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度佛教史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印度佛教史

闽南佛学院

本科一年(2)班印度佛教史

•时间:公元前531—1208

•直接发展:南传佛教(公元前3世纪—当代);

•北传佛教可分为汉传佛教(公元前后—当代)

•与藏传佛教(7世纪—当代),

•北传佛教又影响到了日本、朝鲜半岛东亚佛教的形成与发展。

•印度佛教之分期:

•初期佛教(公元前531年—前380年);

•部派佛教(前380—1208);

•大乘佛教(公元1世纪—1208);

•密教(7世纪—1208年)

•太虚法师对印度佛教史三期划分:

•1、印度佛教第一个五百年的第一期佛教,为小行大隐时期。

•2、印度佛教第二个五百年的第二期佛教,为大主小从时期。

•3、印度佛教第三个五百年的第三期佛教,为密主显从时期。

佛陀以前的印度

•据各种文献和考古资料,在公元前2000年前后,印度出现了以哈拉帕为中心的印度河文明,出土的物品中,有不少与后世的印度教关系很深,然而,这个文明似乎在此之后突然消失。

•公元前1500年左右,雅利安人越过兴都库什山进入印度,他们在印度河上游定居,成立了以《梨俱吠陀》为中心的宗教(公元前1200年左右),主要是以天空、雨、风、雷、及其它自然界力量为神而崇拜的多神教。之后向东推进,与印度土著文荼人以及达罗毗荼人融合。接着《梨俱吠陀》,在公元前1000年左右成立了《娑摩吠陀》、《夜柔吠陀》、《阿闼婆吠陀》,吠陀文献主要为祭祀服务。继而完成了《梵书》(公元前800年),主要为对祭祀方法加以说明。《奥义书》(公元前500年)在吠陀文献中出现最晚,也称为“吠檀多”,意为“吠陀的终结”,它所阐述的哲学道理为吠陀思想的顶峰。总体来讲,奥义书中的哲学思想最高命题是“梵我一如”,这才成为后世印度吠檀多学派的中心命题。

•这一时代确立了四种性的差别。即主持祭神的婆罗门阶级;统率军队的刹帝利;从事农耕、畜牧、商业、手工业的吠舍;作为奴隶的首陀罗。在不同阶级之间,不能结婚及一起饮食。这成为种姓制度的根源。

佛陀时代的思想界

•当时占主要地位的是婆罗门阶级,他们信奉吠陀,执行祭典,同时钻研梵我一如的哲学。以“吠陀天启”、“祭祀万能”、“婆罗门至上”为纲领。他们深信祭祀不仅有沟通人神的作用,而且有支配万物,从而达到自我完善的能力,因此他们一生要举行许多祭祀仪式,祭祀复杂。婆罗门所认为的理想生活方式为梵行期、家居期、林栖期和遁世期。

•沙门思潮诞生:农业、手工业、商业等的发展,引起了社会环境和社会阶层的变化,婆罗门教已不适应新的情况,沙门思潮诞生。是指一批反对吠陀的权威、反对祭祀,反对婆罗门至上的出家修行人。他们提出了一系列的新观点、新理论,向传统思想挑战。

•佛经中常常提到的“六师外道”,就是沙门思潮中六个有影响的沙门集团的领袖人物。按印度的传统观点,凡是承认吠陀权威的,都称为正统派,属婆罗门系统。凡是反对吠陀权威的,都是非正统派,属沙门系统。佛教反对吠陀权威,与六师外道同属沙门系统。但是由于六师经常与佛及佛弟子争辩,不信释迦牟尼所说,所以佛教称之为外道。

•六师外道

•不兰迦叶(道德的否定论);

•末伽梨瞿舍梨(苦行主义者);

•阿耆多翅舍钦婆罗(顺世论,朴素的唯物主义自然观);

•婆浮陀伽旃那(胜论学派,主张七要素的实在说);

•散若夷毗罗梨沸(怀疑论和不可知论);

•尼乾子(耆那教,命、非命、漏、缚、遮、灭、解脱的七谛说。)

佛教的兴起和发展

•佛教的兴起是当时沙门思潮兴起的一部分,也只是印度众多宗教哲学派别之一,因此需要在佛教与其它宗教哲学派别的互动中把握印度佛教的历史与思想。

•佛陀是今尼泊尔与印度交界处迦毗罗卫国人,按照汉地传统的说法,出生于公元前565年,灭于公元前485年。

•佛陀的八相成道:下天、托胎、出生、出家、降魔、成道、初转法轮、涅槃。

•缘起论:在释迦牟尼佛时代,不同的宗教哲学派别对世界的成因,人生的遭际有着种种不同的解释。

•释迦牟尼佛则提出了“缘起论”。他认为世界上一切事物都依赖一定的条件而存在,他把这种条件称为“缘”。条件具备,事物生起,存在;条件消失,事物崩坏,灭亡。

•佛教用“诸法因缘生,缘尽法还灭”这一偈颂来表述释迦牟尼缘起论的精华。

•但释迦牟尼佛认为,世界万物都在不断的变动中,任何条件都不可能长久存在,因而任何事物都不可能永久保留。既然这样,这些事物就不能依靠,不值得留念。

•人若追求这些东西,到头来必然一无所得。释迦牟尼佛要求人们要认识世界万物的这一本质,抛弃世界万物,转而追求永恒的存在—涅槃。

大乘佛教兴起

•产生年代:公元前1世纪左右。汉译经典最早为支谶在147-186年间翻译的《道行般若经》等大乘经典。

•产生原因:

1:佛陀观进一步发展,十方三世佛出现;功德回向思想出现;多民族文化融合。

2:菩萨思想的发展,赞佛文学兴起;成佛原因的探索;在家信徒的反弹(佛塔崇拜的兴起)。

3:新的理论的出现———般若空观的发展。

4:大乘佛教的起源探究————大众部以佛塔崇拜为中心的菩萨乘。而从目前来看,应是文化汇流的结果。

•初期大乘佛教经典(从创立到龙树创立空观)

一:般若类经典——《大般若波罗蜜经》,《金刚经》

二:华严类经典——《大方广佛华严经》

三:《维摩经》

四:《法华经》

五:净土类经典———《无量寿经》、《观无量寿经》、《阿

弥陀经》

六:其它大乘经典:文殊类、弥勒类、佛名类等。

小结:起源不明;形态复杂多样。

晚期大乘佛教

•龙树创立中观学派,大体为三世纪末四世纪初人。日本人认为大体有十二种著作,以《中论》、《大智度论》等为重要,认为诸法皆空。

•无著、世亲等认为诸法为有,创立了瑜珈行派,《摄大乘论》、《俱舍论》等。

•密教:最晚成立的大乘佛教,有明显的咒术因素、民俗因素,也有外教的影响。

•注重咒语、性爱、神秘仪式,形成密宗。

没落与衰亡

佛教的衰落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