构建显性教育与隐性教育相结合的德育新模式-最新教育资料
试析对中小学德育方法中显性与隐性教育整合的思考 精选教育文档
试析对中小学德育方法中显性与隐性教育整合的思考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和社会转型期的需要,对中小学德育工作提出了新的挑战。
中小学的德育方法有多种多样,而显性教育与隐性教育是其两种基本的教育方法。
一直以来,显性教育作为中小学德育中的主体方式,在中小学德育过程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而隐性教育作为显性教育相得益彰的一种教育方法,也愈加受到人们的重视。
对显性教育与隐性教育进行各方面的比较分析,把显性教育和隐性教育放到同等重要的地位,有助于实现显性教育与隐性教育的有机整合,更有助于提高中小学德育工作的实效性。
一、中小学德育方法中显性教育与隐性教育的内涵及特点(一)显性教育的内涵及特点显性教育一直作为中小学德育的主体方式,也是行之有效的方式,但并没有一个准确的定义。
当20世纪90年代初“隐性教育”提出之后,才对应的有了显性教育的定义。
当前学术界比较有权威和被认同的是王瑞荪所下的定义:“显性教育是指充分利用各种公开手段、公共场所,有领导、有组织、有系统的思想政治教育方法。
”在这里,笔者将显性教育定义为:德育主体领导和组织实施的,按照特定的计划和方案,通过正面的、直接的方式,在公开的场所,对教育对象进行系统的教育过程。
.显性教育的主要特点有:第一,教育目的明确化。
显性教育是有计划、有组织的系统的教育过程。
教育主体有明确的教育目的,在教育过程中,教育主体通过传统的说教方式,传达给教育客体意识形态和价值观念等,使得教育客体接受所需要的道德规范和思想理念等。
第二,教育手段规范化。
显性教育是通过公开的手段,有领导、有组织的系统的教育过程。
在显性教育过程中,教育主体有固定的场所,有明确的教育计划,有固定的教育客体,还有固定的时间来实施教育活动。
第三,教育效果显著化。
显性教育一直作为中小学德育方法的主要方法,通过显性教育方式,教育客体可以快速了解相关信息,明确教育意图,以最短的时间达到最大的教育效果。
(二)隐性教育的内涵及特点隐性教育是相对于显性教育而言的,当前学术界对隐性教育研究的很多,众说纷纭,比较权威和被认同的还是王瑞荪所下的定义:“所谓隐性教育是指运用各种喜闻乐见的手段,寓教于建设成就、寓教于乐、寓教于文、寓教于游等,把思想政治教育贯穿于其中,使人们在潜移默化中接受教育。
显性教育与隐性教育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融合
摘要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有两种基本的教育模式,分别是显性教育与隐性教育,这两种教育模式各有优势与局限性。
随着教育的改革,思想政治的教学地位也上升了一个高度,为了更好地对大学生加强思想政治教育,就必须在教学中把显性教育与隐性教育的作用有效的融合。
要分析思想政治教育中显性教育与隐性教育两种教学模式的特性,并进一步探讨如何在思想政治教学中把两种教育模式有效地融合起来。
关键词显性教育;隐性教育;思想政治教育;融合思想政治教学是学校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是学校教育中重要的组成部分,它能有效地培养学生的辩证思维能力、良好的道德品德以及正确的思想观念。
就目前的教学模式而言,单一的显性教育或者隐性教育已经无法满足社会发展的需求。
因此,教育者应该对单一的教学模式进行改革与完善,构建出显性教育与隐性教育有机融合的新的教育模式,从而达到优势互补的目的。
一、思想政治教育中显性教育与隐性教育的特点1显性教育的特点。
在传统的思想政治教学中,显性教育一直占据主要位置,显性教育是指公开并且组织的教育体系,比如座谈、谈话、开会以及讨论学习等。
显性教育由于教育的组织性与计划性,因而在教学中有一定的优势,首先是使得思想政治教学的目标更加明确;其次是教育的形式更加公开化;再次是教育的内容也更加系统与完整;最后是教育更加直接与快捷。
同时,显性教育模式在思想政治教学中也有一定的局限性。
就课程内容而言,过分地注重道德规范与道德理想的理论教育,而没有对实践的问题引起重视,也忽视了培养学生的文明素养。
就教育方法而言,显性教育最显著的特征便是对学生进行集体灌输,这样往往忽视了学生的个体差异性,因此,学生的主体地位没有得到充分发挥。
2隐性教育的特点。
隐性教育,即在思想政治教学中,将教学内容隐含在教育情境中,使学生在不知不觉的过程中获得教育的一种方式。
隐性教育不同于显性教育的直接,而是常常采取渗透与迂回的形式,对学生进行潜移默化的教学。
在思想政治教学中运用隐性教育特点,首先,使得教师与学生更加平等,也增强了互动;其次,教育的载体更加广泛与多样;最后,便是教育内容具有隐蔽性与渗透性。
让隐性教育在中职德育教育中彰显力量
让隐性教育在中职德育教育中彰显力量隐性教育是指在课堂以外的环境中培养学生的素质和个人特长的一种教育形式。
中职德育教育目的在于培养学生的品德、社会责任感和职业道德。
让隐性教育在中职德育教育中彰显力量,可以更全面地培养学生,提升他们的道德素养。
隐性教育在中职德育教育中彰显力量首先需要提供合适的环境。
中职学校的学生主要以实践技能为主,因此校园环境需要设置与之匹配的隐性教育项目。
搭建社团活动平台,让学生自主组织社团活动,培养他们的组织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建立实践基地,让学生参与社区服务、志愿者活动等,培养他们的社会责任感和公益意识。
只有提供合适的环境,才能让隐性教育得以发展,发挥其在中职德育教育中的作用。
隐性教育在中职德育教育中彰显力量还需要重视学生的自主发展。
中职学生是即将投身社会的一群人,他们应该具备一定的自主管理和自主发展能力。
中职德育教育应该引导学生主动参与隐性教育,培养他们的自主学习、自主思考和自主选择能力。
鼓励学生参与文艺活动、科技创新竞赛等,让他们根据自己的兴趣和特长选择参与的项目,并通过项目参与来锻炼自己的能力和素质。
只有重视学生的自主发展,才能让隐性教育在中职德育教育中发挥作用。
隐性教育在中职德育教育中彰显力量还需要与课堂教育相结合。
课堂教育是中职德育教育的主要形式,通过课堂教育可以向学生灌输道德理念和职业道德。
隐性教育更注重学生的自主发展和实践体验,不能只依靠课堂教育完成。
课堂教育和隐性教育应该相互结合,互为补充。
在课堂中引导学生思考和讨论与道德相关的案例,然后通过实践体验来加深他们的理解与体会。
只有课堂教育和隐性教育相互结合,才能使中职德育教育更加全面。
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显性教育与隐性教育相统一
第35卷第4期2020年8月Vol.35No.4Aug.2020齐鲁师范学院学报Journal of Qilu Normal University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显性教育与隐性教育相统陈梦婷(南京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江苏南京210023)摘要:习近平总书记为新时代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教育提出了"要坚持显性教育和隐性教育相统一”的重要原则,这一原则具有理论性与实践性相统一、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相结合两个层次的内涵。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隐性教育融入显性教育是达成教育实效的必然要求。
在思政课程展开上,教师要积极实施生活化教学、实践教学;在总体格局上,要形成多主体协同的"大思政”局面。
关键词:思想政治教育;实践性;课程思政中图分类号:G641文献标志码:A思想政治教育是立德树人的根本途径,是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重要保障。
习近平总书记在2019年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强调:“推动思想政治教育理论课改革创新,要坚特显性教育和隐性教育相统一。
”[1]这为思想政治理论课守正创新提供了基本思路和遵循。
思想政治教育不仅要在思政理论课程中坚持显性教育方式与隐性教育方式的结合,还要发挥课程思政的隐性育人功能来助力具有显性育人功能的思政理论课。
促进思想政治教育显性与隐性相统一的守正创新是对于现实思文章编号:2095-4735(2020)04-0068-08政育人效果不佳问题的应对,是回归教育本质、着力于学生个体需要与社会发展相统一的积极探索。
一、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显性教育与隐性教育相统一的内涵教育从育人方式上区分,可以分为显性教育和隐性教育。
显性教育是有意识的、公开的、系统的、理论性的教育,是我国思想政治教育一直以来的主要方式,教育者通过界说、陈述和解释将教育内容灌输给教育对象,这种系统化的教学方式在传授知识、传播真理上发挥着主要作用。
收稿日期:2020-04-13作者简介:陈梦婷(1996-),女,浙江绍兴人,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
显性教育与隐性教育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融合
显性教育与隐性教育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融合随着社会的发展和时代的进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
传统的显性教育方式已经无法满足学生的需求,因此,将显性教育与隐性教育相结合,成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
一、显性教育与隐性教育的概念及特点显性教育是指通过明确的教育目标、教育内容、教育方式等对学生进行直接、明确的教育。
其优点是教育目标明确,教育效果直观,能够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但是,显性教育也存在一些缺点,如教育方式单一、学生接受程度不一等。
隐性教育是指通过隐含的方式对学生进行间接、渗透式的教育。
其优点是能够让学生在不知不觉中接受教育,提高教育的效果。
但是,隐性教育也存在一些缺点,如教育效果难以评估、教育过程难以控制等。
二、显性教育与隐性教育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融合途径1、转变教育观念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要转变传统的教育观念,从学生的实际需求出发,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同时,还要加强显性教育与隐性教育的结合,让学生在接受明确的教育的同时,也能够从隐含的方式中接受教育。
2、创新教育方式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要创新教育方式,采用多种形式的教育方式,如社会实践、志愿服务、文化活动等,让学生在活动中接受隐性教育。
同时,还要通过课堂讲解、案例分析等方式进行显性教育,提高教育的效果。
3、营造良好的校园文化氛围高校要营造良好的校园文化氛围,通过校园文化建设、人文景观设计等方式,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接受隐性教育。
同时,还要加强校风、学风建设,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
三、显性教育与隐性教育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融合意义1、提高教育的效果显性教育与隐性教育的融合,可以弥补传统教育的不足,提高教育的效果。
通过显性教育,可以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通过隐性教育,可以让学生在不知不觉中接受教育,提高教育的效果。
体育教学中的显性德育与隐性德育-最新教育文档
体育教学中的显性德育与隐性德育-最新教育文档体育教学中的显性德育与隐性德育一、德育中显性教育与隐性教育有的学者认为:显性教育是指教育者、教育内容、教育目标和对象均是“暴露”的,其教育形式是正面的、直接的,常采用的方式为“灌输”教育,它希望在短期内马上起作用,以便使学生立即接受教育者观点的一种教育模式;而隐性教育则是指教育者、教育内容、教育目标不是直接显露的,是隐藏的,其教育形式是侧面的、间接的,常采用“迂回”、“渗透”的教育方式,它追求长期的教育效果,学生在不知不觉中自愿接受教育者观点的教育模式。
[1]还有的学者认为:显性教育是道德教育主体组织实施的,直接对教育对象进行公开的道德教育的正规工作方式的总和,它并非单个方法的名称,而是一种类型的方法称谓;隐性道德教育相对于显性道德教育而言,是指通过无意识的、间接的、内隐的教育活动使受教育者在不知不觉中受到影响的无形教育方式。
[2] 本文的显性德育,指教育者采用正面的、直接的方式对教育对象进行道德教育的形式,而隐性德育是指教育者采用隐蔽的方式对教育对象进行道德教育或在无意识之中使教育对象接受了道德教育。
这里面的教育者特指中学体育教师,教育对象指中学生。
二、体育教学中的显性德育目前我国体育教学中的显性德育主要分为如下几类:一是结合体育课堂常规进行的德育。
课堂常规是体育教学顺利进行的必要条件。
体育活动多以班为单位,一般要求课前整队并向老师报告人数,练习时要按一定顺序进行,爱护场地器材等,这些严密的组织和严格的纪律,都蕴含着明确的道德教育因素。
教师在体育教学过程中建立和贯彻体育课堂常规,对严格遵守课堂常规的学生进行公开表扬,对违反课堂常规的学生进行严肃批评,可以树立学生的道德意识,帮助他们学会正确处理个人与集体、自由与纪律的关系,培养学生自觉遵守各项规章制度的良好品德。
二是结合体育教学内容进行的德育。
体育活动的内容极其丰富,各种运动项目的特点和要求含有许多思想品德教育因素,从事不同运动项目的锻炼,能实现对学生思想品德和个性的培养,如可通过队列和体操队形,培养学生的组织纪律性以及严肃整齐、朝气蓬勃的集体主义精神;通过中长跑培养学生坚韧不拨、吃苦耐劳的意志和勇往直前的精神;通过跳跃培养学生勇敢、顽强、果断等优良品质;通过球类运动培养学生团结一致、密切配合的集体主义精神等。
对高校德育方法中显性与隐性教育整合的思考
《对高校德育方法中显性与隐性教育整合的思考》
2023-10-30
•显性德育方法
•隐性德育方法
•显性德育与隐性德育的整合目录
01
显性德育方法
03教学目的
课堂教育
01
教学方法
02教学内容
政治思想教育
道德规范教育教育方式
教育内容
教育目的
02
隐性德育方法
环境熏陶
校园环境
文化环境
网络环境
社会实践
社会调查志愿服务实习实训
家庭氛围家教方式
家庭教育
03
显性德育与隐性德育的整合
总结词:统一性
详细描述:显性德育和隐性德育虽然表现形式和实施方式不同,但它们都服务于高校德育的总目标和理念,即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在整合过程中,要确保两种德育方式的目标一致,形成教育合力,避免出现相互矛盾、相互抵消的情况。
感谢观看。
显性教育与隐性教育在小学思政教育中的结合应用
显性教育与隐性教育在小学思政教育中的结合应用摘要:显性教育和隐性教育是思政教育的两种模式,有着独特的优势和局限性,现代教育认为,思政教育是非关键的,有着很高的地位,教师要充分运用显性教育和隐性教育的作用,增添思政教学效果,教师要创新自己思政教学的模式,发挥思政教学的育人功能。
教师要关注学生的成长,显性教育是思政教学的基本形态,可以发挥思政的育人作用,让学生接受知识,使得思政知识简单清晰的呈现在学生面前,教师要增强思政课的亲和力和针对性。
关键词:显性教育;隐性教育;小学思政教育引言:现代教育非常注重学生的全面发展,思政教育主要是培育学生的德育和正确的价值观,是学生全面发展的基础,迎合了社会的发展和教学模式的改变,教师要进行深刻的反省,将两种教育模式协同配合进行互补,满足思政教学的要求和国家的需要。
教师要落实以德树人的关键任务,让学生明确学习思政课的目的。
教师要为学生提供思政学习的方向和计划,让学生坚持不懈地用理论来武装头脑,丰富自己的学习经验,教师的思政教学要循序渐进。
一、注重学生的学习收获,构建显性教育和隐性教育相结合的教学模式显性教育有很大的组织性,需要教师有系统完整的教学理论体系,教师要明确思政教学的目标,从而达到思政教育的显性作用。
教师要进行思政教学的计划性,设计一系列的方案发挥思政教学的优势,教师要打破教育主体的固定化,学会用分层教育的方式对学生进行教育,学生是独特的,接受能力也不同。
分层教育可以让学生满足思政教学的要求,各个阶段的学生都会取得进步。
教师不要只注重道德规范,教师要将思政教学的重点转移到实践上,强调学生的文明素养,满足学生的个性化发展。
教师要打破教学的作用,要发挥教育者的主动性,要学生有一定的学习空间,教师要关注学生的思想动态,培养学生的社交能力。
例如:在学习小学道德与法治人教版《小水滴的诉说》的时候,教师要分清教育的主次。
思政教育要进行公开化,开发学生正确的道德观念,让学生正确看待水资源的丰富和有限。
中学思想政治教育显性教育与隐性教育的结合探究
中学思想政治教育显性教育与隐性教育的结合探究作者:张耀威来源:《新教育时代·教师版》2018年第03期摘要:显性教育是指使用组织性的课堂进行教育,而隐性教育是通过情感、价值、态度等来教育学生。
在中学思想政治教育中,充分结合显性教育与隐性教育,可以提升学生的学习能力,为思政教育的良好开展创设优良的条件和前提。
关键词:中学思想政治教育显性教育隐性教育结合思想政治教育具有一定的特殊性,对于学生情感、价值观、态度等的培养,发挥了关键性的影响和作用。
在中学思想政治教育中,使用显性教育和隐性教育相结合的方法和模式,可以培养学生良好的人生观、情感价值观念、为人处世方法等。
中学时期,正是学生各种人生观、情感价值态度、为人处世方法等形成并发展的重要阶段,思想政治教育在教育中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在中学思想政治教育中,关于显性教育与隐性教育的结合,进行如下的阐述和分析:一、应用榜样教育,引导学生了解政治学习的方向应用榜样教育,引导学生了解政治学习的方向。
这是在中学思想政治教育中,实现显性教育与隐性教育相结合的重要途径和方法。
俗话说,学高为师,身正为范。
这是从古至今亘古不变的真理,教师就是学生的榜样。
一个具有优良思想品德的教师,一定能够获得学生的尊重和认同。
对于中学思想政治教育,教师要做好自身的带头作用,积极发挥自身的榜样优势,让更多的学生学会尊重教师,并从中获得一定的教育真理和理念,真正从教育中去领悟相关的人间真理,还有培养学生良好的为人处世能力、正确的人生观和情感价值态度等。
在中学思想政治教育中,如何发挥榜样教育的优势,举例如下:教师应该时刻规范自身的行为和语言,积极践行相关的道德真理,履行自我的教育义务。
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方向包括如下:①培养学生良好的为人处世能力。
这在中学思想政治教育中,显而易见,中学思想政治课程中有许多关于学生良好为人处世能力培养的例子,如说话的艺术,权利与义务的关系,公平公正的理念等。
显性教育和隐性教育相统一提高育人效果
显性教育和隐性教育相统一提高育人效果摘要: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小学思想教育越来越受到重视。
其中,显性教育和隐性教育是思想教育的两个重要方面。
显性教育是指课堂上明确的、有意识的、系统的知识和技能的传授,而隐性教育则是指在日常生活和教育环境中自然而然形成的行为、态度和价值观的影响。
关键词:小学思想教育;显性教育;隐性教育;育人效果引言:教育的目的不仅在于传授知识,更在于培养学生的思想品质和综合素养,使其能够面对未来的挑战。
显性教育可以为学生提供系统的、有意识的知识和技能,而隐性教育则可以从生活和教育环境中培养学生的行为、态度和价值观。
将显性教育和隐性教育相统一,不仅可以提高小学思想教学的育人效果,还可以培养学生的全面素质和实践能力。
一、意义1.提高教育效果在学生的日常生活和学习中,教师既能够在课堂上直接传授知识和道德观念,又能够通过榜样教育和生活教育等方式影响学生的思想、情感、行为和价值观,从而全面促进学生的发展。
2.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显性教育可以提高学生的认知水平,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知识和技能;隐性教育可以培养学生的品德、情感、行为和价值观等方面的素质。
将二者相结合,可以使学生不仅在认知水平上得到提高,而且在品德、情感、行为和价值观等方面也得到全面的发展。
3.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课堂教育可以帮助学生了解社会和国家的现状和发展方向;榜样教育可以让学生从身边的人物中感受到责任感的重要性;生活教育可以让学生从生活中体验到自己的责任和义务。
将二者相结合,可以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让学生在成长过程中不断提高自己的社会责任感和道德水平。
二、措施1.课堂教育和生活教育相结合生活教育是小学思想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可以让学生在生活中感受道德的力量和价值。
在小学思想教育中,教师可以将课堂教育和生活教育相结合,将所学的知识和道德观念贯穿到生活中,让学生在实践中体验和感受道德的力量。
例如,在小学生活中,老师可以通过游戏和实践活动等形式,让学生体验团队协作的重要性。
显性教育与隐性教育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融合
显性教育与隐性教育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融合显性教育与隐性教育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融合引言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显性教育和隐性教育是两种基本的教育形式。
显性教育是指通过课堂授课、讲座、团队活动等明显的方式来传递教育信息,而隐性教育则是指通过非明显的形式,如校园文化、学生自我管理、心理健康教育等来传递教育信息。
这两种教育形式的融合对于学生的成长和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显性教育与隐性教育的区别显性教育和隐性教育在教育目标、手段和效果上存在明显的差异。
显性教育注重知识的传授和技能的培训,其目标明确,手段直接,效果易于衡量。
而隐性教育则更注重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培养,其目标隐蔽,手段间接,效果难以量化。
显性教育注重的是“给予”,而隐性教育注重的是“吸收”。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显性教育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显性教育是一种基本的教育形式。
它通过课堂讲座、社会实践、团队活动等形式,直接传递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和目标。
这种教育形式的优点是能够系统地传授知识,确保教育内容的准确性和完整性。
然而,显性教育也存在一些不足之处,如过于强调知识的灌输,忽视了学生的主体性和个体差异,难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创造力。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隐性教育与显性教育相比,隐性教育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应用也十分重要。
它通过校园文化、学生自我管理、心理健康教育等形式,间接地传递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和目标。
这种教育形式的优点是能够让学生在不知不觉中接受教育,增强了教育的渗透性和持久性。
然而,隐性教育也存在一些不足之处,如教育内容难以控制和管理,教育效果难以衡量和评估。
显性教育与隐性教育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融合鉴于显性教育和隐性教育的优缺点,将两者融合在一起可以取长补短,更好地实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目标。
具体而言,可以通过以下几种方式实现融合:1、教育形式的融合:将显性教育和隐性教育有机地结合在一起,形成一种综合教育模式。
例如,可以在课堂授课中引入实践活动,让学生在课堂上不仅学习知识,还体验到知识的应用价值。
浅谈对高校德育方法中显性与隐整合的思考第页
三、高校德育方法中显与隐整合的对策(一)课堂生活中,夯实整合的基础在课堂生活中,要注重显性课程中的隐性渗透,在把握好课堂教学中显的知识性、系统性的基础上,将教育主体的价值观、、教学思路向教育客体传达。
在教学过程中,教育主体可充分利用**种教学载体和**,比如利用多教学,通过一起关注国家的新闻,国家的相关方针策,帮助学生认识主流文化。
还可以通过播放一些影视作品,通过寓教于乐的方式,来帮助学生更好的明确教育意图,达到预期的教育效果。
此外,在课程设置方面,学校可以增设一些人文社科的课程,与专业课课程优势互补.人文科学有两大特性:一是人文科学面对的是有意义关系的事物,它既要研究事物的共和普遍性,又要研究事物的特殊性,它不但无法排除而且要研究事物的偶然性、研究意义和价值;二是人文科学具有双重属性和双重功能,双重属性系指科学性和价值性,双重功能系指科学认识功能和功能。
古代的人文科学成果辉煌,名家辈出,诞生了一大批文学家、哲学家、教育家和治家等等。
在课堂上,老师可以巧妙的与专业课的传授结合起来,这对学生是非常有益的。
西方的学校特别重视人文社科课程的“渗透”作用,他们开设诸多的文学、艺术、哲学、学、治学和等课程,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自主的选择课程,在接受了大量的人文社科知识的同时,也能从众多的观点中进行辨别和,从而自己的价值观和,并逐步培养和提高自身的价值能力和价值选择的自觉性。
(二)中,拓宽整合的途径在高校德育方法中,显与隐整合的另一有效方式,就是教育主客体积极参与活动。
把课堂上所学理论运用到中去,在中遇到的问题反思所学理论,理论与相结合,实现式教育。
组织学生参加调查活动,了解。
高校学生充分利用假期时间,到、高校、农村等地方进行调研,获知**方的最新成果,了解**领域内在中遇到的瓶颈.每次调研结束,可总结**地遇到的问题及解决措施,并反思所学理论的局限性,增强学生的历史责任感、使命感,并增强对我国及建设的。
高校德育办法中显性及隐性教育整合的体会
高校德育办法中显性及隐性教育整合的体会摘要:显性教育与隐性教育作为高校德育方法中两种基本的教育方法,二者各具特色,既相互区别又相互联系。
在高校的德育工作中,我们不能片面的强调显性教育或隐性教育,应该将二者整合起来,有机的融为一体,优势互补,从而达到良好的德育效果。
本文从课堂生活、社会实践和网络生活三个方面,提出了二者整合的对策,有助于提高高校德育工作的实效性。
关键词:高校德育;显性教育;隐性教育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和社会转型期的需要,对高校德育工作提出了新的挑战。
高校的德育方法有多种多样,而显性教育与隐性教育是其两种基本的教育方法。
一直以来,显性教育作为高校德育中的主体方式,在高校德育过程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而隐性教育作为显性教育相得益彰的一种教育方法,也愈加受到人们的重视。
对显性教育与隐性教育进行各方面的比较分析,把显性教育和隐性教育放到同等重要的地位,有助于实现显性教育与隐性教育的有机整合,更有助于提高高校德育工作的实效性。
一、高校德育方法中显性教育与隐性教育的内涵及特点显性教育一直作为高校德育的主体方式,也是行之有效的方式,但并没有一个准确的定义。
当20世纪90年代初“隐性教育”提出之后,才对应的有了显性教育的定义。
当前学术界比较有权威和被认同的是王瑞荪所下的定义:“显性教育是指充分利用各种公开手段、公共场所,有领导、有组织、有系统的思想政治教育方法。
”在这里,笔者将显性教育定义为:德育主体领导和组织实施的,按照特定的计划和方案,通过正面的、直接的方式,在公开的场所,对教育对象进行系统的教育过程。
显性教育的主要特点有:第一,教育目的明确化。
显性教育是有计划、有组织的系统的教育过程。
教育主体有明确的教育目的,在教育过程中,教育主体通过传统的说教方式,传达给教育客体意识形态和价值观念等,使得教育客体接受所需要的道德规范和思想理念等。
第二,教育手段规范化。
显性教育是通过公开的手段,有领导、有组织的系统的教育过程。
基于价值引领的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程显性教育和隐性教育的融合统一策略
基于价值引领的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程显性教育和隐性教育的融合统一策略摘要:对于初中阶段的道德与法治课程来说,其教学工作的本质目的是为了帮助学生树立良好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进而确保初中学生能够全面发展、综合发展。
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之中,教师可以采用显性、隐形教育相互融合的方式,革新传统的教学模式和教学体系,以此来帮助学生结合现实情况进行理论思考,从而完成人生观的塑造。
细化地说,教师可以采用课前导入的方式,构划一个具有趣味性的教学气氛和教学情境,并要求学生自主探究、综合探索,全面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提升初中学生的课堂参与程度。
与此同时,通过融合显性和隐形教育的方式,能够确保教学质量,提高教学的效率,进而让学生在学习知识的过程中自省、自觉,以此来达到教书育人的教育目的。
关键词:初中道德与法治、显性教育、隐性教育、融合统一一、初中道德与法治的简单概述1.课程的教育价值引领作为我国实现现代化教育的关键点,价值引领一直是我国的教育总目标之一。
其存在的主要目的是为了更好地帮助正处于初中阶段的学生,树立一个正确的价值观念,进而在引导初中学生寻求存在价值的基础上,探索自身的价值,探索自身对整个人类社会、对国与家的价值。
简单来说,所谓价值引领,具体就是指一个正确的价值观,一个符合我国社会发展,符合社会主义的价值观。
在这个价值观的引领下,当代的青年向着这一“风向标”前进,并为之奋斗,通过自己的努力和具体的行动来完善和践行它。
2.显性教育与隐性教育的阐述顾名思义,显性教育指的就是拥有明确教学观念和准确教育体系的教学模式,其教育行为较为规范、统一。
以现阶段初中阶段的现行教育为例,依法治国就是很好的显性教育,它不仅可以在教学活动和教学工作中进行,还可以在公共场合和社会场所进行宣传活动,无论何人都可以阐述对易发治国这一理念的所思所想,这就是显性教育。
与之不同的是,隐形教育较为婉约,多以熏陶为主,强调的是潜移默化式的影响。
作为一种间接并且具有一定隐性的教育教学模式,隐性教育的方式也与显性教育存在着较大的差异性。
构建显性教育与隐性教育相结合的马克思主义大众化途径
构建显性教育与隐性教育相结合的马克思主义大众化途径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由少数人理解掌握到被广大人民群众接受认同的过程.在传统的大众化模式中,显性教育发挥着主体作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及相关知识大多是通过课堂的显性教育来完成。
但是仅有显性教育是不完整的,有其固有的缺陷,而隐性教育的提出为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注入一股新的活力,有效地弥补了显性教育的不足,21世纪的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必然是显性教育与隐性教育的有机统一。
标签:马克思主义大众化;隐性教育;显性教育党的十七大报告中提出“开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体系宣传普及活动,推动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
这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蓬勃发展,党的理论创新不断发展的今天,具有极其重大的现实意义。
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首先要弄清楚何为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以及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理论背景。
借鉴学者们的理论成果,笔者也将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含义加以区分,界定为广义的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和狭义的马克思主义大众化。
从广义上理解不仅包括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还包括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以及与马克思主义相关的其他方面、领域的研究。
狭义上的理解就是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大众化,也就是在当代中国条件下把马克思主义大众化。
要进行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使其真正转化为广大人民群众的社会实践活动,这是马克思主义发展的内在动力。
大众化取向根源于马克思主义的实践品格。
大众化是推进马克思主义发展的必然要求。
而宣传教育是实现大众化的重要手段。
推动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宣传教育方式,可以分为显性教育与隐性教育两种。
一、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中的显性教育(一)显性教育的含义与特点显性教育是指充分利用各种公开的手段、公共场所,通过有意识的、直接的、外显的教育活动使受教育者自觉受到影响的有形的道德教育。
我国传统的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宣传教育方式就是以显性教育为主体。
明显地、直接地向大众宣传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理论。
显性教育具有以下突出特点:第一,教育目标的直接性。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构建显性教育与隐性教育相结合的德育新模式
一、显性教育与隐性教育概述显性教育是指充分利用各种公开的手段、公共场所, 有领导、有组织、有系统的教育方法。
在学校德育工作中其主要形式有: 课堂教育、专题理论讲座、报告会、大众教育传媒等。
它以正面宣传为主, 以塑造和提高学生的思想觉悟和道德素质为根本目的使学生在其影响下, 让自己的情感、意志和行为按照国家的要求走向规范。
是一种显露的、直截了当的“有形”教育, 具有鲜明的目的性, 较高的时效性等优势, 在当代德育工作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价值。
然而, 由于时代条件的变化, 新旧观念的冲突,社会潜意识心里的渗透, 显性教育面临越来越严峻的挑战。
隐性教育是教育者按照预定的教育计划、教育内容和教育方案, 为受教育者特意创设一定的社会环境、活动场所和文化氛围并有意识地引导受教育者去感受和体会, 使受教育者在没有意识到自己在受教育的过程中, 不知不觉地接受教育, 得到心灵的感化、情操的陶冶和哲理的启迪, 进而潜移默化地达到教育目的。
隐性教育是一种具有间接性、暗示性、渗透性的“无形”教育。
但由于隐性教育目的的隐蔽性, 难以完成系统的理论教育任务, 也不能对教育过程进行直接的指导与调控, 再加上隐性教育大多通过校园文化活动和社会实践活动来进行, 隐性教育存在着教育效果不明显, 参与面窄小,教育活
动受时间、空间、经费限制等局
限性。
二、显性教育与隐性教育相结合的德育新模式
(一)注重显性教育中的隐性渗透, 构建渗透式教育模式渗透式教育既是隐性教育的一大特点, 也是隐性教育和显性教育有效衔接的一条重要途径。
它是指运用科学的方法将德育的功能目标以一定的载体渗透到人们可以接触到的一切事物和活动中,倡导优良的校风、班风和社会风气, 对人进行熏陶感染, 使他们在一种不知不觉的愉悦的氛围中,自我感受和领悟, 通过量的逐步积累, 引起思想发生质变, 逐渐达到提高受教育者综合素质的目的, 具有“润物细无声”、“滴水穿石”的功能。
在学校德育工作中特别要注重显性教育过程中的隐性渗透。
1.显性德育课程中的隐性渗透。
传统的显性德育是一种有明确目的的灌输教育。
改进显性教育就要注重显性教育课程中的隐性渗透, 在把握好外显的课堂教学的知识性、系统性、严谨性、前沿性的基础上, 在教育者的价值观念、教学态度、授课方式、个性特点与师生关系上下功夫, 使整个教学能在宽松、和谐、自然的气氛中进行, 具有生动性、趣味性、愉悦性, 引导学生在理性和感性的交汇中, 直接和间接地接受教师传递的信息。
2.寓德育于人文社会科学课程之中。
人文社会科学主要是
从不同侧面向世人表现人类追求的社会理想目标、价值观, 如爱、
责任、正义、公正、公平、守信、良知等, 其教育目的在于弘扬人文精神, 重视人格和尊严, 达到人的全面发展。
在进行人文社会科学知识的教育过程中进行德育渗透不仅是可能的, 而且是非常必要的。
譬如哲学、文学、艺术在人的思想观念的形成和培养上能起到重要的作用, 有利于培养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有利于学生个体内心得到丰富、和谐、完美的发展,有利于培养学生对社会的强烈责任感。
3.在专业课程教育中进行德育渗透。
专业课程主要指大学生的主修科目, 专业教育与德育之间似乎毫不相干, 但从教育学的角度看, 两者之间是紧密联系的。
在专业教育中进行德育渗透可以使学生从新的角度和更高层次上去提高和固化其思想观念。
爱因斯坦曾指出, “用专业知识育人是不够的。
通过专业教育, 他可以成为一种有用的机器, 但不能成为一个和谐发展的人。
要使学生对价值有新理解并产生热诚的感情, 那是教育中最基本的东西。
”因此, 我们应当重视并加大力度在专业课中进行思想观念的“渗透”教育,在教育过程中, 必须结合教学内容, 以知识为载体, 对显性的思想教育因素不回避,用正面说教; 而对隐性的教育因素就要渗透。
尤其要将理想信念教育、职业教育、社会主义道德教育引入到专业课的教育中。
渗透式教育模式的渗透并非是从外面把德育因素强加到知
识中去, 而是知识本身就蕴含着隐性教育的“养料” ,有待于教育者去精心挖掘, 让受教育者在接受专业知识的过程中得到思想教育的营养, 促进受教育者智力和思想素质的同步提高, 真正把教书与育人统一起来。
(二)加强校园文化建设, 构建陶冶式教育模式陶冶式
教育主要是指营造一个健康、明朗、乐观向上的文化氛围和教育环境,开展学生喜闻乐见的文化艺术活动, 使其在耳濡目染、潜移默化中受到熏陶。
简而言之, 就是寓教于境,寓教于情, 寓教于乐。
这里的教育环境包括物质文化、精神文化、行为文化、制度文化等校园文化构成的整体文化氛围。
校园文化建设与德育有着密切的内在联系, 它具有凝聚、陶冶、导向等功能, 是课堂德育教学的延伸和补充。
良好的校园文化是塑造学生坚定的政治信念、良好的思想品德的阳光、空气和土壤, 是一种极具感染力的陶冶式教育的重要载体。
1.挖掘校园物质文化资源, 陶冶学生的心灵。
校园物质文化是学校发展过程中不断积累下来的外在物化形式的总称。
它是校园文化建设的前提和条件, 更是校园精神文化赖以生存发展的基础和载体。
校园的物质文化资源, 主要包括校园环境、建筑布局、人文景观、师资队伍、教学设施等有形物态。
物质文化形态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学生的思想观念,陶冶学生的心灵, 帮助学生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2.挖掘校园精神文化资源, 提升学生的人生境界。
校园精
神文化是校园隐性资源的核心层面, 每一个成员生活于其中并受之熏陶。
校园精神文化是学校内部的各种社会心理环境因素构成的一种无形的德育教育环境, 它集中体现和反映了学校的历史传统、精神风貌、个性特征、校园意志, 以及学校成员共
同的目标
追求、价值体系、道德情感和行为模式, 它形成了学校独特的精神氛围, 从不同方面影响、改变和塑造着学生的认识情感和行为。
同时, 由于校园精神文化是通过学校成员共同实践活动并经历历史的积淀、选择、凝炼、发展而成, 它所传载的思想价值和校园精神已渗透和附着在校园内的各种环境因素及学
校成员身上。
3.挖掘校园行为文化资源, 熏陶学生的精神世界。
英国哲学家波兰尼曾把知识分为显性知识和隐性知识两大类, 其中隐性知识是指以个人技术诀窍、技能、经验和阅历、判断力和洞
察力、团队的默契等形式存在于人际沟通、群体交往及社会文化的延续过程中的知识,并认为隐性知识是人类知识的内核, 人类的认知过程在本质上就是“一个默会的认识过程”。
他的这些论断与美国教育家杜威提倡的“体验学习”有异曲同工之妙, 都是强调在日常行为活动中对知识进行活学活用。
因此, 我们在建设校园文化时,就应该在学生的人际交往、生活方式及科学、文化、体育活动中渗透隐性德育, 实现隐性文化的表征化。
(三)稳固网络阵地, 构建网络化教育模式随着信息技
术的迅速发展, 互联网越来越成为学生获得知识和信息的重要渠道, 并对学生的学习、生活乃至思想观念发生着深刻而广泛的影响。
从某种意义上讲, 网络时代的学生德育工作就是用丰富、正确、生动的信息, 影响、熏陶大学生的思想观念、价值观念和精神状态的过程。
网络的日益普及, 为学校德育工作提供了新的教育模式, 为实现显性教育与隐性教育的有机结合提供了新的载体。
1. 网络扩展了显性教育的空间, 增强了吸引力第一, 网络拓展了显性教育的空间。
随着网络的普及, 学生可以通过网络共享思想教育资源, 可以在网上自由地向老师咨询思想问题, 与其他同学开展思想交流和讨论。
网络将社会、家庭与学校对学生的思想教育连为一体, 最大限度地实现德育教育工作的社会化, 使得传统显性教育相对狭小的教育空间变为全社会的、开放性的教育空间。
学生可通过网络与领导、老师交流、咨询、反映情况等,进一步密切了师生关系, 使老师能及时掌握学生信息,使思想教育由以前单纯“自上而下”的灌输, 变成了讨论中的引导和有针对性的教育, 显性教育的成效明显加强。
第二,网络为显性教育带来更多的工作手段, 提高了工作效率。
传统的显性教育大都采用课堂授课的方式, 学生们是被动地在一个封闭的空间接受“灌输” , 而网络的运用大大提高了思想教育信息的传播效率, 将教育内容由枯燥转变为生动。
色
彩鲜活的多媒体画面, 使教育内容更具有综合性、直观性和形象性, 教育效果是传统显性教育所无法比拟的。
第三, 网络丰富了显性教育的内容。
网络不仅使德育工作者较真实地把握学生的思想, 及时发现学生思想问题和现实表现, 增强工作的针对性, 而且网络还能给德育工作者提供了快捷、准确的信息,丰富了教育者的头脑, 开拓了他们的视野,提高了德育工作的水平。
2.网络为隐性教育构筑了更广阔的互动平台传统隐性教育
多通过校园文化活动和社会实践活动来进行。
譬如,通过制定个人发展规划,为自己设计科学的人生目标; 参与捐助活动为需要帮助的人献爱心; 参加各种文体活动的竞赛, 培养集体荣誉感和团队精神等等。
但这些实践活动却带有参与人数少、限制学生创造性、限制学生真情实感流露的局限性。
而网络的普及为大学生们构筑了一片广阔的互动平台。
同时,网络为大学生们开辟了一方发挥想象力、创造力,勇于发表自己见解的广阔天地, 有利于促进学生个性的健康发展。
但是,网络是一把双刃剑, 它为学校德育工作带来新的机遇的同时, 也带来了新的挑战。
我们应当全面把握, 正确利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