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文信仰(高中阅读)
2019-2020学年宿城一中高三语文上学期期中试题及答案
![2019-2020学年宿城一中高三语文上学期期中试题及答案](https://img.taocdn.com/s3/m/1e737f4f302b3169a45177232f60ddccda38e6e7.png)
2019-2020学年宿城一中高三语文上学期期中试题及答案一、现代文阅读(36分)(一)现代文阅读I(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春秋时期,我国思想家已明确提出以人为本的观点。
西方在文艺复兴之后也倡导以人为本,但西方近代的人本主义更多强调以个人为本;中华文化和中华价值观不主张以个人为本,而是强调以群体为本,强调群体在价值上高于个人。
在中华文化和中华价值观看来,个体不能离群索居,一定要在群体之中生存生活,其道德行为也要在社群生活中增进。
超出个体的最基本社群单位是家庭,扩大而为家族、社区以及各级行政范畴,如乡、县、府、省,直至国家。
中华文化和中华价值观特别重视家庭价值,而家庭是个体向社会发展的第一个社群层级。
中华文化和中华价值观强调个人价值不能高于社群价值,强调个人与群体的交融、个人对群体的义务,强调社群整体利益的重要性。
我国古代思想家没有抽象地讨论社群,而是用“家”“国”“社稷”“天下”等概念具体表达社群的意义和价值;“能群”“保家”“报国”等众多提法都明确体现社群安宁、和谐、繁荣的重要性,凸显个人对社群和社会的义务,强调社群和社会对个人的优先性和重要性。
在表现形式上,对社群和社会优先的强调还通过“公—私”的对立而得以体现:个人是私,家庭是公;家庭是私,国家是公;社群的公、国家社稷的公是更大的公,最大的公是天下的公道公平公益,故说“天下为公”。
总之,中华文化和中华价值观是在一个向社群开放的、连续的同心圆结构中展现的,即个人—家庭—国家—世界—自然,从内向外不断拓展,从而包含多个向度,确认个体对不同层级的社群所负有的责任和义务。
《论语》讲“四海之内皆兄弟”,《礼记》提出“以天下为一家”。
如果说家庭关系是中国人的基本关系,则我国古人早就把家的概念、家的关系扩大、扩充了。
现代西方自由主义道德的中心原则是个人权利优先,主张人人有权根据自己的价值观从事活动,认为以一种共同的善的观念要求所有公民是违背基本个人自由的。
“圣人崇拜”的实质是人文信仰而非宗教信仰
![“圣人崇拜”的实质是人文信仰而非宗教信仰](https://img.taocdn.com/s3/m/19d565df3169a4517623a37b.png)
出版物刊名: 学术界
页码: 246-247页
年卷期: 2012年 第9期
主题词: 宗教信仰;圣人崇拜;人文信仰;先秦诸子;宗教思想;文化主流;先秦文献;国家政治
摘要:姜广辉、程晓峰撰文《先秦的“圣人崇拜”与诸子之称“经”——兼论中国文化主流为人文信仰》指出,中国上古宗教是由天子、诸侯、宗子垄断祭祀权力的身份性宗教。
处在这一宗教体系圈子中的人不可能发展宗教思想学说。
而无缘进入这种宗教体系圈子中的人也不愿冒着“僭越”的巨大风险,去发展与其相关的宗教思想学说。
为此,孔子及先秦诸子另辟蹊径倡导“圣人崇拜”。
在先秦文献中,“圣人”概念包括掌握国家政治、。
2019-2020学年绍兴市第一中学高中部高三语文上学期期中考试试题及参考答案
![2019-2020学年绍兴市第一中学高中部高三语文上学期期中考试试题及参考答案](https://img.taocdn.com/s3/m/a175b22a86c24028915f804d2b160b4e777f8150.png)
2019-2020学年绍兴市第一中学高中部高三语文上学期期中考试试题及参考答案一、现代文阅读(36分)(一)现代文阅读I(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长期以来,有一种很流行的观点,就是认为中国人不信宗教,因而没有真正的信仰。
这种观点是武断的,其实,中国的民间信仰实质上就是中国宗教。
中国虽然不是一个宗教的国度,但民众却不缺少宗教信仰;虽然绝大多数中国人包括中国的知识分子没有明确的宗教归属,但却似乎比任何民族更笃信神灵。
自有文字记载的历史来看,中国的先民自古就信奉和祭祀天地神灵。
可以说,在世界上,还没有哪一个国家哪一个民族像中华民族建造了如此之多的神庙供人们进行宗教祭祀活动,也没有哪一个国家哪一个民族像中华民族从事着如些复杂多样的宗教祭祀活动。
在祭祀的对象上,中国人按照与自身关系的远近把整个统一的神灵世界划分为“天”与“祖”两个系列,于是,祀天祭祖二神崇拜就构成了中国人宗教信仰的基本形态。
从历史的发展来看,在这种独特的宗教信仰的基本形态中,其中祭祖、崇祖既是基础和本质的东西,又是主要的载体,而祀天、敬天则是演化和派生出来的一种观念,它历来都附着于祭祖和崇祖的活动和礼仪之中。
正如美国学者斯图尔特所说的:“祖先崇拜事实上才是中国的真正的宗教。
”在祭祀的主体上,按照国家的行政隶属关系可划分为不同的层级。
先秦时期,祭祀活动从上至下由天子、诸侯、大夫、士和庶人分别掌管。
秦之后,其祭祀的政府主体就由天子以及各级官吏担任。
在民间,其基本的祭祀主体是广大的农民群众,他们所从事的私人祭祖或祀神活动完全遵循传统习俗自发而为,但宗祠或地区性的大型集体祭祀活动则由家族首领和地方会首出面组织和主持。
至于国家的祭祀天地的活动,是为天子的特权,秦汉之际,天子主要通过封禅和郊祭来祭祀天帝,秦汉之后,祭天和祭地同时进行,其仪式更为隆重和繁琐。
明永乐年间,在北京南郊还专门建造了天坛供祭天之用。
在祭祀的性质上,按照神灵的属性可区分为不同的种类。
三年高考(2017-2019)历史真题分项版解析——专题05 西方人文精神的起源与发展(解析版)
![三年高考(2017-2019)历史真题分项版解析——专题05 西方人文精神的起源与发展(解析版)](https://img.taocdn.com/s3/m/efe0e5b2b8f67c1cfad6b863.png)
专题05 西方人文精神的起源与发展考点一:西方人文精神的起源1.(2019年新课标全国卷Ⅱ,32,4分)公元前5世纪以前,希腊哲人主要探讨的是宇宙本原等问题。
其后,智者学派另提出一些命题,苏格拉底、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皆有丰富的论述,希腊哲学的主题已转移到A.神B.自然 C.人D.政治【答案】C【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苏格拉底强调的是美德即知识和有思想力的人是万物的尺度;柏拉图强调的是理念论;亚里士多德强调吾爱吾师,吾更爱真理,三者都突出了人的主体地位,C选项符合题意。
A、B、D选项与材料无关,排除。
1.(2018年4月浙江选考,19,2分)针对中世纪经院哲学家推崇教会文本的权威,崇拜圣徒,有学者批判道:他们“轻视人的本质,不知道我们生下来是为了什么、我们从哪里来又要往哪里去”。
这反映了该学者主张A.人性解放B.政治启蒙C.禁欲主义D.与上帝对话【答案】A【解析】“轻视人的本质,不知道我们生下来是为了什么、我们从哪里来又要往哪里去”这一说法说明该作者具有人文精神,肯定人的个性解放,故选A;题干信息与政治无关,也不是禁欲主义,也没有与上帝对话的含义,故排除BCD。
2.(2018年11月浙江选考,30,2分)【加试题】斯多亚学派创始人芝诺认为一切事物都与自然为一体,宇宙国家不分种族与阶级,人皆平等。
塞内卡亦认为“奴隶的灵魂中,同样有其他人所具有的自豪、荣誉、勇敢、高尚等品性”。
上述哲学家及其主张所表达的思想①成为近代天赋人权思想的重要来源②体现了人民主权的原则③继承了古希腊理性主义的思想传统④确立了人类的主体地位A.①③B.①④C.①③④D.②③④【答案】A【解析】根据“宇宙国家不分种族与阶级,人皆平等”“奴隶的灵魂中,同样有其他人所具有的自豪、荣誉、勇敢、高尚等品性”等信息,可以说明其思想主张人是平等的,体现了所有人类都拥有同等的权利,故成为近代天赋人权思想的重要来源,①正确;材料没有体现国家的权力属于人民的人民主权思想,故②错误;材料强调“人皆平等”,强调人的“自豪、荣誉、勇敢、高尚等品性”,这是对古人类自身理性思考后的结果,是对古希腊时期苏格拉底对理性的迪拜的继承,故③正确;材料并没有强调和突出人类的主体地位,④错误。
高中语文社会科学类文本阅读专项训练知识点及练习题及答案(1)
![高中语文社会科学类文本阅读专项训练知识点及练习题及答案(1)](https://img.taocdn.com/s3/m/3f21226571fe910ef02df834.png)
高中语文社会科学类文本阅读专项训练知识点及练习题及答案(1)一、社会科学类文本阅读1.阅读下面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人无诚不行①信,是一种行为验证,然而“诚信”这个词,“诚”在“信”前,“诚”比“信”更为重要,诚,是内心自觉。
诚信,必须心意真诚,才好信守约定。
②所以孔子论诚信,为我们所熟知的那句“言必信,行必果”之后加了一句令人惊愕的话:“言必信,行必果,硁硁然小人哉!”出言就必须要信守,做事就必须要坚决,这并非君子所为,而是没有判断能力、不问是非黑白、浅薄固执己见的小人行径!这句话真是石破天惊!言行一致并不一定代表诚信品格?--在孔子这句话里,就涉及了“诚”的重要性:假如被迫做出的承诺不是本心所愿,假如一时糊涂的约定不是正义所为,那么还要去义无反顾地践行它吗?假如对坏人做出了违心承诺,假如做坏事顺从了错误约定,这些权宜之计、这番歪理邪说反倒要如约信守吗?当然不是!③对孔子这句惊人论断,孟子就深以为然,孔子说了小人的言行,孟子便明确说君子的言行。
《孟子》中说:“大人者,言不必信,行不必果,惟义所在。
”“惟义所在”,唯有正义存在,才能心正意诚。
④所以宋人晁说之就说:“不信不立,不诚不行。
”人无信不可立,心不诚更不能行。
不讲首要的诚心实意,仅凭“信”的结果来衡量人品未免会有失偏颇。
没有心之诚在前,信之行就成了刻板的教条、拘泥的桎梏、僵化的思维、固执的行径、不情不愿的强迫、形式主义的空洞。
⑤《大学》里论到,“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意诚而后心正”,孟子所言的正义、正心,都是从“意诚”开始的。
能秉真诚之性、能怀赤诚之心。
能发坦诚之言,才能拥有正直的心,才能遵循正义的理,才能奉行正义的事。
⑥而《中庸》又说:“诚则明矣,明则诚矣。
”心诚才能明了真理,明了真理才算真正心诚。
所以,在不明理时做出的错误承诺,本就是心不正、意不诚的,怎能再信其行、顺其非,让错误更加荒谬地履行?⑦“诚者物之终始,不诚无物,是故君子诚之为贵。
新教材适用2025版高考历史二轮总复习高分达标11人文通达__近代西方资本主义的思想解放
![新教材适用2025版高考历史二轮总复习高分达标11人文通达__近代西方资本主义的思想解放](https://img.taocdn.com/s3/m/82148231f4335a8102d276a20029bd64783e62c3.png)
高分达标11—人文通达——近代西方资本主义的思想解放一、单选题1.(2024·浙江统考)彼特拉克说:“当这颗心灵思索或谈到宗教时,我确定是基督徒。
”但同时他也直言不讳地抨击教会“是黑暗的监狱,是充溢欺瞒的场所。
”由此可知,彼特拉克( D )①反对宗教信仰②反对神权迷信③信任上帝的存在④批判教会的腐败A.①② B.①④C.②③ D.③④【解析】依据材料“我确定是基督徒”,可以看出彼特拉克信任上帝的存在;从抨击教会“是黑暗的监狱,是充溢欺瞒的场所”,可以看出其对教会腐败的无情批判,③④正确,D项正确;彼特拉克承认自己是基督徒,说明其并不反对宗教信仰,从他抨击教会的腐败,但不反对神权迷信,解除A、B、C三项。
故选D项。
2.(2024·重庆统考)伊拉斯谟(1466—1536)是尼德兰闻名的思想家和神学家,他认为:宗教的精义是个人与上帝的沟通,永生的保证并不来自于教堂中的圣礼和仪式,仅在于对基督赎罪的信念;真正的信徒应当拥有发自个人内心的信仰。
伊拉斯谟的主见( B ) A.否定了传统基督信仰B.具有特性解放色调C.宣扬了人人同等观念D.揭开了宗教改革序幕【解析】依据材料和所学可知,伊拉斯谟是文艺复兴的代表人物,在宗教信仰问题上,强调个人与上帝的沟通、个人内心的信仰,揭露天主教会的虚伪,反对教会推行的蒙昧主义,B项正确;伊拉斯谟揭露了天主教会的虚伪,反对教会推行的蒙昧主义,而非否定传统基督信仰,解除A项;材料中未涉及人人同等观念,解除C项;1517年,神学家马丁·路德在维滕贝格教堂门上贴出《九十五条论纲》,由此揭开了宗教改革的序幕。
解除D项。
故选B项。
3.(2024·甘肃统考)钱乘旦主编的《世界现代化历程》写道:“文艺复兴解放了人的思想,但人的精神却仍旧受教会限制,……中世纪教会站在人与上帝之间,不摆脱教会的精神扼制,人的解放就无法完成。
”作者意在( D )A.揭示文艺复兴运动的局限性B.说明人的完全解放是无法实现的C.揭露基督教会的贪欲与腐化D.强调宗教改革的必要性和紧迫性【解析】依据材料得出,文艺复兴的思想解放作用有限,只有摆脱教会的精神扼制,才能完成思想解放,据此可知,强调宗教改革的必要性和紧迫性的说法符合题意,D项正确;依据材料可知,材料重点是要突出宗教改革的必要性,揭示文艺复兴的局限性是为了突出宗教改革的必要性,解除A项;材料没有说明人的完全解放是无法实现的,解除B项;揭露基督教会的贪欲与腐化不是作者根本意图,解除C项。
高中地理知识复习:人文地理之中国的宗教信仰
![高中地理知识复习:人文地理之中国的宗教信仰](https://img.taocdn.com/s3/m/5b48bcc1524de518964b7db3.png)
高中地理知识复习:人文地理之中国的宗教信仰中国是个多宗教的国家。
中国宗教徒信奉的主要有佛教、道教、伊斯兰教、天主教和基督教。
中国公民可以自由地选择、表达自己的信仰和表明宗教身份。
据不完全统计,中国现有各种宗教信徒一亿多人,宗教活动场所万余处,宗教教职人员约30万人,宗教团体3000多个。
宗教团体还办有培养宗教教职人员的宗教院校74所。
——佛教在中国已有二千年历史。
现在中国有佛教寺院万余座,出家僧尼约20万人,其中藏语系佛教的喇嘛、尼姑约12万人,活佛1700余人,寺院3000余座;巴利语系佛教的比丘、长老近万人,寺院1600余座。
——道教发源于中国,已有一千七百多年历史。
中国现有道教宫观1500余座,乾道、坤道万余人。
——伊斯兰教于公元七世纪传入中国。
伊斯兰教为中国回、维吾尔等10个少数民族中的群众信仰。
这些少数民族总人口约1800万,现有清真寺3万余座,伊玛目、阿訇4万余人。
——天主教自公元七世纪起几度传入中国,1840年鸦片战争后大规模传入。
中国现有天主教徒约400万人,教职人员约4000人,教堂、会所4600余座。
——基督教于公元十九世纪初传入中国,并在鸦片战争后大规模传入。
中国现有基督徒约1000万人,教牧传道人员万余人,教堂万余座,简易活动场所万余处。
在中国,全国性的宗教团体有中国佛教协会,中国道教协会,中国伊斯兰教协会,中国天主教爱国会,中国天主教主教团,中国基督教三自爱国运动委员会,中国基督教协会等。
各宗教团体按照各自的章程选举、产生领导人和领导机构。
中国各宗教团体自主地办理教务,并根据需要开办宗教院校,印刷发行宗教经典,出版宗教刊物,兴办社会公益服务事业。
中国与世界许多国家一样,实行宗教与教育分离的原则,在国民教育中,不对学生进行宗教教育。
部分高等院校及研究机构开展宗教学的教学和研究。
在各宗教组织开办的宗教院校中,根据各教需要进行宗教专业教育。
宗教教职人员履行的正常教务活动,在宗教活动场所以及按宗教习惯在教徒自己家里进行的一切正常的宗教活动,如拜佛、诵经、礼拜、祈祷、讲经、讲道、弥撒、受洗、受戒、封斋、过宗教节日、终傅、追思等,都由宗教组织和教徒自理,受法律保护,任何人不得干涉。
第1单元 群文阅读 (一) 文化传承 课件2020-2021学年高中语文统编版必修下册
![第1单元 群文阅读 (一) 文化传承 课件2020-2021学年高中语文统编版必修下册](https://img.taocdn.com/s3/m/985d3bb5b9f3f90f76c61bb8.png)
史料,他用来印证并补充他所读的书。他作《史记》,叙述和描写往往特别亲
切有味,便是为此。他的游历不但增扩了他的见闻,也增扩了他的胸襟;他
能够综括三千多年的事,写成一部大书,而行文又极其抑扬变化之致,可见
返
首
出他的胸襟是如何的阔大。
页
13
②他二十几岁的时候,应试得高第,作了郎中。武帝元封元年,
大行封禅典礼,步骑十八万,旌旗千余里。司马谈是史官,本该从
样的看法眯目点头时,我们的太史公站了出来。他说李陵平时克己
奉公,身先士卒,有国士之风。此次出征,孤军奋战,血染寒山,
英勇可嘉。降敌是一时无奈,日后有机会,他还会报效汉朝的。“好
返
你个司马迁”,刘彻震怒了,“你竟敢替叛贼说话,谁给你的胆量?”
首 页
24
③现在看来,司马迁充其量不过是说了几句公道话而已。然而, 问题倒不在于公道话本身,而在于竟然有人敢于站出来说公道话。 社会良心和专制强权在这儿发生了深刻的矛盾。在刘彻的心目中, 做臣子的差不多是一群牛马,鞭子下驮拉耕作,唯主子鼻息是仰, 哪里有你人模人样地站在我的对面说什么公道话的权利?
处弥漫之空气和四处出没之闪电一样不好把握,所以孔子总是回避
命运的问题。孔子活着,栖栖遑遑如丧家之犬,死了却受顶礼膜拜,
这表现了人类无常的一面。我总感觉孔子望着人类把自己的一双手
翻来覆去而悄悄在笑。
⑤给孔庙以皇帝的规格,当然是要大树孔子,以弘扬其思想。
抬举孔子的人是统治阶级,他们需要的只是孔子的一点思想,或仅
三十篇,五十二万六千五百字。他死后,这部书部分的流传,到宣
帝时,他的外孙杨恽才将全书献上朝廷去,并传写公行于世。汉人
称为《太史公书》《太史公》《太史公记》《太史记》。魏、晋间才简
江西省赣州市赣州中学2025届高三上学期11月期中考试语文试卷(含答案)
![江西省赣州市赣州中学2025届高三上学期11月期中考试语文试卷(含答案)](https://img.taocdn.com/s3/m/e1a47bb2b8f3f90f76c66137ee06eff9aff8495a.png)
赣州中学2024-2025年上学期高三期中考试语文试卷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青年是最能反映时代特征的群体,青年的思想动态也直接映射出社会的前沿思潮。
从改革开放之初的迷茫,到满怀对高物质生活、高社会地位的向往和奋力拼搏的精神,再到对职场的厌倦、对竞争的排斥,到今天寻找化解时代困境的途径,追求世俗眼光之外的人生价值,这一过程展示出青年正走向创新与变革,也从单纯的抱怨走向了对文明的传承和发展,进一步融入了国家发展大局。
从表面上看,这是青年在面对激烈社会变迁时的应对策略;更深层次地分析,这些变化展现了中国青年集体情绪的转变。
青年集体情绪的形成与其面临的社会挑战有直接联系。
虽然在一些时期内,青年的集体情绪中出现了“躺平”“佛系”等逃避心理,还出现了“精神内耗”的加重、“脱不下孔乙己的长衫”等不良现象。
但纵观整个发展历程,青年对时代的挑战并没有采取消极颓废的行为实践。
其实,“佛系”与“躺平”更多是一种自我嘲讽和心理安慰,通过口头的摆烂来缓解内心的焦虑与不安。
“精神内耗”的出现也从侧面反映了青年在应对社会压力、寻求自我实现方面所做的努力,以及突破困境限制的坚韧品质。
当今的青年正在尝试平衡物质满足与精神满足:既希望实现物质生活的提升,也很看重个人实现、事业和理想。
“集体情绪”是社会情绪的一种形式,是指同一世代的社会群体经历了相同的历史事件、社会结构、政策引导后,形成共同的、持续的、有价值导向的社会心理反应,尤其是对个人发展、目标追求、人生价值的情绪表达。
它与“群体情绪”的不同之处在于:“群体情绪”是具有同质性或存在于同一时空环境下的群体,针对某一突发事件或历史事件,在瞬时间爆发出的群体心理冲动,在一个时间段内可能会因不同事件形成多个群体情绪;“集体情绪”则是一个世代群体的整体心理动态,能够维持较长时间,对孤立社会事件的敏感性更弱。
高考语文时文阅读精选需要信仰精品素材
![高考语文时文阅读精选需要信仰精品素材](https://img.taocdn.com/s3/m/756054756529647d2628526f.png)
高考语文时文阅读精选需要信仰精品素材高考语文时文阅读精选需要信仰精品素材谢谢你们叫我回家。
让我有幸再次聆听老师的教诲,分享我亲爱的学弟学妹们的特殊喜悦。
就像刚才那首歌唱的,“记忆中最美的春天,难以再回首的昨天〞。
如果把生活比作一段将理想“变现〞的历程,我们只是一叠面额有限的现钞,而你们是即将上市的股票。
从一张白纸起步的书写,前程无远弗届,一切皆有可能。
面对你们,我甚至缺少一份抒发“过来人〞心得的勇气。
但我先生力劝我来,我的朋友也劝我来,他们都是84级的中文系学长.今天,他们有的仍然是一介文人,清贫淡泊;有的已经主政一方,功成名就;有的发了财做了“富二代〞的爹;也有的离了婚、生活并不如意,但在网上交流时,听说有今天这样一个机会,他们都无一例外地让我一定要来,代表他们,代表那一代人,向自己的弟弟妹妹说点什么。
是的,跟你们一样,我们曾在中文系就读,甚至读过同一门课程,青涩的背影都曾被燕园的阳光定格在五院青藤缠满的绿墙上。
但那是上个世纪的事了,我们之间横亘着二十多年的时光.那个时候我们称为理想的,今天或许你们笑称其为空想;那时的我们流行书生论政,今天的你们要面对诫勉谈话;那时的我们熟悉的热词是民主、自由、振兴中华,今天的你们记住的是“拼爹〞、“躲猫猫〞、“打酱油〞;那个时候的我们喜欢在三角地游荡,而今天的你们习惯隐形于伟大的互联网。
我们那时的中国依然贫穷却豪情万丈,而今天这个世界第二大经济体,还在苦苦寻找更多的幸福,无数和你们一样的青年喜欢用“囧〞形容自己的处境.二十多年时光,中国到底走了多远?存放我们青春记忆的“三角地〞早已荡然无存,见证你们少年心绪的“一塔湖图〞正在创造新的历史。
你们这一代人,有着远比我们当年更优越的条件、更广博的见识、更成熟的内心,站在更高的起点。
我们想说的是,站在这样高的起点,由北大中文系出发,你们不缺前辈大师的庇荫,更不少历史文化的熏染。
《诗经》、《楚辞》的世界,老庄孔孟的思想,李白杜甫的词章,构成了你们生命中最为激荡的青春时光。
2020年深圳市北京师范大学南山附属中学高三语文期中试题及答案
![2020年深圳市北京师范大学南山附属中学高三语文期中试题及答案](https://img.taocdn.com/s3/m/d9391c787f21af45b307e87101f69e314332fadf.png)
2020年深圳市北京师范大学南山附属中学高三语文期中试题及答案一、现代文阅读(36分)(一)现代文阅读I(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题目。
雅文化和俗文化①文化可以分为三个层次:表层文化、中层文化和深层文化。
表层文化又可以称之为物质文化,是人类对物质的利用的形态,通常体现在人的衣、食、住、行领域,因此也包括了生产力形式;中层文化又可以称之为精神文化,主要是以物质为媒介表现精神的形态,包括艺术、科学、宗教、制度、礼仪、风俗等等;深层文化又可以称之为哲学文化,是渗透在前两层文化中的观念、意识和哲学。
②人类自劳动有了剩余,社会开始出现阶级和阶层,生产有了分工,因而需要有文化并且可以有相对的精细和粗糙之分,于是在同质文化的中层和表层遂有了雅、俗之别。
表、中两层文化覆盖着,并体现在一个民族全体人们的日常生活中。
我们把经过更多加工、比较细腻、涉及人较少的文化称之为雅文化;反之,为俗文化。
③任何社会文化的雅与俗往往有一种向对方靠拢的本然倾向。
社会上层(执政者和知识阶层)往往向社会底层强加自己的文化(雅文化),包括将自己的文化通俗化以扩大对全社会的影响;同时,出于猎奇或调节的目的而从俗文化中汲取营养。
社会底层往往出于仰慕而仿效雅文化,即所谓上行则下效;同时,俗文化又以其质朴清新吸引社会上层,俗文化的有些部分逐渐被雅化。
④文化的根本性功能是调节人类在社会生活中的各种关系,包括人与人的关系、人与自然的关系、现世与未来的关系。
俗文化往往是人类社会经验的总结,但却是“自在”的。
雅文化是人为的,相对于俗的约定俗成,可以说是俗的“自觉”。
社会组织形式脱离了部落、部族阶段有了国家以后,执政者为了维护社会的完整和稳定,往往把有些俗文化加以整理、提炼,形成雅文化。
礼及其仪式的规定就是最明显的事例。
⑤在中国长期的阶级社会中,礼是为维护农业社会等级制度、保证政权统一和社会稳定而形成的关于人际关系的行为标准。
在礼的贯彻实施过程中,其中所包含的思想观念也因其具有神圣的意义而随之向四方扩散。
人文主义的内涵
![人文主义的内涵](https://img.taocdn.com/s3/m/eca3da80d1d233d4b14e852458fb770bf78a3b6e.png)
人文主义的内涵篇一:人文主义知识归纳强制性2单元2知识归纳1、西方不同时期人文主义精神的内涵(1)古希腊圣人(萌芽期):古希腊圣人的观点否定了上帝的绝对权威,肯定了人的价值,将人们从宗教和神学的桎梏中解放出来。
关注人性,倡导求知,开启了人文精神的源泉,成为西方人文精神的源头。
(原产地)(2)文艺复兴运动(兴起时期):文艺复兴打着复兴古典文化的旗号倡导人文主义,提倡人性,反对神性,主张追求现世的幸福,倡导个性解放。
(3)宗教改革(发展期):宗教改革倡导人文主义,创造人文主义宗教观。
它从神学的角度论证了世俗活动和个人斗争的必要性和合理性,挑战了教皇领导的宗教权威。
自文艺复兴以来,宗教改革从更广泛的社会层面和更内在的精神角度传播和发展了人文主义。
(4)启蒙运动(成熟时期):启蒙运动丰富和发展了人文精神的内涵,把反封建、反宗教神学的斗争推进到反封建专制制度、建立资产阶级“理性王国”、按照资产阶级利益构建政治制度的高度,比文艺复兴人文主义更为彻底、更具鲜明的政治革命性质文艺复兴和启蒙运动有什么相似之处和不同之处?这两个运动之间有什么联系?(⒈)相同点:性质:都是资产阶级发起的反封建思想文化运动内容:都对教会神学和封建特权进行批判,都倡导发展科学、追求真理,都推崇理性,都要求人的解放,追求个性自由.影响:都促进了思想的解放,都为资产阶级取得经济、政治上的统治地位作了思想准备,都推动了近代自然科学的发展,推动了资本主义的发展.(2). 区别:①背景:前者出现于14---17世纪资本主义萌芽时期;新兴资产阶级开始形成;教会神学束缚人们的思想;后者出现在17-18世纪资本主义进一步发展的时期;资产阶级的力量不仅增长了;欧洲国家的封建君主制改革加强了专制;自然科学的迅速发展促进了思想的解放②斗争目标:前者反对天主教神学思想,追求现世幸福;后者既反对教权主义,更反对封建专制,追求自由平等.“文艺复兴”重在否定神学世界观,把人、人性从宗教束缚中解放出来。
2021-2022学年安徽省六安市一中高二下学期期中语文试题
![2021-2022学年安徽省六安市一中高二下学期期中语文试题](https://img.taocdn.com/s3/m/6068117b7275a417866fb84ae45c3b3567ecdde4.png)
安徽省六安市一中2021-2022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语文试题一、论述类文本阅读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命脉,其中最重要的就是先人正面的思维方式、生活态度和价值追求,这是传统文化的核心精神。
浩如烟海的经、史、子、集各类书籍,便是传统文化精神的重要载体。
然而古籍汗牛充栋,阅读应该从何入手呢?古诗是古人心声的真实记录,是展现先民人生态度的可靠文本,正如清人叶燮所说:“诗是心声,不可违心而出……故每诗以人见,人又以诗见。
”读诗就是读人,阅读那些长篇短什,古人音容笑貌如在目前,这是我们了解前人心态的最佳途径。
清人沈德潜说:“有第一等襟抱,第一等学识,斯有第一等真诗。
”中国古人评价文学家时有一个优良传统,就是人品与文品并重。
经过历代读者集体选择,凡是公认的大诗人,往往都是具备“第一等襟抱” 的人物,其作品必然也是第一等真诗,从中可以感受真实心跳和脉搏,从而沦肌浃髓地领会传统文化精神。
从《诗经》《楚辞》到明清诗词,都具有很高的阅读价值,如果兼顾作品的经典意义、阅读难度等因素,唐诗宋词应是我们的首选阅读对象。
唐诗宋词对于现代读者到底有什么价值?中国古典诗歌有一个最古老的纲领,就是“诗言志”。
到了西晋,陆机在《文赋》中又提出“诗缘情”。
有人认为二者是对立关系,但是初唐孔颖达在《左传正义》中说得很清楚:“情志一也”。
情志就是指一个人的内心世界,包括对生活的感受和思考,也包括对万事万物的价值判断。
唐诗宋词的内容跟现代人没有距离,因为诗词中表达的那些内容都是普通人的基本情感、基本人生观和基本价值观。
比如喜怒哀乐,比如对真善美的追求,比如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对保家卫国英雄行为的赞美,唐宋人如此,现代人也如此。
所以唐诗宋词中典范作品所表达的内心情感、思考和价值判断可以传递到今天,启发我们更细致地品味人生意义和美感。
当然,唐诗宋词对于现代人的最大意义,是其中的典范作品可以提升我们的情操、气质和人格境界,有深远教育作用。
2021年遵义市第十一中学高三语文下学期期末试题及参考答案
![2021年遵义市第十一中学高三语文下学期期末试题及参考答案](https://img.taocdn.com/s3/m/a0c9d4d69fc3d5bbfd0a79563c1ec5da50e2d68d.png)
2021年遵义市第十一中学高三语文下学期期末试题及参考答案一、现代文阅读(36分)(一)现代文阅读I(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
”理学家张载之志堪称具有崇高的学术担当,然而“尊德性而道问学”的思想方法注定了理学家们没有也不可能“为万世开太平”。
理学的最大弊端就是虽有学术担当,也不乏人文情怀,却没有科学精神。
比如,理学家们将“天地”解释为尊卑等级关系,宇宙万物也都有尊卑等级,如天冠地履、星空列阵、大雁成行、羊羔跪乳等都反映尊卑等级,然后依据“天人合一”论证三纲五常符合“自然之理”。
这种缺失科学精神的“人文情怀”会带来很大的负面作用,甚至造成了“以理杀人”的社会现象。
宋元之后,理学占据社会思想意识的统治地位,而中国古代文明却从鼎盛走向衰落。
在应对民族内争或外敌入侵方面,中原政权的统治者总体上处于弱势地位,与时俱进、改革变法、富国强兵的欲望、能力和进程都受到四书之学的严重抑制。
当西欧的精英们致力于创新文化、发展科学、变革社会的时候,中国的精英们却把“为往圣继绝学”“同植纲常,同扶名教,同宗孔孟”当作“为万世开太平”的灵丹妙药,大大延误了中国的发展。
当下,有些研究中国传统文化的人也是人文情怀有余、科学素养不足,研究中不注重证据,一些研究成果在形式逻辑上经不起分析,至于历史逻辑、辩证逻辑就更谈不上了。
正是由于缺乏科学素养,一些观点明显简单化,一些观点甚至可以说有害无益。
可见,缺失科学素养的人文情怀会带来很多问题。
近年来,学术界和学校一直强调人文情怀的培养、道德的培育,这无疑是非常重要的。
但是,如果只是强调道德教育、国学教育,而没有把培养科学素养摆在重要位置,不注重培养学生的现代精神,那就会出现很多偏差。
就立人而言,立德无疑是最重要的。
问题的关键在于如何培养德以及培养什么样的德。
科学素养的精髓是实事求是。
可以说,实事求是是人类一切优秀素养之本。
2021届霞浦县第一中学高三语文下学期期中考试试题及答案
![2021届霞浦县第一中学高三语文下学期期中考试试题及答案](https://img.taocdn.com/s3/m/51ac04b1f021dd36a32d7375a417866fb84ac0c6.png)
2021届霞浦县第一中学高三语文下学期期中考试试题及答案一、现代文阅读(36分)(一)现代文阅读I(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文化自信是人类特有的一种具有超生物性、超自然性、超现实性的文化生命机能,是人类社会实践在个体生命内部建构的高级文化结构,也是人类主观能动性和文化创造性的具体表现。
从大的方面看,中国学人最关注的一直是文化发展的物质条件与客观环境,并由此形成了“物质在前,精神在后”的客观语境。
但在某种意义上,“物质在前,精神在后”的思维定势在当下不仅相当流行,而且已成为影响当代文化研究的一个深层病症,很多虚假的学术问题与错误判断正是由此而生。
就中国文化发展的现状而言,在文化发展的物质条件与外部环境解决以后,主体方面的素质与能力正在变得更加重要。
而对文化发展主体因素与语境的忽视与无知,在某种意义上正是当代文化思考和建设出现过多混乱与闹剧的根源。
要想深入探讨中国文化发展问题,首先要做的是进行“从客观到主体”的语境调整。
中国文化的发展不仅需要强大的经济实力与综合国力,同时也需要主体必须具有一定的特殊结构或达到相当的发展水平。
对于文化自信这种文化生命机能也是如此。
自近现代以来,人们普遍将中国文化自信的衰落归结为物质条件或社会制度等“硬件”方面的问题,这是形成文化发展客观语境或经济决定论的重要原因。
而从主体语境开始则意味着,需要一种什么样的主体条件,才能理解或完成中华文化自信的当代建构。
由此可知,主体语境构成了文化自信的研究、阐释与现实重建的深层理论框架。
在主体语境中,文化自信的消长取决于其作为文化生命机能的性质与存在方式。
在逻辑分析上,主体可细分出知识、伦理与审美三种文化生命机能。
但正如康德说审美机能在人类身上“总是很薄弱的”,真正影响主体文化生命的建构与实践的是知识与伦理机能。
知识与伦理是人类一切实践活动的内在条件,也是文化自信发生和消长最重要的主体基础。
在考察中华文化自信的历史流变时,不难发现一种相当普遍的矛盾现象。
高中文学类阅读:镌刻的信仰徐涟①从窗户望出去,是垂杨柳,李广桃树和近在眼前的沙丘。那么切近,仿佛
![高中文学类阅读:镌刻的信仰徐涟①从窗户望出去,是垂杨柳,李广桃树和近在眼前的沙丘。那么切近,仿佛](https://img.taocdn.com/s3/m/5774f8ea83d049649b6658d1.png)
高中文学类阅读 2019.111,(题文)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镌刻的信仰徐涟①从窗户望出去,是垂杨柳,李广桃树和近在眼前的沙丘。
那么切近,仿佛伸手就能抓到灼热滚烫的沙子。
柔和的沙丘曲线,向两边绵延伸展,白色的天空,向上再向上,才呈现出蓝色。
窗外的风景就这样入眼入心,没有远近纵深,分明中国画的景致,寂寥无声,凝固在时空的永恒当中。
瞬间,我迷失了自己。
②这是在敦煌。
沙丘就是鸣沙山。
我们住在鸣沙山脚下。
③从飞机上俯瞰,连绵不绝是的灰白色沙漠、灰褐色戈壁、道道伤痕似的雅丹地貌,以及远处终年不化的雪山。
纵使在心中已经揣想过千百遍,你仍然会惊叹大自然不可思议的伟大神力造就了这沙漠中的神秘奇观。
祁连山的雪水切割开坚硬的岩石,冲刷出千沟万壑,顽强地奔流在干涸的大地上,带来了泥土,也带来了绿洲,也因此诞生了这个古称沙州、今名敦煌的城市。
④然而仅仅是自然的伟力还不能够造就敦煌。
一千六百多年前,一个叫乐僔的和尚行脚至此,看见了鸣沙山东麓那耀眼的佛光。
于是,他在坚硬的石壁上开凿,开始塑造心中的佛国形象--莫高窟。
自此之后的一千多年里,在这古老的丝绸之路上,谦卑地索取土地馈赠的人们,在极端艰险的生存环境中,创造出了极端丰富的精神财富。
敦煌,因为信仰的镌刻,才由此成为敦煌。
⑤自乐僔开窟造像以来,莫高窟经历了北凉、北魏、隋初、盛唐、大宋、西夏、元朝……莫高窟七百三十五个石窟中,有四百九十二个石窟有佛造像,布满彩绘壁画,既描绘出人们祈祷憧憬的天国,也把人世间的耕种织造等等一切美好留在了画面上。
而建造石窟的工匠、画师,却没有留下一个名字。
时光流转,峨冠博带的贵人尽管面目依然清晰,他们的名字却早已湮灭在历史的深处;而那些默默无名的工匠、画师,却因为彩塑壁画的存在而凸显自身,他们一笔一画地创造了敦煌的历史,也将自己永远留在了敦煌的历史当中。
⑥敦煌地区干旱少雨,气候寒冷,冬天气温时常下降到零下30摄氏度左右。
那个叫乐僔的和尚,执意要在这样的荒郊野岭修行。
高中-语文-高考-江西省抚州市七校2019届高三10月联考语文试题
![高中-语文-高考-江西省抚州市七校2019届高三10月联考语文试题](https://img.taocdn.com/s3/m/1487508687c24028915fc3ba.png)
江西省抚州市七校2019届高三10月联考语文试题一、现代文阅读1、我会阅读。
妈祖信仰发生于宋代的莆田湄洲一带,随着海上贸易的盛行而在沿海各地得以迅速传播。
随后妈祖得到了朝延的青睐和加封。
妈祖从此进入了国家正祀的序列,其信仰形式也得以官方化和经典化。
近现代以来,该信仰因其本土性和特殊性成为学术界关注的焦点,相关研究层出不穷。
新时期的妈祖信仰又开始走上了一条现代化和全球化的道路,妈祖成了中华民族文化认同的一个标志性特号,妈祖信仰则入选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
自明清以来妈祖就是一位国际化的神灵,但种种原因使得妈祖信仰呈现出多画相的特征。
当代的妈祖信仰开始通过网络、电視等新媒体进行传播。
伴随着妈祖信仰的传播,全球各地通过分香(分灵)的形式兴建了妈祖的宮庙。
缘于中华文化的“寻根”情怀,各地妈祖分香经常会前往湄洲妈祖庙进香,提升系谱的排位顺序;或彼此宫庙之间进行“绕境进香”,扩大妈祖信仰的向心力。
这些朝圣活动,一方面以拟亲属关系来建构不同地城层次的妈祖信仰共同体,另一方面也増进了两界三地人文血脉的联系,随着海峡两岸文化交流的增进,很多海外、港澳台妈祖庙分香也会前往湄洲岛祖庙进香,这意味着妈祖信仰已经超越了地域,成为人类的“和平女神”,在加强中华民族的文化自觉和自信、两岸三地的民族情感方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新时期的妈祖信仰在“文化资源化”的社会大背景下,产业化和旅游化的发展趋势在所难免,但它作为一种全国性乃至世界性的中华信仰文化,也必须保持其民间信仰的基本特质,同时不断注入民族性的文化内涵,才能真正成为全球化语境下的一个非常具有文化凝聚力的象征符号。
以妈祖的故乡和妈祖信仰的发祥地莆田市为例,在作为人类“非遗”代表作的“妈祖信俗”广受社会关注的同时,也应时刻意识到本身所肩负的让开发与保存相互依存、相互推动的重任。
所谓开发,指的就是对妈祖文化品牌化的推进,同时加快湄洲岛地区的旅游设施配套建设,健全当地的服务体系,为慕名而来的国内外游客创一流的观光环境,提供优质的服务。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人文信仰
所谓“人文信仰”,它的启发来自现代学者提出的“人文宗教”。
新儒家认为,儒家传统是一种不出世的却具有超越性的东方宗教,它不像其他的宗教,需要有神,有耶稣、安拉等外在权威。
它不需要外在的权威,它有一种具有内在超越性的信仰。
内在超越性,也就是道德心,如孟子所谓“仁义礼智”。
儒家传统的这一特质,若称为中华“人文信仰”更准确。
“人文信仰”在儒释道中都有,儒家比较典型,儒家是“以出世的心态行入世的功德”,在世俗社会中要完成人之为人的使命。
一是个体生命的健全,即诚意、正心、修身;另外就是建功立业,即把“立德、立功、立言”当作人生追求。
人的本质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人类具有经济的、政治的、道德文化的属性。
但道德文化属性应是人的最高属性,是人之为人的最高本质。
信仰体系当中,儒家肯定人首先要解决肉体的存在问题,这并非一般人理解的儒家是重义轻利的。
儒家主张在道义的引领下对物质生活的安顿,认为这也是治国理政者须关注的重中之重。
如孔子所说“富之”“ 足食”“因民之所利而利之”;孟子所说“易其田
畴,薄其税敛,民可使富也”;荀子也说“足国之道:节用裕民,而善臧其余。
节用以礼,裕民以政”。
在这个基础上,儒家重视和强调人的精神生活,特别是人的道德文化,这是儒家生命大智慧的主要内涵。
儒学是仁学,但一般只讲“仁者爱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
关于“爱他人”,孟子曾发挥为“亲亲而仁民,仁民而爱物”,将“爱他”或“他爱”推展为亲亲、仁民、爱物这样三个由近及远的层次。
实际上,孔子讲“古之学者为己”,就彰明了儒学仁学的首要内涵就是“为己之学”。
“为己”并不是自私自利,他是先成就自己。
这和现代人生存理念是一致的。
一个人要把自己最好的东西开发出来,成长为一个士,再成长为君子,成长为顶天立地的大丈夫,然后你才能去齐家治国平天下。
荀子说过:“知者自知,仁者爱人”,说的就是这个道理。
“义”在孟子这里发挥得比较到位。
义利并重,以义驭利,这是孟子对儒家核心价值的阐发。
儒学不是不讲功利,而是认为在功利之上有一个更高的价值,更高的原则,并借此来引领、驾驭功利。
这也是对道义上的担当精神的高扬。
荀子则进一步发挥了“礼法”范畴。
他把“仁”“义”这个基本的人文信仰转化成内规矩和外规矩。
内规矩即德的柔性约束,外规矩即法的刚性约束。
德与法统一起来就是礼或礼法。
德与法一起,共同来约束人们的行为,形成普遍的秩序与和谐。
因此,荀子是儒家“治统”的系统阐释者,是儒学由纯学术向汉初政治儒学转化、转型的重要中介。
(选自 2017 年 4 月 1 日新华网发展论坛,有删改)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新儒家认为,儒家传统是一种东方宗教,它不需要外在权威。
内在超越性,亦即道德心,是儒家传统的一个特质。
B.儒释道中均有“人文信仰”,但儒家比较典型。
它是“以出世的心态行入世的功德”,它要完成在世俗社会中人之为人的使命。
C.政治属性、经济属性和道德文化属性都是人类所具有的属性。
但其中道德文化属性应是人的最高属性和最高本质。
D.一般人认为儒家重义轻利。
实际上,儒家也看重对人的物质生活的安顿,认为治政者必须关注“利民”“富民”“裕民”,这体现了儒家的生命大智慧。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3 分)
()
A.儒家不是不讲功利,而是要“义利并重,以义驭利”。
荀子则把“仁义”转化成内外规矩,此即儒家所讲的“礼”。
而“礼”是用来协调义利关系的。
B.“人文信仰”这一说法是受现代学者“人文宗教”的启发而得来的。
儒家的“人文信仰” 就是要完成健全个体生命和建功立业的使命。
C.文中引用孔子、孟子、荀子关于“利民”“富民”“裕民”的言论,是为了证明儒家主张在道义的引领下对物质生活的安顿。
D.儒学即仁学。
仁学不仅仅讲爱他人,也讲爱自己。
不论是孟子的“亲亲而仁民,仁民而爱物”,还是孔子的“为己之学”,都应该是儒学仁学的重要内涵。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孔子言“因民之所利而利之”,这也是孔子“仁政”思想的体现,而这对当代治政者来说,也有重要启示和现实意义。
B.孟子的“亲亲”“仁民”“爱物”,从家庭、社会到宇宙万物,层层深入地阐发了“仁” 的内涵,树立了儒家仁者形象。
C.荀子是儒家“治统”的系统阐释者,儒学由此向政治儒学转化。
后世很多儒学家的治政思想为当时统治者所用就是明证。
D.“知者自知,仁者爱人”蕴含了欲为“大丈夫”必先为“士”的道理。
一个人首先要成就自己,成为一个顶天立地的大丈夫才能齐家治国平天下。
答案解析
1.D.试题分析:D 项,“儒家也看重对人的物质生活的安顿”分析不当。
原文是指在“利民”“富民” “裕民”的基础上,儒家重视和强调人的精神生活,这才是儒家生命大智慧的内涵。
故选 D。
2.A.试题分析:A 项,结合文本内容“内规矩即德的柔性约束,外规矩即法的刚性约束。
德与法统一起来就是礼或礼法。
德与法一起,共同来约束人们的行为,形成普遍的秩序与和谐”分析可
知,礼是德与法的统一,它可以约束人们的行为,形成普遍的秩序与和谐,并非专“用来协调义利关系”。
故选 A。
3.C.试题分析:C 项,原文是说“荀子是儒家治统的系统阐释者,是儒学由纯学术向汉初政治儒学转化、转型的重要中介”,并非“由此向政治儒学转化”。
故选 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