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国际贸易的发展状况与分析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我国国际贸易的发展状况与分析
【摘要】贸易,早在古代就出现了萌芽,随后慢慢地在我国发展起来。改革开放以后,在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我国的国际贸易蓬勃发展。但是在国际贸易快速发展的同时,也显现出了出口商品价格低廉、外贸增长额主要靠劳动密集型产业拉动、与新兴市场贸易加快和贸易出口额主要依靠外资企业拉动等问题和特点。本文主要研究的方向就是从这些问题点出发,研究制定出一些针对我国贸易问题的对策。
【关键词】贸易市场产业结构进出口额区域合作人才
一、我国对外贸易发展的历程
(一)古代经济的对外交往
古时候的中国,虽然历代朝廷不太看得起商人,但是并不轻视贸易,很早就开始了与对外的经济文化交流。早在公元前963年,周穆王曾携带丝绸金银等贵重物品西行至里海沿岸,并将和田玉带回。及其后最具盛名的古代丝绸之路的发展,我国开启了与中亚及欧洲的商业往来的新纪元。秦汉时期以及宋元时代,中国的对外贸易都是比较发达的。而到了明朝统治者过度依赖农业生产,中国就逐渐走向了闭关锁国的道路。
(二)近现代贸易的发展
自改革开放以来,中国逐渐改变了闭关锁国情况,大力发展生产力,慢慢打开国门与其他国家发展经济贸易。自我国成功加入了世界贸易组织WTO以后,我国的贸易就进入了迅猛发展的几个历史新阶段。从而使我国的出口产品结构不断优化升级,经历了从初代产品为主到以工业制成品为主,以轻纺等劳动密集型产品为主到以机电和高新技术产品等资本技术密集型产品为主的转变。
第一阶段:1978—1991年,劳动密集型出口加工业快速发展。这一时期,我国发挥劳动力资源丰富的比较优势,大力发展劳动密集型出口加工业。它为我国经济增长注入了活力,为经济体制改革提供了样板和经验,支撑我国度过了经济体制改革最为关键和艰难的时期。
第二阶段:1992—2000年,机电产品出口快速发展。在这一阶段,我国抓住了发达国家机电制造业和高新技术产业中劳动密集型环节向外转移的机遇,推进外贸体制改革,实施一系列鼓励扩大开放的政策,大力发展外向型的机电制造业和高新技术产业。
第三阶段:2001年至今,对外贸易发展步入历史新阶段。2001年12月,中国加入WTO,标志着中国的对外开放进入了新的阶段。在这一阶段,我国抓住了发达国家信息服务业向外转移的机遇,大力发展以IT为代表的高科技出口产业。这一阶段是我国30年来外贸发展最快的时期,我国不仅顺利度过了WTO 过渡期,而且综合国力大幅度提升,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更加完善,为新世纪新阶段全面参与经济全球化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在这个阶段,不仅出口贸易取得了重大成就,我国的进口商品结构也明显优化。从最初的初级原材料产品占大多数到之后的机电产品和高新技术产品快速增长,不仅弥补了国内经济建设和技术的不足,而且为产业结构的调整、优化和升级创造了条件。
二、我国对外贸易发展的特点及问题分析
(一)从以上材料可以看出我国的对外贸易具有以下特点
1.我国大部分出口产品在国际市场上是以低廉的价格和规模扩张为优势的
我国产品出口具有数量多、价格低、效益差的特点,总体看具有数量扩张的特征。目前,我国巨额的贸易顺差主要是依赖于数量的增长,而出口量的增加并不等同于出口的增加。由此可看出我国外贸的
增长主要依靠的是劳动力、资本和西苑等有形物质资源投入,而技术、知识等无形要素投入取得的比重偏低。
2.我国的外贸增长主要是靠劳动密集型产品或劳动密集型制造环节的拉动
虽然在1995年以后,我国机电产品贸易额已经超过轻纺类产品的比重,2010年高新技术产品贸易额已经达到31.2%,但其中大多数是通过加工贸易方式进行的。
3.外贸出口增长在很大程度上是由外资企业拉动的
1994—2010年,我国出口增长有65%都归功到外资企业。2010年外资企业进出口所占比重为
53.8%。尤其在出口增长快的机电产品、高新技术产品出口中,外资企业所占的比重很高,2010年我国高技术产品出口中,外资企业占76.8%。
4.与新兴市场双边贸易速度增快,且我国已经成为贸易伙伴的主要出口市场
由于新兴市场经济增长状况普遍好于传统市场,中国对多个新兴市场出口均呈快速增长之势,其中2013年第一季度对东盟、俄罗斯、南非出口分别增长28%、19.6%和35.5%,合计拉动整体出口增长3.3个百分点。在美国经济复苏势头趋稳、零售上升的情况下,中国对美国出口增长6.8%。随着欧元区金融稳定性增强、经济衰退程度放缓,中国对欧盟出口恢复性增长1.1%。受日本内需疲弱、日元贬值等因素影响,中国对日本出口下降3.6%。对美欧日出口合计占整体出口比重为37.4%,比去年同期下降5.8个百分点。受过境中转增多、跨国公司向香港转移全球物流配送和分拨中心等因素影响,中国内地对香港出口增长74.2%。
总而言之,目前我国国际贸易的核心竞争力不强,增长的质量和效益不高,抗风险能力较低。
(二)问题具体表现为以下四个方面
1.贸易保护主义越来越严重
随着国家之间贸易的不断深入,国与国之间的贸易摩擦与不断升级,其中最突出的就是美欧对华屡次发起的反倾销攻势。就根据相关的报告显示:在2009年的1-8月份中,就有17个国家和地区对中国发起了总共79起贸易救济调查,总金额高达100.35亿美元,在7月的中旬,其数量达到了最高。
2.贸易风险的逐步扩大
随着全球化程度的不断加深,其存在的贸易风险也是越来越大。而我国对重要资源的价格影响比较缺乏,对于风险又缺少一定的防范意识,重要战略资源对特定市场的依存度过高对国家经济安全会造成较大的威胁,特别是石油的进出口依存度和市场集中度较高。
3.企业生产成本低但社会成本高
一方面来说就是同样生产一样东西,我们国家的能源消耗就会比较多。比方和日本来做比较,我国出口规模与日本大致相同,但每年出口商品所消耗的能源至少是日本的10倍。而另外一个方面,我国产品的质量与国际的标准有着比较大的差距,同时其中高污染的产品又占有非常大的比重。
4.市场规模大但缺乏核心竞争力
可以说我国的出口产品并不是缺乏市场,而且就其销售的市场来看范围和规模都是比较大的。但是在这样的背景之下,由于我国的产品其创新技术和自主知识产权都比较缺乏,所以品牌建设是相当落后,我国自有品牌商品出口占总出口的比重不足10%,这样在国际的贸易竞争中就缺乏了品牌的影响。
5.贸易规模大但利益少
在整个国家的贸易中,我们国家的贸易规模显然是比较大的,但是在整个国际的分工中,我国的地位就比较低下,我们所做的就是比较基础的、没有什么技术含量的工作。而且我国生产的产品在加工的深度上显然是存在不足的。同时,我国不少大宗出口商品,没有获取应得的出口利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