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课堂PPT)

合集下载

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选读-PPT精品

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选读-PPT精品
但是,在马克思主义产生之前,人类处理和解决民 族问题的理论和实践,始终没有触及到阶级统治这一 本质问题,某些开明的政策也仅具有缓解民族矛盾的 统治策略意义,不可能从根本上化解民族矛盾,解决 民族问题。
前言:马克思主义能够解决民族问题
19世纪,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通过对人类社会发 展客观规律的科学认识,创立了马克思主义,科学预 见了人类社会的发展前景。
前言:马克思主义能够解决民族问题
这种现象也普遍发生在被迫遵循苏联模式建设社会 主义的东欧地区,罗马尼亚齐奥赛斯库政权的垮台和人 头落地,导火索就是蒂米什瓦拉的匈牙利人问题;保加 利亚共产党的下台,则因大批土耳其人外迁引起的社会 问题而使反对党一举夺权;虽然捷克斯洛伐克的两大民 族“和平分手”,而南斯拉夫则在血与火的冲突中经历
马克思主义 经典著作选读
马克思主义民族观
主讲人:刘艳华
马克思主义民族观概说
民族:是人们在历史上形成的一个有共同 语言、共同地域、共同经济生活以及表现在共 同文化上的共同心理素质的稳定的共同体。
——斯大林《马克思主义和民族问题》
马克思主义民族观概说
民族观:是人们对民族和民族问题的看 法。是世界观在民族问题上的反映。不同的 阶级、集团有不同的民族观,反映着不同的 阶级利益。
马克思主义民族观概说
马克思主义民族观:就是以马克思主义辩 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世界观和方法论为 指导的关于民族和民族问题以及如何科学地认 识和正确地处理民族问题的一系列基本观点、 原则和方法的总和。
前言:马克思主义能够解决民族问题
在国家与民族的同步发展进程中,民族问题是人类 社会普遍存在的具有深厚历史根源和重大现实意义的 事务之一。
前言:马克思主义能够解决民族问题
反对种族歧视

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课件

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课件

一、总论部分:第1-2条



是全文的总纲。 1、揭露和批判包括费尔巴哈在内的一切旧 唯物主义的根本缺陷; 2、提出科学的实践观,并阐明实践在认识 中的伟大作用; 3、指出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和检验真理标准 的重要思想。
二、分论部分:第3-9条


是第1-2条的具体化。 提出历史唯物论的一系列基本观点。如: 人的本质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合”; “全部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
《导言》的意义与重要地位
《导言》不仅彻底批判了以往资产阶级政治经 济学的观点和形而上学方法,阐述了马克思主义 政治经济学的基本观点,而且是马克思第一次, 并且是比其他任何经济学手稿和著作,都更详细、 更全面、更集中的论述政治经济学对象和方法的 著作,使政治经济学发生根本的变革。 因此,他是一篇政治经济学的珍贵文献,在 马克思主义学说是上占有重要地位。直到今天, 世界各国的马克思主义者对于政治经济学的对象 和方法的认识没有人超过马克思。
马克思恩格斯:《共产党宣言》
学习提要

(写于1847年12月-1848年1月;2月在伦敦发表)


一、时代背景 1、19世纪40年代阶级斗争的需要; 2、创立无产阶级政党的需要; 3、马克思主义与工人运动相结合的产物
二、《宣言》中心思想


1、科学地论证了共产主义代替资本主义的历史必 然性; 2、论证了科学社会主义的世界观; 2、阐明了无产阶级及其先锋队的历史使命-推翻 资本主义,实现共产主义。


共归纳了三种主要的共产主义流派的文献: 1、反动的社会主义(包括:封建的社会主 义;小资产阶级的社会主义;德国的或 “真正的”社会主义; 2、保守的或资产阶级的社会主义; 3、批判的空想的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

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选读(课堂PPT)

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选读(课堂PPT)
费尔巴哈
24
“上帝越是万能,人就越是无能。上帝越是无 所不知,人就越是愚昧无知。总之,“为了使 上帝成为一切,人就成了无”
“人使他自己的本质对象化,然后,又使自己 成为这个对象化的、转换成为主体、人格的本 质的对象。这就是宗教之秘密。”
25
• 真正使异化概念流行起来的人是马克思。
马克思在异化问题上的独特贡献,是对经 济领域中异化现象的揭示。
32
“劳动的实现竟如此表现为失去现实性,以
致工人从现实中被排除,直至饿死。对象化竟 如此表现为对象的丧失,以致工人被剥夺了最 必要的对象——不仅是生活的必要对象,而且 是劳动的必要对象。甚至连劳动本身也成为工 人只有靠最紧张的努力和极不规则的间歇才能 加以占有的对象。对对象的占有竟如此表现为 异化,以致工人生产的对象越多,他能够占有 的对象就越少,而且越受他的产品即资本的统 治。”
马克思主义经典 著作选读
主讲人:吴向东 教授
1
第一讲 我们还 需要马克思吗
2
一、我们今天为什么需要马克思
• 从性质和内容上看:马克思哲学是现代哲学 • 从当代影响力上看: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在场。
3
西方学者的转身
德里达 :“没有马克思就没有将来”、“我们
都是马克思主义遗产的继承者”
詹姆逊: “今日的资本主义并没有发生根本的
36
“国民经济学以不考察工人(即劳动)同产品 的直接关系来掩盖劳动本质的异化。当然,劳 动为富人生产了奇迹般的东西,但是为工人生 产了赤贫。劳动创造了宫殿,但是给工人创造 了贫民窟。劳动创造了美,但是使工人变成畸 形。劳动用机器代替了手工劳动,但是使一部 分工人回到野蛮的劳动,并使另一部分工人变 成机器。劳动生产了智慧,但是给工人生产了 愚钝和痴呆。”

马克思主义经典原著选读 PPT

马克思主义经典原著选读 PPT

综观马克思思想发展的全过程,可 以看出,马克思始终从实践出发,从经 济关系入手,阐述人类社会的发展和人 的发展,其宗旨就在于实现人类解放。 因而,贯穿于马克思主义思想发展全过 程的一条红线就是追求人类解放,实现 人的自由而全面的发展。这是马克思毕 生的追求。 唯物史观史马克思主义哲学形成的标 志。唯物史观在马克思主义哲学即整个 马克思主义理论创立的过程中都具有决 定意义。
9.关注东方社会《人类学笔记》
马克思先是阅读了毛勒、哈克斯特豪森的著作,在生前的最 后几年,马克思又阅读了马· 柯瓦列夫斯基的《公社土地占有制, 其解体的原因、进程和结果》、摩尔根的《古代社会》、梅恩的 《古代法制史讲演录》、拉伯克的《文明的起源和人的原始状 态》、菲尔的《印度和锡兰的雅刊安人村社》,并均作了详细摘 录和评论。这五本笔记以及马克思给俄国女革命家维· 伊· 查苏利 奇的三封回信,构成了马克思晚年的《人类学笔记》的主体。在 这里,马克思对农村公社的特点及其解体、家庭及其发展形式、 “非资本主义国家”的发展道路、氏族的起源及其本质等进行了 科学阐述,弥补了在此之前唯物史观在史前社会研究方面的不足, 完善了唯物史观。
4.阐述人类解放,完成政治上的转变 (《德法年鉴》时期)
《论犹太人问题》和《<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
5.清算从前的哲学信仰,全面阐述 新世界观(从《1844年经济学哲学 手稿》到《德意志意识形态》)

巴 黎 会 晤



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开始全面制定新世界观的, 《手稿》是新世界观的诞生地。 在《神圣家族》中,马克思恩格斯批判了黑格尔思辨唯心主 义的秘密和青年黑格尔派的“自我意识”,正面阐述了历史 的发源地、人民群众的历史作用、思想与现实的关系、唯物 主义的发展形态等问题,提出了“历史的发源地在尘世的粗 糙的物质生产中”,“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 等重要思 想。 在《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中,马克思提出科学的实践观 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全面制定和概述了唯物史观。

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资本论解读(ppt35张)

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资本论解读(ppt35张)

30
130
30%
80c+20v 100%
90c+10v 100%
20
10
120
110
20%
10%
(3)利润趋向下降的规律 (趋势)

全社会的平均利润率。 二重性:总量增加和利润率下降。 一种长期趋势。
2.商业资本如何参与剩余价值分配
(1)商业资本本身不生产剩余价值
(2)其利润只是在流通中并且通过流通 才获得的,原因在于贱买贵卖。 (3)商业资本会按照它在总资本中所占 的比例,参加决定一般利润率。
集》,第204页。
货币资本的循环
一般:G — W … P … W′— G′ (购买阶段)(生产阶段)(出售阶段)
简单:G — G′
G:货币资本—货币形态 W:商品资本—商品形态 P: 生产资本—生产形态
2.宏观视角:产业资本平衡理论——社会总 资本的再生产与流通(第二卷第三篇)
(1)基本概念 社会总资本,是指资本主义社会中互相联 系的所有单个资本的总和。简单再生产,是指生 产过程在原有规模上的重复。扩大再生产是生产 过程比原有规模更大的再生产。 (2)货币资本的作用 第一,资本运动总是从货币开始,表现为 发动整个过程的第一推动力。 第二,预付资本任何时候都有一部分保持 货币形式。
(1)土地所有者基于土地的资本主义 所有制通过垄断以地租的形式参与整个工 人阶级创造的剩余价值分配。 (2)地租分为级差地租(级差地租Ⅰ、 级差地租Ⅱ)和绝对地租。
资本主义地租
级差地租 Ⅰ 源 泉 形成原因 数 条 量 件 Ⅱ 剩余价值 绝对地租
土地经营的资本主义垄断
资本主义土地所有 权的垄断 社会生产价格与个别生产 商品价值与社会生 价格之间的差额 产价格之间的差额 土地肥力和 追加投资的不 农业比工业的有机 位置的差别 同生产效率 构成低 土地的资本主义所有制

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选读课件讲解

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选读课件讲解
德国社会民主党。晚年阅读了马克思的《资本 论》,但费尔巴哈在社会历史观方面是唯心主 义的。他在批判黑格尔唯心主义体系的同时, 抛弃了黑格尔的辩证法。
关于费尔巴哈
? 费尔巴哈把实践活动 看成是“不洁”的、实 践活动中“我完全以自 私的态度对待事物”。
? 费尔巴哈:在自由知 性之光中,对象象金 刚石一样发出异样耀 目的光辉,象水晶一 样的清澈透明。
? (2)所以,他只能把人类的本质理解为” 类”,理解为一种内在的,无声的,把许多个 人纯粹自然地连系起来的共同性。”
“所以,费尔巴哈没有看到,”宗教感情”
本身是社会的产物,而他所分析的抽象的 个人,实际上是属於一定的社会形式的。”
四、“社会生活本质上是实践的”
“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凡是把理论导致 神秘主义的神秘东西,都能在人的实践中以及对 这个实践的理解中得到合理的解决。”
? “总之,哲学在黑格尔那里完成了,一 方面,因为他在自己的体系中以最宏伟 的方式概括了哲学的全部发展(建造了 哲学的迷宫);另一方面,因为他给我 们指出了一条走出这些体系的迷宫而达 到真正地切实地认识世界的道路。”
? 但是,尽管费尔巴哈批判了黑格尔哲学, 但并没有真正战胜黑格尔哲学,他对黑 格尔哲学采取了全盘否定的态度,抛弃 了黑格尔的辩证法思想。对待黑格尔哲 学的正确态度是扬弃它,克服它的唯心 主义,拯救出它的辩证法,而这个任务
? 1883年马克思逝世,这个任务理所当然地落到了恩 格斯的肩上。恩格斯在《 费尔巴哈论》中系统地阐 述了马克思主义 哲学与德国古典哲学 之间的关系, 实现了马克思和他本人多年的愿望。
? 此外,恩格斯撰写此书也是当时思想斗争的需要。 19世纪70---80 年代,马克思主义在西欧社会广泛传 播,在工人阶级中产生广泛影响;但也遭受到资产 阶级思想家的误解和攻击,他们企图用新康德主义 和新黑格尔主义错误思潮取代马克思主义 哲学,在 当时引起了思想上的混乱。

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 ppt课件

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 ppt课件

第四条:马克思指出了费尔巴哈在批判宗教上 的不足之处,即没有看到宗教的根源是世俗基 础本身的自我分裂,进而阐明了宗教的产生和 消亡途径。
第五条:马克思批判费尔巴哈在感性认识和理 性认识上的错误观点。
第六条:马克思批判了费尔巴哈在人的本质问 题上的抽象的、非历史的观点,提出了人的本 质在其现实性上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的论断。
《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
马克思

从前的一切唯物主义(包括费尔 巴哈的唯物主义)的主要缺点是: 对对象、现实、感性,只是从客体 的或者直观的形式去理解,而不是 把它们当作感性的人的活动,当作 实践去理解,不是从主体方面去理 解。因此,和唯物主义相反,能动 的方面却被唯心主义抽象地发展了, 当然,唯心主义是不知道现实的、 感性的活动本身的。
费尔巴哈想要研究跟思想客体确实 不同的感性客体:但是他没有把人 的活动本身理解为对象性的活动。 因此,他在《基督教的本质》中仅 仅把理论的活动看作真正人的活动, 而对于实践则只是从它的卑污的犹 太人的表现形式去理解和确定。因 此,他不了解“革命的”、“实践 批判的”活动的意义。
唯心主义
贝克莱:存在就是被感知
第七条:马克思批判费尔巴哈对“爱” 的崇拜,指出费尔巴哈哲学所研究的对 象,实际上是属于一定的社会形式的。
第八条:马克思从“社会生活在本质上 是实践的”这一根本观点出发,指出宗 教思想和唯心主义哲学,都是人类实践 因历史性而形成的特定方式。
十一
哲学家们只是用不同 的方式解释世界,问题在 于改变世界。
思想内容的基本要点
第一条:马克思指出了旧唯物主义的主 要缺陷在于不了解实践活动的意义。
第二条:马克思把真理问题从传统的理 论领域中解放出来,提出了实践是检验 真理标准的观点。

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选读PPT课件

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选读PPT课件
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选读
• 马克思 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 • 马克思和恩格斯 共产党宣言 • 马克思 《政治经济学批判》导言 • 马克思 《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 • 马克思 《资本论》第一卷1867年第一版序言 • 马克思 哥达纲领批判 • 恩格斯 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 • 列宁 帝国主义是资本主义的最高阶段 • 列宁 国家与革命 • 列宁 论粮食税 • 斯大林 苏联社会主义经济问题
5
理论联系实际过程中需 要解决的几个问题
• 学习马克思主义,贵在理论联系实际,难在理论 联系实际。理论联系实际要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必须解决以下几个问题:
• 第一、必须用正确的理论去联系实际,指导实践。 • 1、它本身是马克思主义的内容。 • 2、它是发展了的马克思主义。 • 第二、必须坚持解放思想与实事求是的有机统一。 • 1、坚持从客观存在的实际出发,不唯上、不唯
式去解决。
7
《共产党宣言》 导读
• 《共产党宣言》是马克思、恩格斯为“共产主义者同盟” 起草的一个党纲,也是第一部系统、完整地阐述科学社会 主义基本原理的纲领性文件,它的出版标志着马克思主义 的诞生。
• 一、《共产党宣言》产生的历史背景 • 1、《共产党宣言》是无产阶级反对资产阶级的阶
级斗争的产物。 • 2、《共产党宣言》是马克思、恩格斯批判地继承
• “资产阶级用来推翻封建制度的武器,现在却对准资产阶 级自己了。”
• “资产阶级的生产关系和交换关系,资产阶级的所有制关 系,这个曾经仿佛用法术创造了如此庞大的生产资料和交 换手段的现代资产阶级社会,现在像一个魔法师一样不能 再支配自己用法术呼唤出来的魔鬼了。”
9
• “资产阶级的关系已经太狭窄了,再容纳不了它本身所造 成的财富了。”
• “资产阶级不仅锻造了置自身于死地的武器;它还产生 了将要运用这种武器的人--现代的工人,即无产者。”

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导读(哲学部分) ppt课件

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导读(哲学部分)  ppt课件

ppt课件
8
反杜林论
一、写作背景和历史意义
(二)历史意义
2、实践意义:
第一,捍卫了马克思主义,提高了党的理论水平;
第二,粉碎了杜林及其小集团分裂党的阴谋,维护了党 的统一;
第三,对各国无产阶级政党了解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 推动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的发展起着促进作用,是各国 无产阶级政党制定路线、方针、政策的理论基础。
ppt课件
4
5、清算从前的哲学信仰,全面阐述新世界观。 (从《神圣家族》到《德意志意识形态》)
6、新世界观的公开问世。(《共产党宣言》)
7、新世界观的检验和发展(《反杜林论》、《自 然辩证法》)。运用、发展和使新世界观系统 化、体系化,并开拓新世界观的研究领域。
8、丰富唯物史观,厘清新世界观的理论来源 (《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路德维 希·费尔巴哈和德国古典哲学的终结》)。
6、新世界观的公开问世(《哲学的贫困》、《共产党宣 言》)。
7、研究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规律,检验唯物史观(《资 本论》及其手稿)。通过《资本论》及其手稿对一个 具体的社会经济形态的分析、考察,达到了对整个人 类社会历史的发展规律的把握,这既证明了唯物史观 不是一个假设,而是科学的理论,也丰富和发展唯物 史观的内容。
3、德国社会民主党内思想政治斗争的直接 成果。
ppt课件
7
反杜林论
一、写作背景和历史意义 (二)历史意义 1、理论意义: 第一,揭露和批判了杜林在哲学、政治经济学和社会
主义理论上错误,给杜林的思想以毁灭性打击; 第二,系统阐述了马克思主义理论的三个组成部分,
并阐明了三个部分之间的关系,所以是马克思主义 的概论,是一部马克思主义的百科全书。
4、阐述人类解放,完成政治上的转变( 《德法年鉴》时期)。马克 思在《德法年鉴》创刊号上发表了《论犹太人问题》和《〈黑格尔 法哲学批判〉导言 》,阐发了政治解放、人类解放和无产阶级历 史使命等问题,从一个革命民主主义者转变成为一个共产主义者。

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选读大纲 Microsoft PowerPoint 演示文稿页PPT文档

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选读大纲 Microsoft PowerPoint 演示文稿页PPT文档

第二篇 马克思《资本论》
一、教学要求
本篇主要阅读《第一卷第一版序言、 第二版跋》。通过阅读和讲解,使学生 确立人类社会发展是自然历史过程的观 点,了解《资本论》的研究对象、目的、 方法,坚信马克思主义“两个必然”和 “两个决不会”论断的科学性,正确理 解《资本论》不仅提供了无产阶级社会 主义革命的思想武器,而且也是社会主 义建设的指导思想。
二、讲授要点
1、《资本论》的写作、出版概况
《资本论》是马克思《政治经济学 批判》的续篇,是马克思用了近四十年 时间研究写作的宏篇巨著。
2、《资本论〈第一版序言〉》的主要 内容
《资本论》的研究对象、目的、方 法。政治经济学的阶级性。
3、《资本论〈第二版跋〉》主要内容
无产阶级的历史使命。《资本论》 的研究方法--唯物 辩证法的实质。
75 年,发表于1891年的一部国际共产 主义运动的纲领性文献,是巴黎公社起义 后第四年为批判德国社会主义工人党哥达 代表大会上通过的机会主义纲领而作。
2、本书的主要思想
马克思关于共产主义社会发展阶段和 基本特征的理论。马克思关于由资本主义 向共产主义社会过渡时期的国家只能是无 产阶级专政的理论。
3、对马克思的共产主义理论的评介 三、思考题
阶段;扩大知识面和视野,开拓思路;提 高理论素养,掌握科学思想方法,增强坚 持和执行党的基本路线的自觉性和坚定性
本课程要求研究生具备本科所学知识
基础包括:马克思主义哲学、政治经济学、 科学社会主义各科的常用术语、基本概念 和基本原理;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和实践发 展的历史知识和重大事件;人类发展特别 是近代欧洲、亚洲等主要国家发展的历史 知识;近现代德国、苏联、东欧以及中国 各时期发生的重大历史事件。
马列经典著作选读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3

费尔巴哈是从宗教上的自我异化, 从世界被二重化为宗教世界和世俗世界 这一事实出发的。他做的工作是把宗教 世界归结于它的世俗基础。但是,世俗 基础使自己从自身中分离出去,并在云 霄中固定为一个独立王国,这只能用这 个世俗基础的自我分裂和自我矛盾来说 明。因此,对于这个世俗基础本身应当 在自身中、从它的矛盾中去理解,并在 实践中使之革命化。因此,例如,自从 发现神圣家族的秘密在于世俗家庭之后, 世俗家庭本身就应当在理论上和实践中 被消灭。
24
第四条:马克思指出了费尔巴哈在批判宗教上 的不足之处,即没有看到宗教的根源是世俗基 础本身的自我分裂,进而阐明了宗教的产生和 消亡途径。
第五条:马克思批判费尔巴哈在感性认识和理 性认识上的错误观点。
第六条:马克思批判了费尔巴哈在人的本质问 题上的抽象的、非历史的观点,提出了人的本 质在其现实性上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的论断。
第十条:马克思提出了新旧唯物主义在 历史观上的出发点的不同。
第十一条:马克思强调了哲学应把理论 和实践、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结合起来, 表达了自己的哲学观。
27
19
八 全部社会生活在本质上
是实践的。凡是把理论引向 神秘主义的神秘东西,都能 在人的实践中以及对这个实 践的理解中得到合理的解决。
20

直观的唯物主义,即不 是把感性理解为实践活动 的唯物主义至多也只能达 到对单个人和市民社会的 直观。
21Biblioteka 十旧唯物主义的立脚点是 市民社会,新唯物主义的 立脚点是人类社会或社会 的人类。
25
第七条:马克思批判费尔巴哈对“爱” 的崇拜,指出费尔巴哈哲学所研究的对 象,实际上是属于一定的社会形式的。
第八条:马克思从“社会生活在本质上 是实践的”这一根本观点出发,指出宗 教思想和唯心主义哲学,都是人类实践 因历史性而形成的特定方式。
26
第九条:马克思批判了费尔巴哈唯物主 义不能认识社会本质的错误。
10

关于环境和教育起改变作用 的唯物主义学说忘记了:环境是 由人来改变的,而教育者本人一 定是受教育的。因此,这种学说 一定把社会分成两部分,其中一 部分凌驾于社会之上。
环境的改变和人的活动或自 我改变的一致,只能被看作是并 合理地理解为革命的实践。 11
地理环境决定论
•气候的权力强于一切权力。
•热带民族的懦弱往往
使他们陷于奴隶地位,
而寒带民族的强悍则使

他们保持自由的地位,

所有这些都是自然原因
斯 鸠
造成的。
12
地理环境对民族性格的影响
鲁迅说:“北人的优点是厚重,南人的 优点是机灵,但厚重之弊在愚,机灵之 弊在狡。”
王国维对南人和北人的评价是:“南方 人性冷而遁世,北方人性热而入世,南 方人善幻想,北方人重实行。”
22
十一
哲学家们只是用不同 的方式解释世界,问题在 于改变世界。
23
思想内容的基本要点
第一条:马克思指出了旧唯物主义的主 要缺陷在于不了解实践活动的意义。
第二条:马克思把真理问题从传统的理 论领域中解放出来,提出了实践是检验 真理标准的观点。
第三条:批判旧唯物主义在人同环境、 教育关系问题上的形而上学观点,指出 解决问题的出路在于“革命的实践”。
4
费尔巴哈想要研究跟思想客体确实 不同的感性客体:但是他没有把人 的活动本身理解为对象性的活动。 因此,他在《基督教的本质》中仅 仅把理论的活动看作真正人的活动, 而对于实践则只是从它的卑污的犹 太人的表现形式去理解和确定。因 此,他不了解“革命的”、“实践 批判的”活动的意义。
5
唯心主义
贝克莱:存在就是被感知
《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选读》
1
五篇原著导读
1、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 2、马克思:《关于费尔巴哈提纲》 3、马克思、恩格斯:《德意志意识形态》 4、马克思、恩格斯:《共产党宣言》 5、毛泽东:《实践论》
2
《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
马克思
3

从前的一切唯物主义(包括费尔 巴哈的唯物主义)的主要缺点是: 对对象、现实、感性,只是从客体 的或者直观的形式去理解,而不是 把它们当作感性的人的活动,当作 实践去理解,不是从主体方面去理 解。因此,和唯物主义相反,能动 的方面却被唯心主义抽象地发展了, 当然,唯心主义是不知道现实的、 感性的活动本身的。
6
王阳明: 心外无物
7
惠能
神秀的偈语: 身是菩提树,心如明镜台, 时时勤拂拭,勿使惹尘埃。 惠能的偈语: 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 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
8
惠能
不是风动,不是帆动,仁者心动。
9

人的思维是否具有客观的真 理性,这不是一个理论的问题, 而是一个实践的问题。人应该在 实践中证明自己思维的真理性, 即自己思维的现实性和力量,自 己思维的此岸性。关于思维—— 离开实践的思维——的现实性或 非现实性的争论,是一个纯粹经 院哲学的问题。
14

费尔巴哈不满意抽象的 思维而喜欢直观;但是他把 感性不是看作实践的、人的 感性的活动。
15
感性认识有待于发展和深化为理 性认识
班·达依尔: 陛下,我只 要……
舍罕国王:当 然可以……?!
舍罕王赏麦
16

费尔巴哈把宗教的本质归结于人的 本质。但是,人的本质不是单个人所固 有的抽象物,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 社会关系的总和。
费尔巴哈没有对这种现实的本质进 行批判,因此他不得不:
(1)撇开历史的进程,把宗教感情 固定为独立的东西,并假定有一种抽象 的——孤立的——人的个体。
(2)因此,本质只能被理解为 “类”,理解为一种内在的、无声的、 把许多个人自然地联系起来的普遍性。
17
人是社会的产物
狼孩卡玛拉
18

因此,费尔巴哈没有看 到,“宗教感情”本身是 社会的产物,而他所分析 的抽象的个人,是属于一 定的社会形式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