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历史下册《经济重心的南移》教案
经济重心的南移初中七年级下册历史教案
经济重心的南移初中七年级下册历史教案一、教学目标1.了解我国古代经济重心南移的原因、过程及其影响。
2.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提高对历史事件的分析和综合能力。
3.引导学生关注历史与现实的联系,激发学生热爱家乡、热爱祖国的情感。
二、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经济重心南移的原因、过程及其影响。
2.教学难点:分析经济重心南移对后世的影响。
三、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1)引导学生回顾上一课的内容,巩固所学知识。
(2)提问:同学们,你们知道我国古代经济重心是如何南移的吗?它对后世有哪些影响?2.自主学习(1)请同学们翻到教材第4页,阅读“经济重心的南移”部分内容。
(2)引导学生根据教材内容,概括经济重心南移的原因、过程及其影响。
3.课堂讨论a.为什么会出现经济重心南移的现象?b.经济重心南移对后世有哪些影响?c.你们认为,经济重心南移对今天有什么启示?(2)小组代表发言:请各小组代表汇报讨论成果。
4.教师讲解(1)讲解经济重心南移的原因:北方战乱频繁,南方相对稳定,人口南迁等。
(2)讲解经济重心南移的过程:从唐朝中后期开始,到南宋时期完成。
(3)讲解经济重心南移的影响:促进南方经济的发展,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增强国家综合实力等。
5.案例分析(1)案例分析:请同学们根据教材第5页的案例,分析经济重心南移对后世的影响。
(2)学生回答:同学们,你们认为经济重心南移对后世有哪些影响?(2)学生感悟:请同学们谈谈你们对本节课的收获和感悟。
7.课后作业(1)请同学们结合教材内容,完成课后练习第1、2题。
(2)预习下一课内容,了解古代手工业的发展。
四、板书设计第4课经济重心的南移一、原因1.北方战乱频繁2.南方相对稳定3.人口南迁二、过程1.唐朝中后期开始2.南宋时期完成三、影响1.促进南方经济发展2.提高人民生活水平3.增强国家综合实力五、课后反思(1)本节课教学效果如何?学生是否掌握了经济重心南移的原因、过程及其影响?(2)在课堂讨论环节,学生参与度如何?是否达到了预期的教学目标?(3)如何改进教学方法,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重难点补充:一、教学重点补充1.原因分析(1)教师提问:“同学们,你们能想到为什么在古代会出现经济重心南移的现象吗?”(2)学生回答后,教师引导:“实际上,这是因为北方战乱频繁,导致大量人口南迁,带去了先进的技术和劳动力。
经济重心南移教学设计(共6篇)
经济重心南移教学设计(共6篇)第1篇:经济重心的南移教学设计经济重心的南移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掌握南方经济发展的原因及唐朝中晚期至宋朝南方经济发展的主要成就。
2、知道我国古代经济重心南移完成的时间、标志,分析了解我国经济重心南移的原因,提高理解分析问题的能力。
3、认识我国的农业、手工业生产取得了较大的发展,商业和对外贸易达到了空前的水平,居当时世界领先地位,对外贸易的发展为传播中国古代文明、促进世界文明的发展作出了巨大贡献,增强民族自豪感。
二、教材分析自唐朝晚期至两宋时期,由于南方政局相对稳定,北方劳动人民南迁,加之南方自然条件较好,南方的农业、手工业和商业获得长足发展,中国古代经济重心从此转移到江南地区。
本课内容分三目,第一目“南方农业的发展”,着重讲述了农业发展的原因及其表现;第二目“南方手工业的兴旺”主要叙述了宋代南方丝织业、制瓷业、造船业的发展;第三目“南方商业的繁荣”,主要叙述了宋代南方商业都市的发展、海外贸易的兴盛和纸币的出现。
三、学情分析在前面的学习中,学生已接触过经济方面的内容,对古代经济发展有了初步的了解,这便于教师开展本课的教学活动。
但本课有一些抽象的知识,对初一学生而言较难理解,因此,教师应提供相关的图文资料,并设计符合学生认知规律的问题,以便于学生学习本课。
四、教学重难点重点:南方商业的繁荣难点:南方经济发展的原因五、教学方法1、采用了热点问题导入的方式,一下子抓住学生的注意力,并将大家带入特定的历史情境中。
2、在分析南方经济发展的原因时,教师提供资料,让学生自己去对比思考,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做到论丛史出。
3、对农业、手工业发展的学习,教师要把握好时间,采用形象生动的叙述和刺激视觉的图片,使学生形成深刻的感性认识。
商业的发展用材料分析法步步深入,使学生理解深刻。
4、用列表格的方法进行小结,知识梳理会更加清晰。
六、教学过程导入多媒体展示一组人民币的图片。
导语:这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发行的第五套人民币,大家天天见、天天用,可以说非常熟悉。
中图版历史七年级下册第9课《经济重心的南移》教学设计
中图版历史七年级下册第9课《经济重心的南移》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经济重心的南移》一课,主要讲述了我国历史上经济重心从北方逐渐南移的过程。
北方的战乱和自然灾害,导致大量人口南迁,带去了先进的生产技术,使得南方地区的经济发展迅速。
本节课通过分析历史背景、原因和过程,使学生了解我国古代经济重心的南移现象,认识这一现象对我国历史发展的影响。
二. 学情分析七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一定的历史知识基础,对我国古代历史有一定的了解。
但学生对于经济重心南移的原因、过程和影响可能理解不够深入。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引导学生从多个角度分析问题,提高他们的历史思维能力。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经济重心南移的历史背景、原因、过程和影响,认识我国古代经济重心的南移现象。
2.过程与方法:通过分析历史资料,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提高学生的历史素养。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热爱祖国历史,增强民族自豪感。
四. 教学重难点1.经济重心南移的原因。
2.经济重心南移的过程。
3.经济重心南移的影响。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设置历史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主动参与课堂。
2.案例分析法:以具体的历史事件为案例,分析经济重心南移的原因、过程和影响。
3.小组讨论法:分组讨论,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提高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
六. 教学准备1.历史资料:收集与经济重心南移相关的史实和资料。
2.多媒体设备:制作课件,以便于直观展示历史资料和教学内容。
3.课堂讨论:准备相关话题,引导学生进行小组讨论。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通过展示我国古代地图,引导学生观察南北方的地理差异,引发学生对经济重心南移的思考。
2.呈现(10分钟)介绍经济重心南移的历史背景,如北方的战乱、自然灾害等。
展示南方地区经济发展的优势,如丰富的水资源、温暖的气候等。
3.操练(15分钟)分析经济重心南移的原因,引导学生从政治、经济、文化等多方面进行思考。
七年级历史下册《经济重心的南移》汇总教案
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了解我国古代经济重心南移的原因和过程。
(2)掌握江南地区在我国经济发展中的重要地位。
(3)认识经济重心南移对我国历史发展的影响。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地图、图片等资料,观察我国经济重心南移的过程。
(2)运用比较法,分析江南地区经济发展的优势。
(3)采用案例分析法,探讨经济重心南移的原因。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我国历史文化的自豪感。
(2)树立学生热爱祖国、为国家发展作贡献的意识。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经济重心南移的原因和过程。
(2)江南地区在我国经济发展中的地位。
2. 教学难点:(1)经济重心南移的内在原因。
(2)江南地区经济发展的优势及其对我国历史发展的影响。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回顾上节课所学内容,引导学生思考经济重心南移的意义。
(2)展示江南地区的图片,激发学生对江南地区的兴趣。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阅读教材,了解经济重心南移的原因和过程。
3. 课堂讲解:(1)详细讲解经济重心南移的原因,如北方战乱、人口南迁等。
(2)分析江南地区经济发展的优势,如自然环境、水利设施等。
(3)阐述经济重心南移对我国历史发展的影响,如促进国家统一、推动科技进步等。
4. 案例分析:(1)选取典型案例,如苏州、杭州等,分析其经济发展的特点。
5. 课堂小结:(1)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让学生复述经济重心南移的原因和过程。
(2)强调江南地区在我国经济发展中的重要地位。
四、作业布置1. 绘制我国经济重心南移的示意图,并简要说明原因。
2. 选择一个江南地区的典型案例,分析其经济发展的优势。
五、教学反思2. 针对教学中的不足,提出改进措施。
3. 预测下一节课学生可能遇到的问题,并准备相应的解决方法。
六、教学内容第六章:宋代南方经济的繁荣1. 农业发展:耕作技术提高,水稻成为主食,茶树种植普及。
2. 手工业进步:纺织、制瓷、印刷等业发展迅速。
七年级下册历史教案:经济重心的南移
七年级下册历史教案:经济重心的南移教案内容: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我国古代经济重心南移的历史背景和原因。
2. 通过地图和数据,让学生掌握经济重心南移的过程和特点。
3. 培养学生分析史料、形成历史概念的能力。
二、教学重点:1. 经济重心南移的原因。
2. 经济重心南移的过程和特点。
三、教学难点:1. 经济重心南移的原因和过程的理解。
2. 引导学生运用史料分析经济重心南移的原因和过程。
四、教学方法:1. 采用问题探究法,引导学生通过地图和数据,分析经济重心南移的原因和过程。
2. 使用史料教学法,让学生了解古代经济重心南移的历史背景。
3. 运用小组合作学习法,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和历史思维能力。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通过展示古代江南地区的图片,引发学生对江南地区的兴趣,进而引入经济重心南移的主题。
2. 自主学习:让学生通过阅读教材,了解经济重心南移的原因和过程。
3. 课堂讲解:讲解经济重心南移的原因和过程,引导学生通过地图和数据,分析经济重心南移的特点。
4. 史料分析:展示相关史料,让学生了解古代经济重心南移的历史背景。
5. 小组讨论:让学生分组讨论经济重心南移的原因和过程,分享自己的观点和感受。
7. 课后作业:布置相关作业,让学生进一步巩固所学内容。
教案结束语: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希望学生能够深入了解经济重心南移的原因和过程,掌握经济重心南移的特点,培养自己的历史思维能力。
也让学生认识到经济重心南移对我国历史发展的重要影响,增强自己的民族自豪感。
六、教学反思:七、评价建议:对于学生的评价,应注重过程与结果的结合。
学生在课堂上的积极参与、史料分析的能力、小组讨论的贡献等都应该纳入评价的范畴。
教师还可以通过课后作业和测验来检验学生对经济重心南移知识的掌握程度。
评价时,教师应鼓励学生的历史思维和创新能力,指出学生的不足,帮助他们改进。
八、教学拓展:为了加深学生对经济重心南移的理解,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进行相关的历史拓展学习,例如查阅其他朝代的经济发展情况,分析不期经济重心的变化原因。
七年级历史下册《经济发展与重心南移》教案
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了解我国古代经济发展的历程;(2)掌握经济重心南移的原因和过程;(3)认识江南地区成为我国古代经济发展重心的重要地位。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地图分析,认识经济重心南移的过程;(2)运用史料,了解江南地区经济发展的原因;(3)运用比较法,分析江南地区经济发展的特点。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我国古代经济发展的自豪感;(2)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热爱家乡的情感;(3)培养学生从历史中汲取智慧,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贡献力量的意识。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经济重心南移的过程;(2)江南地区成为我国古代经济发展重心的重要地位;(3)江南地区经济发展的原因和特点。
2. 教学难点:(1)经济重心南移的原因;(2)江南地区经济发展的特点。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回顾上节课的内容,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我国古代经济发展重心会南移?(2)展示图片,引导学生关注江南地区的美丽风光和丰富资源。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阅读教材,了解经济重心南移的过程;(2)让学生结合地图,分析经济重心南移的原因。
3. 课堂讲解:(1)讲解经济重心南移的过程,强调江南地区的重要性;(2)讲解江南地区经济发展的原因,包括自然条件、地理位置、政策等因素;(3)讲解江南地区经济发展的特点,如农业、手工业、商业等方面的繁荣。
4. 课堂讨论:(1)引导学生结合史料,分析江南地区经济发展的原因;(2)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探讨江南地区经济发展的特点;(3)邀请学生代表分享讨论成果。
(2)引导学生从历史中汲取智慧,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贡献力量。
四、课后作业:1. 完成教材课后练习题;2. 结合家庭所在地,调查当地经济发展的历史和现状,下节课分享。
五、教学反思: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关注学生的学习反馈,针对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讲解和引导。
注重培养学生的史料分析能力和历史思维,使学生能够从历史中汲取智慧,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贡献力量。
七年级历史下册《经济发展与重心南移》教案
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了解中国古代经济发展的原因和特点。
(2)掌握经济重心南移的过程及其原因。
(3)认识中国古代经济发展对后世的影响。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阅读、分析历史资料,了解中国古代经济发展的历程。
(2)运用历史资料,探讨经济重心南移的原因。
(3)以小组合作的方式,分析中国古代经济发展对后世的影响。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中国古代经济发展的认识和理解。
(2)培养学生对经济重心南移现象的认识和理解。
(3)培养学生对中国古代经济发展对后世影响的思考和认识。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中国古代经济发展的原因和特点。
(2)经济重心南移的过程及其原因。
(3)中国古代经济发展对后世的影响。
2. 教学难点:(1)经济重心南移的原因分析。
(2)中国古代经济发展对后世影响的深度和广度。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引导学生回顾上节课所讲的内容,了解中国古代经济发展的原因和特点。
(2)提问:同学们知道经济重心南移的原因吗?让我们一起学习新的内容,寻找答案。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阅读教材,了解经济重心南移的过程。
3. 课堂讨论:(1)分组讨论: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探讨经济重心南移的原因。
4. 案例分析:(1)教师展示相关案例,让学生分析中国古代经济发展对后世的影响。
5. 课堂小结:四、作业布置:1. 结合教材,复习本节课的内容,整理笔记。
2. 思考题:请你谈谈对中国古代经济发展对后世影响的认识。
五、教学反思:教师在课后对自己的教学进行反思,了解教学效果,找出不足之处,为下一节课的教学做好准备。
关注学生的学习情况,及时给予指导和帮助,确保学生能够扎实掌握所学知识。
六、教学策略:1. 采用问题驱动教学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经济重心南移的原因和过程。
2. 运用案例分析法,让学生深入了解中国古代经济发展对后世的影响。
3. 采用小组合作学习法,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和历史分析能力。
七年级历史下册《经济重心的南移》汇总教案
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理解经济重心南移的含义。
(2)掌握南宋时期我国经济重心南移的表现。
(3)了解我国经济重心南移的原因及影响。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分析经济重心南移的原因和表现。
(2)运用地图和数据等资料,直观地展示经济重心南移的过程。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我国悠久历史和丰富文化的自豪感。
(2)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热爱家乡的情感。
二、教学重点:1. 经济重心南移的含义。
2. 南宋时期我国经济重心南移的表现。
3. 我国经济重心南移的原因及影响。
三、教学难点:1. 经济重心南移的原因分析。
2. 经济重心南移对我国历史发展的影响。
四、教学方法:1. 自主学习:让学生自主阅读教材,了解经济重心南移的相关知识。
2. 合作探讨:分组讨论,分析经济重心南移的原因和表现。
3. 地图教学:运用地图和数据等资料,直观地展示经济重心南移的过程。
4. 案例分析:选取典型事迹,让学生深入了解经济重心南移的影响。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回顾上节课的内容,引导学生思考经济重心南移的背景。
(2)提问:什么是经济重心南移?为什么经济重心会南移?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阅读教材,了解经济重心南移的含义和原因。
3. 合作探讨:(1)分组讨论:让学生分析南宋时期我国经济重心南移的表现。
4. 地图教学:(1)展示我国古代经济重心南移的地图,让学生直观地了解过程。
(2)分析地图中的数据,让学生感受经济重心南移的趋势。
5. 案例分析:(1)选取典型事迹,如江南地区的农业发展、商业繁荣等,让学生深入了解经济重心南移的影响。
(2)引导学生思考经济重心南移对我国历史发展的意义。
6. 课堂小结:7. 课后作业:布置相关课后练习,巩固所学知识,提高学生的综合运用能力。
六、教学拓展:1. 经济重心南移与我国历史发展的关系。
2. 经济重心南移对当时社会生活的影响。
3. 经济重心南移在世界范围内的影响。
历史《经济重心的南移》教案设计
1. 知识与技能:(1)了解经济重心南移的历史背景和过程。
(2)掌握江南地区成为我国经济重心南移的主要原因。
(3)认识经济重心南移对我国古代经济发展的影响。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图片、地图等资料,观察和分析经济重心南移的过程。
(2)运用比较法,分析江南地区成为经济重心南移的主要原因。
(3)运用史料分析法,了解经济重心南移对我国古代经济发展的影响。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我国古代经济发展的兴趣和自豪感。
(2)培养学生善于观察、分析问题的能力。
(3)培养学生热爱祖国、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情感。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经济重心南移的历史背景和过程。
(2)江南地区成为我国经济重心南移的主要原因。
(3)经济重心南移对我国古代经济发展的影响。
2. 教学难点:(1)经济重心南移的过程及其原因。
(2)经济重心南移对我国古代经济发展的影响。
1. 图片展示法:通过展示相关图片和地图,帮助学生直观地了解经济重心南移的过程。
2. 比较法:引导学生分析江南地区成为经济重心南移的主要原因。
3. 史料分析法:运用相关史料,让学生了解经济重心南移对我国古代经济发展的影响。
4. 小组讨论法:分组讨论,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问题分析能力。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展示图片:江南地区的美景、古代农业生产场景等。
(2)引导学生关注图片中的古代农业生产工具和方式。
(3)提问:为什么江南地区会成为我国古代经济发展的重心?2. 自主学习:(1)让学生阅读教材,了解经济重心南移的历史背景和过程。
(2)引导学生关注教材中关于江南地区成为经济重心南移的主要原因。
3. 课堂讲解:(1)讲解经济重心南移的历史背景和过程。
(2)分析江南地区成为经济重心南移的主要原因。
(3)阐述经济重心南移对我国古代经济发展的影响。
4. 史料分析:(1)展示相关史料,让学生了解经济重心南移对我国古代经济发展的影响。
(2)引导学生分析史料中的关键信息,加深对经济重心南移影响的理解。
七年级历史下册《经济重心的南移》教案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知道农业、手工业以及海外贸易三个方面的主要发展标志及成就,明确我国古代经济重心的南移最终成于南宋,分析不同时期的社会经济发展表现。
2、过程与方法:
通过学生自行阅读课文,概括宋代南方经济发展的主要成就;
以学生合作交流、师生互动等方式,引导、分析解决问题宋代方经济发展的原因;
通过文字、图片等史料展示,用语言描述宋代的社会生活。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了解宋代经济发展的成就,认识我国劳动人民用辛勤和智慧,创造了经济繁荣。
通过经济重心南移的过程、原因等分析,认识经济重心的南移不仅是长时期的历史过程,也是各种因素综合的结果。
二、教学重难点分析
教学重点:经济重心南移的原因、过程。
教学难点:通过经济重心南移的过程、原因等知识点讲解,引导学生总结归纳“经济重心的南移不仅是长时期的历史过程,也是各种因素综合的结果”这一结论。
三、教学方法
教师讲析为主,师生讨论为辅
四、教学准备
制作多媒体课件
五、教学过程
新课导入
在许多人看来,宋朝大概是中国历史上最糟糕的王朝之一了,“弱宋”二字似乎是把这个统治中国大部或半部300多年之久的朝代给盖了棺定了论。
但是,如果我们改变一下自己的视角,试试按另一种标准来看待历史,不是只看王侯将相的
“千秋功绩”,而是看看社会经济的发展,看人民群众的生活,也许情况就会大不相同。
通过对宋朝经济状况的学习,同学们也许会改变对大宋王朝的上述认识。
七年级历史下册《经济发展与重心南移》教案
七年级历史下册《经济发展与重心南移》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了解江南地区的开发和我国经济重心南移的历史背景。
(2)掌握江南地区农业、手工业和商业发展的主要史实。
(3)了解我国古代经济重心南移的原因和过程。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的方式,分析江南地区经济发展的原因。
(2)运用比较法,分析我国经济重心南移的过程。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热爱祖国历史,增强民族自豪感。
(2)培养学生学会合作、交流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江南地区的开发及其对我国经济重心南移的影响。
(2)我国经济重心南移的过程及其原因。
2. 教学难点:(1)江南地区农业、手工业和商业发展的特点及其对经济重心南移的影响。
(2)如何引导学生理解经济重心南移的历史背景和原因。
三、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1)熟练掌握教材内容,明确教学目标。
(2)收集相关历史资料,制作多媒体课件。
2. 学生准备:(1)预习教材,了解江南地区经济发展的基本史实。
(2)分组讨论,准备合作探究的问题。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引导学生回顾上节课的内容,了解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的历史背景。
(2)提问:同学们知道吗?在这个时期,我国的经济发展出现了一个重要的特点,那就是经济重心开始南移。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这个问题。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阅读教材,了解江南地区的开发和经济重心南移的原因。
(2)学生分享学习心得,教师点评并总结。
3. 合作探究(1)分组讨论:让学生分析江南地区农业、手工业和商业发展的特点,探讨其对经济重心南移的影响。
(2)各组汇报讨论成果,教师点评并总结。
4. 案例分析(1)教师展示相关历史案例,让学生分析案例中体现的经济重心南移的过程。
(2)学生分享分析心得,教师点评并总结。
5. 课堂小结(1)教师引导学生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
(2)学生分享学习收获,教师给予评价。
七年级下册历史教案:经济重心的南移
七年级下册历史教案:经济重心的南移教案目录:一、教学目标二、教学重点与难点三、教学方法四、教学过程五、课后作业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我国经济重心南移的历史背景和发展过程。
2. 使学生掌握经济重心南移的原因及其对我国历史发展的影响。
3. 培养学生分析历史现象、归纳总结历史规律的能力。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经济重心南移的历史背景、发展过程及其原因。
2. 教学难点:经济重心南移对我国历史发展的影响。
三、教学方法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思考经济重心南移的原因和影响。
2. 运用案例分析法,以具体的历史事件为例,让学生更好地理解经济重心南移的过程。
3. 利用多媒体教学,展示相关的历史图片和地图,帮助学生形象地把握经济重心南移的地理位置和变化。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通过展示我国古代经济地图,让学生观察并思考:为什么我国经济重心会从北方迁移到南方?2. 自主学习让学生阅读教材,了解经济重心南移的历史背景和发展过程。
3. 课堂讲解讲解经济重心南移的原因,如气候、地理、政治、军事等因素,以及经济重心南移对我国历史发展的影响。
4. 案例分析以南宋时期的临安为例,分析经济重心南移的具体表现和影响。
5. 课堂讨论讨论:经济重心南移对我国历史发展的意义和价值。
6. 总结提升引导学生归纳总结经济重心南移的原因、过程和影响,形成系统的历史认识。
7. 课后作业五、课后作业1. 复习教材,梳理经济重心南移的历史背景、发展过程及其原因。
六、教学拓展1. 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探讨经济重心南移对我国文化、科技发展的影响。
2. 引导学生关注经济重心南移与我国古代四大发明的关系。
七、课堂小结1. 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强调经济重心南移的历史背景、发展过程及其原因。
2. 强调经济重心南移对我国历史发展的影响和意义。
八、教学反思1. 教师课后对自己的教学过程进行反思,总结教学优点和不足。
2. 根据学生的课堂表现和作业完成情况,调整教学策略,为下一步教学做好准备。
《经济重心的南移》教案
《经济重心的南移》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我国经济重心南移的历史背景和过程。
2. 使学生掌握经济重心南移的原因和影响。
3. 培养学生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提高历史素养。
二、教学内容:1. 我国经济重心南移的历史背景。
2. 经济重心南移的过程。
3. 经济重心南移的原因。
4. 经济重心南移的影响。
5. 我国经济现状及发展趋势。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我国经济重心南移的历史背景、过程、原因和影响。
2. 教学难点:经济重心南移的原因和影响。
四、教学方法:1. 采用多媒体教学,展示相关图片和数据,生动形象地展示经济重心南移的过程。
2. 采用案例分析法,让学生通过分析具体案例,理解经济重心南移的原因和影响。
3. 开展课堂讨论,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看法,提高学生的参与度和思考能力。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简要介绍我国经济发展历程,引出经济重心南移的话题。
2. 教学内容讲解:(1)讲解经济重心南移的历史背景。
(2)讲解经济重心南移的过程。
(3)讲解经济重心南移的原因。
(4)讲解经济重心南移的影响。
3. 课堂讨论:让学生结合所学内容,分析我国经济现状及发展趋势。
六、教学评估:1. 课堂表现评估:观察学生在课堂讨论中的表现,评估学生的参与度和思考能力。
3. 知识测试:通过课后测试或课堂提问,评估学生对经济重心南移相关知识的掌握程度。
七、教学资源:1. 多媒体课件:制作包含图片、数据和图表的多媒体课件,帮助学生直观理解经济重心南移的过程。
2. 案例材料:收集与经济重心南移相关的案例,用于课堂分析和讨论。
3. 参考书籍和学术文章:为学生提供相关的阅读材料,加深对经济重心南移背景、原因和影响的理解。
八、教学进度安排:1. 第1-2课时:介绍经济重心南移的历史背景和过程。
2. 第3-4课时:分析经济重心南移的原因和影响。
九、教学反馈与改进:1. 课后收集学生作业和测试结果,分析学生的学习情况。
2. 根据学生反馈和教学评估结果,调整教学方法和内容,以提高教学效果。
《经济重心的南移》教案
《经济重心的南移》教案一、教材《经济重心的南移》是人教版七年级下册《中国历史》第二单元第2课(全册第10课),本课是第二单元的重点,南方经济发展是宋代社会的基本特征之一,而经济重心南移是中国古代一个非常重要的历史现象,经历了漫长的过程,因此本课内容是中国古代史中非常重要的知识点。
《课程标准》对此课内容的要求是:列举宋代南方生产发展和商业繁荣的史实,了解中国古代经济重心南移。
二、学情分析和教学理念:七年级学生还没有形成系统的知识,欠缺综合分析力,尤其是经济知识对他们而言,显得枯燥。
为了调动学生学习兴趣,将枯燥的经济知识直观化,将教材知识点形象化,我充分利用多媒体创设情境,采用虚拟情境教学法,即以人本主义和建构主义理论为指导,通过虚拟人物“田嫂”一家的南迁生涯为线索,让学生在人物命运的关注中,获得南方经济发展状况的体验。
学生通过阅读课本和小组讨论解决老师提问,建构新的知识。
因此,学生在本课学习中,主要运用阅读课本、展开想象、探究问题、小组讨论、归纳总结等方法完成学习。
三、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了解宋代农业、手工业、商业发展概况,归纳南方经济发展的主要成就、总结分析南方经济发展的原因及启示,培养学生的综合归纳、理解分析能力。
2、过程与方法:1)创设情境,激发学生探究兴趣。
2)在故事中穿插问题,让学生在思考中学会探究,在解答中掌握知识点,学会理解和分析问题。
3)通过小组活动,培养学生合作意识与语言表达力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学习,认识宋代经济居世界领先地位。
对外贸易的发展为传播中国古代文明,促进世界文明的发展作出了贡献,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以史为鉴,从南方经济发展的启示中,为创建和谐社会获得感悟。
四、教学重点、难点在这一时期商业经济在南方经济发展中扮演着极为重要的角色,有很重要的地位。
因此本课教学重点确定为南方商业的繁荣。
通过引导学生描绘临安街市、海上见闻,分析纸币、科举制的变化等感受商业繁荣。
七年级历史下册《经济发展与重心南移》教案
七年级历史下册《经济发展与重心南移》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了解江南地区的开发和经济发展情况;(2)掌握我国古代经济重心南移的原因和过程;(3)认识江南地区经济发展对我国古代经济重心南移的影响。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图片、地图等资料,观察江南地区的自然环境和地理位置;(2)运用比较法,分析江南地区经济发展的优势和特点;(3)运用归纳法,总结经济重心南移的原因和过程。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热爱祖国历史文化的情感;(2)培养学生尊重劳动、珍惜劳动成果的价值观;(3)培养学生从历史中汲取智慧,树立正确的发展观。
二、教学重点:1. 江南地区的开发和经济发展;2. 经济重心南移的原因和过程。
三、教学难点:1. 江南地区经济发展对经济重心南移的影响;2. 经济重心南移在我国历史上的意义。
四、教学准备:1. 图片、地图等教学资料;2. 历史文献、教科书等相关资料。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展示江南地区的图片和地图,引导学生关注江南地区的自然环境和地理位置;(2)提问:同学们,你们知道江南地区在我国古代经济发展中的地位吗?今天,我们就来学习江南地区的开发和经济发展,以及经济重心南移的原因和过程。
2. 讲授新课:(1)讲述江南地区的自然环境和地理位置,分析其对经济发展的影响;(2)介绍江南地区的农业、手工业和商业发展情况,引导学生认识江南地区的经济优势;(3)分析经济重心南移的原因,如北方战乱、人口南迁等;(4)讲述经济重心南移的过程,如唐朝中后期至宋朝的南移趋势;(5)引导学生思考江南地区经济发展对经济重心南移的影响。
3. 课堂讨论:(1)分组讨论:让学生结合教科书和文献资料,分析江南地区经济发展对我国古代经济重心南移的影响;(2)小组代表发言,总结讨论成果。
4. 总结拓展:(1)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和知识点;(2)引导学生从历史中汲取智慧,树立正确的发展观;六、教学评估:1. 课堂问答:检查学生对江南地区经济发展和经济重心南移的基本理解。
七年级下册历史教案:经济重心的南移
七年级下册历史教案:经济重心的南移教案内容: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理解我国古代经济重心南移的原因和过程,掌握江南地区在经济重心南移过程中的地位和作用。
2. 过程与方法:通过地图、图片等资料,观察和分析经济重心南移的过程。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增强对我国传统文化的认同感。
二、教学重点:1. 经济重心南移的原因。
2. 江南地区在经济重心南移过程中的地位和作用。
三、教学难点:1. 经济重心南移的过程。
2. 如何引导学生理解经济重心南移对我国历史发展的影响。
四、教学准备:1. 教材《七年级下册历史》。
2. 相关地图、图片等资料。
3. 教学多媒体设备。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利用多媒体展示江南地区的美景,引导学生欣赏,激发他们对江南地区的兴趣。
提问:“你们知道江南地区在我国历史上有怎样的地位吗?”从而引出本课内容。
2. 自主学习:让学生阅读教材,了解经济重心南移的原因和过程。
期间,教师可适时提问,帮助学生理解。
3. 课堂讲解:结合教材内容,详细讲解经济重心南移的原因、过程以及江南地区在经济重心南移过程中的地位和作用。
4. 课堂讨论:组织学生分组讨论,让学生谈谈对经济重心南移的理解,以及经济重心南移对我国历史发展的影响。
5. 总结提升:教师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强调经济重心南移在我国历史中的重要地位。
6. 课后作业:7. 教学反思:教师在课后对自己的教学进行反思,看是否达到了教学目标,学生是否掌握了经济重心南移的相关知识。
如有需要,可在下一节课进行针对性讲解。
六、教学评价1. 评价方式:采用课堂问答、小组讨论、课后作业等多种方式进行评价。
2. 评价内容:学生对经济重心南移的原因、过程、江南地区地位和作用的理解程度,以及对我国历史发展的认识。
七、教学拓展1. 组织学生进行实地考察,参观江南地区的古建筑、文化遗址等,加深学生对江南地区的了解。
2. 开展历史角色扮演活动,让学生扮演古代商人、农民等角色,体验古代经济生活,增强对经济重心南移的理解。
七年级历史下册《经济发展与重心南移》教案、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了解我国七年级历史下册中,经济发展与重心南移的背景和原因。
2.掌握我国南方地区在经济发展与重心南移过程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
3.掌握江南地区农业、手工业、商业等方面的发展特点及其与全国经济发展的联系。
4.学会运用历史地图、史料等分析工具,对经济发展与重心南移的过程进行探究。
二、学情分析
七年级学生经过上半学年的历史学习,已具备一定的历史知识储备和分析能力。在此基础上,他们对经济发展与重心南移这一主题充满好奇,但可能对具体的历史事件、发展脉络认识不够清晰。因此,在本章节的教学中,应关注以下学情:
1.学生对历史事件的兴趣浓厚,但需要进一步引导他们将兴趣转化为对历史现象的深入思考。
2.学生在分析历史问题时,可能存在表面化、片面化现象,需要教师引导他们从多角度、多层次进行探究。
3.学生在历史知识的应用方面有待提高,教师应注重培养他们运用历史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4.部分学生对南方地区的经济发展特点及其与全国经济发展的联系理解不够深入,需要教师通过生动形象的教学手段帮助他们理解。
(二)教学难点
1.帮助学生理解经济发展与重心南移的内在联系和影响。
2.引导学生从多角度分析历史事件,培养历史思维能力。
3.激发学生对历史事件的兴趣,提高课堂参与度。
教学设想:
1.创设情境,激发兴趣:通过展示南方地区的历史图片、视频等资料,让学生直观地感受到经济发展与重心南移的过程,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
2.结合学生的课前预习,邀请几位同学简要介绍南方地区经济发展的概况,为课堂学习打下基础。
3.通过播放一段关于江南地区的视频,让学生直观地感受江南水乡的美丽富饶,激发他们对本节课的学习兴趣。
2024秋七年级历史下册第二单元经济重心的南移和民族关系的发展备课教案新人教版
过程:
简要回顾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包括经济重心南移的原因、过程、民族关系发展等。
强调这些历史现象在现实生活或学习中的价值和作用,鼓励学生进一步探索和应用历史知识。
布置课后作业:让学生撰写一篇关于经济重心南移和民族关系发展的短文或报告,以巩固学习效果。
1. 历史理解:深入理解我国古代经济重心南移的背景、过程及其对历史发展的影响,认识到经济发展与政治、文化、社会等多方面因素的相互关联。
2. 史料实证:运用教材中的相关史料,学会搜集、整理和分析历史资料,提高对史料的解读和评价能力。
3. 时空观念:建立准确的历史时空观念,通过时间线和地图等方式,把握经济重心南移和民族关系发展的时空特点。
5. 题型五:历史解释与分析
题目: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元朝统一对我国古代民族关系发展的影响。
解答:
影响:
1. 元朝统一结束了民族政权并立的状态,实现了全国的大一统,为民族关系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在课堂展示与点评环节,各组代表的表现总体良好,但仍有一些学生表达不够清晰,逻辑不够严密。针对这一点,我需要在今后的教学中加强对学生表达能力的培养,提高他们的逻辑思维。
此外,课后反馈和作业完成情况也让我对教学效果有了更清晰的认识。大部分学生能够较好地掌握所学知识,但仍有少数学生对某些知识点理解不够深入。针对这一问题,我计划在下一节课中进行针对性的复习和巩固。
- 学生通过学习,培养了尊重多元文化、求真务实的价值观。
4. 创新与实践:
- 学生在小组讨论中,提出了关于经济重心南移和民族关系发展的创新性观点和思考。
- 学生在课后作业中,能够结合所学知识,对历史现象进行深入剖析,形成自己的见解。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七年级历史下册《经济重心的南移》教案七年级历史下册《经济重心的南移》汇总教案
第10课经济重心的南移
一、南方农业的发展
1、原因:从唐朝中晚期至五代、宋代:①南方战乱少;②南迁的中原人带来了先进的技术和劳动力;③自然条件的变化;④引进新品
种──从越南引进占城稻。
2、表现:①太湖流域的苏州、湖州,成为重要的粮仓,民间流
传着“苏湖熟,天下足”的谚语。
水稻在宋朝跃居粮食产量首位,
主要产地在南方。
②棉花的种植,由两广、福建扩展到长江流域。
③茶树的栽培有很大发展,江南的丘陵地区新辟许多茶园。
二、南方手工业的兴旺
1、纺织业和棉织业:蜀地的丝织品“号为冠天下”;江浙丝绸产量高;从海南岛兴起的棉织业,南宋已发展到东南沿海地区。
2、制瓷业:南宋时,江南地区已成为我国制瓷业重心。
浙江哥
窑烧纸的冰裂纹瓷器,给人别致美感。
北宋兴起的景德镇,后来发
展成著名的瓷都。
3、造船业:宋朝的造船业居世界首位,广州、泉州造船也发达。
三、南方商业的繁荣
1、商业都市:南宋时最大的商业都市是临安,其繁荣程度远远
超过北宋时的开封,而且还出现有早市、夜市。
2.海外贸易:宋朝海外贸易超过前代,成为当时世界上从事海外贸易的重要国家。
广州、泉州是闻名世界的大商港。
政府鼓励海外
贸易,在主要港口设立市舶司,加以管理。
3.最早的`纸币:北宋前期,四川地区出现交子,是世界上最早
的纸币。
南宋时,纸币发展形成与铜钱并行的货币。
纸币的产生,
有利于商业发展。
四、结论:从唐朝中后期开始的经济重心南移,到南宋最后完成。
政府的财政收入,主要来自于南方特别是东南地区。
类别发展成就
农业的发展粮食作物占城稻的引进与推广;苏湖成为粮仓;水稻产量居粮食首位
经济作物棉花、茶树的种植和栽培得到推广
手工业的发展纺织业南方丝织业胜过北方;棉织业发展到东南沿
海地区
制瓷业江南地区成为制瓷业重心;浙江哥窑烧制冰裂纹瓷;景德镇成为瓷都
造船业居世界首位,广州、泉州造船业发达
商业的繁荣商业都市杭州是南宋时最大的商业都市
对外贸易在当时世界上占有重要地位;广州、泉州是大商港;对外贸易范围扩大;外贸收入是朝廷财政收入的重要来源
货币四川地区出现世界上最早的纸币交子。
中国古代经济重心南移的三个主要阶段及其原因:
第一个阶段,是从远古到西晋时期。
此阶段的特点是北方经济的发展远远超过南方,经济重心在北方,尽管其间经济重心也有所变动,但始终是在黄河中下游一线东西移动。
直到三国时期,孙吴地区的农业虽得到一定程度开发,但曹魏
所在的黄河流域地区经济的发展仍然是超过吴和蜀两国的。
从远古到西晋期间,中国经济重心之所以在北方,主要是与北方的黄河流域自然条件较好,中华先民最早开发这一地区和主要王朝
的都城都在北方等原因密切相关;三国时期,南方的吴国和西南的蜀
国地区虽然开始开发,然其经济基础薄弱,这种开发仅属局部开发
成功,曹魏地区经济的发展仍然是超过吴和蜀两国的,这正是日后
西晋统一全国的基础。
第二阶段,从西晋末年至隋唐五代时期。
从西晋末年至隋唐五代期间,魏晋南北朝时期南北经济之所以开始趋于平衡的原因是:①江南地区雨量充沛,气候较热,土地肥沃,具有发展农业的优越条件;②从西晋后期,北方大量南迁人口,带来
了劳动力和先进的生产技术;③江南地区战争相对较少,社会比较比
较安定;④南方少数民族和汉族的融合,加速经济发展;⑤南北方劳
动人民的辛勤劳动。
唐朝“安史之乱”后到五代时期,经济重心之所以开始南移,其主要原因有:①自唐朝晚期以来,北方人民为了逃避战乱,大量中
原地区人口南迁,既带来了先进的技术和生产经验,也增加了南方
的劳动力,为南方经济的发展提供了条件;②南方战争相对较少,局
势相对稳定,为江南经济发展创造了稳定的环境,有利于社会经济
的发展;③南方政权的统治者为发展实力,重视农业,大力兴修水利,鼓励生产,推动了经济恢复和发展;④江南地区各族人民的共同劳动。
第三阶段,从北宋到南宋时期。
这是经济重心继续南移并最终完成的重要阶段。
北宋时期,南方经济继续持续发展,到北宋末年,经济重心完成了南移的历史进程;
北宋灭亡,宋室南渡,南宋开始,标志着我国经济重心转移到东南
地区,中国已稳定地形成了南方经济领先于北方的经济格局,南方
最发达的江浙地区长期成为全国的经济重心。
此后,历经元、明、
清三代,经济上南重于北的形势始终没有改变,南方经济更加繁荣。
经济重心始终在南方。
从北宋到南宋时期,经济重心之所以继续南移并能够最终完成
的原因是:
①自然因素:宋代气候条件变化,使南方更适宜农业发展。
同时,由于北方经济开发较早,水土流失严重,人类活动对自然环境破坏
较为严重,环境恶化,影响了农业生产。
而南方经过三国时期以来
的经济开发,为经济发展打下一定基础,自然环境保持较好,从而
为南方经济的发展提供了有利的自然条件。
②政治因素:这表现为:一是两宋统治疆域大部分地区在南方,其中南宋时政治中心还移到
南方,这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南方经济的继续发展;二是自唐末以来,北方战乱频繁,而南方相对安定,为经济的发展提供了较为稳定的
社会环境;三是两宋时期,中原人民反对北方少数民族贵族掠夺的斗
争阻止了北方少数民族贵族的南下,使南方免遭战祸;四是统治者重
视经济的发展,采取一些有利于经济发展的政策,促进了南方经济
的发展。
③经济因素:北方仍然战乱较多,而南方社会秩序相对较
安定,北方人民大量南迁,为南方经济发展提供了大量劳动力,使
南方自然资源继续得以开发利用,社会经济秩序发展,从而最终超
过南方,全国经济重心已移到了南方。
经济重心南移的基本规律和启示:
①中国古代经济重心南移的区域是从北向南、从黄河流域向长江流域和江南一带、从内地向东南沿海逐渐转移的。
②中国古代经济
重心南移趋势往往是在国家分裂或封建割据战乱时期表现的最为突
出(如魏晋南北朝时期、安史之乱后、五代十国时期、宋金对峙时期
等等)。
③中国古代经济重心南移和南方经济发展都是在北方战乱而
南方相对稳定的条件下完成的,这说明政治稳定是社会经济发展的
前提和基础,战乱、动荡不安的社会环境只能破坏社会生产力和摧
毁经济发展的成果。
④由于战乱,古代北方人民大批南迁,增加了
南方的劳动力,给南方带去了先进的生产工具和技术,体现了当时
社会生产力发展的最高水平,这说明各族人民的辛勤劳动和生产力
的进步是经济发展的最重要因素,引进和运用最先进的生产技术是
促进经济快速发展的重要保证。
⑤统治者对经济发展的重视程度也
是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社会经济的发展必须得到统治者的重视。
⑥政治中心南移对于经济重心南移有一定的影响,如南朝都城
在建康、南宋都城在杭州对江浙地区成为全国经济重心具有一定影响。
⑦经济重心南移是漫长历史变迁中自然环境与整个社会生产力
之间辩证发展的必然结果,自然环境对经济的发展影响巨大。
当前,
在祖国西部大开发过程中,要注意经济开发与保护生态平衡之间的保持协调发展,坚定地走可持续发展之道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