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学 第三章

合集下载

社会学 第三章 文化

社会学 第三章  文化

❖ 二、主文化与亚文化
❖ 主文化:是在社会上占主导地位的,为社会上多数 人所接受的文化。
❖ 亚文化:指仅为社会上一部分成员所接受的或为某 一社会群体特有的文化。
❖ 亚文化的类别:
❖ (1)民族亚文化:是为社会中少数民族群体所特有 的文化。
❖ (2)职业亚文化:为各种职业群体特有的文化。
❖ (3)越轨亚文化:为一些反社会集团所特有的文 化。
❖ 特殊文化模式指不同国家、不同民族,甚至不同地 区、不同社会群体的多样的文化结构语文化内容。
❖ 普遍文化模式指各种文化模式虽各具特点,但就其 基本结构看却有着共同的东西。如语言、习俗等等。
❖ (二)文化中心主义与文化相对主义
❖ 文化中心也称种族中心主义,指各个国家、各个民 族、甚至各个地区、各个群体都常常带有一种倾向, 常将自己的生活方式、信仰、价值观、行为规范看 成是最好的,是优于其它民族的。
第三章 文化
❖ 第一节 什么是文化 ❖ 第二节 文化的构成 ❖ 第三节 文化的区分 ❖ 第四节 文化的分析 ❖ 第五节 文化模式与功能
第一节 什么是文化
❖一、文化的概念
❖ 文化是人类群体或社会的共享成果,这些共有产物不仅仅包 括价值观、语言、知识,而且包括物质对象,即包括人类所 创造的一切物质的与非物质的东西。
❖(三)宗教
❖ 宗教与道德的关系:
❖ 1、十分密切。
❖ (1)内容方面,二者有许多重合之处。 ❖ (2)宗教统一道德守则 ❖ (3)宗教加强道德的威慑力。
❖ 2、宗教加强了道德对行为的约束力,但却使道德 流于僵化。
❖(四)法律
❖ 1、定义:
❖ 法律是由国家颁布的用来控制人类行为的规范,即国家维护 的行为守则。
❖ 2、法律的特点:

社会学(波普诺)第三章

社会学(波普诺)第三章

第三章_文化_什么是文化今天,和许多欧洲国家一样,在美国,大部分数学与自然科学类的大学奖学金与学术荣誉都被亚洲来的学生获得。

从加州的硅谷到马萨诸塞的伍兹侯(Woods Hole),很多美国一流的研究院、实验室都雇用了大批亚洲籍科学家和工程师。

为什么?是亚洲人比其他人更聪明?是他们拥有西方人所不知的成功秘诀?还是因为亚洲人更勤奋?尽管有些流行刊物对以上问题都回答“是”,但作为社会学学生,我们需要解释的是其表象下的真实原因。

最近美国做了一项研究,对500名成绩优异的东南亚难民的孩子进行了追踪调查(卡普兰、乔伊和惠特莫尔,1992)。

这些难民孩子从越南和老挝辗转迁徙至此,其间受尽了痛苦和折磨,也失去了许多上学的好时光,抵达这里时,他们只懂极少的英语。

然而,尽管有这么些阻碍,但他们很快就在美国的学校中取得了数学和自然科学类的好成绩,例如,在一所学校,仅占27%的亚洲来的学生却包揽了所有数学科目的前十名。

从学分等级来看,这些孩子的数学及其他自然科学中,得“A”和“B”的占大多数,而得“C”的很少(仅有17%),仅有4%的学生得分在“C”以下。

对亚洲学生在自然科学方面的成功,社会学的解释将其归功于亚洲人的价值观。

研究人员发现,亚洲人所取得的成就与其成就取向的价值观有很大的内在联系。

不同社会的价值观各不相同。

各时代、各地区都有自己的特色,这是理所当然的吗?在社会学中,“文化”是最重要的概念之一,而价值观正是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是对“文化”,这个我们即将要谈论的概念的一种测试。

一、什么是文化一个大学生群体与一群猩猩的区别是什么?你可能认为这是一个奇怪的问题,但问题并不像你想象的那样简单。

把人类和其自然界的近亲——猩猩区分开的、质的东西是文化。

在日常谈话中,文化常用来形容艺术的深奥与精致。

例如,认为古典音乐爱好者是“有文化的”,而流行音乐的追随者则是“无文化的”。

显然,文化在此处的定义是无法帮助我们把人类与猩猩区分开的,无论是否爱好艺术,人类都不同于猩猩。

社会学 第三章 文化

社会学  第三章 文化

二.主文化、亚文化 主文化:是在社会上占主导地位的,为统 治集团倡导,被多数人接受的文化。对社 会上大多数成员的价值观、行为方式、思 维方式影响极大。

亚文化:仅为社会上一部分成员所接受的 或为某一地区、某一群体特有的文化。可 分为民族的、种族的、职业的、区域的、 宗教的、社会阶层的、越轨的等类型。
4、物质文明 每一种文化都包含各自的物质文明,它 是由该文化中的社会成员所共同创造的物品 集合体,包括技术、工具、住宅、食物、服 饰、书籍等人工制品。
二、文化的结构/文化的层次(内部构造)

1、文化特质、文化丛与文化模式 文化特质:具有独立文化意义的最小单位。 一个社会的文化内容就是各种文化特质的 总和,文化特质可以表现为物质文化形式 也可以表现为非物质文化形式。
产生相同的文化。
第三,人类环境资源的限制与影响。地球环境相同、
可利用材料与资源相似,产生相同的文化
第四,文化接触与传播的影响。

文化差异性来源于人类满足其相同的基本需要时,
所用的途径或方法不同。
一是地理环境不同,提供给人类可用的资源不同,
有不同的途径与方法。
二是被孤立的程度,接触面不同,则其文化按照特
第三章 文化
主要内容: 第一节 文化的含义与特征 第二节 文化的分类 第三节 文化的要素与结构 第四节 文化的功能
文化是人类所特有的,文化联系着社会 生活和社会运行的各个方面,因此,文化是 考察和理解社会的重要维度,是社会学中的 重要概念。
第一节 文化及其特征
一、文化的涵义
文化是与自然现象不同的人类社会活动的全 部成果,它包括人类创造的一切物质的与非物质 的东西。
殊的方向发展。 三是各民族的自我导向不同。自我导向是指各民族 兴趣发展的趋向。

【社会学概论 笔记整理】第三章 个人与社会

【社会学概论 笔记整理】第三章 个人与社会

【社会学概论笔记整理】第三章个人与社会(一)自然属性(二)社会属性1、结合2、关系(1)血缘关系;(2)地缘关系;(3)业缘关系;(4)趣缘关系(三)二者的关系1、自然属性是社会属性的基础;2、社会属性是自然属性的发展(四)人的本质:是实践性[1]、具体性[2]、动态性[3]的“社会关系总和”(五)利益权衡1、经济利益;2、社会利益二、(马克思的)社会的本质(一)社会是人们相互交往的产物,是社会关系的总和(二)生产方式体现了社会的实质:生产力与生产关系之间呈动态性第二节人的社会化[4]一、社会化的含义(一)广义到狭义的发展过程1、狭义:专指儿童社会化,由生物人转变为社会人的发展过程2、广义(1)不仅有儿童社会化,还有成人社会化;(2)不仅是一个转变的过程,还是内化价值标准、适应社会生活的过程;(3)社会化是一个贯穿人始终的过程(二)(从功能上)理解社会化的三种角度1、文化的角度(1)社会化实质是社会文化的内化;(2)社会化是文化传递和延续的过程2、个性发展的角度(1)社会化是个性形成和发展的过程;(2)社会人经由社会化而形成有个性的人3、社会结构的角度:社会化的过程是一个角色学习的过程二、社会化的具体内容(一)学习基本的生活技能1、生活自理能力;2、谋生能力(二)学习基本的社会规范1、调整和控制行为的文化手段;2、习俗、时尚、道德、法律、制度等(三)内化价值观念1、共同理想、信念;2、行为导向作用(四)培养社会角色1、适应社会发展要求;2、合作、创新三、社会化的类型(一)初级社会化1、初始社会化;2、预期社会化(二)继续社会化1、发展社会化;2、逆社会化(三)再社会化1、全面放弃原有价值标准和行为规范;2、不一定都是负面,也不一定都是强制四、社会化的条件和主体(一)社会化的条件1、语言能力:一切知识和观念都是靠语言来传达和接受的2、思维能力:人具有能动地反映客观外部世界的特殊思维活动能力3、学习能力(1)迅速、正确和深刻地认识客观事物的本质属性;(2)根据所了解和学习的知识,确立起自己的思想观念、态度、动机和行为模式,指导自己4、较长的生活依赖期:个体在出生后由于生理、心理、意识和行为能力尚未发展健全,不能独立生活,因此在生活上、心理上依赖他人,受他人照顾、监护的时期(二)社会化的主体1、家庭(1)含义:是社会化的开端和最初场所(2)主要意义/内容:感情和爱的培养(3)父母教养方式对儿童的社会化具有重大影响——父母教养的四种方式Ⅰ、专制型方式;Ⅱ、权威型方式;Ⅲ、溺爱型方式;Ⅳ、忽视型教养方式(4)家庭社会化过程中的问题:略2、学校(1)含义:是专门为社会化目的而设置的学习机构,强调社会化的专门性、系统性,具有强制性(2)涵化的内容:学校教授的知识Ⅰ、显性知识Ⅱ、隐性知识(Ⅰ)社会经验;(Ⅱ)社会交往(3)家庭与学校的差异性分析:略(4)学校社会化过程中的问题Ⅰ、应试教育与素质教育的冲突;Ⅱ、义务教育与高等教育的衔接;Ⅲ、学生越轨行为;Ⅳ、“校园霸凌”;Ⅴ、教育资源不均、机会不均等;Ⅵ、“双减”下,住家教师的兴起3、同龄群体(1)含义:是年龄、背景、地位、志向、兴趣等方面大体相似的人自发组成的社会群体(2)同辈群体中多数活动是在平等基础上的社会交往(独立意识→扮演社会角色→部分人开始具有领袖意识)(3)同辈群体中接受大量亚文化的影响4、工作单位(1)是个人进行职业社会化的主要场所;(2)是检验和发展家庭及学校社会化成果的主要场所5、大众传媒(1)含义:指社会组织为广大社会成员之间传递信息、互通情报采用的各种手段(2)e.g.广播、电视、报纸、书籍……(2)影响的表现Ⅰ、形式上的多样性;Ⅱ、内容上的丰富性;Ⅲ、受众的广泛性;Ⅳ、对人们的价值导向作用;Ⅴ、对人们行为活动的暗示作用五、研究社会化的理论视角[5](一)库利“镜中我”理论1、自我、人格是社会的产物,是通过社会互动产生的2、自我意识的三个阶段(1)设想自己在他人面前的行为方式;(2)设想自己做出行为之后他人的评价;(3)依据他人评价的想象来评价行为并作出下一步反应(二)米德“角色扮演”理论1、自我意识的形成(1)生来没有自我意识;(2)自我意识随着符号、语言使用能力的发展而发展起来;(3)人将“我”作为对象、符号思考,自我意识就产生了;(4)米德将自我分为“主我”[6]、“客我”[7]两个部分[8]2、社会化(1)实质/本质:角色扮演,即学会理解他人对角色的期待,按期待从事角色行为(2)三个阶段Ⅰ、模仿阶段(Ⅰ)简单模仿、理解父母动作,角色扮演有限;(Ⅱ)主我涵盖Ⅱ、嬉戏阶段(Ⅰ)开始扮演一些特定、重要的角色;(Ⅱ)客我有所发展Ⅲ、群体游戏阶段(Ⅰ)扮演的角色范围更加扩大;(Ⅱ)观察、理解、模仿“一般化/概化他人”的角色(三)弗洛伊德“人格发展”理论1、人格的三个部分[9](1)本我(∈潜意识层次)Ⅰ、最原始、最隐秘;Ⅱ、基本成分:人类的基本需求和冲动(特别是性冲动);Ⅲ、受本能驱动,遵循快乐原则(2)自我(∈意识层次)Ⅰ、因为服从现实的限制而分离自本我;Ⅱ、本我+现实→服从现实的原则;Ⅲ、起到调节本我、超我的作用(3)超我(∈意识层次)Ⅰ、由于接受社会道德规范的教养而分离自自我;Ⅱ、在人格结构中居于管制地位,审查、监控人格的其他部分;Ⅲ、服从社会道德要求,遵循完美原则2、人格发展的五个时期[10](1)口腔期(0-1岁);(2)肛门期(1-3岁);(3)性器期(3-6岁);(4)潜伏期(7岁-青春期);(5)两性期(青春期以后)(四)人格发展“八阶段”论:略[11](五)生命历程理论1、理论概述(1)理论历史Ⅰ、起源于芝加哥学派对移民的研究;Ⅱ、因个体的生命模式受到严重影响而促使人们思考社会变迁与个人人生的历程之关系而诞生(2)理论特点Ⅰ、侧重于剧烈的社会变迁对个人生活与发展的显著影响;Ⅱ、将个体的生命历程看作是更大的社会力量和社会结构的产物(3)理论的基本分析范式Ⅰ、将个体生命历程理解为一个由多个生命事件构成的序列;Ⅱ、同一组生命事件,若排序不同,则对一个人的人生影响也会截然不同2、基本原理(1)“一定时空中的生活”原理Ⅰ、将人与某种力量联系起来;Ⅱ、出生组原理[12];Ⅱ、地理效应[13](2)“相互联系的生活”原理Ⅰ、生命历程和生命历程是相互联系的[14];Ⅱ、考察不同生命历程的互动关系;Ⅲ、每代人注定要受到别人的生命历程中所发生的生活事件的巨大影响(3)“生活的时间性”原理[15]Ⅰ、指生命历程中变迁所发生的社会性时间;Ⅱ、某一事件发生的时间比事件本身更有意义,强调人与环境的匹配(4)“个人能动性”原理Ⅰ、人总是在一定社会建制之中有计划、有选择地推进自己的生命历程;Ⅱ、即使在有约束的环境下,个体仍具有主动性;Ⅲ、人在社会中所做出的选择除了受到社会情景的影响外,还受到个人经历和个人性格特征的影响六、社会化过程中会遇到的问题(一)早期社会化的困境1、原因(1)心智不成熟;(2)缺乏独立思考、判断能力;(3)儿童模仿的阶段2、问题:青少年犯罪3、社会后果:越轨行为4、解决方法:树立相对稳定统一的价值标准和社会规范、社会权威形象(二)社会化的偏差和失败1、无效的文化传递(1)含义:上一代的文化知识和规范因故未能有效地传递给下一代(2)后果:可能导致青少年犯罪和反社会人格2、使人处于不利地位的社会化(1)含义:一些社会化过程使一定的群体中的个体在社会上处于不利地位(2)e.g.户籍制度对农村青少年的影响(三)代差/代沟1、含义:指社会的不同世代之间在价值观念和行为选择方面出现的差异、隔阂,甚至冲突2、如何看待代差/代沟(1)代差是社会文化在“遗传”过程中的“变异”;(2)代差反映社会结构、社会生活变化的速度和程度;(3)不能简单否定或肯定任何一方,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第三节社会角色扮演一、社会角色及其类型(1)社会角色的含义:社会角色是指与人的一定社会地位和身份相符的一套权利义务规范和行为模式。

社会学第三章 社会系统与社会运行

社会学第三章 社会系统与社会运行
的。 为什么用满足需要原则来衡量社会运行好坏? 首先,人是社会的主体,人是社会活动的承担者和社会运行的
推动者。在此种意义上,所谓社会运行,也就是人类自身的运 行。 其次,客观事物本身如果不与人类相联系,就无所谓好与坏。 最后,满足需要的程度也是前面所讲的两个原则的落脚点。
一、宏观社会与微观社会的角度
2、社会的基本功能包括整合的功能、交流的功能、导向 的功能、继承和发展的功能。
3、社会运行是指社会有机体自身的运动、变化和发展, 表现为社会多种要素和多层次子系统之间的交互作用以及 它们多方面功能的发挥。评价社会运行状态是否处于良性 的社会运行,需要遵循综合性原则、协调性原则和满足需 要原则。
层次的社会做周密全面的考察。 其次,它强调对社会运行评价的整体性。社会运行的状况
最终要通过整体的运行表现出来,整体效益是衡量社会大 系统以及各个子系统运行状态的根本依据。
实现途径:理论综合研究,利用数学、统计学等模型的综 合研究。
(二)协调性原则
协调性的含义: 结构性协调:指社会要素的联系具有较高的有序性、合理
4、社会学可以从不同角度考察社会。其中,根据联系人 际关系的纽带,从血缘关系、地缘关系和业缘关系来考察 社会,是最为常见的角度之一。
社会 社会系统 社会唯实派、社会唯名派 社会整合、社会失范、社会运行 社会运行的综合性原则、协调性原则、满足需要原
则 宏观社会、微观社会 个人关系、群体关系、社会制度 血缘关系、地缘关系、业缘关系
马克思
(1)社会是由人群组成的。 (2)社会以人与人的交往为纽带。 (3)社会是有文化、有组织的系统。 (4)社会是以人们的物质生产活动为基础的。 (5)社会系统具有心理的、精神的联系。 (6)社会系统是一个具有主动性、创造性和

第三章社会分层

第三章社会分层

2、社会分层研究的方法




(1)社区调查法。社区调查是指社会学者深入 到某一社区,住上较长一段时间,了解社区阶级 结构。 (2)主观法。主观法又称自我评分法。调查人 员将整个社会体系分为若干层次,请人们根据某 项标准,自己对自己进行归类,指出自己在社会 分层体系中处于哪一层。 (3)声誉法。又称他人评价法。调查员从一个 社区中抽出一些熟悉该社区情况的人作为评判员, 让他们按照事先规定的高低层给本社区成员分层 归类。 (4)客观法。应用可以直接测量的客观指标 (如收入、教育程度等)对人们进行层次划分。
2、社会分层的根源



(2)个体获取社会资源的能力和机会的不同是从 个体的角度分析社会分层的原因。 社会资源主要有经济资源、政治资源、文化 资源和声望资源等,正是由于人们对社会资源的 占有与否和占有多少使人们分成高低不同的等级。 而人们是否占有或占有资源的多少又与人们获取 社会资源的能力和机会直接相关。 社会分化为不同的阶层还与人们获取资源的 机会相关。机会不同之所以成为社会分层的原因, 是因为社会差异既与社会整体的发展程度相关, 又与社会个体的社会地位密切相关。
2.精英的流动



(1)什么是精英 精英是在相关领域分层中占据最上层的少量人物, 他们的行动对于该领域的变化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2)帕雷托的精英循环理论 意大利社会学家、经济学家帕雷托把精英分为两种: 在政府中直接或间接发挥相当作用的人所组成的统治者 精英和由其他人组成的非统治精英。 精英循环:非上流阶层的某些人转变为精英人物而 替代老精英。如果统治精英或非统治精英拒绝来自公众 的更具才华的成分的输入,就发生精英循环受阻,而其 结果是:或者社会秩序衰败、国家和社会失衡,并导致 社会堕落;或者造成新的精英用暴力推翻过时的、无能 的统治者精英。

《社会学概论》第三章 社会与文化 PPT

《社会学概论》第三章 社会与文化 PPT

• (二)人口数量和质量p81
• 1、人口数量 • 人口数量,又称为人口规模,是对人口的量的规
定性,指一定时间和一定地区有生命的个体总和。 • 2、人口质量 • 人口质量,又称为人口素质,是对人口的质的规
定性,包括人口的身体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思 想素质。
• 中国人口成为社会包袱的原因,一方面是人口数 量过多,另一方面是人口质量偏低,人力资源开 发利用不足。
第三章 社会与文化
学习内容
• 第一节 什么是社会 • 第二节 社会的基本要素 • 第三节 什么是文化
第一节 什么是社会p76
• 一、社会的涵义与特征p76
• (一)社会的涵义 • 社会是人们交互作用中产生的各种社会关系的
总和。
• (二)社会的特征p77
• 1、社会是以人为主体。人(人群)是最基本要 素
均寿命越来越长,人口老龄化加速。 • 5、人口性别失衡。我国当前出生人口性别比明显升高,
处于婚龄的男性人数比女性人数多很多。 • 如何解决人口问题: • 解决我国当前人口问题必须着眼的目标是建设“人口均衡
型社会”。所谓人口均衡型社会,是指社会人口数量、素 质、结构、分布等各要素之间的动态平衡,并且人口与经 济社会发展水平相协调、与资源环境承载能力相适应。
• A.文化特性 B.文化模式
B
• C.文化结构 D.文化特质
第一,有用性。比如工具、技术等
第二,符合或者接近本民族的价值观与民族性格。 如音乐、舞蹈、体育、管理等容易被采借,而宗 教、民族服饰等不容易被采借
• 文化融合,是指采借过来的文化与本土文化协调 起来,融为一体的过程。咖啡馆、歌舞厅、超市 等
五、文化多样性p91
• (一)文化震惊 • 文化震惊,是指生活在某一文化中的人,当

第三章斯宾塞进化论社会学本章学习要点进化的含义社会有机论的

第三章斯宾塞进化论社会学本章学习要点进化的含义社会有机论的

第三章斯宾塞进化论社会学本章学习要点●“进化”的含义●社会有机论的基本内容●社会有机体和一般生物有机体的异同●社会进化论的主要思想●个人主义社会观的核心内容●斯宾塞和孔德社会学观点比较教学重点与难点:社会有机论;社会进化论课时安排:2学时教学方法:讲授教学内容:赫伯特·斯宾塞(Herbert Spencer,1820--1903)也是一位对西方社会学的创立和传播产生过重要影响的哲学家和社会学家,英国社会学的奠基者,曾被誉为19世纪英国学术界的“思想泰斗”、“维多利亚英国的亚里士多德”。

和孔德一样,斯宾塞主张对社会现象进行科学的实证研究,他最著名的社会学理论是社会有机论和社会进化论,并以社会达尔文主义闻名于世,在社会领域宣扬“适者生存”的原则。

本章在简介斯宾塞的生平的基础上,着重介绍他的社会有机论和社会进化论的思想。

第一节生平及著作斯宾塞1820年4月27日出生于英格兰中部的德比,是家里9个孩子中的老大,也是其中唯一活过幼儿期的孩子。

斯宾塞的父亲是个信奉新教的教师,在当地享有较高的威望。

斯宾塞的母亲是一个温和而又虔诚的美以美会教徒,她与脾气暴躁的丈夫的婚姻生活似乎并不太美满,这恐怕也是成人后的斯宾塞对婚姻怀有戒备心理的一个原因。

斯宾塞从小体弱多病,没上过什么正规学校,主要在家里接受父亲的教育。

13岁时,他离家到做牧师的叔父那里继续求学,叔父向年轻的斯宾塞传授自然科学知识、激进主义的哲学原理和与英国国教相背离的新教思想。

斯宾塞自感不适合接受大学的正规教育,因此没有像父亲那样进入剑桥大学深造,而是另谋发展。

1837年他被录用为修筑伦敦至伯明翰铁路的工程师,但1841年铁路完工后他被解雇了。

以后几年,斯宾塞试图挤进激进派报刊和激进派政治组织。

他给激进派报刊写过不少文章,内容起先是关于工程方面的,但后来主要涉及社会和政治方面的问题。

到了1848年,他终于时来运转,担任了英国最有名望的金融经济周刊《经济学家》的编辑,有了一份收入较高的固定工作。

社会学:第3章 社会学理论流派整理

社会学:第3章 社会学理论流派整理

教学目标:1、了解社会学各主要理论流派2、理解社会学各流派的主要观点教学重点:主要理论流派的观点教学难点:各流派的代表人物及观点,各流派的异同点教学内容:§3 社会学领域的主要话语:主要的理论流派20世纪世界社会学最重大的事件是迎来了许多新学派的诞生,这节课就将历史上形成的几种主要的社会学理论和流派作简要介绍。

§3.1 结构功能论一、理论渊源结构功能论是当代最有影响的两种宏观社会学理论之一。

在20世纪70年代以前,曾经是美国社会学的主流理论,尤其在20世纪五六十年代几乎独霸美国社会学界。

有两个主要原因:1、美国社会在这个时期正是太平盛世,社会安定,国势雄伟壮大;功能论强调社会的稳定性和整合,正适合解释当时的美国社会。

2、当时哈佛大学大帕森斯教授及其在全国各地的门生正主宰着美国社会学界。

结构功能论把社会看作为一个均衡的,有序的,整合的系统,系统中的每一部分都对系统整合的生存,均衡与整合发挥着必不可少的作用,整个社会系统及其各个子系统的运行基本上是协调的。

功能论相信,社会里的成分和各部门对社会都有某种程度的贡献和功能。

社会总是向着稳定整合的方向运行。

如果某一部门发生变动,其他部门必然受到影响而发生变动,把失调的社会体系再调整回来,以维护社会的整合。

结构功能论的基本观点最早是发源于19世纪的英法两国,许多古典社会学家(孔德、斯宾塞、涂尔干)以及20世纪的两位人类学家(主要指马林诺夫斯基和布朗)都对现代结构功能主义的形成起了重要作用。

布朗的功能论强调整合是每一社会生存的必备条件,所以社会里的结构与组织都是为此而存在的,而运动的。

要研究社会结构就不能离开它的功能。

马林诺夫斯基也认为每一种风俗、概念、物质、思想、信仰都具有很重要的功能,是社会整体不可缺少的一部分。

功能论不相信社会会产生激烈的变动或埃与破坏,社会问题只不过是暂时性的失调。

因些,功能论很少重视社会变迁的研究。

但是美国及西方社会在20世纪60年代末期和70年代都遭受了激烈的变乱:学生运动、妇女运动、民权运动、嬉皮士文化、吸毒等社会问题充斥于社会里。

社会学概论第三章人的社会化

社会学概论第三章人的社会化

第三章人的社会化第一节什么是社会化一、社会化的含义1.狭义社会化:是指一个人从出生到取得社会成员资格的过程,这一过程大致包括婴儿期、幼儿期、学龄初期、学龄中期和青年期五个阶段。

2.广义社会化:是指个人学习社会文化、扮演社会角色并形成独立人格的整个一生。

3.社会化就是将一个生物人逐步转变为社会人的过程,是人的生物本能被消减,社会性增强的过程。

二、社会化的必要性和可能性1.必要性①个体角度:从未成年到成年,个人离不开社会化的过程。

②社会角度:社会有自我维持和发展的倾向,社会的延续和传承需要对成员的社会教化。

2.可能性1)人有较长的生活依赖期①所谓生活依赖期,是指人类个体在出生后由于生理、心理、意识、智力等尚未发育健全,不能自力更生、独立生活,从而在生活上、心理上依赖他人,受他人照顾、监护的时期。

②恰恰是这种长期依赖生活的特点、可塑性特点,既为个体提供了学习、掌握、接受和适应知识、技能、社会规范的充足时间,又为父母和家庭管教个体提供了可能——个体既然在生理和心理上依赖父母和家庭,就不能不听父母和家庭的话。

2)人有较强的学习能力人类学习和积累知识的能力之所以大大优于其他动物,一个重要原因是人能通过思维、通过实践使学来的知识内化,变成自己的观念、思想、动机和行为。

在很大程度上可以说,人的学习过程既是一个模仿过程,也是一个创造过程。

3)人有语言能力语言是人类进行社会化的强有力的工具和扛杆,它进一步丰富了人们社会化的内容,扩大了社会化的范围,加速了人们社会化的进程。

三、社会化的基本内容1.哈威格斯特:人生六阶段都有社会化任务•幼儿期:学习吃饭、穿衣、走路、说话等,形成社会与事物的简单概念;•儿童期:通过游戏学习动作、与伙伴建立关系、学习文化知识和发展道德情感;•青年期:同龄男女交往、学习和理解社会行动的价值和社会伦理体系、准备择业、为组建家庭做准备;•壮年期:结婚、生养孩子、就业;•中年期:养家糊口、独立承担事业、教育下一代、奉养年迈的父母;•老年期:适应退休后生活、适应老年孤独和配偶离去、适应被人照顾等。

3社会学概论第三章文化

3社会学概论第三章文化

第四节 文化的功能
一. 文化是社会或民族的分野的标志 二. 文化使社会有了系统的行为规范 • 风俗 • 道德 • 法律 • 价值观念 三. 文化的整合功能 • 文化整合 四. 文化塑造了社会的人
思考题
1. 文化的含义? 2. 简述文化的特征。 3. 什么是文化中心主义与文化相对主义?你 如何看待这两种倾向?
3. 主文化与反文化 • 反文化是对现存秩序的背离与否定,是对 现存主文化的抵制与反抗。 4. 评比性文化与非评比性文化 • 评比性文化——指有好坏、高下之分的文 化,即在两种文化的比较中,可以评出优 劣的文化。 • 非评比性文化(中性文化)——在文化的 比较中没有明显的优劣、高下之分的文化。
第三节 文化的结构
第二节 文化的区分
一. 物质文化与非物质文化 横山宁夫 精神文化——理念文化、制度文化 二. 主文化与亚文化 1. 主文化 • 在社会上占主导地位,为社会多数人所接受的 文化。很大程度上影响着大多数社会成员的价 值观、思维方式 、行为方式。 2. 亚文化 • 仅为社会上一部分成员所接受的或为某一社会 群体特有的文化。 • 民族亚文化、职业亚文化、越轨亚文化

三. 1. 2. 3. 4. • • 5. •
文化的特征 超生理性和超个体性 复合性 符号- 象征性 符号-意义 传递性 纵向传递 社会化 横向传递 文化变迁与文化堕距( 文化变迁与文化堕距(Culture lag) ) 威廉·奥格本: 威廉·奥格本: 在文化变迁的过程中,文化的各个组成部分变迁的速 度、程度的平衡、差距和错位,由此造成社会问题。 在一般情况下,物质文化先于非物质文化发生变迁
一.文化特质、文化丛与文化模式 文化特质、 1. 文化特质——组成文化的基本要素或最 小单位。 2. 文化丛——因功能上相互联系而结成的 一组文化特制。 3. 文化模式——一个社会中所有文化内容 组合在一起的特殊形式与结构。

社会学概论课件3

社会学概论课件3

七、社会运行的内外主要条件
1、人口条件是社会运行的基础条件之一。 2、生态环境条件是社会运行的另一个基础条件。 3、经济条件是社会运行的决定性条件。 4、社会运行的政治条件。 5、社会运行的文化与心理条件。 6、转型加速期和转型效应。 7、迟发展社会和迟发展效应。
八、社会运行机制概述
1、社会运行机制的含义:社会运行机制是指人类社 、社会运行机制的含义: 会在有规律的运动过程中,影响这种运动的各组成因 素的结构、功能及其相互联系,以及这些因素产生影 响、发挥功能的作用过程和作用原理。即社会运行 “带规律性的模式”。
Sociology Sociology Sociology Sociology Sociology Sociology Sociology Sociology Sociology Sociology Sociology Sociology Sociology Sociology Sociology Sociology
十二、 十二、社会结构
1、概念:当社会关系发展到高度模式化、制度化 的程度,能在一个相当长的时期内保持稳定和均衡 的状态时,可称之为一种社会结构。换言之,社会 结构是指一个社会中各种力量(或社会整体的构成 要素)之间所形成的相对稳定的关系。 2、特征:整体性、有序性、稳定性、动态性。 3、社会结构的层次:社会价值、社会制度、社会 群体和组织、社会角色。
二、社会的特点
社会是由人群组成的。 社会以人与人的交往为纽带。 社会是有文化、有组织的系统。 社会是以人们的物质生产活动为基础的。 社会系统具有精神的、心理的联系。 社会系统是一个具有主动性、创造性和改造 能力的活的机体。
三、社会的功能
整合的功能 交流的功能 导向的功能 继承和发展的功能

社会学第三章 人的社会化

社会学第三章 人的社会化
形成社会规范:社会化是个体形成社会规范的过程有助于个体遵守社会规范。
人的社会化的影响因 素
家庭环境:家庭氛围、家庭结构、 家庭文化等
家庭因素
家庭关系:亲子关系、夫妻关系、 兄弟姐妹关系等
添加标题
添标题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家庭教育:父母的教育方式、教育 理念、教育内容等
家庭经济状况:家庭收入、家庭消 费、家庭财富等
添加副标题
人的社会化
汇报人:
目录
CONTENTS
01 添加目录标题
02 人的社会化的概念
03 人的社会化的影响 因素
04 人的社会化的主要 内容
05 人的社会化的结果 和意义
添加章节标题
人的社会化的概念
社会化的定义
社会化是指个体从自然人转变为 社会人的过程
社会化包括学习社会规范、价值 观、行为模式等

老年期:与同 龄人的互动学 习社交技巧和 规则形成自我
意识
社会化的重要性
促进个体成长:社会化是个体从自然人转变为社会人的过程有助于个体的成 长和发展。
建立社会关系:社会化是个体与他人建立关系的过程有助于建立良好的社会 关系。
适应社会环境:社会化是个体适应社会环境的过程有助于个体更好地适应社 会环境。
社会角色的定位和扮演
社会角色:个 体在社会中的
地位和身份
定位:根据社 会规范和期望 确定自己的角

扮演:按照角 色要求进行相 应的行为和表

角色冲突:当 角色要求与个 人意愿或价值 观相冲突时如 何解决和调整
人际关系的建立和维护
建立人际关系:通过交流、合作等方式与他人建立联系 维护人际关系:保持良好的沟通和互动增进彼此的了解和信任 处理人际关系冲突:学会处理人际关系中的矛盾和冲突保持和谐稳定的人际关系 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网络:通过建立广泛的人际关系网络提高自己在社会中的地位和影响力

03自考社会学概论_第三章

03自考社会学概论_第三章


社会唯名论者认为,只有个人才是真实 的存在,而社会只是一个名称,是个人 行动的产物或互动的形式。(韦伯) 社会唯实论者也称社会实在论,它把社 会视为超越个人的客观存在。(涂尔干)
5
三、马克思主义社会观
(一)社会是人们相互作用的产物 (二)劳动是理解全部社会发展史的钥匙 (三)需要是人们社会行为的动力 (四)人类社会发展是一个自然历史过程 (五)马克思主义社会观是科学的社会观
22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1、可持续发展突出强调发展,消除贫困 是实施可持续发展的一项不可缺少的条 件。 2、可持续发展把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联 系起来,并强调把环境保护作为发展进 程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作为衡量发展质 量、发展水平和发展程度的客观标准之 一。
23


3、可持续发展强调代际之间的机会均等, 指出当代人享有的正当的环境权利,后 代人也同样享有这些权利。 4、可持续发展强调了要改变传统的生产 方式和消费方式,要求人们在生产时要 少投入、多产出,在消费时要尽可能地 多利用、少排放。
第三章 社会
1
第一节 什么是社会?
2
一、社会学的涵义与特征

(一)社会的涵义 社会是以一定物质资料生产活动为基础 的人类生活共同体。
3



(二)社会的基本特征 1、社会以人为主体 2、社会以人们的物质生产活动为基础 3、社会以人与人的交往为纽带 4、社会来源于自然又不同于自然
4
二、社会唯名论和社会唯实论
24

5、可持续发展要求人们必须彻底改变对 自然界的传统态度,建立起新的伦理道 德和价值标准,不再把自然界看作是被 人类随意盘剥和利用的对象,而应看作 人类的资源和价值源泉。

北大 社会学第三章人的社会化

北大 社会学第三章人的社会化

四、社会化的作用
社会化对社会良性运行具有重要意义,表现在: 1、塑造维持社会良性运行所需要的社会成员 (人格完善、能够扮演角色) 2、传递文化 文化具有完善个体人格、维系社会共同体、推 动个人发展和社会进步的作用,文化的统一和 延续是社会良性运行的重要条件。社会化则能 传递文化。
第二节 社会化的主体与条件
人格结构理论 本我:人格结构的最基本的层次,相当于他早期提出的潜意识。它处于心灵最底层;是一种与生 俱来的动物性的本能冲动,特别是性冲动;它是混乱的、毫无理性的,只知按照快乐原则行 事,盲目地追求满足。 自我:人格结构的中间一层,是从本我中分化出来,是受现实陶冶而渐识时务的部分;作用—— 充当本我与外部世界的联络者与仲裁者,并且在超我的指导下监管本我的活动;它是一种能 根据周围环境的实际条件来调节本我和超我的矛盾、决定自己行为方式的意识,代表的就是 通常所说的理性或正确的判断;它按照“现实原则”行动,既要获得满足,又要避免痛苦。 超我:人格结构的最上面一层,即能进行自我批判和道德控制的理想化了的自我;是儿童在生长 发育过程中社会尤其是父母给他的赏罚活动中形成的;它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方面是平常 人们所说的良心,代表着社会道德对个人的惩罚和规范作用,另一方面是理想自我,确定道 德行为的标准;主要职责是指导自我以道德良心自居,去限制、压抑本我的本能冲动,而按 至善原则活动。 人格发展理论(性心理期发展论) 弗洛伊德以身体不同部位获得性冲动的满足为标准,将人格发展划分为口唇期(出生-1.5)、肛 门期(1-3) 、性器期(3-7)、 潜伏期 (7-青春期)、生殖期 (青春期性器官成熟开始) 5个阶段。
(2)人格发展的角度 A、人格(个性、自我):就是个体的心理(生物对客观物质世界的主观反应,心理过程。 按其性质可分为三个方面,即认识过程、情感过程和意志过程,简称知、情、意)和行为 特征的总和。其核心是“自我意识”,即“我是谁”。刚出生的婴儿没 有自我意识,自我意识是在社会化过程中逐渐形成的。 从人格发展的角度看,社会化就是人的个性形成和发展的过程,其结果 就是经由社会化过程而形成的有独特人格(个性)的人。 B、人格(自我意识)形成的著名理论: 库利(美)的“镜中自我”:第一,自我意识(人格)是在与他人的社 会互动中产生的;第二,自我意识形成分为三个步骤:首先是自己设想 自己在他人面前的行为方式;其次是自己设想别人对自己行为(方式) 的评价;最后是自己根据对别人评价的想象来评价自己。这三个步骤经 过不断循环往复形成自己对自己的评价,即自我意识。因为每个人的 “自我”意识是通过别人这面“镜子”的反射,所以叫“镜中自我”。

社会学概论 第三章社会

社会学概论 第三章社会

第三章社会第一节什么是社会一、社会的涵义与特征(一)社会的涵义社会是以一定物质资料生产活动为基础的人类生活共同体。

(二)社会的基本特征(1)社会以人为主体。

人是社会关系系统最基本的要素,是社会生活的开拓者。

(2)社会以人们的物质生产活动为基础。

人是特殊的自然,没有物质生产活动,就不会有人,更不会有人的社会。

(3)社会以人与人的交往为纽带。

社会的要素很多,但需要经过人与人的交互作用才能相互联系,成为一个系统。

(4)社会来源于自然又不同于自然。

社会是自然的一部分,但又超越了自然状态,是特殊的自然。

主要表现是:①社会是由自然与个人、个人与个人、个人与物组成的特殊关系和结构。

②社会的一切活动都受规范与制度控制。

②人的生活具有目的性、主动性和创造性。

④人能认识和改造自然,推进社会的进步和发展。

二、社会唯名论和社会唯实论西方学者在回答个人与社会何者是真实的问题时形成了两种理论观点,即社会唯名论(个人才是真实,代表人物马克斯·韦伯)和社会唯实论(社会才是真实,代表人物涂尔干)。

1、社会唯名论:只有个人才是真实的存在,而社会只是一个名称,用来方便地称呼构成社会的许多的个人,是个人行动的产物或互动的形式。

2、社会唯实论:也称为社会实在论,和社会唯名论相反,它是社会视为超越个人的客观存在。

三、马克思主义社会观(一)社会是人们交互作用的产物马克思关于社会交互作用的基本观点有两个方面:(1)人是社会的主体,但社会不是单个个人的堆积或简单相加,而是人们之间的相互关系,是人们交往的产物,是全部社会关系的总和;(2)人们的交往首先是在生产、分配、交换、消费中发生的经济交往,因此,人们之间最基本的关系是生产关系。

生产关系是不以个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物质关系,因而是社会的基础和本质。

(二)劳动是理解全部社会发展史的钥匙所谓劳动,是指人用来实现人和自然之间的物质交换的一般人类劳动生产活动。

劳动是社会向自然吸取物质资料、创造物质财富、满足人类社会生存和发展需要的唯一的一种途径。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5
第一节 人的社会化的含义与内容
第三章
三、人的社会化的内容
2、人的社会化的基本内容
(5)培养社会角色
关于性别角色社会化的研究:
研究4:1972年,韦茨曼和她的同事们做了一项研究,分析了一 些最流行的学龄前儿童书籍中的社会性别角色,并发现了一些差异。 在故事书和图画中,男性从事更具冒险性的探索,进行户外活动,要 求独立和力量。而在出现女孩的地方,就会被描述为被动的,他们的 活动基本上限于室内活动。女孩为男性烧火做饭、洗衣扫地,或者是 等着他们归来。故事书里所体现的成年男人和女人也基本如此。女人 如果不是妻子和母亲,就会是想象中的生灵,比如女巫或仙女。在所 分析的书中,没有一位女性在家庭外面有一份职业。与此相反,男性 都被描绘成战士、警察、法官、国王等等。
14
第一节 人的社会化的含义与内容
第三章
三、人的社会化的内容
2、人的社会化的基本内容
(5)培养社会角色
关于性别角色社会化的研究:
研究3:小孩子们接触到的玩具、图画书和电视节目往往都会强 化男性特质和女性特质之间的差异。玩具店通常会根据社会性别来对 它们的商品进行分类。比如,玩具小猫和小兔会推荐给女孩,而玩具 狮子和老虎会被认为更适合男孩。
9
第一节 人的社会化的含义与内容
第三章
三、人的社会化的内容
1、人类发展的任务
哈维格斯特将人的一生划分为六个阶段,分别是幼儿期、儿童 期、青年期、壮年初期、中年期、老年期。
10
第一节 人的社会化的含义与内容
第三章
三、人的社会化的内容
2、人的社会化的基本内容
人 基的 本社 内会 容化

学习生活的基本技能 学习谋生的基本手段 学习社会行为规范 明确生活目标
第三章
社会心理学 角度
社会化是人 的个性形成和发 展的过程
文化的角度
社会化是社 会和群体向个体 传输文化,个体 学习和认同文化 的过程。
社会结构的 角度
社会化是使 个体变得具有社 会性,而其结果 是培养合格的社 会角色。
7
第一节 人的社会化的含义与内容
二、人的社会化的必要性和可能性
1、人的社会化的必要性 (1)从个人角度看社会化的必要性 (2)从社会角度看社会化的必要性
3
第一节 人的社会化的含义与内容
第三章
一、什么是人的社会化?
2、人的社会化的含义
概念:是理性思维的基本形式之一,是客观事物的本质属性在 人们头脑中的概括反映。人们在感性认识的基础上,从同类事物 的许多属性中,概括出其所特有的属性,形成用词或词组表达的 概念。概念具有抽象性和普遍性,因而能反映同类事物的本质。
5
第一节 人的社会化的含义与内容
第三章
一、什么是人的社会化?
2、人的社会化的含义 从广义上来讲
从狭义上来讲
社会化存在于个 体成长和发展的每一 个时期,一直到个体 死亡社会化才结束。
社会化指的是从 人的出生到青年这一 阶段。
6
第一节 人的社会化的含义与内容
一、什么是人的社会化?
2、人的社会化的含义
含义:(字、词、话语等)里边所包含的意义。 “概念”是抽象普遍的,“含义”是具体确切的。“含义”是 “概念”的细化和延伸。
4
第一节 人的社会化的含义与内容
第三章
一、什么是人的社会化?
2、人的社会化的含义
从个人与社会的关系来看,人的社会化就是个体吸收社会经 验,由二者的分立走向二者的融合。这种融合是以个体减少自己 与生俱来的生物性,增加自己对社会知识的获得、增加自己的社 会性来实现的。
社会学教程
主讲教师:黄璐 holly318@
第三章 人的社会化
主讲教师:黄璐 holly318@
2
第一节 人的社会化的含义与内容
第三章
一、什么是人的社会化?
1、人的过程就是人的社会化的过程。 人的社会化是一个人学习社会的文化、增加自己的社会性、由 生物人变为社会人的过程。这里的“社会文化”主要是指这个个体 生活于其中的社会群体的价值观念和行为规范。
13
第一节 人的社会化的含义与内容
第三章
三、人的社会化的内容
2、人的社会化的基本内容
(5)培养社会角色
关于性别角色社会化的研究:
研究2:婴儿的社会性别习得几乎可以肯定是无意识的。在孩童 能够准确地肯定自己是男孩还是女孩之前,就已经接受到了一系列前 言语的暗示。比如说,成年男性和成年女性的特征会给婴儿以暗示。 我们知道,婴儿对气味是非常敏感的。而女性使用的化妆品的气味, 不同于男性的味道,这会让婴儿根据味道对男女性作出区分。另外, 男女性在服饰和发型等方面的系统差异也让婴儿在视觉上找到区分男 女性的线索。
性别角色社会化
12
第一节 人的社会化的含义与内容
第三章
三、人的社会化的内容
2、人的社会化的基本内容
(5)培养社会角色
关于性别角色社会化的研究: 研究1:在一项实验中,观察了五位年轻的母亲是如何与一名叫
贝丝的半岁女婴互动的。这些母亲常常对贝丝微笑,给她娃娃玩。她 被看成是“甜甜的”、“哭的柔柔的”。而第二组母亲对一个叫亚当 的同龄男婴的反应则有明显的不同。亚当得到一列火车、小汽车之类 的“男性玩具”。而实际上,贝丝和亚当是同一个婴儿,只是穿着不 同的衣服罢了。
具体来说,这种社会化就是个体要学习他将参与其中的各种具 体社会(社会群体)的知识、规范、价值观念和生活技能,使自己 能够成为一个社会人,参与社会生活。
从这种意义上来讲,社会化是个人学习群体和社会的文化,发 展自己的社会性,把自己整合到群体中去的过程。
··
整合指整体的各部分之间相互协调、
结合成一个有机体的过程和状态。
第三章
8
第一节 人的社会化的含义与内容
第三章
二、人的社会化的必要性和可能性
1、人的社会化的可能性 (1)人有较长的生活依赖期 (2)人有较强的学习能力 (3)人有语言的能力
整个生命的15%—25%的 时间是依赖他们父母的
学习能力指的是人的先 天素质、社会历史遗产 和个人努力三方面因素 相互作用的产物。
培养社会角色
11
第一节 人的社会化的含义与内容
第三章
三、人的社会化的内容
2、人的社会化的基本内容
(5)培养社会角色
社会角色是指与某种社会结构中的社会地位相一致、社会对 占据该地位的人的权力和义务的规范性期望的体系。具体地说, 社会角色是指一定群体和社会中有特定的权利和义务、并按照特 定行为规范活动的人。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