米兰·昆德拉生活在别处读后感6篇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米兰·昆德拉生活在别处读后感6篇《生活在别处》读后感(1):撕去诗歌的外衣

刚刚看完本书的第一部《诗人诞生》。米兰昆德拉对于亚罗米尔第一首诗的诞生那种略带讽刺意味的描述,不禁让人以一种从未思考过的角度对诗歌产生了质疑。

人们在很多时候对于诗歌的欣赏与追求,或许并不是因为体会其中思想,会意其中表达,领悟其中真谛,而是自己根本就没读明白,带着浅薄的理解,自我设想的意境,因为不懂反而更加被其神秘所吸引。

我们有时候把诗歌想的太过于神圣,深不可测,或许它的背后埋葬了多么可耻的事实为我们所不知。作者为了一种心理上的自我慰藉,给阴暗的思想穿上了华丽的外衣,借此得以升华。像米兰昆德拉所说“他所写的诗歌是绝对自治的,独立并且不可理解,和事实本身一样独立并且不可理解,因为这事实和任何人都对不上号,它只需要简单的存在就可以了”。亚罗米尔在偷窥保姆沐浴,并且多次设想走进浴室未遂之后,产生了对自己强烈的厌恶,认为这种可笑的厌恶让

自己远离了自己的灵魂。因此为了逃离对自己梦魇一般的厌恶情绪,在充满悲伤的忧郁之下写了诗句,借着这个跳板使自己达到了飞跃。看看吧:

“我在水中,我的心跳在水面上激起涟漪”

这诗句包含着那个在浴室门前颤抖的少年的形象,但同时少年的轮廓也在缓缓的模糊起来。

“啊,我水中的爱人”

亚罗米尔很清楚这正是浴池中赤身裸体的保姆马格达,但没人能通过这些文字看到。

“诗歌的这种自治给了亚罗米尔一个美妙的庇护,一种可以具有第二次生命的可能性;只有证明诗歌不是简单的数字化的私人日记,它才可能得到真正的生命,独立于作者之外的生命”

作者的经历被写进诗里,但同时这经历已经在慢慢消亡。诗歌让其背后的具体形象模糊甚至消失,超越匮乏,将卑贱埋葬,上升为

崇高。呵呵,如果我们突然意识到了自己的卑贱,逃到哪里才能避开呢?只有逃向崇高借以逃避堕落!

仅个人观点,思考难免偏狭。

《生活在别处》读后感(2):生命就像是野草

读米兰·昆德拉最大的困难之一在于,很难琢磨透作者究竟想表达什么样的思想,作者对他笔下的人物,究竟是赞扬、讽刺、否定还是只是纯粹的描写生活本身的种种状态。与一般的小说相比米兰·昆德拉的故事并不复杂,没有史诗般气魄雄浑的场面,没有乱纷纷你方唱罢我登场的层出不穷的人物以及人物之间千丝万缕的联系,没有百科全书般的知识与理论,或许这些都不是米兰·昆德拉擅长的层面,他最擅长的地方在于描写人物丰富的内在,无论主角是什么样普通的人物,经历着什么微不足道的故事,在米兰·昆德拉笔下,他的种种微妙的情绪与跌宕起伏的心情,都被描写的荡气回肠。“一沙一世界,一叶一如来”,或许,米兰·昆德拉的故事没有办法复杂起来,他描写的每一个人,就是那样一个完整的小世界,在主角的这个世界里,浸淫了作者关于人生,关于世界与生命的种种看法,这些看法渗透在故事之中而又游离于故事之外。我觉得,在米兰·昆德拉的

故事中中流露出的黑色幽默,古龙式的哲理,夸张的讽刺和嘲弄,不应简单地看做是小说式的,而更应该是散文式的,是作者从讲故事的幕后走出来,把故事的主角暂时推下舞台,以导演的模式自顾自地旁若无人的倾诉。这样的倾诉是无法囊括在故事当中的,但又无法脱离故事而独自存在,这样难以割舍的整体,或许,恰是米兰·昆德拉的魅力所在。

《生活在别处》是本让我一眼看去就爱不释手的小说,我想,像我这样还没有来得及打开就对一本书产生好感的读者应该为数不少。姑且不论其他,单单是“生活在别处”这个诗一般的标题就足以让人浮想联翩,至少,在我开始阅读之前,对这个标题,始终猜想不断:为什么生活在别处而不在这里呢?生活究竟是在哪里呢?中文“生活”兼具“Livealife”中动词与名词两种模棱两可的作用,那么,在这里,作者究竟是想表达动词形式的生活,还是名词形式呢?……“生活在别处”包含着的淋漓尽致的罗曼蒂克情绪,或许,要比米兰·昆德拉在封面之下写下的所有文字都更更诱人。在读完之后,我不得不承认,自己仍然没有摆脱最初的这种直觉的影响,虽然,无论从故事性还是思考性而言,《生活在别处》这样的经典之作都绝对值得我这样的普通读者顶礼膜拜,然而,随着故事一点点展开,最初那

种关于“生活在别处”这几个字的联想也一点点消失殆尽,就像非常喜欢的故事被拍成电视剧,无论拍的多么精彩,那些实实在在的具体画面总是会让脑海中那些模糊而完美的形象大打折扣。我想,如果你还对“生活在别处”这样的题目保持着天马行空的想象力,如果你不是米兰·昆德拉的狂热fans,如果你不是看到书非翻开不可,那么,最好还是把这份美好的想象继续保持下去吧。可以买一本在家,放在书柜上,可是,不一定要读他,可以读的书还有很多,不是吗?可是,可以想象的书,毕竟不多了。在读完全书,准备写下这些文字之前,想从网上找些关于书和作者的资料,免得自己写的东西过于谬之千里,在搜索中,却意外的发现,“生活在别处”原来并非米兰·昆德拉的原创,而是法国天才诗人ArthurRimbaud(阿尔图尔·兰波)的句子。这句诗,也曾在1968年的“五月风暴”中,被巴黎的大学生作为口号刷写在巴黎大学的墙上。我不由自主地想:看来,在我心里,天才小说家米兰·昆德拉与天才诗人兰波的这场不知不觉的较量中,还是诗人占了上风。小说家费尽心力的厚厚一本书,居然比不过诗人轻描淡写的一句话。可是,倘若没有这样一本书,我还有没有机会读到这句诗呢。生活,究竟是谁成就了谁?

不过,小说家自有小说家的好处,作者可以通过塑造的角色,

虚拟任何自己想要的身份与生活。在《生活在别处》中,米兰·昆德拉通过讲述一个诗人的故事,塑造出雅罗米尔这样一个天才、敏感而又而孤独的形象,并通过他的手,以诗人的身份写下各种诗的片段。我想,这样的处理决不简单地只是情节需要,或者米兰·昆德拉在藉此圆自己或许曾经做过的诗人梦,又或者他是以这样的方式挑战“职业”诗人:“诗这样的东西,我还不是轻而易举地随手就能写出不少来。”我不得不承认,米兰·昆德拉透过雅罗米尔之手写下的这些诗的残章,颇有一些,让人感慨不已。让人不得不承认,作者如果把注意力集中在诗歌上,一定也能写出像他的小说一般的经典。

在所有句子中,萦绕在我脑海里不能忘却的,始终是年幼的雅罗米尔在花园中说出的那句“妈妈,生命就像是野草。”米兰·昆德拉在用这样的句子描述雅罗米尔在诗歌方面的天赋时,或许觉得,这样忧伤的句子,无论如何,从这样的小孩子嘴里说出来,都太残忍了。于是,他忍不住从讲故事的幕后站出来,诠释到,当时的雅罗米尔“没有看到随处生长的小草那种微不足道却具生命力的特征,他想表达的只是关于生活的模糊概念,觉得生命是某种忧伤而徒劳的东西。”可是,我想,作者或许恰恰是怕大家没法真正理解这句实际是他写下的诗吧,于是他不得不出来解释,这句诗包含了生命微不足道却具有生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