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云南映象》到《藏迷》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从《云南映象》到《藏迷》
摘要新时期“非物质文化”、“原生态艺术”、“地方营销”等词迅速在文化艺术领域串红。保护、传承非物质民族民间文化,是落实科学发展观、促进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促进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进程的重要保证。在这样文化发展氛围下,挖掘、抢救、保护、发展地方特色文化,传承民族民间文化成为文化建设重点工程。弘扬民族文化,借助“本土”、“原生”、“个性张扬”等特色的艺术表现手法与传统的民间歌舞艺术形式结合,打造具有地域文化风情浓厚的地方文化风情歌舞艺术。
关键词地方文化风情演绎歌舞创作
一、文化内涵
当提及“原生态”一词时,不禁会想起“原生态歌舞”、“杨丽萍效应”等。原生态歌舞是原生态艺术中的主要形式,它以独特的艺术魅力尽显时尚流行。它继承民俗仪式中的表演元素,在传统民族舞蹈艺术的基础上进行艺术再创造,营造了如梦如画的审美情境。《云南映象》是“原生态”艺术表演最成功的象征,《云南映象》的歌舞大多来自当地民间民俗仪式,歌舞中大多以祭拜神灵、生产劳作、节庆仪式等民俗活动贯穿始终,蕴涵着浓郁的原汁原味的古老民族的文化记忆。这些民俗活动场景、仪式等歌舞形式具有唤醒、传承民族文化记忆的重要功能。《云南映像》作为一场云南传统风情文化的传播盛宴,是传播和展示中国绚丽多姿云南传统风情文化
的大舞台。当地具有特色的饮食服饰、社会关系、传统艺术、民间信仰等得到集中的展现,淳朴的云南民众价值观念、思维模式、伦理道德、审美情趣等得到全面的体现。使观众受到潜移默化的传统、淳朴少数民族文化精神的洗礼,增强了云南少数民族文化被中华大家庭乃至世界各民族的认同感和责任心。《云南映象》上演引发了“原生态文化”热潮。这个“原生态”文化热是以浓郁的地方风情和厚重的历史文化为基础;以清新质朴、有生命力的艺术形式彰显中华民族多样性文化的传统为目标;融原生态、民俗性于一体、熔历史性与艺术性于一炉。无愧成为最眩目地方民俗文化的“形象代言”。
大型歌舞史诗《藏谜》是一台涵盖了整个藏族地区风格各异、丰富多彩的蕴涵浓郁民族特色的大型歌舞史诗,由我国著名的舞蹈表演艺术家杨丽萍编导。国内首次全景式展现藏民族文化歌舞乐。该剧在艺术创作中以大型情景式的生活再现(藏族生活、民间民俗、宗教仪式)为主体;以各藏族地区丰富多彩、不同风格的代表性、歌、舞、乐为背景;以一位虔诚的藏族老阿妈“朝圣”的坚韧之旅为主题展开。再现神秘、博大、远久、灿烂的藏族风情。杨丽萍的《藏谜》是一种时尚被消费的原生态,该作品在剧情、道具、音乐、舞美、灯光、服饰上新颖别致、大胆创新:散发着独特香味的青稞、色彩斑斓的唐卡、藏风浓郁的木桩石墙、变幻多端的灯光、带着出入证和尿不湿的小羊羔。感人的剧情震撼的演出把观众带入多姿
的藏地生活,感受多元的风情文化,了解多情的藏式礼仪。在歌舞中,演员与观众通过视线与动态的交流折射出心灵的对话,“原生态歌舞艺术”的艺术思想在于新时期国富文强的环境下对大自然的尊重、对自身传统文化的尊重,唤醒忙碌的现代人被繁碌的都市文化、通俗的大众文化覆盖的原始、原本、最真、最纯的民族记忆,唤起大众原始本真生命的向往、呼吁社会关注重温“人类原始自然特征”、传承保护特色各异的地方风情民族、民间文化。
二、艺术创作解读
慕羽在从《藏迷》之谜解读“杨丽萍效应”一文中这样写到:“从《云南映象》到《藏迷》,前为珠玉,后为瓦砾”、“从《云南映象》到《藏迷》,乃雨后春笋节节高”、“从《云南映象》到《藏迷》,出世离俗的杨丽萍跌入凡间”、“从《云南映象》到《藏迷》,杨丽萍历经完美自我的又一次蜕变”。《藏谜》奇幻绚丽的视觉美感、接近民族化的经典表演风格、行云流水般的结构,它以惟妙惟肖的手法细细勾勒出了藏族绚丽多姿的民族风情画卷,是藏族文化一次较为全面的全景式展示。这部歌舞史诗在艺术创作上立足于藏族人民生活并尊重民族民间传统意识的一部作品,巧妙地把典型的民族特色和时代特点结合在一起,既保证了各个地域云南歌舞特色风格又赋予了很多时尚的元素,打造艺术精品。
(一)形式由“生活”到“表演”
原生态语境下的传统民间歌舞取材大多来源于生活,以各少数民
族民间传统节日庆典、民俗活动、生产劳作、等为创作素材,活动中民众自发参与其中欢歌乐舞,具有典型的自娱性。在《藏谜》中,内容形式新颖的“牦牛舞”就是一个表现自然生活真实生活场景的舞蹈,其表演风格幽默可爱、动作滑稽。这个舞蹈创作灵感来自杨丽萍的一次云南采风所遇真实放牛场景,藏区小伙给耗牛听起流行音乐“你是我的玫瑰你是我的花”,还在一旁跳起貌似机器人造型的“太空舞”。这些生活中自娱的场景被杨丽萍经过艺术加工后巧妙地融入艺术创作中,真正体现了“来源于生活、高于生活”的艺术境界。《云南映象》、《藏迷》均是,所有演员都是新招的,他们大部分来自于少数民族,天生就会跳舞,他们从没上过舞台,上舞台前也不用专业培训只要把常在村寨里跳舞时的状态展现出来就可以,很自然、不做作。据有关材料统计杨丽萍在演员挑选中并不是挑选那些专业的舞蹈演员,而是到当地走访选择演员,演员占七成来自云南少数民族大部分是当地土生土长大农民。他们会说话就会唱歌,会走路就会跳舞。演出中所用的道具、服饰等都保持原始的面貌,创作中各类舞蹈如:鼓舞、甩发舞、抢姑娘、烟盒舞等动作元素均用上没有经过艺术加工的最原始的民间传统舞蹈动作元素,保持民间最原始的状态,这些舞蹈均来自当地人们的生活娱乐场景,生活就是他们歌舞的主要内容。《藏谜》中的《荷花度母》、《打阿嘎》、《八大金刚舞》等宗教舞蹈均再现藏族人民传统的民俗生活习惯。
艺术表达源自艺术家对自然生活、人文风情文化的体验与感悟,灵感来源于大众最自然、最质朴、最基本的生产生活场景。我们常常会把取材于简单的劳作生产、生活场景的“原生态歌舞”当作粗糙、原始、鄙俗、简单的代名词,这犯了一个浅薄的错误。真正的原生态中的民间舞自有它的一种美丽,是任何现代化工业的“加工产品”都无法取代的。”在偏远的西南少数民族聚居群里,那里的人民崇尚“天”他们认为人与自然的关系就是“天人合一”,“天”就是“自然”要敬畏于依赖达到和谐。这种观念发应在他们的生产、劳作、祭祀等日常生活中,他们认为“万物有灵”,人需要和神灵沟通祈求神灵的庇佑。这种说发在“艺术的起源”里被称作“巫术说”。而这种沟通最早是采用“巫术舞蹈”的形式得以表现出来,这种原生态舞蹈完全体现了生命的自然性,这种舞蹈形式一直沿用至今,舞蹈对于他们而言不是“艺术”是“生活”。原生态舞蹈多以人们的体力活动形式为舞蹈的主要表现形式,反映人们的生产劳作、民风民俗、宗教仪式的场景以艺术表现为主要形式再现“生活”。如果没有杨丽萍的大胆创作,掀起“原生态歌舞热”的现象,也许这些被尘封的古老民族记忆不会被唤起,这些浓郁的、原汁原味的生活场景不会走上正式舞台,更不会以一种艺术的形式呈现给人民大众,她们依然跳在田间地头或是屋里屋外。具有地方浓郁民族特色的“原生态”歌舞,取材于“生活”同时在艺术的舞台上通过“表演”再现了“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