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物学Ⅰ》教学大纲
最新090203动物学
090203动物学《动物学》课程(090203)教学大纲一、课程基本信息课程中文名称:动物学课程代码:090203学分与学时:6.5学分 138学时课程性质:专业必修授课对象:生物技术及应用二、课程教学目标与任务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掌握各动物门及主要纲的主要特征;重要代表动物的形态结构、生理机能和个体发育和特点;基本掌握门、纲、目的分类、生态及经济地位;掌握动物学实验的基本技能,提高实际操作能力;基本学会动物的采集、培养、标本的处理和制作等技能;了解国内外动物学发展的新成就。
三、学时安排课程内容与学时分配表四、课程教学内容与基本要求第一章绪论教学目的和基本要求:本章要求学生明确动物学的概念,掌握动物学学习的目的、任务、研究方法和分类知识重点与难点:双名法及命名原则;物种的概念教学方法:多媒体教学主要内容:第一节生物的分界及动物在其中的地位第二节动物学及其分科第三节研究动物学的目的意义第四节动物学发展简史(一)西方动物学的发展(二)我国动物学的发展第五节动物学的研究方法(一)描述法(二)比较法(三)实验法第六节动物分类的知识(一)分类依据(二)分类等级(三)物种的概念(四)动物的命名(五)动物的分门第二章动物体的基本结构与机能教学目的和基本要求:本章要求学生基本掌握细胞的一般特征、细胞的结构及细胞的分裂;了解四种基本组织的形态特征与机能特点;了解器官与系统的基本概念重点与难点:四种基本组织的形态特征与机能特点;教学方法:多媒体教学主要内容:第一节细胞(一)细胞的一般特征(二)细胞的化学组成(三)细胞的结构(四)细胞周期(五)细胞分裂第二节组织与器官系统的基本概念(一)组织(二)器官和系统第三章原生动物门教学目的和要求:本章要求学生掌握原生动物门的主要特征,明确原生动物是动物界中唯一的单细胞动物类群,是最原始、最低等的动物类群;基本掌握原生动物各纲及代表动物的特征;了解原生动物与人类的关系。
重点与难点:原生动物门的主要特征和各纲的主要特征;间日疟原虫的生活史教学方法:多媒体教学主要内容:第一节原生动物门的主要特征:⑴单细胞动物,以各种细胞器完成各种生理功能;⑵具有多种营养方式:光合营养、吞噬营养、渗透营养等;⑶生殖:有性生殖包括配子生殖和接合生殖等;无性生殖包括二分裂、出芽生列、裂体生殖等;⑷形态、大小及分布;⑸分类概况。
《动物学》课程教学大纲
《动物学》课程教学大纲课程名称:《动物学》课程类别:专业基础课适用专业:生物技术考核方式:考试总学时、学分: 64 学时 4 学分(全学年)其中实验学时:0 学时一、课程教学目的动物学是高等师范院校生物技术专业教学计划的主要科目之一,是动物系列科学的基础主干课。
课程内容主要涉及动物有机体形态结构、分类、生命活动与环境关系以及发生发展的规律。
其目的是阐明动物的生命活动规律,以利于动物多样性的保护和可持续利用。
通过本课程学习,着重加强对动物学基础理论和基本技能的训练,系统地掌握动物学的基础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加深对以动物适应机制为中心,系统发育为主线及动物个体发育与系统发育的统一、形态与机能的统一、机体与环境的统一的动物学原理的理解,为后续专业课学习和从事专门研究工作打下必要的基础。
培养学生具备胜任中学动物学教学及开展自然科学教育技能。
本课程的研究对象是丰富多彩的动物世界,学好动物学,必须要勤于观察,善于观察。
动物世界和人类生活有密切关系,因此要学会用动物学的知识解释生活,生产实践中的问题,为今后开展动物科学研究打下坚实基础。
二、课程教学要求1. 正确认识课程的性质、任务及其研究对象,全面了解课程的体系和结构;2. 牢固掌握动物各门及主要纲的特征;重要代表动物的形态结构与机能的适应;动物发生与发展的规律;主要门类的演化关系;动物地理分布的基本知识和了解动物学科的发展前沿;3. 了解华北地区的动物种类及分布,生物多样性与生存环境的关系,从而加强动物资源的保护意识;4. 以生物多样性及现代分子生物学研究成果为线索,介绍动物科学的最新研究成果,为今后开展科学研究打下良好基础。
三、先修课程无四、课程教学重、难点通过课程的学习,引导学生多方面接触自然、联系实际,丰富感性认识,通过描述、比较和实验等常用的研究手段,将观察到的现象进行分析和归纳,作出科学的解释,从而揭示动物的形态结构、生命活动与环境的关系及系统发育等。
1《动物学》教学大纲
《动物学》课程教学大纲一、基本信息1、课程中文名称:动物学2、课程英文名称:Zoology3、课程编号:0217134、课程类别:学科基础课5、课程性质:必修课6、适用层次:汉族本科和民族本科7、适用专业:水产养殖学、动物科学、动物医学、动植物检疫等专业8、开课学期:第一学期或第三学期9、学时:总学时40(理论课26学时,实验课14学时)10、学分:2学分二、课程教育目标《动物学》是研究正常动物的形态结构及其特征、分布特点、动物的生理机能及其发生、发展规律的科学,它是生物学的重要基础组成部分之一,是农林院校动物科学、动物医学、动植物检疫、水产养殖学专业的基础课。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能为专业基础课《家畜解剖学》《家畜组织胚胎学》《家畜生理学》《水生生物学》《鱼类学》及专业课中的《兽医寄生虫病学》《家畜繁育学》《兽医传染病学》《饲养学》《家畜环境卫生学》等课程的学习打下基础。
通过本课程的教学,使学生能系统地掌握有关正常动物的形态结构,动物体的基本结构,形态结构与生理功能的关系、动物的生殖和个体发育的一般规律、动物的进化历程,了解动物的分类与分布,动物与环境,动物进化方面的基础知识及常见的名词术语,重点掌握与动物科学、动物医学、动植物检疫、水产养殖专业有关的主要动物类群的生物学特征,为以后的学习和研究打下基础,掌握与上述课相关的基础课理论和实验操作技能,并能了解到动物学的研究热点及最新进展。
三、教学内容与要求1、理论课教学内容(1)教学要求了解生命科学的一些研究热点问题(如生物多样性),理解并掌握动物生命的基本特征,动物的形态结构和机能,动物细胞的结构,动物生殖和发育的一般规律,动物的分类原则和方法及动物的命名。
了解动物的结构与生理功能的关系、动物与环境的相互关系。
动物进化的基本知识和基础理论。
系统地了解动物进化的一般规律,重点掌握与动物科学、动物医学、动植物检疫、水产养殖专业有关的原生动物,扁形动物,线形动物,环节动物,节肢动物,鱼类、爬行类、鸟类、哺乳类等动物类群的生物学特征及其与人、畜的关系,了解在动物进化中的一些非常有代表性的动物种类,能以其为代表理解其所属类群的特征,了解进化历程中的一些关键性的、起联系纽带的动物的分类地位。
《动物学》上教学大纲
《动物学》上教学大纲课程名称:动物学课程类别:专业必修课学时:48 学时学分:3学分考核方式:考试适用专业:生物科学开课学期:第1学期一、课程性质、目的任务动物学是生物科学类本科教学计划中的主要必修课程之一。
它包括无脊椎动物学和脊椎动物学两大部分,是生物科学类专业学生必须具备的基础知识。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培养学生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使学生系统地掌握动物学的基础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
二、课程基本要求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系统掌握各门及重要纲的主要特征,各门纲代表动物的形态结构、生理机能和个体发育的特点;基本掌握门(亚门)纲及目的分类、生态及经济地位;了解动物界发生发展的基本规律及演化关系;重视野外实习,提高对动物的观察能力、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了解动物学国内外发展的新成就。
三、学时分配四、教学方法与考核1.教学方法:理论教学手段主要采用多媒体辅助讲授法,并结合讨论和习题(动物学实验、野外实习)2.课程考核方法:考试课程考核一般由平时成绩和期末考试成绩二个部分来核定成绩。
(1)成绩的组成:平时成绩和期末考试成绩分别占20%和80%。
(2)考试的形式:采用闭卷的方式。
考试题目要全面,符合大纲要求,同时要做到体现重点,题量适度,难度适中,难度和题量的梯度应按照教学要求的不同层次安排。
不出难题、偏题。
未作具体教学要求的内容不做考试要求。
五、大纲正文(一)绪论(2学时)【目的要求】1. 掌握动物学的定义,研究动物学的目的。
2. 使学生理解物种的概念及命名法则。
【教学重点】1. 研究动物学的目的、内容和研究方法。
2. 双名法。
【教学内容】第一节动物学的定义及其主要分科第二节研究动物学的目的和意义第三节动物学发展简史第四节动物学的研究方法第五节动物分类的基本知识一、生物的分界及动物在生物界的地位二、动物分类的意义和方法三、种的概念和分类阶元四、动物的命名及现行的分类系统五、各门概述(二)动物体的基本结构与机能(2学时)【目的要求】1. 明确动物体的结构与机能的基本单位是细胞,掌握动物细胞的基本结构特点以及动植物细胞的主要区别。
《动物学教学大纲》
动物学教学大纲第一章绪论(1课时,讲授1课时)【知识点提示】动物学的定义及其主要分科;动物学与其他学科和人类的关系;动物分类的基本知识。
【重、难点提示】动物学的定义及其主要分科;动物在生物界的地位;种的概念和分类阶梯;动物的命名。
第一节动物学的定义及其主要分科第二节动物学与其他学科和人类的关系第三节动物分类的基本知识一、生物的分类及动物在生物界的地位二、动物分类的意义和方法三、种的概念和分类阶梯四、物种的命名和现行分类系统第二章动物体的基本结构与机能(2课时,讲授2课时)【知识点提示】动物细胞的基本结构与机能;动物组织的类型、基本结构与机能;动物的器官和系统。
【重、难点提示】动物细胞的基本结构特点及其与植物细胞的主要区别;动物器官和系统的基本概念、结构特点及其机能。
第一节动物的细胞一、动物细胞的一般特征二、动物细胞的基本结构与机能三、动物细胞的增殖第二节动物的组织一、组织的概念二、上皮组织三、结缔组织四、肌肉组织五、神经组织第三节动物的器官和系统一、器官和系统的基本概念二、动物十大器官系统概述第三章动物的繁殖与个体发育(2课时,讲授2课时)【知识点提示】繁殖的概念及动物繁殖的方式;动物个体发育阶段的划分;多细胞动物的早期胚胎发育;动物个体发育与系统发育的关系。
【重、难点提示】动物繁殖的方式;多细胞动物早期胚胎发育的几个主要阶段及各阶段的主要特点;个体发育与系统发育的关系。
第一节繁殖的概念与动物繁殖的方式一、繁殖的概念二、动物繁殖的方式第二节动物的个体发育一、胚胎发育二、胚后发育第三节多细胞动物早期胚胎发育的几个主要阶段一、受精及受精卵二、卵裂三、囊胚的形成四、原肠胚的形成五、中胚层及体腔的形成六、胚层的分化第四节个体发育与系统发育第四章原生动物门(3课时,讲授3课时)【知识点提示】原生动物门的特征;鞭毛纲、肉足纲、孢子纲、纤毛纲的主要特征及其重要种类与人类的关系。
【重、难点提示】原生动物门的主要特征;各纲的主要特征及其重要种类的形态特征、生活史及其与人类的关系。
动物学教学大纲
《动物学》教学大纲(jiào xué dàɡānɡ)说明动物学是生物专业的一门基础课,为后续课程如动物解剖学、动物生理学、动物生态学、动物系统学、动物组织胚胎学、动物养殖学、进化生物学、系统生物学及进化论等奠定基础的。
因而(yīn ér)在内容安排上要注意到知识连贯性和系统性,又要避免与有些后续课程的重复。
生物教育专业的培养目标,主要是培养中学生物学教师,生物学专业的培养目标是培养高等院校师资及专业研究人员。
因此,教学大纲所规定的教学内容,既要满足作为中学生物学教师必须具备的动物学知识和技能(jìnéng)的要求,同时知识的深度和广度上有较大提高,以适应培养更高层次的专门人才。
1、教学目的:通过动物学的学习,使学生掌握不同类群动物体的形态结构、分类及有关动物学的基本知识、基本技能、基本技巧和动物学的系统知识,具有(jùyǒu)胜任中学动物学教学工作能力和获得科学研究的初步训练。
2、学时(xuéshí)分配:总学时136。
讲授内容:70学时;实验内容:66学时。
绪论一、生物的分界及动物在其中的地位二、学习动物学的目的、任务和方法三、动物分类知识第一章动物体的基本结构与机能第一节细胞(自学)第二节组织和器官系统的基本概念一、组织1.上皮组织:⑴被覆上皮⑵腺上皮⑶感觉上皮2.结缔组织:各种结缔组织的结构、分布及功能3.肌肉组织:各种肌肉组织的结构、分布与功能4.神经组织:神经组织的结构、分布与机能二、器官和系统1.器官2.系统(xìtǒng)第二章原生动物(yuánshēng-dòngwù)门第一节原生动物门的主要(zhǔyào)特征及分类一、原生动物(yuánshēng-dòngwù)门的主要特征二、原生动物(yuánshēng-dòngwù)门的分类三、目前对原生动物的分类研究概况第二节鞭毛纲一、代表动物——绿眼虫二、鞭毛纲的主要特征三、鞭毛纲的重要类群第三节肉足纲一、代表动物——大变形虫二、肉足纲的主要特征三、肉足纲的重要类群第四节孢子纲一、代表动物——间日疟原虫二、孢子纲的主要特征三、孢子纲的重要类群第五节纤毛纲一、代表动物——大草履虫二、纤毛纲的主要特征三、纤毛纲的重要类群第六节原生动物与人类的关系、总结和系统发展1、原生动物总结2、原生动物与人类的关系3、原生动物的系统发展第三章多细胞动物的起源第一节多细胞动物起源的证据一、从单细胞到多细胞二、多细胞动物起源于单细胞动物三、多细胞(xìbāo)动物起源于单细胞动物的证据1.古生物学(ɡǔ shēnɡ wù xué)方面的证据2.形态学方面(fāngmiàn)的证据3.胚胎学方面(fāngmiàn)的证据第二节动物(dòngwù)的发育一、动物的个体发育二、胚胎发育的重要阶段1.受精与受精卵2.卵裂3.囊胚的形成4.原肠胚的形成5.中胚层及体腔的形成6.胚层的分化三、生物发生律第三节关于多细胞动物起源的学说一、群体学说二、合胞体学说三、其他学说第四章多孔动物门(海绵动物门)附:扁盘动物门第一节海绵动物的形态结构一、海绵动物的主要特征二、海绵动物的生殖和发育第二节海绵动物门的分类及分类地位一、海绵动物的分纲二、海绵动物的分类地位三、海绵动物的经济价值附:扁盘动物门(自学)附:栉水母(shuǐ mǔ)动物门第一节腔肠动物(qiāngcháng-dòngwù)的形态结构及特征一、腔肠动物(qiāngcháng-dòngwù)的形态结构二、腔肠动物(qiāngcháng-dòngwù)的主要特征三、腔肠动物(qiāngcháng-dòngwù)门代表动物——水螅第二节腔肠动物门的分类及系统发展一、腔肠动物门的分纲1.水螅纲2.钵水母纲3.珊瑚纲二、腔肠动物的分类地位三、腔肠动物的系统发展附:栉水母动物门(自学)第六章扁形动物门附:纽形动物门第一节扁形动物门的主要特征一、两侧对称体形及在动物进化上的意义二、中胚层的出现及在进化上的意义三、排泄器官的出现及其组成第二节扁形动物的分类一、扁形动物门的分纲二、扁形动物门各纲分述1.涡虫纲(代表动物——三角真涡虫)2.吸虫纲(代表动物——华枝睾吸虫)3.绦虫纲(代表动物——猪带绦虫)三、寄生虫与寄主的关系及防治原则四、扁形动物的系统发展附:纽形动物门(自学)附:棘头动物(dòngwù)门、线形动物门第一节线虫(xiàn chónɡ)动物门一、线虫动物门的主要(zhǔyào)特征二、代表(dàibiǎo)动物——人蛔虫(huíchóng)三、线虫动物门的分类四、几种重要的线虫第二节其他原腔动物及系统发生一、其他原腔动物及系统发生1.轮虫动物门2.腹毛动物门二、原腔动物的系统发生附:棘头动物门、线形动物门(自学)第八章环节动物门附:螠虫门、星虫门、须腕动物门第一节环节动物的主要特征一、分节现象及其在动物进化上的意义二、次生体腔的出现及其意义三、代表动物——环毛蚓第二节环节动物门的分类及系统发展一、环节动物门的分纲1.多毛纲2.寡毛纲3.蛭纲二、环节动物的经济意义三、环节动物的系统发展附:螠虫门、星虫门、须腕动物门(自学)第九章软体动物门第一节软体动物门的主要特征一、身体分部二、贝壳(bèiké)三、体腔(tǐqiāng)和循环系统四、呼吸器官的出现(chūxiàn)第二节软体动物门的分类(fēn lèi)及系统发展一、软体动物(ruǎntǐ-dòngwù)的分纲1、腹足纲(圆田螺为代表)2、瓣鳃纲(以无齿蚌为代表)3、头足纲(以乌贼为代表)二、软体动物的经济意义三、软体动物的系统发展第十章节肢动物门第一节节肢动物的主要特征一、几丁质的外骨骼二、高效的呼吸器官三、分节的附肢四、新出现的马氏管第二节节肢动物门的分类及系统发展一、节肢动物门的分纲1.甲壳纲(以日本沼虾为代表)2.蛛形纲(以圆蛛为代表)3.多足纲4.昆虫纲(以中华稻蝗为代表)昆虫纲的分目(主要目、常见种类)二、节肢动物与人类的关系三、节肢动物的系统发展第十一章苔藓动物、腕足动物门、帚虫动物门(该章全为自学)第十二章棘皮动物门附:毛颚动物门一、棘皮动物(jípí dòngwù)的主要特征二、棘皮动物(jípí dòngwù)的分类三、棘皮动物的系统(xìtǒng)发展第十三章脊椎动物(jǐzhuīdòngwù)概述第一节半索动物门一、斗索动物的主要(zhǔyào)特征二、其他半索动物三、半索动物在动物界的地位第二节脊索动物门一、脊索动物门的主要特征二、脊索动物分类1.尾索动物亚门2.头索动物亚门3.脊椎动物亚门三、脊索动物门分述1.头索动物——文昌鱼2.脊椎动物亚门——圆口纲以七鳃鳗为代表动物第十四章鱼纲第一节鱼纲的主要特征一、概述二、鱼类的形态结构1.鱼类的外部形态2.鱼类的内部结构(呼吸、循环、消化、运动、泌尿生殖、神经等)三、鱼类对水生生活的适应第二节鱼纲的分类一、鱼纲的分类系统二、鱼纲各主要目的分述第十五章两栖纲第一节两栖纲的形态(xíngtài)结构(以青蛙为代表)一、从水生到陆生的转变(zhuǎnbiàn)二、外部形态(xíngtài):包括无尾目、有尾目及无足目三、内部构造:(消化(xiāohuà)、呼吸、循环等)第二节两栖纲的分类(fēn lèi)一、两栖纲的分类系统二、两栖纲各主要目三、两栖纲的起源和演化本章重点:两栖纲适应陆栖生活的结构特征第十六章爬行纲第一节爬行纲的主要特征一、羊膜卵及其在动物演化史上的意义二、外部形态三、内部构造第二节爬行纲的分类一、爬行纲的分类系统二、爬行纲各主要目、龟鳖目、有鳞目、鳄目三、爬行类的起源演化本章重点:内部构造、中生代恐龙的兴衰史、羊膜卵第十七章鸟纲第一节鸟纲的主要特征一、恒温及其在动物演化史上的意义二、外部形态三、内部结构:以呼吸、循环、消化为重点第二节爬行纲的分类一、鸟纲的分类系统二、鸟纲各主要目本章重点:鸟类适应(shìyìng)飞翔生活的结构特征第十八章哺乳纲第一节哺乳纲的主要(zhǔyào)特征一、胎生(tāishēng)哺乳及其在动物演化史上的意义二、外部(wàibù)形态三、内部构造:以呼吸(hūxī)、循环、消化、神经、生殖及骨骼等系统为主第二节哺乳纲的分类一、哺乳纲的分类系统二、哺乳纲各主要目三、哺乳纲的起源和演化本章重点:内部结构、胎盘第十九章比较解剖学一、比较解剖学概念、意义二、皮肤系统、骨骼系统、肌肉系统的各纲比较解剖三、消化、呼吸及循环系统的各纲的比较解剖本章重点:骨骼、呼吸、循环、生殖系统的比较第二十章脊索动物的起源和演化第一节生命的起源及进化的例证一、关于生命起源问题的探索二、动物进化的例证三、进化原因的探讨——进化理论1.拉马克学说2.达尔文学说3.达尔文以后的进化论的发展第二节动物进化形式与种系发生一、进化形式二、绝灭三、种系发生四、物种(wùzhǒng)及物种形成第二十一章动物(dòngwù)地理学一、生物圈二、动物(dòngwù)的分布三、世界及我国动物地理(dìlǐ)区系划分第二十二章动物(dòngwù)生态一、生态学的有关概念二、生态因子三、生态学研究的几个层次及研究内容(种群、群落、生态系统等)《动物学实验(shíyàn)》教学大纲动物学是生物科学中的一门基础课,动物学实验是动物学教学、实验、实习(shíxǐ)三大环节之一,这三大环节缺一不可。
动物学教学大纲
动物学教学大纲Zoology课程目的:较全面系统地了解动物的基本特征、活动规律、与人类的关系以及应该研究进展,为学习后续课程及科学研究等打下必要的动物学基础。
先修课程:无课程学时:36课程内容及学时分配:第一章绪论(1学时)第一节动物学及其意义第二节动物的基本生命特征第三节动物的多样性第四节动物学的教学第二章动物的结构和功能(2学时)第一节动物细胞一、动物细胞的形态和大小二、动物细胞的结构和功能三、动物细胞的生长、分裂和分化第二节动物的组织一、概述二、动物的组织第三节动物的器官与系统(概述)第三章原生动物门(3学时)第一节原生动物的主要特征和进化第二节原生动物的主要种类及其与人类的关系* 中生动物第四章海绵动物门(1学时)第一节海绵动物的主要特征第二节海绵动物的主要种类及其与人类的关系第三节海绵动物的进化第五章腔肠动物门(2学时)第一节腔肠动物的主要特征第二节腔肠动物的主要种类及其与人类的关系第三节腔肠动物的进化第六章扁形动物门(3学时)第一节扁形动物的主要特征第二节扁形动物主要种类及其与人类的关系第三节扁形动物的进化第七章线虫动物门(2学时)第一节线虫动物的主要特征第二节线虫动物主要种类及其与人类的关系第三节线虫动物的进化第八章环节动物门(2学时)第一节环节动物的主要特征第二节环节动物主要种类及其与人类的关系第三节环节动物的进化第九章软体动物门(2学时)第一节软体动物的主要特征第二节软体动物主要种类及其与人类的关系第三节软体动物的进化第十章节肢动物门(4学时)第一节节肢动物的主要特征第二节节肢动物主要种类及其与人类的关系第三节节肢动物的进化第十一章棘皮动物门(1学时)第一节棘皮动物的主要特征第二节棘皮动物主要种类及其与人类的关系第三节棘皮动物的进化第十二章脊索动物门(1学时)第一节脊索动物的主要特征第二节脊索动物主要种类及其与人类的关系第三节脊索动物的进化第十三章鱼纲(2学时)第一节鱼纲动物的主要特征第二节鱼纲动物主要种类第三节鱼纲动物的洄游第四节鱼纲动物的经济意义第十四章两栖纲(2学时)第一节从水生到陆生的转变第二节两栖纲动物的主要特征第三节两栖纲动物主要种类第四节两栖纲动物的经济意义第十五章爬行纲(2学时)第一节爬行纲动物的主要特征第二节爬行纲动物主要种类第三节爬行纲与人类的关系第十六章鸟纲(2学时)第一节鸟纲动物的主要特征第二节鸟纲动物主要种类第三节鸟类的繁殖、生态及迁徙第四节鸟纲与人类的关系第十四章哺乳纲(2学时)第一节哺乳纲动物的主要特征第二节哺乳纲动物主要种类第三节哺乳类的保护、持续利用与害兽防治的生物学基础考核方式:闭卷笔试80%,平时作业20%。
《动物学》实验教学大纲
《动物学》实验教学大纲《动物学》实验教学大纲一、课程简介《动物学》是一门阐述动物形态、结构、分类、生态、生理、演化等方面的学科,是生物科学的重要分支。
本实验教学大纲旨在通过一系列实验操作,帮助学生加深对动物学基本理论知识的理解,提高实验操作技能及观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实验目标本课程实验教学的目标如下:1、掌握动物学的基本实验技术和方法,如解剖、观察、分类等。
2、通过实验,加深对动物结构、生理、生态等知识的理解。
3、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及观察、记录、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4、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和严谨的科学态度。
三、实验内容及学时分配本课程实验教学包含以下内容,共计32学时:1、动物解剖实验(8学时)目的:通过观察不同动物的解剖结构,了解其内部器官的位置、形态和功能。
内容:观察不同动物的解剖结构,如青蛙、鸡、猪、鱼等。
2、动物分类实验(8学时)目的:通过观察不同动物的形态特征,掌握动物分类的基本方法。
内容:观察不同动物的形态特征,如体形、毛皮颜色、牙齿形状等,进行动物分类。
3、动物生理实验(8学时)目的:通过实验操作,了解动物的生理机能。
内容:观察动物的生命活动,如心跳、呼吸、消化、运动等。
4、动物生态实验(4学时)目的:通过实验操作,了解动物与环境之间的关系。
内容:观察动物在不同环境下的生存方式,如栖息地、食物来源、繁殖等。
5、综合性实验(4学时)目的: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内容:设计并完成一个综合性实验,如探究某种环境因素对某种动物生长的影响。
四、实验要求1、学生应按照实验指导书的要求,认真进行实验操作,并及时记录实验数据和观察结果。
2、学生应按时参加实验课程,遵守实验室的各项规定,注意实验安全。
3、学生应在实验前做好充分准备,了解实验目的、原理和方法,明确实验步骤和注意事项。
4、学生应注重实验操作技能的训练,培养严谨的科学态度和良好的团队合作精神。
5、学生应在实验结束后,按照要求整理实验场地和实验器材,确保实验室的整洁和安全。
动物学教学大纲
动物学大纲主讲教师:张敬敬《动物学》教学大纲课程编号:03220300课程名称:动物学(Zoology)学分:4.0学分总学时:86学时理论学时:54学时实验学时:32学时先修课程要求:适应专业:生物技术教材:1.《普通动物学》,刘凌云、郑光美主编,第四版,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年;参考教材:2.《脊椎动物学》,丁汉波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1985年;3.《基础动物学》,顾宏达主编,复旦出版社,1992年;4.《动物生物学》,许崇任等编著,高教出版社,2000年。
一、课程在培养方案中的地位、目的和任务本课程以动物界的系统分门体系、比较分类方法,运用进化的、历史的动态观点,掌握动物机体的基本体制结构、形态机能、生活习性和发生发展规律以及动物分类的基本知识和动物学研究的基本方法与技能。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要求学生掌握动物生物学的基本知识,并加深对以动物的代谢和适应为中心,发育为主干及动物界个体发育与系统发育的统一、形态与机能的统一、机体与环境的统一的动物生物学原理的理解,掌握动物生物学研究的基本方法与基本的实验动手技能,为后续专业课和今后从事专门研究工作打下一定的基础。
二、课程的基本要求本课程是高校生物科学类一年级本科生必修专业基础课。
本课程系统讲授动物学基本知识,基础理论和动物生命活动基本规律,反映现代动物学的新成果、新进展及学科间交叉、渗透、综合发展的趋势。
通过传授知识,培养能力和提高素质为一体的教学,使学生不仅较好地获得动物学系统知识,而且在能力和素质方面均有较大提高,学习目的明确,以较好的综合素质,较高的学习兴趣,较扎实的知识基础和良好的学习状态进入后续课程的学习。
课堂讲授力求层次分明、表达准确、重点突出、理论联系实际、生动有趣、启发思维。
并注重将辩证唯物主义思想方法和生物学原理贯穿于教学的始终,培养学生科学思维能力。
并采用多媒体等现代教育技术辅助教学,丰富课堂教学,提高教学水平和质量。
具体要求如下:(1)用现代观点审视、选择传统动物学知识,更新教学内容,处理好传统动物学知识与现代动物学知识、宏观动物学与微观动物学之间的相互关系,科学组织教学内容,建立一个合理的优化的动物学知识结构体系。
动物学教学大纲
动物学教学大纲一、课程基本信息课程名称:动物学课程类别:专业基础课课程学分:具体学分课程总学时:具体学时课程性质:必修课二、课程目标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掌握动物学的基本概念、基本理论和基本方法,了解动物的形态结构、分类、生态、进化等方面的知识,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实验操作能力和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为后续相关课程的学习和从事动物学相关领域的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
三、课程内容与教学要求(一)绪论1、动物学的定义、研究对象和研究内容。
2、动物学的发展简史和分支学科。
3、动物学在生命科学中的地位和作用。
教学要求:使学生了解动物学的研究范围和发展历程,明确动物学在生命科学中的重要地位。
(二)动物的细胞和组织1、细胞的基本结构和功能。
2、动物细胞的分裂和分化。
3、动物的组织类型、结构和功能。
教学要求:掌握细胞的结构和功能,理解细胞分裂和分化的过程,熟悉动物的四大基本组织。
(三)多细胞动物的胚胎发育1、动物胚胎发育的几个主要阶段,如受精、卵裂、囊胚、原肠胚等。
2、中胚层和体腔的形成方式。
3、动物的分类依据和分类系统。
教学要求:理解动物胚胎发育的过程和机制,掌握中胚层和体腔的形成方式,了解动物的分类方法。
(四)动物的类群及其多样性1、无脊椎动物各主要门类(如原生动物、多孔动物、腔肠动物、扁形动物、线形动物、环节动物、软体动物、节肢动物等)的特征、代表动物和生活方式。
2、脊椎动物各主要门类(如鱼纲、两栖纲、爬行纲、鸟纲、哺乳纲)的特征、代表动物和生活方式。
教学要求:熟悉无脊椎动物和脊椎动物各主要门类的特征和代表动物,了解其生活方式和进化地位。
(五)动物体的结构与功能1、动物的皮肤系统、骨骼系统、肌肉系统、消化系统、呼吸系统、循环系统、排泄系统、生殖系统、神经系统和内分泌系统的结构和功能。
2、各系统在动物生命活动中的相互协调和统一。
教学要求:掌握动物各系统的结构和功能,理解各系统之间的协同作用。
(六)动物的行为1、动物行为的定义和类型,如觅食行为、防御行为、繁殖行为、社群行为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动物学Ⅰ》教学大纲
课程名称:动物学Ⅰ
课程编号:12030002
课程类别:专业基础课/必修课
学时/学分:40/2.5
开设学期:第一学期
说明
一、课程性质与说明
1.课程性质
专业基础课/必修课
2.课程说明
《动物学》是生物科学专业及相关专业的专业基础课,也是大学第一学期所学的两门专业基础课之一。
该课程以动物的演化系统为线索,介绍了动物界各门及主要纲的主要特征;重要代表动物的形态结构、生理机能和个体发育的特点;门、纲的分类、生态及经济地位;动物界发生发展的基本规律及各门与纲的演化关系的基本知识。
通过课堂讲授、参与、讨论学习,及实验、实习和综合性作业等环节,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为以后开展生命科学相关课程的学习和研究打下基础。
二、教学目标
1.能以动物的演化系统为线索,对各门及主要纲的特征和重要代表动物的形态结构、生理机能、个体发育的特点给予说明;
2.能通过门、纲、目的分类、生态及经济地位,认识当地常见代表动物种类;
3.能以辨证唯物主义的观点和动物界发生发展的基本规律解释各门、纲的演化关系;
4.能通过实验及实习,提高对动物的观察能力以及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学会动物的采集、培养和标本的处理、制作技能;
5.能通过查阅文献,了解国内外动物学发展的新成就。
三、学时分配表
章序
章题
讲授学时
实验学时
实践学时
上机学时
小计
1
绪论
2
2
动物的基本结构与机能
2
3
原生动物门
5
4
多细胞动物的起源2
5
多孔动物门
2
6
腔肠动物门
2
7
扁形动物门
4
8
假体腔动物
4
9
环节动物门
4
10
软体动物门
5
11
节肢动物门
6
12
棘皮动物门
2
合计
40
四、教学教法建议
普通动物学所包含的内容广泛而庞杂,由于受学时数的限制,应以动物的演化系统为主线,突出重点、讲清难点,尤其分类部分不能太泛,应侧重于各门及主要纲的特征和重要代表动物的形态结构、生理机能、个体发育的特点。
部分教学内容通过借用实物标本进行直观或演示教学。
注意理论联系实际,适时补充最新研究成果、知识动态,教给学生用进化的观点分析理解问题的学习方法。
加强辅导答疑与学生交流,注重实践性教学环节,切实搞好实验和实习教学,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观察分析问题的能力。
该课程采用课堂教学、实验与实习相结合的教学方法进行。
教学方法主要是以标本演示、课堂讲授、讨论、启发、参与和多媒体的结合,同时结合近郊和野外实习,使教学过程生动活泼、丰富多彩。
五、课程考核及要求
1.考核方式:考试(√);考查()
2.成绩评定
计分制:百分制(√);五级分制();两级分制()
成绩构成:总成绩=平时考核(30%)+期末考核(70%)。
本文
第一章绪论
教学目标
1.能对动物学课程学习产生兴趣;
2.能对所提供的动物作出简单的描述。
教学时数
2学时
教学内容
第一节生物的分界及动物在其中的地位
两界系统、三界系统、四界系统、五界系统和六界系统
第二节动物学及其分科
动物学定义及其延伸学科
第三节研究动物学的目的和意义
第四节动物学的研究方法
描述法、比较法和实验法
第五节动物学发展简史
国外动物学的发展;中国动物学的发展;动物学发展的新阶段
第六节动物分类的知识
物种概念、分类等级和动物的命名
教法建议
讲授与启发相结合
考核要求
识记动物学的定义、物种的概念及命名法则;分析动物学发展的几个阶段。
第二章动物的基本结构与机能
教学目标
1.能对动物细胞的结构和功能给予详细阐述;
2.能通过动物四大组织说明组织、器官和系统的相互关系。
教学时数
2学时
教学内容
第一节细胞(自学)
细胞的一般特征;细胞的化学组成;细胞的结构;细胞周期;细胞的分裂
第二节组织和器官系统的基本概念
动物的四大组织:上皮组织、结缔组织、肌肉组织、神经组织;器官和系统
教法建议
参与与讨论相结合
考核要求
识记动物组织的类型与功能以及细胞、组织、器官和系统的相互关系。
第三章原生动物门
教学目标
1.能够区分单细胞动物各重要类群的异同;
2.能够通过示例,说明原生动物的生态及其与人类的关系。
教学时数
5学时
教学内容
第一节原生动物门的主要特征
原生动物门的概述、原生动物门的分类
第二节鞭毛纲
代表动物—眼虫、鞭毛纲的主要特征、鞭毛纲重要种类
第三节肉足纲
代表动物—大变形虫;肉足纲的主要特征;肉足纲的重要种类
第四节孢子纲
代表动物—间日原虫;孢子纲的主要特征;孢子纲的重要种类
第五节纤毛纲
纤毛纲代表动物—大草履虫;纤毛纲主要特征;纤毛纲重要种类
第六节原生动物与人类
教法建议
讲授与讨论相结合
考核要求
识记鞭毛、纤毛、伪足、包囊、滋养体的基本概念及原生动物门的特征;通过示例,分析说明原生动物的生态及其与人类的关系。
第四章多细胞动物的起源
教学目标
1.能对给定的动物说明它起源于单细胞动物的证据;
2.能对胚胎发育的几个重要阶段特征准确描述。
教学时数
2学时
教学内容
第一节多细胞动物起源于单细胞动物的证据
古生物学方面、形态学方面、胚胎学方面
第二节胚胎发育的重要阶段
受精卵—→卵裂—→囊胚—→原肠胚—→中胚层及体腔的形成—→胚层的分化
第三节生物发生律
教法建议
启发与参与相结合
考核要求
识记卵裂的类型、中胚层形成类型和生物发生律;举例解释什么是生物发生律(即重演律)。
第五章多孔动物门(海绵动物门)
教学目标
能说明海绵动物是侧生动物的理由。
教学时数
2学时
教学内容
第一节多孔动物的形态结构与机能
结构的原始性、水沟系与固着生活
第二节多孔动物的生殖和发育
逆行变态
第三节多孔动物的演化地位
多孔动物是最低等的多细胞动物在动物演化史上是一个侧支。
教法建议
讲授为主
考核要求
识记逆行变态、侧生动物;领会多孔动物动物为什么是最低等、最原始的多细胞动物。
第六章腔肠动物门
教学目标
1.能通过代表动物说明腔肠动物门的主要特征;
2.能说明腔肠动物门在动物进化上的重要位置。
教学时数
2学时
教学内容
第一节腔肠动物门的主要特征
生活方式与分布、辐射对称、两胚层、原始消化腔、组织分化、网状神经系统、刺细胞、水螅型与水母型个体、生活史与世代交替现象
第二节代表动物--水螅
水螅的生活习性、形态结构与机能
第三节腔肠动物门的分类
水螅纲、钵水母纲、珊瑚纲
教法建议
讲授与讨论相结合
考核要求
识记刺细胞、消化循环腔、皮肌细胞、水螅型、水母型、世代交替;分析腔肠动物为什么是真正的多细胞动物的开始。
第七章扁形动物门
教学目标
1.能解释两侧对称、中胚层的形成的重要意义;
2.能通过实例说明寄生虫对寄生生活适应的结构特点。
教学时数
4学时
教学内容
第一节扁形动物门的主要特征代表动物
两侧对称、三胚层、皮肤肌肉囊、无体腔动物、不完全消化系统、原肾管、梯形神经系统、生殖特点与生活方式
第二节涡虫纲
代表动物—三角涡虫;涡虫纲的主要特征
第三节吸虫纲
代表动物—华枝睾吸虫;吸虫纲的主要特征
第四节绦虫纲
代表动物—猪带绦虫、绦虫纲的主要特征
第五节寄生虫与寄主的相互关系及防治原则
教法建议
讲授与讨论相结合;课外阅读书籍:《人为什么会生病》
考核要求
识记皮肤肌肉囊、原肾管和不完全消化系统;领会两侧对称和三胚层的出现的演化意义;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寄生虫对寄主的适应的原因。
第八章假体腔动物
教学目标
1.能够说明假体腔是如何形成的;
2.能列举几种人体及其他动植物寄生的线虫,并解释其生活史;
3.能认识当地的几种主要轮虫。
教学时数
4 学时
教学内容
第一节假体腔动物的共同特征
假体腔、消化管、其他特征
第二节线虫动物门
线虫动物门的主要特征、代表动物—人蛔虫、线虫动物门的分类
第三节轮虫动物门
轮虫的形态特征及生活史。
教法建议
讲授与课堂讨论
考核要求
识记蛔虫的主要特征及其生活史;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其他几种寄生线虫的生活史。
第九章环节动物门
教学目标
1.能对高等无脊椎动物的出现给予解释;
2.能举例说明环节动物与人类的关系。
教学时数
4学时
教学内容
第一节环节动物门的主要特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