。

但这种主客观的统一,仍然是感性现实的物质存在,仍是社会的、客观的,不依存于人们主观意识、情趣的。

它所以是社会的,是因为:如果没有人类主体的社会实践,光是由自然必然性所统治的客观存在,这存在便与人类无干,不具有价值,不能有美。

它所以是客观的,是因为:如果没有对现实规律的把握,光是盲目的主体实践,那便永远只能是一种“主观的、应有的”的善,得不到实现或对象化,不能具有感性物质的存在,也不能有美。

只有“实现了的善”,才“不仅设定在行动着的主体中,而且也作为某种直接的现实而设定下来……设定为真实存在着的客现性”(列宁:《哲学笔记》)。

哲学家王东岳 你已知的任何知识 是真的

哲学家王东岳 你已知的任何知识 是真的

哲学家王东岳:你已知的任何知识,是真的现场笔记首发演讲|王东岳(哲学家、独立学者)笔记|笔记侠编辑|笔记侠 Notesman根据2015年10月25日下午王东岳先生在颠覆式创新研习社“哲学纵横谈”演讲整理,笔记侠经主办方授权发布,转载请联系kezhou20,违者必究。

人物名片:哲学家,独立学者,“递弱代偿”原理提出者,潜心终南山山下修学20年,终得《物演通论》。

导言:佛学上所说的“菠萝”,不是中国人说的“智慧”世间的所有知识只是临时的假设再低级的感应也是有逻辑的当下的逻辑体系失灵,是因为知识增进,信息量增大我们的认知不是为了求真,而是为了求存人类的文明发展,就是逻辑变革的过程实践不能检验真理越是常识,越是濒临崩溃真理是不存在的关键词:逻辑变革信息增量反射本能动机学习真理第一印象演讲笔记——一关于唯心、唯物和不可知论的讨论我们知道,逻辑推演的方向上导出的结论,不是我们的主观认定,而是逻辑必然带出的结果,也就是说,逻辑本身的运行规定了它的方向,这叫“做证明”、“做学习”、“思想的推演”。

我们现在收缩到唯心、唯物和不可知论,这三个通常意义上大家比较容易理解的哲学流派上进行讨论。

“我思故我在”,有一个问题,思是幽灵,飘荡的,不知道思从哪里来。

任何“知”缺少不了载体,精神必有肉体做载体,观念必须有对象做载体,认为“知”只是一个纯粹的理念或绝对精神,不成立。

因为你无论如何剥离不了这两个载体,这导致“物”必须是前提假设,而且“我思故我在”表达着“思”的发生不是无缘无故的。

如果“我思故我在”,那么“我思故他在”也成立,这就是唯物主义成立的前提。

那么为什么唯物的“唯”要去掉休谟和康德把这个问题完全结构化,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根本无法直立。

大家注意,既往哲学上发生的一切迷惑出现在一个问题上,二元论在一个横轴上平面讨论,也就是在横轴关系上平等地对待主体和客体。

可是从这个平面上、逻辑上,我们永远走不出悖论的二元关系,如果换一个角度在纵轴上,“知”只不过是“物”的属性。

结合中外美学史上对美的本质的探讨谈谈我个人的看法

结合中外美学史上对美的本质的探讨谈谈我个人的看法

结合中外美学史上对美的本质的探讨谈谈我个人的看法2009-5-16 2009-5-16 0:05:37 心情:幸福天气:晴温度:℃一、美的本质美学范畴内关于美的含义主要有以下几种:一是指审美对象,即什么是美;二是指美的本质,即美是什么;三是指与丑相对立的美学基本范畴,即狭义的美。

其中关于美的本质的问题,一直是美学家关注和争论不休的焦点问题。

(一)美学史上对美的本质的探讨美的本质在于探索审美对象为什么是美的,即美的根源何在的问题,古今中外的哲学家、美学家对这一问题进行了多种探索。

按照美在主观还是美在客观大致可分为四种观点:第一种是从客观精神上去探讨美的本质,把美的本质归结为客观理性、绝对精神等。

柏拉图认为美的本质是理念,只有美的理念才是真正的、永恒的美。

他认为美的理念是不依赖具体的美的事物的“美本身”,一切具体事物只有以美的理念才能成为美。

黑格尔提出“美是理念的感性显现”,他认为美是感性与理性、形式与内容的统一,但在这个统一体中感性形式是从属于理性内容的,是绝对精神的一种显现,美的本质在于理念,在于绝对精神。

第二种是从主观心理上去探讨美的本质,把美的本质归结为主观意识、审美感受等。

休谟认为美的本质是人的情感愉快;康德认为美的本质是主观情感;叔本华认为是意志;弗洛伊德认为是性本能;桑塔耶那认为是快感;克罗齐认为是直觉。

这些观点虽然涉及到审美心理学问题,并在揭示美的社会性能方面有合理之处,但正如马克思所指出的,他们抽象地发展了主观能动的方面,而不知道真正现实的、感性的活动本身,没有看到主观心理是客观物质现实的反映。

第三种观点是从客观世界的自然特征出发探求美的本质,认为美的本质就在对象的自然物质形式中,美是事物的某种属性或性质之间的某种关系。

亚里士多德认为美就在于事物的感性形式,在于事物外在形式的“秩序、匀称、明确”,美的本质就是事物的某种形式规则;博克认为美是事物的某些属性——细小、光滑、比例匀称等。

王东岳老师的西方哲学课讲义完整版讲课讲稿

王东岳老师的西方哲学课讲义完整版讲课讲稿

王东岳老师的西方哲学课讲义序言西方哲学跟东方思维方式的差别是如此之大,乃至于经过翻译后的西方哲学书籍几乎全部走味。

即使读翻译后的西方哲学原本原著,仍然很难体会西方哲学究竟想说什么。

本文如果严格按照西方哲学的表述方式,读者一定会是在云里雾里。

因此本文只能讲述西方哲学最基本的梗概,用相对直观、经验化和科学化的方式来表述这些大学哲学系中二百多个课时的内容,探究这个哲学思维的基础。

这些内容要是。

这种表述方法可能只能把哲学的一些意念给读者,并不能展现出西方哲学的思维方式和真正的推理方式,仅仅算是西方哲学思维方式的启蒙。

如果读者在这个基础上,还想对西方哲学的思脉进行更细致的了解,建议读一两本西方大哲的原著,比如柏拉图的《理想国》、亚里士多德的《形而上学》、笛卡尔的《哲学原理》和《形而上学的沉思》、贝克莱的《人类知识原理》和《海拉斯和婓洛诺斯的对话三篇》、休谟的《人类理解论》、康德的《纯粹理性批判》、黑格尔的《逻辑学》和《历史哲学》等等。

这里所说的西哲原著仅指西哲原著译本,因为学习外语本非易事,况且就算把外语学得非常好,也不见得定能理解外语原著,正如我们要理解中国的哲学书也并非易事。

如果觉得西哲原著难读,建议从王老师的《物演通论》入手。

“哲学”有广义和狭义两种说法。

“广义哲学”大抵是把一切稍显玄妙的东西都标榜为哲学,或者,是把粗陋的政治鼓吹附会其间,故在现代中国早已泛滥成灾。

因此,才出现国人多“哲人”的局面,此可谓萝卜白菜哲学。

然而,惟因如此,国人也离哲学最远。

钱钟书在《围城》一书中写道:“中国从来没有过‘哲学家’,只有‘哲学家学家’。

”也就是说,中国的哲学研究者大抵是在研究其他哲学家的哲学,而并非自己的哲学。

所以中国会有很多“哲学家学家”,但其中没有一个是哲学家。

本文仅就“狭义哲学”而谈。

严格说来,中国自古就与哲学无缘。

在有关“国学”的系列讲座中,王老师曾经只用“中国思想史”之说,而不用“中国哲学史”,即为避免混淆。

美学原理美的本质问题

美学原理美的本质问题

美学原理美的本质问题第⼆讲美的本质问题(1):美的普遍性美学的基本问题:美是什么?——注意:“美是什么”“什么是美”是两个问题“美是什么”——给“美”下定义——普遍性“什么是美”——给具有“美”特征找到案例——经验性⼀问题:给“美”下定义是很难的“你幸福吗?”“什么是幸福?“XX美吗?”“什么是美?”美的感受VS美的定义(前者偏重个体感觉经验;后者偏重普遍经验)——问题:美是什么?美是因⼈⽽异的?如果美是因⼈⽽异的——没有讨论的必要。

⼝味⽆争辩——美不具有普遍性——美学就不是学科⼀、美的普遍性问题1、美是否具有普遍性?三个判断:——这个杯⼦是红的——事实判断——证明——这个杯⼦是热的——感官判断——⽆法证明——不要求⼤家普遍同意——这个杯⼦是美的——审美判断——⽆法证明——要求⼤家普遍同意审美判断、趣味背后是⼀个⼈⼀⽣见到的全部东西的总和审美意味着选择,选择的本质是做判断——判断的基础是见识Ps:客厅墙壁上挂⼀幅画,挂什么?问题:审美判断与事实判断、感官判断区别是什么?——是个⼈的主观感觉的判断,但⼜要求普遍同意——有特殊性的同时,⼜寻求普遍性——美学为什么能成为⼀门学科?蕴含着⼀种普遍性——美的普遍性——美不为个⼈意志所转移——美的客观性——美的规律性——学科2、中西⽅美学史上关于美的普遍性认识历程(1)、毕达哥拉斯(古希腊开⼭⿐祖)哲学美学思想核⼼:“数是万物的本源”——数是⼀切事物的本质,也是美的本质——美是和谐的数黄⾦分割——0.618应⽤:五⾓星斐波拉契数列:第三个数宇开始,每⼀个数字是前两个数字之和:1、1、2、3、5、8、13、21前⼀项和后⼀项作⽐之后形成数列:1/1、1/2、2/3、3/5、8/13、13/21(2)、苏格拉底观点:⼀个东西美不美,不在于它合不合规律,⽽在于它合不合⽬的。

结论:美就是有⽤。

(3)、柏拉图:理念A.洞⽳之喻——光明世界:理念世界VS影⼦世界:现实世界B.床之喻——现实事物都是对理念事物的分有和模仿。

王东岳讲座第48课

王东岳讲座第48课

王东岳讲座第48课王东岳48.哲思总结——我们人类的认知为何有偏差?从人类文明本源出发,重塑你的认知,在更高的地方看世界——这是一场关乎人类命运的终极论述!我在前面讲课的时候始终在讲一句话,人类文明不是铺垫在客观世界之中的,而是铺垫在思想家的思想通道之中的。

因为所有动物都生活在客观世界之中,它们为什么不创造文明呢?人类的文明是在人类思想功力的调动,是在人类虚拟和假设的基础上,求证出符合逻辑的知识体系,这样延展和铺垫的产物。

以上这些都是大家要建立的基本观念,它和我们原有的观念有很大的区别。

但是你只有理解这些东西,你逐步才能理解人类文化、人类文明乃至人类知识的构成基础。

那么我们的知识既然只是一个主观逻辑模型,那么这个逻辑模型为什么能够指导我们的实际生存?这当然是一个重大的问题。

也就是说,我们的感知是在一个封闭通道中进行的,我们并没有感知之外的另一个通道抵达外物,因此我在书中把它描述为“形而上学的禁闭”。

所谓“形而上学的禁闭”,你可以把它用更简单的方式理解,叫“感知通道禁闭”。

因为我们所说的世界永远是我们主观感知中的世界。

我们并没有主观感知通道以外的另一条通道抵达外物,这也就是为什么即使在中国的今天,也有人提出全知论,就是我们所说的世界永远是我们主观感知的总和。

其实这个观点在西方哲学史上早就证明了,可仅仅停留在这一点上是不够的,因为这里有一个问题,我们的感知是什么?既然我们的感知只是一个封闭的主观感知通道,它为什么跟我们的实际生活和跟外部世界的对接有效?而且我们的感知逻辑模型为什么不断地变革?这些问题仅用全知论都是不足以回答的。

全知论只说我们所说的世界永远是我们的感知模型,这在哲学上只相当于说吃饱了不饥——说了一个最简单的事实,可为什么这种表述是有价值的?是因为它纠正了我们认为我们的感知是客观世界的真实反映。

所以请大家理解,我们一切感知、一切思想、一切知识、一切学说,都不是客观世界的真实反映,而仅仅是一个思维模型。

文艺美学基本理论·美的本质

文艺美学基本理论·美的本质

文艺美学基本理论·美的本质文艺美学基本理论·美的本质△“美的本质”究竟是什么,对这个问题的回答,历史上主要有两种:一种是从精神世界出发,把美归结为意识、理念,它颠倒了物质与意识的关系,属于唯心主义;一种是从客观世界的自然特征出发,认为美仅仅在于对象的自然的物质形式,它带有明显的机械的直观性质。

自从马克思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提出“劳动创造了美”以及人的本质力量的对象化的问题之后,关于美的本质问题的探讨才真正开始有了一个新的起点。

“人的本质力量的对象化”的实现,是有条件的,作为一种社会现象,美是对人而言的。

在人类出现之前,因为没有观照对象的主体存在,所以从事物皆以对立方面为自己存在的条件的对象化关系意义上说,则无所谓美丑。

即使人类社会初期,因为人还没有彻底与动物相分离,这时凭借自然条件而存在的自然美的底蕴,也不是以美的对象物存在的。

只有当人摆脱了动物的形态,体现出人的本质之后,才产生了“对外界的喜悦,对装饰和游戏的爱好”。

才在与自然的物质变换中创造了美。

因此探讨美的本质,不能不了解美的发生发展的过程,只有从这里入手才能把握人的本质力量对象化的实质。

美与人联系在一起,因此我们要由人而论及美。

就物种关系来说,“自由自觉的活动恰恰就是人类的特性。

”这是人与动物最本质的区别。

动物是和它的生命活动直接同一的,它的活动出于本能;而人的生命活动是有意识的,他可以把自己的生命活动化作意志和意识的对象,他通过生产实践改造自然、生产产品,同时也创造了自身。

马克思曾用生动的事例阐明人与动物的这个根本区别,他指出,蜜蜂建筑蜂房的本领使人间的许多建筑师感到惭愧。

但是,最蹩脚的建筑师从一开始就比最灵巧的蜜蜂高明的地方,是他在用蜂蜡建筑蜂房以前,已经在自己的头脑中把它建成了。

就是说,人的活动是有计划、有目的的,并且知道怎样使自己的意志去服从自己的目的。

他在改变客观世界的自然形态之前,就已经在大脑中构成一种蓝图,“人给自己构成世界的客观图画,他的活动改变外部现实。

论美的本质王东岳

论美的本质王东岳

论“美”的本质王东岳关于美与美学的问题,讨论方式有两种:一种就是讨论美学的具体范畴,涉及美学与审美的一般问题;另一种就是讨论美的本质,也就就是问美这个东西究竟就是什么。

而第二种讨论方式只能就是一种哲学方式。

我今天就是在哲学的意义上讨论美的本原,因此,各位同学可能会认为它与美离得比较远,然而,正因为离得比较远,于就是它才可能真正把握美的本质。

一我们首先谈谈美的问题的提出。

在哲学史上,第一个提出“美的本质” 问题的,就是古希腊哲学家柏拉图。

柏拉图以苏格拉底与她人对话的方式,讨论了这个问题,得出的唯一结论就是“美就是难的”。

柏拉图认为,“美”这个问题就是非常困难的,甚至几乎就是无法说清楚的。

在此篇中,苏格拉底用归谬法的方式否定了对“美就是什么”的所有回答。

换一句话说,柏拉图用这样的方式就是想告诉人们,美的问题用多因素分析的方式得不出结论,必须找到它的单因素决定方向,否则这个问题就讨论不下去。

为什么说“美的本质”就是一个哲学问题呢?我简单谈谈哲学的含义。

哲学不同于其她学问的地方,就在于哲学就是追究终极原因的学问。

也就就是说,它不在一般的或直观的浅层上追问形成事物个相的原因。

比如说,我们讨论健康,如果站在一般的因素层面上讨论,1000个因素都说不完。

哲学不这样讨论问题,而我们通常的科学或一般的学问都就是多因素的讨论问题。

多因素讨论问题的方式使得任何一个因素都不能成立,因此多因素讨论问题的可成立性就是大可怀疑的。

而哲学就是追究终极因素,就是讨论问题的单因素。

因此,罗素对哲学有个说法:哲学与神学很有相似之处,因为哲学与神学所探讨的问题都就是终极问题。

哲学与神学的不同点就是,哲学就是用理性探讨终极问题,神学就是用信仰抵达终极关怀。

从另一方面说,哲学与科学又有相似之处,它们的相同之处在于它们都使用理性这个工具,它们的不同之处在于,哲学探讨的就是终极问题,而科学探讨的就是具体问题。

“美的本质”这个问题,从具体层面上就是探讨不了的,因此,探讨这个问题必须从哲学说起。

论美本质的三种逻.辑形式

论美本质的三种逻.辑形式

论美本质的三种逻辑形式周全田(周口师范高等专科学校中文系,河南周口������)摘要:人类思维的发展大致经历了三个基本阶段,即形式逻辑、辩证逻辑、模糊逻辑。

相应地,美的本质问题也经历了这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就是:美的“主观论”、“客观论”等单一性规定的形式逻辑;第二阶段是:美的“主客观统一论”等多样统一性规定的辩证逻辑;第三阶段是:美的“真空”论、“一切”论、“无所不在”论等绝对性规定的模糊逻辑。

它们的思维空间若用现代数学中的集合来表示,那就是:()、[]、{}。

可以说,人类对于美本质的认识,迄今,所有的定义和解释都不可能超出这三种逻辑形式。

关键词:美本质;形式逻辑;辩证逻辑;模糊逻辑中图分类号:文献标示码:文章编号:-��(����)��-����-��收稿日期:--作者简介:周全田(-),男,河南新野人,周口师范高等专科学校中文系文艺美学教研室主任,副教授。

人类思维的形式通常被描述为抽象思维和形象思维等基本模式,但是如果我们从思维的发展过程来看,应该说它主要经历了三个基本阶段:第一阶段是形式逻辑思维,第二阶段是辩证逻辑思维,第三阶段是模糊逻辑思维。

相应地,关于美的本质问题,也经历了三个阶段,这说明思维方式的不同是导致对美定义和解释的不同的根本原因。

本文作者试图通过对美本质的这三种逻辑形式的比较研究,使美本质的千年之谜能有一个相对的结论。

一、美本质的形式逻辑让我们先从古希腊的本体论哲学家柏拉图的观点说起。

关于美的本质问题,柏拉图是这样认为的,他说:“首先,这种本性(指美的本质一引者注)是永恒的,不生不灭的,不盈不缺。

其次,……它是独立的,始终单一的存在。

所有其他美的事物以某种方式分有它,虽然它们生灭不已,可它自身却从不增加或减少,也不受其他事物影响。

”[]()从这段话中,我们不难悟出:在柏拉图的思维中,美的事物与其他事物的确是相对独立的存在,而且这种对立是最基本的二元对立。

所谓“不受其他事物影响”,通常被后人理解为,美的事物与非美的事物之间有一个绝对静止的界限,美的事物就是美的事物,非美的事物就是非美的事物,二者之间是由“美本质”这个分界线割裂开来的。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论“美”的本质王东岳关于美和美学的问题,讨论方式有两种:一种是讨论美学的具体范畴,涉及美学和审美的一般问题;另一种是讨论美的本质,也就是问美这个东西究竟是什么。

而第二种讨论方式只能是一种哲学方式。

我今天是在哲学的意义上讨论美的本原,因此,各位同学可能会认为它和美离得比较远,然而,正因为离得比较远,于是它才可能真正把握美的本质。

一我们首先谈谈美的问题的提出。

在哲学史上,第一个提出“美的本质” 问题的,是古希腊哲学家柏拉图。

柏拉图以苏格拉底和他人对话的方式,讨论了这个问题,得出的唯一结论是“美是难的”。

柏拉图认为,“美”这个问题是非常困难的,甚至几乎是无法说清楚的。

在此篇中,苏格拉底用归谬法的方式否定了对“美是什么”的所有回答。

换一句话说,柏拉图用这样的方式是想告诉人们,美的问题用多因素分析的方式得不出结论,必须找到它的单因素决定方向,否则这个问题就讨论不下去。

为什么说“美的本质”是一个哲学问题呢?我简单谈谈哲学的含义。

哲学不同于其他学问的地方,就在于哲学是追究终极原因的学问。

也就是说,它不在一般的或直观的浅层上追问形成事物个相的原因。

比如说,我们讨论健康,如果站在一般的因素层面上讨论,1000个因素都说不完。

哲学不这样讨论问题,而我们通常的科学或一般的学问都是多因素的讨论问题。

多因素讨论问题的方式使得任何一个因素都不能成立,因此多因素讨论问题的可成立性是大可怀疑的。

而哲学是追究终极因素,是讨论问题的单因素。

因此,罗素对哲学有个说法:哲学和神学很有相似之处,因为哲学和神学所探讨的问题都是终极问题。

哲学和神学的不同点是,哲学是用理性探讨终极问题,神学是用信仰抵达终极关怀。

从另一方面说,哲学和科学又有相似之处,它们的相同之处在于它们都使用理性这个工具,它们的不同之处在于,哲学探讨的是终极问题,而科学探讨的是具体问题。

“美的本质”这个问题,从具体层面上是探讨不了的,因此,探讨这个问题必须从哲学说起。

美到底是什么?众说纷纭。

齐白石有句名言:美就在似与不似之间。

也就是像与不像之间,他说,如果太像,就有媚俗之嫌,如果完全不像,就有欺世之嫌。

美一定在似与不似之间,也就是说,美是一个很飘忽的东西。

古代最早讨论美的哲学家柏拉图认为,美是一个主观理念。

也就是说,美不是一个客观派生的东西。

他的学生亚里斯多德提出不同的看法。

亚里斯多德认为,美是有一定客观性的,美是外部对象的一种和谐。

比如我们说一个人美,他一定要头有多大,四肢有多长,躯干要是怎样的状态,恐怕美包含在这种协调关系里。

哲学继续发展,所有的哲学家都在探讨美的问题。

到了康德和黑格尔,美的问题再度转化到纯理念方面。

那么,美到底是客观的还是主观的?美到底是什么?既往哲学家那种讨论方式,我认为不能解决问题,不能得出结论。

我们今天换一种方式,从远距离来讨论“美是什么”。

二讨论“美是什么”,我们首先必须搞清“感知”和“精神”是什么,因为美是一种精神现象,或者说,是精神现象中一个心理层面的反应。

如果“精神”的起源搞不清,“美”这个问题就无从谈起,或者“美的本质”就无从谈起。

我们现在把二十世纪的系统科学拉开一个幅面,那么,我们在哲学上,或者说在精神的起源上,似乎可以找到另外一个讨论问题的方式。

二十世纪自然科学的重大发展,导出了一个重要的结论,那就是“万物一系”和“万物同质”的概念。

所谓“万物一系”是什么意思呢?我们举一个例子,美国有个著名的物理学家,叫盖尔曼,他是夸克的发现者,获得了物理学诺贝尔奖。

他说,世界万物都是夸克和电子组成的,可是为什么会有这些物质的差别呢?比如一块石头和一只美洲豹,它们都是夸克和电子组成的,可是何以会出现千姿百态的物类差别呢?这是科学家不能回答的问题,即使是诺贝尔奖物理奖得主也不能回答这个问题。

但是二十世纪最重要的事情就在于人们发现万物是同质的。

我们过去认为,物与物之间的不同是因为它们所含内容的不同,即物质内在的质料不同。

比如说,桌子和人的区别是因为内在的物料不同,这个说法不成立。

因为,从根本上讲,木头和人所借以组成的基本粒子是完全一样的。

这个问题早在古希腊时就出现了,古希腊第一位哲学家泰勒斯就是这样提出问题的,他只留下了一句话“水是万物之原”,从而成为人类历史上第一位圣哲。

这句话错和对并不重要,他给了一个重要的提示,古希腊最早的哲学家就在追问世界的本原,并且当时就怀疑到世界万物本质上只是一种东西的产物。

又过一百多年以后,留基伯和德谟克里特就提出了“原子论”。

迄今,原子论仍然是当代物理学的最前沿。

也就是说,认为世界万物是由最基本元素组成的,这个想法是2500多年以前的哲学家提出来的,而现代物理学的前沿仍然在研究这个最基本的问题,虽然现在已经超越原子,研究到基本粒子,可是当时哲学家所说的原子论就是今天穷追不舍的那些基本粒子。

哲学在终极上讨论问题的方式成为科学的先导。

二十世纪的重要发展在于,除了发现万物同源以外,更重要的是发现了物质演化是一个总系列,即“万物一系”。

这个发现要从达尔文谈起。

十九世纪,达尔文提出生物进化论以后,人们认识到,至少在生物界,物种的演化是一个逐步发生的过程,是一个一系演化的过程。

到了二十世纪,这个结论被大大的扩展了。

人们发现,在生物进化以前还有一个分子进化,即从无机小分子到有机大分子、乃至生物大分子的逐步进化过程。

这个过程最有名的实验是1953年的奥巴林实验。

奥氏等人把一些很简单的无机分子和有机分子放在一个烧瓶中,模拟原始地球状态,在自然条件下,由这些小的无机分子和有机分子逐步衍生出蛋白质的长肽链。

生命和分子间的界限终于被打破。

然后,二十世纪的一个重大发现就是,其实生命归根结底不过是一系列分子编码而已。

基因学说的出现使分子存在和生命存在之间的鸿沟被填平了。

继续往前进,物理学家又发现,在分子进化之前是原子进化。

比如一张化学元素周期表,从它的第1号元素——氢元素,到它的第92号元素——铀元素,它的整个发展过程在自然、在宇宙、甚至在现代的超新星大爆炸理论里,也是一个逐步演化生成的过程。

这就使得我们现在可以用新的眼光来看待世界。

古希腊哲学家所提出来的“万物同质”的概念,不仅被当代科学证明了,而且把这个“同质”的概念转化为一个演化的序列。

谈美学我为什么要从这里开始呢?我们要看看“精神”到底是怎么发生的。

因为说到底,美学问题终究不能与精神活动完全分开。

我们可以看到这样一种现象:越原始的物质存在状态,它在宇宙中的存在丰度越高,衍存时间越长,也就是稳定性越强;越后衍的物种,它在宇宙中的总存在质量越小,存在的时间越短,也就是稳定度越差。

我们先拿原子来看。

元素周期表上的第1号元素——氢元素,约占宇宙元素总量的80%,而第2号元素——氦元素约占宇宙元素总量的20%,其他90种天然元素加起来的总质量还不到1%。

我们再看太阳系。

太阳系中心的太阳是一颗恒星,它是基本粒子存态和原子存态的基本存在形式,太阳的质量占据了太阳系总质量的99.86%,九大行星加上星际物质只占太阳系总质量的0.14%。

然后,生命只在九大行星之一的地球上薄薄的覆盖了一层。

也就是说,由原子存在、分子存在、再到生物存在,其质量分布是逐层递减的。

再看,越原始的分子存量越大,比如最简单的无机分子,它构成分子存在的最大量,然后,从有机低分子至生物高分子比例越来越少,到生命已经是更少的一个存量,仅仅在地球表面形成了一层薄弱的生物圈。

我们再往下看,38亿年前已经存在的最原始的单细胞生物到现在仍然是地球上生存力度最强、质量分布最大的生物物种,要知道,地表土壤的形成都与这些不起眼的菌类作用有关。

达尔文把一个问题搞错了,在达尔文的进化论里,他认为物种的发展是越来越高级,适应性和生命力倾向于越来越强。

实际上不是这样。

显然,这里有一个需要把“能力”和“能度”加以区别的问题存在。

在达尔文的那个时代,古生物学的测定方法还比较落后,比如说同位素14C的测定技术当时还没有出现。

现代古生物学已经能够证明这样一个规律:越高级的物种,它的生存力度反而越弱。

比如最原始的单细胞生物,它们已经存在了38亿年,独霸地球长达二十亿年之久,而且迄今仍然是地球上生存力度最强的物种。

再比如爬行动物恐龙,大约出现在2亿多年以前,它们称霸地球的时间只有1亿多年。

爬行动物、脊椎动物后面是哺乳动物,它们存在到现在只不过7000万年——9000万年,而在人类出现以前,99%的哺乳动物已经灭绝了。

那么,我们可以看到一个现象:物质的演化是一个存在效价递减的过程,随着物质演化流程的进行,物质的存在度是递减的。

按照现代宇宙大爆炸理论,在物质演化的过程中,150亿年前最早出现的是基本粒子(它的存量最丰,稳定度最强,存在的时间最长),然后出现的是分子,再后是原始单细胞生物、多细胞低等水生生物、两栖动物、爬行动物、脊椎动物、哺乳动物、灵长类。

我们会发现,它们在宇宙中的存量是递减的,生存的稳定度也是递减的。

同时,我们还发现,在宇宙物质的演化过程中,物质的属性越少,它的能力就越小。

最原始的物质存在是没有属性的,而没有属性就无可认识。

在宇宙大爆炸以前,物理学家把它叫“奇点”。

“奇点”的意思就是,不管你用任何方法,无论是用数学的计算方法或是物理学的探测方法,到那个地方全都无效。

因此,如果你问“宇宙大爆炸以前是个什么状态”,任何人都无法给出回答。

现在认为,在宇宙大爆炸以前,甚至连时间和空间都没有。

在奇点状态,当物质存在度达到最高上限的时候,属性几近于零。

随着物质存在度的下降,属性越来越丰化,我们把这种现象叫做“代偿”,或者叫做“代偿效价”,它的量化概念就是“代偿度”。

物质存在越衰弱,它的存在效价或存在度越低,其属性和能力就越强,这一点生物界进化中也一直在表达,因此它们之间存在一个反比函数关系,而且它们两者相加总是一个常量。

对此,我做些简单说明。

物质的存在效价和它的属性代偿效价是一个反比函数关系。

如果把Ed叫做存在效价,把Pb叫做代偿效价,我们就会发现,在物质演化的过程中,存在效价和它的代偿效价有一个数学上的关系:Pb=f(Ed),同时,它们两者相加的总和呈现为一个常量(Ed+ Pb=Ts),我把它叫“存在阈”。

也就是说,存在有一个阈值,低于这个阈值,物质就不能存在。

如果它的存在效价衰落了,那么它必须使属性的分化程度相应增加,以确保它维持在存在阈以上,这个物种才能存在。

举一个简单的例子。

我们临床上有一种疾病,叫“先天愚型”,这是一种返祖现象,这种小孩生下来,他的智能只相当于原始灵长物动物的低智状态,这种孩子通常是活不成的。

作为人他已经进化前衍了,他的存在度已经很低了,可他的属性代偿不足,这样的孩子在天然状态中是无法存活的。

那么,这里标志着我们精神的源头。

当代生物学上已经能够证明,过去哲学家所说的精神,包括理性、知性、感性这些概念,并不是人类所独有的,而是在生物进化的过程中逐步发展起来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