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质及其存在形式习题及答案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考试练习题及答案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考试练习题及答案一、单选题1. 农业的歉收既影响农民的收入和农业扩大再生产的规模,也影响工业原料的来源和工业产品的销售,从因果关系看,这是A 、一因多果B 、一果多因C 、同因异果D 、同果异因答案:A2. 对于无产阶级革命来说,促使革命主观条件成熟的关键是A 、人民群众觉悟程度的提高B 、无产阶级组织观念的增强C 、马克思主义革命政党的正确领导D 、广大人民群众胜利信心的坚定答案:C3. 划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根本标准是A 、世界是否可知的问题B 、世界是否变化的问题C 、世界是否存在矛盾的问题D 、思维和存在何者为第一性的问题答案:D4. 哲学的基本问题是A 、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关系问题B 、存在与思维的关系问题C 、辩证法与形而上学的关系问题D 、存在与意识的关系问题答案:B5. “激变论”的错误在于A 、否认量变是质变的必要准备B 、否认质变中有量的扩张C 、否认量变中有部分质变D 、只承认量变不承认质变答案:A6.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标准,“这个标准也是这样的‘不确定’,以便不至于使人的知识变成‘绝对’,同时它又是这样的确定,以便同唯心主义和不可知论的一切变种进行无情的斗争”这句话表明A 、实践标准是不确定的B 、实践标准是绝对性与相对性的统一C 、实践标准也不可靠D 、实践不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答案:B7. 自然科学属于生产力范畴,这是因为A 、它是对自然界的现象及其发展规律的反映B 、它能把生产力系统的各要素组合成统一整体C 、它渗透到生产力诸要素中并转化为物质生产力D 、它是构成现代生产力系统的最重要的独立因素答案:C8. 中国古代的“五行说”属于A 、朴素唯物主义B 、机械唯物主义C 、辩证唯物主义D 、庸俗唯物主义答案:A9. 否认意识是人脑对客观存在的反映是A 、机械唯物主义观点B 、经验主义观点C 、唯心主义观点D 、唯理主义观点答案:C10. 错误的社会意识之所以错误,主要是由于A 、它纯粹是主观臆想,其内容与社会存在无关B 、它落后于客观实际,不适合时代发展的需要C 、它脱离大多数人的觉悟程度,不能被多数人接受D 、它是对社会存在虚幻的、歪曲的反映答案:D11. 历史唯物主义认为,社会交往是A 、人类特有的存在方式和活动方式B 、人与自然之间的物质交换活动C 、社会与自然之间的相互作用形式D 、主体和客体之间的对立统一关系答案:A12. 理性认识的特点是A 、间接性和抽象性B 、直接性和形象性C 、逻辑性和历史性D 、客观性和具体性答案:A13. 提高青年的政治思想素质,最根本的是解决好世界观和人生观的问题。
无机化学课后习题答案2-8
第二章物质的状态习题2.1 什么是理想气体?实际气体在什么条件下可用理想气体模型处理?2.2 为什么家用加湿器都是在冬天使用,而不在夏天使用?2.3 常温常压下,以气体形式存在的单质、以液体形式存在的金属和以液体形式存在的非金属单质各有哪些?2.4 平均动能相同而密度不同的两种气体,温度是否相同?压力是否相同?为什么?2.5 同温同压下,N2和O2分子的平均速度是否相同?平均动能是否相同?2.6试验测得683K、100kPa时气态单质磷的密度是2.64g·dm-3。
求单质磷的分子量。
2.71868年Soret用气体扩散法测定了臭氧的分子式。
测定结果显示,臭氧对氯气的扩散速度之比为1.193。
试推算臭氧的分子量和分子式。
2.8常压298K时,一敞口烧瓶盛满某种气体,若通过加热使其中的气体逸出二分之一,则所需温度为多少?2.9氟化氙的通式为XeF x(x=2、4、6…),在353K、1.56×104Pa时,实验测得某气态氟化氙的密度为0.899g·dm-3。
试确定该氟化氙的分子式。
温度为300K、压强为3.0×1.01×105Pa时,某容器含,每升空气中水汽的质量。
(2)323K、空气的相对湿度为80%时,每升空气中水汽的质量。
已知303K时,水的饱和蒸气压为4.23×103Pa;323K时,水的饱和蒸气压为1.23×104Pa。
2.10在303K,1.01×105Pa时由排水集气法收集到氧气1.00dm3。
问有多少克氯酸钾按下式分解?2KClO3 === 2KCl +3O2已知303K时水的饱和蒸气压为4.23×103Pa。
2.11298K,1.23×105Pa气压下,在体积为0.50dm3的烧瓶中充满NO和O2气。
下列反应进行一段时间后,瓶内总压变为8.3×104Pa,求生成NO2的质量。
马克思主义原理习题解答
如何理解马克思主义的物质观及其现代意义?如何理解马克思主义的物质观及其现代意义?(1)从总体上把握物质与精神的关系,这是哲学的基本问题。
承认世界的物质性,承认物质世界是在时间、空间中依其固有的规律运动、变化和发展着,这是正确解决哲学基本问题、坚持唯物主义一元论的基础,是坚持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前提。
物质及其存在形式“物质”范畴是唯物主义哲学对世界本原和统一基础的最高抽象。
承认了世界的物质性,也就坚持了唯物主义一元论,从而与唯心主义一元论和二元论区别开来。
唯物主义本身对“物质”的认识也有一个发展过程。
马克思主义把辩证法和唯物主义的原则彻底贯穿到“物质”问题的解决上,创立了现代唯物主义的物质观,不仅同唯心主义相对立,同时也与旧唯物主义有着原则的区别。
(一)辩证唯物主义物质观及其意义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物质是标志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是指一切可以从感觉上感知的事物,也包括可以从感觉上感知的人的实践活动。
这种客观实在独立于我们的精神而存在,为我们的精神所反映。
现代唯物论的物质范畴,包含着丰富而深刻的内涵。
第一,物质的根本特性是客观实在性。
世界上的具体物质形态一方面千差万别,纷繁多样,各有各的特点;另一方面又有共同本质、共同特性,就是它们都是在人的意识之外的客观实在。
无论它们的具体结构如何,形态怎样,一切物质都具有客观实在性。
这就从根本上同唯心主义划清了界限。
第二,物质可以被人们所认识,具有可知性。
物质是人的感觉可以反映的对象,而不是不可捉摸、不可认识的“自在之物”。
世界上只存在尚未被认识的事物,不存在永远不可认识的事物。
因此,要从人的认识和实践的角度去理解物质的可知性,只有这样,才能与旧唯物主义的不可知论划清界限。
第三,物质范畴具有深刻的辩证性,体现了唯物论与辩证法的统一。
它是从客观存在着的事物和现象的总和中抽象出来的具有最大共性的哲学范畴,体现了个性和共性、特殊和普遍、相对和绝对、多样性和统一性的对立统一。
解题;共存问题的习题及答案
共存问题的习题及答案【典型引路】例1.某溶液能与镁反应生成氢气,则下列各组物质在该溶液中能大量存在的是()A.KCl、NaCl、Na2SO4B.NaCl、NaNO3、AgNO3C.Na2CO3、NaCl、Na2SO4 D.HCl、NaCl、Na2SO4例2.(05·四川眉山)某溶液由NaOH、HCl、H2SO4和MgCl2中的一种或几种组成。
向该溶液中滴加Ba(OH)2 溶液,产生沉淀的质量与加入Ba(OH)2 溶液体积的关系如右图所示。
请你从图中获得的信息来分析,该溶液中不可能存在的物质是;肯定存在的物质是。
例3.现有甲、乙两种溶液,共含有8种离子,分别为H+、Ag+、K+、Ba2+、OH-、Cl-、NO3-和CO32-,且两种溶液里所含的离子各不相同。
已知向甲溶液里滴入紫色石蕊试液,溶液变成蓝色,说明甲溶液呈(填“酸性”、“碱性”或“中性”),那么乙溶液里含有的4种离子是(填离子符号)。
学有所得:除去杂质常见题型及解法例1.(05·云南玉溪)下表中除杂所选用的试剂及操作方法均正确的一组是(括号内为杂质)()例2.(05广东省汕头市)(12分)粗盐中含有钙离子、硫酸根离子和泥沙等杂质,实验室中粗盐提纯的操作步骤如下:(1)将粗盐研细,加水使其充分溶解,然后过滤得到滤液。
粗盐研细的目的是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过滤是为了除去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向上述滤液中加入过量的BaCl2溶液,直至沉淀不再产生,则加入过量的BaCl2溶液的目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继续加入过量的___________溶液,直至沉淀不再产生,然后过滤,得到滤液和沉淀,沉淀的成分是______________。
(填化学式)(4)向(3)的滤液中加入过量_________溶液,目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第1、2、3、4章练习题
第一章练习题1、物质能以液态形式存在的最高温度为(A)沸腾温度Tb (B)玻义耳温度TB (C)临界温度Tc2、当压缩因子Z<1时,表示该实际气体(A)易压缩(B)不易压缩(C)无法确定3、下列何种条件下真实气体可以液化()(A)Tr>1,Pr>1 (B)Tr>1,Pr<1 (C)Tr=1,Pr<1 (D)Tr<1,Pr=14、对理想气体,压缩因子Z=1。
能否说当气体的Z=1 时,该气体必定是理想气体。
答案:(不能,因为在实际气体的等温线与理想气体的等温线交点处,Z=1)5、当温度足够低时,任何实际气体的Z~P 曲线与理想气体的Z~P 曲线均交于两点。
试解释这种现象。
答案:(这是因为当温度足够低时,气体的玻义耳温度高于体系温度,Z~p 曲线出现极小值。
)6、从范德华方程出发并结合玻义耳温度定义,证明(1)在足够高的温度,实际气体的压缩因子Z>1 。
(2)在低温,低压下,Z<1 。
答案:(当T<=TB,Z>1)(3)当a=0 ,Z 随压力p 的增加而线性增加。
答案:(当a=0,Z=1+bp/RT,恒温时,p 增加,Z 增大。
)7、下列说法何者正确?(1)临界压力是气体可被液化的最低压力。
(2)气体被液化的必要条件是气体温度小于波义耳温度(3)在临界点,饱和液体与饱和蒸气的密度相同。
(4)气体的临界状态与气体的性质无关。
答案:(3)8、气体A、B、C 都服从范德华方程,其范德华常数a和b的大小顺序为a(A)=a(B)>a(C);b(C)>b(B)>b(A)。
问三种气体临界温度的大小顺序。
答案:(T c(A)>T c(B)>T c(C))9、某气体的状态方程为,式中b为常数,n为物质的量。
若该气体经一等温过程,压力自p1变至p2,则下列状态函数的变化,何者为零?(ΔU)第二章练习题1、指出下列说法的错误。
(1)因Qp =ΔH,Qv=ΔU,所以Qp 和Qv 都是状态函数。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第一章习题及参考答案
第一章习题及参考答案一、单项选择题1.恩格斯认为,全部哲学、特别是近代哲学的重大的基本问题是( )A.哲学与人类生存活动之间的内在联系问题B.人与周围世界的基本联系问题C.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D.关于人的本质问题2.划分唯物史观与唯心史观的根据是( )A.是否承认社会历史的规律性B.是否承认阶级斗争C.是否承认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D.是否承认社会意识的能动作用3.列宁对辩证唯物主义物质范畴的定义是通过( )A.物质和意识的关系界定的B.哲学与具体科学的关系界定的C.主体和客体的关系界定的D.一般和个别的关系界定的4.马克思主义认为,世界的真正统一性在于它的( )A.实践性B.运动性C.物质性D.客观性5.“坐地日行八万里,巡天遥看一千河”,这一著名诗句包含的哲理是( )A.物质运动的客观性和时空的主观性的统一B.物质运动无限性和有限性的统一C.时空的无限性和有限性的统一D.运动的绝对性和静止的相对性的统一6.“旧唯物主义是半截子的唯物主义”,这是指( )A.旧唯物主义是形而上学的唯物主义B.旧唯物主义在社会历史观上是唯心主义C.旧唯物主义是机械唯物主义D.旧唯物主义是割裂动与静止的辩证法7.既是自然界与人类社会分化统一的历史前提,又是自然界与人类社会统一起来的现实基础( ) A.运动B.实践C.精神生产D.物质生产8.辩证唯物主义认为事物发展的规律是( )A.思维对事物本质的概括和反映B.用来整理感性材料的思维形式C.事物内在的本质和稳定的联系D.事物联系和发展的基本环节9.有一首描述在战争中缺了钉子的马掌会导致国家灭亡的童谣:“钉子缺,蹄铁卸,战马蹶;战马蹶,骑士绝;骑士绝,战事折;战事折,国家灭。
”这首童谣包含的哲学原理是( A.事物是普遍联系的B.事物是变化的C.事物的现象是本质的表现D.事物的量变引起质变10.“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
”‘芳林新叶催陈叶,流水前波让后波。
”这两句诗包含的哲学道理是( )A.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动力B.事物是本质和现象的统一C.事物的发展是量变和质变的统一D.新事物代替旧事物是事物发展的总趋势11.中国古代哲学家公孙龙“白马非马”之说的错误在于割裂了( )A.内因和外因的关系B.矛盾统一性和斗争性的关系C.矛盾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的关系D.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关系12.辩证法的否定即“扬弃”,它的含义是指( )A.抛弃B.事物中好的方面和坏的方面的组合C.纯粹的否定D.既克服又保留13.唯物辩证法的否定之否定规律揭示了事物发展的( )A.方向和道路B.形式和状态C.结构和功能D.源泉和动力14. 主观辩证法与客观辩证法的关系是( )A.反映与被反映的关系B.唯心主义与唯物主义的关系C.抽象与具体的关系D.唯心辩证法与唯物辩证法的关系15.对于同一事物,不同的人有不同的反映,这说明( )A.意识是主体的自由创造B.意识不受客体影响C.意识受主体状况的影响D.意识的内容是主观的16.人工智能的出现对马克思主义哲学意识论的意义是( )A.否定了物质对意识的决定作用B.改变了人类意识活动的规律性C.肯定了人工智能可以代替意识的能动活动D.丰富了物质和意识相互关系内容17.“历史是逻辑的基础,逻辑是历史的修正”,这一观点是( )A.主观唯心主义的观点B.历史与逻辑相统一的观点C.片面强调逻辑重要性的观点D.割裂历史与逻辑统一的观点18.“从个别到一般,从一般到个别”的思维方法是( )A.归纳与演绎B.分析与综合C.抽象到具体D.实践到认识19.辩证思维方法从抽象上升到具体的过程是( )A.从实践到认识的过程B.从认识到实践的过程C.思维生成现实具体的过程D.在思维中形成“多种规定的统一”的过程20.从哲学上来讲,和谐就是指( )A.事物之间不存在矛盾B.事物之间的矛盾没有斗争性C.矛盾双方的绝对同一D.矛盾的一种特殊形式二、多项选择题1. “巧妇难为无米之炊”的哲学意义是( )A. 意识是第一性的,物质是第二性的B. 物质是第一性的,意识是第二性的C. 主观能动性的发挥,必须尊重客观规律D. 画饼不能充饥2. “物质两种存在形式离开了物质,当然都是无,都是只在我们头脑中存在的观念抽象”,这段话说明( )A. 时间和空间是客观的B. 时间和空间是物质的存在形式C. 时间和空间是绝对的,又是相对的D. 时间和空间离开物质只是形式3. 我国古代哲学家王夫之认为:“动静者,乃阴阳之动静也。
马克思原理第一章习题及答案
第一章世界的物质性及其发展规律一、单项选择题:1、恩格斯认为,全部哲学,特别是近代哲学的重大的基本问题是()A、哲学与人类生存活动之间的内在联系问题B、人与周围世界的基本联系问题C、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D、关于人的本质问题2、划分唯物史观和唯心史观的根据是()A、是否承认社会历史的规律性B、是否承认阶级斗争C、是否承认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D、是否承认社会意识的能动作用3、列宁对辩证唯物主义物质范畴的定义是通过()A、物质和意识的关系界定的B、哲学与具体科学的关系界定的C、主体和客体的关系界定的D、一般和个别的关系界定的4、马克思主义认为,世界的真正统一性在于它的()A、实践性B、运动性C、物质性D、客观性5、“坐地日行八万里,巡天遥看一千河”,这一著名诗句包含的哲理是()A、物质运动的客观性和时空的主观性的统一B、物质运动无限性和有限性的统一C、时空的无限性和有限性的统一D、运动的绝对性和静止的相对性的统一6、“旧唯物主义是半截子的唯物主义”,这是指()A、旧唯物主义是形而上学的唯物主义B、旧唯物主义在社会历史观上是唯心主义C、旧唯物主义是机械唯物主义D、旧唯物主义是割裂了运动与静止的辩证法7、既是自然界与人类社会分化统一的历史前提,又是自然界与人类社会统一起来的现实基础,指的是()A、运动B、实践C、精神生产D、物质生产8、辩证唯物主义认为事物发展的规律是()A、思维对事物本质的概括和反映B、用来整理感性材料的思维形式C、事物内在的本质和稳定的联系D、事物联系和发展的基本环节9、有一首描述在战争中缺了钉子的马掌会导致国家灭亡的童谣:“钉子缺,蹄铁卸,战马蹶;战马蹶,骑士绝;骑士绝,战事折;战事折,国家灭。
“这首童谣包含的哲学原理是()A、事物是普遍联系的B、事物是变化的C、事物的现象是本质的表现D、事物的量变引起质变10、“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
”“芳林新叶催陈叶,流水前波让后波。
”这两句诗包含的哲学道理是()A、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动力B、事物是本质和现象的统一C、事物的发展是量变和质变的统一D、新事物代替旧事物是事物发展的总趋势11、中国古代哲学家公孙龙“白马非马”之说的错误在于割裂了()A、内因和外因的关系B、矛盾统一性和斗争性的关系C、矛盾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的关系D、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关系12、辩证法的否定即“扬弃”,它的含义是指()A、抛弃B、事物中好的方面和坏的方面的组合C、纯粹的否定D、既克服又保留13、唯物辩证法的否定之否定规律揭示了事物发展的()A、方向和道路B、形式和状态C、结构和功能D、源泉和动力14、对于同一事物,不同的人有不同的反映,这说明()A、意识是主体的自由创造B、意识不受客体影响C、意识受主体状况影响D、意识的内容是主观的15、人工智能的出现对于马克思主义哲学意识论的意义是()A、否定了物质对意识的决定作用B、改变了人类意识活动的规律性C、肯定了人工智能可以代替意识的能动活动D、丰富了物质和意识相互关系内容16、对哲学基本问题第一方面的不同回答,可以划分出()A、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B、主观唯心主义和客观唯心主义C、一元论和二元论D、可知论和不可知论17、下列选项中不属于物质范畴的是()A、涨潮和退潮B、日蚀和月蚀C、生产力和生产关系D、体育竞赛的程序和规则18、在下列命题中,属于客观唯心主义哲学观点的是()A、我思故我在B、世界是观念的集合C、世界是绝对观念的异化D、万物皆备于我19、《传习录》记载:先生(指明代王阳明)游南镇,一友指岩中花树曰:“天下无心外之物?此花树在深山自开自落,于我心亦何相关?”先生曰:“你未看此花时,此花汝心同归于寂,你来看此花时,则此花颜色一时明白起来,便知此花不在我的心外。
理想气体状态方程
第一章 物质及其变化 气体分压定律 分压力(pi) 在混合气体中,每一种组分气体总是均匀地充满整个容 器,对容器内壁产生压力,并且不受其他组分气体的影响, 如同它单独存在于容器中那样。各组分气体占有与混合气体 相同体积和相同温度时所产生的压力叫做分压力(pi) 。 道尔顿分压定律: 混合气体的总压等于各组分气体的分压之和。 P总=pa+pb+pc
理想气体状态方程式:
pV=nRT
p—气体压力,单位为Pa(帕);
V—气体体积,单位为m3(立方米);
n—气体物质的量,单位为mol(摩); T—气体的热力学温度,单位为K(开); R—摩尔气体常数,又称气体常数。
第一章 物质及其变化
标准状态(T= 273.15K,p=101.325 kPa)下,测 得1.000mol气体所占的体积为22.414×10-3m3, 则: R=pVnT=101.325×103Pa×22.414×10-3 m3/1.000mol×273.15K=8.314N· m· mol-1· K-1 (或8.314牛· 米· 摩-1· 开-1) =8.314 J· mol-1· K-1(或8.314焦· 摩-1· 开-1)
第一章 物质及其变化
热化学方程式
热化学方程式: 表示化学反应及其热效应的化学方程式称为热化 学方程 例:H2(g)+1/2O2(g)→H2O(g) △rHm㊀(298K)=-241.8kJ.mol1。 书写热化学方程式,需注意以下几点:
(1)需注明反应的温度和压力条件,如果反应是在298 K下 进行的,习惯上也可不予注明。 (2)反应的焓变(ΔH)值与反应式中的化学计量数有关 (3) 需在反应式中注明物质的聚集状态。常用“s” 表示固态,“l”表示液态,“g”表示气态。 (4) 逆反应的热效应与正反应的热效应数值相同 而符号相反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第一章习题及参考答案
第一章习题及参考答案一、单项选择题1.恩格斯认为,全部哲学、特别是近代哲学的重大的基本问题是( )A.哲学与人类生存活动之间的内在联系问题B.人与周围世界的基本联系问题C.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D.关于人的本质问题2.划分唯物史观与唯心史观的根据是( )A.是否承认社会历史的规律性B.是否承认阶级斗争C.是否承认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D.是否承认社会意识的能动作用3.列宁对辩证唯物主义物质范畴的定义是通过( )A.物质和意识的关系界定的B.哲学与具体科学的关系界定的C.主体和客体的关系界定的D.一般和个别的关系界定的4.马克思主义认为,世界的真正统一性在于它的( )A.实践性B.运动性C.物质性D.客观性5.“坐地日行八万里,巡天遥看一千河”,这一著名诗句包含的哲理是( )A.物质运动的客观性和时空的主观性的统一B.物质运动无限性和有限性的统一C.时空的无限性和有限性的统一D.运动的绝对性和静止的相对性的统一6.“旧唯物主义是半截子的唯物主义”,这是指( )A.旧唯物主义是形而上学的唯物主义B.旧唯物主义在社会历史观上是唯心主义C.旧唯物主义是机械唯物主义D.旧唯物主义是割裂动与静止的辩证法7.既是自然界与人类社会分化统一的历史前提,又是自然界与人类社会统一起来的现实基础( ) A.运动B.实践C.精神生产D.物质生产8.辩证唯物主义认为事物发展的规律是( )A.思维对事物本质的概括和反映B.用来整理感性材料的思维形式C.事物内在的本质和稳定的联系D.事物联系和发展的基本环节9.有一首描述在战争中缺了钉子的马掌会导致国家灭亡的童谣:“钉子缺,蹄铁卸,战马蹶;战马蹶,骑士绝;骑士绝,战事折;战事折,国家灭。
”这首童谣包含的哲学原理是( A.事物是普遍联系的B.事物是变化的C.事物的现象是本质的表现D.事物的量变引起质变10.“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
”…芳林新叶催陈叶,流水前波让后波。
”这两句诗包含的哲学道理是( )A.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动力B.事物是本质和现象的统一C.事物的发展是量变和质变的统一D.新事物代替旧事物是事物发展的总趋势11.中国古代哲学家公孙龙“白马非马”之说的错误在于割裂了( )A.内因和外因的关系B.矛盾统一性和斗争性的关系C.矛盾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的关系D.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关系12.辩证法的否定即“扬弃”,它的含义是指( )A.抛弃B.事物中好的方面和坏的方面的组合C.纯粹的否定D.既克服又保留13.唯物辩证法的否定之否定规律揭示了事物发展的( )A.方向和道路B.形式和状态C.结构和功能D.源泉和动力14. 主观辩证法与客观辩证法的关系是( )A.反映与被反映的关系B.唯心主义与唯物主义的关系C.抽象与具体的关系D.唯心辩证法与唯物辩证法的关系15.对于同一事物,不同的人有不同的反映,这说明( )A.意识是主体的自由创造B.意识不受客体影响C.意识受主体状况的影响D.意识的内容是主观的16.人工智能的出现对马克思主义哲学意识论的意义是( )A.否定了物质对意识的决定作用B.改变了人类意识活动的规律性C.肯定了人工智能可以代替意识的能动活动D.丰富了物质和意识相互关系内容17.“历史是逻辑的基础,逻辑是历史的修正”,这一观点是( )A.主观唯心主义的观点B.历史与逻辑相统一的观点C.片面强调逻辑重要性的观点D.割裂历史与逻辑统一的观点18.“从个别到一般,从一般到个别”的思维方法是( )A.归纳与演绎B.分析与综合C.抽象到具体D.实践到认识19.辩证思维方法从抽象上升到具体的过程是( )A.从实践到认识的过程B.从认识到实践的过程C.思维生成现实具体的过程D.在思维中形成“多种规定的统一”的过程20.从哲学上来讲,和谐就是指( )A.事物之间不存在矛盾B.事物之间的矛盾没有斗争性C.矛盾双方的绝对同一D.矛盾的一种特殊形式二、多项选择题1. “巧妇难为无米之炊”的哲学意义是( )A. 意识是第一性的,物质是第二性的B. 物质是第一性的,意识是第二性的C. 主观能动性的发挥,必须尊重客观规律D. 画饼不能充饥2. “物质两种存在形式离开了物质,当然都是无,都是只在我们头脑中存在的观念抽象”,这段话说明( )A. 时间和空间是客观的B. 时间和空间是物质的存在形式C. 时间和空间是绝对的,又是相对的D. 时间和空间离开物质只是形式3. 我国古代哲学家王夫之认为:“动静者,乃阴阳之动静也。
(4)--第四章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物质观试卷答案
“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第四章试题及参考答案(A卷)一、名词解释(每小题3分 ,共24分)1.物质[答案要点]物质是标志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这种客观实在是人通过感觉感知的,它不依赖于我们的感觉而存在,为我们的感觉所复写、摄影、反映。
2.运动[答案要点]“运动”就是标志宇宙中一切事物、现象的变化及其过程的哲学范畴。
3.静止[答案要点]静止是指世界上的一切事物在绝对运动中也有着某种暂时的、相对的稳定形式和状态。
4.时间[答案要点]时间是指物质运动过程的顺序性、持续性。
5.规律[答案要点]作为一个哲学范畴,规律是指事物运动变化过程所固有的必然的、本质的、稳定的联系。
6.主观能动性[答案要点]主观能动性又称“自觉的能动性”,它是主观对客观的能动作用,即人们在认识和改造世界的过程中体现出来的目的性、计划性和积极主动性。
7. 绝对主义时空观[答案要点]绝对主义时空观承认时间和空间的客观性,但却否认时间和空间与物质运动的联系、把时间看作是与外界事物无关的永恒而均匀地流逝着的东西,把空间设想为一个空箱子,从而完全否定了时间和空间的相对性。
8.群体意识[答案要点]群体意识是一定的人群所构成的社会共同体(如团体、政党、阶级、民族、国家等)的共同意识,它是对群体共同的社会经历、社会地位和社会条件的反映,是群体实践的产物。
二、简答题(每小题10分,共40分)1.简述近代形而上学的物质概念及其特点。
[答案要点](1)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的物质概念继承和发展了古代朴素唯物主义的物质概念,它概括了当时自然科学发展的成就,克服了古代朴素唯物主义物质概念的猜测性质。
(2)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的物质概念也在一定程度上克服了古代朴素唯物主义物质概念的直观性质,即不再把物质归结为某种直接可感知的具体的物质形态。
(3)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的物质概念本身仍有着极大的局限性。
它不懂得哲学的物质范畴与自然科学的物质结构概念的本质区别,混淆了特殊与一般、个性与共性的关系。
成都市棕北中学(科院校区)高中化学必修一第一章《物质及其变化》经典练习题(答案解析)
一、选择题1.做实验时不小心粘了一些高锰酸钾,皮肤上的斑很久才能消除,如果用草酸的稀溶液洗涤马上可以复原,其离子方程式为:MnO 4-+C 2O 24-+H +→CO 2↑+Mn 2++□,关于此反应的叙述正确的是A .该反应的氧化剂是C 2O 24-B .该反应右边方框内的产物是OH -C .该反应中生成1molCO 2电子转移总数是5N AD .配平该反应式后,H +的系数是16 2.下列离子方程式书写正确的是A .向澄清石灰水中通入二氧化碳:OH‾+H +=H 2OB .氧化钠投入水中发生反应:O 2-+H 2O=2OH‾C .稀盐酸滴入到NaOH 溶液中:H ++OH‾=H 2OD .铁和稀盐酸反应制氢气:Fe+3H +=Fe 3++H 2↑ 3.下列有关说法正确的是①“84”消毒液是纯净物,在“新冠战疫”中发挥了重要作用②明矾溶于水可水解生成Al(OH)3胶体,因此可用明矾对自来水进行杀菌消毒 ③分解、电解、潮解、裂解都是化学变化④胶体与其它分散系的本质区别是分散质粒子直径的大小 ⑤胆矾、冰水混合物都是纯净物,氨水、王水、双氧水都是混合物 ⑥元素处在最高价态时只有强氧化性,最低价态时只有强还原性 ⑦固态NaCl 不导电,熔融态的HCl 可以导电⑧H ++OH -=H 2O 仅代表强酸、强碱生成可溶性盐的离子方程式 A .1个B .2个C .3个D .4个4.在下列溶液中,各组离子一定能够大量共存的是 A .加铝粉有氢气生成的溶液:K +、Na +、Cl -、HCO -3 B .使石蕊试液变红的溶液中:K +、SO 2-4、Cl -、Mg 2+ C .滴加KSCN 溶液显红色的溶液:Na +、Cl -、SO 2-4、OH - D .在某无色透明的溶液中:NH +4、K +、Cu 2 +、Cl - 5.下列物质的分类正确的一组是酸 次氯酸醋酸硫酸 硝酸 A .AB .BC .CD .D6.在由水电离出来的c(H +)为1×10-13mol/L 的无色溶液中,一定能大量共存的一组离子是 A .Na +、Al 3+、Cl -、-3HCO B .I -、Cu 2+、2-4SO 、-3NO C .Na +、2-4SO 、-3NO 、K +D .+4NH 、-3NO 、Fe 2+、2-3SO7.锑(Sb)在自然界一般以硫化物的形式存在。
氨氮复习题及参考答案
氨氮复习题及参考答案一、填空题1、氨氮是指__和__以__形式存在于水体中的氮。
答案:游离态的氨NH₃-N和有机氮含氮有机物经生物分解转化所形成的氨NH₃-N;游离态的氨NH₃-N和有机氮含氮有机物经生物分解转化所形成的氨NH₃-N;游离态2、氨氮的来源主要有__、__和__。
答案:生活污水;农业污水;工业废水3、氨氮的去除方法主要有__、__、__和__。
答案:生物硝化;生物反硝化;折点加氯;离子交换法4、氨氮的测定方法主要有__、__和__。
答案:纳氏试剂比色法;水杨酸-次氯酸盐法;蒸馏-酸滴定法二、选择题1、氨氮的危害是()A.水体富营养化B.水体异味C.水体浑浊D.以上都不是答案:A2、关于氨氮的描述,正确的是()A.氨氮是水体营养盐的主要来源之一B.氨氮是水体总氮的主要组成部分C.氨氮是水体中有机氮的主要存在形式D.氨氮是水生植物生长的营养元素之一答案:D三、问答题1、什么是生物硝化作用?其反应过程如何?写出反应式?答:生物硝化作用是指由硝化细菌将氨氧化为亚硝酸盐,再进一步被氧化为硝酸盐的过程。
反应过程为:2NH₃+3O₂→2HNO₂+2H₂O+158kJ;2HNO ₂+O₂→2HNO₃+118kJ。
2、什么是生物反硝化作用?其反应过程如何?写出反应式?答:生物反硝化作用是指由反硝化细菌将硝酸盐还原为亚硝酸盐,再进一步还原为氨的过程。
反应过程为:2HNO₃+3CH₃OH→2HNO₂+3H₂O+109kJ;2HNO₂+CH₃OH→NH₃+2H₂O+74kJ。
复习题及参考答案一、选择题1、下列哪个选项不是数学中的公式?A.三角形面积公式 S = 1/2 * base * heightB.勾股定理公式 a2 + b2 = c2C.欧姆定律公式 V = I * RD.牛顿第二定律公式 F = ma答案:D.牛顿第二定律公式 F = ma2、下列哪个选项不是科学中的基本原理?A.能量守恒定律B.物质不灭定律C.相对论原理D.引力定律答案:D.引力定律3、下列哪个选项不是化学中的分子式?A. H2O水分子式B. CO2二氧化碳分子式C. C6H12O6葡萄糖分子式D. NaCl食盐分子式答案:D. NaCl食盐分子式二、填空题1、请填写下列元素的化学符号:氢()、氧()、碳()、氮()、硫()、氯()。
高中化学必修一第一章《物质及其变化》经典习题(课后培优)
一、选择题1.磷元素的最高价为+5价,次磷酸(H 3PO 2)是一元中强酸,具有较强还原性,下列有关次磷酸及其盐的说法正确的是A .次磷酸的电离方程式为H 3PO 2=H ++-22H PO B .NaH 2PO 2是次磷酸的酸式盐C .利用(H 3PO 2)进行化学制银反应中,1个H 3PO 2分子最多还原4个Ag +离子D .白磷与氢氧化钠溶液反应可得次磷酸盐,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P 4+9NaOH=3Na 3PO 2+PH 3↑+3H 2O 答案:C 【详解】A .次磷酸(H 3PO 2)是一元中强酸,属于弱酸,存在电离平衡,则次磷酸的电离方程式为H 3PO 2H ++-22H PO ,A 错误;B .次磷酸(H 3PO 2)是一元中强酸,则NaH 2PO 2是次磷酸的正盐,B 错误;C .在次磷酸(H 3PO 2)中P 元素化合价为+1价,具有较强还原性,1 mol H 3PO 2变为最高价,最多可失去4 mol 电子,因此利用(H 3PO 2)进行化学制银反应中,1个H 3PO 2分子最多还原4个Ag +离子,C 正确;D .白磷与氢氧化钠溶液反应可得次磷酸盐,则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P 4+3NaOH+3H 2O=3NaH 2PO 2+PH 3↑,D 错误; 故合理选项是C 。
2.下列离子方程式书写正确的是A .三氯化铁溶液与氢氧化钠溶液反应:FeCl 3+3OH -=Fe(OH)3↓+3Cl -B .向Ca(HCO 3)2溶液中滴加盐酸:2H ++Ca(HCO 3)2=Ca 2++2H 2O+2CO 2↑C .向Na 2CO 3溶液中加入过量CH 3COOH 溶液:2-3CO +2CH 3COOH=2CH 3COOH+CO 2↑+H 2OD .向Ba(OH)2溶液中加少量NaHSO 3溶液:2-3HSO +Ba 2++2OH -=BaSO 3↓+2-3SO +2H 2O 答案:C 【详解】A .FeCl 3是可溶性强电解质,在溶液中以离子形式存在,该反应的离子方程式为:Fe 3++3OH -=Fe(OH)3↓,A 错误;B .Ca(HCO 3)2是可溶性物质,应该写成离子形式,离子方程式应该为:H ++-3HCO =H 2O+CO 2↑,B 错误;C .反应符合事实,遵循物质拆分原则,C 正确;D .反应要以不足量的NaHSO 3溶液为标准,假设其物质的量是1 mol ,则该反应的离子方程式应该为:-3HSO +Ba 2++OH -=BaSO 3↓+H 2O ,D 错误; 故合理选项是C 。
小学科学物质的状态练习题及答案
小学科学物质的状态练习题及答案练习题一:1. 物质的三种状态是什么?答:固态、液态和气态。
2. 以下哪个是属于气态的物质?a. 水b. 铁c. 氧气d. 盐答:c. 氧气3. 液体的特点是什么?答:液体有固定的体积,但没有固定的形状。
4. 固体的特点是什么?答:固体有固定的体积和形状。
5. 气体的特点是什么?答:气体没有固定的体积和形状。
练习题二:1. 将水从液态变成固态叫做什么?答:凝固。
2. 将水从液态变成气态叫做什么?答:蒸发。
3. 将水从气态变成液态叫做什么?答:冷凝。
4. 将固体直接变成气体叫做什么?答:升华。
5. 将气体直接变成固体叫做什么?答:凝华。
练习题三:1. 将冰块放在室温下,经过一段时间后,冰块会发生什么变化?答:冰块会融化成水。
2. 将水加热,经过一段时间后,水会发生什么变化?答:水会变成水蒸气。
3. 将水蒸气冷却,经过一段时间后,水蒸气会发生什么变化?答:水蒸气会凝结成水滴。
4. 油烧热了之后冷却,经过一段时间后,油会发生什么变化?答:油会变成固体。
5. 雄鸡在寒冷的冬天,呼出的气体会发生什么变化?答:呼出的气体会凝结成水蒸气。
答案解析:练习题一答案解析:1. 物质的三种状态是固态、液态和气态。
需要注意物质在状态之间可以相互转化。
2. 氧气属于气态物质,它是无色、无味、无臭的气体。
3. 液体的特点是有固定的体积,但没有固定的形状。
液体可以流动,并且能够适应容器的形状。
4. 固体的特点是有固定的体积和形状。
固体的分子之间有紧密的排列,不易流动。
5. 气体的特点是没有固定的体积和形状。
气体的分子间距离较大,能够自由运动。
练习题二答案解析:1. 将水从液态变成固态叫做凝固。
这是由于水分子在低温下排列整齐形成冰晶体。
2. 将水从液态变成气态叫做蒸发。
水分子在加热的情况下能够吸收足够的热能,分子速度增加,脱离液体成为气体。
3. 将水从气态变成液态叫做冷凝。
当水蒸气接触到冷凝器等冷物体时,能够散失热量,分子速度减慢,聚集在一起形成液体。
物质及其存在形式
物质及其存在形式本节小评本节应重点把握辩证唯物主义物质观以及运动和静止的辩证关系。
要注意划清在这两大问题上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的对立,辩证法与形而上学的对立。
试题例析1. (1994,理,单选)列宁对辩证唯物主义物质范畴的定义是通过A. 物质与意识的关系界定的B. 个别与一般的关系界定的C. 哲学与具体科学的关系界定的D. 认识与实践的关系界定的答案:A解析:考查的知识点是:辩证唯物主义物质观。
范畴是指基本概念,哲学范畴则是最大的类概念。
给概念下定义,通常采用“属加种差”的方法,可由于“物质”是最大的类概念,没有更高的属概念,故而不能采用这种方法。
逻辑学认为,给最大的类概念下定义的方法是:最大类概念=全部种概念-全部种差“物质”是最大的类概念,形形色色具体的物质形态是全部的种概念。
如果减去全部种差,就剩下了客观实在性,这是物质的惟一特性。
同“物质”概念并列,还有“意识”概念。
客观实在性为物质所特有,意识并不具有,这是两大概念在内涵上的根本区别。
列宁正是通过界定这一区别给物质下定义的。
因此,A为应选项。
B之所以是淘汰项,是因为:具体的物质形态是个别,以客观实在为内涵的物质是一般。
在这里,个别与一般的关系并没有涉及物质与意识的对立,而如果不涉及这一对立,不可能准确地把握物质的内涵。
同理,哲学与具体科学的关系也不属于物质与意识的关系。
故而,C也是淘汰项。
D之所以是淘汰项,是因为认识与实践的关系属于认识论范畴,而给物质下定义属于本体论范畴。
2. (2000,文,多选)中国古代哲学家方以智指出:“气凝为形,蕴发为光,窍激为声,皆气也。
”这句话在哲学上表达了A. 多元论的思想B. 万物都是物质的不同表现形式的思想C. 朴素辩证法的思想D. 物质和运动不可分的思想E. 物质运动形式多样性的思想答案:BCDE解析:考查的知识点是:物质与运动的关系。
题干中的命题是古代朴素唯物主义的命题。
古代朴素唯物主义作为唯物主义基本形态之一,也主张物质是世界的本原。
物质及其存在形式
刻舟求剑者在物质和运动关系上犯 了什么样的错误
物质
运动
2、运动是物质的运动,物质是运 动的主体.(运动离不开物质)设 想无物质的运动,将导致唯心主义.
运动形式
运动主体
机械运动
宏观物体
物理运动 分子、原子、基本粒子和场
爱因斯坦的相对论对于证实 马克思主义时空观的重大意义
• 爱因斯坦的相对论揭示了时间和空间同运 动着的物质之间不可分割的联系,揭示了 时间和空间的特性为物质运动的特性所制 约,是随着物质运动特性的变化而变化的. 否定了把物质和时空分裂开来的机械时空 观,推翻了不受物质制约的“绝对时间”、 “绝对空间”的理论.
(一)静止的含义
❖没有发生质变
静止的表现形式
❖没有发生相对位置移动
•
在标准大气压下,
100
C
汽
水保持其自己液体的 物理性质的度就是
0℃—100℃.这个度的
50 C
水
两端,即0℃和100℃就 是关节点或临界点.
0
C
冰
欣赏革命歌曲并思考:歌词包含什么哲理
小
小
小
小
竹
竹
排
排
江
江
中
中
游
游
滔
巍
滔
巍
江
青
水
山
向
两
物质
相对的 有条件的
三、时空观
A. 什么是时间和空间
时间指的是物质运动
的持续性、顺序性.
特点是一维性,即 一去不复返.
持续性 是指物 质运动 经历的 或长或 短的过 程.
物质和意识练习题(含答案)
物质和意识一、单项选择题1.在物质和运动的关系问题上,形而上学和唯心主义的共同错误为( )。
A。
设想没有运动的物质 B.设想没有物质的运动C.仅把运动和某些具体物质形态联系起来 D。
把物质和运动完全割裂开来2。
世界统一于( ).A。
存在 B.意识 C。
物质 D。
物体3.物质世界的唯一特性是( )。
A.实际存在B.客观实在性C.具体性 D。
可感知性4。
把物质理解为某种具体物质形态的观点属于()。
A。
庸俗唯物主义物质观 B。
朴素唯物主义物质观C.旧唯物主义物质观 D。
辩证唯物主义物质观5。
意识的能动性是指( )。
A。
人类改造客观世界的一切活动 B。
人类改造自然征服自然的能力C。
人类特有的思想 D。
人类特有的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能力6。
“一切从实际出发”的理论依据是( )。
A。
物质决定意识 B.事物的普遍联系和发展变化原理C。
任何事物都是运动的 D.前进性和曲折性辩证关系原理7。
人工智能的出现对哲学意识论的意义是( )。
A.否定了意识对物质的能动性 B。
根本改变了人类意识活动的规律性C.降低了人类在意识活动中的主体性D.表明意识活动与其他物质运动形式的同一性8.列宁说:“物质是不依赖于人的意识,并能为人的意识所反映的实在。
”由此表述可见()。
A。
只要是客观存在的事物,不一定是物质的B.物质的东西一定是客观存在着的,并能被人们认识C.能使人们认识的事物都是物质的D。
哲学中的物质是看不见的、摸不着的、抽象的概念,是人们思考出来的9.列宁对辩证唯物主义物质范畴的定义是通过()A。
物质与意识关系界定的 B.个别和一般的关系界定的C.哲学和具体科学的关系界定的D.认识和实践的关系界定的10。
有人认为只有写到书本上的理论才是真实可靠的,不顾实际情况的教条主义,在认识论上犯了( ).A.类似唯心主义先验论的错误 B。
类似旧唯物主义认识论的错误C.类似唯理论的错误D.类似经验论的错误11。
“运动应当从它的反面即从静止找到它的量度”,因为静止是()A。
世界的物质性及发展规律试题和答案
第一章世界的物质性及其开展规律试题及答案一、单项选择题:1.恩格斯认为,全部哲学、特别是近代哲学的重大的根本问题是〔〕A.哲学与人类生存活动之间的内在联系问题B.人与周围世界的根本联系问题C.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D.关于人的本质问题2.“坐地日行八万里,巡天遥看一千河〞,这一著名诗句包含的哲理是〔〕A.物质运动的客观性和时空的主观性的统一B.物质运动无限性和有限性的统一C.时空的无限性和有限性的统一D.运动的绝对性和静止的相对性的统一3.中国古代哲学家荀子说:“心不使焉,那么白黑在前而目不见,雷鼓在侧而耳不闻〞。
这段话说明意识具有:〔〕A.客观性 B.能动性 C.对象性 D.任意性4.相信“意念移物〞,甚至相信可以用意念来直接改变物质构造,就是信奉:〔〕A.主张精神主宰客观物质世界的主观唯心论B.主张精神是脱离人脑独立存在的客观唯心论C.认为人的思想是特殊物质的机械唯物主义D.认为人具有主观能动性的实践唯物主义5.对哲学根本问题第一方面的不同答复是划分〔〕的标准A.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B.辩证法和形而上学C.可知论与不可知论D.一元论和二元论6.随着科学技术的开展,人类已经制造出诸如醋酸纤维、聚苯乙烯、合成橡胶等自然界原本不存在的化合物,其数量已达数百万种。
这一情况说明:〔〕A.物质世界是人类创造的 B.人类通过实践将“自在之物〞转化为“为我之物〞C.物质世界依赖于人的意识而存在 D.人造物质可以脱离物质而存在7.农民在致富奔小康的过程中深切体会到:“要富口袋,先富脑袋〞。
这一说法在哲学上的含义是:〔〕A.精神是第一性的,物质是第二性的 B.精神的力量可以变成物质的力量C.精神的力量可以代替物质的力量 D.先有精神后有物质8.“风定花犹落,鸟鸣山更幽〞形象地表达了动和静的辩证关系是:〔〕A.静不是动,动不是静 B.静中有动,动中有静C.动是必然的,静是偶然的 D.动是静的原因,静是动的结果9.恩格斯认为:“时间离开物质当然都是无,都是只在我们头脑中存在的空洞的观念抽象〞。
物质及其存在形式
在运动和物质关系问题上的错误观点
如果割裂了运动和物质的关系势必导致维 系主义和形而上学。
否认“物质离不开运动”,也就是主张存 在静止不动的物质,这是形而上学唯物主 义运动观。
否认“运动离不开物质”,也就是主张存 在着不以物质为承担者的纯粹的运动形式, 强调精神之动,这是唯心主义运动观。
运动的绝对性和相对性
形而上学不变论
董仲舒:道之大出于天,天不变,道义不变 芝诺:古希腊哲学家、逻辑学家。他认为所谓运
动不过是我们感官的种种感觉,而唯一可信的是 我们理性的思考和逻辑的推导。据此,芝诺提出 了四个逻辑证明来论证自己的观点 : 飞矢不动; 二分法; 运动场; 阿基里斯追不上乌龟。
物质形态的多样性
对运 性动 的的 关相 系对 。性
和 相
称的动静运 又(的的动都运运 为稳过止动 能运、物之处动动 相定程,的 打动无质中在,的 对或中是相 破既条。,永是绝 静平,指对 条受件运没不指对 止衡处物性 件条的动有停任性 。状于质即 制件。是不息何即
态暂在相 约限 绝运的物绝 ,时运对 )制 对动运质对
科学的物质观
哲学意义上的物质范畴,是对物质现象高度抽象的 概括,是最高意义上的哲学概括。以往的物质定义 都未能摆脱具体物质现象的束缚,只能就物质来定 义物质,最终陷入了循环定义的逻辑陷阱。对于物 质范畴的界定,恩格斯曾经做过积极探讨,列宁在 此基础上给出了科学的物质定义。
科学的物质观
“物质是标志客观实在的 哲学范畴,这种客观实在 是人通过感觉感知的,它 不依赖于我们的感觉而存 在,为我们的感觉所复写、 摄影、反映。”
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和存在方式
运动的定义 运动和物质的关系 运动的绝对性和相对性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05年物质及其存在形式习题及答案一、单项选择题1物质的惟一特性是()A外在性B可感性C客观实在性D直接现实性2运动着的物质的存在形式是()A机械、物理、化学、生命、社会B液体、固体、气体、等离子体C时间和空间D实践和社会3设想脱离物质的运动的观点是()A唯心主义B唯物主义C不可知论D相对主义4设想没有运动的物质的观点是()A客观唯心主义B主观唯心主义C不可知论D形而上学5形而上学的"绝对时空"观的错误在于()A否认时空的客观性B否认时空的无限性C否认时空的可变性D否认时空与物质运动的联系6列宁对辩证唯物主义物质范畴的定义是通过()A物质与意识的关系界定的B个别与一般的关系界定的C哲学与具体科学的关系界定的D认识与实践的关系界定的7哲学上的物质范畴与自然科学上的物质范畴的关系是()A本质和派生的关系B普遍和特殊的关系C本质和现象的关系D形式和内容的关系8"运动应当从它的反面即从静止找到它的量度",因为静止是()A运动的根本属性和存在方式B过去运动的结果和未来运动的出发点C运动的原因和根据D运动的基础和承担者9"坐地日行八万里,巡天遥看一千河"的诗句所蕴含的哲理是()A物质运动的客观性和时空主观性的统一B物质运动的无限性和时空的有限性的统一C物质运动的多样性和静止的单一性的统一D物质运动的绝对性和静止的相对性的统一10《坛经》记载:"时有风吹幡动,一僧曰风动,一僧曰幡动,议论不已。
惠能进曰:不是风动,不是幡动,仁者心动。
"这段话表明惠能关于运动的基本观点是()A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B运动和物质是不可分割的C精神运动是物质运动的一种形式D精神是运动的主体11一切物质在本质上都具有类似感觉的反映特性是()A辨证唯物主义观点B庸俗唯物主义观点C主观唯心主义观点D客观唯心主义观点12"假定一切物质都具有本质上跟感觉相近的特性、反映的特性,这是合乎逻辑的"。
这一论断是()A认为一切物质都是有意识的物活论观点B把意识同物质等同的庸俗唯物主义观点C古代朴素唯物主义的感觉论观点D揭示意识起源的正确观点二、不定项选择题13下列属于物质范畴的有()A自然界盲目自发的的运动B动物的本能活动C人的感性活动D人的感性认识E人的实践活动14中国古代哲学家方以智指出:"气凝为形,蕴发为光,窍激为声,皆气也"。
这句话在哲学上表达了A多元论的思想B万物都是物质的不同表现形式的思想C朴素辨证法的思想D物质和运动不可分的思想E物质运动形式多样性的思想15社会的物质性表现为()A社会形态的发展是自然历史过程B生产方式是社会发展的决定力量C社会基本矛盾决定着社会历史的一般过程D物质生活的生产方式制约着精神生活的过程E社会是独立于人之外的客观过程16《传习录》记载:"先生(指明代哲学家王阳明)游南镇,一友指岩中花树问曰:天下无心外之物,如此花树在深山中自开自落,于我心亦何相关?先生曰:你未看此花时,此花与汝同归于寂;你来看此花时,则花颜色一时明白起来,便知此花不在你的心外。
"王阳明这一观点的错误是()A把人对花的感觉与花的存在等同起来B把人对花的感觉夸大成脱离花的独立实体C认为人对花的感觉与花的存在具有同一性D主张人对花的感觉是主观与客观的同一E肯定人对花的感觉的能动性17马克思主义哲学物质观的意义是()A指出物质的惟一特性是客观实在性,批判了唯心论和二元论B坚持了物质世界的可知性,体现了本体论和认识论的统一C坚持了世界的多样性物质统一,克服了旧唯物主义物质观的缺陷,体现了唯物论和辩证法的统一D坚持了自然界和人类社会的物质统一性,体现了自然观和历史观的统一E结束了对物质及其结构的认识,从而形成了完整的科学的物质观18物质和运动不可分,物质是运动的()A形式B主体C承担者D属性E基础19承认相对静止的意义在于()A它是辩证法革命本质的根本体现B它是理解运动的前提C通过静止可以衡量运动D它是事物多样性的条件E它是事物相互区别的基础20物质和运动不可分,运动是物质的()A惟一特性B根本属性C存在方式D内在结构E外在形式21我国古代哲学家王夫之认为:"动静乃阴阳之动静也。
""皆本物理之固然。
""静者静动,非不动也。
""静即含动,动不舍静。
""动、静,皆动也。
"这在哲学上表达了()A运动和静止都是物质的固有属性B静止是运动的特殊状态,是缓慢不显著的运动C静止是相对的,运动是绝对的D静止就是运动,不存在静止E静止和运动是相互包含的22"观念的东西不外是移入人的头脑并在人的头脑中改造过的物质的东西而已"。
这一命题揭示了()A人脑是意识的源泉B意识是人脑产生的特殊物质C意识是客观存在的主观映象D观念的东西同物质的东西是具有同一性的E反映者和被反映者是完全同一的三、辨析题23物质世界是永恒运动的,所以不存在静止状态。
四、分析题24"物质无非是各种实物的总和,物质就是从这一总和中抽象出来的。
"25运用有关哲学原理,分析下述材料:材料117世纪和18世纪的一些唯物主义者,受当时自然科学发展水平的限制,把物质归结为原子或物体的某些特征。
伽桑狄说:"物质是按一定次序结合的不可分不可灭的原子的总和。
"爱尔维修说:"物质并不是一件东西,自然界中只有一些我们称之为形体的个体,物质这个名词只能了解为那些为一切形体所固有的特性的集合。
"他认为,广延性、密度、不可入性等是一切形体所具有的特性。
--摘自《十八世纪法国哲学》材料219世纪末20世纪初,x射线、放射性和电子的发现,否定了原子是物质的始原、原子不可分、元素不可变等传统思想。
一些自然科学家由于不懂辩证法,认为'原子非物质化了,物质消失了"。
马赫主义者抓住这一点以论证唯心主义,宣称"物质消失了",就是"物质本身不存在了",只存在感性知觉,物质是"荒谬的虚构"和"假设"。
--摘自《列宁选集》,第2卷材料3列宁指出:"'物质已在消失'这句话的意思是说,迄今我们认识物质所达到的那个界限正在消失,我们的知识正在深化;那些以前以为是绝对的、不变的、原本的物质特性(不可入性、惯性、质量等等)正在消失,现在它们显现出是相对的,仅为物质的某些状态所特有的。
因为物质的惟一'特性'就是:它是客观实在,它存在于我们的意识之外。
"--摘自《列宁选集》,第2卷请回答:(1)材料1所表明的哲学观点及其局限性。
(2)材料2中所体现的自然科学发现同哲学的关系。
(3)结合材料3列宁阐述的思想,简述辩证唯物主义的物质范畴和自然科学物质结构学说的关系。
参考答案一、单项选择题1 C2 C3 A4 D5 D6 A7 B8 B9 D10 D 11 A 12 D二、不定项选择题13ABCE 14BCDE 15ABCD 16AB 17ABCD 18BCE 19 BCDE 20BC 21ABCE 22CD三、辨析题23「答案要点」(1)物质世界是永恒运动的,这是因为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是一切物质形态的存在形式,没有运动就没有物质,也就是说运动是普遍的、无条件的、绝对的。
物质世界是永恒运动的,但不等于没有相对静止。
因为物质世界是绝对运动和相对静止的统一,静止是运动的特殊表现形态。
绝对运动和相对静止是不可分割的,绝对运动中包含着相对静止,相对静止中包含着绝对运动。
(2)该命题的错误实质在于:把绝对运动和相对静止对立起来、割裂开来,根本不了解相对静止也是一种运动,即是运动的特殊表现形式。
四、分析题24「答案要点」(1)这是恩格斯关于哲学上的物质和具体物质形态关系的科学论断。
哲学上的物质和具体的物质形式是共性和个性、抽象和具体的关系。
哲学上的物质是从各种实物的总和中抽象出来的,是具体物质的共性,即客观实在性,这种客观实在性,是在人们头脑之外客观存在着的,是物质的惟一特性。
同时,哲学上的一般物质,又不能单独存在,这只能存在于各种具体事物之中,即共性寓于个性之中,一般存在特殊之中,共性与个性相联系而存在。
(2)此命题科学地阐述和规定了世界本原物质范畴的实质和内容,揭示了世界真正的物质统一性原理。
25「答案要点」(1)材料1把物质归结为原子或物体的某些特性,是机械唯物主义的物质观。
它把具体的物质结构和具体的物质形态误认为物质的一般,把原子的个性看成是物质的共性,没有把握住物质的惟一特性即客观实在性;割裂了自然界和人类社会的物质统一性;经受不住唯心主义的攻击。
(2)材料2表明,自然科学家不懂得辩证唯物主义哲学,以致陷入唯心主义,迷失方向。
唯心主义则往往利用某些新的科学发现攻击唯物主义。
(3)材料3中,列宁明确了辩证唯物主义的物质定义,克服了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物质观的局限性,批判了唯心主义的错误和攻击,阐明了哲学的物质范畴和自然科学的物质结构学说的关系。
哲学的物质范畴指一切物质结构和具体形态的共性即客观实在性,具有绝对性。
自然科学揭示的物质结构是个性,具有相对性,它随着自然科学的发展而不断深化。
不能把两者混为一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