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章区域优势与区域分工
区域分工
1、绝对优势理论
一、提出者: Adam· Smith 二、理论背景——重商主义(Mercantilism)盛行 三、绝对优势理论 1)、假定条件 2)、基本思想 3)、绝对优势的分析
假设条件
(1)两个国家和两种可贸易产品。 (2) 产品生产只需要一种要素投入:劳动 (3)规模报酬不变。 (4)市场是完全竞争的。 (5)无运输成本。 (6)两国之间的贸易是平衡的。
假设条件
(1) 1×2×2模式:一种资源、 两个国家、两种商品。 (2)固定的要素禀赋水平、资源处于充分就业状态。 (3)要素可以在国内不同的行业之间自由流动,在国家之间不能流动。
(4)商品的相对价值取决于它们的相对劳动投入量,而且生产成本是不变 的,供给曲线表现为水平线。
(5)不同的国家之间存在技术的差异,技术水平不变 (6)不考虑交易费用和运输费用,没有关税或影响国际贸易自由进行的 其他壁垒。
则:
分工前 A国 分工后
生产:6W+4C
消费:6W+4C
生产:12W 消费:6W+6C 生产:1W+2C 消费:1W+2C 生产:4C 消费:2W+2C
∴分工后比分工前A国多 获得2C
分工前 B国
分工后
∴分工后比分工前B国多 获1W
结论:分工生产、贸易使两国均能获利。
分析
A 小麦W 6
B 3
布匹C
4
2
3.要素禀赋理论(H-O理论)
代表人物: 赫克歇尔(E.Heckscher) 俄林(B . Ohlin)
1、要素禀赋理论与古典贸易理论的区别 • 从要素禀赋差异角度解释国际贸易的基础; • 2×2×2模型:两个国家,两种产品,两种生产 要素(劳动和资本); • 各国要素禀赋存在差异的原因,更易于解释。
区域发展的经济社会背景分析(PPT)
区域开展条件分析
区 区域开展的资源环境根底分析——第二章
域 区域开展的经济社会背景分析——第三章
分
区域开展的技术支持分析——第四章
析
区域开展的整体(zhěngtǐ)评价——第五章
区域优势及产业分析
区域优势与区域分工——第六章
区域产业结构与主导产业分析——第七章
地 必须因地制宜,遵循产业结构开展和空间布局的演变规律
位
(guīlǜ),制定各具特色的区域政策,以求整个国民经济多层
次地、协调地持续开展。
第八页,共四十四页。
经济特色与经济地位
收入水平与消费观念:受收入水平、消费观念、生活习惯等因素
区
的影响,区域之间的市场结构存在着差异,表现在对商品、劳务
域
劳动力人口:总人口中,只有(zhǐyǒu)一局部人具备从事
区 域
社会劳动的能力,这局部人才能成为劳动力人口。
(qūyù)
劳 劳动适龄人口:劳动年龄〔受法律规定的限制〕
动 力
上、下限之间的人口。
供 区域劳动适龄人口的数量与劳动力人口的数量大体一 给
分
致。
析
区域劳动力质量分析
第二十五页,共四十四页。
指向性相同(xiānɡ tónɡ)的产业部门,受相同(xiānɡ tónɡ)条件吸
引,往往聚集形成各具特色的工业、农业区。
第五原因
劳动分工规律
经
济
劳动地域分工是各区域间经济的分工协作。社会(shèhuì)经济按比
(jīngjì)
特
例开展的空间表现形式,也是地区布局条件差异性的客观反映。
区 人口素质影响区域经济的开展水平和产业构成状况; 域 人口的迁移与分布影响区域生产的布局。
第六章区域优势与区域分工资料
第二节 区域分工与区际联系
1、区域分工——劳动地域分工:指相互关联的 社会生产体系在地理空间的分异,是社会分工 的空间表现形式。
从个别区域的角度来看,表现为各个地区专门 生产某种产品,有时是某一类产品甚至是产品 的某一部分,即区域生产专门化。 从相互联系的区域体系来看,它表现为全社会 的生产专门化体系。
(二)区域优势的类型
1)有形优势与无形优势 2)绝对优势与相对优势 3)局部优势与全局优势
硬——软 成本——效益
4)空间优势与时间优势
5)现实优势与潜在优势
6)比较优势与竞争优势
二、区域发展优势的确定
(一)确定区域发展优势的原则
1、总体性:区域发展优势必须与国家、与 上层次区域的总体发展战略目标一致。 2、综合性:只有通过对区域内全部生产发 展的有利与不利条件进行综合评价后,才能 确定地区发展优势。
2、劳动地域分工的必要前提是:产品的区际 交换与贸易,产品生产地和消费地的分离。
3、劳动地域分工的一般演变过程:从国内局 部性地区分工,到全国统一市场下各区域之 间的全国性分工,从国内地域分工到国际地 域分工。
一、区域分工的基本理论 ——五种经典理论
(一)亚当·斯密的绝对成本学说 (二)大卫·李嘉图的比较成本学说
表6-1 加拿大和英国小麦和布匹的生产效率
分工前 英国 美国 合计 分工后 英国 美国 小麦 劳动投入 产出 150 120 100 120 250 240 布匹 劳动投入 产出 50 100 100 100 150 200 200 200 240 400
通过地域分工和国际贸易,用同样的劳动时间, 小麦和布匹的生产量都增加了一倍。
区域经济课件 第七讲 区域分工与比较优势
区域经济学
➢ 内生因素:是一个时期区域经济系统自身能够 决定的变量。内生因素决定了区域的内生的比 较优势。
✓ 内生比较优势:是在分工演进中,由于选择不 同的专业化方向的决策者造成的事后区域生产 率的差别。 内生因素包括:专业化水平、生产率、贸易依 存度、商品化程度、生产集中度、市场化程度、 经济结构的多样化程度、人与人之间的相互依 赖程度等
区域经济学
区域利益与区域竞争: 区域利益的特点: 1—区域经济利益是区域分工产生的原因也
是区域分工的结果 2—区域利益是集合的概念 3—区域经济利益具有二重性,即自主性与
整体性的统一。
区域经济学
——区域竞争力 是区域国民经济在国内外竞争中表现出的综合
实力的强弱程度,是自然资源环境条件、产业 结构优化水平、宏观经济效益状况、市场占有 率、区域形象影响力等因素的综合作用的结果。 区域竞争力的衡量指标包括: 1、有形指标、无形指标 2、初级因素和高级因素 3、硬性因素和软性指标
区域经济学
决定区域竞争力的最基本最终要的因素: 1、地理位置和自然资源决定的区位优势 2、政府公共管理水平和服务效率决定的制
度供给优势 3、企业和相关产业集群决定的集聚优势 4、技术和人力资本积累决定的产业结构优
势以及历史文化和政治体制决定的社会 发展环境优势演变 1—绝对成本优势
2—比较优势理论
3—要素禀赋理论 (比较利益陷阱)
区域经济学
• 一、 绝对优势理论(斯密) 每个国家都有其绝对有利的、适宜于某 些特定产品的生产条件,如果每个国家 都按其绝对有利的生产条件去进行专业 化生产,然后彼此进行交换,各国资源 就能得到有效配置和利用,从而提高劳 动生产力,降低了成本,增加了国民财 富,社会分工就是这样形成的。
区域分工理论
内生比较优势(内生因 素)
由于选择不同的专业化 方向的决策而造成事后 的生产率的差别
杨小凯的新兴古典经济 学;克鲁格曼的新贸易 理论
二、区域利益与区域竞争
1.区域利益 区域经济利益就是人们在一定的地域空间
从事社会经济活动所得到的经济利益。 区域利益的特点: 首先,区域经济利益是区域分工产生的
决定区域竞争力的最基本也是最重要的因素:
区位优势 制度供给优势 聚集优势 产业结构优势 社会发展环境优势
第四节 区域分工理论
一、绝对成本理论 1.提出 亚当·斯密(Adam Smith,1723-1790) 《国富论》 1)从利己角度出发 2)绝对成本(人*时) 3)国家拥有的优势有两个:自然优势、获得性
第二节 区域分工的经济性与外部性
一、区域分工的经济性 1.分工的经济性
直接提高劳动生产率 复杂劳动被分解,提高管理效率 引起生产工具的变革,促进迂回生产
方式的发展
2.区域分工的经济性特点
比较优势的资源得到充分利用,提高 水平,增加福利
产生规模经济和聚集经济效益 有助于范围经济的形成
二、区域分工的外部性
生产
相关产业
需求 政府
Cluster 企业集群
1)概念 2)根据产业性质可分为三类 3)集群的竞争优势有两方面 4)企业集群对促进区域经济发
展的重要意义
1)概念
2)根据产业性质可分为三类
高科技企业集群 传统产业集群 一般资本与技术结合型的产业
集群
3)集群的竞争优势有两方面
(1)直接经济因素的竞争优势 主要由垂直和水平联系的企业
优势
2.内容
每一个国家都有自己绝对有利的适宜于某
区域分工理论
区域分工理论一、区域分工的基本概念和特征(一)区域分工的内涵和实质1.分工的内涵分工作为一种生产方式,或者说人们进行生产活动时的行为方式,是指将原来由一个经济活动或一个经济活动中所包含的不同操作分解为由两个或两个以上的经济行为主体承担。
分工和专业化是一个事物的两个方面。
专业化则指的是一个人或组织减少其生产活动中的不同职能的操作的种类;或者说,将生产活动集中于较少的不同职能的操作上。
专业化和分工越是发展,一个人或组织的生产活动越集中于更少的不同职能操作上。
通常意义的分工与专业化,往往有两种含义:一是指分工与专业化的程度或状态;二是指分工与专业化的趋向或过程。
在古典经济学家看来,分工不仅仅是一个单纯的经济因素,而是一定社会经济制度在生产领域中的集中反映。
斯密在论述分工提高生产率的同时,也揭示了分工对于促进发明创造、扩大交易规模与市场范围、改善社会福利的作用。
分工的深化不仅促进了生产制度的创新,而且推动交易制度的规范与完善,由此带来收益递增,构成长期经济增长的源泉。
马克思将分工分为企业内分工和社会内分工。
企业内分工是指在企业这样一个组织内的个人之间的分工。
社会内分工是指在一个社会内,微观经济单位之间形成的分工与专业化。
马克思在对这两者进行区别的大量分析中,十分深刻地揭示了分工的制度内涵。
首先,分工不仅是单个企业的生产组织制度,而且是整个经济活动的生产组织制度。
其次,分工不是没有历史背景的生产要素组织,而是以特定的经济制度,尤其是最为基本的生产资料所有制为前提的,是所有制在具体生产组织上的反映。
最后,社会分工与企业内部分工有统一的一面,但也有冲突的一面,即企业内部分工的有组织有比例与市场经济下社会分工的无组织无规则性之间存在着深刻的矛盾,而这个矛盾正是私有制市场经济中必然存在的根本矛盾在分工制度上的集中体现。
自给自足、局部分工和完全分工,并用图形对分工及其演进作了直观的示意。
如图3-1所示。
(a)自给自足(b)部分分工(c)专业化分工分工的演进。
第六章区域优势与区域分工
通过分工和交换,美洲和欧洲的劳动生产率都提高了。
4.约翰· 穆勒的相互需求理论
斯密:通过分工,总体利益增加了;李嘉图:通过 分工,参加分工的国家利益增加了。他们都是从成本角 度来分析分工的条件和结果,但对为什么分工的解释是 不够完全的。约翰· 穆勒提出了“国家内部消费需求强 度决定了贸易的具体条件”的观点, 较好地解释了在 什么价格水平下交换的问题。他认为:在比较成本决定 的界限内,国际间的商品交换的实际比率是由两国的相 互需求决定的。 即:两国以两种产品相互贸易时,这两种产品的交 换比率,在由比较成本决定的幅度范围内,取决于两国 对彼此产品的相互需求,取决于一国对另一国产品的需 求弹性。需求不迫切、需求量不大的国家可以得到更多 的好处。
角度:具体区域→专门化,区域系统→专门化体系 前提:区域之间的交换和贸易,生产地和消费地的分离 规律:分工规模随交换和贸易规模变化;专门化空间随市场
扩大而扩大;分工层次随经济活动的复杂化而不断升级。
2.亚当·斯密的绝对优势说
亚当· 斯密是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的创始人,他从社 会现实中认识到分工的好处,提出国家也应该从分工和 贸易中获得好处。 亚当· 斯密认为:每个国家都有自己绝对有利的条件 来生产某种产品,导致生产成本绝对最低,然后通过贸 易和交换来获得分工的好处。如果每个国家都这样按照 绝对成本最低的原则来进行专门化生产,通过贸易进行 交换,就一定会使各国的资源、劳动力和资本得到最有 效的利用。
一、区域分工的理论基础
1.基本概念 2.亚当· 斯密的绝对优势说 3.大卫· 李嘉图的比较成本说 4.约翰· 穆勒的相互需求理论 5.赫克歇尔-俄林的资源禀赋理论 6.巴朗斯基的地理分工理论 7.波特的竞争优势理论
1.基本概念
概念:劳动地域分工就是指相互关联的社会生产体系在地理
区域优势与区域分工
2、 H-O理论的评价—— ➢以新古典主义经济学作为地域分工和国际贸易的理论基 础,放弃了古典学派以生产劳动来决定价值的观念,而代 之以价格差异的分析。 ➢采用供求理论体系,研究多种生产要素的禀赋、替代、 组合及价格联系 ➢较好地解释了战后一些国家经济腾飞的原因
16
(五)巴朗斯基的地理分工论 1、主要观点—— ➢巴氏的地理分工(绝对和相对地理分工)概括了斯密的 地域分工和李嘉图的国际贸易学说 ➢引起地理分工的原因有自然的、经济的、社会结构的, 不同发展阶段主导因素不同
中间投入初始投入25简化的投入产出表产业中间需求最终需求合计第一部类第二部积累消费净出口第一部类500x11100x12第二部类100x21100x12劳动报酬200v合计1000x26其次了解若干重要概念1投入系数直接消耗系数ijij表示产业j在生产单位产品中消耗掉产业i的数量由此可得到一个直接消耗系数矩阵ap131273完全消耗系数b第j部门每生产单位数量产品最终消耗i部门产品的数量4影响系数某一产业影响其他产业的程度产出角度称列昂节夫逆矩阵表示某一产业的生产发生了一个单位变化时导致各主导产业部门由此引起的直接和间接地使产出水平发生变化的总和
课外思考 1、比较区域发展有利条件与区域发展优势?结合某具体区域 说明如何使区域有利条件转化为区域优势? 2、各位同学讨论分析你家乡(县域)的“区域发展优势”问 题
32
结束语
谢谢大家聆听!!!
33
2、评价—— ➢继承了斯密的绝对优势说,比李嘉图的比较成本说和约 翰·穆勒的相互需求理论后退了一步,比H-O理论也肤浅些。 ➢他从商品销售价格、生产价格、运费方面分析地理分工发 展是符合实际的。该关系又称巴朗斯基公式。 ➢他的关税与地理分工关系分析对发展国家或地区参与国际 贸易有重大意义;
6.区域分工与合作
不同区域之间在自然资源、环境条件、 不同区域之间在自然资源、环境条件、各种生产 要素禀赋和制度方面的差异。 要素禀赋和制度方面的差异。 随着科技发展和社会进步,决定地区经济增长与 随着科技发展和社会进步, 发展诸因素的相对地位发生了明显的变化, 发展诸因素的相对地位发生了明显的变化,各种 天赋资源相对地位下降, 天赋资源相对地位下降,而各种后天获得性资源 的地位相对上升。 的地位相对上升。 如地方文化特性与大众观念、制度创新与机制、 如地方文化特性与大众观念、制度创新与机制、 信息网络、智力资源、企业家的素质,等等。 信息网络、智力资源、企业家的素质,等等。总 地区优势”的内涵是随时代而变迁的。 之,“地区优势”的内涵是随时代而变迁的。
第二节 区域分工
一、生产分工 1、生产分工 、 (1)最原始分工是自然分工,性别和年龄。 最原始分工是自然分工, 最原始分工是自然分工 性别和年龄。 (2)三次社会大分工:农业和畜牧业的分离,农业 三次社会大分工: 三次社会大分工 农业和畜牧业的分离, 和手工业的分离,商业和物质生产部门的分离。 和手工业的分离,商业和物质生产部门的分离。 (3)生产流程的分工。 生产流程的分工。 生产流程的分工 (4)国际分工 国际分工——区域分工。 区域分工。 国际分工 区域分工
区域分工
(3)改革开放前区域分工格局的效应分析
一定程度上有利于改变西部地区贫穷落后的局 面,增强了内地的经济实力和自我发展能力,对于加 快我国工业化进程,促进沿海与内地均衡发展起到过 一定的积极作用。但这种格局的弊端也是明显的。它 不仅造成了三大地带间的高度垂直型区域分工加剧了 中西部地区原有的“二元经济结构”,并且使各经济 区出现自给自足的封闭型经济体系,导致区域之间经 济联系弱化,区域分工不明显,严重影响了整个国民 经济的发展速度和效益。
以上数据表明, 东部地区的市场化程度高, 集体、私营、外 资等非国有经济发展迅速; 西部地区的市场化改革进程相对较 慢, 国有经济比重一直较高。而东西部地区经济增长速度的差 异主要是非国有经济发展不平衡造成的, 这种差异在1978 年以 来的每次经济高涨期表现更加突出。有关资料显示: 在经济高 涨期东西部国有工业发展速度的差异并不大, 而非国有工业发 展速度的差异却非常显著。在90 年代经济高速增长时期, 东部 非国有工业的增长率高于国有工业25.85 个百分点,而西部仅高 出15.1 个百分点。非国有经济发展的不平衡, 是造成西部发展 缓慢的重要因素。
(一)我国的区域差异
构成区域差异的因素很多,如自然资源、农产品资源、劳动力、资本、 技术、区于域经济产权结构、文化等等。
(1)自然资源
总体上看,我国工业生产能力60%以上集中在沿海地区,而水资源、 能源和矿产资源等自然资源则主要分布在中西部地区。例如西南4省区水资 源总量约占中国36.7%,加上湖南、江西、浙江、福建、广东、广西等6省, 水资源总量共占全国71.4% 。北方特别是西北和北部沿海地区存在严重的 工业用水不足问题,它使北部耗水量大的工业发展受到限制。 从自然资源的分布及空间组合看,中部和西部发展能源原材料工业有优 越性,是中西部参加区域分工的有利条件。
第六章区域分工与合作(共48张PPT)
26
共四十八页
第二节 区域分工合作的客观基础(jīchǔ)与理 论
绝对成本(chéngběn) 理论
假定英国、葡萄牙两国都生产葡萄酒和毛呢这 两种产品,他们的生产情况见下表。
27
共四十八页
第二节 区域分工合作(fēn gōng hé zuò)的客观 基础与理论
29
共四十八页
第二节 区域分工合作的客观基础(jīchǔ)与理 论
若酒与毛呢按1:1等量进行交换,交换后两国各自所拥有的产品总量分别 (fēnbié)是多少?与分工前相比有什么变化?
30
共四十八页
第二节 区域分工合作的客观基础(jīchǔ)与理 论
亚当·斯密主张如果外国的产品比自己国内 生产的要便宜,那么最好是输出本国(běn ɡuó)在 有利的生产条件下生产的产品去交换外国的产品 ,而不要自己去生产。如果每个国家都按照其绝 对有利的生产条件(即生产成本绝对低)进行专 业化分工和交换,则对所有交换国家都是有利的 ,将会使各国的资源、劳动力和资本得到最有效 的利用,将会大大提高劳动生产率,增加物质财 富。
2、区域经济合作的意义 冲突能够两败俱伤,通过扩大开放,经济合作 ,实现双赢。 (1)资本(zīběn)无孔不入,追逐最大利润, 扩大了空间经济一体化。 (2)市场扩大往往伴随交易成本 的降低。
16 共四十八页
第一节 区际经济(jīngjì)关系与区域经济(jīngjì) 发展
3、区域合作形式 1、合作经营:契约联合,投入要素不按货币计量,而通过
两利取重,两劣取轻
38
共四十八页
第三节 区域(qūyù)分工合作的表现形式
一、区域(qūyù)分工合作的形成机制
区域分析与区域规划重点
区域分析与区域规划重点区域分析与区域规划重点第一章绪论名词解释:1.区域是一个空间的概念,是地球表面占有一定空间的、以不同的物质客体为对象的地域结构形式。
2.区域规划是指在一定地域范围内对未来一定时期的经济社会发展和建设以及土地利用的总体部署。
3.区域发展是指在一定时空范围内所进行的以资源开发、产业组织和结构优化为中心的一系列经济社会活动。
4.区域科学是用各种近代计量分析和传统区位分析相结合的方法,由区域或空间的诸要素及其组合所形成的差异和变化的分析入手,对不同等级和类型区域的社会、经济发展等问题进行研究的一门应用学科。
5.区域分析主要是对区域发展的自然条件和社会经济背景特征及其对区域社会经济发展的影响进行分析,探讨区域内部各自然及人文要素间和区域间相互联系的规律。
6. 区域空间管制是以社会、经济、自然、资源等密切联系的区域为基础单元,以区域经济一体化为目标,通过不同层级政府或发展主体之间、同级政府之间或利益团体之间的沟通、对话、协商,在达成共识、自我约束、建立互信的基础之上,逐步实现区域规划统一实施、生产要素有机结合,基础设施共建共享和各类资源占有者之间的公平。
7.自然资源:存在于自然界,能被人类利用并能产生经济或者社会价值的自然条件(或者自然、环境要素)。
8.生态环境补偿是指生态环境和自然资源利用的受益者支付代价,向生态环境和自然资源的保护者提供补偿的一类社会经济活动。
它是一种使外部成本内部化的环境经济手段9.生态环境补偿机制就是促进补偿活动、调动生态环境保护积极性的各种规则、激励和协调的制度安排。
7.自然资源承载力:在一定的社会技术经济条件下,以维护生态良性循环和可持续发展为前提,一个国家或地区资源的数量和质量对该空间内人口的基本生存和发展的支撑能力。
8.不可回收的可耗竭资源:在使用过程中不可逆,并且在使用之后不能恢复原状的可耗竭资源叫做不可回收的可耗竭资源。
15.生态环境质量:生态环境质量是指在一个具体的时间和空间范围内生态系统的总体和部分生态环境因子的组合体对人类的生存及社会经济持续发展的适宜程度。
区域规划与区域分析重点
第一章绪论1、区域:区域是一个空间概念,是地球表面上占有一定空间的、以不同的物质与非物质客体为对象的地域结构形式。
2、区域的类型及其划分方法:(1)区域的概念划分:①均质区:区域内部空间特性的一致性好相似性,且有别于其他区域,如山区与平原区、农区与牧区)②结节区:又称功能区、枢纽区,区域内核心以及与其功能上紧密联系,如城市经济区(2)区域的特性划分:整体性、结构性、动态性(3)区域的尺度、目的不同划分:大区域、中区域、小区域3、区域发展:指一定时空范围内所进行的以资源开发、产业组织和结构优化为中心的一系列经济社会活动。
4、区域发展的新趋势:(1)区域分工全球化的趋势更为明显(2)区域间的竞争与合作并行不悖(3)可持续发展成为区域发展的主题5、三大地带:东部沿海地带、中部内陆地带、西部边远地带八大区域:大东北、北部沿海、东部沿海、南部沿海、黄河中游、长江中游、西南地区、大西北第二章区域发展的资源环境基础分析1、自然资源:在一定的时间、地点条件下,能够产生经济价值,以提高人类当前和未来福利的自然环境因素和条件。
2、自然资源的划分:(1)根据自然资源的赋存条件及其特征划分:地下资源、地上资源(2)根据自然资源的国民经济用途划分:农业资源、工业资源、旅游资源(3)根据其利用方式:直接生活资源、劳动资料资源(4)根据其能否再生划分:可再生资源、可更新资源、不可再生资源3、自然资源的特征:有限性、区域性、整体性、多用途性、社会性4、自然资源对区域发展的影响:(自然资源与区域发展的关系)(1)自然资源是区域社会经济发展的物质基础和前提○1是区域生产力的重要组成部分;○2是区域生产发展的必要条件;○3随着科学技术和生产力水平的提高,自然资源的范畴也在不断的扩大,但自然资源仍是区域生产力发展的自然物质基础。
(2)自然资源对区域社会经济发展的影响:○1数量多寡影响区域生产发展的规模大小;○2质量及开发利用条件影响区域生产活动的经济效益;○3地域组合影响区域产业结构。
第6章 区域优势与区域分工
区域规划
28
6.2.2区域分工的特点和模式
特点 : (1)区域生产的专业化 (2)区域间经济的联系性不断强化 (3)区际劳动分工具有层次性和综合性
区域规划
29
6.2.2区域分工的特点和模式
模式:(1)垂直分工: 指相关区域在同一 个生产过程的不同 生产阶段进行专业 中间产品:比如钢铁工业 初级产品(比如采矿业)
(4)空间优势与时间优势
(5)现实优势与潜在优势 (6)比较优势与竞争优势
区域规划 5
区域规划
6
6.1.1优势的概念及类型——区域优势的类型
(1)有形区域优势与无形区域优势 (2)绝对区域优势和相对区域优势 (3)局部优势与全局优势
(4)空间优势与时间优势
(5)现实优势与潜在优势 (6)比较优势与竞争优势
易双方都能获得贸易利益。
☞比较成本论假定的情况是:一个国家在两种产品的生产 上都处于绝对有利的地位,但有利的程度不同,其中一种 更为有利;另一个国家在两种产品的生产上都处于绝对不 利的地位,但不利的程度不同,其中一种更为不利。在这
种情况下也能产生分工。
区域规划 18
国 际 分 工 前 葡萄牙120个单位葡萄酒和英国150单位的毛呢交换
第 六章
区域优势与 区域分工
区域规划
1
目录
6.1区域优势
6.2区域分工与区际联系
6.3区域投资环境评价
区域规划
2
6.1区域优势
6.1.1区域优势的概念和类型 6.1.2区域发展优势的确定
区域规划
3
区域发展优势的概念
6.1.1优势的概念及类型
所谓区域优势,就是指某个区域在其发展过程(主
要是经济发展过程)中,所具有的特殊有利条件,由于这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二、区域发展优势的确定
1.确定区域发展优势的原则
•严格区分有利条件和发展优势(技术、效率、经济性) •根据国家发展战略要求来评判发展优势 •全面调查、详细分析、综合比较、系统整合
2.确定区域发展优势的方法(表格法)
•基本思路:布局要求与区域条件逐一对比,确定哪些产业 的发展条件好,或者说区域在发展那些产业方面具有优势。 •具体做法:先列出不同产业布局对区域因素的要求,然后 根据要求与具体区域具备的条件逐一对比。
一、区域分工的理论基础
1.基本概念 2.亚当· 斯密的绝对优势说 3.大卫· 李嘉图的比较成本说 4.约翰· 穆勒的相互需求理论 5.赫克歇尔-俄林的资源禀赋理论 6.巴朗斯基的地理分工理论 7.波特的竞争优势理论
1.基本概念
概念:劳动地域分工就是指相互关联的社会生产体系在地理
空间上的分异,是社会分工的空间形式。
计算结果
区位条件 资源 劳动力 工厂用地 1 1 3 石油化工 布局要求 地方条件 1 1 5 布局要求 1 1 3 水泥 地方条件 3 3 5
燃料
运输条件 市场位置
1
3 5
1
5 3
3
3 5
1
3 3
批发业
用水 税收 总得分
3
3 3 81
1
5 5
3
1 1 61
1
5 5
第二节 区域分工与区际联系
一、区域分工的理论基础 二、区域分工的特点与模式
3.构成区域投资环境的要素
经济环境、市场环境、科技与管理环境、资源环境、文教环境、 基础设施环境、社会服务环境
二、区域投资环境评价的原则
1.系统性、综合性原则 2.可比性原则 3.差异性原则
三、区域投资环境评价的方法
1.冷热国(区)评价法 2.等级尺度法 3.多因素综合评价法 4.参数法 5.雷达模型法
例如:(英国与加拿大的绝对优势比较)
分工前:
加拿大:50劳动日→50小麦;150劳动日→20布匹 英国:150劳动日→50小麦;50劳动日→20布匹 合计:200劳动日→100小麦;200劳动日→40布匹 即400劳动日→100小麦+40布匹
分工后:
加拿大:200劳动日→200小麦;0劳动日→0布匹 英国:0劳动日→0小麦;200劳动日→80布匹 合计:200劳动日→200小麦;200劳动日→80布匹 即400劳动日→200小麦+80布匹
2.区域发展优势的类型类型
•有形优势与无形优势:有形——物质、硬件;无形——制度、软件 •绝对优势与相对优势:绝对优势——区际比较;相对优势——全面比较 绝对优势和相对优势还受空间因素的影响,必须遵循巴朗斯基公式的制约。 •局部优势与全局优势:相对于区域系统的不同层次而言,全局优势是高层 次优势,局部优势是低层次优势。处理好发挥全局优势与发挥局部优势的关 系非常重要,是区域规划不可忽视的重点问题,也是体现效率优先还是公平 优先的两难问题,需要高度的政治智慧来解决。 •空间优势与时间优势:空间优势是基于空间差异的发展机会,时间优势是 基于发展进程的发展机会,即时间优势是区域发展过程在时序上体现出来的 优势。因此合理安排发展时序,可以达到一定的发展目标。 •现实优势与潜在优势:现实优势就是目前已经发挥作用的优势,潜在优势 就是上尉发挥作用的优势。 •比较优势与竞争优势:比较优势是在成本比较基础得出的优势,竞争优势 是在竞争中获得而且不被别人所能够模仿、复制的独特优势。
例如:(欧洲与美洲的绝对优势比较)
分工前: 美洲:1劳动日→1小麦;1劳动日→1/2布匹 欧洲:1劳动日→1/3小麦;1劳动日→1/4布匹 价格比较:美洲:布匹:小麦=2:1 欧洲:布匹:小麦=4:3>2:1 即,相对而言美洲的小麦便宜,欧洲的布匹便宜。所以欧洲应 集中生产布匹,美洲应集中生产小麦,通过国际贸易进行交换对 两地都有利。 分工后: 美洲用小麦跟欧洲交换布匹,可以使布匹的利益增加1/4倍; 欧洲用布匹跟美洲交换小麦,可以使小麦的利益增加1/6倍。
不同工业部门发展布局对区域因素的要求
某区域在水泥、石化两个工业部门方面的条件比较
一种简单的计量比较
在上面这个例子中,如果我们把布局要求作为权 重,指向性因素赋值5,把重要因素赋值3,把一 般因素赋值1;把地方条件作为得分,把优赋值5, 把良赋值3,把差赋值1。则权重与得分的乘积的 和就是区域发展某个工业部门的总得分。其结果 如下:
通过分工和交换,美洲和欧洲的劳动生产率都提高了。
4.约翰· 穆勒的相互需求理论
斯密:通过分工,总体利益增加了;李嘉图:通过 分工,参加分工的国家利益增加了。他们都是从成本角 度来分析分工的条件和结果,但对为什么分工的解释是 不够完全的。约翰· 穆勒提出了“国家内部消费需求强 度决定了贸易的具体条件”的观点, 较好地解释了在 什么价格水平下交换的问题。他认为:在比较成本决定 的界限内,国际间的商品交换的实际比率是由两国的相 互需求决定的。 即:两国以两种产品相互贸易时,这两种产品的交 换比率,在由比较成本决定的幅度范围内,取决于两国 对彼此产品的相互需求,取决于一国对另一国产品的需 求弹性。需求不迫切、需求量不大的国家可以得到更多 的好处。
第六章 区域优势与区域分工
第一节 第二节 第三节 区域优势 区域分工与区际联系 区域投资环境评价
第一节
区域优势
一、区域优势的概念与类型 二、区域发展优势的确定
一、区域优势的概念及类型
1.区域发展优势的概念
区域优势,就是指某个区域在其发展过程(主 要是经济发展过程)中,所具有的特殊有利条 件,表现为竞争能力、利用效率、经济效益。 区域优势具有区域性、综合性、时效性。
例如:(相互需求决定交换比率)
如果:英国:1劳动→10细布或者15粗布;德国:1劳动 →10细布或者20粗布。则根据李嘉图理论,德国分工生产 粗布,英国分工生产细布,德国拿粗布换细布,英国拿细布 换粗布。怎么换? 在英国国内,10细布=15粗布,交换比率为10:15。 在德国国内,10细布=20粗布,交换比率为10:20。 从英国的角度看,只有达到10:15以上,才愿意拿细布换粗 布;从德国的角度看,只有在10:20之内,才愿意拿粗布换 细布。所以两国间的国际贸易的交换比率是: [10:20, 10:15], 如:10:16,10:17,10:18, 10:19等都是可行的交换比率。如何决定真实的交换比率? 穆勒认为:由两国的相互需求情况来决定——
7.波特的竞争优势理论
钻石体系模型 •要素条件 •需求条件,特别是国家内部市场需求状况 •相关支撑产业 •企业战略、结构与竞争
二、区域分工的特点与模式
1.特点
区域生产的专门化、区域经济互补与交流、区域劳动分工
2.模式
垂直分工、水平分工、混合分工
3.区际联系分析
•区域联系分析的内容:区际要素流动、区际贸易 •区域联系分析的方法:投入-产出法
角度:具体区域→专门化,区域系统→专门化体系 前提:区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之间的交换和贸易,生产地和消费地的分离 规律:分工规模随交换和贸易规模变化;专门化空间随市场
扩大而扩大;分工层次随经济活动的复杂化而不断升级。
2.亚当·斯密的绝对优势说
亚当· 斯密是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的创始人,他从社 会现实中认识到分工的好处,提出国家也应该从分工和 贸易中获得好处。 亚当· 斯密认为:每个国家都有自己绝对有利的条件 来生产某种产品,导致生产成本绝对最低,然后通过贸 易和交换来获得分工的好处。如果每个国家都这样按照 绝对成本最低的原则来进行专门化生产,通过贸易进行 交换,就一定会使各国的资源、劳动力和资本得到最有 效的利用。
四、区域投资环境的改善
1.政策法制环境的改善 2.市场环境的改善 3.配套服务环境的改善
•现代物流体系建设和完善 •零部件配套和上下游产品协调发展 •人才供给和人文环境的改善
5.赫克歇尔-俄林的资源禀赋理论
H-O理论的出发点:资源禀赋差异→生产要素价格
差异→生产成本差异→商品价格差异→地区间贸易
理论前提:价格差异→商品交易 理论核心:相对价格差异→分工和贸易发展,而相对
价格差异是由资源禀赋决定的。
理论的政策建议:减少贸易壁垒,增加贸易机会,提
升分工水平,增进人民福祉。
第三节 区域投资环境评价
一、投资环境的概念与分类 二、区域投资环境评价的原则 三、区域投资环境评价的方法 四、区域投资环境的改善
一、投资环境的概念与分类
1.投资环境的概念
——指影响投资主体进行投资决策的各种区域因素的组合
2.投资环境的分类
按照投资动机:资源寻求型、市场寻求型、资本寻求型 按照投资类型:首次投资、再次投资 按照行业类别:第一产业投资、第二产业投资、第三产业投资 按照投资规模:大规模、中等规模、小规模 按照区域层次:国家、地区、城市
理论结果:分工和贸易的发展→价格差异减弱→世界
经济发展平衡→“世界大同”
6.巴朗斯基的地理分工理论
分工的必要条件:生产地和消费地的分离,交换的存在 分工的类型:绝对分工:没有条件生产而不得不接受其他区 域的产品输入;相对分工:相对生产成本的差异导致输入区 外产品比在区内生产更加有利。 分工公式:Cv>Cp+t 这里Cv表示产品在消费地的价格; Cp表示产品在生产地的价格; t表示产品从生产地运到消费地的运费。
例如:交换比率的决定
假设开始时交换比率为10:17,即10细布换17粗布,两国 的需求得到满足,彼此的贸易处于平衡。此时,我们假定英 国的粗布需求量为1000×17,德国的细布需求量为 1000×10。 如果英国对粗布的需求减少到800×17,而德国对细布的 需求量仍然是1000×10,这样需求和供给就不平衡了, 德国的需求大,英国的需求少。穆勒认为贸易将向有利于需 求少的国家方向发展,即交换比率会朝高于10:17水平变 化。再假定交换比率为10:18,德国对细布的需求会因为 价格提高而减少,比如减少到900×10;而英国则会因为 粗布的价格下降而需求增加,比如增加到900×18。此时, 贸易重新达到平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