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文关怀网络道德教育功能创新的解决之道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摘要高校是中国社会“网络化”的发展前沿,网络的道德教育功能不可小视,但也面临着新的挑战。本文主要总结了网络环境下大学生道德发展的特点及网络人文关怀的内涵,具体论述了人文关怀理念下网络道德教育功能创新的具体方面,以期实现在人文关怀理念引领下网络道德教育功能的创新发展。

关键词人文关怀网络道德

Humanistic Concern:Solution to the Function Innovation of Network Moral Education//Zhao Ying,Dai Yu Abstract University has become the forefront of social netwo-rking in China.The moral education function of the network should never be belittled,meanwhile it faces great challenges. In this thesis,it concludes the characteristics of the development of university students'moral education and the intension of humanistic concern of the network.It discusses the specific programs on how to bring forth new ideas in network moral education regarding a humanistic concern in order to realize an innovative development of the moral education function of the network.

Key words humanistic concern;network;moral

Author's address Shenyang Normal University,110034, Shenyang,Liaoning,China

1网络环境下的大学生道德发展特点

网络在其迅速发展过程中对大学生的道德情感、道德认知以及道德规范都产生了巨大的冲击。网络环境下道德特点体现在从封闭型道德走向开放型道德;从一元道德发展到多元道德;从道德他律转向道德自律。任何一种新事物的产生不可避免地会带来负面影响,如网络技术造成大学生道德意志薄弱,网络技术诱发大学生道德情感淡漠,网络技术导致大学生道德行为失范,严重的失范行为将诱发网络犯罪。但我们更应该看到它积极的一面,网络技术作为21世纪最大众化的一门技术对丰富道德教育信息源,开辟道德规范的新领域,增强道德教育效果,加强道德行为自主性等产生的正面影响是不可小视的。

一般说来,道德的发展包括道德认知、道德情感、道德意志和道德行为四个方面,而网络技术的正效应可以由始至终地贯穿其中。网络在一定程度上使学生摆脱了对道德权威的盲从心理,更有利于发挥其创造性思维优势,培养学生健康的道德情感。网络的高科技特点进一步使大学生意识到脑力劳动和创造性劳动的重要性,从而增强了自觉培养创新能力主动意识,有利于激活学生对道德养成的自主意识,建立正确的道德意识。网络技术的虚拟空间提供了学生广泛的实践“基地”,受教育者在这个“基地”可以充分实践自己的道德意识,加快这种意识的内化,并最终形成道德行为。

2网络人文关怀的基本内涵

计算机网络技术的发展,引起道德教育各因素及其关系的变化,给道德教育带来了空前的机遇和挑战。借助网络实现了道德教育时空的延展,道德教育手段的创新发展等,从而促使网络道德教育的功能不断发展。然而,“科学技术是一把双刃剑”,网络技术也是如此。新的情况下,如何发挥网络道德教育功能的正效应,归避负面影响的解决之道在于大力提倡网络人文关怀理念,用人文关怀理论引导网络道德教育的正态发展。

网络人文关怀内涵包括以下两个方面:第一是网络主体的人文素质层面。此处的“主体”既指在网络中接受教育和主动学习的受教育者,也包括实施网络教育的机构和个人。不能把网络道德教育简单地理解为“人机对话”,要清醒地认识到网络道德教育不论借助了什么样的先进手段,都应该遵循道德教育的规律,要透过网络的器物层面看到其内涵深刻的人际关系。要营造积极的网络人文环境,提高网络主体的人文素质。第二是网络主体的人际交往层面,即主体意识的自由发展和平等交流关系的建立。网络交流回避了“权威”对学生道德认知的束缚和限制影响,激发了受教育者主体意识的自由发展,进而建立起一种平等的交流关系。网络通过其独特的技术保障功能维护了个人的尊严与平等,这是实现平等交流的前提,更是打开心扉的关键。但我们尚要清楚地认识到,网络“权威”借助网络的特殊功能进行的“回避”并不等于“权威空白”。网络道德伦理的积极引导、网络教育模式的合理规划、网络秩序的规范等无不体现着权威之所在,只不过是以一种受教育者愿意接受的新的方式存在。

3人文关怀理念下的网络道德教育功能创新

3.1突破认知模式,发展网络交流功能

人文关怀提倡从人的实际需要出发,而交流是人际间最不可回避和缺失的交往方式。发展网络交流功能,提供平等、民主的道德认知交流平台,在这一过程中基于“权威”的那些论点不再是天经地义的。通过网络平台,避免教育主客体当面接触,回避了传统的面对面灌输和家长式教育,教育者与受教育者可以敞开心扉,实现平等交流,这对于受教育者健康的道德情感发展至关重要。网络技术实现了教学效果的声情并茂,丰富了道德形象,使道德教育本身具有生动性和感染性,使道德教育更具有说服力和感召力。它不仅能

(沈阳师范大学辽宁·沈阳110034)

中图分类号:G64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7894(2012)12-0011-02

具体地告诉受教育者某种事如何做和不应该如何做,而且还能进一步熏陶他们的情感,影响他们的思想意识,促使他们形成优良品质,更好地认识道德要求的正确性和深刻社会意义,并能产生和加强良好的道德观念。

3.2整合网络文化,发展网络文化育德功能

网络的发展不单单是技术层面的,更应该看到其文化内涵的丰富发展。整合网络文化,发展网络文化“春风化雨”、“润物无声”的育德功能。在德育教育过程中,我们既要重视教育对大学生道德品质所产生的深远影响,更要认识到青年学生并非消极被动地接受外部教育影响,而是处于一定的文化氛围之中,他们完全有能力在一定道德水平的基础上独立地、积极主动地对文化进行选择和接受,进而对自己的道德行为做出选择,并负责地付诸实践,这既是道德教育的最终归宿,也是青年学生社会化的客观要求。要积极提倡中国传统人文精神中的精华,大力弘扬优秀的传统道德素质,做好网络文化发展的监控和引导。积极促进网络文化朝着主流方向发展,发展网络文化德育的功能。

3.3提升自律意识,发展网络的约束功能

网络技术有益于受教育者的自律意识。中国人文传统中有着深厚的“自律”内涵,提倡用“慎独”作为衡量个人修养和文化素质的重要依据。“慎独”作为自我修身方法,不仅在古代的道德实践中发挥过重要作用,而且对今天的道德建设仍具有重要的现实价值。网络的发展和技术支持使大学生在思维空间和行为空间上有了极大的拓展,道德行为的自由度和灵活性显著增强。这就更加强化了大学生自觉“自律”精神和责任意识。激发大学生借鉴古人“修齐治平”理论来加强自身的修养,自觉地践行适合当今社会的伦理道德规范,进而将其内化为自己心中的道德律令、道德意识和道德情感,用社会道德规范约束自己,提高道德素质。

3.4关心现实生活,发展网络的内化功能

道德本身具有意识与行为、理论与实践相统一的特点。大学生的思想素质和道德素质的教育和培养,不是一朝一夕形成的,而是一个“知、情、信、意、行诸要素辩证运动、均衡发展的过程”。道德教育要从受教育者的实际情况出发,关心他们的现实生活,提高大学生道德认知的同时,更要重视让他们在实践中感受和体验。而大学生在现实社会中的实践活动往往受其他道德意识和道德行为的冲击,从而迷失道德方向。而网络的虚拟性正好为他们提供了一个介于校园环境和现实社会之间的过渡空间。在这个空间中通过虚拟的方式实践自己的道德意识,将教育获得的道德认知运用到现实生活的道德行为中去,使学生把行为规范变为自觉行动,内化为个人的自身需要,形成习惯,成为品格。

参考文献

[1]鲍金.网络环境下当代大学生出现的变化和问题[EB/OL].中华信

息网.

[2]金吾伦.信息高速公路与文化发展.中国社会科学[J].1997(1).

[3]余源培,杨建祥.论哲学意义上的可持续发展[J].贵州社会科学,

1997(1).

[4]俞华,王微.提高大学生道德素质的途径选择[J].山西青年管理干

部学院学报,2004(8).

编辑孙静

信息网络交互性和开放性给思想政治工作多向互动交流带来了方便。网络是一个交流的园地,访问者可以平等交谈,可利用网站开办“政工论坛”、“党建论坛”、“留言板”,在重要文章后面设评论园地,供大家阅读后发表意见和感想。建党90周年前夕,不少网站发布党建和政治工作方面的帖子,就如何组织开展“七一”活动进行了热烈讨论,为各单位拓展组织活动的内容、形式提供了信息,收到良好效果。2.4利用网络实现教育内容和形式的进一步创新

利用网络开展思想政治工作有利于倡导生动活泼的马克思学风,有利于将传统的“灌输”方法转变为“吸收”和“参与”的方法。网上教育文风生动活泼,手段形象具体,富有情趣,便于理解和接受。促进了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和形式的创新。

3利用互联网开展思想政治工作应注意的问题

3.1增强阵地意识

互联网是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阵地,我们要紧紧抓住3.2把握正确导向

思想政治工作网站要注重加强网络治理,净化网络环境,把好“政治关”,提高宣传的针对性和质量,加强网上舆论的导向和引导,在使用网站和上网浏览中注意对信息识别真伪善恶,做到虚假信息不传播,错误论点不宣扬,歪理邪说不退让,真正体现思想政治工作网站宣传党的方针政策,交流党建和思想政治工作经验,探讨企业文化建设规律,传播精神文明建设成果的宗旨和目的。

3.3加强网络监控

各级政府在利用网络资源进行思想教育的同时,应加强网络信息的监控和管理,定好“网规”,树好“网德”,规范网络行为,共建网络文明。在发挥好政府部门导向作用的同时,发挥基层政工网络主体的骨干作用。

参考文献

[1]谢海光.互联网与思想政治工作概论[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

编辑孙静

!!!!!!!!!!!!!!!!!!!!!!!!!!!!!!!!!!!!!!!!!!!!!(上接第11页)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