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清小说与五四小说的比较

合集下载

_没有晚清_何来_五四_的两种读法

_没有晚清_何来_五四_的两种读法

文学史研究/没有晚清,何来-五四.0的两种读法李杨内容提要:本文认为,王德威/没有晚清,何来-五四.0的观点具有双重涵义。

其一,可以将其理解为一个/重写文学史0的命题,因为他通过批判五四文学的霸权,确立了/被压抑的现代性0)))/晚清现代性0的文学史价值,在启蒙文学史和左翼文学史之外,为中国现代文学史的写作,提供了另一种书写方式;其二,将其理解为一个/知识考古学0意义上的解构命题,该命题的意义不在于挑战有关中国现代性的五四起源论,而在于挑战/起源论0本身。

本文对/没有晚清,何来-五四.0两个层面意义的解读,目的不仅在于揭示该命题所包含的内在矛盾,更在于凸显我们自身的问题意识。

在80年代的/重写文学史0与/二十世纪中国文学0之后,还很少有一个有关中国现当代文学研究的命题像王德威的/没有晚清,何来-五四.0¹这样被反复谈论。

这当然与中国大陆这一特定的知识语境有关。

20世纪中国的主流文学史观,无论是诞生于/五四时期0启蒙主义的文学史观,还是30年代后逐渐兴起的/新民主主义文学史观0,抑或是80年代以/现代化0为基本诉求的/新时期0文学史观,都是/从五四谈起0。

其中尤以/新民主主义文学史观0影响最为深远。

在1940年发表的著名的5新民主主义论6中,毛泽东指出/五四运动0是中国/旧民主主义0与/新民主主义0的分水岭。

/五四运动0前最初八十年的特征是/旧民主主义0,而/五四运动0后二十年的特征则是/新民主主义0。

毛泽东认为五四运动前中国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政治指导者是中国的小资产阶级和资产阶级,而/五四0之后,中国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政治指导者,已经不是属于中国资产阶级,而是属于中国无产阶级了。

与之对应,/在中国文化战线或思想战线上,-五四.以前和-五四.以后,构成了两个不同的历史时期。

0º这种/新民主主义文学史观0统领了50年代以后的中国新(现代)文学史写作。

人们对新文学的性质形成了共识:中国的新文学从/五四0开始,其基本性质是新民主主义的文学,其领导思想是无产阶级思想,亦即马克思列宁主义。

晚清白话文运动与五四文学革命的联系与区别

晚清白话文运动与五四文学革命的联系与区别

晚清白话文运动与五四文学革命的联系与区别湛莹莹【摘要】自五四文学革命起,白话文正式取代文言文,确立了正式的语言书写地位。

事实上,早在晚清就曾出现过由裘廷梁、黄遵宪、梁启超等一批士大夫发起的白话文运动,但是此次运动并没有从根本上动摇文言文的正统地位,直到五四文学革命的成功才彻底结束了文言文作为书面语言的局面。

【期刊名称】《佳木斯职业学院学报》【年(卷),期】2017(000)006【总页数】1页(P85-85)【关键词】晚清;白话文运动;五四文学革命【作者】湛莹莹【作者单位】河北大学文学院【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I206.6中国古代的语言早在宋元时期就已经有文言和白话两套书写系统,文言系统被视为是士大夫们的雅文学,白话系统则为普通民众的俗文学。

进入晚清时期, 在外国入侵,民族危亡的背景下,一些有识之士开始逐渐意识到民众的存在, 在书面书写系统中,初步提出了用白话文替代文言文的主张。

毋庸置疑,五四文学革命的白话文最终取代文言文获得成功,这与晚清白话文运动之间存在着极为密切的历史关联。

“五四白话文运动的倡导者无疑承继了清末启蒙先驱者的白话语言工具观念和历史的文学进化观念。

”[1]晚清的黄遵宪最早意识到我国口语与书面语不一致的问题,提出言文合一的主张。

1868年,他在《杂感》一诗中写道:“我手写我口,古岂能拘牵!即今流俗语,我若登简编;五千年后人,惊为古斓斑。

”此诗旨在呼吁书面语与口语的统一。

1896年,梁启超在《沈氏音书序》中援引了黄遵宪的观点,对文言文只能为知识阶层运用而不能为普通大众所理解的状况感到忧虑。

1900年,陈荣兖的《论报章宜改用浅说》认为应把接近口语的浅说作为报章采用的唯一文体,此外该文也分析了文言的弊端以及俗话的应用之便。

白话文理论提出之后,产生了白话文的实践。

1897年11月,上海的《演义白话报》创刊,这是目前国内已知最早的白话报刊。

裘廷梁的《论白话为维新之本》一文发表后,白话文运动随之逐渐向全国发展。

也谈晚清和五四-精选文档

也谈晚清和五四-精选文档

也谈晚清和“五四”十多年来,“没有晚清,何来‘五四',成为了中国现代文学研究常见常闻的关键句之一。

在学术论义和学术著作的大生产运动中,这句话享有相当高的被征引率;在以各种名目组织的学术讨论巾,这句话甚至成为口头禅。

“没有晚清,何来‘五四…是王德威论文《被压抑的现代性》的副标题,它比正标题更具影响力。

这是诱导性提问。

意在强调晚清作为文学阶段的重要性,而质疑“五四”的开创性意义。

一、“五四”:开端还是收煞?早在“五四”当时,新文学发难者已经开始了从“五四”到晚清的历史溯源。

如胡适《五年来中国之文学》“略述文学革命的历史和新文学的大概”。

陈子展分别出版于1929年和1930年的《中国近代文学之变迁》和《最近三十年中国文学史》延续了胡适的思路。

近30年来出版的“中国现代文学史”著作和教材,也大多于“绪论”或“第一章”从晚清讲起。

1980 年中期“ 20 世纪中国文学”概念的提出,则“试图涵盖百年中国文学的有机整体性,就更多注意到文学革命之前已经出现的某些向现代变革的趋向”。

而所有这些为“五四”溯源的努力都反而更凸显出“五四”作为一个新的文学时期开端的意义。

我也曾希望“重现世纪初的文学谱系,发掘多年以来隐而不彰的现代性线索”,在十多年的时间里,我曾努力找寻并阅读在北京能够找到的晚清与民国初年的作品。

原本的意图是溯源追始,找寻五四文学革命发生的历史逻辑。

然而,感性的阅读体验却有悖原意:“五四”之前的作品与“五四”之后的新文学作品大不一样。

以《被压抑的现代性》中惟一提到的新文学作品《狂人日记》为例,如果只关注这篇小说反复出现的“吃人”二字以及据此抽绎的主题,会有理由在“感时忧国”层面寻找到它与晚清谴责小说的承继关系。

曾经,鲁迅以直接理性形式发出的“呐喊”被置于阐释坐标的中心,评论者对狂人形象众说纷纭的争论,竟并不影响对小说主题的一致理解。

倘若鲁迅不写这样一篇小说,不描述这样一个狂人,只将对“吃人”的揭示写进《随感录》,难道不能振聋发聩吗?而小说《狂人日记》则体现了鲁迅与现实世界建立起的审美联系。

简述晚清文学对五四新文学的影响。

简述晚清文学对五四新文学的影响。

简述晚清文学对五四新文学的影响。

晚清文学对五四新文学的影响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开启现代性叙事:晚清时期,中国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民族危机和社会变革。

这一时期的小说作品开始转变中国小说的传统形态,师法西方与日本小说的叙事结构、叙事时间、叙事角度、描写技巧等,向域外小说靠拢。

这种现代性叙事方式的开启,为中国文学的发展提供了新的可能性,为后来的五四新文学提供了重要的借鉴和启示。

2.反映社会变革:晚清文学的作品开始关注社会问题,反映了当时社会的变革和矛盾。

例如,晚清小说《官场现形记》等作品,对当时官场的腐败和黑暗进行了深刻的揭露和批判。

这种对社会现实的关注和批判,为五四新文学提供了重要的思想背景和社会环境。

3.推动白话文运动:晚清时期,白话文运动开始兴起,这种新的语言形式更易于被大众接受和理解。

晚清文学的作品开始采用白话文进行创作,这为后来的五四新文学提供了重要的语言基础。

4.启发民智,推动思想启蒙:晚清文学通过作品传递新思想、新观念,启发民智,推动思想启蒙。

这种思想启蒙为五四新文学提供了重要的思想基础和推动力。

综上所述,晚清文学对五四新文学的影响是多方面的,它开启了中国文学的现代性叙事,反映了社会变革和矛盾,推动了白话文运动,并启发民智,为五四新文学提供了重要的思想基础和推动力。

再谈“没有晚清,何来五四”

再谈“没有晚清,何来五四”

再谈“没有晚清,何来五四”摘要:王德威先生在《被压抑的现代性——晚清小说新论》中为我们展现了一个众生喧哗、富有生命力的晚清小说局面,并狭隘地将中国现代文学的起点由“五四”提至晚清。

作者一面不断强调现代的多种可能性,一面却又将已经出现的多种文学类型视而不见。

作者在对“五四”文学发出责难时,没有站在真实的历史中做出客观的评述,因而存在诸多质疑。

当然这些质疑不是意味着对它进行全盘否定,书中很多观点仍值得我们继续研究讨论。

关键词:现代性;晚清小说;“五四”文学《被压抑的现代性——晚清小说新论》一书,最早用英文于1999年由斯坦福大学出版,立即在国内的现当代文学界引起了巨大的反响,书中“没有晚清,何来五四”的命题一时间也成为热议话题。

北京大学出版社“文学史研究丛书”又于2005年翻译、出版了此书,王德威先生“晚清文学现代性”的观点,为更多的研究者所熟知。

时至今日,关于这本书的谈论,关于“没有晚清,何来五四”的争议,以及关于“现代性”这一概念的研究,仍在学界中继续着。

在本书的导论中,王德威先生从中国现代文学的起始点切入,提出了晚清在现代中国文学上是“先于甚或超过‘五四’的开创性的”,此时“推陈出新、千奇百怪的实验冲动,较诸‘五四’,毫不逊色”[1]1,再加上西方现代文明大摇大摆的进入国门,带来了种种“现代”的新方式,它们和“华夏本土的传统杂糅对抗,注定会产生出更为‘多重的现代性’”。

但是,作者认为由此产生的现代性的种种可能,最终都成了“五四”精英文学“摒除——或压抑——其他已然成形的实验”了[1]10。

作者把这些被压抑的现代性直陈为三个方面:(一)它代表一个文学传统内部生生不息的创造力;(二)指“五四”以来的文学及文学史写作的自我检查及压抑现象;(三)泛指晚清、“五四”及20世纪30年代以来,种种不入流的文艺实验。

比较文学科班出身的王德威,深谙西方现代文学经脉,在对晚清小说的分析研究中,引入比较文学的视野,将其置于世界文学的大背景,让晚清小说有了一种世界文学的向度。

晚清小说的“现代”辨析——兼议“现代文学的起点在晚清”一说

晚清小说的“现代”辨析——兼议“现代文学的起点在晚清”一说

要有这样一些 : 一、 “ 中国现代文学可 以上溯到晚清 时期, 特 别是 1 8 9 5 至 1 9 1 1 年的 1 6 年, 在 这段 时间, 一些 ‘ 现代 ’ 特征变得越来越 明显” ( 见李欧梵执笔 的《 剑桥 中华 民国史》 文学
部分) , 这 是 从 现 代 文 学 的 时 限上 提 出 的 明确 观 点 。二 、 “ 晚 清 小 说 岂止 仅 仅 代 表 一个 从 传
方译, 华 中师 范 大 学 出版 社 1 9 9 0年版 。
陈美兰 : 晚清小说的 “ 现代” 辨析 1 9 章 已在我 国两岸三地的学术刊物上摘译登载, 开始在我国学术界产生影响。
这 些 观 点 的提 出 , 无 疑 是 对 我 国学 界 一直 沿 袭 的 对 晚清 小 说 的许 多传 统 习见 , 甚 至 是
诺娃主编 了一本研 究中国晚清 小说 的论集 ,集中了一批学者的研究成果。他们通过对 晚
清 长篇 小说 中的 《 官场 现 形 记》 、 《 二 十年 目睹 的 怪现 状 》 、 《 孽 海 花》 、 《 老 残 游 记》 等 一批 重
要的代表性小说文本 的细读和剖析 , 认为 : “ 晚清 小说 已经表现 出后来中国现代小说发展
间。
许 多 中外研 究 者 都指 出 : 在 晚清末 年 至 民 国初 年 , 中 国长 篇 小说 已经 出现 了一些 现 代
素质 。早在 2 0 世纪的 7 0 年代初 , 捷克布拉格学派 的领军人物雅罗斯拉夫 ・ 普实克就在
《 二 十 世 纪初 中 国小 说 中叙 事 者 作用 的变 化 》一 文 中指 出 了 中 国 2 0世 纪初 小说 叙 事 的一 些 新变 化 ① 。这 期 间 , 亚 欧一 些 学 者 也注 意 到 1 8 9 7 一l 9 1 7中 国文 学 的 “ 过 渡 性质 ” 。到 7 0 年代 末 , 捷 克 东方 研 究 所 哲学 博 士 、 加拿 大 多伦 多 大 学东 亚 研 究所 教 授 M ・D 一维 林 吉

第一章-没有晚清-何来“五四”分析

第一章-没有晚清-何来“五四”分析

一 “缺席”的晚清文学
晚清文学已具备的现代小说的重要质素: 陈平原《中国小说叙述模式的转变——从新小 说到现代小说》:新的小说叙事模式 1 第一人称叙述视角的出现:“我” 传统文学:第三人称视角 (全知全能视角)
eg:《二十年目睹之 怪现状》:“九死一生”
一 “缺席”的晚清文学
《夺命感应》(1998)
二 “晚清文学”的重要性:
梁启超:“便是从文化根本上感觉不足。……简 单说,这二十年间,都是觉得我们政治、法律等 等,远不如人,恨不得把人家的组织形式,一件 件搬进来,以为但能够这样,万事都有办法了。 革命成功将近十年,所希望的件件都落空,渐渐 有点废然思返,觉得社会文化是整套的,要拿旧 心理运用新制度,决计不可能,渐渐要求全人格 的觉悟。恰值欧洲大战告终,全世界思潮都添许 多活气,新近回国的留学生,又很出了几位人物, 鼓起勇气做全部解放的运动。”
小说功能的具体化: ① 熏:熏陶 ②浸:浸化 “人之读一小说也,往往既终卷后,数日或 数旬而终不能释然。读《红楼》竟者,必有 余恋,有余悲;读《水浒》竟者,必有余快, 有余怒。何也?浸之力使然也。等是佳作也, 而其卷帙愈繁、事实愈多者,则其浸人也亦 愈甚!如酒焉:作十日饮,则作百日醉。”
三 晚清文学所作之理论、观念和思想 上的准备:
③刺:顿悟 “刺之力,在使感受者骤觉。刺也者,能入 于一刹那顷忽起异感而不能自制者也。我本 蔼然和也,乃读林冲雪天三限、武松飞云浦 厄,何以忽然发指?我本愉然乐也,乃读晴 雯出大观园、黛玉死潇湘馆,何以忽然泪流? 我本肃然庄也,乃读实甫之琴心、酬简,东 塘之眠香、访翠,何以忽然情动?若是者, 皆所谓刺激也。”
二 “晚清文学”的重要性:
2 晚清是五四文学的重要准备,为其爆发提 供了先决的历史条件:

中国现代小说流派史

中国现代小说流派史

中国现代小说流派史:晚清时期小说:1、“小说界革命”N——是晚清文学革命中影响最大的部分1、口号:梁启超1902年创办《新小说》杂志时在创刊号发表《论小说与群治之关系》提出“今日欲改良群治,必自小说界革命始;欲新民必自新小说始”2、作用:边缘推向中心,开启小说迅速繁荣局面;弊:过于功利化3、成绩:1、数量巨多2、杂志报刊多3、小说类型众多4、题材:一为民主制度,二为神奇之科技4、晚清狭邪小说N韩邦庆《海上花列传》(流入“鸳蝴”)2、谴责小说N :李伯元《官场现形记》吴趼(jian)人《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刘鹗《老残游记》(赏析)曾朴《孽海花》(赏析)(流入黑幕)3、鸳鸯蝴蝶派:N1、代表作:包天笑《一缕麻》徐枕亚《玉梨魂》(白梨影、何梦霞、崔筠倩)2、评价:与传统文学距离甚远;在新旧道德之间折冲权衡,客观上营造新文化运动的乘势第一个十年1、五四小说——取得文学正宗地位1、现代白话小说的开山之作:1919.05鲁迅《狂人日记》*2、如何确立正宗地位?1、1902年梁启超发动小说界革命“”口号2、印刷报刊等出版传播手段3、报纸书局支付稿费,稿费制度3、“五四”文学革命给小说现代化带来契机(转型原因):1、思想启蒙、社会变革的推动2、青年学生读者和作者群体3、白话文运动的成功代替文言4、西洋小说流入中国——“林译小说”N(周译小说N)2、三种类型:1、问题小说:“问题小说”并非流派而是一种创作风潮(过去没有,五四时期才产生)1、发展:A端倪:罗家伦《是爱情还是苦痛》俞平伯《花匠》叶圣陶《这也是一个人?》B开创风气:冰心《斯人独憔悴》C高潮:1921文学研究会公开倡导“表现并且讨论一些有关人生一般的问题”2、主要作者:冰心、王统照、卢隐、许地山3、形成风潮的原因:A“五四”新旧更替时代社会变革和思想启蒙话语的产物B当时作家浓厚的忧患意识和强烈的社会责任感直接作用的结果C受到欧洲、俄国等表现社会人生为主的文学的深刻影响,如易卜生主义、托尔斯泰为人生的写实主义4、分类:A表现下层人民受压迫的悲惨境遇,提出要改变劳动者命运的问题叶绍钧《低能儿》冰心《还乡》B妇女问题:受教育、受虐待、不平等、旧道德观念束缚、实现人格独立经济独立等叶圣陶《这也是一个人?》冰心《两个家庭》C青年恋爱婚姻问题,包括封建包办婚姻、倡导自由恋爱、探讨对待爱情的态度罗家伦《是爱情还是苦痛》D探讨人生目的、意义问题胡适《一个问题》叶绍钧《一个朋友》E其他:教育问题、儿童问题、劳工问题、军阀混战...朴园《两孝子》4、评价:贴近青年关注的人生现实问题;缺:但视野题材仍比较狭窄,容易概念化;“思想大于形象”;把小说当作工具的味道;5、分析:冰心《超人》(主人公何彬)文笔、结构都与传统小说相去甚远重在写人物心理并抒发作者的感受,但“概念化”明显带有“五四”特征王统照《沉思》《微笑》提出和表现问题所追求的虚幻、玄想的特点,也带有“五四”的情味6、地位:标志着我国小说终于与封建时代告别,开始跨入世界现代进步文学行列2、人生派写实小说(包括乡土小说)1、由“问题小说”转向为人生派——代表:叶绍钧(转向“专写小市民知识分子的灰色生活”+讽刺)《潘先生在难中》分析潘先生形象*2、“乡土小说”——这是一个有理论有创作的初步成熟的现实主义流派(突出特色:回忆、乡愁、风土、写实)1、1920年代中后期在鲁迅影响下出现的,阵地:《小说月报》《文学周报》2、成员:以文学研究会一些成员为主,鲁彦、许杰、蹇先艾、许钦文、台静农等3、理论家:1、周作人为什么要倡导乡土文学?1、认为“五四”新文学从外国引进,应该在本国、本地的土壤中扎根提倡乡土文学是其中重要步骤2、要克服文学革命后小说中出现的思想大于形象的偏向,要克服新闻学在某种程度上的概念化的毛病,也应该提倡乡土文学,提倡有地方色彩的文学3、中国新文学要想在世界文学之林中获得应有的地位,必须发展乡土文学,发展充分具有本民族特色的文学2、沈雁冰:批评“只见“自然美”,不见农家苦”的现象,主张像鲁迅那样真实地描写农村5、作家:A鲁迅的示范性贡献:A充分具有生活本身的那种迷人的丰富性和生动性。

晚清文学对五四新文学的影响

晚清文学对五四新文学的影响

晚清文学对五四新文学的影响晚清文学对五四新文学的影响1. 介绍晚清文学,作为我国文学史上的一个重要阶段,对五四新文学的影响深远而复杂。

晚清文学作品深刻反映了当时社会和政治变革,而五四新文学则是在这种变革的基础上进行了更为激烈的探索和创新。

本文将从多个角度来分析晚清文学对五四新文学的影响。

2. 思想解放在晚清时期,我国社会正经历着剧烈的变革,政治体制的垮塌和社会风气的改变让人们开始对传统的道德观念和价值观念有了更多的怀疑和挑战。

晚清文学作品多以批判现实、愤世嫉俗为主题,其对传统价值观的质疑和背离给了五四新文学提供了重要的文化基础。

五四新文学更加激进地质疑传统文化和社会制度,以及对革命和变革的渴望。

3. 语言与写作风格晚清文学在语言和写作风格上相对保守,多以古典文学为范本,注重文辞和对仗。

而五四新文学在语言和写作风格上更加注重白话文和现代性,倡导用白话表达现实生活和人们内心的挣扎。

这种对文学语言和风格的改变是受到晚清文学对传统文学形式的挑战和启发。

4. 文学主题晚清文学作品主要围绕着家国情怀、爱情悲剧等传统主题展开,而五四新文学更加关注社会现实和个人命运。

晚清文学对于我国社会的关注和批判也为五四新文学提供了重要的文学积淀和历史背景。

5. 总结与展望晚清文学对五四新文学的影响是深远且复杂的,它不仅为五四新文学提供了文化和历史背景,而且在思想、语言、写作风格和文学主题等方面都对五四新文学产生了重要影响。

正是在这种文学传统和批判性的影响下,五四新文学走出了一条独具特色和时代意义的道路。

个人观点是,晚清文学在我国文学史上具有重要地位,它对五四新文学的影响也是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二者相互交融,共同构建了我国现代文学的丰富多彩,衔接中华民族文化的脉络,让人们对我国的文学传统和现代性有了更加深刻的理解。

晚清文学对五四新文学的影响是深远而复杂的。

晚清时期是我国社会动荡不安的时期,政治体制的垮塌和外国列强的侵略给我国社会带来了巨大的冲击。

晚清白话运动与五四文学革命的联系与区别

晚清白话运动与五四文学革命的联系与区别

晚清白话运动与五四文学革命的联系与区别作者:汪延芳来源:《青年文学家》2015年第18期摘要:晚清以前,文言文作为封建国家经济、政治、文化书面交流的工具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文言文言简意赅,内涵丰富,记录了中华民族两千多年的优秀传统。

晚清白话运动和五四文学革命结束了文言文作为书面语言的历史。

开启了白话文作为书面语言的新形式。

晚清白话运动和五四文学革命这两个前后相继的文学运动的联系和区别事本文将要讨论的内容。

关键词:白话文运动;五四文学革命;晚清;文言文;现代文学作者简介:汪延芳,河北大学文学院,中国现当代文学。

[中图分类号]:I206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2-2139(2015)-18-0-01一在人类发展进程中,语言在民族形成、国家建构和社会治理中发挥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一个国家的国语或主体语言犹如国旗国歌一样,是国家的重要象征。

我国语言经历了从无到有,从繁到简的发展历程。

近代以来的语言和文学变革主要是晚清的白话文运动和五四文学革命,他们在我国语言发展历程上都是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二可以说晚清的白话文运动是五四文学革命的基础,五四文学革命是晚清白话运动的升华和延展。

前者在人才培养、理论准备和实践活动上为后者打下了基础。

首先,晚清白话文运动为文学革命培养储备了人才。

1917年1月,《新青年》上发表了胡适的《文学改良刍议》一文,是文学革命正式发难的标志。

1917年2月,陈独秀在《新青年》上发表《文学革命论》。

提出“三大主义”作为新文学的征战目标,文章从形式到内容都对封建旧文学持批判否定态度。

1917年,蔡元培聘请《新青年》主编陈独秀为文科学长,并聘请李大钊、胡适、钱玄同等“新派”人物在北大任教。

胡适、陈独秀、蔡元培、钱玄同等等这些文学革命的先驱同样参与了晚清白话文运动之中。

陈独秀于1904年在安徽创办《安徽俗话报》,胡适是1906年创办于上海的《竞业旬报》的主要撰稿人和编辑;钱玄同1904年在浙江湖州创办的《湖州白话报》;蔡元培早在1903-1904年间就担任兼刊白话的《俄事警闻》及《警钟》的编辑和主笔,躬身实践白话文。

再论“五四”白话文运动何以成功——与晚清的白话文运动比较

再论“五四”白话文运动何以成功——与晚清的白话文运动比较

再论“五四”白话文运动何以成功湖北社会科学2018年第2期作者简介:陈迪强(1977—),男,文学博士,大连外国语大学文化传播学院副教授,硕士生导师。

基金项目:2015年度教育部人文社科研究青年基金项目“语言变革与汉语小说的‘现代’生成(1898—1937)”的阶段成果(15YJC751003)。

——与晚清的白话文运动比较(大连外国语大学文化传播学院,辽宁大连116044)陈迪强摘要:五四的白话文运动与晚清的白话文运动在人事关系、办刊经验、舆论造势、理论建构上均有密切的联系,但晚清的这一运动在民初趋于消沉。

在百年之后以比较的视角回望五四,会发现五四的白话文运动在改革路径、逻辑思路、革命态度、政治时势背景诸方面不同于晚清。

这些独特性正是五四白话文运动得以成功的保证。

学界“没有晚清,何来五四”的研究思路很好地发掘了五四对晚清的继承性,却又忽视了其独特性。

关键词:晚清;五四;白话文运动中图分类号:I10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3-8477(2018)02-0150-06晚清至“五四”有两次较大规模的白话文运动,从而导致“现代文学”的发生。

而一个基本的事实是,五四的白话文运动成功了,而晚清没有:1917年以前的中国小说界是以鸳鸯蝴蝶派和黑幕派为代表的文言小说;诗词是以南社的古典诗词为主导;文章则是梁启超为代表的文言政论文。

在民初,文学语言反趋艰涩。

所以,虽然有晚清提倡白话的运动,但当胡适发出“白话文学之为中国文学之正宗,又为将来文学必用之利器”[1]的“断言”时,仍具有开辟性意义——正是五四同人的推动,以1920年教育部的训令为标志,两大新文学社团成立,四大文体各自进行新旧转换,白话文运动方告成功。

但近二十年来,学界开始大量研究晚清的语言变革,认为“没有晚清何来五四”,甚至将中国现代文学的起点前移,使晚清至五四这一时段的文学研究趋于复杂。

那么,在“五四文学革命”百年之际,如何看待五四与晚清的白话文运动的区别,关系到现代文学发生的许多基本问题。

晚清至五四时期的中国小说--以苏曼殊《断鸿零雁记》为例

晚清至五四时期的中国小说--以苏曼殊《断鸿零雁记》为例
流。 ” “ 二十 世纪 中 国文 学 ”这一概 念是 黄子平 等三 位学 很难对 它作 出规 范 ,但 它 的外在 态 中对 “ 新 ”的追 求这
者 旨在把 二十世 纪 中国文 学作 为一个 统一 的有 机整体 ,打 明显特征 却是 一 定的 ,这 有助 于我们 理解 晚清 新小 说对 通并 说 明 “ 近代 文学 ” 、“ 现代文 学 ”和 “ 当代文 学 ”的传 “ 新 ”的 极大 热 情 ,探 究这 种 新在 晚清 作 家 关 于 “ 世 界”
入 点来 评 介 2 O世 纪 中国文 学 的逻 辑 起 点,原 因 就在 于 它 界革 命就 是对 语言 和诗歌 形式 的反传 统 ,从而 奏响 了 中国 能 根本 区别于 中 国古代文 学 ,也 因为其作 为这 阶段 文学 的 文 学现 代 历程 的序 曲。但 实 际上 决定 中国文 学 在 2 O世 纪
订 了多项 丧权 辱 国的条约 。起 初并 未影 响到 中国文 学的 改 确 分界线 ,新 与 旧、现代 性与 前现代 性之 间的鸿 沟 只是逻 革 ,但 从 1 9 世 纪 中叶 ,许 多 民族 和地 方 的文 学 形成 了一 辑 地存 在 的 。 它还 有 更多 的支 流仍 然 处在 “ 流 动 ”状 态之 种 世界 文学 ,到清 朝末年 ,随着 与西方 文学 、西方 文化 的 中。而这 也就 是黄 子平等 三位 学者所 强调 的联 系性 。在我
表 的 一批启 蒙之 士将 西方文 学 的译作大 量 引入 ,中 国的青 追 求文 学 的社会 功用 ;另一 方面 ,又暗合 了王 国维 及那 时 年 知 识 分 子 在 其影 响 下 也开 始 以一种 新 的眼 光 来探 索 世 的周 氏兄 弟对艺 术独立 精神 的崇 尚 ,因此五 四文学 较 之晚 界 。同一年 ,袭 延梁 的 《 论 白话 文为 维新之 本 》中 明确 提 清 则具 有 了更 深入 的现代 性 。 出 了文学媒 介 问题 。所有这 些 ,都意 味着 “ 与古 代 中国文 晚清 至 五 四 这段 时期 的中 国 小说 尤 其 是 新 小 说 ,诚

由晚清“小说界革命”到五四“人的文学”——兼论中国文学“现代性”的成长

由晚清“小说界革命”到五四“人的文学”——兼论中国文学“现代性”的成长
此 时 ,力 主 变法 维 新 的 粱启 超 开始 了
新 思 将 国 概 人” , 说 借摩 罗诗倡 导个 人解放思想 ; 五四 他 的 “ 民 ” 考 , “ 民 ” 念 引 入 人 们
时期 ,随着 启 蒙运 动 的不 断 发展 ,人 的 文 “ 学” 的提法 逐渐 浮 出水 面 。 这个 口号 的提 出 , 不 仅 展 示着 个性 主义 这 一 启蒙 话 题 在 五 四
硕学 , 仁人 志士 , 往往以其身之所经历 . 及 的 巨大 社 会 影 响 力 达 到 影 响 国 人 参 与 、 认
胸 中之 所 怀 , 治之 议 论 , 寄之 于 小说 ” 政 一 , 从 而 影 响 全 国之 舆 论 民 心 ; “ 、 、 、 而 美 英 法 同变 革维 新 的政 治 目的 。 如果 脱 离 了直 接
于 小说 。 因为 “ 小说 之 为体 , 易 人 人 ” 其 出 , 启超 所 关 注的 , 多 的是 小 说 的 内 容 其 “ 粱 更
为 用之 易感 人 ” 所 以读 者遍 及 社 会 各个 阶 对读者的思想行 为的影响。正是看到 了传 , 层 , 自莘莘 学 子 、 会 精英 , 至 兵 丁 、 上 社 下 市 统 文 学 的弊 端 , 启 超 竭 力倡 导 “ 说 界 革 梁 小 侩 、 夫 马 卒 , 至 妇 女 、 孺 . 所 不 及 。 命 ” “ 日欲 改 良 群 治 .必 自小 说 界 革 命 车 乃 童 无 :今 他 看到 ,在昔 欧 洲 各 国变 革 之始 .其 魁 儒 始 ; “ 欲新 民 。 自新 小说 始 。 他希 望 借 小说 必 ”
维普资讯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文学 ・ 历史
由晚清“ 小说界革命” 到五四“ 的文学” 人

《老残游记》与五四小说“心态化”叙事模式的比较略述

《老残游记》与五四小说“心态化”叙事模式的比较略述

《老残游记》与五四小说“心态化”叙事模式的比较略述张爽(牡丹江师范学院文学院,黑龙江牡丹江157011)[摘要]《老残游记》是晚清四大谴责小说中最具代表性的作品;同时,它也是近代创新性较强的一部小说。

从结构、语言等叙事学角度解读《老残游记》的转型,通过与五四小说“心态化’’叙事模式进行比较分析,进而挖掘《老残游记》从传统到现代进程中的时代意义与文学价值。

[关键词]叙事学;《老残游记》;“心态化”叙事模式;比较[中图分类号]12〇7. 4 [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3-6121(2017)〇4_0081-06《老残游记》是晚清四大谴责小说中最具代表性的作品;同时,它也是近代创新性较强的一部小说。

自问世以来,不断有学者对其予以关注,并出 现了较为丰富的研究成果。

其中,有些文章是从叙事学角度加以解读的,但为数不多。

而五四小说则在对旧小说体式改变的基础上构建一种全新的审美理想。

针对五四小说的叙事学研究,学界已产生了许多有价值的研究成果。

因此,本文在前人的基础上,拟从叙事意识、叙事模式等方面与五四小说进行比较,以期能够更深人地阐述《老残游记》的时 代意义与文学价值。

一、《老残游记》“心态化”叙事模式的追求及其与五四小说的比较季桂起先生在其《中国小说创作模式的现代转型——论五四小说心理化的精神艺术世界》中,提 出了五四小说“心态化”叙事模式的观点。

“由于五 四作家主要把体验作为小说创作的感知方式,并且 他们在进行小说创作时主要使用的是一种具有激情、浪漫特点的现实主义和具有现实批判色彩的浪漫主义相混合的创作方法……在叙事模式上就形成了五四小说心态化现象。

”(1=这种叙事模式的特征主要表现为:重视氛围烘托,不以故事情节为中心,而以塑造人物的性格与真实体验、自我感知的表达为主。

由此,本文试从叙事结构、叙事语言两方面对《老残游记》中“心态化”的叙事模式因素进行探究,并将其与五四小说的叙事模式加以比较。

(一)叙事结构叙事结构是架构支撑小说的重要因素,历来有 很多小说家都在不断追求使其变化多样、丰富多彩。

晚清白话文与五四白话文的本质区别

晚清白话文与五四白话文的本质区别

Essential Differences between the Late Qing and the May Fourth Written Vernacular Chinese 作者: 高玉[1]
作者机构: [1]浙江师范大学人文学院,321004
出版物刊名: 文艺理论研究
页码: 52-62页
年卷期: 2019年 第5期
主题词: 晚清白话;五四白话;工具;思想本体
摘要:晚清白话文运动是启蒙运动,不仅表达和传播旧知识,也表达和传播新知识。

而五四白话文运动是思想革命,它不仅不传播旧思想,恰恰相反,它激进地否定和批判封建思想与文化,从而开启中国社会和思想文化的现代转型。

晚清白话文是工具性的语言,而五四白话文是思想本体的语言,中国思想文化的"现代性"可以从现代汉语这里得到深刻的说明。

晚清白话是文言文的辅助语言,主要是口语、民间语和大众语,还不能构成完整的书面语体系,不能独立表达思想与文化,五四白话文从一开始就是要取代文言文从而取得正统或中心地位,并最终成为一种独立的语言体系即现代汉语。

《呐喊》《彷徨》与“五四”时期小说之比较研究

《呐喊》《彷徨》与“五四”时期小说之比较研究

《呐喊》《彷徨》与“五四”时期小说之比较研究
田本相
【期刊名称】《南开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年(卷),期】1981(000)005
【摘要】关于鲁迅小说在现代文学史上的地位和成就,经过数十年的历史检验,也经过不断的研究,可以说,没有什么争论了。

郑振铎曾说,在现代文学发展的第一个十年中,小说创作发展很快,但“只有鲁迅的诸作是终于没有人追越过去过”①。

胡适也认为,这个时期的小说创作“以鲁迅的成绩最大”②。

这些,都是通过比较得出的结论。

现在,我们试图把鲁迅的《呐喊》《彷徨》同“五四”时期的小说加以比较研究。

【总页数】13页(P1-13)
【作者】田本相
【作者单位】不详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I210.97
【相关文献】
1.鲁迅创作和民俗事象——散文集《朝花夕拾》与小说集《呐喊》《彷徨》中民俗事象的比较研究 [J], 李阳;吴小美
2.《呐喊》《彷徨》中小说的结尾与《故事新编》中小说结尾之比较 [J], 王锦坤;陈正海
3.从鲁迅的短篇小说中看民俗——以《呐喊》《彷徨》中部分小说为例 [J], 邰琦
4.鲁迅小说现实主义的深化和发展——《呐喊》和《彷徨》比较研究 [J], 陈安湖
5.鲁迅的呐喊与彷徨──从鲁迅小说中的知识分子形象看鲁迅在“五四”前后的思想 [J], 刘贵文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晚清小说与五四小说的比较【摘要】晚清文学一直被看做是古代文学的尾声,近代文学的背景。

王德威在《被压抑的现代性—晚清小说新论》提出了“没有晚清,还来五四”这一命题,试图把中国现代文学的开端提前至晚清。

本文从语言、形式、思想内容等方面试对晚清小说和五四小说加以比较,发现晚清和五四之间的区别和联系。

【关键词】王德威;晚清文学;五四文学长期以来,晚清文学都是处于被忽略的状态,它只是古代文学的尾声,近代文学的背景。

上个世纪八十年代中期,陈平原、钱理群、黄子平提出了二十世纪中国文学的概念,将中国文学现代化提前至1898年。

随后,王德威先生的《被压抑的现代性——晚清小说新论》一书,明确提出“没有晚清,何来五四?”这一命题,从而更把晚清文学驾驭在五四文学之上,在学术界引起轩然大波。

细看“没有晚清,何来五四?”这一命题,从历史的发展过程来看,晚清历史发生在五四之前,没有晚清的积累和准备,也就不用提五四轰轰烈烈的文学革命。

作者打破了长期以来的研究限制,将关注点放在狭邪艳情、侠义公案、谴责黑幕、科幻奇谭四大文类。

通过对这四种文类的研究,作者详述了晚清小说的多样性:“从侦探小说到科幻奇谭,从艳情纪实到说教文字,从武侠公案到革命演义,在在令人眼花缭乱。

它们的作者大胆嘲弄经典著作,刻意模仿外来文笔,笔锋所至,传统规范无不歧义横生,终而摇摇欲坠。

” [1]其喧哗之势,令人叹为观之!作者高度阐释了晚清文学的重要性,并且认为日后中国现代文学里所出现的渴望,挑战,恐惧以及困境等主题都已在晚清这些小说有了苗头,并多次表明晚清多重的现代性在五四时期被压抑下来,以遵从单一的现代性。

他认为五四现代中国作家眼高于顶,而五四以来的新文学,表面上或许看起来很现代,但所表现的内容却未必现代化,同时在文章中指出“五四精英文学的口味其实远较晚清前辈为窄,他们延续了“新小说”的感时忧国叙述,却摒除—或压抑—其他已然形成的实验”。

[2]作者力图证明晚清文学成就高于五四文学,反而五四却阻碍了文学的继续发展。

晚清文学是否正如作者所认为的其价值高于五四,我们可以对晚清小说和五四小说试加以比较,便会有清晰的认知。

(一)语言上的比较众所周知,白话文运动是文学革命的重要内容之一,由于社会原因,文言文从某种程度上已经阻碍了文学的发展,为了更彻底地进行革命,必须首先在文学形式等方面对其进行改造,白话文来自于人们的日常生活,用这样的语言来抒发作者的思想感情,揭露社会的陋习更容易被广大的社会民众所接受,也更有利于革命的宣传。

在胡适的《文学改良刍议》中,提出文学改良应从“八事”入手,即:“须言之有物,不模仿古人,须讲究文法,不作无病呻吟,务去滥调套语,不用典,不讲对仗,不避俗字俗语。

” [3]而五四学者也希望能将之用到文学创作中,同时胡适也确认了白话文学在中国文学史上的正宗地位,宣称白话文取替文言文以建设新文学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

这些理论对中国现代文学史产生了重要的影响,对文学的创作及发展也起到了积极地作用。

实际上在五四之前,已有许多学者以及一些作家已提倡或运用着白话文。

裘廷梁等呼吁提倡过白话文,黄遵宪用自己的实际创作证明了用日常生活话语也是能够做出内容丰富感情充沛的诗歌,同时这一时期也有一些白话报,白话丛书等。

但实际上晚清时期所出现的白话文和五四时期有了很大的不同。

周作人在他的《中国新文学的源流》中写到:“第一、现在的白话文,是“话怎么说便怎么写”。

那时候却由八股翻白话……第二、是态度的不同——现在我们作文的态度是一元的,就是:无论对什么人,做什么事,无论是著书或随便地写一张字条儿,一律都用白话。

而以前的态度则是二元的:不是凡文字都用白话写,只是为一般没有学识的平民和工人才写白话的。

……总之,那时候的白话,是出自政治方面的需求,这是戊戌政变的余波之一,和后来的白话文可说是没有大关系的。

”[4] 我们可以看出晚清的白话只适用于小范围的,只有那些普通老百姓才用,并不是全民性的。

在文学创作上,也仅有一小部分尝试用俗语俚语,大部分的文学作品还是运用文言。

小说虽有采用白话,但它也只属于文白参半,很多人学习古人用骈偶句写小说,之乎者也等词在小说中时有发现。

五四时期,作家都已尝试用白话写小说,并且取得了显著地成绩,越来越多的人开始接触文学,白话也已开始用于其他文学类别的写作。

(二)形式上的比较从文学形式上看,晚清小说并未摆脱传统文学叙事模式,但五四小说却在这一方面发生了根本的质变,较彻底地摆脱了传统的限制,体现了鲜明的现代性。

明清小说在结构上大多采用章回体,叙事角度以说话人的角色出现,它注重情节的发展,大多采用顺序的记叙顺序。

晚清小说在传统基础上有很大发展,比如梁启超的《新中国未来记》,吴趼人的《恨海》等采用倒装顺序;在叙述人称上,刘鄂的《老残游记》,吴趼人《上海游骖录》等采用第三人称,吴趼人《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王瑞卿《冷眼观》等采用第一人称;在情节叙述中也时有参入政论、时事、轶闻、游记等,在一定程度上也消解了情节为中心的模式……但是却并未完全摆脱传统小说的方式。

无论是谴责小说,还是侠义公案,狭邪艳情小说,大部分是采用章回体的结构,小说的题材也大多取材社会现实,但却过分重视小说的社会政治功能,而忽视其艺术功能,造成人物类型化,故事模式化等缺陷。

李伯元的《官场现形记》整部小说都是由若干个故事联缀而成,所有的小故事都是围绕着“千里为官只为财”这一主题,揭露社会的黑暗,批判贪官污吏的罪恶。

相比较而言,五四小说在形式上也发生了根本的变化。

在结构上已不再简单拘泥于章回体,就鲁迅个人而言,他的每篇小说都有不同的格式,不同的形式。

《狂人日记》采用以第一人称叙事抒情的日记体形式;《孔乙己》截取人物生平的几个场景来描写人物一生;《离婚》主要抓住场面描写等等……同时在创作手法上,五四作家积极吸收外国文艺的技巧,更加注重对人物的描写,以人物心理为小说结构中心,按照人物情绪的发展来安排叙述时间,在写作中也主动运用心理学,潜意识,意识流,表现主义等新方法。

无论是写实派还是浪漫派作家,(下转第153页)(上接第151页)在自己的创作中都竭力渗入自己的思想感情,在他们的小说中可以发现,他们更加注重对自己心境的描写,大胆暴露个人私生活中灵与肉的冲突以及变态性心理,对外部事件的描写则大大减弱。

由此可见传统的小说叙事模式,叙事角度,叙事方法在五四时期已发生了根本的变化,在外在形式上已脱离传统的限制,成了各种新形式创造的活跃期。

(三)内容上的比较一部文学作品的成功与否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其思想内容的价值,是否有助于人们思想的转变,是否有利于人们更好地理解社会生活,都是评判其思想价值的重要方面。

晚清小说的思想内容已发生较大变化,特别是谴责小说,注重反映社会现实,揭露社会黑暗,但当时的大部分小说却还停留在载道,欢愉等功能。

由于外国文学的介绍和引进,当时一些作家已经有意识地模仿外国小说,具有了初步的现代性。

在《被压抑的现代性》这本书中所例举的这四类小说,在传统基础上有了发展,谴责小说则提出了更为实际的问题,“他们在揭发弊变和纠谈时政方面,笔墨有力,不乏动人之处,而差不多止于热骂,缺乏批判的力量和深度,更不能为作品中提出的种种社会问题提出切实可行的解决途径。

” [5]不可否认,谴责小说确有夸大社会丑相之嫌,《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中,朱阿狗一个巡抚的男妾竟然也能被保举到总镇的官职。

谴责小说家们大多会采用这种事实加想象的写法,刻意夸大社会现象,以激起民愤。

这些作家更多来自于地主官僚阶级,他们一方面反对官场上的腐败统治,另一方面却又不得不依赖于封建社会。

李伯元他并“不想触动封建专制制度,只求开启官制,便会政治清明,天下太平”,[6]而吴趼人他“又深为儒家思想所限制,不可能认识到现实的症结所在,便把一切归结于道德的沦丧”,[7]刘鹗也站在清廷的立场上,他们只能认识到现状,却并不能解决问题。

有评论家认为《花月痕》、《九尾龟》等狭邪艳情小说是“狭优猥亵的生活,多少还有些史料价值,但若以美学的尺度衡量,实在是毫无价值可言”。

[8]新小说和狭义公案小说,政治意识形态过于浓厚,思想内容上的价值并不大。

这几类小说在思想上还没有达到较高的境界。

五四小说则不同,社会改造,妇女解放,劳工神圣,知识分子的命运等思想,成为新文学作品所要表现的主要内容,文学要求摆脱传统的观念更为强烈。

周作人适时提出了“人的文学”,“平民文学”等文学观念,符合了当时小说家们创作的需要,他们更为迫切地表现人的觉醒,追求个性解放,创作以人为本的小说。

鲁迅的小说彻底地批判了封建社会的黑暗和腐朽,反映了处于经济压迫和精神奴役双重压迫下的农民生活,特别是对农村妇女的命运给予了深切地关怀,细腻地描写了处于新旧思想斗争中的知识分子的命运。

除此之外,文学研究会的问题小说,以表现社会现实,引起人们疗救注意为目的,反映各种各样的社会问题,质问人生究竟是什么。

浪漫抒情小说更为注重作者自身感情的抒发,表现自身的矛盾,要求个性解放,但却又遭到社会的压抑,从而将表现自我的主观性推向了极致,更为强烈的控诉着社会的黑暗。

五四的作家大体将写作的视角放在下层民众身上,这与晚清小说将注意力放在上层社会已有了根本的变化,在反封建反传统等方面也更为彻底。

晚清时期的小说创作只是初步的触动了封建制度,五四小说则有了更深一步的发展,已从根本上摆脱了传统的限制,创作出了一大批彻底地反封建反传统的作品。

正如评论家所言,“晚清小说变革是非自觉的文学变革, 变革主要发生在文学的外部, 其价值指向是政治的、商业的。

相比而言,五四小说变革是自觉的文学变革, 是发生于文学内部的变革, 其价值指向是文学的”。

[9]晚清文学和五四文学是一个有机联系体,若没有晚清文学的准备,也就不可能爆发轰轰烈烈的文学革命。

【参考文献】[1] [2]王德威.被压抑的现代性——晚清小说新论[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2,10.[3]朱栋霖.中国现代文学史[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18.[4]周作人.中国新文学的源流[m].南京:江苏文艺出版社,2007:54,55.[5] [6] [7]任仿秋.中国近代文学史[m].开封:河南大学出版社,1988:302,303,309.[8]郭延礼.中国近代文学发展史[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347.[9]季桂起.晚清与五四小说变革之比较——兼评王德威的晚清小说观[j].东岳论丛,2008(1).。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