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青年群体价值观的时代变迁及其原因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析青年群体价值观的时代变迁及其原因合肥工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思政10-1班费强20105828
摘要:青年是人类社会生活中的一个不可忽视的重要群体,随着社会的不断发
展进步,青年群体在社会中发挥的作用也越来越突出。从“五四运动”青年群体的觉醒,青年作为一个独立的力量登上历史舞台,到新世纪初的将近一个世纪的时间里,每一个社会历史阶段,青年都有其特殊的理想信念、思维方式、价值观念,集中反映了特定历史时期的鲜明特征,其背后也有着特定的原因。
关键词:青年价值观理想信念时代变迁
价值观问题一直是哲学、社会学、心理学、教育学所关注的问题,是指一个人对周围客观事物的意义、重要性的总体评价和看法,一方面表现为价值取向、价值追求,凝结为一定的价值目标;另一方面表现为价值尺度和准则,成为人们判断价值事物有无价值及价值大小的评价标准。其一旦确立就具有相对稳定性,每个人都有各自独立的思想,有自己的价值观念并用它去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对于社会和群体而言,同一个群体往往具有一些相同或类似的思想观念、价值观念、比如说教师们的共同认识就是教书育人,传播知识与文化,医生们就是救死扶伤,为人类健康服务等等,青年这个群体也是如此,青年也有着自己独特的思想,而且在特定历史时期有着鲜明的特征,并且随着时代的发展变化和社会的进步而不断变化,彼此之间对比鲜明。研究青年的价值观,离不开青年的思想、文化等主观因素以及社会大背景等客观状况,这样才能得到正确的认识。
青年价值观的历史变迁
(一)“五四运动”与青年的觉醒
由于我国长期的封建宗法统治以及近代帝国主义列强的入侵欺压,中国青年一直处于被压迫的状态,虽然有个别的热血青年,但整体上是处于坚冰之下,直到20世纪的新文化运动促进了青年的觉醒与思想解放,揭开了青年运动的序幕。在新文化运动中,陈独秀、李大钊、鲁迅、胡适等先驱积极介绍和传播马克思主义,倡导民主与科学,倡导社会改革和文化进步,要求解放思想禁锢,学习外来先进的思想文化,为青年的觉醒和青年运动的开展作了理论上的准备和实践上的尝试,大批青年摆脱了思想桎梏,摆脱了生活的狭隘的圈子,开始意识带自身存在的社会价值和对社会的责任,对社会与青年,青年与人生等问题作了大量思考和探索,并积极投入社会变革的洪流中去。这一阶段的青年群体,都具有极大的热情,都有着对国家、对民族深深的爱,为了国家的独立与主权,为了民族的振兴,可谓赴汤蹈火在所不惜,这个时代的青年是具有高度的社会责任感与历史使命感的,国家与民族的利益大于一切,可以牺牲自己报效祖国,这一阶段的青年,受到帝国主义的影响,大多提倡外国的先进文化、制度观念,在思想上积极学习西方的政治、文化模式,学习西方的改革之路,在服饰、饮食音乐等方面也较多
崇尚国外,他们希望通过学习西方来改变中国积贫积弱的落后局面,总之,青年群体认识到了自身的价值,作为一支独立的力量登上历史舞台,为中国的改革与发展打下基础。
(二)战争中的青年
“五四运动”后,中国进入了混乱的战争之中,帝国主义的入侵,国共双方的对峙,地方军阀等等,人民生活在动乱之中,这个阶段的青年群体,受到“五四运动”影响,纷纷投入到革命大潮中去,以自己之所长为社会服务,弃笔从戎、弃笔从医者数不胜数,进步的共产主义青年,听党指挥,为革命事业抛头颅、洒热血,为民族独立于人民的幸福生活奉献了自己的一切,在这个时期的青年的眼中,民族的、人民的的事是最重要的,就是正确,与反动势力斗争,为人民服务、为国家献身就是实现了自己的价值。但是,长期的政治和军事斗争使得青年自身的发展逐渐被淹没,在革命和社会的大潮中,青年的个性无法彰显,青年的思想、行为习惯具有了高度的政治倾向,自我的观念也逐渐淡化,被时代主题冲淡乃至掩盖,这在建国后很长一段的时间内得到充分反映。
(三)隐没的青年
新中国的成立,让中国人民振奋不已,人民推翻了压迫,当家做主,成为社会的主人,内心的激动与喜悦是无法用言语表达的。广大青年,更是热血沸腾,对党和国家,对社会主义充满信心,仿佛有无穷的精力去建设社会主义。由于当时的政治、经济体制及管理制度都不是很完善,青年自觉地把时代的选择当做自己的选择,干一行爱一行,“党叫干啥就干啥”成了最时髦口号。那时候的青年,可以说全中国人,对领袖与伟人的崇拜是心甘情愿的,他们按照自己心中的理想与期待来造就自己的人格形象,规划自己的未来,所有的信息媒介都是一种声音,一个腔调,有个性的人和有个性的思维难以发展,那是主流文化占绝对优势的时代,并且由于政治环境等原因,个性的声音被掩盖,青年就是听党和国家的话,为社会主义服务就是自身价值的实现,青年自身的思想文化没有独立的发展空间,那是一个政治氛围浓厚的时代,并且青年群体对此有强烈的认同,他们把政治看得和生命同等重要,孜孜以求在政治上得到组织的信任和器重,学马列主义,学领袖著作,读书看报关心时事是潮流,他们的业余生活及情感生活同样充满政治色彩。从各种文学作品集影视作品中都可以看到,当时人们的生活是很单一的,看的是苏联小说,听的是革命歌曲,业余的活动也是一些政治庆典与集会,婚恋观上,则偶的标准是政治面貌与家庭出身,谈恋爱先谈理想等等,所以说,这个阶段的青年是高度政治化的,从某种意义上说,也是个性淹没的时代。
(四)“十年动乱”中的青年
20世纪开始的“文化大革命”,打乱了社会发展和青年发展的正常秩序,“文革”初期,红卫兵在革命的名义下进行着狂热的造反,他们走上街头,向“封资修”开战,破“四旧”,“大串联”,全面夺权。他们搞乱了学校,搞乱了工厂,高考也被废止,文学作品是“毒草”,影视音乐成了“靡靡之音”,火热的苏联文学也被冠以“修正主义”,只剩下“忠”字舞和八个样板戏,青年的发展遭到很大冲击,进入了畸形发展。
经过狂热的造反之后,青年们认识到这一问题的严重性,以及给社会给民族带来的灾难,他们开始反思,秘密对中国政治,对“文革”进行批判性思考,逐渐出现了与主流文化相疏离的异质文化,他们开始反思自身的命运与境况,随后“文革”后期的知识青年上山下乡运动更使广大青年去反思自己的命运,在农村,在社会基层,他们深入了解到了这个社会和民族的深层,开始觉醒和成熟,抛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