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代 陈洪绶作品欣赏(十)

合集下载

陈洪绶书法集锦

陈洪绶书法集锦

陈洪绶书法集锦陈洪绶《画成写得七⾔联》 32.4×163.7cm×2 美国弗利尔美术馆藏释⽂:画成浅⽔轻烟笔写得微云远岫辞——⽼迟洪绶陈洪绶《⾏书办将⼀事可终⾝七律诗》扇⾯⾦笺 16.8×53.5cm 约崇祯⼗⼀年(约1638)⼴西壮族⾃治区博物馆藏释⽂:办将⼀事可终⾝,只有随机种好因。

写佛⼨功流像法,画梅⼩惠济⼈贫。

魔来⼿疡多虚⽇,业重天晴须踏青。

听⾬焚⾹聊⾃笑,海⼭利益等微尘。

洪绶书似■■⽼辞宗教之。

钤印:章侯(⽩⽂)陈洪绶《致开美⼿札》纸本 26.7×19.9cm 约1643 私⼈藏陈洪绶《致祝渊诗翰》纸本 26.9×9.9cm不等约1643 浙江省博物馆藏陈洪绶《⾏书雷锋塔下画船少七绝诗》扇⾯⾦笺约顺治⼆年(约1645)上海博物馆藏释⽂:雷锋塔下画船少,雷锋塔上虎啸多。

所幸⽼莲已衰惫,若犹未也奈之何。

似元长辞社兄正。

洪绶。

钤印:陈洪绶印(⽩⽂)陈洪绶《⾏书⼤夫⽣⾠逢⼤⾬七绝诗》扇⾯泥⾦纸 16.7×51.7cm 约顺治⼆年(约1645)台北故宫博物院藏释⽂:⼤夫⽣⾠逢⼤⾬。

斋公不必商量。

悟他都是杨枝⽔,胜似亲拈⼀瓣⾹。

洪绶似翊宸道盟兄教。

钤印:枫桥(朱⽂),陈洪绶印(⽩⽂),章侯(朱⽂)陈洪绶《⾏书不谭声⽓不谭⽂七绝诗》扇⾯⾦笺 16.5×51cm 约顺治⼆年(约1645)藏处不详释⽂:不谭声⽓不谭⽂,不爱⼭云爱⽔云。

去往随⼼⼭⽔拟,过余多半是红裙。

洪绶。

钤印:⽼莲(朱⽂)鉴藏印:玩流珍藏(朱⽂)陈洪绶《⾏书五律诗》扇⾯(与王思任、吴⼭涛合作)⾦笺 17×54cm 约顺治四年(约1647)上海博物馆藏释⽂:清晨倚⽯桥,⼩树……钤印:陈洪绶(⽩⽂),章侯(朱⽂)陈洪绶《⾏书新霁索⼈酒诗册》纸本 19.3×12.5cm×5 顺治四年(1647)上海博物馆藏释⽂:新霁索⼈酒,城东荡⼩船。

⼼中乱离事,睫下艳阳天。

僻古争奇——明陈洪绶作品欣赏

僻古争奇——明陈洪绶作品欣赏

僻古争奇——明陈洪绶作品欣赏
明陈洪绶高逸图 56x90cm 约1646 香港艺术馆藏
明陈洪绶观画图 51x127.8cm 约1647 故宫博物院藏
明陈洪绶老妪解诗图 35x85cm 约1636
明陈洪绶品茶图 53x75cm 约1645 朵云轩藏
明陈洪绶人物30cm×49.5cm 约1638 济南文物商店藏
明陈洪绶闲话宫事图46.8cm×92.4cm 约1649 沈阳故宫博物院藏
明陈洪绶婴戏图 41x30cm 约1646 中国美术学院藏
明陈洪绶玉川子像27.9cm×50.2cm 约1643
明陈洪绶山水 48x144.5cm 1643
明陈洪绶荷花双蝶图23cm×61.5cm 约1646 中国美术学院藏明陈洪绶荷花图39cm×75.8cm 约1647 台北“故宫博物院”藏明陈洪绶红梅祥石48cm×127cm 1643 荣宝斋藏
明陈洪绶墨竹48.2cm×104.4cm 1629 安徽省博物馆藏
明陈洪绶萱花芝石图 49x98cm 1641 广东省博物馆藏。

陈洪绶杂画册赏析!

陈洪绶杂画册赏析!

陈洪绶杂画册赏析!陈洪绶(1598—1652)字章侯,号老莲,晚号老迟、悔迟,又号悔僧、云门僧,浙江诸暨人,明末书画大家。

陈洪绶这组《杂画册》共计12开,其中花鸟、人物、山水具全。

花鸟虫草,勾勒精细,色彩清丽,清轻兼备;人物线条清圆细劲中又见疏旷散逸,色调清雅,风格雄健;山水笔法苍老润洁,颇有古人遗意。

桃花图30.3cm×24.4cm 南京博物院藏高峰飞瀑图31.5cm×24.9cm 南京博物院藏带雨拖风望帝鸣,无情强作有情听。

一生通是今宵梦,不见章台柳色青。

高梧琴趣图30.3cm×24cm 南京博物院藏流水唱酒船,归梦经南浦。

莲折鲤鱼风,吹落黄昏雨。

家人莫酿酒,予不庆新年。

怕将新日月,来照旧山川。

古梅图30.3cm×24.4cm 南京博物院藏故山秋最好,今日断相思。

但有丹枫处,无非白骨支。

难忘生长地,痴想太平时。

万念俱灰冷,一归梦未衰。

荷花湖石图31.5cm×24.9cm 南京博物院藏厌听楼船杂管弦,耳根清净小西天。

朝朝暮暮闲亭子,满耳松风满耳泉。

蝶戏落花图30cm×24.4cm 南京博物院藏小乱入城好,大乱入山便。

在昔用斯语,于今则不然。

盗贼满山时,岂能此独全。

父老为我言,此地久安眠。

万山拥其后,千山护其前。

灌木万余株,清流绕其边。

曲径十余里,危石悬其巅。

不惟山水好,而又有山田。

不惟山田好,又有美竹焉。

有麻果如丝,有栗果如拳。

有梅匝茅屋,有兰可成阡。

相见皆古人,不分愚与贤。

亦少衣冠人,岂复肯守钱。

其风不凋薄,或可免颠连。

吾将携妇子,酿酒乐尧天。

诸子渐长大,课读兼课佃。

斫竹学织帘,读书功不捐。

无米拾橡栗,聊以续炊烟。

探奇既有梅,采药将学仙。

佩此王者香,一抚《猗兰》篇。

红果小鸟图30.2cm×25cm 南京博物院藏远林非入山,不足以娱老。

此山非远林,山灵亦不好。

远林非我来,安得少烦恼。

为我山之中,多结一龛草。

推车两小儿,负书一媪老。

中国绘画邮票图录(10)明代绘画·明末画家之陈洪绶

中国绘画邮票图录(10)明代绘画·明末画家之陈洪绶

中国绘画邮票图录(10)明代绘画·明末画家之陈洪绶陈洪绶(1598-1652)字章侯,号老莲,晚号老迟、悔迟,又号悔僧、云门僧,绍兴诸暨人。

少师事刘宗周,崇祯年间招入内廷供奉。

明亡入云门寺为僧,后还俗,以卖画为生。

山水、花鸟具精,尤工人物画,有“南陈北崔”之称。

其画技画艺为后学所师承,堪称一代宗师。

《松下题诗图》:纸本、金笺,现藏北京故宫博物院。

画面中,一文士闲情逸致,徘徊树下,凝神静思,构寻佳句。

人物刻画生动传神,线条清圆细致,刚柔相济,动静相宜。

此画陈洪绶画人物,白汉画松。

T77《明清扇面画》6-4陈洪绶、白汉·松下题诗图《玉堂柱石图》:册页、绢本、设色,纵30.2厘米,横27.4厘米,现藏北京故宫博物院。

此图花、石、蝴蝶,画的逼真细致,玉兰花用彩粉多次薄染,使之丰腴中见轻盈白嫩。

石头玲珑剔透,用笔坚实,轮廓线多呈弧形,尖而挺拔。

突出的呈现了太湖石的形和质,但形象又有些夸张。

全图敷色斑斓,华而不俗。

2005-9《绘画作品》2-1·明陈洪绶·玉堂柱石图列支敦士登2005和中国联合发行《绘画作品》·陈洪绶《玉堂柱石图》HP2003C组(4-2)明·陈洪绶《玉堂柱石图》明陈洪绶《玉堂柱石图》原画《梅花山鸟图》:轴、绢本、设色,纵124.3厘米,横49.6厘米,现藏台北故宫博物院。

巨大的太湖石,树干盘曲虬结的老梅,含苞待放和盛开的梅花,一只山鸟伫立枝上,侧头而望。

画家以古籀法写梅干,笔力雄健;花以勾勒填彩法画成,线条细如游丝,遒劲稳定。

花瓣和花蕊都用白粉点染,瓣瓣丰厚,朵朵圆实。

石的皴纹扭动,笔墨圆润而含蓄。

台湾《岁寒三友古画邮票》明陈洪绶·梅花山鸟图明陈洪绶《梅花山鸟图》原画《屈子行吟图》:本幅是一幅版画,为明画家陈洪绶于万历44年,为萧山来钦所著《楚辞述注》作的插图。

作者以丰富的想象力和创作灵感,成功的刻画了伟大的爱国诗人屈原在流放期间在沅水侧畔的情景。

古代茶画欣赏

古代茶画欣赏

古代茶画欣赏陈洪绶:停琴品茗图(明)朵云轩藏品陈洪绶(1598—1652),字章候、老莲、浙江人,明末画家。

图中描绘了两位高人逸士相对而坐,琴弦收罢,茗乳新沏,良朋知己,香茶间进,手捧茶杯,边饮茶边谈古论今,加之雅气十足的珊瑚石、莲花、炉火等,如此幽雅的环境,把人物的隐逸情调和文人淡雅的品茶习俗,渲染得既充分又得体,给人以美的享受。

烹茶图陈洪绶扇面金笺纵20.3厘米横55.9厘米 (美)大都会艺术博物馆藏图中画三角形亭,亭中有二高士对坐,右边着红衣者以扇煽炉,左边高士身后立有书童,二人正煮茶论道,小亭依山傍水,后有密林。

此图为工笔重彩,浅绛与青绿并用,折笔勾石,颇似陆治。

丁云鹏:煮茶图(明)北京故宫博物院收藏丁云鹏(1547—1628年),字南羽,号圣华居士,安徽休宁人。

明代画家,善长人物、佛像、山水画。

图中描绘了卢仝《走笔谢孟谏议寄新茶》诗意。

画中卢仝坐蕉林修篁下,手执团扇,目视茶炉,正聚精会神候火煮汤,图下一长须仆捡壶而行,似是汲泉去,左边一赤脚婢,双手捧果盘而来。

画面人物神态生动,描绘出了煮泉品茗的真实情景。

丁云鹏:煮茶图2(明)纸本设色纵140.5厘米,横57.8厘米无锡市博物馆收藏图中描绘了卢仝坐榻上,双手置膝,榻边置一煮茶竹炉,炉上茶瓶正在煮水,榻前几上有茶罐、茶壶,置茶托上的茶碗等,旁有一须仆正蹲地取水。

榻旁有一老婢双手端果盘正走过来。

画面人物生动,背景白玉兰花盛开,假山石和花草美丽雅致。

豪家佚乐图(部分) 杨晋长卷绢本没色纵56.2厘米横1274厘米南京博物院藏此卷写春夏秋冬四季豪门享乐生活,长1之米多。

此幅为长卷中一段。

画仕女幼童十多人,游乐于长廓、水榭之间,或观荷,或细语,或于玲珑湖石之下,浓荫草坪之上,品茗论画。

人物神态静穆,园林环境清幽,足以驱闲消夏。

笔墨工致,疏密得体,设色明丽。

薛怀:山窗清供图(清)作者薛怀,清乾隆年间人,字竹君,号季思,江苏淮安人,擅长花鸟画。

此画以线描绘出大小茶壶和盖碗各一,明暗向背十分朗豁。

明代末期陈洪绶三十幅绘画赏析(上)

明代末期陈洪绶三十幅绘画赏析(上)

明代末期陈洪绶三十幅绘画赏析(上)明代中叶以前,基本上没有专门的人物画家,戴进、吴伟、唐寅、仇英等都兼善人物。

明代后期,人物画的成就要高一些,也出现了较重要的人物画家。

最著名的有八大山人、曾鲸、陈洪绶、丁云鹏、董其昌、徐渭、张宏、崔子忠等。

这里我们介绍陈洪绶绘画作品。

陈洪绶(1599年—1652年),字章侯,幼名莲子,一名胥岸,号老莲,别号小净名,晚号老迟、悔迟,浙江绍兴府诸暨县枫桥陈家村人。

明代著名书画家、诗人、儒客大家。

其画手法简练,色彩沉着含蓄,享誉明末画坛,与当时的顺天崔子忠齐名,号称“南陈北崔”。

人谓“力量气局,超拔磊落,在仇(英)、唐(寅)之上,盖明三百年无此笔墨”;当代国际学者推尊他为“代表十七世纪出现许多有彻底的个人独特风格艺术家之中的第一人”。

陈洪绶还画过一些插图和叶子。

著名的有《九歌插图》《西厢记插图》,最著名的是他曾画过《水浒叶子》,并且流传下来,是今天能够看到的最早的《水浒》英雄画像。

陈洪绶的传世画作,还有《女仙图》、《玉堂柱石图》、《观音像》、《踏雪寻梅图》、《雅集图》、《荷花鸳鸯图》、《米芾拜石图》、《对镜仕女图》、《梅石图》、《竹石萱草图》、《松石图》、《松石双寿图》、《梅石水仙图》、《鹊梅图》、《歌诗图》、《诗酒待琴图》、《松溪品茗图》、《三教图》、《虎溪三笑图》、《品茶图》、《进爵图卷》、《松下高士图》、《文姬归汉图》、《执扇凤簪图》、《观画图》、《湖石荷花图》、《听吟图》、《闲话宫事图》、《吟梅图》等。

明代末期陈洪绶《九歌图》赏析《九歌图》(上海图书馆藏本),十二开,画幅尺寸在20 厘米×13.2 厘米不等此图是陈洪绶在万历四十四年(1616 年)创作的一套线描插图,人物有1.《东皇太乙》2.《云中君》3.《大司命》4.《少司命》5.《屈子行吟图》6.《山鬼》7.《湘君》。

后刊于崇祯十一年(1638年)来钦之《楚辞述注》的卷首,并为该书撰写了《九歌图序》。

明代名家名画~陈洪绶

明代名家名画~陈洪绶

明代名家名画~陈洪绶陈洪绶闲雅如意图陈洪绶雅集图卷上海博物馆藏图为横幅,居中置一石案,案上端放一尊雕琢精致的观音造像和供佛用的水盂、香炉、花瓶。

案前一高士,面对造像,盘坐于兽皮之上,展卷吟读。

从图中署名可知,即为米万锺仲诏。

紧挨他右侧,趺坐在蒲团之上,对着米仲诏若有所指的,就是愚庵和尚。

在愚庵和尚之后,王静虚双手微握,鞠身而立。

陶幼美扶杖伏案,黄昭素正襟危坐。

陶君奭则背身侧首,安坐于树荫之下。

在米仲诏左侧的老树丛中,依次坐着三位高士。

陶周望侧身依树,手指微微拈须。

袁伯修双手垂拱,端庄静穆。

而袁中郎则两手支杖,身体向前微倾。

画中所有人物,虽各具姿态,都沉浸在米仲诏的吟读声中。

按史籍记载,图中人物除愚庵和尚外大多生活于明万历年间,曾仕宦明廷。

公务之余,雅好读诗说文,挥毫弄墨,在当时颇著声望。

其中袁宗道、袁宏道兄弟俩,因力排王阳明、李东阳学说而倡导唐白乐天、宋苏轼诗体,被世目为公安派。

此图即是描绘当时的社会艺文名流聚首雅集的情景,他们大多为陈洪绶所熟知,因此全图用较为写实之法,以米仲诏为中心,展现了特定环境中各个人物的典型特征。

可以看出,人物形象,都经过精心描绘,在形似基础上,力求突出名士风度,表达他们的思想情感和逼真动态。

这一形式,与常见陈洪绶夸张画格,躯干伟岸形象殊有不同,显露了陈洪绶精湛深厚的写实功底。

可以断定,画家是怀着对这些名士的崇仰感悟,来绘制画幅的。

画中人物用白描勾勒,线条清圆细劲,有李公麟的笔意。

他以吸取赵孟頫把书法融化到画法上为基础,熔铸变化,产生出自己独特的运笔方法,从而使他的线条即使是淡毫轻墨,也具有浓重的金石味。

同时代的崔子忠,虽也以白描人物著称,并有“南陈北崔”之誉,与陈洪绶相比,则又略逊一筹了。

此图的另一特点是,林木苍郁,湖石奇秀,布景优美,力求创造典雅环境。

而在技法上,以工带写,远师王蒙,近法蓝瑛,取王蒙之苍润,去蓝瑛之媚俗,融会贯通,达到醇厚拙对的艺术效果。

在整个画面中,情景交融,庄重淡泊,起了重要的陪衬、烘托作用。

陈洪绶《隐居十六观》欣赏

陈洪绶《隐居十六观》欣赏

陈洪绶《隐居十六观》欣赏
《隐居十六观》其一,纸本淡设色,纵21.4厘米、横29.8厘米,现藏于台北故宫博物院。

《隐居十六观》图册作于1651年,是陈洪绶离世前一年为好友沈颢所作。

图册对开共计二十页,前四页为作者题识,后十六页为十六幅白描人物画,绘制了隐士隐居生活的十六件事。

十六幅各有用典,当中援引了庄子、刘辰翁、苏轼、陶渊明、班孟、宗炳、孙楚、魏野、李白、鱼玄机等人的诗文事迹,主题分别为访庄、醸桃、浇书、醒石、喷墨、味象、漱句、杖菊、浣砚、寒枯、问月、谱泉、囊幽、孤往、缥香、品梵,每开均有作者署名款,末开自识:洪绶画赠石天先生,时辛卯中秋。

钤“章侯”、“陈洪绶印”等印三方。

全画创意新颖,构图简洁,设色淡雅,近似白描,为陈氏人物故事画精作,晚年极品。

陈洪绶(1598-1652年),字章侯,号老莲、云门僧、迟云、弗迟、悔迟、悔已迟、悔僧、迟和尚,浙江省绍兴诸暨人,中国明代画家。

曾随画家蓝瑛学画,蓝瑛赞叹道:“使斯人画成,道子、子昂均当北面,吾辈尚敢措一笔乎!”长于人物与花鸟画,其书法不及绘画有名,不过具有独特的面貌,清代评论家以“逸品”称之。

中国美术史名人名画鉴赏 陈洪绶

中国美术史名人名画鉴赏  陈洪绶

再见
《九歌图》木版画集。
பைடு நூலகம்
明末画家陈洪绶据屈原
《九歌》所绘,黄建中刻。初
刊于崇祯十一年(1638),重
刊于清康熙三十年(1691)。
共二十幅。
有东皇太乙、云中君、湘
君、湘夫人、大司命、少司命、
东君、河伯、山鬼、国殇、礼
魂及屈子行吟等。每图后面绘
者手书题名。
所画想象力丰富,《屈子
行吟》一图,成功地塑造了屈
陈洪绶
简介
陈洪绶(1598~1652)明末清 初书画家、诗人。字章侯,幼 名莲子,号老莲,他少负奇才, 屡试不中,放意于书画,成为 职业画家,崇祯年间召入内廷 供奉。明亡入云门寺为僧,后 还俗,以卖画为生,死因说法 不一。一生以画见长,尤工人 物画,与顺天崔子忠齐名,号 称“南陈北崔”,人谓“明三 百年无此笔墨”。陈洪绶去世 后,其画艺画技为后学所师承, 堪称一代宗师,名作《归去来 辞图》《杨慎簪画图》,《九 歌》、《西厢记》插图、《水 浒叶子》、《博古叶子》等版 刻传世,又工诗善书,有《宝 纶堂集》。
莲石图
《莲石图》 陈洪绶是明代著名 的画家之一,他的这件作品描 绘的是在一块嶙峋的湖石背后 有盛开的荷花,亭亭玉立,石 下流水滢洄,点缀几片浮萍, 画面幽雅静穆,写出荷花清趣。 荷花用双钩法钩勒,富有质感; 几片荷叶与浮萍,则以泼墨写 成,墨色浓淡,变化有致。湖 石以折带皴兼乱柴皴,不加烘 染,其阴暗处,仅勾草点苔; 章法稳妥,笔调清新,含有浓 郁的装饰趣味。
原的庄严形象,为画史上重要
的作品。
水 浒 叶 子
窥柬
陈洪绶在绘画上的修养十分全面,也能画 山水和花鸟。其花鸟画兼擅工笔与写意, 极富装饰趣味,代表作品有《杂画册》 《连石图》等。

一代宗师陈洪绶杂画图页八帧北京故宫博物院

一代宗师陈洪绶杂画图页八帧北京故宫博物院

一代宗师陈洪绶杂画图页八帧北京故宫博物院
鲁迅:老莲的画,一代绝作。

陈传席:陈洪绶的画是当代所无,前代不能笼罩,后代亦难以企及的。

陈洪绶 1溪石图页
陈洪绶 2无法可说图页
陈洪绶 3夔龙补衮图页
陈洪绶 4黄流巨津图页
陈洪绶 5仿李唐笔意图页
陈洪绶 6仿赵大年笔意图页
陈洪绶 7仿赵千里笔法图页
陈洪绶 8兰花柱石图页
陈洪绶,明万历二十六年生,清顺治九年卒,享年五十五岁。

字章侯,号老莲,又号老迟。

遁入空门后,又自称悔迟、勿迟。

浙江绍兴诸暨人。

自幼天资颖异,善诗词,工书法,尤精于绘事。

早年启蒙于蓝瑛,后与崔子忠齐名,号称南陈北崔。

言行思想深受刘宗周、黄道周、祁彪佳诸师友影响,忧国忧民,壮怀慷慨。

他的绘画特色是:
构图丰富,线条和色彩提炼得十分简洁古雅,善于把自然物象的形态和内在性格,大胆地加以概括、夸张,表现出充沛的生命力和艺术的感染力。

在表现方法上,突破了风靡复古的时代局限,创造出特立独行的迂拙而生动的艺术风格。

明朝时期著名书画家陈洪绶四十九幅经典书法名帖

明朝时期著名书画家陈洪绶四十九幅经典书法名帖

明朝时期著名书画家陈洪绶四十九幅经典书法名帖陈洪绶(1599年—1652年),字章侯,幼名莲子,一名胥岸,号老莲,别号小净名,晚号老迟、悔迟,汉族,浙江绍兴府诸暨县枫桥陈家村(今浙江省诸暨市枫桥镇陈家村)人。

明代著名书画家、诗人。

年少时师事刘宗周,补生员,后乡试不中,崇祯年间召入内廷供奉。

明亡入云门寺为僧,后还俗,以卖画为生,死因说法不一。

一生以画见长,尤工人物画。

所画人物躯干伟岸,衣纹线条细劲清圆,晚年则形象夸张,或变态怪异,性格突出。

花鸟等描绘精细,设色清丽,富有装饰味。

亦能画水墨写意花卉,酣畅淋漓。

还长于为文学作品创作插图,能表现出原作人物的精神气质。

其画手法简练,色彩沉着含蓄,格调高古,享誉明末画坛,与当时的顺天崔子忠齐名,号称“南陈北崔”。

其人物画成就,人谓“力量气局,超拔磊落,在仇(英)、唐(寅)之上,盖明三百年无此笔墨”;当代国际学者推尊他为“代表十七世纪出现许多有名的个人独特风格艺术家之中的第一人”。

陈洪绶去世后,其画艺画技为后学所师承,堪称一代宗师,名作《九歌图》(含《屈子行吟图》)、《西厢记>插图》《水浒叶子》《博古叶子》等版刻传世,工诗善书,有《宝纶堂集》。

陈洪绶在书法艺术方面所取得的成就也是相当惊人的。

陈洪绶作书严循中锋用笔之法,他深谙掌竖腕平执笔的奥秘。

其间虽小有以侧锋取妍处,但他能立即将笔调整过来。

如此高超的控笔能力,无疑只能以掌握竖腕平执笔法为之方可。

再有,书法所要求的“回藏”、“提按”、“顿挫”、“绞衄”、“呼应”等等笔法要略,在他的运笔过程中,似无一处有缺憾,只是他做了无痕迹罢了,这也正是大相不雕、信言不美、修养至炉火纯青境界的具体体现。

从其书作中,我们可以感到,陈洪绶作书,心态是愉悦恬静、轻松欢跃的,书写过程对他来说似乎是一种最甜美舒畅的享受。

因此可以说,陈洪绶已找到了一种执运笔法的最佳方式,而这方式正是书法执笔、运笔的“真义”,在这“真义”中,书法的中锋运行、回藏提按以及顿挫绞衄,全都是为畅爽书写且写出美感服务的。

明末清初陈洪绶人物花鸟草虫山水无所不能(高清大图)

明末清初陈洪绶人物花鸟草虫山水无所不能(高清大图)

明末清初陈洪绶人物花鸟草虫山水无所不能(高清大图)明末清初陈洪绶人物花鸟草虫山水无所不能(高清大图)陈洪绶《花鸟册页十开》明末清初著名书画家陈洪绶(1599~1652),明末清初著名书画家、诗人。

字章侯,幼名莲子,一名胥岸,号老莲,别号小净名,晚号老迟、悔迟,又号悔僧、云门僧。

汉族,浙江绍兴府诸暨县(今浙江省诸暨市枫桥镇陈家村)人。

年少师事刘宗周,补生员,后乡试不中,崇祯年间召入内廷供奉。

明亡入云门寺为僧,后还俗,以卖画为生,死因说法不一。

一生以画见长,尤工人物画,与顺天崔子忠齐名,号称“南陈北崔”,人谓其人物画成就“力量气局,超拔磊落,在仇(英)、唐(寅)之上,盖明三百年无此笔墨”,当代国际学者推尊他为“代表十七世纪出现许多有彻底的个人独特风格艺术家之中的第一人”。

陈洪绶去世后,其画艺画技为后学所师承,堪称一代宗师,名作《九歌》、《西厢记》插图、《水浒叶子》、《博古叶子》等版刻传世,工诗善书,有《宝纶堂集》。

陈洪绶品茶图绢本设色76×53cm陈洪绶《品茶图》又称《停琴啜茗图》,画面典雅简洁,人物造型高古,衣纹细劲圆润。

读陈洪绶《品茶图》,至少能读出三点明代茶事信息:第一,明代茶的品饮方式流行撮泡法。

明代茶叶制作由团饼茶改为散茶,改蒸青为炒青。

品饮方式也从末茶烹煮或冲点改为散茶全叶沏泡。

《品茶图》中茶炉上搁有一把单柄平底砂壶,炉旁又有一把紫砂壶,显然炉上的壶是煮水,炉旁的壶是泡茶,两人手上的是品茶盏。

这种撮泡法一直沿袭至今。

第二,紫砂壶茶具进入了兴盛期。

宜兴的紫砂陶艺可以追溯到唐宋,甚至更早的东吴、西晋。

但当时紫砂陶艺只是一种取水盛水的器具。

明代散茶兴起,新的撮泡法流行,泡茶的茶壶才真正出现。

明人诗词和绘画中就有很多咏赞或描绘紫砂茶壶的,如唐寅《事茗图》的茅屋中有一伏案读书之士,案上置的是紫砂提梁壶。

仇英的《松溪论画图》中一只在炉上煮的也是紫砂罐。

第三,文人品茶讲究环境选择与营造。

徐渭在《徐文长秘集》中列出他所认为的最佳茶境为:宜精舍,宜云林,宜永昼清娱,宜寒宵兀坐,宜松月下,宜花鸟间,宜清流白云,宜绿藓苍苔,宜素手汲泉,宜红妆扫雪,宜船头吹火,宜竹里飘烟。

欣赏[明]陈洪绶·花鸟册二十开

欣赏[明]陈洪绶·花鸟册二十开

欣赏[明]陈洪绶·花鸟册二十开编者按:明末中国出现两位宗师级画家,即“青藤”和“老莲”,两人皆出自浙江绍兴府,可见绍兴之地灵人杰。

徐渭一生怪异,陈洪绶亦然。

“怪异”常来自不世出之天才。

但在传统社会,作为天才,是其个人的不幸,却是民族之大幸。

今年是陈洪绶逝世三百七十周年,九月二十八日,由绍兴市人民政府主办的“高古奇骇——陈洪绶书画作品展”在绍兴博物馆(徐渭艺术馆)开展。

为全面呈现陈洪绶“高古奇骇”的一生,绍兴博物馆携手故宫博物院、中国国家博物馆、中国美术馆等国内三十五家文博单位,汇聚展出陈洪绶书画作品、文献手稿、碑刻拓片,以及其师友和后学书画、版画、古籍等相关文物一百件(组)。

其中陈洪绶的书画作品有五十六件,除了“高古奇骇”的人物画,还有其古雅清丽的花鸟画、师古出新的山水画、清新俊逸的书法等等。

这是对陈洪绶人物画作品的集中展示,也是对其追本溯源、别开生面的艺术精神的深度解读。

本期专题全面推出这次展览的策划思路、展出的陈洪绶书画精品,并配合知名专家学者的研究论文,以飨读者。

[明]陈洪绶花鸟册之一——水仙图25cm×20cm绢本设色上海博物馆藏[明]陈洪绶花鸟册之二——红果蚱蜢图25cm×20cm绢本设色上海博物馆藏[明]陈洪绶花鸟册之三——幼竹蜻蜓图25cm×20cm绢本设色上海博物馆藏[明]陈洪绶花鸟册之四——桃花白头图25cm×20cm绢本设色上海博物馆藏[明]陈洪绶花鸟册之五——铜瓶蔷薇图25cm×20cm绢本设色上海博物馆藏[明]陈洪绶花鸟册之六——蓝菊蜘蛛图25cm×20cm绢本设色上海博物馆藏[明]陈洪绶花鸟册之七——红花蝴蝶图25cm×20cm绢本设色上海博物馆藏[明]陈洪绶花鸟册之八——铜瓶白菊图25cm×20cm绢本设色上海博物馆藏[明]陈洪绶花鸟册之九——落英蛱蝶图25cm×20cm绢本设色上海博物馆藏[明]陈洪绶花鸟册之十——蜂花图25cm×20cm绢本设色上海博物馆藏[明]陈洪绶花鸟册十开之瓶花图26.9cm×24.4cm绫本设色广州艺术博物院藏[明]陈洪绶花鸟册十开之花碟图26.9cm×24.4cm绫本设色广州艺术博物院藏[明]陈洪绶花鸟册十开之崖边独钓图26.9cm×24.4cm绫本设色广州艺术博物院藏[明]陈洪绶花鸟册十开之牧童图26.9cm×24.4cm绫本设色广州艺术博物院藏[明]陈洪绶花鸟册十开之红萝花26.9cm×24.4cm绫本设色广州艺术博物院藏[明]陈洪绶花鸟册十开之双鸠图26.9cm×24.4cm绫本设色广州艺术博物院藏[明]陈洪绶花鸟册十开之莳花小虫26.9cm×24.4cm绫本设色广州艺术博物院藏[明]陈洪绶花鸟册十开之云下牧童26.9cm×24.4cm绫本设色广州艺术博物院藏[明]陈洪绶花鸟册十开之秋蝉枯叶26.9cm×24.4cm绫本设色广州艺术博物院藏[明]陈洪绶花鸟册十开之水仙26.9cm×24.4cm绫本设色广州艺术博物院藏【详见《中国书画》杂志2022年第11期】新媒体编辑:孙莲 | 责任编辑:欧阳逸川终审:康守永。

一代大师陈洪绶,懂女人,爱女人,10幅唯美仕女图欣赏

一代大师陈洪绶,懂女人,爱女人,10幅唯美仕女图欣赏

一代大师陈洪绶,懂女人,爱女人,10幅唯美仕女图欣赏陈洪绶执扇仕女陈洪绶(1599-1652年),明末清初著名书画家、诗人。

字章侯,幼名莲子,一名胥岸,号老莲,晚号老迟、悔迟,又号悔僧、云门僧。

他的作品荒诞而深情,鲁迅先生对之极为推崇,认为“老莲的画,一代绝作”。

杂画册(八开之夔龙补衮图)明朝末年,战乱频繁,官吏贪污,经济崩溃,文人士大夫不能施展抱负,痛苦无处排遣,从而寄于诗酒声色、写诗作画,以泄自己内心的情感。

浙江枫桥的一代名家陈洪绶,就是当时最有代表性的画家之一,一方面他极认真于功名仕途,为不得志而忧郁愤懑;一方面“醇酒狎妓”,颠狂放纵,却仍旧风骨秀耸。

陈洪绶作品歌女求画,爽快应允。

据说陈洪绶是“生平好妇人,非妇女在从不饮;夕寝,非妇人不得寐“。

更夸张是,好色还成为了他艺术的催生剂,只要歌妓向他求画,他总是爽快应允。

时人曾传,“人欲得其画者,争向妓家求之。

”意思是说想要收藏或收购陈洪绶的作品,那就到他经常出入的妓院去找找吧!二十三岁那年,在美丽的西子湖畔,貌美如花的名妓董飞仙骑着娇艳的桃花马,带着亲手剪制的质量上乘的生绡,找到了陈洪绶,乞求为她画一幅莲花。

陈洪绶作品陈洪绶欣然答应。

后来竟然还梦到了这个令人销魂的美人,于是他写了一首《梦故妓董香绡》:长安梦见董香绡,依旧桃花马上娇。

醉后彩云千万里,应随月到定香桥。

定香桥在苏堤之映波桥与锁澜桥间,西接花港观鱼,至今尚存。

从诗题和诗中的语气推测,似乎当初董飞仙在乞画之后,两人之间还曾发生了旖旎的情事。

陈洪绶作品酒后失态,跟踪美女。

四十二岁时,陈洪绶与好友张岱在杭州断桥边饮酒赏月,结果又惹来一段风流韵事。

其中的细节在张岱的《陶庵梦忆》中有记载:岸上有女郎命童子致意云:“相公船肯载我女郎至一桥否?”余许之,女郎欣然下,轻纨淡弱,婉瘗可人。

章侯被酒挑之曰:“女郎侠如张一妹,能同虬髯客饮否?”女郎欣然就饮。

移舟至一桥,漏二下矣,竟倾家酿而去。

问其住处,笑而不答。

【明】陈洪绶书法集锦

【明】陈洪绶书法集锦

【明】陈洪绶书法集锦
陈洪绶 (1598-1652),浙江诸暨枫桥人。

明末画家,诗文书法俱佳,曾随蓝瑛学画花鸟。

师从著名学者刘宗周。

崇祯三年(1630)应会试未中。

与周亮工过从甚密,后捐赀入国子监,召为舍人,奉命临摹历代帝王像,因而得观内府所藏古今名画,技艺益精,名扬京华,与崔子忠齐名,世称“南陈北崔”。

明没后,陈洪绶避难绍兴云门寺,削发为僧,一年后还俗。

晚年学佛参禅,在绍兴、杭州等地鬻画为业。

著有《宝纶堂集》。

陈洪绶《行书新霁索人酒诗册》纸本19.3×12.5cm×5 顺治四年(1647)上海博物馆藏
释文:新霁索人酒,城东荡小船。

心中乱离事,睫下艳阳天。

米价时时长,朋交日日联。

少年抄掠后,犹为老夫怜。

丁亥暮春晦,与潘若羾、天倡兄弟,王素中渡东桥还,见名子道盟弟饷米,书谢即教我。

僧悔。

钤印:弗迟(白文),云门僧悔(白文)
鉴藏印:布芗寓目(白文),山阴杜氏借摹上石(朱文),竹君秘玩(朱文)。

解画|明陈洪绶「梅花山鸟图」

解画|明陈洪绶「梅花山鸟图」

解画|明陈洪绶「梅花山鸟图」
明陈洪绶「梅花山鸟图」局部【陈洪绶(1599-1652),浙江诸暨人。

字章侯,自号老莲。

明亡后,又号悔迟、勿迟、云门僧。

在绘画方面,他专工人物,旁及花鸟、草虫、山水,无所不能。

他所画的人物,躯干伟岸,衣纹细劲,兼有李公麟(1049-1106)和赵孟頫(1254-1322)之妙,不过他喜欢用夸张手法来作画,是晚明变形主义画风的大家。

此外,他参与版画的製作,对晚明版画艺术的发展贡献颇大。


解画|明陈洪绶「梅花山鸟图」局部
解画|明陈洪绶「梅花山鸟图」局部
解画|明陈洪绶「梅花山鸟图」局部
解画|明陈洪绶「梅花山鸟图」局部
解画|明陈洪绶「梅花山鸟图」局部
解画|明陈洪绶「梅花山鸟图」局部
解画|明陈洪绶「梅花山鸟图」局部
解画|明陈洪绶「梅花山鸟图」(轴/绢本/设色/124.3x49.6cm)【巨大的太湖石后,有一棵树榦盘曲的老梅,枝桠上满佈著含苞待放
和盛开的梅花。

一隻山鸟伫立枝上,侧头而望。

这隻山鸟的鸟喙平伸,表情极富趣味性。

陈洪绶以古籀法写梅榦,笔力雄健。

花以钩勒填彩法画成,轮廓线条细如游丝,遒劲稳定。

花瓣和花蕊都用白粉点染,瓣瓣丰厚,朵朵圆实。

石的皴纹扭动,笔墨圆润而含蓄。

现存于台北故宫。

】。

明陈洪绶《隐居十六观》图册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明陈洪绶《隐居十六观》图册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明陈洪绶《隐居十六观》图册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明陈洪绶隐居十六观图册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图绘隐居十六观,故事内容不尽可知。

从人物形象看,可能是画隐士生活中的十六件事。

其中固有借古人以点题,又似有老莲真实生活经历之写照。

借画写意,以寄幽情。

十六开中,只有六开有背景,其他则无。

人物造型略有夸张,衣纹细劲流畅,富有装饰味。

每开均有作者署名款,末开自识:[洪绶画赠石天先生,时辛卯中秋。

]钤[章侯]、[陈洪绶印]等印三方。

全画创意新颖,构图简洁,设色淡雅,近似白描。

为陈氏人物故事画精作。

辛卯为公元一六五一年,陈洪绶时年五十四岁。

陈洪绶隐居十六观图2
陈洪绶隐居十六观图3
陈洪绶隐居十六观图4
陈洪绶隐居十六观图5
陈洪绶隐居十六观图6
陈洪绶隐居十六观图7
陈洪绶隐居十六观图8
陈洪绶隐居十六观图9
陈洪绶隐居十六观图10陈洪绶隐居十六观图11陈洪绶隐居十六观图12陈洪绶隐居十六观图13陈洪绶隐居十六观图14陈洪绶隐居十六观图15陈洪绶隐居十六观图16。

陈洪绶四十岁时的花鸟草虫写生册,养眼精品!!

陈洪绶四十岁时的花鸟草虫写生册,养眼精品!!

陈洪绶四十岁时的花鸟草虫写生册,养眼精品!!
明代陈洪绶《花鸟草虫写生册》,原作拍卖2979.2万元。

册页共十二开,绢本设色,分绘茶花蝴蝶、桃花蛱蝶、萱花蜗牛、牡丹蛱蝶、蔷薇蝴蝶、紫菊蝴蝶、竹禽、水仙竹叶、古槐双禽、红果草虫、奇石、梅石等景物。

陈洪绶的绘画,尤其是他以之驰誉艺坛的双勾设色花鸟画,其特点有三,一是造型的古拙,二是色彩的古艳,三是线条的寓迟涩于劲挺,既厚重且圆润。

此件《花鸟草虫写生册》从款字来看,是陈洪绶年四十左右的作品,正是画家精力弥满,技艺臻于炉火纯青的精品力作,无论是造型、色彩,还是线条都表现出陈氏的典型特征。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明代陈洪绶作品欣赏(十)
明代陈洪绶作品欣赏(十)听吟图
现藏于扬州博物馆的《听吟图》,是作者甲申之后的作品。

此图画两人相对而坐,一人清吟,一人侧耳以听。

清吟者的旁边以奇崛之树根奉着清供,幽古的花瓶中有梅花一枝,红叶几片。

一般来说,红叶在秋末,寒梅开在冬末早春,但这里却放在了一起。

听者一手拄杖,一手撑着树根。

其画高古奇崛,不类凡眼。

闲话宫事图
《闲话宫事图轴》作于老莲的晚年,是明亡后的作品。

这幅作品画的是东汉末年的一个故事,汉平帝时的伶元是一位音乐家,曾做过河东都尉,其妾樊通德熟悉成帝时赵飞燕宫中的故事,因而作《赵飞燕外传》传世。

此图画的就是伶元与其妾樊氏在一起闲谈昔日宫廷往事的故事。

所谓“白发宫女在,闲坐说玄宗”,正是此画取意所在。

画中女子手捧书卷,几案上一剪寒梅怒放。

几案对面的伶元手按古琴,琴在匣中,而其神情庄重,目视远方。

似回忆遥远的往事,从其目光中,似能看出往日的风云。

画风沉静而高古,是老莲生平不可多得的作品。

此画简洁率略,但立意深远。

琴未张,而观者似听到无边幽怨之声回荡;口未开,似说尽前朝旧事。

哀婉的
声音从画面中溢出,一切都不可挽回的逝去,一切都在西风中萧瑟,剩下的是无边的惆怅和不尽的心灵回旋。

吟梅图立轴设色绢本1649年作
款识:老莲洪绶为荀翁居士画吟梅图。

钤印:章侯,莲子陈老莲,名洪绶,字章侯,因好画莲,自号老莲,晚年又号悔迟、勿迟、老迟等,浙江诸暨人。

是明末清初杰出的画家,工山水、花鸟、书法,尤以人物画成就最高。

他以其独立不倚的高古奇骇格调,冲破形式主义藩篱,屹然突起于晚明、清代以后的画坛,具有振聋发聩、起衰拯敝的影响作用,在中国人物画发展的道路上,又矗起一座里程碑。

画史评论陈老莲:“盖明三百年无此笔墨也”。

陈老莲的画与当时北方人物画大家崔子忠齐名,并称为“南陈北崔”,流风余韵,一直影响到近代画坛。

画中四位人物,一士大夫坐于石台之前,台上布置笔墨纸砚,旁有花瓶装饰,对面山石见做一妇人亦准备作画题字,又下面迎面走近两侍女捧花而来。

梅花、石几、古琴、茶炉、茗碗、佛手、竹枝、老菊博古器物可谓是应有尽有,被画着细腻表现出来,线条游丝描,笔法细圆并参,用线疏散,人物造型稍有夸张,画面充满高古气息,非凡不俗。

九老图立轴绢本
饮酒祝寿图绢本设色
人物立轴设色绢本
蕉林酌酒图绢本设色1649年作天津博物馆藏
晚年时,陈洪绶人物画风格已经全面成熟。

《蕉林酌酒图》是其代表作之一,为晚年心情苦闷的自我写照。

表现一位高士在蕉林中悠然独酌的情形,人物右手微举杯,“翘二郎腿”,做深沉思索状。

人物、石案、假山、蕉林均用线勾勒,染以淡雅色彩。

石案上大水盂并染以绿锈,自是铜器无疑。

这时期的画作与中年相比较,用线上更加柔润且高古老练,画面更悠然,着色也更清淡。

在平淡中蕴含着变化,内涵深厚,画面格调清古高雅。

此外,陈洪绶的人物画造型风格亦从传统图案中吸取养分,脱出了写实的限制,具有很强的装饰性意味,同时又避免了板滞和纯粹装饰美之特点。

陈画中多画芭蕉。

芭蕉为中国南方庭院中所常见,也常见于其他绘画作品。

这幅《蕉林酌酒图》中有大片的芭蕉,而且画面中那位滤酒的女子,就坐在一片芭蕉上,如坐在一片云中。

这是老莲最为浪漫的表现方式之一。

作于1645年的《品茶图》,正对画面的那位高士就坐在巨大的芭蕉叶上。

作于1649年的《饮酒祝寿图》背对画面的高士,身下也是芭蕉。

作于同年的《何天章行乐图》,也是一位女子坐在芭蕉上。

老莲晚年曾暂居于绍兴徐渭的青藤书屋,那里就种有不少芭蕉。

对镜仕女图立轴绢本设色清华大学美术学院藏
此图是作者中后期的佳作。

画中一位恬静、娟秀的仕女,两手托镜自照,神态悠闲。

上衣短而下裙长,袖口窄,下角圆,反映了明代仕女流行的衣着特点。

画面环境树石相伴,泉水隐现,人景切合。

用笔细劲流畅,设色清新淡雅。

人物描绘略有夸张,上整细致,而环境却简括疏朗,从而形成人和自然之间的节奏变化,在艺术处理上别具匠心。

麻姑献寿立轴设色绢本
款识:溪山老莲洪绶写寿。

严湛画色。

钤印:陈洪绶印(白文)、章侯(朱文)
陈洪绶喜绘人物,以高古伟岸,夸张变形而著称。

麻姑献寿是陈洪绶常画的一个题材,应是应人之邀,绘作贺寿的礼品画。

麻姑是神话人物,晋代葛洪《神仙传》说她是建昌人,修道于牟州东南姑余山。

此画描写麻姑和侍女二人,均面相端庄美丽。

麻姑一手执仙杖,杖端系有盛灵芝酒的宝葫芦,另一手执玉盘。

衣纹用线钩勒粗简方折,而衣上带图案的银
白色花纹却描绘得极工细匀整,既素雅又华丽,显示出人物的非凡身份和在祝寿的特定情境中对寿者(西王母)的尊敬和虔诚。

麻姑身后的侍女双手捧花瓶,瓶插雪白的梅花和红艳的山茶花,与麻姑面向一致,目视前方,神情专注。

此作线条遒劲顿挫,一波三折,富有金石味与装饰性。

设色古雅富丽,承唐人法乳,艳而不俗,这种风格在后世影响深远。

彰显了老莲不朽的艺术生命与活力。

至今依然光彩照人。

眷秋图设色绢本(483万元,2009年12月上海天衡)
桐荫仕女
图中画一仕女手执菊花信步于庭院林石间,后有一侍女举扇,扇面上画有梅花图,前有一侍女捧盘,盘中有壶和秋叶。

由题记可知,此图为仿唐人同题画。

其中石头浓墨粗点为陈洪缓所作,而构图、人物、梧桐树则为其弟子所作。

斗草图立轴1650年作辽宁省博物馆藏
款署:庚寅秋,老莲洪绶画于护兰书堂。

钤印:洪绶(朱文)是图作端阳时节,仕女五人围坐石下斗草为戏的情节。

人物神态生动微妙,各具神韵。

湖石上盘曲老松,质量厚实,与疏朗的人物布局构成鲜明的对比,有利于打破构图的呆板。

陈氏画风变形夸张,用笔谨劲连绵,如行云游丝,转折有力;
设色艳而不俗。

此作正是画家典型风格的代表作。

庚寅为清顺治七年,系公元一六五○年,陈洪绶时年五十三岁。

(未完待续)。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