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文翻译讲解
初中重点文言文原文翻译及注释
初中重点文言文原文翻译及注释诫子书诸葛亮原文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淡(澹)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
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
淫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治性。
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穷庐,将复何及!——本文选自《诸葛亮集》。
【译文】品德高尚、德才兼备的人,是依靠内心安静精力集中来修养身心的,是依靠俭朴的作风来培养品德的。
不看清世俗的名利就不能明确自己的志向,不身心宁静就不能实现远大的理想。
学习必须专心致志,增长才干必须刻苦学习。
不努力学习就不能增长才智,不明确志向就不能在学习上获得成就。
过度享乐和怠惰散漫就不能奋发向上,轻浮急躁就不能陶冶性情。
年华随着光阴流逝,意志随着岁月消磨,最后就像枯枝败叶那样(成了无所作为的人)对社会没有任何用处,(到那时,)守在破房子里,悲伤叹息,又怎么来得及呢?(穷庐,亦可解为空虚的心灵。
)注释(1)夫(fu):句首发语词,无实在的意义。
(2)行:操守、品德。
(3)澹(dan)泊:也写做“淡泊",清静而不贪图名利。
(4)宁静:这里指安静,集中精神,不分散精力。
(5)致远:实现远大目标。
(6)广才:增长才干。
(7)淫(yin)慢:过度的享乐,慢:懈怠,懒惰。
淫,过度()励精:奋勉,振奋。
(8)险躁:冒险急躁,与上文“宁静”相对而言(9)治性:治通治,陶治性情。
(10)驰:消失、逝去。
(11)日:时间。
(12)遂:于是,就。
(13)接世:接触社会,承担事物;有“用世”的意思。
(14)穷庐:破房子。
(15)将复何及:怎么还来得及。
(16)才须学也:才:才干8意与岁去:意:意志(17)俭以养德:以简朴节约财务来培养自己的高尚品格(20)枯落:枯叶一样飘零(18)夫:大丈夫孙权劝学司马光原文初,权谓吕蒙曰:“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蒙辞以军中多务。
权曰:“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但当涉猎,见往事耳。
卿言多务,孰若孤?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
文言文全解翻译及注释
原文: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
缘溪行,忘路之远近。
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渔人甚异之。
复前行,欲穷其林。
注释:1. 晋太元中:晋朝太元年间,指东晋时期,公元376年至396年。
2. 武陵人:武陵地区的人,武陵是古代的一个地名,位于今天的湖南省。
3. 捕鱼为业:以捕鱼为职业。
4. 缘溪行:沿着溪流行走。
5. 忘路之远近:忘记了路程的远近。
6. 忽逢桃花林:忽然遇到了一片桃花林。
7. 夹岸数百步:两岸相隔数百步,形容桃花林非常宽阔。
8. 中无杂树:林中没有任何杂树,只有桃花。
9. 芳草鲜美:花草香气扑鼻,景色非常美丽。
10. 落英缤纷:落花纷纷飘落。
11. 渔人甚异之:渔夫对此感到非常惊异。
12. 复前行:继续向前走。
13. 欲穷其林:想要走到桃花林的尽头。
译文:在晋朝太元年间,有一个武陵地区的人以捕鱼为生。
他沿着溪流行走,忘记了路程的远近。
忽然他遇到了一片桃花林,两岸相隔数百步,林中没有任何杂树,只有桃花。
花草香气扑鼻,景色非常美丽,落花纷纷飘落。
渔夫对此感到非常惊异。
他继续向前走,想要走到桃花林的尽头。
全文注释及翻译如下: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
(在晋朝太元年间,有一个武陵地区的人以捕鱼为生。
)缘溪行,忘路之远近。
(他沿着溪流行走,忘记了路程的远近。
)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渔人甚异之。
(忽然他遇到了一片桃花林,两岸相隔数百步,林中没有任何杂树,只有桃花。
花草香气扑鼻,景色非常美丽,落花纷纷飘落,渔夫对此感到非常惊异。
)复前行,欲穷其林。
(他继续向前走,想要走到桃花林的尽头。
)注:本文选自东晋时期陶渊明的《桃花源记》,通过描述一个渔夫偶然发现的一个与世隔绝的理想之地,反映了作者对现实社会的不满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全文语言优美,意境深远,是中国文学史上的一篇杰作。
文言文好词翻译及注释
一、文言文好词解析1. 谦辞类(1)愚:谦称自己,愚钝、愚昧。
例句:愚以为此事非同小可。
(意为:我认为这件事情非同小可。
)(2)鄙:谦称自己,鄙陋、鄙薄。
例句:鄙人虽不才,愿为公效力。
(意为:我虽然不才,愿意为您效力。
)(3)孤:谦称自己,孤独、无助。
例句:孤闻此事,心中不禁感慨万分。
(意为:我听说这件事情,心中不禁感慨万分。
)2. 褒义词(1)仁:仁爱、仁慈。
例句:仁者见之而思,智者见之而行。
(意为:仁爱的人看到就会思考,智者看到就会行动。
)(2)义:正义、道义。
例句:义无反顾,勇往直前。
(意为:为了正义,毫不犹豫,勇往直前。
)(3)贤:贤能、贤德。
例句:贤者多助,不贤者寡助。
(意为:贤能的人多得到帮助,不贤能的人少得到帮助。
)3. 贬义词(1)愚昧:愚笨无知、不明事理。
例句:愚昧之人,不知天高地厚。
(意为:愚笨无知的人,不知道天高地厚。
)(2)贪婪:贪得无厌、贪心不足。
例句:贪婪之心,犹如狼子野心。
(意为:贪心不足的心态,犹如狼子野心。
)(3)奸诈:狡猾、诡计多端。
例句:奸诈之人,善于伪装,难以捉摸。
(意为:狡猾的人,善于伪装,难以捉摸。
)二、文言文好词翻译及注释1. 好词:仁爱翻译:Kindness注释:仁爱指关心他人,乐于助人,具有高尚的道德品质。
2. 好词:忠诚翻译:Loyalty注释:忠诚指对朋友、国家、事业等的坚定信念和忠实态度。
3. 好词:谦虚翻译:Modesty注释:谦虚指不自满,虚心接受他人意见,具有谦逊的品质。
4. 好词:廉洁翻译:Integrity注释:廉洁指不贪污受贿,清正廉洁,具有高尚的道德情操。
5. 好词:勇敢翻译:Bravery注释:勇敢指面对困难和危险,毫不畏惧,敢于担当的品质。
6. 好词:勤奋翻译:Diligence注释:勤奋指勤奋工作,刻苦学习,不断进取的精神。
7. 好词:正直翻译:Uprightness注释:正直指为人正直,言行一致,不偏不倚的品质。
8. 好词:宽容翻译:Tolerance注释:宽容指对待他人宽容大度,不计较个人得失,具有宽广胸怀的品质。
精选古代文言文及翻译【十篇】(最新)
1.精选古代文言文及翻译桃花源记朝代:晋朝|作者:陶渊明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
缘溪行,忘路之远近。
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渔人甚异之。
复前行,欲穷其林。
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
便舍船,从口入。
初极狭,才通人。
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
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阡陌交通,鸡犬相闻。
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
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
具答之。
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
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
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
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
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
停数日,辞去。
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处处志之。
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
太守即遣人随其往,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
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闻之,欣然规往。
未果,寻病终,后遂无问津者。
翻译/译文东晋太元年间,武陵郡有个人以打渔为生。
一天,他顺着溪水行船,忘记了路程的远近。
忽然遇到一片桃花林,生长在溪水的两岸,长达几百步,中间没有别的树,花草鲜嫩美丽,落花纷纷的散在地上。
渔人对此(眼前的景色)感到十分诧异,继续往前行船,想走到林子的尽头。
桃林的尽头就是溪水的发源地,于是便出现一座山,山上有个小洞口,洞里仿佛有点光亮。
于是他下了船,从洞口进去了。
起初洞口很狭窄,仅容一人通过。
又走了几十步,突然变得开阔明亮了。
(呈现在他眼前的是)一片平坦宽广的土地,一排排整齐的房舍。
还有肥沃的田地、美丽的池沼,桑树竹林之类的。
田间小路交错相通,鸡鸣狗叫到处可以听到。
人们在田野里来来往往耕种劳作,男女的穿戴跟桃花源以外的世人完全一样。
老人和小孩们个个都安适愉快,自得其乐。
村里的人看到渔人,感到非常惊讶,问他是从哪儿来的。
渔人详细地做了回答。
村里有人就邀请他到自己家里去(做客)。
狼文言文翻译及讲解
原文:
狼亦黠矣,而顷刻两毙,禽兽之变诈几何哉?止增笑耳。
译文:
狼虽然也很狡猾,但最终却在一瞬间被杀死两只,禽兽之间的诡诈变化又有多少呢?这不过是增加笑料罢了。
讲解:
1. 狼亦黠矣
- 狼:指狼这种动物,在此处比喻狡猾的人。
- 亦:副词,表示“也”。
- 黠:形容词,意为狡猾、机智。
- 矣:语气词,用于句末,表示感叹或肯定。
这句话的意思是:狼虽然也很狡猾。
2. 而顷刻两毙
- 而:连词,表示转折。
- 顷刻:极短的时间,瞬间。
- 两毙:指两只狼被杀死。
-毙:动词,意为杀死。
这句话的意思是:但最终却在瞬间被杀死两只。
3. 禽兽之变诈几何哉
- 禽兽:泛指禽鸟和野兽,此处指狼。
- 之:助词,用于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
- 变诈:指变化和诡诈的行为。
- 几何:多少。
- 哉:语气词,用于疑问句末,表示感叹。
这句话的意思是:禽兽之间的变化和诡诈行为又有多少呢?
4. 止增笑耳
- 止:副词,表示“只,不过”。
- 增:增加。
- 笑:名词,表示笑料、乐趣。
- 耳:语气词,用于句末,表示肯定。
这句话的意思是:这不过是增加笑料罢了。
整篇文章通过讲述狼的狡猾和最终被杀的故事,讽刺了那些狡猾的人,指出他们的诡诈行为最终只会增加笑料。
同时,也表达了作者对人性中狡猾、虚伪等负面品质的批判。
在文言文中,作者运用了丰富的修辞手法,如比喻、反问等,使得文章语言生动形象,寓意深刻。
文言文短篇翻译与注释【五篇】
【导语】学习⽂⾔⽂可以了解历史,学习古代⽂化,欣赏古代⽂学,研究古代⽂明。
下⾯是©⽆忧考⽹分享的⽂⾔⽂短篇翻译与注释【五篇】。
欢迎阅读参考!1.⽂⾔⽂短篇翻译与注释 ⾃相⽭盾 韩⾮〔先秦〕 楚⼈有鬻盾与⽭者,誉之⽈:“吾盾之坚,物莫能陷也。
”⼜誉其⽭⽈:“吾⽭之利,于物⽆不陷也。
”或⽈:“以⼦之⽭陷⼦之盾,何如?”其⼈弗能应也。
夫不可陷之盾与⽆不陷之⽭,不可同世⽽⽴。
译⽂ 有⼀个楚国⼈,既卖盾⼜卖⽭。
他夸耀⾃⼰的盾,说:“我的盾坚固⽆⽐,没有什么东西能够穿透它。
”⼜夸耀⾃⼰的⽭,说:“我的⽭锋利极了,任何坚固的东西都穿得透。
”有⼈问他:“如果⽤您的⽭刺您的盾,结果会怎么样呢?”那⼈张⼝结⾆,⼀句话也回答不上来。
什么都不能刺穿的盾与什么都能刺穿的⽭,不可能同时存在于这个世界上。
注释 ⽭:古代⽤来刺杀敌⼈的长柄兵器,⽭的基本形制有狭叶、阔叶、长叶、叶刃带系和凹⼝骹式等。
盾:盾牌,古代作战时遮挡⼑剑⽤。
誉:赞誉,夸耀。
⽈:说,讲。
吾:我。
陷:穿透、刺穿的意思。
或:有⼈。
以:使⽤;⽤。
⼦:您,对⼈的尊称。
何如:怎么样。
应:回答。
利:锋利,锐利。
其:助词。
这⾥指那个卖⽭和盾的⼈。
弗能:不能。
弗,不。
之:的。
鬻(yù):卖。
者:...的⼈。
莫:没有什么。
夫:⽤在句⾸,引起议论。
2.⽂⾔⽂短篇翻译与注释 铁杵成针 祝穆〔宋代〕 磨针溪,在象⽿⼭下。
世传李太⽩读书⼭中,未成,弃去。
过是溪,逢⽼媪⽅磨铁杵。
问之,⽈:“欲作针。
”太⽩感其意,还卒业。
译⽂ 磨针溪是在象⽿⼭脚下。
世世代代相传李⽩在⼭中读书的时候,没有完成好⾃⼰的学业,就放弃学习离开了。
他路过⼀条⼩溪,遇见⼀位⽼妇⼈在磨铁棒,于是问她在⼲什么,⽼妇⼈说:“我想把它磨成针。
”李⽩被她的精神感动,就回去完成学业。
那⽼妇⼈⾃称姓武。
现在那溪边还有⼀块武⽒岩。
注释 世传:世世代代相传。
成:完成。
文言文短句翻译及注释
一、《论语·学而》原文: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翻译:学习并且按时温习,不是一件令人高兴的事情吗?注释:1. 学而:学习之后。
2. 时习:按时温习。
3. 说:通“悦”,高兴。
二、《论语·为政》原文: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翻译:我每天都要反省自己:为人处事是否忠诚?与朋友交往是否诚信?传授的知识是否温习?注释:1. 三省:反省。
2. 吾身:自己。
3. 忠:忠诚。
4. 信:诚信。
5. 传:传授。
三、《论语·八佾》原文:八佾舞于庭,是可忍也,孰不可忍也?翻译:八佾(古代舞蹈队形)在庭院中跳舞,这是可以容忍的,还有什么不可以容忍的呢?注释:1. 八佾:古代舞蹈队形,由八行八列组成。
2. 是:这。
3. 可忍:可以容忍。
4. 孰:什么。
四、《论语·里仁》原文:富而不骄,贫而不谄,何如?翻译:富有而不骄傲,贫穷而不谄媚,怎么样?注释:1. 富:富有。
2. 骄:骄傲。
3. 贫:贫穷。
4. 谄:谄媚。
五、《论语·雍也》原文: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翻译:自己不愿意承受的,不要施加给别人。
注释:1. 己所不欲:自己不愿意承受的。
2. 施:施加。
通过以上翻译及注释,我们可以看出《论语》中的这些短句蕴含着丰富的人生哲理和道德规范。
学习这些短句,不仅可以提高我们的道德修养,还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为人处世。
在今后的生活中,我们要时刻牢记这些短句,将其运用到实际中,做一个有道德、有修养的人。
文言文大全短篇及翻译
【导语】学习⽂⾔⽂可以了解历史,学习古代⽂化,欣赏古代⽂学,研究古代⽂明。
下⾯是®⽆忧考⽹分享的⽂⾔⽂⼤全短篇及翻译。
欢迎阅读参考!【篇⼀】⽂⾔⽂⼤全短篇及翻译 1、⼩⼉不畏虎 【原⽂】 忠、万、云、安(地名,都是在四川⼀带长江沿岸。
)多虎。
有妇⼈昼⽇置⼆⼩⼉沙上⽽浣⾐于⽔者。
虎⾃⼭上驰来,妇⼈仓皇沉⽔避之,⼆⼩⼉戏沙上⾃若。
虎熟视之,⾄以⾸抵(同抵。
)触,庶⼏(也许可以。
)其⼀惧,⽽⼉痴,竟不知怪,虎亦卒去。
意虎之⾷⼈必先被之以威,⽽不惧之⼈威⽆所施欤? 【翻译】 忠、万、云、安这些地⽅有很多⽼虎。
有个妇⼈⽩天将两个⼩孩留在沙滩上⾃⼰到⽔⾥去洗⾐服。
⽼虎从⼭上跑来,那妇⼈慌忙潜⼊⽔⾥躲避⽼虎,两个⼩孩(仍然)在沙滩上⾃在嬉戏。
⽼虎盯着他们看了很久,甚⾄⽤头触碰他们呢,期许他们会有些害怕,但是⼩孩⽆知,竟然不觉得有什么奇怪的,⽼虎最后也就离开了。
估计⽼虎吃⼈必是先向⼈显⽰其威风,但是对于不怕它的⼈威风⽆处施加(⽽放弃的)吗? 2、吕蒙正不受镜 【原⽂】 吕⽂穆公蒙正以宽厚为宰相,太宗尤所眷遇。
有⼀朝⼠,家藏古镜,⾃⾔能照⼆百⾥,欲因公弟献以求知。
其弟伺间从容⾔之,公笑⽈:“吾⾯不过碟于⼤,安⽤照⼆百⾥?”其弟遂不复敢⾔。
闻者叹服,以为贤于李卫公远矣。
盖寡好⽽不为物累者,昔贤之所难也。
【翻译】 吕蒙正以宽厚为宰相,宋太宗赵光义特别知遇关照。
朝中的官吏,家⾥藏有古镜,他说能照⼆百⾥,想通过吕蒙正的弟弟把古镜送给他以博取好感。
他弟弟找个机会装作闲谈提到这件事。
吕蒙正笑道:“我的⾯⼦不过碟⼦那么⼤,怎么⽤得着照⼆百⾥地的镜⼦叫呢?”他弟弟听后也就不再说什么了。
听说这件事的⼈都叹服,拿他⽐作唐朝宰相李德裕(李德裕曾罢冗官⼆千余员,以为⼈严峻拒绝请托著称)。
像吕蒙正这样没有特别嗜好⽽⼜不为物欲所累的⼈,古代贤者也不易做到。
3、中⼭窃糟 【原⽂】 者鲁⼈不能为酒,惟中⼭之⼈善酿千⽇之酒。
鲁⼈求其⽅弗得。
文言文翻译大全
一、治本在得人 原文:苻坚召见(高泰),悦之,问以为治之本。
对曰:“治本在得人,得入在审举,审举在核真,未有官得其人而国家不治者也。
”坚曰:“可谓辞简而理博矣。
” 翻译:符坚召见高泰,很喜欢他,向他请教治国的根本办法。
高泰回答说:“治国的根本办法在于得人才,得人才在于慎重推荐,慎重推荐在于考察这人的真实情况。
每个官位得到合适人选,国家却治理得不好的情况,是不会有的。
”苻坚(听后)说:“说的真是言词简略而道理深广啊。
” 二、吕蒙正不记人过 原文:吕蒙正相公不喜记人过。
初参加政事,入朝堂,有朝士于帘内指之曰:“是小子亦参政耶?”蒙正佯为不闻而过之。
其同列怒,令诘其官姓名,蒙正遽止之。
罢朝,同列犹不能平,悔不穷问。
蒙正曰:“一知其姓名,则终身不能复忘,固不如无知也。
不问之,何损?”时人服其量。
翻译:吕蒙正先生不喜欢记着别人对他的犯下的错。
当初刚任参知政事的时候,上朝时,有一个朝廷官员在帘内指着他说:“这样的粗陋之人也能够参与朝政吗?”蒙正假装没有听到走了过去。
他的同事很愤怒,让人询问那位官员的姓名,蒙正急忙制止了同事。
朝事结束后,他的同事心中仍然愤愤不平,后悔没有追问到底。
蒙正说:“一旦知道了他的姓名,那么我终身不能再忘了他,还不如不知道。
没有查询他的姓名,又有什么损失呢?”当时的人都很佩服他的气量。
三、石勒不计前嫌 原文: 后赵王勒悉召武乡耆旧诣襄国,与之共坐欢饮。
初,勒微时,与李阳邻居,数争沤麻池相殴,阳由是独不敢来。
勒曰:“阳,壮士也;沤麻,布衣之恨;孤方兼容天下,岂仇匹夫乎!”遽召与饮,引阳臂曰:“孤往日厌卿老拳,卿亦饱孤毒手。
”因拜参军都尉。
文言文和翻译 篇1文言文翻译大全 翻译:后赵王石勒请武乡有声望的老友前往襄国(今河北省邢台市),同他们一起欢会饮酒。
当初,石勒出身贫贱,与李阳是邻居,多次为争夺沤麻池而相互殴打,所以只有李阳一个人不敢来。
石勒说:“李阳是个壮士,争沤麻池一事,那是我当平民百姓时结下的怨恨。
文言文翻译专题讲解(学生版)
文言文翻译专题讲解一、留示例:找出下面句子中该保留的词语,并翻译句子。
1、庆历四年中,滕子京谪守巴陵郡。
《岳阳楼记》留:(庆历四年、滕子京、巴陵郡)译文:庆历四年春天,滕子京降职到巴陵郡做太守)2、赵惠文王十六年,廉颇为赵将,伐齐,大破之,取阳晋,拜为上卿,以勇气闻于诸侯。
《廉颇蔺相如列传)留:(赵惠文王十六年、廉颇、赵将、阳晋、上卿、勇气)译文:赵惠文王十六年,廉颇做赵国的将领,率兵攻打齐国,大败齐军,攻占了阳晋,于是被封为上卿,凭借勇猛善战闻名于各诸侯国。
经典例题:段思恭,泽州晋城人。
以门荫奏署镇国军节度使官。
天福中,父希尧任棣州刺史,思恭解官侍养,奉章入贡,改国子四门博士。
开运初,刘继勋节制同州,辟为掌书记。
(1)继勋入朝,会契丹入汴,军士喧噪,请立思恭为州帅,思恭谕以祸福,拒而弗从,乃止。
乾德初,平蜀,通判眉州。
时亡命集众,攻逼州城,刺史赵廷进惧不能敌,将奔嘉州,思恭止之,因率屯兵与贼战彭山。
(2)军人皆观望无斗志,思恭募军士先登者厚赏,于是诸军贾勇,大败贼,思恭矫诏以上供钱帛给之。
后度支请按其罪,太祖怜其果干,不许,令知州事。
太宗即位,迁降作监、知泰州。
坐擅借官库银造器,又妄以供奉为名,贱市绒毛虎皮为马饰,为通判王廷范所发。
淳化三年,卒,年七十三。
(节选自《宋史·段思恭传》,有删改)(1)继勋入朝,会契丹入汴,军士喧噪,请立思恭为州帅,思恭谕以祸福,拒而弗从,乃止。
保留词语:()关键词语:()关键句式:()译文:()(2)军人皆观望无斗志,思恭募军士先登者厚赏,于是诸军贾勇,大败贼,思恭矫诏以上供钱帛给之。
保留词语:()关键词语:()关键句式:()译文:()二、换找出下列句子该替换的内容,并翻译句子。
1、视事三年,上书乞骸骨。
换:()译文:()2、愿伯具言臣之不敢倍德也。
换:()译文:()经典例题:张士隆劾锦衣千户廖铠奸利事,且曰:“铠虐陕西,即其父鹏虐河南故习也。
河南以鹏故召乱,铠又欲乱陕西。
经典文言文及翻译大全
文言文的学习好比是另一门语言的学习,语言的学习是一个漫长的过程,要注重积累基础知识,付出了时间,才可以学好文言文。
下面是分享的经典文言文及翻译大全。
欢迎阅读参考!【篇一】经典文言文及翻译五柳先生传朝代:晋朝|作者:陶渊明先生不知何许人也,亦不详其姓字,宅边有五柳树,因以为号焉。
闲静少言,不慕荣利。
好读书,不求甚解;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
性嗜酒,家贫不能常得。
亲旧知其如此,或置酒而招之;造饮辄尽,期在必醉。
既醉而退,曾不吝情去留。
环堵萧然,不蔽风日;短褐穿结,箪瓢屡空,晏如也。
常著文章自娱,颇示己志。
忘怀得失,以此自终。
赞曰:黔娄之妻有言:“不戚戚于贫贱,不汲汲于富贵。
”其言兹若人之俦乎?衔觞赋诗,以乐其志,无怀氏之民欤?葛天氏之民欤?翻译/译文不知道五柳先生是什么地方的人,也不清楚他的姓字。
因为住宅旁边有五棵柳树,就把这个作为号了。
他安安静静,很少说话,也不羡慕荣华利禄。
他喜欢读书,不在一字一句的解释上过分深究;每当对书中的内容有所领会的时候,就会高兴得连饭也忘了吃。
他生性喜爱喝酒,家里穷经常没有酒喝。
亲戚朋友知道他这种境况,有时摆了酒席叫他去喝。
他去喝酒就喝个尽兴,希望一定喝醉;喝醉了就回家,竟然说走就走。
简陋的居室里空空荡荡,遮挡不住严寒和烈日,粗布短衣上打满了补丁,盛饭的篮子和饮水的水瓢里经常是空的,可是他还是安然自得。
常常写文章来自娱自乐,也稍微透露出他的志趣。
他从不把得失放在心上,从此过完自己的一生。
赞语说:黔娄的妻子曾经说过:“不为贫贱而忧愁,不热衷于发财做官。
这话大概说的是五柳先生这一类的人吧?一边喝酒一边作诗,因为自己抱定的志向而感到无比的快乐。
不知道他是无怀氏时代的人呢?还是葛天氏时代的人呢?【篇二】经典文言文及翻译《论语》十二章孔子及其弟子〔先秦〕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学而》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学而》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文言文各种词义解释翻译
一、文言文中的名词1. 马者,百兽之长也。
——《战国策》翻译:马是百兽中的首领。
2. 月明星稀,乌鹊南飞。
——《离骚》翻译:月亮明亮,星星稀疏,乌鸦向南飞去。
3. 鹿鸣于嗥,声震山谷。
——《诗经》翻译:鹿在山谷中嗥叫,声音震动了山谷。
二、文言文中的动词1. 骑虎难下,不如归真。
——《左传》翻译:骑在老虎背上难以下来,不如回到本真。
2. 狼烟四起,烽火连天。
——《三国演义》翻译:狼烟四处升起,烽火连成一片。
3. 胜者为王,败者为寇。
——《史记》翻译:胜利者成为王者,失败者成为敌人。
三、文言文中的形容词1. 美轮美奂,富丽堂皇。
——《红楼梦》翻译:非常美丽华丽,富丽堂皇。
2. 风吹草动,草木皆兵。
——《三国演义》翻译:风一吹草一动,大家都以为是敌人来了。
3. 气吞山河,力拔山兮气盖世。
——《史记》翻译:气势如虹,能吞噬山河,力量能拔起高山,气魄盖世。
四、文言文中的副词1. 不亦乐乎?——《论语》翻译:不是也很快乐吗?2. 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
——《红楼梦》翻译:不要虚度光阴,白了自己的少年头,徒然感到悲伤。
3. 不可救药,已至绝境。
——《史记》翻译:已经到了无法挽救的地步,陷入了绝境。
五、文言文中的连词1. 是故,圣人之于天下也,无适也,无莫也,义之与比。
——《孟子》翻译:因此,圣人对待天下,没有偏向,没有排斥,只是按照道义行事。
2. 虽然如此,吾仍坚信。
——《论语》翻译:尽管如此,我仍然坚信。
通过以上对文言文中名词、动词、形容词、副词和连词的解释和翻译,希望读者能够更好地理解文言文,领略古人的智慧。
在阅读古文时,要注重积累,多读多练,才能逐渐提高自己的文言文水平。
文言文带注释的翻译
原文:子曰:“君子之道,费而能事亲,乐而不忧,可谓孝矣。
疏于事亲,则吾亦忧矣。
”注释:子曰:孔子说。
君子之道:君子的行为准则或道德规范。
费:费用,此处引申为“用尽”或“尽其所能”。
而:连词,表示并列关系。
事亲:侍奉父母。
乐:快乐,此处指心情愉悦。
不忧:不忧虑。
可谓:可以说是。
孝:孝顺。
疏于事亲:对父母不孝顺。
则:那么。
吾亦:我同样。
忧:忧虑。
译文:孔子说:“君子的行为准则,能够尽其所能去侍奉父母,心情愉悦而不忧虑,可以说是孝顺了。
如果对父母不孝顺,那么我也会感到忧虑。
”文言文原文:孔子曰:“君子之道,费而能事亲,乐而不忧,可谓孝矣。
疏于事亲,则吾亦忧矣。
”【注释】孔子:春秋时期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
君子:品德高尚的人。
道:行为准则或道德规范。
费:用尽,尽其所能。
事亲:侍奉父母。
乐:快乐,心情愉悦。
不忧:不忧虑。
可谓:可以说是。
孝:孝顺。
疏于事亲:对父母不孝顺。
则:那么。
吾亦:我同样。
忧:忧虑。
【译文】孔子说:“君子的行为准则,能够尽其所能去侍奉父母,心情愉悦而不忧虑,可以说是孝顺了。
如果对父母不孝顺,那么我也会感到忧虑。
”这句话强调了孝顺父母的重要性,君子应当以孝顺父母为根本,即使在面对困难和挑战时,也要保持乐观的心态,不因事亲而忧虑。
这不仅是对个人的要求,也是对整个社会风气的倡导。
经典文言文大全短篇及翻译
【导语】⽂⾔⽂是以古汉语⼝语为基础的书⾯语,在远古时代⽂⾔⽂与⼝语的差异微乎其微。
现今⽂⾔⽂是中国古代的⼀种书⾯语⾔组成的⽂章,主要包括以先秦时期的⼝语为基础⽽形成的书⾯语。
下⾯是⽆忧考分享的经典⽂⾔⽂⼤全短篇及翻译。
欢迎阅读参考!【篇⼀】经典⽂⾔⽂⼤全短篇及翻译:孙权喻吕蒙读书 初,权谓吕蒙⽈:“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蒙辞以军中多务。
权⽈:“孤岂欲卿治经为博⼠耶?但当涉猎,见往事⽿。
卿⾔多务,孰若孤?孤常读书,⾃以为⼤有所益。
”蒙乃始就学。
及鲁肃过寻阳,与蒙论议,⼤惊⽈:“卿今者才略,⾮复吴下阿蒙!”蒙⽈:“⼠别三⽇,即便刮⽬相待,⼤兄何见事之晚乎!”肃遂拜蒙母,结友⽽别。
翻译 当初,孙权对吕蒙说:“您现在担任要职,不可以不学习!”吕蒙以军中事务繁多为借⼝推辞了。
孙权说:“我难道要您研究经典成为博⼠吗?只要您⼴泛阅读,见识从前的事情罢了,您说事务繁多,哪⾥⽐得上我呢?我常常读书,⾃⼰觉得有很⼤的收获。
”于是吕蒙开始学习。
到等鲁肃经过寻阳时,跟吕蒙⼀道议论军事,⾮常惊讶地说:“您现在的才⼲谋略,不再是当年吴地的阿蒙!”吕蒙说:“读书⼈离别三⽇,就应该重新别眼相看。
⼤哥为什么这么迟才改变看法呢!”鲁肃于是拜见吕蒙的母亲,与吕蒙结为朋友才辞别。
【篇⼆】经典⽂⾔⽂⼤全短篇及翻译:曾⼦杀猪明不欺 曾⼦之妻之市,其⼦随之⽽泣,其母⽈:“⼥还,顾反为⼥杀彘。
”妻适市来,曾⼦欲捕彘杀之,妻⽌之⽈:“特与婴⼉戏⽿。
”曾⼦⽈:“婴⼉⾮与戏也。
婴⼉⾮有知也,待⽗母⽽学者也,听⽗母之教。
今⼦欺之,是教⼦欺也。
母欺⼦,⼦⽽不信其母,⾮所以成教也。
”遂烹彘也。
翻译 曾⼦的妻⼦上街去,他的⼉⼦跟在后⾯哭着要去。
曾⼦的妻⼦没有办法,对⼉⼦说:“你回去吧,我从街上回来了杀猪给你吃。
”曾⼦的妻⼦刚从街上回来,曾⼦便准备把猪抓来杀了,他的妻⼦劝阻他说:“我只是哄⼩孩才说要杀猪的,不过是玩笑罢了。
”曾⼦说:“⼩孩不可以哄他玩的。
文言文咏雪讲解翻译
白雪纷纷何所似?撒盐空中差可拟。
撒盐空中,白似雪飞,纷纷扬扬,宛如盐粒。
以下为全文翻译及讲解:白雪纷纷何所似?此句以疑问开头,诗人陶渊明试图以形象的比喻来描绘飞舞的雪花。
白雪纷纷,形容雪花飘落之盛,犹如纷纷扬扬的细末。
撒盐空中差可拟。
“撒盐”一语双关,既可指将盐撒在空中,又可比喻雪花飘落如盐粒。
诗人以撒盐来比喻雪花,形象地描绘了雪花从空中飘落的场景。
差可拟,表示这种比喻虽然不够精确,但大体上可以形容雪花的形态。
未若柳絮因风起。
此句进一步比较雪花与柳絮的不同。
柳絮,即柳树的种子,因其轻柔而随风飘散。
诗人以柳絮随风起舞的形象,来形容雪花的轻盈飘逸。
“未若”二字,表达了诗人对雪花与柳絮之美的不同评价。
他认为雪花虽然美丽,但与柳絮相比,还是稍逊一筹。
这里的“未若”,也可以理解为“不如”。
译文:这纷纷扬扬的白雪,究竟像什么呢?把盐撒在空中,大体上可以相比。
可不如比作那随风飘舞的柳絮。
讲解:陶渊明在这首诗中,运用了丰富的比喻手法,以形象的描绘展现了雪花的美丽。
诗的开头以疑问句的形式,引出下文的比喻,使读者对雪花产生好奇。
接着,诗人以撒盐比喻雪花,形象地描绘了雪花飘落的场景。
然而,诗人并不满足于此,他又将雪花与柳絮相比较,表达了自己对雪花美的独特见解。
这首诗语言简练,意境深远,给人以美的享受。
诗人通过对雪花的描绘,表达了自己对自然美景的热爱,以及对人生哲理的思考。
同时,这首诗也反映了东晋时期文人墨客的审美情趣,具有很高的文学价值。
在翻译这首诗时,我们需要注意以下几点:1. 理解诗中的比喻手法,准确地将比喻转化为现代汉语。
2. 保持诗的原意,尽量不添加个人情感色彩。
3. 注意语言的节奏和韵律,使译文读起来朗朗上口。
综上所述,《咏雪》这首诗通过形象的比喻和独特的审美视角,描绘了雪花的美丽,表达了诗人对自然美景的热爱。
这首诗不仅具有很高的文学价值,也体现了东晋时期文人的审美情趣。
杞人忧天文言文讲解翻译
原文:杞人忧天,忧其屋坏,庇而复忧,屋坏而庐破,庐破而家亡,家亡而国危,国危而身死。
乃谋所以救之,夜梦神人,告之曰:“无虑,屋坏庐破,家亡国危,身死皆非汝之过也。
天有日月星辰,地有山河草木,四时更替,万物生长,自有时序,何须忧天?”杞人寤,喜曰:“吾忧天矣,得神人之告,无忧矣。
”译文:《杞人忧天》的故事讲述了一个杞国人担忧天会塌下来的故事。
他担心自己的房屋会倒塌,于是盖了屋顶又担心;房屋倒塌了,担心庐舍被毁,庐舍毁了又担心家业丧失,家业丧失了又担心国家危险,国家危险了又担心自己会死去。
于是他设法想要拯救这一切,夜里梦见神人,神人告诉他:“不必担忧,房屋倒塌、庐舍被毁、家业丧失、国家危险、自己死去,这些都不是你的过错。
天上有日月星辰,地上有山河草木,四季更迭,万物生长,自有其时序,何须担忧天呢?”杞国人醒来,高兴地说:“我担忧天啊,得到了神人的指点,不再担忧了。
”在这则寓言中,杞国人因为过度忧虑而陷入无谓的恐慌。
他担忧的事情虽然看似严重,但实际上都是自然规律所决定的,并非人力可以改变。
这则故事通过夸张的手法,讽刺了那些对未发生之事过度担忧的人,提醒人们要正视现实,不要被无端的忧虑所困扰。
在现实生活中,我们常常会遇到类似的情况。
面对未来的不确定性,人们往往会产生焦虑和恐慌。
然而,过度忧虑并不能解决问题,反而可能影响到我们的身心健康。
正如故事中的杞国人,他担忧的事情最终并未发生,而他的忧虑却给自己带来了无尽的烦恼。
因此,我们要学会理性地看待问题,不要被无端的忧虑所困扰。
面对困难,我们要勇敢地去面对和解决,而不是一味地担忧。
正如《杞人忧天》所警示的,我们要相信自然规律,顺应时序,这样才能过上无忧无虑的生活。
总之,《杞人忧天》这则寓言故事,以生动的故事情节和深刻的寓意,告诫我们要学会正确看待问题,不要被无端的忧虑所困扰。
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在现实生活中找到自己的幸福和快乐。
文言文逐句注释及翻译
孔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
逐句注释及翻译:
孔子曰:“
孔子说:孔子,名丘,字仲尼,春秋时期鲁国人,儒家学派创始人,被后世尊称为“圣人”。
曰,说。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
三个人一起行走,其中必定有我可以向他学习的人。
三人行,三个人一起行走;必有,必定有;我师,我学习的榜样;焉,句末语气词,相当于“了”。
“择其善者而从之。
”
选择他们的优点来学习。
择,选择;其,他们的;善者,优点;从之,学习他们。
“其不善者而改之。
”
对于他们的缺点,我则加以改正。
不善者,缺点;而,表转折;改之,改正。
翻译:
孔子说:“当三个人一起行走的时候,其中必定有我可以向他学习的人。
我选择他们的优点来学习,对于他们的缺点,我则加以改正。
”。
经典古代文言文大全及翻译
【导语】学习⽂⾔⽂可以了解历史,学习古代⽂化,欣赏古代⽂学,研究古代⽂明。
下⾯是分享的经典古代⽂⾔⽂⼤全及翻译。
欢迎阅读参考!1.经典古代⽂⾔⽂⼤全及翻译 鱼我所欲也 孟⼦及其弟⼦〔先秦〕 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
⼆者不可得兼,舍鱼⽽取熊掌者也。
⽣,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
⼆者不可得兼,舍⽣⽽取义者也。
⽣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者,故不为苟得也;死亦我所恶,所恶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辟也。
如使⼈之所欲莫甚于⽣,则凡可以得⽣者何不⽤也?使⼈之所恶莫甚于死者,则凡可以辟患者何不为也?由是则⽣⽽有不⽤也,由是则可以辟患⽽有不为也。
是故所欲有甚于⽣者,所恶有甚于死者。
⾮独贤者有是⼼也,⼈皆有之,贤者能勿丧⽿。
⼀箪⾷,⼀⾖羹,得之则⽣,弗得则死。
呼尔⽽与之,⾏道之⼈弗受;蹴尔⽽与之,乞⼈不屑也。
万钟则不辩礼义⽽受之,万钟于我何加焉!为宫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识穷乏者得我与?乡为⾝死⽽不受,今为宫室之美为之;乡为⾝死⽽不受,今为妻妾之奉为之;乡为⾝死⽽不受,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为之:是亦不可以已乎?此之谓失其本⼼。
(与通欤;乡通向;辟通避) 译⽂ 鱼是我所想要的,熊掌也是我所想要的,如果这两种东西不能同时得到,那么我就只好放弃鱼⽽选取熊掌了。
⽣命是我所想要的,道义也是我所想要的,如果这两样东西不能同时都具有的话,那么我就只好牺牲⽣命⽽选取道义了。
⽣命是我所想要的,但我所想要的还有⽐⽣命更重要的东西,所以我不做苟且偷⽣的事。
死亡是我所厌恶的,但我所厌恶的还有超过死亡的事,因此有灾祸我也不躲避。
如果⼈们所想要的东西没有能⽐⽣命更重要的,那么凡是能够⽤来求得⽣存的⼿段,哪⼀样不可以采⽤呢?如果⼈们所厌恶的事情没有超过死亡的,那么凡是可以躲避祸患的办法为什么不可以做呢?采⽤某种⼿段就能够活命,可是有的⼈却不肯采⽤;采⽤某种办法就能够躲避灾祸,可是有的⼈也不肯采⽤。
由此可见,他们所想要的有⽐⽣命更宝贵的东西(那就是“义”);他们所厌恶的,有⽐死亡更严重的事(那就是“不义”)。
初中人教版文言文原文+翻译+赏析 全
童趣沈复余忆童稚时,能张目对日,明察秋毫,见藐小之物必细察其纹理,故时有物外之趣。
夏蚊成雷,私拟作群鹤舞于空中,心之所向,则或千或百,果然鹤也;昂首观之,项为之强。
又留蚊于素帐中,徐喷以烟,使之冲烟而飞鸣,作青云白鹤观,果如鹤唳云端,为之怡然称快。
余常于土墙凹凸处,花台小草丛杂处,蹲其身,使与台齐;定神细视,以丛草为林,以虫蚁为兽,以土砾凸者为丘,凹者为壑,神游其中,怡然自得。
一日,见二虫斗草间,观之,兴正浓,忽有庞然大物,拔山倒树而来,盖一癞虾蟆,舌一吐而二虫尽为所吞。
余年幼,方出神,不觉呀然一惊。
神定,捉虾蟆,鞭数十,驱之别院。
翻译:我回忆自己年幼的时候,能够张大眼睛直视太阳。
(当我)见到微小的事物,必定会仔细观察它的纹理,所以常常能感受到超出事物本身的乐趣。
夏天蚊子的嗡嗡声如雷,我暗暗把它们比作成群的白鹤在空中飞舞。
我心里这样想,成千上百的蚊子果真变成白鹤了;我抬着头看它们,脖子也因此僵硬了。
(我)又留几只蚊子在未染色的帐子里,慢慢地用烟喷它们,让它们冲着烟雾边飞边鸣叫,形成“青云白鹤”的景观,果然就像白鹤在云端飞鸣,因此我高兴得拍手叫好。
我常在土墙凹凸不平的地方,花台旁小草丛生的地方,蹲下身来,让身子和花台一样高;聚精会神仔细观察,把丛草比作树林,把虫蚁比作为野兽,把土块凸起的地方比作山丘,把低洼的地方比作山沟,凭着想像在其中游玩,(感到)安适愉快十分满足。
有一天,(我)看见两个小虫在草间争斗,便蹲下来观察。
兴趣正浓厚(的时候),突然有一个庞然大物,推倒山压倒树地走来,原来是一只癞蛤蟆,(它)舌头一吐两只小虫就全被它吞掉了。
我那时年纪小,正看得出神,不禁哇的一声惊叫起来。
我定了定神,捉住了这只蛤蟆,用鞭子抽打了它几十下,(把它)驱赶别的院子去了。
1.节选自《浮生六记·闲情记趣》(自传体散文)。
题目是编者加的。
沈复(1763-?)字三白,号梅逸,长洲(现在江苏苏州)人,清代文学家。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总结 前后语境可以帮助我们灵活推断难解词语在具体语境中的准确含义和用法。
三、采点意识——聚焦词语和句式 翻译题考查的固然是全句的翻译,但命题者总是选择那些
含有关键词语和带有特殊语法现象(词类活用、特殊句式等)的 句子来考查,并将其作为评卷的“采分点”。高考常见的 3 大 采分点是:关键实词、关键虚词、特殊句式。考生翻译时必须 要强化“采分点”意识,能判断出“采分点”并将其落实到 位,这样翻译才最有价值和意义。
译。
贯
①乃使蒙恬
古文中使用的借喻、北 筑 长 城 而 ①“藩篱”运
借代、用典、互文 等,翻译时要根据
守藩.篱.。②
用借喻,喻指 边疆。②“尘
上下文灵活、贯通 误 落 尘. 网. 网”比喻污浊
地译出。
中, 一去三 的官场。
①于是派蒙 恬在北边筑 起长城来把 守边疆。
②误入污浊 的官场,一 离开就是三
十年。
粮。
我们可以根据前后相关的语境,推断所译句子的大意,能对译的对译,不 总结
能对译的根据语境表述大体意思,这样也能得分。
3.利用语境——突破难点词 翻译句子的关键,在于对难点字词的把握,只要把难点字 词攻克,其他词义就能迎刃而解。语境起至关重要的作用,它 可以提供文章表述的大意及侧重点。 [例 3] 孙谦字长逊,东莞莒人也。……以治干称。…… 齐初,为宁朔将军、钱唐令,治烦以简,狱无系囚。及去官, 百姓以谦在职不受饷遗,追载缣帛以送之,谦却不受。每去官, 辄无私宅,常借官空车厩居焉。……天监六年,出为辅国将军、 零陵太守,已衰老,犹强力为政,吏民安之。先是,郡多虎暴, 谦至绝迹。及去官之夜,虎即害居民。谦为郡县,常勤劝课农 桑,务尽地利,收入常多于邻境。九年,以年老,征为光禄大 夫。既至,高祖嘉其清洁,甚礼异焉。每朝见,犹请剧职自效。 高祖笑曰:“朕使卿智,不使卿力。”
[参考答案] 崔器逢迎旨意严峻苛刻,上奏全部处死;皇 上也打算以此惩戒天下,想要听从崔器的建议。
[例 2] 若能以吴.越.之众与中.国.抗衡,不如早与之绝。 《赤壁之战》
十年。
[特别提示] 依据 4 种意识确立考场翻译答题步骤
1.能在 1 分钟内在心里快速了解所译句子的前后语境。 2.能在 2 分钟内准确锁定关键字、词、句,并依据语境 及所学知识准确翻译。 3.能依据关键字、词、句在 2 分钟内流畅翻译所考句子。
第 3 讲 规避失分点——文言翻译得满分
文言语句翻译,是高考必考考点,也是一个重点和难点, 得分率在各题中较低。在平时的备考中,老师和学生也下了不 小的功夫,但是效果并不十分理想。因为文言文翻译是一个综 合考查文言基础、语法知识、文化素养以及思辨能力的题型。 体现在具体操作上,语句是否顺畅、句意是否贯通是直接影响 翻译题得分高低的关键因素。要想让翻译题得高分、夺满分, 必须找准失分症结,对症下药,方能取得理想的“疗效”。在 平时的复习中,应注意以下六方面。
定下来, 想找一个 可以出使 回复秦国 的人,未
整过来。
能找到。
方法
解释
例句
分析
译文
为使译文准确、通
补
顺,翻译文言文中 的省略句时,应将 某些省略了的成分 先补上,然后再翻
私见张良, 具告以事。
省 伯 的宾略 ”语主 ,“语 动“ 词之项 告”。项 见 把 告伯 了 事诉私 张 情了下 良 全他会 , 都。
文王”“廉颇”廉颇作为赵国的
为人名,“阳 将领征讨齐国,
晋”为地名, 大败齐军,夺取
“上卿”
了阳晋,被封为
“诸侯”为官 上卿,他凭借勇
名,都不用翻 气在各国诸侯间
译。
闻名。
删除没有实在意义、
也无须译出的文言
词语。具体情况:
①句首发语词;② 句中起停顿或结构 作用的词;③句末
师道之不传 也久矣。
调节音节的词或语
2.本句翻译标准 (1)强、利:“强”和“利”为形容词和名词的使动用法, 分别译为“使……强盛”“使……获利”。(2 分) (2)法:名词活用为动词,效法。(1 分) (3)故:陈规。(1 分) (4)句子基本通顺,大意正确。(1 分)
3.考生答案评析
考生答案
阅卷评析
得分2分,大意1分, 关键字词“强”1分, 其他关键词翻译均不 准确。
不是会游 泳,却渡 过了江河。
音节词,将古词换
词换成双音节词
作现代词。
(渡过)。
把文言句中的主谓
主意未能
调
倒装句、宾语前置 句、定语后置句、 介宾结构后置句及 其他特殊句式,按 现代汉语的要求调
计未定, 求人可使 报秦者, 未得。
此句为定语后置 句,“可使报秦 者”做“人”的 定语,翻译时要 调到前面。
第 2 讲 强化四意识——文言文翻译保高分 高考中,翻译文言文的标准是:信、达、雅。“信”, 真实,准确。实词虚词做到字字落实。“达”,通顺,流畅。 合乎现代汉语语法规范及语言表达习惯。“雅”,生动,优 美,有文采。
翻译的原则是:直译为主,意译为辅。在具体的训练或考 试中,对于语句的翻译,要坚持四种“意识”:
[例 4] (2019·全国卷Ⅱ)鞅曰:“吾以强国之术说君,君 大说之耳。”孝公既用卫鞅,鞅欲变法,恐天下议己。卫鞅曰: “疑行无名,疑事无功。圣人苟可以强国,不法其故;苟可以 利民,不循其礼。”孝公曰:“善。”“治世不一道,便国不 法古。故汤武不循古而王,夏殷不易礼而亡。反古者不可非, 而循礼者不足多。”
画线句有两个难点词“清洁”“剧职”。“清洁”很明显是古今异义词, 不能直接按现代汉语翻译,根据前文语境“百姓以谦在职不受饷遗,追载 缣帛以送之,谦却不受。每去官,辄无私宅,常借官空车厩居焉”推断, 分析 “清洁”为“清正廉洁”之义;而“剧职”通过前文“已衰老,犹强力为 政”,后文“朕使卿智,不使卿力”推断,“剧”为“繁重”之义,“职” 为“职务、任务、工作”之义,“剧职”译为“繁重的任务”。
1.高考翻译句子评分标准 (1)关键字词得分:3~4 分 (2)句子大意基本通顺:1~2 分 人们常说,打蛇要打七寸。即要善于抓住关键,也就是说, 关键字词有 3 分,甚至 4 分,无论句意多么晦涩难解,你翻译 的大意多么离谱,只要你有采点意识,抓住关键字词、特殊句 式准确翻译,你就有可能拿到 3 分。否则,就可能写得多得分 少而“浪费感情”。 关键点主要是:通假字、词类活用、古今异义、偏义复词、 大纲规定的 120 个实词、常见的 18 个虚词、特殊句式。
气词;④偏义复词
中的衬字。
“之”,结构 助词,主谓之 间立“性取也,消”应句,删子语去独气;从传师已的经风很尚久不了流。 助词,起停顿 作用,应删
具体情况:
“水”,词类活
①词类活用词换成
用,名词作动词,
换
活用后的词;②通 假字换成本字;③ 将单音节词换成双
非而能绝水江也河, 。译 “ “为 绝 渡“ ” ”游 意 ,泳 为 单” 音; 节
得分5分,关键词句翻 译准确,大意正确。
[总结] 翻译时先标注句子中的关键词句,强化采分点意 识,可以让我们有的放矢,重点作答,不遗漏要点。
四、连贯意识——活用翻译六字诀 翻译句子时,如果其中出现不合现代语法的词语搭配、
句子不通的现象,要根据所学的翻译技巧(留、删、换、调、 补、贯),让句子更加通顺合理。下面所举例句均为课文中 学过的,目的是得法于课内,收益于课外,充分发挥课本 是高考“拐杖”的作用。
画线句子中,第一分句省略了宾语“之”,代“吴起”,后两 分析
个分句省略了主语“起”。 魏文侯就任用(吴起)为将,(吴起)攻打秦国,(吴起)夺取了五座城 翻译 池。 根据上下文语境可以推断被省略成分的内容,帮助我们完整清 总结 楚地表达句意。
2.利用“大语境”——获取“大意分” 高考文言翻译评分标准中,把握句子大意一般有 1~2 分 的分值。如果所译句子句意晦涩难懂,我们无法破解采分点, 语境能帮助我们理解并翻译句子的大意,进而获得大意分。 [例 2] 苏琼,字珍之,武强人也。琼幼时随父在边,尝 谒东荆州刺史曹芝。芝戏问曰:“卿欲官不?”对曰:“设官 求人,非人求官。”芝异其对,署为府长流参军。文襄以仪同 开府,引为刑狱参军,每加勉劳。 旧制以淮禁,不听商贩辄度。淮南岁俭,启听淮北取籴。 后淮北人饥,复请通籴淮南,遂得商贾往还,彼此兼济,水陆 之利,通于河北。
方法 留
删
解释
例句
分析
译文
①号职等量器意等衡人名专物义)单名、门名相、位(年 称 称 同地名、号 谓 。 的名、数③、 。 词字 、量② 古国 。、官词度今号、赵 六 为 齐 取 为 勇 侯年 赵 , 阳 上 气 。惠, 大将 晋 卿 闻文王廉 , 破 , ,于十之诸颇 伐 拜 以,
句中的“赵惠 赵惠文王十六年,
识
一、人物意识——理清人物和人事 1.根据以往阅卷的经验,在翻译句子时,有好多同学居
然经常把人物名字,尤其是长而怪的少数民族的人物名字,当 作实词甚至虚词来理解,闹出了不少笑话。如《缅甸土司传》 中的卜刺浪、莽得刺、马者速、那罗塔等人名。
2.文言文中,人名第一次出现时往往用全称,以后再出 现就只提名不提姓了。如下面[例 1]中的传主“吴起”,后面 就成了“起”。有时在行文过程中,根据人物表述,还会改用 “名”或“字”来代指人物,如《鸿门宴》“不然,籍何以至 此”中“籍”就是项羽的名,很多学生缺少人物意识,不知 “籍”为何意,造成理解障碍。
画线句子有较多理解障碍,但所译句子的后文语境意思比较容易理解:后 来淮北闹饥荒,又请求和淮南通商买粮,于是商人得以往来,彼此都得到 分析 好处,水陆运输便利,货物直达黄河以北。由“旧制……”和“后……” 可知,画线句子的大意应与后文意思相反。
以前制度规定淮河为禁区,商贩不能通商。淮南闹饥荒,他请求到淮北买 翻译
强化人物意识,可以弄清人物关系、人物与事件的关系, 有利于所译句子的翻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