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博物馆的青铜器(上)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上海博物馆的青铜器(上)
2015-02-26 妙影西窗1 美锈上海博物馆现开设11个专题陈列馆和3个特别展厅,展示的珍贵文物以青铜器、陶瓷器、书法和绘画为其特色,此外尚有玺印、雕塑、玉器、家具、钱币、少数民族工艺、暂得楼藏瓷等。上海博物馆陈列面积共计12000平方米,一楼为中国古代青铜馆、中国古代雕塑馆和特别展厅;二楼为中国古代陶瓷馆、暂得楼陶瓷馆和特别展厅;三楼为中国历代书法馆、中国历代绘画馆、中国历代玺印馆;四楼为中国古代玉器馆、中国历代钱币馆、中国明清家具馆、中国少数民族工艺馆和特别展厅。商、周青铜器是中国古代文化中的瑰宝。传世青铜器流散在美、英、法、德、日等国的博物馆,各有一定数量。近40年来,陕西、河南、山西、湖北、湖南、四川、云南等省有大量出土文物,但成系统的收藏以北京故宫博物院、台北故宫博物院和上海博物馆最为突出。上海博物收藏的青铜器又以具有长篇铭文和著录的重较多为特色。新的陈列品中还充实了马承源馆长在香港抢救的一部份重要文物,特别是西周的晋候器和秦国早期秦公器。青铜器馆还将布置有关古代青铜器铸造进程和模拟陈列。上海博物馆青铜器馆中的300多件展品与库存的藏品,铺陈的是一幅有关中国青铜文化的完整画卷。这
些丰厚的收藏得益于博物馆从上世纪50年代至今的尽心征集。据悉,上博的工作人员从上世纪便开始通过各种渠道征集青铜器。七八十年代,冶炼厂、废品回收站也是收集和抢救青铜器的重要地点。而海外收购、抢救,国内征集的脚步更是在近60年的时间里从未停步~ 此外,收藏家的捐赠也是藏品的重要来源。走进上博,有两面大理石墙,那上面刻着上千位捐赠者的名字。李鸿章的曾孙李荫轩自上世纪30年代开始赏玩青铜器,他于1979年向上海博物馆捐赠了6卡车的青铜器,几乎倾尽毕生收藏。由此亦可见捐赠者对上博的信任~ 上、下:“上海博物馆文物捐赠者名录”——
一进门就会看到这两面墙。满满当当两面墙的捐赠者名字。不知其他博物馆是否也有这么多人捐赠文物?这些捐赠者名字从一个侧面反映了上博对捐赠者的尊重以及对文物征集工作的周到、细心~
胡宝星青铜馆。馆内的青铜器都非常精美,散发着历史的幽香~ 给我留下深刻印象的有下面几件宝物:一、海内三宝之一“大克鼎” 青铜器展馆里的大克鼎很有名气,此宝物为潘达于女士捐赠~大克鼎是海内“三宝”之一(“三宝”包括大克鼎、大盂鼎和毛公鼎)。毛公鼎现存台北故宫博物院,是金文的经典名作。
大克鼎和大盂鼎是潘家的传世之宝,潘家将大克鼎捐赠给
上海博物馆,大盂鼎现藏于中国博物馆。大克鼎为西周孝王时期器物,造型雄浑、工艺精湛。大克鼎微敛的口部,方方的唇,宽宽的沿,鼓出的腹部,大立耳,蹄足,气魄真是够雄浑厚重的了。再看它周身的纹饰,也透露出一种厚朴美,与它的造型浑为一体。从玉器纹饰演变过来的兽面纹浮现在颈部,宽大的波曲纹在它的腹部形成了带状与环状相结合的浮雕,有起伏且连续反复,透出活泼舒畅的律动感~大克鼎内壁排列着28行291字的铭文,是少见的金文书法杰作。整体布局严谨,字迹端正质朴,行款纵横疏密有致,和鼎身的纹饰风格脉脉相通。文物界一代宗师徐森玉先生在初次它时惊叹:“(大克鼎与大盂鼎)乃是研究中国古代史和美术考古学的珍贵资料,它们在学术上的价值,堪与毛公鼎、散氏盘和虢季子白盘媲美,若以小盂鼎、小克鼎与之相比,真有大巫小巫之别了”。
铭文记了述康王命盂管理兵戎,并赐给香酒、命服、车马及1700余名奴隶之事,为研究西周奴隶制度的重要史料。数千年时光的流逝,给大克鼎披上了遍身斑驳的铜绿,但历史封尘不住它散射的时代光环。大克鼎内壁铸刻的铭文告知我们:鼎的最初主人是克,西周孝王(距今两千八百多年)时的膳夫,专管周天子的饮食,属于“天官”。克的祖父师华父是周室重臣,辅弼王室,德厚功高。周天子感念师华父的功绩,就任命克为出传王命、入达下情的宫廷大
臣。官职爵禄世袭,单传嫡长子、孙。克知道自己的一切都得之祖父的余荫,于是作了这个大鼎,用来祭祀祖父师华父。这铭文是周天子把土地赏给臣民的记录,对于西周的土地制度、社会制度的研究,都提供了极其珍贵的史料。
我们应该感谢那位叫克的人,作为这件鼎的最初主人,为后人留下了这件集科学、历史、艺术于一身的古器,使我们知道了两千多年前的许多事情;我们更应该感谢珍藏这尊鼎的最后一位主人潘达于先生,她视大克鼎如生命,历尽劫波,终于把它保护起来并送进文物殿堂博物馆,完成了作为收藏家的最神圣的使命。上博将大克鼎内壁的局部金文做成了金字上墙,熠熠发光。站在金文前,使我们感到与2800年前的历史贴近了~ 上海博物馆有着不忘旧德的传统风范,他们总是把大克鼎和潘达于的名字连在一起。潘达于,一九○三年三月出生在苏州,原姓丁,一九二三年十八岁时出嫁到潘家。因丈夫潘承镜早逝,为了掌管门户,守护家财的责任,改姓潘,名达于。
苏州潘家是大户,但分两族,一是大儒巷的“富潘”,族大,兄弟子侄众多,从事金融工作者多。一是钮家巷的“贵潘”,世代书香,曾出过状元、进士、探花、举人,代代有人在朝中做官。大克鼎在潘家曾多次被贼觊觎,但由于保护严密,使偷者未得手;大克鼎、大盂鼎价值连城,连外
国人也眼红,他们以重金、洋房相换,但潘家死死守护这宝物,绝不让宝物流入外国!传说日本军国主义者占领苏州时,为了得到大克鼎和大盂鼎,在潘家花园掘地三尺,由于潘达于周密保护,小鬼子未能得逞。
一九四九年五月,苏州、上海相继解放,八月即专门成立了上海市文物管理委员会,颁布了一系列保护文物的法令和政策。一九五一年七月,已经从苏州移居到上海的潘达于致函华东军政委员会文化部,愿将两大鼎呈献。二、编钟晋侯稣钟西周厉王(公元前9世纪中叶)1992年山西曲沃县北赵村8号墓出土。参观编钟时,一边仔细看这青铜器制成的编钟,一边听着旁边音箱里发出的编钟音乐——那是清脆的、悠扬的~
馆里的一位研究员正在给几个年轻人讲解:旁边音箱发出的编钟音乐,是考古学家根据编钟上的古文找出韵律,继而形成乐谱的……(这可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
看这古文,我辈是无论如何看不懂滴~可它却是编钟音乐的来源。
下面的编钟——郘?钟这个编钟只有一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