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利他行为的调查研究

合集下载

大学生网络利他行为研究综述

大学生网络利他行为研究综述

大学生网络利他行为研究综述随着互联网的普及和发展,大学生在网络空间中展现出了许多积极向上的利他行为,这种行为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大学生社会责任感的提升和社会价值观的培养。

网络利他行为是指在网络空间中主动为他人提供帮助和支持的行为,这种行为不仅有助于构建和谐的网络社会氛围,还能够促进个体的成长和发展。

本文将从大学生网络利他行为的现状、影响因素和发展趋势三个方面进行综述,以期为相关研究提供参考。

一、大学生网络利他行为的现状在当今社会,大学生网络利他行为呈现出一定的发展趋势,这种行为不仅表现在日常生活中,还深入到了网络社交平台。

大学生们通过互联网参与到各种公益活动中,如捐款助学、参与志愿服务等,同时也积极在网络上传播正能量、宣传公益事业等。

研究表明,大学生网络利他行为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1. 网络募捐行为:大学生通过网络平台参与对贫困地区学生的捐款助学活动,或者向一些公益机构捐款支持其活动。

2. 志愿服务行为:大学生通过网络寻找志愿服务机会,并且积极参与到各种公益志愿服务中,为社会做出自己的贡献。

3. 正能量传播:大学生通过社交媒体平台传播正能量,鼓励他人积极向上,推动社会风气的向好发展。

4. 参与公益活动:大学生积极参与各种公益活动,并通过网络分享活动经历,影响更多人加入到公益事业中。

大学生网络利他行为在当今社会中具有一定的发展和普及水平,这些行为对于社会的和谐发展以及大学生自身的成长都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大学生网络利他行为的形成和发展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包括个体因素、家庭因素、社会因素等。

了解这些影响因素对于推动大学生网络利他行为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1. 个体因素:大学生的个体特质、道德素养和社会责任感等对网络利他行为有着重要的影响。

个体越具有同情心、善良心和责任感,越容易展现出网络利他行为。

2. 社会影响:社会风气、公共文化以及社会支持体系等都会对大学生网络利他行为产生影响。

一个正向向上的社会风气和文化氛围有利于激发大学生的利他行为。

大学生利他行为与利己行为心理学论文(附调查问卷)

大学生利他行为与利己行为心理学论文(附调查问卷)

大学生利他人格情况分析XXX 5090109139XXXX大学 F0901006摘要:考察了大学生利他人格的情况。

考察的样本人群为各高等院校的2009届本科生62人。

在伦理学中,利他主义作为利己主义的直接对立面,它不是以个人利益为确定善的标准,而是强调他人利益,颂扬为他人作出牺牲的精神,并以此作为否的标准。

利他主义这一词最早由19世纪法国实证主义哲学家奥古斯特·孔德提出。

大学生的利他人格养成源自于。

受什么什么影响。

结果表明什么。

关键词:大学生利他主义利己主义一、引言:(1)利他主义的定义:所谓利他主义,就是一个个体在特定的时间和空间条件下,以牺牲自己的适应性来增加、促进和提高另一个个体适应性的表现。

(2)利他主义产生的原因:利他主义,不管是在动物界,还是在人类社会,都是一种客观存在的现象,这已被许多事实所证明。

对于一般动物而言,产生利他主义情结的原因可能更多地是出于本能和遗传,当然也不排除它们通过一些简单的计算和推理而导致利他的可能性。

从总体上看,动物没有人类所具有的发达理性和计算能力;所以,动物中的利他主义更多体现为一种自然属性,而非社会属性。

但对于人类社会而言,情况并非如此。

一方面,人类不可能脱离自然属性,所以,人类社会中存在的利他主义,并不排除来自本能和遗传的可能性。

另一方面,人类又是社会性动物,所以,人类社会的利他主义,又带有强烈的社会属性。

由于人的本质是人的社会性,所以,人类利他主义的本质属性应在人的社会属性方面,而非在人的自然属性方面。

从人类社会的演进过程看,利益追求是人类社会属性的核心,所以,利他主义的实质在于主体间的利益博弈,并且应是长期利益博弈的一种均衡。

首先,利他主义是实现人类理性均衡的基本条件。

人类理性最突出的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人类有复杂的计算推理能力,能进行短期和长期的成本——收益分析;二是追求收益的最优化,这里的最优化意味着当整体最优最终强于局部或个体最优时,集体选择的结果会最终趋向整体最优。

大学生利他行为、移情能力及其相关研究

大学生利他行为、移情能力及其相关研究

4.研究结果41大学生利他行为研究4.1.1大学生利他行为的现状为了更加直观形象,本文采用条形图来分析大学生利他行为的现状。

图i大学生利他行为的分析利他观念测验利他观念测验经过数据分析得知,样本容量为N=173,最高得分~[ax=181。

最低得分jlin=113分,得分平均数Mean=153.1908,中位数Median=154,众数Mode=164,得分标准差Std=15.60089,得分分布的偏态系数为-0.409,偏态系数的标准差等于0.185,峰态系数为一0.661。

因为众数大于平均数,偏态分布系数为负数,说明数据分布的“高峰”出现在高端,也就是说,测试得分较高的人数多于测试得分较低的人。

经过统计54.3%的得分高于得分平均数,因此我们可以认为目前大学生中的大多数还是具有利他观念的,是愿意践行共享、谦让和助人的,但同时仍然有相当一部分大学生的利他行为需要进一步提高和发展。

并且由于峰态系数小于零,说明数据处于“低峰态”.数据中心位置不明显,表明大学生的利他观念个体差异性较大。

大掌生利他行为、移情能力反其相关研究4.I.2大学生利他行为的特点表3大学生利他行为与各因素的偏相关分析(1)男生和女生在利他行为方面存在着显著的差异。

在控制了独生子女、学生干部、政治面貌以及城乡区别等变量后,性别与个体的利他观念的偏相关系数为r=O.2286,达到了显著的水平。

P=O.003,表明认定性别与利他观念具有正相关关系犯错误的可能性只有0.003。

图2利他观念——性别性别女生的测试得分平均数155.8大于样本总体该测试的平均数153.19,而男生的测试得分平均数为148.9则小于样本总体该测验的平均数,结合圈2。

我们可以很清晰的看出,女生的测试得分高于男生的测试得分。

所以我们可以得出结论:利他行为与性别的相关性极其显著,女生的利他观念比男生强,女生比男生有更多的利他行为。

(2)是否是独生子女、是否是学生干部、政治面貌以及来自城市或者农村等在利他行为方面等不存在显著差异。

利他行为实验报告

利他行为实验报告

一、实验背景利他行为是指个体在没有任何直接利益回报的情况下,自愿帮助他人的行为。

这种行为在人类社会中被广泛认为是一种积极的社会行为,具有很高的道德价值。

为了探究利他行为的动机和影响因素,本研究设计了一项实验,通过观察和分析实验参与者在不同情境下的行为,来探讨利他行为的内在机制。

二、实验目的1. 探究利他行为的动机。

2. 分析影响利他行为的主要因素。

3. 评估利他行为在不同情境下的表现。

三、实验方法1. 实验对象:随机选取50名大学生作为实验对象,男女比例各半,年龄在18-25岁之间。

2. 实验材料:实验场景设计为两个部分,分别为“帮助他人”和“不帮助他人”。

(1)帮助他人:实验者提供一份调查问卷,要求参与者完成。

问卷中包含一系列情境描述,如“你在公交车上遇到一位老人需要帮助,你会怎么做?”等。

(2)不帮助他人:与“帮助他人”场景相似,但情境描述改为不涉及帮助他人的情况。

3. 实验步骤:(1)实验开始前,向参与者说明实验目的、过程和注意事项。

(2)实验者分别展示“帮助他人”和“不帮助他人”的场景描述,要求参与者根据情境描述进行判断。

(3)记录参与者在每个场景下的行为表现。

四、实验结果1. 利他行为的动机:在“帮助他人”场景中,有75%的参与者表示会主动帮助他人;在“不帮助他人”场景中,有85%的参与者表示不会主动帮助他人。

这表明,利他行为的动机与情境密切相关。

2. 影响利他行为的主要因素:(1)情境因素:在“帮助他人”场景中,参与者更容易表现出利他行为;在“不帮助他人”场景中,参与者则较少表现出利他行为。

(2)社会规范:当参与者认为自己的行为符合社会规范时,更倾向于表现出利他行为。

(3)情感共鸣:当参与者对他人产生情感共鸣时,更容易表现出利他行为。

3. 利他行为在不同情境下的表现:(1)在“帮助他人”场景中,参与者更倾向于采取实际行动帮助他人。

(2)在“不帮助他人”场景中,参与者更倾向于保持沉默或拒绝帮助。

大学生利他行为的调查研究

大学生利他行为的调查研究

大学生利他行为的调查研究作者:李琳来源:《山东青年》2015年第11期摘要:采取自编的调查问卷,从大学生利他行为的认知、行为和动机三个方面对大学生的利他行为现状进行调查,分析影响大学生利他行为的因素。

研究发现大学生的利他行为水平普遍较高,在特定情境下,不同性别、不同年级的大学生利他行为水平存在差异性。

最后从四个方面提出了增进大学生利他行为水平的建议。

关键词:大学生;利他行为;讨论;建议利他行为是有益于他人的行为,是自愿帮助他人而不期望得到任何回报的行为。

利他行为有助于促进人与人之间的交往,形成良好的人际关系。

当代大学生作为社会发展的重要群体,由于受家庭因素、社会环境因素、传统的人才培养因素等的影响,利他行为弱化现象较为普遍,自私自利的观念比较突出,利他观念比较薄弱。

这种现象作为一种社会现象,不利于构建和谐社会,不利于校园文化的建设不利于大学生树立正确的道德价值观念。

为了深入研究这种现象是个别现象还是普遍问题,进行了本次调查研究。

1.对象与方法采取随机调查的方式,在某高校发放调查问卷400份,共收回358份。

样本量为358,其中男生92人,女生266人;文科生178人,理工科130人,艺体类50人;党员8人,团员338人,群众12人;大一102人,大二86人,大三98人,大四72人。

本研究采用自编的调查问卷,从大学生利他行为的认知、行为和动机三个方面测试大学生利他行为的水平,共有11个项目。

使用SPSS11.5对数据进行统计处理,计数数据采用卡方检验,以P2.调查结果2.1各项目选择的人数所占百分比(见表1)由表1可以看出,大多数学生的利他意识还是很高的,不管是什么情况下,乐意利他的行为多于不乐意的行为,而且比例是很高的。

对于面临存在危险性的因素如陌生人、老人、小偷等情况下,部分学生的警惕性比较高要看情况而行;对于帮助他人后渴望得到他人帮助的人比例较高,说明对于利他行为的动机还存在一定的问题。

2.2大学生利他行为影响因素:性别、专业、政治面貌、年级的差异性比较经X2检验,大学生利他行为在专业、政治面貌上不存在显著性差异;在性别、年级上存在显著性差异,结果见表2、表3。

大学生网络利他行为研究综述

大学生网络利他行为研究综述

大学生网络利他行为研究综述1. 引言1.1 研究背景网络利他行为是指个体利用网络平台,无私无偿地帮助他人或为社会做出贡献的行为。

随着互联网的普及和发展,网络利他行为在大学生群体中逐渐受到关注。

大学生作为社会未来的中坚力量,其网络利他行为对社会和个人具有重要意义。

研究大学生网络利他行为,不仅能够了解大学生群体的互助精神和社会责任感,还能够为提高大学生的社会参与能力和道德水平提供参考和指导。

本文旨在对大学生网络利他行为进行深入研究,探讨其概念、影响因素、现状、影响和实践,为大学生网络利他行为的促进和发展提供理论支持和实践指导。

1.2 研究意义大学生网络利他行为研究的意义在于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大学生在网络环境下的行为特点和动机,揭示他们参与网络利他活动的心理和社会因素。

通过对大学生网络利他行为进行深入研究,可以为相关政策制定和社会实践提供科学依据。

了解大学生网络利他行为的现状和影响,可以帮助学校和社会组织设计更有效的网络利他活动,推动大学生积极参与公益事业,促进社会和谐发展。

研究大学生网络利他行为还可以促进大学生个人发展和成长,培养其社会责任感和公民意识,提高其社会参与能力和创新意识。

探讨大学生网络利他行为的意义不仅在于理论层面的学术探索,更在于促进青年一代的价值观塑造和社会责任意识的培养。

【字数:200】2. 正文2.1 网络利他行为的概念网络利他行为是指个体在网络环境中无偿、自愿地帮助他人的行为。

其主要特征包括无偿性、自愿性和社会性。

在网络空间中,个体可以通过各种方式展现网络利他行为,例如在社交媒体平台上分享知识、帮助他人解决问题,参与志愿服务等形式。

网络利他行为的概念源自社会心理学领域的利他主义理论和网络技术的发展。

随着互联网的普及和信息化的进程,网络利他行为成为了社会网络中的一种重要行为形式。

在网络空间中,个体可以通过分享信息、提供帮助、参与志愿活动等方式展现利他行为,同时也可以获得他人的支持、认可和回报。

大学生利己和利他主义价值观调查报告

大学生利己和利他主义价值观调查报告

关于大学生利己还是利他的价值观调查报告纯洁善良,热情奔放,敢于冒险,勇于探索的青年大学生是祖国的未来,是家的希望,是时代的象征,他们的思想价值观的正确与否直接关系到我国良好社会风尚和优良传统文化的继承发展、我国社会文化健康发展以及和谐社会主义的构建。

为此,我们小组进行了一次当代大学生利己还是利他的价值观的调查,希望能够促进当代大学生树立发扬集体主义价值观,构建和谐校园。

利己主义是指把利己看作人的天性,把个人利益看作高于一切的生活态度和行为准则.其特征是:从极端自私的个人目的出发,不择手段地追逐名利、地位和享受.追逐个人名利,历来是一切利己主义者的人生目的。

利他主义是指那些靠牺牲自身生存和生殖而增加其他个体生存机会和生殖成功率的行为。

有些是表现型层次上的利他;有些是基因型层次上的利他;有些是彻底的利他行为,即表现型和基因型均是利他的。

我们对在校大学生共发放了100份问卷,同时对他们进行了访问。

有近80%的同学是希望大家能够发扬集体主义价值观,希望大家能够互相帮助,互相关怀。

他们表示渴望得到周围同学、老师的帮助和关心,希望相互鼓励,共同进步。

然而,在这80%的同学当中,只有不到20的同学在实际生活中没有将利他主义付诸于实际行动。

他们在现实生活中选择了对旁人的漠视和等待,忽略、违背了自己的热心和善意。

大多数同学都没能成功抵制金钱和利益的诱惑。

他们很多同学为了个人的荣誉和利益忽略了他人、集体的利益。

也有近20%的同学表示他们会始终维护自己的利益,他们认为大家在一起只是因为某种利益关系。

部分大学生把“挣很多钱”,“当官发财”作为人生幸福的标准,把奢侈,享乐作为人生追求的最大目标。

一些大学生产生了厌学情绪,不刻苦学习。

一些大学生认为人的本质是自私的,一当前事,先为自己打算。

一些人则把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视为等价交换关系,时时从“利己“出发,对同学漠不关心,对集体活动毫不热情,缺乏社会责任感。

还有一部分同学认为,个人价值的实现,仅决定于个人的学识,才能,机遇和人际关系,而与个人品质无直接关系,故出现了“重才轻德”的倾向。

影响女大学生利他行为因素的实验研究

影响女大学生利他行为因素的实验研究
12利他行 为的特点 和分类 .
3研 究 方 法 .
31实验对 象 .
选取湖南师范大学江边 3 、江边 1 的女 舍 舍 生 ,先进行预实验 ,选出部分女生 ( 以寝室为单
从利他行为的定义来看 ,可 以归纳出利他行 位)作为被试 。被试为精神正常 ,身体正常的女 为有几个特点:① 目的是帮助他人 ;②不期 回报 ; 大学生 ,平 均年龄 在 1 岁 一 3岁之 间 。 9 2
。 Leabharlann 他行为实施 方便程度对被试利他行为的产生也有一定影响 ; ( 3 )相比较而言被试的利他行
为受事件重要程度的影响更大。 关 键词 :女 大学生 利他 行为 实验研 究
③ 自 ;④可能会损害 自己的利益。 愿
1文 献综 述 . 2 研 究 内容 和 意义 .
11利他 行为概 述 .
社会心理科学
第2卷 7
总第 13 3期
21 年第 4 02 期
总第 4 1 6页
・ 查研 究 ・ 调
影响女大学生利他行为 因素 的实验研究
赵 希
摘 要 :以女大学生为被试 ,利用 自然实 法, 究了女大学生在不同实施方便程度和事件不同重要 验 研 程度下的利他行为。结果发现: ( 1 )事件重要程度对利他行为的产生有重大影响; ()利 2

两水平 ,水平 B 为重要 ( 1 私人信件)B 为不重 异 显著 。说 明不 同方 便程 度 下 ,被 试利 他 行 为差 2 要 ( 广告信件) 。因变量为信件是否送还 , 并采用 异 显著 。 信件送还数为指标进行衡量。控制变量有信是否 能被注意到、寝室同学是否常住 、信的 目的地和 43不 同方 便 程 度 下 非 重 要 信 件 ( 告 信 ) . 广 种类是 否能 被被试准 确知觉 。 的送还数及 其差异 比较

大学生网络利他行为研究综述

大学生网络利他行为研究综述

大学生网络利他行为研究综述随着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网络已成为大学生重要的学习和交流平台。

大学生网络利他行为指的是在网络环境下主动为他人提供帮助、分享资源、推荐信息等无偿贡献的行为。

本文将对大学生网络利他行为进行综述。

一、大学生网络利他行为的定义及测评对大学生网络利他行为的测评通常采用问卷调查法。

IPPA(Internet use, Perceived Peers, and Altruism)调查表是一种常用的测量大学生网络利他行为的工具。

此外,也可以采用用户行为数据等方法进行研究。

1. 个人特征个人特征是影响大学生网络利他行为的关键因素。

性别、年龄、专业、兴趣等个体因素会影响到大学生的网络行为。

例如,在社交网络上,女性更容易做出点赞、评论等行为,而男性更喜欢分享自己的观点和想法。

2. 社会因素社会因素也是影响大学生网络利他行为的重要因素。

家庭教育、同伴关系、社会认同等社会因素会影响大学生的网络行为。

例如,家庭关系良好的大学生更容易具有分享、关注他人的行为。

3. 网络环境网络环境对大学生网络利他行为的影响也十分显著。

平台信任度、社交关系密度、信息质量等网络因素会影响大学生的网络行为。

例如,在学习平台上,互动性更强的课程更容易促进网络利他行为。

1. 促进知识传播与共享网络利他行为能够促进知识的传播与共享,方便大学生的交流、学习和成长。

大学生应该积极参与网络利他行为,分享自己的经验和知识,对社会做出积极的贡献。

2. 构建良好的网络社交环境网络利他行为能够构建基于信任、尊重和合作的网络社交环境,为大学生提供有益的交流和学习体验。

大学生应该注重维护网络社交环境,保护个人隐私,不发布虚假信息和不良言论。

3. 促进个人成长与发展网络利他行为不仅有利于知识的传播和共享,还能够促进大学生的个人成长与发展。

通过分享知识和经验,大学生能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知识,提高自己的专业技能和综合素质。

总之,大学生网络利他行为是一个复杂的社会学习过程,其影响因素和机制需要进一步深入研究。

大学生利他行为倾向的调查研究

大学生利他行为倾向的调查研究

产学研理论与实践科技经济导刊 2016.35期大学生利他行为倾向的调查研究徐惠琳(皖南医学院人文与管理学院应用心理系 安徽 芜湖241000)利他是社会心理学上的一个重要的概念,利他是指为了使别人获得方便与利益,而不图回报的助人为乐的行为,出于自觉自愿的一种利他精神的有益于社会的行为。

从外因方面分析大学生利他行为受社会环境[1]、家庭教育[2]、校园风气等方面因素影响,从内因方面分析大学生利他行为受个体价值观念[3]、思想品质、行为习惯、气质性格、生活态度等方面因素影响[4]。

本研究采用实验的方法研究榜样刺激和利他行为之间的相关性。

1 对象与方法1.1 研究对象根据实验目的,在芜湖市选取六所大学作为被试,一本大学两所,二本大学一所,专科学院三所。

一本学校随机抽取了39人,二本学校随机抽取了9人,专科学校随机抽取了36人。

各个学校分别进行五元组、十元组、二十元组、五十元组实验。

二本大学为预实验对象。

学校样本人数五元十元二十元五十元皖医(二)9333安工程(一)268810中医药(专)12444商贸(专)2200芜职(专)22688安师大(一)1313总计84232325131.2 实验方法与内容1.2.1 实验材料乒乓球拍一副,乒乓球两只,便携式桌子两个,募捐箱一个,代金卡片若干,徽章若干,纸张若干,笔若干。

1.2.2 实验设计实验采用街头游戏的形式,在大学校园学生人流量适中的地方,选取大约8米直线距离,设置起点和终点的标识。

起点处桌子上摆放乒乓球、乒乓球拍以及额外刺激物,终点桌子上摆放募捐箱和代金卡片。

起点主试宣读指导语:“这一个公益小游戏,手持乒乓球拍颠球不掉落到达终点,可获得5元(10元、20元、50元)现金代金卡片,取得卡片并颠球回起点可兑换现金。

若起点时颠球失败需回起点重新开始,若终点颠球失败需回终点重新开始。

”终点主试宣读指导语:“恭喜你顺利到达终点,现在你有两个选择,一是把获得的现金投入募捐箱捐献给爱心机构,然后颠球回起点结束游戏。

性别助长及性别角色对大学生利他行为的影响研究

性别助长及性别角色对大学生利他行为的影响研究

摘要利他行为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也是构建和谐主义社会所需要的行为。

利他行为的发生和许多因素有着关系,个体的性别角色差异也对利他行为的产生有影响。

本论文旨在调查大学生的利他行为和性别角色现状,并探讨利他行为是否受性别助长和性别角色的影响。

论文分为三个研究。

研究一为大学生利他行为现状调查和性别角色调查,地点在学校上课的空教室内,以一个测试员和四个同班大学生为一组,使用《大学生利他行为问卷》、《大学生性别角色量表》对150名大学生进行了问卷调查。

研究得出以下结论:1.大学生群体中,利他行为水平比较高的有女性群体,中共党员,来自农村的学生,参加过利他活动的人。

2.大学生的性别角色比较10年前有所改变,表现在中性化角色和男性化角色人数的增多。

研究二是性别助长对大学生利他行为影响的研究,研究选取了江西师范大学、江西科技学院的90名大学生,地点在两所院校上课的空教室内,由1名测试员及四个同班大学生为一组进行实验。

研究情境为异性情境组和同性情境组,异性情境组为男女组(2男2女),同性情境组为男男组(2男2男)、女女组(2女2女),共三个不同组别的大学生为研究的自变量,以利他行为的发生(发生、不发生)为因变量,首先进行了研究一中两个问卷的施测,然后进行了“关爱老年人志愿者活动”的宣传及参与人员的登记。

研究得出以下结论:异性在场下,大学生的利他行为显著增加。

证明性别助长在利他行为上促进的作用。

研究三是性别角色对不同利他行为选择影响的研究,研究选取了江西师范大学、江西科技学院的120名大学生,地点在两所院校上课的空教室内,由1名测试员及四个同班大学生为一组进行实验,情境设置为2男2女的异性情境进行研究。

以性别角色(男性化、女性化、双性化、未分化),即4种性别类型为自变量,以不同类型利他任务(任务1、任务2、任务3)为因变量,首先对这120名大学生进行研究一中两个问卷的施测,然后进行研究二中志愿活动的宣传登记及活动任务的选择。

大学生网络利他行为研究综述

大学生网络利他行为研究综述

大学生网络利他行为研究综述随着网络时代的到来,大学生的网络利他行为日益受到关注。

网络利他行为是指个体在网络环境下,通过自愿的、无报酬的行为,为他人或整个社会做出贡献的行为。

通过对大学生网络利他行为的研究,可以更好地了解大学生的网络行为特点,促进大学生的网络利他行为,提升社会责任感和道德观念。

本文将综述关于大学生网络利他行为的研究,分析大学生网络利他行为的意义,影响因素及未来研究方向,旨在为相关领域的研究提供参考。

一、大学生网络利他行为的意义1.提升社会责任感大学生是社会的中坚力量和未来的栋梁,他们在网络中的行为举止往往会对其他网络用户产生示范作用。

通过参与网络利他行为,大学生可以提升社会责任感,树立良好的社会形象,为其他网络用户传递正能量,促进网络社会的积极向上发展。

2.加强团队合作网络利他行为往往需要多人协作和共同努力,大学生通过参与网络利他行为可以加强团队合作和沟通能力,培养社会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

3.促进社会团结与和谐网络利他行为不仅能为别人提供帮助,也能促进社会团结与和谐。

大学生参与网络利他行为可以为社会传递正能量,促进社会团结和和谐发展。

二、影响大学生网络利他行为的因素1.社会认知因素社会认知因素是指个体对社会的了解和认知程度,包括社会责任感、道德观念、自我效能感等。

这些因素会影响大学生是否愿意参与网络利他行为。

2.网络环境因素网络环境因素是指网络的结构、功能和内容等因素对大学生网络利他行为的影响。

网络环境的开放性、透明度和互动性会影响大学生的网络利他行为。

3.个体心理因素个体心理因素包括个体的情绪状态、人格特征、动机和行为意图等因素。

这些因素会影响大学生是否愿意参与网络利他行为。

4.社会支持因素社会支持因素是指大学生在网络环境中得到的社会支持和认可,包括家庭支持、同伴支持和社会支持等。

这些支持可以促进大学生的网络利他行为。

三、大学生网络利他行为的研究现状目前,关于大学生网络利他行为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1.大学生网络利他行为的特点研究对大学生网络利他行为的特点进行研究,包括大学生参与网络利他行为的频率、形式和动机等内容。

大学生网络利他行为研究综述

大学生网络利他行为研究综述

大学生网络利他行为研究综述随着互联网的普及和高校学生比例的不断增加,大学生的网络利他行为也逐渐成为了社会研究的热点之一。

网络利他行为是指个体通过互联网平台向他人无偿提供帮助、分享知识和经验,以及支持他人的行为。

网络利他行为不仅体现了学生个体的社会责任感和道德素养,同时也对建设和谐社会、营造积极社会风气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本文将对大学生网络利他行为的相关研究进行综述,探讨该领域的研究现状和发展趋势。

一、大学生网络利他行为的内涵网络利他行为作为社会心理学领域的一个重要概念,旨在探讨个体是如何在虚拟网络空间中进行互助、合作和支持的。

大学生网络利他行为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一是社交网络平台上分享有益信息和经验,促进知识共享和传播;二是在互联网上主动帮助他人解决问题,提供意见和建议;三是在网络平台上进行公益活动和志愿者服务,为弱势群体提供帮助和支持。

这些行为的共同点是都是出于个体自愿参与并不图回报,是一种无偿的社会支持和帮助。

不同的是,大学生网络利他行为在实施方式上有一定的差异。

有研究指出,在社交媒体上进行知识分享和交流是大学生最常见的网络利他行为之一,学生可以通过微博、微信等平台向他人分享有益信息、心得体会和学习经验,从而影响和帮助更多的人。

而在一些专业性强的网络平台上,大学生也会利用自己的专业知识和技能,向有需求的人提供帮助和支持,这种形式的网络利他行为往往具有一定的专业性和系统性,更有针对性和实效性。

二、大学生网络利他行为的影响因素大学生网络利他行为的产生和发展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包括个体因素、社会环境因素以及网络平台因素。

个体的道德认知、社会责任感和利他情感是影响大学生网络利他行为的重要因素。

研究表明,个体对于网络利他行为的态度和意愿与其道德素养和行为准则密切相关,个体的道德认知水平越高、社会责任感越强,就越容易在网络上进行利他行为。

社会环境也对大学生网络利他行为产生一定的影响。

社会风气、学校组织和学生社团的氛围等都会对大学生网络利他行为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产生一定的影响。

大学生网络利他行为研究综述

大学生网络利他行为研究综述

大学生网络利他行为研究综述随着互联网和社交媒体的快速发展,网络利他行为也越来越受到关注。

网络利他行为是指个体在网络环境中主动帮助他人的行为,不仅有助于社区的协作与发展,也为个体和社会带来了实际的益处。

本文旨在综述相关研究对网络利他行为的探讨,以加深对该领域的理解。

国内外学者对网络利他行为的相关研究多围绕以下几个领域展开:一、定义和测量网络利他行为的概念还没有一个统一的定义,有的研究将其看作是主动帮助他人或在社交媒体上完成一些良性的行为,有的研究则将其视为一种道德、社群或兴趣相关的行为。

此外,测量网络利他行为时,也存在许多争议。

有些研究采用问卷调查,希望通过个人的主观感受去评估网络利他行为的发生频率、意愿和动机;还有一些研究则从社会网站的数据中提取信息,量化对他人的帮助行为,如转发他人的微博、点赞或评论等。

二、影响因素网络利他行为的影响因素较为复杂,包括个体、社会、文化、技术和环境等多个方面。

个体因素包括性别、年龄、教育程度、社会阶层和网络技能;社会因素涉及道德标准、社会影响和社会关系;文化因素有传统观念、价值观和信仰等方面;技术因素则影响着网络工具的可用性、社交网络的设计和网络安全;环境因素主要涉及个体的心理状态、熟悉度、场景和文化背景等。

三、益处与影响网络利他行为对个体和社会都有着积极的影响,既可以促进社会发展和进步,又可以提高个体的社会认同和幸福感。

例如,研究表明,网络利他行为可以提高在线社区的互信度和满意度;在网络游戏中,网络利他行为能缓解沟通障碍,提高游戏的团队合作和整体体验;此外,网络利他行为还被证明可以减少孤独感和社交焦虑等负面情绪。

然而,网络利他行为也存在一些负面影响。

例如,在网络环境中进行的慈善筹款可能会吸引欺骗者,从而影响人们的信任度;过度依赖社交网络对个体的健康和生活方式可能也造成了风险。

因此,对网络利他行为的利弊分析和评估将有助于我们更加全面地认识其影响。

总体而言,网络利他行为是互联网时代重要的自组织和社会行为之一,可以促进网络社区的发展,提高个体的能力和信任,但同时也存在着一些负面影响。

大学生网络利他行为研究综述

大学生网络利他行为研究综述

大学生网络利他行为研究综述随着互联网的普及和发展,大学生在网络上的活动逐渐增多,他们除了获取信息和娱乐之外,还可以通过网络进行一些利他行为。

利他行为是指为了帮助他人而不求回报的行为,这种行为对于社会的发展和进步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就大学生在网络上的利他行为进行综述和分析。

大学生在网络上的利他行为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信息分享。

大学生通过网络分享自己的知识、经验和技能,帮助他人解决问题。

一些大学生会在知乎、微博等平台上分享自己的学习方法、考试经验和求职技巧,帮助其他人更好地面对学业和职业生涯的挑战。

第二,资源共享。

大学生可以通过网络分享学习资料、电子书籍和课程视频等资源,帮助其他人提高学术水平和技能。

一些大学生会在网络上创建自己的博客或网站,分享自己的学术研究成果和学习笔记,供他人学习和参考。

志愿者服务。

大学生可以通过网络参与各种志愿者服务活动,帮助需要帮助的人群。

一些大学生会加入在线志愿者团队,在网络上为贫困地区的学生提供学习辅导和心理支持等服务。

第四,在线互助。

大学生在网络上可以相互帮助和支持,建立互助平台。

一些大学生会在微信群或QQ群中组织学习小组,共同讨论和解决学习难题,提高学习效果。

网络文化的培育。

网络文化强调分享、开放和互助,倡导大家共同进步和分享资源。

这种文化使大学生更愿意在网络上进行利他行为,与他人分享自己的知识和经验。

网络技术的发展。

随着网络技术的进步,大学生更容易获取信息和与他人交流。

网络平台的普及和便利性,为大学生提供了一个展示和分享的机会,激发了他们的利他行为。

社会关系的转变。

与传统社会相比,现代社会人际关系更为虚拟和抽象。

大学生越来越依赖网络与他人进行交流和联系,网络上的利他行为成为满足社交需求的一种方式。

大学生在网络上的利他行为也存在一些问题和挑战。

信息真实性的问题。

网络上的信息内容琳琅满目,大学生在分享和获取信息时需要注意信息的真实性和可信度。

否则,误导他人或受到误导都是可能的。

大学生利他行为现状分析与教育对策

大学生利他行为现状分析与教育对策

大学生利他行为现状分析与教育对策摘要:调查结果显示:当代大学生的利他行为存在弱化的倾向。

究其原因,主要是受家庭教育失當、市场经济条件下的社会转型和价值观的扭曲以及“旁观者效应”影响的结果。

要强化大学生的利他行为,必须要多管齐下,使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对其加强社会责任感教育,对其进行移情训练,建立公正的激励与惩罚机制,积极发挥学校教育的主导作用。

关键词:利他行为弱化;原因;教育对策一、当代大学生利他行为现状调查我们采用Rushton等人1980年编制的《利他精神自陈量表》中文修订版,随机抽取哈尔滨工程大学91人、哈尔滨师范大学102人、哈尔滨医科大学94人,共计287名大学生,对其利他行为的现状进行了测查,经统计处理结果如下。

统计结果显示:能够做到“总是这样”,即利他行为成为习惯的学生所占比例并不高,只占接受测查大学生的10%强一点。

其利他行为主要表现在能给人指路、帮助别人搬东西、给同学讲题和让座等日常事情上。

能做到“经常如此”的学生所占比例有所提高,即能够做到帮人推车、给人换零钱、捐衣物和排队让位的可达10%~20%;能够做到主动捐款、帮人搬东西的可达20%~30%;能够做到给人留电梯、在车上给人让座的学生则可达30%~40%;能够做到给人指路的可达41.1%。

偶尔出现利他行为的学生所占比例最高,有20%~30%的大学生能打车带人;有30%~40%的人曾当过志愿者、把贵重物品借人等;有40%~50%的人曾给同学讲题、照顾他人、帮人过马路等;有50%~60%的人曾帮人搬过东西、帮人换过零钱等;有60%~70%的人曾经捐过款、给人以必要的帮助和给过乞丐钱。

有低于10%的大学生则从来没有捐过款和帮人搬过东西等;有10%~20%的大学生没有帮人兑换过零钱,也没排队让位等;有20%~30%的大学生没有捐过衣物和做过善事等;有30%~40%的大学生没有当过志愿者、不曾帮人过马路和帮人搬家等;有40%~50%的大学生不曾打车带过人,也不曾把贵重物品借人等。

大学生网络利他行为研究综述

大学生网络利他行为研究综述

大学生网络利他行为研究综述【摘要】本文从网络利他行为的概念和内涵入手,探讨了大学生网络利他行为的特点、影响因素、表现形式以及培养方式。

研究结果发现,大学生普遍具有较强的网络利他意识,但在实际行为表现上存在一定差异。

影响大学生网络利他行为的因素包括个人特质、社会环境和网络平台的影响。

为了促进大学生的网络利他行为,可以通过教育引导、社会支持和网络互助等途径进行培养。

在总结了研究的重点结论,并展望了未来研究方向。

本研究对于加强大学生网络利他行为的培养和推动网络社会的发展具有一定的启示意义。

【关键词】大学生、网络利他行为、研究综述、概念、特点、影响因素、表现形式、培养方式、总结、展望、研究启示。

1. 引言1.1 研究背景大学生网络利他行为的研究是当前教育领域一个备受关注的话题。

随着互联网的普及和发展,大学生在网络空间中展现出各种不同形式的利他行为,如志愿者活动、网络公益等。

这种网络利他行为既受到青年学子的积极参与和支持,也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

研究背景是指对某一研究课题的背景和相关情况进行分析和探讨。

在大学生网络利他行为的研究中,研究背景包括大学生群体日益增长的网络使用率、网络利他行为对个人成长和社会发展的重要性以及目前对大学生网络利他行为的重视程度等方面。

随着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大学生们在网络空间中展现出越来越多的利他行为,这对于促进社会和谐、促进个人发展和提高社会责任感都具有积极的影响。

对大学生网络利他行为的研究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通过深入研究大学生网络利他行为的特点、影响因素和表现形式,可以更好地引导大学生的网络行为,促进他们积极参与社会公益活动,实现社会共建和共享的目标。

1.2 研究目的本研究的目的是探讨大学生网络利他行为的现状和特点,深入分析影响大学生网络利他行为的因素,探讨大学生网络利他行为的表现形式,以及探讨如何培养大学生的网络利他行为。

通过对大学生网络利他行为的研究,可以为促进大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公益意识提供理论依据,为教育行政部门和高校提供管理建议,推动大学生网络利他行为的培养和发展。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亲爱的同学:
你好!为了深入了解大学生利他行为的特点和规律,分
析影响变化的因素,针对问题提出具体建议,我们特邀请你
参加本次调查,希望得到你的支持!本问卷答案无对错之分,
请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填写你的回答将直接关系到我们这项
研究的成败,所以希望您能认真做答,对你的回答结果我们
将严格保密,在此感谢你的热心支持与合作!
职教学院-杨朝阳
填答说明
1、请在每一个问题后适合自己情况的答案上画“√”,或者
在__处填上适当的内容。

2、若无特殊说明,每个问题只能选择一个答案
3、
一、基本情况
性别:(1)男(2)女年龄:
专业是:(1)理工科(2)文科
年级:(1)大一(2)大四
家庭所在地:□城镇□农村
家庭年收入(1)3万以下(2)3-8万(3)8万以上
是否独生子女:(1)是(2)否
二、问卷量表(请根据你的实际情况,对下面的内容做出
相应的等级评定)
谢谢你的认真填答,再次感谢你的热心支持与合作!。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