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行知陈鹤琴学前教育思想比较

合集下载

陈鹤琴陶行知的学前教育思想课件

陈鹤琴陶行知的学前教育思想课件
陶行知的影响
陶行知的学前教育思想强调了幼儿教育的社会功能,推动了幼儿教育与社会生活 的紧密结合。他的教育理念和方法对后来的教育改革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尤其是 对于素质教育的推广和实践。
对当代学前教育的启示
教育理念
陈鹤琴和陶行知的学前教育思想都强调了以儿童为中心的教育理念,认为教育应该尊重儿童的身心发 展规律和个性特点,注重培养儿童的主动性和创造性。这对当代学前教育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
教学方法
他们的教育思想都提倡通过游戏、活动和实践来培养幼儿的综合素质,这为当代学前教育的教学方法 提供了重要的参考和借鉴。当代学前教育应该注重实践性和活动性,让幼儿在游戏和实践中学习和成 长。
04
当代学前教育的发展趋势
多元化的发展方向
多元化发展方向是指学前教育不再局限于传统的教育模式和教育内容,而是向着更 加多样化、个性化的方向发展。
在教育过程中,应尊重孩子的个 性差异,鼓励孩子发挥自己的特 长和兴趣,培养其自信心和创造
力。
同时,也需要引导孩子逐渐养成 良好的行为习惯和社会责任感,
促进其全面发展。
强调家庭教育的重要性
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任教育者,家庭教育对于孩子的性 格、习惯和价值观等方面有着深远的影响。
单击此处添加正文,文字是您思想的提一一二三四五 六七八九一二三四五六七八九一二三四五六七八九文 ,单击此处添加正文,文字是您思想的提炼,为了最 终呈现发布的良好效果单击此4*25}
学前教育机构应积极与家长进行沟通和合作,共同制 定教育计划,提供丰富的教育资源和指导,帮助家长 更好地承担起教育孩子的责任。同时,也需要引导家 长正确认识和发挥家庭教育的作用,提高家庭教育的 质量。
05
陈鹤琴陶行知教育思想的实践应 用

陈鹤琴的幼儿教育思想【陶行知教育思想对教育实践工作的启示】

陈鹤琴的幼儿教育思想【陶行知教育思想对教育实践工作的启示】

陈鹤琴的幼儿教育思想【陶行知教育思想对教育实践工作的启示】[摘要] 陶行知认为知识的演化是“行知行”的过程,为强调“行”先的重要性,后改名“行知”。

陶先生教育思想对如何加强并且做好教育实践工作、切实提高师范生培养质量有着重要指导意义。

[关键词] 陶行知教育思想教育实践师范生陶行知认为知识的演化是“行知行”的过程,为强调“行”先的重要性,后改名“行知”。

陶先生深深认同他的德国朋友傅有任先生的观点:“中国人如果懂得‘行知’的道理而放弃‘知行’的传统思想,才有希望。

”陶先生教育思想对如何加强并且做好教育实践工作、切实提高师范生培养质量有着重要指导意义。

一、学生在教育实践中要创造性工作“行动产生理论,行动发展理论。

行动所产生发展的理论,还是为着要指导行动。

理论要通过行动才能发生他的力量,丰富他的内容。

”陶先生的“行知行”中的后一个“行”是前一个“行”的更高境界,不是前一个“行”的简单重复与修正,而是在对客观真理更深刻把握后的更理性的行动,同时更包含了人的主观能动性,一种对更美好生活的创造与理论实践的升华。

通过“行”而获“知”不是最终目的,“知”是为更好的创造性的“行”。

教育实践过程 __一个由行之知,由知而行的过程。

要学会游泳必须下水实践,只是岸上观摩与书本理论研究是学不会的,师范生在校所学的一切知识都必须到实践中检验和在实践中学会应用,教师的各项基本素质也要在实践中锻炼提高。

对于师范生实习来说这是一个在“教”中“学”的过程,每个师范生学会“做”教师这一行必须经过的阶段,每个师范生的“做”不能停留在模仿原导师的水准上。

“学我者生,似我者死”,齐白石的关门弟子许麟庐模仿齐白石的对虾画达到了炉火纯青的地步,外人一般不能分辨出真假。

也有很多人想学齐先生画虾的对虾,但都不得要领,许麟庐为此很得意,有些飘飘然。

齐先生看在眼里,就说了这句话,许麟庐牢记恩师“学我者生,似我者亡”的教诲,博采众长,悟出了“寻门而入,破门而出”的八字心得。

6.陶行知、陈鹤琴

6.陶行知、陈鹤琴

1939年7月在四川重庆附近的合川县古圣寺创办了主 要招收难童入学的育才学校。
陶行知.mp4
1946年1月,在重庆创办社会大学并任校长。4 月,回到上海,在他生命的最后100天,他 在工厂、学校、机关、广场发表演讲100余 次。 7月25日上午,因长期劳累过度,突发脑溢血 不幸逝世于上海。
主要贡献
×)
原始社会的幼儿教育没有阶级性,每个幼儿受到的教育是平等的。
4、幼师生只要能唱会跳、能弹会画就行,学不学幼儿教育学 无所谓的。( )
×
5、幼儿教育学实际上是幼儿教育经验的科学总结,有了多年 幼儿教育实践经验的人未必要学习幼儿教育学。( )
×
6、幼儿教育就是对幼儿进行教育,也就是教给幼儿知识。 ( )
(三)陶行知(1891—1946)
1、开拓农村幼儿教育事业 在南京郊区首创了中国第一所乡村幼儿 园——南京燕子矶幼稚园 2、重视幼儿教育 3、生活是教育的中心 4、教、学、做合一的教育方法 5、解放儿童的创造力:解放儿童的头 脑、双手、嘴、空间、时间
(四)陈鹤琴(1892—1982)
1923年创办了我国最早的幼儿教育实验 中心—南京鼓楼幼稚园
4、1981年10月,我国教育部颁布了( C
A、《幼儿园工作规定》 C、《幼儿园教育纲要》

B、《幼儿园管理条例》

二、填空题 ”,他特别创设了一
1、福禄培尔被世界誉为:“幼儿园之父 恩物 种玩具称为“ ”让幼儿来学习。
2、我国自己创办的第一所幼儿教育机构是1903年清政府在湖北 武昌创办的 湖北幼稚园 。1904年改为武昌蒙养院。 、 、
陈鹤琴生平
陈鹤琴1892年3月生于浙江上虞县百官镇。 1911年2月入上海圣约翰大学,同年秋考 入清华学校。 1914年毕业后赴美国留学,就读于霍普金 斯大学、哥伦比亚大学,获哥伦比亚大学师 范学院教育学硕士学位,1919年8月回国。 回国任南京高等师范学校教授。1923年任 东南大学教授,创办南京鼓楼幼稚园。

5陈鹤琴的学前教育思想

5陈鹤琴的学前教育思想

课程的内容——五指活动
陈鹤琴认为,课程结构应该具有整体性,以促进学前儿童全面发 展为目标,创造性地提出了课程结构的“五指活动”理论。
健康:饮食、睡眠、早操、游戏、户外活、政治常识等; 科学:植物之培养、动物之饲养、自然现象的研讨、当地自然环
做人,做中国人,做现代中国人
一要有强健的身体 二要有建设的能力 三要有创造的能力 四要有合作的态度 五要有服务的精神
强调做人的教育
2.“活教育”的课程论
大自然、大社会,都是活教材——强调活教育的本质
“书本上的知识是间接的,是死的,而大自然、大社会才 是真正的活教材,活教育就是把大自然、大社会作为出发 点,让学生去直接向大自然、大社会去学习。”
陈鹤琴认为:小孩子是生来好动的,以游戏为生命的。游戏使儿童 与外界事物接触,极大地丰富他们的知识,发展了他们的能力, 逐渐了解自己所生活的世界。
教育建议:第一, 做父母的应有良好的设备使小孩子得着充分的运 动; 第二, 做父母的应有适宜的伴侣使小孩子得着优美的影响。
2.好模仿
陈鹤琴认为:处于成长期的儿童不成熟,爱学习,好模仿。这是 人的一种本能行为,也是儿童社会学习和身心成长的一种重要方 式。
一 、生平和主要教育活动
• 1914年—1919年赴美留学,先后在霍布金斯大学和哥伦比亚大学学习,获文学 学士学位和教育学硕士学位。
• 1920年起,以长子陈一鸣为对象,进行儿童心理发展的观察和实验,共808天, 写成《儿童心理之研究》一书,同时又以其子女为对象,完成《家庭教育》
• 1923年,在自家客厅创办南京鼓楼幼稚园,建立了我国第一个幼教实验中心, 其实验成果作为《幼稚园课程标准》的基础。
教学原则
《活教育的教学原则》——十七条教学原则 陈鹤琴把以上教学原则综合概括为“活动性原则”“儿童

陈鹤琴、陶行知的学前教育思想

陈鹤琴、陶行知的学前教育思想

1928年,在工部局华人教 育处办公楼平台上
年近九旬的陈鹤琴在整 理自己的,死教书,教书死; 读死书,死读书,读书死。 教活书,活教书,教书活; 读活书,活读书、读书活。
陈鹤琴的活教育理论体系,包括五大部分:目的 论、课程论、方法论,以及教学原则、训育原则 等。
6、儿童自订法则来管理自己。 7、课程是根据儿童的心理和社会的需要来编订的,教材也是根据儿童
的心理和社会的需要来选定的,所以课程是有伸缩性,教材是有活动 性而可随时更改的。
8、儿童天真烂漫,活泼可爱,上作时很静很忙,游戏时很起劲很高兴。 9、师生共同生活,教学相长。 10、学校是社会的中心,师生集中力量,改造环境,服务社会。
的局限性是什么?
活教育 1、一切设施、一切活动以儿童为中心和主体,学校里一切 活动差不多都是儿童的活动。 2 、教育的目的在培养做人的态度,养成优良的习惯,发现 内在的兴趣,获得求知的方法,训练人生的基本技能。 3 、一切教学,集中在“做”,做中学,做中教,做中求进 步。 4 、分组学习,共同研讨。 5 、以爱以德来感化儿童。
1、目的论 “做人、做中国人,做现代中国人。” “做人、做中国人、做世界人” “爱国家,爱人类,爱真理”
2、课程论 陈鹤琴指出:“大自然、大社会,都是活教材。” 活教育课程的特点是什么?
活教育的课程有如下特点:
(1)以大自然大社会作主要的教材,以课本作参考资 料,这是直接的活知识、是直接的经验。
活教育课程编制有2个原则:一 是根据部颁的课程标难;一是根 据当地实际环境的情形。
活教育课程编制有2个原则: 一是根据部颁的课程标难 一是根据当地实际环境的情形
3、方法论
活教育方法论的基本原则是“做中 教、做中学,做中求进步。”

陶行知和陈鹤琴的教育思想比较

陶行知和陈鹤琴的教育思想比较

陶行知和陈鹤琴的教育思想的比较自1903年中国第一个公共的学前教育机构产生以来,中国的学前教育得到了很大的发展,出现了一批学前教育专家。

陶行知和陈鹤琴就是其中的两位优秀教育家,他们在积极学习和吸取外国优秀的教育思想的基础上再结合我国的实际教育情况,经过不断的探索,提出了许多适合中国国情的学前教育思想。

下面我就对两位教育家思想的异同进行一些比较。

(一)相同之处1.都主张建立适合中国国情的幼稚园教育陶行知在《创建乡村幼稚园宣言书》中指出,当前中国的幼稚园有3中大病:外国病,花钱病和富贵病。

他指出,应该把我国的幼稚园改革成中国的,省钱的,平民的幼儿园。

陶行知也为这一目标努力了一生。

陈鹤琴认为中国当时的幼儿园全是美式化的,所以要建适合中国国情的幼儿园,真正以中国儿童为中心的幼儿园。

2.都主张培养幼儿的良好习惯陶行知提出为了培养儿童的创造力,需要先建立良好的习惯。

良好的习惯是创造力的基础。

陈鹤琴认为,幼稚园应注意培养儿童良好的行为习惯,因为人类的动作十分之八九是习惯,所以说,习惯是会对人的一生产生巨大的影响的。

3.都反对传统教育中的“读死书,死读书”的观点陶行知坚决反对没有“生活为中心”的死教育,死学校,死书本。

陶行知还把“传统教育”称作“吃人教育”。

他主张把旧传统教育中的“字纸篓,死读书,死教书”的教学方法转为着重培养学生的活的能力的轨道上来。

陈鹤琴先生认为中国传统教育课程中的教材内容是一成不变的,而且与实际生活相差甚远,所以要改变。

(二)不同之处1.陶行知的“生活教育”与陈鹤琴的“活教育”关于什么是生活教育,陶行知在很多场合表达过其含义。

陶行知认为:“生活教育是生活所原有,生活所自营,生活所必须的教育。

教育的根本意义是生活的变化。

生活无时不变,即生活无时不含有教育的意义。

”“生活即教育”是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论的核心。

“生活即教育”的主旨包括:生活是教育的目的,它决定教育,有什么样的生活便有与之相应的教育,两者相伴而生,教育随着生活的变化而变化,而生活也时时刻刻需要教育。

现代教育家的学前教育思想与实践--PPT课件

现代教育家的学前教育思想与实践--PPT课件

第六讲
二、张雪门的学前教育思想与实践 (一) 生平和幼儿教育实践
NARRATIV
BOARYT
1932年,在民国大学,讲授《幼稚教育》课程并编写讲义 1934年,在北京阜成门外罗道庄开办了“乡村教育实验区” 1938年,南幼稚师范在桂林东华门大街成立,张雪门任校长 1946年,在台北开办了儿童保育院,招收战后贫寒儿童入学 1973年,脑病复发,抢救无效,于4月18日病逝,享年83岁
行为课程是张雪门课程理论的核心,他指出幼稚园课程应强调直接经验。行 为课程首先应注意的是实际行为,从行动中所得认识,才是真实的知识;从 行动中所发生的困难,才是真实的问题;从行动中所获得的胜利,才是真实 的驾驭环境的能力。
第六讲
二、张雪门的学前教育思想与实践
(三) 论幼稚园的“行为课程”
2 行为课程的内容 幼稚园课程必须适合儿童的年龄特点。他指出幼稚园课程应该有以下几
陶行知,安徽歙县人,1891年10月18日生, 是“五四”前后中国教育改造的旗手,他坚持 从中国国情出发,创办中国人民所需要的教育。 他用毕生精力践行着“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 根草去”的诺言,矢志为中国教育“寻觅曙 光”,他的“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 “教学做合一”的理论,形成了中国生活教育 思想体系,极大地推动了我国学前教育事业的 发展,为中国人民的教育事业做出了突出的贡 献。毛泽东主席称他为“伟大的人民教育家”
一是组织参观,时间一个学期。 二是引导见习,时间一个学期。 三是指导试教,时间一个学年。 四是积极辅导,时间一个学年
第六讲
三、陈鹤琴的学前教育思想与实践
三、陈鹤琴的学前教育思想与实践
陈鹤琴,浙江上虞人,生于1892 年。我国现 代教育史上名望卓著的儿童心理学、幼儿教育 和儿童教育专家,也是我国教育改革家。他长 期从事儿童心理学、幼儿教育和儿童教育的科 学研究和实践,为我国教育事业贡献了毕生的 精力,是中国的儿童心理学和幼儿教育学研究 的开创者。

陶行知和陈鹤琴的幼儿教育思想

陶行知和陈鹤琴的幼儿教育思想
根据儿童的心理特点,语 言活泼,图文并茂。他幼 教、小教界主编了多种辅 导性刊物,如:《幼稚教 育》、《儿童教育》、《 小学教师》、《活教育》 与《新儿童教育》等 。
图文并茂的儿童读物
陈鹤琴 的幼儿 教育理 论和实 践
反对殖民地半封建的幼儿教育,提倡 适合中国国情的中国化幼儿教育
反对死教育,提倡活教育 幼儿园课程理论
第二节 幼儿教育事业的产生和发展
幼儿教育思想的产生和发展
(一)陶行知
陶行知(1891.10.18--1946.7.25), 汉族,安徽歙县人,毕业于金陵大学 (1952年并入南京大学)文学系,中 国人民教育家、思想家,伟大的民主 主义战士,爱国者,中国人民救国会 和中国民主同盟的主要领导人之一。 曾任南京高等师范学校教务主任,中 华教育改进社总干事。先后创办晓庄 学校、生活教育社、山海工学团、育 才学校和社会大学。提出了“生活即 教育”、“社会即学校”、“教学做 合一”三大主张,生活教育理论是陶 行知教育思想的理论核心。著作有: 《中国教育改造》、《古庙敲钟录》、 《斋夫自由谈》、《行知书信》、《 行知诗歌集》。
教育的因袭旧法、脱离 ——“教活书,活教书,教书活,
生活、死读书本,便立 读活书,活读书,读书活。”
志改革旧教育、创造新
教育。
陈鹤琴的幼儿教育理论和实践
反对死教育,提倡活教育
活 做人,做中国人,做现代中国人 教 育 的 做中教,做中学,做中求进步 三 大 目 大自然,大社会是我们的活教材 标
陈鹤琴的幼儿教育理论和实践 反对死教育,提倡活教育
重视幼儿园与家庭的合作
陈鹤琴有关课程·教材·教法的理论详见教材38-39页。
陈鹤琴的幼儿教育理论和实践
反对殖 民地半 封建的 幼儿教 育,提 倡适合 中国国 情的中 国化幼 儿教育

陈鹤琴教育思想评价(精选5篇)

陈鹤琴教育思想评价(精选5篇)

陈鹤琴教育思想评价(精选5篇)第一篇:陈鹤琴教育思想评价陈鹤琴教育思想评价陈鹤琴主要教育思想:我国著名的教育家、儿童心理和儿童教育专家陈鹤琴早在二十世纪初就提出了儿童教育“整个教学法”,就是把儿童所应该学的东西整个地、有系统地教儿童学。

后称“单元教学”,并被准确定义为:以一个中心把各项活动联系起来。

他强调:幼儿园教育教学应紧密结合儿童的实际生活,以大自然、大社会为课堂,结合儿童心理特点,运用启发式教学,激发儿童的兴趣和想象力。

陈鹤琴提出:“重视以大自然、大社会为活教材,根据儿童生理心理发展情况,按时令季节和幼儿实际生活的情况制定计划。

”他强调以儿童的发展为本,关注儿童生理心理的发展情况,主题的选材来源于幼儿的生活,时令季节,最大可扩充到大自然、大社会。

陈鹤琴认为,儿童健康是幼稚园课程第一重要的。

他认为,五指活动包括以下五个方面1.健康活动:饮食、睡眠、早操、游戏、户外活动、散步等。

2.社会活动:朝夕会、周会、纪念日、集会、每天的谈话、政治常识等。

3.科学活动:栽培植物、饲养动物、研究自然、认识环境等。

4.艺术活动:音乐(唱歌、节奏、欣赏)、图画、手工等。

5.语文活动:故事、儿歌、谜语、读法等。

1951年,陈鹤琴发表了《幼稚园的课程》一文。

在这篇文章中,他批判了欧美国家所实行的完全从儿童出发,缺乏系统性的单元教学的课程编制模式,提出了适合我国国情的幼稚园课程编制应遵循的十大原则,以及三种编制的具体方法。

十大原则是:1.课程的民族性:课程应是民族的,不是欧美的;2.课程的科学性:课程硬实科学的,不是封建迷信的;3.课程的大众性:课程应是大众的,不是资产阶级的;4.课程的儿童性:课程应是儿童化的,不是成人化的;5.课程的连续发展性:课程应是连续发展的,而不是孤立的;6.课程的现实性:课程应符合实际需要,而不能脱离现实;7.课程的适合性:课程应适合儿童身心发展,促进儿童健康;8.课程的教育性:课程应培养儿童五爱、国民公德和团结、勇敢等优良品质;9.课程的陶冶性:课程应陶冶儿童性情,培养儿童情感;10.课程的言语性:课程应培养儿童说话技能,以表达自己的情感和思想陈鹤琴还提出了三个具体的课程编制方法:圆周法、直进法和混合法。

2023年幼儿教师招聘考试理论知识试题及答案三

2023年幼儿教师招聘考试理论知识试题及答案三

2023年幼儿教师招聘考试理论知识试题及答案三一、选择题1.学前教育旳实质就是( )。

A.综合教育B.启蒙教育C.独立性教育D.合适性教育【答案】B。

解析:学校教育是一种为小朋友此后发展奠定基础旳启蒙教育。

2.贯穿杜威教学领域各个方面旳基本原则是( )。

A.社会即学校B.生活即教育C.从做中学D.教、学、做合一【答案】C。

解析:杜威提出从做中学旳教育思想。

3.在幼稚园月计划、周计划中,教师制定旳目旳是( )。

A.全园教育目旳B.中期目旳C.近期目旳D.行为目旳【答案】C。

解析:幼稚园月、周计划属于近期计划。

4.活动性原则规定学前教育以活动为主,并以活动贯穿整个教育过程,这里旳活动重要指( )。

A.教师设计和指导旳活动B.小朋友积极积极旳活动C.小朋友旳自选活动D.小朋友旳游戏活动【答案】B。

解析:游戏活动倡导幼儿旳自主性。

5.1928年在山东邹平县开展“乡村建设”试验,开办乡农学校旳是( )。

A.陶行矢B.晏阳初C.叶圣陶D.梁漱溟【答案】D。

解析:梁漱溟开办了乡农学校。

6.在《幼稚园工作规程》所提出旳教育目旳中,“培养小朋友活泼开朗旳性格”属于( )目旳旳范围。

A.智育B.体育C.德育D.美育【答案】C。

解析:培养活泼开朗旳性格、发展个性是幼儿德育旳重要内容。

7.( )是教育目旳在学龄前小朋友阶段旳详细化。

A.学前教育目旳B.学前教育手段C.学前教育启蒙D.学前教育内容【答案】A。

解析:教育目旳在不一样旳年龄阶段详细为特定旳教育目旳。

8.“我生活中最重要旳东西是什么?我毫不踌躇地回答:对孩子旳爱。

”这话出自( )。

A.苏霍姆林斯基B.杜威C.陶行知D.蒙台梭利【答案】A。

解析:苏霍姆林斯基提出旳一种观点。

二、名词解释1.间接教学【答案】间接教学指教师对幼儿教学指导旳一种形式。

教师不是把教育规定直接讲给幼儿听,而是通过环境中合适旳中介,例如,运用环境中旳玩具、楷模、幼儿关怀旳现象或事件旳作用等,迂回地到达教育目旳。

学前教育第七章

学前教育第七章
〔5〕工具及材料 强调准备材料和工具要充分。
16
第二节 张雪门的学前教育思想
三、论幼稚园的行为课程
张雪门行为课程单元活动方案举例
名称:常吃的蔬菜
动机:幼儿的餐点
目的
1、使幼儿明了蔬菜的好处和认识几种常吃的蔬菜。
2、养成幼儿种菜、煮菜的能力和方法。
3、鼓励幼儿喜欢吃蔬菜和养成饮食应有的习惯。
〔四〕活动内容:
食,然后演傀儡戏〔小明长胖了〕,并介绍蔬菜的营养和健康的
关系。
6、这个活动并为到此结束,以后继续浇水、拔草、施肥。从每
天活动中观察蔬菜生长的过程,一直到收获为止。煮食自己种植
的蔬菜,更激发幼儿的兴奋与愉快。如果继续扩充开菜市场、参
观市场的行为,那么除劳动生产的活动外,更增加幼儿认识较多 蔬
菜、其他种食物,以及交易买卖行为的能力〔如继续开展其方案
开展中所进行的一些活动,如呼吸、攀登运动 等;
2、“儿童的自然环境〞; 3、“儿童的社会环境〞。 对选择出来的课程内容以单元形式进行组织 ,并根据儿童身心特点,按月份和节气确定活 动的单元,然后选择相关的各科教材组织在这 个单元里。
10
第二节 张雪门的学前教育思想
张雪门1926年编制的九月份课程单元〔节选〕
可另订〕。
19
第二节 张雪门的学前教育思想 三、论幼稚园的行为课程 张雪门行为课程单元活动方案举例 〔六〕应用工具及材料 1、工作:各种蔬菜、菜籽、菜秧、烹饪材料;洗菜盆、切菜 板、煮菜锅、种菜工具〔锄、铲、水桶〕;自由画——蔬菜。 2、文学:戏剧〔1〕小明长胖了〔傀儡戏〕;〔2〕小猪种菜 〔傀儡戏〕。 3、音乐:唱歌——吃青菜;律动——种菜。 4、游戏:猜测蔬菜,比赛搬运蔬菜。 5、常识: 〔1〕区分番茄、白菜、萝卜的形状、颜色、气味、吃法有什 么不同? 〔2〕菜怎样种法? 〔3〕种菜以后要做些什么事? 〔4〕吃蔬菜有什么好处? 〔七〕参考资料:包括工作、常识、故事、歌谣、游戏、音乐20

浅谈学前教育课程理论与思想

浅谈学前教育课程理论与思想

浅谈学前教育课程理论与思想作者:陈倩来源:《学校教育研究》2018年第03期幼儿园课程的建构一直是我国幼教界研究的热点问题之一。

目前,一些大中城市有条件的幼儿园,几乎都有本园自成体系的课程。

幼儿园课程改革,无疑是学前教育的一场革命。

学前教育研究人士当前的观点认为幼儿园课程的概念大致有以下三种:一是课程即教学科目、教材与教学计划的总和。

二是课程即幼儿园为幼儿所安排的一切活动。

三是课程即幼儿在园获得的学习经验。

综合以上三个观点,笔者认为,幼儿园的课程就是教育者对受教育者欲实施的教育,其中包括教育思想、教育目标、教育计划、教育内容、教育措施、教育行为、教育评价。

对受教育者而言,课程即是体验教育、提高心智、积累经验的过程。

笔者现将一些对中国学前教育课程发展产生过或仍然产生着重大影响的理论与思想加以研究和阐述,以期对当前和以后我国学前教育课程的发展提供一些参考与帮助。

一、陈鹤琴的学前教育课程理论与思想(一)课程应为教育目标服务学前教育课程是学前教育的支柱。

学前教育课程是为学前儿童设计的课程。

在二三十年代,陈鹤琴就提出了比较符合学前儿童身心特点,并适应未来社会的全面发展的培养目标,是难能可贵的。

(二)课程内容的选择应注重儿童的生活环境,以大自然大社会为中心课程内容是实现教育目标的支柱。

陈鹤琴先生认为,学前儿童是在周围的环境中学习的,应该以大自然大社会为中心组织课程。

学前儿童应该在这样的环境中获得发展。

设计和选择学前教育课程内容,必须符合学前儿童身心发展特点,把大自然和大社会作为中心,这样设计出的课程才是合理的。

(三)课程结构以“五指活动”为基本成分课程结构应该具有整体性,应促进学前儿童整体的有机发展。

为此,陈鹤琴创造性地提出了课程结构的“五指活动”理论。

他认为,五指活动包括以下五个方面:1.健康活动;2.社会活动;3.科学活动;4.艺术活动;5.语文活动。

这五个方面是相互联系的,学前教育课程的全部内容包括这五指活动之中。

陈鹤琴活教育”与陶行知生活教育思想比较

陈鹤琴活教育”与陶行知生活教育思想比较

陈鹤琴活教育”与陶行知生活教育思想比较作者:李燕华来源:《赤峰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1年第4期李燕华(内蒙古师范大学田家炳教育书院,内蒙古呼和浩特 010022)摘要:陈鹤琴的“活教育”思想和陶行知的生活教育思想都是在批判中国近代传统教育的弊端基础之上并借鉴吸收了美国教育家杜威的教育思想基础之上形成的.他们二人的理论既有相通之处,也有各自不同的侧重点.本文就“活教育”思想与生活教育思想在目的论、方法论和课程论三个方面对其进行比较研究,并对其影响和价值进行评述.关键词:陈鹤琴;陶行知;“活教育”;“生活教育”中图分类号:G40-0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260X(2011)04-0190-02陈鹤琴(1892-1982)是我国近现代幼儿教育家,是中国近代学前儿童教育理论和实践的开创者,他倡导的“活教育”思想积极探索了基于我国自己国情的适合我国儿童身心健康发展规律的幼儿教育之路.他在二十世纪四十年代提出的“活教育”理论是他幼儿教育体系中最负盛名也是影响最大的理论,也是我国学者第一次提出的一套系统的教育理论及方法体系,为改革传统教育开辟了新的道路.在他的这套“活教育”理论中包括了目的论、方法论、课程论.陶行知(1891-1946)是我国现代伟大的人民教育家,他一生以“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的信念致力于祖国和人民的教育事业.他的生活教育思想是建立在对中国近代教育弊端的批判基础之上并借鉴和吸取了西方杜威的实用主义思想得以形成的具有本国特色的生活教育思想体系.是一种具有创造性并不断发展,不断进步的教育思想.陶行知生活教育思想包括了“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与“教学做合一”,他从这几个方面诠释了生活教育的内容、目标以及方法.“历史告诉我们,一个时代文化方向的选择,不是哪位思想家灵机一动构想出来的,也不是哪位思想家照搬外国的某种模式就可以决定和奏效的.文化方向的选择,从根本上说,是社会经济基础—生产力水平、生产方式、生产关系及各种政治结构变动的结果.”[1]陈鹤琴的“活教育”思想与陶行知的生活教育就是中国近代生产发展与社会进步的产物.陈鹤琴的“活教育”思想与陶行知的生活教育都受到杜威实用主义教育思想的影响,并且都是建立在对近代中国“传统教育”和“洋化教育”的弊端的批判之上,批判传统的教育忽视儿童的主体性,学校和课堂脱离了生活实际,对待“洋化教育”的全盘吸收.在充分考虑到中国的时代背景和国情的基础上提出了符合中国国情的有改造,有创新的教育思想.在他们二人的思想中,不仅体现出批判吸收西方先进教育理念的理论尝试,也积极融入了在办学实践中所得到的宝贵经验,同时也体现了中国“身体力行”的古老教学思想,因而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很多观点对当今教育改革仍有启发作用.他们二人的理论既有共通之处,相互影响,相互补充,但也有各自不同的侧重点.1 “活教育”与“生活教育”目的论之比较在目的论的方面陈鹤琴指出儿童教育的目的就是做人,做中国人,做现代中国人.而作为现代中国人要具备五个基本条件.首先是身体的健康,有了健康的体魄才能够有幸福的生活和成功的事业的基础.其次是要具备创新的精神.教育应诱导儿童本性中潜藏的创造欲望,以培养其探索和创造能力.现今社会的发展依然要求现代人不断的创新,开拓进取.二十一世纪,世界的能源,环境,高科技都面临着激励的竞争,谁有创新谁就有可能走在世界的前列.面对如此的竞争与挑战,幼儿时期,正是培养创新精神的黄金时期.儿童的创新精神要求我们教育工作者不光要积极鼓励他们而且要努力地朝好的方向引导他们才能培养出儿童正面的创新精神.再次,还需要有服务的意识.教育工作者要从幼儿时期开始就培养他们与人合作、助人为乐的品质,不仅仅做一个有文化、有技术的新人,也要从思想上树立起为国家、为大众服务的高尚意识.最后作为一个现代的中国人要有世界的眼光.现代中国的儿童不光要了解本国国情,也要了解世界形势,做一个目光远大、胸襟开阔的新人.陶行知生活教育目的论认为教育以生活为中心,人的生活必须有相当的工具,才能表现出来.他说:“教育是教人发明工具,制造工具,运用工具.生活教育教人发明生活工具,制造生活工具,运用生活工具.空谈生活教育是没用的,真正的生活教育必须是以生活教育为出发点.观察一个国家或一个学校的教育是否合乎实际生活,只须看有无生活工具;倘使有了,再进一步看是否充分运用所有的生活工具.教育有无创造力,也只须看能否发明人生新工具或新人生工具.中国教育已到绝境,千万不要空谈教育,千万不要空谈生活;只有发明工具,制造工具,运用工具才是真教育,才是真生活.”[2]2 “活教育”与“生活教育”方法论之比较“做中学,做中教,做中求进步.”是陈鹤琴提出的活教育方法论的原则.他吸取了美国教育家杜威的思想,杜威主张“寓学于做”,学的基础是做,因而“做”是活教育方法论的出发点,也是教学方法的基本原则.他强调所有的学习都要靠做.基于他的“做”的教学原则,他把活教育的思想贯彻到教学过程当中去,并提出相应的步骤.首先是要实验与观察,这也是最重要的一个步骤,实验观察是儿童获得知识的最基本的方法.实验观察是学习的基础,但不能排斥间接经验.其次是阅读与参考,再次是发表于创作,最后是批评与研讨.这四个步骤分别要求学生要先通过感官去直观地学习系统的知识,获取直接的生活经验和鲜活的知识.然后阅读并研究相关的资料,融合自己的直接经验和别人的间接经验.之后才能进行自己的创作和发表.最后是师生间相互讨论学习成果,相互启发和鼓励,总结经验,臻于完善.“教学做合一”是陶行知生活教育思想的方法论,在他的生活教育理论中的地位至关重要.陶行知认为教学做合一的组成部分有三个:“一是怎样做便怎样学,怎样学便怎样教;二是教法、学法和做法应当合一;三是教学不只教人学,更为重要的是教人做事.”[3]陶行知屡次强调“教学做”是不可分的,并不是三件事,而是一件事.他认为:“教的方法根据学的方法;学的方法根据做的方法.事怎样做便怎样学,怎样学便怎样教,教与学都以做为中心.在做上教的是先生,在做上学的是学生.”这里面陶行知把“做”视为中心.这也体现了他所提出的“行-知-行”的发展过程.“教学做合一”的方法论充分体现了陶行知生活教育的思想内涵.它将书本知识与社会实践相结合,让学生在社会实践的过程中完善对书本知识的认识和理解,也使得学生能够将从书本上学到的知识运用到实际生活当中去.提高了学生的学习能力和综合培养了学生的素质,为改造社会打好了基础.“教学做合一”的方法能够在实践中不断检验教学成果,因而具有深远的影响.3 “活教育”与“生活教育”课程论之比较陈鹤琴在批判传统教育方式单纯依赖书本的弊端从而提出“大自然、大社会都是活教材”这样的活教育课程论.陈鹤琴认为,中国传统的教育课程中教材内容是一成不变的,不论是教师教,还是学生学都只能产生“书呆子”而与实际生活相去甚远.因而要实施活教育,到自然和社会这个活教材中去学习.到大自然和社会这个活教材中去学习就是让儿童直接去接触自然和社会,让他们从亲自接触中去观察并获得经验和知识.活教育课程的出发点就是大自然和社会,只有亲自接触大自然才能够真切理解书本知识,而不是读死书,死读书.才能把从书本上学到的知识活学活用.能够具体体现陈鹤琴“活教育”课程论思想的就是他提出的“五指活动”,即“健康活动(包括卫生、体育、营养等)、社会活动(包括史地、公民、时事等)、科学活动(包括生、数、理、化、地等)、艺术活动(包括音、美、工等)和文学活动(包括读、写、说、译等)”.[4]“过什么生活用什么书”是陶行知生活教育思想的课程论.他说:“没有生活做中心的教育是死教育.没有生活做中心的学校是死学校.没有生活做中心的书本是死书本.在死教育、死学校、死书本里鬼混的人是死人”.他主张生活教育就是以生活为中心的教育,过什么样的生活就是受什么样的教育.他说:“人生需要什么,我们就教什么.人生需要面包,我们就得过面包生活,受面包的教育;人生需要恋爱,我们就得过恋爱生活,也受恋爱教育.”[5]陶行知认为我们以生活为中心教学做合一,而不能以教科书为中心,以此为基础总结出了一套教育方法.要提倡启发式的教学,摒弃脱离了生活实际和忽视学生需要的注入式的教学;注重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强调教学做合一.陈鹤琴的“活教育”理论包括了目的论、方法论、课程论等.“大自然、大社会,都是活教材”是陈鹤琴对“活教育”课程论的概括表述.他反对传统教育中的死板读书论,认为大自然、大社会才是活的书、直接的书,应该让儿童与自然和社会接触,获取直接的知识和经验.当然,他并未绝对强调经验,只是强调书本知识应该是现实世界的写照,应该能反映儿童的身心特点和生活特点.“做中教,做中学,做中求进步”是“活教育”的方法论的原则.“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和“教学做合一”是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论的三大基石.陈鹤琴的“活教育”和陶行知的生活教育理论对当前“课程回归生活”的教育理念同样具有重要的意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学会生存》一书中写道:“我们的儿童的被分裂在两个互不接触的世界中.在一个世界里,儿童像一个脱离现实的傀儡一样,从事学习;而在另一个世界里,他通过某种违背教育的活动来获得自我满足.”反思我们的教育,教学像一个典型的过滤器,使我们的孩子如标准件一般同一化,生产出一批批在知识学习面前丧失信心的孩子.那个富有个性的、活生生的孩子走进去,沉浸在这种时刻伴随着沮丧和失败的知识学习中,渐渐地变得呆巴巴、冷冰冰,毫无生活的活力.当前的教育体制中依然存在着陶行知所描写的教死书,死教书,教书死;读死书,死读书,读书死的状况.要改变这种状况,就要认真吸取优秀的教育理论,使得教和学真正达到实现理想的人的目的.参考文献:〔1〕李毅,张风江.选择与裂变[M].辽宁教育出版社,1996.〔2〕〔3〕〔6〕江苏省陶行知研究会,南京晓庄师范学校.陶行知文集修订本.江苏教育出版社,2001:264-265,354-355.〔4〕何国华.陶行知教育学.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1997:44-45.〔5〕陈鹤琴教育文集(下卷).650.。

第二节 陶行知和陈鹤琴的幼儿教育思想2014-2015

第二节 陶行知和陈鹤琴的幼儿教育思想2014-2015
幼儿园课程理论 自然环境
社会环境
课程中心
直接经验: 接触实物和人
陈鹤琴的幼儿教育理论和实践
幼儿园课程理论
“五指活动”
陈鹤琴的幼儿教育理论和实践
幼儿园课程理论
课程实施
教材标准
整个教学法
游戏式教学
幼儿经验
身心发 社会发展 提倡综合 以社会自 反对分科 展特点 的单元 然为中心 教学 教学
陈鹤琴的幼儿教育理论和实践
南京鼓楼幼稚园——创 办于1923年,是我国最 早的幼儿教育实验中心
陈鹤琴有关儿童心理与教育的教学研究
成就:开创了我国儿童 心理的科研工作,是我国以 观察实验法研究儿童心理发 展的最早的学者之一。
他非常重视实验与实践。19 27年,他在东南大学任教期 间,在南京建立教育实验区, 为推广小学教育作实验。陶 行知先生创办晓庄乡村师范 学校时,他担任校董会董事 并兼任该校第二院院长,为 推广乡村幼儿园进行实验, 并作出了一定的贡献。
第二节 幼儿教育事业的产生和发展
幼儿教育思想的产生和发展
(一)陶行知
陶行知(1891.10.18--1946.7.25), 汉族,安徽歙县人,毕业于金陵大学 (1952年并入南京大学)文学系,中 国人民教育家、思想家,伟大的民主 主义战士,爱国者,中国人民救国会 和中国民主同盟的主要领导人之一。 曾任南京高等师范学校教务主任,中 华教育改进社总干事。先后创办晓庄 学校、生活教育社、山海工学团、育 才学校和社会大学。提出了“生活即 教育”、“社会即学校”、“教学做 合一”三大主张,生活教育理论是陶 行知教育思想的理论核心。著作有: 《中国教育改造》、《古庙敲钟录》、 《斋夫自由谈》、《行知书信》、《 行知诗歌集》。
陈鹤琴的生平与经历

陶行知陈鹤琴学前教育思想比较

陶行知陈鹤琴学前教育思想比较

陶行知陈鹤琴学前教育思想比较江苏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周亮摘要:1903年我国产生第一个公共的学前教育机构,此后我国的学前教育事业得到了很大的发展,一批学前教育家相继出现并为我国的学前教育事业做出了巨大奉献。

他们在借鉴外国学前教育思想的同时从中国实际国情出发,形成了自己的学前教育思想体系。

陶行知和陈鹤琴是其中的典型代表,本文就陶行知和陈鹤琴的学前教育思想进行初步比较。

关键词:陶行知陈鹤琴学前教育思想1903年我国产生第一个公共的学前教育机构,此后我国的学前教育事业得到了很大的发展,一批学前教育家相继出现并为我国的学前教育事业做出了巨大奉献。

他们在借鉴外国学前教育思想的同时从中国实际国情出发,形成了自己的学前教育思想体系。

陈鹤琴和陶行知是其中的典型代表,都是在批判中国近代传统教育的弊端基础之上并借鉴吸收了美国教育家杜威的教育思想基础之上形成的.他们二人的理论既有相通之处,也有各自不同的侧重点。

本文就陶行知和陈鹤琴的学前教育思想进行初步比较。

一.陶行知陈鹤琴教育思想简介〔一〕.陶行知与“生活教育”关于什么是生活教育,陶行知在很多场合表达过其含义。

陶行知认为:“生活教育是生活所原有,生活所自营,生活所必须的教育。

教育的根本意义是生活的变化。

生活无时不变,即生活无时不含有教育的意义。

”“过什么样的生活就受什么样的教育:过健康的生活就受健康的教育;过科学的生活便是受科学的教育;过劳动的生活便受劳动的教育;过艺术的生活便是受艺术的教育;过社会革命生活便是受社会革命的教育。

”“教育不通过生活是没有用的,需要生活的教育,用生活来教育,为生活而教育。

为生活需要而办教育,教育与生活是分不开的。

”他还指出:“生活教育与生俱来,与生同去。

出世便是破蒙,进棺材才算毕业。

”生活教育理论是陶行知整个教育思想体系的主体和核心,主要包括三个方面的内容:“生活既教育”,“社会既学校”,“教学做合一”。

1.“生活既教育”。

“生活即教育”是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论的核心。

陈鹤琴、陶行知的教育思想

陈鹤琴、陶行知的教育思想

陈鹤琴、陶行知的教育思想(五)陈鹤琴的“活教育”探索陈鹤琴是中国近代学前儿童教育理论和实践的开创者,他一生致力于从中国国情出发,学习和引进西方教育思想和方法,建设有民族特色的中国现代儿童教育。

1.幼儿教育和儿童教育探索(“教活书”、“教书活”、“活教书”)1919年9月,陈鹤琴任南京高师,授教育学、心理学和儿童心理学。

在此期间,通过对长子陈一鸣的追踪研究,探索中国儿童心理发展及教育规律,同时创办了第一所实验幼稚园——鼓楼幼稚园。

2.“活教育”实验1941年,陈鹤琴创办了《活教育》杂志,标志着“活教育”理论的形成和“活教育”运动的开始。

3.“活教育”理论体系(1)“活教育”的目的论“活教育”的目的是做人,做中国人,做现代中国人,具体内涵如下:①做人:这是“活教育”最为一般意义的目的,是人区别与动物所在;②做中国人:意味着要爱护这块生养自己的土地,爱自己国家的历史,爱自己的同胞,体现了民族性;③做现代中国人:对于做现代中国人,陈鹤琴提出了5个方面的要求:要有健全的身体,要有建设的能力,要有创造的能力,要能够合作,要服务;(2)“活教育”的课程论①在“活教育”课程的本质方面,陈鹤琴主张以活动课程为主,反对分科课程。

向大自然、大社会去学习。

同时,陈鹤琴也并未强调经验、否定书本;②在“活教育”课程内容方面,陈鹤琴提出“大自然、大社会都是活教材”,让学生直接进行学习。

③在“活教育”课程的分类方面,陈鹤琴把课程分为儿童健康活动、儿童社会活动、儿童自然活动、儿童艺术活动、儿童文学活动5种活动;④按照“五指活动”的设想儿童活动代替课堂教学成为学校教育的基本形式,它追求的是完整的儿童生活,而以“五指活动”做比喻,是因为这五种活动犹如一只手的五根指头,是相连的整体。

(3)“活教育”的教学论①“活教育”教学方法的基本原则是:“做中教、做中学、做中求进步”,“做”是学生学习的基础,也是“活教育”教学论的出发点。

②“活教育”教学的步骤:实验观察、阅读思考、创作发表、批评研讨。

中国学前教育思想

中国学前教育思想
第一节 中国学前教育思想
一、陶行知的学前教育思想 二、张雪门的幼儿教育思想 三、陈鹤琴的学前教育思想 四、张宗麟的学前教育主张
第1页/共39页
陶行知的学前教育思想
陶行知(1891.10.18-1946.7.25),中国人民教育家、 思想家,伟大的民主主义战士,爱 国者,中国人民救国会和中国民主 同盟的主要领导人之一。先后创办 晓庄学校、生活教育社、山海工学 团、育才学校和社会大学。提出了 “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 “教学做合一”三大主张,生活教 育理论是陶行知教育思想的理论核 心。著作有:《中国教育改造》、 《古庙敲钟录》、《斋夫自由谈》、 《行知书信》、《行知诗歌集》。
陈鹤琴的学前教育思想 4.将幼儿园保教内容概括为“五指活动”。
把课程内容划分为:健康活动、社会活动、科学活动、艺术活动、文学活动等五项,被称为“五指活动”。
第29页/共39页
陈鹤琴的学前教育思想 5.反对封闭教学和消极灌输,主张儿童到大自 然大社会中学习,并创立了“活教育”理论。
第30页/共39页
3.提出编制幼稚园课程的基本原则。
(1)课程要以儿童全面发展为目的 (2)课程内容要艺术化 (3)课程要关注于动的工作 (4)课程要多与自然和社会接触 (5)课程要注意个别活动 (6)课程要注意沟通第3小7页学/共3低9页 年级
张宗麟的学前教育主张
4.主张解放儿童,培养儿童的生活力 培养儿童生活力即:教养一个孩子有抵抗力;教养 一个孩子学会动手做事能力;教养孩子学会发展自 己天才的能力;教养孩子善于不停留的进步;
第31页/共39页
陈鹤琴的学前教育思想 6.提出“整个教学法”。
第32页/共39页
“整个教学法”就是把儿童所应该学 的东西整个地、有系统地教给儿童学。 教学法把各科功课打成一片,所学功 课无规定时间;所用教材是以故事或 社会或自然为中心或是出发点;所用 故事或关于社会自然的材料,总以儿 童生活,心理为根据。

中国学前教育思想的沿革及演变(成稿)

中国学前教育思想的沿革及演变(成稿)

中国学前教育思想的沿革及演变摘要:学前教育是指家长或者幼儿教师利用各种方法,有计划地开发儿童智力,促进儿童发展的过程。

从古至今,我国涌现出了很多种学前教育思想。

学前教育思想也在学前教育实践中不断地沿革和演变。

本文综述了古代、近代、现代和当代的学前教育思想,并且对这些学前教育思想的沿革及演变作了分析。

关键词:中国学前教育思想古代近代现代当代沿革演变学前教育是指家长或者幼儿教师利用各种方法,有计划地、科学地开发学前儿童智力,促进儿童发展的教育活动。

学前教育对幼儿的智力发展有着重要的作用,很多超常儿童的产生与接受到科学的学前教育有关。

所以,从古至今有许多学者对学前教育进行研究,学前教育思想也随着时代的变迁不断地沿革及演变。

一、不同时期的学前教育思想1.古代学前教育思想在先秦时代的一些著作中就出现了有关学前教育的思想。

《易经》中就提倡对幼儿要及早教育,要重视家庭教育,要培养幼儿自主学习的能力等。

《礼记》中也有相关观点,比如重视胎教,为儿童选择良师,重视儿童道德的培养等。

汉代,贾谊在其所著的《胎教》、《劝学》等书中提出了及早施教,为儿童选择良师,儿童应该德、智、体全面发展等思想,贾谊的思想还注意到儿童的身心发展特点。

魏晋时期,著名的思想家颜之推在其《颜氏家训》中提出了一些家庭教育思想,包括要重视儿童的家庭教育,及早对儿童进行教育,对儿童的教育上要德艺双修,严格要求。

颜之推还指出熏陶教育的重要性。

宋代,朱熹专门编写了学前教育教材《小学》、《童蒙须知》等,朱熹的学前教育思想包括对儿童及早教育,注重礼仪、文化知识、道德品质的教育,并且他提倡教育要注意儿童的个性特点,教学要循序渐进。

明代,王守仁在其《传习录》、《教约》等书中提出了学前教育应遵循儿童的天性,寓教于乐,要重视德行的培养,并且还制定了儿童教育内容的顺序。

到了明清时期,由于西学东渐,学前教育思想开始重视实践。

这个时期出现了很多学前教育思想,比如陆世仪的熏陶教育思想、唐彪的“善诱”的教育思想。

陶行知生活教育与陈鹤琴“活教育”之比较

陶行知生活教育与陈鹤琴“活教育”之比较

陶行知生活教育与陈鹤琴“活教育”之比较
陈余丹
【期刊名称】《福建陶研》
【年(卷),期】2012(000)002
【摘要】“生活即教育”是陶行知生活教育观的核心内容,“活教育”理论是陈鹤琴在创建中国特色的幼儿教育实践中创立和发展起来的幼教理论,两人都对中国近代教育产生了比较深远的影响。

本文从对传统学校教育的批评,教育目的观,课程与教学观,师生观等几个方面来比较陶行知的生活教育与陈鹤琴“活教育”思想之异同,以期对当今新课程改革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总页数】4页(P39-42)
【作者】陈余丹
【作者单位】江西师范大学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G40
【相关文献】
1.比较陶行知和陈鹤琴学前教育思想的异同 [J], 刘萍
2.陈鹤琴与陶行知课程观比较 [J], 申国昌;王瑶
3.陈鹤琴"活教育"与陶行知生活教育思想比较 [J], 李燕华
4.课程改革需要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论——陶行知教育思想与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理念比较分析 [J], 邹开煌
5.胡先骕的教育生活化思想——兼与陶行知的生活教育理论比较 [J], 张建中; 王颖达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陶行知陈鹤琴学前教育思想比较江苏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周亮摘要:1903年我国产生第一个公共的学前教育机构,此后我国的学前教育事业得到了很大的发展,一批学前教育家相继出现并为我国的学前教育事业做出了巨大贡献。

他们在借鉴外国学前教育思想的同时从中国实际国情出发,形成了自己的学前教育思想体系。

陶行知和陈鹤琴是其中的典型代表,本文就陶行知和陈鹤琴的学前教育思想进行初步比较。

关键词:陶行知陈鹤琴学前教育思想1903年我国产生第一个公共的学前教育机构,此后我国的学前教育事业得到了很大的发展,一批学前教育家相继出现并为我国的学前教育事业做出了巨大贡献。

他们在借鉴外国学前教育思想的同时从中国实际国情出发,形成了自己的学前教育思想体系。

陈鹤琴和陶行知是其中的典型代表,都是在批判中国近代传统教育的弊端基础之上并借鉴吸收了美国教育家杜威的教育思想基础之上形成的.他们二人的理论既有相通之处,也有各自不同的侧重点。

本文就陶行知和陈鹤琴的学前教育思想进行初步比较。

一.陶行知陈鹤琴教育思想简介(一).陶行知与“生活教育”关于什么是生活教育,陶行知在很多场合表达过其含义。

陶行知认为:“生活教育是生活所原有,生活所自营,生活所必须的教育。

教育的根本意义是生活的变化。

生活无时不变,即生活无时不含有教育的意义。

”“过什么样的生活就受什么样的教育:过健康的生活就受健康的教育;过科学的生活便是受科学的教育;过劳动的生活便受劳动的教育;过艺术的生活便是受艺术的教育;过社会革命生活便是受社会革命的教育。

”“教育不通过生活是没有用的,需要生活的教育,用生活来教育,为生活而教育。

为生活需要而办教育,教育与生活是分不开的。

”他还指出:“生活教育与生俱来,与生同去。

出世便是破蒙,进棺材才算毕业。

”生活教育理论是陶行知整个教育思想体系的主体和核心,主要包括三个方面的内容:“生活既教育”,“社会既学校”,“教学做合一”。

1.“生活既教育”。

“生活即教育”是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论的核心。

“生活即教育”的主旨包括:生活是教育的目的,它决定教育,有什么样的生活便有与之相应的教育,两者相伴而生,教育随着生活的变化而变化,而生活也时时刻刻需要教育。

两者紧密相连不可分割。

一方面:教育不仅体现在生活的方方面面,也贯穿了个人生活的始终,是终身的教育。

[1] “教育与生活是同一过程,教育含于生活之中,教育必须和生活结合才能发生作用。

教育以生活为前提,不与实际生活相结合的教育不是真正的教育。

陶行知坚决反对没有“生活做中心”的死教育、死学校、死书本。

”另一方面:生活是教育的中心,文字、书本只是生活的工具,不是生活的本身,教育要通过生活才能产生力量而成为真正的教育。

而陶行知所说的生活与教育并非狭义的生活和教育。

【2】“陶行知所说的“教育”不是以学校为整体的狭义教育,而是包括学校教育在内的整个社会生活的广义教育。

陶行知所说的“生活”是整个自然界和人类社会生活的总体,是人类一切实践活动的总称。

”2. “社会既学校”。

社会即学校是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论的另一个重要命题,是伴随“生活即教育”而来的。

陶行知说:“是生活即教育,就是社会即学校了。

两者是相关联的,是一个学理。

”他还说:“到处是生活,即到处是教育;整个的社会是生活场所。

因此,我们又可以说:‘社会即学校’”“整个的生活,整个的教育,都统一在整个社会之中。

”陶行知还把“社会即学校”与“学校即社会”进行过如下比较:“学校即社会,就好像把一只活泼的小鸟从天空里捉来关在笼子里一样。

它从一个小的学校去把社会所有的一切都吸收进来,所以容易弄假。

社会即学校则不然,它是要把笼中的小鸟放到天空中,使它任意翱翔,是要把学校的一切伸展到大自然里去。

”因此可如下总结“社会既学校”的中心理论:学校与社会相统一。

把整个社会作为学习的大场所,凡是生活的场所,都应该是教育的场所,跨出校门,走向社会,把工厂、农村、店铺、庙宇、监牢都视为学校,成为课堂。

同时又把学校办成社会一般的学校,它不仅包括社会的积极面,还应该包括社会的消极面。

学校教育的范围不在书本,而应扩大到大自然、大社会和群众生活中去,向大自然、大社会和群众学习,使学校教育和改造自然、改造社会紧密相连,形成真正的教育。

3.“教学做合一”。

“教学做合一”是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论又一重要组成部分。

是针对教师“教死书、死教书、教书死”和学生“读死书、死读书、读书死”的传统教学模式而提出的教学方法论。

用陶行知的话做只是一种生活之三个方面,“教学做合一”“是生活现象之说明,即教育现象之说明。

在生活里,对事说是做,对己之长进说是学,对人之影响说是教。

教学不是三个各不相谋的过程。

”“教的方法根据学的方法,学的方法根据做得方法。

事情怎样做便怎样学,怎样学便怎样教。

教而不做,不能算是教;学而不做,不能算是学。

教与学都以做为中心。

在做上教的是先生,在做上学的是学生。

”综上我们不难看出,陶行知的“教学做合一”是指:教学做三者统一不可分割,三者相辅相成。

而做是教与学的中心做的实践是学和教主观能动性发挥的基础。

做不是单纯的蛮干;不是就事论事,而是在系统关系中思考问题。

(二).陈鹤琴与“活教育”1、“活教育”的目的陈鹤琴说:“活教育的目的就是在做人,做中国人,做现代中国人”。

他认为做一个人、做一个中国人、做一个现代中国人是要有条件的。

它包括:第一、要具备健全的身体。

身体素质对一个人的知识道德发展有着不可忽视的重要影响。

中国人被他国讥笑为"东亚病夫”,因此具有健康的身体,更为重要。

第二、要有建设的能力。

当时中国"凡百俱废,"急切需要的是各种建设",而过去的教育培养的人不重视建设的能力,所以"活教育"则重视建设的能力,“要把它培养起来”,以便适应国家建设的需要。

第三、要有创造的能力。

他肯定中国人的创造力,肯定中国古代的辉煌成就,只是近代中国逐渐落后了。

第四、要有合作的态度。

他认为合作精神很重要,中国人要强但是更应该懂得合作,"所以我们对于小朋友要从小就训练他们能合作团结,才能便他们配做一个新中国的主人翁"。

第五、要有服务的精神。

“如果我们训练的儿童,熟设各种知识和技能,可是不知服务,不知如何去帮助人,那这种教育可以说全无意义”。

他认为“活教育”的目的,就是要教育儿童知道应该帮助别人,知道为大众服务,具备服务的精神。

2 、“活教育”的课程陈鹤琴认为:“大自然,大社会,都是活教材”,“活教育的课程是把大自然十大社会做出发点,让学生直接对它们去学习”。

他的“活教育”课程大致有五类,亦即所谓“五指活动”:(一)儿童健康活动(包括体育、卫生等学科);(二)儿童社会活动(包括史地、公民、常识等学科);(三)儿童自然活动(包括动、植、矿、理化、算术等学科);(四)儿童艺术活动(包括音乐、图画、工艺等学科;(五)儿童文学活动 (包括读、作、写、说等学科)3、“活教育”的方法陈鹤琴说:“活教育的教学方法也有一个基本的原则。

什么原则呢?就是:做中教,做中学,做中求进步”。

他重视室外活动,着重于生活的体验,以实物为研究对象,以书籍为辅佐的参考。

即注重直接经验,不重视间接知识。

其教学过程分为四个步骤:第一是实验观察,第二是阅读参考,第三是发表创作,第四是批评研讨。

要求每个学生备一工作簿,在工作簿上编他自己的教材。

教师的责任是:引发、供给、指导、欣赏。

二.陶行知陈鹤琴教育思想比较对陶行知和陈鹤琴的教育思想可以从如下几方面进行比较:(一).时代背景不管是“生活教育”还是“活教育”,两者产生的时代背景都是二十世纪上半叶。

20世纪初叶,中华民族正处于内忧外患交迫的历史关头。

一方面,西方列强从政治、经济、军事、文化、思想、教育等各方面向中国侵入,把中国推向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深渊,另一方面,西方列强与中国封建势力相勾结,使中国面临空前的危机。

面对这种危机,各阶层人士掀起了反帝反封建、救亡图存的运动。

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帝国主义放松了对中国的扩张,中国的民族资本主义借机获得了有利的国际环境和国内市场,经济实力得到了明显增强。

中国民族工商业的发展,对教育提出了新的要求,迫切需要教育培养更多的实用人才。

但是中国传统教育严重脱离社会生活实际,特别是脱离人民大众的生活实际,教育内容和教育方式既不能适应社会经济形势发展的要求,也不符合学生身心发展的规律, 教育与社会发展需要之间的矛盾日益突出和尖锐。

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两者的教育思想都具有很强的爱国主义色彩和对中国传统教育弊端的强烈批判和针对性。

同时,受时代性的制约,两者的教育思想都是对外国思想家的借鉴与发展。

(二).目的论陶行知的“生活教育”理论中,生活和教育息息相关,生活是教育的目的。

他把生活看成是个人学习的归宿,教育的目的是为了更好地生活。

他把认为人的生活必须有相当的工具,才能表现出来.他说:“教育是教人发明工具,制造工具,运用工具.生活教育教人发明生活工具,制造生活工具,运用生活工具.空谈生活教育是没用的,真正的生活教育必须是以生活教育为出发点.观察一个国家或一个学校的教育是否合乎实际生活,只须看有无生活工具;倘使有了,再进一步看是否充分运用所有的生活工具.教育有无创造力,也只须看能否发明人生新工具或新人生工具.中国教育已到绝境,千万不要空谈教育,千万不要空谈生活;只有发明工具,制造工具,运用工具才是真教育,才是真生活.”而陈鹤琴说:“活教育的目的就是在做人,做中国人,做现代中国人”。

他有如上文所说的五个方面的具体要求。

陈鹤琴泽从国家需要出发来阐明教育的目的,同时提出了五个方面的要求。

他们二人的教育目的虽从不同角度出发但归根结底却是相同的:教育只有为个人的生活服务方能体现出教育为国家国务的社会功能。

因为,国家的利益归根结底是和个人的利益是统一的。

(三).课程论陶行知的“生活教育”理论认为,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

教什么就看看社会,看看生活中有什么。

生活中有的,社会中有的,就应该交给孩子们。

这包括社会的积极面和消极面。

.他说:“人生需要什么,我们就教什么.人生需要面包,我们就得过面包生活,受面包的教育;人生需要恋爱,我们就得过恋爱生活,也受恋爱教育。

”“没有生活做中心的教育是死教育.没有生活做中心的学校是死学校.没有生活做中心的书本是死书本.在死教育、死学校、死书本里鬼混的人是死人。

”陈鹤琴在批判传统教育方式单纯依赖书本的弊端从而提出:“大自然,大社会,就是活教材。

”他认为,中国传统的教育课程中教材内容是一成不变的,不论是教师教,还是学生学都只能产生“书呆子”,而与实际生活相去甚远.因而要实施活教育,到自然和社会这个活教材中去学习,只有亲自接触大自然才能够真切理解书本知识,而不是读死书,死读书.两人都针对中国传统教育中“读死书,死读书,读死书”的弊端提出了自己的教育课程理论,他们都把眼光从单一的课本移到自然和社会生活中去,是时代的进步。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