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秦道家思想的廉政价值
庄子廉政典故

庄子是战国时期道家学派的代表人物,他的思想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在庄子的廉政思想中,他强调了“无为而治”,认为政府应该少干预自然规律,让事物自行发展。
同时,庄子也反对贪欲和权力欲,认为这些欲望会让人失去自我,走向毁灭。
庄子的廉政思想中还强调了“廉洁从政”,他认为执政者应该秉持公正、公平、廉洁的原则,为人民服务。
庄子主张去掉私欲,坚守道义,认为只有这样才能做到廉洁从政。
此外,庄子还提出了“齐物论”,认为万物都有其内在规律,人类应该尊重自然规律,不去过度干预。
庄子主张人与人之间应该平等相待,互相尊重,不应该有贵贱之分。
庄子的廉政思想对后世有着深远的影响,他强调了廉洁从政的重要性,主张去掉私欲,坚守道义。
同时,庄子也提出了“齐物论”,认为万物都有其内在规律,人类应该尊重自然规律,不去过度干预。
这些思想对后世的政治家、思想家和文学家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道家治国理念

道家治国理念
道家治国理念
一、以“礼”为基础
1、看重仁义礼义:道家的治国理念主张实行仁义礼义,认为民本是仁者的根本,王本是义者的基础,礼义是文明治理的基本方式。
2、以尊敬礼为根本:要增强社会的文明礼节,对优秀的行为及其激励要表示尊敬,对失范的行为及其削弱要表示反对。
3、注重道德政治:要把建立治理社会的文明和政治体制结合在一起,注重道德政治,增强公民意识和责任意识。
二、以“治”为基础
1、深入论证:要调动大众的思想积极性,对有关治理国家的问题要进行深入的论证,增强公众对政治治理的理解。
2、深刻理解:要理解真正的政治治理,包括完善法律机制,把人民的知情权放在首位,加强宗教信仰活动。
3、严格权制:要处理好治理政治和治理社会之间的关系,思考改革的政治体制,建立起良好的权力制约制度,健全休灵政治体制。
三、以“泽”为基础
1、当仁不让:要以文明庄严的气质,当仁不让的治国百宝梯,维护传统政治价值观;
2、忍慈仁恣:要加强正确的治理思想,以忍慈仁恣的态度放宽思想审
查,增强公民参与权;
3、宽缓政治:要使硬拗的政治文化转变成宽缓的政治文化,加强法治精神,有助于推动社会进步。
总而言之,道家的治国理念强调以礼以治以泽,强调仁义礼义、尊敬礼义和道德政治,强调论证深刻理解、严格权制和忍慈仁恣,以及强调当仁不让和宽缓政治,以促进更好的治理体制和政治文明,有助于推动社会继续进步。
老子的道廉思想及其当代价值

治观点 ; 法家则反对儒 、 墨而主张法治。与儒家崇礼乐仁义 , 墨家提倡兼爱 、 尚贤, 法家主张耕战 、 变法
的救世 方略 不 同 , 以老子 为代 表 的道家则 主 张“ 为而治 ”提 了道廉 思 想 。 无 ,
望 的发 源地 。由于生 存是 人 的第一欲 望 , 因此 , 寻求第 一欲 望 的满 足 是无可 厚非 的 , 问题是 欲望 的不 断 升级 乃 至失控 , 最终 为贪 欲所左 右 , 不仅会 阻碍 人 的 良性 发展 , 甚至 于加速 自我 的毁灭 。 老子 没有 明确
以“ 字来纠正这种来源于肉体的欲望。 廉” 苏格拉底说过哲学家每天都在练习死亡 , 其死亡的 目的也是 为了摆脱肉体的欲望对肉体的玷污而去追求 肉体的纯洁。老子崇 尚“ 的 目的即救世摆脱 肉身的欲 廉” 望, 控制欲望向贪欲的转化 , 帮助个体 良 性发展。 老子重视克制贪欲 , 强调清廉无欲。 老子》 《 第十二章 ,五色令人 目 ; “ 盲 五音令人耳聋 ; 五昧令人 口 爽 ……”“ 口爽” 是指 口病 , 指味觉的差失。老子向人们揭示 了对五官感受的过度欲求 , 带来的是对官 能的伤害。 感观贪欲就像个黑洞 , 越是深入 , 越是不能 自 , 拔 后果绝不是官能的发展 , 而是官能的丧失。 目肓 、 耳聋 、 口爽都是官能的病变 , 是人欲向外无限膨胀的结果 。 五色 、 、 五音 五味本来都是对人生命的 滋 养物 , 由于 人的贪欲 , 可 它们 便成 为伤 害人 身 的利 器 。因此 , 老子告 诫人们 对外 物采 取 的正确态 度应 当是“ 利用”是作外物的主人 , , 而不是奴隶。 个人 的保命延生需要积德静心, 那么国家的长治久安便需 要统治者克制私欲, 为百姓营造一个 良 的政治环境。 好 老子主张廉洁淳朴 , 反对奢侈虚华 ; 提倡清正无
“无为而治”理念下的廉政思想研究——基于《道德经》的分析

出 的科 学 发 展 观 更 全 面 、更 具 体 、更 具 可 操 作 性 。从
反 面讲 ,是 不要 不 必 要 的 作 为 ,更 不 要 强 作 妄 为 ,恐 妨 自然 , 即 “ 妄 为 ” 需 要 指 出 的是 ,无 为 并 非 老 不 。
子 的 终 极 目标 ,老 子 意 在 以 无 为 臻 于 有 为 ,“ 常 无 道 为 而 无 不 为 ”n 0,道 永 远 顺 任 自然 而 无 所 作 为 ,却 19 2
向:公共管理 、思想政 治教育 ; 桧晓林 ( 9 6 15 -),男 ,湖北 罗田人 ,华 中科技 大学公共管理 学院教授 、博 士生导师、院长 ,主要研 究方向:数 字城 市政 府 管理 ( 电子政务 )、行政 学基础 理论 ; 朱国伟 ( 9 1 ),男,河北 河间人 ,华 中科技 大学公共 管理 学院博 士研 究生 ,主要研究方 向:公共行政 学理 论、政 府管 18 一
从 “ 法 自然 ” 的 天 道 观 出 发 ,老 子 提 出 “ 为 道 无
而 治 ”的政 治 理 念 。老 子 生 活 在 礼 崩 乐 坏 、 室既 衰 、 王
收稿 日期 :2 1- 8 1 010 - 1 作者简 介 :李厚刚 ( 9 7 1 7 -),男 ,山 东泰安人 ,华 中农 业大学文法学院讲师 ,华中科技 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博士研 究生,主要研 究方
的 思 想 博 大 精 深 , 是 一 种 充 满 了 独 特 智 慧 的 治 心 治 国 之道 。 它 不 仅 曾为 历 史 上 的 国人 提 供 了安 身 立 命 的
观 存 在 的 自然 界 ,而 是 “自然 而 然 ” ,不 加 强 制 力 量 而 顺 任 自然 的状 态 。“自然 ” 的写 状 是 “ 为 ” 以 无 ,“ 辅 万 物 之 自然 而 不 敢 为 ”[0,意 指 “ 任 事 物 自身 19 1 3 顺
从道廉文化想起校园文化建设的有关问题

从道廉文化想起校园文化建设的有关问题十堰市柳林中学陈东新近日,市教育局党委组织各学校领导干部到武当山道廉文化教育基地和市纪委廉政文化培训中心参观学习,我参加此次活动后感触很深。
经过梳理总结主要如下:一、要建设深入人心的文化工程,就要善于运用源远流长的文化资源,善于汲取古今中外的思想文化精华。
中央高层已经认识到,腐败是导致各种社会问题产生、影响社会稳定的主要因素之一。
而解决腐败问题,在坚决惩治腐败、大力治标的同时,还要注重治本,用教育的力量,用文化的力量从根本上去解决。
中央现在强调加强廉洁、廉政文化建设,在全国各学校开展廉政文化进校园就是以此作为治腐的根本之策。
古为今用,洋为中用,一直是我们行之有效的基本工作方法,推进廉政文化教育工作加强廉政文化建设也不例外。
现阶段,要建设深入人心的廉政文化,就要坚持在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指导下,善于运用源远流长的文化资源,善于汲取古今中外的廉洁、廉政思想精华。
五千年文明史的中华民族,形成了优秀的文化传统,留下了许多宝贵的廉洁、廉政文化资源。
其中,儒家思想作为我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其包含的廉洁、廉政思想影响我们最深,受到的重视也多。
诸如:“为官一任,造福一方”、“当官不为民做主,不如回家卖红薯”的责任意识;“衙斋卧听萧萧竹,疑是民间疾苦声”的奉献精神;“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的爱国精神;“悬鱼太守、半鸭知县、四知先生”等廉吏的传奇佳话等等。
同时,以老庄思想为代表的道家文化一直和儒家文化联袂而行,是哺育中华民族发展成长的两条最重要血脉,同样辉煌灿烂、博大精深、源远流长,同样包含许多“廉洁、廉政思想元素”,同样对当代廉洁、廉政文化建设具有极大参考价值,理应在我们借鉴之列。
根据自身感悟,作为廉政文化建设的一枝奇葩——道廉文化,就是对道家廉洁、廉政思想的借鉴和挖掘运用,是对廉洁、廉政文化建设的一种大胆创新和有益探索,顺应了当今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有利于促进社会和谐、科学发展。
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廉政文化

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廉政文化是指强调廉洁、公正、诚信等价值观念的文化体系。
廉政文化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有着深厚的历史渊源,反映了中国人民对廉洁自律、清正廉明的追求和要求。
以下是一些体现廉政文化的特点和元素:
1. 仁义礼智信五常:五常是儒家思想中的核心概念,包括仁、义、礼、智、信。
廉政文化强调这五常的实践,特别是强调仁和义,即要有仁爱之心,秉持正义之志。
2. 忠诚孝道:在儒家伦理观念中,忠诚和孝道是非常重要的价值观。
廉政文化要求官员对国家、对人民忠诚,同时强调对父母的孝敬之道。
3. 清廉节俭:儒家强调清廉节俭的生活方式,要求官员不沉溺于奢侈享受,保持廉洁自律的品行。
4. 道德经义:道家的经典《道德经》提倡无为而治、淡泊名利的理念,对于反腐和廉洁有一定的启示。
5. 赏罚分明:在传统文化中,强调赏罚分明,对有德之人予以奖赏,对有过之人予以惩罚。
这种观念有助于维护社会的公正和廉洁。
6. 文官武将并重:中国传统文化中,文官和武将被视为国家的两支支柱。
强调文官应当具备德才兼备,以清廉之德来治理国家。
7. 谏官制度:中国历史上曾经存在谏官制度,鼓励朝廷官员对君主进言忠告,是一种监督和制衡的体现。
“道法自然”,“无为而治”思想对当今中国依法行政法律文化的启示

、
“ 道法 自然 ”的内涵
“ 道” 老子 《 道 德经 》第 四十二 章 : “ 道生 一 ,一生二 ,二 生 三 ,
三 生万 物 。万物 负 阴而抱 阳 ,冲气 以为和 。人 之所 恶 ,唯孤 、 寡、 不 谷 ,而 王 公 以 为称 。故 物 或 损 之 而益 ,或益 之 而 损 。人 之 所 教 ,我 亦教 之 。强梁 者不 得其 死 ,吾将 以 为教父 。”这 里 “ 道”, 老 子认 为 “ 天” 源于 “ 道” , 人 之本性 源 于 “ 天” , 因此更 源 于 “ 道” 。 “ 道 ”生养 万物 的性质 就是 “ 德 ”。由于生命 的 源头来 源 于 “ 道 ”, “ 道 ”的本 性就 是 万物 的本性 ,因此 , “ 道生 一 ”,即 “ 道 生元 ”、 “ 道 生德 ” , “ 一 生二 ”即产 生 “ 阴阳 ”或 日对立 , “ 二 生 三” 指 “ 阴 阳” 必然 在 一 定 时 空构 成 的 宇 宙 中才 能 “ 生化” 、 “ 运 行 ”,从 而才 有 “ 天”、 “ 阴 ”、 “ 阳 ”这 三者 “ 三合二 后 生 ”, 生 出万 物之 理 。在 这 个 意 义上 , “ 道 生 一 ”再 ,即 “ 道生元” 由、 “ 道 生德 ” , 再 由这 个 “ 德 ”之 “ 本性 ”产生 天地 ,由天 地 、 阴 阳之 “ 性” 产 生万 物 和人 ,由人 产生 “ 社会 法则 或确 定法 律 ”。 Ⅲ在道 家 的观念 里 , “ 道 ”是 一切 人定 法 的基 础 和本 源 ,所有 人 定法 都必 须受 制 于它 ,服从 它 ,从 它那 里 获得 力量 源泉 。
钫另一方面要求被统治者无欲无求这无为既不是指对一切无所谓也不是签无所作为而是不妄为民众得到自助我满足就不能生出多余的欲望也就是万说人们的行为要顺应自然社会发展的客醭观规律并且按照客观规律去制定相应的呒法律制度不能轻易变更当人们在这慑样的法律制度下尽情发挥自己的聪明才干努力去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
先秦诸子廉政思想述评

要求统治者要有一身正气 ,政者正也 , “ 子帅以正 , 孰敢不 正。 “ ”其身正 , 不令而行 ; 其身不正 , 虽令不从 。 孔子认 ” 为, 国家统治者 的行为 , 对社会有着决定性影响, 百姓的 行为举止是否规范 , 是否符合 国家的道德要求。 取绝于统
关系 , 还要靠礼 、 信等道德观念来维 系, 忠、 要做到“ 君使 臣以礼 , 臣事君以忠” 。他主张 , 在政治中要讲道德修养 ,
以道德治理国家 , 以礼乐教化人民, 就可以使人 自我规范 和自我约束。他主张重德轻刑 , 德与刑应该宽猛相济 , 必
须要 以德 治为 主导 。
其三 “ 见利思义” 的道德标准。廉与不廉, 说到底, 是
道德 为主 , 为辅 。道德 高于 刑政 , 治 的实施 看作 刑政 把政 是道 德感 化 过程 。他 认 为 , 臣之 间不 只是权 力 制 约 的 君
结历史的经验教训 、 研究传统的廉政思想, 析取其中可以
为当今廉政建设服务的精粹 , 提供历史的借鉴 , 对今天的
廉政建设是不无裨益的。 廉政思想是一种政治思想 , 而廉政建设是一项综合 工程 , 涉及政治 、 经济 、 道德、 教育等各个方面。古代的德 政、 仁政、 礼治的政治思想 , 富民、 利民、 惠民的经济理念 , 仁 、 礼、 信的教导规范 , 义、 智、 以文、 忠、 行、 信为主要内容 的教育观念等, 都与廉政有关 。单从统治者为政之道来
如何对待公与私 、 义与利的问题 。克 己奉公者一定廉洁, 任其私欲膨胀者必然贪得无厌 。贪婪者掌握了一定的权
力, 就会以权谋私, 贪赃枉法。古代的义利观就是在公与 私、 廉与贪的斗争中产生的。处理好义与利的关系是为
道廉文化学习体会

廉洁自律甘当公仆——道廉文化学习体会为深入开展反腐倡廉教育,引导广大党员干部进一步加强党性修养和思想道德修养,增强遵纪守法和反腐倡廉的自觉性,4月中旬,市委组织我们参观了武当山道廉文化教育基地和市反腐倡廉教育中心。
武当山道廉文化教育基地,以丰厚的道家廉政文化思想为载体,把道家道法自然的思维方式、清心寡欲的人生追求、知足不辱的行为原则、崇俭抑奢的生活信条、柔弱不争的处世之道和现代的廉政文化建设巧妙结合。
一副副生动的宣传图片,一句句发人深省的警醒话语,一个个鲜活的廉政教育故事,通过摄影、实物、声光电技术等多种手段,充分展示了道廉文化内涵。
听讲解,沐清风,记心得,让我接受了一次深刻的勤政廉政思想教育。
在市党员干部反腐倡廉教育中心,我们还参观了浩然之气、勤廉之英、前车之鉴、腐败之源、翰墨之韵、清风之旅六个展区和反腐倡廉知识长廊等。
参观过程中,通过生动翔实的资料图片、文字及典型案例展览和讲解员精彩的解说,受到廉政思想文化的渗透与洗涤。
此次反腐倡廉警示教育活动,为我们提供了一道反腐倡廉教育的“精神大餐”,让我在思想上深受教育,心灵上受到震撼,精神上得到洗礼。
通过此次道廉文化教育,我深切的感受到,要以道廉文化教育为契机,再推党员干部转变作风,切实做到以人为本、执政为民,营造勤政为民、廉洁奉公的良好氛围,为推动我县反腐倡廉建设、构筑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提供坚实思想基础。
在今后的工作学习中,要更加增加反腐意识,牢记宗旨,强化党性,警钟长鸣,勤政廉政,以身作则,大力弘扬廉政文化,积极营造良好的廉政氛围,筑牢反腐倡廉的思想堤坝,尽心尽职地干好人大本职工作,为县域经济社会快速发展做出积极的贡献。
在今后的学习工作中,我认为要继续做好以下几点:一是增强自律意识。
自律是一种自我约束,要求时刻以道德、国法、党纪、党规来约束自己的行为,从根本上增强政治免疫力,自觉抵御拜金主义、享乐主义、极端个人主义等错误思想的侵袭,经得住改革开放、市场经济浪潮的考验。
从廉政书籍中学习:八篇心得体会

从廉政书籍中学习:八篇心得体会一、前言廉政,自古以来便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是治国安邦的重要基石。
在新时代背景下,廉政建设更是被提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
为了深入理解和掌握廉政的真谛,本人在阅读了大量廉政书籍的基础上,整理出八篇心得体会,以期从中获得启示,提升自身的廉政意识。
二、心得体会一:廉政的内涵与价值廉政不仅仅是一种政治现象,更是一种道德理念。
它包含公正、廉洁、勤政、为民等多个方面,是政治生态的重要保障。
通过研究廉政书籍,我深刻认识到廉政的价值在于:它能有效遏制腐败现象,维护国家的稳定和发展;它能提升政府形象,增强民众对政府的信任;它能促进社会公平正义,提升民众的生活质量。
三、心得体会二:古代廉政思想的传承我国古代廉政思想丰富,如儒家的“仁政”、道家的“无为而治”、法家的“法治”等。
这些思想为后世廉政建设提供了宝贵的经验。
通过研究古代廉政思想,我明白了:廉政并非一朝一夕之事,而是一个长期的过程,需要不断传承和发扬;廉政需要融合多种治理理念,形成独具特色的治理体系。
四、心得体会三:现代廉政制度的创新现代廉政制度是防治腐败的有力武器。
在研究廉政书籍的过程中,我了解到:现代廉政制度主要包括反腐败法规、廉政教育、廉政监督等多个方面;廉政制度创新需要紧密结合实际,积极探索适应时代发展的廉政制度。
五、心得体会四:廉政文化的培育与传播廉政文化是廉政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
通过研究廉政书籍,我认识到:廉政文化具有导向作用,能够引导公民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廉政文化需要与时俱进,不断创新传播方式,以提升廉政文化的吸引力。
六、心得体会五:廉政教育的有效性廉政教育是提升廉政意识的关键。
在研究廉政书籍的过程中,我了解到:廉政教育应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以提升教育效果;廉政教育需要覆盖各个层面,确保教育的广泛性和深入性。
七、心得体会六:廉政监督的重要性廉政监督是确保廉政政策落实的重要手段。
通过研究廉政书籍,我深刻认识到:廉政监督需要多部门协同,形成合力;廉政监督应注重实效,不能流于形式。
第三章 道家政治思想(1)

第二,规律性的“道”;
1、规律——矛盾是普遍存在的
“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万物负阴而抱阳,
冲气以为和。 ”(42章) “昔之得一者:天得一以清;地得一以宁;神得一以灵;谷 得一以生;侯得一以为天下正。 ”(39章) “大成若缺”,“大直若屈”,“大巧若拙”,“大辩若讷” (45章)
2、成书时间
春秋末期说,战国初期说,战国中期说,战国末期说等。 早出说:认为成书于春秋末期战国初期,在孔子之前,代表学者有胡适、郭沫
若、陈鼓应、唐兰等人。 晚出说:认为成书于秦汉之间或汉文帝之前,代表学者有梁启超、钱穆、顾颉 刚等人。 战国说:认为成书于战国时期,但其中亦有战国中期、后期的差别,代表学者 有王国维、冯友兰、侯外庐等人。 大体上讲,书中的思想大约是老聃提出来的,成书于战国前期,《老子》一书 应是老子一派的共同创作。
杨朱
《庄子》 庄子及其后学
1、天和人都是一个自然的过程,因此既要顺天,又要从人 《管子》中以 《内心》《白心》 2、“静因”之术 《心术》为代表 3、社会上通行的义、礼、法与道是统一的 的道家派 4、道、儒、法三家合流的倾向,积极主治的一派 马王堆《老子》 乙本卷前古佚书 道家中最热心于政治的一个流派
3、内容与特点
(1)全面揭示了柔弱在事物矛盾中的地位与作用。 《吕氏春秋·不二》:《老子》的中心思想:老聃贵柔。 (2)以论哲理称雄,哲学与政治融为一体,人君南面之术的经典。
2、三十年来的出土文献:
1973年长沙马王堆帛书 1993年郭店楚
墓竹简
《老子》
《道德经》
马王堆帛书
荆门楚简
第三,指生活准则的“道”。
形而上的“道”落实到生活的层面,作为人们行为的准则,就成为人类的
廉政价值观的历史探源与启示——以冼夫人的廉政思想为考察中心

听取民众意见 ,而且常以 “ 戒言” “ 铭言”去诲人律 己。
春秋战国时期一些诸侯 国相继 因贪腐而亡 ,许多思 想家对此大加抨击 ,积极主张改善统治政策 ,并就廉政 问题和治国理政之道向当政者提出了各种建议 ,由此形 成了诸子蜂起 、百家争鸣之局面。儒家学派的创始人孔 子认为 ,廉政的根本在于统治者要爱护人民 ,反对对人 民的残酷盘剥。他要求为政者带头走正道 、捍卫正义, 统治者以身作则,则可实现 “ 为政以德譬如北辰 ,居其 所而众星共之”的政治清明状态。孟子在孔子的基础 上 进一步发展了廉政思想 ,对 “ 廉 ”德 作了明确界定 , 说: “ 可以取 ,可 以无取 , 取伤廉。”( 《 孟子 ・ 离篓 》) 及基本精神 ,并进行现代诠释与转换 ,对于建设现代廉 他认为 , “ 廉 ”就是不取 身外之物 、不贪不义之财 。 政文化 ,实现正确的官德导向,促进经济社会和谐发展 道家的创始人老子在廉政方面 提出 “ 无为而治 ”的观 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念 ,要求统治者尽量克制 自己的欲望 ,做到清心寡欲 , “ 修之于身 ,其得乃真”( 《 老子 ・ 五十四章 》) ,主张 冼夫人廉政价值 观形成的历史渊源 “ 圣人方而不割 ,廉而 不刿 ,直而不肆 ,光而不耀 ” 在中国古代政治伦理文化中 ,德治思想 占据了主要 ( 《 老子 ・ 五十八 章) 。即统治者要做到方 正 、廉洁 、光 内容 ,而廉政思想 ,则是德治思想 的核 心部分。从先秦 明正大 ,但又不过度累及民力 , “ 以百姓心为心”( 《 老 时期至隋朝初年 ,由于各个时期官吏贪污腐化 、残害民 子 ・ 四十九章 》) ,不能为了一己私利而妄为 , 从而实 生的事情屡有发生 ,一些有远见卓识的政治家 、思想家 现 “ 我无为而民自化”( 《 老子 ・ 五十七章) 。法家代 表 出于争取民心和统治阶级的长远利益的考虑 ,主张通过 人物管仲提出 “ 礼义廉耻 ,国之四维 ,四维不张 ,国乃 道德教化及法律 的手段来约束官吏的行为,协调官民关 灭亡” 《 管子 ・ 牧民 》) 的思想 ,其中的 “ 廉”即行为方 系。这些对于冼夫人廉政思想的形成与发展产生了很大 正 ,廉洁 自律 ,统治阶层能否廉正事关国家的安危 。墨 影响 。 家学派的创始人墨子也非常重视 “ 廉”德 ,极力主张通 ( 一) 先秦时期 的廉政价值观念 过整顿吏治来达至政治清明的目的 ,并提 出了 “ 克己内 中国古代廉政思想 的源 头最早可以追溯到原始社会 省” 、 “ 存善防邪 ”、 “ 义取义予”、 “ 持 中守常” 、 末期 。在原始社会后期 ,伴 随着国家形态的初步萌芽 , “ 求实戒虚”、 “ 力行务实”等为政者的修身十法 。 公共权力雏形也得以显现 ,原始部落的首领是原始人类 ( 二 )秦汉时期的廉政思想 的最高行政长官,他们经由部落成 员民主选举产生 ,具 秦朝是我 国历 史上第一个统一的专制主 义封建 王 有比较强烈的 “ 为民父母”的原始公仆意识 ,能够广泛 朝。秦王朝建立之后 ,秦始皇 以法家思想为治国理念 ,
古代中国的道家思想与政治理念

古代中国的道家思想与政治理念古代中国,特别是春秋战国时期,是中国文化史上一个特别重要的时期。
这个时期,人们的思想和社会结构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在这个变革时期,道家思想也逐渐形成并影响了后世。
道家思想是中国古代哲学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与政治之间的关系也值得我们深入探讨。
首先,道家思想强调“无为而治”。
道家的创始人老子认为,不做过多的干涉和干预,让事物自然而然地发展,才是最好的管理方式。
这种思想与传统的中央集权政治观念截然不同。
在道家的眼里,太过于干预和控制只会导致混乱和不稳定。
相反,如果政府能够放手让事物自然发展,社会将会自行调控。
这种理念与传统的统治者的理念不相符,因为它要求政府在政治经济和社会领域放弃过多的干预。
与此相对应的是,道家思想强调个体的内在修炼和高尚道德品质的培养。
在道家看来,人们应该通过内省和反思,寻找到心灵的平静和身心的和谐。
这种修炼包括对自己的思维,情感和行为进行全面的调整和改进,以达到与大道相合的状态。
在政治上,个体的自我修炼与统治者的孤悬而不支的权力要求和统治道德规范形成鲜明对比。
同时,这种内在修炼也强调了政府的谦卑和谨慎,以免过多地干涉和控制。
在古代中国的政治中,也出现了一些道家思想被运用的例子。
比如,孔子的“退而求其次”的思想,就与道家的强调“守平而治”的理念相近。
孔子认为,掌握权力的人应该谨慎和克制,善于调整自己的步伐以找到一个合适的位置,并以此来取得最大的效果。
这种思想不仅适用于政治领域,也适用于其他方面。
它所表达的是一种谦虚和实际的态度,与道家强调的谦逊与无为而治的原则相符。
道家思想对古代中国政治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尽管实行的程度因时代和不同的统治者而有所差异。
但是一些基本的道家原则和观念,例如无为而治,个体修炼和谦逊,对古代中国的政治发展和社会稳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总结起来,古代中国的道家思想与政治理念有着密切的关系。
无为而治的原则与传统的中央集权政治观念截然不同,强调政府放手让事物自然发展。
道家思想与中国古代政治文化

道家思想与中国古代政治文化中国古代政治文化是一个千年传承的宝库,其中道家思想扮演了重要的角色。
道家思想的流传与发展对中国古代政治文化的形成与发展有着深远的影响。
在自然万物中寻求道的秩序与和谐,以及个体的内在修炼与快乐,这些道家思想中的核心理念在古代政治中有着广泛的应用。
一、道家思想对古代政治哲学的启示道家思想强调与自然和谐共生,使得中国古代政治文化逐渐形成了一种崇尚自然与宇宙道德的思想体系。
古代政治家在实践中广泛借鉴道家思想,试图将人类社会的组织方式与自然秩序相统一,以实现社会的和谐与稳定。
古代帝王通常自诩为“天子”,意味着他们通天彻地,能够把握宇宙之道,理顺人间秩序。
二、道家思想与古代政治组织模式道家思想对古代政治组织模式有着深刻的影响。
道家思想强调了非权力集中的组织结构,鼓励人们以自由、自主和分散的方式组织社会。
这种思想观念在古代政治中体现为分权制衡、君臣合作、官僚制度等。
例如,古代的官僚制度中,官员们通常都会运用道家思想中的自律、无为而治等原则,以求实现社会的和谐与稳定。
同时,分权制衡的思想也被广泛应用于古代政治体制,旨在避免权力的过度集中与滥用。
三、道家思想对古代统治者的影响道家思想对古代统治者的个人品格和执政理念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修炼自己的道德修养是道家思想的核心要义之一,因此,古代统治者也把这一理念融入到他们的统治实践中。
古代的君主通常会借鉴道家思想中的无为而治、自律等概念,以塑造自己贤明明君的形象。
诸如汉武帝、唐太宗等历史上的著名帝王都是借鉴道家思想,推行高智慧的政策,以达到最大程度的统治效果。
四、道家思想与古代政治伦理道家思想深刻影响了古代政治伦理的形成与发展。
古代的政治家常常利用道家思想中的道德准则来约束政治行为,使其符合社会伦理和道德规范。
例如,在古代的奏章和牍文中,常常可以看到古代政治家借鉴道家思想,强调政治道德以及个体的道德修养。
总结:道家思想在中国古代政治文化中具有重要地位,它不仅丰富了中国古代政治的内涵和形式,还为中国政治提供了新的线索。
先秦道家哲学思想的基本内涵和现代价值

先秦道家哲学思想的基本内涵和现代价值杨翰卿我国先秦道家哲学学派以老子为创始人,以庄子为集大成者,其哲学思想内涵丰富,体系庞大,是中华民族思想文化发展的活水源头之一。
进一步破解先秦道家哲学思想的内涵、认识其现代社会价值,对于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促进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的实现,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先秦道家哲学思想的基本内涵总括先秦道家的哲学思想,大体上包括关于"道"的哲学,辩证智慧和方法论思想,关于认识的神秘性和相对性,社会历史观和崇尚自然无为追求绝对精神自由的人生哲学等方面。
"道"是道家哲学思想的核心概念,"道"是道家哲学思想的核心部分。
主要包括三个基本方面:一是本根之道,即道是天地万物的总根源和构成天地万物最原始的混沌未分的始基或材料。
二是法则之道,也就是把道看做自然界的内在秩序和必然性,具有客观法则和规律的意义。
三是无为之道,表明道的特性是自然无为的。
道的自然性指道产生天地万物是自然而然、自己如此的一种状态,它以自身为根据,自己决定自己的存在、运动和变化,所以道的存在、运动、变化也就自然而然,不是任何人所能左右。
于是也就蕴涵着道的无为性。
无为并非无所作为,而是无为无不为,是为无为,是不乱为,是无所为而为。
以往大多认为道家哲学是消极无为,其实这种理解并未把握道家哲学的真谛。
用今天的话说,道家自然无为的哲学思想正是尊重事物的规律和法则,按规律、法则办事的一种规律观念或法则观念,蕴涵着怎样才是正确之为的积极有为的深刻辩证性。
这种思想对于克服各种胡作乱为是极有现实意义的。
辩证智慧和方法论思想是先秦道家哲学的重要内容。
首先,老子强调事物、现象之间的相反相成,即认为包括道在内的一切事物和现象都是由相反对立的双方所构成的矛盾统一体。
如作为天地之始、万物之母的道来说,它也是无与有、虚与实、阴与阳、动与静、变与常、始与终等相反对立的双方所构成的。
最新 中国廉政建设的历史与经验-精品

中国廉政建设的历史与经验王亚南先生在《中国官僚研究》一书中曾写道:“家倡言一部二十四史是相砍史,但从另一个视角去看,则又实是一部贪污史。
”所谓贪污,是指官员们利用职务上的便利及手中的政治权力强索他人财物、收受贿赂、侵吞国家财产、假公济私、违法谋取经济利益的行为,与贪污相对的则是廉政。
贪污腐败自古有之、连续不绝,在改革开放程度不断提高和市场经济繁荣发展的今天,更是有越演越烈的趋势。
因此,如何加强廉政建设、形成廉政这个历史性、全球性、现实性的话题也再次被热烈讨论,成为亟待我们继续探索的重要课题。
有语云“读史可以明智”,二十四史不仅是一部贪污史,更是一部与贪污腐败斗争的廉政建设史。
中国历朝历代的统治者,为了巩固自己的政权,都在治理官吏贪污腐败方面给予了重视和努力,即便是奴隶社会、封建社会的统治者也不例外。
纵观中国历史上无数的经验和教训,我们得知:行之有效的制度体系建设是廉政建设的重要路径, 然而要达到标本兼治的目标,还需要树立治理理念、进行社会建设等与之相辅相成的举措。
因而,有必要梳理中国廉政建设的历史,以求为我国今后的廉政建设提供可资参考借鉴的重要依据。
中国传统廉政建设经验丰富在上下几千年的传统社会中,中华民族创造了内涵丰富、哲理深刻的廉政思想。
纵观中国思想史,从先秦到近代,从儒家、道家到佛家,“民本”、重义轻利、克己自省、敬天畏命等方面思想十分丰富。
这些思想观念经过无数的实践,最终形成了中国古代廉政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不仅对中国古代政治文明的形成和政治社会的发展起着重要作用,而且对当前廉政建设和反腐倡廉建设的顺利进行具有深远的借鉴意义。
民本思想,是传统政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诸子百家的民本思想互有不同而又互相补充,成为中国文化史上民本思想的重要来源。
孟子提出了“民贵君轻”的“仁政”学说,荀子的“君舟民水”等主张,成为封建盛世的治国之道;道家则从“无为”出发,论证了他们的“爱民利民”主张;墨家建立“兼爱”学说;法家也提出了考虑民众利益的思想主张,“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
中国古代廉洁理念

中国古代廉洁理念:
1.儒家思想:儒家学说中,清廉是一个重要的道德要求。
儒家强调
君子应该具备高尚的品德,包括持正之心、廉洁自守、公正无私等。
2.法家思想:法家认为,官吏应该服从法律并严格执行职责,不应
利用职权谋取私利。
若官员有贪污行为,法家主张严惩不贷。
3.《周礼》:其中就有“君子之言,无欲其言;君子之行,无欲其
行”的规定,强调君子应该言行一致,言必行、行必果。
4.《孟子》:其中提出“王道之贵,治之以礼,民之所欲,以义制
之”,强调官员应该以道德规范治理国家。
5.《大学》:其中提出“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强调官员应该从
自身做起,努力修身齐家,才能治理国家、平定天下。
我国古代廉政制度与文化浅析

我国古代廉政制度与文化浅析作者:郑学年来源:《文教资料》2018年第33期摘要:我国古代很重视廉政建设,廉政制度与文化建设发端于先秦,丰富发展于秦汉时期,秦汉的廉政制度奠定了我国历史上廉政建设的基石。
隋唐时期创新了谏官制度,宋元明清时期监察制度进一步完善。
关键词:古代廉政制度廉政文化中华民族各个历史时期形成的廉政文化给我们留下了宝贵的经验与启示。
梳理回顾我国古代廉政制度与文化,对今天的廉政建设仍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一、先秦时期廉政制度与文化(一)廉政思想和制度的萌发先秦时期是中华文明的萌芽发展时期,我国廉政思想与文化因此萌发。
根据史书记载,我国廉政思想与文化最早萌发可以追溯到黄帝时代。
黄帝是我国远古时代华夏民族的共主,也是我国廉政思想和文化的首创者。
黄帝不仅严于律己,还设立监督官以加强对属国监察。
《史记》记载,黄帝“节用水火财物”;《吕氏春秋》记载他对“声、色、衣、香、味,室”的“六禁重”,黄帝的廉政、惜民、节俭的思想成为后世廉政思想的启蒙。
黄帝的继任者颛顼、帝喾、尧、舜等都像他一样,秉承民为邦本、廉洁节俭、勤政惜民的廉政思想。
同时,中国传统廉政制度中的一些重要内容在五帝时代开始诞生。
一是以禅让制度选任部落首领。
五帝时期,传承原始社会民主遗风,在部落首领选任上采取朴素的民主推选形式。
尧、舜、禹以次禅让首领位置的传说,比较真实地反映了当时部落联盟首领共推共选已经形成制度,标准是德才兼备,程序是共同推举,体现了公平公开公正的民主精神。
二是建立对官员监督和考核的制度。
黄帝时开始设官分职,并专门设立了对官员进行监督的左右两个大监,其任务是对管辖的各氏族、各部落行使监督权。
舜时曾设立了“纳言”官职,专门搜集官民的意见建议,是监督所有官员的专职监察官。
舜规定每三年一次,开展对官吏廉洁从政情况的考核。
三是惩处贪腐官员。
在皋陶时期制定的“昏”、“墨”、“贼”等罪名中,“墨”就是指因贪渎而破坏官纪的罪行,是为贪腐官员而设的一项罪名。
中国历史上的廉政文化

历史渊源与发展
中国古代廉政文化源远流长,早在先 秦时期就形成了丰富的廉政思想,如 儒家的“仁爱”、“礼义廉耻”等观 念。
在历史长河中,涌现出许多廉洁奉公 、勤政为民的清官廉吏,如包拯、海 瑞等,他们的事迹和精神成为廉政文 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注重官德修养
中国廉政文化强调官员应具备高尚的品德和操守 ,注重官德修养,以德服人。
创新现代廉政文化理念和方法
完善法律法规
建立健全反腐倡廉法律法规体系,为廉政建设提供有力法制保障。
加强监督制约
强化党内监督、人大监督、民主监督、行政监督、司法监督等各方 面监督制约机制。
推进科技反腐
运用互联网、大数据等现代科技手段,提高反腐倡廉工作效率和水平 。
创新传播方式
运用现代传媒手段,如 影视、网络等,创新廉 政文化的传播方式,提 高其影响力和感染力。
提出加强当代廉政建设的建议和措施
完善法律制度
强化监督机制
建立健全反腐败法律制度体系,加大对腐 败行为的惩处力度,形成不敢腐、不能腐 、不想腐的有效机制。
加强党内监督、人大监督、民主监督、舆 论监督等多元化监督机制,确保权力在阳 光下运行。
清明。
考课制度
古代实行考课制度,对官员政绩 进行考核评估,奖优罚劣。
案例举隅
如包拯、海瑞等历史名臣,他们 廉洁奉公、勤政为民的事迹成为
古代廉政典范。
03
CATALOGUE
近现代廉政建设与改革
晚清时期廉政建设与改革
1 2 3
设立监察机构
清朝晚期,政府设立了都察院等监察机构,对官 员进行监督和弹劾,以维护吏治清明。
廉政教育方式

廉政教育方式
从反腐斗争全面展开以来,廉政教育的重要性已被充分认识,廉政教育在社会改革和治理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对当今的社会而言,廉政教育并不是一次性的菜品,而是一种持续的文化。
廉政教育首先要求认真遵守法律法规,并完善落实监督机制,使廉政有可操之力。
政府要加强与社会上各类组织和团体的沟通,在构建廉政纪律文化的前提下,加强反腐学习,促使公众更充分地参与反腐行动。
另外,要强调廉政教育的公平原则。
任何一个公民都应遵守工作清廉纪律,部门廉政教育要加强在各级干部中,以贯彻全党和全国上下一心、把廉政纪律教育普及化。
在此过程中,古代中国道家哲学中的“德为先”思想、“仁政”精神仍对当今的廉政教育十分重要,这种哲学思想体现传统文化和民族精神的一贯精神,可以作为当今廉政教育的指导方针。
同时,现代科技手段中的大数据和人工智能的的运用,也可以为廉政教育提供重要的支持。
同时,相对而言,还要强调把廉政教育纳入教育体系,以教育的力量引导公众建立起正确的价值观和道德观。
总之,廉政教育是构建美好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要深入学习全党、全社会廉政建设的基本原则,不断深化廉政教育,以健康的价值空间提升公众的道德和责任观。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先秦道家思想的廉政价值探析摘要:先秦道家较早对廉政的内涵、重要性和实现路径进行探索。
他们认为,实现政治清明,达致长治久安是廉政的客观要求;正确看待物质利益,协调公私关系是廉政的价值旨趋;能否妥善处理官民关系,做到清静无为、与民休息是评价官员廉政与否的标尺;修身养德、节俭节欲是廉政建设的有效途径,而加强官德建设、规范在上者的行为则是廉政建设的关键所在。
关键词:先秦;道家文化;廉政;价值过去学术界或者对传统文化中可资借鉴的廉政资源重视和研究不够,或者笼统地谈传统文化的廉政价值,对其中各个部分缺乏具体深入的探讨。
而在对先秦诸子廉政思想研究中也存在着很大的不平衡。
关于儒家的研究很多,而关于道家的仅有两篇,一篇是李书均2009年7月28日发表在《中国纪检监察报》的《老子思想中的廉政价值观》,还有一篇是赖红卫发表在《衡水学院学报》2009年第3期的《孔子和老子廉政思想之比较》。
与此同时,在对道家思想的研究中,对其有益于和谐社会构建、健康人格养成和个体心理调适等方面的积极作用剖较多,而对其有助于当前我国党风廉政建设的价值则研究不够,成果不丰。
因此,挖掘先秦道家文化中有益廉政的宝贵资源,对深化传统文化研究,推进我国当前的反腐败和廉政建设无疑有着十分重要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
一、先秦道家廉政思想的主要内容1、先公后私是廉政建设的核心内涵。
对廉和廉政内涵的解读是培育健康廉政文化,营造浓郁廉政氛围的理论基础,也是实现清明政治的必要前提。
在中国历史上,道家首先对廉政的内涵进行了探讨。
“廉”本是指器物的棱角和堂前的边角,因为有棱角,所以不易触犯,有边角,则方正不斜,用于人则指人的品行端正、刚直不阿,后有公正清白,不求不义之财之意。
《楚辞·招魂》中有“朕幼清以廉洁兮”,王逸注曰:“不求曰清,不受曰廉,不污日洁。
”西汉韩婴说:“廉者不求非其有”,意思是说凡是非自己所有的,或者非自己通过劳动获得的都是“不义之财”,都不应去追求。
老子曾赞扬圣人道德高尚,“方而不割,廉利而不刿,直而不肆,光而不耀。
”显然,“廉”在这里指的就是要正确看待物质利益,合理处理人我关系、公私关系。
对什么是廉政,老子虽没有直接予以回答,但他对作为廉政的对立面——腐败进行了猛烈的抨击。
他认为,统治者为满足自己奢靡生活而对人民横征暴敛,把自己欲望的满足建立在人民生活的痛苦之上,这不仅是不道德的,也是与廉政的本质背道而驰的。
他一针见血地指出:“民之饥,以其上食税之多,是以饥”。
他认为,那些不关心民众生产,热衷于奢靡生活,聚敛财富,满足私欲的人是不配作统治者的,简直就是强盗,说:“田甚芜,仓甚虚,服文采,……财货有余,是谓盗夸”。
庄子则通过对社会的批判,更加直接地表达了自己对“廉”的理解。
他认为:“人犯其难,我享其利,非廉也”,也就是说,“廉”就是取利必须顾及他人,绝不能把自己利益的获取建立在他人的痛苦之上,那种为了自己的享受而让别人遭受痛苦的行为是完全违背“廉”的要求的。
在庄子看来,当时社会之所以出现混乱不堪、纷争不休的局面,就是因为一些人贪得无厌的缘故,“不足故求之,争四处而不自以为贪;有余故辞之,弃天下而不自以为廉”。
他批评当时的社会混乱状况是“大道不称,大辨不言,大仁不仁,大廉不谦,大勇不忮”。
2、长治久安是廉政建设的现实追求。
使江山永固,传至千秋万代是众多统治者苦苦思索而无法解决的难题。
王朝兴衰更替的历史充分说明,“官廉则政举,官贪则政危”,廉政是实现政治清明的有效途径,是维护政权长治久安的当然要求;腐败直接削弱政治统治的合法性,并最终导致政权的衰亡。
由于老子“出于史官,历记成败存亡祸福古今之道,”因此得以从历史递嬗中发现官员贪腐与王朝倾覆之间的必然联系。
他曾剖析腐败对国家和官员自身的危害,指出为政者能否勤政廉洁是关乎国家生死存亡的大事,“金玉满堂,莫之能守”,统治者如果为谋私欲而置天下百姓于不顾,就必然会丧失民心,激化社会矛盾,从而动摇统治根基。
老子对腐败行为的抨击和对廉政的赞美,表明了自己反对贪腐、崇尚清廉的原则立场,也反映了下层群众对清明政治的渴求和向往。
3、以民为本是廉政建设的价值旨趣。
妥善处理官民关系、君民关系是统治者践行廉洁从政宗旨的最好体现。
老子强调要坚持廉政的价值导向,处理好公私关系,始终做到以民为本。
他提出,“圣人无常心,以百姓之心为心”,认为统治者应顺应民心,以民心为基础,以民意为转移,不以一己或少数人意志取代百姓意志,更不应将自己的意志强加在人民身上。
他把“慈”列为“三宝”之首,说:“我有三宝,持而保之。
一曰慈;二曰俭;三曰不敢为天下先。
”慈,即仁厚和慈爱,就是要对天下万物及他人都保有一颗仁爱之心,像爱自己一样去爱万物和他人,反对对人民进行残酷剥削。
他还提出统治者应“善利万物而不争”即应使人民得到实惠,而不是与之争利,说:“天之道,利而不害;圣人之道,为而不争”,要“全其天性而不害其长”。
总之,他主张要遵循自然规律,体恤百姓,做有利于万物生长,有益于人民福祉的事情,而不损害他们的利益,使百姓得以安居乐业。
4、节俭节欲是廉政建设的有效途径。
道德修养和加强法治是廉政建设的两大法宝。
比较而言,道家更强调通过修身养德,以祛除内心的贪欲,消解滋生腐败的根源。
庄子认为,“廉贪之实,非以迫外也,反监之度,”就是说,“廉”是一种保证自己不侵犯别人利益的品德和行为,而形成这种品德主要依靠自律,同时只有通过自身修养才能达到“廉”。
那么,如何去进行自律呢?先秦道家主张通过节制自己的欲望,抵御贪腐的诱惑,构筑反腐倡廉的思想防线。
(1)不为物欲所役,夯实廉洁从政的心理基础。
先秦道家把贪欲当成犯罪的根本诱因,告诫人们要淡泊名利,节制物欲,追求纯真的人性和有价值的人生。
老子认为,腐败是物欲膨胀的必然产物,“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聋,五味令人口爽,驰骋田猎令人心发狂,难得之货,令人行妨”。
追求稀世珍宝将导致行为乖张,进退失据。
一个人如果为欲望和感官左右,不仅会迷失本性,而且会危及个体的生存,甚至引发社会纷争,导致世界动荡不宁。
因此,老子主张要“见素抱朴”、“少私寡欲”,从对名利的痴迷和追逐中解放出来。
惟其如此,方能在名利面前保持平和的心态、清醒的头脑,以免招灾惹祸。
他说“罪莫大于贪欲,祸莫大于不知足,咎莫大于欲得”,“甚爱必大费,多藏必厚亡”相反,“知足不辱,知止不殆,可以长久”,只有少私寡欲,才是保全生命的长久之道。
庄子认为人们离不开衣食等物质条件,但过度的物质享受是对身体有害的,因此要有所节制,“人之所取用者,衽席之上,饮食之间,而不知为之戒者,过也”“丧己于物,失性于俗者”。
为了满足自己的贪欲,势必利令智昏,最后自掘坟茔。
因此他希望人们能“不以物害己”、“不与物迁”、“不为物役”,而应该淡泊名利,实现精神的超越和自由。
在庄子看来,世间的贫富、穷达均系身外之物,是暂时的,而真正具有永恒价值的则是人的生命本身,因此他主张要破除欲望,把对功名利禄的追求从自己的心中驱赶出去。
此外,庄子还针对欲海横流的社会实际,尖锐地批评了统治者贪得无厌而造成天下贫困的局面,指出:“古之蓄天下者,无欲而天下足,无为而万物化,渊静而百姓定。
”(2)倡导节俭的生活方式,抵御贪污腐败的诱惑。
节俭不仅有助于加强个人道德修养,形成优良的道德品质,而且有助于促成良好的社会道德氛围,直接对廉洁从政有所裨益。
先秦道家十分看重节俭。
老子认为,“民之饥,以其上食税之多,是以饥”,现实社会中存在的社会黑暗、政治腐败、百姓困苦皆由统治者追求奢侈的生活而引起。
因此,他崇尚节俭,反对奢华。
在他所列“三宝”之中,“俭”赫然排在第二位,体现了他对节俭是政治清廉的重要保证的认识。
他希望统治者“去甚、去奢、去泰”,不要走极端、存奢望、好大喜功,要不断加强道德修养,提高个人素质。
这无疑是十分正确和明智的。
5、官德建设是廉政建设的关键所在。
为官者自身廉洁、正直对廉政建设起着示范和保障作用,也是社会廉洁风气形成的前提和基础。
老子认识到官员的道德风尚对民众的教育和引导作用,特别是最高统治者——“圣人”在廉政建设中的特殊价值,指出“我无为而民白化,我好静而民自正,我无事而民自富,我无欲而民自朴,”希望统治者要以身作则,为普通民众作出表率,“见素抱朴,少私寡欲”,“为腹不为目”,仅仅满足基本的物质生活,而不要过分贪求,这样,百姓自然会崇尚纯朴,俭约不奢,做到“甘其食,美其服,安其居,乐其俗”,惟其如此,天下方能祥和安宁,政治自然廉洁清明。
二、先秦道家思想的廉政价值笔者以为,在中国传统文化的百花园中,道家思想是一朵不容忽视的璀璨夺目的奇葩,值得关注和珍视。
其廉政价值突出地表现在:首先,道家思想抓住了廉政问题的关键,从而也掌握了遏制腐败的命门,这就是戒除贪欲。
人的欲望是复杂多样的,无止境的,如果不加以必要的约束,势必会变得贪得无厌,行为失据。
反腐败必须要解决“不想”、”不敢”和“不能”的问题,可以说“不敢”只可治标,而“不想”方能治本。
加强拒腐防变教育是从源头上遏制腐败的重要手段和基础。
因此,道家主张要节制欲望,防止其恶性膨胀是很有见地的。
现代社会,物质生活极大丰富,但一些人价值扭曲、道德缺失,在对无穷贪欲的追逐中迷失自我。
从近年来查处的一些大案要案来看,贪官们生活条件与升斗小民相距不可以道理计,但由于其不能自我约束,而使自己变成了无穷贪欲的奴隶,走上了堕落、毁灭的末路。
因此,加强对党员干部的思想教育,帮助他们牢固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增强自律意识,规范从政行为是十分必要的。
其次,把廉洁从政与正确处理伦理关系密切联系,把握了廉政的核心和关键。
廉,本是中国传统伦理的重要范畴,常与“耻”相对应,管仲提出,“礼、义、廉、耻,国之四维,四维不张,国乃灭亡”。
由于中国古代的伦理与政治紧密相联,于是,“廉”又与“政”连接起来,其基本要求是握有一定公共权力的人们正确处理个人和社会的关系。
古人云“临大利而不易其义,可为廉矣”。
孟子说:“可以取,可以不取,取伤廉”。
显然,廉就是指在物质利益方面以“义”为准绳,不取不义之财,不贪不义之利。
在正确的义利观指导下,行使公共权力的过程就是廉洁从政,简称“廉政”。
腐败是廉政的对立面,其本质是以权谋私,为个人名利而损害大多数老百姓的利益。
可见,“廉政”的核心是处理好人己关系、公私关系、义利关系。
再次,先秦道家不是高谈阔论,坐而论道,而是以日常生活为切人点和着力点,使其廉政思想具有了实践性和可操作性的特点。
近代儒学大师曾国藩曾提出“天下事当于大处着眼,小处下手。
”先秦道家正是这一思维的倡导者和先行者。
节俭,看似无关宏旨,其实与廉洁之间有着密切的联系。
近代著名实业家张謇曾剖析俭啬与廉洁之间的关系认为节俭有利于养成廉洁的品性,“苟能俭则无多求于世界,并无求于国家,即使适然为官,亦可我行我意,无所贪恋,而高尚之风成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