固城湖水生态环境现状及保护对策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固城湖水生态环境现状及保护对策

兰林1,宋益峰2,吴江3

1江苏省水利厅,南京(210029)

2上海市金山区水文站,上海(201508)

3太仓市环境监测站,太仓(215400)

E-mail:hjjunjun520@

摘要:湖泊是重要的湿地之一,具有水资源供给、防洪除涝和生态等公益性功能,湖泊水生态环境的保护对湖泊功能的发挥具有重要作用。分析了固城湖水生态环境现状,指出固城湖所面临的空间和面积大幅萎缩、水环境质量逐步恶化、生物多样性明显下降等方面问题,并提出了固城湖水生态环境保护所应采取的科学的保护理念、保护措施、开发利用和管理方法。

关键词:湖泊,生态,环境,保护

1.引言

固城湖又名小南湖,位于江苏省西南部高淳县境内,北临石臼湖,东抵太湖湖西地区,西面水阳江流域的平原、圩区,南接水阳江流域所属的皖南山区。湖泊周长约为43 km,湖泊面积为30. 95 km2 (8. 18m水位) ,分为大湖区和小湖区,大湖区面积约为小湖区的8~10倍。固城湖来水主要是源自皖南山区的河流补给,其次是长江高水位时倒灌和湖区周围山地丘陵的地表径流。固城湖主要通湖河道有水碧桥河、官溪河、胥河、漆桥河、石固河等。

固城湖是我国长江下游产业的鱼类繁育基地,特别是中华绒蟹的原种繁殖场所,是国家级种子库,同时还是区域人类的生活和工农业水产的重要水源地,但近年来围湖开垦、污染排放、水利工程、渔业养殖等长期人类活动极大地影响了湖泊水生态环境状况,造成固城湖空间侵占面积萎缩、水环境质量及富营养状况持续恶化、生物资源及多样性不断降低等一系列问题,引起了相关主管部门的高度重视。固城湖水生态环境现状及保护对策研究,对保护湖泊生态环境健康,促进湖泊资源合理利用与生态环境保护和谐发展具有重要意义[1]。

2.固城湖水生态环境现状及存在问题分析

2.1空间和面积大幅萎缩

湖泊水面是湖体存在的基本空间要素,围湖垦田是人类活动造成湖泊空间消失的最为直接和剧烈方式。建国前,湖泊水域面积约81km2,建国后长期围垦致使湖泊水域面积锐减至31.9km2,不足原来的40%,湖泊形态也已发生重大变化,由心形隔离成两个湖区。

多年持续围垦使得湖泊面积萎缩,生态环境恶化,如不加遏制将直接导致湖泊消亡。随着湖泊面积的缩小,固城湖有效库容和调洪能力均大幅减少,现已不及建国初期的一半。作为区域供水的主要水源地,固城湖丧失了1/3~1/2的兴利库容,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固城湖在区域供水中的作用将进一步提高,如遇到特殊干旱年份,其负面影响将尤其突出。湖泊水面的减少还造成湖泊自净能力下降和水质恶化,湖泊水生动植物生物多样减少,生物链断裂等负面影响,进而破坏了水产资源和渔业生产条件。此外,围垦后大量圩堤安全工程建设显著改变了圩堤地表形态和自然生态环境,威胁到对水陆两栖类生物的生存环境。

2.2 水环境质量逐步恶化

近几年,由于工业废水、航道船舶排放废水、旅游业的污水排放、渔业养殖产生的有机质等点源污染,农业肥料的大量使用、环湖农村生活污水等造成的面源污染,以及湖内底泥

释放污染物引起的内源污染等大量排放的综合影响,固城湖水质明显下降,富营养化程度加剧,且成恶化趋势[2]。比较湖区红砂嘴站和入湖河流上几个典型站不同年份同月点监测资料,水质等级逐年降低,非汛期水质较好,一般优于Ⅲ类(GB3838-2002,下同),汛期水质劣于非汛期水质,劣于Ⅲ类,汛期水质评价指标中若不含总氮、总磷,水质仍较好。由于入湖河流上新建工业区,河流水质相对较差,个别月份出现劣Ⅴ类等级,污水处理能力不足,使得入湖水质得不到有效控制,给水环境带来了新的压力。根据计算,固城湖有机污染物COD 的水环境容量4036t/a,而根据测量结果,每年入湖的工业废水中COD约为4400t,已经超出COD的水环境容量约400t,这还没有包括生活、农业废水排入湖中的部分,污染出现失控的局面。

图1 2002~2005年红砂嘴水质变化趋势

中科院南京地理与湖泊研究所调查显示[3],上世纪80年代初固城湖进入草藻型富营养化初期阶段,到2000年湖水总体上已呈中富营养阶段,并有富营养化加速趋势。与一般湖泊不同的是,在丰水期的7月和平水期的10月,湖泊富营养化程度较其他时期高,这与夏季高水位使水生植物大量死亡随之分解有直接关系。固城湖湖泊水质恶化和富营养化已经对湖泊水资源各种利用形式造成了负面影响。由于固城湖具有草型浅水湖特征,如果富营养化趋势得不到有效控制而进一步发展,将可能形成难以逆转之势,并逐步向沼泽化方向发展[4]。

2.3生物多样性明显下降

原先固城湖是稳定状态的草藻混合型初级生产者群落结构,和单纯的藻型湖泊相比更具“群落”多样性的结构。从上世纪八十年代以来,人类无序、过度的开发利用打破了湖区生态平衡,围湖造田,失去通江条件,平均水深增加,天然湖岸变成人工堤防,这些因素破坏了生物多样性,使得湖泊生态环境趋于单一,植物种群组成向简单化演替[5]。

上世纪70年代前,固城湖水域有鱼类93种占长江水系鱼类总数的36%,其中许多珍贵鱼类产量较高,如银鱼、河豚、鳗鲡等。由于围湖造田及河道水工设施的影响,使原定居性鱼类失去了良好的产卵物和幼鱼的索饵栖息场及重要的腐植质来源地,阻断了鱼类的回游通道,减少了鱼类产卵群体补充数量和索饵育肥的机会,导致珍贵稀鱼类资源的锐减。

固城湖浮游动物种群相对简单,主要以轮虫和原生动物为主,全湖各类生物量平均占75%以上。年内分布也没有明显的优势种,与80年代中后期相比,浮游动物的数量和生物量均有降低,也没有明显的变化规律。一方面与湖泊鱼类的捕食压力密切相关,另一方面说

明,富营养化湖泊高密度的浮游植物群落优势,可能对浮游动物的生长繁殖产生压力和胁迫。

由于近二十多年来,人类在湖区渔业生产的加强,放养鱼类及河蟹对底栖动物的摄食,底栖动物年平均生物量下降明显,特别是大型底栖动物如瓣鳃类、腹足类等生物量急剧下降,而小型底栖动物,主要是一些污染指示种,如铜锈环棱螺、纹沼螺等,寡毛类中的苏氏尾蚓及摇蚊幼虫等数量有大幅度增加,生物量也有明显增加,主要是由于固城湖每年的水草大量腐烂沉积,底泥有机质十分丰富,使得底栖动物出现小型化,污染指示种大幅度增加。

上世纪50年代末固城湖有大型水生植物14种[6],而根据南京地理与湖泊研究所1999年调查[7],固城湖大型水生植物仅剩2科2属3种,均为沉水植物,分别为是微齿眼子菜(Potamogeton maackianus A..Benn.)、菹草(Potamogeton Crispus L.)和金鱼藻(Ceratophy demersum Linn.),以微齿眼子菜为绝对优势种。

上世纪80年代初,浮游植物种类虽达130余种,但总量较低,湖泊原始生产力较低,仍属贫营养湖泊;80年代中后期,浮游植物总数量达100万个/L以上,硅藻阴藻占优势,此时仍只属于中—富营养湖泊;到90年代末期,浮游植物的可见属种仅70余种,而平均数量已达1100万个/L,蓝藻绿藻数量占绝对优势,固城湖此时已属富—中营养状态。

综合固城湖二十几年来鱼类、浮游动物、底栖动物、大型水生植物和浮游植物的演变趋势,显示人类活动过多干预固城湖正常的生态平衡,生物多样性降低,湖泊表现出逐渐富营养化和沼泽化的趋势。

3.固城湖水生态环境保护对策

3.1 科学的保护理念

固城湖水生态环境保护应坚持“保护优先,协调发展;统筹兼顾,综合治理;依法治湖,科学治湖”等原则。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按照人湖和谐要求,从维护湖泊健康出发,遵循相关法律法规的规定以及流域、区域防洪和水资源规划的安排,突出湖泊空间要素和公益性功能保护,通过合理的人为干预行为,逐步实现湖泊资源可持续利用和生态良性循环。3.2 科学的保护措施

借助现代化的技术手段、技术方法和规划思想,科学分析湖泊发展、演变的内在规律,深入研究影响湖泊健康的各种内外因素,制订能治本的保护措施和规划。

(1) 严格控制现有湖面面积减小,禁止任何新的围垦。合理的水量是健康的生态环境得以持续的前提,如果水量持续减少,将给固城湖生态带来无法挽回的危害。

(2) 加快生态保护区建设,特别是核心保护区,因为固城湖是长江系中华绒线螯蟹原种场,这是区别于其它湖泊的独特之处,核心保护区可以满足原种场的生态需要,调整改良水生植物种群,扩大生物多样性,建立完善的生态结构。

(3) 为防止出现生态灾难,控制湖泊水位7.00m(吴淞基面高程)以上,当水位逼近7.00m 时,对各种原因的用水需求合理削减,甚至暂停,同时做好从蛇山站抽水准备。

(4) 控制并削减湖周以及流域的污染,降低污染负荷。固城湖出入湖河道上所有工业污染源必须稳定达标排放,禁止污水直接排放。除工业废水外其余危害较大的污水如医疗废水必须在厂内先行治理,切实做到达标排放。对污染隐患的企业逐步关停并转。加快污水处理厂建设,完善管网收集系统,2020年前实现所有城市污水达标排放。加强对过往船舶污染的控制,严禁船舶的废油、生活污水排入湖体。不得在湖岸设立装卸有毒、有害化学物品堆栈和垃圾、粪便的码头。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