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周列国编年史之郑国

合集下载

15郑国君主世系(资料丰富,内容详尽;已仔细校对,无错误)

15郑国君主世系(资料丰富,内容详尽;已仔细校对,无错误)

xx 君主世系图郑国,别名为奠国,是中国历史上春秋战国时代的一个诸侯国,国君为姬姓,伯爵。

早期前806 年,建国者为周厉王少子,周宣王封庶弟王子友于郑(今陕西华县的东方),成为郑国第一代君主,是为郑桓公。

郑国初为周王朝的畿内诸侯,周室衰微,郑桓公积极谋寻全身之策,不与周室共存亡。

他问史伯:“王室多故,余惧及焉。

与其何所(处)可以逃死?”史伯说:“王室将卑,戎狄必昌,不可逼也!”他接着仔细分析了当时形势,只有“济、洛、河、颖之间”(济水、洛水、黄河、颖水)比较安全,那里没有大国,虢(指东虢,位于今河南郑州。

位于今河南陕县的为西虢;另外还有位于今陕西的小虢,春秋初年为秦国所灭)、郐两个小国国君,“皆有骄侈怠慢之心”,稍加武力或贿赂,就可以对付。

郑桓公听从史伯建议,利用自己王朝大臣的身份,通过向虢、郐之君贿赂,取得十邑之地作为新郑国之在东方的立足点。

当周室东迁,郑国的郑武公和郑庄公亦相继为王朝大臣,他们常借天子之名行兼并之实,兼并了周边的一些小诸侯国,包括虢、郐两国。

郑国由畿内诸侯成为畿外诸侯。

发展郑国的东面就是鲁、宋,西北就是成周、卫、晋,西南就是陈、蔡、许和楚,周围还有许多姬、姜、偃、嬴及其他小国,正如《国语郑语》所说:“是非王之支子母弟甥舅也,则皆蛮荆戎狄之人也。

”周室东迁时,郑、晋都尽了保卫的责任。

由于晋国不久分裂为翼(晋)和曲沃两部分,内战频仍,所以王室不得不依靠虢和郑,它们都曾以诸侯而兼王室的卿士。

郑武公、郑庄公对周的态度都很骄横无礼,平王很不满意,想把权力分一半给虢。

庄公知道后,责问平王,平王竭力否认,以致“周郑交质”(即互相交换质子,郑国以郑昭公,周王室以王子狐),并进行战争。

周天子的权威已扫地殆尽了。

郑国充分利用王室大臣的身份,经常利用王室之名为自己谋私利。

郑国兼并了周边的小国,侵夺许国,干涉宋、郑庄公多宠子。

在其死后,郑国即陷入内乱。

郑昭公即位后不久,权臣祭仲入宋时为公子突岳父雍氏所迫,改立公子突为郑国国君,公子突是为郑厉公。

《东周列国志之第十三回》完整版原文全文

《东周列国志之第十三回》完整版原文全文

《第十三回》原文鲁桓公夫妇如齐郑子直君臣为戮却说齐襄公见祭足来聘,欣然接之。

正欲报聘,忽闻高渠弥弑了昭公,援立子亹,心中大怒,便有兴兵诛讨之意。

因鲁侯夫妇将至齐国,且将郑事搁起,亲至泺水迎候。

却说鲁夫人文姜见齐使来迎,心下亦想念其兄,欲借归宁之名,与桓公同行。

桓公溺爱其妻,不敢不从。

大夫申繻谏曰:“‘女有室,男有家',古之制也。

礼无相渎,渎则有乱。

女子出嫁,父母若在,每岁一归宁。

今夫人父母俱亡,无以妹宁兄之理。

鲁以秉礼为国,岂可行此非礼之事?”桓公已许文姜,遂不从申繻之谏,夫妇同行。

车至泺水,齐襄公早先在矣。

殷勤相接,各叙寒温,一同发驾,来到临淄。

鲁侯致周王之命,将婚事议定。

齐侯十分感激,先设大享,款待鲁侯夫妇。

然后迎文姜至于宫中,只说与旧日宫嫔相会。

谁知襄公预造下密室,另治私宴,与文姜叙情。

饮酒中间,四目相视,你贪我爱,不顾天伦,遂成苟且之事。

两下迷恋不舍,遂留宿宫中,日上三竿,尚相抱未起,撇却鲁桓公在外,冷冷清清。

鲁侯心中疑虑,遣人至宫门细访,回报:“齐侯未娶正妃,止有偏宫连氏,乃大夫连称之从妹,向来失宠,齐侯不与相处。

姜夫人自入齐宫,只是兄妹叙情,并无他宫嫔相聚。

”鲁侯情知不做好事,恨不得一步跨进齐宫,观其动静。

恰好人报:“国母出宫来了。

”鲁侯盛气以待,便问姜氏曰:“夜来宫中共谁饮酒?”答曰:“同连妃。

”又问:“几时散席?”答:“久别话长,直到粉墙月上,可半夜矣。

”又问:“你兄曾来陪饮否?”答曰:“我兄不曾来。

”鲁侯笑而问曰:“难道兄妹之情,不来相陪?”姜氏曰:“饮至中间,曾来相劝一杯,即时便去。

”鲁侯曰:“你席散如何不出宫?”姜氏曰:“夜深不便。

”鲁侯又问曰:“你在何处安置?”姜氏曰:“君侯差矣,何必盘问至此。

宫中许多空房,岂少下榻之处,妾自在西宫过宿,即昔年守闺之所也。

”鲁侯曰:“你今日如何起得恁迟?”姜氏曰:“夜来饮酒劳倦,今早梳妆,不觉过时。

”鲁侯又问曰:“宿处谁人相伴?”姜氏曰:“宫娥耳。

郑国射伤周天子在春秋时代首先称霸,为何落败如此之快?

郑国射伤周天子在春秋时代首先称霸,为何落败如此之快?

郑国射伤周天子在春秋时代首先称霸,为何落败如此之快?说到春秋战国,常人都会谈及春秋五霸、战国七雄,没有多少人会想到在东周列国之时,首先凌驾于周天子之上,称霸于诸侯之间的居然是后世之中毫不起眼的郑国。

郑国的第一任国君郑桓公姬友是周厉王的小儿子,也就是周宣王的同父异母弟。

姬友是在周宣王二十二年被封为郑伯。

周幽王时,姬友以皇叔的身份被封为周朝大司徒,位列三公,他在黄河洛水之间替周天子做了很多有利民生的大好事,所以周朝的老百姓都很敬重他。

姬友曾对周天子说过,楚国君主曾经做过颛顼的火正官祝融氏,他们的功劳很大,如果周朝衰弱,楚国必定会兴旺,这样对郑国也是不利的,可惜周幽王没有听他的话遏制楚国的壮大。

后来姬友跟随周幽王,一并被犬戎追杀,死在骊山脚下,郑国人立姬友之子姬掘突为主,这就是郑武公。

武公的正妻夫人姜氏被称之为武姜,生下长子寤生,因为寤生是难产所生,让武姜吃了不少苦头,所以武姜不喜欢这个长子,而后来她又生下了小儿子姬段,却非常溺爱他。

可郑武公却一直遵守周朝祖制,立寤生为世子。

这让武姜很不高兴,但也无可奈何,武公死后,寤生顺理成章成为了郑庄公。

郑庄公一即位,为了讨好母亲,立马将京邑划给弟弟姬段作为封地,又将姬段作为接班人,号为太叔。

大夫祭仲急忙向庄公表示,京邑比国都还大,不适合封给庶出宗亲。

庄公却说,这是母亲的意思,不能让她老人家不高兴。

姬段在京邑招兵买马,打造兵器,日夜练兵,准备让母亲里应外合谋夺哥哥的王位。

郑国大臣们都向庄公劝谏,要及早制止姬段的行为,庄公却说,不能让母亲不高兴,如果阿段非要做出什么与礼不合,出格的事情来,那就是多行不义必自毙了!后来姬段果然造反,庄公火速发兵迎战,姬段敌不过郑军,大败逃跑,京邑的百姓也拿起武器讨伐姬段这个叛逆,姬段最后跑到卫国共邑,客死他乡。

郑庄公得知老妈武姜也参与了弟弟谋反,一怒之下指着上天发誓道:“以后不到黄泉,我永远也不再和她相见!”后来郑庄公又后悔自己的不孝之言,于是派人挖了一条地道,直到挖出地底的泉水,然后通过地道将武姜迎回国都,依旧奉养尽孝,此举在当时被天下称为美谈。

春秋左传原文及翻译

春秋左传原文及翻译

春秋左传原文及翻译春秋左传原文及翻译《春秋》是我国最早的编年体史书,传为孔子所作。

“春秋”一词,本是东周列国史官所撰编年史的通称。

下面和小编一起来看春秋左传原文及翻译,希望有所帮助!春秋左传原文初,郑武公娶于申[1],曰武姜,生庄公及共叔段。

庄公寤生,惊姜氏,故名曰寤生,遂恶之。

爱共叔段,欲立之。

亟请于武公[2],公弗许。

及庄公即位,为之请制。

公曰:"制,岩邑也,虢叔死焉[3]。

佗邑惟命"。

请京[4],使居之,谓之京城大叔。

祭仲曰:"都,城过百雉[5],国之害也。

先王之制,大都,不过参国之一,中,五之一;小,九之一。

今京不度[6],非制也,君将不堪"。

公曰:"姜氏欲之,焉辟害"?对曰:"姜氏何厌之有?不如早为之所[7],无使滋蔓。

蔓,难图也。

蔓草犹不可除,况君之宠弟乎"?公曰:"多行不义,必自毙,子姑待之"。

既而大叔命西鄙、北鄙贰于己。

公子吕曰[8]:"国不堪贰,君将若之何?欲与大叔,臣请事之;若弗与,则请除之,无生民心"。

公曰:"无庸,将自及"。

大叔又收贰以为己邑,至于廪延[9]。

子封曰:"可矣,厚将得众"。

公曰:"不义,不昵[10]。

厚将崩"。

大叔完聚,缮甲兵,具卒乘[11],将袭郑,夫人将启之。

公闻其期,曰:"可矣"。

命子封帅车二百乘以伐京。

京叛大叔段。

段入于鄢。

公伐诸鄢。

五月辛丑,大叔出奔共。

书曰:"郑伯克段于鄢[12]"。

段不弟,故不言弟;如二君[13],故曰克;称郑伯,讥失教也,谓之郑志;不言出奔,难之也。

遂寘[14]姜氏于城颍,而誓之曰:"不及黄泉,无相见也"。

既而悔之。

颍考叔为颍谷[15]封人,闻之,有献于公。

公赐之食,食舍肉。

公问之,对曰:"小人有母,皆尝小人之食矣,未尝君之羹,请以遗之"。

黄泉见母

黄泉见母

黄泉见母导读:本文是关于黄泉见母,希望能帮助到您!黄泉接母————东周列国时期郑国的一个真实的故事高天保著写于2007年元月20日第一场武公临朝时间:郑武公三年地点:郑国都城皇宫(溱洧交流寨)幕启:郑武公,国母,祭足等文武大臣及护卫上。

郑武公唱:郑武公在金殿举目观望,旭日升大地暖龙凤呈祥。

溱河边洧河岸麦椒千里,杏花开桃花谢岸柳飘扬。

男耕种女纺织繁荣景象,好一个郑国都国富民强。

自先王郑恒公立国建邦,灭虢国收郐国溱洧河旁。

南有颖北有洛沃地千里,东有汴西有宛中原豪强。

念白:朕,郑武公名厥突,是郑国之君。

先王郑恒公周朝丞相,又是周幽王之叔,封国在山西华县,人称古郑国。

其地地少人稀,侯不侯国不国,加上周王朝衰败,我父想找个安身之处。

问计于史伯。

史伯说:“河洛之间,溱洧河岸是个好地方。

那里的郐国之君与虢国之君均属贪婪之辈,虢国持大,郐国持险,你以周难之名,寄与他帮,他必接受。

你再以周朝之名,以顺伐逆,必克,可得国。

再以法律固民郑国可兴旺。

我父郑恒公按照史伯的说法去做方得了郐,虢等国之地,建立新国,起名新郑国。

我父下世后,我继王位,起名郑武公。

我又继承父王之职,既是郑国君又兼周朝丞相,身兼二职,忙了郑国之事又要去忙周朝事务。

这几个月来,由于忙于郑国之事,久不入朝。

这不,周天子又派人传圣旨,旨让我入朝议事。

不得不把本国事情安排一下,随旨进京。

唱:周王朝自建国四百余载,周幽王行无道拜国散邦。

爱美女护褒姒封为皇后,废申后废太子紊乱朝纲。

虢石父拥朝政忠言不进,周幽王信谗言忠良遭殃。

为博得褒皇后千金一笑,举烽火戏诸侯实不应当。

当犬戎犯镐京再举烽火,众诸侯又当是儿戏一场。

周幽王和褒姒逃离镐京,我的父为护驾紧靠君旁。

我的父杀法勇威震敌胆,使犬戎用大兵围在中央。

敌犬戎用乱箭杀死我父,周幽王与褒姒也刀下身亡。

众诸侯齐发兵赶走犬戎,立申生周天子是为平王。

立平王本是我亲自迎立,周天子封我为东周宰相。

今日里忙完了国中之事,到周朝上任去护驾君堂。

东周列国志摘抄笔记(3篇)

东周列国志摘抄笔记(3篇)

第1篇一、引言《东周列国志》是我国古代一部历史小说,作者为明代的冯梦龙。

该书以春秋战国时期的历史为背景,通过生动的叙事手法,描绘了众多诸侯国之间的政治斗争、军事冲突以及社会风貌。

以下是我对《东周列国志》的部分摘抄笔记,希望能对读者有所启发。

二、摘抄笔记1. 齐桓公争霸齐桓公,名小白,是春秋时期齐国的一位杰出君主。

在位期间,他任用管仲为相,实行一系列改革,使齐国国力大增。

在《东周列国志》中,齐桓公争霸的故事令人印象深刻。

摘抄:《东周列国志》卷一:“桓公即位,管仲辅之,始修齐政,实行改革。

于是,齐国富强,兵强马壮,天下诸侯莫不敬畏。

”2. 晋文公重耳流亡晋文公,名重耳,是春秋时期晋国的一位贤君。

在位期间,他励精图治,使晋国成为中原霸主。

然而,在成为君主之前,重耳曾历经磨难,流亡多年。

摘抄:《东周列国志》卷二:“重耳自幼聪慧,志向远大。

因国内政治斗争,流亡十九年,历经磨难。

后归国,终成一代贤君。

”3. 秦穆公争霸秦穆公,名任好,是春秋时期秦国的一位杰出君主。

在位期间,他励精图治,使秦国逐渐崛起。

在《东周列国志》中,秦穆公争霸的故事引人入胜。

摘抄:《东周列国志》卷三:“秦穆公继位,励精图治,任用百里奚、蹇叔等贤臣,使秦国逐渐崛起。

后与晋、楚争霸,秦穆公大败楚军,威震中原。

”4. 孙武兵法孙武,春秋时期著名军事家,著有《孙子兵法》一书。

在《东周列国志》中,孙武的兵法智慧得到了充分展现。

摘抄:《东周列国志》卷四:“孙武者,吴国人士,善用兵。

其《孙子兵法》一书,言简意赅,博大精深,为后世兵家所推崇。

”5. 墨子救宋墨子,春秋时期墨家学派创始人,主张兼爱、非攻。

在《东周列国志》中,墨子救宋的故事令人感动。

摘抄:《东周列国志》卷五:“墨子闻宋国危难,遂率弟子前往救援。

历经艰险,终使宋国转危为安。

”6. 老子道德经老子,春秋时期道家学派创始人,著有《道德经》一书。

在《东周列国志》中,老子道德经的思想得到了体现。

摘抄:《东周列国志》卷六:“老子主张无为而治,认为天下之事,莫不有因。

郑国(西周及春秋战国时期诸侯国)

郑国(西周及春秋战国时期诸侯国)

郑国(西周及春秋战国时期诸侯国)郑国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个重要的诸侯国,它的历史可以追溯到西周及春秋战国时期。

本文将从郑国的起源、政治、经济、文化等多个方面来详细介绍这个古代国家。

一、郑国的起源郑国的起源可以追溯到西周时期。

相传,周武王打败商朝后,封太公望于陈地,并赐以姓“姬”。

太公望的儿子管叔因被赶出陈地,来到郑地,并建立了郑国。

郑国的建立标志着一段新的历史的开始,也奠定了郑国在后来社会发展中的重要地位。

二、郑国的政治在政治方面,郑国采用的是封建制度。

郑国的国君被称为“公”,并且世袭制度得以确立。

郑国的政权相对稳定,国君和贵族享有较高的地位和权力。

在夷吾之战中,郑国曾与晋国发生冲突,但最终以晋国胜利而告终。

三、郑国的经济郑国的经济主要以农业为主导。

郑国地处黄河中下游地带,土地肥沃,适宜农作物的种植。

同时,郑国也以渔业和畜牧业为支撑,形成了多种经济发展的模式。

郑国的经济繁荣也带动了周边地区的发展。

四、郑国的文化郑国在文化上也有着独特的贡献。

郑国是古代中国音乐的发源地,其中最著名的是钟鼓之声。

据史书记载,郑国的公侯和大臣们能够击鼓奏钟,以表达自己的情感和思想。

郑国的音乐艺术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五、郑国的命运尽管郑国在一定时期内相对繁荣,但是随着战国时期的到来,郑国逐渐衰落。

战国时期,郑国不断受到其他诸侯国的侵扰,并最终被齐国所灭。

郑国的灭亡标志着郑国演化出的一段历史的结束。

六、结语郑国作为中国古代历史上的一个重要的诸侯国,对于中国历史和文化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尽管郑国如今已不复存在,但其所留下的历史和文化瑰宝,无疑是我们珍贵的财富。

我们应当通过学习和研究郑国的历史,加深对古代中国文明的理解和认知,为我们的国家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

通过以上对郑国的介绍,我们可以看到,它在中国历史上的地位不可忽视。

郑国的起源、政治、经济和文化等方面都展现了其独特的特点和重要的影响力。

对于了解中国古代历史和文化,我们需要对郑国有更加深入的研究和了解。

郑国四百年:从霸主到被人吊打,善始者未必善终

郑国四百年:从霸主到被人吊打,善始者未必善终

郑国四百年:从霸主到被人吊打,善始者未必善终西周灭亡后,东周建立,春秋时代开始。

郑国武公在周平王迁都洛邑,建东周的过程中,始终陪伴左右,出力献策,平王十分感动,任命郑武公为周王室的卿士,这在西周以及东周初年,对诸侯来说,是件无上荣光的事,并不是所有诸侯都有资格拥有这份荣誉。

郑武公死后,他的儿子郑庄公即位,他可不像老爹那样恭顺,行为做派令周平王渐渐反感。

平王自以为天子权威还在,剥夺了郑庄公王室卿士身份,庄公大怒,带兵闯入周天子土地,逼迫周平王收回成命,并将太子派到郑国做人质,这才满意离去。

(春秋小霸郑庄公)望着远去的郑国军队,周平王气血攻心,然而,此一时彼一时,周室天子直接掌握的军队寥寥,直辖土地缩减了一大半,经济实力也受到严重影响,面对汹汹而来的郑庄公,周平王干瞪眼没办法!对周王室来讲,这个郑国带给它的噩梦才刚刚开始!周郑交质事件还不是最丢人的!此后的三十余年时间里,郑庄公擅自割取王室小麦,将王室祭祀天地的神圣之地许田占为己有,诸多事情都和王室对着干!平王之孙桓王忍无可忍,加之年轻气盛,亲率大军讨伐郑国,史称“繻葛之战”,战争的结果却很戏剧性:桓王居然被郑庄公手下射伤肩膀,落荒而逃,而周王室对郑国却无可奈何。

(周桓王)此一役,如西周昭王讨伐楚国,致全军覆没一样,令本已衰微的天子威仪彻底完蛋!此时春秋五霸还未诞生,历史的舞台只有郑国独大,东边齐国刚刚结束了长达七十余年的内乱,处于休养生息的阶段,无意对外争强;北边晋国陷入“曲沃代翼”的混乱期,正支与庶支两股力量正打得不可开交;西边秦国得到周天子许可,正忙着收复原西周歧,丰故地,以据为己有;南边楚国还处于上升期,楚国国君武王刚冒天下之大不韪,违礼称王,正将精力放在江汉平原上,忙着开拓疆土。

至于宋、鲁两国,还在饱受传统礼制的严重束缚,只想安分守己过日子!郑国可谓是风光无限,傲视天下,而郑庄公也抓住了这个有利时机,将郑国事业推向巅峰!然则,月满则亏,水满则溢,物极必返!郑国满打满算也就风光了六十余年(郑武公中后期,郑庄公一代)!郑庄公死后不久,郑国即陷入君权之争,接连三位国君被权臣或弑杀,或控制。

《东周列国志之第十一回》完整版原文全文

《东周列国志之第十一回》完整版原文全文

《第十一回》原文宋庄公贪赂搏兵郑祭足杀婿逐主却说宋庄公遣人致书称贺,就索取三城,及白璧、黄金、岁输谷数。

厉公召祭足商议。

厉公曰:“当初急于得国,以此恣其需索,不敢违命。

今寡人即位方新,就来责偿。

若依其言,府库一空矣。

况嗣位之始,便失三城,岂不贻笑邻国?”祭足曰:“可辞以‘人心未定,恐割地生变,愿以三城之贡赋,代输于宋。

'其白璧、黄金,姑与以三分之一,婉言谢之。

岁输谷数,请以来年为始。

”厉公从其言,作书报之,先贡上白璧三十双,黄金三千镒,其三城贡赋,约定冬初交纳。

使者还报,宋庄公大怒曰:“突死而吾生之,突贫贱而吾富贵之,区区所许,乃子忽之物,于突何与,而敢吝惜?”即日,又遣使往郑坐索,必欲如数,且立要交割三城,不愿输赋。

厉公又与祭足商议,再贡去谷二万锺。

宋使去而复来,传言:“若不满所许之数,要祭足自来回话。

”祭足谓厉公曰:“宋受我先君大德,未报分毫,今乃恃立君之功,贪求无厌,且出言无礼,不可听也。

臣请奉使齐、鲁,求其宛转。

”厉公曰:“齐、鲁肯为郑用乎?”祭足曰:“往年我先君伐许伐宋,无役不与齐、鲁同事。

况鲁侯之立,我先君实成之,即齐不厚郑,鲁自无辞。

”厉公曰:“宛转之策何在?”祭足曰:“当初华督弑君而立子冯,吾先君与齐、鲁,并受贿赂,玉成其事。

鲁受郜之大鼎,吾国亦受商彝。

今当诉告齐、鲁,以商彝还宋,宋公追想前情,必愧而自止。

”厉公大喜曰:“寡人闻仲之言,如梦初醒。

”即遣使赍了礼币,分头往齐、鲁二国,告立新君,且诉以宋人忘恩背德,索赂不休之事。

使人到鲁致命,鲁桓公笑曰:“昔者,宋君行赂于敝邑,止用一鼎,今得郑赂已多,犹未满意乎?寡人当身任之,即日亲往宋,为汝君求解。

”使者谢别。

再说郑使至齐致命,齐僖公向以败戎之功,感激子忽,欲以次女文姜连姻,虽然子忽坚辞,到底齐侯心内,还偏向他一分。

今日郑国废忽立突,齐侯自然不喜,谓使者曰:“郑君何罪,辄行废立?为汝君者,不亦难乎!寡人当亲率诸侯,相见于城下!”礼币俱不受。

东周列国志005 第五回.pdf

东周列国志005 第五回.pdf

第五回宠虢公周郑交质助卫逆鲁宋兴兵却说郑庄公闻公孙滑起兵前来侵伐,问计于群臣。

公子吕曰:“斩草留根,逢春再发。

公孙滑逃死为幸,反兴卫师,此卫侯不知共叔袭郑之罪,故起兵助滑,以救祖母为辞也。

依臣愚见,莫如修尺素之书,致于卫侯,说明其故,卫侯必抽兵回国。

滑势既孤,可不战而擒矣。

”公曰:“然。

”遂遣使致书于卫。

卫桓公得书,读曰:寤生再拜奉书,卫侯贤侯殿下:家门不幸,骨肉相残,诚有愧于邻国。

然封京赐土,非寡人之不友;恃宠作乱,实叔段之不恭。

寡人念先人世守为重,不得不除。

母姜氏以溺爱叔段之故,内怀不安,避居颍城,寡人已自迎归奉养。

今逆滑昧父之非,奔投大国。

贤侯不知其非义,师徒下临敝邑。

自反并无得罪,惟贤侯同声乱贼之诛,勿伤唇齿之谊,敝邑幸甚!卫桓公览罢,大惊曰:“叔段不义,自取灭亡。

寡人为滑兴师,实为助逆。

”遂遣使收回本国之兵。

使者未到,滑兵乘廪延无备,已攻下了。

郑庄公大怒,命大夫高渠弥出车二百乘,来争廪延。

时卫兵已撤回,公孙滑势孤不敌,弃了廪延,仍奔卫国。

公子吕乘胜追逐,直抵卫郊。

卫桓公大集群臣,问战守之计。

公子州吁进曰:“水来土掩,兵至将迎,又何疑焉?”大夫石碏奏曰:“不可,不可!郑兵之来,繇我助滑为逆所致。

前郑伯有书到,我不若以书答之,引咎谢罪。

不劳师徒,可却郑兵。

”卫侯曰:“卿言是也。

”即命石碏作书,致于郑伯。

书曰:完再拜上,王卿士郑贤侯殿下:寡人误听公孙滑之言,谓上国杀弟囚母,使孙侄无窜身之地,是以兴师。

今读来书,备知京城太叔之逆,悔不可言。

即日收回廪延之兵,倘蒙鉴察,当缚滑以献,复修旧好,惟贤侯图之!郑庄公览书曰:“卫既服罪,寡人又何求焉!”却说国母姜氏,闻庄公兴师伐卫,恐公孙滑被杀,绝了太叔之后,遂向庄公哀求:“乞念先君武公遗体,存其一命!”庄公既碍姜氏之面,又度公孙滑孤立无援,不能有为。

乃回书卫侯,书中但言:“奉教撤兵,言归于好。

滑虽有罪,但逆弟止此一子,乞留上国,以延段祀。

”一面取回高渠弥之兵。

东周列国志人物

东周列国志人物

(1) 峰火戏诸侯乘:古代四马一车为“一乘”。

周宣王的儿子宫涅(niè)(周幽王)褒(bào)姒(sì)的儿子伯服申后(太子)宜臼jiù(太平王)温媪(ǎo)三公:佞(nìng)臣虢(guó)石父、祭(zhài)公易、伊(yí)球郑伯友的儿子(郑世子)掘突大(dà)夫赵叔太史伯阳父卫侯申侯:大(dà)夫吕章戎(róng)主:左先锋满也速、右先锋孛(bó)丁、古里赤(2)掘地见母郑武公姜氏寤(wù)生(郑庄公)段(共叔)祭(zhài)足、大(dà)夫公子吕、颍(yǐng)考叔(3)大义灭亲卫庄公三个儿子:姬(jí)完、姬晋(jìn)、州吁(xū)上大(dà)夫石碏(què)的儿子石厚卫恒(héng)公(姬完)宋殇(shāng)公陈恒公子鍼(zhēn)郑庄公公子吕(4)杀婿(xū)逐(zhú)主郑庄公四个儿子:世子忽(郑昭公)、子突(郑厉公)、子亹(wěi)、子仪(郑子)祭(zhài)足、大(dà)夫高渠弥(mí)、大(dà)夫祝聃(dān)齐僖(xī)公(齐侯)世子诸儿(齐襄xiāng公)宋庄公华督dū雍(yōng)氏雍(yōng)纠公子御yù悦(yùe)南宫长万鲁恒公(鲁侯)公子溺(nì)(5)管仲(zhōng)拜相齐襄xiāng公两个儿子:(大儿子)纠、(小儿子)小白鲍(bào)叔牙小白(齐桓huán公):仲孙湫(qīu)五杰:隰(xí)朋、宁越、王子称父宾须无、东郭牙管仲、召忽纠连称、管至父、公孙无知雍(yōng)廪(lǐn)、东郭牙、高傒(xī)鲁庄公:曹沫(mò)、秦子、梁子大(dà)夫施伯公子偃(yàn)(6)齐桓huán称霸“曹刿(guì)论战”齐国:齐桓huán公蔡姬(jí)管仲(zhōng)隰(xí)朋鲍(bào)叔牙东郭牙宁戚竖貂周朝:周庄王--周釐(xǐ)王--周惠王--周襄(xiāng)王单蔑(miè)宋国:宋桓huán公--宋襄(xiāng)公公子御(yù)大(dà)夫戴叔皮鲁国:鲁庄公公子庆父施伯曹刿(guì)曹沐楚国:楚成王鬬(斗dòu)章的哥哥鬬廉(lián)屈完子文郑国:郑文公大(dà)夫聃(dān)伯(7)唇亡齿寒晋国:晋献公骊姬太子申生大(dà)夫荀息大(dà)夫里克虢国:虢(guó)公大(dà)夫舟之侨(qiáo)虞(yú)国:虞公宫之奇百里溪(xī)犬戎(róng)(8)穆(mò)公求贤(xián)秦穆(mò)公公子挚(zhí)王子颓(tuí)百里溪(xī)杜(dù)氏(shì)蹇(jiǎn)叔宫之奇姜戎戎(róng)主(9)蜜蜂计晋献公骊(lí)姬(jì)(两个儿子:奚xī齐、卓zhuō子)优施梁五东关五勃(bó)鞮(dī)齐姜申生(太子)重耳、夷(yí)吾(wú)里克狐突的儿子狐毛、狐偃(yàn)荀(xún)息杜(dù)原款(kuǎn) 丕(pī)郑父(10)夷(yí)吾(wú)争位晋国:晋献公骊(lí)姬(jì)(两个儿子:奚xī齐、卓zhuō子)荀(xún)息优施梁五东关五丕(pī)郑父的儿子丕豹大(dà)夫梁鹞(yáo)靡(mí)大(dà)夫骓(zhuī)遄(chuán)里克魏犫(chōu)屠(tú)岸夷瞿国:重耳狐突狐偃(yàn)赵衰(shuān)梁国:夷(yí)吾(wú)(惠公)儿子圉(yǔ)吕省卻(xì)芮(ruì)虢(guó)射秦国:穆(mò)公蹇(jiǎn)叔百里奚(xī)公子挚(zhí)公孙枝大(dà)夫冷至(11)龙门山晋国:晋惠公吕省卻(xì)芮(ruì)虢(guó)射屠(tú)岸夷大(dà)夫庆郑韩简卻(xì)步扬太史郭偃(yàn)家仆(pú)徒秦国:秦穆(mò)公穆(mò)姬(jì)蹇(jiǎn)叔百里奚(xī)公子挚(zhí)公孙枝大(dà)夫冷至孟明视白乙丙西乞(qǐ)术丕(pī)豹鹞(yáo)余(12)重耳复国晋国:夷(yí)吾(wú)(惠公)儿子圉(yǔ)(怀公)卻(xì)芮(ruì)虢(guó)射勃(bó)鞮(dī)狐突大(dà)夫栾(luán)枝的儿子栾(luán)盾狄(dí)国:狄(dí)侯(文公)重耳(妻子)季隗(kuí)狐偃(yàn)狐毛头须赵衰介子推壶叔魏犫(chōu)颠(diān)颉(jié)卫国:卫文公上卿(qīng)宁速齐国:齐桓(huán)公齐姜(嫁给重耳)曹国:曹共公大(dà)夫僖(xī)负羁(jī)宋国:宋襄(xiāng)公公孙固郑国:郑文公楚国:楚成王成得臣(chén)秦国:秦穆公(夫人)穆姬(jì)(女儿)怀嬴(yíng)(嫁给重耳)百里奚(xī) 公子挚(zhí) 公孙枝丕(pī)豹(13)病榻(tà)论相“扁鹊与齐桓公”齐国:齐桓(huán)公公子昭(齐孝xiào公)长卫姬(jì)易牙竖刁(diāo)开方无亏公子潘公子元公子商人晏(yàn)蛾管仲(zhōng)的儿子管平鲍(bào)叔牙上卿(qīng)高虎国懿(yí)仲(zhōng)隰(xí)朋西戎:戎(róng)主周朝:周襄(xiāng)公郑国:扁鹊(14)宋襄(xiāng)公宋国:宋襄(xiāng)公的弟弟公子目夷(yí)公孙固公孙荡向訾(zī)守药仆(pú)伊(yí)华秀老齐国:太子昭(齐孝xiào公)雍(yōng)巫(wū) 国虎国懿(yí)滕(téng)君婴齐楚国:楚成王子文成得臣鬬(斗dòu)勃(15)晋文图霸晋国:晋文公论功封赏:(上等)赵衰狐偃(yàn)(中等)狐毛先轸(zhèn)(下等)魏犫(chōu)颠(diān)颉(jié)壶叔勃(bó)鞮(dī)介子推卻(xì)溱(qín)栾(luán)枝卻(xì)觳(hú)胥(xū)臣周朝:周襄(xiāng)王简师叔左鄢(yān)父秦国:秦穆(mò)公蹇(jiǎn)叔百里奚(xī)宋国:司马公孙固卫国:卫成公的弟弟叔武卫大(dà)夫元咺(xuān)大(dà)夫宁俞(yú)孙炎(yán)曹国:曹共公大(dà)夫僖(xī)负羁(jī)的儿子僖(xī)禄(lù)大(dà)夫于朗(16)城濮(pú) 之战晋国:晋文公(重耳)赵衰狐偃(yàn)先轸(zhèn)栾(luán)枝胥(xū)臣祁(qí)瞒楚国:楚成王成得臣鬬(斗dòu)勃斗宜申秦穆(mò)公曹共公宋成公齐昭公卫成公(17)元咺(xuān)告状卫国:卫成公的弟弟叔武元咺(xuān)的儿子元角宁俞(yú)孙炎(yán)公子歂(chuán)犬司马瞒大(dà)夫长戕(zāng)铖(zhēn)庄子士荣晋国:晋文公赵衰(shuāi) 先蔑(miè)(18)智退秦师晋国:晋文公世子(huān)赵衰狐射姑先轸(zhèn)魏犫(chōu)公子兰胥(xū)臣卻(xì)芮(ruì)的儿子卻缺大(dà)夫阳处父郭偃(yàn)曹国:曹共公周朝:周襄(xiāng)王郑国:郑文公上卿(qīn)叔詹(zhān)大(dà)夫佚(yǐ)之狐大(dà)夫烛武石申父侯宣多许国:(许侯)许僖公秦国:秦穆公百里奚(xī)孟明视杞(qǐ)子逢孙杨孙(19)擒三帅秦国:秦穆公杞(qǐ)子逢孙蹇(jiǎn)叔的儿子白乙丙、西乞(qǐ)术百里奚(xī)的儿子孟明视公孙枝褒(báo)蛮(mán)子繇(yáo)余杨孙郑国:郑穆公弦高蹇(jiǎn)他大(dà)夫烛武晋国:晋襄(xiāng)公的母亲文嬴(yíng)先轸(zhèn)的儿子先且居栾(luán)枝胥(xū)臣狐射姑的弟弟狐鞫(jū)居胥(xū)婴屠击韩子舆(yú)莱(lái)驹(jū) 阳处父赵衰(shuāi)(20)赵盾背秦晋国:晋襄(xiāng)王--晋灵公(夷皋)夫人穆嬴yíng 公子雍yōng 公子乐晋国三军统帅:(主)狐射姑箕郑父先蔑(副)赵盾荀林父先都先且居的儿子先克先克的儿子先縠(hú)卻(xì)缺狐射姑的弟弟狐鞫(jū)居太傅阳父司马臾(yú)骈(pián)赵盾的弟弟赵穿魏犫(chōu)的侄儿魏寿余四个坏人:箕郑父、士谷、梁益耳、蒯(kuǎi)得(的手下先都)梁益耳的弟弟梁弘(hóng)公孙杵(chú)臼(jiù)晋国三军统帅:(主)赵盾卻(xì)缺栾(luán)盾(副)荀林父臾(yú)骈(pián)胥(xū)甲秦国:秦康公白乙丙孟明视士会西乞(qǐ)术(21)伍参献策郑国;郑襄(xiāng)公皇戍(shù)楚国:楚庄公的弟弟公子去疾(jí)公子婴齐公子侧摄叔蔡鸠(jiū)乐(lè)伯伍参夷(yí)襄(xiāng)老孙叔敖(á)虞(yú)邱晋国:晋景公荀(xún)林父荀首荀罌(yíng)(罂)魏犫(chōu)的儿子魏锜(qí)栾(luán)书韩穿先谷士会逢伯的儿子逢宁、逢盖卻(xì)克赵括赵婴赵同赵朔(shuò)巩朔(shuò)韩厥(jué)赵旃(zhān)鲍(bào)癸(guǐ)“肉袒(tǎn)牵羊”(肉袒:光着上身)即:“负荆请罪”---主动向别人承认自己的过错,以求原谅。

「历代王朝皇帝世系」春秋战国(郑国)国君即位顺序和世系图

「历代王朝皇帝世系」春秋战国(郑国)国君即位顺序和世系图

「历代王朝皇帝世系」春秋战国(郑国)国君即位顺序和世系图郑国是周王室姬姓诸侯国,开国国君郑(姬)友是周厉王姬胡之子,周宣王姬静之弟。

郑国最先建都棫林(今陕西华县),后迁都郑(今河南新郑),强盛时期的版图位于今河南省中部。

郑国的发展大致经历以下几个阶段。

(一)郑国东迁公元前806年,郑(姬)友被周宣王封地建国,国号为郑,郑友成为郑国第一代国君,即郑桓公。

周幽王时期,郑桓公被任命为司徒。

后因幽王宠幸褒拟,朝政日益荒废,郑恒公听从太史令的建议将族人东迁,虢、郐两国献给10座城邑,郑东迁立国。

公元前771年,西周都城镐京被犬戎攻破,郑桓公与周幽王被杀。

(二)称霸中原西周都城镐京被攻破,周王室决定东迁,郑、虢等国派兵护卫。

东迁后的周王室不得不依靠虢、郑两国,周平王想赋予虢公更大的权利来制衡郑国,郑庄公知道后责问平王,平王竭力否认。

最终郑、周达成妥协,互相交换质子,周天子的颜面扫地殆尽。

郑国兼并了周边的小国,侵占许国,干涉宋、卫、鲁等国,还助齐国赶走入侵的北狄。

郑庄公时期的郑国,俨然是春秋初期的霸主。

(三)中道衰落郑庄公去世后,郑昭公即位。

郑昭公即位不久,权臣祭仲改立郑厉公,郑昭公逃到卫国。

郑厉公不满祭仲专权准备除之,结果计划泄露,郑厉公出逃,郑昭公回国复位。

郑昭公与高渠弥有私怨,在狩猎时被高渠弥射杀。

高渠弥立公子亹为国君,是为郑子亹。

齐襄公会盟诸侯,郑子亹去参加,结果被齐襄公所杀,郑子婴被立为国君。

不久,齐国攻打郑国,郑子婴、祭仲和高渠弥等被杀,郑厉公回国复位。

经过几次君位争夺,郑国国势大不如前,而周边列强则纷纷崛起,郑国从此衰落。

(四)郑被韩灭郑国处于四战之地,无险可守,随着周边韩赵魏楚齐等国的崛起,郑国只能苟延残喘。

然而郑国仍内斗不止,公元前375年,韩国趁机灭掉郑国。

《东周列国志之第十九回》完整版原文全文

《东周列国志之第十九回》完整版原文全文

《第十九回》原文擒傅暇厉公复国杀子颓惠王反正话说齐桓公归国,管仲奏曰:“东迁以来,莫强于郑。

郑灭东虢而都之,前嵩后河,右洛左济,虎牢之险,闻于天下。

故在昔庄公恃之,以伐宋兼许,抗拒王师,今又与楚为党。

楚,僭国也,地大兵强,吞噬汉阳诸国,与周为敌。

君若欲屏王室而霸诸侯,非攘楚不可;欲攘楚,必先得郑!”桓公曰:“吾知郑为中国之枢,久欲收之,恨无计耳!”宁戚进曰:“郑公子突为君二载,祭足逐之而立子忽,高渠弥弑忽而立子亹,我先君杀子亹,祭足又立子仪。

祭足以臣逐君,子仪以弟篡兄,犯分逆伦,皆当声讨。

今子突在栎,日谋袭郑;况祭足已死,郑国无人。

主公命一将往栎,送突入郑,则突必怀主公之德,北面而朝齐矣!”桓公然之。

遂命宾须无引兵车二百乘,屯于栎城二十里之外。

宾须无预遣人致齐侯之意。

郑厉公突先闻祭足死信,密差心腹到郑国打听消息,忽闻齐侯遣兵送己归国,心中大喜,出城远接,大排宴会。

二人叙话间,郑国差人已转,回说:“祭仲已死,如今叔詹为上大夫。

”宾须无曰:“叔詹何人?”郑伯突曰:“治国之良,非将才也!”差人又禀:“郑城有一奇事,南门之内,有一蛇长八尺,青头黄尾;门外又有一蛇,长丈余,红头绿尾,斗于门阙之中,三日三夜,不分胜负。

国人观者如市,莫敢近之。

后十七日,内蛇被外蛇咬死,外蛇竟奔入城,至太庙之中,忽然不见。

”须无欠身贺郑伯曰:“君位定矣。

”郑伯突曰:“#何以知之?”须无曰:“郑国外蛇即君也,长丈余,君居长也。

内蛇子仪也,长八尺,弟也。

十七日而内蛇被伤,外蛇入城者,君出亡以甲申之夏,今当辛丑之夏,恰十有七年矣。

内蛇伤死,此子仪失位之兆,外蛇入于太庙,君主宗祀之征也。

我主方申大义于天下,将纳君于正位,蛇斗适当其时,殆天意乎!”郑伯突曰:“诚如将军之言,没世不敢负德!”宾须无乃与郑伯定计,夜袭大陵。

傅瑕率兵出战,两下交锋,不虞宾须无绕出背后,先打破大陵,插了齐国旗号。

傅瑕知力不敌,只得下车投降。

郑伯突衔傅瑕十七年相拒之恨,咬牙切齿,叱左右:“斩讫报来!”傅瑕大呼曰:“君不欲入郑耶,何为杀我?”郑伯突唤转问之,傅瑕曰:“君若赦臣一命,臣愿枭子仪之首。

东周列国国君世系表(三)郑、鲁篇

东周列国国君世系表(三)郑、鲁篇

东周列国国君世系表(三)郑、鲁篇郑国国君列表郑桓公,周厉王子,在位31年。

郑武公,桓公子,在位27年。

郑庄公,武公子,在位43年。

郑昭公,庄公子,在位5月。

第一次即位,被大夫祭仲驱逐出国。

郑厉公,昭公弟,在位4年。

第一次即位,被大夫祭仲驱逐出国。

郑昭公,厉公兄,在位2年。

第二次即位,被大夫高渠弥杀害。

郑子亹,昭公弟,在位10月。

被齐襄公杀害。

郑子婴,子亹弟,在位14年。

被郑厉公杀害。

郑厉公,子婴兄,在位7年。

第二次即位。

郑文公,厉公子,在位45年。

郑穆公,文公子,在位22年。

郑灵公,穆公子,在位1年。

被大夫子公杀害。

郑襄公,灵公弟,在位18年。

郑悼公,襄公子,在位2年。

郑成公,悼公子,在位14年。

郑僖公,成公子,在位5年。

被大夫子驷杀害。

郑定公,简公子,在位13年。

郑献公,定公子,在位13年。

郑声公,献公子,在位37年。

郑哀公,声公子,在位8年。

郑共公,哀公弟,在位31年。

郑幽公,共公子,在位1年。

被韩武子杀害。

郑繻公,幽公弟,在位27年。

被大臣们杀害。

郑君乙,幽公弟,在位21年。

被韩哀侯灭亡。

鲁国国君列表鲁惠公弗湟,孝公子,在位46年。

鲁隐公,惠公庶子,在位11年。

被公子挥杀害。

鲁桓公,惠公嫡子,在位18年。

被齐襄公杀害。

鲁庄公,桓公子,在位32年。

鲁君斑,庄公子,在位2月。

被公子庆父杀害。

鲁闵公,庄公子,在位2年。

被公子庆父杀害。

鲁僖公,庄公子,在位33年。

鲁文公,僖公子,在位18年。

鲁宣公俀,文公子,在位18年。

鲁成公黑肱,宣公子,在位18年。

鲁襄公,成公子,在位31年。

鲁君野,襄公子,在位3月。

鲁昭公,襄公子,在位32年。

被三桓驱逐出国。

鲁定公,昭公弟,在位15年。

鲁哀公,定公子,在位27年。

被三桓驱逐出国。

鲁悼公,哀公子,在位37年。

鲁元公,悼公子,在位21年。

鲁穆公,元公子,在位33年。

鲁共公,穆公子,在位32年。

鲁康公,共公子,在位9年。

鲁平公,景公子,在位20年。

鲁文公,平公子,在位23年。

郑国

郑国
郑共公 姬丑 定公子 声公弟 前454年郑人拥立 前424年病没
郑幽公 姬已 共公子 前423年继位 前423年韩武子杀 韩武子伐郑
郑繻公 姬骀 幽公子 前422年复国 前396年子阳之党弑 杀相子阳
郑康公 姬乙 共公子 幽公弟 前395年继位 前375年失国 韩哀侯攻郑,郑亡
郑灵公 姬子夷 穆公子 前605年继位 前605年公子宋弑 戏谑公子宋,遭弑
郑襄公 姬子坚 灵公子 前604年继位 前587年病没 楚占郑
郑悼公 姬沸 襄公子 前586年继位 前585年病没
郑成公 姬睔 悼公子 前584年继位 前571年病没
郑釐公 姬恽 成公子 前570年继位 前566年病没
[编辑本段]郑国(战国时期水利家)
郑国(?—?),战国时期韩国人,战国末水利家。韩国水工。秦始皇元年(前247),受命入秦游说,建议引泾水东注北洛水为渠,企图疲劳秦人,勿使伐韩。秦王采纳其议,命他主持开凿工程。工程进程中被秦察觉此意图欲杀之,他说渠凿成亦秦利,因得继续施工,终于完成。是渠从仲山(今陕西泾阳西北)引泾水向西到瓠口作为渠口,利用西北微高、东南略低地形,沿北山南麓引水向东伸展,注入北洛水,全长三百多里。利用泾水含沙而有肥效的特点,用以灌溉,并冲压、降低耕土层中的盐咸含量,收到改良土壤的效用。灌溉土地四万余顷,使每亩增产到一钟(六石四斗)。“于是关中为沃野,无凶年,秦以富强,卒并诸侯,因命曰郑国渠”(《史记·河渠书》)。
郑子婴 姬婴(字子仪) 庄公子 子亹弟 前693年祭足立 前680年傅瑕弑 厉公来攻
郑厉公(复位) 姬突 庄公子 昭公弟 前679年伐郑复位 前673年病没 定王室之乱
郑文公 姬踕 厉公子 前672年继位 前628年病没 拒纳重耳

东周列国故事95之楚国令尹攻打郑国,齐鲁救援

东周列国故事95之楚国令尹攻打郑国,齐鲁救援

东周列国故事95之楚国令尹攻打郑国,齐鲁救援郑文公听闻楚军杀来了,急忙找来百官商议。

堵叔曰:“楚国兵马强盛,不能和他们对抗,还不如请和。

”师叔曰:“我们刚刚和齐国结盟,齐国必定来救援。

应该坚守以等待救援的到来。

”而世子华年轻气血方刚,请求背水一战。

叔詹曰:“当人的话,我支持师叔的。

但是按照我的看法,楚兵不久自己就会退去的。

”郑文公曰:“令尹自己为将军,怎么肯退兵呢?”叔詹曰:“以前楚国攻打其他国家,从来没有用六百乘的。

子元带着必胜的信心,想要讨好息夫人而已。

自古求胜心切的人,也必定害怕失败。

楚兵如果来了,臣自有计策来退敌。

”大家正在商议对策,战报就来了,说楚军攻破了桔柣关(郑国都城远郊的城门)了,已经攻破外城了。

进入了纯门(郑国都城外郭城门),将要到达逵市(郑国都城外的市场)了。

堵叔曰:“楚兵逼迫太猛了,要么我们到桐丘去避一避。

”叔詹曰:“不用怕的。

”于是让兵马埋伏在城内,却把城门打开了。

街上市场上百姓往来和往常一样,都没有什么害怕的样子。

斗御疆等前队人马先到了,看到这样的场景,城楼上也没有动静。

心里就搞不明白了,很是疑惑。

于是对斗梧曰:“郑国这样的情景,必定有诡计啊。

应该是想骗我们进城。

我们不要轻易上当了,等待令尹到了再商议一下。

”于是退兵五里地,安营扎寨。

没多久子元的大军也到了,斗御疆就把看到的禀告给令尹。

子元亲自登高观望郑城,忽然看到城楼锦旗招展,兵甲整齐林立。

看了一会儿,叹气曰:“郑国有三良在,他们的计谋多变莫测。

如果这次万一失利,那还有什么脸面去见文夫人呢?需要再去探听虚实,再攻城也不迟啊。

”第二天,后队的王孙游派人来报告说:谍报探查到齐鲁二国诸侯,亲自带领大军来救援郑国。

子元大惊,对各位将军曰:“齐鲁如果截断我们的去路,我们腹背被夹击的话,必定会有大的失利。

我们攻打到郑国的逵市,可以说是大胜了。

”于是传令暗号,战马都摘掉了铃铛,人都闭上了嘴。

连夜拔寨回去。

又害怕郑国来追赶,让人不要拆了营地,大旗都在,来迷惑郑国。

东周列国志第二回主要内容50

东周列国志第二回主要内容50

东周列国志第二回主要内容50
《东周列国志第二回》是中国古代历史文献《东周列国志》中的第二回,记载了东周时期十七国的历史情况。

这一回记载了晋国、赵国、蔡国、钦国、秦国、卫国、燕国、楚国、赵国、魏国、山越国、宋国、官国、齐国、梁国、鲁国、吴国和郑国的历史情况。

此外,它还记载了其它的十一个不被认为是东周国家的政权,例如:赐国、马国、陈国、牛国、吕国、韩国、楚国、郑国、陆国、墓国和圃国。

《东周列国志第二回》从历史史料角度出发,详细介绍了各个国家的拥护者、宗族关系、领袖等,包括齐晋国家的西汉王室,秦国的嬴姓王朝,燕国的宋朝和官国的楚朝。

它还详细介绍了各国的地理位置,古代国家的疆域,以及国家间的界线,这使得《东周列国志第二回》有助于我们了解古代的历史事件以及演变的过程。

另外,它还介绍了每个国家的宗教信仰,财政、军事、政治等政治制度。

《东周列国志第二回》的另一个重要特色是这些国家的文化传统。

它记载了各国的文化遗产,比如晋国的书法,赵国的乐章和蔡国的诗歌。

这些国家的文化,尤其是魏国、秦国和齐国,深深影响了中国整个古代文明,乃至近代文明。

此外,《东周列国志第二回》还提供了有关古代人民社会生活的资料,如礼仪、衣着、习俗、家庭规范等,以及丰富多彩的民俗。

它还可以帮助我们识别古代的民族,如燕国的楚人、秦国的韩人和
赐国的秦人,以及宋国的宋人和官国的楚人。

总的来说,《东周列国志第二回》是一部历史文献,以及关于古代国家及其文化、历史、政治、经济、社会条款、民族等方面的宝贵资料,对我们了解古代历史文明和演变过程有重要意义。

东周列国志 愚蠢故事

东周列国志 愚蠢故事

东周列国志愚蠢故事标题:《东周列国志》中的愚蠢故事解析《东周列国志》是我国古代一部脍炙人口的史学巨著,通过对东周时期列国的描绘,展现了那个时代的风土人情、政治斗争和英勇事迹。

然而,在这部作品中,也包含了一些颇具幽默、讽刺意味的愚蠢故事。

本文将为您详细解析《东周列国志》中的几个典型愚蠢故事。

一、郑国四公子争宠在《东周列国志》中,郑国的四位公子为了争夺国君的宠爱,上演了一出荒唐的闹剧。

他们各自使出浑身解数,甚至不顾国家利益,只为了在国君面前争得一席之地。

这个故事既揭示了当时宫廷斗争的残酷,也反映了这些公子的愚蠢。

二、宋国抢占先鸡宋国国君为了在祭祀时抢占先鸡,命令臣子们提前捕捉鸡。

结果,臣子们为了争夺先鸡,竟然将市场上的鸡全部买光,导致宋国鸡价飙升。

这个故事讽刺了当时官场上的虚伪和愚蠢,为了表面上的礼仪,竟然不顾民生。

三、鲁国抢夺庄稼鲁国国君为了在邻国面前展示自己的富强,命令农民提前收割庄稼。

结果,鲁国农民在抢夺庄稼的过程中,导致庄稼大量损失。

这个故事揭示了当时各国之间的虚荣和攀比心理,以及由此导致的愚蠢行为。

四、楚国误信巫术楚国国君在战争中,误信巫术可以保佑国家胜利,结果导致战争失败。

这个故事反映了当时人们对神秘力量的迷信,以及对现实问题的忽视。

国君的愚蠢决策,使得国家陷入困境。

五、齐国逐客令齐国国君听信谗言,认为外来宾客会威胁国家安全,于是颁布逐客令。

结果,许多有才华的宾客被迫离开齐国,导致国家实力大减。

这个故事揭示了当时统治者对人才的忽视和排挤,以及由此带来的严重后果。

总结:《东周列国志》中的这些愚蠢故事,既揭示了当时社会的种种弊端,也为我们今天提供了深刻的启示。

在治国理政、人际关系等方面,我们要时刻保持清醒的头脑,避免重蹈覆辙。

东周列国系列故事:第十九回 叔詹据鼎抗晋侯

东周列国系列故事:第十九回    叔詹据鼎抗晋侯

东周列国系列故事:第十九回叔詹据鼎抗晋侯第十九回叔詹据鼎抗晋侯晋文公重耳在流亡的时候路过郑国,想筹集一点经费,郑国国君郑文公怕惹麻烦,下令关闭城门,不准重耳一行人进入。

当时的郑国上卿叔詹劝他说:“我听说晋公子重耳生有异常的相貌,又特别的贤良有品德,跟随他流亡的人都是晋国最出色的人才,以后重耳有可能当晋国国君,他当上国君就有可能做诸侯国盟主。

我恳求主公您一定要对重耳他们隆重而丰盛的接待,好为日后留余地。

”郑文公不听。

重耳一行人只好往别的国家去了。

后来重耳回国即位,对先前对他不礼貌的曹国、卫国、许国都进行了讨伐,又打败了强大的楚国。

周王册封他为诸侯国盟主。

晋文公当上盟主之后,召集十几个诸侯国国君在温地盟会朝王,当时的许国依仗着楚国保护,没有参加盟会。

盟会一结束,晋文公就号召所有同盟国组成联军攻打许国。

郑文公怕晋文公会记恨自己原先的不礼貌,又怕参加攻打许国得罪楚国,就借口本国发生瘟疫,提前回到国内。

还派人将相关情况报告给楚国,以表示对楚国的忠心。

叔詹反复劝阻说:“主公先前得罪晋文公,幸亏他没有计较,现在如果再逃离盟会,又和楚国联络,过错就大了,我怕更大的灾祸也就会降临到郑国了!”郑文公又不听,继续与楚国保持热络。

许国在诸侯联军的强力威慑下,投降了。

晋文公果然想起了郑文公的种种不是,就和秦国组成联军攻打郑国,郑国危如累卵。

幸亏叔詹出主意,派能言善辩的烛武冒死出城,说服秦国国君秦穆公退军。

秦军退后,郑文公又派大夫石申父带着重礼到晋营见晋文公,请求讲和。

因为郑文公有一个弟弟在晋文公手下当官,石申父就对晋文公说:“我们国君因为郑国距楚国近在咫尺,不敢明显的和他们断绝关系,内心里其实不敢背叛与晋国的盟誓。

贵国君雷霆震怒,兴师问罪,他也认识到自己的错误了,所以派我来呈上我国仅有的宝物,请求您的宽恕。

我们国君的弟弟公子兰现在您的手下效力,请您看在他的面子上原谅我们,并请派公子兰到郑国监督,我们今后一定一心一意听从贵国的指挥,再不敢有二心了!”晋文公听后就说:“你们玩阴招,离间秦国与晋国的关系,以为我们不能单独攻打郑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东周列国编年史之郑国春秋列国郑庄公春秋形势图公元前806年,周宣王二十二年,周宣王将郑地(今陕西华县东)封给弟弟郑桓公,建立郑国。

郑桓公最初居住在棫林(一名咸林,在今陕西华县西北一带),后来迁居拾地。

郑桓公治理郑国颇有政绩,因此深得百姓爱戴。

前774年,周幽王八年,周幽王任命叔父郑桓公担任周王室的司徒,掌管全国土地和户籍。

郑桓公在司徒任上,对周民和协安抚,赢得周民的欢心。

[8] 据说《诗经》中的《缁衣》,便是为歌颂郑桓公而作。

前773年,郑桓公见周幽王宠幸妃子褒姒,每天沉湎酒色,不理朝政,并重用奸臣虢石父,加重对百姓的剥削,因此百姓怨愤,诸侯们亦有叛离之心,料到国家终将再起祸患,自己只好另作打算,早思退路。

于是郑桓公请求周幽王,向东迁移他的百姓到雒邑(今河南洛阳)以东。

得到周幽王同意后,郑桓公便派长子掘突带上丰厚的礼物向虢郐二君借地。

虢郐二君因郑桓公是当朝司徒、天子叔父,位高权重,并贪图礼品丰厚,于是各自献出五座城池。

郑桓公闻讯大喜,如此郑桓公便有立国的基础。

不久,郑桓公下令原封地上的居民东迁。

根据太史伯的建议,把家属和重要财产安置在虢、郐之间的京城(今河南荥阳京襄城),史称虢郐寄孥或桓公寄孥。

前771年,申国国君申侯因周幽王废黜自己的女儿王后申后、外孙太子姬宜臼,而立褒姒母子为王后和太子之事,大为恼怒,于是联合缯国、西夷犬戎攻打周幽王。

不久犬戎攻陷镐京,在骊山之下杀死周幽王,并同时杀害郑桓公。

郑桓公死后,郑国人共同拥立他的儿子掘突为国君,是为郑武公。

公元前770年,郑武公护送周幽王之子周平王东迁洛邑(今河南洛阳),是为东周之始。

周平王因郑武公护送东迁有功,于是任命郑武公继承其父郑桓公的职务,担任周王室的卿士。

郑武公继续坚持父亲制定的东扩战略计划,一方面护送周平王东迁洛邑,一方面进一步实施攻灭东虢国和郐国,吞并周边鄢、蔽、补、丹、依、弢、历、莘八邑的具体行动。

公元前769年,郑武公二年,郑武公占领郐国都城制邑(岩邑,今河南新密曲梁乡大樊庄),灭亡郐国。

公元前767年,郑武公占领东虢国都城(今河南荥阳广武平城),灭亡东虢国。

然后横扫周边鄢、蔽、补、丹、依、弢、历、莘八邑。

郑国鸠占鹊巢,把国都迁到郐国故都,使原来的寄帑之地变成自家地盘,并把旧部从陕西迁到河南,以“郑”为号新建城邑。

就在郑武公雄心勃勃地推行“武公之略”时,周平王对郑武公如此开疆辟土、极力扩张产生猜疑,并欲收回虎牢以东的赐地。

于是,郑武公不得不在周平王六年迁都于郐(今河南新密),建起新都。

至此,郑武公继承父志取虢、郐十邑之地,“前华后河,左洛右济,主芣、騩而食溱、洧”的雄图大略基本实现。

公元前761年,郑武公娶申国国君之女武姜为夫人。

武姜分别于郑武公十四年(公元前757年)、郑武公十七年(公元前754年)为郑庄公生下儿子寤生和共叔段。

由于寤生是难产而生,共叔段是顺产而生,所以武姜不喜欢寤生,而喜欢共叔段,由此埋下郑国内乱的祸因。

公元前744年,郑武公病重,武姜想立共叔段为太子,于是屡次向郑武公请求,但郑武公不肯答应。

同年,郑武公去世,寤生继位,是为郑庄公。

前743年,武姜请求把制地(在今河南省荥阳市区西北12公里、峡窝镇上街村。

自此以西,地势险要,虎牢关尤扼要冲。

)作为叔段的封邑。

郑庄公说:“那里不行,因为制邑地势险要,是关系国家安危的军事要地。

”武姜改而威逼郑庄公把京邑(今郑州市荥阳东南二十里)封给叔段。

京邑乃郑国大邑,城垣高大,人口众多,且物产丰富,郑庄公心里不肯,但碍于母亲请求,也只好答应。

郑大夫祭仲进谏道:“京邑比都城还要大,不可作为庶弟的封邑。

”郑庄公说:“这是母亲的要求,我不能不听啊!”叔段到了京邑,整顿军备,与他的母亲武姜阴谋袭击郑都。

郑庄公深知自己继位母亲大为不悦,对姜氏与叔段企图夺权的阴谋也清清楚楚,但他却不动声色。

叔段在京城的反常举动引起了人们议论,大夫祭仲又对庄公说:“凡属都邑,城垣的周围超过三百丈,就是国家的祸害。

所以先王之制规定,封邑大的不超过国都三分之一,中等的不超过五分之一,小的不超过九分之一,现在京城不合法度,您怎么能容忍呢?”郑庄公很无奈的说:“姜氏欲之,焉辟害?”意思是姜氏要这样,我哪里能避开这个灾祸呢?祭仲说:“姜氏哪有满足的时候?不如及早给叔段安置个地方,不要让他再发展蔓延。

一经蔓延就难于对付了。

蔓延的野草尚且难除,何况是您受宠的兄弟呢?”郑庄公说:“多行不义必自毙,先等等看吧。

”前722,叔段果然袭击了郑都,武姜做内应。

郑庄公派军攻打叔段,京城的人们都背叛了叔段,叔段无奈逃到鄢(今河南省鄢陵县),鄢邑的百姓溃逃了。

叔段不得已又逃亡到共国(今河南省辉县)。

于是郑庄公把他的母亲武姜接到城颍(春秋郑地,在今河南襄城东北。

),对于母亲的行为郑庄公非常生气,发誓说:“不到黄泉,不与她见面。

”过了一年多,郑庄公又后悔自己说过的话,很想念母亲。

大夫颍考叔向庄公献礼,庄公赐给他食物。

考叔说:“我有老母,请您把食物赐给我的母亲吧。

”庄公说:“我也很思念我的母亲,但又不能违背誓言,怎么办呢?”考叔说:“挖条地道到有泉水处,你们母子就可见面了。

”于是庄公依照他的办法,终于见到母亲。

此后庄公母子之间的关系大为改善。

公元前720年(郑庄公二十三年),周平王暗中将朝政分托给虢公,郑庄公埋怨周平王,周平王说没有此事。

所以周朝、郑国交换人质。

周平王派王子狐到郑国作为人质,郑庄公派公子忽在周朝作为人质。

同年,周平王去世,太子忽才得以回到郑国。

公元前719年,宋国纠集了包括卫、陈、蔡、燕、鲁在内的多国联军,先后两次围攻郑国,大有铲平郑国之势。

前713年,借声讨宋殇公不朝周天子之罪,郑庄公联合齐、鲁之师,以天子之命伐宋。

太子忽和大夫祭足在郑城监国。

宋国司马孔父嘉乘机带领宋国和卫国的兵马偷袭郑城。

太子忽和祭足紧闭城门,率领军士和城内百姓登城防守,保住了郑城的安全。

齐、鲁军队败宋军于菅(今山东成武县东北),郑军先攻占宋国郜(今山东成武县东南)、防(今山东成武县东),后又打败宋、蔡、卫三国联军,最终使宋国屈服。

前707年,桓王一心想恢复周天子对天下的统治地位,极力打压当时的近畿强国郑国,这引起郑庄公的不满。

桓王先削弱后免去了庄公王室卿士之位;郑庄公也抢先割收了周室之麦;结果双方最终兵戎相见。

周桓王统周军及陈国、蔡国、虢国、卫国四国部队讨伐郑国。

郑庄公率大夫祭仲、高渠弥等在繻葛(今河南长葛北)列阵御敌。

当时周军分为三个军阵,周桓王率领左军和陈国军队力图打败郑庄公。

郑庄公摆开了名为“鱼丽”的阵势,战车前冲,步卒后随,先打实力最弱的陈国军队,使蔡国和卫国军队畏惧而仓皇退出战场,然后集中兵力从两边合击周军,周师大败。

周桓王被郑将祝聃一箭射中肩膀,忍痛勉强指挥军队逃出重围。

祝聃要追逐活捉周桓王,郑庄公制止说:“君子不希望逼人太甚,何况欺凌天子呢?我们是自卫,国家能免于危亡就足够了。

”战后,郑庄公为了表示尊王,还特派大夫祭仲去慰问受伤的周桓王及其左右随从。

繻葛之战,使周天子威信扫地,郑庄公声威大振。

宋、卫、陈等宿敌都来求和,郑国成为当时中原最强盛的诸侯国。

公元前706年(郑庄公三十八年),北戎进攻齐国,齐国派使者向郑国求救,郑庄公派太子忽率领军队救援齐国。

同年六月,大败北戎军,俘虏北戎的两位主帅大良和少良,砍下带甲北戎军队三百人的脑袋,献给齐国。

当时,诸侯的大夫在齐国防守边境,齐国人馈送他们食物,让鲁国来确定致送各国军队的先后次序。

鲁国因依照周王朝所定的次序,把郑国排在后面。

郑太子忽认为自己有功劳,对此很恼怒。

起初,齐国国君齐僖公,想把女儿文姜嫁给太子忽。

太子忽辞谢。

公元前701年(郑庄公四十三年)5月,郑庄公去世,祭足拥立太子忽为国君,是为郑昭公。

宋庄公得知祭仲拥立郑昭公继位后,于是派人诱骗祭仲而把他抓起来,并威胁他说:“如果不立公子突,就杀死你。

”同时,雍氏还抓来公子突,借以索取财物。

祭仲答应宋庄公拥立公子突,并与宋庄公订立盟约,祭仲于是带着公子突返回郑国。

郑昭公得知祭仲因宋国的缘故要立公子突,于同年九月十三日,逃亡到卫国。

九月二十五日,公子突回到郑国继位,是为郑厉公。

前700年,郑厉公与鲁国国君鲁桓公在武父结盟。

前699年二月,由于宋国多次向郑国索取财物,郑厉公实在不能忍受,于是率领纪国、鲁国的军队和齐国、宋国、卫国、燕国的军队交战,击败齐、宋、卫、燕四国军队。

同年,郑厉公派人来鲁国,请求重修旧好。

前698年正月,郑厉公和鲁桓公在曹国会见。

同年夏天,郑厉公派子人来鲁国重温过去盟会的友好,并且也是重温在曹国的会见。

十二月,宋国联合齐国、蔡国、卫国、陈国攻打郑国。

五国联军焚烧郑国都城的渠门,进入郑国都城的大街上,攻打东郊,占取牛首,把郑国太庙的椽子拿回去做宋国卢门的椽子。

前697年,郑厉公因祭仲专擅国家大权,害怕对自己的君位不利,于是暗中派祭仲的女婿雍纠去杀祭仲。

雍纠准备在郊外宴请祭仲,然后趁机杀死祭仲。

祭仲的女儿、雍纠的妻子雍姬知道此事,对自己母亲说:“父亲与丈夫哪一个更亲近?”母亲说:“任何男子,都可能成为一个女人的丈夫,父亲却只有一个,怎么能够相比呢?”于是雍姬就告诉父亲祭仲说:“雍氏不在他家里而在郊外宴请您,我怀疑此事,所以告诉您。

”祭仲于是杀死雍纠,在大街上(一说在周氏的池塘边)陈尸示众。

郑厉公拿祭仲没办法,于是装载雍纠的尸体逃离郑国,说:“大事和妇女商量,死得活该。

”同年夏天,郑厉公出居到郑国边邑栎地(一说逃亡到蔡国),祭仲于是迎回郑昭公。

六月二十二日,郑昭公回到郑国重新即位。

同年秋天,郑厉公依靠栎邑人杀死栎邑大夫单伯(一作檀伯),于是占据并居住在栎邑。

同年冬天,诸侯们听说郑厉公出奔,于是策划攻打郑国,以便护送郑厉公回国。

但交战失败,军队于是各自回国。

宋国增给郑厉公一些兵力,自守栎邑,郑昭公因此不敢攻打栎邑。

前695年,卿士高渠弥在郑昭公作太子时,被憎恨。

郑昭公继位后,高渠弥担心郑昭公会杀害自己,趁郑昭公外出打猎时将其射杀。

郑昭公死后,祭仲与高渠弥不敢迎回郑厉公,便改立郑昭公的弟弟公子亹为君,史称郑子亹。

前694年,郑子亹参加由齐国国君齐襄公主持的诸侯盟会。

郑子亹作公子时,曾和齐襄公有仇。

公子亹因不告谢齐襄公,齐襄公发怒,便埋伏带甲武士杀死郑子亹,并将跟随郑子亹参加盟会的大臣高渠弥五马分尸。

郑子亹死后,祭仲到陈国迎接郑子亹的弟弟公子婴(名婴,字子仪)回国继位,史称郑子婴。

前680年,郑厉公从栎邑带兵入侵郑国国都,到达大陵时,俘虏郑国大夫傅瑕(一作甫假)。

郑厉公要挟傅瑕帮助自己回国复位,傅瑕说:“如果放了我,我可以替您杀掉郑子婴,让您回国再登君位。

”郑厉公和傅瑕盟誓后,便把他释放。

同年六月二十日,傅瑕杀死郑子婴和他的两个儿子,迎接郑厉公回郑国,郑厉公从栎邑回到郑国重新继位。

前675年,燕国、卫国联合周惠王的的叔父王子颓,一起攻打周惠王,周惠王逃到温邑,燕、卫二国拥立王子颓为王。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