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马铃薯生产状况及发展趋势精讲
合集下载
相关主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全粉年加工能力10万吨左右,加工企业近10家,主要分布在内蒙古、甘 肃和山西等地。
薯片薯条年加工能力20万吨,加工企业近40家,主要分布在北京、哈尔 滨、上海、广东、江苏等东部沿海地区和大城市。
粉丝粉皮年加工能力8万吨以上,加工企业零散分布在东北、华北西南 等地。
为保障市场供应,提高贮藏质量,内蒙古、黑龙江、河北、 甘肃等马铃薯主产区建成了一批种薯贮藏库,总贮藏能力 达50~100万吨;北方鲜食马铃薯贮藏库兴建取得突破, 贮藏总量占鲜食马铃薯的50%以上;大型加工型原料薯贮 藏库主要由加工企业建立,其中贮藏量10万吨左右的有5 个,1万吨以上的有10余个,总贮藏能力在100万吨左右。
3. 区域化格局初步形成
北方一季作区
主要包括东北地区的黑龙江、吉林和辽宁省除辽东半岛以外的大部,华 北地区的河北北部、山西北部、内蒙古全部以及西北地区的陕西北部、 宁夏、甘肃、青海全部和新疆的天山以北地区。
本区为我国马铃薯最大的主产区,种植面积占全国的49%左右,已成为 我国主要的种薯产地和加工原料薯生产基地。
南方冬作区
主要包括江西南部、湖南和湖北东部、广西、广东、福建、海南 和台湾等。
本区利用水稻收获后的冬闲田种植马铃薯,在出口和早熟菜用方 面效益显著,近年来种植面积迅速扩大,且有较大潜力,种植面 积占全国的7%左右。
区域化格局初步形成
– 种植面积49%,产量 – 种薯产地 – 加工原料薯生产基地 – 鲜食商品薯
-面积39% -增长快 -加工 -粮食
北方一季作区
Ⅰ
Ⅳ
西南混作区
中 原
二季Ⅱ
作 区
-种植面积5% -早熟菜用 -出口 -高产
Ⅲ
南方冬作区
-面积:7% -迅速扩大 -冬闲田 -出口和早熟菜用
4. 加工贮存能力和技术取得突破
我国马铃薯加工企业约4500家,其中规模化深加工企业 近100家。
精淀粉年加工能力200万吨左右,加工能力6000吨以上的企业50余家, 主要分布在北方的黑龙江、内蒙古、宁夏、甘肃和西南的云南、贵州等 14个省(区)。
中原二季作区
主要包括辽宁、河北、山西3省的南部,河南、山东、江苏、浙江、安 徽和江西等省。
本区马铃薯种植面积占全国的5%左右。
西南一二季混作区
主要包括云南、贵州、四川、重庆、西藏等省(区、市),湖南 和湖北西部地区,以及陕西的安康市。
本区是我国马铃薯面积增长最快的产区之一,种植面积占全国的 39%左右。
589.1
229.8 252.0
299.2
319.3
347.4
348.2
567.8 539.9
贵州 甘肃 四川 黑龙江 陕西 宁夏 吉林
内蒙古 云南 重庆 山西 湖北 河北
引自金黎平研究员相关报告
3000 2500
2413.9
面积(万亩) 总产(万吨) 亩产(公斤)
2000
1630.3
1500
1103.7 1063.2
各马铃薯主产区大力发展专业合作经济组织,走“公司+ 合作组织+农户”的路子,对农民进行培训,提供产销信 息,实行订单生产,促进了马铃薯“产、加、销”的有效 衔接。2006年,全国马铃薯专业合作经济组织达270多个, 订单生产面积超过1200万亩。
三、我国马铃薯产业发展趋势
1. 市场供需分析
国内消费需求增加,未来供需偏紧
各地摸索适合当地自然、气候、土壤和经济 条件的耕作模式和栽培技术
: 北方地区 机械化高产配套栽培技术,旱作高产栽培技术(包括地膜覆盖结合
优质种薯、种薯处理、平衡施肥、病虫害综合防治、膜下滴灌等)。
: 中原地区 早熟马铃薯与粮、棉、瓜、菜、果等作物间套种,早春地膜覆盖、
小拱棚和大棚栽培技术。
: 西南地区 改中稻、玉米或马铃薯一年一熟,为中稻、稻草覆盖秋马铃薯/免耕
比较效益突出,增收潜力大
2005年我国马铃薯亩纯收益和收益率分别为503.03元 和66.45%,远高于稻谷、小麦、玉米和大豆等作物, 比效益较好的稻谷高310.32元和27.39%。
中原、华南及西南地区早熟马铃薯上市时间正值蔬菜 供应淡季,价格优势明显。
马铃薯产品生产成本和价格均低于国际市场价格,具 有明显的成本、价格和效益优势。
为贯彻农业部2006年9号文件“关于加快马铃薯产业发展的意见” 精 神,2007年农业部分别在广西南宁、内蒙古乌兰察布和甘肃定西举 办了马铃薯免耕栽培现场会、马铃薯节水高效优质栽培技术现场观 摩会和马铃薯产业发展会议。2008年在全国开展高产创建活动,设 立岗位专家和试验站等,可见国家对马铃薯产业的关注。
二、我国马铃薯产业发展现状
1. 面积产量稳定增加
指标 种植面积(万亩)
十五期间 年平均
7105.9
比九五期 间增加
787.2
增幅(%)
-
12.64
占粮食总面积(%)
-
-
鲜薯产量(万吨)
7019.6
1076.4
增幅(%)
-
18.11
占粮食总产量(%)
-
-
2006年 7523.6
4.75 7435.5
优化脱毒种薯、加工专用薯和鲜食商品薯的区域产业布 局,推进“三薯”协调发展,
加快脱毒种薯、新品种、新技术研发推广,主攻单产, 提高品质,
提升马铃薯生产、加工、储藏、流通水平,
加快构建马铃薯现代化产业体系,保障粮食安全,促进 农民增收,带动区域经济发展。
2. 发展目标
力争到2015年,我国马铃薯优势区域种植面积达 到1.15亿亩,平均亩产1300公斤,总产量达到 1.5亿吨。
千亩展示区 (公斤/亩) 4467 2533 2500 3554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2230
4245
3100
百亩展示区 (公斤/亩) 4797 3034
4500 3338
2. 良种良法快速推广
近10年来,我国优良品种选育和脱毒种薯应用步 伐加快,全国已育成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新品种 110多个,目前生产中大面积推广的品种有50多 个。建成大中型马铃薯脱毒中心23个。2006年, 我国约生产微型薯2亿粒,脱毒种薯推广面积达 2000万亩左右,占马铃薯种植面积的25%。
中国马铃薯生产状况 及发展趋势
陈伊里
东北农业大学
一、发展马铃薯产业的意义
马铃薯是重要的粮菜饲兼用作物和工业原料作物,增产增收潜力大, 科技含量高,产业链条长,因其营养丰富,被誉为“地下苹果”和 “第二面包”。我国是一个人口大国,耕地减少和人口增加的矛盾 不可逆转,大力发展马铃薯产业对确保粮食安全,促进农民增收, 振兴农村区域经济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为此,农业部将马铃薯确 定为第四大粮食作物。
3. 制约因素分析
自然因素
马铃薯主产区多为土地贫瘠、水资源缺乏、农业生产 条件差的地区,60%以上马铃薯种植在无灌溉条件的 干旱和半干旱地区,抗御自然灾害能力弱是造成单产 水平长期低而不稳的重要原因,同时限制了农业机械 的普及应用。
技术因素
脱毒种薯应用面积小,全国脱毒种薯应用面积仅为马铃 薯种植面积的25%左右,发达国家多在90%以上。
四、我国马铃薯产业发展思路、 目标与任务
1. 发展思路
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以市场为导向,以科技为支撑, 以龙头企业为带动,
坚持种薯先行、区域发展、科技兴薯和产业带动的战略 方向,
因地制宜,分类指导,突出优势区域和重点地区, 努力推进种植结构调整,构建布局合理、特点鲜明、效
益显著的马铃薯集中优势产区。
2.99
比1996年 增加 1919.1
34.24
2135.9 40.30
-
马铃薯生产分布
引自金黎平研究员相关报告
2006 年各省种植面积(千公顷)-统计数据
51.4 87.4 80.1 90.0 113.2 120.7
121.1 141.9 152.9
186.6
42.8 33.6 22.9 7.6 4.2 0.6 592.8
油菜、春马铃薯/玉米、马铃薯/玉米/甘薯等间套复种,大力推广免耕栽培等节本增效 技术。
: 南方地区 利用冬闲田,在中、晚稻收获后增种一季冬马铃薯,形成中(晚)
稻—冬马铃薯种植模式,大力推广稻草覆盖免耕、稻草包芯栽培等轻简栽培技术。
2006年全国马铃薯间套作面积2400万亩,地膜覆盖面积900多万亩, 稻草覆盖免耕栽培近400万亩,机械化作业面积200多万亩。
995.3
1000
902.9 869.3
500
1381.2 1227.9
1248.1
1285.9 1151.8
983.5 845.6
674.6
538.1
869.2 819.7
578.8
0
甘肃 内蒙 云南 四川 贵州 重庆 山东 黑龙江 湖北 陕西 广西 山西 湖南 河北 吉林 辽宁 宁夏 青海 福建
增幅(%) 61.14 56.22
我国在马铃薯淀粉、种薯和鲜薯等方面出口前景广阔
年均进口马铃薯及产品85.6万吨,占世界进口量的3.44%,主 要从美国、加拿大和欧盟进口冷冻制品和淀粉等。
年均出口53.2万吨,占世界出口量的2.34%,主要向马来西亚、 俄罗斯、日本、韩国等周边地区出口种薯和商品薯,出口额 从2000年的0.11亿美元增长到2006年的0.91亿美元,年均增 长42%。
栽培管理水平落后,我国北方马铃薯产区耕作方式粗放, 在应用现代栽培、管理技术方面与其他作物相比差距较 大,如我国马铃薯机械化水平仅为1%,而发达国家多 在80%以上。
优质专用品种短缺,我国马铃薯以鲜食为主,专用薯比 例仅为6.5%左右,而发达国家多在50%以上。
贮藏技术和方法落后,贮藏损失超过15%,而发达国家 均控制在8%以下。
预计2015年,我国马铃薯种植面积将达到1.2亿亩,种薯需 求量将超过1500万吨。
国际贸易快速增长,出口前景广阔
世界马铃薯贸易主要发生在西欧和北美的发达国家之间
世界马铃薯贸易情况表
种类 贸易总额(亿美元) 鲜薯贸易量(亿吨)
1996年 47921 71.75
2005年 77219 112.09
食品消费观念逐渐改变,消费量逐年增加。
人均鲜薯消费量从2000年14公斤上升到2005年的31公斤。 按达到世界平均水平50公斤推算,每年将增加消费量 1000~1200万吨。
广泛用于食品加工、纺织、印染等行业。
加工业快速发展,对原料薯需求快速增加。
2006年我国马铃薯加工情况表
种类
需求总量(万吨)
区位优势显著,出口潜力大
受可耕种面积和气候等条件的限制,我国周边的日本、 韩国和东南亚国家,一直都是马铃薯种薯、食用鲜薯 和马铃薯加工制品的进口国。
据不完全统计,越南、泰国每年需进口种薯3万吨, 日本每年需进口薯条27万吨。这些地区是我国马铃薯 出口的潜在市场,与西欧、北美等主要马铃薯输出国 相比,我国具有明显的区位优势和地理优势。
引自金黎平研究员相关报告
2008年马铃薯高产创建活动部分示范区测产结果
地点
黑龙江克山县 黑龙江望奎县 云南省玉龙县 云南省会泽县 甘肃5县 湖北 湖南 陕西榆林夏马铃薯 陕西榆林秋马铃薯 四川 山东 福建 青海
万亩展示区 (公斤/亩) 3320 2304 2100 3078 3460 2000 2120 3792 4888 2000 3886 2800 2558
社会因素
长期以来马铃薯被视为小杂粮,重视程度和政策扶持力 度明显不足,科技支撑体系薄弱,成果转化和技术普及 率较低。
传统的“小、散、弱、低”生产局面,严重制约了马铃 薯产业化发展,组织化程度低,种植规模小,生产效率 低下。
种薯质量监控体系不健全,未形成标准化生产、产业化 经营和合格证制度,种薯质量难以保证。
原料薯 淀粉加工原料薯
1576 1400
冷冻薯条
12
生产量(万吨) 536 400 6
缺口量(万吨) 1040 1000 6
缺口比例(%) 66 71 50
马铃薯种植面积逐年增加,尤其是随着脱毒马铃薯 推广,对种薯需求呈快速增长趋势。
2006年马铃薯种植面积7523.6万亩,需脱毒种薯1000万吨 左右,实际供应量仅350万吨,缺口约650万吨。
2. 竞争力分析
资源优势明显,增产潜力大
地域辽阔、气候类型多样,马铃薯具有生育期短、适 应性广、耐瘠薄等特点,从南到北一年四季均有马铃 薯种植。北方通过调整种植结构、南方开发冬闲田、 西南发展间作套种、中原扩大早春栽培,马铃薯种植 面积增加潜力在5000万亩以上。
我国马铃薯单产长期徘徊在1000公斤,低于世界平均 水平,与发达国家相比差距更大,通过良种良法等配 套技术措施,单产水平可以提高到1300公斤以上。
薯片薯条年加工能力20万吨,加工企业近40家,主要分布在北京、哈尔 滨、上海、广东、江苏等东部沿海地区和大城市。
粉丝粉皮年加工能力8万吨以上,加工企业零散分布在东北、华北西南 等地。
为保障市场供应,提高贮藏质量,内蒙古、黑龙江、河北、 甘肃等马铃薯主产区建成了一批种薯贮藏库,总贮藏能力 达50~100万吨;北方鲜食马铃薯贮藏库兴建取得突破, 贮藏总量占鲜食马铃薯的50%以上;大型加工型原料薯贮 藏库主要由加工企业建立,其中贮藏量10万吨左右的有5 个,1万吨以上的有10余个,总贮藏能力在100万吨左右。
3. 区域化格局初步形成
北方一季作区
主要包括东北地区的黑龙江、吉林和辽宁省除辽东半岛以外的大部,华 北地区的河北北部、山西北部、内蒙古全部以及西北地区的陕西北部、 宁夏、甘肃、青海全部和新疆的天山以北地区。
本区为我国马铃薯最大的主产区,种植面积占全国的49%左右,已成为 我国主要的种薯产地和加工原料薯生产基地。
南方冬作区
主要包括江西南部、湖南和湖北东部、广西、广东、福建、海南 和台湾等。
本区利用水稻收获后的冬闲田种植马铃薯,在出口和早熟菜用方 面效益显著,近年来种植面积迅速扩大,且有较大潜力,种植面 积占全国的7%左右。
区域化格局初步形成
– 种植面积49%,产量 – 种薯产地 – 加工原料薯生产基地 – 鲜食商品薯
-面积39% -增长快 -加工 -粮食
北方一季作区
Ⅰ
Ⅳ
西南混作区
中 原
二季Ⅱ
作 区
-种植面积5% -早熟菜用 -出口 -高产
Ⅲ
南方冬作区
-面积:7% -迅速扩大 -冬闲田 -出口和早熟菜用
4. 加工贮存能力和技术取得突破
我国马铃薯加工企业约4500家,其中规模化深加工企业 近100家。
精淀粉年加工能力200万吨左右,加工能力6000吨以上的企业50余家, 主要分布在北方的黑龙江、内蒙古、宁夏、甘肃和西南的云南、贵州等 14个省(区)。
中原二季作区
主要包括辽宁、河北、山西3省的南部,河南、山东、江苏、浙江、安 徽和江西等省。
本区马铃薯种植面积占全国的5%左右。
西南一二季混作区
主要包括云南、贵州、四川、重庆、西藏等省(区、市),湖南 和湖北西部地区,以及陕西的安康市。
本区是我国马铃薯面积增长最快的产区之一,种植面积占全国的 39%左右。
589.1
229.8 252.0
299.2
319.3
347.4
348.2
567.8 539.9
贵州 甘肃 四川 黑龙江 陕西 宁夏 吉林
内蒙古 云南 重庆 山西 湖北 河北
引自金黎平研究员相关报告
3000 2500
2413.9
面积(万亩) 总产(万吨) 亩产(公斤)
2000
1630.3
1500
1103.7 1063.2
各马铃薯主产区大力发展专业合作经济组织,走“公司+ 合作组织+农户”的路子,对农民进行培训,提供产销信 息,实行订单生产,促进了马铃薯“产、加、销”的有效 衔接。2006年,全国马铃薯专业合作经济组织达270多个, 订单生产面积超过1200万亩。
三、我国马铃薯产业发展趋势
1. 市场供需分析
国内消费需求增加,未来供需偏紧
各地摸索适合当地自然、气候、土壤和经济 条件的耕作模式和栽培技术
: 北方地区 机械化高产配套栽培技术,旱作高产栽培技术(包括地膜覆盖结合
优质种薯、种薯处理、平衡施肥、病虫害综合防治、膜下滴灌等)。
: 中原地区 早熟马铃薯与粮、棉、瓜、菜、果等作物间套种,早春地膜覆盖、
小拱棚和大棚栽培技术。
: 西南地区 改中稻、玉米或马铃薯一年一熟,为中稻、稻草覆盖秋马铃薯/免耕
比较效益突出,增收潜力大
2005年我国马铃薯亩纯收益和收益率分别为503.03元 和66.45%,远高于稻谷、小麦、玉米和大豆等作物, 比效益较好的稻谷高310.32元和27.39%。
中原、华南及西南地区早熟马铃薯上市时间正值蔬菜 供应淡季,价格优势明显。
马铃薯产品生产成本和价格均低于国际市场价格,具 有明显的成本、价格和效益优势。
为贯彻农业部2006年9号文件“关于加快马铃薯产业发展的意见” 精 神,2007年农业部分别在广西南宁、内蒙古乌兰察布和甘肃定西举 办了马铃薯免耕栽培现场会、马铃薯节水高效优质栽培技术现场观 摩会和马铃薯产业发展会议。2008年在全国开展高产创建活动,设 立岗位专家和试验站等,可见国家对马铃薯产业的关注。
二、我国马铃薯产业发展现状
1. 面积产量稳定增加
指标 种植面积(万亩)
十五期间 年平均
7105.9
比九五期 间增加
787.2
增幅(%)
-
12.64
占粮食总面积(%)
-
-
鲜薯产量(万吨)
7019.6
1076.4
增幅(%)
-
18.11
占粮食总产量(%)
-
-
2006年 7523.6
4.75 7435.5
优化脱毒种薯、加工专用薯和鲜食商品薯的区域产业布 局,推进“三薯”协调发展,
加快脱毒种薯、新品种、新技术研发推广,主攻单产, 提高品质,
提升马铃薯生产、加工、储藏、流通水平,
加快构建马铃薯现代化产业体系,保障粮食安全,促进 农民增收,带动区域经济发展。
2. 发展目标
力争到2015年,我国马铃薯优势区域种植面积达 到1.15亿亩,平均亩产1300公斤,总产量达到 1.5亿吨。
千亩展示区 (公斤/亩) 4467 2533 2500 3554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2230
4245
3100
百亩展示区 (公斤/亩) 4797 3034
4500 3338
2. 良种良法快速推广
近10年来,我国优良品种选育和脱毒种薯应用步 伐加快,全国已育成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新品种 110多个,目前生产中大面积推广的品种有50多 个。建成大中型马铃薯脱毒中心23个。2006年, 我国约生产微型薯2亿粒,脱毒种薯推广面积达 2000万亩左右,占马铃薯种植面积的25%。
中国马铃薯生产状况 及发展趋势
陈伊里
东北农业大学
一、发展马铃薯产业的意义
马铃薯是重要的粮菜饲兼用作物和工业原料作物,增产增收潜力大, 科技含量高,产业链条长,因其营养丰富,被誉为“地下苹果”和 “第二面包”。我国是一个人口大国,耕地减少和人口增加的矛盾 不可逆转,大力发展马铃薯产业对确保粮食安全,促进农民增收, 振兴农村区域经济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为此,农业部将马铃薯确 定为第四大粮食作物。
3. 制约因素分析
自然因素
马铃薯主产区多为土地贫瘠、水资源缺乏、农业生产 条件差的地区,60%以上马铃薯种植在无灌溉条件的 干旱和半干旱地区,抗御自然灾害能力弱是造成单产 水平长期低而不稳的重要原因,同时限制了农业机械 的普及应用。
技术因素
脱毒种薯应用面积小,全国脱毒种薯应用面积仅为马铃 薯种植面积的25%左右,发达国家多在90%以上。
四、我国马铃薯产业发展思路、 目标与任务
1. 发展思路
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以市场为导向,以科技为支撑, 以龙头企业为带动,
坚持种薯先行、区域发展、科技兴薯和产业带动的战略 方向,
因地制宜,分类指导,突出优势区域和重点地区, 努力推进种植结构调整,构建布局合理、特点鲜明、效
益显著的马铃薯集中优势产区。
2.99
比1996年 增加 1919.1
34.24
2135.9 40.30
-
马铃薯生产分布
引自金黎平研究员相关报告
2006 年各省种植面积(千公顷)-统计数据
51.4 87.4 80.1 90.0 113.2 120.7
121.1 141.9 152.9
186.6
42.8 33.6 22.9 7.6 4.2 0.6 592.8
油菜、春马铃薯/玉米、马铃薯/玉米/甘薯等间套复种,大力推广免耕栽培等节本增效 技术。
: 南方地区 利用冬闲田,在中、晚稻收获后增种一季冬马铃薯,形成中(晚)
稻—冬马铃薯种植模式,大力推广稻草覆盖免耕、稻草包芯栽培等轻简栽培技术。
2006年全国马铃薯间套作面积2400万亩,地膜覆盖面积900多万亩, 稻草覆盖免耕栽培近400万亩,机械化作业面积200多万亩。
995.3
1000
902.9 869.3
500
1381.2 1227.9
1248.1
1285.9 1151.8
983.5 845.6
674.6
538.1
869.2 819.7
578.8
0
甘肃 内蒙 云南 四川 贵州 重庆 山东 黑龙江 湖北 陕西 广西 山西 湖南 河北 吉林 辽宁 宁夏 青海 福建
增幅(%) 61.14 56.22
我国在马铃薯淀粉、种薯和鲜薯等方面出口前景广阔
年均进口马铃薯及产品85.6万吨,占世界进口量的3.44%,主 要从美国、加拿大和欧盟进口冷冻制品和淀粉等。
年均出口53.2万吨,占世界出口量的2.34%,主要向马来西亚、 俄罗斯、日本、韩国等周边地区出口种薯和商品薯,出口额 从2000年的0.11亿美元增长到2006年的0.91亿美元,年均增 长42%。
栽培管理水平落后,我国北方马铃薯产区耕作方式粗放, 在应用现代栽培、管理技术方面与其他作物相比差距较 大,如我国马铃薯机械化水平仅为1%,而发达国家多 在80%以上。
优质专用品种短缺,我国马铃薯以鲜食为主,专用薯比 例仅为6.5%左右,而发达国家多在50%以上。
贮藏技术和方法落后,贮藏损失超过15%,而发达国家 均控制在8%以下。
预计2015年,我国马铃薯种植面积将达到1.2亿亩,种薯需 求量将超过1500万吨。
国际贸易快速增长,出口前景广阔
世界马铃薯贸易主要发生在西欧和北美的发达国家之间
世界马铃薯贸易情况表
种类 贸易总额(亿美元) 鲜薯贸易量(亿吨)
1996年 47921 71.75
2005年 77219 112.09
食品消费观念逐渐改变,消费量逐年增加。
人均鲜薯消费量从2000年14公斤上升到2005年的31公斤。 按达到世界平均水平50公斤推算,每年将增加消费量 1000~1200万吨。
广泛用于食品加工、纺织、印染等行业。
加工业快速发展,对原料薯需求快速增加。
2006年我国马铃薯加工情况表
种类
需求总量(万吨)
区位优势显著,出口潜力大
受可耕种面积和气候等条件的限制,我国周边的日本、 韩国和东南亚国家,一直都是马铃薯种薯、食用鲜薯 和马铃薯加工制品的进口国。
据不完全统计,越南、泰国每年需进口种薯3万吨, 日本每年需进口薯条27万吨。这些地区是我国马铃薯 出口的潜在市场,与西欧、北美等主要马铃薯输出国 相比,我国具有明显的区位优势和地理优势。
引自金黎平研究员相关报告
2008年马铃薯高产创建活动部分示范区测产结果
地点
黑龙江克山县 黑龙江望奎县 云南省玉龙县 云南省会泽县 甘肃5县 湖北 湖南 陕西榆林夏马铃薯 陕西榆林秋马铃薯 四川 山东 福建 青海
万亩展示区 (公斤/亩) 3320 2304 2100 3078 3460 2000 2120 3792 4888 2000 3886 2800 2558
社会因素
长期以来马铃薯被视为小杂粮,重视程度和政策扶持力 度明显不足,科技支撑体系薄弱,成果转化和技术普及 率较低。
传统的“小、散、弱、低”生产局面,严重制约了马铃 薯产业化发展,组织化程度低,种植规模小,生产效率 低下。
种薯质量监控体系不健全,未形成标准化生产、产业化 经营和合格证制度,种薯质量难以保证。
原料薯 淀粉加工原料薯
1576 1400
冷冻薯条
12
生产量(万吨) 536 400 6
缺口量(万吨) 1040 1000 6
缺口比例(%) 66 71 50
马铃薯种植面积逐年增加,尤其是随着脱毒马铃薯 推广,对种薯需求呈快速增长趋势。
2006年马铃薯种植面积7523.6万亩,需脱毒种薯1000万吨 左右,实际供应量仅350万吨,缺口约650万吨。
2. 竞争力分析
资源优势明显,增产潜力大
地域辽阔、气候类型多样,马铃薯具有生育期短、适 应性广、耐瘠薄等特点,从南到北一年四季均有马铃 薯种植。北方通过调整种植结构、南方开发冬闲田、 西南发展间作套种、中原扩大早春栽培,马铃薯种植 面积增加潜力在5000万亩以上。
我国马铃薯单产长期徘徊在1000公斤,低于世界平均 水平,与发达国家相比差距更大,通过良种良法等配 套技术措施,单产水平可以提高到1300公斤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