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云南映象》到《藏迷》
2021-2022学年四川省巴中市斗湖巴华中学高三语文联考试卷含解析
2021-2022学年四川省巴中市斗湖巴华中学高三语文联考试卷含解析一、现代文阅读(35分,共3题)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8题。
稷下先生与“道”“势”关系的新发展余英时稷下先生的“不治而议论”也足以说明“道”“势”关系的新发展。
“不治”表示他们“无官守”,即不在官僚系统之内,易言之,即不是君主的臣下而是“师”或“友”。
“议论”则是今天所谓的批评。
《左传》“郑人游于乡校,以论执政”之“论”(《左传·襄公三十一年》),《论语》“庶人不议”及《孟子》“处士横议”之“议”(《孟子·滕文公(下)》),都是很明显的例证。
“士”有议论的传统自周代已然。
所以《左传》有“士传言”(《左传·襄公十四年》)之语。
但是把知识分子和批评完全等同起来,并由官方正式加以承认,则始自稷下。
更重要的,这些知识分子都是以自己所持之“道”,来批评时政的,因此《淮南子》才说儒、墨“裂道而议”。
另一方面,刘向《新序》说“稷下先生喜议政事”(《杂志第二》)。
《盐铁论》则说他们“不任职而论国事”(《论儒》)。
这便证明稷下先生的批评确是专以“政事”“国事”为对象的。
我们知道公元前四世纪以来各国君主都争用纵横法术之士以求富国强兵。
这当然也是知识分子获得普遍重视的一大原因。
但是这个原因却完全不能用来解释稷下先生“不治而议论”的盛况。
这些稷下先生既“不任职”,自不可能在富国强兵方面发生任何直接的作用。
事实上,他们都是因为号称代表了某种“道”才受到君主的师礼待遇的。
孟子言必仁义固不待言,其余我们所知的稷下先生如彭蒙、宋钘、尹文、慎到、田骈等也都是各学派的宗师。
他们正是《庄子·天下》篇和《淮南子·俶真训》所说的“裂道而议”的人物。
晚期的稷下先生如荀卿、邹衍也依然是以“道”起家的。
以邹衍而论,他观阴阳消息,论五德终始,提倡一种新的“天道”。
因此当时有“谈天衍”之号。
这种“道”显然与富强无关。
从比较宗教学的观点看,战国君主的“尊师重道”主要只说明一个问题,即政统需要道统的支持,以证明它不是单纯地建立在暴力的基础之上。
杨丽萍眼中的“原生态”
杨丽萍眼中的“原生态”
荆楚网12月26日讯为舞而生的杨丽萍,当你还在回味她顾盼生姿的《雀之灵》,当你还在回味她美不胜收的《云南映象》,她已悄然转身,以朝圣的心倾情创作藏族歌舞乐《藏谜》。
从《雀之灵》到《云南映象》,再到《藏谜》,“原生态”逐渐成为热门词汇。
那么,在杨丽萍眼中,原生态是什么呢?
曾经以惟妙惟肖的孔雀舞一举成名,杨丽萍却始终保持着平和的心态。
“当时没有人这样跳,其实我跳的只是最真实的民族舞蹈”,“感觉特别光辉,在里面你能看到一种久违的东西,发现人的本真。
”杨丽萍把自己执著追求的东西,界定为原生态。
更多杨丽萍图片
2002年,杨丽萍回到云南,怀着一颗平常心投入《云南映象》的创作。
采风路上,她数度落泪,“让你怦然心动、潸然泪下的,往往是那最自然的状态。
”最终,杨丽萍从田间地头找来地道的农民做演员,赋予全新的“原生态”意义,“我们不去追究舞蹈像不像最原始的,但舞者一定要发自内心地去跳去唱,笑容像阳光一样干净,这种干净就是原生态。
”
此次在藏族原生态歌舞乐《藏谜》中,杨丽萍是唯一的非藏族人。
短短一年,她已深深地融入这个民族,“他们会说话就会唱歌,会走路就会跳舞,他们用最纯粹的生活感受着幸福。
”深入藏区,杨丽萍一次次被感动着,“血液里流淌着马蹄的声音,绯红的脸颊上开着幸福的花,眼睛里盛满了青稞酒――这就是最真实的藏族人。
”
此前的演出中,淳朴的农民兄弟使用浑身力气表演。
在武汉的试演中,他们差一点把湖北剧院的舞台跺塌。
每当有人把这件事当作笑话讲给杨丽萍听时,她却一脸认真,“在他们身上,你会真正明白‘原生态’的精义。
”。
2020-2021学年湖南省益阳市华田中学高一语文期末试题含解析
2020-2021学年湖南省益阳市华田中学高一语文期末试题含解析一、现代文阅读(35分,共3题)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各题。
流行语折射多元文化心态所谓流行语,是指在某一时期、地域中出现的、广为流行的语汇。
它以鲜活的形式来表达特殊的含义,丰富了我们的话语空间。
对原生态的生活形式和内容有很强的概括性,又不失幽默、调侃的意味。
随着社会的发展,文化的多元,传媒的发达,尤其是网络的异军突起,流行语往往在一夜之间传遍社会的各个角落。
流行语无一不是社会现实、社会风尚的某种折射,借助于网络等传媒,犹如插上了翅膀,成为现代人生活的一部分。
由于这些流行语契合了现代人的某种心理期待,产生了共鸣,成为其快速流行的社会心理基础。
其实,一个社会,一个时代,总有属于这个社会、这个时代的流行语,古今中外概莫能外。
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中的“风”,何尝不是那个时代的流行语呢?“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现在我们翻看《诗经》,依然能够品味那个时代的社会风尚和价值取向。
美国、日本等发达国家,每年都有相当规模的流行语调查和发布。
流行语的情况比较复杂,有的属于社会热点,有的属于网络语言,有的是商业化助推的结果。
流行语属于典型的大众文化,有鲜明的大众文化的特点。
以前可能是小范围的传播,现在由于借助于现代传媒,能够很快地在社会上传播。
应该说,流行语的流行,是社会文化有活力的表现。
从一个社会来说,历来有主导文化、精英文化、大众文化的分野,流行语显然属于大众文化的范畴。
虽然主导文化、精英文化对大众文化经常有所排斥,但从一定的意义上来说,现在的大众文化常常扮演着主体的角色,不少流行语经过沉淀后可以进入主流社会,甚至进入精英文化的范畴。
流行语的盛行,也是文化多元的产物。
在大众传媒时代,尤其是网络时代,流行语的盛行,说明话语权的下移扩散越来越明显,它反映社会冷暖,反映时代节奏,尤其是反映了一定的社会文化心态。
当然,部分流行语也呈现出泡沫化现象,浅表化,庸俗化。
云南高三高中语文期末考试带答案解析
云南高三高中语文期末考试班级:___________ 姓名:___________ 分数:___________一、现代文阅读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长期以,各国在课程管理上存在中央集权和地方分权两大范式。
这两大范式无所谓孰优孰劣,而是各有利弊。
近年,世界各国逐渐认识到课程设置“统得过死”和“放得过开”都不利于提高教学质量,于是大都转而走上了两相融合的道路。
如美国,宪法修正案第十条规定:“本宪法所未授予合众国或未禁止各州行使之权力,皆由各州或人民保留之。
”而教育正好属于此列,因此成为“地方分权”教育范式的典型,长期以没有统一的全国性课程,而由州和地方学区确立各自的课程标准。
但80年代以后,美国开始设立全国性课程,全国科学基金会和教育部把全国课程标准作为学校改革的原则,提出应将全国课程标准作为基金会资助各州改革课程结构和地方课程,改革教学方法、教科书、师范教育和证书制度,在职培训和学生评估的依据。
克林顿政府在《2000年目标:美国教育法》中主张将1990年布什政府提出的国家教育目标正式完成立法程序,并建立“国家教育目标专门小组”,以随时对实现这些目标的进程提出报告;要求编订供各州自愿采用的“核心课程国家标准”,希望藉此能够对学生在基本学科领域里必须掌握哪些东西有一个共识。
《2000年教育目标法》把课程标准分为“国家标准”和“州标准”。
“国家标准”即是由“国家教育标准和改进委员会”(NESIC)等机构制定的课程标准总的“准则”,根据这些标准,得到NESIC的确认后,再报“国家教育目标专门小组”审查批准。
“州标准”是在自愿基础上,各州遵循国家标准而编订的州课程内容标准及评估体系。
核心课程全国标准的制定一改美国过去学校课程设置的地方分权状况,虽然没有明确规定各地必须严格执行全国标准,但要求各地的地方标准要依据全国标准制定,体现出课程设置的统一性和灵活性相结合的特点,这在美国学校课程发展史上还是首次。
江西省九江市共青城第三中学高三语文下学期期末试题含解析
江西省九江市共青城第三中学高三语文下学期期末试题含解析一、现代文阅读(35分,共3题)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
(25分)最初的温暖邹扶澜男孩小时候家里很穷,买不起新衣服,甚至有时连上学的本子也买不起,这时,他就用完了正面用反面。
一天,班里来了位新生,是个漂亮的女孩,扎着鲜艳的蝴蝶结,背着一个让全班同学都眼红的书包。
女孩跟他成了同桌。
她的文具盒里装满了各种漂亮的笔和橡皮,还有很多崭新的方格本,甚至有精装的笔记本。
男孩偷眼看,既嫉妒又眼馋。
男孩自尊心很强,怕女孩笑话,本子用完了便不再用反面,也就不记笔记,只靠脑子记。
女孩感到奇怪,有一天问他,他说:“会了,不用记了。
”女孩好像明白了什么,主动拿出两个本子给他,男孩拒绝了,女孩羞红了脸,几天不和他说话。
有一次,班里组织看电影,每人交5分钱,男孩没有钱,就没有报名。
女孩高兴地跑到他跟前,说:“明天下午看电影,我替你把钱交了。
”男孩气恼地说:“我不去,用不着你给我交。
”女孩委屈地哭了,说:“你长大后还我还不行吗?”男孩没有再说话,勉强答应了她。
第二年,女孩要搬家了,男孩也不知道她要搬的地方在哪个方向,只觉得有一种留恋的感觉,有一种丢了东西的感觉。
知道了她走的日期后,那一天他没上学,而是早早地等候在一个十字路口——县城开往外地的车辆都要经过这里。
终于,一辆大货车开了过来,女孩跟他哥哥站在车厢两边的护栏里。
女孩看见了他,高兴地向他挥手,男孩想跟她说点什么,跟在后边拼命追,可车速太快,一溜烟就从眼前开过去了。
第二天上学,班里一个女同学给男孩送来一个沉甸甸的牛皮纸包,说是他的同桌留给他的。
男孩打开,是厚厚一摞没有用的各式作业本,还有她用过的漂亮的文具盒,里面装满了铅笔,还有一支能抽水的钢笔。
笔中间夹着一张纸条,上面写着:“送给我最好的同桌刘兵。
”男孩哭了。
他突然觉得,因为嫉妒,他对同桌太不友好了,但她没有记恨他。
也就是从那天起,他的心知道了什么叫疼痛。
江西师范大学附属中学高三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Word版,含答案)
江西师大附中高三年级语文期中试卷命题人:黄翠审题人:陈学敏第Ⅰ卷阅读题一、现代文阅读(本题三篇阅读,共36分)(一)一般论述文本阅读(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词之所以微妙是什么缘故呢?因为词在初起的时候,本来就是那些个诗人文士写给美丽的歌女去唱歌的歌词,没有想把我的思想怀抱理想志意都写到词里边去。
他最初本来没有这种用心,没有这种想法。
写美丽女子的爱情,就是写美丽女子的爱情。
可是,奇妙的事情就是在这里发生的。
每一个人都是带着自己的思想文化教养性格的种种不同的背景的,不管你是欣赏诗歌,还是创作诗歌,都无法避免,你就是你,你无论是解说,无论是创作,都带着自己的背景在其中了。
微妙的事情发生在哪里呢?就是在这些个诗人文士,当他用游戏笔墨为了娱宾遣兴给歌女写歌词的时候,无法避免地把自己的性格思想,在不知不觉之中,隐意识的,自己完全都不知道的,流露表现在爱情的歌词中去了。
这是很微妙的一件事情。
而且,我们有一句俗话说,观人于揖让,不若观人于游戏。
我们要观察一个人,看他揖让进退,他在一个公开的场合,表现得彬彬有礼——当然,因为那是要给大家看的。
可是,当他游戏的时候,因为不用端着架子,不用装腔作态了,所以,不知不觉反而把他更真的自我表现出来了。
词就是有这样一种微妙的作用。
就是说他本来没有要写自己理想志意的用心,只是给美丽的歌女,写一些漂亮的爱情的歌词。
可是他不知不觉地就把他最深隐的本质,这不是拿腔作调说出来的什么伦理道德,而是他自己真正的感情人格的最基本的本质,无意之中,不注意之间就流露表现出来了。
词既有这样一种微妙的作用,因此,王国维在他的《人间词话》里,就为词的性质下了这样几句定义,他说:“词之为体,要眇宜修,能言诗之所不能言,而不能尽言诗之所能言。
诗之境阔,词之言长。
”他说词这种文学体式是“要眇宜修”。
“要眇宜修”出于《楚辞·九歌·湘君》“美要眇兮宜修”,是写湘水上的一个神灵具有一种要眇宜修的美。
2011年度高考现代文阅读
2011年高考现代文阅读“人物传记”文本试题汇编十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
(25分)倒立的马云,一切皆有可能苗向东在地球人眼里,马云是来自火星的异类,而马云也很配合这个角色。
马云有一个绝活:单手倒立。
他能够一只手撑,倒立数分钟而面不改色。
他不仅自己练倒立,还要求全体干部员工练倒立。
他说:“当你倒立时,世界会变得不一样。
”马云有句口头禅:倒立看世界,一切皆有可能。
马云儿时的偶像是小鹿纯子。
而纯子最吸引他的就是遇到困难时就倒立,于是马云认为这个倒立一定是一个化险为夷、转危为安的“法宝”。
所以马云把倒立练得炉火纯青,甚至学会单手倒立的绝技。
后来他创立了公司,在面临“非典”的困难时期,公司如何走出困境呢?一次,马云看到一幅画,上面画了许多鱼,但除了一条之外都往一个方向游,只有这条鱼是往相反的方向走,这幅画的题目叫《换个方向,你就是第一》。
于是马云悟到:淘宝网换一个方向,也许我就是最先到达终点线的人。
于是他想到了通过练倒立,来让大家学会倒立着看世界。
为此马云自2003年以来做了一个特殊规定:每个进入淘宝网工作的人员,无论胖瘦、高矮,都必须在3个月内学会靠墙倒立。
男性需保持倒立姿势30秒才算过关,对女性的要求稍低些,10秒即可,否则只能卷铺盖走人。
为什么要练习“倒立”呢?一是可以锻炼身体,不用任何器械,训练很方便;二是通过练习倒立,促使大家对任何一个问题都能够用另一种眼光来看待,养成“换位思考”、“逆向思维”、“多位思考”的习惯,培养创新精神。
自此,“倒立”成为阿里巴巴企业文化的一个重要元素。
此后马云无时无刻在鼓励这种“倒立”视角。
2008年8月的一天,马云突然找到秘书,神秘兮兮地说:“走,跟我去淘宝!我今天要临时抽查,要所有高管都给我倒立,看看他们会不会。
”在淘宝专门的倒立室里,每一个高管轮流在马云面前演示倒立。
果然,有几个高管没能完成。
马云甩下一句话:“限期整改,过段时间复查。
”几位没有过关的高管人员,通过训练很快就掌握了倒立的技巧。
云南高二高中语文期中考试带答案解析
云南高二高中语文期中考试班级:___________ 姓名:___________ 分数:___________一、现代文阅读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开车会成为穷人的标志吗?在狄更斯的《匹克威克外传》风行英伦之时,如果说将来富人多是瘦子,穷人多是胖子,谁都会觉得是异想天开。
如今呢,在发达国家,穷人的肥胖症最为严重。
走进富人区,则苗条的人明显多起来。
可见,未来往往在我们的想象之外。
那么,在现今这个开法拉利炫富的时代,如果说日后开车的多是穷人,富人反而很少开车出行——这种预言,是否会像贫富的胖瘦一样兑现呢?《经济学人》曾提纲挈领地展望了汽车的前程:目前地球上有十亿多辆汽车。
仅2012一年,就增加了6000余万辆新车。
预计到2020年,世界汽车拥有量可能翻一番。
毫无疑问,汽车,是世界经济的命脉。
不过,未来汽车拥有量的增长,将主要集中在发展中国家。
发达国家的汽车拥有量已经到顶,甚至有可能下降。
从总体上看,发达国家的汽车旅行里程在2004年触顶,自2007年经济危机前开始下降。
根据对人口社会学的初步分析,我们能够推断出这些现象是一个长期的趋势,而非一时经济波动所造成的短期失常。
在发达国家,婴儿潮一代的前锋,即1945年出生的人,大部分都开车的。
如今开车的退休老人比任何时代都多。
六十几岁的英国人中,79%有驾照。
美国60—64岁这个年龄层的人中,90%以上开车。
这比任何年龄段的比例都高,这代人是最痴迷汽车的一代。
他们年轻时,汽车象征着自由、财富、美国梦,汽车难以和他们的生命分开。
然而,他们恰恰是正在退场的一代。
新一代的年轻人考驾照的年龄普遍偏晚。
驾照拿得晚的人,一般开车比较少。
英国一项研究显示,快三十岁时领到驾照的,比起年轻十岁就开始开车的人来,开车要少30%。
在德国,年轻的有车家庭在增加,但开车的却少了。
大家买了车,但越来越多的时间是放在那里,偶然才用。
2001—2009年间,美国18—34岁年龄段年收入7万美元以上的阶层,公交使用增长了100%。
四川省南充市国际中学2020-2021学年高一语文下学期期末试题含解析
四川省南充市国际中学2020-2021学年高一语文下学期期末试题含解析一、现代文阅读(35分,共3题)1.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1)—(4)题。
不毁灭的背影沈从文“其为人也,温美如玉,外润而内贞”“君子”在这个时代虽稀有难得,也就像是不切现实。
惟把这几句作为佩弦先生①身后的题词,或许比起别的称赞更恰当具体。
佩弦先生人如其文,可敬可爱处即在凡事平易而近人情,拙诚中有妩媚,外随和而内耿介,这种人格或性格的混和,在做人方面比做文章还重要。
我认识佩弦先生和许多朋友一样,从读他的作品而起。
先是读他的抒情长诗《毁灭》,其次读叙事散文《背影》。
在诗歌散文方面,得把他的作品和俞平伯先生成就并提,平伯先生如代表才华,佩弦先生实代表至性。
惟从现代散文发展看全局,佩弦先生的叙事散文,能守住文学革命原则,文字明朗、朴素、亲切,且能把握住当时社会问题的一面,贡献特别大,影响特别深。
在文学运动理论上,“普及”和“通俗”目标实属问题核心,真能理解问题重要性,又能把握题旨,且得到有持久性成就的,少数作家中,佩弦先生的工作,可算得出类拔萃。
求通俗与普及,佩弦先生都若在不甚费力情形中运用自如,而得到极佳成果。
一个伟大作家最基本的表现力,是用那个经济、准确、明朗文字叙事。
正如作家的为人,伟大本与朴素不可分。
一个作家的伟大处,“常人品性”比“英雄气质”实更重要。
但是在一般人习惯前,却常常只注意到那个英雄气质而忽略了近乎人情的厚重质实品性。
提到这一点时,更让我们想起“佩弦先生的死去,不仅在文学方面损失重大,在文学教育方面损失更为重大”(冯友兰语)因为冯先生明白“教育”与“文运”同样离不开“人”,必以人为本。
文运的开辟荒芜,少不了一二冲锋陷阵的斗士,扶育生长,即必需一大群有耐心和韧性的人来从事。
文学教育则更需要能持久以恒、兼容并包的人主持。
佩弦先生伟大得平凡,从教育看远景,是惟有这种平凡作成一道新旧的桥梁,才能影响深远的。
一个写小说的人,对人特别看重性格。
2020年山西省临汾市台头中学高三语文联考试卷含解析
2020年山西省临汾市台头中学高三语文联考试卷含解析一、现代文阅读(35分,共3题)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2018年家电网购分析报告》(工信部发布)图一图二材料二:近来,随着“互联网+”向传统消费领域渗透,消费新业态新模式快速兴起,给消费者带来了更多选择。
与此同时,我国的消费趋势也在悄然变化。
从量的维度来看,2018年,我国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突破38万亿元,增量达到3.2万亿元,这相当于198年全年的社零总额;消费对我国经济增长贡献率达到76.2%,继续成为经济增长第一拉动力。
从结构维度来看,2019年春节,滑雪、健身等运动类消费快速增长,赏话剧、看电影等文娱消费成为支出新热点,旅游消费持续走高。
当前,我国服务消费增长快于商品消费,服务消费向提质增效升级,商品消费向中高档升级,线下消费向线上线下结合升级,个性化、多元化、定制化消费成为新趋势。
当然,在看到变化的同时,也要看到当前我国消费存在的一些“痛点”:制约消费扩大和升级的体制机制障碍仍然突出,重点领域消费市场还不能有效满足城乡居民多层次多样化消费需求,监管体制尚不适应消费新业态新模式的迅速发展,质量和标准体系仍滞后于消费提质扩容需要。
(摘编自《光明日报》)材料三:智慧消费引入创新型保险为电商保驾护航。
基于网络购物、制造商在线采购和在线供货等不同模式的电商场景,结合“互联网+保险”思维,借助互联网大数据平台,保险公司得以在保险场景、渠道、技术、数据、精算、风控等多个维度入手,快速和直观地了解用户的需求,通过内部严格的风控模型测算与流程优化,推出满足用户的服务体验与满意度口碑的创新险种。
退货运费险、物流破损险、正品保证险、品质保证险四大险种是目前电商平台的主流险种。
退货运费险、信用履约险、物流晩到险等均属于结合消费场景的消费保险,涉及服装鞋类、配饰箱包、居家日用、轮胎等类目。
产品的材质问题是用户的痛点,为解决这个痛点,品质保证险应运而生。
江苏省常州市市第二高级中学高二语文上学期期末试卷含解析
江苏省常州市市第二高级中学高二语文上学期期末试卷含解析一、现代文阅读(35分,共3题)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随着手机等移动终端的普及,人们已经置身“微时代”,不仅艺术作品本身发生着变化,整个审美系统也因此发生了嬗变。
近期大卫·霍克尼来华办展,这位善于描绘日常生活的当代油画大师,七八年前居然开始用手机画画。
他说用手机绘画并不是向技术投降,因为手机不过是个艺术媒介,可以让画画回到我们的生活中。
艺术家顺应了技术潮流,使绘画回归生活。
然而谁会用手机来绘画呢?当然更多的是普通大众。
这就是当今“生活美学”的两个面向:一方面,艺术家的创作日渐融入生活,另一方面,大众的日常生活愈来愈审美化。
显然,“生活美学”很大程度上要归功于媒介技术的普及。
在自媒体时代,人们的审美方式变得既小(微博被压缩到140个字符)且快(网络传播的翻新率被提升)又即时(微信让大众即时分享)。
这种技术特性是把双刃剑,既让审美得以民主化的播散与普及,也使审美变得愈加“虚薄化”。
因此有人悲叹,艺术已经被“祛魅”:艺术的光环消失了。
我倒觉得不必如此悲观,如果“祛魅”的结果是人人都可能成为生活艺术家,这不正是审美教育的初衷所在?人们要把自己的生活打造成艺术化的生活,他们本来就有这样的权利和潜力,现在更加具备了条件。
人们既是欣赏者,也是创作者,他们像艺术家创作艺术那样去塑造自己的生活,而且在生活当中对自己进行了审美教育。
微时代的“审美教育”明显不同于传统审美教育。
在美术馆与音乐厅里,艺术品与观众或听众之间形成了等差关系,艺术品高高在上,充当老师,受众则好似学生。
区别于这种“园丁教育”模式,生活美学走的是“平等教育”之路,人们与文化对象形成了既开放又对话的动态关联,而非来自他人的等级教育。
在美术馆与音乐厅度过的“审美时间”,往往是日常生活的中断,审美结束后还要回到日常生活之中。
然而,微时代的美育就是在日常生活中进行的美育,从日常生活到审美、再从审美到日常生活,都是延续而贯通的。
高中语文菩萨蛮·小山重叠金明灭试题
高中语文菩萨蛮·小山重叠金明灭试题 2019.091,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朱博字子元,杜陵人也。
家贫,少时给事县为亭长,稍迁为功曹,伉侠好交。
是时,前将军望之子萧育、御史大夫万年子陈咸以公卿子著材知名,博皆友之矣。
陈咸为御史中丞,坐漏泄省中语下狱。
博去吏,间步至廷尉中,候伺咸事。
咸掠治困笃,博诈得为医入狱,得见咸,具知其所坐罪。
博出狱,又变姓名,为咸验治数百,卒免咸死罪。
咸得论出,而博以此显名,为郡功曹。
迁冀州刺史。
博本武吏,不更文法,及为刺史行部,吏民数百人遮道自言,官寺尽满。
从事白请且留此县录见诸自言者,事毕乃发,欲以观试博。
博心知之,告外趣驾。
既白驾办,博出就车见自言者,使从事明敕告吏民:“欲言县丞尉者,刺史不察黄绶,各自诣郡。
欲言二千石①墨绶长吏者,使者行部还,诣治所。
其民为吏所冤,及言盗贼辞讼事,各使属其部从事。
”博驻车决遣,四五百人皆罢去,如神。
吏民大惊。
后博徐问,果老从事教民聚会。
博杀此吏,州郡畏博威严。
迁琅邪太守。
齐郡舒缓养名,博新视事,右曹掾史皆移病卧。
博问其故,对言:“惶恐!故事,二千石新到,辄遣吏存问致意,乃敢起就职。
”博奋髯抵几曰:“观齐儿欲以此为俗邪!”乃召见诸曹史书佐及县大吏,选视其可用者,出教置之。
皆斥罢诸病吏,白巾走出府门。
郡中大惊。
文学儒吏时有奏记称说云云,博见谓曰:“如太守汉吏,奉三尺律令以从事耳,亡奈生所言圣人道何也!且持此道归,尧、舜君出,为陈说之。
”其折逆人如此。
视事数年,大改其俗。
迁廷尉,职典决疑,当谳②平天下狱。
博恐为官属所诬,视事,召见正监典法掾史,谓日:“廷尉本起于武吏,不通法律,幸有众贤,亦何忧!然廷尉治郡断狱以来且二十年,亦独耳剽日久,三尺律令,人事出其中。
掾史试与正监共撰前世决事吏议难知者数十事,持以问廷尉,得为诸君覆意之。
”正监以为博苟强,意未必能然,即共条白焉。
博皆召掾史,并坐而问,为平处其轻重,十中八九。
官属咸服博之疏略,材过人也。
汕头潮阳区18-19年第一学期高一年级年末统一测试试卷-语文
汕头潮阳区18-19年第一学期高一年级年末统一测试试卷-语文本试卷共21小题,总分值150分。
考试用时150分钟。
【一】本大题4小题,每题3分,共12分。
1、以下各项加点字读音全部相同的一项为哪一项〔〕〔3分〕A、濡.养/儒.雅惦.念/掂.量蜚.声中外/文采斐.然B、匮.乏/崩.溃咆.哮/炮.制缘.木求鱼/源.远流长C、蜡.烛/猎.枪淋漓./玻璃煌..煌笔墨/人心惶.惶D、迷惘./欺罔凋..零/雕.砌聒.噪不已/廓.清天下2、依次填入以下各句横线上的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3分〕①尽管今天在中国依旧有许多人在中国的高考制度,然而必须承认正是高考的存在,让一些特别一般的孩子拥有了改变命运的机会。
②最近有一些国家把国际油价的上涨于中国经济的快速进展,这是毫无道理的。
③形势的进展十分迅速,使人感到十分惊奇。
A、抨击归咎以至B、攻击归咎以致C、攻击归罪以至D、抨击归罪以致3、以下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3分〕A、尽管灾区各级财政都有困难,但各个部门依旧积极筹措资金,采取发放补助等方式,提高干部群众的经济状况,缓解他们的生活压力。
B、我国最大的渔政船“中国渔政311号”开赴南海,担负在南沙群岛、西沙群岛及其周边海域护渔护航,同时宣示中国对南海诸岛的主权。
C、“网络问政”制度的设立,不仅有利于政府随时同意舆论监督,提高行政效率,而且有助于民众更加便捷地参政议政,维护自身的权利。
D、上千名中国留学生在马德里市中心的西班牙广场进行游行集会,反对西藏分裂,抗议西方某些报刊、电视台和媒体歪曲报道西藏暴动事件。
4.在横线处填入与上下文衔接最恰当的一个句子,是哪一选项?〔〕〔3分〕眼睛是人和动物的重要感受器官,人眼从外界获得的信息,而且有些是其他感受器官不能获得的。
A.是比其他器官多得多B.真的比其他器官多得多C.不仅比其他器官多得多D.或者比其他器官多得多【二】本大题共7小题,共34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5—9题。
从《云南映象》到《藏谜》当原生态少数民族舞蹈成为大众文化商品
三年前。
当杨丽萍携带《云南映象》来到北京演出后,我写了一篇题为《“原生态”改造了原生态》的文章,对“杨丽萍的原生态”作过初步解读。
三年后。
这位将。
原生态”概念大众化了的著名艺术家同藏族歌手容中尔甲耗一年时间联合打造的大型藏族原生态歌舞乐《藏谜》又登上了保利剧场的舞台,引发了我对。
杨丽萍效应”这一话题的关注。
一、杨丽萍的“原生态”《云南映象》后,独特的民族风情无疑成为中国舞台民间舞创作上的一大亮点.“原生态”价值取向已然成为主导倾向,。
活态保护和合理利用”也已深入人心…。
对于。
原生态”这个称谓,在舞界引起了不小的争论。
它究竟是一种文化形态。
还是一种文化态度,或是一种艺术创作方法,抑或是一个商业炒作的噱头呢?原生态本来是指原来的范围、对象以及功能都不改变。
在晚期资本主义的语境下,“原生态”意指尚未被艺术加工的民间质朴艺术形态,而在更广泛的全球视野里,它还应当囊括所有未遭现代商业文明摧毁的原住民文化。
…《云南映象》、《藏谜》从出发点而言,显然不是学术上的原生态。
虽然我丝毫不怀疑杨丽萍敬重民间的态度,我也丝毫不怀疑杨丽萍诠释。
原生态”的良苦用心,但是我们不得不承认,《云南映象》和杨丽萍在一定程度上带动了。
原生态”这个学术术语变成了流行语汇,成为了商业演出的一个卖点和一句颇为时尚的“广告语”。
助长了“原生态悖论1,甚至还造成了“伪原生态”的产生,也才会被赞助商认为。
原生态已经没有新鲜感、没有卖点了,已经过时了”。
我仍然要指出的是.《云南映象》只是杨丽萍的。
保护”民间文化的模式。
原生态”《云南映象》对原生态的改造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即在开发民间文化资源的问题上,民间歌舞的产业化发展;为适应舞台表演,民间歌舞在形式上发生的变化;在民间文化的保护问题上。
舞台化的。
原生态”民间歌舞对原生态民间活态文化的改变;在民间活态文化的传承人问题上,职业化的生涯和城市化的生活对农民本来生活的改变……《云南映象》的新意在于,《云南映象》并非真正意义上的原生态,但它强调了原生态的内涵,从歌手到舞者,从道具到服饰,从歌声到舞影……都体现了这一特色.但不能说《云南映象》是对原生态的还原和再现。
安徽省六安市舒城县2017届高三语文上学期第二次统考试题
2016-2017学年度第一学期第二次统考高三语文(总分:150分时间:150分钟)第 I 卷阅读题(共70分)一、现代文阅读(9分,毎小题 3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3 题。
古代女子以黛画眉,故称黛眉.宋词中对于眉毛的描写非常多,《全宋词》中“眉”字出现的次数达到一千五百零九次。
从审美学上来看,眉毛在人的面庞上的作用不容忽视,往往起到画龙点睛之作用.在一首诗词作品中,对于眉黛的描写,能体现女子的美貌动人。
“层波潋滟远山横,一笑一倾城"(柳永《少年游》)描写了一个漂亮的歌女,眉毛像远山一样,眼波流转,千娇百媚。
“远山眉黛长,细柳腰肢袅”(晏几道《生查子》)也是通过描写远山眉、细柳腰,向读者展示出了女子的美貌。
宋人认为,眉毛是很好的表现情感的工具.通过对眉黛的描写,还可以表现委婉细腻的情感。
宋代词人陈三聘在《鹧鸪天》中写道“春愁何事点眉山”,把女子画眉和春愁结合在了一起。
同样用眉黛来表示愁情的,还有如“金缕歌中眉黛皱。
多少闲愁,借与伤春瘦”(石孝友《蝶恋花》)以及“眉黛只供愁,羞见双鸳鸯字”(贺铸《忆仙姿》)。
可以看出,宋词中关于眉的描写,很多时候都和“愁绪”这个意象联系在一起。
眉黛代表女子,以眉而写愁绪,体现了古代女子的惆怅心理和孤苦命运。
欧阳修的《诉衷情·眉意》中有这样的词句:“都缘自有离恨,故画作、远山长.”“远山”指的是北宋时期十分流行的一种眉形画法—“远山眉”,即眉毛细长而舒扬,颜色略淡。
古人常以山水来表达离别之意,歌女画眉作“远山长”,表明了她内心的凄苦之情,因为她“自有离恨”,故而将眉毛画作远山之形。
“花黄"也称“花子"“额黄”,是古代妇女面部的一种额饰。
它用彩色光纸、绸罗、云母片、蝉翼、蜻蜒翅乃至鱼骨等为原料,染成金黄、霁红或翠绿等色,剪作花、鸟、鱼等形,粘贴于额头、酒靥、嘴角、鬓边等处。
《木兰辞》中描写木兰得胜归家,换回女儿装的场景为“对镜贴花黄”,说明南北朝时期,在脸上贴装饰物,已然成为一种风尚。
2021-2022学年浙江省杭州市余杭塘栖中学高三语文月考试题含解析
2021-2022学年浙江省杭州市余杭塘栖中学高三语文月考试题含解析一、现代文阅读(35分,共3题)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2-14题。
杨丽萍:舞蹈是种信仰曹玲娟执拗地穿着绣花衣、麻布裤和布鞋,身形特别瘦小,说话时语调低沉轻缓。
近日,第九届中国上海国际艺术节上,杨丽萍带着倾心打磨的歌舞乐《藏谜》,再度艳惊了上海滩。
谈起舞蹈,她冷静又痴迷,“舞蹈是什么?是语言、是信仰、是一种生活的方式……”沉寂一段时间后,杨丽萍再度亮相舞台,这次她带来的是歌舞乐《藏谜》,她一出场表演的是藏族唐卡中的荷花度母。
一朵红荷中,荷花度母被老阿妈的虔诚唤醒,翩然轻舞,恍若踏水而行……稍后,又一次出场,她身着黑衣长靴,和藏民们跳起狂放的夏拉舞,舞姿自在快活,几乎颠覆了舞迷们对她的既有印象。
这位从云南深山里走出来的白族女子,完全可以凭《雀之灵》、《两棵树》等作品,满足于“中国当代知名度最高的舞蹈家之一”这个角色。
但之后,她却倾尽全力制作《云南映象》,将一群普通人推上舞台,让原生态歌舞一度成为舞台热潮。
杨丽萍从不认为自己要借这种方式来延长艺术生命,她甚至不乐意别人称自己为舞蹈家。
她说,“我是山里人,我的家人对着山林田野都在起舞,汲水能歌、取火能跳。
跳舞就是生活的一部分,这是永久性的,对吧?”这些年,她拒绝了不少制作演出的邀请,直到藏族歌手容中尔甲找到她,希望能为“会说话就会唱歌,会走路就会跳舞”的藏族人打造一部原生态歌舞。
在她看来,舞蹈不再只是创作,而是学习、采集、呈现。
“我走的地方越多,越是心焦。
民间好多好东西都在逐渐消失,再不抢救就来不及了。
”《藏谜》几乎涵盖了西藏、青海、甘肃、云南、四川五省区藏区最典型的民间歌曲、乐器及舞蹈,比如音色悠扬的六弦琴、祭祀超度的大法号等与藏族生活息息相关的东西。
“这部作品是我们对藏族文化虔诚之心的体现”,为此,她走遍了藏区。
《藏谜》的主角,是一年前还在放牧的藏民们。
他们并不知道舞台是什么,他们只是在舞台上自由奔放地舞蹈,纯粹展示着对生活、自然、神灵的歌颂与膜拜。
原生态舞蹈的传承与发展——解读大型藏族原生态歌舞乐《藏谜》
原生态舞蹈的传承与发展——解读大型藏族原生态歌舞乐
《藏谜》
雷敏
【期刊名称】《浙江艺术职业学院学报》
【年(卷),期】2011(009)002
【摘要】《云南映象》的成功似乎带动了整个原生态舞蹈的复苏,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将目光投入了原生态舞蹈的发展中.《藏谜》是杨丽萍继《云南映象》之后又一最新力作,在文化多元化的历史背景下,如何保持原生态舞蹈的艺术精品本色,又能被较好地传播与接受,是业界人士不断思考和实践的重要课题,本文以《藏谜》的再次成功为着眼点,对原生态舞蹈的传承与发展问题展开初步讨论.
【总页数】5页(P43-47)
【作者】雷敏
【作者单位】江西财经大学艺术学院,南昌330013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J722.22
【相关文献】
1.试论杨丽萍原生态歌舞剧的特色——以《藏谜》为例 [J], 占丽米娜·麦麦提
2.青海藏族原生态舞蹈旅游演艺资源的保护与发展 [J], 史薇蕊
3."原生态"舞语乐韵--论大型原生态歌舞集《云南映象》的艺术语言 [J], 曾庆雨
4.浅析朝鲜族原生态舞蹈的传承与发展——以象帽舞为例 [J], 赵松山
5.原生态的坚守——关于杨丽萍原生态歌舞《藏谜》的解读 [J], 张晓梅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从《云南映象》到《藏迷》摘要新时期“非物质文化”、“原生态艺术”、“地方营销”等词迅速在文化艺术领域串红。
保护、传承非物质民族民间文化,是落实科学发展观、促进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促进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进程的重要保证。
在这样文化发展氛围下,挖掘、抢救、保护、发展地方特色文化,传承民族民间文化成为文化建设重点工程。
弘扬民族文化,借助“本土”、“原生”、“个性张扬”等特色的艺术表现手法与传统的民间歌舞艺术形式结合,打造具有地域文化风情浓厚的地方文化风情歌舞艺术。
关键词地方文化风情演绎歌舞创作一、文化内涵当提及“原生态”一词时,不禁会想起“原生态歌舞”、“杨丽萍效应”等。
原生态歌舞是原生态艺术中的主要形式,它以独特的艺术魅力尽显时尚流行。
它继承民俗仪式中的表演元素,在传统民族舞蹈艺术的基础上进行艺术再创造,营造了如梦如画的审美情境。
《云南映象》是“原生态”艺术表演最成功的象征,《云南映象》的歌舞大多来自当地民间民俗仪式,歌舞中大多以祭拜神灵、生产劳作、节庆仪式等民俗活动贯穿始终,蕴涵着浓郁的原汁原味的古老民族的文化记忆。
这些民俗活动场景、仪式等歌舞形式具有唤醒、传承民族文化记忆的重要功能。
《云南映像》作为一场云南传统风情文化的传播盛宴,是传播和展示中国绚丽多姿云南传统风情文化的大舞台。
当地具有特色的饮食服饰、社会关系、传统艺术、民间信仰等得到集中的展现,淳朴的云南民众价值观念、思维模式、伦理道德、审美情趣等得到全面的体现。
使观众受到潜移默化的传统、淳朴少数民族文化精神的洗礼,增强了云南少数民族文化被中华大家庭乃至世界各民族的认同感和责任心。
《云南映象》上演引发了“原生态文化”热潮。
这个“原生态”文化热是以浓郁的地方风情和厚重的历史文化为基础;以清新质朴、有生命力的艺术形式彰显中华民族多样性文化的传统为目标;融原生态、民俗性于一体、熔历史性与艺术性于一炉。
无愧成为最眩目地方民俗文化的“形象代言”。
大型歌舞史诗《藏谜》是一台涵盖了整个藏族地区风格各异、丰富多彩的蕴涵浓郁民族特色的大型歌舞史诗,由我国著名的舞蹈表演艺术家杨丽萍编导。
国内首次全景式展现藏民族文化歌舞乐。
该剧在艺术创作中以大型情景式的生活再现(藏族生活、民间民俗、宗教仪式)为主体;以各藏族地区丰富多彩、不同风格的代表性、歌、舞、乐为背景;以一位虔诚的藏族老阿妈“朝圣”的坚韧之旅为主题展开。
再现神秘、博大、远久、灿烂的藏族风情。
杨丽萍的《藏谜》是一种时尚被消费的原生态,该作品在剧情、道具、音乐、舞美、灯光、服饰上新颖别致、大胆创新:散发着独特香味的青稞、色彩斑斓的唐卡、藏风浓郁的木桩石墙、变幻多端的灯光、带着出入证和尿不湿的小羊羔。
感人的剧情震撼的演出把观众带入多姿的藏地生活,感受多元的风情文化,了解多情的藏式礼仪。
在歌舞中,演员与观众通过视线与动态的交流折射出心灵的对话,“原生态歌舞艺术”的艺术思想在于新时期国富文强的环境下对大自然的尊重、对自身传统文化的尊重,唤醒忙碌的现代人被繁碌的都市文化、通俗的大众文化覆盖的原始、原本、最真、最纯的民族记忆,唤起大众原始本真生命的向往、呼吁社会关注重温“人类原始自然特征”、传承保护特色各异的地方风情民族、民间文化。
二、艺术创作解读慕羽在从《藏迷》之谜解读“杨丽萍效应”一文中这样写到:“从《云南映象》到《藏迷》,前为珠玉,后为瓦砾”、“从《云南映象》到《藏迷》,乃雨后春笋节节高”、“从《云南映象》到《藏迷》,出世离俗的杨丽萍跌入凡间”、“从《云南映象》到《藏迷》,杨丽萍历经完美自我的又一次蜕变”。
《藏谜》奇幻绚丽的视觉美感、接近民族化的经典表演风格、行云流水般的结构,它以惟妙惟肖的手法细细勾勒出了藏族绚丽多姿的民族风情画卷,是藏族文化一次较为全面的全景式展示。
这部歌舞史诗在艺术创作上立足于藏族人民生活并尊重民族民间传统意识的一部作品,巧妙地把典型的民族特色和时代特点结合在一起,既保证了各个地域云南歌舞特色风格又赋予了很多时尚的元素,打造艺术精品。
(一)形式由“生活”到“表演”原生态语境下的传统民间歌舞取材大多来源于生活,以各少数民族民间传统节日庆典、民俗活动、生产劳作、等为创作素材,活动中民众自发参与其中欢歌乐舞,具有典型的自娱性。
在《藏谜》中,内容形式新颖的“牦牛舞”就是一个表现自然生活真实生活场景的舞蹈,其表演风格幽默可爱、动作滑稽。
这个舞蹈创作灵感来自杨丽萍的一次云南采风所遇真实放牛场景,藏区小伙给耗牛听起流行音乐“你是我的玫瑰你是我的花”,还在一旁跳起貌似机器人造型的“太空舞”。
这些生活中自娱的场景被杨丽萍经过艺术加工后巧妙地融入艺术创作中,真正体现了“来源于生活、高于生活”的艺术境界。
《云南映象》、《藏迷》均是,所有演员都是新招的,他们大部分来自于少数民族,天生就会跳舞,他们从没上过舞台,上舞台前也不用专业培训只要把常在村寨里跳舞时的状态展现出来就可以,很自然、不做作。
据有关材料统计杨丽萍在演员挑选中并不是挑选那些专业的舞蹈演员,而是到当地走访选择演员,演员占七成来自云南少数民族大部分是当地土生土长大农民。
他们会说话就会唱歌,会走路就会跳舞。
演出中所用的道具、服饰等都保持原始的面貌,创作中各类舞蹈如:鼓舞、甩发舞、抢姑娘、烟盒舞等动作元素均用上没有经过艺术加工的最原始的民间传统舞蹈动作元素,保持民间最原始的状态,这些舞蹈均来自当地人们的生活娱乐场景,生活就是他们歌舞的主要内容。
《藏谜》中的《荷花度母》、《打阿嘎》、《八大金刚舞》等宗教舞蹈均再现藏族人民传统的民俗生活习惯。
艺术表达源自艺术家对自然生活、人文风情文化的体验与感悟,灵感来源于大众最自然、最质朴、最基本的生产生活场景。
我们常常会把取材于简单的劳作生产、生活场景的“原生态歌舞”当作粗糙、原始、鄙俗、简单的代名词,这犯了一个浅薄的错误。
真正的原生态中的民间舞自有它的一种美丽,是任何现代化工业的“加工产品”都无法取代的。
”在偏远的西南少数民族聚居群里,那里的人民崇尚“天”他们认为人与自然的关系就是“天人合一”,“天”就是“自然”要敬畏于依赖达到和谐。
这种观念发应在他们的生产、劳作、祭祀等日常生活中,他们认为“万物有灵”,人需要和神灵沟通祈求神灵的庇佑。
这种说发在“艺术的起源”里被称作“巫术说”。
而这种沟通最早是采用“巫术舞蹈”的形式得以表现出来,这种原生态舞蹈完全体现了生命的自然性,这种舞蹈形式一直沿用至今,舞蹈对于他们而言不是“艺术”是“生活”。
原生态舞蹈多以人们的体力活动形式为舞蹈的主要表现形式,反映人们的生产劳作、民风民俗、宗教仪式的场景以艺术表现为主要形式再现“生活”。
如果没有杨丽萍的大胆创作,掀起“原生态歌舞热”的现象,也许这些被尘封的古老民族记忆不会被唤起,这些浓郁的、原汁原味的生活场景不会走上正式舞台,更不会以一种艺术的形式呈现给人民大众,她们依然跳在田间地头或是屋里屋外。
具有地方浓郁民族特色的“原生态”歌舞,取材于“生活”同时在艺术的舞台上通过“表演”再现了“生活”。
(二)内容由“传承”到“创新”杨丽萍在原生态舞蹈创作时所采用的民间素材并不是一尘不变的。
她在继承祖宗传承下来的文化的同时,还要积极创造。
也就是在原生态的基础上,大胆地往前迈了一步,这才有了从“原生态”到“衍生态”这一艺术形式的衍变。
马云祥在谈及发展地方特色民俗产业、打造地方特色歌舞品牌时这样表述:“在传承中有发展、借鉴中求创新、艺术形式不落俗套、舞蹈语汇编排恰当、技巧运用得当、艺术手法不拘一格、以强烈的时代感和浓郁的本土特色,展现出少数民族人民深厚的民族文化底蕴。
”舞蹈传承,要保持一种最自然状态。
如:杨丽萍的原生态歌舞剧《云南映像》中有一个“烟盒舞”民间早就有跳,而且动作很简单,她在编排时保持原型的前提下就进行了全新的艺术创作,进行大胆的尝试把螳螂的动作融合在。
其中,使整个舞蹈在视觉上取得诙谐、自然的艺术效果。
再如:《藏谜》中有《荷花度母》与《八大金刚舞》等都取材于原生态宗教舞蹈,杨丽萍在原型的基础上融入自己的创作,在舞台艺术形式上对服装、音乐、舞美、舞蹈造型和意境等方面进行了很大的创新,展现给大众的是一种自然地、原始的、民族的、时代的艺术盛宴。
这种新型的艺术样式是新一代歌舞者在传统歌舞的基础上,通过大胆想像创造出来的,即继承了传统创新了现代。
杨丽萍式的舞蹈风格,成功之处在于敢于尝试敢于创新,她将舞蹈中原本动态的艺术表现形式转化为静态呈现在艺术作品中,把观众带向“原始本真的生命向往”。
“大型原生态歌舞集《云南映象》是一台既有传统之美,又有现代之力的舞台新作。
她将最原生的原创乡土歌舞精髓和民族舞经典全新整合重构,再创云南浓郁的民族风情。
”《云南映象》所有的舞姿、舞步、歌声全部来自民间生活,且大多是以“原创”的形式搬上舞台。
如:纳西族的面具舞、佤族的牛头舞、彝族的烟盒舞、打歌、海菜腔等等都是对原始先民生活、娱乐等生活场景的再现。
服饰、道具均来自各民族村落的自备“原始物件”,演出服装尊重各民族的着装风俗习惯。
在歌舞集中原始、古朴的地方风情特色歌舞与新锐、现代、时尚的艺术构思的碰撞形成新时期一股不可抵挡的“原生态歌舞热潮”。
杨丽萍的作品有一种重视民间、尊重民间的艺术创造态度和精神,正式这种态度感染了所有喜欢《云南映象》的观众。
冯双白在第四届中国舞蹈“荷花奖”决赛述评中这样描述杨丽萍的作品:“杨丽萍敢于使用‘原生态’的理念,恰恰是作品中保持了民族艺术最珍贵的一些东西,如艺术风格的地道纯正,表演者气质的极其质朴,情感状态的自然真挚,发自内心的艺术流露而非纯粹的外在‘表演’,以及未有经过历史沉淀之后才会发出光彩的那一份艺术的品质。
”“原生态式”的民间舞创作,要求在保持原有的、原始的、自然的面貌的基础上加入现代民间舞的一些现代、时尚的艺术元素,要贴近老百姓的思维,适应大众的审美需求,潜移默化的把作品的艺术本质传递给社会,在一定意义上起到弘扬民族文化的审美功能。
“如果我们的艺术家只是对民间舞的“形式”进行“采风”和“吸收”,那么我们将越来越远离民族民间舞风格形成的文化根源。
”结语:我们在创作“原生态式”歌舞时要首先要学会尊重民族的审美习惯,把最真实、最乡土、最自然、最原始的歌舞样式作为创作的首要源泉,创作中适当加入现代的、时尚的艺术手法使原始艺术与现代审美艺术相结合,“体现了‘原生态’价值取向的民间舞‘善本再造’”。
马云祥在谈及发展民俗风情产业、打造地方特色歌舞品牌时这样表述:“在传承中有发展、借鉴中求创新、艺术形式不落俗套、舞蹈语汇编排恰当、技巧运用得当、艺术手法不拘一格、以强烈的时代感和浓郁的本土特色,展现出少数民族人民深厚的民族文化底蕴。
”有人说,让“原生态和现代意识撞击吧”,“这是一条古老而又新鲜的路。
”参考文献:[1]慕羽.从《藏谜》解读“杨丽萍效应”[j].北京舞蹈学院学报,2007.4.[2]《舞蹈》中国舞蹈家协会主办.2008,1. 总第3期.[3]李燕.从《云南映象》谈原生态舞蹈热现象发展[j].戏剧文学,2006(05).[4]冯双白.早春莺燕舞沪江新“荷”开——第四届中国舞蹈“荷花奖”(舞剧,舞蹈诗)决赛述评[j].舞蹈,2004(4):4.[5]慕羽.中国当代舞蹈创作与研究——舞动奇迹三十年[m].中国文艺出版社,2009,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