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社会主义的本质和根本任务
社会主义本质和根本任务
![社会主义本质和根本任务](https://img.taocdn.com/s3/m/0164c871f242336c1eb95e4b.png)
3、发展是硬道理,是共产党“执政兴国 的第一要务。”
•
唯物史观认为:生产力和生产关系是社会生产方式不 可分割的两个方面。其中,生产力是最活跃、最革命的因 素,是推动社会发展的最终决定力量。生产关系一定要适 应生产力发展的要求,上层建筑一定要适应经济基础的要 求。代表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就是要使我们的理论、 路线、纲领、方针、政策,符合生产力发展的规律,体现 不断推动社会生产力的解放和发展的要求,尤其体现推动 先进生产力发展的要求。我们党成立以来的一切奋斗,无 论是革命、建设,还是改革,都是为了解放和发展生产力。
思考题
• 为什么邓小平把对社会主义的认识提高 到了新的科学水平?它对我们建设有中国 特色社会主义的意义如何? 如何理解“发展是硬道理”以及“发展 是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的思想执政兴国 、发展是硬道理, 的第一要务”。
“硬道理”既是指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规律,又指主 观上应该遵循的原则,因此要求我们必须自觉地把促进发展当 作最高的原则。 发展指的是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经济政治文化相协调的发 展,是促进人与自然相和谐的可持续发展。同时发展也是人类 文明进步的基础﹐是解决全球面临的各种矛盾和问题的关键所 在。只有实现全球协调﹑平衡﹑普遍发展﹐才能实现世界的持 久和平与稳定。
社会主义本质和根本任务
一、 社会主义本质 二、社会主义的根本 任务
一、 社会主义本质
社会主义本质是解放 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 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 最终达到共同富裕。 ——邓小平
社会主义本质理论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 义 •
• 理论意义:
①这一科学概括,既包括了社会主义社会的生产力问 题,又包括了以社会主义生产关系为基础的社会关系问题, 是一个有机的整体。②这一科学概括,为我们坚持公有制 有完善和发展公有制指出了明确的方向。③这一科学概括, 突破了把计划经济当作社会主义本质特征的传统观念。
第5章社会主义本质和根本任务
![第5章社会主义本质和根本任务](https://img.taocdn.com/s3/m/ca59dfeb9b89680203d825c9.png)
(6)党与非党的关系
(7)民族关系 (8)革命与反革命的关系 (9)是非关系 (10)中国与外国的关系
★ 中共八大提出:我
国社会的主要矛盾 已经不再是工人阶 级和资产阶级的矛 盾,而是人民对于 经济文化迅速发展 的需要和当前的经 济文化水平不能满 足人民需要的状况 之间的矛盾。 ★“八大”提出,在 经济建设上要坚持 既反保守,又反冒 进,在综合平衡中 稳步前进的方针。
匈牙利事件
受波兰事件影响,1956 年10月,布达佩斯的学 生举行声援波兰工人的 示威游行,要求改组匈 牙利党政领导。游行中 发生了暴乱,死了很多 人,市面商店被砸得乱 七八糟。匈牙利政府请 求苏联派出军队镇压, 平息了事件。
•在匈牙利事件中,很多人受伤,直接 经济损失达220 亿福林(相当于匈牙 利一年国民收入的1/4)。
第三节
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
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道路 探索的理论成果
二、党对社会主义认识的曲折发展
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道路 初步探索的理论成果
毛泽东早在20世纪50年代中期,就已经 开始了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 探索。尽管这种探索有不少失误和曲折, 且未提出并形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的科学概念和系统理论。但是,毛泽东 在这期间所提出并初步阐明的关于社会 主义建设的许多重要观点、见解和思想, 成为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 想的探索起点和思想源头。
毛泽东在《论十大关系》 中说:“提出这十个问 题,都是围绕一个基本 方针,就是要把国内外 一切积极因素调动进来, 为社会主义事业服务。”
•
• • • •
(1)农轻重的比例关系
(2)沿海工业与内地工业的关系 (3)经济建设与国防建设的关系 (4)国家、集体与个人的关系 (5)中央与地方的关系
第五章 社会主义的本质和根本任务
![第五章 社会主义的本质和根本任务](https://img.taocdn.com/s3/m/14f8c30e844769eae009ed2b.png)
1、“以苏为鉴”
要学会建设一个新国家,首先要从学习别人的经验开始
1、由于历史的原因,我们主要是学习苏联 2、学习苏联不能代替对本国的建设道路的探索
“这在当时是完全必要的,同 时又是一个缺点,缺乏创造性,缺 乏独立自主的能力。这当然不是长 久之计” 。——毛泽东
2、《论十大关系》 1956年4月,毛泽东在《论 十大关系》的讲话中,一开始 就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的基本 方针,这就是:“要把国内外 一切积极因素调动起来,为社 会主义事业服务。”
2、人的发展:
每个人有安全感、归属感,民主法制,人权 保障,诚信友好,安定有序,人尽其材,各得其 所,发挥人的潜能、实现人的价值。
中华巨龙的腾飞
——改革开放的历程
三、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
“要使我们党始终 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 的发展要求,始终代 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 进方向,始终代表中 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 利益。” ——江泽民
生产力 生产关系 生产目的
※ 社会主义本质分解表
经济发展 → 速度与效益统一 → 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
宏观
发展
社会发展 → 公平与效率统一 → 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
微观
人的发展 → 手段目的统一 → 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最终实现共同富裕
三、社会主义本质理论的特点
1、突出生产力的基础地位
“讲社会主义,首先就要使生产力 发展。” ——邓小平
中国关于社会主义的实践
苏联“8.19”事变
老 大 哥 的 红 旗 倒 了
我们总结了几十 年搞社会主义的经验。 社会主义是什么,马 克思主义是什么,过 去我们并没有完全搞 清楚。
我国社会主义在改革 开放前所经历的曲折和 失误,改革开放以来在 前进中遇到的一些困惑, 归根到底都在于对这个 问题没有完全搞清楚。
第三章社会主义的本质和根本任务
![第三章社会主义的本质和根本任务](https://img.taocdn.com/s3/m/c3bcbce0172ded630b1cb683.png)
社会主义的本质和根本任务
本章目录
一、社会主义发展的历史进程 二、社会主义本质的科学认识和不断深化 三、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
一、教学目的及要求
通过本章的学习,了解“什么是社会主义, 怎样建设社会主义”这个首要的基本理论 问题的提出过程,社会主义本质论断的形 成过程,掌握社会主义本质论的内容及其 特点,理解和领会邓小平关于社会主义根本 任务是发展生产力的论述。全面正确地认 识和掌握邓小平的社会主义观,懂得中国共 产党为什么始终代表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 求。
1871年巴黎公社
成立,第一次 塑造了社会主 义共和国的雏 形。
社会主义主张变为现实
1917年,十月革 命的胜利,缔造了 第一个社会主义国 家——苏联,把社 会主义主张变成了 现实,实现了社会 主义发展史上的第 二次飞跃。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初步探索的 理论成果 建国初期,中国共产党选择了苏联模式, 号召“学习苏联”、“苏联的今天,就是 我们的明天。”这种选择有其历史必要性:
(2)1957年2月毛泽东发表了《关于正确处理人民 内部矛盾的问题》,主要理论观点包括: 社会主义制度刚刚建立,还没完全建成和完全巩固; 社会主义基本矛盾和两类不同性质的矛盾的存在及 其处理方法,指出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是国家政 治生活的主题; 提出“统筹兼顾、适当安排”的方针; 提出发展工业必须同发展农业同时并举的工业化方 针
(二)社会主义本质论断的提出
1980年5月,邓小平 指出:“社会主义是 一个很好的名词,但 是如果搞不好,不能 正确理解,不能采取 正确的政策,那就体 现不出社会主义的本 质。”
1985年提出改革没有伤害社会主义本质,是活了 社会主义。 1986年9月提出社会主义两个根本原则: 一是发展生产, 二是共同致富。
五.社会主义的本质和根本任务
![五.社会主义的本质和根本任务](https://img.taocdn.com/s3/m/467b65eb102de2bd96058850.png)
2.邓小平明确提出社会主义本质的著名论断是在:1992年的南方谈话中
3.社会主义的根本原则是:坚持以公有制为主体,实现共同富裕
4.中国共产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是:发展
5.既始终是衡量综合国力和社会文明程度的重要标志,又是每个国家走向繁荣昌盛的两个不可缺少的飞轮的是:科学技术实力和国民教育水平
把发展作为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是由中国共产党的执政地位所决定的,是对执政规律认识的深化,也是党实现对所承担的历史责任的需要。坚持以发展的办法解决前进中的问题,是实行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党的一条主要经验。(4)
联系实际,论述言之有理,持之有据,酌情给1—6分。
四、论述题(15分)
1.请联系实际谈谈为什么说发展才是硬道理,发展是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
“发展才是硬道理”的著名论断,从社会主义本质要求的高度强调发展生产力的重要性。发展才是硬道理,把发展生产力作为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符合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是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制度的必然要求,是对社会主义实践经验教训的深刻总结,是适应时代主题变化的需要。(5)
6.邓小平理论首要的基本理论问题是: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
7.在改革中,公有制的实现形式和以公有制为主体的所有制结构,归根到底只能根据:
生产力解放和发展的实际要求及逐步实现共同富裕的实际进程来确定
8.邓小平指出:“贫穷不是社会主义,社会主义要消灭贫穷。”这个论断:体现了社会主义本质的要求
1.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是发展生产力,这是因为,发展生产力是:
A.社会主义本质
C.解决社会主要矛盾的要求
D.巩固社会主义制度的要求
第五章 社会主义的本质和根本任务
![第五章 社会主义的本质和根本任务](https://img.taocdn.com/s3/m/de0af008cc17552706220807.png)
第二节 对社会主义本质的新认识
一、社会主义本质理论的提出
我国多年来把不具有社会主义本质属性的 东西当作“社会主义原则”加以固守,把许多 在社会主义条件下有利于生产力发展的东西当 作“资本主义复辟”加以反对,着归根结底没 有搞清“什么社会主义”,所以必须首先弄清 和回答这个问题,因此需要对社会主义进行再 认识。
“我国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后,无产阶 级与资产阶级的矛盾已经基本解决,国内主 要矛盾是人民对经济文化发展的需要同当前 经济文化不能满足人民需要的状况之间的矛 盾。” ——1956年八大报告
第一、这一主要矛盾的提出是对斯大林关于社会矛 盾观点的重大突破,是对《论十大关系》关于社会矛盾问 题的补充。
(三)曲折发展中的理论成果
毛泽东、刘少奇、周恩来、陈云、朱德、邓 小平等在探索符合中国国情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 上提出了一系列重要的理论观点(参见P115--116)。
(四)探索的意义
党的第一代领导集体在探索中国自己的社会主 义建设道路过程中,取得了一系列正确的理论成果, 但由于种种原因未能在实践中坚持下去,甚至出现了 严重的背离但仍然具有重大的意义: 党对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初步探索及其所 取得的成果,成为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邓小平提出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前提和条件,为中国共产 党实现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和中国具体实践相结合 的第二次历史性飞跃提供了基础。
解放生产力 发展生产力 (生产力)
消灭剥削 消除两极分化 (生产关系)
最 终 达 到 共 同 富 裕(社 会主义的目标)
1.把解放和发展生产力作为社会主义本质,揭示了 社会主义与生产力的内在联系。
把解放和发展生产力纳入社会主义的本质,这 是社会主义本质理论的一个十分明显和突出的特 点。强调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在社会主义本质中的 地位,是邓小平在科学社会主义理论与社会主义 建设实践内在统一的基础上认识社会主义的一个 创造,也是他提出社会主义本质这个具有更高概 括性范畴的重要原因。
第四章 社会主义的本质和根本任务
![第四章 社会主义的本质和根本任务](https://img.taocdn.com/s3/m/6beb0f3231126edb6f1a10e6.png)
2、发展是我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 江泽民在党的十六大报告中指出,发展是我党执政 兴国的第一要务,它丰富了邓小平关于“发展是硬 道理”思想的内涵,深化了对社会主义根本任务的 认识。江泽民所讲的“发展”,是以经济建设为中 心,经济、政治、文化相协调的发展,是促进人与 自然相协调相和谐的可持续发展,它既是指经济发 展,又包括社会的全面进步,即社会主义物质文明、 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的协调发展;既指当前的发展, 又包括可持续发展;既是指社会全面进步,又包括 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在新的世纪,为什么把发展作 为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呢?
第一,以是否有利于发展社会主义的生产力作为判断 标准,是历史唯物主义的集中体现。 第二,以是否有利于增强社会主义国家的综合国力为 标准,是由我国是一个发展中的大国的国情和所处 的时代决定的。我国要立足于世界强国之林,增强 社会主义影响,必须尽快增强我国的综合国力。 第三,以是否有利于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为标准,集 中体现了社会主义生产目的的要求。不断满足人民 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实现全体人民的共同富 和根本任务
第一节 社会主义的本质 第二节 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
第一节 社会主义的本质
一、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首要的基本的理论问题 (了解) 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是邓小平 在领导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过程中,不 断提出和反复思考的首要的基本的理论问题。 搞清楚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关 键是要在坚持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基础上进一步认 识社会主义的本质。
第二节 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
一、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是发展生产力(掌握) 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是发展生产力,特别是先进生 产力,这是因为: 第一,马克思主义的根本原则是发展生产力,发展 生产力是社会主义本质的要求。 第二,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历史经验决定了必须 解放和发展生产力。 第三,解决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主要矛盾和各种问题 需要不断解放和发展生产力。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 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 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
社会主义的根本目标是
![社会主义的根本目标是](https://img.taocdn.com/s3/m/e9bce8ccb9f67c1cfad6195f312b3169a451ea2d.png)
社会主义的本质是由根本任务和根本目的构成的,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就是要完成的任务,根本目的就是要达到的目标,具体如下:1、社会主义的本质: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
2、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解放和发展生产力。
3、社会主义的根本目的:消灭剥削,消除贫富两极分化、实现共同富裕。
拓展:基本认识以邓小平同志为核心的中国共产党第二代中央领导集体探索并初步回答了“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的问题。
1992年初,邓小平在“南方谈话”中提出:“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
邓小平对社会主义本质作出的概括,一方面强调必须集中力量解放发展生产力,另一方面指出了解放和发展生产力的手段和目的。
这一概括既坚持了马克思主义的科学社会主义,同时又赋予了社会主义以新的含义和时代内容。
它的基本内涵包括以下两个方面:第一,把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概括为社会主义的本质。
第二,强调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突出了最终达到共同富裕的这一社会主义目标。
邓小平社会主义本质论对实践的重大指导意义表现在:(1)它继承了科学社会主义的基本原则,是探索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最重大理论成果之一,是对马克思主义的重大发展。
(2)这一概括为我们坚持公有制又完善和发展公有制指明了方向。
(3)突破把计划经济等一些原本不属于社会主义固有的东西当作社会主义本质特征的传统观念。
(4)这一概括,反映了人民的利益和时代的要求,澄清了不合乎时代进步和社会发展规律的模糊观念,摆脱了长期以来拘泥于具体模式而忽视社会主义本质的错误倾向,深化了对社会主义本质的认识。
论社会主义本质和根本任务
![论社会主义本质和根本任务](https://img.taocdn.com/s3/m/21694607eef9aef8941ea76e58fafab069dc440e.png)
论社会主义本质和根本任务论社会主义本质和根本任务摘要:社会主义取代资本主义,这是人类社会根本矛盾运动的必然结果,但社会主义的开展却不是一帆风顺的。
历史的经验说明,要使社会主义事业不断前进,必须首先搞清楚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计义,这是邓小平在领导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过程中,反复思考的根本理论问题,搞清楚这个问题的关键,是要在坚持社会计义根本制度的根底上进一步认清社会主义的本质和根本任务,邓小平根据马克思主义的根本原理和社会主义的实践经验,对这个问题进行了深入的探讨,作出了科学的答复,为我们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指明了方向。
关键字:社会主义本质;根本任务;邓小平理论;生产力“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开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到达共同富裕。
”[1]这是邓小平1992年南方谈话中对社会主义本质的概括。
这两个重要论断曾经被写进党的十四大、十五大党章,但党的十六大党章中却没有再次提到它,提出的是“开展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本质”;而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又提出“社会和谐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由此可见,我们党对社会主义本质的认识在不断地深化,不断地创新。
邓小平关于社会主义本质的概括,既包括了社会主义社会生产力的问题,又包括了以社会主义生产关系为根底的社会关系问题,是一个有机的整体。
突出强调解放和开展生产力在社会主义开展中的重要地位,是社会主义本质理论的一个十清楚显和突出的特点。
强调解放和开展生产力在社会主义本质中的地位,是邓小平在科学社会主义理论与社会主义建设实践内在统一的根底上认识社会主义的一个创造。
社会主义就是要使全体社会成员过上富裕幸福的生活,解放和开展生产力,要表达在人民生活水平的“富裕”上,“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那么是要是这种富裕成为“共同富裕”。
邓小平特别强调:“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不同的特点就是共同富裕,不能搞两极分化。
”[2]所以强调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到达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生产力开展的最终目标。
第五章 社会主义的本质和根本任务
![第五章 社会主义的本质和根本任务](https://img.taocdn.com/s3/m/b7f2f65ae518964bcf847c2d.png)
二、发展是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 务
首先,把发展作为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是由社 会主义的根本任务决定的。 其次,把发展作为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是在总 结我们党和其他执政党兴衰成败经验教训基础上 提炼和概括出来的。 第三,把发展作为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是根据 我国新的发展阶段的任务提出来的。 第四,把发展作为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是我们 党领导全国各族人民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 路上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然要求。
二、科学技术是先进生产力的集中体现
1、经济发展史,就是先进生产力替代、淘汰落后 生产力的历史,决定这一进程的直接原因是科学 技术的进步和发展。 2、用科学技术改造传统产业,大幅度地优化我国 产业结构,实现社会生产力的跨越式发展,将是 我国先进生产力发挥作用的重要方式。 3、科学技术已经成为推动社会生产力发展的决定 性力量,未来的科技发展还将产生重大飞跃,科 学技术必将成为国家综合竞争力的核心要素。
三、始终代表先进生产力是中国共产党的 发展要求
发展先进生产力,是我们党始终站在时代前列, 保持先进性的根本体现和根本要求。
在人类历史上,哪个阶级、政党或政治组织代表 了当时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它就顺应了历史 发展的趋势,代表了社会发展的正确方向,掌握 了领导和推动社会变革进步的主动权。 衡量和判断一个政党是先进还是落后,其先进程 度如何,最根本的是看政党在推动社会生产力发 展中的作用。
四、发展是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
1、发展是执政兴国第一要务的现实意义
(1) 是党在新世纪的庄严使命。
(2) 是党的一条宝贵历史经验。
(3) 是党实践“三个代表”要求的根本途径。
(4) 是解决前进中的问题的关键。
(5) 是激烈国际竞争中增强国力和地位的需要。
社会主义的本质和根本任务
![社会主义的本质和根本任务](https://img.taocdn.com/s3/m/afc26394e43a580216fc700abb68a98271feaca4.png)
第五章社会主义的本质和根本任务教学目的:通过本章的学习了解社会主义的本质,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是发展生产力,各方面的方针政策必须坚持“三个有利于”标准;改革是中国的第二次革命和社会主义发展的直接动力,对外开放是社会主义事业发展的重要条件和对外开放的基本方针。
重点:1、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是社会主义的首要本质2、“三个有利于”与社会主义本质的关系3、发展生产力是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4、社会主义制度必须在改革中不断完善和发展难点:1、社会主义的本质首先是发展生产力和解放生产力2、改革是社会主义制度的直接动力。
第一节社会主义本质的理论一、对社会主义认识的发展历程(一)马克思主义对社会主义的预测1、社会主义社会以生产力的高度发展为物质前提2、全社会共同占有生产资料,消灭私有制3、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取代无政府的盲目生产,没有商品和货币4、在共产主义第一阶段――社会主义社会对个人消费品实行按劳分配,到高级阶段则实行按需分配5、过渡时期只能是无产阶级专政,之后,阶级和国家逐渐消亡6、在共产主义社会,人类将获得彻底解放,每个人的自由发展将是一切人自由发展的条件(二)苏联关于社会主义建设的设想与实际模式1、列宁对社会主义的设想①苏维埃政权加全国电气化;②最主要任务是发展生产力;③生产关系的特征是生产资料公有制和按劳分配;④政治特征是无产阶级专政的国家政权。
⑵实际模式高度集权的无产阶级专政国家+ 大一统的计划经济+单纯的公有制+单纯的按劳分配。
3、50-70年代我国对社会主义认识的曲折和偏差(1)观念上的偏差一是把马克思、恩格斯提出的社会主义社会的则当作教条;二是把斯大林模式当作社会主义唯一的实践形式。
⑵主要表现:①所有制上追求纯而又纯的公有制;②按劳分配下的平均主义加等级特权分配;③高度集中的单一计划经济,忽视商品经济;④政治上在无产阶级专政的条件下必须继续革命,坚持以阶级斗争为纲。
4、传统社会主义观念的特点:侧重于生产关系,把公有制、按劳分配、计划经济等同于社会主义。
社会主义的本质和根本任务
![社会主义的本质和根本任务](https://img.taocdn.com/s3/m/d039c535f111f18583d05a86.png)
(二) 1957年在所有制社 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以后,因 为多种原因,导致党在指导思 想逐渐发生了“左”的偏差, 对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逐 渐偏离了正确方向,出现了曲 折,以至后来又发展成为“文 化大革命”的严重错误。
1、1957年4月到1958年夏的整风运动中,对 当时的阶级斗争形势估计的过于严重,把大量人 民内部矛盾当作敌我矛盾,使反右派斗争严重地 扩大化了,造成了不幸的后果。 2、1958年,轻率地发动了“大跃进”运动 和农村人民公社化运动,使得以高指标、瞎指挥、 浮夸风和“共产风”为主要标志的左倾错误严重 地泛滥开来。 3、1959年,在庐山会议后期,毛泽东同志 错误地发动了对彭德怀同志的批判,进而在全党 错误地开展了“反右倾”斗争。
二、党对社会主义认识的曲折发展 (一)社会主义改造 基本完成以后,党领 导全国各族人民开始 转入全面的大规模的 社会主义建设。直到 “文化大革命”前夕 的十年中,我们虽然 遭受到严重挫折,仍 然取得了很大成就。
——《关于建国以来党 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
1966年同1956年相比,全国工业固定资产按原 价计算,增长了三倍。棉纱、原煤、发电量、原油、 钢和机械设备等主要工业品的产量,都有巨大的增 长。从1965年起实现了石油全部自给。电子工业、 石油化工等一批新兴的工业部门建设了起来。工业 布局有了改善。农业的基本建设和技术改造开始大 规模地展开,并逐渐收到成效。全国农业用拖拉机 和化肥施用量都增长六倍以上,农村用电量增长七 十倍。高等学校的毕业生为前七年的四点九倍。经 过整顿,教育质量得到显著提高。科学技术工作也 有比较突出的成果。
一、社会主义本质理论的提出
“什么是社会主义、 怎样建设社会主义”,这 是邓小平长期思考的首要 的基本的理论问题。 搞清什么是社会主义, 关键要在坚持社会主义基 本制度的基础上,科学认 识社会主义的本质。
第五章社会主义的本质和根本任务
![第五章社会主义的本质和根本任务](https://img.taocdn.com/s3/m/d06cc535f111f18583d05add.png)
第五章社会主义的本质和根本任务一、本章教学目的社会主义本质和根本任务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中占有重要的地位,什么是社会主义既是理论问题,也是实践问题。
我们既然要搞社会主义,那么首先就应该搞清楚社会主义。
在深刻理解社会主义的本质的基础上,使学生进一步认清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
二、教学重点什么是社会主义的本质三、教学难点社会主义本质论的特点四、主要教学内容第一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第二节对社会主义本质的新认识第三节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第一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初步探索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初步探索的理论成果1、中国共产党人探索自己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历史背景毛泽东对适合中国国情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是同总结第一个五年计划执行过程中的经验教训相联系的,也是同如何借鉴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相联系的。
在新中国由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的过程中,在当时国内外形势下,中国共产党选择了苏联模式,采取了计划经济体制。
1956年,苏共20大以后,毛泽东认为它对我们最重要的教益是要独立思考,把马克思列宁主义的基本原理同中国革命和建设的具体实际相结合,提出要“以苏为鉴”,探索自己的道路。
他明确指出,现在是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我们要进行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的第二次结合,找到在中国进行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正确道路。
2、在探索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上取得的成果在1955年下半年和1956年上半年以毛泽东为核心的中共第一代中央领导集体在中央各部门和全国各地进行了大规模的广泛而深入的调查研究,在如何对待包括苏联在内的外国经验问题上形成了共识。
1956年前后在探索社会主义道路的问题上,主要有三个方面的理论成果。
(1)1956年4月,毛泽东发表《论十大关系》的重要讲话,正式提出了探索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任务。
毛泽东提出的十大关系,虽然对我国社会主义建设规律的认识是初步的,但却已经指向苏联模式的弊端,从而开启了对适合中国国情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
第三章 社会主义的本质和根本 任务
![第三章 社会主义的本质和根本 任务](https://img.taocdn.com/s3/m/da8acacea1c7aa00b52acbf2.png)
变革生产关系促进生产力的发展 生产资料所有制的变革 一大二公的人民公社 群众运动式的大跃进 反修防修的“文化大革命”
政治挂帅、算政治帐 以阶级斗争为纲,意志为转移的
(四)经济发展决定政治发展 1.政治变革与发展的终极原因是经济条件 的变化。 2.经济发展促进政治发展。经济发展的最 初动因是生产力的发展。
遵循自然规律的人称为社会主义者。 ----1753德国神学家、天主教 本笃派教士安塞尔姆 德辛 安塞尔姆·德辛 安塞尔姆
一种上帝安排的传说制度 。 ---意大利传教士
为提高劳动群众的福利和保障社会和平而改 造社会制度。 ---19世纪30至40年代
马克思在1842年10月15日写的《共 《 产主义和奥格斯堡〈总汇报〉》 〉》一文中,恩 产主义和奥格斯堡〈总汇报〉》 格斯在1843年写的《大陆上社会改革运 《 动的进展》 动的进展》一文中,分别首次使用了“社会 主义”一词,并赋予了科学的含义。 社会所有制,计划经济(没有商品生产),按 劳分配,没有阶级和国家。
(五)判断是非成败的标准:“三个有利于”
二、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
2.政治发展的核心是国家政权 政治最主要和最根本的问题,是国家政权 问题。
3.阶级斗争推动政治发展 “到目前为止的一切社会的历史都市阶级斗 争的历史”。 阶级斗争是社会历史发展的伟大动力,是制 约一个社会制度的重要力量。 政治发展也是随着阶级斗争的发展而发展。 阶级斗争是政治发展的一大动力。
4.革命需要强大的群众革命行动
第三章 任务
社会主义的本质和根本
一、社会主义的本质 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 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
(一)社会主义 “ 社会主义”一词源于拉丁文,一说由 socialis(同伴的、同伙的)一词引出,一说由 socius(喜欢社交的)一词引出,原有社会的、 共同的、集体的生活之意。
第三讲 社会主义本质和根本任务的理论x
![第三讲 社会主义本质和根本任务的理论x](https://img.taocdn.com/s3/m/967923e1f61fb7360b4c65d7.png)
1、是民主法治的社会(坚实基础)
① 充分尊重人民群众的独立人格和民主权利。
尊重并维护公众的社会知情权、社会参与权、 意志表达权及民主监督权.
上访事件,匿名信,伍皓 ‚扔钱事件‛ 课下作业
② 使整个社会的运转服从法制的权威,依法治国。
案例介绍:2009年9月,李某突发冠心病,被紧急送往医院
抢救。经医院及时实施手术,李某康复出院。李某住院共花 费医疗费7.2万余元,已交纳4.4万元。出院后,医院方多次 向李某催讨医疗费2.8万元均遭拒绝。医院向法院提起诉至。 李某称是因医院承诺 ‚手术治疗费最多需要4.4万元‛,他 才决定实施手术治疗的。但医院在没有征求其病人意见的情 况下,擅自用进口支架做了心脏搭桥手术,其行为侵害了患 者的知情权和选择权,并造成了患者医疗费大幅增多。 法院审理认为,医院在为患者提供服务时,应该就其提 供的较大服务费用支出如实告知患者,患者对此享有知情权 和选择权。医院在未征得被告同意的情况下,擅自决定使用 进口支架,对患者医疗费用的大幅增多应承担一定责任。最 后,经法院调解,被告李某给付原告医疗费用1.5万元,诉 讼费用由原告承担。
主 要 内 容
一、社会主义的本质
二、社会主义根本任务
二、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
1、内容:
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
为什么?
① 是马克思主义的一个基本思想。 ② 是实现共产主义的物质基础。 ③ 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 ④ 体现社会主义的优越性。 ⑤ 巩固社会主义制度的需要。 ⑥ 是解决社初级阶段主要矛盾的根本手段
党提出,发展是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
全面的发展 经济的发展: 政治的发展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
三者 结合 改革:动力(改革的力度) 发展:目的(发展的速度) 稳定:前提(社会可承受度)
(教案)第五章 社会主义的本质和根本任务(2013)
![(教案)第五章 社会主义的本质和根本任务(2013)](https://img.taocdn.com/s3/m/cf3cfc3e5a8102d276a22f62.png)
第五章社会主义的本质和根本任务一、教学目的通过本章的学习,了解什么是社会主义的本质?它同通常所说的社会主义的基本特征或本质特征有什么区别和联系?什么样的理论和实践的背景要求提出社会主义本质的理论?准确理解和把握社会主义本质理论,对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具有的重大的政治意义、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二、本章的教学重点和难点1、正确认识改革开放前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初步探索成果和认识的曲折发展。
2、社会主义本质的概念,社会主义本质理论提出的背景及政治意义、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
3、党的三代领导集体对于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各自的论断及科学内涵和实践意义。
三、教学时间:4课时四、教学方式:课堂讲授为主,结合课堂提问和讨论第一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初步探索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初步探索的理论成果1、探索马克思主义同中国实际的“第二次结合”提出此命题的背景:总结第一个五年计划执行过程中的经验;借鉴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
这两个问题是密切联系的。
新中国建立起来后,如何进行社会主义建设,我们缺乏经验。
同时,一方面资本主义国家对我们进行经济封锁,军事威胁;另一方面,社会主义国家苏联社会主义建设取得巨大成就,并对我们进行了经济援助。
社会主义的发展目标和当时的国内国际情况,使我们选择了学习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模式。
苏联模式有以下特征:苏联经济体制的主要特征就是高度集中的计划管理体制。
(1)在所有制结构方面,实行单一的生产资料公有制形式;社会主义公有制只有两种基本形式,即全民所有制和集体所有制,完全排斥其他非社会主义所有制形式或混合型所有制形式。
(2)在国民经济管理方面,按集中计划原则管理经济,从根本上排斥市场经济,整个国民经济依靠国家指令性计划指挥安排,忽视价值规律,企业缺乏自主权,一切由国家统一分配、调拨和安排;以行政手段管理经济,忽视经济杠杆的作用。
(3)在经济发展战略上,片面强调优先发展重工业特别是国防工业,导致国民经济比例失调。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和根本任务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和根本任务](https://img.taocdn.com/s3/m/0ba79855336c1eb91a375dee.png)
★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制度的最高价值目标和原则要求。
★共同富裕是体现社会主义优越性的一个重要方面。
★从长远来看,只有实现共同富裕,才能为实现共产主义和人的全面发展创造条件。
2、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
★消灭剥削
作为社会主义国家,剥削阶级已经作为一个阶级不存在了,50年代,中国的社会主义改造,实现了生产资料公有制,对工商业进行了公私合营,完成了社会主义改造,特别是私营经济作为非公有制经济被消灭了,总的说,那时侯没有剥削,而且私营业主也被改造成了自食其力的劳动者。在进入到七十年代末期后,邓小平认识到,要想是中国人摆脱贫穷,就要发展生产力。而当时中国生产力水平,层次不一,搞单一的公有制,不能更好的促进生产力发展,于是在经济体制上走了一条改革道路。即在以公有制为主体的前提下,鼓励允许个体、私营、外资经济的发展,实现证明这种形式更有利于当前生产力的发展。这样以来,在非公有制经济中又出现剥削和分配的一些旧现象,但这并不和社会主义相位被。尽管目前社会上存在
(一)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是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
邓小平对社会主义本质作出的概括,最新、最突出的方面,是在历史上第一次把解放生产力和发展生产力提到了社会主义本质要求的高度,可以说,这是对马克思主义社会本质观的继承和创新,也是对长期笼罩在社会主义本质问题上的错误观念的拨乱反正。
社会主义社会的根本任务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特别是发展先进生产力,这个在马克思主义学说中早已解决的问题,在我国却经历了相当艰苦和曲折的探索过程,是在对社会主义社会本质和初级阶段社会主义主要矛盾做出准确判断的基础上重新确立起来的。
“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是邓小平在领导中国人民改革开放,全面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过程中,不断思考和反复提出的一个基本问题。对社会主义本质的阐述和揭示,在邓小平南方谈话中对社会主义本质问题作出了科学概括。他指出:“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邓小平这段对社会主义本质的表述言简意赅,需要我们认真的学习和领会。
第五章社会主义的本质和根本任务1
![第五章社会主义的本质和根本任务1](https://img.taocdn.com/s3/m/e3dc235f312b3169a451a40f.png)
第三阶段:明确社会主义的基本原则
•“一个公有制占主体,一个 共同富裕,这是我们所必须坚 持的社会主义的根本原则。”
-----邓小平于1985年
社会主义原则: 第一是发展生产 第二是共同致富
—邓小平于1986年
13
第四阶段:科学、精炼、完整地概括
“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 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 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 达到共同富裕。”
57年2月后曲折发展情况是:1957年反右斗 争,毛泽东重提阶级性为纲,推翻了八大的路线; 1958–––1960三年大跃进,1961–––1965国民经济 的调整,以后是1966–––1976文化大革命,使探 索社会主义道路发生了严重失误。
9
第二节 对社会主义本质的新认识
1、社会主义本质理论的提出
“总结历史经验,我们可以看到, 坚持社会主义,首先要搞清楚什么是社 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这个基本的 理论问题。我国社会主义在改革开放前 所经历的曲折和失误,归根到底就在于 对这个问题没有完全搞清楚;改革开放 以来在前进中遇到的一些犹疑和困惑, 归根到底也在于对这个问题没有完全搞 清楚。”
第一节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初步探索
2、发展是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
23
一 、 发 展 才 是 硬 道 理
“老大哥的红旗倒了” ——苏联模式的特点与弊端
24
发 展 才 是 硬 道 理
“三个有利于”的根本标准
1992年:‚判断的标准,应该主要看 是否有利于发展社会主义社会的生产力, 是否有利于增强社会主义国家的综合国力, 是否有利于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
40
41
“发展是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的现实意 义
是党在新世纪的庄严使命。 是党的一条宝贵历史经验。 是党实践“三个代表”要求的根本途径。 是解决前进中的问题的关键。
社会主义的本质和根本任务
![社会主义的本质和根本任务](https://img.taocdn.com/s3/m/776bc953be23482fb4da4cb9.png)
一、社会主义的本质邓小平关于社会主义本质的概括,站在历史唯物主义的高度,完整地体现了社会主义作为人类社会特定历史阶段的质的规定性。
马克思主义认为,事物的本质是事物的内在联系,它决定于事物内在的根本矛盾。
任何事物的内在矛盾,都是一般性与特殊性矛盾的统一,由此构成的事物本质也是共性与个性的统一。
社会主义是继承并高于先前一切社会形态的社会,又是共产主义的第一阶段。
它的本质,是同先前和未来社会既相联系又相区别的共性与个性的统一。
过去人们对社会主义本质的认识,往往只看个性,不看共性;只注重社会主义社会与其他社会本质区别的一面,不注重内在联系的一面。
所以,不可能形成对社会主义本质的全面认识。
而邓小平的科学概括,使社会主义的本质第一次得到了完整体现。
邓小平对社会主义本质的概括,包含着相互联系的三层涵义。
第一,突出强调“解放生产力”和“发展生产力”,揭示了社会主义与生产力的内在联系。
首先,这一概括坚持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把“发展生产力”作为社会主义本质的题中应有之义。
发展生产力,是人类一切社会存在的前提和发展的基础,也是马克思主义最根本的原则。
其次,这一概括还把“发展生产力”和“解放生产力”统一起来。
解放生产力,是指在生产力发展受到生产关系乃至上层建筑阻碍时,以革命或改革的形式,消除这些束缚,使生产力获得解放,以其自身规律向前运动发展。
第二,明确指出社会主义必须“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揭示了社会主义在经济关系与资本主义的本质区别。
邓小平对社会主义本质的这一新概括,是从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辩证统一上说明社会主义本质的。
是说社会主义的生产关系具有解放和发展生产力的根本属性,社会主义必然能创造出新的高于资本主义的生产力。
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必须与一定的目的相结合才能体现出其制度特征。
第三,强调社会主义的最终目标是共同富裕,揭示了社会主义向共产主义发展的必然趋势。
邓小平指出:“社会主义最大的优越性就是共同富裕,这是体现社会主义本质的一个东西。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社会主义的本质邓小平关于社会主义本质的概括,站在历史唯物主义的高度,完整地体现了社会主义作为人类社会特定历史阶段的质的规定性。
马克思主义认为,事物的本质是事物的内在联系,它决定于事物内在的根本矛盾。
任何事物的内在矛盾,都是一般性与特殊性矛盾的统一,由此构成的事物本质也是共性与个性的统一。
社会主义是继承并高于先前一切社会形态的社会,又是共产主义的第一阶段。
它的本质,是同先前和未来社会既相联系又相区别的共性与个性的统一。
过去人们对社会主义本质的认识,往往只看个性,不看共性;只注重社会主义社会与其他社会本质区别的一面,不注重内在联系的一面。
所以,不可能形成对社会主义本质的全面认识。
而邓小平的科学概括,使社会主义的本质第一次得到了完整体现。
邓小平对社会主义本质的概括,包含着相互联系的三层涵义。
第一,突出强调“解放生产力”和“发展生产力”,揭示了社会主义与生产力的内在联系。
首先,这一概括坚持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把“发展生产力”作为社会主义本质的题中应有之义。
发展生产力,是人类一切社会存在的前提和发展的基础,也是马克思主义最根本的原则。
马克思指出:无产阶级在夺取政权以后,应该想尽一切办法发展社会生产,“尽可能快地增加生产力的总量。
”列宁进一步指出:“无产阶级取得国家政权以后,它的最主要最根本的需要就是增加产品数量,大大提高社会生产力。
”但是这一条,长期以来,经常被人们排斥在社会主义本质之外,一讲社会主义,只讲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对发展生产力、提高人民生活则重视不够,甚至被“四人帮”当作资本主义的东西加以批判。
针对以往脱离发展生产力来讲“巩固”和“坚持”社会主义制度,邓小平把发展生产力放在社会主义本质的首要地位。
他深刻指出:“要坚持社会主义制度,最根本的是要发展社会生产力,这个问题长期以来我们并没有解决好”。
社会主义不但应以发展生产力为根本任务,而且应当继承先前社会的生产力成就,创造出比资本主义更高的社会生产力,从而建立起真正够格的社会主义物质基础。
“世界上一些国家发生问题,从根本上说,都是因为经济上不去”。
发展生产力,归根到底是保证新社会制度胜利的最重要的东西。
其次,这一概括还把“发展生产力”和“解放生产力”统一起来。
解放生产力,是指在生产力发展受到生产关系乃至上层建筑阻碍时,以革命或改革的形式,消除这些束缚,使生产力获得解放,以其自身规律向前运动发展。
毛泽东指出:“社会主义革命的目的是为了解放生产力。
”邓小平根据多年的实践深刻认识到,在社会主义制度下,生产关系与生产力、上层建筑与经济基础这一基本矛盾尽管在总体上是适应的,但还存在着不相适应的环节和方面,并成为束缚生产力发展的桎梏,必须进行改革。
因此,“革命是解放生产力,改革也是解放生产力”。
“过去,只讲在社会主义条件下发展生产力,不完全。
应该把解放生产力和发展生产力两个讲全了。
”江泽民同志再一次明确指出:“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经济,就是在社会主义条件下发展市场经济,不断解放和发展生产力。
”解放生产力与发展生产力是辩证的统一,发展生产力是社会主义根本任务,解放生产力是社会主义发展动力,发展生产力有赖于解放生产力,解放生产力是为了更好地发展生产力。
马克思、恩格斯历来都重视生产力的发展,有着极其丰富的生产力理论。
不过由于他们在批判资本主义、论证社会主义时,是把生产力的高度发展作为实现社会主义的前提,又预计革命将在资本主义发达国家同时发生,革命后并不存在一个为自己奠定物质基础的现代化建设时期,所以他们在讲社会主义本质和特征时,一般也就没有在社会衡量标准和本质属性的意义上强调解放和发展生产力的重要性,只是指出生产力在社会形态发展的最终意义上的决定作用。
然而历史的发展超出了马克思、恩格斯的设想,社会主义不是在发达国家,而是首先在经济文化比较落后的国家取得了胜利。
这就使得20世纪以来地球上出现了这样一种奇特的态势:在经济、文化比较落后的国家先建立了先进的社会主义制度,而在经济文化发达的国家却仍然保存着资本主义制度,处于幼年时期的社会主义同高度成熟阶段的资本主义并存竞争。
社会主义首先在经济、文化较落后的国家胜利的情况下,单是生产关系就不足以完全准确地表述社会主义的特征了。
如果撇开了发展生产力的根本任务,仅仅用生产关系去规定社会主义,就不仅不能真正体现社会主义要在大力发展生产力的基础上赢得与资本主义相比较的优势,而且还会为社会主义国家发展历史上出现过的那种脱离了生产力的发展去片面追求更大更高的社会主义生产关系,最终导致阻碍生产力发展的错误倾向留下空隙。
特别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借助于新的科技革命使生产力又获得了快速发展,而社会主义各国在经济有了一定发展之后,却由于受僵化体制和传统观念的束缚等原因忽视生产力的发展。
在我国则发展到片面强调生产关系,把社会主义仅仅归结为公平,把社会主义设想成一种平均主义的乐园,实际上是共同贫困的错误倾向,以至使我国国民经济陷于停滞状态。
在这种情况下,强调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赢得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相比较的优势,对于巩固与发展社会主义制度就显得刻不容缓、极为重要了。
这也正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被作为社会主义本质要义的根本缘由。
第二,明确指出社会主义必须“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揭示了社会主义在经济关系与资本主义的本质区别。
邓小平对社会主义本质的这一新概括,是从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辩证统一上说明社会主义本质的。
是说社会主义的生产关系具有解放和发展生产力的根本属性,社会主义必然能创造出新的高于资本主义的生产力。
因为生产力自身不存在解放、发展与束缚的问题,生产力只有在不断发展完善起来的生产关系的基础上才能有强大的生命力。
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必须与一定的目的相结合才能体现出其制度特征。
邓小平社会主义本质论的新贡献就在于:他是针对以前不重视解放和发展生产力的旧模式而发的,因此特别强调了要把解放生产力和发展生产力作为社会主义的最根本任务;同时他又把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同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紧紧联系起来,这就突出了社会主义不同于以往任何社会的本质特征。
只有像邓小平同志那样从生产关系与生产力辩证统一的角度,把社会主义在生产关系方面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的目标要求同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的要求紧密地联系起来,才能真正体现社会主义的本质,并防止上述错误倾向的再发生。
很显然这是从实际出发而对科学社会主义理论的深化与丰富。
有些同志可能要问:"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中,在一些三资企业中,难道没有剥削吗?有的下岗职工刚解决温饱,而有的人却腰缠万贯,这又难道不是两极分化吗?"对这样的问题我们怎么来看待呢?首先,消灭剥削包括两层含义:一是消灭剥削制度,二是消灭剥削现象。
社会主义革命,推翻了在整个社会占统治地位的剥削制度,但不等于可以立即消灭社会还存在的种种剥削现象。
彻底消灭剥削,要以生产力的高度发展为物质前提,这需要经历一个很长的历史过程。
两极分化,是指在社会财富的分配上向贫富两极积累、最终导致阶级分化。
消除两极分化与消灭剥削是紧密联系的,剥削是两极分化的基础,而两极分化的发展又必然加深剥削、强化剥削。
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必须以建立社会主义公有制为前提。
如果没有用生产资料公有制取代私有制,就不可能消灭剥削;在分配领域,也就不可能用社会主义按劳分配取代不劳而获,其结果必然导致贫富悬殊,造成两极分化。
其次,我国现在仍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我们不能把作为社会主义本质的"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要求我国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就完全做到。
剥削现象与贫富不均、差距拉大现象恐怕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中级阶段都将长期存在,到社会主义高级阶段和共产主义社会才有可能逐渐消灭以至完全消除。
这正如邓小平所说的“如果导致两极分化,改革就算失败了。
会不会产生新的资产阶级?个别资产阶级分子可能会出现,但不会形成一个资产阶级。
”因此,在坚持社会主义公有制的基础上,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是社会主义本质的一个极为重要的方面。
第三,强调社会主义的最终目标是共同富裕,揭示了社会主义向共产主义发展的必然趋势。
邓小平指出:“社会主义最大的优越性就是共同富裕,这是体现社会主义本质的一个东西。
”实现共同富裕,既是社会主义区别于资本主义以及一切剥削阶级社会的重要标志,也是社会主义作为共产主义第一阶段要始终为之奋斗的最终目标。
社会主义正是由于同共产主义相联系,为实现人类大同的美好前程,走共同富裕的道路,才使其本质充分体现出来。
正因为这样,邓小平多次指出,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最大的优越性。
从社会发展的历史趋势来说,社会主义要为共产主义创造条件,它所追求的共同富裕,无论在质上还是量上都要有很高的标准。
与资本主义相比较,在生产力发展水平上应当更高,在社会富裕程度上也应当更高。
而且这种富裕,不只是物质财富的富裕,它是以物质财富为基础、包括人类科学文化等精神财富的全面的富裕。
社会主义必须为创造这样的富裕、共享这样的富裕而奋斗。
从整体来看,小平的社会主义本质论又体现了目的与手段、过程与结果的辩证统一。
邓小平对社会主义本质的概括的入手处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落脚点是"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
后者是实现社会主义的目的,前者则是实现根本目的的手段,两者互为规定构成有机联系的整体,鲜明地体现了目的与手段的辩证统一,如果从中任意抽取某一点,片面地加以强调,就不可能全面准确地把握社会主义本质的涵义,而且还会使游离出来的个别方面变成与其在原"整体"中含义不同甚至相背离的东西。
邓小平对“消灭”、“消除”和“达到”几个动词的运用,展示了社会主义发展的历史进程,沟通了社会主义的现实与未来,体现了建设社会主义的实际过程与实现社会主义最终结果的辩证统一。
在这一长过程中,为了消灭阶级、消除两极分化,实现共同富裕的目的,在一定阶段,一定范围内又要允许富裕程度的差别和富裕先后的差别存在。
也就是说,最终达到共同富裕,既不是平均富裕,也不是同步富裕,实现共同富裕的途径是,一部分地区有条件先发展起来,一部分地区发展慢点,先发展起来的地区带动后发展的地区;也让一部分人通过诚实劳动和合法经营先富起来带动后富。
这完全是以我国现阶段的经济结构和生产力水平为根据的,并且也是为了更有利于生产力的发展。
换言之,只有通过不断发展生产力,才能逐步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为最终达到共同富裕奠定物质基础。
可见,邓小平的社会主义本质论是从对社会主义历史的、动态的考察的角度来揭示其发展进程和结果的,鲜明地体现了社会主义发展的辩证法。
二、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是发展生产力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邓小平多次地、反复地强调和阐明了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是发展生产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