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方志书编纂的基本理论与方法

合集下载

地方志基础知识和编写规范

地方志基础知识和编写规范

地方志基础知识和编写规范地方志基础知识和编写规范一、地方志的概念(一)什么是地方志地方志是地方志书及地方志类书的总称。

关于“地方志”的定义,各个不同的历史时期有各种不同的解释。

宋朝的大史学家司马光称地方志为“博物之书”;清朝的方志大师章学诚认为地方志是“一方之全史”;中国历史博物馆研究员、原中国地方史志协会学术顾问傅振伦称“方志是以行政地区为主的历史”,“以地区为主的历史书,名曰方志”;南开大学来新夏教授主编的《方志学概论》中称“方志,或称地方志,是记载一定地区(或行政区划)的自然和社会各个方面的历史与现状的综合性著述”;《辞海》和《辞源》中称“志”为“记事的书或文章”;还有许多知名人士和专家学者称地方志为“一方古今览”、“地方之百科全书”等等。

因此,直至社会主义新方志第一轮志书编纂初期,地方志仍无一个统一的、确切的、为各方各界都接受的概念和定义。

只能说在社会主义新方志第一轮志书编纂初期及以前,人们在各个不同的历史时期,从各个不同的角度对地方志有各种不同的认识。

尽管如此,这些认识还是有一定的共同之处:(1)地域性和记述性。

地方志主要指的就是这一点,“地方志”也称“方志”,“方”就是地域性,说明它有一定的区域范围;“志”就是记述性,古人说“志者,记也”,说明它是以记述为主的。

(2)时间性。

地方志书有一定的断限,但又不同于历史的分期。

(3)门类性。

地方志书按事物的性质分门别类地进行记述,也就是我们今天常说的“横排竖写”。

(4)综合性。

即地方志书要进行综合记述,也就是我们今天所说的志书记述的整体性。

自开展社会主义新方志编纂后,经过20余年的理论探讨和具体实践,至2006年5月18日国务院总理温家宝签署第467号主席令所颁布的《地方志工作条例》中,才正式对地方志书(地方志)有了统一的科学的定义,《地方志工作条例》第三条规定:地方志书,是指全面系统地记述本行政区域自然、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的历史与现状的资料性文献。

方志编纂基本方法提纲

方志编纂基本方法提纲

方志编纂基本方法(提纲)王晖一、志书结构与设计(一)拟定编纂方案凡事预则立。

编纂方案是做好修志工作总体设计的首要环节。

要对编纂宗旨、编纂任务、编纂体例、质量标准、编纂组织、编纂步骤、编纂分工、编纂经费、篇目大纲等事项做出操作性的详细的规定。

(二)拟订志书凡例新志书的凡例大体上由通例、分例和特例组成,通例是原则性条款,分例是技术性条款,特例是说明性条款,总体上包括编纂目的、编纂宗旨(常说指导思想)、时间断限、空间范围、志书内容、志书体例、编纂原则、人物收录、行文规则、资料来源等。

(三)选定框架结构1. 纵向三体结构章节体。

下分“篇(编、卷)、章、节、目” ,条目又分“一、(一)、1、(1)……”几级子目。

条目体。

又称“类目体、纲目体” 。

大类为纲,小类为章节与条目结合体。

此体最佳中国通史》章节与条目结合体目录结构甲编序说第一章文献资料 (1)第一节基本史籍 (1)《史记》(1 )《汉书》(5)《后汉书》(8)《三国志》(1 1 )《汉纪》(12)《后汉纪》(1 3 )《三辐黄图》(4 )《华阳国志》(1 4 )《水经注》(1 5 )第二节史籍佚文的辑本 (15)《东观汉记》(1 5 )《后汉书》(17)章节与条目结合体目录结构(例)第十五篇政党第一章中国共产党xx市委员会第一节党员代表会议代表大会中共xx市第一次代表大会中共xx市第二次代表大会中共xx市第三次代表大会中共xx市第四次代表大会2. 横向三体结构大篇体。

即一级结构分“自然、经济、政治、文化、社会、人物”六至七篇。

小篇体。

即取消大篇体的一级结构“篇(编、卷)”,以社会分工和科学分类为依据,平列“建置、地理、人口、农业、林业……政权、军事、民政、司法……教育、文化、新闻、体育、卫生……民俗、方言、人物”等数十章。

中篇体。

此体是在小篇体的基础上把若干个分量轻的分志合为一志,如“水利电力” 、“司法军事”……此体不合理。

3. 横排逻辑顺序事以类从,类为一志,社会分工与科学分类相结合。

地方志书编纂基本要求

地方志书编纂基本要求

• 2.述。旧志使用亦不多,有也较简略。新志 对这一体裁运用较多,且渐趋完备,成为 不可或缺的部件,且是画龙点睛的部件, 使志书的整体性更强,贯注其中的“识” 是灵魂,无“识”则难驾驭。
• 3.志。这是志书的主体。志书志书,实际是 由不同的分志或专志组成,每一专志的任 务是记述某一特定事物的历史与现状。在 旧志中,分有不同的门类,分类记述,这 些门类的划分,便是现代志书的专志或分 志。一部综合志如……一般都由若干专志 组成。怎样分设专志,是制订篇目的任务。 怎样记述,下面将作专门介绍。
• 4.传。即人物传。这是史志同有的体裁,也 是十分重要的内容。志书人物志一般分传 录表三个层次,要注意的事项有: • 生死、籍贯、标准等。记述的内容,首先 以履历为基础,在此基础之上丰富内容、 丰满个性……
• 5.图。旧志虽技术手段不能与今天相比,但 对图的重视有过于今人。特别重舆地图 (图经的传承),价值很高。今人多注重 图片,舆地图份量相对弱些。今志之图大 致有地图、示意图、图画(少),照片 (多)。注意的是:与正文的呼应,有机 的整体性,各图要素齐全,画面,说明文 字的准确等。
(四)方志的功能
• 志书三大功能:存史、资治、教化。 • 这是古今学者对地方志长期研究形成的广 泛共识,是对方志功能、作用的科学总结。 民国于乃仁称:“一曰备行政官吏省阅,发政施 令得其宜;二曰资学者治史之史料;三曰启发 后进敬恭桑梓之心。”
• 任何事物的实际功能,是由该事物本身内在品质 所决定的,人为地贴上什么功能什么功能的标签 是没有用的。功能能发挥多少,既与事物本身内 在品质有关,也与外在的环境或使用者有关。但 是否具备某种功能,功能强弱程度,只与事物本 身内在品质有关。 • 志书的三大功能是对志书属性的理论总结,而对 于任何某一部具体的志书而言,是否具备这三大 功能,情况则千差万别。志书是否具备这三大功 能,实际就是对志书质量的考量。如何判断具体 某志书是否具备这三大功能,我们可先看看这三 大功能所需要的最基本条件:

编写志书初稿基本方法及常见问题处理

编写志书初稿基本方法及常见问题处理

• 又如:“回顾过去,令人振奋;展望未来, 信心百倍”;“改革开放的春风吹遍大 地”; “海南乡镇企业取得了一些成绩, 但是与先进地区相比还是落后的,差距是 悬殊的。造成落后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但 是主要地由于海南岛地处国防前哨,长期 备战。地方工业落后,基础差,商品经济 不发达,没有大的工业辐射。”此话均属 空话套话,写了则显得累赘。失去志书语 言的简洁性。
• 下面举几个例子进行说明: • 如:(1)总结报告式语言 • 在送来的志稿中有这样写的:“这些私招工人的单
位,违反了劳动法令,必须及时纠正。”在这句话 中“必须及时纠正”明显是领导作批示的口气,如 果说我们想用这个材料来反映当时的这种情况,那 么应改写为:“这些私招工人的单位,违反了劳动 法令,被责令纠正。”
• (4)教科书式写法。
• 如:送来的志稿有这样写的:“年度计划 是根据国家下达的指导性的计划任务和市 场需求编制的年度内有关生产、技术、财 务等方面的计划。”这就是对年度计划作 解释。
• 第二条,行文严谨、朴实、简洁、流畅。 除引文和特殊情况外,以第三人称记述, 不用第一人称。
• 志书是记事、纪实的资料性文献,它的价 值在于真实和科学。这就决定了志书行文 中不能滥用形容词,有什么就记什么,该 详的详,该略的略,尽量做到文约事丰, 同时文字语言还要让群众容易理解和接受。
• (七)录:就是附录,凡门类志中不便收 录而又有存史价值的文件、文稿、名录、 奇闻轶事等,均可收录。
• (八)索引:起指引查阅的作用。因此要 名称概念清楚,标注页码准确。
二、志书的行文规范
(一) 文体、文风要求 • 第一条,志书的记述,除引文外,一律使
用规范的现代语体文记述,不用文言文、 文白相夹的半文言文、方言、土语、俗语 和口头语。不用总结报告、新闻报道、文 学作品、教科书、论文等写法。

编写志书初稿基本方法及常见问题处理

编写志书初稿基本方法及常见问题处理

(五)、时间表述要求
• 第十六条 公历世纪、年代、年、月、日和时刻的 表述,用阿拉伯数字书写,一律按中华人民共和 国1996年6月1日实施的《出版物上数字用法的规 定》第五条执行。 • 如公元前8年不能写成公元前八年。20世纪60年代 不能写成二十世纪六十年代。 • 第十七条 年份不能简写。如1996年不能写成‚96 年‛或‚九六年‛。 • 第十八条 世纪、年代的起迄和人的生卒年用波浪 线连接号‚~‛表示。如:20世纪~30世纪、 1956年~1990年(或1956年至1990年);王国兴 (1894~1975)等。
• 其中的时间是‚1990年至2010年‛,范围是‚白 沙县‛,主体内容是‚普通高中教育基本情况‛, 表格性质是‚统计表‛。表格的右上方要标明表 的计量单位。表格样式统一用经纬线分明,两边 不封边,栏目中要有具体内容,如转页续表,须 在表体上面左侧注明‚续上表‛字样。所有图、 表紧随其文,不在图、表之前标‚附‛字,或 ‚见某某表(图)‛之类的文字。 • 第十三条,文中图统一编号。 • 另外入志图照均须有简练、准确的文字说明。应 注明照片的时间,主要内容,涉及的人物应标出 主要人物的位臵、拍摄者或供稿人(单位)等。
• 在志书中不能出现模糊时间概念的词语, 如‚不久、过去、后来、目前,最近、近 来‛等这种词语,时间书写要准确、具体。 可具体到某年、某月、某日。如‚1965年、 1987年5月、1988年8月1日‛等等。 • 在志稿中也常有出现使用评价语和空泛词 句。 • 评价语。如‚海南乡镇企业取得的初步成 绩,充分显示了它在推动海南经济发展中 的重要地位和作用。‛这种评价语最好慎 用。
• 第七条,今地名使用各级政府审定的标准 地名。历史地名使用当时名称,括注志书 下限时名称。涉及其他行政区域地名的, 其行政隶属关系明确。 • 地名应以本地地名普查办公室核定的地名 为准,不能任意简写或通假。 • 政区名称,如市、区、县、乡、村、街道 等,均按记事当时名称书写。如:1990年 这条街道叫‚人民路‛,2000年改为‚解 放路‛,至2010年还叫解放路,那么应写 成人民路(今解放路)‛。

地方志书编纂的基本理论与方法

地方志书编纂的基本理论与方法

地方志书编纂的基本理论与方法编修地方志是我国的优秀传统,中华民族五千年的文明之所以能够传承下来,一个重要的原由就是绵延不停地编纂地方志。

要编好一部地方志书,第一就要认识掌握地方志书编纂的一些基本理论与方法。

一、地方志书的看法地方志书,简称“方志”“地方志”。

地方,即地区;志,就是“记述、记录”的意思。

即按必定体例全面记录某一期间某一地区的自然、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等方面状况的资料性文件。

2006 年 5 月 18 日,国务院宣布实行的《地方志工作条例》明确规定:地方志包含地方志书和地方综合年鉴,将地方志书定义为“全面系统地记述本行政地区自然、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的历史与现状的资料性文件。

”从这个定义中,能够看出,地方志书记述的对象是“某一个行政地区内的事”;时间范围是“历史和现状” ;性质是“资料性文件” 。

因之,“地区性、时代性、资料性”是地方志书的三大本质属性。

(一)“地区性”。

志书是以地区为记述的重心,也就是说编写地方志书先要确立编纂事物的疆界范围。

这个疆界范围是以行政地区为依照的。

要求志书所记述对象是发生在这个特定地区内的,假如高出这个地区范围,就叫“越境而书” 。

(二)时代性。

志书记述的是某个特准期间发生的事。

如《渭城区志( 1987~ 2010)》,就是以 1987 年设区为记述时间的上限,以 2010 年末为下限,凡是在这个时间界限内的事都属于记述对象。

除在概括、无题小序中为连接首轮志,能够打破上限外,一般状况,不可以任意打破上下限。

(三)资料性。

志书不是散文,不是小说,不是史学论述,也不是教科书,更不是总结报告。

写散文能够大批描绘,抒发感情;写小说能够痴心妄想,任意虚假;教科书能够写定义,讲道理,写总结报告,能够谈论是非得失,谈领会。

志书是照实记述某一事物,它记述的对象是历史上发生的实实在在的事情,是客观存在的,它的内容是科学的、真切的、谨慎的。

二、地方志书的编纂体例体例是书本编纂的基本要求与格式。

地方志书编纂的原则和要求内容

地方志书编纂的原则和要求内容

地方志书编纂的原那么和要求梅森一、体例要求志书体例包括结构、体裁与章法。

它涉与到志书的类型和名称、时连续限、体裁、篇目结构、记事、立传、文体、叙事等方面的要求。

体例是志书编纂的准那么,是表达志书特征的关键。

〔一〕坚持志体横排门类,纵述史实。

除总述卷、分志〔分卷〕概述外,其他正文一般坚持述而不管。

体例科学、规、严谨,适合本分志、分卷容记述的要求。

地方志体例有五个根本特征:1时空界限明确;2事以类从,类为一志;3横排竖写,以横为主,宜横那么横,宜纵那么纵;4综合性资料文献为特征,门类齐全,容全面;5述而不管。

坚持这五个根本特征就是坚持了志书体例。

〔二〕体裁运用得当述、记、志、传、图、表、录体裁运用得当,以志为主。

1、总述、综述、概述、无题序〔述体〕〔1〕总述、概述、综述概全貌、概轨迹、概特点。

用概括性语言对事物作全面深入、简洁精当的记述。

注意选择概括性事实、概括性〔含结构性〕数据、概括性的语言。

以述为主,以论为辅,议论力避空泛。

如夹叙夹议,须论从事出,不空喊口号不唱高调。

各个方面〔板块〕的记述,分别遵循顺时记事的原那么。

举要综述,把握重点要点节点和标志性事物与精华事物,不面面俱到。

注意反映事件活动的阶段,说明事物间的在联系,彰明因果。

恰当评说利弊得失。

源于高于各分志、卷容或本分志、卷篇章容。

行文言简意赅、文约事丰,语言流畅,凝练意深。

总述卷对全志容进展概述,分志综述与分志、分卷概述对本局部容进展概述。

〔2〕无题序一般放在篇一级,特殊的,个别的也可以放在章节之下。

对本篇〔或章节〕进展全面概括,包括开展沿革、彰明因果、沟通联系、根本特点、经历教训。

2.大事记、专记、编纂始末〔记体〕〔1〕大事记大事记卷选录大事要得当,要事不漏,既要突出重点,纵不断主线,又要覆盖全面,横不缺要项〔从事条组合后整体看〕。

事条时间、地点、人物〔单位〕、结果等要素齐备。

采用编年体为主,适当结合纪事本末体,分年、月、日记述大事、要事,对于其中在时间上有一定跨度、又是连续性的重大事件,那么采用适当集中记述始末的方式。

地方志稿的编纂方法(2013.9.25)

地方志稿的编纂方法(2013.9.25)

如何编纂地方志稿如何编纂志书,历史上对此有过争论:一种是主要把资料堆砌起来,并一一考证,说明出处,做到每字必有证据,没有撰稿人对资料的主见,被称作是“纂辑之史”。

另一种主张把方志的撰稿过程,视为一种再创作过程。

通过对史料的融会贯通,反映社会各项活动的本质特征,使志书成为大势贯通,提纲挈领、重点突出,事物间内在联系紧凑的著述,读后给人以某种启迪。

此主张延续至今。

地方志书,是指全面系统地记述本行政区域自然、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的历史与现状的资料性文献。

资料性是志书内容特征,是地方志的本质属性。

正志书的资料性,志书才能保持延绵不绝的生命力。

撰写志稿是艰苦的创作过程,绝不是对资料长编进行简单的压缩。

撰稿人须先消化资料,熟悉记述内容,搞清事物发展的来龙去脉,借以理清写作思路,在写作时能驾轻就熟地使用资料,这些都必须依靠撰稿人对资料的深刻把握。

故写志稿前我们要对资料进行认真地整理。

一、资料的整理志稿是以目为基本撰写单元,资料整理要围绕“目”内容展开:①舍弃那些与目标题无关的资料,舍弃那些与党的现行政策不符合的资料、舍弃那些思想错误或政治倾向不对的资料。

②原始资料优先原则。

出现数张反映同一事物的资料,要选录较原始的和详尽的;③删同存异原则。

对同一事物记载有所补充的部分,则依次并列于同一标题之下,使问题说明得更加清楚;④对资料进行初步加工,提升资料的条理性。

如:可以依据资料绘制相关的示意图、结构图等,丰富志书的表述形式。

同一事物文字记载资料少的,除补充搜集相关的口述资料或实物资料外,也可以对零散资料进行汇总和整理,使之形成较为集中的、有条理性的内容。

资料整理时,可适当加入编者按、必要的述评或注释等,连接有因果关系的每件事,以反映事情的关联度;用一些过渡性语言,说明没有因果关系的资料之间的关系。

但要注意:严格区分原始资料和编者语言,不要将编者语言与原始资料混淆。

(详见:《烟草志》资料整理示例)资料整理的另外一个目的,是为了检查资料是否齐全、完备。

方志编纂基本理论与方法

方志编纂基本理论与方法

方志编纂基本理论与方法安徽省地方志办公室王晖一、方志学基本常识方志是记述某一地方古今各个方面或某一方面情况的资料性科学文献。

记述各个方面情况的为总志,记述某一方面情况的为专志。

方志概念诞生于周,方志的雏形地记、地志萌芽于秦汉,郡书起于汉晋,图经演变于隋唐,方志定型于两宋,盛行于元明清,空前发展到当代,已历经3000余年历史。

(一)方志概念“方志”一词最早见于《周礼》。

“方”同“邦”,在商代、周初是对周围少数部族的称呼,如当时将西北方少数民族称鬼方。

中国古代国家最初形态是部族式邦国和小国寡民式的方国。

西周王朝,周公旦摄政时封邦建立71个方国,总结夏殷的统治经验,制作典章礼乐各种制度,汇编成《周官》,汉代古文经学家将其改名《周礼》。

《周礼·春官》记载:“外史掌书外令,掌四方之志。

”“小史掌邦国之志。

”四方即指诸侯方国。

《周礼·地官》记载:“诵训掌道方志,以诏观事。

”方志就是方国之志。

东汉郑玄作注:“方志:四方所识久远之事,以告王观博古所识。

”“志”通“识”,又作“誌”,即记述。

方志即方国情况的记述。

《尚书》记载周公摄政六年(公元前1019年)制礼作乐,以此推算,“方志”概念诞生至今已有3000余年。

(二)方志与史志与史在不同的阶段存在不同的关系。

1.古方志就是古国史。

《后汉书·西域传》提到西域有“二汉方志”,但先秦至西汉的方志已全部失传。

“古方志”到底是什么书,郑玄《周礼注疏》曰:“志,记也。

谓若鲁之《春秋》、晋之《乘》、楚之《梼杌》。

”近代傅振伦认为:“墨子所称燕宋齐周等春秋及百国春秋,孔子所见百二十国宝书,皆周外史所掌四方之志也。

”宋人郑樵说:“古者记事之史,谓之志。

”清代章学诚认为:“外史掌四方之志……是一国之全史也。

”近代梁启超说:“最古之史,实为方志。

”众多史志学家认为方志是最古之史,是因为“在司马迁当时,大家只知道有经学、子学、文学这些观念,而没有史学的独立观念。

方志编纂基本方法提纲

方志编纂基本方法提纲

方志编纂基本方法(提纲)王晖一、志书结构与设计(一)拟定编纂方案凡事预则立。

编纂方案是做好修志工作总体设计的首要环节。

要对编纂宗旨、编纂任务、编纂体例、质量标准、编纂组织、编纂步骤、编纂分工、编纂经费、篇目大纲等事项做出操作性的详细的规定。

(二)拟订志书凡例新志书的凡例大体上由通例、分例和特例组成,通例是原则性条款,分例是技术性条款,特例是说明性条款,总体上包括编纂目的、编纂宗旨(常说指导思想)、时间断限、空间范围、志书内容、志书体例、编纂原则、人物收录、行文规则、资料来源等。

(三)选定框架结构1.纵向三体结构章节体。

下分“篇(编、卷)、章、节、目”,条目又分“一、(一)、1、(1)……”几级子目。

条目体。

又称“类目体、纲目体”。

大类为纲,小类为目。

章节与条目结合体。

此体最佳。

《中国通史》章节与条目结合体目录结构甲编序说第一章文献资料 (1)第一节基本史籍 (1)《史记》(1)《汉书》(5)《后汉书》(8)《三国志》(11)《汉纪》(12)《后汉纪》(13)《三辐黄图》(4)《华阳国志》(14)《水经注》(15)第二节史籍佚文的辑本 (15)《东观汉记》(15)《后汉书》(17)章节与条目结合体目录结构(例)第十五篇政党第一章中国共产党××市委员会第一节党员代表会议代表大会中共××市第一次代表大会中共××市第二次代表大会中共××市第三次代表大会中共××市第四次代表大会2.横向三体结构大篇体。

即一级结构分“自然、经济、政治、文化、社会、人物”六至七篇。

小篇体。

即取消大篇体的一级结构“篇(编、卷)”,以社会分工和科学分类为依据,平列“建置、地理、人口、农业、林业……政权、军事、民政、司法……教育、文化、新闻、体育、卫生……民俗、方言、人物”等数十章。

中篇体。

此体是在小篇体的基础上把若干个分量轻的分志合为一志,如“水利电力”、“司法军事”……此体不合理。

地方志经验做法

地方志经验做法

地方志经验做法地方志是一种反映历史文化、经济发展、社会民俗等方面的地方性大型图书。

其编写过程较为繁琐,需要进行大量的资料收集、整理、编撰工作。

以下是一些地方志编写的经验做法。

一、确定写作方向地方志的编写需要先确定其写作方向,包括地域范围、时间跨度、主题范畴等。

同时还要考虑目标读者等因素。

二、资料收集在编写地方志时,收集资料是很重要的一环,这需要多方面的措施。

要广泛开展调查研究,组织地方志调查队伍进行实地考察、问卷调查等方式,了解当地历史、文化、经济、社会等方面的情况。

此外,还可以通过文献资料、图书资料、档案资料等途径获取更详细的信息。

需要注意的是,资料的真实性和准确性至关重要,应尽可能进行多次核实、比对,确保资料的可信度。

三、编写方式地方志的编写需要遵循一定的编写方式,比如先梳理大纲,分章编写。

在具体内容的编写上,应尽可能详实、文字简练,结构清晰,注重事件的时间顺序,确保内容的条理性和逻辑性。

四、地方志出版完成地方志的编撰之后,还要考虑其出版问题。

一方面要找到合适的出版社,另一方面要设计出版样式和封面,注重宣传和推广,使之对读者具有吸引力。

五、保管与更新地方志编写完成之后,还需要对其进行保管与更新。

保管方面,可以考虑通过数字化技术进行保管,确保资料的安全性与完整性。

更新方面,要注意多方面的资料收集,包括实地调研、文献资料等,并根据最新数据更新资料,以使地方志保持准确性和及时性。

总的来说,地方志的编写需要注重合理规划、细致收集资料、精心编写,同时要在出版和保管中注重细节,确保地方志的质量和使用价值。

地方志的基本特征与纂修方法

地方志的基本特征与纂修方法

地方志的基本特征与纂修方法我国历史悠久,文化积淀深厚,很早即誉称为四大文明古国,既然被称为文明古国,就要有文明古国的标志,长城、大运河、故宫、秦始皇兵马佣、三星堆等都是我国古代文明的重要标志,其实除了上述中外闻名的古代建筑和遗存之外,代表我国古代文明的还有一个重要标志那就是浩如烟海的古代典籍。

我国是世界上古代文献保留下来最多的国家,有说十余万种,有说二十多万种。

不管多少,这些典籍都是我国的巨大财富。

之所以我国能将大批古代文献完整的保留下来,应当归功于造纸术和印刷术的发明与推广,而我国正是这两项对人类社会发展与进步产生重大影响的技术发明国。

我国传流下来的古代典籍内容丰富,种类繁冗,其中既有史书、地理书、兵书与农书,也有政书、类书、天文书与占卜之书。

除上述典籍之外,在我国的古代文献里,还有一种特殊体裁的书籍——即倍受瞩目的地方志。

在我国现存的古籍当中,有人估算府志、州志与县志约占我国现存古籍总量的百分之十。

我国现存古籍有十万余种,就是根据现存记述府州县的地方志书数量推算出来的。

但这种统计仅限于府志、州志、县志,如果算上其他各种专志,地方志在我国现存的古籍当中所占比例将会超过百分之十五。

什么是地方志地方志到底是一种什么书,长期以来一直争论不休,有人认为属史书之流,有的认为应入地理书之列,也有的认为地方志乃“史地两性,兼而有之”。

自上世纪80年代开展修志以来,对地方志的属性,出现了很多新观点。

有的认为是“地方百科全书”(朱士嘉《谈谈地方志中的几个问题》);有的认为是“行政管理科学的书”(于希贤《试论中国方志学的一些基本理论问题》);有的认为地方志应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地方信息学”,为“地情之书”(刘伯伦《方志与信息》);而2006年国务院颁布的《地方志工作条例》说“地方志是指全面系统地记述本行政区域自然、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的历史与现状的资料性文献,包括地方志书和地方综合年鉴。

”这些观点或标新,或立异,各执一词。

编纂志书的基本知识

编纂志书的基本知识

编纂志书的基本知识安顺市史志办副主任邹秀英志书体例:著述的编写格式,文章的组织形式,称之为体例。

体例包括体裁和凡例。

(一)凡例:是统一全书体例的规则,要对本书与体例有关的问题,作出具体的规定和说明。

凡例是志书中必备的、独立的重要组成部分。

一般包括以下几方面的内容:1、确定志书的指导思想,编写原则和修志目的。

2、阐明志书的篇目设置和框架结构。

3、确定全志内容。

4、明确断限。

5、交代记述的地域范围。

6、确定大事记记述原则。

7、说明人物主传列表的原则和排列方法。

8、对文体和语言、称谓的规定。

9、对资料依据的要求。

10、对一些特殊问题的说明等等。

制定凡例要求条理要清晰,通常是分条说明,一条一例,把一类问题放入一条内说明,不要把一类问题分列几条,也不要把几类问题归入一条。

凡例确定后,编纂者就必须共同遵守,才能确保全书体例的统一。

读者看志书时,也才能明白其中的规则。

(二)体裁:首届社会主义新方志的体裁包括述、记、志、传、图、表、录七种,并坚持“以志为主,诸体并用”的原则,续修仍延用这七种体裁,并根据记事需要进行丰富和发展。

1、述:即概述,是一个独立的部类,与其他部类是平行并列的关系,不列入章节序列,冠于全书之首。

主要内容和写法:概述就是概而述之,即提纲挈领,概括全书大要,勾勒一方(部门)的大势大略(兴衰起伏),要突出重点,抓住特点,反映优势,简要展望前景,昭示未来,语言简练,叙论结合。

字数控制在全书的百分之一左右为宜。

2、记:即大事记,是专门记述一方(部门)大事、要事、新事的门类。

不列入章节序列,一方综合志的大事记放在“志”前,“概述”之后,而专志和部门志的大事记大都放在“志”后,“附录”之前。

主要内容和写法:编写大事记首先要明确大事的标准,一定要是本地(本专业)的大事、要事、新事、特事,要按标准严格选材,做到大事突出,要事不漏,新事不丢,琐事不记。

大事记的具体收录标准主要包括以下各项:1、行政区域的变动。

地方志编修基本知识

地方志编修基本知识

地方志编修基本知识一、依法修志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各地先后开始“盛世修志”。

2006年5月18日,国务院正式颁布《地方志工作条例》(下称《条例》)。

2008年9月,中国地方志指导小组印发《地方志书质量规定》(下称《规定》)。

《条例》和《规定》是修志的主要法规。

当然,还有《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法》、《云南省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条例》、《中华人民共和国法定计量单位》等也是相关适用法规。

什么是地方志?由于地方志的多源性和源远性,形成了对方志属性的多种说法。

有的说是地理书,有的说是历史书,有的说是地理、历史兼备,至今没有统一的定论。

有人解释为地方志是记述一定地域里的社会、自然的历史和现状的综合性著述。

“一方之全书”、“地方百科全书”。

《条例》第三条描述为:地方志书,是指全面系统地记述本行政区域自然、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的历史与现状的资料性文献。

《条例》第十条规定,地方志书每20年左右编修一次。

水富第一轮修志是1993年,20年过去了,现在是第二轮修志。

如果说第一轮修志是摸索前行,那么,本轮修志则是有章可循。

二、方志体例方志有其自身的体例,《规定》第八条指出志体是“横排门类,纵述史实,述而不论。

”第十一条要求“体裁运用得当,以志为主。

”(一)体裁体裁包括述、记、志、传、图、表、录、索引等,一部志稿几乎都要具备。

述:有的称总述,有的称概述。

“述”也包含一些章节下的无题叙述,即综合性叙述,它简要说明本章节记述的主要内容。

两者在写法上的区别是:《概述》要叙述志稿所记部门或地域事业发展的大势大略,胸怀全局,站在一定的高度,用一定的深度进行阐述。

《概述》是全志中唯一可以适当议论的部类。

既要展示现状,又要把握规律,揭示未来,展望前景。

而章节下的无题叙述,只能综合内容,不能议论。

无题叙述不是必有的,而要看需要,不必要的就直接进行入章节记述。

记:主要是《大事记》,也含《编后记》。

《大事记》—般采用编年体辅以纪事本末体。

志书编写的基本步骤及编纂中需要注意的问题

志书编写的基本步骤及编纂中需要注意的问题

志书编写的基本步骤及编纂中需要注意的问题第一部分志书编写基本原则和方志体裁一、志书编写的基本原则(一)必须坚持正确的指导思想1、坚持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认真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方法,把握重大事件,鉴别历史资料,科学编纂社会主义新方志。

2、遵循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充分反映全市改革开放和经济建设的巨大成就,客观记述经济转型时期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以史为鉴,资政育人,为三个文明建设服务。

3、坚持继承与创新的统一。

要突出志书的时代特点、地方特点和行业特点。

4、树立精品意识,坚持质量第一的观点。

(二)必须严守志体。

一是记述要真实,是什么就记什么,不要妄加分析。

在当记述某一事件时,首先分析发生这一事件的背景和条件,再记事件的发生发展过程,最后总结经验教训,结果写成了史体。

二是要反映规律,但不要总结规律。

只以科学的方法,把各行业各事物的原本始末记述清楚,其中就包含了规律,即使所谓寓规律于记事之中。

研究和总结事物的发展规律,不是志书的任务,而是专门学科、专门论著的任务。

三是只记事业本身,不作专业知识介绍。

编写地方志只需把每一行业、每项事业的发展脉络记述清楚即可,即使电影志非常专业,也不必作专业知识介绍。

四是重在自身行业或事业记述,不记或尽量少记有间接关系的事物。

五是要写出事物的动态,即事物产生、发展的过程,不能把事物记成死的静态的东西。

六是要采取点面结合的记述方法,力避“只见森林不见树木”或“只见树木不见森林”的现象。

(三)必须采用史笔。

史笔也称秉笔直书,是史志家直言记载史实的一种笔法。

采用史笔主要应注意以下3 个方面。

1、文字表述要用史笔。

文字表述采用史笔是对新方志编者的最基本的要求。

一方面语言要简明、准确、流畅,文字要精练、朴实、无华。

行文中要努力做到言简意赅、文约事丰,坚决摒弃浮词,不堆砌辞藻,不故弄玄虚,切忌大话、空话、套话,更不能说假话。

在使用判断词和定语时,要反复斟酌,注意分寸,不用或尽量少用形容词,切不要使用“大约、或许、可能、等不准确的言词和字眼。

地方志编纂方法(一)

地方志编纂方法(一)

地方志编纂方法(一)地方志编纂方法1. 概述地方志是记录地域特色和发展历程的重要文献资料,编纂地方志需要一定的方法和步骤。

本文将详细介绍几种常见的地方志编纂方法。

2. 调研和采集编纂地方志首先需要进行调研和采集工作,以收集地域相关的历史文献、地图、照片等资料。

•查阅历史文献:收集有关该地区历史、文化、风俗习惯等方面的书籍、文献和档案资料,进行系统整理和归纳。

•地方考察:深入实地考察,了解地域特色、风景名胜、社会经济发展情况等具体细节,记录感受和收集背景材料。

•采访当地人:与当地居民、有关部门负责人等进行访谈,了解他们对该地区历史、文化等方面的见解和故事,以获取更多信息。

3. 文献整理和分类在编纂地方志过程中,文献整理和分类是一个重要的环节。

以下是常见的文献整理和分类方法:•时间顺序分类:按时间先后顺序将历史文献进行分类整理,以便于读者了解地域历史的发展过程。

•主题分类:按照地方志记录的内容和主题,将相关的文献进行分类整理,如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等。

•空间分类:根据不同地理区域划分,将文献进行分类整理,比如按城市、乡镇、村庄进行分区。

4. 写作和编辑在收集和整理了足够的素材后,需要进行写作和编辑工作,以形成完整的地方志文章。

•逻辑清晰:文章应该有明确的结构和逻辑,按照时间或空间顺序进行展示,并注明相关的文献和资料来源。

•简明扼要:要注意文字表达简洁明了,避免冗长和累赘的描述,重点突出地区的重要特色和亮点。

•事实准确:编纂地方志应该依据准确的历史资料和事实,避免夸大和虚构。

5. 审定和出版地方志编纂完成后,需要经过专家和有关部门的审定,最终确定正式出版。

•专家审定:将地方志稿件提交给相关领域的专家,进行论证和修改,确保内容准确、权威。

•部门审定:根据地方志编纂的规定,将稿件提交给有关地方政府或出版社审定,确保稿件符合出版要求。

•出版发行:经过审定后,由出版社进行排版和发行,最终使地方志面世,为读者提供参考和学习的文献资料。

地方志书编纂概要与方法

地方志书编纂概要与方法

地方志书编纂概要与方法嘿,朋友们!今天咱就来唠唠地方志书编纂概要与方法这档子事儿。

你说这地方志书像不像一个大宝藏啊!它把一个地方的方方面面都给搜罗起来,有地理风貌、历史沿革、人物风情等等。

编纂地方志书,就像是在拼凑一幅超级大拼图,得细心,还得有耐心。

咱先说说这资料收集吧,那可真是像蜜蜂采蜜一样,得这儿飞飞,那儿停停。

去图书馆翻那些积了灰的老书,找那些知道老故事的爷爷奶奶聊天,把那些散落在各处的宝贝资料都给捡回来。

这可不是一件容易事儿呀,就好像在大海里捞针,但捞到了就特别有成就感,你说是不是?然后呢,整理资料就像是给一群调皮的孩子排排队。

要把它们按照一定的规则、顺序放好,不能乱了套。

这可得有点条理,不能东一榔头西一棒子的。

写的时候呢,得像个会讲故事的人,把那些干巴巴的资料变成一个个生动有趣的故事。

让读的人感觉就像自己在那个地方走了一遭似的。

可不能写得死板板的,那就没意思啦!还有啊,一定要真实!不能瞎编乱造,这可是对历史、对后人负责呢。

就像盖房子,根基得打牢了,不然房子会塌的。

说到这儿,我想起有一次我去参加一个地方志书的编纂工作,那真是忙得晕头转向。

但当看到一本本厚厚的志书摆在面前,心里那个美呀,就像自己种的花儿开了一样。

编纂地方志书啊,其实也是在留住我们的根。

让我们知道自己从哪儿来,要到哪儿去。

这多重要啊!它就像一个时光机,能带我们回到过去,看看先辈们是怎么生活的,怎么奋斗的。

所以啊,大家可别小看了这地方志书编纂。

这可不是随便玩玩的事儿,得用心,得下功夫。

虽然过程可能会有点辛苦,但最后收获的可是满满的自豪和满足呢!咱们都得重视起来,把我们家乡的故事好好地记录下来,让后人也能感受到我们的热爱和情怀。

你们说是不是这个理儿呀?原创不易,请尊重原创,谢谢!。

方志编纂基本理论(提纲)

方志编纂基本理论(提纲)

方志编纂基本理论(提纲)王晖恩格斯说:一个民族要站在科学的最高峰,一刻也不能没有理论思维。

没有理论思维,就会连两件自然的事实也联系不起来,或者连二者之间所存在的联系都无法了解。

一、方志简史方志史是与历史、地理史紧密相连并行发展的。

(一)方志与古史——古方志1. 方志概念诞生于周朝据《周礼》记载:“外史掌书外令,掌四方之志“。

“小史掌邦国之志“。

“诵训掌道方志, 以观诏事。

”《周礼》又称《周官》,今文经学家认为是刘歆伪造,古文经学家认为是周公(公元前1046年前后)所作,其内容是周王室和战国时代各国设官分职的制度汇编。

方志的槪念诞生至今已有3000余年。

2“古方志”就是古国史《周礼》所载“方志“内涵是什么?方是指方域、方国;志,记也。

方志是记方国(地方)之事的书。

方志即方国之志,一国之史,古方志就是古国史。

历史概念诞生晚,所以“古方志”是史之源流。

宋人郑樵:’‘古者记事之史,谓之志。

”淸代章学诚:“志者,古之国史。

I外史掌四方之志,若晋《乘》鲁《春秋》、楚《祷机》之类,是一国之全史也。

“近代梁启超:“最古之史,实为方志。

”3.历史学概念形成于明朝“历史“的形成大约经历以下七个阶段:第一阶段无文字历史,即口述历史。

第二阶段史书没有统一统称。

都属于方志系列。

第三阶段记事之史称之为“志“。

第四阶段记事之史称之为“书”。

第五阶段记事之史称之为“历“。

第六阶段记事之史称之为“史“。

第七阶段将“历”与“史"合二为一称历史。

史书诞生很早,而历史概念形成至今才430多年。

4•史官的“史"不等于史学的“史”方志学家李泰菜说:“史乃官需,非学需。

-商代设垃,原为驻守在外的武官《周礼•春官》之属有内史,执国法及国令之贰。

同时也主管文书、典籍和记事之官,故有大史、小史、内史、外史、御史等名。

汉代以前史官编纂的书不称史,如同淸代翰林编的史书不称翰林一样,史官的“史"不等于史学的“史”。

汉以前只有经学而没有史学概念。

地方志的写作方法和技巧及注意事项

地方志的写作方法和技巧及注意事项

地方志的写作方法和技巧及注意事项一、地方志的文体1997年颁布的《关于地方志编纂工作的规定》指出:“地方志的文体,采用规范的语体文。

”这个规定包含着两层意思:(一)要求新编地方志必须使用现代语体文,而不使用文言文。

现代语体文是用现代汉语的书面形式写成文章,具有通俗易懂,雅俗共赏,容易普及等优点。

(二)要求新编地方志必须使用现代规范语体文。

语体文作为一种语言形式,比口头语言更精确,更条理化,更有逻辑性。

二、写作方法与技巧(一)依时顺序:因立目已比较单一,所以必须按时间顺序由先往后记述,既要记清历史轨迹,又要反映当今现状。

兴衰起伏,错落有致,前后情况,一目了然。

写作中,忌倒叙、插叙、补叙。

但时间比较可以往前推。

(二)跳跃式:从事物的发端记起,选择发展变化较大的年份阶段,用跳跃式的方法垂直记述,直至志书下限。

避免逐年记述形成流水帐,写成年鉴,但也不能跳跃跨度太大,反映不出轨迹。

这样记述条理清楚,要点突出,特点明显,赏心悦目。

(三)记述体:即志体,“据事直书”,以史料为依据,实事求是,平铺直叙。

忌假、大、空、套话。

不能写成领导讲话、总结汇报、通讯报道等套用的公文体。

(四)进行式:即行文中的语法时态要用进行式,表示进行中的动作状态,不用过去式、将来式。

所述事物就如同作者亲眼目睹记在心里一样。

所以,文中不能使用“从前、曾经、想当年、当初、当时、原来、后来、相传、大约、可能、预计、即将”等回忆和预测性的不确定词语。

(五)不加褒贬:即作者站在客观公正的立场,平铺直叙,依实记述,不把个人的观点、情绪、喜好强加于志书。

事物或者人物的好坏善恶要用事实来说明,主观上不议论、不评价,寓议于记述之中。

作者对事物本身不下断语,而是透过史料来反映事物的是非得失,人物的善恶好坏。

在用词中,要尽量用中性词,而不用带有明显的感情色彩的褒贬词。

比如:中共——我党,罪犯——坏人、坏蛋。

(六)不过份修辞:不用比喻、拟人、夸张、形容等修辞手法,语言应是平实记述,用语体文、记述体、陈述句,由时间状语开头,直书其事。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地方志书编纂的基本理论与方法编修地方志是我国的优良传统,中华民族五千年的文明之所以能够传承下来,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连绵不断地编纂地方志。

要编好一部地方志书,首先就要了解掌握地方志书编纂的一些基本理论与方法。

一、地方志书的概念地方志书,简称“方志”“地方志”。

地方,即地域;志,就是“记述、记载”的意思。

即按一定体例全面记载某一时期某一地域的自然、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等方面情况的资料性文献。

2006年5月18日,国务院颁布实施的《地方志工作条例》明确规定:地方志包括地方志书和地方综合年鉴,将地方志书定义为“全面系统地记述本行政区域自然、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的历史与现状的资料性文献。

”从这个定义中,可以看出,地方志书记述的对象是“某一个行政区域的事”;时间围是“历史和现状”;性质是“资料性文献”。

因之,“地域性、时代性、资料性”是地方志书的三大本质属性。

(一)“地域性”。

志书是以地域为记述的重心,也就是说编写地方志书先要确定编纂事物的疆界围。

这个疆界围是以行政区域为依据的。

要求志书所记述对象是发生在这个特定地域的,如果超出这个区域围,就叫“越境而书”。

(二)时代性。

志书记述的是某个特定时期发生的事。

如《渭城区志(1987~2010)》,就是以1987年设区为记述时间的上限,以2010年底为下限,凡是在这个时间界线的事都属于记述对象。

除在概述、无题小序中为衔接首轮志,可以突破上限外,一般情况,不能随意突破上下限。

(三)资料性。

志书不是散文,不是小说,不是史学论述,也不是教科书,更不是总结报告。

写散文可以大量描写,抒发感情;写小说可以胡思乱想,任意虚构;教科书可以写定义,讲道理,写总结报告,可以评论是非得失,谈体会。

志书是如实记述某一事物,它记述的对象是历史上发生的实实在在的事情,是客观存在的,它的容是科学的、真实的、严谨的。

二、地方志书的编纂体例体例是书籍编纂的基本要求与格式。

简单说,体例就是材料的组织形式与编纂方法。

地方志书的体例包括体裁、结构和章法。

(一)体裁。

志书的基本体裁为述、记、志、传、图、表、录、索引8种,以志体为主。

1.述。

述体在志书中主要运用在两个地方:一是志首的概述,也称为概况、综述、总述;二是各编、章下的小序。

概述的容一般是概括全书大要、突出地方优势和特点、点明本地利弊所在、揭示发展规律和未来前景。

编章下的小序有交待说明,概括导引,简介史迹,表现作者的立场观点,使读者受其影响的作用,用法比较灵活。

写法上,可叙可议,无所拘束,角度多变,立意灵活。

二轮志书的小序在志稿中具有两个很突出的作用:一是处理续志和前志容衔接的问题;二是记述编章下带有共同性或普遍性的问题,避免竖写条目时不必要的重复。

2.记。

志书的记主要是大事记和编后记,也可视需要设置专记(专题)。

大事记要求按时间顺序记载本地、本行业的大事、要事、特事。

所谓大事、要事、特事就是关乎全局,在社会上、本部门、本单位、本系统中具有一定影响的事件,就是那些“关国家盛衰,系民生休戚,善可为法,恶可为戒者”的事。

专记的设置要“因事制宜,选题严格,数量适度”。

一般情况下不要随便设专记,设了专记的,选题必须是经过历史沉淀的、具有很强资料价值的容。

编后记重点反映修志始末。

如志书编纂的目的与过程,组织问题的解决方式,资料的来源,对为修志做出贡献人士的感,对各方面的帮助进行感等等。

3.志。

志是志书的主体,最基本的组成部分,是专门记述某一事物或某一事业的历史与现状。

重点反映出事物发展整个过程中的发端、变化和现状,不能缺失主要事物、事物的主要方面和事物发展的重要阶段,必须清晰勾勒出事物的发展变化过程。

志体一般都是以条目作为基本记述单元,把多年发生的同类事件概括为一个条目来记述;条目是以事类名称为题,是一个名词或名词词组,只起区分事类的作用;在写法上,坚持竖写,以时为序,纵述始末,表现为一条线,要求上溯发端、中记演变,下述现状。

4.传。

志书的传体为人物传,是指以人物为中心展开记述的一种体裁。

目前,二轮修志对人物的记述,采取两种方法,一种是设人物专编集中记述,一种是以事系人分散记述。

人物编一般由人物传、人物简介、人物表三部分构成。

对于重要的历史人物,志书中专设人物传记述,但必须坚持“生不立传”的原则。

人物简介只是“略记人物履历及主要事迹,不面面俱到。

”人物表要要素不缺。

“以事系人”就是把人与事、人与物揉在一块记述,人随事出,人随物出。

5.图。

志书的图包括地图、示意图和照片。

图要与正文搭配得当。

地图包括卫星影像图、行政区划图、城区图、资源分布图等,要采用由权威部门制作的地图。

示意图包括曲线图、柱型图、扇型图等统计图。

照片包括彩色和黑白,分文前照和文中插照。

照片要选择精当,能够全面反映本行政区、本行业的发展变化。

对人物照片要严格把关,除人物传、人物简介外,不得使用个人标准照;不可刊载具有广告色彩的照片。

照片要注明时间、地点、事物和需要说明的人物位置及时任职务等。

6.表。

志书表格可分为统计表、一览表、分析表、升降表、对比表等。

表格包括表题、表目、表线、表文、表号和表注六个部分。

表题由单位、时间、事项组成;表号的编法以编、章为单位,用阿拉伯数字,依次排列;表注是解释表格中的某事项的补充文字,排在表的最后一行或表格底线之下,字号应比表字号略小点。

表中的栏目要清,标示要全,数字要准,制作规,表随文走。

表格的形式统一设置为左右开口式。

7.录。

主要指附录,即附于书后或相关章节之后的容。

附录常见有两种用法:一种是将无法列目归类的重要材料,统一编排附于全书之后;另一种是将一些背景材料或传记之文散附在各有关章、节之后,称“小附”或“随文附”。

8.索引。

志书索引分为专题性索引和综合性索引,其作用是方便检索、阅读。

专题性索引是为某一专项容编制的,如人名索引、地名索引、图表索引、事件索引、物产索引等;综合索引是把志书中含有实质意义的容,人、事、物等具有独立意义的概念提炼为标目,按一定排列汇集在一起,如条目索引、容索引。

索引在于实用,分类标准要统一,名称概念要清楚,提炼的标目符合主题原意,附缀正文页码准确。

(二)结构。

是指志书的框架结构,志书一般有章节体和条目体两种结构形式。

1.条目体。

亦称纲目体,是指全书先立若干个大纲,每纲下分诸多细目,现在年鉴多为条目体。

2.章节体。

是首轮修志以来的编写体式,编下有章、章下有节,节下有目,层层统辖,逻辑关系严密,使志书的科学性和整体性更强。

现在的志书基本都是章节体结构。

(三)章法。

主要包括事以类聚、横排竖写、述而不论。

1.事以类聚。

“事以类聚,类为一志”是志书编纂的基本原则。

就是依据记述事物的不同属性或其他特征,分门别类地将各个事物的容安排到一定的位置和空间,科学地、系统地组织起来,形成一个排列有序、组织合理的有机整体。

2.横排竖写。

横排,就是将记述的事物,或按组成的方面,或按构成的要素,或按组合的部分,或按分布的方位进行分项,然后按记述对象的在联系和一定的逻辑关系进行横向排列。

横排时要门类齐全,做到横不缺项。

竖写,就是在横排的框架,各项都按时间顺序纵向撰写,不允许有倒叙、插叙或其他写法。

竖写要写清事物的发端,发展变化和现状,做到纵不断线。

3.述而不论。

志书是客观记述,“寓褒贬于事实的记述之中”,不发表作者的议论,体现作者的观点。

三、地方志书的资料问题地方志书是将某一地或某一行业领域某一事物发生发展的经过如实地记录下来,要如实记录,就要有资料来支撑,所以,编写地方志书,资料是先决条件,没有资料犹如“巧妇难为无米之炊”。

(一)志书对资料的要求1.观点正确。

是指志书所选用的材料要符合党和国家现行的路线、方针、政策和国家的法律法规;符合党和国家关于、著作权、出版、广告等方面的有关规定以及关于民族、和对外关系等方面的法规和政策,维护祖国统一、社会稳定和民族团结。

一部志书编纂的不论怎样好,政治观点不正确,就不是一部合格的志书。

2.全面系统。

全面,是指志书记述一个地方或一个行业,就必须全面反映这个地方或行业各个方面的情况,不能有大的漏项。

系统,是指志书以时间为序记述,不说每个年度情况都有,至少从历史长线的角度,有重大变化、重大转折年份的资料一定要有,以反映出事物发生、发展过程的连贯性、系统性。

3.真实准确。

志书的资料来源必须有依据、有出处,符合客观事实,一就是一,二就是二,经过鉴别、考证、核实,没有虚假的成分。

对于志书资料的“真实”,可以从两个方面来理解。

一方面要求资料不假不伪。

另一方面要求资料要准确地反映事物的本质与现象、主流与支流。

我们不能认为凡是客观存在的都是真实的,有时候,事实并不等于真实,有的事实仅仅反映了事物的现象、或历史发展的支流,因此,必须经过分析研究,区别本质与现象、主流与支流,以体现出事物发展的本质或主流。

对于资料的准确性也可以从两个方面来理解,一方面要准确地反映客观事物的本来面貌,是个什么样子,就记个什么样子,作为编者不渲染、不夸大,不隐匿、不缩水,不以个人好恶来选择材料。

一方面具体到每一个事件发生的时间、地点、人物、经过和结果,以及各种数据资料等,在表述上都要做到一清二楚,前后一致,毫不含糊。

甚至,字词句、标点符号的使用,也要反复推敲,规准确。

4.代表性、权威性。

志书资料的代表性也有两个方面的含义,一方面,就是资料要有特色,特色是指一事物不同于他事物的独有的风格、品质等。

地方志书所要求的特色是指时代特色、地方特色、专业(或行业)特色。

特色是比出来的。

时代特色是通过纵向比较,找出不同历史时期、不同发展阶段的新生事物以及原有事物随时间的推移的变化情况。

地方特色和专业(或行业)特色,则是通过横向比较,找出本地域与其他地域、本专业(或行业)与其他专业(或行业)的不同之处。

特色所指或质的,或量的;有理念上的、法律政策上的、方式方法上的、技术设备上的、规模围上的、语言表述上的等方方面面的表现。

只有通过比较,找出并充分反映它们的特色,才能避免千志一面现象,才能提高志书的学术价值和使用价值。

另一方面就是资料要有典型性。

典型资料是指具有代表性的人或事的资料。

至于权威性,志书是“官书”,所运用的资料是第一手资料,具有权威性。

(二)志书资料的种类1.文字资料,也叫文献资料。

主要包括:一是档案。

各级档案馆(室)所收藏的资料,多是历史活动的记录,是历史活动真实的或曲折的反映。

它们是编写地方志的重要资料来源。

其特点是有较高权威、比较全面、史料丰富、可靠性强、易于搜集。

二是图书。

凡是有关本地区、本部门历史现状的重要容的图书,或是各单位编纂的宣传小册子,某个单项工作的小册子,都应该收集查阅。

三是报刊、。

现在报纸刊物很多,并且各单位都建有,重要活动、重大事件都及时作了报道,这也是历史活动的记录,是修志资料的重要来源。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