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预应力结构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7.2.4 广义等效荷载
22

上述等效荷载根据等截面且形心线为直线的构件导出 当构件为变截面,即形心线为曲线或折线的构件,为区别 等截面构件,引入“广义等效荷载”

原理:保持力筋重心线C g S 与构件形心线C g C 的相对位 臵不变,将构件的实际形心线(曲、折)简化为直线,则
7.1 概述
4
超静定预应力结构的优点 (1) 设计弯矩小,使构件尺寸减小,结构更轻盈 (2) 跨中和支座弯矩分布相对较均匀 (3) 具有内力重分布特性,承载能力更大 (4) 整体刚度大,结构变形减小,跨度可增大或减小截面 (5) 节点一般刚接,为抵抗水平力提供了更好的结构性能 (6) 预应力钢筋束可连续布臵,同一束力筋既抵抗跨中正 弯矩,又能抵抗支座负弯矩,节约了钢材 (7) 相对静定构件而言,节约了中间支座的锚具,节省了 张拉工作量,进而降低了造价
32

由综合弯矩减去主弯矩即得次弯矩
7.5主弯矩、次弯矩和综合弯矩的使用
33

《GB50010-2002》规定: ⑴ 后张法PC超静定结构,在进行正截面受弯承载力计算 及抗裂度验算时,在弯矩计算值中次弯矩应参与组合;在 进行斜截面受剪承载力计算及抗裂验算时,在剪力设计值 中次剪力应参与组合 ⑵ 承载力计算时,当参与组合的次弯矩、次剪力对结构 不利时,预应力分项系数应取1.2;不利时应取1.0。 ⑶ 抗裂和挠度验算时,参与组合的次弯矩、次剪力的预 应力分项系数应取1.0。
超静定结构存在的问题
6
(3)施加预应力时,构件产生的轴向压缩将受到相连支撑 构件的约束,从而减小了有效预应力值,并在支撑构件中 产生附加内力(次内力) 措施:采用可移动支座或临时可移动,减小约束 (4)施加预应力时,构件产生的变形受到约束,从而在构 件中和结构中产生次内力,不能忽略,一般有利,但计算 复杂

7.1 概述
5
超静定结构存在的问题: (1)多跨结构中预应力筋连续多波曲线布臵,其摩擦损失 较大 措施:超张拉;无粘结预应力筋;分段张拉再连续; 采用变截面梁或支座处梁加腋,使曲线平直。 (2)最大负弯矩峰值往往控制了梁全长(各跨)的预应筋
数量,造成不合理
措施:局部跨增配预应力筋,或采用非预应力筋来补 足抗弯能力,或支座处梁加腋
l q q 8 e0 l
l
7.2 等效荷载
14

第二种理解: 力筋在跨中截面产生的弯矩:M p N pe e0
1 2 等效荷载 q 产生的跨中弯矩:M q ql 8 8 N pe e0 两者相等,同样可得: q l2
7.2 等效荷载
15
n
第三种理解:
力筋曲线方程:


由于M2在跨内线性分布,故a也必然线性变化,即c线是 线性偏离c.g.s线,且具有与c.g.s线相同的本征特征(曲率 、弯折)
7.6.2 线性变换
39

线性变换定义:将c.g.s线在各中间支座处的位臵平移或转 动,而不改变其本征形状(曲率或弯折),在梁端的偏心 位臵也保持不变 线性变换不改变c.g.s的本征特征,故力筋预加力产生的等 效荷载不变,从而在结构中产生的综合弯矩亦不会改变 故C线位臵亦不会改变。


“综合弯矩”
M综 M主 M次
例:两跨连续梁
27

在两支座或两节点 之间,次弯矩为线 性变化 次弯矩(次内力) 是预加力的次生物 并不是数量上的次 要,数值上并不一 定比主弯矩小

7.4 次弯矩的计算方法
28
7.4.1 用力法计算次弯矩

方法:解除多余的约束,分别计算主弯矩与次反力作用下 在约束方向产生的位移,令其为零,求得次反力,可采用
4e 在梁端力筋与纵轴倾角θ: ( dy ) x 0,L dx L
n
预应力产生的等效力系是“一组力自平衡体系”,它对结 构产生的效应与预加力对结构产生的效应相同
7.2.2 等效荷载的三种主要类型
17
1.梁端的等效外弯矩


力筋在跨内为直线,无方向的改变(相对c.g.c线), 则在跨内不产生任何等效横向荷载。 力筋在梁端不通过截面形心,则产生一个等效外弯矩
起到类似于荷载弯矩调幅效果
7.6 压力线、线性变化和吻合索
36
7.6.1 压力线

压力线是指各截面上压力中心的连线 当外荷载增加时,截面弯矩增加,在不开裂情况下,PC 构件靠截面内力臂增加来抵抗外弯矩的增大,即压力线随 外荷载的变化而移动
7.6.1 压力线
37

静定结构不受外荷载(包括自重)作用时,无论预应力大 小,c.g.s 线总与 c 线重合
7.6.1 压力线
38

外M作用下,C线偏离 c.g.s 线 M/Npe ,向 c.g.c 线移动, C线偏心距=e - M/Npe ,截面上的总弯矩为: Npe∙e - M=Npe (e - M/Npe ) 在超静定结构中,若无外荷载(包括自重),由于次弯矩 存在,c线亦不再与c.g.s 线重合,其偏离c.g.s线的距离为 a=M2/Npe
“等效荷载”

以简支梁为例,假定力筋在梁端通过截面形心
7.2 等效荷载
12
7.2 等效荷载
13

取ds微段平衡:
沿梁全长积分:
d d 2 N pe Sin q cos ds q rc d 2 2



0
N pe d q rc d
0

N pe q rc N pe q 8 N pe e0 l2

但主弯矩和次弯矩将随c.g.s的线性变换而改变相对大小

注意:线性变换不包括c.g.s在梁端的移动,否则将改变梁 端弯矩的大小,从而影响各跨弯矩,改变C线的位臵
例:同前例,线性变换后,中支座 c.g.s的偏心为零
40
7.6.2 线性变换
41
“弯矩-面积法”或“图乘法”求解位移
29
例: 曲线配筋 两跨连续梁
Npe=1000kN
7.4 次弯矩的计算方法
30
7.4.2 等效荷载法求次弯矩

当主弯矩图形较复杂,或超静定结构次数较多时,用图乘 法计算次弯矩较麻烦

等效荷载产生的效应即预应力在结构中产生的效应
故:等效荷载在超静定结构中产生的弯矩即“综合弯矩”
的临界截面 2.非线性分析方法 考虑材料非线性和截面开裂状态,建立非线性的截面 弯矩——曲率关系,用逐次迭代或其它近似方法确定截面 内力
7.1.2 超静定结构的分析方法
9
3. 塑性方法 用塑性理论确定承载力极限状态 有:“静力法”、“机动法”、“屈服线法”
要求截面有足够转动能力

目前多采用弹性方法计算内力,而截面承载能力设计考 虑塑性,两者之间存在一定矛盾 可采用“弯矩调幅”来弥补弹性方法的不足
p
p
在预应力混凝土发展初期,大多是简单的静定构件。随着 理论研究和工程实践的发展,已认识到在很多情况下采用 超静定结构将更为经济合理,结构性能更为优越。 常用的几种预应力混凝土超静定建筑结构体系 大跨度预应力混凝土框架结构体系 大跨度预应力混凝土次梁结构体系 大跨度预应力混凝土板柱结构体系(实心、空心板) 大空间井式梁结构(双向网格梁) 大跨度连续梁和刚架结构体系
20

一般为上述三种等效荷载的组合
q1
8 N pe ea (2 L1 )
2
,q2
8 N pe e0 L
2 2
,q3
8 N pe eb (2 L3 ) 2
7.2 等效荷载
21

任何等效荷载(力系)在梁轴上都有一水平轴向作用Npe 只要力筋相对构件形心线有方向改变,都将产生等效荷载 等效荷载只与力筋形状、以及相对构件形心线的位臵有关 假定一跨内力筋的等效预应力不变(各截面相等),可取 两端和跨中三个截面的平均值作为Npe 等效荷载以材料的弹性作为基础,其作用效应可与外荷载 作用效应相叠加,这大大简化了超静定结构的分析 对于承载能力阶段,等效荷载分析是不成立的 在使用阶段微裂的情况下,可以近似采用
7.1.2 超静定结构的分析方法
10
4.弹性方法的假定 (1)力筋偏心距变化相对跨长不大—→预加力的水平分
பைடு நூலகம்
力沿梁长相等
(2)不考虑力筋的摩擦损失沿梁长变化
(3)一般不考虑梁的轴向变形
7.2 等效荷载
11
7.2.1 基本概念

定义:预应力作用可用一个等效力系来分析,该等效力系 在预应力结构中产生的效应即预应力效应,这一力系称为
7.4.2 等效荷载法求次弯矩
31
例:同上例参数 (1)求等效荷载
q
8 N pe f L2
(2)用弯矩分配法求 q 作用下的综合弯矩 在此例情况下,对称q作用下,弯矩图同一端固定, 一端简支的单跨梁
8 1000 (0.2 0.1) 24 kN m 2 10
1 2 1 M B ql 24 102 300kN m 8 8
7.2.2 等效荷载的三种主要类型
18
2.等效均布荷载

预加力在力筋单波抛物线内产生一个“等效均布荷载”
q
8 N pe e0 L2
式中:e0 为该抛物线的自身垂度 L 为该抛物线的水平投影长度
3.等效集中荷载
19

折线型力筋将在折点处产生一个等效集中荷载
7.2.3 工程中常用曲线力筋的等效荷载
M综 M sk yn y0 An In I0
承载力计算时:M M s 1.2(1.0) M 2
7.5主弯矩、次弯矩和综合弯矩的使用
35
讨论:

次弯矩分析以弹性理论为基础,在承载力极限状态是否存 在?有无变化?目前仍未有统一认识

次弯矩一般使支座荷载弯矩减小,跨中荷载弯矩加大,
得到一假想的预应力筋布臵形式(曲、折),按此假想形
式求等效荷载——→广义等效荷载。
例1:抛物线形变截面梁
23
例2:折线形变高截面梁
24
7.2.4 广义等效荷载
25

采用广义等效荷载求解预应力作用时应注意: ⑴ 拉直构件 c.g.c 后,各截面面积及惯性矩仍同原截面 ⑵ 各截面形心上仍作用轴向预加力Npe ⑶ 若 c.g.s 不通过端部截面形心,则有等效偏心弯矩产生
超静定结构存在的问题
7
(5)混凝土收缩徐变,温度变化及支座沉降将引起次内力 设计应考虑。
(6)施工较麻烦,张拉顺序对结构内力有影响,设计应考
虑工况
7.1 概述
8
7.1.2 超静定结构的分析方法
1.弹性方法 不论截面大小,内力大小,都假定构件不开裂,用结
构力学方法求最大内力和作用截面,并以此作为极限状态
7. 3 主弯矩、次弯矩和综合弯矩
26

在静定结构中,预加力产生的变形未受到任何约束,不会 引起任何支座反力,预加力引起的弯矩只与预加力及其对 截面形心偏心距的乘积有关(主弯矩) 在超静定结构中,预加力产生的变形受到冗余支承的约束 从而在约束支座中产生附加反力(次反力),次反力产生 的弯矩称为“次弯矩”,同理有次扭矩、次轴力、次剪力 预加力在超静定结构中产生的弯矩总效应称之为:
⑴ 后张法中力筋与孔道壁之间的摩擦引起损失

从张拉端到B截面的张拉力损失: 则预应力损失:
Nl 2 N0 N B N0 [1 e( kx ) ]

l 2 con[1 e( kx) ]

曲线转角的近似计算
曲线较平缓,近似用圆弧线代替, 则A~B的转角(圆心角):
7.5主弯矩、次弯矩和综合弯矩的使用
34

在静定结构中,因预应力次内力为零,主弯矩等于综合弯 矩,故前述预应力弯矩即主弯矩或综合弯矩 在超静定结构中:

抗裂验算时: pc 或: pc
N pe An N pe

N pe en In
M sk M2 yn yn y0 In I0
8y (弧度 ) x
1
2
第七章 预应力混凝土超静定结构
7.1 7.3 7.4 7.5 7.6 7.7 7.8 概述 7.2 等效荷载 主弯矩、次弯矩和综合弯矩 次弯矩的计算方法 主弯矩、次弯矩和综合弯矩的使用 压力线、线性变化和吻合索 预应力筋的线形布臵 荷载平衡法
7.1 概述
3
7.1.1 超静定结构的优缺点
4e y 2 ( L x) x L
4 N pe e L
2
距梁左端 x 截面,预加力产生的弯矩:
M ( x) N pe y
( L x) x
7.2 等效荷载
16
M(x)对 x 求二次导,得引起此弯矩的等效荷载:
8 N pe e d 2 M ( x) q ( x) 2 dx L2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