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口学复习笔记
大一人口学知识点
大一人口学知识点人口学是研究人口与社会发展之间相互关系的学科。
作为一门综合性的学科,它涉及到人口数量、构成、分布、迁移和动态变化等多个方面。
本文将介绍大一人口学的一些重要知识点,帮助读者了解人口学的基本概念和理论。
一、人口与社会人口是指生活在一定地域范围内的人的总数。
人口数量的多少、结构的多样性以及人口的分布等都与社会发展紧密相关。
人口学通过研究人口的特征和变化,揭示了人口与社会之间的相互影响关系。
二、人口数量人口数量是人口学的核心关注点之一。
人口数量的研究包括人口总量、人口增长速度和人口增长率等指标。
人口总量是指某一地区内的总人口数量,通常以普查和抽样调查的方法进行统计。
人口增长速度和人口增长率则是衡量人口增长速度的指标,其中人口增长率是指在一定时期内,人口数量增长的百分比。
三、人口结构人口结构是指人口按照不同属性进行分类的方式,常见的人口结构包括年龄结构、性别结构和职业结构等。
年龄结构是指人口按照年龄段进行划分,能够反映一个地区或国家的人口年龄分布情况。
性别结构则是指人口按照男女性别进行分类,用于描述男女性别比例的差异。
职业结构则是指按照人们从事的不同职业类别将人口进行划分,用于研究不同职业的比例和分布。
四、人口迁移人口迁移是指人口从一个地区迁移到另一个地区的过程。
人口迁移通常包括城市化、农民工迁徙以及国际移民等。
城市化是指人口从农村地区流向城市地区的过程,是现代社会中普遍存在的人口迁移现象。
农民工迁徙是指农村劳动力向城市地区流动,寻求更好的就业和生活条件。
国际移民则是指人口从一个国家迁移到另一个国家,涉及到不同国家之间的人口流动和跨国边界的移民政策等。
五、人口政策人口政策是针对人口发展状况制定的政策措施,旨在引导和管理人口变化。
人口政策通常包括计划生育政策、老龄化政策和移民政策等。
计划生育政策是指政府通过实施控制生育政策,以调节人口数量和结构。
老龄化政策则是针对人口老龄化问题制定的政策措施,旨在解决人口老龄化对社会经济发展的影响。
初中人口学知识点梳理
初中人口学知识点梳理人口学是一门研究人口数量、结构和分布等特征及其变动规律的学科,它是社会科学中关于人口问题的重要分支。
在初中阶段,学生可以接触到一些基础的人口学知识,了解人口变动对社会经济发展的影响。
接下来,我们将梳理一些初中人口学的知识点。
1. 人口数量和分布:人口数量指的是某一地区或全球范围内的人口总数。
初中阶段,重点了解如何计算人口数量以及人口数量的变动趋势。
例如,人口普查是一种统计人口数量和组成的重要方法。
人口分布指的是人口在地理空间上的分布规律。
初中阶段,重点了解人口在国内、国际、城市和农村等不同空间单位内的分布特征和差异。
2. 人口增长与减少:人口增长可以通过自然增长和人口流动两个方面来分析。
自然增长是指人口由于出生率高于死亡率而产生的增长。
人口流动是指人口因迁移、人口互换等因素而发生的流动。
人口减少主要通过死亡率高于出生率和人口流出等因素。
在初中阶段,学生需要理解人口增长和减少的原因及其对社会和经济发展的影响。
3. 人口结构:人口结构指的是人口按年龄、性别、职业等因素进行分类和统计的方法。
其中年龄结构是人口结构中最重要的一种。
初中阶段,需要学习如何绘制年龄结构金字塔,并理解年龄结构对社会发展的影响。
性别比例也是人口结构中的重要指标,在初中阶段,学生需要了解男女比例的变化规律以及男女比例的影响。
4. 人口问题:人口问题包括人口过多、老龄化、人口红利等。
初中阶段,学生需要了解人口过多和老龄化对社会经济发展的影响,并理解人口红利的概念及其对经济发展的积极作用。
5. 人口控制政策:人口控制政策是指通过政府手段来调整和控制人口数量和结构的政策。
初中阶段,学生需要了解我国的计划生育政策以及其他国家的人口控制政策,并理解不同的人口控制政策对社会和经济发展的影响。
总结起来,初中人口学的知识点主要包括人口数量和分布、人口增长与减少、人口结构、人口问题和人口控制政策。
通过学习这些知识,学生可以更好地理解人口在社会经济发展中的重要性以及人口变动对社会的影响。
人口学总复习资料.doc
一、人口学关键概念1、人口学人口学是研究人口各种变量的现象和过程,研究人口诸变量之间的相互关系及其发展变化规律,研究人口变量与社会经济、生态环境等变量之间的相互关系的一门科学。
人口学是研究人口各种变量的现象和过程,研究人口诸变量之间的相互关系及其发展变化规律,研究人口变量与社会经济、生态环境等变量之间的相互关系的一门科学。
狭义人口学人口自身发展过程及其规律性,具体地说,是对生育、死亡、迁移等人口生产和再生产过程中的数量、结构和变化进行科学研究。
人口自身发展过程及其规律性,具体地说,是对生育、死亡、迁移等人口生产和再生产过程中的数量、结构和变化进行科学研究。
广义人口学研究人口发展过程与社会、经济、资源、环境发展过程之间的相互联系、影响及客观规律。
研究人口发展过程与社会、经济、资源、环境发展过程之间的相互关系、影响及客观规律。
2、人口规模人口规模是指人口数量所涵盖的范围和所体现的数量与格局。
人口规模是指人口数量所涵盖的范围和所体现的数量与格局。
3.、人口素质人口素质是人口的身体素质、文化教育素质和思想道德素质。
人口素质是人口的身体素质、文化教育素质和思想道德素质。
4、人口结构人口结构是人口总体内部各个组成部分的量上的比例关系。
人口结构是人口总体内部各个组成部分的量上的比例关系。
5、人口变动人口作为总体而言,总是同一定的时间、地点相连,是一定社会发展中的历史的人口。
这种历史的人口,因受到经济、科技、社会发展不同条件的影响而发生变动。
主要包括三种形式:人口作为总体而言,总是同一定的时间、地点相连,是一定社会发展中的历史的人口。
这种历史的人口,因受到经济、科技、社会发展不同条件的影响而发生变动。
主要包括三种形式:(1)人口的自然变动是指由出生、死亡引起的人口数量上增减,以及年龄、性别上的变动。
是指由出生、死亡引起的人口数量上增减,以及年龄、性别上的变动。
(2)人口的迁移变动:指人口在地域空间上的移动,包括永久性和暂时以变更居住地为标志的移动。
人口社会学复习资料
⼈⼝社会学复习资料⼈⼝社会学复习资料题型:名词解释5X5=25;简述4X10=40;论述1X15=15;材料分析1X20=201、⼈⼝:⼀般⽤来表⽰具体的规模,指的是⽣活在⼀定⽣活⽣产⽅式下,在⼀定时间、⼀定地域内,由⼀定⽣活(社会)关系联系起来的,有⼀定数量和质量的有⽣命的个⼈所组成的不断运动的⽣活群体。
⼈⼝的双重属性(1)⼈⼝的⽣物属性,也称⼈⼝的⾃然属性,是⼈类个体的出⽣、成长、繁殖、衰⽼和死亡的⽣命历程受⽣物规律的⽀配。
⼈⼝的⽣物属性是⼈类社会存在的⾃然基础,表现为⼈⼝的数量、质量、性别结构、年龄结构、⼈⼝再⽣产周期和⽣命周期等。
(2)⼈⼝的社会属性。
⼈类进化过程中,⼈⼝数量、质量、⼈均寿命等⽣物属性受社会影响发⽣巨变,即⼈⼝具有社会属性。
⼈⼝的社会属性表现在:各个⼈⼝过程、⼈⼝结构和各种⼈⼝变迁都是①在⼀定的社会⽣产⽅式下进⾏的,物质⽣产资料的发展⽔平决定着⼈⼝的⽣存和发展。
②在⼀定的社会⽂化中进⾏的,社会成员的⽣活⽅式,包括语⾔、习俗、信仰等影响⼈⼝的⽣物属性。
③在⼀定的政治制度下进⾏的。
表现为社会的政治⼒量——维持社会秩序和社会稳定性的规范和控制⼒量影响和制约⼈⼝的⽣物属性。
2、⼈:是⼀个元概念,包括对个⼈和总体的理解,指的是能够制造⼯具并使⽤⼯具进⾏劳动⽣产物质财富的⾼等动物;3、⼈⼝学:是研究⼈⼝发展,⼈⼝与社会、经济、⽣态环境等相互关系的规律性和数量关系及其应⽤的科学总称。
4、⼈⼝社会学:是社会学的⼀个分⽀学科。
⼈⼝社会学是对社会上的⼈⼝事件进⾏社会学分析的⼀门学科,它通过对纷繁的⼈⼝现象和⼈⼝问题的社会学分析来认识和理解⼈类⾏为和社会。
5、⽣育⼒:是有关⼈类再⽣产的能⼒,指妇⼥⽣殖能⼒和潜能。
是⼀个⽣物学概念。
6、⽣育率:是指不同时期、不同地区妇⼥或育龄妇⼥实际⽣育⽔平或⽣育⼦⼥数量。
是指⼈类现实的⽣育⽔平。
7、A、粗出⽣率是指某地某年平均每千⼈⼝中的出⽣⼈数。
CBRB、⼀般⽣育率(GFR) 亦称总⽣育率,是指⼀年内每1000名育龄妇⼥(15-49岁)⽣育的孩⼦数。
八年级地理人口笔记
八年级地理人口笔记一、人口变化与分布1. 人口变化的原因人口的变化是由人口的自然增长和迁移引起的。
自然增长是指出生率减少和死亡率增加导致人口增长缓慢或负增长。
迁移是指人口从一个地区迁移到另一个地区,包括城市化和农村向城市的人口流动。
2. 人口分布的影响因素人口分布受到自然、经济、社会和政治等因素的影响。
自然因素包括气候、地形和土地利用等,经济因素包括资源分布、产业结构和交通条件等,社会因素包括教育、保健和文化等,政治因素包括政策、法律和治理等。
3. 人口分布的特点•人口稀疏:人口稀疏主要集中在高寒、干旱和山地地区,如西藏、新疆和青藏高原。
•人口密集:人口密集主要集中在沿海地区和沿江沿河的平原,如东部沿海地区和长江流域。
•区域差异:不同地区的人口分布差异较大,东部人口较多,西部人口较少。
1. 总人口总人口是指某一地区的全部人口数量,通常以人口普查数据为基础进行统计。
2. 人口密度人口密度是指单位面积内的人口数量,常用于比较不同地区的人口分布情况。
3. 出生率和死亡率出生率是指在一定时期内的平均每千人口中的新生儿数量,死亡率是指在一定时期内的平均每千人口中的死亡人数。
4. 平均预期寿命平均预期寿命是指在出生时的平均预期寿命,用来反映一个地区的医疗卫生条件和人口健康水平。
5. 性别比例性别比例是指男性人口与女性人口的比例,常用于分析一个地区的男女比例是否失衡。
1. 人口增长过快人口增长过快可能导致资源紧缺、环境恶化以及社会问题增加,需要采取措施控制人口增长。
2. 人口老龄化人口老龄化是指老年人口比例增加,会对社会养老保险、医疗服务和经济发展等方面带来挑战。
3. 城市化与农村人口流失城市化过程中,农村人口向城市流动加剧,会导致城市面临资源、环境和公共服务压力。
四、人口政策与管理1. 控制人口增长的政策为了控制人口增长,许多国家都实施了计划生育政策,包括鼓励晚婚晚育、限制生育和提供人口计划生育服务等。
2. 促进人口流动的政策为了促进城市化和平衡区域发展,政府会实施人口流动政策,包括放宽城市落户限制、提供农民工就业机会等。
人口学复习重点
人口学复习重点人口学复习我国人口的特点一、人口基数大二、人口转变快三、育龄人口和劳动年龄人口数多、比重高四、人口素质低五、人口分布不均匀六、各地区人口状况差别大英国资产阶级经济学家马尔萨斯(1766—1834年)于1798年发表了他的著作《人口论》(《人口原理》)。
马尔萨斯的“两个级数”和“两种抑制”的人口理论,后来被称为马尔萨斯主义。
马尔萨斯及其《人口原理》对以后的人口理论研究乃至进化论思想的发展,都产生了强烈的影响。
人口普查:人口普查是一个国家(或地区)按照统一的方法,统一的项目、统一的表格、统一的时间对全国(或地区)人口普遍地、逐人进行的一项调查,是对人口数量、特征、结构等数据进行收集、汇总、评估、分析、发布的全过程。
人口普查是一项宏大的系统工程,是和平时期最大的社会动员。
人口学研究方法的理论基础一、从实际出发探寻人口规律从客观存在着的人口事实和人口周围环境的实际出发,详细地占有材料,探寻其固有的规律性。
二、运用矛盾分析方法从人口本身各种因素、人口周围各种事物的相互联系和内在矛盾中揭示人口的本质和运动。
事物发展的根本原因:在于事物内部的矛盾性。
三、历史唯物主义的方法研究人口科学,必须运用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联系历史上更替出现的各个社会形态以及不同的历史条件,分别研究不同社会制度的人口规律,研究人口发展的历史过程。
马克思主义正是把人口放到各个具体的社会生产方式下去研究,才揭示了不同社会制度下的人口规律,为人口变动作出科学的解释。
人口统计的基本指标:1、出生率;2、死亡率;自然增长率;3、一般生育率(总生育率);4、总和生育率人口再生产的分类(1)、家庭人口再生产。
指以家庭为单位的人口世代更替和不断延续的过程。
一个家庭成员数量由于新生命的诞生而增加,由于原人口的死亡而减少,以此形成家庭人口再生产过程。
(2)、社会人口再生产。
指社会总人口不断更新,世代不断更替,人类自身不断延续和发展的过程。
社会总人口是由不同年代出生的、不同年龄性别的、有生命的个人所组成的,随着时间的推移,人口自然变动必然带来总人口的增加或减少,其世代不断更替,规模与结构都不断变动,这样就形成了社会人口再生产的过程。
人口笔记总结
人口笔记总结介绍人口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的居民总数。
人口的数量和结构直接影响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国家的政策制定。
了解和研究人口情况对于社会和经济规划非常重要。
本文将总结人口相关的重要概念、指标和研究方法。
人口概念和指标人口概念•总人口: 一个地区的全部居民数量。
•常住人口: 一个地区的实际居住人口数量。
•流动人口: 指那些在某一个时间段内改变了居住地的人口。
•出生人口: 一个地区在一段时间内出生的人口数量。
•死亡人口: 一个地区在一段时间内死亡的人口数量。
人口指标•人口增长率: 表示人口数量在特定时期内的变化速度。
计算公式为(出生人口 - 死亡人口) / 原始人口 × 100%。
•总和生育率: 平均每位妇女一生中生育的孩子数量。
这是衡量一个地区生育水平的重要指标。
•平均预期寿命: 指在出生时,一个人在特定时间段内平均能够活多少岁。
•人口密度: 表示单位面积内的人口数量。
计算公式为总人口 / 面积。
人口变化影响因素人口的变化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
以下是一些常见的因素:出生率•年龄结构: 不同年龄段的人口数量对出生率有影响。
年龄结构的变化会影响到婚姻和生育行为。
•教育程度: 教育水平的提高通常与更低的生育率相关。
•政府政策: 政府的计划生育政策会对生育率产生影响。
死亡率•卫生水平: 卫生条件的改善和医疗技术的进步可以降低死亡率。
•疾病流行: 某种病毒或细菌的传播可能导致大量人口死亡。
迁移•内部迁移: 人口从农村地区向城市地区的迁移增加了城市人口。
•国际迁移: 由于工作、学习或家庭团聚等原因而跨国迁移的人口数量也在增加。
经济因素•就业机会: 经济的发展和就业机会会影响人口的流动性和迁移。
•收入水平: 收入水平的提高与生育率的下降有一定的相关性。
人口研究方法人口普查定期进行的人口普查是了解人口情况的重要途径。
通过人口普查,可以获得人口的基本统计数据,如年龄、性别、婚姻状况等。
人口样本调查人口样本调查通过随机采样的方式,对一部分人口进行调查,以获取人口的详细信息,如教育程度、收入水平、就业状况等。
佟新人口社会学第4版复习笔记知识点框架汇总
第一编绪论第一章人口社会学简介一、人口社会学的研究对象和研究意义人口是指生活在特定社会制度、特定地域,具有一定数量和质量的人的总称,是一个社会各种文化、经济和政治活动的基础。
一方面,人口自身有其变化规律,对其研究形成了人口学和人口统计学等科学;另一方面,人口与社会、文化、经济和政治等诸因素相互影响和作用,研究这些相对稳定的互动关系形成了人口社会学。
人口社会学的研究对象是用社会学的理论和方法认识和分析人口结构、人口过程和人口变迁,以及它们与各种社会力量——文化、经济和政治要素之间的互动关系。
1.人口社会学的研究对象人口现象的社会性质表现为人口具有双重属性,既具有生物属性也具有社会属性,人口的社会属性是人类区别于其他动物的本质特征。
(1)人口的双重属性①人口的生物属性人口的生物属性也称为人口的自然属性,是人类个体的出生、成长、繁殖、衰老和死亡的生命历程,受生物规律的支配。
人口的生物属性是人类社会存在的自然基础,表现为人口的数量、质量、性别结构、年龄结构、人口再生产周期和生命周期等。
②人口的社会属性人类进化的历史表明,自人类产生以来,构成人口生物属性的各种生物学因素没有本质的变化;而人口的数量和质量、人口的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水平、人口的平均寿命等发生了巨变,这种变化说明了人口具有鲜明的社会属性。
表现为三个方面:a.人口过程、人口结构和各种人口变迁都是在一定的社会生产方式下进行的。
物质生产资料的发展水平(经济水平)决定着人口的生存和发展,有关商品和服务的生产和分配的制度影响,和制约人口的生物属性。
b.人口过程、人口结构和各种人口变迁都是在一定的社会文化中进行的。
社会成员的生活方式,包括语言、习俗、知识、信仰和全部的人文环境影响人口的生物属性。
c.人口过程、人口结构和各种人口变迁都是在一定的政治制度下进行的。
维持社会秩序和社会稳定的规范和控制力量影响和制约人口的生物属性。
③人口的生物属性与社会属性的关系人是社会行动者,他的生存和发展依赖于社会、社区、家庭等一系列的社会组织、社会文化和他人,这表明人类的生物属性深受社会属性的影响和制约。
人口学复习提纲
1. 述评马尔萨斯的人口论马尔萨斯,马尔萨斯,英国庸俗的政治经济学家,英国庸俗的政治经济学家,英国庸俗的政治经济学家,但以人口学家而知名。
但以人口学家而知名。
但以人口学家而知名。
马尔萨斯人口马尔萨斯人口原理是以议论人具有食欲和性欲这两个“本性” 开始的。
其主要内容可以用“两个前提、三个定理”来概括。
“两个前提、三个定理”来概括。
两个前提:两个前提:一,一, 食物是人类生存所必需的;食物是人类生存所必需的;二,二, 两性间的情欲是必然的,而且几乎会保持现状。
从这两个“人类本性的固定法则” 出发,可以得出一个最基本的经济比例:食物或生活资料的增长与人口的增殖之间的关系。
马尔萨斯说, 人口的增殖比生活资料增长的要快,人口是按几何级数增长的,而生活资料则只按算术级数增长。
但是,马尔萨斯并不认为这两个级数就是人口规律的反映,他提出,保持两个级数平衡的唯一出路就是抑制人口的增长。
他把所谓支配人类命运的永恒的人口自然法则,口自然法则, 归纳成以下三个定理。
归纳成以下三个定理。
三个定理:第一点是人口的制约原理,第一点是人口的制约原理, 说明人口与生活资料之间必然存在某种正常的比例,种正常的比例, 即“人口的增长,即“人口的增长, 必然要受到生活资料的限制”;必然要受到生活资料的限制”;第二点是人口的增殖原理,第二点是人口的增殖原理, 即“生活资料增加,即“生活资料增加, 人口也常随着增加”;人口也常随着增加”; 第三点是马尔萨斯人口原理的核心,第三点是马尔萨斯人口原理的核心, 称之为人口的均衡原理, 即“占优势的人口繁殖力为贫困和罪恶所抑制,因而使现实的人口得以与生活资料保持平衡”。
衡”。
马尔萨斯认为,马尔萨斯认为, 动植物的生长繁衍因为空间和滋养物的缺乏会受到抑制, 人类的生长繁衍则会因为食物的缺乏而受到抑制。
但是人类的抑制分为预防抑制和积极抑制两种。
起决定性作用的只要是积极抑制,灾难会缩短生命, 恢复被破坏的平衡。
人口学期末复习资料中文整理
Session 2: Population reproduction 人口再生产一、人口过程统计分析(一)、人口生育统计1、人口学的的基本分析方法1)同批人分析(cohort analysis,队列分析)同批人(队列),Cohort,在某一时期经历了相同起始(人口)事件的一群人。
出生、结婚、迁入、迁出等。
年龄相同的队列如出生队列,年龄不同的如结婚队列、入学队列等。
同批人(队列)分析:对某同批人陆续经历的人口事件进行数量上的观察、描述和分析。
例如,观察和描述同年出生的一批妇女进入育龄期以后,在各年龄结婚和生育的状况。
同批人分析的局限:1)资料不易获得,需要几十年甚至百年跟踪记录观察。
2)所得结果不能反映某一特定时期的情况。
2)同期人分析(period analysis,时期分析)同期人分析:对某一时期的人口状态或人口变动进行数量资料观察和分析,实际上是对某一时期内观察到的多个队列进行分析。
例如,某一年的出生率、死亡率等。
同期人所观察和分析的是某一时期某一区域的人口,而这个人口是不同队列构成。
与同批人分析相比,同期人分析具有:1)资料易于获得。
2)能够说明某一时期、某一时刻的人口现象,具有现实意义。
3)便于不同时期、不同区域的比较。
但不易揭示人口现象的一些本质内在联系。
同批人与同期人分析是人口学两种不同重要的分析方法。
互相弥补。
3)假定同批人分析(Hypothetical cohort,Fictitious cohort)把某一时期的分年龄指标或其它标志区分的指标设想为实际上并不存在的某个同批人口在其不同时期的相应指标,这个设想的同批人即为假定同批人。
如果是一个假定的出生同批人,就称假定一代人(fictitious generation)。
而对应的分析就是假定同批人分析方法。
同批人(队列)分析也应用于在社会科学的其它领域,但是最广泛的应用在人口学,特别是生育和死亡的研究上。
2、生育的概念出生是人口的一个基本要素,出生是指具有生命征兆的脱离母体的胎儿。
人口学复习提纲
人口学复习资料1、 人口:生活在特定社会制度、特定地域,具有一定数量和质量的人的总称,是一个社会各种文化、经济和政治活动的基础。
2、 人口社会学:用社会学的理论和方法认识和分析人口结构、人口过程和人口变迁,以及他们与各种社会力量——文化、经济和政治要素之间的互动关系。
3、 人口的生物属性:人类社会存在的自然基础,表现为人口的数量、质量、性别结构、年龄结构、人口再生产周期和生命周期等。
4、 人口的社会属性:社会生产方式,社会文化,政治制度。
5、 人口过程:人口的生育过程、死亡过程和迁移过程的总称。
6、 人口结构:一个国家或地区的总人口中,各种自然的和社会的人口特征的分布状况,包括人口的自然结构、空间结构和社会结构。
7、 人口变迁:是人口过程和人口结构在时间向度上的变化,它即是社会变迁的一部分,塑造着社会变迁,又深刻的受到社会变迁的影响,包括结构性变迁和突发性变迁。
8、 人口社会学的研究过程:第一,提出人口社会学的问题;第二,收集资料;第三,提出研究假设,建立理论模型,进行社会学的分析9、 马尔萨斯的《人口原理》(1)时代背景:英国工业革命、法国资产阶级革命、美国殖民地独立运动(2)构建人口理论的两个前提食物(食物为人类所必需)性欲(两性间的情欲是必然的)(3)减少人口的两种途径积极性抑制(增加人口死亡率减少现存人口,手段包括战争,瘟疫饥荒和各种疾病)预防性抑制(限制出生人数而控制人口增长,手段包括晚婚,避孕,流产,杀婴等)(4)人口理论的两个级数:人口的增值力级数、土地的生产力级数(详情在教材P4)(5)人口波动理论:详情在教材P4-P5(6)其理论不成立:他把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下造成的劳动群众的贫困和失业说成是适用于人类社会各个历史时期的基于人性的普遍的人口规律发生作用的结果。
反过来用这个所谓的人口规律,来证明资本主义私有财产制度是永恒的的人口规律发生作用而形成的最好的制度,认为只有这种制度才能是人口增加收到自然的限制,才能是人口和生活资料保持平衡。
人口学省考研复习资料整理
人口学省考研复习资料整理人口学作为社会科学的一个重要学科,研究的是人口现象和人口变动规律。
对于正在准备省考研究生入学考试的考生来说,人口学是一个重要的考试科目之一。
为了帮助考生理清人口学的重要知识点和复习方法,本文将对人口学复习资料进行整理和归纳。
一、人口学概述1. 什么是人口学?人口学是研究人类数量、组成与分布及其变动规律的科学。
2. 人口学的研究对象和方法人口学的研究对象是人口,通过采用统计学和数学等方法对人口相关数据进行分析和研究。
二、人口学的基本概念和指标1. 人口数量人口数量是指一个地区或一个国家的人口总数,通常用普查或抽样调查的方式进行统计。
2. 人口增长率人口增长率是指一定时期内人口数量的增长速度,通常用每年的百分比来表示。
三、人口变动1. 自然增长与人口净增长自然增长是指人口数量的增长是通过出生率减去死亡率得出的结果;人口净增长则还需要考虑到迁移率的影响。
2. 人口结构与人口分布人口结构是指人口按照年龄、性别、职业等分类的统计数据,而人口分布则是指人口在空间上的不均衡分布情况。
四、人口变动的影响因素1. 生育率与死亡率生育率是指一定时期内女性的生育行为,死亡率是指在同一时间段内人口的死亡情况。
2. 迁移与城市化迁移和城市化是人口变动的主要因素之一,对于区域内的人口流动和城市与农村之间的人口差异有重要影响。
3. 教育与经济发展教育和经济发展水平对人口变动也有一定的影响,高等教育和经济发展水平提高可以促使人口红利的实现。
五、人口政策与人口发展1. 计划生育政策计划生育政策是国家为控制人口数量而采取的一系列措施和政策,它的实施对人口数量和结构产生了重要影响。
2. 人口老龄化与社会养老保障人口老龄化是指65岁以上的老年人口比例逐渐增加的现象,为了解决养老问题,社会养老保障制度也随之发展。
3. 民族与人口问题民族与人口问题是指各个民族之间的人口分布、人口数量以及不同民族之间的关系等问题。
六、人口学研究的方法和技巧1. 数据分析和统计方法人口学研究需要运用统计学和数学等方法对人口相关数据进行分析和研究,因此数据分析和统计方法是必备的技能之一。
第一单元人口笔记最新
展
力空间分布 不均的状况
迁出变迁入地 迁入变迁出地
区
区
北美、大洋 亚洲非洲 洲)
西欧
拉丁美洲
3.(2)我国人口迁移
古代:农业经济,战争和自然灾害
新中国成 立到1986 年与20世 纪80年代 中期以来 相比,我 国人口迁 移的主要 流向有什 么变化?
1949年---1986年
20世纪80年代以来
特点 方向
二战后国际人口迁移的特点
C C
B A
二战前
C
A.外籍工人(营务输出)为其主要形式
B.
国际难民数量增加
C. 发展中国家优秀人才迁移到发达国家
D.
人口迁移流向发生了一些变化
3.(1)国际人口的迁移 时期 迁移方向及
特点
原因 意义
19世纪 旧大陆(亚非拉)
以前
新大陆(入:美洲 大洋洲)
以集团性、 大批的移民 为主
新大陆 发现, 新航路 开辟
开发了新大 陆,传播了 工业文明, 改变了人种 的空间分布
二战 以后
发展国 发达国 (入:西欧北美大 洋洲),短期打工 (入:西亚北非)
思考:二战前后人口迁移比较
始终是迁入地 始终是迁出地
区
区
发展中国家 流向发达国 家;定居移 民减少,短 期流动的人 口增多
经济发 调整了劳动
下降
速度降低、 保障体系
第一节人口的变化 知识结构
第二节人口空间的变化 (笔记)
1.人口数量的变化 人口自然增减+人口迁移
2.)。
人们在工作地与居住地之间的通勤往返、外出购物、旅 游、出差、游牧民的迁徙、季节工季节性流动、拥有两 处或两处以上居住地的人在不同住所间的流动等都不属 于人口迁移
人口学期末复习资料
人口学期末复习资料第一章人口学的研究对象与基本范畴一、人口学概念含义:是研究人口发展,人口与经济、生态环境等相互关系的规律性和数量关系及其应用的科学总称。
分类:人口学可分为狭义人口学和广义人口学。
1、狭义人口学:即人口统计学。
研究对象:人口本身的发展变化规律研究内容:数量,构成,发展2、广义人口学:包括人口社会学、人口经济学、人口生态学等,是跨学科的研究领域。
研究对象:人口发展过程与社会,经济等发展过程的关系与规律二、人口学的研究对象在一定社会、经济、资源和环境条件下人口发展过程及其规律性。
主要包括:A、人口自身发展过程及其规律性;B、人口和社会、经济、资源和环境诸现象的内在联系;C、人口在一定社会经济发展过程中发挥作用的规律性。
三、人口变动含义:人口状况随着时间和所处社会经济条件变化而不断变化的过程。
分类:1、人口自然变动含义:人口出生和死亡所引起的人口数量的增减和人口年龄、性别构成变化的过程。
内容:人口自然变动受生理因素所制约,同时受一定社会的生产方式及其政治、经济、文化、思想意识等因素的影响。
2、人口机械变动含义:人口机械变动也称人口迁移,是人口在空间上的一切移动,包括改变定居地点的永久性移动和暂时性的移动。
内容:引起人口机械变动的因素是社会的、经济的、政治的原因。
人口机械变动,使人口的地区分布可能发生变化。
3、人口社会变动含义:人口在一定社会里从一个社会集团转到另一个社会集团的变动。
内容:人口社会变动改变了人口的社会构成。
四、人口增长,人口发展和人口转变1、人口增长含义:人口数量的变动以及由此反映的人口成长过程。
内容:在封闭人口中,人口增长主要指人口自然增长。
在开放人口中,人口增长包括人口自然增长和人口迁移增长。
2、人口发展含义:人口发展指作为社会生活主体的人口,随着社会生产方式的进步,社会经济条件的变化,发生数量增长变化,以及质量,构成和各种外部关系不断由低级向高级运动的过程。
3、人口转变含义:人口转变是指人口出生率和死亡率的相对演变过程。
人口学知识点整理
人口学知识点整理
人口统计学是一门研究人口变动的学科,它通过数据分析来了解人口数量和结构的变化、成因和影响等方面的规律。
以下是人口学的几个重要知识点:
- 人口数量和成长率:人口数量是指某个地域或群体中人的总数,而人口成长率则是指某段时间内人口数增加的百分比。
人口数量和成长率是人口学研究的基本指标。
- 人口结构:人口结构是指群体或地域中相对数量和比例的年龄、性别、教育程度、职业等方面的分布。
人口结构对社会经济发展、国家安全等方方面面都有影响。
- 人口流动:人口流动是指人在不同地域或群体中的迁移。
人口流动和迁移会导致人口结构的变化,影响社会经济发展。
- 生育和死亡:人口学研究中对于生育和死亡的分析很重要,因为这两个方面会对人口变动产生巨大的影响。
人口出生率和死亡率是人口学中的重要指标。
- 城市化: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速,人口流动和城市化程度在人口学中也成为了非常重要的研究方向。
城市与农村之间的人口流动、城市内部不同居住区域之间人口的分布等都成为了重要的研究课题。
以上是人口学的一些重要知识点,这些知识点对于政策制定、社会经济发展等都有着重要的影响。
人口学总复习资料
一、人口学关键概念1、人口学人口学是研究人口各种变量的现象和过程,研究人口诸变量之间的相互关系及其发展变化规律,研究人口变量与社会经济、生态环境等变量之间的相互关系的一门科学。
人口学是研究人口各种变量的现象和过程,研究人口诸变量之间的相互关系及其发展变化规律,研究人口变量与社会经济、生态环境等变量之间的相互关系的一门科学。
狭义人口学人口自身发展过程及其规律性,具体地说,是对生育、死亡、迁移等人口生产和再生产过程中的数量、结构和变化进行科学研究。
人口自身发展过程及其规律性,具体地说,是对生育、死亡、迁移等人口生产和再生产过程中的数量、结构和变化进行科学研究。
广义人口学研究人口发展过程与社会、经济、资源、环境发展过程之间的相互联系、影响及客观规律。
研究人口发展过程与社会、经济、资源、环境发展过程之间的相互关系、影响及客观规律。
2、人口规模人口规模是指人口数量所涵盖的范围和所体现的数量与格局。
人口规模是指人口数量所涵盖的范围和所体现的数量与格局。
3.、人口素质人口素质是人口的身体素质、文化教育素质和思想道德素质。
人口素质是人口的身体素质、文化教育素质和思想道德素质。
4、人口结构人口结构是人口总体内部各个组成部分的量上的比例关系。
人口结构是人口总体内部各个组成部分的量上的比例关系。
5、人口变动人口作为总体而言,总是同一定的时间、地点相连,是一定社会发展中的历史的人口。
这种历史的人口,因受到经济、科技、社会发展不同条件的影响而发生变动。
主要包括三种形式:人口作为总体而言,总是同一定的时间、地点相连,是一定社会发展中的历史的人口。
这种历史的人口,因受到经济、科技、社会发展不同条件的影响而发生变动。
主要包括三种形式:(1)人口的自然变动是指由出生、死亡引起的人口数量上增减,以及年龄、性别上的变动。
是指由出生、死亡引起的人口数量上增减,以及年龄、性别上的变动。
(2)人口的迁移变动:指人口在地域空间上的移动,包括永久性和暂时以变更居住地为标志的移动。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出生性别比:100名出生女婴对应的出生男婴(一年)分年龄(组)的性别比:该年龄组的男性与女性人口数之比。
5.性别比的特征及性别比失衡1.性别比的特征出生性别比基本稳定青壮年性别比基本平衡老年性别比降到100以下,说明老年女性偏多2.性别比失衡是指出生性别比失衡,不在人为干预下,一般在103-107之间。
偏离这个数值,就是失衡。
5.中国性别比失衡的原因和对策1.现状1982年以后,性别比开始失衡。
2.原因1.性别选择技术滥用2.男孩偏好,传统观念3.社会经济落后,“男性优势”明显4.政策法律不完善3.对策1.新型生育文化,提高妇女地位2.加快发展,拓展女性发展空间3.建立健全社会保障机制,构建新的养老模式4.加强对卫生医疗机构监督,加大执法力度第六讲人口年龄结构1.人口年龄结构及其表示方法1.人口年龄结构是指一定时点一定地区各年龄组人口在全体人口中的比重,百分比表示。
2.表示方法- 列表表示(x岁就是组距)1岁年龄组5岁年龄组特殊年龄组(0-14(少年儿童)、15-64(劳动人口)、65及以上(老年人口)) - 人口年龄金字塔1.年轻型2.成年型3.老年型2.人口年龄结构类型的划分1.反映人口年龄结构特征的指标- 老年系数又称老年人口比重,是指老年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
(60或65岁)- 少年儿童系数又称少年儿童人口比重,是指少年儿童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
(0-14岁)- 老少比- 年龄中位数年龄排序后的中位数。
(越大,高年龄人口比重越大)- 抚养比又称抚养系数。
是非劳动年龄人口与劳动年龄人口之比,反映劳动力人均负担的非劳动人口的数量。
- 老年人抚养比老年人口与劳动年龄人口之比- 少年儿童抚养比少年儿童人口与劳动年龄人口之比2.人口年龄结构类型的划分- 划分的标准数值- 不同结构特征1.年轻型(与老年型相反)青少年比例大,老年人小。
处于生育年龄人口多,人口增长势头旺盛。
故又称增长型人口。
2.老年型青少年比例小,老年人大。
处于生育年龄人口少,是一种减少状态人口。
故又称减少型人口。
3.成年型处于年轻型和老年型之间的人口类型。
故又称稳定型人口。
3.人口年龄结构类型对人口再生产的影响年轻型国家,未来人口增速高,人口规模扩大。
老年型相反。
3.人口老龄化1.含义人口老龄化是指总人口中年轻人口数减少、年长人口数增加,导致老年人口比例增长的动态过程。
中国在2000年进入老龄化社会2.原因- 生育率下降(最直接原因)- 死亡率下降(下降到一定程度才可以)3.对社会经济发展影响- 劳动力资源短缺,抑制发展- 养老保障支出占GDP增加,经济负担加重- 养老模式改变,养老服务需求增加4.中国老龄化特点、对策- 特点1.发展速度快,老年人口规模大2.与经济发展不同步(未富先老)3.地区城乡差异大4.高龄化趋势明显- 对策1.适当放宽计划生育,使其适度提高2.全面提高人口素质,促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3.推进城镇化健康发展4.促进老年产业发展,满足老年人需求5.完善养老保障制度6.加快养老公共服务体系建设第七讲人口质量及衡量指标1.人口质量的含义也叫人口素质,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在一定社会生产方式下,人口群体所具有的认识与改造世界的条件和能力。
人口素质不是某个人的素质。
人口质量是人口群体的最基本特征之一。
人口质量体现了自然属性与社会属性的统一。
人口质量是随着社会发展不断提高的。
2.人口质量的内容1.人口身体素质人口群体的身体情况。
2.人口科学文化素质人们在生产和社会实践中的经验……3.制约人口质量发展的因素1.经济发展(最根本因素)- 社会生产方式的进步是人口素质提高的根本原因。
- 劳动就业对人口素质的制约- 消费水平也有直接影响2.教育(提高人口素质的重要手段)- 是培养人口文化素质的主要方式- 学校教育对人口素质有重要作用。
4.人口质量的衡量指标1.直接统计指标- 人口身体素质的统计指标1.人口身体发育统计指标2.死亡率统计指标3.人口平均预期寿命指标4.残疾人口在总人口所占比重的指标5.提高人口身体素质的物质条件的指标- 人口科学文化素质的统计指标1.文盲率2.教育统计指标3.人口文化程度指标4.在业人口文化程度指标5.提高人口文化素质所必备物质条件指标2.人口质量的综合指标- 人口生命素质指数(只适用于非常贫困国家)由婴儿死亡率、1岁时平均预期寿命、识字率3个基本指标组成。
(0-100)人口生命素质指数就是三者的算术平均数。
- ASHA指标法由就业率、识字率、平均预期寿命人均GNP增长率、人口出生率、婴儿死亡率组成。
- 人类发展指数联合国提出。
用预期寿命、成人识字率、按购买率计算的实际人均GDP三个指标来评价一个国家的发展水平。
第八讲提高人口质量的途径1.中国人口质量的发展1.医疗卫生不断进步,人口身体素质不断提高2.文化教育事业发展,为提高素质创造了必备条件2.人口文化素质的国际比较1.国民受教育年限较低2.文盲人口数量大3.公众科学文化素养低于发达国家4.劳动力人口文化素质较低5.专业技术人员文化程度低,所占比重低3.提高人口质量的途径1.普及优生优育,提高人口身体素质- 提倡少生优生- 禁止近亲结婚- 婚前检查- 制定优生法规2.发展教育事业,提高人口文化教育水平- 教育部门- 现代化教育3.加强劳动技能培训,提高劳动者素质- 加强义务教育阶段学生的劳动技能培训- 调整大学专业设置,提高动手实践能力- 重视对劳动力的职业技能培训第九讲人口分布1.人口分布及其衡量指标1.含义一定时点人口在地理空间上的存在形式、分布状况,包括总人口以及某些特定人口在各类地区的分布。
- 人口分布有水平分布、垂直分布之分。
(一般都是指水平分布)- 人口分布还按各大洲、各国以及各级行政区来划分- 人口分布具有相对性- 人口分布是在改造自然,发展生产中逐渐形成的2.衡量人口分布的指标- 人口的密度状态指标人口密度是指一定时间单位土地面积上居住的人口数量,用“人数/每平方千米”或“平方千米/每人”来表示。
是反映某一地区范围内人口疏密程度的指标。
1.人口密度指标2.人口资源密度3.农业人口密度是指单位面积上的平均农业人口数。
4.比较人口密度是指单位农用土地上的平均人口数。
5.人口经济密度是指各种自然资源、经济资源与人口的比。
- 人口分布的合理性指标1.人口环境容量2.村庄规模3.城市规模2.制约人口分布的因素1.自然环境条件是影响人口分布的自然基础- 纬度- 地势地形- 气候- 资源2.社会经济条件是决定人口分布的关键(生产力发展状况从根本上决定人口分布)3.政治历史因素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人口分布(更直接,更显著,更快)3.人口分布的特征1.世界人口分布特征- 人口分布具有不平衡性- 人口分布随纬度、海拔、离海洋远近呈规律性变化- 人口分布具有稳定性,滞后于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2.中国人口分布特征- 从东南沿海向西北内陆逐渐减少- 平原地区人口稠密,随地势增高逐渐减少- 农村人口比重大,城镇化水平比较低- 少数民族人口形成了“大杂居,小聚居”的分布状态第十讲人口迁移1.人口迁移及其分类1.人口迁移的含义是指一定时期内人口在地区之间,永久性或长期性居住地的改变。
人口迁移需要满足两个条件:- 居住地必须发生永久性或长期性的变化- 人口迁移必须迁出原居住地一定距离,一般以跨越行政界限为依据2.人口迁移的分类- 国际人口迁移是指人口跨越国界,并改变住所达到一定时间(1年)的迁移活动。
国际移民是进行国际迁移的人。
- 改变原有国籍- 保留原有国籍- 保留双重国籍- 国内人口迁移是指人口在本国境内的移动或迁移,迁移范围不超过本国国界。
- 按迁移方向划分:1)边疆垦殖迁移2)乡村向城市集中2.人口迁移的衡量指标1.人口迁移率是指迁移人数与人口总数之比。
是反映人口在地区间移动频繁程度的指标。
一般以1年为时间周期。
分子为一年内的迁移人数分母为年平均人数以千分数表示2.迁入率是指一定时期内(1年)该地区平均每1000人中的迁入人数。
反映人口向该地区迁入的程度。
M1表示迁入率。
3.迁出率每1000人中迁出的人数。
反映人口由该地区迁出的程度。
M0表示迁出率。
4.净迁移率表示迁入人口和迁出人口数相抵消的结果,即由于人口迁移所导致的人口数量的增减。
用Mn表示。
3.人口迁移的原因分析1.自然环境差异影响人口迁移2.经济社会条件是决定人口迁移的重要因素3.各种政治因素一定程度上影响人口迁移4.人口迁移的社会经济后果1.对迁入地的人口和社会经济发展的影响- 直接增加迁入地人口数量,影响性别年龄结构- 对迁入地社会经济发展的影响有积极和消极两个方面2.对迁出地的人口和社会经济发展的影响- 直接导致迁出地人口减少,影响性别年龄结构- 对迁出地社会经济发展有广泛影响(积极、消极)3.对迁移者的影响- 有效解决迁移者就业问题- 增加迁移者的收入- 提高迁移者的个人素质5.人口迁移理论综述1.推力-拉力理论1938 赫伯尔推拉理论迁出地的推力(排斥)、迁入地的拉力(吸引)推力:不好的地方拉力:好的地方2.二元经济理论(发展中国家农村劳动力向城镇转移的过程)- 不发达经济是由两个不同性质的经济部门所组成的(传统部门(手工)、现代部门(机器)) - 经济发展的显著标志就是劳动力从传统部门向现代部门的转移(三个阶段)3.迁移动机理论- 经济动机- 居住的满意性动机- 社会流动及社会地位变动的动机- 生活方式偏好动机- 不迁移决策动机- 家庭和朋友的影响第十一讲人口城市化1.城市的界定与城市化的含义1.城市的界定- 起源1.防御说2.集市说3.社会分工说- 发展- 城市界定的标准中国:按人口规模、人口密度、非农人口比例、必要的行政手段2.城市化的内涵人口学着重从人口结构的变化,即农业人口向非农业人口转化来界定城市化。
- 城市人口比重不断提高的过程- 产业结构转变的过程- 居民消费水平不断提高的过程- 城市文明不断发展,并向广大农村渗透和传播的过程- 人的整体素质不断提高的过程2.人口城市化及其衡量指标1.人口城市化就是一个国家或地区的人口由农村向城市转移、农村地区逐渐变为城市地区、城市人口不断增长的过程。
2.衡量指标- 城市化率也就是城市人口比重,是衡量城市化发展程度的最重要数量指标。
用城市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来表示。
- 非农人口比重是指特定地区非农业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
- 城市土地比重是指城市建成区土地面积占总面积的比重。
3.人口城市化的发展阶段1968年,戴维斯——“人口城市化的阶段模型” ↓1.城市化的初始阶段2.城市化的加速阶段3.城市化的最后阶段20世纪70、80年代,发达国家——“逆城市化”4.人口城市化的不同模式1.集中型人口城市化主要体现为农村人口大量向大城市迁移,各种工商企业、新兴产业兴起,大城市经济和人口早整个国家比重不断上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