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歌阅读训练及答案

合集下载

七年语文第四课《古代诗歌四首》阅读专项训练(含答案)

七年语文第四课《古代诗歌四首》阅读专项训练(含答案)

第4课古代诗歌四首(一)阅读下面的古诗,回答后面的问题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李白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

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

赠汪伦李白李白乘舟将欲行,忽闻岸上踏歌①声。

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

【注】①踏歌:唐代广为流行的民间歌舞形式。

这种形式一边唱歌,一边用脚踏地打拍子,可以边走边唱。

1.《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一诗运用想象遥寄深情,请结合诗句加以说明。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2.上面两首诗都有对于声音的描写,请你从“子规啼”和“踏歌声”中,分析诗人不同的心情。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3.古诗词中有许多送别诗,请你再写出两句表达送别之情的诗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写出连续两句)(一)阅读《观沧海》一诗,完成后面的题目。

观沧海曹操东临碣石,以观沧海。

水何澹澹,山岛竦峙。

树木丛生,百草丰茂。

秋风萧瑟,洪波涌起。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

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1)“秋风萧瑟,洪波涌起”描绘了大海怎样的景象?(2)“日月之行,若出其中。

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这几句用了什么写法?表达了诗人什么情感?(三)阅读《次北固山下》,按要求完成题目。

次北固山下王湾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

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

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

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

1.展开想象,用生动的语言描写“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展现的画面。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这首诗借长江风光表达了_______。

(语文)语文诗歌鉴赏+文言文阅读题20套(带答案)含解析

(语文)语文诗歌鉴赏+文言文阅读题20套(带答案)含解析

(语文)语文诗歌鉴赏+文言文阅读题20套(带答案)含解析(语文)语文诗歌鉴赏+文言文阅读题20套(带答案)含解析一、中考语文诗歌鉴赏训练1.阅读下面古诗,完成小题。

瑞鹧鸪①〔宋〕卢炳客里惊嗟(客居他乡,贫困潦倒,如今不觉又是一年将除,如何不“惊嗟”?)又岁除。

萧萧寒雨滴茅庐。

山深溪转泉声碎(甲),夜永风摇烛影孤。

冷甚只多烧木叶,诗成无处写桃符②(乙)。

强酬节物聊清酌,今岁屠苏③自取疏。

【解释】①瑞鹧鸪:词牌名。

②桃符:古代在大门上挂的两块画着门神或题着门神名字的桃木板,后来在上面贴春联,因此借指春联。

③屠苏:酒名。

古代风俗于农历正月初一饮屠苏酒以避瘟疫。

在理解已有批注的基础上,给(甲)(乙)两处作赏析性批注。

【答案】示例:【甲】“泉声碎”实乃心碎。

除夕之夜,本是团聚之时,而诗人却身处郊野,客居他乡,形单影只,怎不心碎?【乙】身处他乡,居无定所,纵然觅得佳句,凑成春联,亦无处可题,凄苦、无奈之情溢于言表。

【解析】【分析】甲处“泉声碎”泉声是不会碎的,运用拟人修辞手法,泉碎实为人心碎,试想过年本该举家团聚,可本身漂泊在外,却身处郊野,客居他乡,不能归家,心碎至极。

乙处本身有感而发,赋诗一首,凑成春联,却不能题在自家的门上,表现诗人凄苦、无奈之情。

故答案为:示例:【甲】“泉声碎”实乃心碎。

除夕之夜,本是团聚之时,而诗人却身处郊野,客居他乡,形单影只,怎不心碎?【乙】身处他乡,居无定所,纵然觅得佳句,凑成春联,亦无处可题,凄苦、无奈之情溢于言表。

【点评】本题考查古诗的赏析,注意通读全诗,理解诗意,体会诗歌所表达的的思想感情,并结合诗句体会诗歌的表现手法。

2.阅读诗歌,完成小题。

鹊桥仙·一竿风月陆游一竿风月,一蓑烟雨,家在钓台①西住。

卖鱼生怕近城门,况肯到红尘深处?潮生理棹,潮平系缆,潮落浩歌归去。

时人错把比严光,我自是无名渔父。

【注】①钓台:位于浙江省的富春山麓,相传东汉严光,曾隐居于此耕读垂钓。

现代诗歌阅读理解(含答案)

现代诗歌阅读理解(含答案)

第10讲现代诗歌阅读(2018苏州中考)阅读下面一首诗,完成9~10题。

再别康桥徐志摩轻轻的我走了,正如我轻轻的来;我轻轻的招手,作别西天的云彩。

那河畔的金柳,是夕阳中的新娘;波光里的艳影,在我的心头荡漾。

软泥上的青泞,油油的在水底招摇;在康河的柔波里,我甘做一条水草!那榆阴下的一潭,不是清泉,是天上虹;揉碎在浮藻间,沉淀着彩虹似的梦。

寻梦?撑一支长篙,向青草更青处漫溯;满载一船星辉,在星辉斑斓里放歌。

但我不能放歌,悄悄是别离的笙箫;夏虫也为我沉默,沉默是今晚的康桥!悄悄的我走了,正如我悄悄的来;我挥一挥衣袖,不带走一片云彩。

9.简述“彩虹似的梦”这一比喻对表达诗人情感的作用。

(2 分)10.诗中用了多个叠句,这样写有什么表达效果?请结合下面的诗旬作简要分析。

(3分)“沉淀着彩虹似的梦/寻梦?撑一支长篙”“在星辉斑斓里放歌/但我不能放歌”“夏虫也为我沉默/沉默是今晚的康桥”答案:9."彩虹似的梦"喻指多彩的生活和美好的梦想。

诗人用这种诗意的表达,虚实结合,营造静美的意境,形象地表达了自己对往昔生活的深切留恋。

“彩虹”远在天边,转瞬即逝,流露出诗人对往昔已逝、离别在即的伤感之情。

(2分)10.用多个叠句突出了诗人由“寻梦”“放歌”到“沉默"的情感变化,表达了诗人波澜起伏而又无法言语的心境。

同时又形成回环往复的节奏,使诗歌更具音乐美。

(3分)(2019成都中考)四、语言运用(共12分)12.童谣,融入我们的生活,伴随我们的成长。

请根据要求,完成下列题目。

(12分)(3)下面是一首名为“四季花儿歌”的童谣,请在空缺处写出恰当的句子。

(4分)三月里,桃花红,桃园结义当英雄。

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八月里,桂花香,广寒宫里看吴刚。

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腊月里,梅花开,喜鹊闹梅好运来。

答案示例:①六月里,荷花放,花中君子美名扬。

②九月里,菊花黄,东篱采菊登高忙。

2023届高考语文复习诗歌专题训练------比较不同点(含答案)

2023届高考语文复习诗歌专题训练------比较不同点(含答案)

诗歌专题训练------比较不同点一、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下面小题。

水调歌头·对月有感①朱敦儒天宇著垂象,日月共回旋。

因何明月,偏被指点古来传。

浪语修成七宝,漫说霓裳九奏,阿姊最婵娟。

愤激书青奏,伏愿听臣言。

诏六丁②,驱狡兔,屏痴蟾。

移根老桂,种在历历白榆边。

深锁广寒宫殿,不许姮娥歌舞,按次守星躔③。

永使无亏缺,长对日团圆。

【注】①此词作于靖康之变后。

②六丁:传说中的阴神,为天帝所役使。

③星躔:星宿的序次。

1.本词与苏轼《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的结句都有祝愿之情,但侧重点有所不同,请结合相关内容简要分析。

二、阅读下面这两首诗,完成小题。

从军北征唐·李益天山雪后海风寒,横笛遍吹行路难①。

碛②里征人三十万,一时回首月中看。

塞上宋·柳开鸣骹③直上一千尺,天静无风声更干。

碧眼胡儿三百骑,尽提金勒向云看。

【注】①行路难,乐府曲调名,多描写旅途的辛苦和离别的悲伤。

②碛(qì),沙漠,这里指边关。

③骹(xiāo),响箭。

2.这两首边塞诗所抒发的情感有何不同,请结合诗句鉴赏分析。

三、阅读下面两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和尹从事懋泛洞庭张说平湖一望上连天,林景千寻下洞泉。

忽惊水尘光华满,疑是乘舟到日边。

初次巴陵杨凝西江浪接洞庭波,积水遥连天上河,乡信为凭谁寄去,汀洲燕雁渐来多。

3.两首诗的末句,用不同的方法表现了诗人不同的心境?请简要分析。

四、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面小题。

登快阁黄明府强使和山谷先生留题之韵戴复古未登快阁心先快,红日半檐秋雨晴。

宇宙无边万山立,云烟不动八窗明。

飞来一鹤天相近,过尽千帆江自横。

借问金华老仙伯[注],几人无忝入诗盟。

【注】黄庭坚,号山谷道人,“金华仙伯”是其另一别称。

4.本诗与黄庭坚《登快阁》的尾联所表达的情感有何不同?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

五、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下面小题。

凤栖梧柳永帘内清歌帘外宴。

虽爱新声,不见如花面。

牙板①数敲珠一串,梁尘②暗落琉璃盖。

2023届高考专题复习:诗歌专题训练常建诗歌(含答案)

2023届高考专题复习:诗歌专题训练常建诗歌(含答案)

诗歌专题训练----常建诗歌一、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宿王昌龄隐居①常建清溪深不测,隐处唯孤云。

松际露微月,清光犹为君。

茅亭宿花影,药院滋苔纹。

余亦谢时去,西山鸾鹤②群。

【注】①王昌龄未出仕时,隐居在石门山。

常建辞官西归后到石门山一游,在好友王昌龄当年隐居处住了一夜,当时王昌龄外出做官,并不在此。

②鸾鹤:古常指仙人的禽鸟。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首联写王昌龄隐居所在,“深不测”指溪水深不可测,王昌龄隐居之处便在清溪水流入的石门山之上。

B.颔联写夜宿此地所见,松树梢头,明月升起,清光照来,以拟人手法写明月不知主人不在,仍来相伴。

C.颈联“宿”“滋”二字生动传神:“宿”,写花影像安睡在庭院中一样;“滋”,写苔藓在滋长蔓延。

D.尾联点明志向,将要归隐与鸾鹤为伴,“亦”字是说要学王昌龄隐逸,实际可能是劝他坚持归隐的初衷。

2.明代谭元春在《唐诗归》中点评此诗:“是昌龄一幅小像。

”请结合全诗,谈谈你对这一评价的理解。

二、阅读下面两首唐诗,完成下列小题。

落第长安常建家园好在尚留秦,耻作明时失路人。

恐逢故里莺花笑,且向长安度一春。

归燕词辞工部侍郎章孝标旧垒危巢泥已落,今年故向社前归。

连云大厦无栖处,更望谁家门户飞。

3.下列对这两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这两首都是叙写读书人考场失意的七言绝句,充分抒发了金榜无名的失望和痛苦,表现了无数士人在仕进之旅中的辛酸苦楚。

B.常诗二、三两句写落第后的心理活动。

“耻”字表现了诗人承认失败、不甘心失败的巨大勇气;“笑”字体现诗人面对失败的乐观洒脱。

C.章诗借物抒情,借归燕“无栖处”自喻落第后仕途渺茫、无处安顿的凄凉彷徨的心境。

D.“且向长安度一春”,可想而知,这一春是客居求静,闭门苦读的一春。

4.两首诗都写到了举子落第,但二者抒发的情感基调不一样,请结合内容简要分析。

三、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江上琴兴常建①江上调玉琴,一弦清一心。

专题四 古代诗歌阅读 2024届五年高考题分类训练(语文)

专题四 古代诗歌阅读  2024届五年高考题分类训练(语文)

专题四古代诗歌阅读文体1 古诗题组一1. [2023新课标Ⅰ卷,9分]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2)题。

答友人论学林希逸逐字笺来学转难①,逢人个个说曾颜②。

那知剥落皮毛处,不在流传口耳间。

禅要自参求印可,仙须亲炼待丹还。

卖花担上看桃李,此语吾今忆鹤山③。

【注】①笺:注释。

这里指研读经典。

②曾颜:孔子的弟子曾参和颜回。

③鹤山:南宋学者魏了翁,号鹤山。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 )A. 诗的首联描述了当时人们不畏艰难、努力学习圣人之道的学术风气。

B. 诗人认为,“皮毛”之下精要思想的获得,不能简单依靠口耳相传。

C. 颈联中使用“自”“亲”二字,以强调要获得真正学识必须亲自钻研。

D. 诗人采用类比等方法阐明他的治学主张,使其浅近明白、通俗易懂。

[解析]“不畏艰难、努力学习圣人之道的学术风气”错,“学转难”表明用“逐字笺”的学习方法难以理解经典真谛,且“逢人个个说曾颜”也并非指努力学习圣人之道,而是讽刺当下人们对圣人之道的学习流于表面。

(2)诗的尾联提到魏了翁的名言:“不欲于卖花担上看桃李,须树头枝底方见活精神也。

”结合本诗主题,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

(6分)答:①卖花担上的桃李,虽然也缤纷绚烂,但活力已经不再。

②唯有回归本原,方能获得学问真谛,就如同在树头枝底欣赏桃李,方能体会到其活泼的精神。

【诗歌鉴赏】这是林希逸对友人关于治学论述的答复。

首联主要写诗人对治学方法的态度和认识。

首句中,“逐字笺”是研读经典的方法,“学转难”道出了诗人认为用“逐字笺”这种学习方法难以领悟经典真谛的观点。

次句写生活中的治学现象,即那些未掌握经典真谛的人,张口闭口都是曾参颜回,做学问流于表面。

这两句看似平铺叙事,实则流露出诗人的嘲讽之情。

颔联说的是“皮毛”之下的精要思想并不存在于人们口耳流传的话语中。

颈联以“参禅”“修仙”为例,以类比的方式阐述自己的治学观点。

诗人认为,求学需要“自参”“亲炼”,如此方可获得学问真谛。

2024届高考诗歌专题训练:赠别诗(含解析)

2024届高考诗歌专题训练:赠别诗(含解析)

诗歌专题训练-------赠别诗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面小题。

和答元明黔南赠别①黄庭坚万里相看忘逆旅,三声清泪落离觞。

朝云②往日攀天梦,夜雨何时对榻凉?急雪脊令③相并影,惊风鸿雁不成行。

归舟天际常回首,从此频书慰断肠。

[注]①元明:黄大临,黄庭坚长兄,字元明。

绍圣二年(1095)黄庭坚被贬涪州别驾、黔州安置。

黄大临万里相送,二人分别时,黄庭坚作此赠别诗。

②朝云:化用楚襄王梦见神女的故事。

③脊令:鸟名,即鹡鸰。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A.首联开篇正面描写离别场景,在离家万里的边远之地,兄弟相对,忘记了谪居异乡,暂寓逆旅,但自然界动物的哀啼悲鸣,陡然使他从离别忘情中清醒,掀起感情的波澜。

B.颔联诗人借典故抒发了自己抱负落空的苦闷,转而寄希望于将来在某个雨夜能兄弟相伴,晤言一室之内,畅谈人生理想。

“对榻凉”中的“凉”字,暗示了兄弟难再见的悲凉。

C.颈联触景生情,“急雪”与“惊风”凸显眼前的风雪交加之景,使诗人感叹自己境遇的险恶、兄弟的离散。

“脊令并影”既是手足情深的写照,又反衬出兄弟离散的哀伤。

D.这首诗表现出黄庭坚在化用典故上的深厚功力,经过他的锻炼熔铸,显得浑成无迹。

由于善用典故,大大丰富了诗句的内涵,触发了层层的联想,读来令人回味无穷。

2.试分析尾联与王维的“遥知兄弟登高处,插遍茱萸少一人”的异同之处。

阅读诗歌,完成小题。

衡阳与梦得分路赠别柳宗元十年憔悴到秦京,谁料翻为岭外行伏波故道①风烟在,翁仲遗墟草树平。

直以慵疏招物议,休将文字占时名。

今朝不用临河别,垂泪千行便濯缨②。

【注】①伏波:指西汉伏波将军路博德。

汉武帝时,南越相吕嘉反,武帝派路博德前往征讨。

又东汉马援也称伏波将军,他去交趾也经过湖南衡阳一带。

伏波故道:伏波将军昔日曾经走过的道路,此处喻指柳宗元与刘禹锡南行赴任所经的道路。

②濯缨:洗濯冠缨。

《楚辞·渔父》中有“沧浪之水清兮,可以濯吾缨”句。

后以“濯缨”比喻超脱世俗,操守高洁。

2023届高考语文复习诗歌专题训练艺术特色(含答案)

2023届高考语文复习诗歌专题训练艺术特色(含答案)

2023届高考语文复习:诗歌专题训练艺术特色(含答案)诗歌专题训练-----艺术特色一、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面小题。

秋日酬王昭仪汪元亮愁到浓时酒自斟,挑灯看剑泪痕深。

黄金台愧少知己,碧玉调将空好音。

万叶秋风孤馆梦,一灯夜雨故乡心。

庭前昨夜梧桐雨,劲气萧萧入短襟。

[注释][1]黄金台:据《上谷郡图经》,黄金台在今河北易县东南十八里,燕昭王置千金于其上,以延天下士,遂以为名。

隗:鲍本《水云集》作“愧”[2]碧玉:《乐府诗集》卷四十五引《乐苑》:“碧玉歌者,宋汝南王所作也。

碧玉,汝南王妾名。

1.请结合全诗,简单分析这首诗的艺术特色。

二、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各题。

满江红·金陵怀古萨都剌①六代豪华,春去也、更无消息。

空怅望,山川形胜,已非畴昔②。

王谢堂前双燕子,乌衣巷口曾相识。

听夜深、寂寞打孤城,春潮急。

思往事,愁如织。

怀故国,空陈迹。

但荒烟衰草,乱鸦斜日。

玉树歌残秋露冷,胭脂井③坏寒螀④泣。

到如今、只有蒋山⑤青,秦淮碧!【注释】①萨都剌,元代诗人,公元1332年任职江南,移居金陵。

②畴昔:从前。

③胭脂井:在今南京城内。

隋兵攻打金陵,陈后主与妃子避入此井,终被擒。

④寒螀jiāng:寒蝉。

⑤蒋山:钟山。

2.请从写作手法的角度简析这首词的艺术特色。

三、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面小题。

春日耕者苏辙阳气先从土脉知,老农夜起饲牛饥。

雨深一尺春耕利,日出三竿晓饷①迟。

妇子同来相妩媚,乌鸢飞下巧追随。

纷纭政令②曾何补,要取终年风雨时。

[注]①晓饷,指送早饭到田间。

②政令,指当时王安石变法所颁布的各种法令。

3.请简要赏析颈联的艺术特色。

四、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各题。

早发沔县①遇雨[清]曾国藩此身病起百无忧,敢为艰难一怨尤。

晓雾忽飞千嶂雨,西风已作十分秋。

近知地利其堪恃,早信人谋不自由。

昨日定军山②下过,苍天一望故悠悠。

【注】①沔县,即今勉县,陕西省汉中市辖县,位于陕西省南部,汉中盆地西端。

②定军山,位于陕西省汉中市沔县城南附近,三国时期古战场,有“得定军山则得汉中,得汉中则定天下”之美誉,三国时蜀汉大将黄忠曾于此击毙曹魏大将夏侯渊,夺取曹军大本营。

2024年高考语文第二轮专题复习强化训练:诗歌鉴赏(2份打包附答案) (1)

2024年高考语文第二轮专题复习强化训练:诗歌鉴赏(2份打包附答案) (1)

2024年高考语文第二轮专题复习强化训练:诗歌鉴赏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问题。

宣上人远寄和礼部王侍郎放榜后诗,因而继和①刘禹锡礼闱新榜动长安,九陌人人走马看。

一日声名遍天下,满城桃李属春官。

自吟白雪诠词赋,指示青云借羽翰②。

借问至公谁印可,支郎天眼定中观③。

【注释】①礼部王侍郎主持科举考试,放榜后,广宣和尚作诗祝贺,刘禹锡也以此诗酬和。

②羽翰:翅膀。

③《高僧传》记载,高僧支谦长得黑瘦细长,眼白多而眼睛呈黄色,当时人说他“支郎眼中黄,形躯虽细是智囊”。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诗歌的一、二句描述科举考试榜单发出后长安一片轰动,大街小巷上人们争相观看的热闹场面。

B.第五句的“白雪”一词运用阳春白雪的典故,赞颂王侍郎文章高雅,能够承担起科场选才的重任。

C.第六句的“青云”比喻高官显爵,整句话的意思是祝愿王侍郎借这次科考的助力在官场青云直上。

D.尾联用佛典写广宣和尚,在称赞王侍郎的同时也赞美了广宣和尚修为高深,体现出作者与两人的友情。

2.“桃李”是诗中常见的意象,本诗颔联中的“桃李”与陶渊明《归园田居》中“榆柳荫后檐,桃李罗堂前”中的“桃李”,手法和用意均不相同。

请结合诗歌内容简要分析。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小题。

霜天晓角蒋捷人影窗纱,是谁来折花?折则从他折去,知折去、向谁家。

檐牙,枝最佳。

折时高折些。

说与折花人道:须插向、鬓边斜。

3.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这首词人物、环境、故事要素气质鲜明,具有小说的基本特征。

B.这首词具有散文特征,联想和想象丰富生动,行文精巧别致。

C.标题霜天晓角点明了季节特征和时间特征,属于环境描写。

D.这首词与《涉江采芙蓉》相同,塑造人物都用了心理描写。

4.请从闺怨诗的角度,以窗内闺中人为基本要素,对全词作鉴赏分析。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小题。

添字浣溪沙·三山①戏作辛弃疾记得瓢泉快活时,长年耽酒更吟诗。

蓦地捉将来断送,老头皮②。

初中古诗词阅读训练60首及答案

初中古诗词阅读训练60首及答案

初中古诗词阅读训练60首及答案(总40页)-CAL-FENGHAI.-(YICAI)-Company One1-CAL-本页仅作为文档封面,使用请直接删除初中古诗词阅读训练60首及答案1.感遇(其七)①(唐)张九龄江南有丹橘,经冬犹绿林。

岂伊地气暖②,自有岁寒心。

可以荐嘉③,奈何阻重深。

运命唯所遇,循环不可寻。

徒言树桃李,此木岂无阴。

[注释]①此诗借用屈原《橘颂》为意,喻已贞操。

②岂伊:岂唯。

③荐:进献。

[思考与练习]⑴诗开头二句,托物喻志。

一个“”字,充满了赞颂之意。

⑵“自有岁寒心”一句引用了孔子的“”语。

后人常以孔子的这句话作为砥砺节操的比喻。

⑶作者叹惜丹橘的命运和遭遇,并且为桃李之被宠誉,丹橘之被遇打抱不平的诗句是“,”。

2.下终南山过斛斯山人宿置酒①(唐)李白暮从碧山下,山月随人归。

却顾所来径,苍苍横翠微②。

相携及田家,童稚开荆扉。

绿竹入幽径,青萝拂行衣。

欢言得所憩,美酒聊共挥。

长歌吟风③,曲尽河星稀。

我醉君复乐,陶然共忘机④。

[注释]①这是一首田园诗,是诗人在长安供奉翰林时所写。

全诗写诗人在月夜去长安南面的终南山造访一位姓斛斯的隐士之事。

诗写暮色苍茫中的山林美景和田家庭院的恬静,流露出诗人的称羡之情。

②翠微:青翠的山坡。

③松风:指古乐府《风入松》曲,也可作歌声随风入松林解。

④机:世俗的心机。

[思考与练习]⑴解释词语:及:荆扉:憩⑵诗歌开头与题目中的“宿”相呼应的一个字是“”⑶此诗受陶渊明田园诗的影响。

但是陶诗平淡恬静,平着意染色,口气和缓,如“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等。

而李白的诗却着意渲染,如:“(写出两句)”。

可见陶李两者风格不同。

3.再经胡城县①(唐)杜荀鹤去岁曾经此县城,县民无口不冤声。

今来县宰加朱绂②,便是生灵血染成③。

[注释]①胡城县:故城在今安微阜阳县北。

②县宰:县令。

朱绂(音福):系官印的红色丝带,唐诗中多用以指绯衣。

唐制五品服浅绯,四品服深绯。

高中诗歌阅读试题及答案

高中诗歌阅读试题及答案

高中诗歌阅读试题及答案一、诗歌鉴赏(共20分)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1-5题。

《春夜喜雨》杜甫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

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野径云俱黑,江船火独明。

晓看红湿处,花重锦官城。

1. 诗歌中“好雨知时节”的“好雨”指的是什么?(4分)答:这里的“好雨”指的是适时的春雨,它在春天适时地降临,滋润万物。

2. “润物细无声”一句中的“润物”和“细无声”分别表达了什么含义?(4分)答:“润物”意味着春雨滋润着大地,使万物复苏;“细无声”则形容春雨的细腻和轻柔,它在夜晚悄无声息地滋润着大地。

3. 诗人在诗中描绘了哪些景象?(4分)答:诗人描绘了春夜的雨景,包括随风潜入夜的细雨、云层覆盖的野径、江船上的灯火,以及清晨被雨水润湿的红花。

4. “晓看红湿处,花重锦官城”这两句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4分)答:这两句诗表达了诗人对春雨带来的生机和美景的赞美之情,以及对春天的热爱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5. 杜甫的这首诗歌在艺术手法上有哪些特点?(4分)答:这首诗在艺术手法上运用了拟人、对比、象征等手法,通过细腻的描写和丰富的想象,展现了春雨的美妙和春天的生机。

二、诗歌默写(共10分)请默写《春夜喜雨》的全文。

答: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

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野径云俱黑,江船火独明。

晓看红湿处,花重锦官城。

三、诗歌理解(共10分)根据《春夜喜雨》的内容,回答以下问题。

1. 诗人在诗中是如何表现春雨的?(5分)答:诗人通过“好雨知时节”、“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等诗句,表现了春雨的及时、温柔和无声无息的特点。

2. 诗人对春天的态度是怎样的?(5分)答:诗人对春天的态度是热爱和赞美的,从“晓看红湿处,花重锦官城”可以看出诗人对春天美景的欣赏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四、诗歌创作(共20分)请以“秋天的雨”为题,创作一首诗歌,不少于8行。

答:(学生创作诗歌的答案略)五、诗歌鉴赏拓展(共10分)阅读下面的诗歌,回答问题。

2024届高考诗歌专题训练诗人篇(杜牧)(含解析)

2024届高考诗歌专题训练诗人篇(杜牧)(含解析)

诗歌专题训练------诗人篇(杜牧)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宣州送裴坦判官往舒州,时牧欲赴官归京①杜牧日暖泥融雪半消,行人芳草马声骄。

九华山②路云遮寺,青弋江③村柳拂桥。

君意如鸿高的的,我心悬旆正摇摇。

同来不得同归去,故国逢春一寂寥。

【注】①本诗作于开成4年(839),当时杜牧在宣州为官,即将离任回京;在宣州任判官的裴坦中进士不久,要前往舒州。

②九华山:在池州青阳西南,为宣州去舒州的必经之处。

③清弋江:长江下游支流,在宣州城西。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A.首联色调明快,笔触简洁,交代了送行时间和环境,可谓“春郊送别图”。

B.颔联“云遮寺”是诗人想象友人路上情景,“柳拂桥”为眼前送别场景。

C.颈联“君意如鸿”“我心悬旆”,写出了友人与诗人分别时相同的心境。

D.这首诗歌语言平实质朴,明白晓畅,颇能体现杜牧诗歌清健俊爽的风格。

2.诗人的情感体现在“寂寥”词上,请结合全诗分析“寂寥”之情是如何表现的。

阅读下面的古诗,完成下面小题早雁①杜牧金河秋半虏弦开,云外惊飞四散哀。

仙掌②月明孤影过,长门灯暗数声来。

须知胡骑纷纷在,岂逐春风一一回?莫厌潇湘少人处,水多菰米岸莓苔。

【注】①唐武宗会昌二年(842年)八月,北方回鹘率兵南侵,边民纷纷逃亡。

杜牧时任黄州刺史,闻此而忧之,因写下此诗。

②汉武帝在建章宫神明台设金铜仙人舒掌托承露盘以求仙。

3.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诗中以“金河”代指北方地区,“长门”代指皇宫,对应着大雁的行踪。

B.“惊”“散”“哀”三字,以视听结合的方式描绘出雁四处逃散的场景。

C.诗人目睹胡骑都在的现实,联想到大雁来年能否北归的命运,由实入虚。

D.诗人最后对话大雁,以“菰米”和“莓苔”劝慰征雁不妨暂时安居潇湘。

4.李清照《声声慢》中也借“雁”的意象抒发了情感,但与本诗有所不同,请结合诗句分析。

阅读下面诗歌,完成下面小题。

八月十二日得替后,移居霅溪馆,因题长句四韵①杜牧万家相庆喜秋成,处处楼台歌板声。

2023届高考语文复习:诗歌专题训练语言篇(含答案)

2023届高考语文复习:诗歌专题训练语言篇(含答案)

诗歌专题训练------语言篇一.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后面的题目。

感遇陈子昂苍苍丁零①塞,今古缅荒途。

亭堠②何摧兀③,暴骨无全躯。

黄沙漠南④起,白日隐西隅。

汉甲三十万,曾以事匈奴。

但见沙场死,谁怜塞上孤!【注】①丁零:古代的少数民族,汉代臣属匈奴,游牧于我国北部和西北部边地,唐时称回纥。

②亭堠:边境守望的城堡。

③摧兀:险峻貌。

④漠南:蒙古大沙漠以南,即今内蒙古一带。

1、请简要概括本诗的语言特色,并举例分析。

二、阅读下面这首明诗,完成下面小题。

闻省城急报①袁宏道黄鹄矶头红染泪,手杀都堂如儿戏。

飞鞍叠骑尘碾尘,报书一夕三回至。

天子圣明臣敛手,胸臆决尽天下事。

二百年来好纪纲,辰裂星纷委平地。

天长阍永叫不闻,健马那堪持朽辔。

书生痛哭倚蒿篱②,有钱难买青山翠③。

【注】①省城:湖北武昌,作者系湖北人,当时告病家居。

急报:紧急上报皇帝的突发事件,指万历三十二年(1604年)以朱蕴珍为首的皇族哗变,杀死湖广巡抚赵可怀事。

②蒿篱:蒿草编成的篱笆,指隐者、寒士所居。

③买山:典故出自《世说新语》,此处指避乱。

2.这首诗语言凝练生动,请简要分析。

三、阅读下面这首明诗,完成下面小题。

午日①观竞渡边贡②共骇群龙水上游,不知原是木兰舟③。

云旗猎猎翻青汉④,雷鼓嘈嘈殷碧流。

屈子冤魂终古在,楚乡遗俗至今留。

江亭暇日堪高会,醉讽离骚不解愁。

【注】①午日:端午节这天。

②边贡,明代著名诗人、文学家。

③木兰舟:这里指龙舟。

④青汉:云霄。

3.边贡的诗以富有文采为时人称许。

请赏析其颔联的这一语言特点。

四、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插田歌(节选)刘禹锡冈头花草齐,燕子东西飞。

田塍望如线,白水光参差。

农妇白纻裙,农父绿蓑衣。

齐唱郢中歌,嘤伫如《竹枝》。

4.本诗与初中所学刘禹锡的《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相比,两首诗的语言风格有何不同?五、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列小题。

苏秀道中【注】自七月二十五日夜大雨三日,秋苗以苏,喜而有作曾几一夕骄阳转作霖,梦回凉冷润衣襟。

现代诗歌欣赏阅读测试题及

现代诗歌欣赏阅读测试题及

现代诗歌欣赏阅读测试题及答案解析现代诗歌欣赏阅读测试题及答案解析一、阅读理解题1. 请阅读以下现代中文诗歌《青春之歌》:青春如一片蓝天如一朵绽放的花如一首动听的歌青春如飞舞的蝴蝶如奔跑的骏马如流淌的江河青春如一张明信片写满了梦想寄往遥远的未来请回答以下问题:(1)这首诗歌表达了什么主题?(2)这首诗歌的语言特点有哪些?答案解析:(1)这首诗歌表达的主题是青春。

(2)这首诗歌的语言特点有简洁、形象、富有节奏感。

2. 请阅读以下现代中文诗歌《雨巷》:雨巷如雾如雨又如雾我从远方赶来举起雨伞最适合不过请回答以下问题:(1)这首诗歌的写景是什么?(2)这首诗歌的主题是什么?答案解析:(1)这首诗歌的写景是雨巷。

(2)这首诗歌的主题是寻找归宿。

二、填空题1. 请填写以下诗歌中的空缺处:孤雁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解析:孤雁独自飞翔高高在天空中2. 请填写以下诗句中的空缺处:夏天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解析:夏天阳光明媚花海绚烂三、判断题判断以下说法的对错,正确的写“√”,错误的写“×”。

(1)现代诗歌追求形式的自由和创新。

(√)(2)现代诗歌注重对自然景物的描写和赞美。

(×)(3)现代诗歌的语言通俗易懂,容易理解。

(×)答案解析:(1)√ 现代诗歌追求形式的自由和创新。

(2)×现代诗歌不是注重对自然景物的描写和赞美,而是更加注重表达个人情感和思想。

(3)×现代诗歌的语言通常较为抽象,需要读者进行一定的解读。

四、解答题请回答以下问题:(1)现代诗歌与传统诗歌有何不同?(2)你对现代诗歌的理解是什么?答案解析:(1)现代诗歌与传统诗歌的不同主要体现在形式和内容上。

现代诗歌追求形式的自由和创新,不受传统格律的限制,可以运用各种语言形式来表达思想和情感;内容上,现代诗歌强调个人的内心感受和思考,注重表达独特的情感和思想。

2023届高考专题复习诗歌专题训练题《鲍照诗歌》(含答案)

2023届高考专题复习诗歌专题训练题《鲍照诗歌》(含答案)

2023届高考专题复习诗歌专题训练题《鲍照诗歌》(含答案)一、阅读下面这首诗歌,完成下列小题。

拟行路难(其一)鲍照奉君金卮之美酒,玳瑁玉匣之雕琴。

七彩芙蓉之羽帐,九华蒲萄①之锦衾。

红颜零落岁将暮,寒光宛转时欲沉。

愿君裁悲且减思,听我扺节行路吟。

不见柏梁②铜雀上,宁闻古时清吹音。

【注】①九华蒲萄:以许多蒲萄组成花纹的图案。

蒲萄,即葡萄。

锦衾:用锦做成的被子。

②柏梁:台名,公元前115年(汉武帝元鼎二年)建,在长安。

铜雀:台名,曹操于公元210年(建安十五年)建,在邺城(今河南省临漳县)西北。

柏梁台和铜雀台都是歌咏宴游的场所。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诗歌前四句用了铺排的手法,连用四个排比句,华丽的“美酒”、“雕琴”、“羽帐”、“锦衾”,精美绝伦,色彩缤纷。

B.诗歌的第五六句抒发红颜易老、岁月迟暮的感伤情感,与前文的色彩绚丽形成鲜明对照。

C.本诗由献列各种精美的器玩以行乐解忧,导向人生苦痛的感慨,再折回击节吟唱,最后以清吹不永做结,具有波谲云诡、跌宕生姿之特点。

D.本诗辞藻上不事雕琢,境界开阔,节奏多变,思想深沉含蓄,抒情上一悲到底,酣畅淋漓。

2.请结合诗句内容简要分析本诗的最后四句在表情达意上有哪些特点。

二、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下面小题。

梅花落①鲍照〔南北朝〕中庭多杂树,偏为梅咨嗟。

问君何独然?念其霜中能作花,露中能作实。

摇荡春风媚春日,念尔零落逐寒风,徒有霜华无霜质。

注:①《梅花落》汉乐府二十八横吹曲之一。

鲍照沿用乐府旧题,创作了这首前所未见的杂言诗。

鲍照,字明远,南朝宋文学家,家世贫贱,在宦途上饱受压抑。

此诗创作于其仕宦期间。

3.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开篇两句,直抒己见,表达了对梅的赞美。

“杂树”和“梅”含有象征意义。

B.第三句起过渡作用,引出下文。

问的主语是诗人,所问之“独”甚为精妙,紧扣上文“偏”字,将问题直逼到世人面前。

C.四五句中,诗人很爽快的回答了赞美梅的理由,是因为它能在寒霜中开花,在寒露中结果实。

诗歌试题及答案

诗歌试题及答案

诗歌试题及答案1. 阅读下面这首诗,回答问题。

《静夜思》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1)这首诗的作者是谁?答案:李白(2)这首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答案:这首诗表达了诗人对故乡的深切思念之情。

2. 根据《春夜喜雨》一诗,回答问题。

《春夜喜雨》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

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1)这首诗的作者是谁?答案:杜甫(2)诗中“好雨知时节”的“好雨”是指什么?答案:指适时的春雨。

3. 阅读《登鹳雀楼》并回答问题。

《登鹳雀楼》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1)这首诗的作者是谁?答案:王之涣(2)诗中“欲穷千里目”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愿望?答案:表达了诗人想要拓宽视野,追求更高境界的愿望。

4. 根据《江雪》一诗,回答问题。

《江雪》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

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

(1)这首诗的作者是谁?答案:柳宗元(2)诗中“孤舟蓑笠翁”描绘了怎样的画面?答案:描绘了一位老翁在寒冷的江面上独自垂钓的孤独景象。

5. 阅读《枫桥夜泊》并回答问题。

《枫桥夜泊》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

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

(1)这首诗的作者是谁?答案:张继(2)诗中“夜半钟声到客船”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答案:表达了诗人在异乡的孤独和对故乡的思念之情。

6. 根据《悯农》一诗,回答问题。

《悯农》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

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

(1)这首诗的作者是谁?答案:李绅(2)诗中“粒粒皆辛苦”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答案:表达了诗人对农民辛勤劳动的同情和对粮食来之不易的感慨。

现代诗歌《金黄的稻束》阅读训练及答案

现代诗歌《金黄的稻束》阅读训练及答案

金黄的稻束郑敏金黄的稻束站在割过的秋天的田里,我想起无数个疲倦的母亲,黄昏路上我看见那皱了的美丽的脸,收获日的满月在高耸的树巅上,暮色里,远山围着我们的心边,没有一个雕像能比这更静默。

肩荷着那伟大的疲倦,你们在这伸向远远的一片秋天的田里低首沉思,静默。

静默。

历史也不过是脚下一条流去的小河。

而你们,站在那儿,将成为人类的一个思想。

1.下列对本诗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金黄的稻束站在/割过的秋天的田里”一句涉及的时间,从全诗看,除了“秋天”外,还隐指“暮色”降临之前。

B.“黄昏路上我看见那皱了的美丽的脸”,把“皱”与“美丽”并列,寓有讴歌母亲的劳动和感叹时光流逝之意。

C.“你们/在这伸向远远的一片……”的诗句中,“你们”指诗歌的主要形象“金黄的稻束”。

D.“历史也不过是/脚下一条流去的小河”,这实际上就是稻束“低首沉思”的内容。

2.下列对本诗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诗歌以“金黄的稻束”为中心形象展开联想,通过稻田、路上、天空、远山等空间性的位移,传达时间性的主题——对劳动中生命力的消逝的沉思。

B.诗歌赋予“金黄的稻束”以积极、强烈的视觉印象和消极、“静默”无言的听觉感受,意在利用两者的不协调,把关注点从外在的画面转向内在的生命感受。

C.“金黄的稻束”“收获日的满月”等形象都具有圆满意味,但诗歌未写收获日的快慰和满足,却引人思考劳动者——母亲的“疲倦”。

D.“肩荷着那伟大的疲倦”一句中的主体,应该是美丽的母亲,而不是如雕像一样站在“秋天的田里”沉思的“稻束”。

3.应如何理解“金黄的稻束”的象征意义?4.“金黄”修饰“稻束”,有什么意味?“金黄的稻束站在……”“站”与“立”相比,在表达效果上有何不同?参考答案:1.D(诗中并没有点明稻束“低首沉思”的内容,这是诗人留给读者一个无限想象的空间。

)2.D(“肩荷着那伟大的疲倦”一句中的主体只能是“你们”,即“稻束”。

)3.①“金黄的稻束”,不仅是指自然意义上的稻束,而且是诗人的心灵与田野里伫立的稻束神秘的契合交感后,超越了物象的实体而产生的一个象征。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诗歌阅读训练题
1、新城道中(其一)苏轼
东风知我欲山行,吹断檐间积雨声。

岭上晴云披絮帽,树头初日挂铜钲。

野桃含笑竹篱短,溪柳自摇沙水清。

西崦人家应最乐,煮芹烧笋饷春耕。

(1).诗的首联是怎样写诗人准备起程时的情景的?这样写有什么好处?(5分)
(2).结合诗的二、三、四联描写的诗人“山行”途中所见的景象,分析诗人在诗中表现了怎样的感情。

参考答案:1.【答案】一个“知”字,写东风好像老朋友一样为我送行,一个“断”字写多日的春雨停了,让我旅途顺利。

这样拟写东风多情、雨声有意的情景,既表现了诗人出发时的愉悦心情,也决定了诗人旅途中心情的愉悦。

(“知”“断”字营造出诗人“山行”前的情景的分析2分,拟写东风、雨声多情有意的描写的作用的分析3分。

)
【解析】此题审题时要注意题干中“怎样”这个词,思考时可以从修辞、用字等角度进行分析。

这样写的好处是可以从内容和结构的作用来分析,归纳总结即可。

2.【答案】以“披絮帽”状山顶的“晴云”,以“挂铜钲”写树梢上的“初日”,以“含笑”拟人桃花的艳丽,以“自摇”写溪柳的舞姿,以“最乐”写农家的春耕,这些充满了欢乐和生机的景致和人物都是作者当时欢乐心情的反映,也表现了他热爱自然的情趣。

(状写景物的罗列3分,作者欢乐心情的反映3分。

)
【解析】二、三、四联描写较为生动,分析时先分析诗歌中描写的景象,进而分析作者的观点和态度,不难总结归纳出答案。

2、积雨辋川庄作【唐】王维
积雨空林烟火迟,蒸藜炊黍饷东菑。

漠漠水田飞白鹭,阴阴夏木啭黄鹂。

山中习静观朝槿,松下清斋折露葵。

野老与人争席罢,海鸥何事更相疑。

1.前人评价王维的诗“诗中有画”。

试以“漠漠水田飞白鹭,阴阴夏木啭黄鹂”为例,说说他画出了怎样的意境。

答案:白鹭飞行,黄鹂鸣啭,一取动态,一取声音;“漠漠”,形容水田广布,视野苍茫;“阴阴”,状夏木之茂密,境界幽深。

两种景象互相映衬,互相配合,把积雨天气的辋川山野写得开阔而深邃,画意盎然,境界幽深。

2.谈谈这首诗通过对田园生活的描绘,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怀。

答案:这首诗通过对辋川恬静优美的田园风光和幽雅清淡的禅寂生活的描写,表现了诗人隐居山林、脱离尘俗的闲情逸致。

3、与夏十二登岳阳楼李白
楼观岳阳尽,川迥洞庭开。

雁引愁心去,山衔好月来。

云间连下榻,天上接行杯。

醉后凉风起,吹人舞袖回。

(1)诗中的“雁引愁心去”一句,有的版本写作“雁别秋江去”。

你认为哪一句更妙,为什么?
(2)诗歌没有一句描写楼高,却处处显出楼高,不露斧凿痕迹,可谓浑然天成,巧夺天工。

试作简要分析。

(6分)
阅读答案
1.“雁引愁心去”运用了拟人手法,写出了李白流放遇赦的高兴心情。

这一句写大雁有意为诗人带走愁心,下句写君山有情为诗人衔来好月,愁去喜来,互相映衬。

“引愁心”比“别秋江”更富有感情色彩,且更新颖。

(意思对即可)
(2)①首联写“岳阳尽”、“川迥”、“洞庭开”,极写渺远辽阔的景色,形象地表明诗人立足之高。

②颈联写诗人在岳阳楼住宿,饮酒,仿佛在天上云间一般,这里用夸张的手法写出岳阳楼高耸入云的状态。

③尾联写诗人醉后的感受。

楼高风急,凉风四起,着笔仍然在写楼高。

(每个要点2分)
4、归嵩山作王维
清川带长薄,车马去闲闲。

流水如有意,暮禽相与还。

荒城临古渡,落日满秋山。

迢递嵩高下,归来且闭关。

(1).诗歌的中间两联运用了哪些表达技巧,试列举其中一种加以分析。

(5分)
(2).本诗的前两联、颈联、尾联,所透露出的情感有着细微的不同,请简要分析。

(6分)参考答案:
1.答案一:此诗颔联运用拟人手法。

(1分)把“流水”和“暮禽”都拟人化了,仿佛它们也富有人的感情:河川的清水在汩汩流淌,傍晚的鸟儿飞回林木茂盛的长薄中去栖息,它们好像在和诗人结伴而归。

(2分)两句表面上是写“水”和“鸟”有情,其实还是写作者自己有情:一是体现诗人归山开始时悠然自得的心情,二是寓有作者的寄托。

流露出自己退隐的原因是对现实政治的失望厌倦。

(2分)
答案二:此诗颈联运用寓情于景的手法。

(1分)两句十个字,写了四种景物:荒城、古渡、落日、秋山,构成了一幅具有季节、时间、地点特征而又色彩鲜明的图画:荒凉的城池临靠着古老的渡口,落日的余晖洒满了萧飒的秋山。

(2分)这是傍晚野外的秋景图,是诗人在归隐途中所看到的充满黯淡凄凉色彩的景物,对此加以渲染,正反映了诗人感情上的波折变化,衬托出作者越接近归隐地就越发感到凄清的心境。

(2分)
2.①前两联写出发时看到的景色,反映出诗人安详闲适的心境。

②颈联以荒城、古渡、落日、秋山等意象,描绘了一幅黯淡凄凉的傍晚野外秋景图,衬托出作者接近归隐地时的凄清心境。

③尾联,作者写自己要闭门谢客、静心独处、不问世事,情绪又趋向平和。

(分三点,每点情感1分,分析1分。


5、杂诗十二首(其二)陶渊明
白日沦西河,素月出东岭。

遥遥万里晖,荡荡空中景。

风来入房户,夜中枕席冷。

气变悟时易,不眠知夕永。

欲言无予和,挥杯劝孤影。

日月掷人去,有志不获骋。

念此怀悲凄,终晓不能静。

(1).“风来入房户,夜中枕席冷”中哪个字最能表现诗人的心情?请简要分析。

(5分)(2).请简析诗人的情感特征。

(6分)
答案1.【意思对即可】“冷”字最能表现诗人的心情。

(1分)“冷”字表面上写的是半夜时分睡觉的枕席让人觉得寒冷冰凉(2分),实际上是写诗人心境的寒冷(2分)。

2.【意思对即可】(1)慨叹时光易逝。

“气变悟时易”,“日月掷人去”,时节变换,时光飞逝,令作者感伤。

(2分)(2)悲叹有志难酬。

“有志不获骋”,空怀壮志。

(2分)感伤世无知音。

“欲言无予和,挥杯劝孤影”,体现了作者的孤独与凄凉。

(2分)
6、长相思
纳兰性德
山一程,水一程,身向榆关那畔行,夜深千帐灯。

风一更,雪一更,聒碎乡心梦不成,故园无此声。

【试题】
(1)词中的一“程”一“更”用得很妙,请结合全词简要分析。

(2)这首词风格婉约,请从思想感情与语言特点两个方面对此作简要分析。

答案(1)“一程”写出了路途的艰难遥远。

“一更”写出了风雪交加,环境的恶劣。

作者巧用数量叠词,含蓄地表达了孤寂凄凉的思乡之情和对从军(扈从)生活的厌恶。

(2)从思想感情方面说,本词描写了夜深人静,风雪交加,远在塞外宿营的词人思念远方的亲人,辗转反侧,卧不成眠,感情细腻,主要是抒发词人小我之情。

(2分)从语言风格来说,本词音律谐婉,自然清新,有着柔婉之美,如“山一程,水一程”“风一更,雪一更”。

(2分)。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