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系统的功能的教案

合集下载

生态学与环境保护课教案生态系统的结构与功能研究

生态学与环境保护课教案生态系统的结构与功能研究

生态学与环境保护课教案生态系统的结构与功能研究生态学与环境保护课教案一、引言自然环境的恶化和人类活动的影响越来越引起人们的关注,生态学与环境保护成为了当今社会的热门话题。

了解生态系统的结构与功能是保护环境的基础。

本节课将重点介绍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

二、生态系统的结构1.种群种群是生态学研究的基本单位,是相同物种个体的集合。

引导学生了解种群的概念,并通过实例了解不同种群的特点。

2.群落群落是由多种不同物种组成的生物群体,共同生活在一定空间内。

通过展示图片和视频,引导学生观察并分析不同群落的特点。

三、生态系统的功能1.能量流动能量在生态系统中一直流动和转化,构成了食物链和食物网。

通过示意图和实例,引导学生了解能量流动在生态系统中的重要性。

2.物质循环物质在生态系统内不断循环,包括水循环、碳循环、氮循环等。

通过实地考察或视频展示,让学生深入了解物质循环的过程和重要性。

3.生物多样性维持生物多样性是生态系统稳定和健康的重要标志。

通过讲解和案例分析,让学生认识到生物多样性的价值和保护的重要性。

四、生态系统的保护与可持续发展为了保护生态系统和实现可持续发展,人类需要采取一系列措施。

通过讲解和讨论,引导学生思考如何保护生态系统,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五、课堂实践活动1.小组讨论:请学生分组讨论一个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并就如何保护该生态系统提出具体建议。

鼓励学生提供创新和可行的方案。

2.实地考察:组织学生参观当地的生态系统,例如公园、湿地等,观察并记录所见所闻。

后续课堂上,学生分享他们的观察结果和体会。

六、总结通过本节课的学习, 学生对生态系统的结构与功能有了更深入的了解,并认识到保护生态系统的重要性和紧迫性。

希望通过学习生态学与环境保护课,培养学生的环境意识和保护意识,共同构建美丽的地球家园。

七、拓展阅读为了进一步了解生态系统的结构与功能研究,学生可阅读相关的科普文章、书籍或参观专门的生态展览馆。

这些拓展阅读和实践活动将帮助学生加深对生态学与环境保护的认识。

《生态系统》教案

《生态系统》教案

《生态系统》教案第一章:生态系统的概念与组成1.1 教学目标让学生理解生态系统的概念。

让学生了解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

1.2 教学内容生态系统的定义:在一定区域内,生物和它所生活的环境形成的一个统一的整体。

生态系统的组成:生物部分(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和非生物部分(阳光、空气、水、土壤、温度等)。

1.3 教学活动引入讨论:什么是生态系统?图片展示:森林生态系统、草原生态系统等。

小组活动:学生分组讨论生态系统的组成。

第二章:生态系统的类型与结构2.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不同类型的生态系统。

让学生理解生态系统的结构。

2.2 教学内容生态系统的类型:森林生态系统、草原生态系统、湿地生态系统、海洋生态系统等。

生态系统的结构:生物群落、生物种群、生态位等。

2.3 教学活动图片展示:不同类型的生态系统。

小组活动:学生分组研究不同生态系统的特点。

课堂讨论:生态系统的结构特点。

第三章:生态系统的功能3.1 教学目标让学生理解生态系统的基本功能。

3.2 教学内容生态系统的功能:物质循环、能量流动、信息传递。

3.3 教学活动动画展示:物质循环、能量流动的过程。

小组活动:学生分组讨论生态系统功能的实例。

第四章:生态平衡与生态系统的稳定性4.1 教学目标让学生理解生态平衡的概念。

让学生了解生态系统稳定性的维持。

4.2 教学内容生态平衡:生态系统中各种生物的数量和所占的比例总是维持在相对稳定的状态。

生态系统稳定性:生态系统具有自我调节能力,但有一定的限度。

4.3 教学活动引入讨论:什么是生态平衡?小组活动:学生分组探讨影响生态系统稳定性的因素。

第五章:生态环境问题与保护5.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生态环境面临的问题。

让学生掌握保护生态环境的方法。

5.2 教学内容生态环境问题:森林砍伐、水质污染、物种灭绝等。

生态环境保护:植树造林、节约用水、保护野生动植物等。

5.3 教学活动图片展示:生态环境问题的实例。

小组活动:学生分组讨论保护生态环境的方法。

八年级生物学下册教案

八年级生物学下册教案

八年级生物学下册教案【教学目标】1.让学生了解生态系统的组成、功能和稳定性。

2.培养学生观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提高学生对生态环境保护的意识。

【教学内容】1.生态系统的概念与组成2.生态系统的功能3.生态系统的稳定性4.生态环境的保护【教学重点】1.生态系统的组成和功能2.生态系统的稳定性3.生态环境的保护【教学难点】1.生态系统中各成分的作用2.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原理【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1.通过展示一些生态环境图片,引导学生思考:什么是生态系统?它由哪些部分组成?二、学习生态系统的组成1.学生自主阅读教材,了解生态系统的组成。

2.教师通过提问,引导学生掌握生态系统的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和非生物部分。

三、学习生态系统的功能1.教师通过实例讲解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

2.学生分组讨论:生态系统的功能在实际生活中的体现。

四、学习生态系统的稳定性1.教师通过实例讲解生态系统的稳定性。

2.学生思考:为什么生态系统需要保持稳定?五、学习生态环境的保护1.教师通过实例讲解生态环境问题的严重性。

2.学生讨论:如何保护生态环境?六、课堂小结1.教师引导学生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

2.学生分享自己的收获和感悟。

七、课后作业(课后自主完成)1.列举一个熟悉的生态系统,分析其组成、功能和稳定性。

2.思考:如何在实际生活中保护生态环境?【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引导学生观察、分析和讨论,使学生了解了生态系统的组成、功能和稳定性,提高了学生对生态环境保护的意识。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关注学生的参与度,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帮助学生掌握生态系统的相关知识。

同时,教师还需关注学生的个性化需求,对学生的疑问进行耐心解答,确保教学效果。

重难点补充:一、学习生态系统的组成教学重点:生态系统中各成分的作用教学难点:区分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和非生物部分(教师展示一张森林生态系统的图片)教师:同学们,我们来看这张图片,你们能告诉我这里都有哪些生物?学生甲:老师,我看到有树、草、花。

《生态系统》教案

《生态系统》教案

《生态系统》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生态系统的概念、类型和组成。

2. 使学生掌握生态系统中生物与非生物因素之间的相互关系。

3. 培养学生的环境保护意识和可持续发展观念。

二、教学内容:1. 生态系统的概念:生态系统是由生物群落与无机环境相互作用而形成的统一整体。

2. 生态系统的类型:森林生态系统、草原生态系统、湿地生态系统、农田生态系统、城市生态系统等。

3. 生态系统的组成:生物成分(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和非生物成分(阳光、空气、水、土壤等)。

4. 生物与非生物因素的关系:生物适应环境,生物也能影响环境。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重点:生态系统的概念、类型、组成及生物与非生物因素的关系。

2. 难点:生态系统各组成部分的功能及其相互作用。

四、教学方法:1. 采用问题驱动的教学方式,引导学生主动探究生态系统的奥秘。

2. 利用多媒体课件、图片、实物等教学资源,增强学生的直观感受。

3. 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能力。

4. 开展户外实践活动,让学生亲身体验生态系统的魅力。

五、教学安排:1. 课时:2课时(90分钟)2. 教学步骤:a. 导入新课:通过展示图片或现实案例,引发学生对生态系统的兴趣。

b. 讲解生态系统的基本概念、类型和组成。

c. 分析生物与非生物因素之间的相互关系。

d. 开展小组讨论,让学生举例说明生态系统的实际应用。

e. 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布置课后作业。

教学评价:通过课堂提问、小组讨论、课后作业等方式,评价学生对生态系统知识的掌握程度及环境保护意识。

六、教学活动与实践:1. 组织学生进行校园或周边环境的生态调查,观察并记录不同生态系统的特点和生物多样性。

2. 指导学生进行生态瓶制作,模拟生态系统中各组成部分的关系,观察生态平衡的维持。

3. 开展环境保护主题活动,如植树造林、垃圾分类等,增强学生的环保责任感。

七、课程拓展:1. 邀请环境保护专家进行讲座,分享实际案例,提高学生的环保意识。

2024年高中生物课程标准教案通用

2024年高中生物课程标准教案通用

2024年高中生物课程标准教案通用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2024年高中生物课程标准》第三章“生态系统”,详细内容包括:生态系统的概念、类型及功能;生态系统中物质循环、能量流动的规律;生态平衡及生态系统的稳定性。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掌握生态系统的基本概念、类型及功能,理解生态系统中物质循环、能量流动的规律。

2. 培养学生运用生态学原理分析生态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的生态保护意识。

3. 引导学生关注生态平衡及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培养学生的环保责任感。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教学难点:生态系统中物质循环、能量流动的规律;生态平衡及生态系统的稳定性。

教学重点:生态系统的概念、类型及功能;生态学原理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课件、黑板、粉笔。

2. 学具:笔记本、生物教材、彩色笔。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一些生态系统的图片,引导学生关注生态系统的多样性和美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过程细节:教师播放多媒体课件,学生观看图片,教师提问:“大家知道这些图片展示了哪些生态系统吗?它们有什么特点?”2. 基本概念与类型:讲解生态系统的定义、类型及功能。

过程细节:教师通过PPT展示相关概念,学生做好笔记,教师举例说明不同类型的生态系统。

3. 物质循环与能量流动:讲解生态系统中物质循环、能量流动的规律。

过程细节:教师以食物链为例,讲解能量流动的规律,学生通过随堂练习加深理解。

4. 生态平衡与稳定性:讲解生态平衡及生态系统的稳定性。

过程细节:教师通过案例分析,让学生了解生态平衡的重要性,引导学生关注生态保护。

5. 实践情景引入:讨论现实生活中与生态系统相关的问题,如气候变化、环境污染等。

6. 例题讲解:针对教学难点,讲解典型例题。

过程细节:教师挑选具有代表性的例题,分析解题思路,学生跟随讲解,做好笔记。

7. 随堂练习:布置与教学内容相关的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过程细节:学生独立完成练习题,教师巡回指导,解答学生疑问。

生态系统教案

生态系统教案

生态系统教案生态系统教案1一、生态系统的稳态1.稳态的原因:生态系统具有自我调节能力。

2.调节方式:反馈调节。

(1)反馈调节:当生态系统中的某一成分发生变化的时候,它必然会引起其他成分出现一系列的相应变化,这些变化最终又反过来影响最初发生变化的那种成分,这个过程叫反馈调节。

(2)类型①负反馈:最常见,反馈的结果是抑制和减弱最初发生变化的那种成分所发生的变化。

②正反馈:很少见,加速最初所发生的变化,其作用常常使生态系统远离稳态。

思考:我国蓟县盘山有一片原始森林,那里树木郁郁葱葱,百鸟争鸣,风景秀丽迷人,当地人称之为“八仙桌子”。

科学家去“八仙桌子”调查过,发现那里害虫种类非常多,但是那里却从未出现害虫的大发生,也未造成大的伤害。

试分析其原因。

提示:该地生物种类繁多,营养结构复杂,生态系统的抵抗力稳定性强,各种生物能够保持相对稳定,因此不会发生害虫的大爆发。

3.生态系统的发展趋势:向物种多样化、结构复杂化和功能完善化的方向发展。

二、正确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1.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基础:保持生态系统结构和功能的稳定。

2.人类的活动与稳态的关系:人类的活动除了要讲究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外,还必须特别注意生态效益和生态后果,以便利用自然的同时能基本保持生物圈的稳态。

思考:我国的黄土高原最初是一个森林茂密、郁郁葱葱、山清水秀之处,后来由于人们乱砍滥伐,使生态系统遭到破坏,变成了不毛之地。

近十几年来,政府不断对黄土高原进行治理,生态环境有所改善。

但还没有完全恢复原貌。

试分析以上现象说明了什么问题。

提示: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是有限度的,当外界干扰因素超过这个限度时,生态系统的相对稳定状态就遭到破坏;森林生态系统的恢复力稳定性较差。

合作探究探究一:正确理解生态系统稳定性的概念生态系统和稳定性是生态系统发展到一定阶段,它的结构和功能能够保持相对稳定时,表现出来的保持或恢复自身结构和功能相对稳定的能力。

可从以下几个方面分析:1.稳定性的前提条件只有当生态系统发展到一定阶段,它的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三大功能类群齐全,能量的输入和输出保持稳定,物质的输入和输出相对平衡时才表现出来。

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教案)

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教案)

浙教科学九年级下册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第1课时教学设计
物。

它们是自养生物。

它们制造有机物供给自己,同时也为其他生物提供食物,所以绿色植物被称为生产者,是生态系统中最基本、最关键的生物组成成分,其他生物的生存直接或间接依赖生产者。

视频:生产者
思考与讨论
森林、草原、农田和海洋等生态系统中,作为生产者的生物有哪些?
【森林中的各种乔木、灌木和草本植物,草原中的各种草,农田中的各种农作物和杂草,海洋中的浮游植物等都是生产者。


能量流入植物,储存在有机物中。

视频:消费者
(2)消费者:生态系统中有各种动物,它们不能直接利用太阳能,只能以植物或其他动物为食,称为消费者。

视频:分解者
(3)分解者:细菌、真菌、某些原生动物及腐食性动物(如蚯蚓等),它们能把动植物的尸体、排泄物和残落物等所含的有机物分解为较简单的无机物,供植物再利用,所以被称为分解者。

生态系统中的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的关系如图。

2.生态系统的非生物成分
生态系统中的非生物物质和能量主要包括阳。

23.3《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第2课时教案2

23.3《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第2课时教案2
6.通过学习某些有害物质会通过食物链不断积累,进一步提高环境保护的意识。
教学重点
1.能量流动的过程和特点。
2.物质循环的过程和特点。
教学难点
1.能量流动的过程和特点。
2.物质循环的过程和特点。
教学方法
讲授与讨论相结合。
教学过程
教学内容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课题引入
通过提问回顾上节课的关于生态系统中食物链与食物网的相关问题
物质循环
提问:
生态系统中能量的源头是太阳能,而生态系统中的物质却是由地球提供的。地球为什么能为生物源源不断地提供各种物质呢?比如,生物在不停的呼吸过程中,每天都要消耗大量的氧,为什么我们并未感到大气中的氧不断减少呢?
组织学生分析碳元素是如何在生态系统中循环的。
组织学生汇报结果,讨论、总结物质循环的特点。
一、能量流动
1.能量沿着食物链单向流动并逐级递减。
2.一个营养级传给下一个营养级的能量只有10%—20%。
二、物质循环
组成生物体的物质在生物与无机环境之间往返循环。
思考、回答。
看图,讨论、分析。
在教师的引导下进行思考、讨论并总结。
营养富集
组织学生完成营养富集的游戏,体会某些有害物质会通过食物链不断积累,进行保护环境的教育。
完成游戏、体会、认同。
生态瓶
布置制作生态瓶的任务,组织学生讨论书上的讨论题
讨论,完成生态瓶制作
板书设计:
第3节生态系统的结构与功能(第2课时)
提问:
1.生态系统中为什么需要源源不断的输入太阳能?
2.植食动物是否可以获得生产者固定的全部太阳能?
3.为什么一条食物链一般最多只有5个环节呢?
引导学生分析、讨论、总结能量流动的特点。

初中生物生态系统教案

初中生物生态系统教案

第三节《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教案知识与技能目标过程与方法目标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导入1:同学们,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了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

那么,生态系统各成分之间有什么密切联系呢?这节课,我们一起来学习: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

导入2:同学们应该知道,我们的生命活动需要消耗能量,那么大家知道这些能量是怎样来的吗?我们这节课一起来学习: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

二、问题引导,探究新知1.各种生物之间存有着直接或间接的食物关系(1)活动:分析草原生态系统中局部生物的关系请学生观察课本图234,完成课本71~72页活动问题。

备注学生回答以下问题,教师点拨:①植物通过光合作用合成有机物供各种生物利用。

②动物与植物存有捕食关系——吃与被吃的关系。

③各种动物之间存有捕食关系、竞争关系。

④学生口述,知道不同生物之间通过食物之间关系连接(课件展示答案)课件展示图片,引导学生分析。

(2)什么是食物链?学生自学课本72页,得出:不同生物之间因为食物关系而形成的链条式联系,叫作食物链。

(3)什么是食物网?教师课件展示图片,引导学生结合课本分析:很多食物链彼此交错形成复杂的网状联系,生物之间因为食物关系构成的网状联系,称为食物网。

课件展示食物网图片,教师引导学生分析。

(4)食物链和食物网在生态系统中有何作用?学生自学课本73页,得出:食物链和食物网是生态系统的营养结构基础。

生态系统中的有机物和能量就是通过食物链在生物之间实行运输和传递的。

2.能量沿着食物链单向流动备注(1)活动:讨论水族箱中能量的来源和流动学生阅读课本74页文字,结合图237提供的信息,讨论分析课本活动中的问题。

教师出示答案:①各种动物直接或间接以植物为食。

②太阳;通过光合作用将光能贮存有合成的有机物中。

③能量通过食物链在各种生物之间流动。

④一局部能量在流动中损失。

⑤特点是:单向流动,逐级递减。

(2)生态系统中能量的源头是什么?这些能量是怎样传递的?学生自学课本74-75页,得出:太阳能是所有生物生命活动的能量来源。

生态系统教案

生态系统教案

生态系统优秀教案一、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 了解生态系统的概念、类型和组成。

2. 掌握生态系统中各组成部分之间的关系。

3. 学会运用生态系统原理解决实际问题。

过程与方法:1. 通过观察、调查、实验等方法,探究生态系统的特点和规律。

2. 学会利用资料分析生态系统中的问题,并提出解决方案。

情感态度价值观:1. 增强学生对生态环境保护的意识。

2. 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和责任感。

二、教学内容:第一章:生态系统的概念与类型1.1 生态系统的定义1.2 生态系统的类型1.3 生态系统的组成第二章:生态系统的结构与功能2.1 生态系统的结构2.2 生态系统的功能2.3 生态系统的平衡第三章:生态系统中的生物成分3.1 生产者3.2 消费者3.3 分解者第四章:生态系统中的非生物成分4.1 阳光4.2 空气和水4.3 土壤第五章:人与生态系统5.1 人类活动对生态系统的影响5.2 生态环境保护的重要性5.3 可持续发展策略三、教学方法: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生态系统的奥秘。

2. 利用案例分析法,让学生深入了解生态系统的实际应用。

3. 运用小组讨论法,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和沟通能力。

四、教学评价:1. 课堂问答:检查学生对生态系统基本概念的理解。

2. 课后作业:培养学生运用生态系统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 小组报告:评估学生在团队合作中的表现及对生态环境保护的认识。

五、教学资源:1. 教材:生态系统相关章节。

2. 课件:生态系统的图片、图表、动画等。

3. 视频资料:生态环境破坏与保护的实例。

4. 实践活动材料:观察、调查、实验等所需器材。

六、生态系统中的生产者6.1 植物的光合作用:了解植物如何通过光合作用将阳光、水和二氧化碳转化为有机物,并释放氧气。

6.2 生产者的种类:探讨不同生态系统中的植物种类及其对环境的影响。

6.3 生产者与消费者之间的关系:分析生产者如何支持消费者,以及消费者对生产者的反馈。

生物《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精品教案

生物《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精品教案

生物《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精品教案教案名称:生物《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精品教案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了解生态系统的概念、结构和功能;2.能力目标:能够描述不同生物之间的相互关系,并分析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3.情感目标:培养学生对生态系统的保护意识,关注环境问题。

教学重点:1.了解生态系统的概念和组成;2.掌握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3.理解生物之间的相互关系以及生态系统的稳定性。

教学难点:1.分析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2.探究生物之间的相互关系。

教学过程:一、导入(10分钟)1.引入话题:以生活中的一个现象或问题作为导入,引起学生的兴趣和思考,如:生活中,不同的动植物可以共生并相互依赖,你觉得这是为什么?2.布置任务:让学生分组,讨论并总结不同动植物之间的相互关系,并向全班汇报他们的发现。

二、知识讲解与探究(30分钟)1.讲解生态系统的概念和组成:通过投影仪或板书,向学生介绍生态系统的概念和组成,包括生物群落、生物种群、生物个体、生物生活居所以及其相互之间的关系。

2.探究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让学生观察一幅生态系统的图谱,并讨论其中不同组成部分的结构和功能,如:植被层对土壤的保持、动物对植物的传粉和吃掉植物等。

通过这种探究,让学生理解生态系统是由相互依赖的生物和非生物因素组成的,并能分析其结构和功能。

三、情感教育与实践(20分钟)1.情感教育:向学生介绍生态系统面临的问题,如森林砍伐、水污染等,并引导学生思考如何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

2.动手实践:让学生分组进行小实验,观察植物对于环境的影响,例如水生植物对水质的净化作用。

通过实践,激发学生的环保意识和保护生态系统的行动。

四、巩固与拓展(20分钟)1.巩固:设计一份选择题和填空题卷,检验学生对生态系统的概念、结构和功能的理解。

2.拓展:设计一道开放性问题,要求学生根据所学知识,从生态系统的角度分析其中一种生物的适应特征,并说明其对生态系统的作用。

高中生物教案《生态系统的功能与稳定性》

高中生物教案《生态系统的功能与稳定性》

《生态系统的功能与稳定性》高中生物教案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o理解生态系统的主要功能,包括能量流动、物质循环和信息传递。

o认识生态系统稳定性的概念及其重要性。

o分析影响生态系统稳定性的因素。

2.过程与方法:o通过案例分析和讨论,培养学生的分析、归纳和推理能力。

o通过小组活动,培养学生的合作学习和交流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o认同生态系统功能与稳定性的重要性,增强环境保护意识。

o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精神和批判性思维。

二、教学重难点•重点: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物质循环和稳定性。

•难点:生态系统稳定性与生物多样性的关系。

三、教学准备•生态系统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的示意图。

•生态系统稳定性的案例资料。

•相关练习题和讨论问题。

四、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o回顾生态系统的结构,引出生态系统的功能与稳定性。

o强调生态系统功能与稳定性对生物生存和生态系统平衡的重要性。

2.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o介绍能量流动的概念和过程,包括生产者的光合作用和化能合成,消费者的摄食和能量传递。

o分析能量流动的特点,如逐级递减和能量利用率。

o讨论能量流动对生态系统稳定性的影响。

3.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o讲解物质循环的概念和过程,包括碳循环、氮循环等。

o分析物质循环的特点,如循环性、全球性和可持续性。

o讨论物质循环对生态系统稳定性的作用。

4.生态系统的信息传递o介绍生态系统中的信息传递方式和作用,如物理信息、化学信息和行为信息等。

o分析信息传递对生态系统稳定性的影响,如生物种群的调节和生态系统的平衡。

5.生态系统的稳定性o定义生态系统稳定性的概念,包括抵抗力稳定性和恢复力稳定性。

o分析影响生态系统稳定性的因素,如生物多样性、环境变化和人类活动等。

o讨论生态系统稳定性与生物多样性的关系。

6.小组讨论与合作学习o学生分小组进行讨论,分析生态系统稳定性受到威胁的案例,并提出保护措施。

o小组成员之间互相交流,分享自己的见解和思考,共同解决问题。

《生态系统》教案

《生态系统》教案

《生态系统》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生态系统的概念、组成和类型。

2. 使学生掌握生态系统的基本原理,如生物与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

3. 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提高学生保护生态环境的能力。

二、教学内容1. 生态系统的概念与组成2. 生态系统的类型3. 生态系统的基本原理4. 人类活动对生态系统的影响5. 环保意识与生态保护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生态系统的概念、组成、类型及基本原理。

2. 教学难点:生态系统各组成部分之间的关系,人类活动对生态系统的影响。

四、教学方法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生态系统的相关知识。

2. 利用案例分析法,使学生更好地理解生态系统原理及其应用。

3. 采用小组讨论法,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

4. 运用多媒体教学法,增强课堂教学的趣味性和生动性。

五、教学安排1. 第一课时:介绍生态系统的概念与组成。

2. 第二课时:讲解生态系统的类型及其特点。

3. 第三课时:阐述生态系统的基本原理。

4. 第四课时:分析人类活动对生态系统的影响。

5. 第五课时:讨论环保意识与生态保护的重要性。

六、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自然景观图片,引导学生思考人与自然的关系,激发学生对生态系统的兴趣。

2. 新课导入:介绍生态系统的概念,引导学生了解生态系统的组成。

3. 案例分析:分析具体案例,使学生理解不同类型的生态系统及其特点。

4. 课堂讨论:分组讨论生态系统的基本原理,引导学生思考人类活动对生态系统的影响。

5. 总结拓展:强调环保意识与生态保护的重要性,布置课后作业。

七、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提问回答等情况,评价学生的学习态度。

2. 课后作业:评估学生作业完成质量,检验学生对课堂所学知识的掌握程度。

3. 小组讨论:评价学生在团队合作中的表现,包括观点阐述、沟通交流等。

八、课后作业1. 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描述一个具体的生态系统,并分析其特点。

小学六年级科学教案学习生态系统

小学六年级科学教案学习生态系统

小学六年级科学教案学习生态系统小学六年级科学教案:学习生态系统导引:生态系统是指由生物群落和环境组成的一个生物体系。

生态系统中的生物与环境相互作用,共同维持着生态平衡。

在小学六年级科学课上,通过学习生态系统,可以让学生深入了解自然界的生态环境,培养环保意识,激发对生命的敬畏之情。

本教案将按照启发式教学的方法,设计一堂生态系统的课程,以帮助学生全面了解生态系统的组成、作用以及保护。

一、课堂导入(5分钟)1. 引导学生观察周围环境,向学生提问:“我们身边有哪些生物?它们是如何相互作用的?”2. 学生回答后,引导学生思考这些生物形成了什么样的生活圈,并解释生态系统的概念。

二、生态系统的组成(15分钟)1. 通过图片或实物展示,介绍生态系统的基本组成部分:生物群落和非生物因素。

2. 讲解生物群落的概念,包括物种的数量、多样性以及它们相互之间的关系。

3. 介绍非生物因素,包括土壤、水、空气等对生物群落的影响。

三、生态系统中的能量流动(20分钟)1. 解释食物链和食物网的概念,通过示意图或实例展示食物链和食物网的组成和关系。

2. 引导学生思考食物链中的角色,并进行小组讨论,列举不同食物链的例子。

3. 引导学生思考能量在生态系统中的流动路径,并解释能量转化的过程。

四、生态系统中的物质循环(15分钟)1. 介绍生态系统中的物质循环,如水循环、碳循环和氮循环。

2. 分析每种物质循环的过程,并指导学生根据所学知识制作简单的示意图。

3. 引导学生思考自己在日常生活中如何参与物质循环,并提出环保建议。

五、生态系统的保护(15分钟)1. 引导学生思考生态系统面临的威胁,如森林砍伐、水污染等问题。

2. 分析每种威胁对生态系统的影响,并让学生向整个班级展示自己的观点。

3. 提醒学生通过节约用水、垃圾分类等简单行动,保护生态系统。

六、实践活动(20分钟)1. 将学生分成小组,每个小组选择一个生态系统进行观察和分析。

2. 引导学生记录所观察到的生物、非生物因素、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

初中生物生态系统教学设计

初中生物生态系统教学设计

初中生物生态系统教学设计教学目标:通过生态系统的教学,使学生了解生态系统的基本概念和组成部分,了解不同生态系统之间的相互关系,培养学生保护环境和生物多样性的意识。

教学内容与步骤:一、导入(10分钟)教师可以带领学生回顾上节课讲的内容,引入本节课的主题。

可以通过展示一些美丽的自然风景图片,让学生感受到生态系统的重要性。

二、概念讲解(15分钟)1. 生态系统的定义:生态系统是由生物群落和其非生物环境组成的一个相互作用的系统。

2. 生态系统的组成部分:生态系统由生物群落和非生物因素组成。

生物群落包括动物、植物和微生物等,非生物因素包括土壤、水、气候等。

3. 生态系统的层次:生态系统可以分为生物群落、生物圈、生物个体等不同的层次。

4. 生态系统的功能:生态系统具有物质循环、能量流动和生境稳定等功能。

三、案例分析(20分钟)教师可以选择一个具体的生态系统作为案例,例如森林生态系统或湿地生态系统,向学生介绍该生态系统的特点和组成部分。

可以通过图片、视频或模型展示,让学生对这个生态系统有更直观的了解。

同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思考这个生态系统中的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是如何进行的。

四、小组探究(30分钟)将学生分成小组,每个小组选择一个不同的生态系统进行研究。

学生可以通过图书馆、互联网等途径收集有关该生态系统的信息,了解该生态系统的特点、组成和功能,并形成小组报告。

在小组探究过程中,教师可以给予指导和帮助。

五、报告展示(15分钟)每个小组派代表进行报告展示,向全班学生介绍他们所研究的生态系统。

其他学生可以通过提问的方式与报告的学生进行互动,加深对不同生态系统的理解。

六、总结与评价(10分钟)教师带领学生进行本节课的总结,回顾生态系统的重要概念和组成部分,并与学生一起评价整个教学过程。

教师可以邀请学生提出改进建议,以不断提高教学质量。

教学评价方式:1. 学生小组报告的内容和表达;2. 学生在小组探究过程中的参与程度;3. 学生对生态系统的理解程度;4. 学生参与互动的积极性。

生态系统教案_1

生态系统教案_1

生态系统教案生态系统教案1一、教材分析本节课是九年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材七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第二章的最后一节,本节课是在前面学习了生物圈中的生物和生物圈中的生态系统以,对本单元作宏观性的总括,描述了各种生态系统的类型和特点,从多个角度分析说明生物圈是一个统一整体,是地球上所有生物共同家园。

情感态度价值的内容多于知识性的内容。

二、教学目标:①描述生态系统的类型及特点。

②阐明生物圈是最大的生态系统。

③“生物圈Ⅱ号”这个典型事例,使学生初步认识到地球仍是人类和其他生物的唯一家园,增强爱护环境的意识。

三、重难点分析:本节课的教学重在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教育。

通过对多种多样的生态系统和生物圈是最大的生态系统的认识,培养学生爱护生物的情感和保护生物圈的意识。

四、教学方法讲授法、讨论法、CAI法相结合五、课时按排1课时六、教学过程教学内容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一、导入提问复习上节课的内容,生态系统的组成、食物链和食物网。

过渡:回忆上节课所学的内容,思考、回答老师提出的问题。

对教学内容起承上启下作用。

二、各种各样的生态系统提问学生:根椐自己的了解你们知道有多少种生态系统吗?根据自己的了解列举种种生态系统。

在课堂的开头抓住学生的注意力。

三、各种生态系统的特点和作用1、CAI展示各种生态系统的图片和特点。

2、播放视频“各种各样的生态系统”1、分析老师展示的幻灯片猜出该图片和特点是属于那一种生态系统。

2、观看视频加深对各种生态系统的认识。

1、让学生猜猜看,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提高学习积极性。

2、视频可以加深和补充一些知识。

四、生物圈是一个统一的整体1、展示一幅企鹅哭诉自己被DDT害惨的漫画,让学生当一回侦探找出凶手。

2、创设问题情境:我国的母亲河黄河,起源于那里?最后又到达那里?来讲述河流生态系统与其他生态系统之间的联系。

3、CAI展示各生态各种生态系统的关系图。

4、播放视频“生物圈是最大的生态系统”提出问题:人类可以摸拟另外一个生物圈吗?1、学生看书本的材料找出害惨企鹅的是人类。

生物教案:生态系统的组成和作用

生物教案:生态系统的组成和作用

生物教案:生态系统的组成和作用生态系统是由生物与环境相互作用的复杂系统。

它由生物群落、种群和个体组成,通过能量的流动和物质的循环维持着自身的稳定性。

生态系统的组成和作用对于我们深入理解和保护自然界的生物多样性和生态平衡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分为两个部分,分别介绍生态系统的组成和生态系统的作用。

一、生态系统的组成1. 生物群落生物群落是生态系统由生物组成的一个重要单位。

一个生物群落由多个不同的物种组成,它们之间通过食物、空间和其他资源的竞争相互联系。

生物群落通常以某种主要物种为核心,其他物种则以不同的方式依附于核心物种。

比如,在海洋生态系统中,核心物种可以是浮游动植物,其他物种则依附于浮游动植物的生态链。

2. 种群种群是生态系统中具有相同物种的个体总体。

在种群中,个体之间通过交配、繁殖和基因流动来维系其种群的稳定性。

种群的数量和种群的生命周期是生态系统种群动态的主要因素。

3. 个体个体是生态系统中最基本的单位。

每个个体都有其独特的生理和生态特点。

个体之间通过食物链、控制和竞争等方式相互作用。

个体的数量和质量是影响生态系统整体生物量的重要因素。

二、生态系统的作用1. 维持物种多样性生态系统通过提供适宜的生境和资源,维持了物种的多样性。

在一个生态系统中,不同的生物群落和种群之间通过食物链和资源竞争等方式相互作用。

这种相互作用促进了物种的适应和进化,同时保持了生态系统中物种的多样性。

2. 能量与物质的流动与循环生态系统通过食物链和食物网的形成,使能量在生物群落中流动。

光合作用是生态系统中能量的主要来源,通过光合作用,植物将太阳能转化为化学能,供给其他生物使用。

物质的循环是生态系统中物质的重要特征。

生物通过食物链和分解作用将有机物质转化为无机物质,再通过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重新转化为有机物质,形成物质的循环。

3. 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和自我调节能力生态系统具有自我调节、自我修复和自我稳定的能力。

当生态系统遭受外界干扰时,它可以通过调节生态关系和物质循环来恢复平衡。

《生物教案: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

《生物教案: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

《生物教案: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生态系统是我们周围自然界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由生物和非生物因素相互作用而形成。

了解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对于理解生物学和环境科学至关重要。

本文将介绍生态系统的结构以及各个组成部分的功能,并探讨生物在生态系统中的角色。

一、生态系统的结构生态系统由两个主要组成部分构成:生物群落和非生物环境。

生物群落是一组相同或不同种类生物个体的集合体,而非生物环境则包括空气、水、土壤和光线等自然资源。

生物群落和非生物环境之间相互作用并且相互依赖。

1. 生物群落生物群落中包含了各种物种,它们可以互相作用并共同居住在一个区域中。

物种之间的相互作用包括捕食关系、竞争关系和共生关系等。

此外,生物群落还可以根据营养级别划分为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

- 生产者:植物是生态系统中的主要生产者,它们通过光合作用将太阳能转化为化学能。

植物通过吸收水分和营养物质,利用二氧化碳和光合作用产生氧气和有机物质,为整个生态系统提供能量。

- 消费者:消费者是依赖其他生物为食的组织。

它们可以分为草食动物、肉食动物和杂食动物。

消费者通过捕食和吞噬其他生物来获取能量和养分。

- 分解者:分解者是生态系统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它们将死物质分解成无机物质并且循环再利用。

分解者包括细菌和真菌等微生物,它们能够分解有机物质,从而释放出营养物质供植物重新吸收。

2. 非生物环境非生物环境是指由无机物质组成的环境因素,它们对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具有重要影响。

非生物环境因素包括气候、土壤、水和地形等。

这些环境因素决定了生物群落的分布和生物个体的适应性。

- 气候:气候是指在一定时间内特定地区的天气状况。

气候因素如温度、降水量、光照和湿度等直接或间接影响生物的存活和繁殖。

- 土壤:土壤是植物的生长基质,它供应植物营养和水分。

土壤的质地、pH值和富含的有机物等特征会影响植物的根系生长和养分吸收。

- 水体:水是生态系统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支持着许多生物的生存和繁衍。

“生态系统”教案

“生态系统”教案

生态系统教案第一章:引言1.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生态系统的概念及其重要性。

培养学生对生态环境的兴趣和保护意识。

1.2 教学内容生态系统的定义:生物与环境之间的相互作用。

生态系统的组成:生物成分(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和非生物成分(阳光、空气、水等)。

生态系统的类型:陆地生态系统、水域生态系统、城市生态系统等。

1.3 教学方法采用问题导入法,引导学生思考人与环境的关系。

利用图片、视频等多媒体材料,帮助学生形象地理解生态系统的概念。

1.4 教学活动引导学生观察周围环境,思考人与自然的关系。

观看生态系统相关视频,增强学生的直观感受。

分组讨论,让学生分享对生态系统的理解和认识。

第二章:生态系统的基本组成2.1 教学目标让学生理解生态系统的基本组成及其作用。

2.2 教学内容生态系统的生物成分:生产者(植物)、消费者(动物)、分解者(细菌、真菌)。

生态系统的非生物成分:阳光、空气、水、土壤、温度等。

2.3 教学方法采用讲解法,详细介绍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

利用图示、模型等教具,帮助学生直观地理解生态系统的组成。

2.4 教学活动讲解生态系统的生物成分和非生物成分及其作用。

展示相关教具,如图示、模型等,帮助学生直观地理解生态系统的组成。

进行小组讨论,让学生分享对生态系统组成成分的理解。

第三章:食物链和食物网3.1 教学目标让学生理解食物链和食物网的概念及其在生态系统中的作用。

3.2 教学内容食物链的定义:生产者与消费者之间的吃与被吃的关系。

食物网的概念:多个食物链相互交织形成的复杂关系。

食物链和食物网的作用: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的途径。

3.3 教学方法采用讲解法,详细介绍食物链和食物网的概念及其作用。

利用图示、模型等教具,帮助学生直观地理解食物链和食物网。

3.4 教学活动讲解食物链和食物网的概念及其作用。

展示相关教具,如图示、模型等,帮助学生直观地理解食物链和食物网。

进行小组讨论,让学生分享对食物链和食物网的理解。

初中生物自然生态系统教案

初中生物自然生态系统教案

初中生物自然生态系统教案教学目标:1. 了解生态系统的概念、类型和功能。

2. 掌握生态系统中生物与非生物因素之间的相互关系。

3. 能够分析不同生态系统的基本特征和生物多样性。

4. 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和保护生态系统的意识。

教学重点:1. 生态系统的概念和类型。

2. 生态系统中生物与非生物因素的相互关系。

3. 不同生态系统的基本特征和生物多样性。

教学难点:1. 生态系统中生物与非生物因素之间的相互关系。

2. 不同生态系统的基本特征和生物多样性。

教学准备:1. 图片素材:森林、草原、湿地、沙漠等生态系统图片。

2. 视频素材:生态系统介绍视频。

3. 教学工具:PPT、黑板、粉笔。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 引导学生观察教室内的植物和动物,让学生意识到生物与生物之间的相互关系。

2. 提问:你们认为生物与非生物之间有关系吗?二、讲解生态系统的基本概念(10分钟)1. 讲解生态系统的定义:生态系统是由生物群落与非生物环境相互作用形成的一个稳定的生态单位。

2. 解释生态系统中生物与非生物因素之间的相互关系:生物依赖于非生物环境生存,非生物环境受到生物的影响。

三、介绍不同类型的生态系统(15分钟)1. 森林生态系统:讲解森林生态系统的特点、生物多样性和功能。

2. 草原生态系统:讲解草原生态系统的特点、生物多样性和功能。

3. 湿地生态系统:讲解湿地生态系统的特点、生物多样性和功能。

4. 沙漠生态系统:讲解沙漠生态系统的特点、生物多样性和功能。

四、分析生态系统中的相互关系(10分钟)1. 讲解生态系统中生物与非生物因素之间的相互关系:生物依赖于非生物环境生存,非生物环境受到生物的影响。

2. 举例说明生态系统中相互关系:植物通过光合作用为动物提供氧气和食物,动物通过呼吸作用为植物提供二氧化碳。

五、讨论生态系统的保护(10分钟)1. 引导学生思考人类活动对生态系统的影响。

2. 讲解环保意识和保护生态系统的意义。

3. 讨论保护生态系统的措施:减少污染、节约用水、保护野生动植物等。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33讲生态系统的功能[考纲明细] 1.生态系统中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的基本规律及应用(Ⅱ) 2.生态系统中的信息传递(Ⅱ)课前自主检测判断正误并找到课本原话1.生态系统中能量的输入、传递、转化和散失的过程,称为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

(P93—正文)(√)2.输入第一营养级的能量,一部分在生产者的呼吸作用中以热能的形式散失,一部分用于生产者的生长、发育和繁殖等。

(P94—正文)(√)3.“未利用”指未被自身呼吸作用消耗,也未被后一个营养级利用的能量。

(P95—图5-8小字)(×)4.任何生态系统都需要不断得到来自系统外的能量补充,以便维持生态系统的正常功能。

(P96—正文)(√)5.研究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可以帮助人们科学规划、设计人工生态系统,使能量得到最有效的利用,提高能量的转化效率。

(P96—正文)(×)6.人类大量燃烧煤、石油等化石燃料,打破了生物圈中碳循环的平衡,形成温室效应,导致气温升高。

(P101—与社会的联系)(√)7.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是生态系统的主要功能,能量的固定、储存、转移和释放,离不开物质的合成和分解过程。

(P103—正文)(√)8.物质循环是组成生物体的C、H、O、N、P、S等元素不断进行着从无机环境到生物群落,又从生物群落到无机环境的循环过程。

(P101—正文)(√) 9.生命活动的正常进行,离不开信息的作用,生物种群的繁衍,也离不开信息的传递。

(P107—正文)(√)10.目前控制动物危害的技术大致有化学防治、生物防治和机械防治,人们越来越倾向于利用对人类生存环境无污染的机械防治。

(P108—正文)(×)(2015·海南高考)关于草原生态系统能量流动的叙述,错误的是()A.能量流动包括能量的输入、传递、转化和散失的过程B.分解者所需的能量可来自各营养级生物所储存的能量C.生态系统维持正常功能需要不断得到来自系统外的能量D.生产者固定的能量除用于自身呼吸外,其余均流入下一营养级答案 D解析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包括能量的输入、传递、转化和散失的过程,A 正确;植物的残枝落叶、动物的遗体及排遗物中储存的能量都可被分解者所利用,B正确;能量在生态系统中流动时逐级递减,生态系统维持正常功能需要不断得到来自系统外的能量,如太阳能,C正确;生产者固定的能量除用于自身呼吸外,其余可流入下一营养级和分解者,D错误。

知识自主梳理一、能量流动的概念二、第一营养级的能量流动分析三、流入第二营养级的能量分析注意:最高营养级消费者的能量没有流向下一营养级这条途径。

1.同化量为每一营养级通过摄食并转化成自身有机物的能量,摄入量是消费者摄入的能量,同化量=□04摄入量-粪便量。

2.消费者产生的粪便不属于该营养级同化的能量,它实际上与上一营养级的遗体、残骸一样,属于□05上一营养级的同化量的一部分,要通过分解者的分解作用释放出来。

[易错判断]1.流经生态系统的总能量是照射在生产者上的太阳能。

(×)2.太阳能只能通过绿色植物的光合作用进入生物群落,并以有机物中的化学能形式存在。

(×)3.以热能形式散失的这部分能量对生物体没有任何作用。

(×)[易错判断]1.兔吃草后排出的粪便中的能量是兔同化量的一部分。

(×)2.绿色植物没有摄入量,最高营养级能量没有流入下一营养级。

(√)四、能量流经生态系统的过程1.过程2.各营养级能量来源和去向3.能量流动的特点及意义4.生态金字塔的类型、含义比较[特别提醒]如果是某一时间段能量去向,还应包括未被利用的能量,即未被自身呼吸消耗利用,也未被下一营养级和分解者利用。

如果以年为单位,这部分能量将保留到下一年。

[易错判断]1.一种蜣螂专以象粪为食,则该种蜣螂最多能获取大象所同化能量的20%。

(×)2.一只狼捕食了一只兔子,则该狼就获得了这只兔子能量的10%~20%。

(×) 3.沼渣、沼液作为肥料还田,使能量能够循环利用。

(×)4.能量金字塔和生物量金字塔可以出现倒置现象。

(×)5.拔去田地中的杂草是人为地调整能量流动的方向,提高生态系统的能量传递效率。

(×)[深入思考]能量传递效率等于能量利用率吗?提示不等于。

能量传递效率体现的是能量流动过程中所遵循的客观规律,不能随意改变;但能量利用率可以人为改变,例如充分利用作物秸秆就可以提高能量利用率。

五、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1.概念2.碳循环(1)碳循环的存在形式①在无机环境中:主要以□05CO2和碳酸盐的形式存在。

②在生物群落内部:以□06含碳有机物的形式传递。

③在生物群落和无机环境之间:以□07CO2的形式循环。

(2)碳出入生物群落的途径①碳进入生物群落的途径生产者的□08光合作用或化能合成作用。

②碳返回无机环境的途径(3)温室效应①形成原因:大量化石燃料的燃烧,大气中的□12CO2含量迅速增加,打破了生物圈中碳循环的平衡。

②影响:导致□13气温升高,加快极地和高山冰川的融化,导致海平面上升,进而对人类和其他许多生物的生存构成威胁。

3.物质循环与能量流动的关系[特别提醒]1.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中所说的“生态系统”并不是一般的生态系统,而是指地球上最大的生态系统——生物圈,因此物质循环具有全球性。

2.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中所说的“物质”并不是指组成生物体的化合物,而是指组成生物体的化学元素,如C、H、O、N、P、S等。

3.碳在生态系统各成分之间传递并不都是双向的,只有生产者与无机环境之间的传递是双向的,其他各成分间的传递均是单向的。

[易错判断]1.物质循环中的物质和做为能量流动的载体的物质,含义不同。

(√)2.能量可随物质循环而循环。

(×)六、生态系统的信息传递1.信息的概念:指日常生活中,可以□01传播的消息、情报、指令、数据与信号等。

2.生态系统中信息的种类3.信息传递在生态系统中的作用4.信息传递在农业生产中的应用(1)提高□08农产品或畜产品的产量。

(2)对□09有害动物进行控制。

[易错判断]1.生态系统中的各种信息均可来自于无机环境,传递方向为双向。

(×)2.信息传递可以在同种生物间进行,也可以在不同种生物间进行,以及生物与环境之间进行。

(√)3.激素在不同细胞之间完成信息传递也属于生态系统的信息传递。

(×)考点题型突破考点1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题型一能量流动过程分析1.(2018·河南豫南六市一模)下图是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图解,N1~N6表示能量数值,下列有关叙述中正确的是()A.蜣螂同化的能量属于第二营养级的能量B.最高营养级同化量的去向是:呼吸作用散失、用于生长、发育和繁殖、流入分解者C.草食动物N5/N4的比值大于肉食动物的这一比值D.高营养级生物呼吸散失量占自身同化量的比值通常大于低营养级的生物答案 D解析蜣螂同化的能量来自初级消费者的粪便,而初级消费者粪便中的能量是其没有同化的能量,属于第一营养级同化的能量,A错误;最高营养级同化量的去向是:呼吸作用散失、用于生长、发育和繁殖,其中用于生长、发育和繁殖的能量包括分解者利用的能量和未被利用的能量,B错误;不同营养级的生物同化量与摄入量的比值无法判断,C错误;高营养级生物呼吸散失量占自身同化量的比值通常大于低营养级的生物,D正确。

题后归纳1.能量流动过程相关分析(1)摄入量=同化量+粪便量(2)同化量=呼吸消耗量+净同化量(3)净同化量=流入下一营养级+被分解者利用注:净同化量指用于自身生长、发育和繁殖的能量。

2.利用“拼图法”解决能量的流动输入第一营养级的能量(W1)被分为两部分:一部分在生产者的呼吸作用中以热能的形式散失了(A1),一部分则用于生产者的生长、发育和繁殖(B1+C1+D1)。

而后一部分能量中,包括现存的植物体中的能量(B1)、流向分解者的能量(C1)、流向下一营养级的能量(D1)。

如下图所示:流经整个生态系统的总能量是生产者固定的总能量,即W1。

将图中第三营养级同化的总能量D2“拼回”第二营养级,则A2+B2+C2+D2刚好等于D1,即第二营养级同化的总能量;再将D1“拼回”第一营养级,则A1+B1+C1+D1刚好等于生产者固定的总能量W1。

可见,在一个生态系统中,所有生物的总能量都来自W1,所有生物总能量之和都小于W1(呼吸作用消耗的缘故)。

[1-1]由草、兔、狐组成的食物链中,兔所获得的能量,其去向不包括() A.兔呼吸作用释放的能量B.由兔的粪便流入分解者体内的能量C.流入狐体内的能量D.由狐的粪便流入分解者体内的能量答案 B解析兔的同化能量去向有:一是呼吸作用散失的能量;二是流入下一营养级如狐体内的能量;三是形成的遗体、残骸等的能量被分解者利用。

兔粪便中储存的能量是没有被兔消化的草的能量,不属于兔同化的能量,因此B选项所述能量既不是兔所获得的能量,也不是兔体内能量的去向。

[1-2]下图表示桑基鱼塘生态系统局部能量流动,图中字母代表相应的能量。

下列有关叙述不正确的是()A.图中b表示桑树呼吸作用散失的能量B.图中的c可表示桑树用于生长、发育、繁殖的能量C.如果g表示蚕传递给分解者的能量,则f表示未被利用的能量D.图中h/d可以表示第一营养级到第二营养级的能量传递效率答案 D解析生产者桑树所固定的太阳能总量中有一部分通过生产者的呼吸作用以热能的形式散失,即图中的b,另一部分则储存在生产者体内的有机物中,用于生产者的生长、发育和繁殖等生命活动,即图中的c,A、B正确;图中d表示蚕同化的能量,e表示蚕通过呼吸作用散失的热能,如果g表示蚕传递给分解者的能量,则f表示未被利用的能量,C正确;h/d可以表示第二营养级到第三营养级的能量传递效率,d/a可以表示第一营养级到第二营养级的能量传递效率,D错误。

题型二能量流动的特点2.下面为某生态系统中能量传递示意图,以下叙述错误的是()A.能量流动是从甲固定的太阳能开始的,流入该生态系统的总能量为1250 kJ B.从乙到丙的能量传递效率为15%C.将乙和丙的粪便作为有机肥还田,可以提高能量传递效率D.食物链的营养关系一般不可逆,这决定了能量流动的单向性答案 C解析能量流动从生产者固定的太阳能开始,流入该生态系统的总能量是生产者(甲)固定的太阳能=175(呼吸消耗量)+200(流入下一营养级的能量)+875(分解者分解量)=1250 kJ,A正确;从乙到丙的能量传递效率为丙的总同化量乙的总同化量=30200=15%,B正确;将乙和丙的粪便作为有机肥还田,有机肥被分解者分解,为作物提供了无机盐,但不能提高能量传递效率,C错误;食物链的营养关系一般不可逆,这决定了能量流动的单向性,D正确。

3.下列关于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的叙述,错误的是()A.由于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是逐级递减的,所以营养级越高则所同化的能量就越少B.由于散失的热能不能被生产者重新固定,所以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是不可循环的C.充分利用作物秸秆等可以提高能量传递的效率D.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的渠道都是食物链和食物网答案 C解析生态系统中的能量沿食物链流动时,部分能量以热能的形式散失,部分能量被分解者所利用,所以营养级越高同化的能量就越少,A正确;生产者只能固定光能或化学能,而不能固定每个营养级及分解者所散失的热能,所以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是不可循环的,B正确;生态系统的能量传递效率一般不能人为改变,充分利用作物秸秆只能提高能量利用率而不能提高能量传递效率,C错误;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的渠道都是食物链和食物网,D正确。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