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行知陈鹤琴学前教育思想比较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陶行知陈鹤琴学前教育思想比较
江苏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周亮
摘要:1903年我国产生第一个公共的学前教育机构,此后我国的学前教育事
业得到了很大的发展,一批学前教育家相继出现并为我国的学前教育事业做出了巨大贡献。他们在借鉴外国学前教育思想的同时从中国实际国情出发,形成了自己的学前教育思想体系。陶行知和陈鹤琴是其中的典型代表,本文就陶行知和陈鹤琴的学前教育思想进行初步比较。
关键词:陶行知陈鹤琴学前教育思想
1903年我国产生第一个公共的学前教育机构,此后我国的学前教育事业得到了
很大的发展,一批学前教育家相继出现并为我国的学前教育事业做出了巨大贡献。他们在借鉴外国学前教育思想的同时从中国实际国情出发,形成了自己的学前教育思想体系。陈鹤琴和陶行知是其中的典型代表,都是在批判中国近代传统教育的弊端基础之上并借鉴吸收了美国教育家杜威的教育思想基础之上形成的.他们二人的理论既有相通之处,也有各自不同的侧重点。本文就陶行知和陈鹤琴的学前教育思想进行初步比较。
一.陶行知陈鹤琴教育思想简介
(一).陶行知与“生活教育”
关于什么是生活教育,陶行知在很多场合表达过其含义。陶行知认为:“生活教育是生活所原有,生活所自营,生活所必须的教育。教育的根本意义是生活的变化。生活无时不变,即生活无时不含有教育的意义。”“过什么样的生活就受什么样的教育:过健康的生活就受健康的教育;过科学的生活便是受科学的教育;过劳动的生活便受劳动的教育;过艺术的生活便是受艺术的教育;过社会革命生活便是受社会革命的教育。”“教育不通过生活是没有用的,需要生活的教育,用生活来教育,为生活而教育。为生活需要而办教育,教育与生活是分不开的。”他还指出:“生活教育与生俱来,与生同去。出世便是破蒙,进棺材才算毕业。”
生活教育理论是陶行知整个教育思想体系的主体和核心,主要包括三个方面的内容:“生活既教育”,“社会既学校”,“教学做合一”。
1.“生活既教育”。
“生活即教育”是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论的核心。“生活即教育”的主旨包括:生活是教育的目的,它决定教育,有什么样的生活便有与之相应的教育,两者相伴而生,教育随着生活的变化而变化,而生活也时时刻刻需要教育。两者紧密相连不可分割。一方面:教育不仅体现在生活的方方面面,也贯穿了个人生活的始终,是终身的教育。[1] “教育与生活是同一过程,教育含于生活之中,教育必须和生活结合才能发生作用。教育以生活为前提,不与实际生活相结合的教育不是真正的教育。陶行知坚决反对没有“生活做中心”的死教育、死学校、死书本。”另一方面:生活是教育的中心,文字、
书本只是生活的工具,不是生活的本身,教育要通过生活才能产生力量而成为真正的教育。而陶行知所说的生活与教育并非狭义的生活和教育。【2】“陶行知所说的“教育”不是以学校为整体的狭义教育,而是包括学校教育在内的整个社会生活的广义教育。陶行知所说的“生活”是整个自然界和人类社会生活的总体,是人类一切实践活动的总称。”
2. “社会既学校”。
社会即学校是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论的另一个重要命题,是伴随“生活即教育”而来的。陶行知说:“是生活即教育,就是社会即学校了。两者是相关联的,是一个学理。”他还说:“到处是生活,即到处是教育;整个的社会是生活场所。因此,我们又可以说:‘社会即学校’”“整个的生活,整个的教育,都统一在整个社会之中。”陶行知还把“社会即学校”与“学校即社会”进行过如下比较:“学校即社会,就好像把一只活泼的小鸟从天空里捉来关在笼子里一样。它从一个小的学校去把社会所有的一切都吸收进来,所以容易弄假。社会即学校则不然,它是要把笼中的小鸟放到天空中,使它任意翱翔,是要把学校的一切伸展到大自然里去。”因此可如下总结“社会既学校”的中心理论:学校与社会相统一。把整个社会作为学习的大场所,凡是生活的场所,都应该是教育的场所,跨出校门,走向社会,把工厂、农村、店铺、庙宇、监牢都视为学校,成为课堂。同时又把学校办成社会一般的学校,它不仅包括社会的积极面,还应该包括社会的消极面。学校教育的范围不在书本,而应扩大到大自然、大社会和群众生活中去,向大自然、大社会和群众学习,使学校教育和改造自然、改造社会紧密相连,形成真正的教育。
3.“教学做合一”。
“教学做合一”是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论又一重要组成部分。是针对教师“教死书、死教书、教书死”和学生“读死书、死读书、读书死”的传统教学模式而提出的教学方法论。用陶行知的话做只是一种生活之三个方面,“教学做合一”“是生活现象之说明,即教育现象之说明。在生活里,对事说是做,对己之长进说是学,对人之影响说是教。教学不是三个各不相谋的过程。”“教的方法根据学的方法,学的方法根据做得方法。事情怎样做便怎样学,怎样学便怎样教。教而不做,不能算是教;学而不做,不能算是学。教与学都以做为中心。在做上教的是先生,在做上学的是学生。”综上我们不难看出,陶行知的“教学做合一”是指:教学做三者统一不可分割,三者相辅相成。而做是教与学的中心做的实践是学和教主观能动性发挥的基础。做不是单纯的蛮干;不是就事论事,而是在系统关系中思考问题。
(二).陈鹤琴与“活教育”
1、“活教育”的目的
陈鹤琴说:“活教育的目的就是在做人,做中国人,做现代中国人”。他认为做一个人、做一个中国人、做一个现代中国人是要有条件的。它包括:第一、要具备健全的身体。身体素质对一个人的知识道德发展有着不可忽视的重要影响。中国人被他国讥笑为"东亚病夫”,因此具有健康的身体,更为重要。
第二、要有建设的能力。当时中国"凡百俱废,"急切需要的是各种建设",而过去的教育培养的人不重视建设的能力,所以"活教育"则重视建设的能力,“要把它培养起来”,以便适应国家建设的需要。
第三、要有创造的能力。他肯定中国人的创造力,肯定中国古代的辉煌成就,只是近代中国逐渐落后了。
第四、要有合作的态度。他认为合作精神很重要,中国人要强但是更应该懂得合作,"所以我们对于小朋友要从小就训练他们能合作团结,才能便他们配做一个新中国的主人翁"。
第五、要有服务的精神。“如果我们训练的儿童,熟设各种知识和技能,可是不知服务,不知如何去帮助人,那这种教育可以说全无意义”。他认为“活教育”的目的,就是要教育儿童知道应该帮助别人,知道为大众服务,具备服务的精神。
2 、“活教育”的课程
陈鹤琴认为:“大自然,大社会,都是活教材”,“活教育的课程是把大自然十大社会做出发点,让学生直接对它们去学习”。他的“活教育”课程大致有五类,亦即所谓“五指活动”:
(一)儿童健康活动(包括体育、卫生等学科);
(二)儿童社会活动(包括史地、公民、常识等学科);
(三)儿童自然活动(包括动、植、矿、理化、算术等学科);
(四)儿童艺术活动(包括音乐、图画、工艺等学科;
(五)儿童文学活动 (包括读、作、写、说等学科)
3、“活教育”的方法
陈鹤琴说:“活教育的教学方法也有一个基本的原则。什么原则呢?就是:做中教,做中学,做中求进步”。他重视室外活动,着重于生活的体验,以实物为研究对象,以书籍为辅佐的参考。即注重直接经验,不重视间接知识。其教学过程分为四个步骤:第一是实验观察,第二是阅读参考,第三是发表创作,第四是批评研讨。要求每个学生备一工作簿,在工作簿上编他自己的教材。教师的责任是:引发、供给、指导、欣赏。
二.陶行知陈鹤琴教育思想比较
对陶行知和陈鹤琴的教育思想可以从如下几方面进行比较:
(一).时代背景
不管是“生活教育”还是“活教育”,两者产生的时代背景都是二十世纪上半叶。20世纪初叶,中华民族正处于内忧外患交迫的历史关头。一方面,西方列强从政治、经济、军事、文化、思想、教育等各方面向中国侵入,把中国推向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深渊,另一方面,西方列强与中国封建势力相勾结,使中国面临空前的危机。面对这种危机,各阶层人士掀起了反帝反封建、救亡图存的运动。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帝国主义放松了对中国的扩张,中国的民族资本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