略论中国古代小说和戏曲中的因果报应观念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此类例子俯拾皆是, 兹不赘述。 3. 结构功能 因果报应观念对叙述结构的渗透, 具有隐密性和深 入
性。这一点因 为前 者而 不为 人 所知, 甚 至 鲜为 研究 者 重 视; 因为后者而几乎成就了中国叙事结构的民族特 色。元 刻讲史话本 三国 志平 话 , 在 叙事 原始 中 写司 马仲 相 断 狱, 让高祖转生为汉献帝, 吕后转生为伏皇后, 韩信、彭越、 英布分别转生为曹 操、刘 备、孙权, 三分 汉室 天下, 以示 对 汉高祖滥杀功臣的报应。小说虽长, 整体架构宏观上呈 现
甫枉做负恩鬼 为例, 图示如下:
抑或是因果报应观念的影响, 中国古代叙事作 品的建 构往往脱不开因果式模式, 叙事非常讲究前因 后果。如果 我们撇开其中的宗教迷信色彩, 会发现剩下的有其 合理之 处 因果律。因此, 对 于很多 单线 简短故 事杂 说, 该图 具有一般性与普遍性。
这种 因 果 式结构, 不妨称之结构单 元。许多较 为复杂的结构就是若干 结构单 元的各 种形 式的联 结。以 古小说 孙皓 为例, 表现为: 因 果+ 因 果 式, 为 两个结构单元的直线式联结:
收稿日期: 2000- 12- 15 作者简介: 王猛( 1970- ) , 男, 安徽灵璧人, 徐州师范大学中文系研究生。
58
洛阳师范学院学报 2001 年第 3 期
是因果报应的价值观。

因果报应观念之与古代戏曲、小说如此之深的 纠葛关 联, 仅用 迷 信落后 四字予以概括未免失之草 率。笔者通 过宏观与微观结合的方法对大量文本深入考察分析, 认为 因果报应观 念对于叙事 文本从内 容到形 式的诸 多方 面具 有功能性的意义, 形成了中国古代小说、戏曲的民族特色。
因( 戏侮佛像) 果 ( 阴囊肿 痛, 苦痛 求死) + 因( 尊 奉佛像) 果( 绝症即愈) : 小说在 两个 连续的 结构 单元 中, 宣扬了佛法灵验。
再看李渔小说 变女 为儿 菩萨巧 ( 无声 戏 ) 。其 情 节板块或脉络为: 泰州盐场财主施达卿 40 岁无子, 20 年 来 虔诚奉佛、施 舍财 产 通 房有 孕; 所 求 得应, 关闭 善 门
因 果 式。就是在如此质感性很强的结构 中, 传达 出 强烈的民间情绪与鲜明态度。
古代短篇小说很多呈单纯 因 果 式结构, 此种 结 构形态, 在结构动力学上 呈蓄势 与释放 格局, 在接 受心 理 学上为不平衡到平衡的转化过程, 故极符合国民审美心 理 感受的规律。兹举上面 提到的 穆 琼姐错 认有 情郎 董 文
洛阳师范学院学报 2001 年第 3 期
59
成一个大单位的 因 果 结构, 而在其中的两个 大元件 中, 分别又各有两个小的结构单元:
两条线索互有交织, 有分 有合, 作品 便在如 此双 线复 合式结构中, 体现了报应的分毫不爽。
西周生 的 醒世姻 缘传 结构 在 看钱奴 的 基础 上又 有所发展。二者在时空操作上极为相似, 同为一个 大单位 的结构单元, 不过前者为更高级的结构。故事写狄 希陈两 世姻缘冤仇相报的故事。在前世姻缘中, 是许多恶 因的交 织, 而在今世姻缘中, 又是与此对应的许多恶果的交织, 简 图如下:
如果只徘徊于故事表层, 可能感到不过一奇特 的巧合 而已。但当 我们从本文深 隐结构逆 溯于 创作主 体的 深层 心理时, 会发现事情远没有那么简单。
为印证并说明这种发 现的非 偶然 性, 不妨再 看一 例。 蒋兴哥重会珍珠 衫 ( 警世通 言 ) 说的 是蒋兴 哥出 门做 生意, 其妻王三巧难耐寂寞, 在薛婆撺掇下与陈大郎私 通。 事败后三巧被休, 改 嫁于吴 进士。陈 大郎病 故, 其妻 平氏 辗转嫁于兴哥。兴哥犯罪被执, 县主恰是吴进 士。三巧难 忘旧情从中开脱, 最后兴哥领三巧回家作妾。该故 事开头 有四句插诗: 人心或可昧, 天道不差移, 我不淫人妇, 人不 淫我妻。并且又说: 今日我说 珍珠衫 这套词话, 可见果 报不爽, 好叫少年子弟做个榜样。

因果报应观念深深植入中国古人的心灵, 其缘 起形成 十分复杂, 概括起来, 大致有三个根源。
1. 宗教根源 因果报应原是佛教用以 说明世 界一 切事物 间关 系和 形成宗 教 体 系 的基 本 教 义。 瑜 伽 师 地 论 卷 38 说 到, 因 是能生, 果 是所生, 强调 已 作不失, 未 作不得 , 即Biblioteka Baidu因未得果之前不会自行 消失; 不作业 因, 不会得 到相 应结 果。佛教因果论有其朴素的合理成分, 它把人类社 会和整 个世界看成一个因果关系的整体系统, 但因为宗教 唯心因 素的局限, 便不可避免 地陷入 宿命的 泥潭, 露出 消极 荒诞 的负面来。 如前文 所述, 中国古 人自 周代已 形成 自己的 因果 观, 和佛教果报观念有近似之处, 但还不过是生活经验 的直觉 偶然形式。真正理论化、系统化并作为一种民族心 理沉淀 下来是佛 教传 入之 后。 广弘 明集 道 安二 教 论 说: 经
洛阳师范学院学报 2001 年第 3 期
57
略论中国古代小说和戏曲中的因果报应观念
王猛
( 徐州师范大学中文系, 江苏徐州 221009)
摘 要: 因果报应是中国古代小说、戏曲的一个母题。因果报应观念渗透并深刻影响 了中国古 代 叙事作品的发展及特质, 在操作层面上具功能 性意义, 而尤其影响到叙事结构的民族 特色。对因果 报 应观念的文本分析, 不应局限于宗教 角度, 而应取历史的发展的角度。
生子不 男不 女; 重 发 誓愿, 广为 布 施 变 女为 儿。 叙事结构恰好可以演绎为:
因 果+ 因 果+ 因 果 为三个结构单元的直线性联 结。结构 单元的增加, 使 情节丰富曲折许多, 抨击了为善不终者, 宣 扬因果灵异, 不 过这依然属单线式简单结构。
因 果 式结构单元的复式联结, 往往构成叙事 高 级形态的复合结构。 元代郑 延玉的杂 剧 看钱 奴 即属 此 类。在大幅度的时 空操作 中, 用 20 年 前后 的恩恩 怨怨 构
现在我们把两个故事文本放在一起加以观照, 会发现 二者都有深隐的民族心理 因果报应意识在作怪, 即一 报还一报, 毫厘不爽。徐信得了王氏, 刘俊卿必得崔氏, 绝 非巧合二字可以阐释得清。而陈大郎与三巧通, 平 氏当然 要嫁兴哥以做 报应。 三巧 由妻 作 妾, 算作 本 人不 贞的 报 应。
由此可见, 因果报应观念多么深刻地影响着中 国古代 的作家, 且常常又由作家的心灵之镜投射到古代叙 事作品 之中。甚至, 这种意识客观上已凝固成民族的文化 心理结 构, 有时会通过创作主 体的集 体无意 识, 渗透于 其作 品的
书名又为 恶 姻缘 , 结 构形 态为 多因 多果。这 种结 构 的高级之处就在于它淡化了粗线条的单纯对应的 因 果 式, 多因多 果的 交 织, 是生 活 丰富 性的 本 然状 态。因 此, 撇开因果报应的 宗教色彩 的话, 可以 说 醒世 姻缘传 结构已迈向了通往生活 原生态 的不归 路。它的 再进 一步 发展, 就是因果的更为 复杂化 细密化 的相 互交织, 使 情节 模糊化, 乃至 于无结构中求结构 , [1] ( P96) 如 红楼梦 几 同于生活原生态了。
1. 价值功能( 或称道德功能) 中国传统文化重伦理、讲道德、别善恶, 对文学 的要求 也浸染 了 文化 的 功利 性。 汉 书 艺 文 志 称 小说 虽 小 道 , 也要有 可观者 , 能与人以警示。戏剧因其教 化功能 要求, 多道德剧。创作主体在小说、戏曲建构中, 往 往执行 着道德评判的角色功能: 抑恶扬善或劝善惩恶 。这 种角色 功能的最终完成, 因为 国民心 理定式 的作 用, 重 具象 轻抽 象的思维特点, 往往借助于因果报应。在因果报应 的思维 模式中, 传达着绵延不息的道德评判的价值认 同。具体到 叙事作品的各个层面, 常常 由内而 外, 充盈 于表。如 拟话 本小说 穆 琼姐 错认 有情 郎, 董文 甫枉 做负 恩 鬼 ( 醉 醒 石 ) , 叙述层面上, 开 头结尾, 均 是作 者自发 议论, 他 从人 心的本体论出发, 认为 报复是个理, 怨恨是个情 , 对报应 应予以肯定。接着指出报应的必然性: 天下无不伸之 情, 不行之理。然后举 古往今 来诸 多事例 佐证。而 真正 上升 到情节层面的故事本体, 似乎只是作家因果观念的 更细致 化的图解论证。 2. 传奇功能
中国小说多以志怪 、列 异、集异、述 异、传奇等 冠以 书 名。就连以叙写市井生 活内容 的 金瓶梅 , 也 被目为 第 一奇书 ( 张竹坡) 、四大奇书 之一( 冯梦龙、李 渔) 。传 奇 之称谓又由小说被移植于戏曲, 而且也似乎成了戏曲的 通 名( 南戏 、杂剧、诸 宫调等 均有人 以传 奇呼之 ) 。戏 曲家 们 强调 非奇不传 ( 李 渔 闲情偶 记 ) , 事不 奇则不 传 ( 孔 尚任 桃花扇小识 ) 。显然, 中 国叙事 在审 美趣味 上追 求 的是情节的曲折奇 异。而因果 报应中 因与 果的环 环相 扣 本身就足以 让人 警异, 加 之佛 教 三 世 轮回 说大 力 渲 染, 更具 一层神秘色彩。因 此作 为一种 重要 的情节 选择, 因果报应是中国古 代小说、戏曲 具体操 作中 的必然 取向。
关键词: 因果报应; 结构功能; 叙事作品 中图分类号: I206. 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9- 4970( 2001) 03- 0057- 04

话本小说 冯玉梅 团圆 ( 京本 通俗 小说 ) 头回 叙述 这么一则故事: 金兵入 侵, 陈州徐信 于逃 难途中 与妻 崔氏 失散, 遇一失散丈夫的 妇人王 氏, 患 难中 二人作 一对 夫妻 上路。建炎三年, 郑州刘俊卿发现徐妻王氏竟是自 己的原 妻, 而徐信也发现刘妻 崔氏正 是自己 的原 妻, 二 人互 换妻 子。这段 交互 姻 缘 故 事 也见 于 洪 迈 夷坚 志 补 卷 10 徐信妻 。
几乎中国小说一经 产生, 就 带上了 因果 报应的 色彩。 六朝志怪 中比 比皆 是: 阮瞻 遇鬼 、 赵泰 暴死 、 孙 皓
中经传奇、话本笔记直 到长 篇章回 小说, 无不 受其 影 响。 西 游记 一 饮一啄, 莫非前定 ( 第 39 回 ) , 金瓶梅 中玉皇庙与永福寺即 是西门 庆一家 兴衰因 果的抽 象化 象 征。他如 聊斋 、三国 、水浒 、封神 或 多或少难脱 俗 套。即使最优秀的巨 著 红楼梦 也不 乏类 似绛珠 仙子 对 神瑛侍者的还泪之说的陈套。同样, 中国戏曲从最早的 南 戏 王魁 、赵贞女 等开始就被置放于因果报应的框架 之 中。王魁负桂 英被 鬼魂 索命, 蔡伯 喈中 举 再婚 马踏 赵 贞 女, 终被雷殛致死。其后在 戏剧的 发展 过程中, 无 论元 杂 剧、明传奇都不乏受果报 观念影 响的 实例。王 国维在 红 楼梦评论 中说: 善人必令其终, 而恶人必罹其 罚; 此亦 吾 国戏曲、小说之特质也。在 国民 的审美 趣味 中, 体 现的 恰
深层而令人不觉, 如 交互婚姻 故事即是一例。 因果报应, 或称果报, 出于 对中国 人产 生很大 影响 的
佛家基本教义。不过, 因与 果的客 观联 系, 佛教传 入之 前 的中国古人早就有所认识, 是其时人们对现实生活的经 验 直观的概括。 尚书 伊 训 说: 作 善降 之百祥, 作 不善 降 之百殃。由于所谓虞 夏之书, 被 后世儒 家思 想浸染 过, 所 以不能断定 尚书 时 代就 有了 中国 古 人最 初的 因 果观。 但至迟也不会晚于周代。 易 坤 文言 : 积善 之家, 必 有 馀庆, 积不善之家, 必 有馀殃。 周代是 重人 事讲理 性的 时 代, 周人 事鬼敬神而远之 ( 礼记 表记 ) , 六 合之外, 圣 人存而不论 ( 庄子 齐物论 ) 。因此可以推断, 因果观 念 在萌芽之始是人们对社会生活、人事关系等哲学性思辨 的 升华, 在认识论上某种程度具有科学的意义。用唯物辩 证 的观点来看, 世界上没有无因之果, 也没有 无果之因, 因 果 联系普遍存在。但自西汉末佛教东渐, 其系统而明确的 果 报思想与国人原有的果报观念共鸣互动, 始才形成具有 宗 教色彩的民族的心理意识形式, 对中国叙事之学便产生 了 复杂而深刻的影响。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