骨骼系统ppt课件
骨骼系统课件ppt课件
·
7
软骨内化骨
• 软骨内化骨发生于四肢、脊柱、骨盆和 部分颅骨等,其过程是间充质细胞聚集 成团,分化成软骨,形成软骨雏形,继 之初级骨化中心出现骨领形成,血管长 入。骨髓腔形成,次级骨化中心出现, 骺板形成,最后骨增长、增粗并重建。
·
8
骨的生长发育
·
9
骨的生长发育
·
10
骨的生长发育
·
11
骨的生长发育·32ຫໍສະໝຸດ 顶骨骨折·33
·
34
·
35
• 磷高钙低会造成骨质大量流失,骨骼质量严重 下降;磷高钙低还使摄入的钙结合成磷酸钙而 不被吸收,造成补钙而缺钙的事实
·
17
维生素D和CPP
• 钙是以离子钙的形式进入小肠,维生素D 使小肠产生更多结合蛋白,主动有效地 促进钙的吸收 .有效吸收场所为空肠上端
• 没有被吸收的钙和磷进入肾小管时,维 生素D有再次吸收的作用,从而减少肾脏 对钙和磷的排泄,保持血中钙和磷的正 常
·
15
钙镁代谢
• 镁是钙在体内代谢时不可缺少的物质, 缺镁,是导致骨骼发育障碍和骨质疏松 的重要原因,因为缺镁会显著降低参与 骨代谢的酶(如碱性磷酸酶)的活性, 影响成骨质量;缺镁,也会使钙在体内 分布不合理,造成钙质流失和骨质流失, 补钙反而缺钙
·
16
一个不能忽视的要素——磷
• 中国居民膳食磷的每天摄入量高达1000mg以上, 而钙的摄入量只有391mg,与人体内要求的钙 磷比例(2∶1)呈严重的倒置,形成明显的磷 高钙低,成为我国中老年人骨质疏松高发的重 要原因
·
12
骨的生长
·
13
骨的生长发育
·
14
骨骼肌肉系统ppt课件
在侧位片上,椎体也呈长方形,其上下缘与前后缘成直 角,椎弓居其后方。在椎体后方的椎管显示为纵行的半 透明区。椎弓板位于椎弓根与棘突之间。棘突在上胸段 斜向后下方,不易观察,在腰段则向后突,易于显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上下关节突分别起于椎弓根与椎弓板连接处之上、下方, 下关节突在下个脊椎上关节突的后方,以保持脊椎的稳 定,不向前滑。脊椎小关节间隙为匀称的半透明影。颈、 胸椎小关节侧位显示清楚,腰椎者则正位清楚。椎间盘 的纤维软骨板、髓核及周围的纤维环系软组织密度,故 呈宽度匀称的横行半透明影,称之为椎间隙 ( intervertebralspace) 。椎间孔居相邻椎弓、椎体、关节 突及椎间盘之间,呈半透明影,颈椎斜位显示清楚,胸 腰椎侧位清楚,呈类圆形。
(二)骨的发育
骨的发育包括骨化与生长。在胚胎期 即开始进行。骨化有两种形式,一种为膜化骨,包括颅 盖诸骨和面骨。膜化骨是间充质细胞演变为纤维母细胞, 形成结缔组织膜,在膜的一定部位开始化骨,成为骨化 中心( ossification centre ),再逐步扩大,完成骨的发 育。另一种为软骨内化骨,躯干及四肢骨和颅底骨与筛 骨均属软骨内化骨。软骨内化骨是由间充质细胞演变为 软骨,已具有成年骨的形态,即软骨雏型。为软骨原基。 在软骨原基中心的软骨细胞肥大,基质钙化,软骨膜血 管侵入软骨细胞囊中,由成骨细胞的成骨活动而成骨, 形成原始骨化中心。以后,还出现继发骨化中心。骨化 中心不断扩大,最后全部骨化,而完成骨骼的发育。锁 骨及下颌骨则兼有两种形式的骨化。骨骼在发育生长过 程中不断增大,根据生理功能的需要,通过破骨细胞的 骨质吸收活动而改建塑型。骨质的吸收过程称为破骨。 骨髓腔的形成就是在骨发育过程中骨皮质内面骨吸收的 所造成的。骨骼的发育、发展主要是以成骨和破骨的形 式进行的。
骨骼系统课件
骨肉瘤分型—— 成骨型 溶骨型 混合型
[影像表现 ] 1、X线表现 溶骨型: 1、溶骨状骨质破坏为主 2、骨膜反响、瘤骨少 3、软组织肿胀明显
成骨型骨肉瘤X线表现: 1、瘤骨形成明显,即以瘤骨形成为主 2、骨质破坏少 3、软组织肿块,内有肿瘤骨。
转移性骨肿瘤
常多发。
多见于胸、腰椎、肋骨和股骨上段。
好发部位:长骨干骺端、脊椎。
骨结核影像学表现
一、长骨结核 好发部位: 骺、干骺端。
[影像表现] X线: 骺、干骺端类圆形骨质破坏区。 边缘较清楚,无骨质增生。 骨膜反响轻微。 可见“泥沙〞状死骨。
二、脊椎结核
概述:
好发年龄: 儿童、青年,近年来60岁以上老年人 脊椎结核呈上升趋势。
好发部位:腰椎>胸椎>颈椎,儿童以 胸椎最多。
三、观察骨肿瘤影像表现应注意的内容: 1、发病部位 2、病变数目 3、骨质改变 4、骨膜增生 5、周围软组织变化
三、良、恶性骨肿瘤的鉴别诊断
生长情况
良性
生长缓慢,不侵犯邻近组 织,但可压迫。无转移
恶性
生长序迅速,易侵 及邻近组织、器官。 有转移
局部骨变化 呈膨胀性骨质破坏,界限 呈浸润性骨质破坏,
成骨型转移X线表现 1、成骨型转移常多发。 2、呈班片状、结节状高密度影。 3、密度均匀,位于松质骨内。 4、边界清楚或不清楚。
常见于骨盆骨、髂骨、脊椎。
混合型转移X线表现: 兼有溶骨型、成骨型的表现。
右侧髂骨溶骨性转移
腰 椎 溶 骨 性 转 移
腰 椎 成 骨 性 转 移
椎体转移瘤
矢状T2WI显 示多个椎体 呈异常高信 号,椎体及 椎间盘正常
[影像学表现] 1、X线表现: 长骨骨端骨质破坏: 偏侧性、膨胀性。 内有纤细的骨嵴。 无骨膜增生。 肿瘤可明显膨胀,但周围有一薄层或 多层的骨壳。
骨骼系统课件
(1)血流相:静脉注射骨 显像剂后8~12秒可见 局部大血管显影,随后 软组织轮廓影逐渐出现, 两侧大血管和软组织显 像剂分布基本对称,显 影时间基本相同,骨骼 部位显像剂分布很少。 (2)血池相:软组织显影 更加清晰,显像剂分布 增多,基本均匀、对称, 大血管影继续显示,骨 骼显像剂分布稀疏,显 影不清。 (3)延迟相:同骨静态显 像
超级骨显像
超级骨显像
• 显像剂浓聚常局限于中轴 骨和肢带骨,自由肢骨很 少累及,显像剂分布为多 发浓聚灶。超级骨显像产 生的最可能机制为弥漫的 反应性骨形成。
• 5)闪烁现象:一些恶性肿瘤骨转移患者骨 骼转移病灶在经过治疗后的一段时间,出 现病灶部位的显像剂浓聚较治疗前更明显, 而患者的临床表现则有明显好转,再经过 一段时间后,骨骼病灶的显像剂浓聚又会 消退,这种现象称为“闪烁现象”。闪烁 现象是骨愈合和修复的表现,而不是转移 性骨病的结果。
骨显像临床应用及评价
• 1.早期诊断骨转移癌:是首选诊断方法, 比 X 线平片早 3-6 个月发现转移灶。各种恶 性肿瘤都可发生骨转移,以肺癌、乳腺癌、 前列腺癌骨转移率最高。典型骨转移癌影 像特征是:多发、无规则的浓聚灶,有时 伴有缺损区(冷区)。
• 前 列 腺 癌 骨 转 移 术 后 好 转
• 2)多个点状病灶排列成线状,尤以肋骨 多见,多为创伤所致骨折影像。骶骨H 形显像剂浓聚区,为骶骨骨折的典型表 现。 • 3)局灶性显像剂分布异常浓聚区,根据 不同的部位及病史,可见于骨转移、原 发性骨肿瘤或良性病变、骨创伤等。主 要发生在脊柱 ,再次为骨盆、肢体,颅 骨最少。
• 4)超级骨显像:显像剂在全身骨骼分布呈 均匀、对称性异常浓聚,软组织分布很少, 骨骼影像非常清晰,而肾影常缺失,这种 影像称为“超级骨显像” 或“过度显像” 。 常见于甲状旁腺功能亢进症(继发性为主)、 恶性肿瘤广泛性骨转移(前列腺癌骨转移、 乳腺癌骨转移多见)患者。
2024版骨科培训课件ppt课件
骨科培训课件ppt课件•骨科基础知识•诊断技术与方法•治疗手段与方案选择•特殊人群骨科问题探讨目•典型案例分析•现代技术在骨科中应用前景展望录骨骼系统结构与功能骨骼组成人体共有206块骨头,分为颅骨、躯干骨和四肢骨三大部分。
骨骼功能保护内脏器官,提供运动支持,储存矿物质如钙和磷,以及参与血液细胞生成等。
骨膜与骨髓骨膜覆盖在骨表面,内含血管和神经,负责营养供应和感觉传递;骨髓位于骨髓腔和松质间隙内,分为红骨髓和黄骨髓。
根据关节面的形态和结构,可分为滑膜关节、纤维关节和软骨关节三类。
关节分类关节运动关节辅助结构关节的运动形式包括屈、伸、收、展、旋内、旋外等,不同关节的运动范围各异。
关节的辅助结构包括韧带、关节盘、关节唇等,它们对关节的稳定性和运动起到重要作用。
030201关节类型及运动范围骨折是指骨结构的连续性完全或部分断裂,常见于儿童及老年人。
骨折定义根据骨折处皮肤、黏膜的完整性可分为闭合性骨折和开放性骨折;根据骨折的程度和形态可分为不完全骨折和完全骨折。
骨折类型急救处理包括止血、包扎、固定和搬运;治疗原则包括复位、固定和康复治疗。
骨折处理常见骨折类型与处理方法损伤类型软组织损伤包括擦伤、挫伤、撕裂伤等,多由于钝性或锐性暴力所致。
软组织定义软组织是指人体的皮肤、皮下组织、肌肉、肌腱、韧带、关节囊、滑膜囊,神经、血管等。
修复原理软组织损伤后,机体通过炎症反应、组织再生和修复等过程进行自愈。
治疗原则包括减轻疼痛、促进炎症消退和组织修复。
软组织损伤修复原理03常见骨科疾病的X 线诊断学习骨折、脱位、骨肿瘤等疾病的X 线表现及诊断要点01X 线检查基础了解X 线成像原理、设备类型及操作规范02骨骼系统X 线表现掌握正常骨骼及关节的X 线解剖和变异X 线检查在骨科应用CT和MRI在骨科诊断中价值CT检查原理及应用01了解CT成像原理,掌握其在骨骼系统中的应用,如复杂骨折、脊柱病变等MRI检查原理及应用02熟悉MRI成像原理,掌握其在软组织病变、脊髓病变等骨科疾病中的应用CT和MRI在骨科诊断中的比较03分析CT和MRI在骨科疾病诊断中的优缺点,合理选择检查方法了解血常规、血沉、C 反应蛋白等实验室检查在骨科疾病中的应用血液学检查掌握类风湿因子、抗核抗体等免疫学检查在骨科疾病中的意义免疫学检查熟悉细菌培养、药敏试验等微生物学检查在骨科感染疾病中的应用微生物学检查实验室检查及辅助诊断手段1 2 3强调详细询问病史和全面体格检查在鉴别诊断中的重要性病史采集与体格检查学习常见骨科疾病的症状与体征,掌握其鉴别诊断要点症状与体征分析结合影像学和实验室检查结果,综合分析,提出鉴别诊断意见影像学与实验室检查综合分析鉴别诊断思路和方法保守治疗措施及适应症使用非甾体消炎药、镇痛药等缓解疼痛、减少炎症。
《人体骨骼系统》PPT课件
各部椎骨精品文的档 主要特征
脊柱上端承托脑颅,胸段借助肋与胸骨 连结构成胸廓,骶、尾段与髋骨共同围成骨 盆。
从前面观察脊柱,可见自上而下直至骶 骨底,椎体逐渐加大,但从骶骨耳状面以下 椎体又迅速缩小,直至尾骨尖。
从脊柱后面观察,可见棘突于脊柱全能 长形成纵嵴,居背正中,其两侧各有一条脊 柱沟,容纳背部深层肌肉。
下颌骨:位于面颅骨的前下方,可分为一体和两支。体的外 侧面左、右各有一孔,称颏孔。
舌骨:介于下颌骨与喉之间,借肌肉和韧带悬于颈前正中, 是颅骨中唯一游离的骨块。
精品文档
冠状缝
额骨 额窦 鸡冠 鼻骨
下鼻甲 上颌骨 上颌骨的腭突
下颌骨
筛骨的垂直 板(鼻隔)
精品文档
茎突 蝶窦 腭骨 犁骨
颞骨 顶骨 鳞缝 人字缝 枕骨
精品文档
面颅
上颌骨:位于面颅中央,与下颌骨共同构成颜面的大部分。 鼻骨:位于两眶之间,构成鼻背。 颧骨:位于上颌骨的外上方。 泪骨:位于两眶内侧壁的前部,为一小而薄的骨片。 下鼻甲:为一对卷曲的薄骨片,呈水平位附于鼻腔的外侧壁。
腭骨:位于上颌骨后方。 犁骨:为斜方形薄骨板,构成骨性鼻中隔的后下部。
自由上肢骨
下端前、后略扁,它的内、外侧各有一突起,分别称内上 髁和外上髁。外上髁的内下方有一球形隆起,称肱骨小头,与 桡骨头的关节凹相关节。肱骨小头的内侧是肱骨滑车,与尺骨 的滑车切迹相关节。滑车前上方的小窝称冠突窝。屈肘时容纳 尺骨冠突。肱骨下端的后方有一深窝,称鹰嘴窝,伸肘时容纳 尺骨鹰嘴。
桡骨
精品文档
脑颅
额骨:位于脑颅前上部,骨内含有空腔,称额窦。
顶骨:位于颅盖中线的两侧,介于额骨和枕骨之间。
《骨骼与肌肉系统》课件
儿童和青少年时期是肌肉系统发育的 关键期,适当的运动和营养摄入有助 于促进肌肉的发育。
03
骨骼与肌肉的关系
骨骼对肌肉的支持作用
骨骼为肌肉提供附着点
骨骼通过肌腱和韧带等结构为肌肉提供附着点,使肌肉能够产生力量并牵拉骨骼 运动。
骨骼为肌肉提供保护
骨骼作为身体的支架,能够保护肌肉免受外力的伤害,维持肌肉的正常生理功能 。
肌肉对骨骼的牵引作用
肌肉产生力量牵拉骨骼
肌肉通过收缩产生力量,牵拉其所附着的骨骼,使骨骼发生 运动。
肌肉调节骨骼的形态
通过长期的肌肉锻炼和力量训练,可以影响骨骼的形态,如 增加骨密度、改变骨结构等。
骨骼与肌肉的协同作用
骨骼与肌肉共同维持姿势
骨骼与肌肉协同作用,维持身体的姿势,使身体保持稳定。
骨骼与肌肉共同参与运动
青春期和成年期
在这个阶段,骨骼的形态和结 构逐渐稳定,生长速度缓慢或 停止。
02
肌肉系统概述
肌肉系统的组成与功能
组成
肌肉系统由骨骼肌、心肌和平滑 肌组成,具有收缩和舒张功能, 是人体运动和内脏器官活动的主 要动力来源。
功能
肌肉系统通过收缩和舒张,实现 人体运动、姿势维持、呼吸、消 化、循环等生理功能。
运动对骨骼与肌肉的影响
01
02
03
增强骨密度
适量的负重运动可以增加 骨密度,预防骨质疏松。
增强肌肉力量
定期进行肌肉锻炼可以增 强肌肉力量,提高身体稳 定性和平衡性。
促进血液循环
运动可以促进血液循环, 减少血栓形成的风险,同 时有助于排出体内的毒素 。
THANKS
感谢观看
骨折与愈合
定义
骨折是指骨结构的连续 性完全或部分断裂,愈 合是指骨折愈合的过程
骨骼系统PPT课件
• 增强扫描:目的和意义与CT增强扫描相同。
15Biblioteka 四、超声成像检查• 操作简便,可任意地确定理想的扫描层 面,实时显像,无创伤无辐射。
• 对肌腱、韧带、软骨、表浅部位的软组 织肿瘤或异物以及关节病变均有较大实 用价值。
• 图像的对比度和分辨率不如CT和MRI, 获得的信息不够丰富,视野不够大。
中心及二次骨化中心出现的时间和骨骺 与干骺端愈合的时间。 • 观察化骨核出现与愈合的时间同实际年 龄的关系,称为骨龄测定。
25
小儿骨骼示意图
骺、骺板、干骺端(临时钙化带)、骨干
膝关节发育示意图
小儿骨端示意图
26
小儿骨与成人骨
小儿长骨: 骨骺 骨骺板 临时钙化带 干骺端 骨干
成人长骨:
骨端 骨干
27
9
CT检查方法
• 平扫:根据病变范围决定扫描层厚,一
般为2~5mm。由于骨和软组织的CT值 差别较大,必须用不同的窗位和窗宽 (软组织窗/骨窗)分别观察骨与软组织。
• 增强扫描:对软组织病变和骨病变的软
组织肿块进行增强扫描可了解强化程度 和有无坏死,帮助确定病变范围和性质。
• CTM:
10
11
12
5
6
X线平片 (Radiography) 摄片注意事项
1、常规位置:正侧位
必要时加照斜位、切线位、 轴位、透视点片、对比片 (任何部位都要拍摄正侧两个位置)
2、照片应包括周围软组织,四肢长骨要包括邻近的一个关节。 3、两侧对称的关节,病变在一侧而症状与体征轻微,或X线片 一侧有改变但不明显时,应使用同一投照条件拍摄对侧以作 对照。
骨骼系统PPT课件
2021/3/12
19
骨显像的临床应用:转移性骨肿瘤 SPECT/CT 增加鉴别效能
女,51岁,宫颈癌术后 3月。骨扫描T11可疑浓 聚灶,SPECT/CT提示 T11肿瘤转移。
2021/3/12
20
骨显像的临床应用:原发性骨肿瘤
•及早检出病变 •显示原发肿瘤浸润的实际范围 •检出远离部位的转移灶 •有助于术后复发与转移的复查
2021/3/12
21
骨显像的临床应用:原发性骨肿瘤
2021/3/12
男,14岁,左股骨下端骨肉瘤
22
骨显像的临床应用:原发性骨肿瘤
女,21岁,右股骨下段骨肉瘤术后9个月 复查骨显像,示复发和多处骨转移。
18F-氟化钠(18F-sodium fluoride , 18F-NaF) 与OH-化学性质类似而与骨骼中羟基磷灰石晶体中的OH-进行离子交换
而具有很强的亲骨性。
2021/3/12
2
显像方法
全身骨显像 局部骨、关节平面与断层显像 局部骨、关节SPECT/CT显像 三相骨显像(three-phase bone scan)
•与软组织蜂窝织炎鉴别:应用三相骨显像。 三相骨显像 时血流相、血池相和延迟相均可见病灶有放射性浓聚,而 蜂窝织炎病变在软组织,血流相和血池相病灶呈放射性浓 聚,而延迟相则病变部位放射性浓聚不明显 。
2021/3/12
25
骨显像的临床应用:骨髓炎(osteomyelitis)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血池相
延迟相
男,15岁,右下肢疼痛5天。右胫骨下端骨髓炎,X线摄片未发现异常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右股骨下段骨肉瘤
多发性骨髓瘤 14
Paget病的诊断: Paget病又称畸形性骨炎。骨显像的特征是: ①受累骨的全部或大部分显著的放射性摄取增加并均匀分布; ②常为多骨受累,单发少见; ③受累骨增大和变形,病灶边界整齐,可见解剖学上的细微 结构,如椎骨的横突; ④四肢骨病变几乎总是源于关节端,向骨干进展; ⑤病灶多年缓慢变化。
骨显像优势在于评价Paget病骨骼病变范围。
15
Paget氏病
16
骨折的诊断: X线检查是骨折的首选检查方法,当X线检查阴性或可
疑时,骨显像可早期检查出X线未能发现的骨折。骨影像表 现为骨折部位及其周围放射性浓聚,正确定位病变部位。
全身多发骨折
17
缺血性骨坏死的诊断: 常见的是股骨头缺血性坏死。梗死骨表现为放射性
③断层骨显像:适用于在骨骼结构重叠部位病变的诊断,在 平面影像完成后进行,配备低能高分辨率准直器的SPECT 仪,环形或椭圆形轨迹转360º,每帧6º,15~20s/帧,采集60 帧图像,经重建得到横断面、矢状面和冠状面图像。
5
4、正常影像:
①静态平面骨显像:正常的全身骨骼显像清晰,放射性分布 左右对称,松质骨如扁平骨及长骨的骨骺端能摄取较多的显 像剂,而密质骨如长骨的骨干摄取的显像剂较少,故前者较 后者显影清晰,肾脏及膀胱影像可见;
骨骼聚集放射性显像剂的多少与其局部血流量、无 机盐代谢速度、成骨细胞活跃程度密切相关。
3
2、显像剂: 常用的显像剂为99Tcm标记的磷酸盐和膦酸盐两大类: ①含无机P-O-P键的磷酸盐,以焦磷酸盐(PYP)为代表,在 血液和软组织中清除较慢,本底高而显影稍差; ②含有机P-C-P键的膦酸盐,在体内极为稳定,以MDP和 MHDP最常用,在血液和软组织中清除较快,为比较理想 的显像剂。
12
前列腺全身广泛骨转移
前列腺全身广泛骨转移
超级骨显像:骨骼影像 清晰,双肾与膀胱未明 显显影
骨转移影像
左前肋及右股骨上端为 增浓灶,腰椎及右后肋 为溶骨病灶
13
原发性骨肿瘤的辅助诊断和疗效观察:
全身骨显像对于原发性骨肿瘤的应用价值在于了解原发 肿瘤多骨病变的部位和是否发生骨转移等,还可用于疗效评 价和判断预后。
骨、关节系统
1
骨显像(Bone imaging)是目前常用的核医学检查 项目之一,其具有以下几个特点: (1)一次成像能显示全身骨骼,可判断单骨病变或多骨病变, 以及病灶的解剖分布; (2)探测成骨病变灵敏度高,能早期发现病变; (3)无绝对禁忌证; (4)价格相对低廉。
2
第一节 静态骨显像
1、原理:
缺损区,梗死区的边缘放射性摄取增加,出现特征性的 “炸面圈”样改变。晚期由于修复增强,骨影像表现为放 射性增浓,不易观察到“炸面圈”样表现。
双侧股骨头无菌性坏死
18
代谢性骨病的诊断:
多数代谢性骨病骨转换率增加,对骨显像剂的摄取 增加,骨和软组织对比增加,呈异常清晰的骨影像。
急性骨髓炎的诊断
急性骨髓炎时骨显像表现为病灶放射性增加。三相骨 显像对于本病的诊断及鉴别诊断很有帮助。进一步行67Ga 炎症显像也有助于本病的诊断。
正常儿童四肢长骨发育期,关节软骨下骨板壳形成过程 中直至骺线闭合,骨骺和骨化中心周围的软骨钙化带都表现 为放射性增高带,为正常骨影像表现。
②断层骨显像:在各部位断层正常图像上,放射性分布与静 态平面显像所示一致,呈左右对称和上下均匀。
6
正常成人全身骨影像
正常儿童全身骨影像
正常幼儿全身骨影像
7
正常断层骨影像
假体松动与感染的鉴别
骨显像对鉴别假体松动与假体感染有较大的帮助。髋 关节置换术后假体松动表现为假体远端或两端骨组织放射 性增高;假体感染表现为假体周围弥漫性放射性增加。
19
第二节 动态骨显像
1、原理: 动态骨显像又称三相骨显像,经静脉“弹丸”式注
4
3、方法: 静脉注射显像剂99Tcm-MDP 740~1110 MBq(20~30mCi)
后3~6h进行骨显像。
①全身骨显像:配备全身扫描床的大视野γ照相机和SPECT, 探头配低能通用准直器,以胸骨预置计数确定信息密度和拍 摄速度,取前位和后位影像;
②局部骨平面显像:对疑有病变部位或在全身显像的基础上 对病变部位进行扩大再照相,探头配置低能高分辨率准直器, 以胸骨预置计数确定显像条件,根据病损部位不同取前位、 后位、侧位、斜位拍摄;
骨转移瘤的影像表现有多种:①多发非对称无规律分布的 放射性增高影像:最典型和常见;②放射性减低区;③多发 放射性增高区与放射性减低区并存;④超级骨显像;⑤孤立 性放射性增高影。
骨显像一般可比X线检查早3~6个月甚至更长时间发现 骨转移灶,而且能发现X线、CT及MRI等检查范围以外的病 灶,目前已成为恶性肿瘤患者治疗前后的常规检查项目,是常影像: ①异常放射性浓聚增强:是最常见的骨骼影像异常表现。凡 是可产生骨质破坏和新骨形成的病变如骨转移瘤、原发性骨 肿瘤、骨折等都可能引起放射性浓聚。依数目分为单发和多 发,以多发更多见。
骨多发放射性增浓灶
9
②异常放射性分布减低:骨病损处放射性活度低于对侧或周 围正常骨骼。骨的溶骨性病变、缺血性疾病可造成此种表现。 体内或体表的金属物品也表现为缺损区形成伪影。 ③骨外组织放射性浓聚:骨外的钙化灶和磷酸盐异常聚集灶, 也可浓聚显像剂而显影。
左髂骨局部放射性减低灶
10
④超级骨显像(superscan):肾脏不显影的骨骼影像称 “超级影像”。此种影像可见于多发骨转移及代谢性骨病。
骨转移患者超级骨显像
11
6、临床应用: 骨转移瘤的早期诊断:
骨显像主要用于判断有无骨转移,以进行疾病分期、骨痛 评价、预后判断、疗效观察和探测病理骨折的危险部位。
骨组织由无机物和有机物组成。无机物的主要成分是 羟基磷灰石晶体[Ca10(PO4)8(OH)12]。成年人骨骼中的晶 体总面积可达3×108m2,类似于一个巨大的离子交换柱, 能与体液中可交换的离子或化合物进行充分的离子交换或 化学吸附;
99Tcm标记的磷(膦)酸盐可与骨的无机成分发生离子 交换、化学吸附,或与骨有机质结合而沉积于骨骼内使其 显影。