针灸学总论

合集下载

针灸学(总论,十二正经)

针灸学(总论,十二正经)

腧穴的特殊治疗作用
• 1、双向良性调节(激发自主恢复能力,多数均有,以 下为其中代表) • 合谷穴: • (1)+三阴交;堕胎 • (2)面口合谷收 • (3)汗症:无汗可发:风寒,发汗,+风门; • 汗多可收:自汗气虚+足三里;阳虚+关元;盗汗血虚+ 阴郄;阴虚+太溪,复溜 • (4)合谷+太冲,开四关,用于急救 • 内关穴:①调节胃肠动力:胃气上逆,痛,胀,便秘, 泄 ②心功能失常:心动过速或者过缓
• 一、五输穴,十二正经,肘膝以下,井 荥输经合 • 井荥输经合:自然界的水流由小到大, 由浅入深,“井”源头:“荥”微流: “输”小到大,经气渐盛:“经”畅通 无阻:“合”肘膝附近,水流入海。 • 阴井木,阳井金。阴以输为原,阳经第 四为原
五腧穴 歌诀
少商鱼际与太渊,经渠尺泽肺相连;商阳二三间合谷,阳 溪曲池大肠牵。 历兑内庭陷谷胃,冲阳解溪三里随;隐白大都太白脾,商 丘阴陵泉要知。 少冲少府属于心,神门灵道少海寻;少泽前谷后溪腕,阳 谷小海小肠经。 至阴通骨束京骨,昆仑委中膀胱属;涌泉然谷与太溪,复 溜阴谷肾所宜。 中冲劳宫心包络,大陵间使传曲泽;关冲液门中渚焦,阳 池支沟天井索。 窍阴侠溪临泣胆,丘墟阳辅阳陵泉;大敦行间太冲看,中 封曲泉属于肝。
2.奇经八脉 : ( 1 ) ji 或者 qi ,奇者异也。恒者 常也。内连奇恒之腑 (脑髓脉骨胆
女子胞)
(2 )督、任(有穴,小周天)、 冲、(一源三岐,起于腹里,出会阴) 带、阴维、阳维、阴跷、阳跷脉。 ( 3 )主要功能:联络和调节 (蓄 溢,肝藏血类比) 十二经脉的作用。
任脉
• 生理:任者任也,责任,主任 • 主持月经,孕育胎儿,阴脉之海。 … • 病理:男子内疝,女子癥积 • 带下:正常,量,色,味。单纯量多 (完带汤)(带脉约束) • 月经:量50-100,色,质,味,期 • 《上古天真论》女子七岁……

针灸总论

针灸总论



经络学说的形成-是通过长期的医疗实践,不
断观察总结而逐步形成的,到《内经》创作时 代已初步形成了系统的理论。 “针感”等传导的观察 针刺时会产生酸、麻、胀、重等感应,称为 “针感”,这种“针感”沿着一定路线向远部 传导。温灸时也会有热感由施灸部位向远处扩 散。





腧穴疗效的总结 通过长期的针灸实践,发现主治范围相似的腧 穴往往有规律地排列在一条路线上,古代医学 家把作用相似的穴位归纳分类,逐步形成经络 的联线。 体表病理现象的推理 在临床实践中,发现某一脏器发生病变,在体 表相应部位可有压痛、结节、皮疹、色泽改变 等现象。
脑卒中的针灸治疗
醒脑开窍法 阳明经取穴 痉挛期取穴 并发症取穴

一、 醒脑开窍法
中风病的根本病机在于“肝风挟痰浊, 瘀血 上蒙脑窍, 致窍闭神匿,神不导气”,创立 了醒脑开窍针刺法。针刺治疗是要重视督 脉穴位和心包经穴位的选用。
针对中风发生的病机,石学敏院士认为:
治法: 醒脑开窍 滋补肝肾 疏通经络 主穴:内关、人中、三阴交 辅穴:极泉、尺泽、委中 风池、完骨、天柱
针灸发展史
《针灸大成》
明代杨继洲 — 以家传为基础,汇集 历代针灸著作,结合实践经验,是 继“内经、甲乙经”之后对针灸的 又一次总结。 《医宗金鉴、刺灸心法》清代吴谦。


THE MERIDIANS AND COLLATERALS
基本概念—是经脉和络脉的总称。
经—―径也”;有路径的含义,是较粗大 的干线,贯通上下,沟通内外,是经络 系统中的主干;



解剖、生理知识的启发 古代医学家通过解剖,在一定程度上认识了内 脏的位置、形态及某些生理功能,观察到人体 分布着许多管状和条状结构,并与四肢联系, 观察到脉管内血液流动的现象等等,《灵枢、 经水篇》― 若夫八尺之士,皮肉在此,外可度 量,切循而得之,---其死可解剖而视之。”对 认识经络有一定的启发。

针灸学总论 PPT

针灸学总论 PPT

(一)十二经脉
内容:指手三阴、三阳经;足三阴、三阳 经的总称,是经络系统的主体。故称为 “正经”。
1、十二经脉的名称
由手足+阴阳+脏腑三部分构成。 例如手太阴肺经,手阳明大肠经,足太阴 脾经,足阳明胃经等。
2、十二经脉在体表的分布规律:
阳明经在前
手足三阳经四肢外侧
少阳经在中
头面躯干
太阳经在后
太阴经在前
共同调节下肢运动,司寤寐
几个名词概念
①“一元三岐”
任、督、冲脉皆起于胞宫,同出于会阴,然后任脉行于人体前正 中线,督脉行于后正中线,冲脉与肾经相并上行。
《肘后备急方》—晋代·葛洪 (针灸医方109)。 鲍姑,亦擅长用灸,历史上第一位女针灸家。
唐·孙思邈《备急千金要方》和《千金翼方》首载 阿是穴法和指寸法,并绘制了《明堂三人图》—历 史上最早的彩色经络腧穴图。
(2)、宋金元时期
《铜人腧穴针灸图经》—北宋·王惟一 (354个腧穴),制成二具铜人模型(内置 脏腑,外刻经络腧穴,以供教学使用)
穴位 作用:
①统帅、主导的作用 ②沟通、联络作用 ②蓄积、渗灌的调节作用
各自作用与临床意义
督脉—总督一身之阳气;“阳脉之海”
任脉—调节全身诸阴经; “阴脉之海”
冲脉—涵蓄十二经气血; “十二经之海”“血海”
带脉—约束纵行躯干部的诸经;
阳维—主一身之表, 阴维—主一身之里,
维系一身之阴阳
阳跷— 阴跷—
张仲景《伤寒杂病论》——主张针药结合, 辩证施治。
华佗亦精于针灸,创立了著名的“华佗夹 脊穴”,可广泛运用于内科病以及神经疾病。
3、针灸学理论体系的发展
(1)魏晋隋唐时期
《针灸甲乙经》 ——魏晋·皇甫谧 ( 记载穴位349) ——是一部最早的、体系比较完整的针灸书。 ——继《内经》之后对针灸学的又一次总结。

针灸总论--重新整理

针灸总论--重新整理

绪言1、针刺的原始工具—砭石;针法起源的时间—新石器时代;针法起源地点—我国东部沿海地区;灸法起源的时间—来自人类用火的经验;灸法的发源地—北方。

2、《足臂十一脉灸经》、《阴阳十一脉灸经》现存最早的经脉学文献,反映了对经络系统认识的早期面貌,堪称经络学最早专著。

3、《黄帝内经》是对古代针灸学的“第一次总结”,成书标志着针灸学理论体系的基本形成。

4、皇甫谧《针灸甲乙经》349个腧穴,现存最早较全面的系统性针灸学专著。

是对古代针灸学的“第二次总结”,第一部传至外国的针灸著作。

“针灸鼻祖”。

5、孙思邈《备急千金要方》⑴绘制“明堂三人图”,是针灸史上最早的彩色经络腧穴图(已佚)。

⑵创用了“阿是穴”和“指寸法”。

⑶提出灸法预防疾病的观点。

即“若要安,三里常不干”,为预防医学作出了贡献。

6、王惟一《铜人腧穴针灸图经》⑴确立了354个经穴,刻有《铜人腧穴针灸图经》。

⑵设计了两具铜人模型,是我国最早的针灸模型。

7、滑伯仁《十四经发挥》提出“十四经”。

8、杨继洲《针灸大成》“第三次总结”。

经络总论一.经络的概念经络是运行气血、联系脏腑和体表及全身各部的通道,是人体功能的调控系统。

经络是经脉和络脉的总称。

经:系指经脉,其原意是“纵丝”就是直行主干线的意思。

有路径的含义。

起着贯通上下,沟通内外的作用,为经络系统主体部分。

络:有网络含义。

络脉是经脉别出的分支,较经脉细小,纵横交错,遍布全身。

起网络与联系的作用。

二.经络学说经络学说是研究人体经络系统的循行分布,生理功能,病理变化及其与脏腑相互关系的一种理论学说。

经络学说是针灸学的理论核心。

三.经络的基本作用(一)十二经脉:具有内属于脏腑,外络于支节之特点。

(二)十二经别:加强了十二经脉在胸腹,头面,脏腑与脏腑,脏腑与体表间的密切联系。

(三)十五络脉:加强了十二经脉在四肢部以及躯干前后左右多个部位间的紧密联系。

(四)奇经八脉:是一组具有特殊作用的经脉,对其他经脉起统率,联络与调节作用。

针灸学总论

针灸学总论

针灸学总论足三阳经筋走于足趾,循股外上行结于贲(面);足三阴经筋起于足趾,循股内上行结于阴器(腹);手三阳经筋起于手指,循臑外上行结于角(头);手三阴经筋起于手指,循臑内上行结于贲(胸)。

二、奇经八脉奇经八脉包括督脉、任脉、冲脉、带脉、阴维脉、阳维脉、阴跷脉、阳跷脉共8条。

奇经八脉的督脉、冲脉、任脉皆起于胞中,同出于会阴,分别循行于人体的前后正中线和腹部两侧,故称“一源三岐”。

督脉为“阳脉之海”;任脉为“阴脉之海”;冲脉为“十二经之海”又称“血海”。

三、十五络脉十二经脉和任、督二脉各自别出一络,加上脾之大络,总计15条,称为十五络脉。

四、十二经筋起始于四肢末端,结聚于关节、骨骼部,走向躯干头面。

行于体表,不入内脏。

腧穴总论腧穴:是人体脏腑经络之气输注于体表的特殊部位。

腧穴,是对穴位的统称;输穴,是对五输穴中的第三个穴位的专称;俞穴,专指特定中的背俞穴。

一、腧穴的分类1.十四经穴:是指具有固定的名称和位置,且归属于十四经脉(十二正经和任脉、督脉)系统的腧穴。

2.奇穴:是指既有固定名称,又有明确的位置,但尚未归入或不便归入十四经脉系统的腧穴。

又称“经外奇穴”。

13.阿是穴:是指既无固定名称,亦无固定位置,而是以压痛点或病变局部或其他反应点等作为针灸施术部位的一类腧穴。

二、腧穴主治特点1.近治作用:是指腧穴均具有治疗其所在部位局部及邻近组织、器官病证的作用。

这是一切腧穴主治作用所具有的共同的基本特点,是“腧穴所在,主治所在”规律的体现。

2.远治作用:指腧穴均具有治疗其远隔部位的脏腑、组器官病证的作用。

3.特殊作用:是指某些腧穴具有双向的良性调整作用和相对的特异治疗作用。

三、腧穴主治特点1.腧穴的分经主治。

是指某一经脉所属的经穴均可治疗该经循行部位及其相应脏腑的病证。

古代医家在论述针灸治疗时,往往只选取有关经脉而不列举具体穴名,即所谓“定经不定穴”。

2.腧穴的分部主治:是指处于身体某一部位的腧穴均可治疗该部位及某类病证。

针灸总论

针灸总论
见P34“常用骨度表”
⑵体表标志法(自然标志取穴):
<1>固定标志法: 背部的标志: ①第七颈椎棘突为最高的棘突 ②肩胛岗内端平第三胸椎棘突 ③肩胛骨下角平第七胸椎棘突 ④髂嵴平第四腰椎棘突 <指寸法)
①中指同身寸法:
中指屈曲时,中节
⑶作用:
①交错循行于十二经脉间,沟通十二经脉 的联系 ②对十二经脉的气血运行起着溢蓄调节作 用
3)十五络:十二经脉和任、督二脉
各别出一络及脾之大络的总称
4)十二经别:十二经离合出入的别
行部分,深入体腔的支脉
3、经络的生理功能

沟通内外,联系脏腑和 运行气血,濡养全身
肢体

⑶ 抗御外邪,保卫机体
8)下合穴
手足三阳六腑之气下合于足三
阳经的六个穴位。 治疗六腑病变
9)八脉交会穴
奇经八脉与十二经脉之气交会的八
个腧穴。 治本经及奇经八脉的病变。
并可根据两脉相合的腧穴配合应用: 公孙通冲脉
}合于心、胸、胃 内关通阴维脉 后溪通督脉 }合于目内眦,颈项、耳、肩 申脉通阳跷脉 临泣通带脉 }合于目锐眦,耳后、颊、颈、肩 外关通阳维脉 列缺通任脉 }合于肺系、咽喉、胸膈 照海通阴跷脉
机体功能增强
某些穴位
(同一穴位) 当机体功能亢进时 恢复正常

②相对特异性如大椎退热、至阴矫正胎
位、素髎升压
4、腧穴的定位方法:
⑴骨度分寸法 ⑵体表标志法 ⑶手指比量法 ⑷简便取穴法
⑴骨度分寸法(骨度法、折量法):
是以体表骨节为主要标志
折量全身各部的长度和宽 度,定出分寸用于腧穴定 位的方法。
3、腧穴的治疗作用
近治作用
远治作用

《针灸学》总论归纳(1

《针灸学》总论归纳(1

针灸学发展简史1、《足臂十一脉灸经》、《阴阳十一脉灸经》,对十一经脉的循行分布、病候表现及灸法进行了论述,这是现存最早的针灸学文献,反映了对经络系统认识的早期面貌;2、《灵枢》又称之为《针经》,标志着针灸学理论体系的基本形成;3、皇甫谧《针灸甲乙经》,继《内经》之后对针灸学的又一次总结;4、杨继洲的《针灸大成》可谓是继《针灸甲乙经》后对针灸学的第三次总结;经络系统的组成阴(足内踝上8寸以上)3、循行走向与交接规律:手三阴经从胸走手,手三阳经从手走头,足三阳经从头走足,足三阴经从足走腹胸。

十二经脉循行交接规律是:①相表里的阴经与阳经在手足末端交接。

②同名的阳经与阳经在头面部交接。

③相互衔接的阴经与阴经在胸中交接。

1、名称:督脉、任脉、冲脉、带脉、阴维脉、阳维脉、阴跷脉、阳跷脉共8条,故称奇经八脉。

2、督脉、任脉、冲脉——“一源三歧”。

3、督脉“阳脉之海”;任脉“阴脉之海”;冲脉“十二经之海”,“血海”。

4、作用:①沟通了十二经脉之间的联系,将部位相近、功能相似的经脉联系起来,起到统摄有关经脉气血、协调阴阳的作用;②对十二经脉气血有着蓄积和渗灌的调节作用。

5、循行分布和功能任脉:腹、胸、颏下正中——总任六阴经,调节全身阴经经气,“阴脉之海”督脉:腰、背、头面正中——总督六阳经,调节全身阳经经气,“阳脉之海”带脉:起于胁下,环腰一周,状如束带——约束纵行躯干的诸条经脉冲脉:与足少阴经相并上行,环绕口唇——涵蓄十二经气血“十二经之海”“血海”阴维:小腿内侧,并足太阴、厥阴,至咽喉合于任——调节六阴经经气阳维:足跗外侧,并足少阳,至项后合于督脉——调节六阳经经气阴蹻:足跟内侧,伴足少阴,至目内眦与阳蹻脉合——调节肢体运动,司眼睑开合阳蹻:足跟外侧,伴足太阳,之目内眦与阴蹻脉合——调节肢体运动,司眼睑开合①十二经脉的别络均从本经四肢肘膝关节以下的络穴分出,走向其相表里的经脉;②任脉的别络从鸠尾分出后散布于腹部;④脾之大络从大包分出后散布于胸胁。

《针灸学》经络总论概述 PPT课件

《针灸学》经络总论概述  PPT课件

十二皮部是十二经脉功能活动反映于体表的部位, 也是络脉之气散布之所在。
十二皮部的分布如何? 十二皮部的分布区域,是以十二经脉体表的分布范 围为依据的,也就是十二经脉在皮肤上的分属部分。
医学课件
35
十二皮部分布图示
医学课件
36
十二皮部的分布规律及功能作用
分布规律 “以经脉为纪”
面状分布;布于体表,不入内脏,与络脉 (浮络)关系密切。
脑为髓海
膻中为气海 胃为水谷之海 冲脉为十二经之海 (血海)
头气有街
胸中有街


腹气有街

医学课件
42
第三节
经络的作用和 经络学说的临床应用
医学课件 43
一、经络的作用 (一)联系脏腑、沟通内外 (二)运行气血、营养全身 (三)抗御病邪、保卫机体
医学课件
44
二、经络学说的临床应用 (一)说明病理变化 (二)指导辨证归经 (三)指导针灸治疗
十二经脉与脏腑器官的联络
在体内,十二经脉除与六脏六腑有特定配属关 系外,还与相关脏腑发生联系; 在头身,十二经脉还与其循行分布部位的组织 器官有着密切的联络。 临床上辨证分经、循经取穴,均以此为依据。 十二经脉与脏腑器官的联络,详见表1—2。
医学课件
13
十二经脉的循行走向
十二经脉的循行走向与人体的气血运行方向是一致的, 有着按手足、阴阳划分的规律性 -----十二经脉的循行走向是:
医学课件
8
十二经脉的名称
1. 阴阳属性 阴——脏、内侧 阳——腑、外侧 消长 三阴 太阴—— 前 ——阳明 三阳 (内侧) 厥阴——中(侧)——少阳 (外侧) 里 少阴—— 后 ——太阳 表
2. 脏腑隶属 脏—阴经 腑—阳经 3. 手足循行 手—上肢 足—下肢

针灸学课件针灸学经络总论

针灸学课件针灸学经络总论

经络系统的功能与作用
要点一
总结词
经络系统的主要功能是沟通内外、调节气血、平衡阴阳和 传递信息。
要点二
详细描述
经络系统在人体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它能够沟通人体的 内外,维持机体内外环境的平衡。同时,经络系统能够调 节人体的气血,保证气血的正常运行,从而维持身体的健 康。此外,经络系统还具有平衡阴阳的作用,通过调整阴 阳的平衡来治疗各种疾病。最后,经络系统还传递各种信 息,包括感觉和运动信息,从而协调人体的各种生理活动 。
05
经络实践与应用
经络在针灸中的应用
诊断依据
经络是针灸诊断的重要依 据,通过观察经络的异常 反应,可以判断疾病的位 置和性质。
针灸治疗
针灸治疗通过刺激穴位, 调节经络的通畅,以达到 治疗疾病的目的。
预防保健
通过刺激特定穴位,可以 调节身体机能,增强免疫 力,预防疾病的发生。
经络在推拿中的应用
经络推拿
经络诊断是一种基于经络系统的诊断方法,通过对经络的敏感性和异常反应进行 检测,可以判断人体内部器官和组织的健康状况,为疾病的早期发现和治疗提供 依据。
经络研究的未来展望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经络研究将更 加深入和广泛。未来,研究者将进一 步探索经络系统的结构和功能,揭示 经络系统的本质和作用机制。
同时,经络研究将更加注重与现代医 学的结合,开发出更加有效的经络治 疗方法,为人类的健康事业做出更大 的贡献。
推拿治疗
通过推拿手法刺激经络, 促进气血流通,缓解脏腑 疾病的症状。
药物治疗
中药通过经络输送到病变 部位,发挥治疗作用。
04
经络的现代研究
经络的现代科学解释
经络是人体内的一种网络系统,由经脉和络脉组成,是人体 气血运行的通道。现代科学认为,经络是人体内部各个器官 和组织之间相互联系的通道,是人体生理和病理信息传递的 途径。

针灸治疗总论知识点总结

针灸治疗总论知识点总结

针灸治疗总论知识点总结1. 针灸治疗的起源和发展针灸治疗起源于中国古代,据说最早的针灸治疗可以追溯到新石器时代。

在中国古代,人们发现了通过在身体特定穴位上施加压力或插入细针可以改善健康和治疗疾病。

随着时间的推移,针灸治疗经验不断积累和发展,逐渐形成了完整的理论体系和治疗技术。

针灸治疗的理论基础主要包括阴阳五行学说、经络学说、脏腑学说等。

而且针灸治疗的理论和实践经验早已传播到了世界各地,成为了一种全球性的疗法。

2. 针灸治疗的原理和作用针灸治疗的原理主要包括刺激穴位、调节气血、平衡阴阳等。

针灸治疗的主要作用包括舒活经络、调和脏腑、调整气血、祛病延年等。

通过在穴位上施加适当的刺激,可以达到调节身体生理功能,促进机体自然愈能力的目的。

针灸治疗可以调整人体内部的阴阳平衡,调整气血的流动,从而促进身体的自我愈能力。

3. 针灸治疗的适应症针灸治疗适用于多种疾病的治疗,包括内科、外科、妇产科、儿科等。

例如,针灸治疗可以用于治疗头痛、颈肩痛、胃肠病、神经痛、呼吸系统疾病、神经系统疾病、内分泌失调、妇科疾病、男科疾病、儿科疾病等。

同时,针灸治疗也可以用于改善身体健康,增强机体免疫力,延缓衰老等。

4. 针灸治疗的禁忌和注意事项针灸治疗虽然具有很好的疗效,但也有一些禁忌和注意事项。

例如,孕妇、月经期、感冒发热、酗酒、饱餐、过度疲劳等情况下均不宜接受针灸治疗。

而且在接受针灸治疗时,必须选择正规的医疗机构和有资质的医师进行治疗,避免因不当操作导致不良反应。

5. 针灸治疗的疗效评估和研究进展针灸治疗的疗效评估主要包括观察症状缓解、体征改善、生活质量提高等。

而且,随着现代医学的发展和针灸治疗的广泛应用,越来越多的研究表明了针灸治疗的疗效和作用机制。

例如,一些实验和临床研究表明,针灸治疗可以通过调整神经内分泌系统、免疫系统、内脏功能等方式,达到促进身体健康和治疗疾病的目的。

同时,针灸治疗也为现代医学的发展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法,如针灸联合药物治疗等。

针灸学总论经典

针灸学总论经典

国内外针灸研究概况
起源于中国原始社会的针灸学,在漫长的 历史过程中,不断发展提高,已成为一个专门 的学科。 在针灸临床方面取得了丰富的经验, 对100多种疾病有显著的疗效。如细菌性痢疾、 心血管疾病、泌尿系结石等。治疗方法上也有 很大的改进,象电针、穴位埋线、激光针灸等。 国外针灸界对针灸治病也很重视,也从理论上 进行研究,而且能治疗许多疾病。
晋代皇甫谧《针灸甲乙经》 论 述了脏腑经络学说,确定了349个腧 穴的位置、主治及操作,介绍了针灸 手法、适应证 禁忌证和常见病的治 疗。故称“针灸专著”。
东晋葛洪《肘后备急方》所录针灸 医方109条,其中99条是灸方,引起了 人们对灸法的重视。
唐代孙思邈是我国乃至世界历史上著名 的医学家和药学学家。历史上,被人们尊 为“药王”。 《千金方》“阿是穴”的取法和应用、 提出灸法预防疾病的方法。
针灸器具发展演变 砭 石 铜 骨 针 竹 针 、 铁 针 不 锈 钢 针
艾 灸 材 料
腧穴 腧穴是在“以痛为腧”的 基础上,发现远隔病痛能治病 的腧穴,进行归类,形成经络 学说。
针灸学术发展史
《帛书》“足臂十一脉灸经”、“阴阳十一 脉灸 经”。叙述了十一脉的循行分布,病候表 现及灸法治疗。
《黄帝内经》成书于秦汉时期,分“素问、 灵枢”各九卷81篇—系统地论述了人体生理、 病理、诊断、预防、治疗和经络、腧穴、针灸 方法以及针灸适应证、禁忌证等。
针灸
思考题
什么叫针灸(针法、灸法)? 什么叫针灸(针法、灸法)? 包括那些内容? 包括那些内容? 了解针灸的发展史? 了解针灸的发展史?
针灸学概述
针灸学是祖国医学中的重要学科之一。是研 究如何运用针刺和艾灸的方法来防治疾病的一门 学科。属于外治法。 针灸是由“针”和“灸”两种治疗方组成的, 是通过体表的腧穴用针刺与艾灸来调整经络、脏 腑、气血的功能,从而达到防治疾病的目的。

针灸学课件:第一章 经络总论

针灸学课件:第一章 经络总论
十二经脉的功能活动反映于皮肤的部位。 是机体的卫外屏障,有保卫机体、抗御外邪
的作用。
第四节 经络的作用及其临床应用
经络的作用: 联络内外,网络全身 通行气血,协调阴阳 抗御病邪,反映病症 传导感应,调整虚实
经络的临床应用
诊断方面 病变时,经络成为传递病邪和反映病变信息的通路。 经络可作为辨别病位和证候,以及诊断某些疾病的 依据之一。
四、简便取穴法
列缺
风市
针灸学
绪言
针灸学的概念及内容
以中医基本理论为指导,经络腧穴理论为基 础,运用针刺、艾灸及其他作用于腧穴的方 法,用以防治疾病的一门临床学科。
包括以下三部分: 经络腧穴 刺灸方法 针灸治疗
砭,以石刺病
骨针、竹针、陶针、 铜针、铁针、金针、 银针
艾叶 艾条 艾灸
上篇 经络腧穴
第一章 经络总论
活动的标志
指各部的关节、肌肉、肌腱、皮肤随着活动而出现的 空隙、凹陷、皱纹、尖端等。
即需要采取相应的活动姿势才会出现的标志,如在耳 屏与下颌关节之间微张口呈凹陷处取听宫。
二、 骨度折量定位法
是以体表骨节为主要标 志定出分寸,折量全身 各部的长度和宽度,用 于腧穴定位的方法,又 称骨度分寸定位法。
下合穴
六腑之气下合于足三阳经的6个腧穴,称为“下合 穴”,又称“六腑下合穴”。
胃、胆、膀胱的下合穴在其本经,而大肠、小肠 的下合穴同在胃经,三焦的下合穴在膀胱经。
四、俞穴、募穴
俞穴
是五脏六腑之气输注于背腰部的特定穴。 背俞穴全部分布于背部足太阳膀胱经第一侧线, 即后正中
线旁开1.5寸,其上下排列与脏腑位置的高低基本一致。 背俞穴主要依据接近某脏腑的部位来命名,如肺俞、心
浅入深,经气渐盛; “经”穴多位于前臂、胫部,如水流变大畅通无阻,经气盛行; “合”穴多位于肘膝关节附近,如江河水流汇合入海,经气充

针灸学经络总论

针灸学经络总论

三、经络的功效与应用
• 联络脏腑、沟通内外 • 运行气血、营养周身 • 抗御外邪、保卫机体 • 传导感应,调整虚实
经络学说的临床运用
(一) 说明病理变化 (二) 指导辨证归经 (三) 指导针灸治疗
中医康复中的经络功能
经络功能在康复中的应用
1. 阐释机体的功能变化
>外邪由表传里和脏腑间相互传变的途径
气至此如居空洞之室。
“腧”、“输”、“俞”三者均指腧穴。 腧穴:穴位的统称 输穴:五输穴中第3个穴位名 俞穴:专指特定穴中的背俞穴
二、腧穴的分类
定经
定位
定名
十四经穴 有归经,分布在十四经中 有固定位置 有专用穴名
主治作用
①局部作用 ②循经治本经本脏腑器 官病
经外奇穴 无归经
有固定位置 有专用穴名
①主要对某病有特效 ②局部作用
经络功能在康复中的应用
3. 指导功能障碍的中医康复治疗
药物治疗:
厥阴头痛
、太阳头痛
羌活 , 归膀胱、 肾经 吴茱萸 , 归肝、脾、 胃、 肾经
练习题
• 1、相互衔接的阴经与阴经的循行交接部位是( ) A.头面部 B.肘膝部 C.胸中 D.心中 E.手足末端
• 2、同名的阳经与阳经的循行交接部位是( ) A.胸中 B.腹中 C.心中 D.头面部 E.肘膝部
❖ 四肢部经穴。 ❖ “定经不定穴”。 ❖ “宁失其穴,勿失其经”
四、腧穴的主治规律
(二)分部主治规律 : 是指处于身体某一部位 的腧穴均可治疗该部位的病证。腧穴的分部主治 与腧穴的局部治疗作用有相关性。
❖ 头身部经穴
主治要领
1 、腧穴所在,主治所能 2 、经脉所过,主治所及 3 、本经腧穴主治本经病,表里经腧穴配合治疗表里两经病 4 、邻近经穴,治疗作用多相近 5 、四肢部穴,以分经主治为主 6 、头面躯干穴,以分部主治为主

《针灸学》经络总论

《针灸学》经络总论

二、奇經八脈
什麼是奇經八脈?
奇經八脈是指別道奇行的經脈,包括督脈、任脈、 沖脈、帶脈、陰維脈、陽維脈、陰蹻脈、陽蹻脈共8 條,故稱奇經八脈。
奇經八脈的概念
奇經八脈 (奇:奇異,特殊)
十二經脈
迴圈流注
無相互銜接及順逆規律,不構 成氣血循環流注系統。
有相互銜接及順逆規律, 構成氣血循環流注系統。
循行分佈
三、十五絡脈
什麼是十五絡?
十二經脈和任督二脈各自別出一絡,加上脾 之大絡,共計15條,稱為“十五絡脈”。
其名稱以所別出的經脈、腧穴名稱而定名, 如從手太陰肺經別出的絡脈,稱為手太陰絡 脈,… …
十五絡脈分佈及作用
分布
作用
四肢:十二經之絡 絡穴(肘膝以下) 相表裏經 溝通表裏兩經 加 滲
補充經脈循行之不足 強 灌
共 脛氣有街——氣在脛者,止之於氣街(氣沖)與
同 通
承山踝上以下。

四海的內容及作用
部位 四海
輸注腧穴


作用
腦 膻中
髓海

(百會)
柱骨上下 氣海
(啞門、大椎)
風府 人迎
神氣本源 主 持
宗氣所聚 全 身

水穀 之海
沖脈 血海
氣街
(氣沖)
大杼
三裏
上、下 巨虛
氣 化生營衛 血
腎間動氣 (原氣)
津 液
四海、氣街、標結的關係
十二經筋的功能作用
聯結、約束 濡養、支配
筋肉關節 運動正常
六、十二皮部 什麼是十二皮部?
十二皮部是十二經脈功能活動反映於體表的部位, 也是絡脈之氣散佈之所在。
十二皮部的分佈如何? 十二皮部的分佈區域,是以十二經脈體表的分佈範

针灸治疗学总论

针灸治疗学总论
针灸治疗学总论
(三)针灸实现扶正祛邪作用的方法
在临床上补虚泻实是扶正祛邪法则的具体应用,而针灸 的补虚与泻实,主要是通过针灸手法和腧穴的配伍两个 方面实现的。在刺灸法方面,大凡针刺补法和艾灸属补 法范畴,有扶正作用。如虚脱证、急取关元、神阙、大 艾炷灸之,并取足三里,针刺补法。再如外感温热邪气, 适宜泻热开窍,取十二井穴用三棱针点刺放血,再取大 椎、曲池针刺泻法,二者相配可达泻热、启闭、开窍之 功。在腧穴配伍方面,膏肓、气海、关元、足三里、命 门等穴,有补的作用,多在扶正时应用;而十宣、十二 井穴有泻的作用,多在祛邪时应用。
针灸治疗学总论
三、调和阴阳
(一)阴阳失调是疾病产生的根本原因 阴阳学说是中医基本理论中的重要内容,贯穿于中医理 论体系的各个方面。中医用以说明人体的组织结构、生 理功能、疾病的发生发展规律,并指导临床诊断和治疗 疾病。在正常情况下,人体阴阳两方面处于相对平衡状 态,保持人体中各组织、器官、脏腑的正常生理功能。 若人 体的阴阳失去平衡,发生偏盛或偏衰,就会发生 疾病。
针灸治疗学总论
(二)扶正祛邪是临床治疗的重要法则
疾病的过程,就是邪正相争的过程,所以治疗疾病就是要扶助正气, 祛除邪气,改变正邪双方的力量对比,使之有利于向痊愈方面转化。 所以,扶正祛邪是临床治疗的重要法则。 补虚泻实,是扶正祛邪这一法则的具体应用。在邪正双方斗争中, 二者盛衰的程度不同,其病证也不同。所以治疗时,实证应予以泻 法,虚证应予以补法。在临床应用时,要根据正邪在病程中所占的 地位,决定扶正祛邪的主次与先后。扶正适用与正虚而邪不盛的病 症;祛邪适用于邪实而正未伤的病症;扶正与祛邪同时应用,适用 于正虚邪实的病证;但应分清主次,正虚较重者,则扶正兼祛邪, 邪实较重者,则祛邪兼扶正;当病邪较重,但正气虚弱不耐攻伐时, 应先扶正后祛邪;当病邪甚盛,正气虽虚,尚可攻伐时,宜先祛邪 后扶正。

针灸总论ppt课件

针灸总论ppt课件
五行理论配合使用(“虚则补其母, 实则泻其子”)
• 肺(金)虚证—脾(土)经三阴交、
公孙、血海(培土生金)
• 肺(金)实证—肾(水)经太溪、照
海、涌泉(滋阴降火)
-
52
2、按经配穴-交会经配穴法
• 交会经配穴法:按经脉的交会来配合
取穴。
• 生殖系统疾病(冲、任、肝、脾、
肾)—气海、关元、三阴交、太冲、 太溪
“真气”,是经络系统的运动形式 及其功能的总称。
• 《灵枢·九针十二原》:“粗守形,
上守神”,守神也即守气。
• 《灵枢·刺节真邪》:“用针之类,
在于调气。”
-
22
守气
• 医者治神守气 诱发经气,加
速气至,促进
• 患者意守感传 气行,气至病所 • 影响因素:病人体质,敏感度,取穴准
确性,针刺方向、角度、深度,行针强 度,补泻手法等因素有关。
病时间时甚者,取之输 病变于音者,取之经 经满而血者,病在胃及以饮
食不节得病者,取之于合。
-
64
△《内经》论五输穴
• 重病、急病—井穴 • 面红耳赤(肝阳上亢)—行间(肝荥) • 反复发作(关节病)—太白(脾输) • 声音嘶哑—经渠(肺经) • 饮食不节、胃病、上消出血—足三里
(腹背阴阳配穴法,内经称“偶刺”)
• 例: 中风失语—廉泉、
哑门、风府 眼病—睛明、风池 气喘—膻中、定喘 胃脘病—中脘、胃俞
45
1、按部配穴-左右配穴
• 左右配穴:将左右穴位配合使用 • 左右对称取:
胃肠病—足三里(双)、内 关(双)
• 左右交叉取:《素问·阴阳应象
大论》:“以右治左,以左治 右”“巨刺”、“缪刺”
热则疾之 :“刺诸热者,如以手探汤”- 手法轻巧快速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经络的生理功能

⑴ 联系脏腑,沟通内外,
⑵ 运行气血,协调阴阳
⑶ 抗御病邪,反映症候
(4) 传导感应,调整虚实
经络的临床应用 1、说明病理变化 2、指导辩证归经 3、指导针灸治疗

第二章
目的和要求:
腧穴总论
1.掌握腧穴的定义。腧穴的分类。掌握腧穴的 定位方法。 2.掌握腧穴的主要治疗作用和主治规律。 了解各类特定穴的意义和内容。
⑵远治作用:

十四经穴能治疗本经循行所到达的远隔部 位的病症,特别指十二经脉在四肢肘膝关 节以下的穴位——经脉所过,主治所及
⑶特殊作用
①双向良性调节作用,如天枢治疗便秘与 泄泻,内关调节心率快慢,足三里调理血 压。 ②相对特异性,如大椎、合谷、曲池治外 感发热;足三里、关元、膏肓增强人体防 卫和免疫功能;至阴矫正胎位;素 髎升 压 ;少泽通乳;隐白治疗崩漏,少商治 疗咽喉肿痛
3 .了解腧穴的命名、发展概况、现代研究概 况。
腧穴总论
腧穴的定义:

腧穴是人体脏腑经络之气血输注于 体表的特殊部位;即是疾病的反应点;亦 是针灸的施术部位,与脏腑、经络有密切 关系。俗称“穴位” 。
腧穴:对穴位的统称。
输穴:五输穴之一。
俞穴:背俞穴。
第一节 腧穴的分类与命名
一、腧穴的分类: 经穴 奇穴 阿是穴
第三节 经络的标本、根结、 气街、四海
标本 是指经脉腧穴分布部位的上下对应关 系,是十二经脉之气集中和弥散的部 位。 “标”原意指树梢,引申为上部,与人 体头面胸背的位置相应 “本”原意指树根,引申为下部,与人 体四肢下端相应。
经络的标本、根结、气街、四 海
根结 是指经气的所起与所归,反映出经气 上下两极间的关系。 “根”指根本、开始,即四肢末端的井 穴; “结”指结聚、归结,即头、胸、腹部 “四根三结”指十二经脉以四肢为 “根”,以头、胸、腹为“结”
布具有离、入、出、合、的特点
肘膝关节附近的正经别出(离); 经躯干入体腔与相应脏腑联系(入);
浅出体表上头项(出);
在头项合于相应的阳经经脉(合),又称“六合”
足太阳经经别“别入于肛”


十二经别的作用:
1、加强了十二经脉的内外联系。 2、加强了经脉所属络脏腑在体腔深部的联系, 突出了心与头的重要性。 3、补充了十二经脉在体内外的循行不足。 4、扩大了经穴的主治范围。
三、十五络脉
十二经脉和任、督二脉各别出一络,加上脾
之大络,总计15条,称为十五络脉。
分布:十二经脉的别络从四肢肘膝关节以下分 出,均走向其相表里的经脉; 任脉的别络从胸骨剑突下鸠尾分出,散布于腹部; 督脉的别络从尾骨下的长强分出,散布于头部, 并走向背部两侧的足太阳经;脾之大络出于腋下
大包穴,散布于胸胁部。
3、十二经脉的表里属络关系
十二经脉“内属于府藏,外络于肢节”,在 体内与脏腑有明确的属络关系。 阴经属脏络腑主里,阳经属腑络脏主表。 如手太阴肺经属肺络大肠,手阳明大肠经 属大肠络肺。 十二经脉除与脏腑有密切的联系外,相互之 间也存在着表里配对关系。 太阴与阳明互为表里,厥阴与少阳互为表 里,少阴与太阳互为表里。

三、针灸学的基本内容和学习 方法 基本内容:针灸理论、针灸技 术、针灸临床应用。
针灸学科的三本巨著
《内经》
《针灸甲乙经》
《针灸大成》
——对针灸学1、掌握经络的概念。掌握十二经脉的 循行、分布、交接和气血流注规律。 2掌握经络系统的组成、奇经八脉的分 布及作用特点,熟悉经络的生理功能、 病理变化。 3、了解经络学说的形成和发展。了解、 十二经别、十二经筋、十二皮部、十五 络脉的特点、作用及意义。

五、十二经筋
概念:是十二经脉之气结聚散络于筋肉关节 的体系,是附属于十二经脉的筋肉系统。 分布概况:循行分布与体表经脉一致,循行 走向从四肢末端走向头身,行于体表,不入内 脏。有结、聚、散、络的现象。 作用:1)约束骨骼;2)利于关节屈伸活动; 3)维持人体正常的运动功能

六、十二皮部 概念:是十二经脉功能活动反映于体 表的部位,也是络脉之气在皮肤所散布 的部位。 作用:保卫机体;抗御外邪;反映病 症。
(2)、宋金元时期
《铜人腧穴针灸图经》—北宋· 王惟一 (354个腧穴),制成二具铜人模型(内置 脏腑,外刻经络腧穴,以供教学使用) 《十四经发挥》—元代· 滑寿 (首次把任督 与十二经并列成为“十四经”) 金代何若愚和阎明广创立子午流注针法, 提倡按时取穴法。 《标幽赋》—金元· 窦汉卿(八脉交会穴)

⑶阿是穴

以痛点为穴位,即“以痛为腧”。 并有“天应穴”、“不定穴”等之称。 特点:无归经,无固定位置,主治局 部病变。
三类腧穴的特点:
定 经 经 穴 有归经, 分布在十 四经中 无归经 定 位 有固定 位置 定 名 有专用 穴 名 主治作用 ①局部作用 ②循经治本经本 脏腑器官病
奇 穴
(3)、明清时期
《针灸大成》—杨继洲—对针灸学的第 三次总结,记载经穴359个。 《针灸逢源》 —李学川,完整地列出 了361个经穴。 现代正经腧穴也为361个,自2006年 后加上了印堂穴。
(4)、近代与现代
二、针灸学术的对外传播
6世纪传到朝鲜和日本 16世纪传到欧洲 1979年WHO ,43种病症推广用针灸治 疗 2010年11月16中医针灸申遗成功
十五络脉的作用与临床意义
四肢部的十二经别络,加强了十二经脉表里经之间 的联系,补充了十二经脉的循行不足; 任督络及脾之大络,沟通了腹、背、胁及全身经气。
四、十二经别:
由十二经脉分出,比络脉更粗,为十二经脉
之正。 区别:十二经脉之正称为十二经别 十二经脉之别称为络脉
四、十二经别:
十二经脉别行深入体腔的支脉。其循行分
4、十二经脉循行与交接规律
循行走向特点(流注): 手三阴经-从胸走手 手三阳经-从手走头 足三阳经-从头走足 足三阴经-从足走腹
十二经脉的交接规律 1 )相表里的阴经与阳经在四肢末端交 接, 如手太阴肺经与手阳明大肠经在手示指交
接。
2 )同名的阳经与阳经在头面部交接,
如手阳明大肠经与足阳明胃经在鼻旁交接。
⑴经穴

十二经脉与任脉、督脉的腧穴称“十四经
穴”。简称“经穴”。

经穴的数目:清代李学川《针灸逢源》记
载361穴。 特点:有归经,有固定位置,主治范围广。

⑵ 奇穴
十四经穴以外,有具体的位置和名称 的经验用穴;尚未归经的穴位,称 “经外奇穴”。又称“奇穴”。 特点:无归经,有固定位置,主治范 围局限。
(一)十二经脉
内容:指手三阴、三阳经;足三阴、三阳 经的总称,是经络系统的主体。故称为 “正经”。
1、十二经脉的名称
由手足+阴阳+脏腑三部分构成。 例如手太阴肺经,手阳明大肠经,足太阴 脾经,足阳明胃经等。
2、十二经脉在体表的分布规律: 阳明经在前 手足三阳经四肢外侧 少阳经在中 头面躯干 太阳经在后 太阴经在前 手足三阴经四肢内侧 厥阴经在中 躯干 少阴经在后 足三阴经在小腿下半部及足背例外,其 排列是厥阴在前,太阴在中,少阴在后。
几个名词概念
①“一元三岐” 任、督、冲脉皆起于胞宫,同出于会阴,然后任脉行于人体前 正中线,督脉行于后正中线,冲脉与肾经相并上行。
②“阳脉之海” 指督脉与六阳经均有联系,统领一身之阳经,故称阳脉之海
③“阴脉之海” 指任脉与六阴经均有联系,具妊养、调节诸阴经的的作用。 ④“十二经之海” 指冲脉起于胞中,与督、任、足阳明、足少阴等经关系密切, 具有涵蓄十二经脉气血的作用,故称“十二经之海”又称作“血 海”。 ④“十四经” :十二经+任、督脉
有固定 位置
有专用 穴 名
①主要对某病有 特效 ②局部作用
治局部病变
阿是穴
无归经
无固定 位置
无专用 穴 名
二、腧穴的命名
天象地理类
人事物象类
形态功能类
第二节 腧穴的主治特点和规律 一、腧穴的主治特点
近治作用
远治作用
特殊作用
⑴近治作用:

有治疗穴位所在部位及邻近部位组织器官、 脏腑病变的作用 。这是所有穴位的共同 点。 ——经脉所过,主治所过
3、针灸学理论体系的发展
(1)魏晋隋唐时期
《针灸甲乙经》 ——魏晋· 皇甫谧 ( 记载穴位349) ——是一部最早的、体系比较完整的针灸书。 ——继《内经》之后对针灸学的又一次总结。 《肘后备急方》—晋代· 葛洪 (针灸医方109)。 鲍姑,亦擅长用灸,历史上第一位女针灸家。 唐· 孙思邈《备急千金要方》和《千金翼方》首载 阿是穴法和指寸法,并绘制了《明堂三人图》—历 史上最早的彩色经络腧穴图。
1、针灸等刺激的感应传导现象的观察 2、腧穴主治功效的总结 3、气功的“行气”与经络的发现 4、体表病理现象的推理 5、解剖生理知识的启发
第二节 经络系统的组成

经络系统由经脉和络脉组成。

经脉包括十二经脉、奇经八脉、以及
附属于十二经脉的十二经别、十二经
筋、十二皮部。

络脉包括十五络脉、孙络和浮络等。
经络的标本、根结、气街、四 海
气街 是指经气聚集运行的通路。 —有头气街、胸气街、腹气街、胫气 街。
经络的标本、根结、气街、四 海

四海: 即气海、血海、髓海、水谷之海 的总称,为人体气血精髓等精微物质 汇聚之所。 脑为髓海;膻中为气海;胃为水 谷之海;冲脉为十二经之海,又称 “血海”。
第四节 经络的作用和经络学 说的临床应用
膀 胱 经
小 肠 经
心 经
十二经脉气血流注示意图
6、十二经脉与脏腑器官 的联络
待讲完循行后再看
二、奇经八脉
定义: 是指别道奇行的经脉,即任脉、督脉、冲 脉、带脉、阴维脉、阳维脉、阴跷脉、阳跷 脉。 命名与分布概况: “奇”有“奇特”“奇异”、不同于一般的意 思 “一元三岐” —— 任、督、冲脉皆起于胞宫, 同出于会阴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