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境及理化因素损伤PPT课件

合集下载

环境及理化因素损伤《急诊医学》ppt课件精品文档

环境及理化因素损伤《急诊医学》ppt课件精品文档

手掌法
将病人患者五个手 指并拢,其手掌面 积即估算为1%体 表面积
九分法
烧伤深度判断
仅伤及表皮浅层

浅Ⅱ
伤及真皮浅层
伤及皮肤真皮层
深Ⅱ
全皮层甚至达

到皮下、肌肉 或骨骼
烧伤伤情分类
轻度
中度
重度
特重
总面积 9% 以下的Ⅱ度 烧伤
Ⅱ度烧伤总面 积达10%~ 29%
Ⅲ度烧伤面积 在9%以下
烧伤总面积30 烧伤总面积
1
临床特点
2
生命指征评估
3
急救处理
一、临床特点
轻症中暑
临床表现 先兆中暑
重症中暑
(1)热痉挛 (2)热衰竭 (3)热射病
白细胞总数增高
转氨酶升高
中性粒细胞增高
实验室 检查
血肌酐 尿素氮升高
尿常规异常
血乳酸脱氢酶(LDH) 肌酸激酶(CK)增高
热射病症状与体征
热射病与热衰竭不同表现
Heat Exhaustion
二、生命指征评估
1
评估 损伤原因, 强酸或强碱接 触或进入人体 的剂量
2
评估 局部损伤 全身脏器损伤 程度
3
观察 意识、脉搏、 呼吸、心跳, 评估 抢救效果
三、急救处理
1
2
3
4
局部处理
1. 应迅速脱除 污染的衣物, 清洗毛发皮肤 2. 眼损伤应立 即用大量清水 冲洗眼部10分 钟
吸入性损伤处理
口服损伤处理
乌梢蛇
成蛇体躯长达到2米, 背面颜色由绿褐、棕褐 到黑褐
眼镜蛇
蟒蛇
主要教学内容
1
临床特点
2
生命指征评估

(精品文档)环境及理化因素损伤的救护ppt演示课件

(精品文档)环境及理化因素损伤的救护ppt演示课件

.
4-24 24人民卫生出版社
四、中暑的救治与护理
◇现场救护 ◇院内救护 ◇护理措施
降温 对症处理
.
4-25 25人民卫生出版社
(一)现场救护:
1.脱离环境:迅速移病人至阴凉通风处或20-25℃
,解开或脱去外衣,取平卧位,安静休息。
2、降温:反复用冷水擦洗面部、四肢、全身,至
体温降至38 ℃以下,饮用含盐饮料。
高钙、镁血症
心律失常、血 压下降、心脏 停搏
血液中大量水 分及蛋白质向 肺间质和肺泡 腔内渗出
急性肺 水肿
肺组织内呈 高渗状态
.
心力衰竭死亡
43人民卫生出版社
三、淹溺的病情评估
◇淹溺史
淹溺发生的时间、地点和水源性质以及现场施
救等。
.
4-44 44人民卫生出版社
病情评估
(一)症状体征:心跳呼吸骤停 1、呼吸系统:呼吸浅快不规则, 剧烈咳嗽、胸痛。
具有救死扶伤的精神、争分夺秒的抢救意识和反应 敏捷、动作迅速的能力
.
4人民卫生出版社
重点难点
中暑、淹溺、电击伤的临床表现 中暑、淹溺、电击伤救治原则 中暑、淹溺、电击伤的护理措施
.
5人民卫生出版社
一位某高校学生连续多日参加学校的军事训练 ,最后以“多汗、疲乏、无力、眩晕、恶心、呕吐 、头痛2小时”为主诉急诊入院。 请思考: 1、考虑该学生最可能发生了什么情况? 2、为进一步明确诊断,需要哪些检查? 3、针对该学生的紧急处理措施有哪些?
22人民卫生出版社
三、中暑的病情评估
◇病情判断 根据病史和临床表现可判断患者是否发 生中暑。
但重度中暑应与脑膜炎、脑血管意外、
脓毒血症、甲状腺危象、伤寒及中毒性痢

环境及理化因素损伤课件

环境及理化因素损伤课件
25
发病机制
高钾
大量水进入肺内→窒息(湿性淹溺90%)
喉痉挛→窒息(干性淹溺10%)
淡水淹溺:低渗液进入血循环→血液稀释及溶血;血容量 增多→肺水肿、脑水肿、心衰(淡水较血浆和其他体液渗 透压低压减低,引起低钠、低氯、低蛋白血症)。
行皮肤、肌肉按摩,促进散热。 无循环衰竭者可用冰水擦浴或将躯体浸入4℃水
中降温。 对于循环衰竭者可用15℃冷水反复擦湿皮肤。其
他降温方法包括冷水洗胃或灌肠等。
18
治疗
2.药物降温: 氯丙嗪25mg~50mg加入500ml液体中静脉滴注
1~2小时,治疗过程中应监测血压。 病情紧急时用氯丙嗪 25mg 异丙嗪 25mg 加入
海水淹溺:高渗(含氯化钠、钙、镁)使血管内液体外渗 至肺泡→急性、肺水肿、心衰。低血容量、血液浓缩、 血钠钙镁增高。
26
临床表现
(1)轻度(喉痉挛早期):主要表现为一过性窒息缺氧 的临床症状,(时间短,淹溺1-2分钟获救),神志清楚、 心率增快、胸闷、血压升高、四肢酸痛无力
(2)中度(喉痉挛晚期):淹溺3-4分钟获救,缺氧和窒 息时间相对较长、神志不清、呼吸不规则或浅慢、血压下 降、皮肤湿冷、发绀。
200ml液体中静脉滴注20分钟,治疗过程中应监 测血压。 氯丙嗪:调节体温中枢,扩张血管、松弛肌肉、 降低氧耗 异丙嗪:镇静
19
治疗
3.治疗并发症:保持呼吸道通畅 脑水肿可给予甘露醇快速静脉滴入, 抽搐可给予地西泮,或苯巴比妥, 有高热或超高热,但血压偏低及神志不清的,可用纳洛酮, 低血压应补液恢复血容量。 急性肾衰竭可行血液透析治疗,弥漫性血管内凝血时应给
7
中暑和发热的区别: 中暑:体温由于失控或调节障碍,被动地升高到

环境和理化因素损伤PPT课件

环境和理化因素损伤PPT课件

5
[临床表现] 1、淡水淹溺时,可导致肺不张。大量淡水迅
速进入血循环,致血液稀释及溶血,血钠、氯 化物、钙浓度降低,死于心室颤动、心力衰竭、
脑水肿。
.
6
2、海水淹溺时,由于海水为高渗液,使大量液 体从血管腔渗出到肺泡将体液吸出,产生严重 低血容量及血液浓缩,血钠、氯化物和镁浓度
增加,死于急性肺水肿、心力衰竭。
.
3
淹 溺 是我国人群意外伤害致死第3位死因
.
4
[概念]
• 人体淹没于液性介质中,由于液性介质、泥沙、 杂草等物堵塞呼吸道(淹溺死,占70%-80%)或喉 头、气管发生反射性痉挛(干溺死,占10%-20%) 而引起窒息、缺氧、肺水肿、意识障碍,称为淹 溺。由此而造成呼吸心跳停止而死亡者称为淹死
.
.
21
(2)热衰竭(中暑衰竭)
较多见,常发生于老年人及未能适应高
温者,由于大量出汗,导致脱水、失钠、
血液浓缩及血液粘稠度增高,再加上血管
扩张,血容量更显不足,从而引起周围循
环衰竭症状,表现为头晕、头痛、眩晕、
面色苍白、皮肤湿冷、脉细弱、呼吸浅快,
血压降低,晕厥或意识朦胧,体温可正常,
稍低或微升高。

引起的以中枢神经系统和心血管功 能障碍为主要表现的热损伤疾病
.
15
中暑的致病因素
高温环境作业 温度>32℃、湿度> 60% 通风不良的环境中 长时间或强体力劳动
.
16
中暑对人体各系统的影响
1、中枢神经系统:注意力不集中、反应迟钝,甚至谵妄、 狂躁、昏迷。
2、心血管系统:皮肤血管扩张,血流重新分配,心输出量 增加,最终至心力衰竭,导致心输出量不足。
.

人卫第三版第十一章环境及理化因素损伤(精简版)PPT课件

人卫第三版第十一章环境及理化因素损伤(精简版)PPT课件
动脉、胃内或灌肠、静脉滴注)。
.
18
(2)药物降温:与物理降温同时使 用
药物降温:
氯丙嗪可能有抑制体温调节中枢,扩张外周血管, 肌肉松弛及降低新陈代谢等作用。
纳洛酮有明显降温、促醒、升压等效果。
.
19
降温时应注意: ①冰袋放置位置准确,注意及时更换,禁擦拭胸部、
腹部及阴囊处。
②冰(冷)水擦拭和冰(冷)水浴者,在降温过程 中,必须用力按摩患者四肢及躯干,以防止周围 血管收缩,导致皮肤血流瘀滞。
③老年人、新生儿、昏迷、休克、心力衰竭、体弱 或伴心血管基础疾病者,不能耐受4℃冰浴,应禁 用。
.
20
第二节 淹溺
淹溺又称溺水,是人淹没于水或其他液体
中,由于液体、污泥、杂草等物堵塞呼吸道和 肺泡,或因咽喉、气管发生反射性痉挛,引起 窒息和缺氧,肺泡失去通气、换气功能,使机 体处于危急状态。
.
21
.
6
中暑的临床表现
1、先兆中暑:在高温环境下工作一段时间后, 出现大汗、口渴、头晕、头痛、注意力不集中、 眼花、耳鸣、胸闷、心悸、恶心、四肢无力、 体温正常或略升高。
.
7
中暑的临床表现
2、轻度中暑:除上述先兆中暑症状加重外,体 温至38℃以上,出现面色潮红,大量出汗, 皮肤灼热等表现;或出现面色苍白、皮肤四肢 湿冷、血压下降、脉搏增快等虚脱表现。
.
11
.
12
救治与护理
急救原则为尽快使患者脱离高温环境、迅速
降温和保护重要脏器功能。
(一)现场救护 1、脱离高温环境 将患者转移至阴凉通风处或
20~ 25℃房间平卧休息。 2、降温 直至体温低于38℃
.
13
治疗

环境及理化因素损伤急救课件

环境及理化因素损伤急救课件
提高公众安全意识
通过现场急救演练,向公众普 及安全知识,提高公众的安全
意识和自救互救能力。
演练方案设计与实施
确定演练目标
根据实际情况,明确演 练的目标和重点,如提 高救援速度、减少伤亡
等。
制定演练计划
根据目标制定详细的演 练计划,包括演练时间、 地点、参与人员、救援
流程等。
组织与协调
确保各部门和参与人员 之间的协调与配合,确

抗休克
对于出现休克症状的伤者,应 采取抗休克措施,如抬高下肢
、给予氧气等。
急救药品与器材的使用
急救药品
常用的急救药品包括肾上腺素、阿托品、止血药等。使用时应严格按照药品说明 书或医嘱进行。
急救器材
常用的急救器材包括止血带、夹板、颈托等。使用时应根据伤情选择适当的器材 ,并掌握正确的使用方法。
03 不同环境及理化因素的损 伤急救
分类
根据损伤的性质,可分为物理性 损伤、化学性损伤和生物性损伤 等。
常见原因与症状
常见原因
常见的环境及理化因素包括高温、低 温、辐射、化学品、生物毒素等。
症状
根据损伤的性质和程度,可能出现疼 痛、红肿、灼伤、呼吸困难、恶心呕 吐等症状。
预防与控制的重要性
预防
采取有效的预防措施,如穿戴防护服、使用个人防护用品等,可以降低环境及 理化因素损伤的风险。
热力损伤的急救
烧烫伤急救
迅速脱离热源,用流动的冷水冲洗伤口,涂抹适当的烫伤药 膏,保持伤口清洁干燥,避免感染。
火焰烧伤急救
除脱离热源和冷水冲洗外,可用厚实的湿布敷在火焰烧伤部 位,缓慢移除湿布,避免伤口撕裂。
化学损伤的急救
酸碱腐蚀急救
迅速用大量清水冲洗伤口,中和残留 的酸碱物质,然后使用适当的药膏涂 抹,严重者需就医。

【医学课件】环境及理化因素损伤

【医学课件】环境及理化因素损伤

图10-1
图10-2
方法三:俯卧压背法。使病员俯卧位, 腹下垫枕, 头向下略低, 面部转向 一侧, 以防口、鼻触地, 一前臂弯曲垫在头下, 另臂伸直 ;急救者跪跨在 病人大腿两侧, 将手放在患者背部的两侧下方,脊柱骨左右,大拇指靠 近脊柱骨,其余四指稍开微弯。 以身体重量即上肢和躯干部的力量向 下后方压迫;然后挺身松手。如此反复进行2~3次,见图10-3。这种 方法最常用。
10.1.3淹溺复苏的步骤
1.下水迅速救上岸 由于溺水可能造成死亡的过程很短,所以应以最快的速度将其从水里
救上岸。若溺入深水,抢救者宜从背部将其头部托起或从上面拉起其 胸部,使其面部露出水面,然后将其拖上岸。 2.排除呼吸道积水 多数溺水者被救起时已处于昏迷状态(儿童溺水2min就会失去意识), 抢救不及时4~6min即死亡。 (1)清除口鼻里的堵塞物:被救上岸后,使头朝下,立刻撬开其牙 齿,用手指清除口腔和鼻腔内杂物,再用手掌迅速连续击打其肩后背 部,让其呼吸道畅通,并确保舌头不会向后堵住呼吸通道。 (2)倒出呼吸道内积水 方法一:抢救者单腿跪地;另一腿屈起,将溺水者俯卧置于屈起的大 腿上,使其头足下垂。然后颤动大腿或压迫其背部,使其呼吸道内积 水倾出,见图10-1。 方法二:将溺水者俯卧置于抢救者肩部,使其头足下垂,抢救者作跑 动姿态就可倾出其呼吸道内积水,见图10-2。清理积水的同时,先要 用手清除溺水者的咽部和鼻腔里的泥沙及污物,以保持呼吸道畅通。 注意倾水的时间不宜过长,以免延误心肺复苏。
10 环境及理化因素损伤
10.1 淹溺(溺水) 10.2 中暑 10.3 体温过低(冻僵) 10.4 冻伤 10.5 烧烫伤 10.6 电击伤
10.1.2 淹溺的临床表现
溺水患者出水后的表现为神志不清,呼吸停止,心跳、脉搏 微弱,四肢厥冷,血压下降或测不到,上腹部膨隆,眼睛充 血、发红,甚至心跳停止。患者面色青紫或灰白,面部浮肿, 口鼻充满泡沫、泥沙或杂草。有的患者还合并脑及四肢损 伤。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7
诱发中暑的因素
肥胖 缺乏体育锻炼 过度劳累 睡眠不足
伴发潜在性疾病 某些药物的反应 饱餐后立即进入高温环
境下作业 酷暑季节均易发生中暑
8
病情评估与判断
(一)病情评估 1、病史 主要诊断依据 高温环境下突发高热、皮肤干燥无汗,伴有中枢神经系统症状的表
现。 高温环境下长时间工作,未补充水分等原因
25
美国每年因水意外事故而死亡者近 9000人,其中男性是女性的5倍,男 性溺死高峰年龄段在15~19岁。所有 成人溺死者中约45%伴有酒精中毒。 淹溺以7、8、9三个月发生率最高。
我国,淹溺是伤害致死的第三位原因, 约90%淹溺者发生于淡水,其中50% 发生在游泳池中。
21
救治与护理
⑵并发症的监测 ①监测尿量、尿色、尿比重 ②观察血压、心率、中心静脉压 ③监测动脉血气、神志、瞳孔、脉搏、呼吸变化 ④严密监测凝血酶原时间、凝血活酶时间、血小板计数和纤维蛋
白原 ⑤监测水、电解质失衡 ⑶观察与高热同时存在的其他症状
22
救治与护理
4、对症护理
口腔护理:高热患者应加强口轻护理,以防感染与溃疡。 皮肤护理:高热大汗者应注意皮肤清洁卫生,定是翻身,防
痕形成者、先天性汗腺缺乏症
使机体热适应能力下降:
糖尿病、心血管疾病、老年人、久病卧床
6
(二)发病机制
环境温度<35℃通过辐射、传导、对流散发 机体总热量的70%
环境温度> 35℃蒸发散热是机体唯一的途径 机体产热>散热或散热受阻→体内热过量聚
集→产生高热→组织损害和器官功能障碍
病因和 发病机 制
②体温升高至38℃以上
③恶心、呕吐、面色苍白、脉 率增快、血压下降、皮肤湿冷 等早期周围循环衰竭表现。
及时有效的处理,3-4小时可
恢复
10
病情评估与判断
⑶重度中暑:除轻度中暑表
现外,高热、痉挛、晕厥和昏迷
分为三型 热痉挛 热衰竭 热射病
11
病情评估与判断
①热痉挛:
多见于健康青壮年者。 是一种短暂间歇发作的肌肉痉挛,可能与钠盐丢失有关。多发生在
临床表现头晕、头痛、恶心、呕吐、疲乏无力。 有明显的脱水征如:心动过速、低血压、直立性晕厥。 无明显神经系统症状
13
病情评估与判断
③热射病:
致命性急症,又称中暑高热,以高热、无汗、意识障碍“三联征” 为典型症状
因烈日或强烈辐射直接作用于头部,引起脑组织充血或水肿,脑组 织温度可达40-42℃,但体温正常或稍高。出现剧烈头痛、头昏、 眼花、耳鸣、剧烈呕吐、烦躁不安、意识障碍,严重者发生昏迷、 惊厥。
体温调节中枢功能障碍、汗腺功能衰竭和水电解质丧失过多而引起以中 枢神经和(或)心血管功能障碍为主要表现的急性疾病,又称急性热致 疾患
临床中暑分3型:先兆中暑、
轻度中暑和重度中暑(热痉
挛、热射病、热衰竭)
5
病因和发病机制
(一)病因
机体产热增加:孕妇、肥胖、高
温环境
机体散热减少:广泛皮肤烧伤瘢
9
病情评估与判断
2、临床表现 ⑴先兆中暑:在高温环境下活动一
段时间后,出现乏力、大量出汗、 口渴、头痛、头晕、眼花、耳鸣、 恶心、胸闷、体温正常或略高,不 超过38℃。
经休息或适当补充盐水短时间可恢 复正常
⑵轻度中暑:除先兆中暑症状 外,体温至38摄氏度以上
①面色潮红、大量出汗、皮肤 灼热、胸闷、心悸
14
辅助检查
中暑时,应紧急行血生化检查、动脉血气分析及尿常规检查。 血清电解质检查可有高钾、低钠、低氯血症。 尿常规可有不同程度的蛋白质、血尿、管型尿改变。
15
救治原则
救治与护理
分秒必争使病人脱离高温环境 迅速降温 保护重要脏器功能
16
救治与护理
(一)现场救护
1.改变环境:迅速撤离高温环境,安置通风良好阴凉处或室温20-
止压疮。 惊厥的护理:应置患者于保护床内,防止坠床与碰伤,惊厥
时应注意防止舌咬伤。
23
第二节 淹溺
淹溺的概念 淹溺的现场救护 即刻护理措施 淹溺的输液护理
本章重点
24
淹溺:又称溺水,是人淹没于水或其它液体中,由于液体、污
泥、杂草等物堵塞呼吸道及肺泡或因咽喉、气管发生反射性痉挛 而缺氧、窒息,肺泡失去通气、换气功能,使机体处于危急状态。
四肢肌肉、咀嚼肌、腹直肌,最常见于腓肠肌,也发生在肠道平滑 肌,无明显体温升高。热痉挛也可为热射病早期表现。
12
病情评估与判断 ②热衰竭:
患者体内无过度热蓄积,因大量出汗,饮水中又无盐,而形成低渗 性脱水,外周血管扩张,舒缩功能失调,引起周围循环衰竭。最常 见的类型、多见于老年人、儿童和慢性疾病病人
25℃空调房,平卧位。
2.降温:物理与药物降温直至肛温降至38 ℃
冷水或酒精擦浴 饮用含盐清凉饮料 体温持续38、5 ℃以上可口服解热药或镇静药
17
救治与护理
(二)医院内救护
1、热痉挛
轻症者可口服补液盐,脱水者应静脉输注生理盐水溶液。
2、热衰竭
迅速降温
当血容量严重减少、电解质紊乱时需静脉输液
⑵后送途中降温:打开救护车内空调或开窗;用凉水擦拭全 身;输液;持续监测体温。
⑶病房内降温:室温调节在20-24℃;快速静脉输液;降温毯。
20
救治与护理
3、密切观察病情变化
⑴降温效果的观察 ①根据肛温变化调整降温措施,每15—30分钟测量一次。 ②观察末梢循环,确定降温效果 ③如有呼吸抑制、深昏迷、血压<80mmHg停用降温药物。
环境及理化因素损伤
1
中暑 淹溺 电击伤
目录
2
中暑、淹溺、触电是常见的环境及理化因素损伤 外界环境中的物理因子→既往健康的人→危急生命的病理
生理变化(环境性急诊)
3
第一节 中暑
本节重点 重度中暑的分型 中暑的救护原则 院内救护 中暑的护理措施
4
中暑:是指在暑热天气、湿度大和无风的高温环境下,引起
3、热射病 早期有效治疗是决定预后的关键
有效治疗的关键点: 迅速降低核心温度、血液净化、防治DIC18Fra bibliotek救治与护理
(三)护理措施
1、即刻护理措施
卧位(心衰:半卧位 血压过低:平卧位) 保持气道通畅、给氧 必要时机械通气
19
救治与护理
2、保持有效降温
⑴现场降温:迅速脱离高温高湿环境,转至通风阴凉处,将 患者平卧并去除全身衣物;用凉水喷洒或用湿毛巾擦拭全身; 持续监测体温。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