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新版混凝土结构构件抗震设计.ppt
合集下载
建筑结构抗震设计(ppt 53页)
![建筑结构抗震设计(ppt 53页)](https://img.taocdn.com/s3/m/6454abff6c85ec3a86c2c552.png)
据统计,我国大陆地震约占世界大 陆地震的三分之一。原因是:我国正 好介于地球的两大地震带之间。
我国是一个地震灾害最严重的国家
我国地震活动频度高、强度大、震 源浅,分布广,是一个震灾严重的国 家。1900年以来,中国死于地震的人 数达55万之多,占全球地震死亡人数 的53%。20世纪全球两次死亡20万人
建筑结构抗震设计(ppt 53页)
2021年8月19日星期四
• 地震是一种危及人民生命财产安全、破坏性极 大的突发性自然灾害,地震造成生命、财产损 失的直接原因是建筑物的剧烈震动、破坏倒塌。
• 目前预测工作没有发展到准确预报的程度。随 着我国城市化的发展,人口和财富向城市高度 集中,基础设施高度发达,地震造成的后果将 日益严重。
因此,破坏性地震常常是突然发生的。
目前,科学技术上还无法控制地震的发生。 每次地震都会给人类社会带来灾难。
二、全世界地震带 主要分布于以下两个带: (1)环太平洋地震带(2)欧亚地震 带
这两个地震带 释放的能量,欧亚地震带 约占全球所有 地震释放能量 的3、地核:地球最 里面的一层,半径 约 为 3500km , 是 地球的核心部分。 可分为外核(厚 2100km ) 和 内 核 ( 厚 1400Km ) , 其主要构成物质是 镍和铁。根据推测,
什么是地震?
地震是指因地球内部缓慢积累的能量突然 释放而引起的地球表层的振动 。
地震是一种自然现象,地球上每天都在发 生地震,一年约有500万次。其中约5万 次人们可以感觉到;能造成破坏的约有 1000次; 7级以上的大地震平均一年有
3、按地震序列分类:
地震时弹性应变能,以波的形式释放扩散 射、折射形成持续过程,加之断裂错位不是 故在一定时间内(几十天或数月)相继发生 的一系列大小地震称为地震序列。 在一个地震序列中,最大的一次地震称为主 主震之前发生的地震称为前震。 主震之后发生的地震称为余震。
我国是一个地震灾害最严重的国家
我国地震活动频度高、强度大、震 源浅,分布广,是一个震灾严重的国 家。1900年以来,中国死于地震的人 数达55万之多,占全球地震死亡人数 的53%。20世纪全球两次死亡20万人
建筑结构抗震设计(ppt 53页)
2021年8月19日星期四
• 地震是一种危及人民生命财产安全、破坏性极 大的突发性自然灾害,地震造成生命、财产损 失的直接原因是建筑物的剧烈震动、破坏倒塌。
• 目前预测工作没有发展到准确预报的程度。随 着我国城市化的发展,人口和财富向城市高度 集中,基础设施高度发达,地震造成的后果将 日益严重。
因此,破坏性地震常常是突然发生的。
目前,科学技术上还无法控制地震的发生。 每次地震都会给人类社会带来灾难。
二、全世界地震带 主要分布于以下两个带: (1)环太平洋地震带(2)欧亚地震 带
这两个地震带 释放的能量,欧亚地震带 约占全球所有 地震释放能量 的3、地核:地球最 里面的一层,半径 约 为 3500km , 是 地球的核心部分。 可分为外核(厚 2100km ) 和 内 核 ( 厚 1400Km ) , 其主要构成物质是 镍和铁。根据推测,
什么是地震?
地震是指因地球内部缓慢积累的能量突然 释放而引起的地球表层的振动 。
地震是一种自然现象,地球上每天都在发 生地震,一年约有500万次。其中约5万 次人们可以感觉到;能造成破坏的约有 1000次; 7级以上的大地震平均一年有
3、按地震序列分类:
地震时弹性应变能,以波的形式释放扩散 射、折射形成持续过程,加之断裂错位不是 故在一定时间内(几十天或数月)相继发生 的一系列大小地震称为地震序列。 在一个地震序列中,最大的一次地震称为主 主震之前发生的地震称为前震。 主震之后发生的地震称为余震。
混凝土结构抗震培训ppt课件
![混凝土结构抗震培训ppt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307d8360960590c69fc37628.png)
考虑因地基土瞬间失去承载能力导致的倾覆。 2、地震土液化对于端承桩特别是在桩基区域出现土液化会导
致桩基瞬间受剪导致断桩。 3、土液化会导致地震过程中及震后因荷载导致室外喷水冒沙。
25
柱强梁弱,强剪弱弯
通过上面的震后照片来看,柱子受到破坏严重, 作为主要称重构件柱子破坏严重的话会产生整 体塌陷,而将主要应力通过节点传递到梁上使 梁产生应力破坏之产生具备塌陷符合抗震设防 核心要点:大震不倒、中震可修、小震不坏。
不受损坏或不修理可继续使用。 (2)第二目标——中震可修。当遭受相当于 本地区地震基本烈度的地震影响时,可能损 坏,经一般修理或不需修理仍可继续使用”。 (3)第三目标——大震不倒。当遭受高于本 地区抗震设防烈度预估的罕遇地震时,不致
倒塌或发生危及生命的严重破坏。
8
抗震等级划分 特一、一级、二级、三级、四级 其中特一级抗震是在一级抗震的基础 上提对塑性铰进行加强,提高塑变能
主要破坏应力集中表现与柱的剪切破坏上,所 以提高抗剪能力并使框架柱在地震过程中所产 生的应力转变为弯矩有利于抗震,因为剪切破 坏是脆性破坏,是瞬间破坏,弯矩破坏为塑性 破坏有明显征兆下扰、裂缝,塑性破坏会在震
中过程中给大家逃生争取宝贵时间。 最终核心,塑性铰延性变形.
混凝土结构抗震
1
地震形成原因
构造地震:是由于岩层断裂,发生变位错动,在地质构造上发生巨大 变化而产生的地震,所以叫做构造地震,也叫断裂地震。板块构造与
地震、火山的关系 火山地震:是由火山爆发时所引起的能量冲击,而产生的地壳振动。 火山地震有时也相当强烈。但这种地震所波及的地区通常只限于火山 附近的几十公里远的范围内,而且发生次数也较少,只占地震次数的
7%左右,所造成的危害较轻。 陷落地震:由于地层陷落引起的地震。这种地震发生的次数更少,只 占地震总次数的3%左右,震级很小,影响范围有限,破坏也较小。 诱发地震:在特定的地区因某种地壳外界因素诱发(如陨石坠落、水
致桩基瞬间受剪导致断桩。 3、土液化会导致地震过程中及震后因荷载导致室外喷水冒沙。
25
柱强梁弱,强剪弱弯
通过上面的震后照片来看,柱子受到破坏严重, 作为主要称重构件柱子破坏严重的话会产生整 体塌陷,而将主要应力通过节点传递到梁上使 梁产生应力破坏之产生具备塌陷符合抗震设防 核心要点:大震不倒、中震可修、小震不坏。
不受损坏或不修理可继续使用。 (2)第二目标——中震可修。当遭受相当于 本地区地震基本烈度的地震影响时,可能损 坏,经一般修理或不需修理仍可继续使用”。 (3)第三目标——大震不倒。当遭受高于本 地区抗震设防烈度预估的罕遇地震时,不致
倒塌或发生危及生命的严重破坏。
8
抗震等级划分 特一、一级、二级、三级、四级 其中特一级抗震是在一级抗震的基础 上提对塑性铰进行加强,提高塑变能
主要破坏应力集中表现与柱的剪切破坏上,所 以提高抗剪能力并使框架柱在地震过程中所产 生的应力转变为弯矩有利于抗震,因为剪切破 坏是脆性破坏,是瞬间破坏,弯矩破坏为塑性 破坏有明显征兆下扰、裂缝,塑性破坏会在震
中过程中给大家逃生争取宝贵时间。 最终核心,塑性铰延性变形.
混凝土结构抗震
1
地震形成原因
构造地震:是由于岩层断裂,发生变位错动,在地质构造上发生巨大 变化而产生的地震,所以叫做构造地震,也叫断裂地震。板块构造与
地震、火山的关系 火山地震:是由火山爆发时所引起的能量冲击,而产生的地壳振动。 火山地震有时也相当强烈。但这种地震所波及的地区通常只限于火山 附近的几十公里远的范围内,而且发生次数也较少,只占地震次数的
7%左右,所造成的危害较轻。 陷落地震:由于地层陷落引起的地震。这种地震发生的次数更少,只 占地震总次数的3%左右,震级很小,影响范围有限,破坏也较小。 诱发地震:在特定的地区因某种地壳外界因素诱发(如陨石坠落、水
混凝土框架结构抗震设计课件
![混凝土框架结构抗震设计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9533a5aa910ef12d2bf9e703.png)
§4.5 钢筋混凝土框架的抗震设计
一、一般概念 1、梁与柱的弯曲延性
实验表明变形能力随轴压比增大而急剧降低。 轴压比:
柱组合的轴压力设计值与柱的全截面面积和混凝土抗 压强度设计值乘积之比,即
N / bhfc
N为组合轴压力设计值;b、h为截面的短长边;为混凝 土抗压强度设计值。
它是控制偏心受拉边钢筋先到抗拉强度,还是受压 区混凝土先达到其极限压应变的主要指标。
求出D值后则得:
V jk
D jk
m
VFj
D jk
k 1
12ijk
Vjk
ijk
m
V h2j Fj m
VFj
ijk
12ijk h2j
k1
k1
比较反弯点法和修正反弯点法—D值法的抗侧移刚度:
12 i c h2
D
12ic
h2
后者多了一个修正系数 ——反映节点转动降低了柱的抗侧移能力
节点转动大小: 取决于梁对柱节点转动的约束程度,梁越刚 → 对柱的 约束能力越大 → 节点转角越小 → 越接近1。
若柱上下端转角相同,反弯点则在柱高中点;
若柱上下端转角不同,则反弯点偏向转角大的一端,即偏向约 束刚度较小的一端。
影响柱两端转角大小的因素:侧向外荷载形式;梁柱线刚度比; 结构总层数及该柱所在层数;柱上下横梁线刚度比;上下层层 高变化。
(1)标准反弯点高度比 标准框架各层柱的反弯点高度为 ,查表 (2)上下横梁线刚度变化时对反弯点高度比的修正值 y1 ,y1 带符号,底层不考虑y1 。 (3) 层高变化对反弯点的修正 y2 、y3 , y2 、y3亦带符号,
配筋率对延性影响也很大。
配筋率对延性影响也很大。
配筋率增大则弯曲延性差。适当提高混凝土强度等级, 可使配筋率减少弯曲延性改善。
建筑结构抗震设计(PPT,共81页)
![建筑结构抗震设计(PPT,共81页)](https://img.taocdn.com/s3/m/32fdb3ceafaad1f34693daef5ef7ba0d4a736d1e.png)
提供了较大的侧向刚度,位移得到控制。
3.1
结构抗震概念设计
五、合理的结构材料
• 延性系数(表示极限变形与相应屈服变形之比)高; • “强度/重力”比值大(轻质高强); • 匀质性好; • 正交各向同性; • 构件的连接具有整体性、连续性和较好的延性,并
图 断层和断裂带 “有地震必有断层,有断层必有地震”
3.1
结构抗震概念设计
断裂及其工程影响
地质调查结果: •沿龙门山中央主断裂 带的地表破裂从映秀镇 至北川长200km; • 沿龙门山山前断裂带 的地表破裂从都江堰至 汉旺镇长40km 。
(图源:张培震, 2008)
汶川地震的 启示和教训
位于地震 断层的建筑, 由于地震断错 和地面强大振 动,带来房屋 毁灭性坍塌。
填充墙。
4层以上平面图
2)竖向不规则:塔楼上部(4层
楼面以上),北、东、西三面布
置了密集的小柱子,共64根,支
承在过渡大梁上,大梁又支承在
其下面的10根柱子上。上下两部
分严重不均匀,不连续。
3)主要破坏:第4层与第5层之 间(竖向刚度和承载力突变),周围
4层以下平面图
剖面图
柱子严重开裂,柱钢筋压屈;塔楼西立面、其他立面窗下和电梯井处的空心砖填充墙
• 这里的“规则”包含了对建筑平面、立面外形尺寸,抗 侧力构件的布置、质量分布,直至承载力分布等诸多因 素的综合要求。
• “规则”的具体界限随结构类型的不同而异,需要建筑 师和结构师相互配合,才能设计出抗震性能良好的建筑。
3.1
结构抗震概念设计
• 建筑抗震设计应符合抗震概念设计的要求,不应采用严 重不规则的设计方案;
①竖向抗侧力构件不连续时,该构件传递给水平转换
3.1
结构抗震概念设计
五、合理的结构材料
• 延性系数(表示极限变形与相应屈服变形之比)高; • “强度/重力”比值大(轻质高强); • 匀质性好; • 正交各向同性; • 构件的连接具有整体性、连续性和较好的延性,并
图 断层和断裂带 “有地震必有断层,有断层必有地震”
3.1
结构抗震概念设计
断裂及其工程影响
地质调查结果: •沿龙门山中央主断裂 带的地表破裂从映秀镇 至北川长200km; • 沿龙门山山前断裂带 的地表破裂从都江堰至 汉旺镇长40km 。
(图源:张培震, 2008)
汶川地震的 启示和教训
位于地震 断层的建筑, 由于地震断错 和地面强大振 动,带来房屋 毁灭性坍塌。
填充墙。
4层以上平面图
2)竖向不规则:塔楼上部(4层
楼面以上),北、东、西三面布
置了密集的小柱子,共64根,支
承在过渡大梁上,大梁又支承在
其下面的10根柱子上。上下两部
分严重不均匀,不连续。
3)主要破坏:第4层与第5层之 间(竖向刚度和承载力突变),周围
4层以下平面图
剖面图
柱子严重开裂,柱钢筋压屈;塔楼西立面、其他立面窗下和电梯井处的空心砖填充墙
• 这里的“规则”包含了对建筑平面、立面外形尺寸,抗 侧力构件的布置、质量分布,直至承载力分布等诸多因 素的综合要求。
• “规则”的具体界限随结构类型的不同而异,需要建筑 师和结构师相互配合,才能设计出抗震性能良好的建筑。
3.1
结构抗震概念设计
• 建筑抗震设计应符合抗震概念设计的要求,不应采用严 重不规则的设计方案;
①竖向抗侧力构件不连续时,该构件传递给水平转换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有关钢筋混凝土房屋建筑适用的最大高度, 本次修订时不再列入,可直接按照现行国家标准 《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50011的规定执行。
11.1 一般规定
11.1.2 抗震设防的混凝土建筑,应按现行国家标准 《建筑工程抗震设防分类标准》GB50223 确定其 抗震设防类别和相应的抗震设防标准。
注:本章甲类、乙类、丙类建筑分别为现行国家标 准《建筑工程抗震设防分类标准》GB50223 中特 殊设防类、重点设防类、标准设防类建筑的简称。
11.1 一般规定
3 当结构计算嵌固端位于地下一层的底板或以下时, 按本条第1、2 款确定的底部加强部位的范围尚宜 向下延伸到计算嵌固端。
11.1.5条文说明:本条由 02 版规范第 11.1.5 条修改 而成。本条第 3 款《抗规》的规定:当结构计算 嵌固部端位于地下一层底板及以下时,底部加强 部位尚宜向下延伸到地下部分的计算嵌固端。
11.1.2条文说明:本条所说的抗震设防标准包括地震 作用和抗震措施,均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建筑 工程抗震设防分类标准》的有关规定。
11.1 一般规定
11.1.3 房屋建筑混凝土结构构件的抗震设计, 应根据设防类别、烈度、结构类型和房屋 高度采用不同的抗震等级,并应符合相应 的计算和构造措施要求。丙类建筑的抗震 等级应按表11.1.3 确定。
11.1 一般规定
11.1.3条文说明:根据抗震设防类别确定的采取抗震 措施的烈度、结构类型、房屋高度将各类混凝土 结构构件分别划分为一级、二级、三级和四级抗 震等级。四个抗震等级是从对结构抗震性能(包 括考虑结构构件的延性和耗能性能)要求为很严 格、严格、较严格和一般四个级别而划分的。
抗震等级的具体要求,系根据我国历年来地 震灾害的经验、近年来的科研成果、工程经验, 并参考国外有关规范和资料,经综合分析而制订 的。
表 11.1.3 混凝土结构的抗震等级
注:1 建筑场地为Ⅰ类时,除6 度设防烈度外应允许按表内降低一度所对应的抗震等级采取 抗震构造措施,但相应的计算要求不应降低; 2 接近或等于高度分界时,应允许结合房屋不规则程度及场地、地基条件确定抗震等 级; 3 大跨度框架指跨度不小于18m 的框架; 4 表中框架结构不包括异形柱框架; 5 对房屋高度不大于60m 的框架-核心筒结构,应允许按框架-剪力墙结构选用抗震等级。
同时,考虑到国内低、多层框架-剪力墙结构、剪力墙 结构运用的增多,此次修订增加低层房屋中这些结构的抗 震等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框架-剪力墙结构、剪力墙结构和部分框架剪力 墙结构以 24m 为界,不大于 24m 的降低一级,但四级和 框支层框架不降低。
根据近年来的工程实践经验,本次修订明确了当框架核心筒结构的高度低于 60m 并符合框架-剪力墙结构的有 关要求时,其抗震等级允许按框架-剪力墙结构确定。
11 混凝土结构构件抗震设计
11.1 一般规定
11.1.1 抗震设防的混凝土结构,除应符合本规 范第1 章至第10 章的要求外,尚应根据现 行国家标准《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 50011 规定的抗震设计原则,按本章的规定 进行结构构件的抗震设计。
11.1.1条文说明:我国是一个多地震的国家, 必须重视混凝土结构、结构构件的抗震设 计、本章的抗震设计原则遵照现行标准 《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50011,适用于抗 震设防烈度为6~9度地区的钢筋混凝土结构 构件的抗震设计。
11.1 一般规定
11.1.5 剪力墙底部加强部位的范围,应符合下列规定: 1 底部加强部位的高度应从地下室顶板算起。 2 部分框支剪力墙结构的剪力墙,底部加强部位的高度
可取框支层加框支层以上两层的高度和落地剪力墙总 高度的1/10 二者的较大值。其他结构的剪力墙,房屋 高度大于24m 时,底部加强部位的高度可取底部两层 和墙肢总高度的1/10 二者的较大值;房屋高度不大于 24m 时,底部加强部位可取底部一层。
11.1 一般规定
本条与《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 50011的修订思路一 致,加严框架结构的高度分界,改为 24m,并使各个烈度 的分界一致;由于板柱-剪力墙结构的适用高度比 02 版规 范增加较多,其抗震等级划分相应调整。本次修订心增板 柱-框架结构,其框架部分的抗震等级参照板柱-抗震墙的 墙体加严。
11.1 一般规定
结构构件的抗震设计包括各种结构体系的框 架梁、框架柱、剪力墙、梁柱节点、板柱节点、 墙梁节点以及单层厂房中的铰接排架柱等构件的 承载力验算和相应的构造要求。有关混凝土结构 房屋抗震体系、房屋适应的最大高度、地震作用 计算、结构稳定验算、侧向变形验算等内容,均 应遵守现行国家标准《建筑抗震设计规范》 GB50011的有关标准的规定。
3 当地下室顶板作为上部结构的嵌固部位时,地下一层的抗 震等级应与上部结构相同,地下一层以下抗震构造措施的 抗震等级可逐层降低一级,但不应低于四级。地下室中无 上部结构的部分,抗震构造措施的抗震等级可根据具体情 况采用三级或四级;
11.1 一般规定
4 甲、乙类建筑按规定提高一度确定其抗震等级时, 如其高度超过对应的房屋最大适用高度,其抗震 构造措施尚应适当提高。
11.1 一般规定
11.1.4 确定钢筋混凝土房屋结构构件的抗震等级时,尚应符 合下列要求:
1 对框架-剪力墙结构,在规定的水平地震力作用下,框架底 部所承担的倾覆力矩大于结构底部总倾覆力矩的50%时, 其中框架的抗震等级应按框架结构确定;
2 裙房与主楼相连,除应按裙房本身确定抗震等级外,相关 范围不应低于主楼的抗震等级;主楼结构在裙房顶板对应 的相邻上下各一层应适当加强抗震构造措施。裙房与主楼 分离时,应按裙房本身确定抗震等级;
11.1.4条文说明:规定的水平地震力,一般指采用振 型组合后的楼层地震剪力换算的楼层水平力。裙 房与主楼相连时,条文中的“相关范围”,一般 指主楼周边外扩不少于三跨的裙房结构,该范围 内结构的抗震等级不应低于按主楼结构确定的抗 震等级,该范围以外裙房结构的抗震等级可按裙 房自身结构确定的抗震等级采用。主楼和裙房由 防震缝分开时,主楼和裙房分别按自身结构确定 其抗震等级。
11.1 一般规定
11.1.2 抗震设防的混凝土建筑,应按现行国家标准 《建筑工程抗震设防分类标准》GB50223 确定其 抗震设防类别和相应的抗震设防标准。
注:本章甲类、乙类、丙类建筑分别为现行国家标 准《建筑工程抗震设防分类标准》GB50223 中特 殊设防类、重点设防类、标准设防类建筑的简称。
11.1 一般规定
3 当结构计算嵌固端位于地下一层的底板或以下时, 按本条第1、2 款确定的底部加强部位的范围尚宜 向下延伸到计算嵌固端。
11.1.5条文说明:本条由 02 版规范第 11.1.5 条修改 而成。本条第 3 款《抗规》的规定:当结构计算 嵌固部端位于地下一层底板及以下时,底部加强 部位尚宜向下延伸到地下部分的计算嵌固端。
11.1.2条文说明:本条所说的抗震设防标准包括地震 作用和抗震措施,均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建筑 工程抗震设防分类标准》的有关规定。
11.1 一般规定
11.1.3 房屋建筑混凝土结构构件的抗震设计, 应根据设防类别、烈度、结构类型和房屋 高度采用不同的抗震等级,并应符合相应 的计算和构造措施要求。丙类建筑的抗震 等级应按表11.1.3 确定。
11.1 一般规定
11.1.3条文说明:根据抗震设防类别确定的采取抗震 措施的烈度、结构类型、房屋高度将各类混凝土 结构构件分别划分为一级、二级、三级和四级抗 震等级。四个抗震等级是从对结构抗震性能(包 括考虑结构构件的延性和耗能性能)要求为很严 格、严格、较严格和一般四个级别而划分的。
抗震等级的具体要求,系根据我国历年来地 震灾害的经验、近年来的科研成果、工程经验, 并参考国外有关规范和资料,经综合分析而制订 的。
表 11.1.3 混凝土结构的抗震等级
注:1 建筑场地为Ⅰ类时,除6 度设防烈度外应允许按表内降低一度所对应的抗震等级采取 抗震构造措施,但相应的计算要求不应降低; 2 接近或等于高度分界时,应允许结合房屋不规则程度及场地、地基条件确定抗震等 级; 3 大跨度框架指跨度不小于18m 的框架; 4 表中框架结构不包括异形柱框架; 5 对房屋高度不大于60m 的框架-核心筒结构,应允许按框架-剪力墙结构选用抗震等级。
同时,考虑到国内低、多层框架-剪力墙结构、剪力墙 结构运用的增多,此次修订增加低层房屋中这些结构的抗 震等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框架-剪力墙结构、剪力墙结构和部分框架剪力 墙结构以 24m 为界,不大于 24m 的降低一级,但四级和 框支层框架不降低。
根据近年来的工程实践经验,本次修订明确了当框架核心筒结构的高度低于 60m 并符合框架-剪力墙结构的有 关要求时,其抗震等级允许按框架-剪力墙结构确定。
11 混凝土结构构件抗震设计
11.1 一般规定
11.1.1 抗震设防的混凝土结构,除应符合本规 范第1 章至第10 章的要求外,尚应根据现 行国家标准《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 50011 规定的抗震设计原则,按本章的规定 进行结构构件的抗震设计。
11.1.1条文说明:我国是一个多地震的国家, 必须重视混凝土结构、结构构件的抗震设 计、本章的抗震设计原则遵照现行标准 《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50011,适用于抗 震设防烈度为6~9度地区的钢筋混凝土结构 构件的抗震设计。
11.1 一般规定
11.1.5 剪力墙底部加强部位的范围,应符合下列规定: 1 底部加强部位的高度应从地下室顶板算起。 2 部分框支剪力墙结构的剪力墙,底部加强部位的高度
可取框支层加框支层以上两层的高度和落地剪力墙总 高度的1/10 二者的较大值。其他结构的剪力墙,房屋 高度大于24m 时,底部加强部位的高度可取底部两层 和墙肢总高度的1/10 二者的较大值;房屋高度不大于 24m 时,底部加强部位可取底部一层。
11.1 一般规定
本条与《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 50011的修订思路一 致,加严框架结构的高度分界,改为 24m,并使各个烈度 的分界一致;由于板柱-剪力墙结构的适用高度比 02 版规 范增加较多,其抗震等级划分相应调整。本次修订心增板 柱-框架结构,其框架部分的抗震等级参照板柱-抗震墙的 墙体加严。
11.1 一般规定
结构构件的抗震设计包括各种结构体系的框 架梁、框架柱、剪力墙、梁柱节点、板柱节点、 墙梁节点以及单层厂房中的铰接排架柱等构件的 承载力验算和相应的构造要求。有关混凝土结构 房屋抗震体系、房屋适应的最大高度、地震作用 计算、结构稳定验算、侧向变形验算等内容,均 应遵守现行国家标准《建筑抗震设计规范》 GB50011的有关标准的规定。
3 当地下室顶板作为上部结构的嵌固部位时,地下一层的抗 震等级应与上部结构相同,地下一层以下抗震构造措施的 抗震等级可逐层降低一级,但不应低于四级。地下室中无 上部结构的部分,抗震构造措施的抗震等级可根据具体情 况采用三级或四级;
11.1 一般规定
4 甲、乙类建筑按规定提高一度确定其抗震等级时, 如其高度超过对应的房屋最大适用高度,其抗震 构造措施尚应适当提高。
11.1 一般规定
11.1.4 确定钢筋混凝土房屋结构构件的抗震等级时,尚应符 合下列要求:
1 对框架-剪力墙结构,在规定的水平地震力作用下,框架底 部所承担的倾覆力矩大于结构底部总倾覆力矩的50%时, 其中框架的抗震等级应按框架结构确定;
2 裙房与主楼相连,除应按裙房本身确定抗震等级外,相关 范围不应低于主楼的抗震等级;主楼结构在裙房顶板对应 的相邻上下各一层应适当加强抗震构造措施。裙房与主楼 分离时,应按裙房本身确定抗震等级;
11.1.4条文说明:规定的水平地震力,一般指采用振 型组合后的楼层地震剪力换算的楼层水平力。裙 房与主楼相连时,条文中的“相关范围”,一般 指主楼周边外扩不少于三跨的裙房结构,该范围 内结构的抗震等级不应低于按主楼结构确定的抗 震等级,该范围以外裙房结构的抗震等级可按裙 房自身结构确定的抗震等级采用。主楼和裙房由 防震缝分开时,主楼和裙房分别按自身结构确定 其抗震等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