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西文化差异及语言体现 1 1

合集下载

中西方文化差异

中西方文化差异

1、称呼语 汉语中的亲属称谓有泛化使用的倾向,常用于非亲属之间:年轻人对长辈称“叔叔”“阿 姨”;对平辈称“大哥”“大姐”。但在英语中,亲属称谓不广泛地用于社交。如果我们 对母语是英语的长辈称“Uncle Smith”“Auntie Brown”,对方听了会觉得不太顺耳。 英语文化中只有关系十分密切的情况下才使用此类亲属称谓且后面不带姓,只带名,如 “Uncle Tom”。 又如学生知道teacher的含义是“老师”,也就相应地把“王老师”称为“Teacher Wang”。其实,英语中teacher只是一种职业;汉语有尊师的传统,“教师”已不仅仅 是一种职业,而成为一种对人的尊称。由于这种文化上的差异,造成学生的简单理解:王 老师=Teacher Wang.此外还把汉语中习惯上称呼的“唐秘书”“张护士”称为 Secretary Tang, Nurse Zhang, 英语国家的人听起来感觉不可思议。英语中称呼人一般 用Mr., Miss,Mrs.等。 2、感谢和答谢 一般来说,我们中国人在家族成员之间很少用“谢谢”。如果用了,听起来会很怪,或相 互关系上有了距离。而在英语国家“Thank you.”几乎用于一切场合,所有人之间,即 使父母与子女,兄弟姐妹之间也不例外。送上一瓶饮料,准备一桌美餐,对方都会说一声 “Thank you.”公共场合,不管别人帮你什么忙,你都要道一声“Thank you..”这是 最起码的礼节。 当别人问是否要吃点或喝点什么时(would you like something to eat / drink?),我 们通常习惯于客气一番,回答:“不用了”“别麻烦了”等。按照英语国家的习惯,你若 想要,就不必推辞,说声“Yes,please.”若不想要,只要说“No,thanks.”就行了。这 也充分体现了中国人含蓄和英语国家人坦荡直率的不同风格。

中西方的社会文化差异——参考资料

中西方的社会文化差异——参考资料

中西方的社会文化差异在全球化的今天,我们与世界越来越近,在不断的对外交流中,我们也深深感受到世界文化的博大精深,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中西方的差异性,有不同才会特别。

文化差异,首先表现在风俗习惯上。

文化冲击或文化震撼,往往也因风俗习惯不同而成。

一、饮食习俗差异餐饮产品由于地域特征、气侯环境、风俗习惯等因素的影响,会出现在原料、口味、烹调方法、饮食习惯上的不同程度的差异。

正是因为这些差异,餐饮产品具有了强烈的地域性。

中西文化之间的差异造就了中西饮食文化的差异,而这种差异来自中西方不同的思维方式和处世哲学。

中国人注重“天人合一”,西方人注重“以人为本”。

1、美国人喜欢一日多餐,每餐适量;而中国人传统习惯一日三餐,每餐食量都较大,且现已开始有不食早餐的风气。

无疑少食多餐会比一日三餐、二餐科学,特别是不食早餐更易患胆石症。

2、许多中国人习惯每日购买新鲜食品烹饪;美国人往往一次性购买一周的食品贮存在冰箱里,每日食用冷冻食品,且食用的罐头和腌制品分别为中国人的八倍和六倍,要知道它们含较多的防腐剂和色素等化学品,均对身体不利,这值得生活日趋简单化的都市白领一族注意的。

3、中国许多家庭逢年过节时菜肴特别多,应酬也特别多。

而美国人宴客或过节,从不铺张,连总统宴请外国元首也是五菜一羹,更不劝酒。

4、中国人烹调时喜欢用植物油,美国人则喜欢用含胆固醇较高的动物油。

植物油为不饱和脂肪酸,不含胆固醇,因此美国人的心血管疾病发病率特别高。

二、价值观念与思维的差异传统的值观念是各国文化的核心。

与西方离散性相反,中国人崇尚聚拢性。

多少年来,汉民族形成一种崇尚集体反对个人主义为主的强烈意识。

个人主义,即一切从个人出发,“只顾自己,不顾别人”。

而西方资产阶级学者提出的“人本”、“人本”则强调人的价值。

它的核心是个人奋斗和独立精神。

具体来说,中国人的思考方式是立体性的,是一种阴阳互补的,内向性,是由远到近,由宏观到微观,由整体到个别的。

比如说领导讲话,习惯性地都会先讲国际形势,然后讲到国内,再讲本单位。

中西方问候语的文化差异

中西方问候语的文化差异

中西方问候语的文化差异在跨文化交流中,问候语是建立友好关系的关键环节。

然而,由于中西方文化背景的差异,中西方问候语也存在着明显的不同。

本文将从中西方问候语的背景介绍、文化差异、重要性和案例分析四个方面进行阐述。

背景介绍中国和西方国家有着不同的历史、宗教和习俗传统。

这些差异使得中西方问候语在表达方式和蕴含意义上有所不同。

在中国,儒家思想一直占据着主导地位,强调的是礼仪和等级观念。

而在西方,基督教文化占据主导,强调的是个性自由和平等观念。

这种文化背景的差异也直接影响了问候语的使用。

文化差异表达方式:中西方问候语的表达方式有着明显的不同。

中国人习惯于用一些笼统的问候语,如“你好”、“最近怎么样?”等,以示关心。

而西方人则更倾向于使用具体的问候语,如“How are you doing?”、“How was your day?”等,以示。

使用场合:中西方问候语在使用场合上也有所不同。

中国人在正式场合和日常交往中都会使用问候语,而在西方,正式场合通常使用正式的敬语,日常交往中则使用较为随意的问候语。

蕴含意义:中西方问候语的蕴含意义也有所不同。

中国人的问候语“你好”除了表示基本的问候外,还包含着关心、尊重和礼貌的意义。

而西方人的问候语“How are you?”则更多地表示寒暄和打招呼,不包含过多的情感色彩。

重要性阐述中西方问候语的文化差异在跨文化交流中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相互了解是跨文化交流的基础,问候语是展现文化特征最直接的方式。

只有深入了解中西方问候语的差异,才能更好地理解彼此的文化,避免误解和冲突。

问候语也是交流技巧的体现,正确的问候能够拉近人与人之间的距离,增强友好关系。

职场规范也是跨文化交流中不可忽视的一环,问候语的使用能够体现出一个人的职业素养和社交能力。

案例分析以下是一个简单的案例分析,以说明中西方问候语的文化差异及其产生的原因和重要性。

小王是一名留学英国的中国学生,初到英国,他发现英国同学见面时总是用“How are you?”进行问候,而他习惯用“你好”来打招呼。

中西文化的差异表现及其原因

中西文化的差异表现及其原因

中西文化的差异表现及其原因中西文化的差异表现及其原因中西文化差异是跨文化交际中的障碍之一。

中西文化的差异有哪些呢?下面是的中西文化的差异资料,欢迎阅读。

中西文化差异中西方礼仪文化礼仪、是人与人之间交流的规则,是一种语言,也是一种工具。

由于形成礼仪的重要根源――宗教――的不同,使得世界上信仰不同宗教的人们遵守着各不相同的礼仪。

中国是四大文明古国之一,中华民族是唯一传承千年的文明和民族。

中国的礼仪,始于夏商周,盛于唐宋,经过不断地发展变化,逐渐形成体系。

西方社会,是几大古代文明的继承者,曾一直和东方的中国遥相呼应。

经过中世纪的黑暗,最终迎来了文艺复兴,并孕育了资本主义和现代文明,产生了现代科技和文化。

中西方有着截然不同的礼仪文化。

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步伐日益加快,跨国交际日益增多,中西方礼仪文化的差异更是越发显露,这种差异带来的影响也是不容忽视,在中西礼仪没有得到完美融合之前,我们有必要了解这些礼仪的差异。

一、交际语言的差异日常打招呼,中国人大多使用“吃了吗?” “上哪呢?”等等,这体现了人与人之间的一种亲切感。

可对西方人来说,这种打招呼的方式会令对方感到突然、尴尬,甚至不快,因为西方人会把这种问话理解成为一种“盘问”,感到对方在询问他们的私。

在西方,日常打招呼他们只说一声“Hello”或按时间来分,说声“早上好!”“下午好!”“晚上好!”就可以了。

而英国人见面会说:“今天天气不错啊!”称谓方面,在汉语里,一般只有彼此熟悉亲密的人之间才可以“直呼其名”。

但在西方,“直呼其名”比在汉语里的范围要广得多。

在西方,常用“先生”和“夫人”来称呼不知其名的陌生人,对十几或二十几岁的女子可称呼“小姐”,结婚了的女性可称“女士”或“夫人”等。

在家庭成员之间,不分长幼尊卑,一般可互称姓名或昵称。

在家里,可以直接叫爸爸、妈妈的名字。

对所有的男性长辈都可以称“叔叔”,对所有的女性长辈都可以称“阿姨”。

这在我们中国是不行的,必须要分清楚辈分、老幼等关系,否则就会被认为不懂礼貌。

中西文化差异具体举例

中西文化差异具体举例

中外文化差异_中西方文化差异举例中西方文化差异举例1、饮食西方人的早餐和晚餐更偏向于冷食,而中国人习惯一日三餐吃热食或者是熟食。

就像在喝水的选择上也是一样,西方人习惯喝加了冰块的凉水,而中国人更喜欢热水或者是凉白开。

2、天气西方人的心情会受到天气的影响,但是天气对于中国人的影响不大。

这一点,可能是个误区了。

恶劣的天气对于中国人心情也会造成一定的影响的,对于一些室外的工作也会造成麻烦。

3、生活西方的生活倾向于独立生活,而中国人自古就是集体生活。

4、老人日常生活西方人的老年生活是遛狗,有自己的空间。

而中国老人则是帮家里的儿女带孩子,抚养第三代,一生都奉献给了孩子们。

5、孩子中国家庭的日常生活工作都围绕着孩子展开,孩子是重心。

而西方家庭对于孩子放得没有那么重,在18岁后还会要求孩子一个人生活。

中国则是子嗣问题自古就是传统,不孝有三无后为大。

中西方文化差异比较1、饮食差异西方是一种理性饮食观念。

不论食物的色、香、味、形如何,而营养一定要得到保证,讲究一天要摄取多少热量、维生素、蛋白质等等。

即便口味千篇一律,也一定要吃下去——因为有营养。

2、观念差异西方人认为一个人只有完全脱离社会关系,真正做到“关注自我”,才能成为一个“真正意义上的人”。

而在中国的文化中,人之所以为人,必须成为社会关系中的一环。

儒家文化中定义:“仁者,人也。

”强调整体和综合。

3、服饰差异西方男士在正式社交场合通常穿保守式样的西装,内穿白衬衫,打领带。

他们喜欢黑色,因此一般穿黑色的皮鞋。

西方女士在正式场合要穿礼服套装。

另外女士外出有戴耳环的习俗。

西方国家,尤其是在美国,平时人们喜欢穿着休闲装,如T恤加牛仔服。

当今中国人穿着打扮日趋西化,传统的中山装、旗袍等已退出历史舞台。

正式场合男女着装已与西方并无二异。

在平时的市井生活中,倒会看到不少人穿着背心、短裤、拖鞋等不合礼仪的服饰。

4、语言差异象形文字强调视觉和闪点,拼音语言强调逻辑和哲学,所以中国文化注重的是写意和系统思维,而西方文化则更多注重抽象和数据。

跨文化交际视域中的中西文化差异

跨文化交际视域中的中西文化差异
– 在中西文化中“以一贯之”
中华文化: “天人合一”
建立在群体社会结构基础之上的“天人合一” 强调
– 人与自然的统一,道德理性与自然理性的一致
“天人合一”理念的体现:和谐
– 与人的和谐: 尊老爱幼、亲仁善邻、安分守己、谦虚谨慎
– 与自然的和谐:建筑追求人与自然浑然无痕的境界与意趣
• 风水学、园林艺术
– 服饰、饮食、建筑、戏曲等
中层文化:社会关系/制度
– 礼仪习俗、行为方式等
深层文化:精神/观念文化
– 价值观念、思维方式、社会心理等
2、如何理解跨文化交流
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之间的交流与沟通
– 正式的、直接的
• 国际交流、商贸谈判、社会交往
– 非正式的、间接的
• 阅读外国小说、欣赏他国艺术、观看外国电影、 电视节目、国外观光等
– 在积淀中形成,发展变化缓慢、文化内核不 变
继承性
– 在社会发展中发展,源远流长
文化的分类
从文化对语言 运用的影响看
交际文化
蕴含在语言系统中 反映一个民族的价 值观念、社会习俗 、心理状态、思维 方式等的文化因素
知识文化
不直接影响准确传 递信息的文化背景 知识,如政治、历 史、伦理、宗教等 方面的文化因素
– 穿小鞋、对台戏、狗皮膏药等 – A lucky dog , to be top dog
字义上 (两语言:重合、空缺、半空缺、冲突词汇)
– 中文
• 一音多义字多,容易宽泛、笼统,易造成表义模 糊现象
– 英语
• 表义准确度高
7、 交际风格差异
中国人
– 重礼仪、言语含蓄委 婉,方式谦虚和蔼, 常用谦词 (e.g.,开场白)
从文化自身看

中西方文化差异及语言体现

中西方文化差异及语言体现

中西方文化差异及语言体现一、中西方文化间的差异1.风俗习惯的差异对女性的态度美国妇女和中国妇女的地位都不高,但美国妇女却有幸能享受许多优待,尊重妇女的礼节在美国社会随处可见:男士为女士开门;扶女士下车;在马路上,男士走女士外侧,以给女士提供保护。

对婚姻的态度西方人的婚姻观与中国人的婚姻观有着极大的不同。

在在他们看来:婚姻纯属个人私事,任何人不能干涉。

在他们看来:强迫两个不相爱的人生活在一起是残忍的。

中国人的婚姻相对来说比较谨慎。

因为中国人把婚姻当作人生的头等大事,一旦决定了,就不会轻易改变。

2.社会礼仪的差异中国人通常是见面点头致意,或微微欠身行握手、拱手礼,而西方人认为欠身显得自卑,拥抱是最常见的见面礼与道别礼,亲吻礼与吻手礼也较为常见。

对于别人的赞扬,中国人通常表示谦虚;而西方人总是高兴地回答“Thank you”以表接受。

中国人收到礼物时往往放在一边,等客人走了再打开。

3.社会关系的差异平等意识与等级观念西方人平等意识较强,无论贫富,人人都会尊重自己,不允许别人侵犯自己的权利。

同时,人人都能充分地尊重他人。

正如美国所信奉的箴言所说:“只要努力,牛仔也能当总统。

”家庭关系美国式的家庭结构比较简单,这种作法虽疏远了亲属之间的关系,但却给年青人提供最大限度的自由,有利于培养其独立生活的能力。

中国式的家庭结构比较复杂,多是几世同堂聚居。

在这样的家庭中,老人帮助照看小孩,儿孙们长大后帮助扶养老人,家庭成员之间互相依赖,互相帮助,密切了亲情关系,但不利于培养年青人的独立能力。

4.价值观与道德标准的差异个人荣誉感与谦虚谨慎西方人崇拜个人奋斗,尤其为个人取得的成就自豪,从来不掩饰自己的自信心、荣誉感以及在获得成就后的狂喜。

相反,中国文化不主张炫耀个人荣誉,而是提倡谦虚,但中国式的自我谦虚或自我否定却常常使西方人大为不满。

自我中心与无私奉献西方人自我中心意识和独立意识很强,每个人生存方式及生存质量都取决于自己的能力,因此,每个人都必须自我奋斗,把个人利益放在第一位。

中英文化差异

中英文化差异
辑思维
• . Nobody could be too foolish this day. 这句话若直译为: " 今天谁也不会太愚蠢" , 那就大错特错了. 因为英 语中的双重否定结构, 体现为一种逆向思维的方 式. 其正确译文应该是: 今天, 无论你怎样出洋相, 都不算过分. 例4.It is impossible to overestimate the value of the invention. 这也是一个体现为逆向思维 的双重否定结构. 如果直译为: " 过高估计这项发 明的价值是不可能的" , 则与原文的意思大相径 庭. 正确的译文应为: 这项发明的价值无论怎样 估计也不会太高. 由此可见, 在翻译实践过程中, 只有对不同民族在理解与思维上的差异作深入 细致的了解, 才能避免错译, 误译, 从而达到事半 功倍的效果. .
常用思维方式有 常用思维方式 :归纳法·演绎法·类比法等。
• 不同点: 不同点:
• 1.中国人注重伦理,英美人注重认知
• 重伦理思想观念体现在重宗族和宗族关系,重辈分尊卑 • 例如: • 宗教信仰: 东西方文化在宗教信仰与历史典故中, 存在着 极大的差异. 西方人多信奉基督教, 认为上帝创造一切, 宗 教多有" 圣经" , " 洗礼" , " 修女" , " 教堂" , " 上帝" 等词汇. 而中 国人信奉佛教, 道教, 多有" 玉帝" , " 观音" , " 菩萨" , " 佛主" , " 慈悲为怀" 等宗教词汇. 在中国文化中, 历史典故丰富多彩, 如" 盘古开天" , " 牛郎织女" , " 项庄舞剑" , " 卧薪尝胆" 等等. 在西方文化中, 许多历史典故来源于古希腊和罗马神话及 圣经故事.

中西整体性思维与分析性思维差异在语言中的体现

中西整体性思维与分析性思维差异在语言中的体现

中西整体性思维与分析性思维差异在语言中的体现整体性思维和分析性思维是两种不同的思维模式,源自于不同的文化背景和思维方式。

中西文化在思维模式上存在着明显的差异,这种差异也体现在了语言中。

本文将探讨中西整体性思维与分析性思维在语言中的体现以及两者之间的差异。

一、整体性思维和分析性思维的概念整体性思维和分析性思维是由心理学家尼斯贝特提出的两种不同的思维模式。

整体性思维指的是将事物整体性地看待,并强调事物之间的内在联系和综合性;而分析性思维则是将事物进行分解、分析,并强调事物之间的逻辑关系和因果关系。

整体性思维更倾向于整体、综合、感性的思考方式,而分析性思维更倾向于分析、逻辑、理性的思考方式。

1. 隐喻的使用在中西文化中,隐喻的使用呈现出不同的特点。

在西方文化中,人们通常倾向于用直接的语言表达自己的想法,而在中国文化中,人们更喜欢使用隐喻来表达自己的情感和思想。

这种差异源自于整体性思维和分析性思维的不同。

整体性思维更偏向于表达情感和内在感受,因此更倾向于使用隐喻来表达情感和思想;而分析性思维更偏向于直接、逻辑的表达方式。

2. 表达方式的差异在西方文化中,表达方式更加直接、简洁,注重逻辑性和理性。

人们往往会直接陈述自己的观点和想法,注重理性和逻辑性的表达。

而在中国文化中,人们更注重表达的委婉和含蓄,善于使用客套话和礼貌用语。

这体现了整体性思维更注重人际关系和情感交流,更善于用委婉、含蓄的方式来表达自己的观点和情感。

3. 对事物的认知方式在语言中也可以看出中西文化对事物的认知方式上的差异。

在西方文化中,人们更注重对事物进行分析和归纳,更注重事物之间的逻辑关系和因果关系。

在语言中也更注重对事物的描述和解释,更注重事物的分类和逻辑性的表达。

而在中国文化中,人们更注重对事物的整体认知和综合分析,更善于用隐喻和比喻来描述事物,更注重情感和内在感受。

在语言交流中,了解中西整体性思维和分析性思维的差异对于跨文化交流和沟通十分重要。

浅析中西方文化的差异性

浅析中西方文化的差异性

浅析中西方文化的差异性浅析中西方文化的差异性一.中西方文化差异的内敛性与开放性1.中西方内敛性与开放性的文化差异在语言表达方式上的体现我们中国人要向对方表达意见时往往比较含蓄、内敛,而西方人则会直接地说出来。

举个比较生动的例子吧,一邻居夜晚唱歌的声音很大打扰大家睡觉,他的中国邻居就会去敲门然后委婉地说:我也不睡觉,来听你唱歌。

而他的外国邻居则会开门见山地说:对不起,你的歌声太大打扰我们睡觉了,请你小声一点。

这样对比看来西方语言表达方式的直接和开放显而易见。

2.中西方内敛型与开放性的文化差异在园林建筑风格上的体现中国在园林建筑风格上贵曲折,讲究步换景移,忌一览无余,如苏州园林就以盘环曲折闻名世界,中国人普遍喜欢那种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意境美。

而西方建筑则多是拔地而起,直率张扬,注重表现自我,如高耸入云的哥特式建筑,典型代表是德国科隆大教堂。

3.中西方内敛型与开放性的文化差异在文学上的体现中国文学在表达上也是重含蓄,忌直露,以淡为美。

而西方则比较奔放,会很直接地表现人物的思想感情,以感情激越为胜。

这方面很突出的例子就是对待爱情题材的诗歌上。

中国诗人描写爱情才下眉头,却上心头,始终不把那种爱表达出来,而西方诗人会高喊你是我的太阳,爱情之火烧得我浑身焦灼。

这种直言不讳是中国人很难接受的,产生差异的实质在于彼此的审美取向不同。

也正因为如此本文由收集整理,当我们把某些中国经典文学作品,尤其是诗歌,翻译成英语时往往会狼狈不堪。

因为要把那些含蓄深藏的情感一一挖出来,数明白,不免显得有些奇怪和唐突。

二. 中西方文化差异的形象概括性与实证严谨性1.中西方形象概括性与实证严谨性的文化差异在语言结构上的体现我们中国人说话一般都带有很强的随意性,比如我们见面打招呼时常说:吃了吗?还有如你来了,我走看看吧等简练的语言都反映出中国文化重视思想意念的心领神会,不强求语言形式,注重直观感受和形象概括。

相对来说,西方的语言就较为严谨,例如这个英文句子If you're stuck with someone and feeling tongue-tied,console yourself by remembering that the other person may be feeling as agonized as you.,乍一看语言表达比较繁琐,要一层层分析才能明白意思,反映了西方文化在语言结构上具有很强的严谨性。

中英习语的文化差异及其翻译方法

中英习语的文化差异及其翻译方法

中英习语的文化差异及其翻译方法习语是每个语言都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它们是人们日常交流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语言和文化的体现。

由于中西文化的不同,中英习语之间存在着一些差异。

在进行翻译时,常常会遇到一些难题。

本文将就中英习语的文化差异及其翻译方法进行探讨。

一、中英习语的文化差异中英习语的文化差异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 文化背景差异:中西方文化背景的差异导致了中英习语的不同。

“一箭双雕”在中国习语中表示一举两得,而在英语中可能用“kill two birds with one stone”来表达同样的意思。

2. 传统习惯差异:中西方的传统习惯也影响着习语的表达方式。

“千里之行,始于足下”这个中国谚语,表达了行动的重要性,而在英语中可能会用“a journey of a thousand miles begins with a single step”来表达同样的观念。

3. 历史文化差异:中国拥有悠久的历史和文化,所以中文中的许多习语都源自古代的故事、典故或者传说。

“不翼而飞”就是一例,它出自《诗经》中的《小雅·鹤鸣》:“鹤鸣于九皋,声闻于野。

非不说子,自有先焉。

不翼而飞,沉水而止。

”而在英语中,由于历史文化不同,习语常常与西方的历史和神话有关。

以上内容表明,中英习语的文化差异存在于语言的表达方式、内涵和源头等方面,这给中英习语的翻译带来了一定的难度。

二、中英习语的翻译方法针对中英习语的文化差异,我们在翻译时需要采取一些对应的方法来保持习语的原汁原味,也要使其容易为目标语言的读者接受。

以下是一些翻译方法:1. 直译法直译法是最常见的中英习语翻译方法,它在尽量保留习语原意的基础上,用目标语言中与之相类似的习语来替换。

中文中的“九牛一毛”在英语中可以直译为“a drop in the bucket”。

2. 动态对等法动态对等法是相对灵活的一种翻译方法,它不是简单地对习语进行翻译,而是根据习语的内涵和文化特色,选用目标语言中更具有表现力和文化内涵的习语。

中西语言文化差异体现及成因探析

中西语言文化差异体现及成因探析
502 ) 30 3 ( 广西交通职业 技术学院 , 广西 南宁

要: 文化差异是语 言差异 的根源 , 语言差异是文化差异的外在表 现。中西文化差异体现在语言方 面, 是词 汇 内
涵、 际语 内涵 、 交 习语 内涵和体态语言等方面的不 同, 究其原 因, 探 主要是 由于 中西 民族 生存 环境和பைடு நூலகம்民族精神 生活 不 同
意 , 带 有贬 义 , 在 英语 中却 有 宣 传 、 动 之 意 , 不 但 煽 具
有 明 显 贬 义 ; 汉 语 中 , ma pe 是 很 受 中 国 人 喜 爱 在 “ gi”
正 地 感 兴 趣 。 但 是 , 英 语 中 , W h r r o o 在 “ ee ae y u g —
ig "、 Doy u g owok "、 W h tae y u b s ? 就 n ? “ o ot r ? “ a r o u y ”
不再 是招 呼语或 寒暄语 了 , 变成 了期待 对 方 给予答 而
的 喜 鹊 , 在 英 语 中却 常 常 用 来 比喻 夸 夸 其 谈 之 人 。 而

中西 语 言 文 化 差异 的体 现
娘 、 姨 等 区 分 非 常 细 的 表 达 法 , 西 方 只 有 “ u t 表 而 a n”

词 称 所 有 与 父 母 同 辈 的 女 性 亲 属 。 西 方 人 常 以
( ) 汇 内 涵 的 差 异 一 词
“ . 、 Mr. “ Mi . “ Ms ” 称 呼 不 同 年 龄 的 Mr ” “ s ”、 s ”、 s .
在 论 述 中 西 语 言 文 化 差 异 体 现 的 基 础 上 , 对 其 成 因 试 作粗 浅分 析 。

中西文化差异在语言载体中的体现

中西文化差异在语言载体中的体现

中西文化差异在语言载体中的体现[导读]摘要:语言与文化关系密切。

中西文化差异在词汇层面也有所体现。

本文通过对英汉两种语言中特殊词语的文化内涵的对比,揭示了中西文化间的一些差异。

关键词:特殊词语文化差异文化内涵摘要:语言与文化关系密切。

中西文化差异在词汇层面也有所体现。

本文通过对英汉两种语言中特殊词语的文化内涵的对比,揭示了中西文化间的一些差异。

关键词:特殊词语文化差异文化内涵文化是人类社会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而语言是构成文化的重要因素之一。

文化是语言的土壤,语言是文化的载体,是文化的结晶,是反映文化的一面镜子,而文化又制约着语言形式,它不断将自己的精髓注入到语言之中,成为语言的文化内涵,成为语言表现的基本内容。

而在语言的各要素中,词汇是其基本要素,语言中某些特殊词汇除本身固有的意义外,还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内涵。

它们在特定的文化语境中受到地域环境、社会习俗、价值观念、宗教信仰等因素的影响,所反映的文化内涵是不同的。

本文旨在对英汉两种语言中的部分特殊词汇(如色彩词、动植物词、成语典故等)所蕴含的民族文化特征进行探讨。

一、色彩词语色彩是人类认识世界的重要领域,它们不仅具有物理的本质属性,还有着丰富的文化内涵。

除了表示固有的颜色意义外,它们还有许多象征意义和联想意义,显露出不同的民族特征和民族文化心理。

由于人类文化共性的作用以及文化相互渗透和趋同,不同民族常常会赋予某一种颜色以相同的象征意义。

然而,尽管英汉民族对自然本色的认识和感受大体一致,但是由于地理环境、民情风俗、思维方式、宗教信仰、民族心理等文化背景以及语言表达方式方面的差异,各种颜色对于不同民族在视觉心理上所引发的联想、象征意义、蕴含的寓意却不尽相同。

yellow(黄色):在中国古代,黄色被看作帝王之色,“黄”在传统文化中主要指“吉利”、“好”,如“黄道吉日”;“黄”也指“失败”、“落空”,如“黄粱美梦”、“那笔买卖黄了”;在现代汉语中,“黄色”还指“淫秽”、“低级趣味”, 如“黄色书刊、黄色录像”。

中西文化差异及语言体现

中西文化差异及语言体现

中西文化差异及语言体现随着全球化的发展,不同文化的碰撞和交流变得越来越普遍。

中西文化因为历史、地理等原因而有许多差异,在语言中也得到了充分的体现。

本文将探讨中西文化差异及其在语言中的体现。

首先,中西文化在价值观念上存在差异。

中西方文化有不同的核心价值观念,这直接影响到人们的行为方式和思维方式。

中华文化注重礼仪和家庭价值观念,强调孔子的“仁”的思想,重视家庭责任和尊重长辈。

而西方文化注重个人主义和自由,强调个体权利和自我实现。

因此,中西文化在处理人际关系和家庭观念上有着差异。

在语言中,中西文化差异体现在词汇和表达方式上。

中华文化注重尊称的使用,如用“您”而非“你”,用“先生”或“女士”而非直呼其名。

这种尊称反映了对长辈和上级的尊敬,也体现了中华文化中的礼让精神。

而在西方文化中,人们更倾向于直呼其名,不那么注重尊称。

另外,中华文化重视面子和谦虚,因此常使用“谢谢”,“不好意思”等表达方式来传达客气和谦虚。

而在西方文化中,直接表达感谢和道歉是更常见的方式。

其次,中西文化在时间观念上存在差异。

中华文化注重历史和传统,时间观念相对较为长远,有着“天人合一”的思想。

因此,在交流中会使用较多的成语和典故,以警示人们注重历史经验教训。

而在西方文化中,时间观念相对较为短暂,注重即时和效率。

因此,在交流中会更加直接和实用,少使用成语和典故。

在语言中,中西文化差异体现在时间表达方式上。

中华文化中常使用“明天”、“后天”、“大后天”等词汇来表示近期与时间相关的事物。

而在西方文化中,常使用“tomorrow”、“the day after tomorrow”等词汇来表示相同的意思。

这反映出中西方在时间观念上的不同。

中西文化差异还体现在态度和沟通方式上。

中华文化注重间接、含蓄、非言语的沟通方式。

在交流中,人们常使用肢体语言、眼神和微笑来传达信息。

而在西方文化中,人们更倾向于直接和明确的沟通方式,更注重言语的准确和详细。

在语言中,中西文化差异体现在隐喻和比喻的使用上。

汉语与英语的差异

汉语与英语的差异

中西文化差异及其在英汉语法上的体现我的日记2008-01-05 21:42:00 阅读142 评论0 字号:大中小订阅一、引言:英汉两种语言是从不同的传统文化中孕育而来的,脱离了中西两种传统文化,便不可能理解英汉两种语言的语法特点、思维方式及价值观念的取向等。

因中西文化存在显著差异,导致英汉两种语言语法特点迥异,也折射出英汉两种语言鲜明的民族性和历史性的特征。

正如平洪(1999)《语言结构和文化结构》一文中所说:语言和文化是两个关系密切的结构。

每个民族都有自己的语言和文化。

语言使文化得以发展和传播,文化又影响和渗入语言结构的各个部分。

语言反映文化,同时又受到文化的制约。

文化与语言的这种密切关系都可以在语言结构的音系、语法和词汇系统中明确地找到。

二、中国传统文化的特征及其对汉语语法的影响汉语是汉民族在长期共同劳动生活中创造出来的。

汉语无论从文字还是从语法上无不与中国传统文化有着密切的联系。

中国长期以来是儒家思想占据统治地位,儒家思想提倡“以类和之,天人和一也”(董仲舒)的天人合一思想,发展到宋代程朱理学认为“物我合一”,“仁者以天地万物为一体”。

(宋·程颐、朱熹)这种思想体现了人们长期以来对自然规律的顺从和对自然的迷惘、崇拜。

因而汉语常常有脱离物质基础和现实的情况,不求语法上的逻辑严谨,甚至出现一些完全不符合客观事物逻辑的语法,滋生一种主观猜测、富于想象的文化心态。

中国人信奉儒家思想,讲究中庸之道,发表看法时总是用一些模棱两可的字眼来表达自己的思想,使汉语成为一种“含而不露”、“过犹不及”的语言。

由于这些传统文化的影响,使中国人的思维具有重综合轻分析,重归纳轻演绎的特征。

正如贾玉新教授所言:“在中国天人合一的思想指导和影响下,在思想意识、思维模式以及言语观方面都倾向于求整体、求笼统、求综合和知觉上重直觉,迥异于美国人或西方人的思维方式和言语观。

”例如::救火、抓效率、抢速度、吃食堂、看医生、晒太阳、恢复疲劳、等,这些动宾结构与客观事物的逻辑完全不符,然而它们又约定俗成地成为现代汉语中的常用语言。

《2024年跨文化交际视角下的中西文化差异简论——以电影《别告诉她》为例》范文

《2024年跨文化交际视角下的中西文化差异简论——以电影《别告诉她》为例》范文

《跨文化交际视角下的中西文化差异简论——以电影《别告诉她》为例》篇一一、引言跨文化交际,指不同文化背景的个体之间通过符号、语言或非语言信息进行的交流。

在全球化的今天,理解不同文化间的差异显得尤为重要。

电影作为一种艺术形式,常常是反映和传播文化的媒介。

本文以电影《别告诉她》为例,从跨文化交际的视角出发,探讨中西文化差异。

二、中西文化的差异1. 家庭观念在中国文化中,家庭观念十分强烈。

家庭成员之间的相互关心、支持、依存度较高,是维系社会和谐的基础。

而西方家庭观念中更加强调个体的独立性和自由性。

在电影《别告诉她》中,家庭观念的差异在剧情发展中表现得淋漓尽致。

中国家庭在面对重大事件时,往往选择以家庭为中心,共同面对困难。

而西方家庭则更倾向于尊重个体的选择和决定。

2. 社交礼仪中西方的社交礼仪存在显著的差异。

中国人重视谦逊和面子,通常采用含蓄的交流方式,尊重他人,表达谦逊;而西方人则更加直接、坦率。

在电影中,我们可以看到中西方在社交礼仪上的差异如何影响人物之间的交流和互动。

3. 价值观中西方的价值观也存在差异。

中国文化注重集体主义,强调社会和谐、尊重长辈、重视传统等;而西方文化则更加注重个人主义,强调个人权利、自由和平等。

这些价值观的差异在电影中通过人物的行为、语言和思想等方面得以体现。

三、电影《别告诉她》中的文化差异体现电影《别告诉她》通过讲述一个关于家庭、亲情和文化的故事,展示了中西方文化差异的多个方面。

影片中的主人公们在面对家庭、社会和文化的压力时,展现了不同的价值观和行为方式。

这些差异不仅体现在人物的行为和语言上,还体现在影片的叙事方式和视觉风格上。

通过这部电影,我们可以更加深入地了解中西方文化的差异。

四、跨文化交际的重要性在全球化背景下,跨文化交际的重要性日益凸显。

了解不同文化间的差异和共同点,有助于我们更好地与不同文化背景的人进行交流和合作。

通过跨文化交际,我们可以增进相互理解和尊重,避免误解和冲突。

中西整体性思维与分析性思维差异在语言中的体现

中西整体性思维与分析性思维差异在语言中的体现

中西整体性思维与分析性思维差异在语言中的体现中西文化中,整体性思维和分析性思维是两个重要的思维模式。

整体性思维强调整体和关系,而分析性思维强调部分和分离。

这两种思维模式在语言中有明显的差异。

一、词汇和语法结构中文是属于整体性思维的语言,因此在词汇和语法结构上呈现出整体性思维的特点。

例如,在中文中一个词可以包含多种不同的含义,这些含义有时候是相互关联的。

而在分析性思维的语言中,词语通常只有一种含义,且含义十分明确。

此外,中文中语法结构也呈现出整体性思维的特点。

例如,在中文中一个句子可以缺少主语或宾语,但仍然可以很清晰地表达意思。

这与分析性思维的语言不同,分析性思维的语言中,主语和宾语是不可或缺的语法成分。

二、比喻和象征中文是一个比较象征性的语言,比喻和象征经常被用来表达抽象的概念或情感。

例如,在中文中“花开富贵”这个比喻可以表示一个人的品德和事业的发展,而这个比喻的意义可能需要在具体语境中进行理解。

相比之下,分析性思维的语言通常更注重文字的字面意义。

三、逻辑和推理中文中的语言逻辑和推理往往是通过语言组块和词语之间的关系来表达的。

例如,一个中文句子中的各个部分往往是通过语境中的关系来达到逻辑和文本上的连贯性的。

而在分析性思维的语言中,逻辑和推理通常是通过形式逻辑和严格的语法规则来实现的。

四、讲故事的方式中文讲故事的方式通常是以正被讲故事的事件为中心,然后通过迂回的方式展开,最后再回到故事的主题。

与此相比,分析性思维的语言通常注重逻辑和直线式的叙述。

总结中西文化中的整体性思维和分析性思维都有自己的优缺点,各具特色。

理解它们在语言中的体现对于跨文化交流以及区分不同语言的思维特点都有着很重要的作用。

东西方文化差异在交际语言中的表现_郝璐璐

东西方文化差异在交际语言中的表现_郝璐璐

5下 2014年 第15期(总第461期)CHINESE & FOREIGN ENTREPRENEURS246【广角镜】 Wide-angle Lens一、东西方文化差异在交际语言中的主要表现1.东西方称谓用语的文化差异所谓称谓用语即是对对方的一种称呼,受各国文化背景和风俗习惯等差异因素的影响,致使各国名族地区所形成的称谓用语系统不尽相同,这只要体现在称谓用语的字数和指称的范围差异比较大。

在西方社会一般崇尚“人为本,名为用”的价值观念,例如:在西方家庭中的英语称呼就直呼其名;或是在上级与下级、长辈与晚辈等之间均可以直呼其名,因为他们认为这是在表达亲密情感。

这就与东方的中国称谓大相径庭,东方文化自古以来就承载着“重名分,讲人伦”的传统伦理思想,懂礼节而行,称谓用语上有明显辈分之分,例如:父母不能直呼其名(当然在中国也是有一些特殊地区风俗习惯和家庭因素而直呼父母名字)、而对于长辈更是不能直呼名字,一般得以老爷爷、老奶奶等称呼,如果直呼名字,就会被论及谁家的孩子没礼貌。

另外在中国的“老”也是有其特别的含义,其代表着见识广阔、聪明而又智慧,而在西方,若在他们的姓之前加上“old”进行称谓,就显得多此一举,会适得其反,会惹恼对方,因为这样的称呼在一定意义上是暗讽他们进入风烛残年、失去了斗志和活力。

具体东方与西方对长辈称谓用语的文化差异如表1所示。

东西方文化差异在交际语言中的表现郝璐璐(洛阳师范学院外国语学院,河南 洛阳 471000)摘 要:语言是人类历史和文化的结晶产物,其目的是为了促进交际。

本文从三部分来做论述和分析:第一部分为东西方文化差异在交际语言中的主要表现;第二部分为东西方文化差异对交际语言影响的原因;第三部分为避免东西方文化差异对交际语言影响的对策。

关键词:文化差异;交际语言;表现中图分类号:H0-0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0-8772(2014)15-0246-02表1 东西方称谓用语的文化差异称谓用语方面家人、亲戚用语社交称谓用语取名方面东方(以中国为例)爸爸、妈妈、伯父、爷爷、奶奶叔叔、阿姨、舅舅、姐姐、哥哥等等先生、小姐、大哥、大姐等古代尤其忌讳晚辈的名字与长辈的相同,相同在一定意义上是不尊敬;而特别是封建时候,名字是不能和皇帝或是有权势的人谐音或是同音西方(以美国、英国为例)一般不用father、mother、uncle 等,而是可以直接称呼其名Mr、Mrs、Miss、Sir、Madam 等,但在不是非常正式场合下,不管是上级与下级还是长辈与晚辈等,也是可以直呼其名在美国用名人的名字给孩子命名,不仅不会引起麻烦,相反会引以为傲。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目录一、中西文化差异 (4)(一)地域差异 (4)1、中国所处的地形地貌 (4)2、西方文化发展的地域环境 (5)(二)中西方民族发展的差异 (6)1、中国民族发展 (6)2、西方民族发展 (6)(三)、政治制度差异 (6)1、中国社会制度发展 (6)2、西方社会制度发展 (7)(四)、教育方式差异 (7)(五)、哲学上的差异 (8)(六)、饮食方面的差异 (9)二文化是什么 (10)三中西方文化差异的语言体现 (11)中西文化差异与语言体现摘要中西方不同历史背景和发展进程导致中西文化存在着差异,伴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中国与西方其他国家之间的交往越来越密,同时,中西方的经济文化的联系也越密切。

而经济文化的交流渠道是语言,语言与文化是密不可分的,因而有“文化差异与语言体现”这一议题。

关键词:文化差异生活习惯语言体现引言本文是通过对中西方文化之间具体的差异而展开论述。

论述的内容有地域差异、民族发展差异、政治制度差异等,再从语言的具体表达的不同方式来说明中西方的文化差异。

论述中西方的差异主要是为了更多地了解西方文化。

通过了解西方文化,我们可以为学习英语夯实基础。

一、中西文化差异(一)地域差异1、中国所处的地形地貌在人类文化发展的历史中,地理环境是人类文化赖以发生、发展的物质条件。

世界上的古代文明几乎都诞生于北半球温带大陆。

北半球陆地面积较大,相互毗连,由西向东形成了墨西哥文明、地中海文明、两河流域文明、印度河流域文明和黄河—长江流域文明,而中国位于北半球文明带的最东端。

中国地处欧亚大陆的东端,中国的东部是浩瀚的太平洋,渤海、黄海、东海和南海构成了大陆东部的边缘海,但是在古代中国,海上交通大多局限于近海,有时借助季风,往返于朝鲜半岛、日本列岛之间。

虽然在中国历史上曾经有过郑和下西洋的壮举,但是由于当时闭关锁国的“海禁”政策,导致了中国文化在当时没有进一步融入世界。

中国东濒茫茫沧海,西和北是高山大漠。

从帕米尔高原的东南,由北支喀喇昆仑山——阿尔金山——祁连山和南支喜马拉雅山——横断山包围形成了世界上最高、最大的青藏高原,其平均海拔4000米以上,冰山雪峰,直插云霄,成为中原陆地交通的巨大屏障。

从帕米尔高原向东北,天山——阿尔泰山——萨彦岭——外兴安岭横亘在蒙古高原外围,成为中国西北和北方的一道天然长城。

这两条由帕米尔高原分别向东南和东北延伸的巨大的山脉,对于地处亚欧大陆东端的中国来说,恰恰形成了“入”字形的包围之势,它们构成了西部、北部、东北部封闭中国的骨架。

而在中国的西南山高水险,中缅、中越边境同样山峦连绵,澜沧江、金沙江、乌江等大江从峻岭峡谷中奔腾而下,加上热带丛林瘴疠盛行,风雨水泛,地广人稀,在古代,外界与中国的交往极为困难,使古代中国与外部世界相对隔绝。

中国这种一面临海,其他三面与域外陆路交通极不便利的地理环境,古代中外交通极为困难,大海之隔,崇山峻岭与大漠所阻,无论是海外还是陆地邻邦都难以交往,造成了与外部世界相对隔绝的状态。

一方面,妨碍了中国与外部世界的文化交流;另一方面,也保护了中国文化按其自身规律而自成一统,自我发展。

这样的地域环境造就了中国人以华夏为核心的定势心理。

自古以来,我族就自认为是居于天下之中央,所以也称为中国,把周边地区称为四方。

据《诗经·大雅》曰:“民亦劳止,汔可小康。

惠此中国,以绥四方。

”可见人们以华夏为天下之中央,把聚于华夏的邻邦近域视为夷狄蛮戎。

这样的环境也造就了中国人与自然相融合的关系。

2、西方文化发展的地域环境从历史渊源上来说,西方文化最初的发源地可追溯到位于爱琴海南端入口的克里特岛。

由于克里特岛位于东地中海,它与欧洲、小亚细亚以及非洲均仅仅相隔一段极易航行的海上距离,因此,米诺斯文化与周边地区的文化到表现出一种普遍的相似性和同源性。

由此,文学家和历史学家们通常把米诺斯文明及后出现的迈锡尼文明一起统称为爱琴文明。

爱琴文明的发展地域爱琴海上的岛屿,由于环境并非得天独厚,要人类通过自身的努力去改变,去战胜恶劣的自然环境。

长久以来,人与自然形成了一种相对独立的关系。

(二)中西方民族发展的差异1、中国民族发展早在春秋时代,汉族的前身华夏族就已成为黄河流域的主体民族,以后融合了大量少数民族,成为中华民族的主体和核心,使得中国能够永驻世界民族之林。

2、西方民族发展相对于中国民族的发展,西方民族的发展经过种族之间的不断互相替换。

从黑暗时代米诺斯文明的缔造者和创造迈锡尼文明的希腊人,到成就城邦文化的多利亚人和马其顿王国的昙花一现,再到筑建罗马帝国的罗马人,然后是西方各族的强强发展。

与中国的人与人间的和谐发展、广纳天下、共同进步思想文化相比,西方人的思想趋向于单个种族生存和发展,所以长久以来形成的文明难以被继承。

(三)、政治制度差异1、中国社会制度发展夏、商、周三代是中国国家形成到完善的时期,由遗留有较深的原始氏族社会的痕迹发展到逐渐成熟、完善的分封制制度。

从目的看,是为了巩固奴隶制国家政权。

从具体做法看,帝王把王族、功臣和先代的贵族分封到各地做诸侯,建立诸侯国。

从本质上看,分封制作为一种国家制度,它属于上层建筑,主要是解决统治阶级内部矛盾。

奴隶社会的主要矛盾是奴隶主与奴隶之间的矛盾,奴隶主阶级内部的矛盾是次要矛盾,但次要矛盾有时也居主导地位。

秦皇建立了更加完备的君主专制主义的中央集权制度而且这个制度为后代各朝代筑下了基础,并被不断完善。

秦朝先建立了郡县二级制,西汉吸取秦亡教训实行郡国并行制度,而东汉转为州、郡、县三级。

魏晋南北朝时期,逐步形成三省体制。

隋朝时三省为中央政府最高统治机构。

唐朝时则在此基础上加以完善,实行三省六部制,此举更加加强了中央集权。

到元朝,则实行行省制。

行省的设置加强了中央集权,巩固了多民族国家的统一,是地方行政制度的重大变革,是中国省制的开端。

以上各制度均为各君主加强自身权利而实行的君主专制制度,但时间到了晚清由于西方列强的侵略及资本主义的传播,使得晚清一改往制,行君主立宪制。

2、西方社会制度发展自提秀斯的政治改革,雅典执政官和元老院的出现与成文法的制定,西方人就开始了城邦国家的民主制度。

到法兰西王国的建立,民主制度宣告结束,而新的封建君主专制制度继而产生。

由于后来的资本主义萌芽,产生了君主立宪制制度。

(四)、教育方式差异教育是培养新生一代准备从事社会生活的整个过程,也是人类社会生产经验得以继承发扬的关键环节。

教育在不同的地方、不同的国家有不同的方式和体现。

我国是个拥有几千年文化的国家,教育当然源远流长,思想当然博大精深。

先秦诸子各具特色的思想奠定了中国传统教育思想的基础。

汉以后,儒家思想更成为我国的正统教育主导思想。

儒家的伟大创始人——孔子,是儒家思想引领者,是把儒家思想发扬光大的苦行者,是践行儒家思想的先驱。

他主张“学而优则仕”,有学问的人,就应担当起国家的重担,为君王分忧、为民请命。

孔夫子的教学内容有四,其一为:文、行、忠、信。

即文学、品行、忠诚及信实。

其二为:礼、乐、射、御、书、数,这六艺。

三曰:《书》、《诗》、《礼》、《乐》、《易》、《春秋》,此六书。

而他主张教育分三,道德教育、文化知识和技能技巧。

他的教育方式有因材施教,对于不同的学生要用不同的教育方法,不同的引导方向;有学思结合,知行统一,正如“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学以致用”;有启发诱导,循序渐进,有如“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

伟大教育家的教育可谓高远,令后辈鞭长莫及。

再看今朝,随着社会的发展,教育方式也在不断地发生变化,我国现在的教育越来越走向无底深渊,应试教育的发展使得我国的大部分的优秀传统文化知识在渐渐遗失。

不仅仅如此,应试教育使得学校考试和对知识的透切理解成了我国学生的拿手好戏。

与我国的教育方式相比,西方的教育主要着重学生的实践和锻炼方面的教育。

也由于不同的社会背景和不同的思想文化,我国的家长对孩子的过分溺爱,不得孩子做这些玩那些,每样都危险;对孩子的未来过分担忧,不问愿不愿意、需不需要,就为孩子报奥数,报舞蹈班,夏令营学习班等等,令现在的孩子每天都活在大山下。

压力大、教育注重的方面不同,使学生几乎学不到社会能力。

西方教育注重学生的实际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使得学生对社会的认识程度更加深刻,对自然科学的领会能力更加强大。

当然在一定程度上我国的教育也是有优点的,因为我国的教育重视文化基础,在一定程度上肯定比西方国家的学生更有竞争力。

(五)、哲学上的差异就中国哲学而言,它始于先秦,历史悠久。

从时间方面而言,中国哲学起始时间在西方国家之前,当时的中国哲学较先进于西方国家的哲学。

西方的哲学光大发展于文艺复兴时期,起步相对迟缓,当然发展的深度远远及不上中国的发展,认识度当然也浅于中国的。

中国的哲学分类多,有儒家、道家、墨家、法家、纵横家等等。

在此仅对道家进行论述。

道家,其创始人众说纷纭,一说为老子,即姓李名耳,字伯阳,楚国苦县厉乡曲仁里人,做过周朝“守藏室之史”,老子的道家之言记载于《老子》一书。

他用道来解宇宙万物之变,以为“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无为而治”、“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等等。

从他的思想我们能够从中得知,道家,乃修生养性之派。

主张人与自然相结合一,笑然面对生死祸福。

西方国家的哲学始于希腊城邦时代,西方哲学与中国哲学之所以大不相同,与他们所处的环境有很大的关系。

上文已经说到,西方国家发展环境恶劣,与中国的安逸的环境大不相同,大多发展于岛屿,他们要面临很多环境带来的苦难。

为了生存,他们不得不通过提高自身的能力去面对艰难的生存环境。

长期以来,征服环境的意识在他们的脑袋里面生长发芽、根深蒂固。

但是随着时代的发展,中国帝皇为了加强中央集权,限制人们对哲学科学的探索,将其禁锢于耕耘作土之上,抑制了中国哲学的发展;反观西方国家,随着西方哲学对上帝怀疑,反将注意力倾注于自然,哲学界更趋于理性。

逐渐地,中国的哲学相对地落后于西方国家,对自然的认识也就相对落后于人。

(六)、饮食方面的差异因为地域环境、气候、风俗习惯、生产原材料等等的不同,所以中西方的餐饮文化亦存在很多不同地方。

中国的饮食讲求精、美、情、礼。

精,是对中华饮食文化的内在品质的概括。

孔子说过:“食不厌精,脍不厌细”。

这反映了先民对于饮食的精品意识。

美,体现了饮食文化的审美特征。

孙中山先生讲“辨味不精,则烹调之术不妙”,将对“味”的审美视作烹调的第一要义。

情,这是对中华饮食文化社会心理功能的概括。

吃吃喝喝,不能简单视之,它实际上是人与人之间情感交流的媒介,是一种别开生面的社交活动。

礼,是指饮食活动的礼仪性。

中国饮食讲究“礼,这与我们的传统文化有很大关系。

《礼记·礼运》中说:“夫礼之初,始诸饮食。

”由于中西方思想不同,西方人重视科学饮食,讲求营养搭配,哪种食物富含蛋白质,哪种脂肪多,哪种含维生素丰富等等,还有哪种吃多少适宜,每餐都讲求恰到好处而对色香味则次之。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