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移动通信基站天线工参监测技术的分析
基于移动通信基站天线技术方案的分析

基于移动通信基站天线技术方案的分析作者:杨荣丽来源:《科技创新与应用》2013年第25期摘要:随着现代化信息建设的发展,其移动通信技术模式不断得到发展,实现其各个社会领域范围的有效普及。
科学技术的进步,也保证其移动通信网络体系的健全,促进其覆盖范围的不断普及。
在此趋势下其移动通信基站数量不断得到提升,而在日常工作中,由于其基站天线安装环节的影响,就容易出现工作过程中的麻烦,这就需要促进移动通信基站天线技术应用体系的健全。
关键词:基站天线;技术管理;研究总结;深化应用1 关于移动通信基站天线技术环节存在问题的分析1.1 由于移动通信网络自身的运行特点,其具备优秀的便利性,能够一定程度突破空间极其时间的局限性,实现其相关生活工作环节的优化,其对社会各行各业的稳定发展具备不可替代的作用。
一般来说,由于基站天线自身的运作模式影响,移动通信系统在工作过程中,容易出现一些问题,这要对基站天线的应用环节的展开分析,从而满足实际工作的需要。
正是因为基站天线的影响,移动通信系统才能稳定发展,因为通过对天线设备的有效应用,可以保证其通信信号的发射环节及其接收环节的稳定发展。
如果基站天线不具备良好的质量,就容易导致移动通信系统运作过程中的麻烦。
随着移动用户数量的不断提升,社会对于基站天线设备的应用要求更加的严格。
为了满足实际工作的需要,要保障移动基站天线设备的有效设置,实现移动通信网络容量的提升,从而满足社会对于移动通话质量的需要,促进基站天线性能的提升。
由于信号覆盖环节的要求,在日常基站天线的应用过程中,要针对其应用地区的温度情况、地形情况等展开分析,针对信号强弱的因素展开分析,保证其综合效益的提升,从而实现移动通信网络整体效益的提升。
对于天线的选择和安装工艺以及天线参数设置都有十分严格的要求,任何一方面的疏忽都会造成通信质量下降。
作为移动通信系统中十分重要的一环,基站天线是连结基站收发信机与空间信号之间的纽带,对于移动通信网络的覆盖情况以及通话质量的高低具有直接的影响。
天线工参控制模块组件作用

天线工参控制模块组件作用
1. 天线控制:该组件可以发送控制信号来调整天线的方向、倾角、极化等参数,以实现对天线辐射方向和性能的精确控制。
2. 工参监测:它可以实时监测天线的工作参数,如增益、驻波比、方位角、俯仰角等,以确保天线正常工作并提供反馈信息。
3. 系统校准:该组件可以进行天线系统的校准和调试,以确保天线的性能和参数符合设计要求。
4. 数据处理和传输:它可以对天线采集的数据进行处理和分析,并将相关信息传输给其他系统或设备。
5. 远程控制和管理:通过网络连接,该组件可以实现对天线系统的远程控制和管理,方便操作人员进行远程监控和维护。
6. 故障诊断和报警:它能够检测天线系统的故障,并及时发出报警信号,以便及时采取维护和修复措施。
5G基站天线测量技术

□ ACLR指标测量精度与效率分析
在有源天线指标的测试中,ACLR指标需要测试采集的 数据宦大、测试时间长,是有源天线测试中的测试难点
为了分析在测试过程中,测试取点位逬、数量等对ACLR指
标测杲精度和效率的影响,本部分分别对4个方向图函数式 (2)、(3)、(4)、(5 )进行数值仿真分析°
丘(¢,0) = 1
目有源天线射频链路规划
有源天线测试的整个射频链路构成如图1所示‘‘市信号 源或BBU产生的信号经过放大器(可选)放大后,经合路 器(开关可选)后连接到发射喇叭天线。经过空中链路到达 被测天线,被测天线接收信号后,经过低噪声放大(开关可 选)后送至频谱仪进行信号解调,后经控制电脑提取,生成 所需的数据或图形< 放大器的型号选择可根据暗室空中链路 的损耗具体选择
线,通常作为无线通信系统的参考犬线EIRP定义如下
EIRP=比,可由发射机获得的在最大夭线
增益方向上的发射功率-卩丁表示发射机的发射功率,表示
发射天线的天线增益:在无线通信工程中,通常用来衡试干
扰的强度,以及发射机发射强信号的能力:
邻信道泄露功率比(Adjacent Channel Leakage Ratio,
doi:10.3969/j.issn. 1000-1247.2019.01.008
5G基站天线测量技术
华彦平 张颖松 梁启迪 姜 盼 钱祖平 江苏亨鑫科技有限公司
B论述5G有源天线的测试指标以及其测试系统构建,并深入分析邻信道泄露功率比均匀网格剖分和不均匀 网格剖分方法以及剖分数量对指标测试精度和测试效率的影响,给出精确的仿真数据和可行的网格剖分方 法,为系统搭建及数据提取软件的设计提供依据。 I有源天线测试邻信道泄露功率比网格剖分
(2)
天线参数实验报告结论

天线参数实验报告结论1. 研究背景天线是通信系统中十分重要的组成部分,它负责将电磁波转化为无线电信号或将无线电信号转化为电磁波。
天线参数的调整和优化对系统的性能至关重要。
2. 实验目的本实验的目的是研究不同天线参数对通信系统性能的影响,通过实际测量和对比分析,得出合理的结论。
3. 实验步骤和结果3.1 实验步骤实验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步骤:1. 设置实验平台和测量仪器。
2. 将不同类型的天线放置在相同的位置上,保证实验条件一致。
3. 测量天线的增益、辐射特性、频率响应等参数。
4. 分析和比较不同天线参数的实验结果。
5. 总结和得出结论。
3.2 实验结果根据实验数据的测量和分析,我们得出了以下结论:1. 天线增益与发射距离成正相关关系,增加天线增益可以提高通信系统的传输距离。
2. 天线辐射特性与传输方向有关,不同天线的辐射角度和辐射范围不同,需要根据具体情况选择合适的天线类型。
3. 天线频率响应与系统的工作频率有关,选择与系统要求匹配的天线频率可以提高通信质量。
4. 天线参数的调整和优化需要考虑各种因素的综合影响,包括通信距离、传输方向、工作频率、天线成本等。
4. 结论和建议基于以上实验结果和分析,我们得出以下结论和建议:1. 在需要提高通信距离的情况下,可以选择增加天线增益的方法来改善信号传输质量。
2. 在需要控制信号辐射范围的情况下,可以选择具有较窄辐射角度的天线来提高系统的抗干扰能力。
3. 在需要适应不同工作频率的情况下,可以选择具备宽频带的天线来满足多样化的通信需求。
4. 在实际应用中,需要综合考虑天线成本、可靠性和维护成本等因素,在性能和经济效益之间做出合理的权衡。
5. 结果的局限性和未来的改进方向本实验结果的局限性在于实验条件的限制和采样数据的有限性。
为了得到更加准确的实验结果,可以考虑增加样本数量、扩大实验范围,并进一步研究影响天线性能的其他因素。
6. 参考资料待补充。
7. 致谢感谢实验指导老师的悉心指导和同组同学的配合。
基站监测工作总结

基站监测工作总结
基站监测工作是保障通信网络正常运行的重要一环。
在现代社会中,通信网络已经成为人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而基站监测工作则是确保通信网络稳定运行的关键。
在过去的一段时间里,我们对基站监测工作进行了全面的总结和分析,以期不断提升监测工作的效率和质量。
首先,我们对基站监测工作的内容进行了梳理和整合。
基站监测工作主要包括对基站设备的运行状态、信号质量、网络容量等方面的监测。
我们对各项监测指标进行了详细的分析和评估,以确保基站设备能够正常运行并满足用户需求。
其次,我们对监测设备和技术进行了更新和升级。
随着通信网络的不断发展,监测设备和技术也在不断更新和升级。
我们引进了先进的监测设备,并对监测技术进行了优化和改进,以适应新的通信网络环境和需求。
同时,我们也加强了监测工作的标准化和规范化管理。
通过建立健全的监测标准和流程,我们能够更加有效地进行监测工作,并及时发现和解决问题,确保通信网络的稳定运行。
最后,我们还加强了监测工作人员的培训和管理。
监测工作人员是基站监测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他们的素质和技能直接影响监测工作的质量和效果。
我们加强了对监测工作人员的培训和管理,提升了他们的专业水平和责任意识,以确保监测工作的顺利进行。
通过以上的总结和分析,我们对基站监测工作有了更清晰的认识,也找到了一些问题和不足之处。
我们将继续努力,不断完善监测工作,确保通信网络的稳定运行,为人们的生活和工作提供更加可靠的通信服务。
基站天线工参监测方案研究

个数据进行综合 计算得 出该天线 的方位 角,但是太 阳能方案维护 较 低 ,但 是 工 参 采 集 的 实 时 性 无 法 保 证 ,复杂 环 境 测 量 精 度 较 低 。
难度 大 ,夜 间无法使用 ,太阳光感传感器 受天气变化影响大 ,无法
(4)双 GPS载 波相 位差 分定 向技术 :采用 RTK算法 ,能 精确
0引言
和 差波速技术及双 GPS载波相 位差分定 向技术 。以下是几种 技术
运 营 商基站 天 线的 工参数 据不 仅关 系到 信号 的覆 盖范 围, 方 案 的 优 劣 对 比 。
还关系到信 号覆 盖质量等关键 网络 性能。台风 、地震 、材 料老化等
(1)地 磁 感 应 技 术 :利 用 地 磁 传 感 器 测 量 获 得 地 磁 方 位 角 ,
Research on Monitoring Measure of Base Station Antenna
Zhou Jun (China Mobile Internet Co., Ltd., Chengdu Sichuan,610041)
Abstract:In thiS paper, a terminal monitoring scheme for base station antenna iS proposed, which realizes intel1igent monitoring of base station antenna’ S azimuth, dip angle, longitude and latitude and altitude. Data information uploading follows AISG protocol to ensure data integrity and stabi1ity. It realizes remote intelligent acquisition and management of OMC antenna information and makes it an important guarantee for network operation and maintenance and optimization. Keyw ords: antenna engineering reference: accurate monitoring; acquiSition and management
基站天线研究报告

基站天线研究报告基站天线是移动通信系统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性能直接影响着通信质量和用户体验。
本文通过对基站天线的研究,介绍了基站天线的基本原理、性能指标、分类、设计方法以及未来发展趋势,旨在为相关行业提供参考和借鉴。
一、基本原理基站天线是将电信号转化为电磁波进行传输的装置,其基本原理是利用天线的谐振特性将电信号转化为电磁波,然后通过空气介质进行传输。
基站天线的工作原理与普通天线相似,但其功率和频率范围要求更高。
二、性能指标基站天线的性能指标包括频率范围、增益、方向性、波束宽度、驻波比、天线效率等。
其中,频率范围是指天线能够工作的频率范围,增益是指天线的信号放大能力,方向性是指天线在不同方向上的辐射能力,波束宽度是指天线辐射的主瓣宽度,驻波比是指天线输入端的反射损耗,天线效率是指天线将输入信号转化为辐射能量的能力。
三、分类基站天线根据其形状和工作方式可分为直立式天线、方向天线、饼状天线、板状天线、天线阵列等。
其中,直立式天线是最常见的一种基站天线,其形状类似于普通的杆状天线,可以实现全向辐射;方向天线则可以实现定向辐射,适用于长距离通信;饼状天线和板状天线则可以实现水平和垂直方向上的辐射,适用于城市通信等特殊环境;天线阵列则是由多个基本天线单元组成的复合天线,可以实现更加精确的定向辐射。
四、设计方法基站天线的设计方法包括理论设计和实验设计两种。
理论设计主要是通过计算和模拟,确定天线的参数和结构,以达到预期的性能指标;实验设计则是通过实验验证和调整,优化天线的性能指标。
在实际应用中,一般采用理论设计和实验设计相结合的方法,以保证天线的性能和可靠性。
五、未来发展趋势基站天线的未来发展趋势主要包括三个方面:一是多频段、宽带化趋势,随着移动通信技术的不断发展,基站天线需要支持更多的频段和更宽的带宽;二是小型化、轻量化趋势,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基站天线需要更小、更轻便,以适应不同的环境和需求;三是智能化、自适应趋势,随着人工智能技术的不断发展,基站天线需要具备更加智能、自适应的能力,以更好地满足用户需求。
一种通信基站天线的工程参数自动采集监控系统的制作方法

一种通信基站天线的工程参数自动采集监控系统,其制作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1. 构建系统框架:根据实际需求,设计并构建一个通信基站天线的工程参数自动采集监控系统框架。
该框架应包括数据采集、数据处理、数据传输和数据展示等模块。
2. 数据采集:在通信基站天线附近,设置数据采集设备,如传感器、摄像头等,以实时监测天线的状态和环境参数。
这些设备应具备高精度、高稳定性和抗干扰能力。
3. 数据处理:通过算法和计算机技术,对采集到的数据进行处理和分析,提取有用的工程参数。
这些参数可能包括天线的信号强度、频率、增益等,以及环境温度、湿度、风速等。
4. 数据传输:将处理后的数据通过无线或有线方式传输到数据中心或云平台,以便进行远程监控和管理。
数据传输应具备高效、稳定和安全的特点。
5. 数据展示:在可视化界面中,实时展示通信基站天线的工程参数和环境状态。
界面应具备友好、易操作的特点,以便管理人员可以直观地了解天线的工作状态和环境情况。
6. 系统集成与优化:对各个模块进行集成和优化,以提高系统的整体性能和稳定性。
这可能包括数据同步、异常处理、报警机制等。
7. 测试与验证:对系统进行全面的测试和验证,以确保其在实际应用中的可靠性和稳定性。
测试应包括功能测试、性能测试、兼容性
测试等。
8. 部署与使用:将系统部署到实际运行环境中,并进行长期监测和维护。
根据实际运行情况,对系统进行优化和改进。
通过以上步骤,可以制作出一个通信基站天线的工程参数自动采集监控系统。
该系统能够实现对天线工作状态和环境参数的实时监测和管理,提高通信基站的运行效率和稳定性。
移动通信基站天线的关键技术研究进展

移动通信基站天线的关键技术研究进展摘要基站天线是移动通信系统中的重要组成部件,天线的技术也被广泛研究。
本文通过对天线技术中的电调技术、极化技术、宽带技术、阵列天线多频技术和小型化技术进行了介绍,根据目前各运营商的工程建设情况,总结出阵列天线多频技术和小型化技术将成为以后研究的重点。
关键词移动通信;基站天线;技术1 移动通信基站现状随着我国通信工程不断发展,基站数量不断增加,人们对基站也越来越敏感,基站建设的难度也越来越高,天线越小越好,越少越好。
基站天线作为整个通信系统中的室外天馈部分,对基站的建设成功是否,起着关键的作用[1]。
2 基站天线关键技术2.1 电调技术电调技术就是使电磁波到达阵列天线各单元时呈现出一个固定的相位差,目的是实现阵列天线垂直面主波束指向下倾。
移相器能够实现这个目标,移相器技术是电调技术的核心。
移相器是一个通用的微波器件。
按照电路类型的不同,移相器可分为模拟移相器和数字移相器。
最早的移相器应用于雷达系统中,是由Fox于1947年提出的,它通过旋转圆波导里面的介质片来改变信号的传输相位。
到了1966年,Hansen等人提出了一种U型滑动结构,通过改变传输线的物理长度来实现信号传输相位的改变。
目前,基站天线工程中应用的移相器均分为两大类:第一类是物理长度可变移相器,第二类是介质滑动型移相器。
其中物理长度可变移相器通过改变信号传输途径的物理长度来改变相位,而介质滑动型移相器通过改变传输线的等效介电常数来改变相位,率先由Per-AndersArvidsson等人于1996年提出。
2.2 极化技术極化表征的是在空间给定点上电场强度矢量的取向随时间变化的特性,用电场强度矢量的端点随时间变化的轨迹来描述。
天线极化分为线极化、圆极化和椭圆极化。
通常基站天线采用线极化,其定义为电磁波中电场分量相对于地面的方向,主要包括水平极化、垂直极化、-45°极化和+45°极化。
单极化基站天线一般采用垂直极化,双极化多采用±45°极化。
移动通信基站天线的关键技术研究进展_0

移动通信基站天线的关键技术研究进展摘要基站天线与通信质量具有直接关系,所以应加强移动通信基站关键技术的研究,以此提高移动通信质量,这对于我国移动通信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移动通信;基站天线;关键技术;研究进展目前移动通信已经成为我国一项重要产业,能够推动我国经济的发展,为了更好地促进移动通信的发展,还应提高移动通信网络的性能以及质量。
基站天线作为移动通信网络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关键技术的发展至关重要,所本文在此进一步探讨移动通信基站天线的关键技术进行探讨。
1 电调技术电调技术作为移动通信基站天线的一项重要技术,通过该技术,对于阵列天线垂直面主波束,能够使其指向下倾。
在实现这一目标时,主要使用电调技术中的移相器技术来实现。
移相器主要可以分为两种,一种为模拟移相器,另一种为数字移相器[1]。
1947年,提出移相器,它可以改变信号的传输相位,1966年,改变了移相器的结构,对于信号传输相位的改变,主要通过改变传输无论长度来实现[2]。
20世纪60年代,数字移相器出现。
20世纪90年代,通过移相器的应用,实现天线垂直面的电调下倾。
由于数字移相器的使用有一定的限制性,这主要是因为数字移相器互调性能差,而且使用成本高,因此出现了机械式模拟移相器。
在基站天线中,移相器可以利用介质滑动或者改变物理长度,对物理相位进行改变,在具体实现过程中,主要采用弧形结构和字母U型结构进行设计,目前无论是介质滑动行移相器,还是改变物理长度移相器,都复合基站天线的需求。
笔者认为未来对于移相器的研究,应向移相器的小型化、低成本上以及宽带化方面进行研究。
2 极化技术天线极化主要分为三种,主要包括圆极化、线极化以及椭圆极化,其中线极化在基站天线中应用的较为广泛,将线极化定位为相对于地面,电磁波中电场分量的方向,线极化还包括垂直极化、水平极化以及±45°极化,其中垂直极化一般应用在单极化基站天线中,±45°极化应用在双极化天线中,它可以实现通话质量的提升,同时还可以节省天线数量,维护管理也比较方便,所以在移动通信系统中,双极化天线应用的较为广泛。
移动通信基站天线技术分析

移动通信基站天线技术分析
吴微
【期刊名称】《移动信息》
【年(卷),期】2017(000)008
【摘要】随着无线技术的成熟与发展,移动通信技术也在不断创新。
移动通信基
站天线技术以基站天线为基础,将每个用户的智能手机终端与移动通信的网络相连接。
天线作为一种能量转换设备,能够将电磁波与高频电流互相转化,在基站天线接收信号时,将接收到的电磁波转化为电流,辐射发出信号时则与之相反。
无线天线技术作为移动通信技术的重要组成,其基站天线关系着移动通信网络的覆盖范围及通信质量。
为此,就不同实际情况下对移动通信基站天线的选择方法进行了阐述,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基站天线安装的可行性优化技术方案。
【总页数】2页(P12-13)
【作者】吴微
【作者单位】中国联合网络通信有限公司通辽市分公司内蒙古通辽028000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TN929.5
【相关文献】
1.基于移动通信基站天线技术分析 [J], 孙永钢
2.5G移动通信特殊成形基站天线设计 [J], 黄建军;黄晓明
3.面向5G移动通信的基站天线设计 [J], 汪明林
4.面向5G移动通信的基站天线设计 [J], 汪明林
5.基于NB-IoT技术的移动通信基站天线姿态监测器研制 [J], 刘玉洁;唐升;张展培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1 目前主流测向技术
当前,主流的工参方位角监测技术有:双 GPS 载波相位差分定向技术、单 GPS 和差波 速技术、太阳光栅测向技术、电子磁罗盘技术等,以下对各类技术进行一下对比分析: 1)、双 GPS 载波相位差分定向技术
双 GPS 接收机的差分相位定向法也叫 GPS 干涉法,该理论研究在 1990 年左右趋于成 熟。1990 年美国 Anroit System 公司就演示了利用双 GPS 接收机进行方位角测定的系统。
(1)、成本问题,由于载波相位差分定向技术采用了双 GPS 进行测向,因此,相对其他 技术来说,其单设备成本是几类测向技术中最高的,由于运营商的移动通信网络规模巨大, 存量基站和天线数量众多,全网天线的数量近千万之巨,双 GPS 载波相位差分定向技术难 于解决成本问题,如果全面推广,则势必给运营商带来沉重负担;
综上所述,我们从多个维度对以上几类主流测向技术进行对比分析:
测向原理
测向时间
精度
功耗
尺寸
成本
供电
可实施性
双 GPS 载波 相位差分
GPS/北
适用于天线内置或者电调
600mw 左
AISG 有源供
£5。
天线横切面相 高
天线场景,施工和后续维
右
电
近
护难度较大
单 GPS 和差
首次测向<12 小
图 2 和差波束单 GPS 接收机测向原理 在该方案中,GPS 接收机上连接了和、差两种波束天线。图 2 中的实线为和波束,虚线 为差波束。差波束的零点指向和波束的最大值。当 GPS/北斗卫星位于位置#1、位置#3 时, GPS 接收机的和差波束上都有较强的信号输出。当 GPS/北斗卫星位于位置#2 时,和波束依 然有强信号输出,但是差波束上的输出信号最弱,此时测向成功,由此可计算得到方位角信 息。 3)、太阳光栅测向技术 太阳光栅测向技术是近些年出现的一种较为新型的方位角测量技术,其原理是利用太 阳光传感器采集太阳光线入射角,进而实现方位角测算的技术,如下图所示:
图 4 机械罗盘与地磁偏角
1.2 各类技术应用的对比分析
任何技术在实际场景中的应用,不能单纯只考虑技术本身的优劣,必然要与我国通信网 络的现状相结合,我国的移动通信网络从规模上已居世界第一,其中以中国移动为例,其基 站数量已经达到上百万之巨,随着 5G 网络的建设,基站和天线数量会进一步大幅增加,因 此,如果技术的选用对现有网络需进行大的调整和改造,必然会给网络本身的维护、稳定带 来不利影响。
图 3 天线方位角测量原理 传感器顶部有不透明挡板以及挡板上均匀排列的 8 道光栅(图 3 中的标识 2),每道光栅 对应一组光敏元器件,同一时刻太阳光只能通过一道光栅进入传感器内部。实际测量时,传 感器贴在天线顶部,其方位角与天线一致。当太阳光从某一道光栅照射到传感器内部相应的 光敏元器件时,便可获得传感器与太阳的相对位置,再利用通信控制器中 GPS 模块测量到 的经纬度和时间,便可计算出太阳在天空中的方位角,进而得到天线的方位角。 4)、地磁感应技术 目前采用地磁感应技术进行测向的产品主要有电子罗盘和机械罗盘,这类产品都是采 用地磁原理的传感器测量获得方位角的技术,测量过程中,一般会由传感器测量获得基础方 位角,由于地磁存在偏角,一般会再通过磁偏角进行补偿,或者利用陀螺仪进行跟踪变化调 整。
传统单 GPS 和差波速测向思路,是采用的高增益、窄波束天线,以确保天线的主波束 范围内只有一个无线信号,从而实现测向,因此,在基站天线进行测向时,往往采用大规模 的天线阵来实现高增益波束,这使得设备在设计安装上和成本上都不现实。
但幸运的是,GPS/北斗卫星作为方向角已知的信号源,采用了扩频信号机制,信号具有 强自相关性,虽然所有 GPS/北斗卫星信号使用相同工作频率,但是每颗 GPS/北斗卫星具有 独立的扩频码,通过选择 GPS/北斗卫星这种发射扩频体制的信号源作为角度参考标准,就 可以通过采用低增益和差波速天线,使和差波速采用普通 GPS 接收机即可完成测向功能。
GPS/北斗
£5。
波速
时,后续 2-10 分钟
20mw
较小,约双 GPS 1/3 大小
AISG 供电或
中
适用于各类基站天线场景
太阳能供电
太阳光栅测 向
太阳光
秒级
£5。
1mw
很小
低 太阳能供电 无遮挡的非美化类基站
地磁技术
磁
秒级
较差
无
小
低 电池或无源
人工方式
由以上技术方案的分析可以看出,基于成本性、可实施性、技术先进性等方面的综合考 虑,建议如下:
太阳光栅测向技术,是利用太阳光线与传感器具体位置之间的位置关系,进而通过光线 阴影的采集和时间点,通过计算获得方位角信息,后续通过陀螺仪进行跟踪调整的测向方法,
其精度较高(可达到精度£5。),运算速度快,且功耗极低,成本造价低,但该方案由于以太阳 光作为输入,因此,在实际实施中,只能针对运营商无遮挡的非美化类基站和天线,应用场 景有一定限制。
地磁感应技术一般是通过电子罗盘和机械罗盘进行基础方位角的校准测试和获取,该 方案的问题有以下两个方面: 1) 在技术上的最大的问题是受地磁偏角和周围环境影响较大,天线本身就有电磁性,因此,
在天线周围进行测试,易使得磁场发生偏移,导致方位角发生偏差,另外,周围如果有 钢铁建筑、厂矿、矿山等,都可能会对磁场产生影响,因此,从技术上来说,采用罗盘 方式获取基础校准方位角的方法可能出现的偏差是比较大的,我们在一些基站做过测 试,部分基站的偏差角度甚至能够达到 30。左右; 2) 在应用中最大的问题是由于是人工介入方式,则需要依靠代维人员进行测试,部分基站 天线由于挂高较高或者外部悬空状态,测试人员身体难于到达;或者高空作业,对于罗 盘的摆放和对准都依靠人眼的判断,因此,该测量方式对于代维人员的能力、水平依赖 度较高,这也导致测试的准确性受到影响。
通过此原理,使得单 GPS 和差波速方案可以在确保测量精度与双 GPS 测向无差异的前 提下,尺寸较小,目前其产品体积大约为双 GPS 载波相位差分测向设备的 1/3 大小,单设 备成本大约为双 GPS 方案的 40%左右,成本相对较低。
和差波速测向方案,存在首次测向时间较长问题,其原因在于,和差波速测向时,需要 GPS/北斗卫星在天线的正前方,这在现实情况中往往难于马上满足,而在卫星经过若干次环 绕后出现在天线正前方时,即可马上完成方位运算,因此在和差波速测向方案下,首次测向 最差条件下即最长需要用时 12 小时左右,但该问题一旦工程实施完成,首次测试返回数据 后,则后续实时性能够得到保证,与双 GPS 方案无差异。
技术的选用在当前我国移动网络的现状中,是需要对成本性、可实施性、技术先进性等 多方面进行综合考虑,方能找到最佳解决方案。 1、双 GPS 载波相位差分定向技术
从技术演进的历史看,双 GPS 载波相位差分定向技术是几个方案中,发展较为成熟的 测向方案,其测量时间短,测向精度高,发展比较成熟,多年来已在飞行器和舰船的航向测 量中得到了广泛采用。但该技术在移动通信领域一直难于得到进一步规模推广,其原因分析 如下:
下图 1 为双 GPS 差分相位测向原理图:
图 1 双 GPS 差分相位测向原理图 该技术的原理是利用两个天线接收同一个 GPS/北斗卫星发射的信号,通过测量两个信 号到达天线的载波相位变化,可计算出信号到达两个天线之间的距离差 s。由于两天线之间 的间距 d 已知,由此可计算出两天线构成的轴线和入射波方向的夹角。 2)、单 GPS 和差波速技术 与双 GPS 类似,单 GPS 和差波速技术也是利用 GPS 信号接收进行方位角测试,下图 2 是和差波束单 GPS 接收机测向原理:
太阳光栅测向技术,由于采用的器件较少,体积可以做的非常小,目前其体积仅为 100mm*60mm*40mm,功耗仅为 1mw 左右,可采用太阳能供电方式,其成本为所有测向设 备中最低,约为和差波速测向设备的 1/2,其实施场景可适用于现有运营商网络的存量非美 化类基站(即非遮挡类基站),在国内电信网络中有较强的应用前景。 4、地磁感应技术
下图 6 为运营商某小区天线方位角测试情况:
某小区天线方向角
290 285 280 275 270 265 260
8月3日 8月6日 8月9日 8月12日 8月15日 8月18日 8月21日 8月24日
图 6 运营商某小区方位角变化图 系统目前可以设定时间间隔(如每小时或每日)进行数据测试采样,且可通过系统进行告 警门限设定,即方位角偏差达到一定门限时产生告警,进而上报进行人工介入,最终实现工 参测试的有限监控和管理。
另外,由于单 GPS 和差波速测向技术采用的器件功耗较低,因此,使得其供电可以不 需要有源供电方式,而可以采用太阳能+蓄电池供电方式,目前通过大量现场验证,通过太 阳能+蓄电池供电方式,可确保设备连续工作 24 小时以上,这使得其工程实施的难度大大简 化,且实施场景可适用于现有运营商网络的存量基站(包括所有电调类和非电调类天线基站), 可实施性大大增强。 3、太阳光栅测向技术
基于太阳光进行测向,则必然也涉及没有太阳光的情况下的夜晚或者阴雨天工作问题, 传统的太阳光栅测向方案需要太阳光持续照射形成阴影,进而进行方位角测算的方式,因此, 非艳阳天的散射太阳光线不能形成阴影的情况,则难于进行角度计算,但基于新的太阳光栅 测向技术,是利用太阳光线进行方位角基础测试校准工作,而采用三轴陀螺仪进行方位角持 续跟进和调整,太阳光的出现频度,实质上是提升了方位角基础校准的频度,白天即使没有 太阳光,但是陀螺仪仍然可以持续工作,不受影响;夜晚,陀螺仪可以利用蓄电池持续工作, 因此,基于新的太阳光栅测向技术,可以白天夜晚均正常实现测向。
1、 对于无遮挡的非美化类基站天线,可以优先采用成本低廉的太阳光栅测向方案; 2、 对于有遮挡的美化类基站天线,则可以采用成本较小,且安装实施便利的单 GPS 和差波速测向方案; 3、 对于部分重要的电调类基站天线,则可以采用双 GPS 载波相位差分方案。 这样的方案,能够做到成本最优,实时性和维护性较好的综合解决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