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下册第16课 中外的交往与冲突教案02

合集下载

16课中外的交往与冲突教学设计

16课中外的交往与冲突教学设计

人教版七年级下册第16课《中外的交往与冲突》教学设计●课程标准要求1、概述郑和下西洋的史实2、讲述戚继光抗倭等事实,感受中国人民反抗侵略的英勇斗争精神。

●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①了解并掌握郑和下西洋的条件、目的、时间和盛况,分析理解郑和下西洋的历史意义。

培养学生的识图能力、观察和分析图片及史料的能力。

②了解戚继光抗倭的事迹,正确认识戚继光抗倭在中华民族反侵略斗争中的重要地位。

引导学生综合评价戚继光为民族英雄,以提高学生评价历史人物的能力。

③知道葡萄牙攫取在澳门的居住权,欧洲殖民者对我国沿海地区进行的侵略活动。

2、过程与方法①分组讨论通过在地图上指、描或演示郑和下西洋的路线,形成历史的时空概念,观察能力、识图能力和历史想象能力。

②收集与郑和、戚继光有关相关资料,使学生学会从教科书或教科书以外获取信息,学会搜集和运用有效信息思考和能自主探究学习,学会正确分析和评价历史人物。

③通过歌曲《七子之歌》引出澳门问题,结合现实讲述澳门问题的由来及解决。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①郑和是我国也是世界历史上的伟大航海家,郑和下西洋与是世界航海史上的壮举,他的远航增进了我国同亚非各国的交流这些史实,增加学生的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

②学习戚继光抗倭的事迹,初步树立对国家、民族的历史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培养爱国主义情感,感受中国人民反抗侵略的英勇斗争精神。

●教学思路教学重点和难点的处理方法重点:重点是郑和下西洋的史实和戚继光抗倭的事迹。

通过材料、教师制作的多媒体课件演示,通过分析、归纳、比较的方法,由浅入深掌握重点。

难点:本课涉及的时空概念较多,古今地名有差异,给学生的学习带来不便。

难点解决方法:试图通过多媒体教学软件调动学生多种感官的活动,并把历史事件与时间、空间紧密地联系起来,从而使学生形成准确的时空概念。

●教学过程Ⅰ导入新课屏显课件封面(背景音乐:理查德〃克莱德曼《梦中的婚礼》)自我介绍,拉近与学生距离。

同学们,很高兴认识你们。

人教版七年级下册历史《中外交往与冲突》教案2篇

人教版七年级下册历史《中外交往与冲突》教案2篇

人教版七年级下册历史《中外交往与冲突》教案2篇PEP seventh grade history "Sino foreign exchanges and conflict s" teaching plan人教版七年级下册历史《中外交往与冲突》教案2篇前言:历史是对人类社会过去的事件和活动,以及对这些事件行为有系统的记录、研究和诠释。

历史是客观存在的,无论文学家们如何书写历史,历史都以自己的方式存在,不可改变。

是记载和解释作为一系列人类进程历史事件的一门学科。

本教案根据历史课程标准的要求和针对教学对象是高中生群体的特点,将教学诸要素有序安排,确定合适的教学方案的设想和计划、并以启迪发展学生智力为根本目的。

便于学习和使用,本文档下载后内容可按需编辑修改及打印。

本文简要目录如下:【下载该文档后使用Word打开,按住键盘Ctrl键且鼠标单击目录内容即可跳转到对应篇章】1、篇章1:人教版七年级下册历史《中外交往与冲突》教案2、篇章2:中外交往与冲突教学设计篇章1:人教版七年级下册历史《中外交往与冲突》教案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通过引导学生探究郑和下西洋的条件、目的、经过、意义等,使学生了解郑和下西洋的史实,和戚继光抗倭、葡萄牙攫取澳门的居住权等基本史实,掌握明朝对外关系的概况。

过程与方法:通过分析戚继光抗倭取得成功的原因,培养学生综合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通过对戚继光抗倭背景、功绩和取胜原因的学习和分析,引导学生综合评价戚继光为民族英雄,以提高学生评价历史人物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对郑和下西洋、戚继光抗倭等事件的学习,除可向学生进行传统的爱国主义教育外,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人生观和健全的人格。

教学重难点郑和下西洋。

戚继光抗倭。

教学工具多媒体课件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在我国古代史上,从1368年到1644年是明朝统治时期,在这二百七十六年间,中国和世界形势发生了剧变。

明朝前期随着统一的完成和经济的发展,雄才大略的明成祖朱棣继续汉唐对外友好交往的做法,出现了郑和下西洋的千古绝唱,在历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七年级历史下册 第16课中外的交往与冲突教案 人教新课标版 教案

七年级历史下册  第16课中外的交往与冲突教案 人教新课标版 教案

《中外交往与冲突》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1)了解X和下西洋、戚继光抗倭、葡萄牙攫取在澳门的居住权等基本史实,掌握明朝对外关系的概况。

(2)通过观察《X和下西洋纪念邮票》、读《X和下西洋路线图》、《戚继光抗倭图》等图表,培养学生的识图能力、观察和分析图片及史料的能力。

通过分析X和下西洋的影响、戚继光抗倭取得成功的原因,培养学生综合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通过对戚继光抗倭背景、功绩和取胜原因的学习和分析,引导学生正确认识戚继光抗倭在中华民族反侵略斗争中的重要地位,以提高学生评价历史人物的能力。

通过分组活动,培养提高学生合作探究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1)以问题带动学生思考,通过解决一个个问题完成本课的学习。

通过分析图表,培养学生从资料中提取有效信息的能力。

对于疑难问题,通过分组讨论和合作,培养学生主动参与和与他人协作学习的能力。

(2)开展一次探究活动“探寻X和的足迹”。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通过X和远航的盛况所体现的我国古代造船业、航海技术在世界的先进地位,以及X和远航增进我国同亚非各国的友谊这些史实,增加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

(2)通过对X和下西洋、戚继光抗倭等事件的学习,使学生感受X和、戚继光的人格魅力,以形成正确的人生观和健全的人格。

教学重点、难点重点:X和下西洋的史实和戚继光抗倭的事迹。

难点:本课涉及的时空概念较多,古今地名有差异,给学生的学习带来不便。

难点解决方法:试图通过多媒体教学软件调动学生多种感官的活动,并把历史事件与时间、空间紧密地联系起来,从而使学生形成准确的时空概念。

教师准备1、课前从网络上搜集有关资料和图片,精心设计历史问题,制作多媒体教学课件。

2、预设学习过程中可能出现的问题及处理方法。

3、准备教棒。

学生准备1、搜集资料①史学界有关X和下西洋目的有几种说法。

②国内外对X和下西洋意义、影响的评价。

2、了解中亚、东南亚、西亚、北非等地区的基本地理知识。

3、认真预习第16课。

课型与课时安排新授课、一课时教学设计[导入]从上节课开始我们进入了明朝历史的学习,了解了“明朝的建立”及“君主集权的加强”。

七年级历史下册《中外的交往与冲突》教案、教学设计

七年级历史下册《中外的交往与冲突》教案、教学设计
3.设计丰富的课堂活动,如角色扮演、情景模拟等,让学生身临其境地感受历史事件,提高课堂参与度。
4.通过课后阅读、写作、小论文等形式,巩固所学知识,提高学生的历史素养。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培养学生热爱祖国、尊重历史、关注外交的情感态度,增强民族自豪感和责任感。
2.培养学生客观、公正、理性的历史观,学会从历史事件中汲取经验教训,为未来国家的外交关系提供借鉴。
2.帮助学生理解历史事件之间的联系,形成系统化的历史知识体系。
3.引导学生正确评价历史事件,树立正确的历史观。
教学设想:
1.采用多元化的教学手段,如多媒体展示、情景模拟、角色扮演等,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降低学习难度。
2.引导学生从多个角度分析历史事件,培养他们的批判性思维和分析能力。
设问题情境,鼓励学生主动提问、讨论,提高课堂氛围,促进师生互动。
(2)通过小组合作,探讨鸦片战争、八国联军侵华等冲突事件的原因、经过和影响,培养学生的分析能力。
3.课堂讨论与互动:
(1)组织学生进行课堂讨论,分享各自对历史事件的认识和理解。
(2)教师引导学生正确评价历史事件,树立正确的历史观。
4.课后巩固与拓展:
(1)布置课后阅读和写作任务,帮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
(四)课堂练习,500字
1.教师针对本节课的学习内容,设计一些选择题、简答题和论述题,检验学生的学习效果。
2.学生在规定时间内完成练习,教师及时批改并给予反馈。
3.针对练习中出现的问题,教师进行讲解和指导,帮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
(五)总结归纳,500字
1.教师引导学生回顾本节课所学的内容,总结中外交往与冲突的历史事件、特点及其影响。
2.学生回答后,教师总结:“这是丝绸之路的地图,它见证了古代中外交往的繁荣。今天我们将学习《中外的交往与冲突》,了解我国与世界的交流互动。”

七年级历史下册第三单元第16课中外的交往与冲突教案新人教版

七年级历史下册第三单元第16课中外的交往与冲突教案新人教版
七年级历史下册第三单元第16课中外的交往与冲突教案新人教版
科目
授课时间节次
--年—月—日(星期——)第—节
指导教师
授课班级、授课课时
授课题目
(包括教材及章节名称)
七年级历史下册第三单元第16课中外的交往与冲突教案新人教版
课程基本信息
1.课程名称:七年级历史下册第三单元第16课中外的交往与冲突
2.教学年级和班级:七年级下学期
此外,我将在讲解和解释作业时更加细致和清晰,确保学生能够理解和掌握所学知识,避免出现误解和错误。
3.网络资源:引导学生利用网络资源,搜索相关的历史资料和学术成果,拓宽视野,丰富知识,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和信息获取能力。
4.角色扮演:组织学生进行角色扮演,模拟历史场景,让学生身临其境地感受历史人物的思想感情,增强学生的情感体验和人文素养。
5.小组合作:鼓励学生开展小组合作学习,共同完成研究任务,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和团队意识,提高他们的研究和创新能力。
3.学生互评:
-小组讨论:学生可以相互评价在小组讨论中的表现,分享彼此的观点和理解,互相学习和提高。
-展示评价:学生可以对其他小组的展示进行评价,给出自己的看法和建议,以促进学生之间的交流和合作。
4.课后跟进:
-教师可以通过课后跟进的方式了解学生对课堂内容和作业的掌握情况,及时解决学生遇到的问题。
-提供辅导:对于学习有困难的学生,教师可以提供额外的辅导和帮助,以帮助他们理解和掌握所学知识。
简短介绍古代中国与世界各国之间交往与冲突的基本概念和重要性,为接下来的学习打下基础。
2.古代中国与世界各国之间交往与冲突的基础知识讲解(10分钟)
目标:让学生了解古代中国与世界各国之间交往与冲突的基本概念、组成部分和原理。

七年级历史下 第16课中外的交往与冲突教学设计

七年级历史下 第16课中外的交往与冲突教学设计

《中外的交往与冲突》教学设计[课程标准]1、通过本课学习,使学生了解郑和下西洋、戚继光抗倭、葡萄牙攫取澳门的居住权等基本史实,掌握明朝对外关系的概况。

2、通过本课学习,培养学生的试图能力、观察和分析图片及史料的能力。

通过分析戚继光抗倭取得成功的原因,培养学生综合分析的能力。

引导学生综合评价戚继光为民族英雄,以提高学生评价的历史人物的能力。

3、通过郑和远航的盛况所体现的我国古代造船业和航海技术在世界的先进地位,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人生观。

[课型]新授课[教材分析]本课位于《中国历史》七年级下P93——98,明朝建立后,明初的统治者采取了一系列的措施,加强了中央集权。

明前期,是当时世界上最发达的国家之一,郑和七下西洋,同亚非各国的经济和文化交流频繁,属于友好交往;明中后期,国势日渐衰落,倭寇入侵、倭患猖獗,戚继光领导了反侵略的抗倭斗争,并取得了胜利,然而中国与外来侵略势力的矛盾却日益尖锐,于是就有葡萄牙殖民者的入侵,攫取在我国澳门的居住权,并在那里开始了殖民活动。

[学情分析]通过前面的学习,学生已对明朝的政治、经济状况有了大致的了解,有利于本课内容的把握。

但是学生对于郑和下西洋、戚继光抗倭等史实,学生并不十分了解,甚至是一知半解,对欧洲航海家的远洋航行有一定程度的了解。

在此基础上,要尽可能地贴近学生的经验去创设情境,引导学生学习探究。

[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通过引导学生探究郑和下西洋的条件、目的、经过、意义等,使学生了解郑和下西洋的史实,和戚继光抗倭、葡萄牙攫取澳门的居住权等基本史实,掌握明朝对外关系的概况。

过程与方法:通过分析戚继光抗倭取得成功的原因,培养学生综合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通过对戚继光抗倭背景、功绩和取胜原因的学习和分析,引导学生综合评价戚继光为民族英雄,以提高学生评价历史人物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对郑和下西洋、戚继光抗倭等事件的学习,除可向学生进行传统的爱国主义教育外,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人生观和健全的人格。

新课标人教版初中历史七年级下册第16课《 中外的交往与冲突 》精品教案

新课标人教版初中历史七年级下册第16课《 中外的交往与冲突 》精品教案

新课标人教版初中历史七年级下册第16课《中外的交往与冲突》精品教案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了解郑和下西洋、戚继光抗倭、葡萄牙攫取在澳门的居住权等基本史实,掌握明朝对外关系的概况。

过程与方法:通过读图识图,培养学生从资料中提取有效信息的能力。

通过分组讨论和合作,培养学生主动参与和与他人合
作学习的能力。

通过师生评价,使学生的学习逐步达
到高峰。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郑和下西洋、戚继光抗倭的学习,增加学生的民族自
信心和自豪感,加强学生的爱国主义教育,使学生形成
积极正确向上的人生观。

教学重点:郑和下西洋,戚继光抗倭。

教学难点:学生对“西洋”“倭寇”等概念的理解。

教学用具:
多媒体课件
课型:知新课课时:1课时
教学过程:
课前播放《水手》,通过欣赏歌曲放松学生的心情,营造融洽的学习氛围。

课前欣赏图片,使学生在不知不觉中进入本课的学习。

七年级历史下册 第16课 中外的交往与冲突教学设计 新人教版-新人教版初中七年级下册历史教案

七年级历史下册 第16课 中外的交往与冲突教学设计 新人教版-新人教版初中七年级下册历史教案
第16课中外交往和冲突
学 情
分 析
通过前面的学习,学生已对明朝的政治、经济状况有了大致的了解,有利于本课内容的把握。哥伦布发现美洲大陆、X和下西洋、戚继光抗倭等史实,学生并不陌生,有一定程度的了解。
学 习
目 标
通过本课学习,使学生了解X和下西洋、戚继光抗倭、葡萄牙攫取澳门的居住权等基本史实,掌握明朝对外关系的概况。
葡萄牙如何攫取在澳门的居住权?
小结:
板书
课堂练习
畅所欲言
根据课本内容思考、回答,明确本课的学习内容。
首先请学生根据课本内容介绍X和。
学生根据课本内容以及相关材料进行回答。
学生根据提示和老师提供的图片、文字资料进行合理的想象和描述,并且发表自己的观点。
学生根据材料进行分析,阐述自己的感受,从而得出X和下西洋的条件。
教学媒体与 教 具
多媒体
教 学 过 程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导入
猜谜语:《吉祥三宝》打一历史人物
讲授新课:
一、X和下西洋
1介绍X和
采访历史人物
(活动)第一轮采访(采访明成祖)——为什么要派人下西洋?
2、目的:
为了加强同海外各国的联系;
宣扬明朝的国威
出示材料:
材料一:X和下西洋时的船只图片以及文字介绍
X和下西洋是我国当时与世界友好交往的典X,但这一时期不仅有中外间的友好交往,还有一些中外冲突,关于中外冲突具体表现在哪两件事戚继光与戚家军的抗倭过程
3、通过课本上的动脑筋:评价民族英雄戚继光,并和岳飞对比
三、葡萄牙攫取澳门居住权
出示材料:《七子之歌》
(提问)大家知道闻一多爷爷写的这首歌是什么意思吗?
教 学
重难点

历史:人教版七年级下第16课《中外的交往与冲突》教案

历史:人教版七年级下第16课《中外的交往与冲突》教案

第16课中外的交往与冲突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了解郑和下西洋、戚继光抗倭、葡萄牙攫取澳门的居住权等基本史实,掌握明朝对外关系的概况。

通过本课学习,培养学生的识图能力、观察和分析图片及史料的能力。

通过分析戚继光抗倭取得成功的原因,培养学生综合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导读分析、活动探究。

3、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对郑和下西洋、戚继光抗倭等事件的学习,除可向学生进行传统的爱国主义教育外,还可引导学生发现郑和与戚继光这二位历史人物的人格魅力,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人生观和健全的人格。

二、教材简析明朝对外关系中的几件大事有郑和下西洋,戚继光抗倭,葡萄牙攫取在澳门的居住权。

前者属于友好的交往,后两者表现为冲突和战争。

[来源:学优中考网]难点:本课涉及的空间概念较多,学生在世界历史方面的知识储备不足,加上古今地名的叫法不一致,会给学生的学习带来不便。

三、教学准备 [来源:学优中考网][来源:学优中考网][来源:学优中考网]四、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1、请学生中的“故事高手”给同学们讲“小郑和造船”的故事,回答有关问题: [来源:](1)郑和从小立下什么志向?(2)他的志向后来实现了吗?2、教师点拨、导入:一个人追求的目标越高,他的才力发展得就越快,对社会就越有益,郑和就是这样的一个。

同学们,你们知道成年以后的郑和是怎样远航的吗?明代的中外关系中还发生过哪些重大事件?学过下面课文,你就会明白了。

二、讲授新课(一)郑和下西洋 [来源:]1、教师出示《郑和下西洋路线》的挂图,明确地讲解“西洋”的历史范围——明代的西洋,指今文莱以西的东南亚和印度洋沿岸地区。

学生阅读P94地图,同桌之间互相指出西洋的地理位置。

2、学生回答:郑和下西洋的目的和条件是什么?教师适度引导,让学生将新旧知识联系起来。

郑和下西洋的目的有几种观点——政治原因说;经济原因为主说;稳定局势,发展友好说。

然后指出:目前史学界对郑和下西洋的目的争论较多,但都不否认“为了加强同海外各国的联系”这一最基本的目的。

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下册第16课《中外的交往与冲突》教学设计

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下册第16课《中外的交往与冲突》教学设计

七年级下册第16课《中外的交往与冲突》教学设计宋素芹【教案背景】1,面向学生:初中学生 2,学科:中国历史(人教版)3,课时:1课时4,学生课前准备:课前预习本课内容,收集和阅读有关郑和下西洋的一些材料。

5、教师课前准备:多媒体教室及投影设备教学的PPT课件根据课堂教学的需要,利用百度引擎查阅有关郑和和戚继光的视频资料,再现历史让学生直观感受,引发学生的求知探索欲【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掌握郑和下西洋的时间、目的、概况、影响;知道戚继光抗倭;了解葡萄牙攫取在澳门的居住权。

2、能力目标比较郑和下西洋与哥伦布远航,提高学生比较、理解问题的能力。

3、情感目标①通过学习,认识到郑和下西洋是世界航海史上的空前壮举,促进了我国与亚非各国的经济文化交流和友好往来,增强民族自豪感,继承和发扬我国古代人民不畏艰难、敢为人先的精神。

②学习戚继光抗倭事迹,感受中国人民反抗侵略的英勇斗争精神,增强爱国主义情感。

【教材分析】明朝初期统治者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巩固国家,郑和下西洋是在国家富强、科技发达的前提下进行的和平友好交往,标志着我国古代航海事业发展到了顶峰,表现了中国人民英勇无畏的精神。

郑和远航架起了中国同亚非各国友谊的桥梁,同时为人类和谐相处提供了宝贵的历史经验,而且和当今世界和平与发展的主题相吻合,意义深远。

明朝中后期国力衰微,倭寇猖獗,葡萄牙殖民者攫取澳门的居住权,冲突与战争又为近代中国的民族危机作了铺垫。

而戚继光不为名利,以国家和民族安危为己任的强烈爱国主义精神,在我国历史上,每当遭受外敌侵略之际,都会成为一面激励人民的旗帜。

【重点难点分析】重点:郑和下西洋影响至今,意义深远,是一个重点。

戚继光抗倭是我国历史上反抗外来民族侵略的第一次胜利,而他的优秀品质对端正学生的世界观和人生观有积极作用,故确定为另一个重点。

难点:正确评价郑和下西洋。

由于郑和下西洋是为了执行明代初期的对外政策,并不是中国社会经济长期发展的结果,所以没有继续发展下去,其航海活动长期以来并没有得到西方学者的肯定和恰当的评价,但这并不能抹杀郑和远航是史无前例的空前的壮举,以及郑和远航中传递的那种和平交往、睦邻友好的外交理念,这也为当今世界各国的和谐相处提供了宝贵的历史经验。

新人教版初中历史七年级下册第16课《 中外的交往与冲突 》精品教案

新人教版初中历史七年级下册第16课《 中外的交往与冲突 》精品教案

新人教版初中历史七年级下册第16课《中外的交往与冲突》精品教案内容标准:●概述郑和下洋的史实。

●讲述戚继光抗倭等史实,感受中国人民反抗侵略的英勇斗争精神。

一、热点导入:出示2009年感动中国十大人物之一---翟默航海图教师引用颁奖词:古老船队的风帆落下太久,人们已经忘记了大海的模样。

六百年后,他眺望先辈的方向,直挂云帆,向西方出发,从东方归航。

他不想征服,他只是要达成梦想——到海上去!一个人,一张帆,他比我们走得都远。

而在600年前,在浩瀚的的大海里,也有一支当时世界上最大的船队,怀着不同的目的,张帆远航,七下西洋,今天我们就来重温那一段遥远的历史。

导入到新课。

二、出示课题,内容标准:三、落实课标(一)主动交往(友好往来)---郑和下西洋学生任务:1、对照内容标准,读课文,勾画知识点,并完善《同步》自主性探究部分。

2、想象完成随郑和下西洋的经历(答案来源于课本,但不能被课本所局限,创新是一个民族发展的动力)为了加强同海外各国的联系,明成祖派遣郑和下西洋。

我们乘坐时光穿梭机回到了明朝初年,成为郑和的随从,并跟随他经历了一次伟大的西洋之旅。

(旅途路线)所谓西洋就是现在的。

我们的船队从(今)出发,最远到达和。

途中经过占城、榜葛剌、古里、天方等地,这些地方分别是现在的、、、等所在地(各国态度)西洋各国对于我们的到来表示极大欢迎,热情招待了我们。

比如(场景描写)。

(海外贸易)为了表示友好交往的诚意,我们的船上装载了大量的货品,其中包括,深受当地人的喜爱。

而他们也拿出了珍贵的特产给我们,如。

(困难危险)但是我们的旅程并不是一帆风顺的,曾遇到过等困难。

(成功条件)面对困难,郑和率领我们毫不畏惧,最终胜利完成了使命。

你要是问我们为什么能够成功?那我们告诉你,原因是(情感教育)这次旅程虽然艰辛,但是印象深刻,获益良多,给我很多启发。

我觉得。

3、仿照上面的例子,结合课本及内容标准自己再设计一个问题,考考小组其他的同学。

《中外的交往与冲突》的历史教案

《中外的交往与冲突》的历史教案

《中外的交往与冲突》的历史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了解中国古代对外友好交往的历史事件,如丝绸之路、郑和下西洋等。

(2)了解中国古代对外冲突的历史事件,如抗日战争、中印战争等。

(3)掌握中外交往与冲突的原因、过程和影响。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阅读、讨论、分析等方式,提高学生对中外交往与冲突的理解。

(2)培养学生运用历史知识分析问题的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热爱和平、反对战争的价值观。

(2)培养学生对中国历史的自豪感和责任感。

二、教学内容:1. 中国古代对外友好交往的历史事件:(1)丝绸之路的形成与发展。

(2)郑和下西洋的背景、过程和影响。

2. 中国古代对外冲突的历史事件:(1)抗日战争的起因、过程和结果。

(2)中印战争的起因、过程和结果。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中国古代对外友好交往的主要事件及其影响。

(2)中国古代对外冲突的主要事件及其影响。

2. 教学难点:(1)郑和下西洋的航海技术及其对世界航海史的影响。

(2)抗日战争和中印战争的背景及其在国际格局中的地位。

四、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中外交往与冲突的历史事件、背景和影响。

2. 讨论法:分组讨论,让学生发表对中外交往与冲突的看法。

3. 案例分析法:分析具体的中外交往与冲突事件,引导学生深入思考。

五、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提问回答等情况,了解学生的学习状态。

2. 课后作业:布置相关课题的研究作业,评估学生的学习效果。

3. 单元测试:进行单元测试,检验学生对教学内容的掌握程度。

六、教学安排:1. 课时:本课程共需15课时,本章占用5课时。

2. 教学顺序:先讲解中国古代对外友好交往的历史事件,再讲解中国古代对外冲突的历史事件。

七、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丝绸之路的地图和郑和下西洋的图片,引起学生对中外交往的兴趣。

2. 讲解:详细讲解丝绸之路的形成与发展,以及郑和下西洋的背景、过程和影响。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16课中外的交往与冲突
一、教学目标:
1.了解郑和下西洋、戚继光抗倭、葡萄牙攫取澳门的居住权等基本史实
2.培养学生的识图能力、观察和分析图片及史料的能力。

3.增加学生的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

二、教学重点:郑和下西洋和戚继光抗倭。

三、教学难点:郑和成功实现远航的原因。

四、教学方法:
1、比较、讨论法学习历史。

2、幻灯片辅助教学
五、教学过程:
第一步:导入新课
阅读课文“导入框”的内容,思考提出的问题。

第二步:学习新课
知识点一:郑和下西洋
幻灯片出示郑和图像,要求学生阅读教材的正文和小字部分,对郑和作大致了解,教师补充郑和生平资料。

问题①:郑和下西洋的“西洋”是今天的什么地方?郑和远航的目的是什么?
问题②:郑和下西洋是怎样一种盛况呢?完成表格填写(幻灯片出示表格)。

问题③:观察《中国历史地图册》郑和下西洋路线图或教材第94页郑和下西洋路线图,指出:郑和下西洋的出发地,最远到达的地方?
问题④:郑和下西洋能成功远航的原因有哪些?。

问题⑤:在这些众多的成功远航的因素中,郑和下西洋取得巨大成功的根本原因是什么?
问题⑥:今天在亚非许多国家和地区,至今还保存着不少郑和有关的一些遗迹,你知道的有哪些?这些保留下来的遗迹说明了什么问题?
问题⑦:在郑和首航87年后,哥伦布发现了美洲大陆,我们比较一下,从中你能得出什么样的结论?
问题⑧:通过我们前面的自我学习,讨论探究,思考一下,郑和下西洋在历史上有什么影响?
知识点二:戚继光抗倭
出示戚继光像,了解戚继光生平;出示戚继光诗句:“遥知夷岛浮天际,未敢忘危负年华”、“封侯非我意,但愿海波平。

”了解其志向和品德。

问题①:什么是“倭寇”?明政府派谁去进行抗倭斗争?
问题②:戚继光抗倭斗争的历史背景是什么?
问题③:说一说抗倭斗争的简要经过。

(出示幻灯片:抗倭斗争形势图,胜利图)
问题④:戚继光抗倭斗争是我国历史上第一次反抗外来侵略并取得胜利的斗争。

那么,抗倭斗争取胜的原因是什么?
知识点三:葡萄牙攫取在澳门的居住权
学生自己阅读课文相关内容,思考教师提出的问题:
①欧洲殖民者侵略我国沿海地区的时间。

②葡萄牙攫取我国在广东澳门居住权的时间和手段。

③澳门回归的时间你知道吗?
第三步:拓展延伸,深化主题
1.将郑和的航海与同一时期欧洲航海家的航海活动作一简单比较
人物地点时间次数人数船数
郑和下“西洋”1405~1433年7次 27800人大号宝船63艘(共百余艘)
哥伦布到达美洲1492~1504年4次1000~1500人17艘
达•伽马绕过好望角,1497~1498年1次160人4艘(一说3艘)到达印度
2.为什么郑和能成功地实现远航?
客观条件,包括当时经济发展,造船水平的高超,航海技术的掌握,指南针的应用,天文、历史知识的积累等。

主观方面,郑和本人具有吃苦耐劳的精神和英勇无畏的气概,同时他还具有一定的政治经验和组织才能;另外郑和出生在回族家庭,又皈依佛教,熟悉伊斯兰教和佛教教义,西洋各国大都信仰佛教或者伊斯兰教,这也是远洋航行成功的重要条件。

当然,船队中其他成员也是功不可没的。

然而,最重要得是明朝前期国力的强盛时关键所在。

第四步:课堂小结
明朝前期,我国是世界上最发达的国家之一,郑和下西洋同亚非各国的经济和文化的交流频繁,属于友好往来。

明朝中后期,国势日渐衰落,倭寇入侵,倭患猖獗,戚继光领导了反侵略的抗抗倭斗争,并取得了胜利。

然而中国与外来侵略势力的矛盾却日益尖锐,于是就有了葡萄牙殖民者的入侵,他们攫取在我国澳门的居住权,并在那里开始了殖民活动。

后两者表现为冲突与战争。

明代对外交往特点的演变,非常直观地反映了当时处于封建社会末期的中国,在世界范围内已经落后了。

第五步:巩固提高
1.郑和下西洋最根本的原因是()
A.明成祖即位
B.明朝前期,我国是世界上强盛的国家
C.东南沿海地区倭寇的荡平
D.与北方蒙古的交往比较友好
2.明成祖派郑和下西洋的目的是()
A.给皇帝购买外国的贵重物品
B.促进对南洋的开发
C.进一步加强同海外各国的联系
D.发展对外贸易
3.关于郑和下西洋的叙述,不确切的是()
A.郑和船队上装有指南针
B.郑和航海最远到达非洲东海岸和地中海沿岸
C.1405—1433年,郑和七次下西洋
D.比欧洲航海家的远航早半个多世纪
4. 郑和的舰队最远到达的是()
A.红海沿岸和非洲东海岸B.古里和锡兰
C.苏门答腊岛和满刺加D.占城
5.下列关于明朝抗倭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①倭寇是指日本武士②明朝中期我国沿海地区倭患严重③倭寇只在海上骚扰过往商船④戚继光曾率戚家军取得台州大捷
A.①②
B.③④
C.①③
D.②④
6.“遥知夷岛浮天际,未敢忘危负年华出自”()的诗词
A.戚继光
B.岳飞
C.文天祥
D.郑和
7.1553年,攫取在我国澳门广东居住权的是()
A.荷兰殖民者
B.西班牙殖民者
C.英国殖民者
D.葡萄牙殖民者
8. “封候非我意,但愿海波平”是戚继光的名言。

据此,我们应主要学习他的()A.忠君思想B.拒官态度C.军事才能D.爱国精神
9.郑和下西洋和欧洲人开辟新航路都是世界航海史上的壮举。

据此回答
(1)郑和下西洋最远到达哪里?新航路开辟时,航海家家达•伽马到达了亚洲的哪个国家?
(2).郑和下西洋体现了我国外交的什么传统?
【板书设计】
第16课中外的交往与冲突
一、郑和下西洋
1.条件:
2.目的:
3.过程:
4.影响
二、戚继光抗倭
1.背景:
2.时间:
3. 经过:
三、葡萄牙攫取在澳门的居住权
附:参考答案
巩固提高:
1.B
2.C
3.B
4.A
5.C
6.A
7.D
8.D
9.(1)红海沿岸和非洲东海岸印度(2)对外开放。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